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2025-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精选10篇)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篇1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是城市灾害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对增强城市灾害管理能力和提高政府部门对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调查法合理地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模型.该方法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城市应急能力的定量评价问题,同时,还可以克服主观随意性,从而提高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为城市安全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铁永波 唐川 周春花 TIE Yong-bo TANG Chuan ZHOU Chun-hua 作者单位:铁永波,TIE Yong-bo(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560091;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唐川,TANG Chuan(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周春花,ZHOU Chun-hua(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篇2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迅速向城市区域聚集,使得城市成为巨大的承灾体。城市灾害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连锁性、放大性、严重性等特点,使城市应急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1,2]。近年来,我国城市各类灾害所造成的人员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呈现出不断上升之势,甘肃舟曲泥石流、北京“7·21暴雨”、青岛石油管道爆炸、上海外滩踩踏和天津港“8·12”爆炸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统计表明:我国城市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占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城市已成为当今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3],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明确将安全放在城市管理和发展的首位。

国际上针对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美国是世界上开展政府应急能力评价最早的国家,美国紧急事务管理署于20世纪90年代研发了应急准备能力评估系统,设计指标共计1014个,着重评估应急管理工作中的13项职能[4,5]。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提出了适合本国的政府应急能力评价体系[6]。我国开展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和建设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王绍玉于2002年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架构[7],之后邓云峰、铁永波等学者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应急能力评价体系[8,9]。鉴于发展过程、评价对象、主体和标准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众多学者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理论、灰色理论、逻辑斯蒂模型、多级联动模型和投影寻踪模型等方法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进行了评价[10,11,12,13,14,15,16,17,18,19]。虽然上述研究大大推进了我国城市应急能力建设,但相当一部分仅仅停留在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上,部分研究虽对城市应急能力进行了数值计算,但是未能将评价结果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地域单元上,不便于对区域范围多个城市进行综合比较。如何科学规范地构建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系统准确地评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进而明确城市在灾害应对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已成为建设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的基础和前提[20]。

河南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决定了河南省必将成为促进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河南省各类灾害发生却较为频繁,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在这种形势下,对河南省各城市进行灾害应急能力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应急管理理论和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预防—备灾—响应—恢复”的全过程理念,从灾前准备、临灾预警、灾中处置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综合评价河南省的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并实现评价结果的空间表达,同时结合评价结果简要地提出对策,以期为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科学建立指标体系是准确评价灾害应急能力的关键。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涉及很多因素,可选指标也较多,本文筛选评价指标时遵循以下四个原则:①系统性原则。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要综合考虑影响应急能力的各方面因素,使所选指标和评价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基于应急管理全过程理论,将应急能力评价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依据每个阶段的核心目标筛选评价指标,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②代表性原则。为避免指标过多而导致的指标体系冗杂,选取的评价指标要与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紧密相关,确保指标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出应急管理全过程各个阶段的特点,给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某一方面的变化提供及时的预警与诊断。③可行性原则。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目的是帮助相关部门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考虑:指标体系结构分明、层次性强;数据资料的获取和量化较为简捷;评估方法适用性和实用性要好;评价结果应用性要广泛,方便政府部门使用。④动态性原则。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可比性,使选取的指标既有阶段性,又有纵向的连续性,可反映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水平在时间尺度上随城市发展而变化的过程。

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基于应急管理全过程理论和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划分的四个阶段形成了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框架(图1),并针对灾前准备、临灾预警、灾中处置和灾后恢复不同阶段的特点和核心目标,共选取25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表1)。

3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选各指标原始数据来自2014年的《河南省统计年鉴》和2014年河南省各地级市的统计年鉴。考虑到各评价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取值范围差异较大,需首先对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指标取值在[0,1]区间内。数据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式中,Xi为标准化后的某项评价指标值,Ni为某市该项评价指标统计数据,Nmax为各市中该项评价指标统计数据的最大值。

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同时选择5名专家根据指标间重要性从1—9打分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美国学者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21]。该方法的关键是运用成对比较法,根据各指标间相对重要性来构造判断矩阵,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本文最终计算所得的评价指标权重值见表1。

3.3 评价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进行评价,评价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C表示灾前、临灾、灾中、灾后和综合的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是指数,Xi表示各评价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Wi表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按照自动断点法,将计算求得的应急能力指数划分为5个级别,分别是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

4 结果与分析

4.1 灾前准备能力评价

灾前准备能力是指为了预防、消除和应对灾害的发生,提前进行人员、财政、物资等方面准备的能力,灾前准备越充分,应对阶段越高效。应急准备能力主要体现在政府在公共安全、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比重以及人口的整体素质上。从图2a可见,新乡和洛阳的灾前准备能力最高,两市差距较小,准备能力指数均在0.8以上;开封、安阳、濮阳三市灾前准备能力也较高,而郑州、信阳和鹤壁的灾前准备能力最低。从指标分析来看,政府公共安全、医疗、交通、教育等财政投入比重对此能力影响很大。新乡市政府在公共安全、医疗、交通、教育的财政投入比重都比较大,均排在全省前五名,所以新乡市的灾前准备能力最好;而处于最后一位的郑州市则在关键性指标上分值不高,尤其是在交通、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比重很低,公共安全财政投入比重也不高,导致郑州市的灾前准备能力指数较低。

注:(a)灾前准备能力;(b)临灾预警能力;(c)灾中处置能力;(d)灾后恢复能力。

4.2 临灾预警能力评价

临灾预警能力是指灾害即将来临前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展开预警通知,使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灾害的性质、规模等初始信息,提早做好自我防护和紧急疏散等措施,以期降低人员和财产损失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通达性上。河南省城市临灾预警能力整体呈现西北部较高,东部和南部较低的分布格局(图2b)。由于郑州市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普及率全省最高,分别为96%和28%,电视和广播覆盖率也非常高(99%以上),所以郑州市的监测预警能力最高,其次为济源、焦作、三门峡、新乡四市。而临灾预警能力很低的周口、驻马店、南阳和信阳等城市,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普及率均分别低于45%和13%。

4.3 灾中处置能力评价

灾中处置能力是指在灾害发生期紧急调集相关救援人员、物资和设备进行有针对性地现场处置和救援,挽救人员生命、减轻财产损失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医疗、交通、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整体状况方面。从图2c可见,河南省中部和北部城市的灾中处置能力较好,南部城市较差。灾中处置能力较高的城市有郑州、焦作、濮阳和鹤壁,信阳、驻马店和南阳三市灾中处置能力最低。

从指标上分析,郑州市的人均病床数量、民用交通工具数量和公共厕所密度均是全省最高的,而焦作市的社区服务设施密度全省最大,交通干线密度排名也非常靠前,因此这两个城市的灾中处置能力最好。信阳、驻马店、南阳等城市在交通、医疗和社区服务等关键指标上的分值都不高,造成了最终的灾中处置能力评价很低的结果。

4.4 灾后恢复能力评价

灾后恢复能力是指灾害发生后期,政府及个人投入人力、物资或资金,将经济、生活、工作等状态尽快恢复到常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财政、人力以及各类保险和社会保障方面。总体看来,河南省城市灾后恢复能力中西部较好,东部和南部较差(图2d)。郑州市灾后恢复能力最好,其次为济源市,洛阳、三门峡、焦作和平顶山四市的灾后恢复能力也较高,而周口、驻马店、商丘和南阳等城市最低。具体来看,郑州市在政府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劳动力比重、养老和失业保险人数比例等5项指标上均以绝对优势位列全省之首,其恢复能力指数也达到0.926;位列第二的济源市各项指标也都较高,灾后恢复能力指数为0.830。排名靠后的周口和驻马店,大部分指标都不高,尤其是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上较其他城市相差不少,导致灾后恢复能力很低。

