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手术(精选7篇)
林素蕊
(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福建漳州363000)
【关键词】颈椎病;经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颈椎疾患是骨科较常见的病,颈椎前路手术可改变颈椎病患者的神经症状,恢复功能的有效办法,颈部解剖关系复杂、手术难度大,因此对护理要求高。1 护理
1.1 术前护理
1.1.1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性别、职业、文化层次及年龄特征,由责任护士配合主管医师进行讲解,详细介绍手术的方法、目的及手术的必要性。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介绍我院技术力量及治护经验。请已康复的患者讲述亲身感受,使患者在心理上有充分的准备,增强患者的信心,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能够配合手术。此外,还要重视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尤其是亲人的关怀和鼓励,对心理康复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家属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1.1.2 术前训练
1.1.2.1 手势语言训练 由于前路手术切口近咽喉部位,患者术后1~2d往往因为切口疼痛而不愿说话。因此,术前给予简单的手势训练,以便术后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及需求。
1.1.2.2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 前路手术操作时均须将气管推移过中线,长时间牵拉气管术后易造成呛咳,喉头剧烈疼痛或因局部水肿产生呼吸困难,因此术前需作此训练。用一侧手的四指将气管向非手术切口侧推移,要使气管和食管推移过中线。推移时注意力量适中,避免发生呛咳及咽喉水肿疼痛。一般于术前3~4d开始 ,每天3次,每次推移过中线坚持30min左右。
1.1.2.3 呼吸功能训练 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可增强肺活量,改善肺功能,预防术后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方法⑴:深慢、膈腹肌式呼吸训练,⑵人工阻力呼吸训练,⑶有效咳嗽训练,3种训练方法交替进行3~5次/d,5 min/次,8~10下/ min,保持肺功能处于正常状态。
1.1.2.4 颈托的选择 颈部手术后需要颈托固定一段时间,术前应选好合适的颈托,使用颈托主要是限制颈部伸曲活动,避免骨块移位。颈托围得过低,易产生头颈屈曲,影响治疗效果。围得过高,病人会感到不适,易发生前胸、下颚或枕部皮肤压伤。过大过小也不可以。
1.1.2.5 生活习惯训练 术前进行床上排尿、排便适应性训练,有利于防止术后尿潴留的发生。1.2 术后护理
1.2.1 病情观察 颈部手术可影响延髓呼吸中枢和循环系统,易引起呼吸功能减弱和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心电图异常。患者回病房后,应给予24h监护,监测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特别注意观察呼吸和血氧饱和度,每15~30min观察记录1次。术后常规低流量吸氧直至病情平稳。
1.2.2 体位护理 术后患者即戴颈托,搬运时护理人员协助托起患者的颈部、躯干、下肢,使患者的身体呈直线水平,去枕仰卧硬板床上。仰卧时肩下垫一薄枕,使下颌抬起,头后仰,防止颈前受压 ,使开大的椎管再次变小。变换体位时,应采用平衡翻身。
1.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常规按医嘱静滴地塞米松10mg,2次/d,以防止喉头水肿及控制血肿对脊髓的压迫,鼓励患者咳嗽,必要时给予吸痰、雾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
1.2.4 切口引流管护理 手术常规放置引流管,观察术后切口渗血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24h超过100mL者,提示可能有活动性出血,一般24h引流量小于20mL即可拔管。观察有无脑脊液外漏,若术后引流量多且色淡,切口敷料潮湿、呈淡黄色血渍印,提示有脑脊液外漏。
1.2.5 颈托护理 根据患者体型,给予合适的颈托,术后需戴8~10周,患者坐位、站立时都需佩戴。颈托即不能过紧,避免呼吸困难及压疮形成;也不能过松,以避免固定不牢。每天调整颈托的松紧度,以能张口饮食为宜。平卧时解除颈托,使颈部皮肤休息,但颈部两侧应给予沙袋固定。切口愈合后,每天用温水擦洗皮肤。护理人员要讲明佩戴颈托的重要性,并做好出院指导。
1.2.6 神经系统监测 患者术后回病房,立即检查上、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及时发现有无神经损害。术后24h内行神经功能检查,每2h1次,随后48h内每4h1次,然后每班1次直至出院。若患者主诉困倦 ,肢体沉重、阵痛、刺痛、麻木或肢体活动受限,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检查。
1.2.7 康复训练 术后肢体功能锻炼,旨在增强肌力,调整活动性、协调性,改善全身机体状态。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损害后,可造成上肢或下肢运动功能损害,因此,应加强恢复性训练。方法:拇指对指、握掌,然后用力伸指训练;上肢肌肉力量训练;颈部肌肉及运动范围锻炼;上肢带肌及肩胛活动范围锻炼,以上方法每日练习3~4次,20~30min/次;步行锻炼,病情平稳术后第2天可下床活动,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度。
1.2.8 出院康复指导 术后颈托护颈 2 个月,防止颈部过度活动;继续上肢和手功能锻炼,进一步进行较精确的活动训练,如练字、做针线、织毛衣等;保持正确的姿势,伏案时间长每1 h活动颈部1次;睡眠时枕头高低适宜,颈肩部防止受凉。
参 考 文 献
[1 ]王谊,黄孔阳,傅声帆,等.扩大操作口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17-818 [2 ]李桃桃,颈椎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4,11(36):975-976 [3 ]王谊,苏丽萍.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后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 8 :612-614 [4 ]马金芳,颈椎病患者前路手术围手术期健康指导[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4(6):113-114 作者简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中, 女7例, 男19例;年龄18~68岁, 平均42岁。车祸伤10例, 高处摔伤16例。其中颈椎爆裂型骨折11例, 骨折伴脱位15例;全瘫8例, 不全瘫12例, 6例无截瘫。卧床时间最短9d, 最长77d。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颅骨牵引的护理
颈椎骨折有明显脱位、半脱位患者入院后, 应用颅骨牵引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牵引重量根据需要而定, 一般为5~10kg[1]。头部垫枕圈, 保持牵引力线与颈椎轴线一致, 抬高床头15cm, 颅骨牵引弓针道保持清洁干燥, 每天3次生理盐水冲洗。进手术室后应解除牵引, 临床时颈托固定, 才能搬动。
