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责任、连带责任和无限连带责任的区别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限责任、连带责任和无限连带责任的区别(精选11篇)

无限责任、连带责任和无限连带责任的区别 篇1

无限责任界定的是“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即债务人必须承担全部的清偿责任,也就是当企业的全部财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时,投资人应以个人的全部财产用于清偿,实际上就是将企业的责任与投资人的责任连为一体。

连带责任界定的是“债务人之间”的关系(“投资人之间”),即不管债务人之间内部如何约定,但是每个债务人都有义务对债权人承担全部的清偿责任,也就是当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其债务时,合伙人应以其在合伙企业出资以外的财产清偿债务,每一个合伙人对企业债务都有清偿的义务,债权人可以就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的部分,向任何一个合伙人要求全部偿还。由于连带责任界定的是债务人之间的责任,所以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就不存在连带责任的问题。

无限连带责任是指对外承担的是无限责任,债务人内部之间承担的是连带责任。因此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的是无限连带责任,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的是无限责任。

有限责任即有限清偿责任,指投资人仅以自己投入企业的资本对企业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资不抵债的,其多余部分自然免除的责任形式。

有限责任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近现代公司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克服了无限公司股东负担的因公司破产而导致个人破产的风险,便于人们投资入股,是广泛募集社会大量资金,兴办大型企业最有效的手段。这一专用语多用于组建公司或者企业,以表示该公司或者企业的性质,如“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有限代表着承担有限的责任。根据我们的投资的多少就以这部分资金负责任而不必用自己的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负责。有限公司可以宣布破产而不是有限公司要对债务负连带责任。所以有限公司有这样的好处,但它又限定组成公司的资金。

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是投资者对其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形式。所谓有限责任即有限清偿责任,指投资人仅以自己投入企业的资本对企业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资不抵债的,其多余部分自然免除的责任形式。如某人向一有

限责任公司投资100万元人民币,而公司因故经营不善而发生亏损,亏损额分摊到该投资人名下的为120万元,由于他承担的是有限责任,则他只需以100万元的投资本金承担责任即可,多余的20万元对该投资人依法予以免除。一般而言,法人类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均承担有限责任。如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以投资公司的资本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无限责任、连带责任和无限连带责任的区别 篇2

关键词:民商法,连带责任,问题,对策

连带责任并不仅仅是现代中国出现的法律规定, 在历史上, 连带责任首次被提出要追溯到罗马法时期, 而在中国历史上, 连带责任是被著名历史人物管子提出, 但是被著名变法人物商鞅在秦国时期提出, 在当时被称为“连坐”。在历史上, 连带责任主要是出现在政治生活中, 而在现代法律体系中, 连带责任主要出现在经济生活中。

连带责任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 主要是在法律规定中, 当因为某些特殊原因需要债务人对债权人进行经济赔偿的时候, 债务人有两个甚至多个, 在进行赔偿的时候, 为了保证债权人的利益, 债务人之间不仅对自己的过失负有法律责任, 对其他具有连带关系的债务人过失同样负有法律责任。另外连带责任虽然应用较为广泛, 并且使用时期相对较长, 但是对于连带责任的法律规定以及实际应用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实际法律纠纷中, 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出现漏洞, 并且对于负有连带责任的债务人也存在不公平的问题。

一、民商法中连带责任存在的问题

( 一) 对于债权人责任的划分不够明确

对于实际的经济生活中, 虽然各个债务人之间存在连带责任, 但是各个债务人由于在实际纠纷中所犯过失的不同, 应该对于所需承担的责任之间存在区别。例如, 在真实案例中, 王先生把私家车借由公司同事孙先生外出游玩, 在私家车借出的过程中, 由于孙先生违反法律规定酒后驾车导致行人李小姐严重受伤, 李小姐将驾车人孙先生告上法庭, 但是根据补充连带责任在法律上的规定, 法院同时会将车主王先生列为被告, 在孙先生无力承担巨额医药费时, 王先生必须全额偿还。在这种情况下, 王先生所犯过失仅仅是将车辆出借, 但是却需要承担与过错方孙先生同样的责任。对于这种在实际案例中, 由于债务人之间的过失程度不同, 本应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 上述案例中, 如果王先生在明知道孙先生酒后还把车辆出借, 那么他承担的责任就要大一些, 但是反之, 如果他对于孙先生饮酒之后驾车这一事实并不知情, 相应的承担的责任就应该较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连带责任很难区分各个债务人所应该承担的过失比例, 对债务人责任的界定划分较为模糊, 不够清晰。

( 二) 民商法与实体法的联系缺乏紧密

民商法作为组成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 应该与其他法律相辅相成, 共同起到规范我国法律环境的目的。但是民商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由于随着不同的法律规则的变化相应的会引起连带责任在实体法中的应用产生变化。这样就导致了连带责任有时候在民商法与实体法中规定不同, 从而导致连带责任在实体法中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不能真正的得到实行。在这种情况下, 一般都是按照实体法中的规定对于连带责任进行认定, 与民商法中对于连带责任的规定出现冲突。

( 三) 民商法中对于连带责任的诉讼时效

在法律规定中, 一般案件的诉讼时效是两年时间, 也就是主债务达到履行期的时候开始计算, 为期两年。但是在《担保法》中却对债务诉讼时效的规定是主债务达到履行期的六个月之内。对于连带责任的诉讼时效, 在法律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民商法中连带责任问题对策

( 一) 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进行连带责任判定时,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具体的分析, 在认定债务人时, 应当最大限度的保证各个当事者的合法权益, 不仅仅是需要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还应该保证负有连带责任的各个债务人之间的合法权益。例如, 在多个股东的经济赔偿案件中, 对于各个股东需要赔偿的比例, 不应该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 而是应该考虑各个股东的持股多少进行区别。所以, 在进行连带责任认定的时候, 不能死板的按照条例进行判别, 而是应该根据不同案例进行具体的判定, 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债权人以及债务人各自的利益, 不能仅考虑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对负有连带责任的债务人也要加以区分, 保护他们各自的合法权益。

( 二) 在民商法的连带责任判定中应该考虑实体法

对于民商法与实体法之间存在的区别应该在进行连带责任认定中加以考虑, 只有将民商法与实体法同时加入连带责任的认定中, 才能通过实体法实际保护连带责任认定结果的顺利实施。只有在实际案件中, 加强实体法与民商法的联系, 才能保证连带责任判定结果更有效力, 保障该结果得以顺利实施。

( 三) 应该尽快完善连带责任的具体制度

对于连带责任来说, 虽然它已经渗透到民商法中的多项条例, 但是有很多规定还不够完善, 应该尽快的从制度上完善连带责任的各项规定, 使得在后续的使用中, 能够准确的应用, 不会再出现界定过于模糊, 不利于连带责任的各项判定的情况。因此, 国家应该尽快在制度、程序等各方面对于连带责任的认定进行明确的规定, 这样才有利于在实际案例中对于连带责任进行正确合理的判定。

参考文献

[1]刘军.我国民商法中连带责任的认定和处理思路漫谈[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 (7) .

