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研究生专业及院校排名(精选16篇)
化工专业就业前景:化工行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许多行业都有化工的身影,所以说化工行业还是很有前途的,而且就业机会也比较多。感觉化工行业想做出成就来相对于其他行业还是比较容易的。
化工专业就业前景之就业方向
从事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化工行业的国有企业主要有四大公司: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我们国内目前新建化工项目比较多,化工等专业毕业生得到的就业岗位不降反升,就业前景令人看好。
化工专业就业前景化学化工类: 5年内不愁找工作
化工专业就业前景【发布】化学及化工专业属于人才缺口比较大的专业之一,2007年扬州本地毕业的化学化工类专业毕业生供求比例达到1:3。
化工专业就业前景【分析】该行业对人才的技术性要求较强。需求职位中以技术类、销售类、管理类职位为主。从行业来看,该专业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化工业、能源业、医药、生物制药业以及环保业,附加值高的化工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制造业等也都需要大量专业人员,由于对专业技术要求高,毕业生2-3年内转行的较多,人才相对缺乏,所有市场对此专业人才需求量都大,可以说,有此专业经验的,5年内不愁找不到工作。
化工专业就业前景之化工专业大学排名一览
1天津大学
2清华大学
3华东理工大学
4浙江大学
5大连理工大学
6北京化工大学
7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8华南理工大学
9南京工业大学
10北京理工大学
11湖南大学
12南京理工大学
13四川大学
14中南大学
15哈尔滨工业大学
16厦门大学
17浙江工业大学
18东北大学
19青岛科技大学
20西北大学
21广西大学
22大庆石油学院
23沈阳化工研究院
24西南石油学院
一、纺织类院校化工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化工类专业的教育特点是操作性、职业性强, 教育投入与办学条件要求高[1]。尽管不少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但是仍然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与产业的结合不够深入和紧密, 常常使办学陷入招生难、实习难和就业难的困境。主要归纳为:
1) 长期以来, 化工设备的制造过程中, 多采用金属材质。所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 并不具备能够使学生对于设备内部结构完成认识的条件。学生对学过的知识, 绝大数仅仅局限于课本或者教学资料的理论阶段, 少数的实训并不能达到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尤其是对设备实践的认知和操作方面。
2)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及正式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3) 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较为刚性, 教学过程的实施形式较为单一, 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小批量、个性化、不同类别”学生顶岗实习需求, 限制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养成。
对于纺织院校的化工专业, 本身不是院校重点支持专业, 相对学校的投入有限, 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符合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便成了我们的首要问题。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的把握企业对人才需求, 有针对性的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将教学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我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博汇集团、淄博永大化工、鲁泰集团、凤凰印染等企业进行走访调研, 与行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往届我院毕业生进行了交流与座谈, 通过调研确定:
1) “12”式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1”是指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为基础, 以专业建设和技术研发为纽带, 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上与企业建立一个平台。例如:淄博永大化工有限公司、鲁泰集团, 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学习, 我们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员工培训, 实现共赢。“2”是指应用化工技术培养方向:化工工艺制定与实施、纺织化学品生产与销售。2) 课程体系设置。基于化工、纺织企业岗位职责要求, 进行岗位能力分析, 针对能力培养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依据化工、纺织企业调研及相关行业企业标准, 对岗位 (群) 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根据专业能力对应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置课程, 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是:省内企业调研—就业核心岗位 (群) 定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岗位任职能力分析—支撑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设置化工、纺织相关的两个岗位群, 可以充分利用纺织类的实践条件, 例如化工设备方面我们的实训完全可以使用纺织印染设备, 这样学生在学好化工设备的同时对纺织设备的使用操作、维护有进一步的理解, 将自己的知识面拓宽。
三、改革实践模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1) 构建校内实验体系。针对目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验较少, 课程比较枯燥的问题, 在一为年级开设课程的时候, 将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的相关实验和纺织染整的实验, 例如染色、阻燃实验作为拓展实验, 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为学生后面学习纺织相关知识打好基础。
2) 构建校内实践体系。开设 《化工技能培训与考核》 和 《化工专业实训项目选修》综合实训课程, 开设在第五学期, 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 实习体系课程均采取化工和纺织两线并行的方式, 从而为到生产一线的工作学习提供保障, 然后结合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 经双向选择到生产一线顶岗实习。
3) 构建校外实训体系。经过多年积累, 现在每个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基本稳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利用设备见习课程, 学生不仅要到化工企业, 同时要到相关纺织企业例如鲁泰纺织去见习, 在学好化工的同时要掌握好学校的纺织特色, 拓宽知识面。
四、调研结果
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等方式, 通过座谈、电话、网络、会议等途径, 共调研省内大、中型企业87 家, 往届毕业生2011届至2014 届学生108 名, 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5% 。经过对调研信息分析归纳, 按照岗位类型进行归类,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专业定位两大岗位群工作学生占总学生数的61% 左右, 同时大约23% 的毕业生从事了纺织相关工作岗位, 同时工资待遇与化工工艺岗位群相差不大, 主要原因归结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同时具备化工和纺织两种岗位的能力, 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 发展空间更大。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通过最近几年不断探索, 将应用化工专业特点和学校纺织专业的特点相结合, 制定了纺织类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并实施。通过毕业生就业及社会反映情况, 人才培养效果好, 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摘要:针对目前纺织类高职院校发展瓶颈, 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 结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旨在打破传统学科人才培养界限,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纺织类,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化学 分层教学 载体 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83-01
随着高考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生源素质的相对下降,入学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也有下降的趋势,这在高职院校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专业,如化工类专业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也日趋增大,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类专业近年来的招生情况为例,一个约40名学生组成的普通班级,其高中阶段选择理科的学生约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而在这些理科生中高中阶段选择化学的大约只占了其中的一半,由这样学情的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在大一一开始就统一进行化工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统一教学,可以想象任课教师教学的难度,也可以想象出来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其结果往往是基础化学课程学不好,后续的专业课程也很难有效地开展下去,因此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在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深入地进行下去,而分层次教学改革就是适应了学生实际学情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改革。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本上还没有在基础化学课程中实行分层教学,该院也仅仅是在2012级材料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改革尝试,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笔者发现在经过对学生学情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分班教学、分层教学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分层教学,进入大二的学生在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化学技能的培养方面都达到了较平均的水平,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更切当地进行分班、分层次教学,如何根据教学实践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和考核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1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是介于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承前启后的“桥梁”课程,教学中既要应用基础课程的原理与方法,又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先修课程有中学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为各类专业课程。随着专业的改革,课程课时压缩的也较明显,现在的化工类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一般为160学时左右,在这些学时内进行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其难度也是很大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性内容都要进行教学。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而言,由于压缩了学时,必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浓缩”。多年来,我们一直使用该教研室编写的高职高专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化学》教材,该教材较好地解决了因学时减少、内容“浓缩”而引起的教学矛盾,同时也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要求。