4.5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需要全面考虑灾前准备能力、临灾预警能力、灾中处置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才能得出最终结果。从表2和图3可见,河南省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总体仍呈现北部较高、南部较低的空间格局。就具体城市而言,灾害应急能力最高的是郑州(0.762)和焦作(0.733)两市,应急能力指数均超过了0.7;而信阳、驻马店、南阳和周口四市的灾害应急能力最低,应急能力指数均不到0.57,其他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灾害应急能力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在防灾减灾方面的财政投入是密不可分的,这与王瑛等对全国各省气象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分析结论基本一致[22]。

5 结论与讨论

城市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和事故,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和方法,可有效提升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本文基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理论,从灾前准备、临灾预警、灾中处置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河南省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价,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河南省城市灾前准备能力、临灾预警能力、灾中处置能力、灾后恢复能力及综合应急能力的空间格局大体一致,整体上均呈现出北部和西部较高、南部和东部较低的格局。②各城市中,郑州市灾害应急能力最高,其次为焦作市,而信阳、驻马店、南阳和周口等南部城市的灾害应急能力最低。总体而论,城市灾害应急能力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市在防灾减灾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具有很大关系。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篇3

关键词:城市创新能力 指标体系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3-0121-04

Evaluation of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Based on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ve cit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on city innovation capacity assessment, construct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on ability based on innovation resources, innovation carrier,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on output. Furthermore,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applied in this paper for empirical research and got a ranking on sample cities after collecting of the related data of them.

Key words cityinnovation ability; index system; grey correlative analysis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处于向创新型城市转型的起步阶段。将“创新”普遍应用到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层面从而使之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将是城市发展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在创新型城市发展的竞争中,明确发展方向、把握投入力度,知己知彼才会避免盲目自大。对城市创新能力水平的定位进行研究,有利于加强城市对自身状况的了解,明确同类城市之间的差距,从而为创新型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加强对城市创新能力的研究有利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发展以及国家建设创新体系这一宏观目标的实现。

1 创新型城市及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1.1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创新型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由于提出的时间较短、实践起步较晚等因素使得各国学者间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世界银行曾在“东亚创新型城市”研究报告中分析了创新型城市的特点,指出创新型城市应具备功能健全的城市中心区和完备的交通电信基础,充足的商业、文化等活动的场所设施,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以及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政府高效的服务等。笔者认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归根是以创新资源、创新载体等要素组成的城市创新系统的建设,只有各创新要素有序协调发展,才能完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

1.2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在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国外学者并没有直接的具体研究,其相关研究中仅有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以及Hudgens的知识竞争力指标体系稍具代表性。国内学者主要从已有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出发研究城市创新能力。直至今日,国内关于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创新能力方面,但也没有形成全面综合的评价研究,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诸多缺陷[1]。首先,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选择各有千秋,并且对于指标度的评判没有具体的准则;其次,国内评价研究是从分类测评和综合测评两个层面出发的,由此建立的创新指标体系指导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譬如,分类测评允许单个指标重复出现,片面夸张单个指标的作用并指引城市重点建设该指标要素;综合测评虽然结构比较完善,但是在具体指标设计时偏于放大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科技创新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导致决策者对创新型城市的狭义理解,忽略其他非创新要素的建设;最后,现有研究以定量指标为主,缺少定性指标,且将体制创新、文化创新等不易量化的指标机械的量化,导致对创新型城市片面性的评价。

2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是根据评价目标所选定的被评价对象的一组属性。评价指标确定后,对被评价对象的评价就转化为对这些可以直观、具体衡量的属性的考察。本文提出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力求体现系统性、可操作性及引导性。在参考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从创新资源、创新载体、创新环境、创新产出四个方面出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见表1)。

所建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构成。根据各指标重要程度赋予其不同的权重。由于权重只具备相对的参考价值,所以研究时赋予指标等权重并取用两步算术平均法进行二级指标的计算,在一定程度可以起到弱化二级指标的效果。

与以往研究比较,特点如下:一是将“生活质量指数”等指标列入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之列。该要素直接影响城市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创新型城市人才队伍的建设;二是鉴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此类要素因普遍发展并趋于日常化,并已成为各城市建设的前驱要素,故将以往研究时所考虑的“人均铺装道路面积”、“万人口互联网用户数”等指标不再列入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的行列中,避免了指标体系的臃肿;三是突出了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政府的主体地位以及高新企业的战略地位;四是综合考虑了区域创新能力及创新型国家的主要评价指标,融合了宏观、中观两个层面指标指导微观指标的构建,体现了指标体系的融

合性与互动性。

3 实证研究与分析

本文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分析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灰色系统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系统中各因素密切程度的一种方法[2]。其优点是可以通过对样本进行相对精简的数学处理利用其全部信息,而且可以通过改变其分辩系数从而提高创新型城市评价结果的区分效度。

样本选取沈阳、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合肥、武汉、西安、兰州、重庆10座城市2008年18个指标数据(见表2)。指标的基础数据源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及2009年各城市年鉴。对于定性指标,笔者通过对其进行量化使之达到计量经济方法的基本要求。

参考序列X0是作为创新型城市综合评价标准的一个相对理想化样本,其元素的选择决定于第j项指标的类型。当第j项指标为正向指标时,X0,j为第j项指标中的最大值;当第j项指标为逆向指标,X0,j对应为第j项指标中的最小值;如果是适度指标,则应选择适度值作为X0,j。根据18个指标的经济含义,找出2008年最优值组成的参考数列X0={229.0,5.55,0.58,1.00,459.7,82,18437,0.933,0.948,0.949,0.843,0.706,1.00,0.939,16.31,12.14,872.

98,106863}。根据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特点,选取直线型无量纲化公式对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通过计算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的序列与最优参考序列之间的绝对差序列,求解出:两级最大差Δ(max)=0.98;两级最小差Δ(min)=0,?籽取一般值0.5。在得出两级最大差与两级最小差后求解第i个城市与最优参考序列之间的关联度:

完成以上计算后就可以进行创新型城市综合评价系数Ei的计算。Ei反映的是第i个城市与评价标准序列X0的相互关联度,当Ei>Ej时,说明第i个城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比第j个城市要好。所以在比较Ei(i=1,2,3,…10)的基础上,就可对各创新型城市建设做出综合比较。

由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使用等权计算创新型城市综合评价系数,忽略了评价指标所占权重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创新型城市测评时,为克服上述缺点,笔者对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测评创新型城市时进行了改进,即在计算综合评价系数时引入第j项指标的权数Wj。

计算得出样本城市综合评价系数Ei(见表4),通过比较创新型城市综合评价系数Ei的大小,我们可以对样本所取的十座城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做出评判。按创新能力强弱排序: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合肥、武汉、沈阳、西安、重庆、兰州。综合表2及表4可以看出,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中心,其科技活动人员数量、R&D经费占地方财政比率等因素远远优于其他样本城市。这也决定了其城市创新能力的领先地位。上海、杭州、苏州是东部城的代表性城市。它们在企业管理、政府服务、产权保护以及资本获得便利性方面较其他城市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这些城市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以及科技人员数量等要素上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合肥和武汉这两座中部城市在国家推进“中部崛起”的战略中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较高,经济体系亦逐步完善。然而这两座城市的知识储备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很多方面的建设发展仍有不足,这也决定了其城市创新能力处于中段水平。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工业重镇,其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传统工业,所以在其他城市创新要素水平一般的条件下沈阳仍能保持较高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然而其城市创新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中部样本城市。西安、重庆、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创新型城市诸多要素水平与东中部有很大的差距,这决定了它们在城市创新能力水平排名中不容乐观的地位。

4 结语

由于研究样本城市取自各区域较有代表性的城市,本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由于样例城市数量有限,因此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一是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即不能将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相关的各项因素均考虑到指标体系当中,而是选取影响较为明显的以及学术界公认的一些指标,所以不能完全客观的进行创新型城市的评价,即存在不完整性;二是本文选择的东、中、西部的10个城市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进行指标体系的验证。从客观角度看,这10座城市并非都可以纳入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型城市行列,而是初步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城市。在某种意义上只具备相对性;三是由于创新型城市评价的宏观特性,即使引入较为理性的数学方法也只能做出非完全理性的分析以及排序。并且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只能得到趋同的分析结果。鉴于此,依据上述体系对城市创新能力的研究,可以对各城市创新能力排序以及相对的定性分析。通过对在建创新型城市的评价定位特定城市在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成员中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焦玉灿,罗亚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5,(7):92-95.

