大宁镇以项目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宁镇以项目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共9篇)

大宁镇以项目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篇1

大宁镇坚持将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和投资拉动战略。按照区委、区政府“用心抓发展、重点抓项目、全力抓服务”发展思路,突出“以林兴镇、以矿旺镇、以电强镇”发展重点,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带动投资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项目建设来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今年以来,不仅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还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又稳又快又好发展。

在项目建设上,2010年上半年,全镇在建项目6个,总投资18737.25万元,2010年计划投资9934.2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007.25万元。其中,新建项目2个,总投资6031.25万元,2010年计划投资4031.2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311.25万元;续建项目4个,2010年计划投资5903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015万元。其中新建项目公保多金属矿完成投资280万元,完成项目投资的6.2%;在建项目大宁综合文化站完成投资19万元,完成项目投资的43.8%;重点项目莲花二级电站2010年完成投资400万元,完成今年计划投资979万元的40.59%。大宁农贸综合市场2010年完成投资456万元,完成今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的15.2%。

在经济社会发展上,2010年上半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410万元,同比增长10%。第一产业增加值499万元,同比增长9%;第二产业增加值4488万元,同比增长5%;第三产业增加值267万元,同比增长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29亿元,完成任务120%;农民人均纯收入2282元,同比增加101元,增长11.16%。(大宁镇吴泽援周连恩)

大宁镇以项目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篇2

在“调结构、促转型”的具体实践中, 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建立政策引导机制。每年初, 县委、县政府都要组织发改、经信、煤炭等有关职能部门, 按照上级产业政策和转型发展要求, 结合襄垣县产业发展状况, 精心筛选一批工业新型化项目, 列为全县重点项目进行扶持。近三年来连续建设的三个“百项重点工程”中, 共有29个工业转型项目, 占到“强工富县”项目总数的63%。特别是2010年7月份以来, 按照山西省委提出的转型跨越发展要求, 在经过多方调研考察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了《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实施办法》, 提出转型目标, 力争到“十二五”末, 使全县煤炭基本能够就地加工转化升值, 实现原煤不出境。同时, 已在全县20个煤焦企业全部建立了“转型发展技术研发中心”, 安排专职人员和工作经费, 专门负责开发、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规划了富阳循环工业园区、下良煤电化工业园区、虒亭现代煤化工工业园区、王桥新型焦化工业园区四个工业园区, 并积极引导和扶持煤焦企业不断拉长煤炭产业链条, 先后建设了一批煤化工、煤电化、煤建材等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项目。目前, 富阳循环工业园区已有入园企业20个, 其中襄垣煤矿先后投资40多亿元, 建设了17个延伸项目, 形成了“采煤、选煤、冶炼、化工、建材、发电、污水处理”的循环产业链条, 新建的60万吨聚氯乙烯一期20万吨项目也竣工投产, 二期40万吨项目于2011年开工建设, 2012年全部投产, 可实现产值55亿元、税金5亿元。由七一煤矿投资13亿元、在虒亭煤化工工业园区建设的60万吨煤醇油一期30万吨项目, 目前已完成中控楼主体工程, 正在建设水处理车间, 2011年底竣工投产, 可实现产值12亿元、税金1.5亿元。此外, 在下良煤电化工业园区, 上良煤矿新上了3×500千瓦瓦斯发电项目, 山西首个煤炭地下气化示范项目也已开工, 这些项目的顺利推进, 有效延长了产业链条, 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培育新兴科技产业。认真落实上级与襄垣县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积极实施“开放开发, 引进合作”的外向化发展模式, 鼓励、引导和帮助企业主动走出去, 与有关科研院所、大型优势企业开展合作, 成功引进了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和非煤科技型产品。富阳工业园区利用一个停产企业厂址建设标准化厂房, 引进广东劼晟机械公司, 新上了年产100万只汽车轮毂项目, 不仅国内技术领先, 而且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三元荆宝煤业与北京华富世荣公司、上海电气集团合作, 新上的2×1.2万千瓦生物发电项目, 总投资2.5亿元, 2011年底可竣工投产, 每年可利用秸秆20万吨, 生产绿色电力1.5亿度。花宝沟煤矿聘请国内一流的焊接专家, 成立了华宝焊接公司, 自行研发出“数字化逆变系列焊机”, 获得10多项专利, 目前已形成1.5万台生产能力。仁达机电公司研制开发出“小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 获得4项专利, 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目前形成了500台生产能力。另外, 目前洽谈的磷酸铁镉电池、煤制乙二醇等一批技术领先的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拓宽转型发展领域。积极引导煤炭企业向农业和第三产业转型。七一煤矿投资建设的五星级大酒店项目, 主体工程已完工, 正在装修, 今年可以投入运营。金焦集团开发建设的仙堂山旅游景区, 目前已完成投资1.3亿元, 建成了部分基础设施和景点, 今后3至5年, 将完成投资10亿元, 形成“二日游”规模, 列入全省精品旅游路线和国家4A级景区。华洋煤业公司建设了东宝薯业种养循环园区, 目前, 已发展甘薯基地2万亩, 建成了粉条加工、酒精和淀粉生产、养猪、规模沼气等四大类项目, 形成了农业循环产业链条。