2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与载体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是指在大一入学时在同一专业年级中按学生中学阶段化学知识、化学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摸底考试选拔后按模块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结构模式,即模块的课程结构,可以按特定的专业方向和不同的教学任务来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组织,以确定相应层次的目标、相应组织教学和相应层应达目标考核这样几个阶段来实施。学生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基础,模块的课程结构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载体,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动力。
在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中,基础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都是教学的重点,包括物质结构基础、烃和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热力学基础、滴定分析技术、物性参数的测定技术、无机物的基本性质等,这也是教学的载体。为了能够顺利地开展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掌握必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任课教师需要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这两个方面做好工作。教研室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学习兴趣小组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讲座、兴趣小组的上课内容上多个层次模块适当平衡,突出重点,强化难点,讲究针对性。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调动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专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组织,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模块选择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也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客观理性地作出选择。
3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的考核
为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成绩考核的考核可以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30%,其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以平时成绩的评定为例,可以以其中课堂纪律及考勤占50%、课堂讨论发言积极性占30%、实训操作考核占20%分配下去。
经过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该院实行分层教学的化工类材料专业,学生学习的动力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错,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之后,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化工类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再学习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鲁定元,万益,操时尧.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3):4-7.
浏览次数:722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10-7-4 11:00 | 提问者:李小寒11
1(英语语言文学)全国160所高校排名
1上海外国语大学A+ 16 河南大学A
2北京外国语大学A+ 17 四川大学A
3北京大学A+ 18 华中师范大学A
4南京大学A+ 19 福建师范大学A
5厦门大学A+ 20 苏州大学A
6复旦大学A+ 2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A
7南京师范大学A+ 22 中山大学A浙江大学A
8山东大学A 24 清华大学A
9大连外国语学院A 25 南开大学A华东师范大学A 26 天津外国语学院A四川外语学院A 27 中南大学 A西南大学A 28 西安外国语大学A湖南师范大学A 29 东北师范大学A北京师范大学A 30 上海大学A华中科技大学A 31 北京语言大学A
B+等(47个):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辽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吉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湘潭大学、黑龙江大学、深圳大学、河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宁夏大学、南昌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广西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郑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B等(47个):天津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海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广东商学院、聊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燕山大学、广州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汕头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中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扬州大学、福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华侨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通大学。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全国170所高校排名
B+ 等(53 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南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四川外语学院、上海海事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贵州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安徽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黑龙江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外交学院、北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广西民族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B 等(52 个): 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山西大学、燕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聊城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长春税务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南华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济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长江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烟台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扬州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大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报考首选四类院校
全国210多所拥有英语专业硕士点的高校中,哪一个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为了前途,你需要好好考量一番。据综合分析,目前英语专业研究生录取的院校及其专业方向大致可分为以下5类:
1.研究类高校南开大学等。这一类学校的研招考试有一定难度,比较适合那些准备读博或有志于理论研究的人报考。
2.外语院校类川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这类院校重视基本功,着重于语言研究。其报考火爆,竞争相对激烈,考生的水平都很强,适合那些既有理论头脑、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报考。
3.理工科类英语专业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这类高校将语言同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重视词汇量、基本功以及英语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这些院校题目出得整齐,准备起来也比较容易,但不一定好考,因为近年来报考的人数逐年递增。
4.将英语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紧密联系的院校,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这类院校适合那些有志从事外交、外贸工作的考生报考。
5.关注度少的较为冷门的地方院校。这类学校报的人不多,比较好考,试卷水平相当英语专业八级或略低于专业八级的水平,比较适合对自己的英语能力没有充分把握的考生报考。
就上述分析来看,前四类院校都比较有特色,这些院校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将来毕业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就业领域。对于有意报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这些院校是首选。
近年来,考生中存在一种重大的认识误区:很多考生认为学英语就应该去一些文科院校,尤其是英语专业特点较为鲜明的院校,比如北外、上外、川外等。当然,如果你有足够的实力和自信,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这并非明智之举。这些院校报考人数多,录取率很低。相比之下,清华、北航、北理工、哈工程等理工科强势院校,英语专业也都很有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些院校在英语同理工专业的结合方面做得很好。这些院校研究生阶段除了要学习一般院校所开设的英语语言文学、词汇学、翻译、写作等课程外,还要学习各院校所独具的优势专业,比如航天领域、船舶领域相关英语等。具有这样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无疑更具竞争力。
热门院校点评
据《全国高校专业报考指南》显示,目前全国英语专业实力排名前20的院校分别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洛阳外国语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
当然,这些院校的排名也不是绝对的。每个学校都是因为自己独特的一面而在排名榜上占有一席之地。例如:
复旦大学编《英汉大字典》的陆谷孙教授领衔,专业设置和学校背景都不错。厦门大学的口译、英美文学很出色,再加上厦门大学地理位置优越、风光秀美,有志从事同声传译的同学不妨考虑报考厦门大学。
南开大学的英语专业长于历史和文学,其系主任常耀信教授著的《美国文学简史》在许多高校里都成为指定教材。
对外经贸大学与欧盟合作的培训中心影响很大,英语专业毕业生工作很好。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在支撑,前者有英汉语比较协会的郭著章教授,后者有译界泰斗刘重德教授。
重点推荐院校
一、外国语院校类
二、综合性大学类
1、北京外国语大学
1、北京大学
2、上海外国语大学
2、南京大学
3、西安外国语大学
3、复旦大学
4、四川外语学院
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5、厦门大学
1、中国传媒大学: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也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但是教学制度陈旧了,已经逐渐被其他院校赶上了。
2、上海戏剧学院:也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也有着着良好的就业前景,而且招生人数很少,学生整体质量很好。再加上上戏的学生外形条件不错,就业前景非常好!但是招生人数少,对于报考来说不是好事。
3、浙江传媒学院:与前两所学校一样,有着好的师资力量,但是最近几年才从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再加上几年来浙传的招生黑幕很多,所以学校的名声已远不及前两所学校。
4、四川师范大学:师资也很不错,但是由于学生招得多,所以也聘请了许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教学。但是学校的就业率仍然保持在全国播音主持院校的前列。另外川师大也很注重学生的外形条件,所以找工作比较吃香!