无限责任、连带责任和无限连带责任的区别 篇3

关键词:连带责任;民商法;问题和对策

连带责任指的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如果法律当事人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那么其中所有的当事人均需要负担部分或者全部的法律责任。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即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承担或履行债务的部分或全部责任。作为补偿救济措施,连带责任的设置可以较好的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维护法律受害人的利益。然而,我国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不利于有效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目前已经引起了多方人士的关注。

一、我国民商法连带责任中的几大问题

1.程序法与实体法之间的联系问题

民商法属于实体法,在民商法的实际应用中,即使是细微的规则变化也会影响到连带责任的具体实施。与实体法不同的是,程序法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当事人行使权利和义务之前提供相应的程序和规则,实体法更加侧重的是明确公民应该获得的权利及义务。可以看出,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民商法的执行中,如果民商法与程序法的联系不足,民商法程序启动时,其中的连带责任将会失去原有的效用。而当程序法与实体法在某些规定和执行中发生了冲突,根据法律规定,实体法即民商法应该优先被应用。而就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来看,必须要重视实体法中关于共同侵权的连带责任问题。

2.连带责任主体的规定不够明确

一般情况下,在民商法中,法律当事人即连带责任主体在被确定共同侵权行为之后,如果法院尚未就此案件进行审理,那么法律上并不会主动要求追去侵权人和被侵权人之间的需要承担的相应责任。从司法的相关条例来看,如果共同侵权人并没有被人控告或者起诉,那么法院可以根据相关规定确定侵权人需要承担的责任,包括需要赔偿的经济和精神损失等。但是,如果被侵权人在民事案件中就侵权人的行为已经提出了诉讼,原告人首先需要将侵权人对被侵权人造成的损失进行详细的收集和整理。当原告确定了被告的侵权数量,该数量不会再受到追究。这是民事诉讼中的规定,而民商法也不会过多主动的就侵权人的数量再次进行核查。

3.连带责任选择权问题

共同侵权的案件中,根据民商法的审理程序,我国法院在生理过程中会要求原告一次性起诉全部涉案人员。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节省案件审理的时间,提供诉讼的效率。连带责任的权利是由原告自主决定的,若原告不选择该项权利,即使是法院也无法自主启动。原告对侵权人提出起诉之后,根据连带责任的相关规定,原告可以享有相应的独有权利并进行程序化和理性化的处理。但是当共同侵权行为人连带责任的选择权加到执行权利中来进行,那么其中的问题将会更加复杂化,连带责任的划分也将出现问题。

二、解决民商法连带责任问题的相应对策

1.明确规定诉讼中的连带责任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当我国程序法与实体法相互冲突,程序法必须服从于实体法。在此基础上,当前要解决民商法中连带责任的问题必须要就诉讼权的详细问题进行明确规定,使原告和被告都能够获得相应的法律保障。当然,在诉讼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就共同侵权中连带责任的承担内容和形式等进行具体研究和规定,要制定有效的责任承担原则和机制,使连带责任在诉讼中能够得到有效、明确的应用。将诉讼中的连带责任进行细分、明确连带责任的诉讼详情,才能够进一步完善连带责任权。

2.明确相关主体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变化,我国执法人员在明确相关主体的过程中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因为只有符合经济和时代的发展的主体关系才能够提高诉讼的效率。因此,我国政府相关人员在诉讼过程中,必须要在案件出现新的新的连带责任人和债权债务关系的情况下,及时协调现有的民商主体,确保当前的连带责任人、原告和原告等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得到有效保障。当然,对民商主体关系进行协调仅仅是相对于其中一部分责任而言。法律的强制性和不可抗性不可能要求相关人员将连带责任权中的全部规定予以否定或者修改。因此,我国人民法院应该要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对民商活动的主体进行全面的调查并确定,最大程度上保障责任主体的法律权利。同时也能够尽量避免诉讼过程中法院无法清晰分辨出责任人的债权和债务主体。

3.使诉讼程序更加科学合理化

在遵从民商法的基础上,将诉讼程序进行适当的调整。诉讼程序的调整需要以坚持诉讼效益原则和平衡原则为基础,而后对诉讼制度设计进行适当调整。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矛盾冲突是民商法中连带责任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诉讼程序的调整过程中,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相关规定也必然要考虑在内。

三、结语

连带责任作为中国民商立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主要是为了补偿救济,将民商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加大,从而使得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地保障,为了解决当前我国民商法中连带责任适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此,我们应在《侵权行为法》中添加必要共同诉讼,并将连带责任纳入必要共同诉讼当中,同时在设计诉讼程序时还要为当事人提供概念股必要的制度空间。

参考文献:

[1]刘盛.试论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

[2]卢佳楠.浅谈我国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

个人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合同 篇4

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合同

甲方(无限连带责任保证权利人):

身份证号码:

身份证号码: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乙方(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人):

身份证号: 住址:

身份证号: 住址:

日 期:

签 订 地:

鉴于:兹有XXXXXX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债务人)向甲方请求借款,经甲方审查,同意予以借款,双方已签署《借款合同》主合同(合同号:20140117)(以下简称主合同)。为确保甲方的权益,乙方自愿以其全部资产为债务人的借款向甲方提供无限连带责任担保。为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担保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经双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保证担保内容

1、本合同担保的主债权为甲方向债务人发放的借款¥ 80,000,000.00元(大写金额:人民币捌仟万元整)。

2、乙方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向甲方所借款项之本金、利息、违约金、赔偿金、实现抵押权的费用和所有其他应付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评估费、鉴定费、交通费等)。

3、担保期限至主合同履行期满之日起十年止。主合同借款期限为90 天,自甲方第一笔款汇到主合同中约定的乙方账号之日起至满90天之日止。如有变更,依主合同之约定,本担保继续有效。

二、甲方权利与义务

1、本合同生效后,甲方有权依法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乙方在原担保范围内继续承担保责任。在主债权转让时,甲方应及时通知乙方。

2、借款期届满,债务人未依约归还借款本金、利息及其他费用的,乙方对上条所列款项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甲方有权直接要求乙方偿还。乙方保证在接到甲方书面索款通知后3日内清偿上述款项。

3、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甲方有权要求提前受偿:

a、依据主合同规定债务人未按时向甲方归还任何一期借款的; b、根据主合同约定甲方有权要求债务人提前归还借款;(此种情形包括但不限于:债务人或乙方发生承包租赁、股份制改造、联营、合并、兼并、合资、分立、减资、股权变动、重大资产转让以及其他足以影响甲方权益实现的行为如人身意外、失踪、受到刑事处分、借款用途不当、发生婚姻变异、个人破产等明显碍于甲方实现债权的各种情形)

4、如乙方资产不足以偿还全部债务,不足部分,另行追偿,直至全部债务得以偿还。

三、乙方权利与义务

1、乙方必须保证自身向借款人提供无限连带责任担保完全出于自愿,在本合同项下的全部意思表示真实。

2、乙方必须保证在担保借款期间不将个人重要资产予以出售、转让、抵押、馈赠或以其他形式处理。并随时接受甲方的监督检查。不得因乙方的行为使资产价值减少。若价值减少,乙方必须按甲方要求恢复价值。

3、如资产发生损毁、灭失的,乙方应及时告知甲方,并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同时应及时向甲方提交有关主管机关出具的发生毁损、灭失的原因证明。