严格淘汰落后产能。近年来, 按照国家节能降耗工作总体要求, 积极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对炭化室在4.3米以下的10多座焦化企业进行了关停, 保留和新建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五阳弘峰、华能、恒祥、鸿达4个焦化企业;对50多个产能落后、污染严重的洗煤、化工、冶炼企业进行了关闭淘汰;共淘汰落后的焦化产能120万吨、钢铁产能30万吨、电石产能4900千伏安, 全部关闭了小石灰厂、小石子厂等“五小”企业, 为实现新上转型发展项目, 置换了一定的产能空间。

襄垣工业近年来的发展实践, “强工富县”战略的有效推进, 为“十二五”期间全县工业实现新的转型, 谋求新的跨越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襄垣工业将会步入率先发展、争先发展的快车道, 按照山西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紧扣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主旋律。“十二五”期间, 襄垣县工业初步筛选了30多个转型发展项目, 总投资500多亿元, 涉及煤化工、发电、装备制造、新材料、农业产业化等方面, 全部建成投产后, 不仅可新增增加值200多亿元, 而且全县工业结构将得到明显优化, 煤炭、焦炭两大行业产值占比将由目前的70%多下降到42%, 煤化工行业产值占比将由目前的不足5%提高到33.5%, 电力行业产值占比将由目前的不足3%提高到13%。

大宁镇以项目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篇3

关键词] 港口 铁路 支线

1 加快福建港口铁路支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福建省海岸线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00多个,其中,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可门港和东山港可建5至10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港口资源优势非常明显。根据福建省港口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将投入297亿元,建设156个深水泊位。2010年港口吞吐量将达3亿吨,港口吞吐能力与货物吞吐量的适应度要达到1.1以上,届时福州港、厦门港两港吞吐量均可超亿吨大关。

但是由于没有集疏能力大的铁路配套,严重制约了港口的建设和优势发挥,港口物流也还处于初级状态,与现代物流业不相适应,因此,抓紧各港口铁路支线建设以及与干线铁路的衔接非常迫切。港口铁路支线的建设对进一步增强沿海港口向内地的辐射能力,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便捷的出海通道,扩大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促进对台“三通”和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港口支线规划,“十一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建设湄州湾北岸支线、江阴支线、罗源湾北岸港口支线、罗源湾南岸可门港支线、湄州湾南岸肖厝支线、漳州港尾支线、三都澳白马港支线等7条港口铁路支线。远景规划我省港口铁路支线达21条,建设里程约571公里。这些港口支线项目涵盖了福建省沿海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港、泉州港、漳州港和宁德港等六大港口。

2 港口铁路支线投融资体制探讨

鉴于福建省规划建设港口铁路支线多达21条,若每条支线成立一个公司,将来仅支线铁路公司就达21个,再加上干线铁路公司,福建省铁路公司数量之多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铁路公司过多,“小而全”现象将越来越突出,势必影响福建铁路的健康发展。深化港口铁路支线投融资体制改革将十分必要。

2.1 加强行业管理。从全国范围来看,对于铁路支线项目,一般由地方铁路管理局归口管理。因此,可考虑在福建省铁路建设办公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制为福建省地方铁路管理局,在福建省铁路建设办公室原职能的基础上再赋予支线行业管理的职能,积极发挥福建省地方铁路管理的优势。江西省即采用这种模式,江西省铁办、铁投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同时归口管理支线铁路。

2.2 组建支线集团公司。福建省港口支线大部分与沿海铁路接轨,其货流主要是往内地。若组建支线集团公司,作为铁道部的出资方(南昌铁路局)只要派代表进入集团公司,而不必每个公司都派出代表,同时也有利于与东南沿海福建铁路公司的工作衔接。另外,组建支线集团公司有利于港口货流的运输组织,提高运输组织的效率。这对做大、做强福建省港口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福建省港口铁路支线设计运量预测较好,效益明显,可先由近期拟实施的几个主要港口支线组建股份制集团公司,并争取上市募集资金,再进行新线建设,实现滚动发展。

2.3 多元化融资筹措铁路建设资金。根据铁道部、福建省有关会议纪要精神,铁道部在支持福建省港口铁路支线建设的同时(由铁道部委托南昌铁路局作为出资者代表参与港口铁路支线投资并控股),积极采取多元化融资方式。对此,我省有关设区市已经进行了尝试。比如湄州湾北岸港口铁路支线拟由南昌铁路局出资34%,莆田市铁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和福建正荣集团有限公司各出资33%,其余建设资金申请银行贷款;江阴港铁路支线拟由南昌铁路局出资34%,福州港务集团出资20%,江阴工业区、名城地产(福建)有限公司各出资23%,其余建设资金申请银行贷款;可门港铁路支线拟由南昌铁路局出资34%,华电储运有限公司出资20%,可门物流有限公司出资13%,兴博码头有限公司出资10%,恒联码头有限公司出资8%,其余建设资金申请银行贷款;罗源湾北岸铁路支线拟由南昌铁路局出资34%,山东鲁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罗源县人民政府各出资33%,其余建设资金申请银行贷款;漳州港尾铁路支线拟由南昌铁路局出资34%,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和漳州市人民政府各出资33%,其余建设资金申请银行贷款;宁德白马港铁路支线拟由南昌铁路局出资34%,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和福安市人民政府各出资33%,其余建设资金申请银行贷款。