[2]冯丽艳.灰色关联度分析统计方法在市场法评估中的应用[J].研究与探索,2010,(4):57-58.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篇4

摘要:论述了当前地质灾害预警应急分析技术研究已取得的进展、热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指出了其中的关键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地质灾害预警应急分析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研究方向,为提高我国的地质灾害预警应急分析技术提供依据.作 者:罗高玲    涂长红    廖化荣  作者单位:罗高玲,涂长红(中鼎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矿山建设分公司,江西,萍乡,337000)

廖化荣(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期 刊:西部探矿工程   Journal: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年,卷(期):2010, 22(6) 分类号:X43 关键词:地质灾害    预警应急    GIS系统    研究进展   

洪水灾害应急预案 篇5

1目的

为了贯彻“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常抓不懈”的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在地震灾害发生时,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司财产损失,减少污染或破坏环境,同时为震后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创造有利条件,特制定本预案。2应急处理原则

(a)灾害发生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b)发生灾害时及时组织力量,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c)灾害发生后稳定职工情绪,做好生活、医疗及有关家属的工作,妥善安排好生产恢复等各项工作。

3应急指挥机构组成及职责 本预案为二级应急预案。

3.1抗灾工作由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实施,并在勘探局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进行。应急指挥中心机构组成见附录1。3.2组织机构职责: 3.2.1 总指挥

由公司最高管理者担任。职责:

(a)负责组建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实施应急管理;(b)负责批准二、三级应急预案。3.2.2应急指挥中心常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公司生产办公室。生产部部长任应急指挥中心常设办公室主任,成员由生产部、设备科、安全科、等职能科室有关人员组成,负责防震减灾的日常工作。职责:(a)负责破坏性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组织和检查;

(b)组织、协调厂内各单位的抗震救灾工作,对各专业抢险组实施指挥,保证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c)定期组织厂各单位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

(d)负责震前震后院全部设施抗震情况的检查鉴定,提交需要加固设施的相关方案给总经理办公室和防震减灾办公室,并组织实施。抗震设防的标准应依据国家;

(e)震后迅速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协调内外抢险队伍排险救困,协调消防、医疗部门救死扶伤,并组织救治和向外转送伤员。3.2.3生产系统抢险组

设在生产办调度室,调度长任组长,成员由生产办、科研办、党群办及基层单位相关人员组成。职责:

(a)制订生产检修系统震时的安全检修、抢修计划并组织实施;

(b)协调院各基层单位抗震减灾工作,组织震后生产装置的检修抢修,为装置安全生产提供服务。

3.2.4后勤保障系统抢险组

设在公司行政办公室,书记任组长,成员由综合服务中心、院工会的有关人员组成。职责:

(a)震前制订并实施生产及办公设施的抗震加固计划;

(b)震前制订落实办公区的抢险、抢救、消防、医疗、救护应急措施;

(c)震后组织院职工自救互救,对疏散的职工家属提供救治必需用品,维持工作秩序;(d)组织震损震毁生产、办公设施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安置被疏散人员。3.2.5物资供应组

设在供应站,站长任组长,成员由供应站、车队、综合服务中心相关人员组成。职责:

(a)负责应急物资的准备工作;

(b)负责生产系统抢修、检修所需物资的运输、供应,保证抗震救灾物资及时运达现场。3.2.6电力通迅组

设在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任组长,成员由专职电工等相关维修人员组成。职责:

(a)震前配合局讯通信公司、供电管理处完成电力通讯设施的抗震加固;(b)震时要与局通信公司紧密联系,确保有线通讯设施完好、通讯联系畅通;(c)震后要与局供电公司紧密联系,迅速修复震损设施,恢复电力供应。3.2.7治安保卫组

设在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任组长,成员由相关人员及门卫组成。职责:

(a)维持震时及震后治安,保卫院要害部门和重要设施;(b)强化交通管制,保证抢险救灾人员、车辆通行无阻。3.2.8宣传教育组

设在院党群办,主任任组长,成员由党群办、院办、生产办相关人员组成。职责:

(a)根据勘探局有关规定及时向职工家属发布震情、灾情和防震救灾信息;

(b)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和震时自救,互救知识,及时平息地震谣传和误传,稳定职工家属情绪,维护社会安定;

(c)宣传报道抗震救灾先进典型、增强职工家属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和凝聚力。4应急物资的准备

地震发生大多都属突发性,树立常备不懈的思想至关重要;通讯电力的保障,资金、物资的保障和足够的抗震人力资源,是做好防震抗灾的前提。(a)电话、无线电和其它通信设备;

(b)紧急照明设施,消防设施,紧急伤员救护物资设施;(c)应急管理部门人员名单和通讯地址及应急联系方式;(d)生产、办公设施的抗震加固;(e)防爆工具,破拆工具;(f)紧急疏散路线图;(g)职工名单表。

抗震救灾是资金、物资的消耗战,资金和物资要根据有关规定、平震结合、统筹安排、适度储备,保证所需的原则,建帐登记专人负责。5应急处理措施 5.1在当地政府发布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或地震突发时,由院HSE最高管理者领导的应急指挥中心立即进入指挥状态,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以及各专业组负责人和全体成员,接到通知半小时内全部到岗。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按总指挥、副指挥、办公室主任序号主动担任,行使指挥权、组织权。按本预案规定的职责投入地震应急工作。

5.2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电话:xxxx)与勘探局应急指挥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震情及趋势,接受上级的指示,报告本院的抗震救灾情况。

5.3在应急指挥中心统一指挥下,后勤保障系统抢险组迅速组织人员疏散危房职工。5.4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各专业抢险组要立即投入现场检查地震破坏情况,依照抢险救援轻重缓急顺序总体原则实施抢救行动,及时同勘探局指挥部联系上报震情。抢险救援轻重缓急顺序的总体原则如下:(a)抢救受伤和被埋压人员;(b)消除控制次生灾害和灾害隐患;(c)消除危险建筑物和障碍物;(d)安置受灾职工;

(e)抢修抢建生活必须设施;

(f)抢修抢建关系控制总体生产的网络性公用工程(主管廊)。

5.5应急指挥中心以最快速度恢复、建立通讯网络,及时同上级抗震救灾办公室联系,指挥各专业抢险队前往抢险位置,依照应急预案各专业抢险组立即投入抢险行动。5.6电力通讯组配合局电讯公司迅速恢复震时有线通讯设施,保证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畅通。

5.7物资供应组立即进入抢险状态,迅速获取车辆用油,保证应急指挥中心和各抢险专业组用车畅通,并启用应急物资使之及时运达现场。

5.8后勤保障系统抢险组、生产系统抢险组迅速集结后,接受应急指挥中心统一指挥,有序地组织抢险、疏散和伤病员医疗救治。

5.9治安保卫组在震后立即加强社会治安和交通管制,加强重要生产设施的保卫工作,随时准备配合外援队伍和消防队伍的救援行动。

5.10抢险救灾力量有限时,应及时上报勘探局抢险指挥部,向当地政府、驻军、武警部队和兄弟单位求援。6震后恢复重建: 6.l院应急指挥中心在勘探局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组织恢复生产、重建家园。6.2财务科、生产办负责调查、统计上报人员伤亡情况和直接、间接震灾损失,筹措恢复重建资金。