5、天津师范大学:授课的不少是中传的老师,所以师资不错。但是由于该校的硬件设施比较差,再加上近几年天师大走出来的人大多不是很有名气,该校的名气不是很响。
6、湖南大学:师资力量一般,但是由于身处湖南长沙,有着很好的就业前景。再加上是国家重点大学,所以近几年湖南大学可谓“名声大振”!
7、武汉大学:师资不错,武汉大学的文学专业很强,新闻专业的强大,为播音主持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前提,再加上学校有很好的名声,就业率也很不错!
江西编导培训|南昌播音主持培训|南昌空乘培训|南昌摄影培训——江西艺航传媒
8、吉林大学:师资强大,学校的名声很不错,但是由于身处东北,招生的地域有所限制,学生大多以北方人居多。
9、上海师范大学:师资与上戏差不多,再加上有谢晋导演的名声以及在上海的原因,就业相对比较简单!
10、陕西师范大学:师资不错,环境不错,但是招生人数不多,名声不是很响,所以不是为大家所熟知。
十名以后的院校排名如下:
11南京艺术学院 12广州大学 13浙江工业大学 14四川音乐学院
15重庆大学 16福建师范大学 17江西师范大学 18成都理工大学
19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20河南大学 21南京师范大学
22山东师范大学 23东北师范大学 24辽宁大学
25黑龙江大学 26陕西科技大学 27吉林艺术学院 28西南师范大学
29西安工程大学 30新疆艺术学院 31哈尔滨师范大学 32沈阳师范大学
33西北大学 34杭州师范大学 35华中师范大学 36沈阳音乐学院
37贵州大学 38南昌大学 39长春师范学院 40中华女子学院
江西编导培训|南昌播音主持培训|南昌空乘培训|南昌摄影培训——江西艺航传媒
41辽宁师范大学 42山东艺术学院 43西安外国语学院 44西北大学
45徐州师范大学 46安徽大学 47西南大学 48河北影视传媒艺术学院
49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50东北农业大学
注意:以上排名仅反映该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水平,而非学校整体水平。
如果你相信民间排名,一个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天健会计师事务所那个联合排名,一个是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网上可以搜索到。
总体看,学术方面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比较靠前;但就业方面,紧随其后的中央财经大学、财政部科研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非常好。具有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的还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等。
非211高校中,各省市的财经类院校多为国家特色专业或省部级特色专业,会计学专业的地位相当。如江西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浙江财经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云南财经大学、铜陵学院等.............
首选:
[6090]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校以会计起家,财院之外省内最好的会计师资)
[2750]海南大学(211高校毕业)
[6215]郑州大学与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联合办学(就读在财专)(郑大211毕业证,财专负责教学)
其次:
[3690]吉林财经大学(财经类专业大学,地方偏远)
[3480]内蒙古财经大学(财经类专业大学,地方偏远)
[5205]贵州财经大学(财经类专业大学,地方偏远)
再次:
[5525]新疆财经大学(财经类专业大学,地方更远)
[2890]重庆工商大学(财经类专业大学,但二本无会计类专业)
[2920]山西财经大学(财经类专业大学,但二本无会计类专业)
[6080]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经类专业大学,但二本无会计类专业)
[7106]哈尔滨金融学院(刚升本的财经类二本,师资也可以,但该省最好的财经学科在哈尔滨商业大学,是一本招生)
[7208]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刚升本的财经类二本,师资也可以,但该省最好的财经学科在湖南大学,是一本招生)
推荐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学校: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学院、北京化工学院
1 职业安全教育的内涵
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安全教育是针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所开展的一项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根据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与个人成长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由国家、社会、职业技术学院及其学生等主体共同开展, 主要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应急救护、心理健康、国家安全等为主要教育内容。
职业院校学生安全教育主要目的是引导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养成良好的职业安全行为习惯, 树立安全和法治理念意识, 提高安全生产防范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应急救护能力, 降低安全事故和各类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有效保护学生个人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学生健康心理,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安全教育对学生个人成长、学校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职业院校化工类专业开展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安全教育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一系列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 以及《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以及三级八类职业安全卫生标准, 构成了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的行为规范, 指出了化工产业从业者安全生产的知识与技能, 是保障化工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安全教育和培训的权利与义务。因此, 对化工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特别是化工职业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安全生产的法制观念和行为规范, 对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3 职业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施路径
由于化工产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复杂性和大型化特点, 以及生产原材料及辅助产品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蚀等特殊化学性质, 导致了化工产业生产管理中安全隐患和安全世故发生率相比其他行业要高, 一旦发生安全问题, 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巨大。因此,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多渠道全方位的加强化工类学生安全教育。
3.1 建立多元化的安全教育渠道
化工类专业的安全教育不仅包括基础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外, 还应包括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知识、化工生产安全技术、化工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预防、作业场所安全警示标志、化工职业危害监测与防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新技术、新方法。
3.2 在专业课教学中整合安全教育内容
专业课教师可以在教授学生化工工艺方面专业知识的同时, 将化工安全教育渗透其中, 使学生熟练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在教授学生化工设备、化学产品有关原料性质、工作原理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强调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去实施操作工作。
3.3 提升专业教师的安全教育水平
由于职业院校化工类安全教育方面的教师大多没有行业生产管理的实践经验, 导致其教学水平有限。因此学校应该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 了解安全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 以便在教学和实践实习指导中能够更好的完成对学生的专业安全教育。
3.4 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化工专业安全教育
化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相对较多, 抓好这些环节的安全教育十分重要。不同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场所是在各类生产车间, 以动手为主, 这样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实习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专业安全教育, 可以提高其安全意识, 避免实习实践中的学生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事故, 也能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化工专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3.5 构建安全文化
职业院校化工专业进行安全教育要依托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基础上, 将安全教育和化工类专业特有的行业安全技术规范相结合, 通过案例教育来帮助学生认识安全教育对自身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学校整体安全教育为基础, 加强对化工类职业安全技术、操作规范及标准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提高化工专业学生的的综合安全知识技能。
4 结语
职业院校化工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化工应用型技术人才,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以化工企业生产一线的岗位技术操作性工作为主, 具备职业安全素质非常重要, 在化工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 注重强化安全教育, 将安全教育融入到专业的教育中, 在实习实践中强化学生对化工专业的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范的认识与实践, 能够保证学生实习实践的安全, 更好的掌握职业安全守则, 在提升自身安全和企业生产安全的同时, 降低化工行业的安全事故率,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布俊峰.职业院校职场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11 (9) .
