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通用11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1

高二22班姜珊

为全面了解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掌握青少年中存在的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2011年下半年,我市文明办采取现场调查、座谈访谈、个案分析等方式,对23所学校的小学5年级至高中3年级学生(含职高、中专生)进行了调查。

一、我市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调查显示,我市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学校教育偏差因素。二是家庭教育缺失因素。三是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正常因素。

二、我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见成效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得到重视。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心理发育的断乳期,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重、耐挫力不强、意识力较差、追星、网瘾、早恋等问题,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逐渐认识到了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示范性学校,以专题讲座、开设心理课、心理游戏、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等方式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显现。

2、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体系初步形成。市教育局于2010年下发《泸州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市、区县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市上成立了“泸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负责督促、指导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研工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正在有序推进。

3、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队伍基本建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是重要保证。几年来,市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类学校通过招聘心理学专业老师,培训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聘请心理学专家讲学和相关单位部门工作人员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等方式,逐步建立了一支以专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力量、以其他学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主体、社会人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目前我市各中小学校均配备有专、兼职心理教师,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国示高中、省重点高中均在高一开设了心理课,每班每周一节。泸县二中在高

一、高

二、高三均开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成效显著。

4、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不断巩固。2000年以来,我市各城区中小学、各高完中相继建设了心理辅导站(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从无到有,逐步规范。泸县二中积极开展了《高三团体心理辅导研究》、《高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指导高一新生养成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良好习惯研究》、《优秀高中生成长案例研究》等心理教育课题研究,探索创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积累了经验,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

5、心理健康教育载体不断丰富。各类学校着力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在心育载体创新上下功夫。国示高中、各级示范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广播站、电视台、校报、橱窗、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通心理信箱,开辟“心语小屋”等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队会、演讲比赛、读书征文、综合实践等活动,有效促进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与人民期望和先进地区相比,起步较晚、条件有限、差距甚远,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投入远远不足。从在校学生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来看,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较为短缺,很多学校让工作量已经较大的其他学科教师从事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市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多次组织了心理教育老师的知识培训,但力度和频度不够。我市仅有部分高中学校从大专院校引进了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心理教师,专职心理教师的考核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并未得到与其他学科教师同样的待遇,导致部分专职心理教师没有归宿感和成就感,有的干脆改行教其他学科。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相应设施配备不齐全等问题也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发挥。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经过近十年来的努力,部分学校如泸县二中、泸州高中、泸州老窖天府中学等学校配备了2-3名专职心理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建立了心理辅导站、心理咨询室,课程设置、活动开展基本达到规定标准,建立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管理机制。但从全市来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差距较大,大部分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基础条件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有个别乡镇学校甚至无师资、无阵地、无载体,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

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偏差仍然存在。尽管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学校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混为一谈;有些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咨询和治疗,预防性、发展性问题重视不够,忽视对青少年健康心态的积极有效引导;有些学校忽视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师源性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深远影响,缺乏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及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指导。

4、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效果有待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许多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内容形式单调,教育方法简单,效果不太理想。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每学期安排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利用室内体育课、生理卫生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偏离。有的学校重形式,走过场,搜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做成档案资料,表示活动搞过了。有的学校用一些简单的量表来测量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缺乏科学性,不作研究分析,更谈不上与科任老师的沟通及与家长的反馈。总的看来,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5、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参与和努力,相对而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效结合与互动,更多的是单枪匹马,各行其道。虽说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挂牌成立,但缺乏社会化救助职能,尤其是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放大指导服务功能上做得还不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局限在学校内部,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沟通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社会阵地,社区和乡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还较为匮乏。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工作机制

“少年强则国强”,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要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础性工程来抓。结合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建议在全市教育系统形成由市教育局牵头,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妇联等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参与的责任体系,在各类学校建立校长领导下的团队干部、班主任、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通过科学部署,不断增加资金、人力投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检查、督促、指导,加强对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二)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是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心理健康教育总体水平不高正是我市的薄弱环节。因此建议:一是大力招聘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充实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力争每个学校都有1-2名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二是每年对我市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对班主任进行一次以“班级心理辅导”为主题的轮训,丰富其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三是组建市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并邀请资深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到基层学校授课讲学、指导工作。四是为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积极性,建议在教师职称评审中优先考虑或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专业技术职务。

(三)突出实践需要,深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及成果运用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强,迫切需要理论指导。首先是充分发挥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的领头羊作用,在各学校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重点围绕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新形势下适应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结合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其次是注重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运用。利用教育网、校园网、心理教师博客等现有网络平台,开设心理教育专栏,交流研究成果、实践心得,介绍成功做法,促进共同提高。同时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载体,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吸引青少年主动参与。

(四)整合社会资源,开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2

一、调查对象和材料

(一) 对象:在我院培训的初级中学校长, 共发放问卷75份, 收回有效问卷75份, 回收率100%。

(二) 材料:

采用自编的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五大项14个问题即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全部问卷调查中, 对“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应成为学校管理中的一部分”的回答, 有84%的校长认为“是”。对“是否学习过或正在学习教育部在1999年8月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在2002年8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回答, 有94.67%的校长回答肯定。在学校管理中能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却只有56%的校长回答肯定。从调查结果表明: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 但贯彻落实状况却令人担忧。

