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放开异地高考政策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东放开异地高考政策(精选5篇)

广东放开异地高考政策 篇1

据了解,明年深圳高考报名人数预计有4.5万人。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实施办法》,据初步统计,约有3800名随迁子女在深参加普通高考。深圳市招考办主任陆万伟表示,明年全市高考报名人数会进一步增加,随迁子女报考资格审核工作量也会增加。特别是深圳市新居住证条例实施后,计算连续居住年限的方法容易导致报考审核不通过。

值得注意的是,明年广东高考试卷将有所调整。从年起,广东普通高考除英语科目仍由广东省命题外,其余科目考试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试卷。陆万伟表示,教育部对广东省使用全国卷十分重视,此前教育部考试中心曾委托50多名专家分赴广东各地调研。

广东放开异地高考政策 篇2

一、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

人们常常把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联系起来。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虽然有密切的联系, 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异地高考指的是符合一定条件的在非户籍地接受教育的学生可在其受教育地参加高考[1]。高考移民则是指为了获得更高的录取机会而到非户籍地参加高考的考生。

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是学生到自己户籍以外的省市参加高考。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到异地参加高考的动机。异地高考主要指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父母工作地参加高考, 这些学生往往在当地的学校学习多年, 学习的内容与自己户籍所在地的学校有一定的不同, 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就会造成“考的和学的不一样”的困境。如果让这些学生与父母分离, 在户籍所在地求学, 又会造成亲子分离的现象。因此, 这些学生在异地参加高考有着客观的必要性。而高考移民中的考生是为了在高考中获得更高的录取机会才想方设法到异地参加高考的。和异地高考的考生相比, 高考移民的考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不一样的动机。正如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 异地高考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流动, 是一种刚性需求, 而高考移民的根源是各地录取机会不平等, 是一种投机性需求[2]。

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 要区分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的考生在操作上具有一定困难, 因为两种情况下考生都具有外地户籍, 都希望在非户籍地参加高考考试和录取, 其父母究竟是为了工作的原因而迁入该地区, 还是为了子女的升学而迁入, 其主观意愿很难鉴别。其次, 随着各地陆续出台异地高考的相关政策, 这些政策是否会引起更多的外地考生及其父母涌入, 成为新的高考移民, 这也是政策制定者担心的问题。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高考移民的产生是因为各地区的高考录取率不同, 高考“高地”的考生为了获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机会, 必须比高考“洼地”的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各地在制定异地高考政策时需要考虑放开的幅度, 一旦幅度过大, 高考“洼地”就可能出现大量高考移民, 不但会挤占当地考生的高等教育录取机会, 也会挤占当地中小学生的教育资源, 因此各地在制定政策时都非常谨慎, 尤其是“北上广”等高考“洼地”。

二、各地的异地高考政策

从除西藏外的30个省 (区、市) 的异地高考方案来看, 各地的限制条件、开放程度和实行时间都有所不同。

从限制条件上来看, 大部分地区对异地高考的学生提出的要求包括:在当地有一定年限的学习经历、父母在当地有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住所、父母在当地缴纳一定额度的社保、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对当地的发展有较大贡献等。相比之下, 山东、河南、江西等地的异地高考门槛较低。例如, 山东省规定自2014年起, 凡具有山东省高中学籍, 并有完整学习经历的合格毕业生, 均可以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并与当地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北上广”的门槛则比较高:北京市对非户籍学生的教育年限和家长的社保、职业年限分别做出了3—6年的规定;上海市和广东省将异地高考与居住证制度挂钩, 要求参加异地高考的学生父母取得工作居住证或采取积分入户的政策。