4、因国家建设需要征用乙方个人资产,乙方应当以所获得的征用补偿金提前清偿所担保的主债权。

5、如需发生评估、保险、登记、公证、证明、保管等必要费用则均由乙方承担。

6、乙方承诺在债务人和甲方办理借款延期手续后,本担保继续有效。

7、乙方各保证人与债权人连带共同保证。连带共同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甲方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乙方任何一个保证人承担全部保证责任。

8、乙方之间为夫妻关系,乙方共同承担本合同约定的义务。

四、违约责任

1、乙方在本合同第三条第1、2条中虚假保证,给甲方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

2、债务人应在双方约定期限内归还借款及支付相关费用与利息。如逾期归还,甲方将可选择向乙方收取违约金,违约金按主合同总金额的 20%计收。

3、本合同生效后,甲、乙双方当事人均应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本合同所约定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并赔偿由此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4、如因乙方的过错造成本合同无效,乙方应在原担保范围内赔偿甲方的全部损失。

五、争议的解决

本合同履行中发生纠纷,合同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处理。

六、合同的生效与终止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起生效,至甲方的债权得到完全清偿且出具相应书面证明后本合同自动失效。

本合同独立于主合同,不因主合同的无效、可撤销而无效、可撤销,如主合同无效,乙方仍应承担本合同项下的担保责任。

七、丙方为XXX,XXX由XXX代签。

八、特约事项:

1、本合同的所有条款以打印方式生成,除签字及日期外手写部分均属无效。

2、乙方的书面通讯地址:地址: 联系人:

九、附则

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十、附件

本合同附件为本合同不可分割部分,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乙方在签字前已要求甲方做相应条款说明,双方签字后即表明对本合同的含义认识一致。

甲方(签章):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个人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书 篇5

本人(担保人)(身份证号:)系 单位职工,现自愿为(借款人)(身份证号:)于 年 月 日向(出借人)借款(现金)人民币(大写)元整,即¥ 元,该借款于 年 月 日到期,借款期限 个月,月利率 %,到期时本息一并还清,如到期未还清,愿按月利率 %计付逾期利息。本人自愿为借款人提供连带责任担保(详细责任见下)。

为维护您的合法权益,本人愿以个人所有财产及权益,以无限连带责任的方式向您提供担保,并承诺如下:

一、本人保证书担保的范围包括:上述借款约定中的借款本金、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借款人以及您实现债权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仲裁费、财产保全费、证据保全费、强制执行费、评估费、拍卖费、鉴定费、律师费、差旅费、调查取证费等)。

二、如债务人未按借款约定按期足额偿还全部债务导致您损失的,本人保证在还款日到达后叁日内或收到您索款通知后叁日内无条件将上述款项支付给您。

三、本人用于清偿债务人债务的资产和权益,包括但不限于:本人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股权、红利、财产租赁、财产转让等所取得的现金、有价证券等方式的收益以及因商标、专利等专有所取得的许可使用费及转让费等。本人名下的所有存款、房产、汽车、设备、土地使用权、承包承租经营权等财产和权益。

四、本保证书不可撤销,出现下列情况,无论是否得本人同意或是否事先通知本人,皆不影响本保证书的法律效力及继续履行:本保证书所涉及的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身份、地位发生任何变化;本保证书所涉及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发生合并、分立、停业、撤销、破产或变更名称、住所、章程、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企业性质或其上级单位的任何指令或与任何单位签订任何法律文件等导致的变化。

五、本保证书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若因保证书引起的或者与保证书有关的任何争议、分歧、纠纷,首先应当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的,提交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人民法院裁决。

六、您与债务人协商延长借款期限的,可不经本保证人同意,本保证人在变更后的保证期间内承担保证责任。

七、本保证书自本人签字之日起生效,直至保证书约定债务履行完毕为止。

保证人确认(签字):___________身份证号: 家庭住址: 联系方式:

无限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承诺书 篇6

本人王平,系*************有限公司控股股东,身份证号: ***9213036,作为公司的主要控股股东,愿意为我本人向张三借款人民币(大写)伍佰万元(¥5,000,000.00)整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特此承诺

承诺人:

年月日

无限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承诺书

本人马永会,系贵州福平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股东,身份证号: ***016,作为公司的股东,愿意为李西平向胡崇林、吴青青借款人民币(大写)伍佰万元(¥5,000,000.00)整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特此承诺

承诺人: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探析 篇7

1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的概念界定

依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 连带责任人是一个独立的主体, 这个主体多数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责任人构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多数是与债务发生关系的, 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的法律概念。连带责任人至少由两个之间存在某些连带关系的债务人组成, 当债权人受到某种损失时, 连带责任人应共同对其承担责任。如果连带责任人中的大多数违法这个义务, 那么其中的任何一个连带责任人都应承担债权人的全部责任。在偿还的时候, 债权人不能重复接受多个连带责任人的补偿。

2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的类型分析

2.1 共同责任造成的连带责任

在民商法中, 共同责任造成的连带责任主要是指在建筑施工中, 由于维护人员或管理人员的疏忽、或是建筑物坍塌等造成的人员或财产损伤, 这时依据法律对连带责任的相关规定, 建筑施工人员、工程管理人员以及工程设计人员要共同对受害人承担责任。

在我国的婚姻法中, 夫妻双方要共同承担他们共同生活时产生的债务, 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死亡, 那么与他具有夫妻关系的另一方要单独偿还债务, 并肚子承担起连带责任。

2.2 共同行为产生的连带责任

2.2.1 共同的危险行为产生的连带责任

这种连带责任是指由共同的危险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 并且造成后果的责任人不明确, 这时具有共同危险行为的责任人就要承担连带责任。

2.2.2 共同侵权产生的连带责任

民商法是这样规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因共同主观故意或主观过失伤害到他人的利益[1], 具备这样的条件成为共同侵权, 由共同侵权的人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民法通则》也对此做了相关规定。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时没有存在共同的主观性, 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产生连带责任, 对这个问题, 主要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因为他们共同损害的结果是相同的, 但是在这个结果发生之前, 他们的主观性并不相同, 并且在损害过程发生中不存在共同的过失, 所以不应当产生连带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在损害过程发生前行为人没有共同的行为意识, 但是产生了共同的损害结果, 必应产生连带责任。在现实实践中, 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决定。

2.3 担保造成的连带责任

这种连带责任通常是在承担保证时双方没有制定明确的具体内容及方式, 一旦债务人不履行自己在法律效力合同中的责任时, 担保人的连带责任就会相应出现。如果该债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进行的担保, 并且对担保人的职责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这时就要由所有的担保人共同承担该债务的连带责任。

2.4 代理产生的连带责任

正规的代理行为是不用承担连带责任的, 只要在下述几种情况下才必须承担责任:

2.4.1 在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违法代理

代理人认识到所要代理的事情是违法是, 但仍进行代理, 在这种情况下, 双方都要承担连带责任。

2.4.2 没有代理权限

代理人不具备进行代理的权限或资质, 或他的代理权限已终止, 第三方明确了解这种情况是违法的, 这种情况下给被代理人的权益造成的损害由第三方和代理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2.4.3 代理方与第三方恶意串通

当代理方与第三方在整个代理过程中以不正当的方式, 恶意串通, 给被代理方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 连带责任由代理人和第三方共同承担。

2.4.4 委托不明

委托代理人如果找其他负责人进行代理, 被委托的第三方代理因为手续、资质等原因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 连带责任由最初的代理方和现在的代理方共同承担。