(二)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状况。

在调查结果表明, 目前三峡库区被调查的初级中学中, 已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的有15所 (20%) , 有28所 (37.3%) 学校正在准备设立, 而尚有32所 (42.7%) 学校仍然没有这个计划。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校长或书记等校级领导直接负责的有11所 (14.7%) , 由中层领导负责的有37所 (49.3%) , 目前无专人分工负责的有27所 (3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隶属部门的情况是:隶属教导处的23所 (30.7%) ;隶属德育处的有31所 (41.3%) ;隶属医务室的有11所 (14.7%) ;无专门机构负责的10所 (13.3%)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固定经费平均是1000元/年以上的有21所 (28%) ;1000元/年以下有37所 (49.3%) ;目前没有投入的有17所 (22.7%) 。上述结果不难发现, 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三)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开展情况。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有21所 (28%) ;不定期地举办心理教育专题讲座有42所 (56%) ;个别咨询辅导或咨询的有15所 (20%) ;只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17所 (22.7%) ;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10所 (13.3%) 。只有5所 (6.7%) 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70所 (93.3%) 。因此, 应当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状况。

目前三峡库区被调查的中学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专职人员由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担当的有12所 (16%) ;由政治教师专任的有18所 (24%) ;由政治教师或其他教师兼任的有13所 (17.3%) ;无专兼职人员的有32所 (42.7%) 。有1人以上教师接受过县级或县级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的有39所 (52%) ;无教师接受培训的有36所 (48%) ;学校有1人及其以上教师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有15所 (20%) ;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有60所 (80%) ;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21所学校中, 由专职心理学教师专门负责的有12所 (57.1%) ;由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的教师负责的有6所 (28.6%) ;由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教师负责的有3所 (14.3%) 。可见,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化不足。

(五)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被调查的中学校长对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主要问题包括:1、资金投入不足;2、师资力量不足, 专业教师太少;3、缺少系统的配套的教材;4、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水平较低;5、没有一种效果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讨论与对策

(一) 转变观念, 确立心理健康教育观。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心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 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只有确立心理健康教育观, 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人事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政策, 给学校编制, 配齐师资力, 加大资金投入, 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在人员, 场地, 设备方面的保证。并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评估, 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标准。各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置于同等的地位, 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应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将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 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其次要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学校应制定培训计划,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 不断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应加强每一个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辅导, 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自身要对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重视起来, 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充分利用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对所有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 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将心理教育内容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

(三)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

学校应争取家长的配合, 让家长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创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陶冶出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还要争取社区的支持,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 借助地方大学的力量, 编写适合地方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吉首市 孤儿院 青少年儿童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29-03

孤儿院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因为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家庭关系等原因,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被遗弃,因而错失良好的成长环境,没有在完善的教育和完整的家庭条件下成长,成为弱智或者智力障碍的儿童,最终被送到孤儿院寄养看护。因各种条件的限制,孤儿院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自己认识不够和社会适应不足,将来无法进行独立生活。本研究旨在针对吉首市孤儿院青少年儿童现状调查,对处于亚健康水平以下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使这类青少年儿童内心无法克服的心理问题并逐步解决,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积极的心态,克服先天的不足,让他们勇敢地面对未来,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给予他们关怀。

1 吉首市孤儿院的基本情况

吉首市孤儿院于2000年经州委、州政府批准成立。隶属州民政局,位于吉首市乾州溶江小区,占地面积16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是以收养全州境内社会弃婴、孤残儿童的社会福利性事业机构。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收养弃婴、孤残儿童135名,现今在院青少年儿童13名,女8名,男5名。在孤儿院全体工作人员多年共同努力下,孤儿院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及国际爱心人士的关爱和支持,生活在孤儿院的孤残儿童,许多被遗弃的孤儿通过孤儿院被国内、国外的爱心人士和家庭领养,使他们重新感受到有家庭的幸福生活。

2 研究对象與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吉首市孤儿院13名青少年儿童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5名,女生8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使用中国期刊数据库等工具进行文献检索,并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

2.2.2心理测量法

采用《儿少心理健康量表[MHS-CA]》对孤儿院的青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以代填写为主,观察讨论),该量表包括认知、思维與语言、情绪、意志行为、个性特征五个分量表,24个条目,分量表的a系数为0.847,分半信度为0.800,该量表具有很好的信效度。共发放问卷19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3份,约占发放问卷的68.4%,筛选出实验对象共9名,约占发放问卷的47.37%。

2.2.3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调查材料运用归纳、判断、综合、分类、比较、推理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取得的各种信息进行较深入的研究,通过论证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2.2.4数据统计法

对全部调查数据运用WPS Office Personal对所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并对所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一些常规的统计处理。

2.2.5数据对比分析法

对调查回收的有效数据與《儿少心理健康量表[MHS-CA]》常模对比分析记录。

3 吉首市孤儿院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结果與分析

3.1调查结果

吉首市孤儿院以收养全州境内社会弃婴、孤残儿童、公众福利事业为主。经过从认知维度、思维维度、情绪维度、个性维度、意志行为五个维度的结果显示,共有9名青少年儿童在五个维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5人在认识维度,7人在思维维度,3名在情绪维度,7人在意志行为,2人在个性维度上的得分低于常模一般正常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状态。

3.2分析原因

(1)吉首市孤儿院在选址和财政上都过度依赖当地政府,自治性差,筹资渠道单一,缺少其他社会力量长期的支持,主要靠政府的拨款维持孤儿院运营,这也直接造成了孤儿院硬件设施落后。青少年儿童缺少必要的活动场地,由于吉首市孤儿院起步较晚,加上财政紧张,政府对孤儿院机构支持力度比较有限,启动社会资源也不够,孤儿院基础设施建设已明显滞后,医疗、康复、保健等辅助治疗设施严重缺乏,根本无法满足孤残儿童的抚养、教育、治疗、康复、娱乐等基本需求,更无法实现孤儿院进一步良性循环发展。孤儿院青少年儿童在缺少娱乐场所下无法体验游戏带来的益处,无法获得在娱乐中锻炼提升自己原本落后的各方面认识,更无法提高自己的个性和思维认识。