从开放程度上看, 有些地区直接放开高考, 允许外省籍考生在本地参加高考并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如山东省;有些地区则只对中等或高等职业学校开放异地考试, 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开放异地高考。例如, 北京市在2013年允许随迁子女在京可参加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 之后又出台了《2014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实施办法》, 这就意味着从2014年起, 符合报名条件的随迁子女可申请在京参加高职招生考试。符合要求的随迁子女参加高职考试不但与北京市户籍考生享受相同的权利, 有些满足相关条件的考生还可享受相应的加分政策。上海市的政策则是渐进的, 规定进城务工人员符合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的, 其子女可在上海参加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 接受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 (包括“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专业教育) ;其子女在本市参加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并完成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完整的学习经历后, 可参加本市普通高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考试;其子女参加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并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完整学习经历后, 可在本市参加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考试[3]。

从实行时间上来看, 大部分地区2013年就开始实行异地高考政策, 如黑龙江、辽宁、吉林等16个省 (区、市) ;有些地区则在2014年开始实行, 其中包括山东、福建、江西、四川、贵州、海南、山西、宁夏、青海9个省区;另有北京、上海、天津、广东、陕西等地将采取缓慢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行。

从各地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来看, 越是在高考考试和录取中占优势的地区, 制订的政策就越谨慎;而那些本来在高考中就不占优势的地区制定的政策也相对较为宽松。

在对异地高考考生资格的各种限制条件中, 最广受争议的就是对考生父母的限制。教育本来应当是公民平等享有的资源, 也是年轻人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之一。对外省籍考生的父母做出种种限制, 被认为是“拼爹”。普遍的观点是考生应当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因为父母的条件不同而在高考中处于优势或劣势, 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会出现厉以宁教授所述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的代际不良循环[4]。这种观点的确有道理。而政策制定者担心一旦完全打开异地高考的口子, 就可能导致大量外地务工人员涌入高考洼地, 不但给当地的基础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 也会挤占当地考生的高考录取机会。出于这种考虑, 制定异地高考的种种限制条件, 无非是要将出于获取高考优势目的的高考移民排除在外, 将外来打工人员分为三六九等也是暂时的无奈之举, 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的权宜之计。异地高考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

其实, 政策制定者可以不必如此担心, 因为我国目前实行高考分省出题, 而各省的考题不同是因为采用的教材不同, 这样一来, 短期内就减少了高考移民的可能性。因为如果仅仅是出于获取高考优势的目的, 在临近高考的时候才将户籍或学籍转入高考洼地的话, 即使能够成功在当地参加高考, 高考考试的内容也和考生学到的内容有所不同。这大概也是当初实行分省出题政策的原因之一吧。因此, 对学生在当地学习时间有所规定这一异地高考的准入条件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的。

三、学者们的政策建议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一项统计, 46%网民的支持异地高考, 26%的网民持中立态度;而北京、上海有95%的本地市民都表示反对[5]。异地高考不但备受利益相关者的关注, 也引发了学者们的热烈探讨。

在各种异地高考政策建议中, 户籍制度是学者们争论的一个要点。第一种观点是要改革户籍制度。在准入机制上要求放宽户籍限制, 只有改变简单以地域和身份来认定权利的行为, 才能够确保高考准入机制公平。异地高考改革的本质诉求是教育资源均等化的供求问题, 高考与户籍是可以脱离开来的[4]。第二种观点是不能只改革户籍制度, 因为户籍虽然是改革的重点之一, 但其无法消除异地高考的所有障碍。如果只放开户籍制度, 不同地区的考试形式、标准以及分配指标没有变化, 那么不公平仍然难以消除, 结果只能是更多的人涌向优势地区[6]。第三种观点是看学籍不看户籍, 即建立高考管理的新机制, 以学籍而非户籍作为升学考试的依据, 在分配招生指标时以当地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数量作为指标[7]。只要学生在居住地拥有至高中毕业3年或以上的学籍, 并且能够证明是当地的常住人口 (例如有固定的住所、3年以上的纳税证明等) , 就有在当地参加高考的资格[8]。完全松绑异地高考, 即实行户籍与高考资格脱钩, 以学籍取代户籍作为高考报名依据, 允许非户籍居民子女在常住地参加高考[9]。取消户籍制度, 完全根据区域内的招考人数来确定相应的指标分配, 或者制定以学籍为前提的异地高考政策, 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本地户籍学生普通高中学籍取得办法[10]。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户籍制度与过去人口流动较少的社会情况相适应。户籍制度与人们能够获得多少社会服务有着密切关系, 拥有某些地区户籍的公民可以享有更多的社会服务, 如教育和医疗等。例如, 北京的学生参加高考时, 被北大等名校录取的比例就要高很多。在当今社会, 流动人口为许多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 是否应当改革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否会影响高考公平, 能否抛开户籍制度实现高考公平, 这些都值得探讨。