2.5 合资共营造成的连带责任

合资的企业中, 持股票最多的掌控人与其合资的人都有对其资产合理分配的权利, 在经营中所面临的困境有共同承担的责任, 对在经营期间产生的债务要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目前我国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规定。

3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尚存的问题

迄今为止, 理论界对连带责任的界定尚不明确, 一些相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存在的问题也不胜枚举。我们知道,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是保护受害方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 在受害人权益受到损害时, 都有法律法规来判定由哪些人承担责任, 由什么样的人承担连带责任, 我们同样清楚, 很多时候负有连带责任的主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组成的, 那么他们所承担的连带责任如何非配, 应以什么为依据?这是目前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也是最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4 总结

连带责任是比较特殊的民事责任, 我国应该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是民事责任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保护受害方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由于对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连带责任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 导致人们在依据该法律概念解决问题时出现了很多问题, 我国应对此制定出具体的法律法规, 让人们有法可依, 有理可据, 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应对民商法的连带责任给予足够的重视, 早日解决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浅析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如何面对就业困惑

李涵

吉林大学

摘要:新闻业属于实用性较强挑战性较高的专业, 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着较好的文化素质,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且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良知。伴随着我国新闻传媒业的兴起与发展, 对于新闻从业者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各大高校也纷纷设置相关的专业培养人才。但目前我国新闻专业与新闻人才面临供大于求的尴尬境界, 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往往面临着改行换业的选择。本文从新闻教育谈起, 逐步分析新闻业毕业生困境所在, 后提出解决的方法与建议。

关键词:新闻专业;高校毕业生;新闻教育;就业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考升学率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价值下降,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尤其是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很多人都选择改行换业, 选择其他的行业谋生存。而很多非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却在就业时从事新闻业, 并在此有所作为。

二、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就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 从高校教育, 毕业生本身, 再到社会人才需求环境等原因进行探讨, 给出答案和建议。期望借此给予学校, 毕业生以及人才招聘单位予启示, 为高校新闻业毕业生人才开拓就业之道路。

三、高校就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查及亲身经历, 总结出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对以下就业难题:

(1) 招聘单位要求高, 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新闻素养, 还要求有其他专业的知识素养例如: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识水平, 具有一定的日语, 英语表达能力。或有的招聘企业直接提出招聘金融专业, 历史等专业的毕业生, 而非新闻专业出身的学生。

(2) 要求有几年的工作经验, 而在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没有这种经验, 因而被拒。

(3) 要求有一定的技能, 例如:会使用Photoshop, flash, 方正飞腾等电脑软件, 很多毕业生对这些软件还属于闻所未闻的状态, 更不用说去熟练的操作。

四、就业“难”背后的原因

据以上问题所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 大概有如下两个个方面:

(1) 新闻教育方面:a我国高校设立新闻传播学专业点高达800多个, 分布于全国300多家的高校, 总计有在校本硕博生25万, 而全国从事新闻专业的比记者编辑的在职人员仅有20万, 由此可见高校新闻人才的输入远远大于其供求, 最后倒是人才贬值, 资源浪费。b专业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 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偏重于理论方法的灌输, 一定的新闻理论基础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如果只注重新闻专业方面的理论教学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知识培养, 使学生成为“新闻通, 其他茫”尴尬境界。而忽视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会导致新闻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 造成毕业就业难的困境。

(2) 高校生自身原因:在校大学生知识基础薄弱, 知识面窄, 实际应用能力薄弱, 眼高手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此专业对人才的要求, 新闻业是一项要求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 不仅仅限于对本专业知识的了解, 还要具备更高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而很多在校大学生往往缺乏对自己其他方面的培养, 只顾应对考试而忽视未来的就业需求

五、如何应对就业困惑

要改变当前新闻专业就业难的困境, 解决其就业难的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 但高校的新闻教育以及学生有意识的自我培养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改善:

首先, 改革不适宜的课程, 培养特色全方位的人才。伴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 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处于一种共存的状态。学校课程的设置也应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而设置课程, 使受教者可以与时俱进, 了解社会的发展。此外, 更加要注重具备综合素质的特色人才,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强, 社会对传媒人才的要求水平也愈加的提高, 不仅要有一定的新闻知识新闻素养, 还要具有其他方面的技能, 例如较高的外语写作表达能力, 能够熟练的应用各种电脑软件等。学校在以新闻理论知识为基础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应该设有其他知识的相关课程, 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特色人才, 毕业后即能就业。

其次,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 不应以考试为目的为目标, 应把自己的目标定在就业这一方面。根据就业形势的需求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方面接受来自学校的知识灌输, 一方面有意识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在学有余力之时, 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新闻传媒业本身就是一门综合的行业, 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新闻专业素养, 还要在其它方面有着较高的知识素质, 因而在校大学生不应仅仅满足于书本的传道解惑, 更应提高自己外语及其它知识的储备量, 加强社会实践, 积累自己的经验, 在毕业就业之时才能从容不迫。

参考文献:

[1]朱春雷, 《浅析当钱高职新闻专业的就业危机》考试周刊,

[2]丛春华, 《新闻教育的困局及破局之探析》三明学院学报,

[3]何艳志, 《浅析新闻专业教育如何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07-12-15

作者简介:李涵,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生。

摘要:连带责任是个范围广, 在现实中被广泛应用的一个法律概念, 目前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尚不明确。民商法的连带责任多发生在债务关系中, 承担连带责任的主体多数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按其产生的条件可分为五种类型:①共同责任造成的连带责任。②共同行为产生的连带责任。③担保造成的连带责任。④代理产生的连带责任。⑤合资共营造成的连带责任。目前,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没有对共同承担连带责任的人的分配问题进行明确规定, 一些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民商法,连带责任,责任,权益

参考文献

[1]刘盛.试论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 2011 (34) .

[2]刘思聪.浅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 2011 (12)

[3]吕红雷.试论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商场现代化, 2013 (3)

[4]赵志豪.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 2013 (4)

劳务派遣减少连带责任对策 篇8

律责任增加。本文就用工单位如何减少连带责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劳务派遣 连带责任 用工风险

劳务派遣制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80年前后,劳务派遣在美国得到蓬勃发展。此后,该用工形式逐渐为其他国家所借鉴并被立法移植。我国从90年代后期,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开始出现。2008年1月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对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加以具体规定。自此,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在我国迅速发展。

连带责任的理解

由于派遣用工的特殊性,《劳动合同法》第92 条规定,派遣单位违法,给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同样,《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35 条规定,因用工单位违法而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因此,无论是派遣单位违法,还是用工单位违法,都应当对劳务派遣员工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这里的连带责任应当理解为完全连带责任,而不是部分的连带责任。完全连带责任指的是劳务派遣公司或用工单位都应当独立对派遣劳动者承担所有的赔偿责任,无论是由哪方违法导致劳动者受损害。在完全连带责任的前提下,劳动仲裁或法院在审理此类劳动争议时,只审查派遣方和用工方是否给派遣员工造成了损害,是否应当依法对派遣员工承担法律责任,若成立,那么就会裁决或判决向派遣员工承担的具体责任内容。

即使被派遣劳动者只起诉一方,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力派遣合同产生劳动争议而起诉,以派遣单位为被告;争议内容涉及接受单位的,以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为共同被告。

