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后反思(精选12篇)
《草船借箭》这一课是在前一段时间边教边改、边改边教特别是在全面回顾总结《将相和》一课课堂教学流程的基础上,首次整体按“自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实施的。共用了13个课时:形象感知1课时,解决阅读障碍1课时,理清文章脉络2课时,复述课文2课时,分析课文内容2课时,分析人物2课时,分角色朗读和编演课本剧2课时,课堂达标检测1课时。耗时太多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不然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很难完成。“集中自学—集中展示—集中反馈”不知是否能把课时减下来,下一步要集中精力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但对于刚进入课改的小学生来说,每个教学环节都按“自学—展示—反馈”这三个环节进行处理也是很有必要的,好让同学们亲历亲为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熟悉和掌握每一部分的自学的方法、展示的方法和反馈的方法。
初读课文展示字词句时,与前几课不同的是没有学生展示生字了,一个生字都没有展示。课改刚开始时如14课《再见了亲人》仅生字一项整个黑板都展示不完。前后变化这么大,令我有点接受不了。我当时还在黑板上画出了生字展示区。仔细回想一下,随着一课一课的推进,生字的展示量呈逐课下降的趋势。原来学生手里的工具书几乎没有,现在工具书每个组都有几本。上课也是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是不是同学们在课前解决了,我还没有调查。写到这里,我到大办公室问正在练习硬笔书法的吴龙同学(吴振合老师的孙子,晚上和吴老师一起住校)。吴龙说:“生字已经在单元通读时利用字典解决了”。学生能自觉的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按部首查字法解决字的读音的过程本身就是据形辨音识字的一个科学方法)。这算不算课改的一个成果,当然这个成果的巩固问题值得研究。
在理清文章脉络时,仅“借箭前”的划分4个组就展示出了3种答案:1,到“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2,到“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3,到“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驶去。”虽然找出各种答案的差异后,通过一自然段一自然段的阅读和讨论达成了共识。课后想一想若把问题设计为“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结果怎样”。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按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更能清晰的把文章的脉络理清楚。“借船”属于“借箭前”还是“借箭”呢?不好区分;但“借船”很明显属于“怎样借箭”。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始终都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存在“一劳永逸”。
在分析课文内容时,仅“诸葛亮为什么签军令状?”各组展出的答案都不一样。有的认为“周瑜以大都督的身份威逼诸葛亮签军令状”,(不签不行);有的认为“军中缺箭,这是公事”(该签);有的认为“诸葛亮事前有准备,心中有把握”(能签);有的认为“诸葛亮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干,让周瑜心服口服”,(要签)。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就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如果不是让学生自学和讨论,不把答案展示出来,老师很难相信学生分析得如此透彻,如此全面。把学生的学习权交给学生,你就会发现学生的潜力是如此的令人吃惊!不是要老师去爱学生,而是学生身上可爱的东西太多了;不是要老师尊重学生,而是学生身上值得尊重的东西太多了!不是要老师去相信学生,而是学生身上值得相信的东西太多了。
在分析人物的品质特点时,第三组对鲁肃的评价是:忠厚老实、诚实守信。而第四组的评价是:宽厚老实。第三组对周瑜的评价是:心胸狭窄、面善心毒。而第四组的评价是:小肚鸡肠。异组点评时,第四组的组长李梦顺同学说:第三组概括的全面,俺组就没有把鲁肃的“诚实守信”,周瑜的“面善心毒”总结出来,以后要更全面的分析人物。第一、第二组对曹操的评价中都有“善于用兵”,第三组的吴龙同学提出来:一个让诸葛亮把十余万支箭骗走的将军,一个在用兵时吃亏上当的将军,怎能称得上“善于用兵”呢?最后第一、第二组的同学只好把对曹操的评价中的“善于用兵”去掉。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能诚恳的指出别人的不足,能根据一个人的言行去评价人,课堂教学能到这个
份上,我认为这就是道德的课堂,智慧的课堂。
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组内分配角色时,我发现第四组的组长在写小字条。经过了解才知道,都想扮演诸葛亮和鲁肃,不想扮演周瑜和曹操。组长只好“抓阄”解决角色的分配问题。学生自创的解决矛盾的方法,老师连想都不敢想的。分组编排课本剧时的课堂气氛之活跃,用“狂欢”一词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下课铃声已经没有丝毫的意义,我只好悄然离开教室。
备课时就明确了授课的目标与方向、方法, 即课堂上充分体现出学生这个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终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再配合我校八环节教学, 以学生讨论展示为主, 贯彻学生“朗读—品读—赏读—背读”的悟读流程, 达到学案型教学“初读—感悟—鉴赏—交流”的研讨性学习目的。
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反应是强烈而积极的。品读一环节设置的四个问题很好, 难度适中, 又锻炼了学生对文章整体的领悟思路,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很自信, 说得有理有据, 展示时不断从文章中找出词句加以佐证, 我没有多加指点。可赏读环节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一, 学生只是对某一曲子的艺术手法指点到位, 如以实写虚、以景衬情、对偶、排比等, 而对其中的情感意蕴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其二, 对某些赏读法无所适从, 不知如何下手, 有时我就代为演练, 表演一下。其三, 答案繁杂, 无从评价指点, 而学生却极其认真, 煞有介事, 争论不止, 我只好旁观不语, 不置可否。各组形成的答案能随曲附文, 大多很有见地, 第三种赏读法就勉为其难了, 很虚, 不好把握。还有就是费时不少, 声音嘈杂, 个别学生直接奔背读而去。背读环节只有五分钟, 而学生却利用充分, 多数能背下一、两首曲词。但部分学生挑简短的曲词去背, 如《北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 而我的意图是让他们背诵《离亭宴带歇指煞》, 不过, 这也就可以了, 课堂上的效果, 还要苛求他们什么。下课时要求他们齐声背诵《离亭宴带歇指煞》, 有的学生还不时瞄上一眼。
课后再反思这节课, 其实教法很简单, 点明学习任务, 放手发动群众。学生很放松, 有兴趣, 放得开, 教师很紧张, 手心有汗, 心里没底。交流展示中, 满黑板的白花花的文字展示我还没来得及仔细审视呢。
学生自己去读、去背、去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去感悟优美的文辞、感受深沉的意蕴。把握语言, 重视阅读, 进行多层次阅读, 是学生循序渐进学好语文的最基础的做法。语言, 从来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所以, 教学中, 一方面, 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诵, 分层次阅读, 通过阅读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 通过小组讨论, 对语言的咀嚼和理解来把握曲词表达的历史沧桑、故国哀思, 然后共赏交流, 分享成果。
