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课件(共8篇)
中小学天文学课件怎么设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 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2.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乘坐一辆神奇校车,开始我们奇妙的太阳系之旅。
旅途中请大家弄清楚太阳系的组成,并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一些星球的知识,填写好资料卡。向同学提问,让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太阳知识。二.讲解教材,了解太阳以及太阳系的组成,填写资料卡
1.阐述太阳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并且位置不变的星球叫恒星。
2.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和各个行星的特点,并且通过用图片(用磁石固定在黑板上)展示太阳系的全貌和八个行星的独貌以及矮行星和小天体。让学生通过图片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宇宙的神秘和美丽。
讲解:太阳系中有一大恒星和八大行星,他们是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晶球、钻木取火、陆天海)。八大行星是这个家族里八个大小不
一、性格各异的兄弟。水星是个小个子,和月亮很相似,上面并没有水。
金星在质量、体积、构造方面则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不过大气很浓密,竟达地球的六十倍。
地球是太阳系里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其它行星不是太热就是太冷,没有维持生命的条件。(同学们可以看一下图片上地球在宇宙中的样子)火星只有地球一半大小,因为又亮又红,人们叫它“火星”。木星是九个行星中个头最大的一个,它比其它七大行星加起来还大。
(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个小行星带,这里有无数颗小行星)
土星是带有最大最亮光环的行星。八大行星中有4颗行星有光环,他们分别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大家找找图片中哪颗是土星,同学们真聪明!)天王星和海王星是离太阳系最远的两颗行星。
八个兄弟的感情都很好,他们各自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从不发生矛盾。这就告诉我们,要遵守纪律,要是这些星球也像有些同学一样,不守规矩,在宇宙中相撞了,就会发生大爆炸。
所以,我们上课时应该怎么样?(同学回答)不应该怎么样?(同学回答)
3.组织分好小组,每个小组发一张资料卡,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填写资料卡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其中教材模仿著名丛书《神奇校车》编写。
组织交流
1.什么是太阳系?由哪些星体组成?
2.请介绍你印象最深的内容。
3.教师说明书本中定义的太阳系组成。
回顾课堂
1.概括课堂主要内容。
2.预告下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课外作业 观察金星(肉眼可看见)
1.提示学生特别注意安全。
2.告知学生金星是很明亮的星体,它常常出现在朝阳和落日的附近。有时,金星在日出前4小时或日落后4小时出现在空中。在深夜是看不到金星的。
关键词:文学教学,课件,科学运用
课件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它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刺激方式的融汇, 构成了立体的教学范式, 开辟了教学的新平台和新手段。但是, 在文学教学中是否可以毫无节制地使用课件教学, 应当如何科学地运用?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一教学手段作以理性审视, 以促进在文学教学中更好的克服其局限, 最大限度的发挥课件的优势。
一.课件教学的优势
课件教学的优势是由课件本身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它可以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集为一体, 从而对学生的感官形成非常强烈的多种刺激, 由此就使教学具有了形象可感性、生动活泼性、多维立体化的独特优势。不仅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获得完满的教学效果。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
与传统教学相比, 课件教学由于影像、音声等多种刺激的同时作用,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复杂的过程简单化, 枯燥的内容生动化,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为学生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 物理课上, 教师将以往难以表达的图形、图像投影到屏幕上, 生动直观, 学生容易接受。新闻采访课上, 可以运用影视画面和播放录音,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 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立体感受所学知识, 从而,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可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学习热情。课件教学能够产生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主客交互方式。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和教学模式。而且, 课件能将文字、图表、声音、动态和静态的图像集成在一起, 形成教学软件, 使教学内容更充实, 更形象, 更具有吸引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文学教学中课件的局限
课件教学是一把双刃剑, 固然有上述的优势, 但是, 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 尤其是在文学教学中, 如果不适当地运用, 优势可能就变成了局限。它的局限主要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平面化和直观化, 易损于文
学自身的魅力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文学教学是一种形象教育, 是通过语言在读者的精神世界中再创造和加工后形成的内在形象, 而且, 这种形象是模糊和不确定的。而课件尽管能将文字、图表、声音、动态和静态的图像集成在一起, 使教学内容更充实, 更形象, 更具有吸引力, 但同时, 如果一味或过分运用的话, 又使文学形象变得高度平面化和直观化, 在一定意义上, 破坏了文学所具有的想象性、模糊性和多样性, 势必减弱文学的魅力。比如在面对同一部作品, 由于每个人的想象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差异, 文字在大脑中被唤起的审美表象是不同的。如果完全变成形象的画面被观赏时, 个体独特的想象和再创造过程被割舍掉, 致使每个学生的感受都成了这同一画面的复制, 这种方式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容易造成对文学的平面化和肤浅化的理解, 丧失对文学的深层次的思考与体悟。
2. 物质化和机械化, 不利于教师人格教育和师生情感交流。