连带责任产生的目的

规定连带责任的主要立法目的是加强用工单位和派遣单位的共同责任,尽可能使劳动者受到侵害的合法权益保护落到实处。《劳动合同法》要求在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法律规定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时,由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规定,其实就是在劳务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受损害时,把“拆分”的两个用人企业再重新“捆绑”在一起,让他们连带承担派遣中派遣劳工遭受的损害,以求能从最大的可能性中免去劳务派遣于劳动者之弊,减少用人单位所获之不当得利。进行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连带责任能减少解决争议的成本。因为如果不规定连带责任,一旦劳动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劳动者首先要向派遣单位主张责任,经过一系列过程后,发现派遣单位不能够承担责任时再向实际用人单位主张责任。这样,不仅耗费了劳动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浪费了国家的司法资源。

在连带责任的情况下,由于实际用人单位也要直接承担责任,这样可以督促实际用人单位对于派遣劳动者履行应尽的义务,提供相对安全的工作条件等。

在连带责任的情况下,用工单位可能对派遣单位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因此用工单位就会督促派遣单位履行自己的义务。例如签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不得克扣工资等。

如果派遣单位实力不足以承担责任,连带责任使劳动者的权益可以由用工单位来保障。因此连带责任对于解决用工单位不实际承担责任,劳务派遣单位实际承担不了责任的问题,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劳动者受损的权益得到赔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法律效果。派遣单位和要派单位任何一方因为连带雇主责任而向劳动者承担责任后,如果该责任按照双方劳务派遣协议的约定是由另一方承担时,已经承担责任的一方可以向对方追偿。如果双方劳务派遣协议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则按照“谁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谁负责”的原则确定最后承担雇主责任的主体。

连带责任中用工单位的对策

用人单位就要设计对策避免与劳务派遣单位一起承担连带责任。因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尽可能的减少用工风险。

挑选有资质的的劳务派遣公司。即将于2013年7月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务派遣单位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二百万元,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等”。大大提高了准入门槛,提高了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责任的能力,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可以获得有效赔偿。

签订合法、合理、明确的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协议是劳务派遣单位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民事合同,它是两个单位严格按照责、权、利对等原则而达成的协议,是劳务单位与派遣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前提条件。在协议中事先约定权利义务的分配既方便派遣人员维权,也减少了用人单位成为被告的风险。所以劳务派遣协议要明确约定管理费用、工作内容、社会保险费等事项,尽可能详尽,不要漏项。

根据劳务派遣协议签订工作协议。劳务派遣协议是民事合同,反映的是劳务派遣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意,其效力不涉及劳动者。在实际操作中,用人单位还需要与派遣人员签订工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工作关系及所从事工作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签订工作协议应当把握这样一个原则:涉及劳动合同的内容不要约定,只约定在劳动合同基础上的其他合同内容。比如,培训协议的内容,竞业限制,保守秘密等内容。工作协议签订中,用人单位还必须履行将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告知派遣人员的义务。

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岗前培训。用工单位要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岗前培训,无论他们是技能工还是非技能工,也无论他们是否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不仅可使被派遣劳动者熟悉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发生不安全事故的风险,而且还可使他们按照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工作,减少管理中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方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书 篇9

我们眼下的社会,保证书不再是罕见的东西,保证书是作为承诺的一种书面类型。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保证书格式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三方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xx项目公司:

鉴于()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贵方公司(以下简称“乙方“)于xxxx年xx月xx日签署了《合作开发协议》及《股权回购协议》。根据该两份协议的约定:

①甲方应先投资xxxx万元与乙方共同成立xx项目公司(以下简称丙方);

②甲方于xxxx年xx月xx日前筹资xxxxx万元,由丙方缴纳竞拍土地保证金;

③xxxx年xx月xx日前,甲方筹资3亿元,由丙方缴纳a地块全部土地出让金及b、c、d三块土地50%的土地出让金。同时,在xxxx年xx月xx日前,甲方将持有的()股权转让给乙方。

为了确保甲方完全履行上述两份合同项下的出资到位义务和按时转让股权义务,我公司自愿向贵方提供无限连带责任保证担保,保证责任如下:

1、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合作开发协议》和《股权回购协议》项下由甲方出资的本金、利息、罚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乙方、丙方实现全部债权的费用等。

2、乙方、丙方无须先向甲方追偿或起诉或处置抵押/质押物,即有权直接要求保证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即保证人保证责任与抵押物的担保系平行的、并列的,乙方、丙方可以优先实现保证债权,不受抵押/质押物担保物权存在的影响。

3、如存在两个以上的保证人,各保证人均对甲方前述合同项下的全部债务对乙方、丙方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即各保证人之间的保证责任亦是平行的、并列的。

4、本保证独立于上述《合作开发协议》及《股权回购协议》,此合同项下的抵押物的担保不成立(不论是否因甲方违反诚实信用原则造成的.)、被确认无效、被撤销、效力待定或乙方、丙方单方面解除、抛弃,或发生抵押/质押物灭失、毁损(不论灭失、毁损系由谁的原因造成的,或者因不可抗力)情形,保证人仍对甲方前述合同项下的全部债务向乙方、丙方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不因抵押/质押物的担保不存在而产生任何影响。

5、保证期限自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两年。

6、甲方及甲方授权代表与乙方、丙方达成的任何补充协议、展期、对帐单等,均自动对保证人发生法律效力。

7、保证人特别承诺:在乙方、丙方债权未获完全清偿前,保证人暂不行使对甲方及其他保证人的追偿权,待乙方、丙方所有债权获得清偿后,保证人才有权行使该等权利,否则乙方、丙方有权要求保证人全数交还。

本公司愿意对本保证书进行公证并赋予强制执行的效力,如果xxxxx控股有限公司未按照《合作开发协议》及《股权回购协议》履行义务,本公司愿意接受公证机构出具执行证书、接受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自愿放弃对该执行的抗辩。

本保证书一经签发不可撤销。

保证人(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营业执照号码:

组织机构代码:

浅析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 篇10

摘 要:不真正连带责任在一般的民法教程中没有系统化的阐述,不真正连带责任较之连带责任更为复杂,又加上更为细化和专业化的补充责任,使原本不太成熟的理论显得更加繁杂,在具体的案件操作中难以把握和准确使用。本文以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的概念作为切入点,剖析概念,通过比较分析各自概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不真正连带与补充责任的联系,再用比较的分析方法从立法目的、诉讼主体、责任承担、引发原因、赔偿数额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差异。以达到全面认识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以便在司法实践中准确归责。

随着不真正连带责任,补充责任在司法判例中日益被人们接受,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司法实务部门的重视。我国有关法律对“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已有明确条款规定,可不真正连带责任较之连带责任更为复杂,又加上更为细化和专业化的补充责任,使原本不太成熟的理论显得更加复杂,在具体的案件操作中难以把握和准确使用。现实的需要呼唤着对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期在司法实务中准确归责。