一问教材处理是否正确。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但是,如何用好教材进行教学呢?首先,用教材,需要一个整体系统的观念。在教材分析中,不能就课论课、就题论题,需要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就某一节课而言,应该思考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怎样的知识基础,之后还将学习什么,这样教学会更加明晰。其次,用教材,先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只有这样的改变,才是改变形式而不改变本质,否则容易产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后果。分析教材,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时在预设的过程中想法很多,回头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不是要突破的难点,纯粹图个“热闹”而已。因此,教后反思时,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重点而展开,正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选择环节的价值取向。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要“不遗余力,把力气花在刀刃上”。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课堂,才不会是华而不实的课堂。
二问情境创设是否实效。
可以说,创设情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不管是研讨课还是公开课,上课教师一拿到课题,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认真去研究课题、学生的“新知生长点”,而是“要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开课”,唯恐没能创设“精美的、华丽的”情境,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对情境创设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如有位教师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用课件展示了色彩缤纷、傲雪怒放的梅花,让学生朗诵王安石的《梅花》一诗来引入新课,学生陶醉其中,模糊地感受到“数枝梅”中隐含的代数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梅花都有五个花瓣,用5a可以表示任何朵数梅花的花瓣数。整节课以梅花贯穿始终,改变了课堂沉闷的气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
三问目标制定是否合理。
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应该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这是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那么,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应考虑哪些因素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在理念上要明白教学目标范围的层次关系。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级目标是由政府制定的教育目的;二级目标是由学科专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三级目标是由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发生关系的是三级目标。教师三级目标的制订,既要以一级、二级目标为指南,更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经验,这样才能使课时或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适切性,即合理性。其次,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它既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关系,更要确定目标的重点。因为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无须一定要按三个维度来陈述。最后,教学目标不应大而空,而应该具体、明确、能评价。如“统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华东师大教授崔允沸认为,教师从认知目标、智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来陈述不如以下陈述更好:(1)复习并巩固一年级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2)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含有统计内容的例子;(3)独立或合作将一组数字变成统计图;(4)结合统计图,说明以“1”当“2”的含义及其意义。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便于课后评价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教学环节的安排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层面上,即在“学”字上下工夫,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教学环节设置要注意尽可能保持教学过程的贯通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学环节的编排必须呈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反馈学习情况→巩固应用与拓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安排中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索过程,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凸显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交流互动的过程,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安排如下环节:创设情境,引出圆形→自主探究,认识特征→动手实践,画出圆形;或介绍圆规,画出圆形→引导探究,认识特征→巩固应用,深化知识等等。其中,“引导探究,认识特征”这个环节可以由独立探究、小组交流、课内小结、提质问难、针对练习等活动组成,可根据教学实际调整。如独立探究_+小组交流→课内小结→提质问难→针对练习,或独立探究→小组交流→针对练习→课内小结→提质问难,等等。环节的调整要根据课堂教学具体情况而定,要促进课堂教学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五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值得倡导的。合作需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讨论的时候才会“言之有物”,才能表达属于自己的见解,否则只是“人云亦云”。小组合作学习,还应该有总结汇报。停留在小组内的合作,作为课堂教学来说,缺乏监控,也缺少小组合作成果的交流。
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首先要学会表达、学会倾听。此时教师该做些什么?“巡而不视,视而不见,见而不问,问而不答。”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是不是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及时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值得反思。