2.1.2 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通常较危重, 有的还合并复合伤。认为颈椎手术危险性大, 容易发生死亡, 从而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 担心术后疗效, 思想负担较重, 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情的发展, 解除压迫, 植骨融合达到固定融合, 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手术治疗;由已行同类手术的患者现身说法, 介绍手术期间无痛, 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止痛方法, 使患者有充分心理准备, 配合治疗;并阐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机体康复, 否则相反。
2.1.3 注重呼吸道的护理
因颈椎骨折压迫颈脊髓导致呼吸肌麻痹, 血液循环相对减弱, 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而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 需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流、温湿度适宜, 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 采用湿式打扫, 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地咳嗽、咳痰, 嘱患者深呼吸, 在呼气末咳嗽, 重复数次, 对无力咳痰者, 先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压气管, 以刺激气管引起咳嗽或用双手压迫患者的胸腹部, 嘱患者用力咳嗽, 以加强膈肌反弹的力量。每2h帮助患者按轴线翻身拍背1次, 对于气管切开患者应进行吸痰、湿化气道、清洁口腔等护理, 定时更换消毒气管内套管, 用双层湿纱布覆盖气管口, 雾化吸入每日2次。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
2.1.4 指导患者做食管气管的推移训练
术中牵拉气管、食管时可引起患者不适, 而影响手术进行, 且此种操作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2]。告知患者此种训练的必要性以取得其积极配合。训练时, 保持患者体位舒适, 一般患者仰卧, 枕头垫于肩下, 头后仰, 使其颈部肌肉放松。操作者站在患者左侧, 用拇指或2~4指在颈外皮下插入右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缘的内脏鞘和血管神经鞘间, 先左右摇摆气管, 然后将气管食管持续向左侧牵拉推移或用另一手协助牵引, 牵拉时用力轻柔, 需超过中线, 并避免牵拉过程的中断。持续5~10min, 逐渐增至15~20min, 3~4次/d。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颈椎活动时, 在椎体与植骨块之间产生界面间的剪切力, 使植骨块移动、脱出, 导致手术失败。因此术后要严格限制颈部活动, 避免颈部的过伸活动、过早起床[3], 头两侧置沙袋、翻身时保持头、颈、肩、躯干成一条直线, 至少2人协助翻身, 一人扶头、肩, 另一人扶躯干、四肢, 翻身同步进行, 侧卧时身体与床成45度, 并在肩、背、臀、双下肢垫枕, 使患者舒适。
2.2.2 呼吸道护理
术后进行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心率、血压及面色的变化, 持续吸氧, 根据血氧饱和度来调整氧流量。手术过程中咽喉、气管等部位的牵拉可造成喉头水肿而产生咽部不适、吞咽和呼吸困难。术后常规给予庆大霉素8万u和α-糜蛋白酶2 000u加入生理盐水20mL雾化吸入, 2次/d, 可减轻水肿[4]。或沐舒坦15mg加入生理盐水20mL雾化吸入, 2次/d。必要时定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床边备气管切开包, 以便急需时使用。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
2.2.3 切口观察及护理
正常情况下, 术后切口内常规留置负压引流管24~72h, 认真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质并做记录。术后24h内切口引流液量应少于100mL, 若引流液过多, 色鲜红, 切口敷料渗血多, 周围局部隆起, 颈部增粗, 患者自觉呼吸费力, 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应及时报告医生, 并配合抢救。
2.2.4 感觉及运动功能的观察
详细观察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肢体有无抽搐及麻痹平面的变化;牵拉尿管检查膀胱感觉, 尿管间断开放。每个班次都检查并行书面交班, 对瘫痪患者, 记录截瘫平面。
2.2.5 功能锻炼康复护理
为防止肌肉挛缩和关节僵硬, 术后早期在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即给上、下肢肌肉按摩和关节的被动活动, 肌肉按摩5~6次/d, 20~30min/次, 关节的被动运动只需少量即可, 但每一单次被动活动范围应达到最大生理范围, 但不可超越, 以免拉伤肌肉和韧带。上肢主要锻炼手的握与捏功能, 恢复肌肉力量。下肢主要加强屈髋、屈膝及踝关节的肌肉锻炼, 以保证下肢负重与行走的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 被动活动为辅。四肢置于功能位。对不全瘫、全瘫患者还应训练定期排便、排尿, 以期尽早拔除导尿管。
2.2.6 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颈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 伤情常较严重而复杂, 术后又要求绝对卧床, 故要注意其并发症, 如褥疮、坠积性肺炎、废用性肺萎缩、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的发生。对于上述的并发症要有针对性预防措施。特别强调对褥疮的预防, 睡气垫床, 按时给予翻身, 应做到五勤 (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勤整理)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每日按摩骨突部位, 做好皮肤护理, 防止褥疮发生。对于昏迷的患者要注意保暖, 定时拍背排痰, 清理呼吸道, 预防坠积性肺炎。躁动患者谨慎使用镇静剂, 应设专人看护, 给予适当约束, 防止坠床及意外发生。
2.2.7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不仅增长患者对疾病的康复知识, 而且增进了护患之间沟通, 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全过程, 使患者了解每项治疗、护理措施的目的、作用, 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提高护理质量。对出院患者要做好出院指导: (1) 3个月内带颈围保护颈部, 避免颈部屈伸和旋转活动。 (2) 若颈部出现剧烈疼痛或吞咽困难、有梗塞感, 可能为植骨块移位或脱落, 应马上回院复查。 (3) 术后3个月, 经摄X线片示植骨椎间隙已完全融合后, 可进行颈部功能锻炼, 开始时做颈部屈伸、旋左、旋右活动, 然后再做颈部旋转活动。注意颈部勿做剧烈活动, 防止再损伤。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 若出现颈部不适时应暂时停止。
参考文献
[1]杜克, 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457.
[2]林淑贤, 姜连英.气管、食道推移法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1998, 14 (7) :352.
[3]谢冰华, 刘艾红, 王利婷.颈椎前路手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2) :11.