(2)护理专业人士配备较少,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目前在岗的编外人员主要来自外地打工者和本地农村人员,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护理水平不专业等问题,只有少数员工接受过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但不直接服务于孤儿院儿童。专业技能的缺少对孤儿院内的孤残儿童无法系统的进行科学的照料和教育。特别是教育问题,因院内多是弱智和聋哑儿童,他(她)们对语言的表述和运用能力差,大多只能从眼神和肢体语言中才能看的出来他(她)们想要做些什么,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手势和肢体语言进行交流,且孤儿院青少年儿童个体差异大,服务难度较大。正因为孤儿院基层员工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干的都是苦活、累活、脏活,工资报酬低下、职业风险大、存在社会歧视等原因,无法招聘到高素质的人员,更无法留住优秀人才,导致基层护理高水平和全面性骨干人才极为缺乏,知识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院内青少年儿童内心的需要,不能促进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向更好、更积极的方面发展。

(3)封闭式管理,與外界联系较少,孤儿院封闭式管理一方面是为了孩子们的人身安全问题着想,担心走丢出意外;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孤残儿童的社会化,不利于社会对于孤残儿童的了解、关注和支持。由于吉首地区经济的落后,贫富差距较大,富人少贫苦人民多。公众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认识比较滞后,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基层政府部门对福利事业的宣传和引导也不到位,容易把责任推给个别政府部门,导致大多数人都认为福利事业是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很少有企事业单位给予孤儿院捐赠或资助,更缺少专业的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来孤儿院协助和指导工作。缺少资历深厚的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帮助,这对了解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不利,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少年儿童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在孤儿院的青少年儿童由于他们处在特殊的生长环境心理健康问题更应该多加关注,花费的精力也是正常家庭青少年儿童的几倍,只有认真负责才能更好的康复健康成长。

(4)孤儿院青少年自身的努力不够,没有形成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自我规划,消极的对待人生。缺少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态,对外界缺少信心,情感脆弱没有坚定的意志力去克服生理的缺陷,缺少团队合作的经历和意识,欠缺励志教育和名人的鼓舞,无法升华自己的情感,情绪不够稳定。

4 建议

(1)加强孤儿院的硬件基础建设充分利用本地特点和优势,改善服务水平,开拓资金的多元化来源。符合吉首市孤儿院发展的需要,改进孤儿院的服务内在环境,扩大孤儿院的托养能力與规模,服务更多的弱势孤儿。

(2)改革以“养”为主的传统模式,完善身体治疗、心理康复的理念,形成集收养、托养、医疗、保健、康复、娱乐、教育于一体的新模式。建立长期发展目标,实事求是从吉首市实际情况着手,形成长远发展总体规划,构建长效合理发展机制。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建设一所环境卫生标准化、护理服务质量优异、医疗康复及时、设备齐全、规模完整的居所。

(3)完善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技术水平。特别是要合理配置心理咨询师,密切关注孤儿院青少年儿童内心世界的变化,优化医务人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社会工作人员的聘用,加强监护人员的社会责任心和高度福利意识的培养,切实改善孤儿院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工资福利待遇。通过制度的创新、完善和落实,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做到责任分明、分工明确,以自身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改变社会对孤儿院的整体评价。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4

沈德利 等著

By grace

2011/5/20、22阅读于西大北区图书馆新书阅览室

该书上篇为理论篇,说明了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意义、影响因素。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是指青少年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是一个能全面反映中国青少年特点的、信度和效度都符合心理测验学要求的心理测验工具。

下篇为调查研究篇。结果发现全体被试在各分量表得分处于“高水平”和“中等水平”比例比较高。结论认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总体状况是好的。各类心理健康素质“低水平”的人数百分比很低。

思考1:结果真的这么乐观吗?实际情况和调查结果好像不太符合,青少年问题行为,厌学、逃学、抽烟喝酒打架、情感纠纷、过早性行为、人际适应不良、甚至得精神疾病的人不在少数啊。第一,问卷分类的问题,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应对风格、动力系统、自我、个性素质、人际素质、适应8个维度是否全面的准确的涵盖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值得思考和验证。第二,被试取样的问题。是否选取的被试都是城市重点学校的被试?

结果还包括年龄特征,自身影响因素和环境因素。年龄特征表现

为:初期得分稍高,之后出现起伏,晚期回升。自身因素包括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有明显影响。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类型,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所在地、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家庭收入、家庭人员结构等。结果表明。环境因素越好,越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

思考2:真的是学校越好,家庭条件越好,孩子的心理就越健康吗?这个结论和现实生活也有差距。一些高知识分子家庭,经济条件也很好,孩子就读的学校也是名校,可是父母往往拿孩子没办法,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大多数医生家庭、教师家庭、政府官员家庭都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单位上,父母可以做到很出色,是一个很好的领导者,可是在家里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对此结论表示怀疑。

该书提出了展望。首先,青少年心里健康教育应面向大多数心理健康的青少年,使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其次,重点是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不仅仅是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最后,青少年心里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发展的角度,对待和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5

----发挥独特优势续写美丽人生

**市共有9座**,安置着580多名的离退休老战士。其中离休370名,退休210多名,分属31集团军政治部、海军**水警区、**警备区、市民政局管辖。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2004]8号文件,中关工委、解放军政治部等8部委[2004]35号文件过程

中,我们对各**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许多已年届古稀的老战士,为着下一代,他们用特有的政治、经验、威望、时空等优势,续写着美丽的人生,开创了**市关心下一代的本文来源于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曾分别在哈尔滨、青岛召开的“全国部份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会”和福建省关工委会议作介绍,得到了与会者一致好评和中关工委及省关工委的领导的肯定。各所关工委成立的近十年来,先后有海军**水警区关工委和集团军第一干体所关工委、镇海路**关工委以及周云石、孙葆良、林拓、王湘生、张福泉、宫焕玉、单承恺、丁绍奎、丁永三等9名老战士分被全国、省市关工委评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一、老战士的独特优势成为青少年教育工作中的一支难以替代的重要力量。