对于规划建设的其余14条支线项目,可根据港口功能定位、发展潜力和主要货流等情况,做好港铁的紧密衔接,做到港铁联动,在积极争取铁道部给予支持的同时,应积极争取港口企业和临港工业、物流企业等参与投资,争取成熟一条推进一条。

3 推进港口铁路支线建设的若干建议

目前港口铁路支线的建设是各主要港口吸引投资的重要力量之一,各主要港口的货运量预测与铁路支线的建设相辅相成,若港口支线早规划、早建设对推动港口的开发建设必将起龙头作用。但铁道部关心的是先有项目、先有运量,再修铁路。如何协调港口建设与铁路支线建设的关系,同步发挥港口与铁路的联动效应至关重要。

3.1 规划先行。相关地方政府应把支线建设纳入港口建设规划和城镇片区规划,做好用地控制预留。在支线规划时,地方政府应对支线的功能(如纯货运还是兼顾部分客运)、建设的标准(如按地方Ⅰ级还是专用线标准)、货场的设置、周边企业的布局等要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

3.2 加快配套项目落地。铁路部门担心的是铁路修好后无货可运。作为地方政府,应借用各种商贸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力促项目早日落地。

3.3 狠抓前期工作。这几年我省干线铁路建设取得长足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前期工作力度非常大、非常扎实。作为地方政府,应成立专门的班子负责推进支线的建设,积极争取铁道部支持,认真落实项目审批的土地、环保等各项先决条件。

大宁镇以项目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篇4

1 作用性研究

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 是知识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 不仅具有实验方式先进、设备齐全的优势, 而且更容易接触到先进的信息资源, 有多种专业学科。除此以外, 其本身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也是比较强的, 这就使其蕴涵了巨大的力量。但是, 想要将这种力量更好的发挥出来, 就要将科研开发作为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的重要内容,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 并将其引入学校, 通过教学实践、科学研究来实现。另外, 还要调动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热情, 调整改善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将知识分子的潜在科研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实际生产力, 为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贡献力量。科技研发、科技实现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不仅仅是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身发展与建设的需要, 而且是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对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出的客观要求。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思想的约束, 以往的高效科研和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 这是不正确的。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科技研发, 用科技实现生产, 形成科研成果、产品, 将这种科技成果、产品辐射扩散给社会, 给予社会发展科技支持, 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完成。

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研发不仅将科技力量转为了实际生产力, 而且为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收集情报资料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方式。科技信息、成果通过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转为社会生产力, 不仅是对科技信息和成果的价值的评估, 而且还实现了对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全面评估, 这对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建设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另外, 在研发的过程中, 对于原有科技信息和成果的考核和价值评估, 成果本身存在的问题研究, 以及对于社会市场的需求捕捉, 对这些信息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判断, 研发出新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科技产品, 这个过程对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锻炼, 对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长远发展和研发水平提高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而且, 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对科研技术进行扩展时, 不仅能够促进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且对于其他薄弱的科学技术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 可以说, 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技术的研发具有良好的循环促进作用, 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建设的同时, 也促进了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本身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对于萍乡的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 其作用除了上述的任何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的作用之外, 其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1) 促进有关部门加强科技资源统筹,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加强监管, 提高绩效, 以求解决科技资源“分散投入、各自为战、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的问题, 推动科技资源“交流、开放、共享”, 加大科研资助创新能力。

( 2) 促进围绕资助创新能力的提升配置科技资源投入。

( 3) 促进萍乡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的建设, 积极推进产业转型。通过优化科技资源, 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 发现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促进科技资源平台的建立。

( 4) 促进高校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着力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

2 萍乡科技资源现状分析

不论是针对萍乡科技资源的主体, 还是科技资源的课题, 其进展情况都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探讨。首先, 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具有优势的资源。对于萍乡的科技资源整体来说, 还是比较良好的, 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专业的技术人才, 完善的科研设备。其次, 是需要全面这些人才的能力以及做好设备的良好应用工作。最后, 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协作, 共同研究更加先进的科研成果。

萍乡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供需结构矛盾, 其二是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问题。长期的地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但是由于缺乏市场价值, 实际生产不需要, 使得科研成果被大量的搁置, 在供需结构中形成了一种不合理、虚假的现象: 在资源应用研究方面, 虽然有大量的成果, 但是没有实际生产利用价值; 而市场生产企业又十分希望高校能够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能够促进他们的生产发展。这种矛盾的节点就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即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进行科学技术研究。而从供需结构矛盾中可以看出, 科研成果的问题之一就是实际的应用价值。实际应用价值应该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方向, 是其开始的前提, 盲目开展的研究是没有应用价值的, 也是没有企业、生产商会采纳应用的。还有一个科研成果的问题就是, 高校的研发力量相对分散, 难以集中形成整体优势, 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部分高校的研发部门管理人员并不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 难以组织跨部门、跨专业和跨学科的重大课题或者大规模的研发; 或者承接的大项目不能顺利的完成, 影响了高校的信誉度。

3 优化配置策略

研究方向是研究进行的指南针, 如果没有良好的研究方向, 再好的资源也无法发挥它的作用。在科研开始前, 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确定明确的研究方向。首先可以通过市场经济调查来确定。市场调研可以明确的获得市场需求信息, 面广而信息全, 在调查收集完信息后, 需要对其进行筛选, 选择有价值的信息, 确定方向, 进行研究。还有就是可以直接向企业咨询, 这种方式能够确定对应的供求关系, 根据特定企业的需求进行特定的研究, 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研发成果的实用价值。管理人员要促进各学科、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 在需要合作时, 能够及时的投入研究。其次, 在进行研究前, 要对研发的需求进行客观的评估, 通过实际的评估来确定研发人员以及设备的规模, 以确定有效的挖掘原有信息资源的价值, 研发出更有价值的成果。

4 结 论

萍乡地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仍然需要改善, 本文就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进行了研究, 希望对于萍乡科技资源的配置优化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崔国富.地方高校对城镇化的助推效能与实现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 (8) :32-35.