[2]丁凯.高校校园安全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 (11) .
[3]陈慧.化工类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特点分析[J].科技信息.2009 (28) .
关键词:本科院校;化工实训;双釜双塔
实训环节是近年来本科院校讨论的热点之一,或将成为实践教育的主线。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建设目标、管理模式存在不少争论。化工实训装置复杂系统庞大,一直面临着重重困难,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难以得到应有的培养和训练。
本科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通常包括化工专业实验、化工综合实验、毕业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我校的化工专业开设了化工热力学相平衡实验、精细合成实验和泵与管路实验等;化工综合实验目前包括停留时间分布实验、乙苯脱氢实验和絮凝剂(或胶粘剂)制备实验。但化工企业由于生产任务及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接待实习学生的难度越来越大,本科学校化工专业对现代化工装置的认识与操作能力的训练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天津市各大学相继到实训条件比较好的职业院校进行认识实习。但认识实习的时间短,无法直接操作,操作技能无法得到很好的训练。针对这种情况,双釜双塔实训平台的建立,让化工专业本科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实训。
双釜双塔实训装置是将反应及分离联用的一个完整的实训实习平台。通过实训,可以增加学生对反应过程、精馏过程、反应设备、精馏设备及过程控制的感性认识,并掌握反应原料、制备化工产品的原理及工业生产的基本方法,使学生直接了解多种原料以及不同反应条件下的操作特性;实现将产品进行分离的系统操作,将化工原理、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弥补在基础实验过程中的欠缺。本文根据学生的实训实践环节,总结了实训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发挥教师的实训主导作用
實训的主导工作关键在于实训指导教师。实验技术队伍中的指导教师都是博士学位,理论水平没问题,但指导实训教学,需要操控企业生产设备和装置的能力。为了开设实训课程,我校选择了有现场工作基础的教师,举办了两轮双釜双塔装置的培训,并对装置进行全方位的调试,解决了加热速度慢、仪表不灵敏、泄漏等设备硬件问题;对学生的实训内容、方式、学生的组织形式、出现问题后的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充分讨论,围绕实训过程的装置功能和实训内容进行合理规划,避免盲目性,并在第一次开设时,聘请具有实训经验的校外专家进行辅助指导,传授实验操作指导技能,以应对设备异常及因现场经验不足而出现的问题。
二、实训岗位的合理分配
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训岗位,做到每人有自己负责的内容,各负其责。本实训有四个单元,即中和釜操作、反应釜操作、板式精馏塔操作和填料塔精馏操作。在每个单元实训中,设有加热冷却岗、料液操作岗、过程控制岗、远程仪表与现场仪表控制岗。实训时要使每个学生有事情做,防止某些岗位的学生空闲时间玩手机或者做其他无关的事情。同时,不同工序、工段,现场或远程控制的学生,要密切配合,发扬团队精神,完成既定任务。比如,再沸器加热电压的控制,影响着塔顶冷凝液量。全回流时,从冷凝器储罐泵送回精馏塔的流量控制要兼顾液位,泵流量控制与再沸器电压要协调一致;部分回流时,还要同时考虑控制塔顶产品流量。
三、装置流程的分析讲解
在双釜实训系统中,以反应器为核心,教师应使学生熟悉哪些管路和设备属于加热系统,要控制哪些阀门和储罐;冷却系统中介质的行走路线,需要如何控制和检查;料液系统包括哪些罐体、管路和控制。让学生在复杂的流程图中,分析不同功能区块的线路及设备。
在精馏操作系统中,以塔体为核心,同样要熟悉加热、冷却、料液系统,回流比该如何调整,出现不正常操作现象时如何处理。要提出不正常操作时的处理预案,比如,精馏液泛如何处理,塔顶冷凝罐太满怎么办,膜压强过高怎么调整,等等。
四、实训装置各设备及管路的识别与操作要点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进入现场后要戴安全帽、穿工服,引导学生自己根据流程图,对照识别现场的管件、罐体、塔体、管线,让学生了解用了哪种阀门管件,为什么这样用,不同位置的设备特点及操作特征。要求学生不仅能识别,还要能进行操作,实际感受力度、角度和方向。
学生应注意和解释的部分有:哪里用了球阀、闸阀、过滤阀、单向阀、针阀;哪里用了离心泵、齿轮泵、计量泵、隔膜泵;哪里用了连通器、磁翻转等液位仪表;原料罐、产品罐有哪些,大小、卧式还是立式,为何如此设计;中和釜、反应釜、板式塔、填料塔的结构特征,釜体的耐压与耐温性能、塔体的压降和使用范围;各种冷凝装置的冷却介质和料液的走向,等等。
五、DCS远程控制与现场操作共同协作
1.开车前的准备。总控仪表与通信、现场设备配电控制、DCS系统软件的启动,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查各显示仪表初值是否正常。实验结束后,按操作规程关闭现场设备、仪表。
2.操作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时刻检查有关安全操作的相关内容,并及时迅速地纠正操作过程中的错误,解决学生操作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按预先分配的工段、小组,在不同岗位进行操作;根据需要,开启现场配电控制相应电源,在DCS控制系统调节加热温度、搅拌速度及电机频率,观察现场仪表显示与DCS控制是否一致,防止误操作。
3.出现异常现象时。根据实训异常预案进行处理,调整参数;DCS机位操作人员要及时与现场操作人员沟通、反馈,及时调节各控制参数,如电压、PID参数等,控制系统稳定运行。
总之,通过本次的双釜双塔实训技能训练,学生了解了现代工业化生产过程,熟悉了常见的化工管路管件、釜和塔设备的结构及操作特性,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及系统控制操作技能,指导教师也从中积累了在本科院校进行实训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王道红.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J].教育与现代化,2006(4):18-24.