这批老战士中,有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的,也有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有老红军、老将军,也有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战斗功臣和英雄连队。离退休前,他们绝大多数担任过军、师、团一级领导和军事院校的科研、教学及医务等工作。长期的革命斗争锻练,每一个人都有一段闪光的历史,成了对下一代进行多方面教育的宝贵教材,对青少年来说,很具震憾力、感染力、吸引力和号召力,同时,他们在部队的不仅懂军事,且大多做过政治工作,有部分还长期从事宣传、文化理论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能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作报告、写文章,组织能力也强。他们有不少人参加过**解放战斗,经历过长期的海防斗争,投身于**特区建设的,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对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性认识高,有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1994年7月以来各**关工委先后成立后,他们以老战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无私的奉献,涌跃投入。据统计,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投入的人数,最多时在50.3,平时也保持在33左右,还有3名原军职、一名师职领导,分别担任市关工委的顾问和“五老”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及常务副主任,9名任过军、师、团职的老同志,成了市关工委报告团成员。近十年来,各所老同志深入基层,仅作各个不同内容的报告就达1330多场,受教育的青少年、青年官兵达二十多万人次,涌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和事。有接受撰写长征报告稿是在医院病床上完成的,同志们赞扬他用长征精神写长征报告;有十多年来在市区作理想、信念等教育报告50多场,出门从不要单位派车接送、报酬、请吃和不让迎送的“四不”老同志;有为了让小学生听懂他的报告,讲稿先讲给正在上小学高年级的孙女听,直到他的孙女认为“过关”了才到学校讲给学生们听的老功臣;还有担任多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和青年学生结成忘年交、知心朋友,被厦大学生称为“不愧是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老同志等等。他们在部队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离退休到**后,本色不变,仍然是我们的最可爱的人!

二、以社区、学校、军营为教育平台,发挥老战士多方多面的独特优势。

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的聚集地;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军营是青年官兵成长最重要的课堂。各**关工委在抓好本所范围内的青少年教育的同时,以社区、学校、军营为依托,用他们的心血无私地浇灌着社区的青少年、学校学生、军营青年官兵的心田。

架设共建桥梁实现对社区青少年及学校学生的教育。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9个**关工委与一个区、7个街道办事处、12个社区、28所大中小学、4所幼儿园校搞共建。他们或派出领导参与共建单位关工委的领导工作,或任共建单位的顾问,或担当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报告员,或任学校的辅导员或参加市“五老”志愿队等,坚持“主动介入、相互协调,资源共享,老少双赢,同步发展”的工作方针,或遵循“积极参与不添乱,主动配合不越位,拾遗补缺作补充,努力奉献不索取”的工作原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的调查 篇6

昌邑实验中学

8.5张佳慧

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的调查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然而网络带来的巨大诱惑是大多数成年人无法抵御的,控制力较差的青少年更是如此。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大大的改变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友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网络技术发飞速发展,青少年网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教育问题.在现在这个网络技术日益强盛的社会,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的开放性,既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效率,也向未成年人打开了危险而又充满诱惑的窗口,“触网”的青少年已占到被调查青少年总数的100%,在城乡网吧泡吧人群中青少年占到80%以上,50%以上的青少年都去过网吧。网络的发展将青少年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是网络环境的及其复杂,青少年的心神发育尚未完成,他们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的鉴别能力还很欠缺。因此,必须重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消除其负面因素,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的发展将青少年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对他们产生了诸多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开阔视野。上网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上网可以充实头脑,只要留心就可以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扩大自

己的知识面。鼠标一点,大千世界便尽收眼底。

第二、可以对外交流。学生被人经常提及的缺点就是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交流。现在有了互联网,他们可以彻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并且在对外交流的过程当中,又开阔了自己的视野。网络为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不仅老师,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各类教育网站获取学习资讯。

第三、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消除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减轻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可以在自己的博客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一来可以锻炼文笔,二来觉得很有成就感;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自己动手做主页正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有利于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第四、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业。中学生的本职任务是学习,网络的远程教育会给中学生带来无穷的益处。普通的中学生学习知识只能够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和一些课外书籍,传授知识的老师始终只有几个,但如果上了网,学生就可以在一个个内容丰富、名师坐堂的网站中任意翱翔,“有问必答”、“题库”、“专题讲座”、“考前辅导”...一个个分类细致合理的栏目让学生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普通的中学生做题只能做些参考书或数量有限的卷子,如果上了网,网上各种试卷和典型题目应有尽有,学生就可以任意选择。

第五、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中学生们特别是高中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因为这几年的高考还在改革探索之中,每年几乎都会出台许多新措施。而平时好些学生不大关心电视和报纸上的新闻,只一味地埋头书海,因此可从网上查询与教育相关的新闻以此来调整复习重点,适应高考新举措。

网络对青少年同样也有着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首先是网络犯罪的低龄化。调查者从本次调查及相

关资料获悉,在日益严重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中,犯罪年龄在18 40岁之间青年占到80%左右,平均年龄为23岁。与此同时,网络的过度使用也给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使其对网络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

与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相比较,其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尖锐。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

一、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



二、加大力度,逐步实现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权益保护机构的网络化。



三、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四、加强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工作,正确制定应对措施。

五、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



六、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青少年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