一、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之概念剖析

(一)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不真正连带责任(或称不真正连带债务)系德国学者阿铱舍雷率先提出,它是建立在德国普通法时期对连带之债二分论(共同连带、单纯连带)基础之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多数债务人就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给付,各负全部履行之义务,并因债务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均归于消灭的债务。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消费者受到损害时,消费者可以向销售者或生产者请求赔偿。消费者基于和销售商之间的合同关系,销售商应对履行合同存在的瑕疵负有担保义务,造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而此享有赔偿请求权。消费者又基于生产商对自己商品未尽相应义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受损,而承担侵权责任享有赔偿请求权。消费者可以选择向销售者或者生产者行使请求权,而销售者、产家对消费者受损这一结果都负有完全赔偿的责任,只要销售者或者产家任意一人履行了赔偿义务,那么消费者与销售者、产家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这种责任就叫做不真正连带责任。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特点:(1)责任主体为多数。责任主体是同一责任人的责任形式不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这也是区分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上例中责任主体有销售者和产家。(2)给付的同一性。同一的给付形成于相同的损害结果,就是各责任人的行为导致了一个损害后果,无论各责任人的基于什么法律事实,只产生了唯一一个损害结果。如销售者的违约行为和产家所提供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只造成了消费者受损一个结果,销售者和产家都应为这一结果承担责任。(3)履行的独立性。责任人各自的原因足以导致损害结果的形成,任意一责任人完成这一给付都会将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归于消灭。如销售者或产家对消费者的损害负有完全赔偿的责任。(4)原因的差异性,各责任人造成同一损害的原因不一样。由于不同的法律事实形成了不同的原因,而导致了相同的损害结果。如销售者基于违约,而生产者基于质量问题。(5)损害结果的偶然性。偶然性相对于必然性而言,不同的法律事实本应造成不同的发后果,但在某种特殊的条件下,由不同的原因造成同一的损害纯属于一种巧合。

(二)补充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补充责任是指多数行为人基于不同原因而产生的同一给付内容的数个责任,在直接责任人的财产不足以承担其应付的责任时,由间接责任人对不足部分依法给予补充的责任。最高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法律适用若干问题解释》中第六条明确了补充责任:“因第三人侵权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安全义务保障人有过错的,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赔偿权利人起诉安全保障义务人的,应当将第三人作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确定的除外。”如,某甲在酒店进餐,被某乙伤。某甲既可以要求直接侵权人某乙赔偿责任,但某乙没有能力履行。某甲还可以以酒店未尽安全保障义务承担的补充赔偿责任。

补充责任是由多数行为人实施不同行为综合而成的责任。补充责任是由不同行为人的行为而引发的,权利人对各责任人的行使请求权以及各责任人之间存在不同的原则。如,上述案例中责任人有某乙和酒店。补充责任是因不同原因造成一个共同的损害的责任。虽然多数行为人依据的法律事实各不相同,引发各法律事实的原因也存在差异。原因的差异主要是指各责任人造成损害的原因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损害结果是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综合的结果。但对同一个受害人造成的损害结果却是唯一的,各责任人均应对

这一个相同的结果承担责任。如,因某乙的侵权行为和酒店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共同造成了某甲的伤害这一结果负有责任。

补充责任是一种补充性的责任。各个责任人均应对损害负担责任,因损害结果形成原因存在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之分,间接原因责任人承担的赔偿责任是在直接原因责任人不能履行赔偿义务或者不能完全满足权利人赔偿请求的情况下,而为直接责任人不能赔偿部分进行补充赔偿,以满足权利人的要求,最终使全体债务归于消灭的一种责任形态。如酒店在某乙不能履行情况下补充承担某乙不能履行的那部分责任。结合补充责任的概念,通过对发生补充责任根本原因的分析,我们对补充责任的特征进行归纳。

第一,法定性。由于补充责任引发的原因为侵权行为和法定义务的竞合,侵权行为有着其独特的法定构成要件:主观的过错、实施了侵权行为、造成了损害结果、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联系,这些为构成侵权行为法定要件,缺少一个要件,将不构成侵权。如某乙的侵权行为。而作为法定义务,其依据是国家法律的明确规定,是国家干预在在书面上的表现。如酒店基于法律规定对消费者负有保障安全的义务。因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与法定义务的法定性,这一特性决定了补充责任在适用条件上比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较严格。

第二,有序性。由于补充责任的本质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责任的承担由责任人行为的原因力与损害结果作用力大小决定,原因力的大小取决于主观的过错的大小。侵权行为作为补充责任的直接原因力,其在主观过错上以及直接侵权人的行为于损害结果的作用力明显大于作为间接原因的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不履行行为。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其承担的责任应与其过错相对应。所以权利人在对其损害主张赔偿请求权时,理应首先向直接原因的侵权人主张,但直接侵权人不能履行赔偿义务或者不能满足赔偿请求之后才能向承担补充责任的间接原因责任人请求赔偿。如,某甲先向直接侵权人某乙求偿,再向酒店。

基于有序性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由同一原因而引申的属性。(1)抗辩性。抗辩性是指间接原因责任人对权利人直接向其主张赔偿请求权的情况有对权利人进行抗辩的权利。因有序性这是一个法定的适用条件,所以权利人只能依直接原因责任人,间接原因责任人这种顺序进行求偿。如,酒店对某甲的直接求偿可以不履行。(2)追偿性。因间接原因责任人履行补充责任使全体的债务归于消灭。补充责任的间接原因人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保留对直接责任人的追偿权。如,酒店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以向侵权人某乙追偿。(3)条件性。因间接原因力的大小跟责任密切相关,这决定间接原因责任人在赔偿数额并不象不真正连带责任那样实行全部的赔偿制,而是根据原因力实施有条件的赔偿。如,酒店所承担是补充责任而非全部责任,即使某乙不能履行,酒店的补充责任也不是全部责任。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之联系

在对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的概念,各自的特征分析上,在整体上对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要弄清楚不真正连带与补充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之间的关系。

(一)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都属于广义的请求权的竞合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表现为权利人对各责任人基于不同事实享有不同的请求权,存在请求权竞合的现象,请求权竞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请求权竞合是指权利人基于同一事实对同一责任享有不同的请求权,在这种情况下,权利人有权选择且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请求权作为其主张的依据。如在侵权与违约的竞合的连带责任中,权利人只能选择侵权或者违约作为请求事由而主张赔偿请求权。而广义的竞合则是指权利人基于同一事实,分别对不同的责任人享有不同的请求权,在这种情况下,权利人有权选择其中之一或者同时选择几个请求权作为其主张的依据。比如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致人损害,与他人的侵权行为致人损害构成的补充责任中,受害人可基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使请求权或者以经营者未履行法定义务而请求赔偿。

如上述的两个案例,消费者享有对销售商,生产商请求权,某甲对直接侵权人某乙和酒店均享有请求权。因权利人基于同一的损害结果,对各责任人均享有赔偿请求权,权利人可以选择任意一个责任人实施请求权。二者符合广义的请求权竞合的构成要件,属于广义的请求权的竞合。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具有理论上同渊性

从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的演变来看,其都从连带责任的基础上得以延伸发展而成,二者在理论上有着共同的依存。笔者从二者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根源进行分析。

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第一,二者都存在主体的多数性,都是多个行为人实施的数个行为;第二,二者

产生原因基本相同都是因不同的法律关系而发生的不同债务的竞合;第三,二者的行为人的主观状态较连带责任相对独立,都是数个行为人各自具有单一的主观状态,没有任何意思上的联系;第四,都具有偶然性。二者造成相同的损害结果,产生相同的责任纯属相关的法律方式发生的巧合,使责任竞合在一起。其内在根源在于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都以连带责任为基础,是在连带责任的基础上的延伸;二者产生的背景是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连带责任无法很好解决的现实问题。故其在理论上具有同渊性。