[关键词] 颈椎前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141-02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导致颈椎患者和各种交通性等损伤致颈椎骨折的患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较严重者常需手术治疗。积极到位的手术护理配合对保证颈椎手术的成功十分重要[1]。为了对临床接受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关护理体会,为今后临床为该类患者进行更加周到的护理,使患者的手术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保障,使患者预后更加理想,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抽取22例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有颈椎疾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对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护理措施和相关護理体会进行总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11年2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取22例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且临床确诊患有颈椎疾病的患者,年龄21~63岁,平均(39.6±4.2)岁;其中男16例,女6例;病程1~15年,平均(6.4±1.7)年。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对22例患者实施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对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护理措施和相关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2 护理
2.1 术前
2.1.1 常规准备 ① 在手术实施之前要根据患者的具体年龄和营养状况, 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三高饮食指导, 即指导患者多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使患者的体质得到增强,使患者机体的组织修复和抗感染能力提高。② 协助临床医生完成各种必要的术前检查,对患者的各种检查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
2.1.2 心理护理 在治疗方案开始实施之前,由护士就治疗的整个过程、开展方式、注意事项等问题向患者进行详细而又系统的介绍。22例患者对于对治疗缺乏信心的患者,护士以诚挚的态度与其进行交谈,对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向患者耐心的讲解治疗的方式和最终效果,帮助这22例患者有效的克服焦虑心理,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2]。
2.1.3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 在进行手术之前的3~5 d指导患者自己用一手的2~4指插入切口一侧的颈内脏鞘与血管鞘之间, 向非手术侧进行持续性牵拉,另一手进行协助推移。牵拉的程度要使气管和食管越过中线。在刚开始的时候, 每次持续20 min左右,每天进行6~8次,以后推移持续的时间可以逐渐延长到每次40 min左右, 每天进行3~5次。
2.1.4 体位训练 颈椎病手术创伤性较大,术后患者需卧床。因此护理过程中要帮助患者进行以下锻炼:对患者进行仰卧位训练[3]。实施颈前路手术的22例患者,在术前进行仰卧位训练。方法:患者取平卧位,肩下垫薄枕,使肩部充分后伸, 暴露颈部[3]。每天训练2次,训练效果良好,所有患者均以掌握。
2.1.5 佩戴颈托 在手术之前选择大小, 松紧都比较合适的颈托, 并在最短时间内教会患者或患者家属正确使用颈托的方法。正确佩戴方法: 佩戴时患者先取侧卧位, 操作者用双手牵拉头部, 将颈托后半部置于颈后, 再取平卧位, 将颈托前半部置于颈部, 使颈托前后边缘重叠, 固定颈托。在手术后立即进行佩戴。本次研究中发现2例患者颈部明显肿胀, 并出现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等症状时, 报告医生并协助敞开伤口,剪开缝线,清除血肿。
2.2 术中
2.2.1 常规监测 ①在手术结束后的24 h内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每半小时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进行一次测量,直至平稳为止,采取心电监护措施。②注意对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观察。颈椎术后要对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及深浅度进行密切观察, 采取常规低流量吸氧,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 防止由于术后血肿、喉头水肿、 脊髓水肿而导致出现呼吸困难现象。③在手术后对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观察。同时还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声音嘶哑、 进食呛咳等现象, 以防术中由于牵拉而对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造成损伤[4]。
2.2.2 体位护理 患者在术后必须保证绝对卧床, 使颈部活动的几率降到最低,患者的身体要始终保持在直线水平状态, 在变换体位的时候, 采用轴线滚动式方法进行翻身。
2.2.3 饮食护理 患者在术后的6 h之内,要保证绝对禁食,如果有必要还可以适当延长禁食时间[5]。
2.2.4 切口护理 术后应对切口敷料渗出及局部肿胀情况进行观察, 使引流管保持通畅, 对引流液的性质和数量进行记录。术后2 d可将引流管拔除, 在换药时要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防止感染。本次研究中患者没有出现感染现象。
2.2.5 康复锻炼 患者在麻醉清醒之后,可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手足活动, 术后当天就可以做手指、腕部关节活动, 足趾及踝关节活动。在进行离床活动时, 应戴好颈托, 在床上坐起, 在床边站立, 自行行走。护士或家属要在旁协助, 防止发生意外[6]。
3 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准备、心理护理、气管食管推移训练、体位训练、佩戴颈托等护理;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监测、体位护理、饮食护理、切口护理、康复锻炼等护理,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并均在预计的时间内康复出院。
对接受颈椎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在患者的围手术期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可以有效保证患者的手术顺利完成,确保手术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迅速恢复,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英伟,赵璇,沈赛娥,等.择期颈椎手术患者困难气道的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12(3):428-429.