[2]郑航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财经研究[J].新经济, 2014 (20) :27-28.

[3]周家华.地方高校学术文化服务区域经济的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 (4) :55-57.

[4]刘康民.论地方高校科技期刊与区域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J].出版广角, 2013 (12) :76-77.

[5]徐元俊.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探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12 (3) :83-87.

大宁镇以项目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篇5

认真落实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坚持把认真落实税收政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始终自觉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用足用好用活各项税收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报请批准后将我省按期、按次纳税的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到国家规定的2万元和500元最高标准,将惠及全省1.35万户纳税人,全年减负约6090万元。产格执行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全省187万工资薪金纳税人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21.3万户个体工商户税负降低,全省单月为纳税人减负2.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被表彰为“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单位”。

着力优化纳税服务提升税法遵从

坚持把纳税服务作为地税部门的核心业务之一。牢固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在西安试点运行了网上办税系统,在商洛推行了同城通办业务,将企业所得税政策性减免和财产损失审批改为备案制,通过联合共建、相互进驻等方式推行了国地税联合办税,减轻了纳税人负担。着力加强了纳税服务平台建设,共建成规范化办税服务厅130个,12366纳税服务热线解答涉税咨询25万次,短信服务平台发送信息230万条,地税门户网站点击量超过32万次。不断加大税收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大下访”活动,召开了“学习企业管理、促进企業发展”现场会,开创了税务系统学习企业管理的先河。

积极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征管效能

针对收入总量和纳税人数量急剧增长,税收管理任务与难度空前加大的现状,从创新税收管理人手,积极推进了税源专业化管理。召开了全省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会议,在咸阳和25个县区局开展了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对现有机构进行了职能转换,确立了各级直属税务分局的重点税源管理职责。探索建立了以“规模+行业”为重点的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对重点税源实施了风险管理和专业评估,对一般税源采取了分行业管理,对个体工商户实行了“电子定税、简并征期、批量扣缴、集约管理”。在房地产、建筑、制造等行业实施了专业化纳税评估,共评估纳税人2.675户,评估入库税款3.5亿元。深化了各税种和基金管理,实行了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制定了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加强了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申报管理,申报人数达到3.12万,申报缴纳税款13.2亿元。开展了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试点,加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预征和清算,通过清算补缴土地增值税3.4亿元。成功运行了社保费和基金重点费源监控预警系统,试点开展了社保费缴费评估。

实施“秦税二期”建设提升税收科技含量

坚持把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管理创新、提升工作水平的“牛鼻子”。制定了“秦税工程”二期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了纳税服务、核心征管、管理决策、信息交互、行政管理等业务架构,并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进入审批阶段,各项建设任务正在有序实施当中。在全省建筑、服务、娱乐等6个营业税税目成功推广网络在线发票,前11个月全省在线开票户数达到3.55万户,开具发票391.6万份,开具金额达到3152.3亿元。优化完善了征管业务系统,加快了已建成的信息系统推广步伐,扩大了重点税源直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个人所得税管理、个人养老保险委托银行代收等系统的推广应用,启动了同城通办、批量扣税、电子定税及电子缴费平台建设,税收管理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切实强化队伍建设推动地税事业长远发展

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实现地税事业长远发展的保证。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制定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扎实开展了基层优秀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坚持办好领导干部大学堂,各级班子引领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着力加强了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重点的政治理论学习,全面开展税收业务达标和个人达标岗位申报活动,重点加强了业务骨干和“五员”培训,遴选干部赴广东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组织业务骨干赴澳大利亚参加纳税服务与税收审计工作培训,2011年共举办各类培训387个班次,培训人数3.46万人次。税务干部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大宁镇以项目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篇6

一、已有成效

一是全力推进减政放权见实效。5年来,我区降低了32项中介服务收费,清理4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放开67项商品和服务价格管理。在授权市县管理17项的基础上,继续下放6项定价权限,提高价格调整灵活性。重新修订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定价目录》等制度,促进价格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研究制定或修改了规范政府定价和市场价格行为、成本监审、价格监测等20余项制度,完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价格行为规则,切实把价格工作重心由管水平向管行为转变,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二是市场价格调控取得积极成效。5年来,全区CPI上涨由2011年的6.3%逐步回落到2015年的1.1%,价格调控取得显著效果。首先,出台了“菜篮子”市县(区)长负责制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效能考核目标,获得国家发改委充分肯定。其次,完善了价格监测品种、指标体系,构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系统平台,实现自治区与定点监测市、县(区)三级监测数据信息互联互通。第三,健全和延伸农产品保障机制,落实惠农增收政策。依托覆盖全区的196家平价商店平价经营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府主导国有农贸市场建设,深入推进蔬菜价格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培育农副产品价格调控长效机制,破解“菜贱伤农、菜贵伤民”难题。第四,建立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5年来,价格调节基金用于稳定市场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达4.2亿多元,切实发挥了稳价惠民的积极作用。