(三)补充责任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特殊形式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在理论上的同渊性,决定着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一脉依存,其必然在二者的内涵和外延上有所体现,这就决定二者的特殊关系。

首先,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在发生的原因上都是侵权行为与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不履行之间的组合,补充责任在不真正责任的类型中都能找到相同的原形。如因学校不尽责,而导致学生人身损害,形成的不真正连带责任与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致人损害,与他人的侵权行为致人损害构成竞合的补充责任。其次,从承担责任的方式上看,不真正连带责任为一债务人承担债务后其他的债务人的债务归于消灭,而补充责任则为以直接加害人为主,间接加害人为补充的的责任承担方式。间接责任人享有类先行抗辩的权利,就是在受害人没有向直接加害人行使请求权而直接以间接加害人为被告进行诉讼,间接加害人可以对受害人这种行为以自己不是直接加害人这一法定事由进行抗辩。在适用补充责任归责时,由于补充责任的法定性,对受害人的在选择被请求权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这在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中不存在的问题。

再次,从对内效力方面看,补充责任还存在一种追偿权,是指间接加害人在承担责任后,直接加害人的责任并没有因此归结于消灭,间接加害人保留了对第三人的追偿权,这较之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一人承担责任后债务归结于消灭不同,也不是连带责任中基于共同原因的基础,责任人对超出自己份额的债务向其他人追偿。如酒店在承担对某甲的补充责任时也只是基于自己的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这个范围承担补充责任而非全部责任。

结合这三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补充责任在受害人请求权的选择上范围比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受害人所选择的范围要更狭隘,且在内部之间的追偿问题上补充责任的内涵得以扩展,外延缩小,补充责任的责任承担方式是不真正连带责任上的细化,补充责任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下位概念。

三、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之差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二者都属于广义请求权的竞合,依存着共同的理论渊源,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但并不是说二者就可以在司法实践中通用,二者毕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各自独立的理论,有其存在的司法实践基础。为了更好的全面地认识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下面着重对二者的差异进行分析。

(一)立法目的和宗旨不同

“任何归责原则的形成都具有其自身的目地和宗旨”,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立足的目的和宗旨是不同的。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以不同的法律事实为基础,相同的给付纯属偶然巧合。各责任人基于不同的法律事实而产生的债务,只要当中任何一个人履行,便可以使全体债务归结于消灭。其宗旨在于避免权利人的不当得利和符合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如:某甲乘坐公交车与违章行驶的某乙相撞而受伤,对某甲而言,公交公司的违约行为与某乙的侵权行为形成了不真正连带责任中,若某甲在依公交公司的违约实施请求权后又依某乙的侵权向乙追偿,那某甲获得多于损害几倍的赔偿,为不当得利。还有存在公交公司能不能在自己赔偿后向某乙追偿,由于公交公司的违约行为足以造成某甲的损害,其不能基于某乙的过错而要求某乙分担责任。

而补充责任产生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平衡受害人的利益要求与间接责任人的利益。在适用不真正连带责任归责时,受害人所起诉的责任人基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力履行赔偿义务或者不能完全满足受害人的赔偿请求权。一为避免受害人的权益应基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归责而落空,二为当以间接加害人为债务人时,势必加重间接加害人的责任,而使得直接加害人免于处罚,与罪责相适应的原则不符,也与公平的理念不相吻合,最终不利于社会发展。

(二)诉讼主体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在诉讼程序上,诉讼主体存在差异。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诉讼主体的确定有着不同的观点,笔者赞同权利人可以选择起诉任一责任人,但除非该责任人经法院强制执行确实无法承担责

任,否则不能再对其他责任人进行起诉这一观点。主要理由有:(1)不真正连带责任由于不同的法律事实偶然的巧合,在同一诉讼中不能同时涉及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否则会造成责任依据的错位和混乱。(2)不同的法律关系有着各自的使用准则和归责原则.若允许权利人可以分别起诉或者在同一案中起诉各责任人,如一个侵权和违约构成的不真正连带责任,可能出现依严格责任将违约责任归于责任人,又根据过错责任将侵权责任归结另外一责任人,将导致执行上问题,同等的判决具有等同的效力。若同时执行可能导致权益人的不当得利;若按先后执行,易出现责任的分配难题,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实质相违背,也混淆了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其减少累诉的初衷始终无法实现。若采用以权利人难以满足赔偿责任为限,那么超出其损害的利益该如何返还,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3)若要将各责任人成为共同被告适用共同诉讼,但作为共同诉讼就应具备共同的权利或义务因而是不可分之诉,不能满足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可选择任一责任人的可分之诉的条件。

而补充责任的主体存在一定的法定性和有条件的顺序性。补充责任基于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综合性,又具有连带责任的追偿性和先行抗辩性,故要求其在确定主体时以直接原因责任人为前提,权利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追加第三人,也就是补充责任人。

(三)构成要件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的适用,关键在于区分二者,而区分的标准在于构成要件的差异。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为:(1)多数责任人基于不同的原因而对权利人负有相同的债务。引起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原因和法律事实各不相同,但造成的结果是唯一的,各责任人对这一结果负有责任。(2)权利人对数个责任人均享有请求权。权利人可以基于这一损害结果向各责任请求赔偿。(3)数个债务偶然联系在一起,这种损害的形成纯属于一种意外的巧合。(4)数个债务人对同一个损害结果均负独立的责任。也就是说各责任人对相同的损害结果的清偿不分比例、数额,每个债务人均负有全部清偿的义务。(5)因任意一责任人的给付使全体债务归于消灭。权利人基于唯一的损害结果,任意选择一责任人行使赔偿请求权,一旦行使而使全体其他责任人的义务归于消灭。

而补充责任的构成要件为:(1)第三人的侵权行为是损害事实发生的直接根本原因。(2)对侵权的发生未尽合理限度的安全保障义务,是侵权成立的条件,间接原因。(3)第三人侵权与法定义务人或者约定不作为行为发生竞合。简而言之侵权行为为直接原因,未尽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发生竞合。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在成因上都是侵权与约定义务的组合。

(四)责任承担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在责任的承担方式上不同。不真正连带责任各责任人的责任承担以全部损害的标准,承担责任的形式也只有一种任意一责任人履行债务而使全体的债务归于消灭。而补充责任在责任的承担形式上呈现多样性,大致有三种:补充责任人可以因直接原因责任人的承担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只要承担直接原因责任人不能履行的那一部分责任;补充责任人因直接原因责任人的不能履行而承担全部责任。

(五)引起的原因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在其诱因上表现不一。不真正连带责任引起的原因各自独立,不存在相互间的作用而影响责任人对责任的承担,每个责任人基于各自独立的原因对全部损害负有赔偿义务。而补充责任在原因上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之分,因原因的划分将最终影响责任人对责任的承担和各责任人内部追偿关系。