[2] 孙利云.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13(1):527-528.
[3] 金荷娣,蒋俐.护理程序在颈椎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2(14):197-198.
[4] 尤祥妹.320例胸腰段脊柱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护理配合[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7(24):683-684.
[5] 何玉珍. 110例颈椎疾病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273-274.
[6] 李苗.颈椎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6):684-68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2月-2008年12月在我科进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70例,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2组:研究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48±12.12)岁;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43±11.98)岁。2组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准备,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另加气管推移训练。
1.2.1 推移训练操作方法:
自入院之日起就开始进行气管推移训练,训练时患者取仰卧位,枕头垫于肩下,头后伸,可使其颈部肌肉放松,训练者站在患者左侧,用拇指或2~4指端在颈外皮下插入右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缘的内脏鞘和血管神经鞘之间,先左右摇摆气管,然后将气管、食管持续向左侧牵拉推移或用另一手协助牵拉,开始牵拉时用力尽量缓和,但推移必须超过中线,并避免牵拉过程的中断。训练时间均为4d,第1天训练3次,分8时、12时、16时3个时间段,中间间隔4h,首次训练5min,逐渐增加至20~30min;第2天训练3次,每次训练持续20~40min;第3天训练改为4次,增加20时的时间段,每次训练延长至40~60min;第4天训练4次,每次训练都持续60min。
1.2.2 推移训练原则:
训练时动作幅度不能过大,由轻到重,循序渐进。训练初期给患者及家属进行示范、指导,使其掌握正确的方法。每次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时,均要确认气管被牵拉过中线,保证训练有效。每次训练时常规使用心电监护,由一位护士及时记录每位患者在气管推移训练不同时间段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及吞咽动作变化,当气管能持续被推移过中线1h以上,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适感,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均无显著变化,即符合手术的要求。
1.2.3 心理护理:
由于训练时对颈部的机械刺激,可导致气管及食管牵拉变形、管腔变窄,使患者产生不适感、紧张感[2],有些患者训练时不能很好地配合。不想继续训练,护士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安慰,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放松疗法、转移注意力等,休息10~15min后再继续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术中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生命体征
研究组术中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心率、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2.2 并发症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对照组的28.13%(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颈椎前路手术过程中必须对气管进行牵拉,以便充分暴露术野,方便术者操作,从而减少医源性损伤及其他手术意外的发生。但术前若未进行适应性气管推移训练,颈部组织僵硬,牵拉过程中易出现副损伤,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和难度。且由于手术对气管、食管的牵拉刺激及气管黏膜损伤,易致气管黏膜水肿,使术后气道分泌物增多,痰液黏稠,造成上呼吸道阻塞。且易出现刺激性咳嗽、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呛水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因为术中持续向非手术侧推移内脏鞘,可使得手术侧内脏鞘及其周围组织对颈总动脉的压力减少,血管轻度舒张,管腔变大,颈内动脉的压力感受器受牵拉,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强[3];非手术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周围压力增加,使得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管腔变小,血管受牵张程度变小,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该侧迷走神经有一个轻度刺激,使其紧张度增加[4]。在手术侧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强,非手术侧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及迷走神经轻度紧张作用下,使得各项生命指标出现变化,进而影响手术安全。
相反,气管推移训练使气管周围组织相对松弛,颈部组织对手术的适应性增强。手术侧内脏鞘和动脉鞘间的间歇增加,推移对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非手术侧迷走神经及气管的影响减少,因而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减少了手术风险,患者出血量少,手术视野显露好,术者操作顺利,医源性损伤的机会减少。因此,术前进行系统而正确的气管推移训练有利于颈椎前路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70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行常规准备,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术中分别记录2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等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心率、呼吸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气管推移训练可降低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颈椎手术,气管推移训练,护理
参考文献
[1]贾连顺,李家顺.颈椎外科手术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57-158.