三是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实现突破。5年来,我区电价、气价、水价、医药价格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电力价格改革方面,协调落实外送电有关电价,调整销售电价用电类型,出台并完善了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强化推进环保电价政策实施,积极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以及输配电价改革等工作。在天然气价格改革方面,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实现了天然气上游门站存增量气价格并轨,理顺了非居民用天然氣销售价格,落实了居民用气阶梯价格政策。在水价改革方面,阶梯水价制度在设市城市全面推进;率先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贺兰县、利通区、隆德县实行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在医药价格改革方面,全面放开药品价格、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以银川市为试点,下放城市医疗服务价格定价权;从2016年1月1日起调整1077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四是价格市场监管效能大幅提升。5年来,我区不断提升和强化价格执法水平和力度。“十二五”期间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937件,实施经济制裁1.4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4倍,有力维护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方面,深入开展市场价格监管,积极推行执法公示制度,坚持执法信息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全面落实《价格行政处罚决定书公示规定》要求,在具体案卷处理中实现了监管结果公开,从而确保监管方式公平、公正、透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12358价格举报电话,及时化解价格矛盾。五年以来共受理价格举报(咨询)4.5万件,经济制裁2957万元,是“十一五”期间价格举报(咨询)的5倍、经济制裁的13倍,有效地整顿规范了我区市场价格秩序。

二、重点任务

现今,价格改革已迈入“十三五”时期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价格改革的总体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价格改革的重点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这是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价格工作文件,思路上有新方向、理论上有新观点、措施上有新突破。

我局自2015年11月开始,举全局之力,在反复论证、多方调研基础上,代自治区党委、政府起草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现已征求完相关厅局意见,近期将报自治区党委、政府审议。

第一,创新价格形成机制,突出市场强化改革。在政府定价上,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定价机制、成本监审规则,完善政府定价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使政府定价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在价格监管上,加快形成覆盖重点行业的价格行为规则和社会监督体系,为合理引导经营者价格行为、放活市场提供有力保障。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管理方式(“PPP项目”),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要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等竞争方式选择社会投资者,具体收费标准由政府出资方与社会投资者遵循市场规律和合理盈利原则,统筹考虑建设运营成本、市场需求、经营期限、用户承受能力、政府财力投入、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等因素协议确定。

第二,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力求提升再创突破。“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完善输配电价监管方式,推动放开上网电价和公益性以外的销售电价。实现成品油价格完全市场化,适时放开非居民用气销售价格和车用天然气价格。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调放结合,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面推行药品采购及流通领域“两票制”和高质耗材集中采购,切实降低虚高药价和不合理的费用,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腾出空间,逐步实现“腾笼换鸟”。推进城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下放医疗服务价格定价权。严格落实社会投资停车设施服务收费市场化改革要求,创新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管理,全面落实居民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加快全区县级以上城市实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步伐。对国家定项目、自治区定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降低收费标准,条件成熟时予以免征。

第三,完善调控政策体系,探索创新加快转变。立足宁夏区情,实施精准“相机调控”,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把调控措施和产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继续依托平价商店、国有农贸市场、生产基地冷链设施等资源,培育农副产品价格调控基地,持续推进蔬菜价格政策性保险,打造价格调控强有力平台。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信息公共服务职能,完善重点行业价格运行监测分析机制,健全覆盖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信息采集网络体系。进一步树立底线思维,完善风险处置预案,提高价格风险防控能力,强化改革创新,将调控成果转化为防范风险、保障安全的实绩。

第四,强化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激励竞争共享市场。通过健全规则、加强执法,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和促进公平竞争,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逐步确定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对涉及面广、影响重大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在放开的同时制定价格行为规则或议价规则。加强资费行为监管,定期开展全区电信资费领域专项整治。强化反垄断执法,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价格垄断案件线索收集制度,着力查处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等价格垄断违法案件。完善价格社会监督体系,强化价格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全国四级联网的12358价格举报管理信息系统作用,建立健全街道、社区、乡镇、村居民价格监督员队伍。

第五,找准价格工作职能定位,完善保障夯实基础。主动適应新常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推动全区价格工作。健全系统上下、部门之间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改革合力。要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分类推进价格改革,细化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强化能力建设,推进价格监督检查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提升能力素质。大力推进价格信息化建设,依托自治区电子政务外网和公共云平台,进一步完善全区价格门户网站等价格信息系统,探索“互联网+价格调控监管”的新模式。继续落实和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加强新闻和政策发布,讲好价格改革故事,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广泛凝聚改革共识。

大宁镇以项目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篇7

自本世纪初以来,黑龙江省农业产业以及整个农村经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是农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到2009年末,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207元,比2000年的2148.2元增加142.4%;二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需求方式、消费总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解决了温饱的同时,生活质量开始有明显提升,2009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降为31.4,比2000年下降了12.9个百分点。

但是,如果从农民收入构成来分析,就会发现农民的收入远远没有达到农业产出应该带来的水平(见下表):