七、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总体而言,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7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是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 同时也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 而抑郁则是青少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球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3.1%, 在发达国家接近6%, 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 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患。在患有躯体疾病的住院患者中, 伴有抑郁心境者高达20%~40%, 而且抑郁症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 有10%~15%的抑郁症患者会因此而自杀。因此, 青少年抑郁的研究对学校、医院及整个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近30年来, 国内外学者关注于研究青少年抑郁的问题, 不少结果显示青少年期为抑郁发展的关键阶段。抑郁作为常见而严重的心理问题, 越来越引起卫生、教育、社会工作者的重视。本调查旨在了解广西钟山县青少年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 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抑郁情绪工作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的钟山县青少年共401名。接受调查者401人, 收回有效问卷378份, 其中男142份, 女236份, 有效回收率94.26%。

2. 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的是Beck抑郁问卷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13项版, 该版是Beck于1974年推出的新版本, 经实践认为新版本品质良好。BDI只有单项分和总分两项统计指标。Beck提出, 可以用总分来区分抑郁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 0~4分 (基本上) 无抑郁症状, 5~7分轻度, 8~15分中度, 16分以上严重。调查内容包括性别、性格、成就目标、父母教养方式、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等, 调查时先由研究者向调查对象讲明填写调查表的要求。要求每个调查对象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问卷收回后由研究者输入电脑,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1. 钟山县青少年抑郁症流行率

在调查所得的378份有效问卷中, 结果显示有抑郁症的人数为268人 (大于4分) , 占总人数的70.90%, 其中男101人, 女167人。在这268例抑郁症青少年当中, 轻度为107人, 占调查人数的28.31%;中度为127人, 占33.60%;重度为34人, 占8.99%。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2. 不同水平抑郁症状的性别差异

在回收的378份有效问卷中, 结果显示有抑郁症 (大于4分) 的人数为268人, 占总人数的70.90%, 其中男生101人, 占总人数的26.72%, 占男生数的71.13%;女生167人, 占总人数的44.18%, 占女生数的70.76%, 男女性抑郁症得分差异不显著 (t=-0.177, df=230, P>0.05) , 见图2。

3. 不同成就目标水平在抑郁得分上有显著差异

根据成就目标的高低, 将青少年分为低成就目标、中等成就目标、高成就目标三类, 其人数和得分如表1所示。

对不同成就目标水平学生在BDI上得分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其结果如表2所示。

注:**P<0.001。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 青少年由于成就目标的不同, 其抑郁得分也不同, 且高成就目标和低成就目标、高成就目标和中等成就目标在抑郁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01。也就是说, 成就目标越高, 抑郁得分越高。

4. 不同体育运动水平在抑郁得分上有差异

在调查的378人当中, 他们参加体育运动及BDI得分的情况如图3所示。

对不同体育运动水平学生在BDI上的得分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其结果如表3所示。

注:**P<0.001。

由表3可以看出, 不同体育运动水平的学生在BDI上的得分是不一样的。进一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发现: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和适量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与参加很多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在BDI上的得分差异显著 (P<0.000) 。

5. 不同性格的学生在抑郁得分上有差异

在378名被试当中, 性格内向117名, 性格外向261名, 均分分别为8.56±5.46和7.30±5.18。做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我们可知:F=0.005, Sig=0.943, 方差不齐性;t=2.11, df=213。不同性格青少年BDI得分差异显著, 即内向的青少年比外向的青少年更容易患抑郁症。

四、分析与建议

1. 当今青少年抑郁流行率较高但重度型很少

刘贤臣对高中生抑郁情绪用SDS进行了测评, 结果发现抑郁发生率为25.14%。但未见报告中度抑郁流行率之高。而冯正直采用BDI和Zung氏抑郁量表双限定的方法与判断标准, 结果发现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率为42.3%, 其中轻度抑郁症状流行率为14.6%, 中度为15.3%, 重度为12.4%。本研究采用BDI进行调查判断, 在调查所得的378份有效问卷中, 结果显示有抑郁症的人数为268人 (大于4分) , 占总人数的70.90%, 其中轻度为107人, 占调查人数的28.31%;中度为127人, 占33.60%;重度为34人, 占8.99%。比例高于其他的调查结果, 但是重度型很少。这不禁引人深思, 大多数青少年的抑郁流行率的上升, 这一大部分人群将会对社会产生潜在的影响。众所周知, 青少年是冲动、半成熟、半幼稚的高危人群, 一旦遇到无法承受的刺激或不准确的引导, 将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 许多青少年犯罪事件就证明这绝不是偶然和捏造。

因此, 加强青少年情绪调节的教育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当今广西钟山县青少年抑郁流行率较高, 达到70.90%, 这一部分青少年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他们因抑郁引发的心理疾病及极端行为将会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可大可小, 一旦发生意外将是不可挽回的悲剧。因此加强青少年情绪调节的教育和训练是必不可缺的课题。学校应该开设心理辅导课和开设心理辅导室为需要帮助的青少年提供帮助。只有未雨绸缪, 潜移默化, 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才能得以保证。

2. 抑郁症状在性别上的差异

很多研究都显示, 抑郁症状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但是冯正直、张大均研究却发现, 中学生抑郁症状在整体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但初二学生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本次调查结果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如今社会的发展, 男女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2005年超女李宇春大受欢迎, 就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中性时代的到来。而广西钟山县的男女平等的氛围特别浓厚, 同时如今的青少年思想开放, 乐于接受新事物。而这时期正处于多梦多思的季节, 男女意识虽然具备, 但在行为上、思想上的差异仍不明显。

学校和家长应敲响警钟, 抑郁并不是女孩子的事, 也不只是男孩子的事, 男女青少年这时是花季雨季的时节, 其心思多变, 敏感多疑, 他们都有其不愿告诉他人的秘密, 同时青少年与家长、老师的代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抑郁情绪。

3. 抑郁症状在成就目标上的差异

此次调查对象包括学生与社会青少年, 对于学生, 成就目标用学业要求来衡量, 对于社会青少年, 则以收入目标来衡量。不管是学生还是社会青少年, 成就目标愈高, 对目前状况愈容易不满。对目前状况愈不满的人, 愈容易产生焦虑、烦闷等不良情绪, 进而有可能反过来影响自己的进步, 给自己造成较大的压力, 抑郁由此而生。如果处理不好, 他们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中。故而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的目标定位, 使他们充分认识自我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就发展都非常重要。