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角度分析,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一种形式。有时,教师有了组织合作学习的意识,但并没有外化为教学的行为。从师生互动的角度分析,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局面,变成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对话,而合作却把师生(个体)对话转变为生生对话,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有了更多参与学习交流的机会。
六问学习时空是否充足。
教学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跟着老师学:一种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任凭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实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了的顿悟并在课堂中能收到真实的父爱体验。
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反复朗读、圈划,欣赏歌曲,引导学生体会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抓住细节描写能达到艺术视角的创新,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并且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完成了《背影》一课的教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很好地调整传统的教学思路,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尊重和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情感体验,通过教学设计的层层递升,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爱”的氛围。有爱的内心是美好的,有爱的言词是动听的„„我想,只有学会了爱,才能学会珍惜人生。
三阳乡大原小学牛海艳
《柳树醒了》这是一首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讲的是春雷跟柳树说话了,小柳树醒了;春雨给柳树洗澡了,小柳枝软了;春风给柳树梳头了,小柳梢绿了;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小柳絮飞了。文中的插图,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的生命力,春天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美好。
数学科组邱国兰
在高三第二轮复习课中专题复习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怎样上专题复习课才更科学,更有效,这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本节课是在我们经历了广一模后要对19题数列题进行评析,我认真分析了近五年的高考数列题和2014年的高考考纲后设计出来的。
本复习课选题较好,题目有梯度,紧贴教学目标,上课基本完成原教学计划的任务。本校是普通高中,所以第二轮复习既要贴近高考,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基本上第二轮复习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所以我先以去年的高考题引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完去年的高考题再对广一模的19题进行分析,大胆猜测今年的高考数列题的方向,紧抓学生的解题兴趣,抛出变式一、二,两变式都是之前练习卷上的数列题改编而来的,达到巩固旧知识总结题型的目的,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信心,提别是完成本节课的目的:学生牢记利用ansnsn1将Sn向an方向转化,转化过程中,注意n的变化范围。最后一道为强化型的题目,是2012年的高考原题,再次让学生直面高考题,也让他们知道高考数列题近几年的考向都是通过Sn与通项an的关系求通项an,加强本节课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本节课暴漏学生的错误思维较少,只是停留在计算不过关上,可能由于是示范课的原因,担心时间不够,所以暴漏学生的错误思维较少,而学生在累加法和累乘法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还是较
关键词:反思,朗读,独特体验,联想
《匆匆》是人教版六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朱自清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的无奈和惋惜。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依据教材的编制意图,教学重点确定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时间一去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要学会珍惜时间。
如何突破这个教学难点,课堂上我采用了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思考题: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你又从中感受到什么?让学生认真地读,充分地想,热烈地议。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能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去,在读中理解,领悟,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加强朗读,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新课标倡导学生资助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在鲜活的语言环境中自主去感知理解,体验领悟,积累运用。由于学生的心理状态、生活感悟、审美经验和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对课文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就不同。加之语文课堂教学又是师生、作者、编者多重对话的过程,学生要从作者的意图中感悟到什么、体验到什么,一定要认真阅读课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对教材进行个性的解读才能深刻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作 者想要表 达的思想,编者想要编排的意图。教学《匆匆》这篇课文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加入自己的生活经历。自读自悟,由于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同时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对时间流逝一去不复返体会的就更加深刻,总而达到 教育学生 珍惜时间 的目的。