单位:元

从农民纯收入和现金收入的资料分析:一是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现金收入增长幅度小于全部现金收入增长幅度。2009年全省农村人均现金收入比2000年增加230.7%,其中,出售产品的收入增加220%,低于总的增长幅度10.7个百分点。二是200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增长142.4%,但其中的家庭经营收入仅增长95.8%,比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低46.6个百分点。三是出售产品所获现金收入占总的现金收入比重下降。从现金收入看,2009年农民出售产品所获现金占总的现金收入的比重为73.7%,比2000年降低了2.5个百分点,从纯收入看,家庭经营收入占比2009年是63.89%,比2000年降低了15.2个百分点。

上述分析说明,黑龙江省的农民并非完全是由于农业丰收而使收入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同时也说明黑龙江省并不是农业强省,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相矛盾的问题,并不是该省农产品质量不行,而是在于长期困扰着农村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

(一)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

目前,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在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尚未做到紧密结合,还未完全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特别是在大宗农副产品生产和营销方面还没有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形成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仍然是以农户为单位参与市场经营,不能很好地了解市场需求,生产规模小,产品无标准,缺少信息指导,交易方式落后。由于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未能很好对接,在买方市场环境下新的卖难开始凸显,什么时间卖、什么价格卖在困扰着农民,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变现速度慢,往往越是丰收,价格低以及优质不优价等问题就愈明显,使得本应该得到更多的收入而没有得到。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严重阻碍农产品商品化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缺少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

小企业多大企业少、总体能力大先进产能小、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副产物量大合理利用比重小,产品结构单一、经营管理粗放,企业开工率低,效益普遍不高,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真实写照。2009年全省产粮4353万吨,其中玉米1920万吨,但全省以玉米为原料的12户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深加工能力仅达400万吨。2009年全省生猪出栏头数为1512.6万头,经过像金锣集团(大庆、齐齐哈尔)、大众雨润、北大荒等肉业品牌企业屠宰的生猪仅达几百万头,冷却肉年生产仅20万吨左右,肉制品不到10万吨。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玉米大量外销,却大量购进省外饲料;盛产小麦,却吃着外省生产的饼干和面粉;肉类产品虽然不从省外购进,却始终是白条酮体统治着肉类柜台。

(三)围绕农产品经营的各利益主体之间尚未真正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在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或销售企业和大多数农户之间基本还是松散的买卖关系。即使是建立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也因为缺少良好地利益机制,往往当市场发生变化后则出现各类违规违责问题。就全省而言,更多的农民在销售农产品时主要依赖游商。正是由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缺少能把双方稳定联系在一起的利益机制,才导致了产加销各环节间不能紧密合作。

综上所述,目前农产品流通市场以及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市场化初期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更是确保黑龙江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黑龙江省“黑白产业”产业对于我们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启示

建设与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问题,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人人认可的问题,关键是如何操作的问题。2010年通过对黑龙江省《黑白特色产品》—-黑木耳和白瓜子进行专题调研,从中发现,这两种产品之所以能够做大做强,形成产业,关键是这些地方建设了产品批发市场,完善了产品流通体系,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引领广大农民走上了小康之路。

(一)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黑白产业”依托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把产供销各环节、种养加各领域、贸工农各部门有机联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现代农业再生产流程,从而解决了传统农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模式由单家独户向有组织的联合与合作转变,推动了农业生产要素由分散占有向统筹应用和集中投入转变,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了农业多渠道、多环节、多领域的增值空间,进而形成了规模化、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东宁县的黑木耳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产业,创建绥阳黑木耳市场是决定性因素。市场创建之初的2002年,其销量只有1000多万斤,交易额只有2亿元。到2010年交易量已经突破12万吨,交易额达50亿元。目前,绥阳黑木耳大市场除集聚了当地的木耳资源以外,还大量的吸引了周边及邻省的资源;其销售网络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所有省份,并远销到日本、韩国、东南亚及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地和销售中心,初步形成了专业加工集聚、产业链条完善、循环配套发展的强势格局。

在大市场的强势带动,上下游产业不断延伸拓展,衍生了一批锯末、麦麸、菌用器械、编织袋等菌用物资专业经纪人,关联发展77个锯末加工厂、19家菌需商店、16个草帘编织厂、2个专业从事黑木耳运输的空车配货站和15家塑料回收、加工企业,在配套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上有了较好起步,促进整个东北三省的柞树锯末都向东宁聚集,构建了分工协作、衔接配套的专业化、社会化生产格局,区域产业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宝清县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宝清大白板白瓜系列产品之乡”。通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做大市场,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了白瓜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配合的产业化格局。白瓜种植专业村发展到28个,1500户农民从事白瓜种植,种植面积达26万亩,年产白瓜子2万吨,销售收入逾2亿多元。现有白瓜子购销企业92家,加工专业户24户,户均日生产能力2.5吨。由于产供销一体化运作,流通体系较为完善,因而聚集了周边县、场的白瓜子资源,为白瓜子销售提供了有效的市场载体。“宝清大白板”品牌辐射力逐年增强,出口额由2003年的2.14万美元猛增至2009年的约1300万美元,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和外贸出口的强劲动力。

(二)促进了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一是农民从产品销售中直接获得利益。市场为农民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供求信息,引导农民在种、养、加环节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市场中的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民紧密合作,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不仅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话语权,还由于有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从而大幅度的增加附加值。这些附加值的一部分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从“加工车间”返还到“第一车间”,使农民得以分享加工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后续收益,实现稳定增收。