文学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 更需要情感和教师人生体验与文学理解的参与, 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但是课件教学的手段是由物质机械构成的, 本身没有人性, 过分地依赖或不恰当地使用, 就容易导致人格和情感教育的缺失。教师是有生命和有情感的, 教师又是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教书还要育人, 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人生的道理、做人做事的原则方法点点滴滴传输给学生,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一味地采用或过多的采用课件教学的话, 就会丧失掉教师的人格教育的作用, 或者限制了教师的临场激情迸发。而且, 教师过多地利用课件, 较少面对学生, 师生双方都较少注意对方的体态语言, 缺乏真实情感的交流。
3.固定化、程式化, 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持久和因材施教。文学也是一种审美教育, 充满了审美的愉悦与快感, 但是, 授课时如果一味地采用这一方式, 那么, 长此以往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减弱新鲜感, 削弱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无法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不能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年和知识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的每个专业、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反应, 有针对性地组织或及时迅速调整教学内容, 制定相应的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 所以缺乏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和及时调整的灵活性。
三.文学教学中科学运用课件的对策
1.在思想认识上, 应正确定位, 认清目标, 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文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审美判断力和文学创造力, 以及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思想认识上, 应当给传统教学和课件教学有个正确的定位, 也就是以传统教学为主, 以课件教学为辅。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清醒地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怎样使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得知识。教师不仅要传授必要的知识, 也要培养学生发现、获得知识的能力, 重视创造个性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品德、人格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努力将传统教学的长处和课件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 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使课件在文学教学不断更加完善。
2.在课件制作上, 应把握特点, 发挥优势, 突出立体可感的教学效果。音声、动态和静态的图像是课件教学的优势, 最能产生视觉和听觉效果, 因此, 应当突出这一点。但是, 实际中, 有的课件基本上是由文字或图表构成的, 这至多是把课本的内容条理化和概括化, 也的确节省了教师往黑板誊写的过程, 但是, 并未对学生感官产生更强力的刺激, 课件教学的效果并未很好地达到。当然文字、图表也很重要, 也应当有, 但是更应突出的是音像可感的立体效果, 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作不到的。从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讲, 人的更多信息的获得大多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 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可感化, 有利于接受和理解, 音声和影像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这是文字、数字以及图表很难达到的效果。但是, 应当注意课件的内容要适度, 更多的内容主要应通过教师的口头讲授来完成, 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想象和再加工的余地。
3. 在教学实践上, 应合理运用, 灵活调控, 突出教师授课的主
导作用。课件教学从本质上讲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都受到了冲击。但是, 不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应当占据主要角色, 发挥授课的主导作用。而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扮演配角, 随时听从教师的调遣。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年级、班级、学生的特点, 预先制定相应的重点、难点设计和做好思想准备, 随时在教学中适时作以微调。教师必须把握好课件教学的时限和间歇, 每一节课运用的时间不宜过长, 最好是阶段性的、间歇性的, 伴随着教师的讲解, 或者作为演示或者作为映证, 为讲解服务。只有将教师的主导性与课件的辅助性结合起来, 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文学教学中引入课件, 所产生的优势是不能轻视的, 同时他的局限也是不可低估的。只要我们提高对课件教学的科学认识, 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 采取相应的对策, 科学地、合理地使用课件教学, 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度”, 就一定能克服局限, 更好地发挥出课件在文学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今天,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的教学,PPT课件的使用愈加广泛。下面,以高校文学概论课上PPT课件的运用做一简单分析。
文学概论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他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文学观;最终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对各类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文学接受、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以及文学分析、文学创作打下理论基础。