二、贴近生活,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较早研究反思的有英国的洛克(J.Loke)和荷兰的斯宾诺莎(B.Spinoza)。洛克认为反思是对思维的思维,而斯宾诺莎则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作“反思的知识”。此后,对反思作了较系统论述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J.Dewey)。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How We Think)一书中,把反思界定为“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在论述反思的同时。杜威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理念,并总结了反思性思维的五个形态:在情境中发现疑难;在疑难中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做出假设;对假设进行判断推理;通过行为检验和修正假设。杜威的思想作为反思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反思性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的肖恩(Donald Schon)。他在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性实践者》(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中,把反思性教学描述为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并提出了“行动中的反思”和“对行动的反思”两个概念。在同一部著作中。肖恩对反思性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反思性教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既是从业者,又是研究者,教学与研究融合于一体。第二,反思性教学探究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本人觉得最有趣、最有意义’或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即一切研究活动源于教师自身的需要。第三,反思性教学中的研究有别于专家型的理论研究,各种新思想、新方法的形成主要通过教师的反思产生。第四,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过程,伴随着教师本人大量系统性的观察、艰苦的思索和理性选择。第五,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不仅包含理智因素,也包含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情感体验影响到他对自己的实践及其后果的看法。
此后,反思性教学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我国,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国学者熊川武在1999年发表的著作《反思性教学》中,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二、反思性教学与教师自我发展
1反思与教学能力提高
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积累实践性知识;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师有效地使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它作为教师自我评估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反思与教育模式转变
反思性教学对传统教师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把教学经验的获得与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这意味着应从新的角度思考教师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方式,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给在职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反思机会,使他们能从直接经验中获得有效的个人知识,充分发挥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3反思与科研意识成长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下意识判断起关键作用,现有学习理论不能对所有问题作出有效解释,因而采用新的方式思考和研究这些活动,有可能给教学专业化带来突破性进展。在实践中对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然促进教师科研意识的成长和发展,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科研“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最终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教后感:反思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这里提到的实际上就是教师要及时记下自己的教后感。教后感是教师教学重要的思想积累、材料积累、经验积累,它能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材料,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分析和评价,以提高认识、改进教学行为。要写好教后感,关键是不要记流水账,要有真切感受,要记录有意义的过程、情境、观点和启示。以下是笔者记教后感的一些体会。
1反思成功之处
及时记下每节课的“闪光点”。“闪光点”可以是一节课中精彩的开场白。有利于在课一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兴奋状态。俗话说,“Well began,half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科研成果表明,好的lead-in(导人)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向学生“输送”知识这一环节上。因为青少年在这一生理阶段上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而“闪光点”也可以是某个精彩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兴趣和共鸣,从而吸引学生去积极参与思考。“闪光点”亦可是教学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哪怕只是一个细节。比如笔者在一节课上翻译I wonder whether he will come tonight一句时,一改往常的措词:“我想知道他今晚是否将来”,而突然想到更地道的翻译“我心中盘算着他今晚是否会来”。这里把wonder翻译成“盘算、纳闷”更口语化,使人感到亲切。能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wonder之意;另外把will翻译成“会”,能更准确地体现其语言功能“表可能性”。虽然这只是在语言表达上稍作变通,却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从此事中得到的启示就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粗糙的翻译有时会掩盖作者的原意。
2反思失败之处
人们常说:“No man is wise at all times,”汉语里也有同义说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一堂课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些不足之处,如重、难点处理不当,教学安排不妥,时间安排过紧或过松等。及时将授课中的这些遗憾记录下来,有助于以后吸取教训、改进教学。如《新目标》英语设置的环节多,旨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综合发展学生。但是如果授课时间安排不合理,便可能造成不能完成教学计划,甚至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在讲授九年级第二单元(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第一节课时,由于对used to的用法讲得过多过细,并将其与be used to作了详细的对比讲解,结果占用时间过多,造成教学内容无法按照计划讲完。这样,一方面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使学生对重难点used to的用法产生了畏惧感。在教后感中,笔者经过反思,认为下面安排更为适宜:首先对本课作整体处理,即把本课中的各板块如Language goal,Listening,Pair work,Grammar Focus等在规定时间内按大纲要求按部就班讲授完毕,使学生对本课的任务有个清晰的认识;而对于本课中的重难点used to以及其与be used to的比较,可以再另外安排个时间进行系统的讲练。这样会更利于学生掌握其用法。