[2]童清,刘红,陈冰.以实验实训室内涵建设作为实践教育的主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11-213.
[3]侯珂珂,孙国富,司红岩,等.普通本科院校化工实训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5,43(9):218-219.
[4]彭娜,李红山,王开峰,等.浅谈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J].广州化工,2015,43(3):206-207.
[5]卢琴芳,严平,汤明.地方高校化工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化学教育,2014(2):15-17.
[6]丁忠伟,魏杰,刘丽英.新型多功能化工仿真实训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2,29(1):71-74.
2.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大学
3. Yale University 耶鲁大学
4. Duke University 杜克大学
5. Columbia 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
6. Princeton University 普林斯顿大学
7. New York University 纽约大学
8. Wellesley College 卫斯理学院
9. Cornell University 康奈尔大学
10. Dartmouth College 达特茅斯学院
常州大学简介
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始建于1978年,原名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是一所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创办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84年实行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办学机制,1992年正式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起,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常州大学。,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共建常州大学协议。历经三十六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成为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管理系统
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品牌和灵魂,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专业建设管理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
一、现状梳理
当前,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有以下两点:
(一)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瑕疵
专业划分过细、覆盖面狭窄,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的多样性、产业结构的综合性不适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新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不考虑自身条件和未来社会的需求,争相创办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迫于市场竞争的重重压力,为了争夺生源和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频繁调整专业,不但使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传统老专业没有针对地区、行业和企业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造,影响招生和学校的声誉。
另外,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学术化倾向依然存在;高职专业向上延伸和对接问题矛盾突出;国家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制度尚未起步,院校内部专业建设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科学有效的专业建设考评机制尚未建成。
(二)管理手段效率低
以校内资源为依据,调整、更新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工作内容。高职院校虽关注市场变化与人才需求,但苦于无有效信息渠道、高效管理平台,造成单个院校调查、分析相关几个行业或企业,存在较大局限性,且工作量、信息量大,院校间重复调研、分析。
另外,专业调研、专业构建、专业管理与实施等各项活动信息大部分或被分散保存在各个互不兼容、自成一体的计算机系统中,或被锁在文件柜和抽屉中,甚至没有形成文字,或者文字资料不完整,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分析现有的专业建设管理方式与手段,我们不难发现,仅仅靠原始的手工管理或简单的单机管理,无法有效地把重要信息提取出来,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院校决策者只能依据报表、数据、口头汇报,在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无法做到实时分析、查询、判断,难以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解决策略
研究与实践都表明: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专业设置的规范化;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设置的动态化;专业建设的导向,是与社会需求衔接,与经济结构调整吻合,与学校定位匹配,与人才培养目标贯通,与学生职业规划适应;专业建设的手段是数字化、共享性、多信息、宽平台;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对自身条件的了解与对外部信息的分析。
解决存在问题的策略包括:沟通渠道、搭建平台、健全机制、配置硬件、保障经费。
(一)发挥政府作用
①建立政行企校联动机制。政府主导,行业(部门)配合,院校主体,企业协作。②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并推动落实。③依靠政府力量,引导、均衡专业设置,整合专业师资和实训资源,达到校际之间开展错位竞争,校内强化特色发展。在本辖区内,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中应尽量避免开设同类专业。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可以聘请本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学者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组成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直接参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修订、完善和实施,突出区域性和时效性,体现前瞻性。
(二)深化校企合作
专业建设包括专业设置、专业构建、专业管理、专业开发、专业规划等方面。除专业构建要较多地考虑校内条件、潜力、发展趋势外,其他几项都要依据外部的变化而调整,外在因素决定了专业建设及管理的方向、策略与手段。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培训和传统的学校教育的“围城”,彰显出其明确的跨界特性。它集中体现在:其一,职业教育跨越了企业和学校的疆域,既要关注企业发展的需求,又要关注学校发展的需求,亦要关注现代企业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的融合;其二,职业教育跨越了工作和学习的界限,既要把握工作的需要,又要把握学习的需要,亦要做到“做中学”与“学中做”的学习途径相互融合;其三,职业教育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界限,既要遵循职业成长及技能形成的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认知及知识学习的规律,亦要遵循职业发展规律与教育发展规律的融合。
毋庸置疑,以市场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是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信息平台
以数字化为基础,强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管理信息化,是提高专业建设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
对各类静态教学文件信息、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等加以科学整理,使其变成动态、规范的专业管理信息,对文字、图像、音视频等不同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通过网络传递,服务于学校师生,服务于社会,从而准确、及时、便捷地满足不同群体对专业的不同需求,实现专业建设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最大限度地延长专业建设信息的寿命。
建立健全开放性专业建设机制。不仅关注职业、行业的人才需求数量,还要关注需求质量。重点收集人才供求、产业政策、教育政策、职业变化、同行实践、课题研究等信息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及职业标准等法律法规。收集的方法包括:固定渠道与多方式相结合、专业人员与相关人员相结合、官方信息与调研信息相结合。
建立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可以促进职业院校错位竞争,而构建校企开放性平台可以强化特色专业、品牌院校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效率。
三、研究应用
一套较完善的专业建设管理系统,以专业建设管理为中心,涵盖外部社会信息收集、毕业生跟踪调查、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校内实践条件、校外实训基地等数据信息,并可关联学生管理、成绩管理等其他管理系统。利用系统可以实现专业的论证、审核、申报、审批、建设、发展、精品化等全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和信息共享。
构建专业建设数字化平台,可以规范和完善专业建设管理,提高专业建设管理水平。利用管理系统,可以分析外部环境信息,与校内软硬件条件相结合,动态设置专业,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建议以校企共建形式设计、研发管理系统,彰显平台共建、院校共享、师生共用、校企共赢、科研联动、产学兼顾之特点。
系统功能:
①所有管理者、教师、学生都可以根据权限登录系统,进行相应的查询与使用。
②方便、联合的报表功能,可以直接生成Excel、PDF报表,并且随时查询随时生成。
③系统运行速度快、用户请求响应时间短。支持10万用户,同时在线300人以上。
④可扩展性,方便扩展或进一步升级,方便与其他系统对接。