二是农民从广泛就业中获得收益。健全完善有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让农民从中获得更大收益。宝清县白瓜子大市场仅生产、运营环节就为县内外农民提供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每年都要吸纳穆棱、宁安等周边地区富余劳动力万人以上。仅剥仁一项带来直接经济收入就达1.5亿元。东宁县绥阳镇98%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每天在市场内外从事木耳挑选、加工的农村家庭主妇达到了千余人,月工资达到800至900元,年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2009年绥阳林业局黑木耳栽培量从2000年的不足800万袋增加到1.5亿袋,实现产值1.8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黑木耳产业收入占全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绥阳镇22个村,超千万袋的村达到2个,300万袋的村13个,占总村数的54%以上;食用菌生产户达到3500户,占总户数的60%;全镇农民仅黑木耳所获得的人均收入就实现9760元,占全部收入的71%;2009年全县生产达到8亿袋,为农民创造人均收入7026元。

三是市场促进了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如黑木耳大市场,吸引了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的客商常年驻绥阳洽谈、采购,直接推动了餐饮、宾馆、运输、仓储等行业发展,全镇从事黑木耳贩运车辆由最初的40余辆发展到目前的700多辆,旅店宾馆入住率达70%以上。宝清县白瓜子市场带动了运输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运输业户的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

(三)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

调查发现,这两个市场能够快速健康发展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培育农民,把向农民传输技术、对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市场信息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引导农民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从事生产,使农民的知识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得到显著提升。在农产品加工领域,越来越多的农民就近转移务工,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学到了工业管理理念和技术知识,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一大批勤劳聪慧的优秀农民在各个领域奋力打拼、脱颖而出,逐步发展为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民企业家,成为增收致富的示范户、带头人。他们将新的发展理念、生活习惯和经营方式逐渐渗透到广大农村,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农民和农村的面貌。如东宁县北域良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玉福,在黑木耳市场刚刚创建时还是一个单干的木耳经纪人,现在不仅组建了自己的公司,还开发了30多个深加工品种,其产品销价达到300/kg,销售市场远达京、沪、兰州、西安。

(四)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动力

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原料供给足、吸纳就业多、环境污染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高的特征,符合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是一个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必将推进工业化;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必将促进三个产业的良性互动,带动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各种要素的集聚,自然会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东宁县和宝清县城镇发展的事实都充分证明: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建设并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互交融、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城乡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

三、完善黑龙江省农产品市场及流通体系建设的途径

(一)将农产品市场作为龙头企业来发展

黑木耳和白瓜子市场的实践证明:政府部门把市场视为龙头企业,并指导企业运用市场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优化配置、集约经营、规模发展、降低成本”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合同契约为载体,把相关企业和农民联合起来,真正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才是市场能够发展壮大的根本出路。

过去,我们很多地方下力气建设的市场之所以没有真正发挥市场的功能甚至不长时间都夭折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政府部门没有把市场作为一个龙头企业来看待,没有对市场进行精心呵护和培育,没有把经纪人队伍的建设、品牌的培育、市场的开拓、产品的营销放在首位。

在“十二五”期间,应该深入探索符合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和特色产品优势要求的农产品市场管理模式,依托市场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向市场要规模、要效益,形成在国内外能叫得响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效应,形成竞争能力,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二)尽快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机制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灵魂,参与到这个体系中的各个实体必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无论是“企业+基地+农户”,还是“专业市场(或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科研”等组织形式,都必须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荣的关系。这是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农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十二五期间,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帮助企业建立与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要求企业做到:(1)加工及营销环节要让利于生产环节,弥补农户因其自身经营规模过小造成的利润损失。(2)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建立产加销各环节、贸工农各方面的共同利益关系。(3)企业建立风险基金。利益各方按照一定比例提取适当的风险基金,以备在产品滞销、市场跌入波谷、遭受自然灾害时提供自我保护,避免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

(三)大力帮助龙头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

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基础,以农产品流通体系为纽带,把农民生产、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联合体,是提高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但是,实现这一过程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还有很大难度。政府部门要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在农业资金、科技、农资的投入上加强协调和服务,在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四)加大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就是因为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劳动生产率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不时出现的餐桌污染,更凸显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所以,建设市场、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必须最大可能地开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要特别注意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以及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既做到防止二次污染,又做到可追溯。

十二五期间,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引进和开发新技术,并要把执行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和农艺要求导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为企业加工销售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奠定坚实基础。

(五)以品牌化强化农产品市场及流通体系建设

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象征。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要按照市场导向、科技带动、质量第一的原则,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增收带动力为目标,通过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认真组织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推动企业整合品牌资源,开展原产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商标注册,集聚品牌效应,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创建品牌化流通体系。

(六)以标准化建设巩固农产品市场及流通体系

农产品市场及流通体系的标准化是农产品质量的保障线,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农产品流通体系标准化建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市场信息搜集发布的标准化;二是销售服务的标准化;三是产品质量要求以及宣传的标准化。