有些学者提出要统一高考考题。因为要消除高考的区域差异, 必须使考生在分数面前获得平等, 而分省命题的情况下, 很难实现最后的公正和公平。虽然有人认为统一的高考很难适应各地教育教学的差异, 但实际上我国在教育教学目标上的要求是相同的, 所以应当采取一致的评价标准[6]。全国统一教材、统一高考的优点在于可以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的问题与高考不公的问题分开, 流动人口子女既可以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也可以在受教育地就地借考。全国高考试题及教材统一后, 流动人口子女既可以随父母到任何一地读书, 也可以在家乡就读, 不会因为学习地的改变而影响其高考成绩。同时, 流入地政府也少了一个阻挠流动人口子女在本地参加高考的借口[11]。要实现高考招生的公平就必须统一录取标准, 统一录取标准就必须统一考试内容。全国统一考试、统一试卷、统一评分标准、统一招生, 这样才能使高考成为共有共享的教育资源[4]。还有人建议根据我国的国情, 应当在全国统一考试之后, 再加上一场大学入学考试, 由各所大学自主出题。这样既解决了高考户籍问题, 消除了地域歧视, 又减少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还能够使高校获得更多的自主权。此外, 北大、清华等高水平大学可以实行联考, 允许考生不分户籍在任何地方参考[12]。也有学者认为, 北京、上海等地实行素质教育, 而一些省份更加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将各地学生放在同一衡量标准下就会造成应试教育冲击素质教育的现象[5]。

是否应当全国统一高考试题、统一教材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但素质教育不应当成为阻碍教育公平的借口。如果经北京、上海等地的试点证明素质教育是值得推行的, 那么就应当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推行素质教育。

就录取方式来看, 学者们的建议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根据各省参加高考的人数按照相同的比例分配招生名额。这样做可以使各省的录取比例相同, 考生在各省间流动不会对其录取产生影响, 因而可以避免高考移民的产生[13]。第二种是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各省录取比例, 缩小各省录取比例间的差距, 甚至可以尝试适当打破高考分省招生制, 推行统考统招政策。第三种是将招生名额适量划分给到外省的考生, 流动学生在就学地参加考试, 参与录取。在现有制度下, 将各地区投放的招生名额根据该地区在外地参加考试的人数适当划分到外地, 也就是说, 流动考生虽然在就学地参加考试, 但是录取时不占用就学地的名额, 而是占用原户籍地的招生名额参加录取, 这样可以防止新高考移民的产生[1]。第四种是在流入地内, 对户籍考生和非户籍考生分别按比例投放招生计划。通过对流入地随迁子女的人数和当地学生数进行深入调研, 确定出适当比例, 按比例对户籍考生和非户籍考生进行招生[8]。

第一种建议, 即根据各省参加高考人数以相同的比例分配招生名额, 看起来非常公平, 也是我国曾经采用过的一种招生方式。但是这种方案有可能会引起高考移民, 也没有完全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这是因为有的省份教育水平比较高, 学生的成绩也较好, 这样的省份如果和其他省份以相同的比例获得招生名额, 就会导致一些考生在本省也许进不到招生比例中, 但以相同的成绩在教育水平较低的省份却大有可能被录取, 这便是这些考生高考移民的诱因。第二种建议是缩小各省的录取比例差距, 这虽然不能实现完全的高考公平, 但毕竟是目前逐步平缓实现高考公平的中间政策。其难点在于如何确定缩小录取比例差距的速度, 做到既能使户籍考生不至于反对, 又能使非户籍考生获得相对公平的录取机会。第三种和第四种建议是将考试和录取分离开, 虽不失为过渡时期的良策, 但难在招生比例的确定上。