应用专业建设管理系统,有利于把职业标准、技能等级、社会技术发展变化等信息及时导入教材,融入课堂,以达到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破解发展难题、回应社会关切、服务国家战略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2]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徐子州.对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思考——以《市场调查与预测》为例[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培养目标来看, 主要是为了培养能从事化工行业生产、建设、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然而, 由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都是新建院校, 办学规模尚处于发展阶段, 使得其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上面临着双重挑战。对于化工类专业, 由于受到研究型和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的影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出现定位模糊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定位缺乏专业特色、定位脱离学校根基等现象普遍存在。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尚未完善, 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学生能力发展的问题: (1) 课程类型单一化发展, 欠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的理念; (2) 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过于重视理论课程教学, 实践环节被严重剥削, 实践课时缺乏, 不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3)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轨。课程设置多以教育部门所提出的教学大纲要求为准, 与时代所需的人才存在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方面的差距。
2 完善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对策
2.1 完善课程建设, 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第一, 在课程设置上, 立足企业用人单位对化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 应要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入手, 设置一些与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同时, 针对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人才特征, 在培养人才的时候, 不能脱离学校发展特色, 要结合学校实际, 让学生事先接触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 而不仅仅让学生把精力花费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
第二, 在优化教学手段上, 针对化工类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和实践应用需要, 尽最大程度为学生提供一些符合专业发展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 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理论学科的教学成效, 为其日后应用技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2.2 建立“产学研用”体系, 优化人才培养渠道
“产学研用”是最为常见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人才培养途径, 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培养, 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对“产学研用”的研究:一是对“产”模块的研究, 主要采用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方式, 研究教学内容、研发项目与企业生产产品的结合, 使其契合于生产实践;二是对平台“学”模块的研究, 主要采用建设创新型项目化课程的方式, 研究创新型项目化课程的设置, 教师借此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三是对平台“研”模块的研究, 主要采用创新型产品研发和制作的方式, 研究利用平台技术力量的优势研发新工艺、新产品, 为企业提供可持续生产的能力;四是对平台“用”模块的研究, 主要采用学生自主研发的方式, 研究技术成果的转让和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
2.3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拓展人才培养平台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人才培养途径的创新入手, 立足实际, 加强对化工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 通过和企业协同构建合作平台, 能有效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为此, 在培养化工类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的过程中,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与各大相关企业合作, 充分挖掘与这些用人单位的合作机会, 通过与这些企业合作, 加强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与化工行业需求的联系, 开拓学生视野, 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得到强化自身专业技能的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 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开设化工类艺术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 要想培养出受用人单位青睐, 符合时代发展的专业人才, 就得解决当前人才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 致力于模式的完善,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人才应用技能, 以适应社会对化工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余志卫.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11年05期.
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省级特色专业(6个):通信工程、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甘肃省重点建设学科:
甘肃省重点学科(19个):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力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城乡规划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
1 浙江大学 A+ 18 上海财经大学 A 35 山东财政学院 A
2 厦门大学 A+ 19 山东大学 A 36 北京科技大学 A
3 南开大学 A+ 20 同济大学 A 37 湖南大学 A
4 中山大学 A+ 21 合肥工业大学 A 38 重庆大学 A
5 中国人民大学 A+ 22 暨南大学 A 39 东华大学 A
6 复旦大学 A+ 23 北京大学 A 40 浙江工商大学 A
7 华中科技大学 A+ 24 西南交通大学 A 41 南京大学 A
8 武汉大学 A+ 25 北京理工大学 A 42 西安理工大学 A
9 清华大学 A+ 2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 43 天津财经大学 A
10 东北财经大学 A+ 27 辽宁大学 A 44 电子科技大学 A
11 西安交通大学 A+ 2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A 45 苏州大学 A
1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A+ 29 西南财经大学 A 4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A
13 吉林大学 A 30 东北大学 A 47 北京交通大学 A
14 四川大学 A 31 南京工业大学 A 48 沈阳工业大学 A
15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32 华侨大学 A 49 北京工商大学 A
16 上海交通大学 A 33 华南理工大学 A 50 内蒙古工业大学 A
17 大连理工大学 A 34 武汉理工大学 A
B+ 等 ( 76 个 ) : 西北大学、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兰州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桂林工学院、江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广东商学院、西华大学、江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扬州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新疆财经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航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大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长春税务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兰州商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武汉工业学院、延边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山东经济学院、贵州财经学院、青岛大学、东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河海大学、深圳大学、南华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燕山大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科技服务,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在本科院校已经非常常见了, 很多本科院校的老师在这方面已经与企业进行了良好而富有成效的合作效果, 校企双方都获得了良好的收益, 但是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的开展, 虽然很早就走过了懵懂之期, 然而实质的成效还是比较有限的, 尤其是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开展科技服务进行校企合作一直没有什么深入的进行下去, 效果也相当有限。长期以往, 也非常不利于专业基础课老师的授课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 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储备技术、培养人才。
1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开展科技服务进行校企合作的瓶颈