(七)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流通问题摆上位置

1. 全面提高对建设与完善农产品市场及流通体系的认识

黑龙江省“黑白产业”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关键在于厘清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关系,对农业产业化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把小农户与大市场、小生产和大需求联系了起来,把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落后农业联结了起来。在发展过程中树立大市场、大流通的市场观念,瞄准市场需求和消费热点,以调整品种、提高质量为重点,推进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升级,由数量扩张型增长到质量优化型增长的转变。所以,各级政府部门都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农产品流通体系作用的认识,把标准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摆上位置,发挥其特有的先导性作用,带动和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形成的综合竞争力。这种综合竞争力还会产生正外部效应,如带动餐饮业、房地产业、旅馆业等其它产业的发展。

2. 加大对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一是把农产品流通设施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来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采取相应的政策予以扶持。

二是为农产品流通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建立规范化的市场监管机制。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为企业、农户提供准确信息。

四是建立和完善对农产品流通的调控制度,特别要建立市场运行监测制度、重要农产品的储备制度、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等,以保障农产品流通的正常运行。

3. 充分利用各种展会的推介功能

每年国家及各省举办的全国性农产品展销会议都应该成为黑龙江省推介、展示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平台。当地政府和商务部门要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展会,并帮助企业全力做好产品推介、销售工作。“十二五”期间应该在省市两级政府分别设立优质、绿色农产品销售基金,对向省外、国外销售农产品的企业给予必要的广告费用补助。

摘要:黑龙江省农业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大省尚未成为农业强省,农民收入的增长并非来自于农业的丰收,相反,在农民现金收入中出售产品的现金收入以及农民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所占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并不是黑龙江省的农产品质量不行,而是在于长期困扰着农村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突出表现是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缺少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农产品经营的各利益主体之间尚未真正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黑龙江省应从黑木耳、白瓜子这两个特色产业的发展中汲取经验,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以市场拉动产业,以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大宁镇以项目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篇8

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区域经济崛起的路径探寻》一书,内容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的现实,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大胆设想和创新思维,虽然只是阐述了一个“点”,但由点及面,由小见大,由局部到通盘,由微观到宏观,对区域经济建设进行了具有创新性和指导性的有益尝试。

从全球来看,自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以来,经济发展战略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事务的重心。政治家(官员)试图借此实现自己治国和治理一个地区的抱负,而普通民众则希望由此带来新的福祉。如果把经济活动比作阿基米德所说的地球,那经济理论就是一个支点,而那个撬动地球的杠杆,无疑就是经济战略。分析此书,不难看出,立足于巴彦淖尔市区域经济崛起的基础理论和总体战略,就是那个支点;适时对路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是那个撬动经济崛起的杠杆。

该书对区域经济路径的探索远不止这些,如果说上半部分是对区域经济的理论分析的话,那下半部分就是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不可否认,此书的理论论证是严密而周详的。而书中提到的“三七战略”正是巴彦淖尔市对区域经济理论崛起的最佳路径。实践证明,他们的路子是对的。

所谓“三七战略”,是指打造区域经济崛起的“七大战略产业”,建设区域经济崛起的“七个特色园区”,实施区域经济崛起的“七项战略措施”。

尽管巴彦淖尔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崛起不能再依赖以往传统的“大而粗、短而旧、单而耗”的资源消耗型发展路径,必须实施产业链构筑,并发展循环型经济体系。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制定了起龙头作用的“七大战略产业”,分别是金属冶金及下游产品深加工产业、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电力产业、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根据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分别建立了“七个特色园区”,分别指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磴口县工业园区、杭锦后旗工业园区、乌拉特后旗青山工业园区、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五原县工业园区、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并在此基础上,引进并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按照“一条主轴线、三条次级轴线”的城镇体系框架,进一步完善城镇空间布局,提高城镇在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和集聚能力,逐步实行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七项战略措施”是区域经济战略的重要战略支持,为构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七项战略措施”分别指“招商第一”战略——招商引资信息、网络、队伍、政策体系建设措施;“水源优势”战略——节水农业、储水工程和水权置换措施;“筑巢引凤”战略——硬软件建设的措施;“向北开放”战略——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与蒙古国的软便件建设措施;“经济人才”战略——政府行政效率提升和经济干部培训措施;“服务集聚”战略——建设服务集聚区的行动措施;“生态环境”战略——节能减排行动措施。

“红色旅游” 助推陆丰经济发展 篇9

近年来,该市树旅游“红色旗帜”,坚持保护和开发齐驱动,在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档次、增强旅游竞争力和拉动旅游资源开发上狠下功夫。他们先后维修和恢复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旧址、革命烈士陵园、碣石“自得居”和“红二师碣石作战指挥部旧址”等遗址,配套一批红色景点旅游项目,挖掘潜力新建了一批“红色”景区,进一步强化对新老景点的宣传,特别是对市外扩张“联展”,对市内向下“延伸”,做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先后举办全市旅游宣传推介和旅游业务咨询活动,参加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省国际旅游文化节和粤闽赣13市旅游协作交流活动等,提升陆丰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该市以“红色旅游”对接其它多项旅游资源,“连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碣石历史名城、金厢滩的黄金海岸、河西清云山宗教旅游区、甲东麒麟山景区大安石寨古村落等一大批风景名胜区,还在乌坎、金厢、八万三地开办各具浓郁地方民俗风情特色的农(渔、山)家乐试点,使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渔居民舍等乡(渔)村旅游多样化发展,丰富了旅游资源,做大做强了旅游产业,推动了老区旅游事业的发展。2013年,该市共接待游客397.5万人次,同比增长5.95%,旅游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5.77%。

上一篇:市长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作风建设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