不同成就目标水平在抑郁得分上有显著差异, 成就目标越高, 抑郁得分越高, 因此, 老师教育时一方面应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和能力, 另一方面还应注意引导高成就目标的学生调节其情绪和行为, 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成绩突然下滑, 而且一段时间都没进步, 这时该生是需要心理辅导的。在教育青少年树立目标的同时, 教师和家长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建立适当的目标。作为学生, 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努力后目标仍遥不可及时, 学生心理应该做适当的调节。

4. 抑郁症在不同体育运动水平有差异

大多数的体育运动要求参加者的身体和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激活状态, 这一运动兴奋状态对心理焦虑、忧郁有显著的调节和治疗作用。例如North、Lafontaine等人对成人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了体育运动 (包括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对“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并对焦虑症和抑郁症等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曾芊、张琴等人的研究亦证实体育活动对抑郁具有调节和治疗作用。本调查结果抑郁症在不同体育运动水平有差异就支持这一结论。

所以, 青少年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是有益的。学校的体育课程应多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女生不大爱运动, 在中学, 女生不喜欢体育课尤为明显。上体育课时, 许多女生围在一起吃零食、聊天、学习等, 在运动会上女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有些是被逼无奈才上阵的。除了老师、家长要鼓励学生做适量的体育运动外, 作为青少年也应该有意识地锻炼身体。

5. 抑郁症在不同性格上有差异

本研究发现内向的青少年更容易抑郁, 这主要是内向的青少年遇到不顺心的事, 更容易放在心里, 同时在人际关系上也更为敏感。而外向的青少年则相反, 有什么心事喜欢说出来与朋友分享, 在说的过程中情绪可能得到缓解, 外向的青少年人际关系较为和谐, 遇到困难时倾向于寻求帮助, 同时也更容易得到帮助, 这为抑郁的发生降低了可能性。

因此, 作为老师和家长, 给予外向的青少年关怀与呵护的同时, 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内向的青少年, 给予他们成长的帮助, 做他们的朋友, 用心交换心, 做他们的良师, 指引方向。

教育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环境;心理健康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成才,上名牌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在孩子的学生时代尤为关心他们的学习,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学龄前就开始学习小学课程。上了学,更是不惜一切精力和财力,首先满足孩子学习的需要,买资料、参加各种补习。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以至于出现了一些学历高、文化好,但心理承受能力差,没有合作精神,甚至自私自利、品质不好的人。其实,拥有健康的心理比拥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学识更重要,它是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之人的先决条件。而青少年的成才与教育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教育观、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孩子个性形成、心理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父母对自己老人孝敬,孩子也会学着做,和睦的家庭让孩子觉得温暖,教会他把爱带给周围的人;对孩子溺爱、千依百顺,只能助长他们的骄横、任性、不负责任,形成不良习惯。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因扰乱课堂纪律,被停课做检查,家长知道后,到学校给孩子说情,希望学校能够照顾孩子的自尊,免于检讨。学校不同意就宁可转学也不让孩子“丢面子”,这本是一个教孩子敢于承认错误、培养责任心的好机会,由于家长的袒护,错误地引导了孩子,只能使他错上加错、是非不分,也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因此,家长也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识、培养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形成一定的兴趣、能力,同时也是使学生形成理想信念、气质、性格及健康心理的重要环境。学校的管理方式、办学方向对于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及学生的心理都有很大影响。一些学校由于市场化的冲击,生源不足,校与校之间竞争激烈。有的学校为了拢住学生、防止流失,对犯了错误的学生采取迁就、忍让的态度,放松了管理。结果在学生中造成这样的影响:我们是学校的“衣食父母”,谁得罪我,我就走人,砸他的饭碗。一个学校如果靠这种方式求生存,又怎么会办好呢?不但办不好,还会误人子弟,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因此办学者首先自己应摆正心态,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正确的引导学生走成才之路。

三、社会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外界的接触也逐渐多起来,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到什么场合活动,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很大影响。作为家长和教师都应重视起来。另外,广播、电视、书报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电视家家都有,人人都看,因此在节目的选择上,应选择健康、有益身心的内容。电视说法节目中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大学生在课堂上说话,打扰了教授讲课。教授批评他说:你在这里浪费时光,不如回家种地去。该生以“回家种地”侮辱了他的人格为由,将教授告上了法庭。这件事引起了人们对道德和法律的探讨,但更多人表示出的却是一种担忧和不理解。它反映出一部分学生在遇到事情时,首先想到如何维护自己,单单强调自己的理由,而不去明辨是非。现在类似事情在许多学校都有,这也是教师叫苦学生难管的原因之一。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并不是不犯错误的,不同的是有了错误之后,能够正确对待,分清是非,勇于改正。通过媒体曝光,引发人们的讨论,并进一步引起大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但是,若把握不当也会起负面影响。电视上曾播过一个节目:某高一一对学生在自习课上接吻被录像曝光,学生不服,以侵犯个人隐私为由状告学校。这件事给学校的管理者提出了警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应以维护学生自尊、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为底线。但节目中一位教育专家的看法,我实在不敢苟同。他列举了一些国外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行为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我觉得,中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吸取外国的东西,也要有选择,不能把自己的传统都丢掉。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这样的行为不应得到肯定,我们的学生毕竟是中国人,尽管他们表面上接受了一些国外的东西,但骨子里却仍把它当作“隐私”。因此做评论不可以断章取义,正如不能以美国的人权来衡量中国的人权一样。评论者这样的“注解”对这样的行为无疑是一种鼓励。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慎重地利用媒体的导向作用。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个大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共同努力,为其创造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9