[2]唐凤元.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上海护理,2004,4(4):28-30.
[3]张凤清,方军.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气管推移训练的指导[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88-89.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颈椎后纵韧带组织的异位骨形成导致椎管狭窄,从而压迫脊髓、神经根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症[1]。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脊髓受压,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走路不稳,因此容易产生外伤导致严重的颈髓损伤,严重者四肢瘫痪,甚至出现生命中枢功能紊乱而导致心跳呼吸衰竭而死亡[2]。目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无特效的药物治疗,手术仍然是解决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的主要方式,但手术风险较大,尤其对于骨化严重、范围广泛的患者,前路直接切除骨化物风险更大,不但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护理工作也面临着考验[3]。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了3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髓损伤给予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对其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分享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3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髓损伤的患者,其中男27例,女10例;年龄39-73岁,平均54.5岁。既往有明显临床症状者17例,轻微症状者19例,无临床症状者1例。病程5小时-9天,平均4天。急诊入院者12例,外院转入我院者25例。
1.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 37例患者中,四肢完全瘫痪者2例,不全瘫者35例。37例患者中3例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维持呼吸。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颈椎CT平扫+三维重建及MRI平扫,证实存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导致的椎管狭窄,病变累及2个节段者25,3个节段者8例,4个节段者3例,5个节段者1例。
1.3 治疗方法: 颈髓损伤8小时内给予甲强龙冲击治疗[4],术前给予抗感染、化痰、营养神经及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切除致压的骨化物。切除2个节段者31例,3个节段者6例。术后辅助高压氧治疗。
1.4 结果: 35例不全瘫患者中,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其中1例术后出现了呼吸功能障碍,给予器官切开呼吸机维持呼吸,2周后脱机;另外2例全瘫患者术中给予器官切开,术后呼吸机维持呼吸,2-3周后脱机,术后功能无明显改善。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观察病情: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尤其注意血氧饱和度及呼吸变化;对年老体弱、血压低、心率慢的患者,持续心电监护,每天观察患者四肢感觉、运动平面的变化及大小便情况。
2.1.2 心理护理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没有特效药物治疗,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多,且外伤导致患者四肢不全瘫,活动受限,更加重了病人的心理负担,此时心理护理显得更为重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让他们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必要性,介绍科室的医疗护理情况和技术水平,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介绍治疗成功病例,从而消除患者恐惧的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心理辅导还有关键的一方就是病人的家属,取得他们的协助和配合,能直接有效地帮助病人减轻焦虑[5]。
2.1.3 预防并发症 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极有可能出现压疮、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睡气垫床、定时翻身,骨突处透明贴保护,翻身时注意颈部制动呈中立位,颈托保护,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避免因体位或翻身不当而加重脊髓再损伤;教会患者有效的深呼吸及咳嗽运动,拍背促进肺深部痰液的排除;鼓励患者主动及被动运动,预防血栓形成。主要方法有踝关节的跖屈背伸、环转、内外翻,脚趾屈曲伸直及床上足部负重练习; 会阴护理,膀胱冲洗及定期更换尿管可有效减轻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2.1.4 术前准备 备皮,备血,术前12h禁食,术前8h禁水。床旁准备器官切开包。术前一般不宜进行器官推移训练,避免因手法不当加重脊髓损伤。由于病人卧床,而且饮食差,脊髓损伤导致肠蠕动变慢,几乎所有病人都存在大便困难甚至腹胀的情况,告知患者少量多餐,避免呛咳,多食蔬菜、水果、萝卜汤等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饮水,指导患者家属顺时针按摩腹部,必要时口服麻仁软胶囊、四磨汤等。
3 术后护理
3.1 体位及监测:采取薄枕平卧位,避免颈后悬空,维持自然仰伸。术后平卧6h后可轴线翻身。告知患者小幅度、小范围的颈部及四肢活动是允许的,帮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卧位,减轻心理负担。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尤其注意患者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3.2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关键,注意观察有无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给予雾化吸入3-4次/日,床旁继续备气管切开包。严密观察切口张力及术后引流,预防术后血肿。
3.3 颈部固定制动:病人过床时要戴好颈托,保持颈部中立位,由医生保护头颈部,使头颈部与躯干同一水平,避免颈部扭曲或过伸。术后卧床时可解除颈围,于颈旁放置沙袋.这样既能固定颈椎,又利于观察伤口是否存在渗血,并避免颈围压迫伤口敷料而影响呼吸。
3.4 脊髓功能观察:严密观察患者四肢感觉、运动功能及大小便情况的变化,与术前比较,情况好转,告知患者,树立其战胜病魔的信心,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早期对症治疗。
3.5 康复训练:适当功能锻炼是促进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之一。研究表明,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和住院期间与患者受伤至实施康复计划时间有关,康复计划越早实施,病人住院时间越短,经费开支越少,功能恢复越多,并发症越少。术后第2天即指导患者主动进行上肢、下肢肌肉收缩及关节伸届活动,每日2~3次,每次10~15 min,瘫痪重者病人可采取关节被动活动, 防关节僵直。
3.6 高压氧治疗: 手术后一旦病情平稳,鼓励患者出院尽早行高压氧治疗2-3个聊城,可以明显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本組所有患者均给予高压样治疗,疗效满意。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恢复慢,预后相对差,医疗费用较高,患者及家属都承受很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但是我们认为,加强围手术期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早期康复训练及高压氧治疗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颈髓损伤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Kim T, Bae K, Uhm W et al .Prevalence of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 Joint Bone Spine. 2007; 75:47-474.