文学概论课的整体内容是:有关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整体特点是:理论性强。显而易见形成了文学概论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能够让学生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学会运用理论。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文学理论课和其它课程一样,课堂上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教师板书和学生记笔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史料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主讲老师在遵循教学大纲和相关教材的前提下,有条理的指导学生掌握文学基本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等,都能起到重要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有效的,至今也是必需的。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弊端是:教师在课堂上用大段时间讲述抽象理论,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让PPT课件走入课堂,参与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创设教学情境。做为一门课程的教学,首先得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讲究在课堂上的前五分钟,使用导语。一节课的开始,必须有一个好的导入语,才能引人入胜。而使用PPT课件导入课程时,可以起到很好的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如:讲授《文学形象》一节,使用PPT课件分别播放这样几个幻灯片,第一幅,宝黛共读西厢图,第二幅,诗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配图),第三幅,诗歌苏轼的《琴诗》(诗配图),进而导出课题《文学形象》。在选取导入材料时,一方面,选图尽量做到人物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用图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力和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文学形象的概念,树立新的文学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常,将文学形象简单理解为人物形象,而在这里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所以,在第一个课,首先让学生树立文学形象的观念,正如我们所选的例子:典型性格的人物、情景相生的景物、蕴含哲理的意象。同时,也对应了文学形象的三个理想形态:典型、意境、意象,使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前后呼应。
2、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文学意象》一节时,授课一开始,第一张图呈现出红枣、花生、桂圆等实物,同时向同学们提问:“大家看到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大家平时喜欢吃的一些食物。但是,它们却又经常出现在婚礼上,为什么呢?这些食物又象征了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紧接着第二张图用动画,展示出几个古代象形文字和标识。这时再引出了课题《文学意象》。聚精会神地观察欣赏,再加以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实物及古文字标识产生联想――我国传统的喜庆婚礼,各种实物代表的涵义,各古文字标识所寓意的各种祝福,如“万事如意”,“百年合好”,“永结同心”等。通过课件的展示和教师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初步了解“意象”的概念,又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兴趣盎然,提高了学习效果。
3、创设作品情境。因为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所以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当讲到一个理论,需要以作品加以辅佐证明时,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作品知之甚少,而运用PPT课件,可以将作品中的重要片断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有了作品依据,就可以参与到对作品的分析讨论当中,对理论的理解就轻松很多,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了作品情境。比如,当讲到文学创作心理说中“深层心理说”这一问题时,对于弗罗伊德的无意识说,要阐释作家儿童时期的经历对作家一生创作的影响时,比如以余华为例,需讲述他的相关创作经历概况,这些知识仅靠教师用语言诉诸学生的听觉,想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是比较困难的。而PPT课件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辅以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演示效果要好许多,几幅出版的著作图片的叠放,不仅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也增强了形象性,学生对作家的主要创作一目了然,再讲相关的理论就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了。
二、使课堂授课形式活泼多样,让课堂变的有“声”有“色”有“影”。
1、变“无声课堂”为“有声课堂”。在传统的文学概论课上,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主要就是教师讲授,学生发言的声音。而运用PPT课件,可以将多种声音带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系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热情。比如在讲到《文学意象》一节时,谈及文学意象“象征性”的特点时,比如以“蝴蝶”为例,谈其在古今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蕴时,运用PPT课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一段音乐,因为课堂时间关系,只用40秒,由两首歌各剪辑20秒之后,用编辑软件粘贴而成,这两首歌分别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在音乐播出30秒时,PPT课件画面用动画形式,飞出两只蝴蝶,同时用打字机形式,播出标题“蝴蝶的意象:两只蝴蝶千载飞”,这时,学生已完全进入到对古今千年来“蝴蝶”之象征意蕴的探寻之路上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互动,最后归结出“蝴蝶”的象征意蕴:第一,“爱之蝶”;第二,“梦之蝶”;第三,“自由之蝶”。同时,也能给学生留下了拓展空间,可以在课后继续查阅相关资料,去思考“蝴蝶”更多的象征意蕴。
2、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所以,有人就借此话说,文学概论课是灰色的。而PPT可以做到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以图片导入课题,以图片展示作家肖像、作家的代表作品封面,同时也可以使用PPT自带的模板,动画,彩色字体等,更可以使用超链接的方式,将音乐,视频文件做进课件,进入课堂。这样,从形式上,拥有了色彩,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眼球,以强有力的视觉刺激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因为,色彩的作用早已在自然界、生理科学界得到了体认,由于色彩的作用,万物因此而增色生辉,人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大自然则更加美丽壮观。所以,将色彩带入课堂,能够点亮课堂之光,带来文学概论课的一个新时代。
3、变“无影课堂”为“有影课堂”。电影是一门视听综合的艺术,因其综合性的特征而被称为“第七艺术女神”,因其综合性的表现方式为大家所接受所喜爱,老少皆宜。我们同样能够运用电影的表现理念,将文学概论课堂打造成一个视听综合的大餐。在讲授理论时,如需要以作品为例加以分析时,在作品原文讲完之后,可以使用PPT的超链接功能插入片断视频,辅助学生理解理论与作品。比如,在阐释作品语言本色化特点时,以刘恒作品《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张大民的语言为例时。教师在讲授了理论与作品之后,再选播电视剧中一经典片断,影像声音的刺激,无疑使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但是,在使用PPT课件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一些不良的发展趋势:
1、从“满堂灌”演变成“屏幕灌”。
在一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由于设备限制,经常把教师的操作台放在讲台下的边角上,教师由于要操作电脑,整节课常站在讲台下侧边一角,导致一节课下来,学生直接看到的是屏幕,整节课与教师的声音为伴,极少与教师有目光的沟通。传统课堂中单纯的教师讲解造成“满堂灌”固然不好,但像PPT引入课堂教学后若演化成“屏幕灌”也同样值得警惕。
2、图像声音视频使用过于频繁,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些课件纯粹就是放电影式的,一幅接着一幅的图片令学生目不暇接,或在文字出现时配以各种声音,或是课件始终有音乐声。造成的结果是学生除了看热闹外,没有获得多少知识。
PPT课件在文学概论课上的运用,确实起到了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课堂授课形式活泼多样,让课堂变的有“声”有“色”有“影”等作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些不良的发展趋势,避免从“满堂灌”演变成“屏幕灌”,避免图像声音视频使用过于频繁,分散学生注意力。通过恰当合理的运用,促进教学改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学常识复习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色彩。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自成一家。
3.陆蠡(1908—1942),字圣泉,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原籍浙江天台。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译著主要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4.《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诗歌源头。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高中教育
高考
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 “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诗经》章法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5.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高中教育
高考
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设立的一个官署。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高中教育
高考
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继承四言,大多采用杂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4)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7.《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写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与相思。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高中教育
高考
8.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大魏武皇帝”。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9.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散文家、辞赋家。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抒写田园生话的恬静和谐。他的诗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自然,诗味醇厚绵远,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后,田园诗不断充实、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10.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世称“王右军”。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说“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高中教育
高考
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1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还有黄庭坚、米芾、蔡襄);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关于“赋”
(1)“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高中教育
高考
赋往往并举连称。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2)赋的来源与发展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诗经)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3)赋的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高中教育
高考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本文属于“文赋”。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于是叫做“文赋”。
1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评)。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积极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封荆国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13.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关于“演说”
演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而流长。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修辞学》一书,详细地阐述了修辞的艺术,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演说高中教育
高考
以其撼人的感召力,世代沿袭,风靡于世界,不仅成为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成为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时期坐轮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拖着残疾的身体巡回演说,让美国人民了解了他的思想。
演说是面对观众,这就使演说的内容即演说词受到些限制。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地放矢。其次,中心要突出,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再次,演说词要富于感情,这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的,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众取宠,要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演说词还要在事例的选取、语言的加工上下一番功夫。