6.3生产系统抢险组组织各路检修力量在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领导下抢修,抢建院内的生产设施,配合生产装置开工生产。

6.4后勤保障系统抢险组组织抢修抢建办公、生产设施,尽快恢复职工正常生产秩序。7应急演练

7.1应急演练由应急指挥中心组织进行。

7.2在全体职工家属中开展临震教育,不仅要进行防震抗灾技术教育,同时要进行思想教育,使每个人在地震时都能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听从指挥,积极投身于抗震救灾工作。

7.3在确保每个职工都熟悉、了解应急预案的同时,应急演练应定期举行,一般每年举行一次。

7.4每一次演练后,应对应急预案是否被全部检验进行确认,并对存在的缺陷进行必要的修改,修改后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本预案未尽事宜和不可预料情况由应急指挥中心根据震情和院的应急需要临时处置。

汛期灾害应急预案 篇6

汛期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2008)

制:盛继耀 技术负责人:盛继耀 矿

长:李文忠

花秋镇克勤煤矿 二00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前言

为了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法律、法规,保障国家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止汛期突发性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若一旦发生事故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事故危害降低到人员伤亡最少,经济损失最小,环境污染最小,根据黔安应急电传[2008]3号、黔府办应急发电[2008]53号及桐安办发[2008]58号《关于加强汛期灾害应对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本矿的实际情况,本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协调分工负责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特制定本预案。

一、矿井概况

桐梓县花秋镇克勤煤矿位于桐梓县花秋镇克勤村,井田走向长约0.420—0.508km,倾向宽约0.492—0.570km,面积约0.2353km。矿井距花秋镇2.5Km,距桐梓县城约42km,井口在桐花公路路边,交通非常方便。

区内共含有煤层8—9层,有些煤层仅局部可采,稳定可采煤层四层:3煤层、5煤层、9煤层、16煤层,现开采3、9与16煤层。

2二、地质说明

1、煤层顶底板: 3#煤层顶板为长兴灰岩,较坚硬,厚约19m,较坚硬;底板为泥质页岩,厚约3m。

9#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泥岩,顶板易破碎,底板遇水膨胀。

16#煤层顶板为砂岩,底板为砂岩,较坚硬,夹0.1—0.2m炭质泥岩。

2、瓦斯:

根据我矿提供的《桐梓县花秋镇克勤煤矿二00五年沼气等级鉴定测定结果的报告》,克勤煤矿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71m/min,瓦斯相对涌出量9.58m/t,意见为低瓦斯矿井。但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风路长,风阻大,必须加强矿井的通风 管理工作,保证通风设施、设备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及时安装或拆除,保证通风系统可靠、有效,加强矿井瓦斯含量的测定工作,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

3、火灾: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4年6月22日提交的《桐梓县花秋镇克勤煤矿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本矿3#煤层、5#煤层、9#煤层、16#煤层,自燃倾向分类均为三类,属不易自燃煤层。但必须加强管理,采取措施,防止内因火灾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各种管理,防止外因火灾的防治工作。

4、煤尘:

33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4年6月22日提交的《桐梓县花秋镇克勤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3#、5#、9#、16#爆炸火焰长度为0mm,结论为无爆炸性。但在开采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煤尘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

5、水灾:

区内P1m、P2c、T1y均为岩溶裂隙含水层,P2l、T1y含水性弱,视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以岩溶裂隙 水为主,裂 隙

水次之,补给水源以大气降水为主,次为老窑积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老窑积水是矿井充水的主要因素,对矿井浅部开采影响很大,应充分重视,当采掘巷道接近老窑采空区时,要特别注意,并预留防水保安煤柱及采取其他防治措施。

21第四章 预防各种灾害的组织措施

1、建立完善矿井安全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安全监督职能作用,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2、建立执行事故分析、追查制度,杜绝同类事故的发生。

3、坚持每周组织一次安全生产和生产质量、工程质量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必须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定措施,并对处理、整改结果进行复查验收。

4、抓好安全教育工作,做到管理、培训和装备并重。对全员职工每月进行2—3次业务保安和自主保安教育,对特殊工种人员实行定期培(复)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制度。

5、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各工种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及各种管理制度,逐级逐项分解全矿安全生产指标,具体落实到责任人和各班组,矿委会督促。

6、工程无论大小,必须制定作业规程和措施,坚持规程和措施未认真组织有关人员学习贯彻不准开工的制度。

7、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安全办公会议,每月组织一次“一通三防”专项检查专题会议制度,对查出和确定的整改方案,必须认真予以落实。

8、发现事故预兆,必须立即停止工作,人员全部撤至安全地点,并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发便及时处理。

第五章 瓦斯事故的防治措施

本矿目前开采煤层浅部,瓦斯较小,应为低瓦斯矿井。但井巷向深部延伸时,瓦斯浓度会有所增加,必须加强管理,预防瓦斯事故发生。

一、瓦斯突出预兆:

沼气骤然变化,煤体松软、开裂、响煤炮、瓦斯压力增加和温度变化等现象。

二、预防措施:

1、应加强矿井安全管理,矿井通风必须可靠,防止瓦斯超限和积聚。

2、人员下井、机电设备、照明用具的管理均需严格执行安全规程。

3、随着矿井不断高深部延伸,采掘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矿井应配备瓦斯检定器及专职安全检测人员,以便加强日常通风管理和瓦斯检测,并根据井下瓦斯涌出量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需风量。防止事故的发生。

三、处理计划:

1、如发现以下各种预兆:如沼气骤然变化、煤体松软、开裂、瓦斯压力增大和温度变化等预兆,必须立即停止工作,进行处理。如不能及时处理时,必须将所有受隐患威胁地区的人员撤至安全地区或地面,并迅速报告矿领导,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严禁在已发现预兆的情况下继续作业。

2、井下所有电气设备在启动前,必须通知瓦检员检测瓦斯,由瓦检员根据检测情况获准启动后,方能启动。严禁在未经瓦检员检测瓦斯的情况下启动机器。

3、井下所有电气设备严禁失爆,维修机电设备时,必须先切断电源,禁止带电检修设备,井下是电缆严禁有干包、明接头、鸡爪子、羊尾巴等现象。

4、加强通风管理工作,一旦风机停止运转,要自动停止工作,撤离工作面,临时停工的地点,不得停风,否则必须切断电源,设置栅栏,二十四小时风必须密闭。

5、加强瓦检工作,瓦检员必须准确无误地检测瓦斯,认真填写瓦斯大林日报,严禁空班漏检。

6、如须放炮时,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认真做好“一炮三检”和瓦斯巡回检查制度,严禁瓦斯超限作业。

(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严禁打眼:A局扇停止运转,B迎头20m范围内瓦斯浓度≥1%。

(3)必须采用正向装药,封泥长度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4)瓦斯浓度达1%时,必须停止作业,瓦斯浓度达1.5%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并将人员撤到安全地点,向矿领导汇报,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六章 预防顶板事故的措施

本矿井田煤层顶板多为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细砂岩,底板多为粘土岩,有膨胀、底鼓等现象,对轨道运输有一定的影响。在底板管理中应采取相应措施,清除底板软岩危害。顶板的总体稳固性较好,局部需加强支护,确保安全检查生产。

一、冒顶事故预兆:支柱爆腰下沉、顶梁断裂、煤壁松软、顶板裂隙增大、敲帮问顶时有异常声音发出等。

二、预防措施及处理计划:

1、采用直径≥16cm的新圆木架设梯形棚支护,支护间距视顶板完好情况而定,严格按照采掘作业规程施工。

2、严禁空顶作业,木棚架设时必须把梁腿搭接处砍好亲口,确保搭接稳固,所有支架必须保持完整,架设牢固,帮要背严,顶要背实,严禁超宽掘进。

3、掘进巷道施工时,先采用3—5根半圆木穿过顶梁支护前方,并在每一根过顶梁下靠近煤壁处用圆木打牢点柱,相邻两架

选择捷径到达事故地点,以便尽快抢救和搜寻遇险人员,井下救灾基地设在灾害附近支架完好可靠的进风巷道中。

3、凡是井下人员都必须熟悉本区域的避灾路线,发生事故时能根据事故性质和地点,选择最近的路线到达安全地点避灾和出井。

4、避灾路线:

根据不同的巷道、工作面及灾害的性质、发生地点,每个入井人员必须预先学习作业规程和措施,预防一旦发生事故时,根据作业规程和措施规定的避灾路线,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

花秋镇克勤煤矿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篇7

城市燃气输配管网系统已成为现代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之一。根据建设年代的不同, 我国部分城市的燃气管道服役期已经超过了安全期限, 使得这些输送易燃易爆介质的压力管道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泄漏、爆炸等事故。城市燃气事故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1) 群发性。 (2) 社会性。 (3) 突发性。 (4) 复杂性。因此, 为提高燃气泄漏事故应急预案的操作能力、减少事故损失, 有必要对应急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以便为应急指挥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高水平的燃气事故应急能力是控制燃气事故的发展、保障城市安全的关键。

2应急能力评价的内容

影响应急能力的因素多且复杂, 应急能力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是否合理准确, 直接影响到应急能力评价的结果, 因此, 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对其评价十分关键。

2.1应急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评价指标体系构造是一个“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逻辑思维过程, 是人们对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逐步深化、逐步求精、逐步完善、逐步系统化的过程。应急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应急能力评价的基础、因此, 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建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关键。

2.2应急评价方法——G1赋权法

评价燃气事故应急能力, 需要对各个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权重) 用具体的数字进行度量。目前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主要采用AHP方法[1,2,3,4,5]。但该方法在遇到因素众多、规模较大的问题时, 所建立的判断矩阵往往都不是一致矩阵, 这就将导致评价指标间权重系数的排序关系的错乱, 往往难以进一步对其分组。心理学实验表明, 当被比较的元素个数超过9时, 判断就不准确, 不能直接应用AHP法[6]。

针对上述原因, 在这里采用权重的另一种算法, 即G1赋权法。G1法是郭亚军[7]提出的一种主观赋权法。它通过对AHP进行改进, 避开了AHP中的缺点, 在确定各指标权重过程中不需要构造矩阵, 无需一致性检验, 计算量比AHP法明显减少, 方法可操作性强, 便于使用应用。

基于上述文献综述, 本文首次将G1法应用于燃气事故应急能力的评价上。G1赋权法分为以下4个步骤:

第一, 确定序关系

对于评价指标集{x1, x2, L, xm}, 按以下步骤建立序关系: (1) 专家 (或决策者) 在指标集{x1, x2, L, xm}中, 选出认为最重要 (只选一个) 的一个指标标记为x*1; (2) 专家 (或决策者) 在余下的m-1个指标中, 选出认为最重要 (只选一个) 的一个指标标记为x*2; (3) 专家 (或决策者) 在余下的m- (k-1) 个指标中, 选出认为最重要 (只选一个) 的一个标记为x*k; (4) 经过m-1差挑选剩下的评价指标标记为x*m。

第二, 对x*k-1与x*k的重要程度之比进行判断

设专家关于评价指标x*k-1与x*k的重要程度之比为wk-1/wk的理性判断为:

undefined

当m较大时, 由序关系可取rm=1。rk的赋值见表1。

第三, 权重系数的计算

undefined

第四, 专家组确定的权重系数

在l位专家可能有l1, l2, …, ls (l≤ls

undefined

由此即可求出评价指标xj的权重系数为:

undefined

3基于G1赋权法城市燃气事故应急能力的评价

3.1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次评价指标的选取采取德尔菲 (Delphi) 调查法, 根据天津燃气集团多名专家反馈的结果, 结合我国燃气应急能力评价预案及天津市燃气集团应急预案等, 将燃气事故应急能力评价分为应急预案评价、燃气泄漏监测预报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培训与宣传、后期处置能力等七大一级指标[8,9]。

在认真研究其内容特点的基础上, 选取了各一级指标下具有代表性的二级指标, 如下: (1) 应急救援能力指标主要包括:灾情识别和上报、应急指挥与协调、专业队伍救援能力、现场指挥救灾能力、专业装备与技术能力; (2) 监测预报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危险性分析、检测信息通报预警、信息发送渠道、已有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对可能存在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 (3) 快速反应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指挥部门到达现场的速度、通讯能力、应急联动系统、决策支持反应; (4) 应急预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的启动能力、应急预案体系的完整性、应急预案内容的完备性、预案的维护和更新、培训与演习; (5) 培训和宣传指标主要包括: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公众宣传和教育、公共参与防灾演习情况、新闻报道与社会动员; (6) 后期处置能力指标主要包括:防灾减灾工作、事故后的恢复、社会救助与保险、事故分析与评估; (7) 应急保障能力指标主要包括:组织能力保障、资金支持和后勤保障、通路保障、物资和设施保障。基于上述所选择的二级指标, 根据天津市燃气集团的具体情况, 通过对80位专家及管理人员进行燃气应急能力指标重要程度的问卷调查, 得出了打分统计结果表 (表2) 。

3.2应急能力评价

根据确定的指标体系, 运用G1法对燃气集团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价分析。

(1) 确定序关系

对于应急预案能力评价指标中的一级指标通过专家排序确定其重要程度, 可以对7个一级指标进行的排序如下:

{x1, x2, L, x7}中的x1, x2, L, x7分别对应下列一级指标Ⅰ, Ⅱ, …, Ⅶ。Ⅰ应急救援能力;Ⅱ监测预报能力;Ⅲ快速反应能力;Ⅳ应急预案评价;Ⅴ培训和宣传;Ⅵ应急保障能力;Ⅶ后期处置能力。

(2) 对x*k-1与x*k的重要程度之比进行判断

通过专家排序后再对排序后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并根据G1法中的重要程度表可得:R={1.4, 1.1, 1.2, 1.4, 1.5, 1.2}。

(3) 同理, 对一级指标下的各分二级指标根据G1法进行重要程度计算

①对于Ⅰ中的二级指标排序ⅰ专业队伍救援能力;ⅱ应急指挥与协调;ⅲ现场指挥救灾能力;ⅳ专业装备与技术能力;ⅴ灾情识别和上报。对应的重要程度比较得:R1={1.3, 1.2, 1.0, 1.4}。

②对于Ⅱ中的二级指标排序ⅰ危险性分析;ⅱ已有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ⅲ检测信息通报预警;ⅳ信息发送渠道;ⅴ对可能存在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对应的重要程度比较得:R2={1.5, 1.1, 1.3, 1.2}。

③对于Ⅲ中的二级指标排序ⅰ应急联动系统;ⅱ通讯能力;ⅲ指挥部门到达现场的速度;ⅳ决策支持反应。对应的重要程度比较得:R3={1.3, 1.1, 1.4}。

④对于Ⅳ中的二级指标排序ⅰ应急预案的启动能力;ⅱ应急预案体系的完整性;ⅲ应急预案内容的完备性;ⅳ应急预案演练;ⅴ预案的维护和更新。对应的重要程度比较得:R4={1.3, 1.0, 1.2, 1.4}。

⑤对于Ⅴ中的二级指标排序ⅰ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ⅱ公共参与防灾演习情况;ⅲ公众宣传和教育;ⅳ新闻报道与社会动员。对应的重要程度比较得:R5={1.3, 1.2, 1.5}。