(六)诉讼的程序限制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在诉讼程序上的限制不同。不真正连带责任在诉讼程序上权利人对各责任人具有任意选择的权利,其请求权的竞合基于权利人行使选择权而消灭,由一种特殊的广义的请求权变成为一般的诉讼,自然应遵循一般的诉讼原则。比如某甲乘坐公交车与违章行驶的某乙相撞而受伤,对某甲而言,公交公司的违约行为与某乙的侵权行为形成了不真正连带责任,某甲可以选择公交公司或者某乙作为被告,但一经选择某乙则丧失了对公交公司的请求权。若某乙经判决不能履行赔偿义务则某甲不能以公交公司违约为由再次提起诉讼。

而补充责任在诉讼程序上基于自身的特殊性而有所不同。例如,某甲在酒店进餐,被某乙伤。某甲起诉直接侵权人某乙,经法院判决,某乙承担赔偿责任但某乙没有能力履行,此时某甲还可以以酒店未尽安全保障义务为由在提起诉讼。主要因为对第一个侵权的诉讼的直接责任人的诉讼已做出了判决但是对第二补充责

任法院并没有审理,需要进行审理。在补充责任人在新的一个诉讼中被判决承担责任在履行判决确定是义务之后,他还可以起诉第三人行使追偿权权利。

(七)赔偿数额的限定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因各自理论的特性决定二者在赔偿数额的限定也上存在差异。在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各责任人因其独立的原因需要为损害承担全部责任,因而不存在数额的限定。而补充责任是一种有条件、有顺序、有终局责任人的关系,有条件,有顺序,终局责任,基于补充责任的间接性和法定性。补充责任人人只能在其法定义务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这意味着,补充责任人的补充赔偿责任的总额,不是以直接侵权人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总额为限,而是根据其自己行为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总额为限。

而补充责任是一个充满弹性的范畴。有可能是全部损失由一方承担,有可能是只承担其中一部分,有可能根本不用其承担责任。确定数额的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为原因力的大小。引起补充责任的原因有两种,侵权责任与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的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数额确定可由法官参照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在损害中的原因力大小为依据,来确定数额的多少,使得在数额的限定上有了可以明确的标准。二为过错程度。其具体需要支配的数额取决于加害人的经济能力和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过错程度。

(八)处理的原则不同

司法实践的关键体现在于对实际案例的处理上,二者遵循着不同的处理原则。不真正连带责任在实践处理上比较简单。因不真正连带责任具有任意一责任人承担责任后,其他责任人的债务归结于消灭,在适用上不存在先后顺序和各责任人内部的追偿问题。

而补充责任在实践处理中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基于补充责任的法定性决定其在处理上的有条件,有顺序和终局责任性。这里的终局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终局责任不同,补充责任的的终局责任将最终归结与直接原因的加害人,而非其他的第三人。属于直接加害人与间接加害人内部的追偿问题,就涉及一个顺序问题。一般的指导性原则为受害人一般应当向直接责任人请求赔偿,在直接责任人不能全部赔偿,或者不能赔偿,或者直接责任无法确认的时候,才可以请求补充责任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四、结语

探析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 篇11

关键词:民商法;連带责任;责任;权益

连带责任是一个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司法案例中的法律概念,在理论研究上也经常被学者们提及,但是目前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尚不明确。基于概念的不清晰,与之对应的其中的各种责任关系也不甚明了。综合学术界的各种观点,我们认为连带责任是一种依附于某种相关法律规定的,由多个人共同承担相同责任的法律概念。

一、民商法的连带责任的概念界定

依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连带责任人是一个独立的主体,这个主体多数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责任人构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多数是与债务发生关系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的法律概念。连带责任人至少由两个之间存在某些连带关系的债务人组成,当债权人受到某种损失时,连带责任人应共同对其承担责任。如果连带责任人中的大多数违法这个义务,那么其中的任何一个连带责任人都应承担债权人的全部责任。在偿还的时候,债权人不能重复接受多个连带责任人的补偿。

二、民商法的连带责任的类型分析

(一)共同责任造成的连带责任

在民商法中,共同责任造成的连带责任主要是指在建筑施工中,由于维护人员或管理人员的疏忽、或是建筑物坍塌等造成的人员或财声损伤,这时依据法律对连带责任的相关规定,建筑施工人员、工程管理人员以及工程设计人员要共同对受害人承担责任。

在我国的婚姻法中,夫妻双方要共同承担他们共同生活时产生的债务,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死亡,那么与他具有夫妻关系的另一方要单独偿还债务,并肚子承担起连带责任。

(二)共同行为产生的连带责任

1.共同的危险行为产生的连带责任

这种连带责任是指由共同的危险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并且造成后果的责任人不明确,这时具有共同危险行为的责任人就要承担连带责任。

2.共同侵权产生的连带责任

民商法是这样规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因共同主观故意或主观过失伤害到他人的利益,具备这样的条件成为共同侵权,由共同侵权的人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民法通则》也对此做了相关规定。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时没有存在共同的主观性,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产生连带责任,对这个问题,主要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因为他们共同损害的结果是相同的,但是在这个结果发生之前,他们的主观性并不相同,并且在损害过程发生中不存在共同的过失,所以不应当产生连带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在损害过程发生前行为人没有共同的行为意识,但是产生了共同的损害结果,必应产生连带责任。在现实实践中,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决定。

(三)担保造成的连带责任

这种连带责任通常是在承担保证时双方没有制定明确的具体内容及方式,一旦债务人不履行自己在法律效力合同中的责任时,担保人的连带责任就会相应出现。如果该债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进行的担保,并且对担保人的职责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这时就要由所有的担保人共同承担该债务的连带责任。

(四)代理产生的连带责任

正规的代理行为是不用承担连带责任的,只要在下述几种情况下才必须承担责任:

1.在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违法代理

代理人认识到所要代理的事情是违法是,但仍进行代理,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要承担连带责任。

2.没有代理权限

代理人不具备进行代理的权限或资质,或他的代理权限已终止,第三方明确了解这种情况是违法的,这种情况下给被代理人的权益造成的损害由第三方和代理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3.代理方与第三方恶意串通

当代理方与第三方在整个代理过程中以不正当的方式,恶意串通,给被代理方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连带责任由代理人和第三方共同承担。

4.委托不明

委托代理人如果找其他负责人进行代理,被委托的第三方代理因为手续、资质等原因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连带责任由最初的代理方和现在的代理方共同承担。

(五)合资共营造成的连带责任

合资的企业中,持股票最多的掌控人与其合资的人都有对其资产合理分配的权利,在经营中所面临的困境有共同承担的责任,对在经营期间产生的债务要共同承担连带责任,目前我国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规定。

三、民商法的连带责任尚存的问题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连带责任的界定尚不明确,一些相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存在的问题也不胜枚举。我们知道,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是保护受害方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在受害人权益受到损害时,都有法律法规来判定由哪些人承担责任,由什么样的人承担连带责任,我们同样清楚,很多时候负有连带责任的主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组成的,那么他们所承担的连带责任如何非配,应以什么为依据?这是目前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也是最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总结

连带责任是比较特殊的民事责任,我国应该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是民事责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护受害方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由于对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连带责任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导致人们在依据该法律概念解决问题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我国应对此制定出具体的法律法规,让人们有法可依,有理可据,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应对民商法的连带责任给予足够的重视,早日解决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盛.试论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

[2]刘思聪.浅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

[3]吕红雷.试论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商场现代化,2013

[4]赵志豪.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2013

[5]俞巍.关于连带责任基本问题的探讨[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

上一篇:二〇一二年度个人总结下一篇:移动试用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