14.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运动的影响。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洛林汽车旅店被枪杀身亡,享年39岁。从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高中教育
高考
15.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1820—1895),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1,(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放音乐《二泉映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2、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3,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语气要缓慢,沉重,读出“悲”的基调。首联
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
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句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可重读、适当延长、有余韵;“萧萧”“滚滚”要拉长声音,再现木叶和江水的形象,表现诗人不尽的愁绪哀思。
颈联
是全诗的高潮,要提高声调,读得悲愤。重读 “悲”“常”,描绘长年飘泊之苦;重读“病”“独”,刻画老病孤愁,以加重悲苦情绪。基调沉重,宜缓缓读出。
尾联
含无限凄凉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三,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四,赏析全诗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五,研讨思想内容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4、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5、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七,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电子白板最主要的性能特点之一就是其电子课件的交互性,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PPT电子课件的制作方法,综合利用一切资源,包括电子白板软件配套的教学资源库,以及网络资源,利用,图文并茂的PPT课件,在加上必要的动画视频等等,丰富我们的教学电子课件。为了更好地让白板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我们能因课置宜地设计一些课件,帮助我们来突破一些教学上的重难点。如何利用好电子白板软件,如何制作丰富的电子课件是我们运用教学电子白板的第一步。现代新概念教学促使我们必须选用新手段教学,电子白板则是现代教学的专业工具和重要工具,必须熟练使用,特别是把他和ppt融为一体。但是,怎样才能随心所欲地实现这一突破,抱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人手,采用以下方法:
两种方法:
1、先看看你的白板课件中有没有导入PPT如果没有就看方法二
2、将白板软件打开,将ppt打开,白板软件切出到桌面,不要关闭,全屏播放PPT,然后不停的翻页,翻完了你的也就全部导进去了 鸿合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方法 HiteBoard软件工具栏功能说明
1.开始菜单:提供新建、保存、打印、用户切换等功能。
新建 新建空白白板页面文件; 打开 打开保存在电脑中的白板文件; 保存 保存编辑的白板文件; 另存为 将白板文件进行另外的保存; 打印预览 预览打印内容 打印打印文件; 语言管理提供中文、英文两种界面语言; 导出 将当前的书写内容保存为图像文件、Powerpoint文件、PDF文件(图片格式)及HTML(网页图片格式); 工具 系统提供了“遮屏”、“屏幕键盘”、“截图工具”、“聚光灯”、“屏幕录制器”、“圆规”、“量角器”、“三角板”、“定时器”等工具;用户切换 设置了三种用户:初级用户,中级用户,高级用户;随着用户级别的上升,工具栏上的工具由简到繁依次增加;白板通常都是将工具栏默认为”中级用户” 改变页面背景图 选择存储在电脑中的图像作为白板背景页面; 改变页面背景色 对白板的页面背景色进行选择,可提供256种色彩; 删除页面背景图 删除当前页的背景图; 退出 退出白板程序; 2.界面切换 实现从白板界面到电脑桌面状态的循环转换
3.屏幕批注按钮----透明页,在该状态窗口下,可以实现书写批注与电脑操作(例如:打开电脑文件并批注,上网并书写,播放PPT并批注)的同时进行,实现人,电脑,白板三者的无缝结合 4.新建页面按钮 可新建屏幕批注页、黑板页、白板页、蓝板页、背景页等页面及删除当前页; 5.页面删除按钮 删除当前书写页面;
6.页面漫游,软件漫游功能,与手动漫游(三个以上的手指进行漫游)的功能相同 7. 前一页/后一页 前后书写页面的切换 8.放大镜/缩小镜
9.笔工具: 硬笔,书写笔迹粗细一致 软笔,模仿毛笔功能,体现笔峰笔润 激光笔,具有批注功能,其笔迹是闪烁的,前一个笔迹随笔的移动而消失,始终只体现一个重点;荧光笔,进行多个重点的批注,荧光笔的笔迹不会遮住所批注的字体 智能笔,识别手画的图形,如:圆,矩形,线条,单/双箭头,圆弧。画图时须一笔将图画完 10.文本框 通过文本框插入文字; 11.选择 对图形进行编辑及恢复音视频文件的播放时使用;
12.媒体 在白板页面插入音视频文件,如:FLASH,暴风影院等;方法是,单击图标→出现窗口→选中打开的文件→点击”打开” →白板页面出现十字形状,拖动十字即可。
13.橡皮擦工具:可以三种,区域删除,擦除所选择的区域;清页,清除整页内容;点擦除,是一点一点地擦掉书写内容,可用于图形或线条的细节擦除。
14.对笔迹的宽度进行调节,并可进行微调; 15.调整笔迹色彩,可提供256种选择; 16.填充图形颜色
17.撤销,例如:恢复误删除的内容 18.重做
19.自定义文件的录制,可以对白板上的书写进行录制,播放,保存 20.粘贴工具
【案情一】课件《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是王某根据自己的意志和经验,用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和风格制作出来的。请问,王某对课件是否享有著作权?
解析:教师对独创性的课件享有著作权
《著作权法》所指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课件要成为《著作权法》所要保护的“作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独创性。即由作者独立构思创作而成,作品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与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不同。其表现在课件的主干部分有作者自己的创作和构思,课件辅助部分图片、视频的搭配具有独特性。二是可复制性。即能以某种物质复制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
从案情一来看,王某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学识、 感悟等,制作出了富有个性化的、独特的课件《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在该课件制作过程中, 王某是自愿的、主动的,体现了他的个人意志和个性特征。因此,课件《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是王某具有独创性的智力成果,且该课件能够被复制、拷贝,因而属于著作权法上的作品,王某享有著作权。
【案情二】李某是某幼儿园的教研主任,他拷贝了王某的课件《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后在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中使用了该课件。请问,李某是否侵犯了王某的著作权?