⑥对于Ⅵ中的二级指标排序ⅰ组织能力保障;ⅱ通路保障;ⅲ资金支持和后勤保障;ⅳ物资和设施保障。对应的重要程度比较得:R6={1.4, 1.2, 1.0}。

⑦对于Ⅶ中的二级指标排序ⅰ社会救助与保险ⅱ事故后的恢复ⅲ事故分析与评估ⅳ防灾减灾工作。对应的重要程度比较得:R7={1.5, 1.3, 1.2}。

(4) 权重系数的计算

根据G1法权重计算的公式 (2) (3) (4) , 得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数值。同时因各一级指标下的各二级指标数量不统一, 所以, 在二级指标折合到一级指标的过程中, 应考虑之间的换算关系。具体计算如下:

各一级指标总权重=undefined (n指的是各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的数量) (5)

其中二级指标Cij的合计分值=各分值×统计比率, 其中各分值表如表2所示。最后由二级指标的权重数值, 表2及公式 (5) 得出应急能力指标分值与等级表 (表3) , 即燃气应急能力的总评分, 并根据相应的等级标准确定当前应急能力所处的等级。

可以看出总评分为2.6914, 处于[2,3]分之间, 因此可以得出目前天津燃气集团的应急能力处于良好等级。

4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城市燃气事故中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运用G1赋权法的权重计算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定量方法评价结果客观合理、准确可靠, 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参考文献

[1]铁永波, 唐川, 周春华.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5.12 (4) :433~437TIE Yong-bo, TANG Chuan, ZHOU Chun-hua.The Ap-plication of AHP to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As-sessment in Urban Disaster,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 4, p433~437 (2005)

[2]铁永波, 唐川, 周春华.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灾害学, 2006.3 (1) :8~11TIE Yong-bo, TANG Chuan, ZHOU Chun-hua.The Ap-plication of AHP to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As-sessment in Urban Disaster, Catastrophology, 1, p8~11 (2006)

[3]田依林, 杨青.基于AHP-DELPH I法的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2 (1) :168~171TIAN Yi-lin, YANG Qing.Urban Disaster Response Ca-pa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odel Design Based on AHP-DELPHI Method,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 p168~171 (2008)

[4]田依林, 杨青.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模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8.4 (2) :200~207TIAN Yi-lin, YANG Qing.Study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odel of the Emergency Capability on Emergen-cy, Journal of Bas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 p200~207 (2008)

[5]王霞, 吴沈辉, M.M.Tawana.基于AHP法的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9.2 (1) :42~46WANG Xia, WU Ten-hour, M.M.Tawana.An Evalua-tion on Urban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Against Disaster Based on AHP-Method, Shanxi Energy and Con-servation, 1, p42~46 (2009)

[6]刘建, 郑双中, 邓云锋等.基于G1法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 16 (1) :30~33LIU Jian, ZHENG Shuang-zhong, DENG Yun-feng.Weight Determination of Indexes in Evaluation of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Based on G1,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1, p30~33 (2006)

[7]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GUO Ya-jun.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 Beijing:Science Press, (2002)

[8]铁永波.城镇泥石流灾害危险度评价与应急预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TIE Yong-bo.Urban Debris Flow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and Contingency Plans for Research,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 Dissertation, (2006)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篇8

摘要:我国地质灾害近年来呈高发、频发态势,严重阻碍着我国山区城镇建设,本文在综合分析暴雨条件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探讨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模型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所提出的评价体系可为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暴雨;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GIS

1.概述

受复杂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脆弱的地质环境以及极端气候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频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关系密切,根据相关统计分析,在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地质灾害均是因暴雨诱发而形成的。因此,探索适合暴雨条件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实现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快速、准确的区划及圈定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课题,此项工作不仅可以给政府和相关部门灾前灾害防治的正确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支持,还可以为更好地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暴雨条件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研究

在暴雨条件下,对地质灾害发育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坡度、工程岩组分类、坡体结构类型、相对高差、地质构造、地面变形情况、河流地质作用、暴雨强度、地质灾害密度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各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

3.暴雨条件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方法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其实是对地质灾害发育环境状态的概化,在通过野外调查以及室内分析基础上,获取研究区大量实际资料和数据,深刻掌握研究区地质环境以及地质灾害发育的构成、結构特征后,才能将实际系统抽象出能代表实际演化过程的概念模型。并以概念模型为基础,构建数学模型,通过向数学模型输入高质量、能代表实际环境情况的因素参数,最终获得符合实际的结果[6]。

随着研究的不断进步,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提出了一些针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模型和方法,如信息量法、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系统法及Logistic回归模型等,其中,Logistic回归模型是在分析地质灾害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根据自变量在预测期的数量变化来预测因变量关系大多表现为相关关系,通过建立有关变量的回归方程,并将预测模型以回归方程方式表示,最终判别地质灾害是否发生,因此,该模型方法在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得到广泛应用。

4.实例研究

本文选取四川省甘孜州某县作为暴雨条件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实例研究。根据相关资料,截止2003年,该县全境内发育地质灾害172处,包括泥石流灾害84处,滑坡47处,崩塌32处,潜在不稳定斜坡9处等。

本文采用上述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在ARCGIS平台下,对该县进行暴雨条件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地质灾害易发性高、中、低、极低等级面积各占全县面积的3.38%,14.66%,57.62%,24.34%。

参考文献:

[1] 王恭先等.《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116

[2] 冯晓,谢远光.《线形工程计算机辅助选线设计理论与方法》[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60-166.

[3] 沈芳.山区地质环境评价与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GIS系统[D].成都理工大学, 2000.

[4]乔建平,赵宇. 滑坡危险度区划研究述评[J]. 山地学报.2001, 2.

[5]石菊松.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滑坡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D]. 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42-46.

[6]梁和成,周爱国编著.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评价与区划[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

灾害应急预案 篇9

一、基本情况

全乡地质灾害村。我乡山地地质灾害种类主要体现为: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河库塌岸等。

二、重点防范区段

根据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圈定全乡重点防范区段为:等。

三、防范措施

⑴做好经常的宣传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加强自身防范,预测和自救能力。

⑵落实防灾责任制,逐点落实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应急措施。

⑶制定监测人员培训计划和重要隐患点巡回检查,以及建立地质灾害巡查制度。

四、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和抢险指挥部,定领导、定区域、定任务、落实责任。

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下设办公室,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⑵抢险指挥部成员名单

指挥长:

副指挥长:

成员:

五、责任分工

⑴河库监测总负责人:

责任人:

⑵地质灾害监测总负责人:

责任人: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篇10

1.1编制目的

提高地质灾害发生后或出现重大地质灾害临灾征兆时的应急反应潜力,科学有效地指挥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最大程度地避免、减轻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四川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阿坝州突发事件应对条例》、《阿坝州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州范围内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包括: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危害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1.4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坚持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以县人民政府属地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

为有效防治和处置地质灾害,成立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州指挥部),地质灾害发生后或出现重大地质灾害临灾征兆时,指挥部负责全州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州指挥部由州人民政府分管副州长任指挥长(特殊状况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阿坝军分区领导、州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武警阿坝州支队领导、州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指挥长。成员包括:州政府办公室(州政府应急办)、州国土资源局、州委宣传部(州政府新闻办)、州监察局、州发展改革委、州经信委、州教育局、州公安局、州民政局、州财政局、州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局、州交通运输局、州水务局、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畜牧兽医局、州商务局、州卫生局、州环保局、州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州旅游局、州安监局、州防震减灾局、阿坝日报社、州公路局、州广播电视台、州工商局、州气象局、州食品药监局、阿坝军分区、州公安消防支队、武警阿坝州森林支队、电信阿坝分公司、移动阿坝分公司、联通阿坝分公司、阿坝电力公司等单位负责人。

职责:主持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会商,根据灾情或险情,决定是否启动应急响应;统一组织指挥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组织制订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抢险救灾;执行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州委、州政府下达的其他关于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任务。