四、异地高考的政策提议

和大多数资源一样, 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是稀缺的, 还做不到按需分配, 因此在确定分配方式的时候就可能面临种种难题。在高等教育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使一部分人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就必然意味着另一部分人获得的教育机会要减少, 这是一个零和博弈。也就是说, 如果政府不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从而使高等教育这种服务的总量有所增加的话, 那么增加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高考录取机会就势必会使其他考生的高考录取机会减少。利益受到损失的可能是流入地的考生, 也可能是流出地的考生。如果允许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录取, 占用流入地考生录取名额的话, 那么流入地考生的既得利益就会受到损失;如果随迁子女在流出地参加录取的话, 他们的录取机会增加了就意味着其原籍 (流出地) 其他考生的录取机会减少了。

如前所述, 很多人认为户籍制度是异地高考的障碍之一, 其实不然。户籍制度仅规定了公民所属的籍贯, 并未限制公民到异地工作、学习。各所大学在不同省份设定不同的招生名额也并非户籍制度所致。如果每所大学在各省设定的招生计划是公平的, 考生无论在哪里参加高考都将获得同样的录取机会, 那么高考移民就失去了意义, 异地高考的阻力也不存在了。因此, 户籍制度并不是关键, 大学在各地的录取率不同, 高等教育机会的地域分配不均等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教育应当是实现公平的手段, 学生应当有权利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上一代提供的生存条件。因此, 很多人认为, 在实行异地高考政策的时候, 不应当对考生的父母提出过多的要求。对此, 政策制定者的考虑是担心全面打开异地高考的大门, 会有大量的高考移民涌入, 不但挤占当地考生的录取名额, 也给基础教育的承载力带来巨大压力。对考生父母条件的限制实际上只是权宜之计。可是, 政策制定者的这种考虑可能会导致正好相反的结果出现。这是因为有些地区的异地高考政策规定, 外来打工人员必须在该地工作生活若干年, 其子女方可享受异地高考的优惠政策。这种规定很有可能会吸引一部分人为了子女的前程前来打工, 让更多的外来人口涌入。政策还规定其子女也必须在当地有3年或4年的学习时间, 这也会给流入地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容量带来很多困扰。因此, 对考生父母的条件限制可能无法很好地解决异地高考的难题。

从根本上来说, 异地高考政策需要解决的是两个诉求:一个是“考的和学的不一样”;另一个是“录取比例不一样”。第一个诉求是指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当今, 各地基础教育和高中课程的设置有差异, 高考题目也不相同, 从而导致流动人口的随迁子女在原籍所在地参加高考时考的和学的不一样。第二个诉求是各省的考生面临的录取率不同, 在招生录取时的机会存在很大差异, 这是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

解决第一个诉求只须放开随迁子女在就学地参加高考, 但不在就学地参加录取即可。随迁子女在就学地参加高考, 可以解决其“考的和学的不一样”的困境;不在就学地参加录取, 不占用当地考生的招生名额, 来自当地公民的阻力就会大大减小。随迁子女在其户籍所在地参加招生录取, 占用其户籍所在地的高考招生名额。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随迁子女和其户籍所在地其他考生的录取名额该如何分配。如果随迁子女获得的名额较多, 就会引起其他考生的不满;如果其他考生获得的名额较多, 就会对随迁子女不公平。比较稳妥的方式是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前提下, 暂定一个招生分配比例, 同时允许随迁子女自愿选择在流入地或者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这样, 随迁子女就会权衡考题的异同因素和录取几率的因素进行选择。如果大量随迁子女宁可承担考题不同的损失而去选择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那就意味着这个比例的分配对随迁子女非常不利, 需要加大随迁子女的招生名额。如果产生了大量的高考移民, 那就可能意味着留在原地参加高考的学生获得的招生名额太少, 需要减少随迁子女的招生名额。