[2]Izumi Koyanagi, Yoshinobu Iwasaki,Kazutoshi Hida et al. Acute cervical cord injury associated with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Neurosurgery, 2003; 53: 887-892.
[3]陈德玉,陈宇,卢旭华 等. 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中华医学杂志. 2009;83(31): 2163-2167.
[4]刘金凤, 张颜云, 路翠春 等. 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脊髓损伤的护理.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 2(7): 590-590.
[5]蒋银芬. 脊髓损伤病人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临床护理杂志.2003; 1: 35-36.
【关键词】颈前路减压;内固定;脊髓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687-01
1 前言
脊髓型颈椎病是因退化的颈椎椎体及临近软组织发生退变导致直接压迫脊髓,加上运动剧烈或长期姿势不良等动态因素影响,造成脊髓受压或缺血,进而使脊髓产生功能障碍。临床具有四肢麻木无力、运动不便等表现。因脊髓型颈椎病病因隐匿,不同患者具有较明显差异,并表现为各种脊髓受损状态,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才能使脊髓压迫与节段性不稳得到有效缓解。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之间患有脊髓型颈椎病的35例患者,其中,有24例男患者,11例女患者;年龄在43—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9岁,病程2周—8年,平均22个月。有31例患者病变涉及1个间隙,4例患者涉及2个间隙。23例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肢麻木、行走不便、走路感觉如踩棉花等,1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肢麻木、颈肩痛等,术前所有患者进行X线、MRI检查。X线显示主要表现诸如椎间隙狭窄、弧度减小、骨质增生等颈椎生理性退变,MRI检查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椎体形成骨赘、颈椎间盘变性突出等征象。
2.2 方法
患者采取仰卧姿势,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或阻滞麻醉颈丛神经,在颈前右侧采用横切或斜切口,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使血管、神经分离,将病变椎体或椎间隙前方露出,病变椎间隙及上下椎体在透视下进行确定,再实施充分减压,避免伤及椎动脉、神经根及脊髓。植入自体髂骨或钛网,内固定带锁钛板螺钉。透视位置适宜并确认后置橡皮引流条,将切口逐层缝合。术后实施监护,对患者功能锻炼及活动进行必要指导。术后第三、六个月对颈椎正侧位进行拍片复查。
2.3评估疗效
从神经功能改善及临床功能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大于75%为优,改善率在50%—74%之间为良,改善率小于50%为可,其余为差。四肢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感觉没有异常,可以自理生活为临床功能优;四肢功能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感觉较好,容易疲劳,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为临床功能良;上下肢无力,运动有限,只能借助手杖行动,生活还可以自理为临床功能可;双手无力,行走不稳,需要卧床为临床功能差。前三种状况之和为治疗有效。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取卡方检验计数资料,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对全部35例患者術后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6个月,术后三至六个月进行X线复查,植骨块、钛板及螺钉没有发生松动脱落,颈椎曲度及高度基本恢复,椎间植骨全部融合,通过MRI对颈椎检查可知脊髓压迫解除或有效缓解。有88.6%的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有96.9%的患者生活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4 讨论
尽管脊髓型颈椎病不常见,但具有严重症状,大部分通过隐性侵袭形式逐步发展,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病症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其在各类型颈椎病中位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主要对患者脊髓及伴行血管压迫刺激而导致脊髓神经功能发生障碍。
4.1 手术患者选择
急性进行性颈脊髓受压具有非常明显的症状,通过临床或MRI、CT等设备检查确诊后,病程长,症状不断加重而又诊断明确者;脊髓轻中度受压症状,但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一两个疗程以上没有发生改善而对工作具有影响的患者要及时手术。手术要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考虑,以免产生医源性损伤。
4.2 入路及术式
该类患者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态等因素对最有效的手术入路及术式进行选择。主要受压锥体束的患者,原则上要在前方入路,伴有颈椎椎管狭窄因感觉障碍为主的患者,要在颈后路进行手术。对由于髓核突出或脱出导致的患者,可先实施摘除髓核术,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界面内固定术植骨融合术或人工椎间盘植入术进行选择确定;由于脊髓受到骨刺压迫的患者,可适当选择术式将骨赘切除;可根据MRI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确定施术椎节范围,原则上要只限于受压椎节。目前半椎板切除椎管成形术是后路手术中最理想的一种方式,操作时要对减压范围引起足够重视,尽可能降低对椎节稳定性的影响。