解析:合理使用不构成侵犯著作权
合理使用是指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以一定方式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向其支付报酬。一般情况下,使用人若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作品,则构成侵权。但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对一些对著作权危害不大的行为,《著作权法》视为合理使用。比如,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等等。
从案情二来看,李某是基于学习研究的目的而对王某的课件加以使用,并没有用作商业用途,因而属于合理使用,没有侵犯王某的著作权。
【案情三】教师张某在拷贝了王某的课件《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后,私自将该课件上传到某文库网上。请问,张某的行为侵犯了王某的什么权利?
解析:未经许可网络传播侵权
《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二项规定了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在有关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司法解释中指出: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未经权利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提供权利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将构成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由于张某未经王某的许可而将其课件私自上传到某文库网上,因此侵犯了王某的网络传播信息权。
【关键词】CAI课件 定义 特点 原则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51-01
一、 CAI课件的有关定义
所谓课件就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1]。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据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制作规范(试用)》,CAI课件定义是“是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和支持特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配套的教学资料”。
二、 CAI课件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课件,强调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课件,实际上一般所说的CAI课件就是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中的“多媒体”,是指“计算机技术中信息的载体,如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2]多媒体课件结合了文字、图形、动画和图像等视觉媒体和语言、声响和音乐等听觉媒体,对于教学来说,具有许多其他教学工具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宝贵的特性,各种媒体不同的刺激,会令学生印象深刻,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习惯于由教师来决定一切,学生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CAI课件给学生营造的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可以进行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它的交互性这个特点使得CAI课件使计算机像学习伙伴,而不是只能被动接受;使CAI课件不仅是教学的工具,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获得较有成效的认知,CAI课件的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当然,发挥学生主体主动性不一定需要取消或削弱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更不是使学生放任自流。例如:在计算机网络CAI教学中,老师机可以对学生机拥有监控权或封锁学生机的键盘、屏幕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做到的。实际上,一个好的CAI课件,能够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CAI课件制作和使用的一些原则
原则1,CAI课件内容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CAI课件应用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要达到这些目的,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好的CAI课件一定能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美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内容搭配合理,结构对称,有审美性。同一画面对象不宜多,布局要突出重点,避免或减少无益信息干扰。减少文字显示数量,若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阅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还要注意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动态与静态物体的色彩对比,字符的大小,线条的粗细等等,以保证学生都能充分感知对象。也就是说,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只有这样的课件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
原则2,CAI课件的采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来选择。
不能一味只使用CAI课件教学,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即使同一门课程,有的内容很有必要使用CAI教学,而有的章节则不一定适合CAI课件教学。根据教学设计,结合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适当使用CAI课件来创设情境,同时注意要把空间和时间留一点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思考、理解和想象,让学生自己去提问、交流,也就是对CAI课件的应用要适度。
原则3,不片面强调准确性,允许必要的艺术表现。 知识表现的准确性是课件评价的标准之一,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等各种信息的表述力求准确无误。评判课件质量的标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片面强调准确性,就会束缚人的手脚,不利于CAI课件应用和发展。在不出现知识性错误的前提下,应允许必要的艺术表现。CAI课件要反映事实,要反映课程的主要机制,演示原理、模拟实验等要准确,也允许淡化细节,可以必要的夸张。
原则4,共享性原则。CAI课件制作需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教师利用现有的课件或只对源课件作少量修改就为己所用,会使CAI课件教学更为方便。
四、CAI课件的展望
1.CAI课件的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普及应用,CAI课件的网络化是大势所趋。它的优点是资源共享,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更有利于进行教学内容维护、更新,更好地发挥课件本身的作用,有利于远程教育的发展。
2.CAI课件的智能化。
由学生认知模型提供信息,通过智能系统的处理,生成适合个别化教学的内容与策略;通过智能诊断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通过对全体学生出现的错误分布统计,向教师提供教学难点、重点,教学方式等建议,同时向学生也提出改正建议,以及下一步学习的内容的建议。
智能化是对CAI课件提出的较高的要求,也是教学的较为理想的状态。实现CAI课件智能化后,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样,CAI课件带来的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变化,而且对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有益的改进。
3.CAI课件的积件化。
将很多CAI积累起来,形成课件库;或由专门的单位制作出课件套件。这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课件制作代价,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天文学课件】推荐阅读:
天文观测教案06-26
天文知识竞赛答案12-07
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11-07
知识竞赛天文地理题库07-12
天文地理知识竞赛题目09-10
天文主题活动教学设计06-19
诗朗诵《天文爱好者》07-11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12-01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考试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