解决第二个诉求可能会面临较大阻力, 非短期之内可以完成。高考移民的存在和异地高考的阻碍都源于高等教育分配不均。要公平分配高等教育资源, 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第一, 是否有必要统一全国高考考题;第二, 大学应当以何种方式录取新生。

有些学者认为, 要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就应当统一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 并按照统一的分数线择优录取, 而不是向各省市分配或多或少的名额。为了实现这个方案, 还需要统一各地的教材。这样, 无论流动人口的随迁子女在何处, 都可以一样方便地参加高考。那么, 采用不同的教材和高考考题, 是不是就无法实现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了呢?如果为了彰显各地特色而采用不同的教材和高考考题, 那么就应当允许考生自由流动, 在任何地区报考。这样一来, 一旦某省高考出现优势, 考生自然会向该省流动。只要存在高考移民, 就说明存在不公平。根据考生的移民动向调整录取分数线或录取比例即可。这样便可以既保留地方特色, 又实现公平。

实现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还需要大学改变录取方式。大学应改变招生模式, 合理分配各省的录取名额。中国政法大学已经先行一步, 建立了按各省市的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的制度[14]。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一些地区的录取优势, 值得各所大学效仿。和按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的方法相比, 完全脱离地域限制, 不事先规定在各地的招生指标, 只按照考试成绩由高到低录取学生的方法更加公平。这是因为, 有的省份考生整体素质非常高, 按人口比例招生会使他们中的优秀学子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 而他们的高考成绩在整体成绩较低的其他省市就可能被录取。只不过按照考试成绩录取就必须在全国范围统一考题, 否则各地考生的成绩就无法进行比较。如果按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 但不统一考题, 那么只要允许考生在任何地区参加高考报考和录取, 再根据考生的流向修正下一年度的招生指标, 也同样能够实现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这样, 就可以利用考生的流动来实现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

此外, 还可以用考生的流动来帮助落后地区发展。在现有的制度下, 如果增加落后地区的招生名额, 并规定父母必须在该地工作一定年限考生方可在该地报考并参加录取, 那么就有可能吸引一些人为了子女到落后地区工作, 为发展当地的经济做出贡献。

长期以来, 一些省市的考生能够获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 这部分既得利益者会反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因此, 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是个长期努力的目标, 何时能够实现, 要看既得利益者的接受程度和政策制定者的决心。短期至少应当满足流动人口的随迁子女的第一种诉求, 使他们不致考学分离。在迈出了这第一步之后, 再视情况逐步调整各地的录取比例, 直至最终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长期目标。这不但需要政策制定者的决心, 也需要各所大学的配合。若要既不损害流入地考生的利益, 又令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获得更多录取机会的话, 就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不仅要继续发展高等教育, 为全国各地考生提供更多的就学机会, 更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 逐步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 使各地的青少年都能够有机会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和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摘要:异地高考的方案已经逐步开始实施, 各地的政策各不相同。解决异地高考的难题可以首先解决随迁子女考学分离的当务之急, 然后再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第一步是允许随迁子女在就学地参加高考, 但不在就学地占用录取名额, 其录取名额从户籍所在地划分出一定比例。第二步即最终目标是完全放开异地高考, 允许考生在任何地点参加高考并参与录取。在此之前, 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步调整各地的录取比例, 直至最终实现高考公平。

广东放开异地高考政策 篇3

考 完全放开仍待时日

各省区市陆续进入了2014年高考报名阶段,今年有所不同的是,许多省区市响应中央文件号召,开始正式施行新的异地高考政策。新政的确能为随迁子女和家长带来一定程度的便利,但因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完全放开仍有待时日。