(来源:人民日报)

近10年来,我国儿童的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如何呢?“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即将正式公布,首次对我国6-17岁儿童少年的营养、健康状况做了详细的分析描述。

调查表明,近10年来,我国城乡儿童少年的膳食营养摄入、营养与健康状况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但也存在若干值得警惕的隐忧。

膳食结构:蛋白质够了,蔬菜少了

蛋白质摄入基本满足;蔬菜摄入依然很低;脂肪摄入明显增加;微量营养素普遍缺乏

从膳食营养摄入来看,我国学龄儿童少年膳食质量明显提高:膳食中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稳步上升。尤其在农村地区,2002年与1992年相比,6-11岁和12-17岁年龄组学龄儿童少年的动物性食物消费,分别从38克/天和38克/天,增加到89克/天和102克/天。

但是,结构不合理仍然是孩子饮食的一大问题。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学生碳水化合物(主要是谷类食物)的供能比(即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分别是51.3%和61%,城市学生明显低于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55%-65%的合理范围。

与1992年比,学生的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6-11岁和12-17岁年龄组脂肪的消费分别增加了15克和17克,能量及其他营养素均有所减少。城乡学龄儿童少年脂肪供能比分别为35.7%、27.7%,城市学生脂肪供能比远远超过了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25%-30%的上限。

钙、铁、锌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学龄儿童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6-12岁学龄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较高,为44.1%,特别是农村学龄儿童少年,比城市高出19.4个百分点。

城乡学龄儿童少年蔬菜食物摄入量均明显下降,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依然很低,尤其在农村学龄儿童少年中更为突出。

健康状况:贫血少了,慢性病多了

贫血患病率降至14%;代谢综合征的各项指标中,64.1%的少年至少有1项异常

与1992年相比,我国学龄儿童少年的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为14%,其中城市学龄儿童少年贫血患病率由16.3%下降至12.7%,农村学龄儿童少年由15.5%下降至14.4%。

但是,调查也显示,慢性疾病低龄化日渐突出,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低龄化,正逐渐成为威胁城市儿童少年健康的突出问题。统计显示,15-17岁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7%,农村学生高于城市,男生高于女生。据此估计,我国学龄儿童少年高血压患病人数约1790万人。据估计,目前学龄儿童少年7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59万人。估计563万学龄儿童少年血脂异常。

代谢综合征是包括高血压、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等一系列代谢异常的疾病。19.8%的学龄儿童少年至少有两项指标异常,64.1%的学龄儿童少年至少有1项指标异常。

身体条件:个子高了,身材胖了

城市男、女生长高3.2厘米、2.9厘米,农村男、女生长高3.4厘米、3.3厘米;超重率为4.3%,肥胖率为1.8%

调查显示,学龄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有所提高,各年龄组身高均有明显增长。与1992年相比,6-17岁各年龄组男生、女生身高均有所增长。男生身高的增长大于女生,农村学龄儿童少年身高的增长大于城市学龄儿童少年。

在长高的同时,孩子的超重、肥胖率也出现大幅上升:学龄儿童少年超重率为4.3%,其中城市为8.1%,农村为3.1%;肥胖率为1.8%,其中城市3.4%,农村1.3%。与1992年相比,学生超重率增加19.4%,肥胖率增加了5.9%。超重率男、女生分别增加了15%和21.9%,城市增加了30.6%,农村增加了10.7%。

超重肥胖带来的疾病危险显著增加:超重和肥胖学龄儿童少年中,不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危险性增加,其患高血糖、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和高血压的危险性也均高于正常体重少年。

生活习惯:抽烟喝酒的多了,运动的少了

15-17岁少年男生吸烟率为3.7%,饮酒率为2%;经常锻炼的比例仅为5.4%

调查显示,15-17岁少年男生吸烟率为3.7%,农村男生为4.1%,城市男生为2.9%,农村高于城市,城乡女生吸烟率均低于0.1%。吸烟者平均每天吸烟10.4支,每天至少吸1支的比例是92.1%。15-17岁少年被动吸烟率为36.7%。15-17岁少年饮酒率为2%,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分别为3.3%和0.5%。饮酒者每周饮酒3次及以上的比例为20.5%,以啤酒为主。

青少年心理健康 篇10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

2、与人为善、乐于人交往、和同学和睦相处、对同学充满热情、能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同学尊重、信任、不产生嫉妒、憎恨。

3、情绪开朗、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热爱生活、对工作和学习不是为负担,应视为乐趣,努力把自己才智在学习中发挥出来。

情绪开朗、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

4、应变潜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控制潜力好,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和嗜好(比如说谎、逃课、抽烟、喝酒、痴迷网吧等)

6、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条件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的心理保证,人的智力划分往往透过智力测验,90以上是正常智力,70以下是弱智,智商并不必须与学习成绩成正比,有的学生智商高,但学习成绩不好,在校的学生90%以上智力水平相等,但是为何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习不好,关键是情商。智商是成才的基础,情商是成才的关键。情商是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情商低的人表现意志不坚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易冲动、做事不规范、任性、不负职责。

7、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休息时善于放松、睡眠好。

8、人格完整,行为举止贴合一贯的行为模式,有稳定兴趣。

二、常见的心理问题

1、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表现情绪不稳定、情绪脆弱,受到挫折易出现情绪问题,表现如下:(1)抑郁情绪:主要表现情绪低、自卑、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并有轻生之念。(2)情绪不稳定:主要原因是从小养成不良性格,从小娇惯、任性、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而发脾气,此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离异,造成性格苦闷、孤独、猜疑等。(3)强迫症:由于平素性格胆小、拘谨、呆板、对任何事思虑过重,易出现强迫行为,表现反复关门、煤气、电灯、反复洗手、强迫性怀疑,如怀疑患艾滋病、性病等。