2.2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州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州国土资源局局长兼任。

职责:了解险情、灾情后,及时向指挥部提出启动应急响应级别推荐,提出具体的应急处置措施和抢险救灾初步方案;贯彻州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和相关县指挥部的工作,并督促落实;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为指挥部决策带给依据;负责汇集险情、灾情和应急处置进展状况,及时统计、核实、上报相关信息;指导相关县指挥部工作。

2.3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工作组

发生较大以上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根据需要成立综合协调、专家技术、抢险救援、医疗卫生、监测预警、应急保障、善后处置、宣传报道等应急处置工作组。

2.3.1综合协调组

由州政府办公室(州政府应急办)牵头,州国土资源局、州公安局及相关县政府的有关负责人参加。任务是传达现场指挥部领导的指示,报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状况,协调有关抢险救援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2.3.2专家技术组

由州国土资源局牵头成立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专家组,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带给技术咨询服务,必要时邀请省国土资源厅技术专家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应急工作带给技术咨询服务。

2.3.3抢险救援组

由现场指挥部确定成员单位,主要由参加抢险的救援力量组成。任务是迅速抢救遇险、受伤人员,安全转移人财物等。

2.3.4医疗卫生组

由州卫生局牵头,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和重伤人员转运救治,带给医疗救治中必要的技术支持,并承担卫生防疫等相关工作。

2.3.5监测预警组

由州国土资源局牵头,州气象局、州水务局等有关单位参加,主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方法、技术的研究,开展应急调查、应急评估、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3.6应急保障组

州经信委牵头,组织协调电力、通信运营企业尽快恢复受破坏的设施设备,协调相关企业带给燃油、电力、通讯等应急保障。

州民政局负责协助灾区有关部门做好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工作;申请、管理、分配灾民救济款物;做好农村居民倒塌房屋恢复重建的资金安排;负责州级物资的组织储备、调拨和供应工作;负责死难者的善后处置等相关工作。

2.3.7善后处置组

由事发县政府牵头,负责做好遇难、受伤人员的赔付、安抚和恢复生产、生活正常秩序等工作。

2.3.8宣传报道组

州委宣传部(州政府新闻办)牵头,负责组织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提出新闻发布、报道工作意见,指导组织新闻发布、报道工作,协调解决新闻发布、报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收集、跟踪舆情,组织舆论引导,负责对互联网的监控、管理及网上舆论引导工作。负责受理港澳及境外记者的采访申请及管理工作。

2.4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

州政府办公室(州政府应急办):负责突发性地质灾害重大事件的综合协调和应急管理指导工作。

州国土资源局:负责州指挥部办公室工作。组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应急监测工作,并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提出应急防治与救灾措施推荐;组织专业技术和施工队伍,实施必要的应急治理工程,减缓和排除险情,提出灾后重建总体设想及治理措施推荐。

阿坝军分区:负责组织所属部队、民兵应急营投入抢险救灾,侦查灾情,开展国防后备力量应急动员,重点是抢救被埋人员,救扶受灾群众、工程抢险、处置次生灾害。在受灾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好外区部队支援的协调配合工作及相关保障工作。

武警阿坝州支队、州公安消防支队、武警阿坝州森林支队:根据灾害需要,按照《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规定,在事发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相关工作,负责抢险救灾、营救群众、转移运送物资等。

州委宣传部(州政府新闻办):负责组织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提出新闻发布、报道工作意见,指导组织新闻发布、报道工作,协调解决新闻发布、报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收集、跟踪舆情,组织舆论引导,负责对互联网的监控、管理及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负责受理港澳及境外记者的采访申请及管理工作。

州监察局:负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救灾工作中履行职责及对救灾物资、资金的使用管理实施监督;对国家工作人员因工作中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进行查处。

州发展改革委:负责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及投资计划的协调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协调安排应急抢险建设项目、按照国家政策争取重大应急工程建设纳入国家基建计划;负责协调应急抢险物资。

州经信委:负责组织、协调电力、通信运营企业尽快恢复受破坏的设施设备,协调相关企业带给燃油、电力、通讯等应急保障。

州教育局:负责指导全州教育系统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处置工作。加强教育,提高学校防范地质灾害的潜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确保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州公安局:负责组织公安民警参加地质灾害抢险救援,维护灾区社会治安、交通秩序,依法查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重点目标安全和救灾抢险物资运输畅通,协助相关部门动员疏散受灾人员。

州民政局:负责协助灾区有关部门做好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工作;申请、管理、分配灾民救济款物;做好农村居民倒塌房屋恢复重建的资金安排;负责州级物资的组织储备、调拨和供应工作;负责死难者的善后处置等相关工作。

州财政局:负责牵头组织灾情的核实和统计汇总工作;应急防治与救灾资金的筹集和落实;做好应急防治与救灾资金的分配及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等工作。

州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局:负责协同做好灾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转移、临时安置等工作,指导灾后群众住房和灾区公共设施恢复重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质量监理工作。

州交通运输局(州公路局):负责及时组织抢修损毁的交通基础设施,确保道路畅通。协调组织运力,保障救灾物资运输。

州水务局:负责水情和汛情的监测及地质灾害引发的次生洪涝灾害的处置;及时向指挥部报告灾情动态;组织、协调、指导全州水利工程抢险工作,负责督促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储备防汛抢险物资。

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畜牧兽医局:负责农业、林业、畜牧业灾情核查、统计、救灾工作,指导灾后农业、林业、畜牧业恢复生产。

州商务局:负责协调组织灾区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做好灾区肉类、食糖、食盐等重要商品的市场调控;加强灾区生活必需品的市场运行监测。

州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伤病员医疗救治工作,为灾区群众带给医疗保障和精神、心理、卫生健康咨询服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爆发流行;组织开展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及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等执法监督检查。

州环保局:负责水、气、辐射环境应急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危害。

州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州广播电视台、阿坝日报社:负责地质灾害宣传报道工作,及时准确报道经指挥部审定的灾情和应急工作动态,按照指挥部的要求向公众发布灾害警报、紧急通知及重要天气预报等,及时报道抢险救灾动态信息。

州旅游局:负责指导、督促相关部门做好旅游服务设施的保护和排险,指导和协助做好旅游景区、景点游客的疏散工作。

州安监局:负责指导、督促各非煤矿山企业、各加油站点的地质灾害应急防范和抢险救援工作。

州防震减灾局:负责带给地质灾害所需的地震资料信息。

州工商局:指导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用心动员经营户开展生产自救,为群众带给生活必需品;负责灾区物资供应的市场管理工作。

州气象局:负责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带给天气趋势分析和预警预报服务;带给天气实况资料服务;灾情发生后根据需要开展现场气象服务。

州食品药监局:负责救灾期间药品、医疗器械和餐饮环节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根据灾情需要,做好药品、医疗器械供应协调工作。

电信阿坝分公司、移动阿坝分公司、联通阿坝公公司:负责所属通讯设施、设备的抢险、抢通工作,迅速组织力量恢复灾区通讯;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带给应急通讯保障。

阿坝电力公司:负责所属设施、设备的抢险、抢通工作,迅速组织力量恢复灾区供电;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带给应急电力保障。

2.5其他应急指挥机构

根据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状况及应急处置需要设立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由州、县相关人员和部门共同组成。

根据需要县、乡成立相应指挥机构。

3预防、预警

3.1预防工作

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定期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构成覆盖全州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国土资源、水务、气象、经信、安监、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密切合作,逐步建成防汛监测网络、气象监测网络,连接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时传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汛情和气象信息,坚持汛期24小时值守制度。

3.2监测预警

3.2.1信息收集与分析

县政府负责落实地质灾害监测单位和监测人员,组织应急监测。州国土资源局负责广泛收集整理与突发性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的数据资料和信息,组织调查、核实灾情、险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潜在威胁、影响范围以及诱发因素,实时掌握灾情、险情动态,及时分析、预测发展趋势,并及时上报灾害发生状况和发展趋势。