3反思“后进生”转化的方式
《约分》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在备课时,我查阅了一些关于《约分》的资料,同时我们年级也正在搞“分层教学”,于是我就以此为载体来实施分层,现在处于分层的初始阶段,一点经验也没有,只是在尝试摸索,只是在查阅学习,学习时看到的,和正在能够在课堂上实现的,真的有太大的距离,有些方法、程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太容易,这就是理论与实践还没有有机的融合。
这节课我从这么几个方面体现分层:小组讨论环节、展示环节、达标检测环节。小组讨论时,拓展组快速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立刻去对子组补充组和展示组进行帮扶,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为展示做准备。这个过程能够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得到发展,展示组和补充组的同学在对子组同学的帮扶下解决了知识上的盲点,拓展组的同学在指导对子组同学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自信和成就感,并且还能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因为要想去帮扶别人,必须得自己的功夫硬才行,所以他们就会更加的努力,其他的同学在进行拓展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相关知识,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基础。展示环节,就会更加刚才讨论时学生学习时的理解和掌握进行展示、补充、拓展。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他们又能够听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标检测,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所有学生首先做必做题,每组最先做完的老师批阅,然后再批阅其他组员的,必做题全对的再做选做题,首先做完的再一次循环批阅。总之在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备这节课花费了一些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思路不断的变化,预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于是就不断的调整上课的思路,整个过程确实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更加深入的理解这节课,更加深入的预设学生出现的状况,也让我对教材有了更深的把握。上午这节课我也有很多的感触,有欣慰也有遗憾。学生展示时的表现我感觉很欣慰,学生互相补充的内容很丰富,知识面没有仅仅限于数学课本,而是站在拓展提高的角度,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特别是反思悟学环节,学生说的非常棒,要不是时间紧张,我还真舍不得让他们停下,从他们反思的内容我看到了学生课堂上的成长,不仅能够梳理自己的知识收获,还能够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思考,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学生确实长大了。这节课上也有很多的遗憾,课堂上小白板练习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学生在最后的达标检测环节,有的学生却没有把分数约到最简。反思这个问题,第一,这些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最简分数的定义,这个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方法、策略准对性还不够强;第二,在学习这节课之前的那些单元,所做过的所有题目都没有要求学生把结果化到最简,再加上题目的类型差不多,学生处于思维定式,没有仔细看题目就写上了结果。我忽然想起了办公室的张小燕老师说,她一开始就要求孩子把结果写到最简,防止以后计算结果不写最简,张老师太智慧了。我忽然有个想法,学完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应该接着学习最简分数,这样的话,学生掌握的可能会更好,也更容易理解,约分最终是要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只要分子分母除以公因数都是约分,所以我个人认为最简分数的学习前置会更好。
《嘱咐》是浙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作者通过三个事例的描述,回忆母亲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递给我的,而无声的嘱咐又是母亲用眼睛传递的。文章短小精悍,真切感人,把一位勤劳而善良的伟大母亲的形象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作为一篇歌颂母亲的散文,我认为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很好的题材,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诵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从中受到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渗透人文内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结合学校的经典诵读的课题,我在黑板上工整地书写孟郊的《游子吟》,然后我让学生在晨读时感情诵读。
诗歌浅显易懂,把一位伟大而平凡的母亲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大家的心坎上:作者在远行之前,母亲在灯下为他密密的缝制衣服,就这么简单的一件小事,却深深表达了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这种母爱虽小但却伟大。
15 分钟的诵读使孩子们对“母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2 、与文本对话,感受母亲的勤劳而善良。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按照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来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并理解意思,并理清课文围绕这些重点词句写了那些事例。学生经过研读课文,很快解决了问题。重点词句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以及“下地种菜”,“欺负伙伴”,“ 助人病倒 ”三件事例。然后,我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母亲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递给我的,而无声的嘱咐又是母亲用眼睛传递的”的美德。如当“我”帮妈妈给菜苗浇水、锄草、捉虫时,妈妈的眼睛闪着光芒,妈妈可能在嘱咐“我”:
① 孩子,你真乖,长大了也要多干活;
② 孩子,记住,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⑶ 孩子,只有劳动才会有收获;
④孩子,只有劳动才会得到幸福。最后,我指导学生用心去朗读,去感受这位善良母亲的美德。
3 、请同学们欣赏阎维文的歌曲《母亲》。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撑……”优美的旋律,动情的演唱,使在场的孩子们无不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一遍听完了,孩子们却还要听,于是,第二遍,第三遍,最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动情地唱:“这就是娘,这就是妈……”把这支母爱的颂歌推向了高潮。
4 、课外延伸。