行为问题主要表现:说谎、逃学、不守纪律、打架动殴

2、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主要表现:说谎、逃学、不守纪律、打架动殴、痴迷电子游戏机、网吧,通宵不归。据我们调查初中生行为问题占161%,最近报道,武汉有12万中小学生几乎天天玩游戏机,南京报道,17岁的中专生猝死在游戏机室。

3、早恋问题

由于青少年期处于性机能发育期

由于青少年期处于性机能发育期,有的同学往往流露出爱的倾向,而产生早恋现象,但是这种早恋绝不是性机能的发育,往往是一种个体与社会交往的尝试,心理学的观点说,是因为青少年期社会意识增强,所以在寻找自己生活的价值,探索人生的好处,当发现异性之间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富有的情感联系时,便不顾一切地企图亲自构建它,有的男女同学之间虽然表达了爱慕之情,但随时间的推移,一方对另一方逐渐疏远、冷淡,又与另一同学要好,这样就感到失恋、被抛弃感、沮丧、苦闷、怨恨,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可产生自杀行为。

4、如何讲究心理卫生

掌握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坚定、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调节自己的情绪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理想和信念,热爱生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总结:青少年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发育是至关重要地,稍有不慎有为青年很可能就会变成堕落青年。透过小编以上论述期望能够让你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所了解,帮忙你教育那些处在青春期的孩子。

阅读精选(2):

青春期逆反心理是如何构成的

1、自我意思增强

这个办法处于过渡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迫切期望摆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持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而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2、强烈的好奇心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特殊的生活经历,以至于性情大变,变得粗暴、多疑、怪癖

3、拥有特殊的经历

特殊的生活经历,以至于性情大变,变得粗暴、多疑、怪癖。

4、企图标新立异

他们往往表现的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他们往往表现的偏执,好表现自己

5、受学校教育影响

有些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逆返心理的产生。学生在班群众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有的孩子为了交朋友,或是想在班中取得地位,便试图用各种手段,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6、受青春期心理特点影响

进入青春期以后,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期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渴望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7、受家庭教养方式影响

在孩子还小时,家长使用的不正确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等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另外,父母间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职责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75-01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他对一个人生活方式、社交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都有莫大的影响。

根据心理普显查示,有20%的青少年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其中约5%还非常严重。心理问题会导致的青少年产生抑郁、焦虑等状态,甚至会使青少年作出极端行为,因此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及处理心理问题, 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长期心理健康教学实践基础上, 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观念、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一些新探索。

一、思想上重视, 组织上健全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是一项新兴项目,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周期较长, 效果不容易显现,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与支持。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与此相应,学校需要成立由领导、专家和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组成的学校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委员会,开展组织协调、政策制定、科研、培训、评估检查等工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1]。

二、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位, 离不开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心理学的知识, 还要有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使自己有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能力, 能理解、包容不同民族、种族、阶层人的各种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学校应该认真抓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举办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培训班,为发展壮大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发挥积极的作用[2]。

三、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与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有关。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转型期的社会,经济乃至个人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焦躁的社会心理相结合, 必然导致众多的社会矛盾。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登峰认为, 社会竞争增强, 教育已经一天天变成只让小孩子记住知识, 而忽视人的社会化训练的一种活动。于是一代代大学生、高中生更多地考虑怎么让自己过得开心、过得舒服。在面对困难、面对压力的时候, 许多人不能正确对待, 出现了反常行为, 于是有了马加爵报复校园的极端例子[3]。

学校应以民主开放的风格,教师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青少年打造一个身心健康的学习环境,尤其要认识到此时期的青少年在对老师产生信赖的基础上,才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解决心理的困扰或问题。

四、开展课余团队活动

学校除了继续开展原有的一些假期营队、军训活动、运动和才艺比赛外,心理健康教育单位需要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或咨询,如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造力训练、情商课程等。招募学生参加时可以生动活泼的团体名称做宣传,如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我的未来不是梦等。学校是帮助学生创造成功经验最好环境。例如多开展课外活动、文体活动、班团会、班级干部轮换制等活动,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解决问题等特质或能力。

五、进行心理知识宣传

为了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 将是一项非常重要与必要的工作。可从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学知识的宣传教育: 对学生进行一定课时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成立了心理协会,建立了心理协会网站,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同时, 在院报、广播站开设心理信箱专栏, 对收集到的学生关心与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点评[4]。今后计划要更广泛地利用广播、电视、橱窗、板报、校园网络及办心理刊物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及咨询活动, 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宿舍区开展起来。

六、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主要环境,青少年无论是在物质上或精神上都对家庭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在青少年身心转变的时期更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家庭教育出发。家庭和谐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民主平等、以身作则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良好的个体特质和能力的发展。

七、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顾虑

客观评价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早期教育中,在必要让学生知道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正常人, 而不是精神病患者;咨询效果因人因问题而异, 需要一定的周期;咨询目的不单是解决心理问题, 更主要是通过咨询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改变不良认知方式,为将来职业、事业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

八、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青少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对他们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为青少年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便准确无误地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为今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打下基础,它是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必要环节。对青少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测查,建立心理档案,从整体上把握他们的心理素质状况。同时将心理测查结果反馈给本人,并采用多种指导和咨询的方式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增补和完善。心理健康档案要保密,并妥善保管[5]。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 上述只是本人总结的一些工作经验及体会,更多的方法与理论还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汪慧.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发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30-35.

[2]刘红霞.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实施途径[J].理论观察,2007(1):131-132.

[3]何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91-92.

[4]廖全明,张莉.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的模式及存在的問题[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130-133.

上一篇:工程合作协议(外包)下一篇:在全县“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