3.2.2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本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年初拟订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订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职责人。

3.2.3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要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当地县级政府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状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3.2.4“防灾明白卡”发放

为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潜力,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村民,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资料的“明白卡”发到村民手中。

3.2.5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

地方各级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本级政府,同时透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后,当地政府要依照群测群防职责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职责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4突发地质灾害报告

4.1信息报送

4.1.1信息速报

县政府接到出现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报告后,立即报告州政府、州国土资源局。州人民政府、州国土资源局根据灾情及时报告省人民政府、省国土资源厅。对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中型及以上的地质灾害也要按上述要求速报。

4.1.2信息报送资料

灾害速报资料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类型、规模、人员伤亡失踪数量、经济损失、可能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已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4.2通信与信息传递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有线电话、卫星电话、手机、电台及互联网等,建立覆盖全州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并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4.3信息发布

州政府新闻办根据相关规定和州指挥部的要求,严格把关,统一口径,及时发布应急处置与救灾工作进展状况,要充分重视并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

5应急响应

5.1应急响应启动

应急响应分为四级,Ⅰ级为最高级别响应。根据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由指挥部办公室提出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的推荐,报州指挥部审批后宣布启动。

5.2应急响应行动

5.2.1Ⅰ级应急响应行动

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后,事发县和州政府同步启动应急预案,州指挥部宣布进入应急状态,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州指挥部组织国土资源、民政、交通运输、水务、城乡建设住房、财政等部门及时赶赴现场,采取措施,防止灾害扩大。请求省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赴灾区现场指导应急处置工作,派出专家组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其发展趋势。

(2)成立现场指挥部,根据现场状况确定应急处置方案,开展应急处置,并及时向州指挥部报告相关状况。

(3)州指挥部召集成员单位召开紧急会议,分析、研判灾情,部署抢险救灾工作。根据灾情的发展变化,响应期内随时召开流动会商会。及时向省政府报告灾情和应急处置状况。

(4)州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向相关县政府和州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灾情和州指挥部的指示、命令。

(5)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需要,州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及时开展各项应急工作。

州指挥部办公室按照指挥部的总体部署,组织、协调开展各项应急处置工作;驻州部队和武警、森警、消防部队迅速组织力量开展人员搜救、伤员转运和其他抢险救灾工作;卫生部门及时派出医疗分队做好伤病员医疗救治工作,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必要时可动员当地医疗机构成立现场紧急救护站;交通运输部门迅速组织力量抢通道路,并为抢险救灾带给运输保障;民政部门为灾区紧急调拨救灾物资,及时救助安置受灾群众;财政部门安排下拨应急经费;通信部门迅速组织力量抢修受损通讯线路和设施,并为抢险救灾带给应急通讯保障;其他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6)州气象局加大预报密度,及时监测、分析和预测天气形势,每日不少于2次向州指挥部带给事发地区的天气预报,并及时发布天气预警信息。

(7)州指挥部办公室每日及时将当日相关灾情及抢险救灾工作部署等状况上报州委、州政府,并向州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通报。

(8)州指挥部成员单位应按照分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充分调动本系统的力量,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5.2.2Ⅱ级应急响应行动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后,事发县和州政府同步启动应急预案,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州指挥部组织国土资源、民政、交通运输、水务、城乡建设住房、财政等部门及时赶赴现场,采取措施,防止灾害扩大。必要时,请求省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支援。

(2)成立现场指挥部,根据现场状况确定应急处置方案,开展应急处置,并及时向州指挥部报告相关状况。

(3)州指挥部召集成员单位召开紧急会议,分析、研判灾情,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及时向省政府报告灾情和应急处置状况。

(4)州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向相关县政府和州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灾情和州指挥部的指示和命令。

(5)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需要和受灾县请求,州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及时开展各项应急工作。

州指挥部办公室按照指挥部的总体部署,组织、协调开展各项应急处置工作;驻州部队和武警、森警、消防部队迅速组织力量开展人员搜救、伤员转运等其他抢险救灾工作;卫生部门及时派出医疗分队做好伤病员医疗救治工作,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交通运输部门迅速组织力量抢通道路,并为抢险救灾带给运输保障;民政部门为灾区紧急调拨救灾物资,及时救助安置受灾群众;财政部门安排下拨应急经费;通信部门迅速组织力量抢修受损通讯线路和设施,并为抢险救灾带给应急通讯保障;其他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6)州气象局加大预报密度,及时监测、分析和预测天气形势,每日向州指挥部带给事发地区的天气预报,并及时发布天气预警信息。

(7)州指挥部办公室每日及时将当日相关灾情及抢险救灾工作部署等状况上报州委、州政府,并向州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通报。

(8)在严重的地质灾害发生期间,州指挥部成员单位应按照分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充分调动本系统的力量,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5.2.3Ⅲ级应急响应行动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后,事发县和州政府同步启动应急预案,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州指挥部组织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住房、交通运输、水务、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

(2)迅速组织力量开展人员搜救、伤员救治等抢险救灾工作;

(3)州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向相关县政府和州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的命令及有关灾情状况。

(4)根据抢险救灾的需要和各县请求,州指挥部办公室及时组织协调抢险救灾物资调拨,州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5.2.4Ⅳ级应急响应行动

发生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后,事发县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与救灾工作。

(1)小型地质灾害的应急工作,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由事发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具体指挥,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

(2)州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向相关县政府和州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

(3)州指挥部办公室根据抢险救灾需要和受灾县请求,组织协调向灾区带给相关支持;州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5.3应急处置

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受灾群众灾后安置和重建工作应享受当地救灾相关政策。

由当地县政府牵头,按有关法规和政策,对地质灾害受伤人员给予救治和救济,并做好善后工作,迅速对地质灾害现场进行清理,排除障碍,保障城市功能,恢复交通畅通。

5.4应急响应结束

经专家组鉴定地质灾害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指挥部批准,事发县政府撤消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急响应结束。

5.5宣传报道

突发地质灾害调查核实后,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讲究方式、注重效果、遵守纪律、严格把关的原则,报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审核同意,由现场指挥部指定的新闻发言人向媒体发布。

6培训和演练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地质灾害知识的培训力度,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潜力,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防治与救灾培训,并适时组织演练,充分提高群众知灾、识灾、防灾、避灾意识,到达科学防灾,主动避灾。

7后期处置

7.1后期治理恢复等工作

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根据应急处置措施实施状况,州指挥部要对后期灾害治理、群众安置、恢复生产、保险赔付等作安排,实行分工负责。

县级及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灾害点的现状调查,分析发展趋势,确定危险性、危害性、治理紧迫性,组织编写上报治理材料,根据部门职责实施治理工作。

县级及以上民政、人事劳动等部门负责居民或企业灾害状况调查,由民政部门牵头制定补助救助方案,在县政府批准后负责方案实施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各类保险赔付工作。

县级及以上水务、交通运输等部门负责受灾居民或企业的生产生活条件恢复工作,由水务部门负责编制恢复生产生活方案,在县政府批准后负责方案实施。

7.2灾害事件及处置总结评估

州政府应急办牵头负责灾害状况、应急处置状况总结工作,由县级及以上宣传、国土、民政、水务、交通运输、公安、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参加。深入分析取得成效、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后序措施,完善相关预案。

8附则

8.1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州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修订、完善。

各县人民政府参照本预案,制定本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8.2名词术语解释

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地质灾害危险区: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

次生灾害:指由地质灾害造成的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水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

直接经济损失:指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包括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物品、财物等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以重新修复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非实物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损失。

8.3预案实施

上一篇:揭牌仪式讲话稿精选集总下一篇:安全演讲稿-幸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