4.3 手术时机
通过短期非手术治疗后,没有改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特别是持续症状超过半年、MRI检查结果中脊髓信号高的患者是最佳手术时机,但在脊髓具有严重不可逆损伤的严重症状时,手术对压迫的解除也具有一定缓解的可能,对病变椎段稳定性恢复也具有重要作用。
4.4 手术优点
前路减压植骨加钛板内固定能够使融合节段稳定性提高,植骨块不易脱落移位,植骨融合率提高,在临床中具有明显优势。钛金属与人体相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没有磁性,不影响MRI检查。术后只需颈托进行保护,护理及功能锻炼比较容易,能够使患者早日恢复。
综上,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具有安全,高融合率,高稳定性,较少产生并发症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居适,凌义龙,方国华等.脊髓型颈椎病术式选择及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0.12
[2] 贾连顺.颈椎病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方案选择[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37~70岁,平均52.4岁。病程2个月至62个月,平均33.4个月,其中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34例,神经根型18例,病例中12例有外伤史,伴有骨折6例,全瘫3例。单节突出28例,2节段突出24例。最高节段颈3~4间隙,最低节段颈6~7间隙。术前拍摄颈椎MRI、正侧位、双斜位片,患者自身条件允许加拍前伸后曲位动力片及颈椎CT片,测量椎体前后径及椎管内径,判定黄韧带、后纵韧带肥厚和骨化状况。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仰卧位,肩背部垫高颈部轻度过伸,术前C形臂准确定位,我们对一个和二个节段采用右侧横切口,二个阶段以上采用右侧胸锁乳突肌内斜行切口[1],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确认胸锁乳突及内缘,从颈动脉鞘及内脏鞘之间进入椎体前间隙,分离两侧颈前肌,C形臂下定位在病损间隙切断前纵韧带及纤维环,在突出间盘上下椎体钻孔,用撑开器撑开,行间盘及上下软骨终板部分切除,摘除髓核,开槽减压,将椎体后缘骨赘彻底清除,清晰直视后纵韧带,谨慎横断并部分切除,见硬膜囊无压迫后,有神经压迫者切除侧方骨赘和钩椎关节,取合适型号Cage或合适三面皮骨块(自体髂骨取下),同样处理用病变间隙,对有部分椎体切除的,可行钛网并植骨。将钛板预弯后按步骤实施内固定,患者术后拍摄颈椎正侧位片了解内固定物情况,术后颈部制动两周,佩戴围领保护3个月。在颈椎前路所置钢板我们分别采用了动力性和限制性两种内固定系统。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版。各项疗效指标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手术均术中1例因喉返神经牵拉轻度损伤,术后声音嘶哑,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其他病例无并发症,手术时间90~130min,平均110min。术中无输血。术后复查颈椎正侧位片内固定物位置正常,术后4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8个月,平均8.2个月。术后12~16周均骨性融合,有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椎间隙狭窄、颈椎生理曲度维持不理想,本组病人无钢板螺钉折断、弯曲、螺钉进入椎间隙、植骨块脱失等并发症。
根据日本科学会,对上、下肢和根据功能分别进行评定,即JOA评定标准[2]:
注:无统计学差异
根据1969年Franke1提出的脊髓功能评价分级,Franke1分级[3]平均提高1~2级,3例全瘫的病人中2例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对动力性和限制性两种内固定方法我们做了末次随访的JOA评分比较如下。
注:两组对比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别,P>0.05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目的是解除脊髓和神经根压迫,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并注意颈椎生理曲度和稳定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一般有:头晕、颈部疼痛、四肢麻木、无力、上肢放射痛、下肢踏棉感、胸及躯干紧束感;体征为四肢肌力减弱或增强、感觉障碍、反射减弱、病理体征阳性、术前必须详细研究其临床症状、体征,X线片,CT和MR1表现。选择颈椎前路手术前一定要注意弄清颈髓受压主要来自前方还是后方,颈髓受损主要以前方压迫为主的有;单纯颈椎间盘突出为前方突出;颈椎骨折、脱位压迫来自前方;颈椎前方骨折块;后纵韧带骨化脊髓前压迫;椎间盘的退变导致椎间不稳.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继发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晚期继发关节突增生和黄韧带肥厚,颈椎病的脊髓受压仍然以前方突出的椎间盘和骨赘为主,应首选前路手术。如果急性颈椎间盘突症患者MRI-T2加权像高信号区,提示脊髓水肿,多需要急诊进行手术治疗。如果伴有发育性椎管狭窄[4]和2个节段以上病变的可考虑行后路手术,后前路减压的优势在于手术能涉及颈椎的所有韧带,可以切除损毁的和椎间盘,解除关节突绞索[5]。
3.2 手术方法
在麻醉选择上我们全部选择全麻。为了监测患者在手术中的一般状况,也有的作者选择颈丛加局部麻醉[6]。