化工类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 已经步入了深度发展、质量发展时期, 综合很多情况我们很容易发现, 当前我国化工类高职教育的致命弱点是校企合作问题, 特别是专业基础课教师科技合作尤为薄弱, 不仅缺乏先进的理念, 尤其是欠缺深度融合的基础和环境。总体来说, 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企业动力不足。现阶段的校企科技合作中, 由于化工类企业对高职院校在科技服务能力、运转机制、人才质量等方面心存怀疑, 面对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师高涨而热切的合作欲望, 碍于面子, 不愿承诺, 不敢贸然深入合作, 往往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咨询、技术培训或加工层面上的合作, 企业动力不足现象普遍存在, 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第二,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底气不足。现阶段的校企科技合作中,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底气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 其有效的参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化工类中小企业尤为期盼化工类高职院校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产业扩能中来, 多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力量。然而, 在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中, 尤其是一些偏远地方, 高职学生底子薄、技术储备不充足等问题造成了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两难中裹足不前的教学局面。
第三, 校企科技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目前, 由于在科技合作的目标追求上存在分歧或差异, 校企双方的科技合作大部分停留在表面, 很多都是人情关系的合作, 大多进行一些加工生产和人员培训、咨询服务的合作, 深入一些的联合项目申报和技术改造合作对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都比较少见。企业希望通过接受学校科技人员和学生来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技术改革, 增强科技竞争力, 但是学校方面则希望解决教师和优秀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科技经费进账的难题。可见双方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第四, 校企科技合作也缺乏一定的政策和法律保障机制。校企合作作为推动化工类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发展、带动化工类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社会建设、推动地方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 虽然目前已经受到了学校、企业、政府、教师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关注, 校企合作社会服务能力也成为评价化工类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到目前为止, 从国家到地方, 从上到下, 都还没有建立起推动校企科技合作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保障, 更别说是法律保障了。这不仅仅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会使校企科技合作存在的一定的难以掌控的潜在风险, 双方有所顾虑, 例如对合作成果的分配, 保障等。
第五, 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进行校企科技合作的表面化比较严重。校企科技合作在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动的难度很高、很大、成效较小。主要原因一是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严重缺乏, 所在区域的企业资源有限, 对口的企业难以找到, 在推动校企科技合作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校企科技合作的内容有的仅仅是挂个牌子而已, 没有合作的实质项目和内容, 或者企业也仅仅是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而已。
2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开展科技服务进行校企合作的基本设计构想
对于目前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开展校企科技合作存在的种种问题, 结合国家的政策和学校的制度, 我们逐渐认识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提升,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将逐步提高, 过去的那种由学校把即将毕业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当中, 学生只能学到一些简单的工作技能的校企合作模式, 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的校企合作应向着多元化、专业化、本土化发展。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对接技术开发创新、对接地方经济社会、推进产学研合作、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对接校企一体化建设, 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大势所趋, 因此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开展校企合作也大有可为。
首先, 需要解决企业冷淡的问题。政府应该出面构建科技开发和交流对接平台, 凭借常规机制让学校走进企业, 让老师走进企业车间, 走进技术领域, 力争生产与科技开发的良性循环, 同创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推进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企业的紧密合作, 使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很快进行下去。使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更好地融入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中来, 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技术和新活力, 也进一步提升和锻造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科技的影响力能力和服务能力。
其次,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必须主动出击。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必须走出校门主动出击, 主动到企业去寻找项目, 开展科技调研, 主动服务企业, 搞好与企业的联系, 甚至有条件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开也可以进驻企业, 寻求机会, 不能只是等待企业找上门。校企双方互相促进,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为企业进行科技开发, 增强产品、乃至产业竞争力, 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改造开发与应用平台和产学研基地。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更应该主动走出校门, 促成校企合作, 提升服务内涵。
再次, 解决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途径问题。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进行校企合作, 科技服务必须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 服务于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 以此来获得企业和地方政府和的常态支持。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与地方企业有效合作的基本方式与手段。通过校企科技合作,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纳入到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促进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科技服务与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与企业的合作深入进行下去一般需要经历三个过程:一是线型合作过程, 即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与企业的直接对接。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 化工类企业对科技人员的需求也在急剧的增加, 企业开始关注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与企业的合作线条由单一指向开始呈现双向互动, 但是, 这种校企合作具有很大是不确定性的, 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二是块状合作过程, 即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与化工类行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整合自己的各种有效资源, 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与行业对接, 放大可调配因素, 充分提升自己的科技真功夫, 由单一线性的校企合作发展为与行业内企业群的合作, 形成块状校企合作新形式, 实现多元化发展。三是立体网络过程, 也就是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与地方甚至是区域的结合, 形成交差构建立体型合作之路。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参与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建设发展, 能获得合成的推力, 极大地伸展了自己的合作路线, 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最后, 解决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的常态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将产学研合作法制化。政府要求企业需要进行开展职业教育, 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但凡员工在若干人以上的企业都需要负责进行员工的学习进修或在职培训, 若干人以下的必须按企业职工工资的若干百分点向地方政府或国家交纳雇佣保险金。但凡现代服务业、高新企业、科技型企业等也要开展校企科技合作, 借着政府大力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时机,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应把产学研合作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不断提升自己。对产学研的法律性规定, 企业有义务有责任并要积极协助高职院校进行科技合作, 对于开展的好的企业政府也给予政策优惠和奖励。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只要勇于走出校门, 努力提高自身本领, 借助良好的政策和法规, 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还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1]王武林, 曹雨平, 张新科.“三位一体”共建校企合作利益平台[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22) :53-54.