结合日记教学,我让每位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感受母亲对自己无私而伟大的爱: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也许你们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感受到母亲对你那种无微不至的爱,也许你认为母亲对你做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其实,母亲为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体现着母亲对我们的爱。现在让我们想一想,母亲为我们做了哪些看来是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母爱的事呢?请你挑选一件,用你的真情将它描绘下来,作为献给母亲的礼物。
另外,我为每位学生推荐几篇讴歌母爱的好文章。如我印发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先让学生阅读,在此基础上,利用周末兴趣课赏读这篇情真意切的优秀散文。学生通过研读,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对母爱的深切体会也达到了高潮。
《旅夜书怀》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第二首诗歌。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要求通过阅读,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为了“丰富文化积累”,还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底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可见,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要求,在教学中 “涵泳诵读”是不可少的。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专题已经明确了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选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意境。该诗处于本单元“推荐作品”部分。
二、学情分析
拟任教年级为高二,相对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已经阅读学习了相当的诗歌作品,学生对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有所了解,但还不能熟练运用。杜甫的诗作,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有8首,因而学生对作者并不陌生,相关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通过学习积累,诗人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贫穷多病、落魄愤懑、爱国忧民的印象,但对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学生可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了解一个诗人的风格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这将成为本诗学习的难点。
三、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两个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在孤寂漂泊中对人生志趣的坚守。
2.品析诗句,体悟意境,理解情与景的关系,熟悉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3.比较赏析,进一步感知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4.发挥想象,改写诗句。
四、教法与评价
检测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补充资料:鉴赏诗歌的一些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和角度等资料。
1.简单提问,检测学生预习内容。
2.小组互查,抽查演板,检测学生背诵默写。
3.分组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学生互评,检测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情况,及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4.设置检测题,检测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展示互评改写文字,检验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对本诗沉郁顿挫特点的把握。
五、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反复的诵读,鉴赏品析,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重点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
2.教学难点:感悟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六、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背诵: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2.鉴赏:鉴赏诗句,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比较:补充诗作,感受沉郁顿挫的诗风。
4.改写:改写诗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二)检查预习效果。
提问:思考一下杜甫晚年的生活状况如何?杜甫所处的时代经历了怎样的重大变革?杜甫在其晚期诗作中是怎样的形象?在其晚期的诗作中大致体现出怎样的情感?(要求学生用词语概括)
(三)了解写作背景,自由诵读诗歌。
感知诗中深沉悲凉的情感和宏阔苍凉的意境。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诵技巧。
(四)自主鉴赏,诵出感情。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深层次把握诗歌的情感,朗读是将诗歌情感的一种外化。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鉴赏,发现作品的底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过程:
1.引导学生梳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角度。
一般方法:分析诗题、结合注释来理解、知人论世、联系已学的相类似的诗歌、联系诗人的写作风格等。
鉴赏角度:语言、形象、表现技巧等。
2.引导学生分组,任选一个角度,运用恰当的方法赏析诗歌,体悟诗境,明确情景关系,掌握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的写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赏析内容,其他小组补充评点相关内容。
小结补充:提醒学生要关注诗题。题目是《旅夜书怀》,这就告诉我们它是一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诗。
过程:
1.提问:诗人在旅夜看到的景是什么样的景?抒发的又是什么样的情?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明确:阔大宏阔的景,深沉悲凉的情。
板书:雄浑阔大
深沉悲凉
2.提问:用宏阔的景来写这深沉悲凉的情,有没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手法?
明确:反衬。
3.提问:请回忆一下,已学的课文中有这种以乐衬哀的写法吗?
明确:《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天的那种生机勃勃春光无限的美景来反衬出展示出征时的悲壮心情。
4.提问:最后一联,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诗人有没有直接抒情?那他是怎么做的?