颈椎前路手术入路的选择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是“哪里有压迫就在哪里减压”[7]。入路中一定注意避免血管神经的损伤,特别是喉返神经的的损伤,左右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不同,右侧喉返神经在进入脏筋膜后并非立即进入气管食管沟,而是先贴着筋膜内壁走行,后约在6、7颈椎间向内进入气管食管沟,分支支配食管,向上分支入喉,右侧喉返神经并非全部走行于气管食管沟,左侧喉返神经在颈部均于气管食管沟内,因为右喉返神经行程短、位置偏高而且不恒定,所以右侧颈部入路容易被损伤[8],所以采用右侧颈前入路的作者一定谨慎小心。由于作者是右势,我们一般一个或二个节段采用右侧横切口,二个节段以上采用沿右侧胸锁乳突肌斜行切口。尽量在彻底减压清除压迫物的同时保持颈椎的最大稳定性,如果有多节(2个节段以上)压迫可同时进行后路手术,否则植骨开槽过长容易造成术后颈椎稳定性较差。前路手术选择节段平均为2间隙3椎节,由于椎体终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皮质骨,尽量去掉植骨区终板,以保证植骨融合,(对于多节段脊髓压迫,术中做到彻底减压、有效恢复脊髓神经功能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关键)[9]。由于自体骨融合率高,骨性融合时间短,在52例患者中47例植入骨块,我们所植的骨质均采用患者自体髂骨,为了避免颈椎下沉,所植骨块一般要长于所开骨槽1~2mm,既要保证所植骨块融合又要避免滑脱,同时在所植骨块前加附预弯颈椎锁钉板,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和椎体高度。有研究表明应用前路钢板明显可以提高椎体融合率[9]。由于应用了自体骨融合降低了因为应用Cage和钛网产生的患者费用,同时也降低了因为应用钛质融合器较高的应力刺激和低融合率。另外,在动力性和限制性颈椎前路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得出的临床治疗疗效上无明显差别。
3.3 术后并发症
颈椎前路手术入路临近解剖关系重要而且复杂,加上颈部在人体大体解剖上的重要位置,术中操作或者术后处理稍有不慎极易损伤出现并发症和不适。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1)喉返神经损伤,分析主要原因有,切口显露不充分。解剖关系不清楚致使过分用力和盲目牵拉,或者即使确认了喉返神经位置但术中牵引过重,牵引时间过长也同样造成损伤,如果手术中认真仔细轻柔操作,熟识解剖关系此并发症多可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后通过对侧代偿,康复训练,三个月以后多可恢复。(2)植骨块滑脱,我们分析术后近期(8~12周)主要原因可能有术中植骨块略小,截取骨块形状不佳,开槽植骨床处理欠佳;远期原因主要有椎体终板处理不佳,术后护理不当颈椎过伸过曲,通常为过伸,我们一般将植骨块修剪成与植骨床匹配的形状,井使骨块在长度和宽度上略大于植骨床,并适度牵引将骨块嵌入,同时为确保植骨块稳定应在加附颈椎锁定钢板;(3)钢板螺钉松动,主要原因一般由于患者骨质疏松、螺钉固定位置和钢板长度选择不当,所以术前必须对患者身体状况全面掌握,术中对所选内置物认真比对并在C形臂监视下操作;(4)症状缓解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手术适应症选择不当,术前对患者症状原因分析不足,术式选择过于单一,只选择颈椎前路手术,所以术前必须认真了解患者病情、结合各种影像学及相关检查仔细分析每个患者发病的原因、症状和体征,提高颈椎前路手术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并应用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46例经过2~18个月、平均8.2月的随访,所有病例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2~16周,平均12.6周,融合率100%;MRI检查无脊髓变形、受压表现,脊髓功能检查,除3例不理想外。所有病例植骨疗效满意。结论:适应症选择正确,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植骨、钢板系统操作简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外伤的治疗。颈椎前路手术适用于2个颈椎间盘,3个椎体。动力性和限制性颈椎前路内固定材料在临床治疗疗效上无明显差别。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手术,内固定
参考文献
[1] 温建民,主译.骨科关键技术.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260~265
[2] 刘志雄,主编.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第1版.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316~318
[3] 刘志雄,主编.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第1版.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310~312
[4]林云嘉.颈前路多椎节开槽式减压(附20例报告).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1;(6)3:140~141
[5] 李鹏,雪原,王沛,等.后前路入路治疗下颈椎脱位双侧关节突绞索.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34~38
[6] 刘世桢,刘先银,郭建恩,等.前路钢板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及效果分析.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3:221~223
[7] 贾连顺魏梅洋.颈椎外科手术失误原因分析.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2:761~765
[8] 樊健,俞光荣.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2:97~99
【颈椎前路手术】推荐阅读:
医院颈椎病报告06-02
颈椎病自我疗法06-27
颈椎病个案护理07-04
颈椎病自我治疗法10-07
颈椎病病人标准护理计划11-08
颈椎病的运动训练12-14
颈椎病耳鸣的原因是什么12-01
颈椎病围术期护理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