[2]韩伟平.论校企合作双赢的价值取向[J].教育与职业, 2009 (18) :36-37.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自动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企业培训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能和本科院校在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上平分秋色。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了大批的优秀毕业生,得到了企业的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这些成绩的获取与我国现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密不可分的,这种优越的培养模式,学生学制三年,在校学习两年,在企业以”准职业人“的身份顶岗实习一年。然而目前我国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还不够深入,存在许多不足,以下将结合我校自动化专业学生校企合作培养情况,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教学探索。
一、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能力的培养
我校的教学专业课程设置是以培养中国汽车行业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置立足于企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结合汽车产业中典型的自动化工作岗位,在企业现场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后开发的,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岗位。最终选取了两大方向-PLC控制和单片机控制,这两大方向都是属于控制类,在企业自动生产线中应用非常广泛,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匹配度高,与自动化行业生产应用的主流相吻合。
伴随着学校的发展,教学条件越来越好,师资强,设备全,基本能够实现预定计划的教学培养。自动化专业所使用的设备为校企联合研发实训设施,其工作过程为典型的企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工作流程。能高度模仿真实的工作场景,使学生达到“学即会,会即用”的目标,即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实验课程内容,在相应的工作岗位顶岗实习时即能应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国际应用较为广泛的项目式教学法,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性,结合实验把知识组织成十个独立的小项目,由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分工完成,项目的考核是由学生参与,教师充当辅导的角色,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经过系统的培训走向工作岗位,得到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的认可。
二、企业顶岗实习现状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实习基地从事与企业员工一样的生产实践活动。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从事生产工作,承担工作岗位的责任,参加岗位培训,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学生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后,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参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验证、综合运用,并最终形成岗位能力,以适应工作岗位的工作需要。
目前自动化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主要从事设备操作岗位和设备维修岗位。设备操作岗位主要是操作半自动化设备进行生产活动,设备操作步骤简单,专业知识应用较少,以操作技能的为主,多为重复性劳动。设备维修岗位主要是对负责区域内机械设备进行电气方面的故障诊断和维修,设备先进,类型多,维修量大,需要牢固的专业知识和维修经验,还要不断学习新设备的知识才能胜任。两种岗位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进入岗位后的培训差异极大。顶岗实习后,学生的工作内容由企业决定,学生在何种岗位工作的随机分配,对于许多上进心较强的学生来说,分到操作岗位是一种打击,许多问题的出现是企业不可推卸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三、企业培养学生态度不积极
在传统观念中,学校担负着育人的职责,企业以追求生产效益为己任,学校和企业各司其职,完成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放眼全球,在职业教育发展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企业和学校积极合作,积极参与学生培训,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到个人、学校和企业的认可,形成了一个三盈的局面。国内企业“用人而不育人”的观念需要改变,应履行为社会育人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企业不愿意投入对学生的培养,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企业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培养,而由于行业的周期性及学生的择业,会有许多学生不愿留在本企业,对于追逐利润为目标的企业来说,亏损大于收益,于是都不积极投入实习学生的培训;另一方面是企业对于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学生的定位,许多企业都认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是廉价的打工仔,把学生几乎都安排在劳动密集性岗位,从事简单重复的流水线作业,不需要很高技能和知识,没必要投入经费对学生培养。这样对企业来说,得到的是低成本的年轻力壮的劳动力,符合企业的利益。
四、缺少完整的培训体系
企业里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培训计划。学生进入企业后,由车间指定师傅管理和指导,这些师傅一般都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工人。他们对于企业所用的设备从构造到维修都非常精通,但是教育能力有限,缺乏对学生知识水平的了解、知识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再加上个人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尽人意。学生进入一个工作岗位后,企业为了获得稳定的产品质量,往往不允许学生调换岗位。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只能跟随一个师傅学习,而学习的内容由其工作岗位决定。有些学生在操作岗位上,其所用的设备是固定的,所生产的产品是固定的,设备的工作流程是固定,其所面对是重复的、单调的操作,而不能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这种情形不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会让学生有被当作机器人的感觉。
五、对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探索
从多年来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得到了肯定。而通过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调查来看,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以下只探索上文中出现的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提高企业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要改变企业从个体利益的眼光对待学生培养的问题。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否服务于实习的企业,只要其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高技能和知识都将会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从这个角度出发,生产产品和培养人才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降低企业培养学生所承担的费用,比如减免税收,提供财政专项补贴等。在学校方面,对于紧缺性专业高技能人才,可优先考虑合作企业用人选人;对企业开放部分学校资源,如礼堂、运动场、实验室等;对于学校需求,同档次同价位产品可优先合作单位的产品中标。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拓展与企业的合作,提升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二)完善企业培养体系,提升学生价值
针对顶岗实习的学生,我校创造性的开设了DL(Doing by Learning)课程,让学生在工作之余继续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针对企业设备的特殊性,学校的教育没有能力跟踪更新,必需依靠企业对学生的培养。在自动化专业课程中,已经把企业中典型的生产设备开发成实训系统,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设备没有涉及到,学生想要掌握更多的技能,必需依靠企业培训。但是企业人员缺乏教育专业知识,不能够很有效的传授技能知识,这个问题可通过教师和企业培训人员采用优势互补的方法解决。由企业培训人员指定培训内容,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学生知识构成状况,对培训内容按照内在的逻辑性重新编制,制做成课件,告诉企业培训人员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什么考核方式等。企业还需制定详细学生培训计划,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培训,落实核查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培训,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等,提升学生的价值,把学生培养成能干、会干、巧干的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办学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难题,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总能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实现多盈局面,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范唯.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辽宁高职学报.2012.02
[2] 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
[3] 朱梅初.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04
作者简介:
【化工专业研究生专业及院校排名】推荐阅读:
化工专业实习小结12-22
精细化工专业简历07-08
化工工艺专业英语词汇10-26
化工专业实习报告11-15
化工专业自荐信素材05-24
化工专业技术员总结07-11
应用化工专业毕业论文11-10
注册化工工程师专业12-17
化工专业实习报告一12-19
精细化工专业就业前景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