多省首次放开随迁子女高考政策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确定2014年高考报名时间为2013年12月1日-12日,同时首次有限度放开区外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高考。

记者从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了解到,截至2014年4月1日,区外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若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可在流入地参加2014年高考,但仅限报考高职高专院校(专业):一是本人具有内蒙古自治区高中阶段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学籍且连续就读满2年;二是家长在自治区内拥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合法职业且纳税(或按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均满2年。

内蒙古自治区并不是唯一一个首次放开随迁子女高考政策的地区,广东、山东、山西、黑龙江、安徽、宁夏等省份均出台了相关政策,但要求有所不同。如广东省就规定随迁子女父母需持有本省居住证三年以上才可报名参加高考,否则只能在其省内“借考”。宁夏回族自治区则规定随迁子女本人须在宁夏初高中连续就读满6年,考生家长也要满足在区内具有连续6年以上的合法稳定职业及住所等条件,才可申请异地高考。

响应政策谨慎实行 多地暂未放开普通本专科录取

2012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相关的具体政策。今年是各地响应文件,正式实行异地高考新政策的“元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自2008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五年内,随迁子女高考制度改革已在各种政策推动下,跨出了至为关键的一步。

由于各地情况不同,随迁子女高考政策也有程度上的差别,大部分地区只允许报考高职或者高专,没有放开普通本专科录取。

河南教师资格网:http://he.zgjsks.com/

新浪微博:@河南中公事业部

微信号:hesydw

北京市规定,自2014年起,进城务工人员持有有效北京市居住证明、有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满6年且满足在京缴纳社保满6年,其子女在京连续就读高中三年可参加高职考试报名。与此相比,上海、广东等地的异地高考政策也大同小异,而内蒙古、宁夏的报名政策则明显比较宽松。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流入人口较多,异地高考矛盾突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北京或者上海异地高考门槛较高,很多进城务工人员无法享受到现行的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

制度改革任重道远 关键在大城市

“如果真能够改变高考改革思路,实现考试、招生分离,学生在任何地方都能参加高考,那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异地高考。”熊丙奇说。现有随迁子女高考政策大多只允许学生报考高职,这实际上是远远不能满足报考需求的。

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考务一处张国亮介绍,因内蒙古自治区流入人口较少,无居住证一类文件要求,所以只需要随迁子女监护人提供工作、住所、纳税证明即可。

记者采访了解到,异地高考的主要矛盾仍然集中在大城市,尽管许多地区政策较为开放,也不能改变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进城务工人员集中,随迁子女人数多的现象。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约有47.8万人,而高考人数则基本稳定在每年8万人左右。

专家认为,庞大的随迁子女人数带来的是对异地高考政策开放的迫切需求,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实现异地高考的完全开放,高考制度改革之路仍任重道远。

河南教师资格网:http://he.zgjsks.com/

新浪微博:@河南中公事业部

广东放开异地高考政策 篇4

“三个3年,两个合法”

据了解,此次公布的随迁子女报考珠海普通高中须满足的条件为“三个3年,两个合法”,即考生具连续3年本市初中学籍、考生父亲或母亲具有连续3年居住证及累计3年社保,父母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住所。但为了与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衔接,从今年至2018年珠海还将设定异地中考三年过渡期。2019年开始,报考者须完全满足“三个3年,两个合法”的要求。

近些年来,在异地中考政策方面,珠海一直在进行改革,并逐步与异地高考政策衔接。20开始,珠海已经允许将非珠海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纳入报考示范性普通高中指标生计划的范畴。规定符合初中3年在珠海同一学校就读并持有该校连续3年完整学籍,并满足20开始实施的《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凭积分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暂行办法》入学条件的非珠海户籍应届初三毕业生,可以填报指标生志愿。在此之前,则是外来工子女在珠海借读一年以上,且具有本市应届初三学籍的可以报考。