明确:诗人在上联的直抒胸臆后,转而选择了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这样一个形象来委婉含蓄的表达情感。
板书:曲折委婉
(五)补充诗作,感知沉郁顿挫的诗风。
通过鉴赏、改写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本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有很多诗都是用这种雄浑开阔的意境来表达深沉悲凉的情感,而且情感的表达低回曲折。针对这种写作风格,评论家们就用沉郁顿挫这个词语来形容。强化感知,完成《登岳阳楼》诗后的题目。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阅读《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1.请具体分析两首诗在写景和抒情方式上的相同点。
2.“亲朋无一字”和“天地一沙鸥”两句中的“一”字异曲同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身世处境,请分析其好处。
(六)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七)改写诗句,把握情景关系。
1.明确改写与翻译的不同。
2.发挥想象,带着自己的情感,用优美的语言,改写本诗。老师建议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的同学每个人承担一两句的改写任务,然后交由组长汇总,全班交流展示。
3.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点评。
可以指导学生从主要意象的抓取、是否置身诗境、描写的意境是否雄浑宏阔、情感是否深沉悲凉、语言是否优美得体等方面进行点评。
(八)师生小结课堂。
通过预习,进一步了解了杜甫的身世和他的创作风格;通过诵读、鉴赏、讨论探究,熟练运用各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角度,提高了诗歌鉴赏的能力;通过改写,体悟了杜诗意境的雄浑开阔和情感的深沉悲凉。
(九)作业布置
完成《登岳阳楼》的改写,准备全班交流展示。
七、教学反思
1.语文课程应该抓住语文教学的实质
语文教学的实质应该在于紧扣文本理解基础上,加强学生在概括、组织和表达等语言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课才上得扎实有效。本节课设计的拓展环节,将自己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本环节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抓取画面、融注情感、组织语言、恰当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课堂上佳段频现。学生乐于动手写作,敢于展示自己的习作。学习过程扎实、朴素、真实。
2.放手学生,引导学生
学习小组是学习的基本单位,每个小组都有一名语文学习的学科长和发言人,可以一人兼任,但是提倡学科长固定,发言人随机。学科长在每次的学习中,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展开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堂上组织讨论,收集问题,形成观点,参与全班交流;课后督促检查该科作业的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会尽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有所乐,学有所获。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诗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讨论交流中来,在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自选角度,进行赏析”这个环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自由赏析,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赏析心得,其他小组评价补充。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读者和听者这两个角度去赏析文本,更容易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可能生成很多个性化的理解。比如,有小组在赏析“天地一沙鸥”的“一”字时,他们说这个“一”字除了有一种孤单孤苦渺小的感觉外,更能够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志趣的一种坚守。
3.突出重点
本节课学习目标严格依据新课程的宗旨来设定。①依据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情,确定的学习重点有针对性学习的难点。②从局部到整体,从品悟到实践,梯度呈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③每一个环节中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让学生感受阶段性学习的学习效果,为后面学习的推进做铺垫。
4.语文课要突显语文味
语文味的首要体现即读。课标要求“涵泳”,本节课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环节,设计了齐读初步感知、听范读跟读赏析、个性化诵读、小组合作诵读等诵读形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对诗歌情感有了更深地把握。在反复的朗读中,兴趣浓厚,自然而然完成了背诵这个学习目标。
5.课件的恰当使用
课件的使用,其定位在辅助教学的层面上,不能将其变成一个图片资料的堆积。本节课一共制作了7张幻灯片,这些幻灯片整体风格一致,相得益彰。
6.遗憾与不足
环节设计过多。一节课40分钟,时间有限,在设计教学时,老是想着面面俱到。一节课的高效在于本节课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有效突破,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不需要多而杂。这节课中,如果学生能充分地从语言、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自主鉴赏评价诗歌。通过这个环节领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有所感有所悟,时间充裕,学生就能分析鉴赏的深刻。但是,在设计时,我加入了在理解赏析鉴赏之后的改写环节,时间非常紧张,功底好的同学也是勉强完成,更别提评价点拨。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就显得不实效。如果能够大胆地调整课时,在本环节留作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适时加以改写指导,留足时间让学生写作,并充分在小组内交流,推选小组的精品参与全班交流,师生及时评价,学习效果肯定会大不同。
教师点评过多,学生点评略少。因为教学设计环节过多,在教学时总是担心时间不够,有好多地方都是由我代替学生点评评价,这样做似乎是节约了几分钟时间,但是这是与新课改的要求不符的。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应该大胆地放手学生。学生的点评、补充、质疑,也许不一定准确,但是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的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该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课题《主体内化型绿色课堂的建设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3B475
关键词:状物散文,情感体悟,方法指导
教材分析:
《家里的灶头》隶属于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人与物的对话”专题, 从题目看来是一篇典型的状物散文, 它写的是一个地方, 又是一类事物, 作者抓住江南农村具有特征的事物――灶头, 通过对炊具的意义描写, 在我们面前展现了江南农村家庭生活。其间作者穿插进行人物行动的描写与民俗民风的介绍, 写的有声有色, 充满了人间的温暖与诗意, 由于灶头已难生存于现代社会, 所以本文也具有一种往日不再重现的遗憾与怀旧的情调, 感人至深。
在描写灶头的过程中, 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 有形象, 有语言、有行动, 这一切都是由物而起, 物与人密不可分。由于人的介入, 对生活场景的描绘, 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反过来又影响读者的情感, 对物的感觉便更美好起来。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什么是江南?江南是白墙黛瓦的水乡民居, 江南是小桥流水、春山如黛, 江南是青色的柳叶在风中飘荡, 江南是富有情趣的农家灶头。同学们, 要了解江南吗?让我们一起学习金曾豪的散文---《家里的灶头》。
二.展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 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
1. 阅读文本, 思考讨论, 作者是怎样状物并将物与人联系起来的。
2.找出文中的细节, 分析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 分析作者是怎样状物并将物与人联系的。
三.感知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 文章题为《家里的灶头》, 通过阅读文章, 你知道灶头的大致结构了吗?请你说说灶头的组成情况?