过渡期可放宽

同时,为妥善解决实施这一政策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随迁子女中考平稳过渡,经过珠海教育部门调查,2016年全市初中毕业生19816人,其中随迁子女为9 5 5 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8.2%。如果严格按照三个“3年”,两个“合法”要求,约有3600人不符合要求,占随迁子女初中毕业生总数的37.7%。

根据实际情况,2016年至2018年将设置为过渡期,适度放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珠海报考普通高中的条件。在“在珠海有连续3年完整的初中学籍”这一前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随迁子女《居住证》办理时间和社保缴纳时间有所放宽。2019年开始,随迁子女报考普通高中须完全满足“三个3年,两个合法”的要求。

随迁子女比例超过本地

据介绍,珠海市共有各级各类义务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180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20 。61万人。其中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2 。11万人,占比58.76%,超过户籍学生数。

教育部门介绍,珠海近年来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随迁子女入读珠海公办学校。在积分入学中,积分总值达到100分及以上的异地务工人员,无论其是政策内生育还是政策外生育,其随迁子女均可获得公办学位资格。从2014年起,珠海还将符合一定条件的随迁子女纳入报考示范性普通高中指标生的范畴。20秋季,共有1642名随迁子女符合指标生政策,其中376人被指标生录取,占指标生录取总数的11.74%。

随着随迁子女不断增加,目前珠海公办学位尤其是主城区学位依然紧张。加之二孩政策全面开放,未来学位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例如,珠海市小学班额超过50人的占了24.5%,初中班额超过50人的占16.46%。

广东医保异地结算 篇5

20广东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将扩大到门诊大病

从去年10月1日起,全省异地就医结算服务系统全面上线,异地生活或学习、异地转诊的广东省内医保参保人,均能享受医保即时结算的便捷和优惠。昨日,记者从广东省人社厅了解到,目前该系统已经上线74家医疗机构,到今年年底将扩大至200家左右,覆盖全省所有三级医院以及部分二级医院。而从下月起,已上线的医疗机构将全部作为各市的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院供参保人选点。

数据:全省人均报销比例达到了54.48%

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当前实现实时在线联网结算的医疗机构共74家。广东省社保局目前每月平均安排一至二批医院集中上线。按计划,今年底全省联网结算的医疗机构逐步扩大到200家左右,届时所有地市的主要医院将实现联网结算,逐步实现全省所有县区的主要医疗机构都纳入联网结算。预计年底约200家医疗机构上线后,每年通过平台结算的人数将达60万人次左右。

目前各地市能够作为异地医疗机构的名单并不一致,省人社厅医保处负责人就表示,5月1日起,已实现联网结算的医疗机构将全部作为各市的省内异地医疗机构。

据省人社厅统计,广东省去年异地就医达60多万人次,异地就医医疗费用高达160多亿元。异地就医中有八成属于异地转诊,其余为长期异地居住等人员。省人社厅医保处负责人介绍,三类异地就医人员都能通过全省异地就医结算服务系统实现直接结算,包括长期异地就医、异地转诊就医和学生异地就医。目前全省人均报销比例达到了54.48%,其中广州市的人均报销比例最高,接近80%。

计划:异地即时结算将扩大到门诊大病

记者了解到,目前实现直接结算的只是住院费用,而且个人自负部分不能刷医保卡。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转诊住院费用较大,因此当前优先开通异地就医住院费用联网结算,下一步将逐步将结算业务范围扩大到门诊大病(门慢、门特),以及工伤、生育保险医疗费用结算。

同时,到明年“省平台”还将陆续上线二级医疗机构,并提供转诊服务,比如预约医生床位等服务。未来还将逐步实现个人自负费用在线支付、异地刷医保卡。为省平台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兴业银行有关负责人则表示,将为个人自负部分搭建支付通道,比如建设智能支付平台,参保人可以选择绑定医保卡支付,也可以选择刷银行卡或者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

上一篇:大学生电热产品部实习总结下一篇:那一抹心痕_10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