明确:构成:
灶台 (大铁锅小铁锅汤罐) 和辅助工具
灶沿
灶壁 (格子灶画壁龛)
灶塘
2.围绕家里的灶台, 作者记叙了自己哪些童年往事, 其特点是什么?
明确:
(1) 逼饭粢“饭后大张旗鼓……嘎嘣香脆, 开心死人!”
(2) 蒸糕、蒸菜 (红烧肉、拼盘) “‘一品锅’是蒸菜中的一只……鲜得人掉眉毛。”
(3) 妈妈做的家常菜 (黄豆芽炒咸菜) 螃蜞豆腐“哎呀, 那个鲜啊!……就滑到肚子里去了。”
(4) 送灶“这州官把老百姓……烧好东西吃。”、“吃过晚饭, ……‘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太平。’”
(5) 母亲在灶间的教育“我们小孩子在外头‘惹厌’……多半就只好实话实说了。”
(6) 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 (母亲在灶上忙碌姐妹烧火姐姐的模仿煨山芋“填脚炉”爆黄豆)
特点: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亲情的、诗意的
四.探究细节, 把握情感
1.这一件件童年趣事让人读来如临其境如在眼前, 作者是如何达成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运用表现手法特别是细节描写
2. 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件趣事, 试着向你的同桌对那段对应的文字进行一番赏析。试从语言、手法、情感等方面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件有趣的事情的。
明确:如逼饭粢“饭后大张旗鼓……嘎嘣香脆, 开心死人!” (动作神态描写, 拟声词的使用)
3. 其实, 童年趣事之所以写的精彩, 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寄寓其中的脉脉深情。再读文章, 找出文中集中议论抒情的地方, 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文章随后三节集中抒情其中有对母亲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往日不再重现的感伤和遗憾。 (隐隐的伤痛深深的难舍)
4. 重点赏析小诗, 分析三碗“油盐饭”的深刻含义。
明确:母子之爱的体现
五.结合本文, 思考并概括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
1.首先要观察描写的对象, 要充分细致的观察。
2.其次, 要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 要传神。
3.再次, 必须把我们的感情, 我们的人生融进去。
六.迁移训练
阅读 (06四川卷) 《乡村的瓦》完成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反观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从状物散文教学的目标看来, 它仍然是一个物---事---人---情的步步深入的分析过程。引导学生把握所写之物的特征, 感知物背后的人, 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是教学之重点。而这一过程不能流于表面, 具体的分析文本, 从文本的实际内容中去寻找, 去体会是这堂课主要的方法。本文抒情的地方比较集中, 重点品读文末小诗会让学生直接的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点的操作也比较成功。此外, 诵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不能小觑, 声音的魅力绝不输于文字, 特别是抒情类的文字, 有效的诵读可以让学生获得更直接的感官体验。
这本是一篇九年级的课文, 现在放在高中的选修教材中, 教学的重点和中心肯定是有所区别的。状物散文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它传情达意的方式, 取材显意的韵味, 遗书上的唯美特点, 都是人们最为钟情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这类散文的品读和研究对学生应对高考要更加得心应手。
从高考考点要求角度看来, 这个过程包含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几大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如“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件趣事, 试着向你的同桌对那段对应的文字进行一番赏析”环节的设置就是考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训练。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赏析过程开始时, 学生的分析流于表面, 只能笼统的回答某处描写形象生动, 却没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作答的意识, 更没分角度分析的习惯。通过指导学生的答题习惯有所改进。
品味散文优美意蕴的同时, 对应高考考点训练,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草船借箭》教后反思】推荐阅读:
《荷花》教后反思06-17
《认识千米》教后反思06-23
《乡下孩子》教后反思12-17
散步教后反思12-27
《燕子专列》教后反思01-23
小学语文教后反思06-07
《北京的春节》教后反思09-23
观察物体教后反思10-01
《加法交换律》教后反思10-26
《小数乘小数》教后反思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