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孤独症儿童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爱孤独症儿童(精选8篇)

关爱孤独症儿童 篇1

大家好!我是刘晓昂的母亲,今天我们再次来到这里,面对熟悉的极地馆,熟悉的小海豚,更有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和溢满关爱的氛围,故地重来,此刻的心情无以言表,仅代表有幸参加这次“快乐小海豚”活动的孩子的家长说一声“谢谢”!谢谢快乐小海豚活动的三方组织单位:圣亚海洋世界、大连心理医院和大连电视台!谢谢为孩子们无私奉献的驯养师,心理医生、媒体的朋友、到场及没到场的关注孤独症儿童康复事业的所有人!所有能够接纳和宽容孤独儿童行为的人!

象所有孤独症患儿家庭一样,我们也经历了十月怀胎的期待、初为人父母的喜悦,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的幸福感、自豪感,直到发现孩子和其他孩子有差异时的怀疑、恐惧、痛苦心理过程。在多年的康复训练中不断燃起希望,然后又被失望、甚至绝望打败,多年的奔波,很多时候感觉身心疲惫。孩子一天天长大了,但是,长大的只是身体,心里什么也没有,除了对此时此刻的满足不满足表达情绪外,无所谓的爱恨情愁,是是非非,看不懂别人对她的表情。曾经在深夜睡不着时和孩子的爸爸说,“算了,我们几个一起死了吧,一了百了,早晚我们都是死不瞑目”。但是,看着躺在臂弯里,美美的睡着的孩子,表情踏实、安静。最后,我们都哭了。是啊,孩子没有罪过,是我们把她带到这个世界里,她是清澈透底的,也许渲泄情感过后,她满眼看到的全是美丽,这就是星星的孩子吧。她不懂这是自己的不幸,她是幸福的,不幸福的是我们,她没有享受够这一切,我们怎么能去剥夺她生存的权力?是我们要把这世界的生存法则给她,那我们就坚持吧。

两年后又来到这里时,还是有些让人欣慰的事,这次参加活动的小朋友,比上次见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我女儿也有一些进步,相比上次活动时,她表达能力也有了改善,能简单进行一些沟通了。我们每天把她的表现写在黑板上,“刘晓昂今天闹人,大哭,很不听话,表现非常不好,爸爸妈妈很生气”、“今天晓昂抢小朋友的东西吃,很不文明”,她自己能读下来了。前段时间,我们在网上听到佳佳小朋友读书的音频,感觉也很振奋。孩子们都在进步,就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事啊,大家的努力总算没白费。

上次的“快乐小海豚”活动给她留下很深的印象,我女儿喜欢玩面团,用面团去捏一些简单的图形或者摆成汉字,她最先摆成的字就是“圣亚”,看我上网时会跟我上qq空间里去看照片,会跟我说,“去电脑上摸小乐叔叔和海豚”、“上电脑去摸梁芳阿姨”。参加过“快乐小海豚”活动的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不单是孩子,我们家长在这样活动中,都感觉进行了一次心理的修复过程,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感觉身心释然。有人说,对孤独症孩子训练,是“带着蜗牛散步”,蜗牛走的虽然慢,但只要它在向前爬,也是前进,让我们带着希望陪他们走吧,随着人们对孤独症认识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些孩子给予关注和帮助,有大家的支持和关爱,我们更不会放弃!

最后,我想起女儿喜欢的那句唱的跑调的歌词---有爱相伴,不会孤单!

关爱孤独症儿童 篇2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孤独症普遍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终身性疾病。一些早期的预后研究发现, 只有1.5%的孤独症个体在随访中功能正常, 35%的个体介于“尚可与良好”之间, 60%的个体功能严重受损[3]。Gillberg等[4]也发现, 23个孤独症个体中只有1个长大后可以独立生活。说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 儿童孤独症预后很不乐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近一二十年来孤独症的预后状况正在好转, 一部分患儿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矫治, 达到生活自理, 甚至是独立生活, 并展示出良好发展状态个案的报道逐渐增多。Venter等[5]发现, 孤独症个体成人后能够完全独立生活并具有成功人际关系的比例在增加。最新的证据也显示, 3%~25%的孤独症儿童可以“痊愈”, 达到正常水平的认知、适应能力和社交技巧[6]。而上述更多的个体得到康复的原因主要是源于早期干预措施的改善以及日后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

一般来说, 孤独症的预后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预后的好坏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早期语言发育状况、儿童的智力水平、是否伴发疾病及教育和治疗干预的时机和程度有关。如智商较高、5岁以前有功能性语言能力、不伴发其他疾病以及早期被发现并得到及时治疗的孩子, 预后良好。近年来随着孤独症诊断标准的修订, 轻症孤独症诊断病例明显增加, 这些患儿的预后较好, 而有严重行为异常和智力发育迟滞的孤独症患儿倾向于终身具有典型的孤独症样表现, 伴有其他疾病者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脆性X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等则预后更差。此外, 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父母心态、环境或社会的支持和资源均对孩子的预后产生影响。

1 语言功能对孤独症预后的影响

早期的语言交流能力对孤独症预后有着关键的作用, 语言发育水平以及其症状行为可有效地预测孤独症患儿的预后, 早期或在确诊为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的语言或言语功能者预后较好。Luyster等[7]发现, 孤独症患儿在2岁特别是3岁时的语言交流评估分数可以预测其9岁时的语言发育水平以及症状的转归。尽管疾病本身使他们发展语言的潜能受到限制, 但使用规范化的语言训练效果比语言或言语功能差而未接受语言训练的患者预后效果好。

2 伴发疾病对孤独症预后的影响

孤独症患儿的预后还与其是否伴发疾病有关, 如脆性X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症、精神发育迟滞及癫痫等孤独症患儿可能伴发的疾病均可成为导致孤独症较差转归的因素。其中, 脆性X综合征 (FXS) 是最常见的与孤独症相关的单基因病[8]。伴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的孤独症患儿往往表现出更明显的孤独症样行为, 如更严重的社会交流障碍、社交退缩、语言发育延迟、刻板重复行为, 同时不能很好的协调与同龄伙伴的关系, 社交情感发育延迟, 他们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语言水平均比孤独症患儿要差, 智力发育障碍较严重, 适应能力更差, 预后不佳[9,10]。

伴有结节性硬化症的孤独症患儿除表现出孤独症样症状如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认知水平低下等, 还往往伴有癫痫、心、肾损害等症状。患儿预后优劣相差悬殊, 严重智力障碍者完全需他人照顾[11]。

孤独症中有较高的癫痫患病率, 约占全部病例的15%, 有的在儿童早期发病, 有的在青春期发作。癫痫作为孤独症的共患病之一, 与患者的智力发育缺陷有关。通常伴癫痫的孤独症患儿癫痫发生的频率越高, 其智力发育缺陷越严重。婴儿期痉挛或抗药性的癫痫与孤独症较差的转归具有关联性[12]。

3 孤独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智力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孤独症诊断定义和标准的修订使得大量的轻型或不典型的孤独症患者归类于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 , 这些患儿与严重的孤独症患儿无论在疾病表现和预后方面都是不同的。孤独症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越严重, 其预后转归可能越差。而患儿的认知能力越好, 症状表现越轻, 其预后转归也就越好。

据Sutera等[13]报道, 在最初被诊断为不典型孤独症患儿中, 39%的患儿有着较好的预后转归, 而相对于孤独症患儿仅11%有较好的转归。Lord等[14]对不典型孤独症、孤独症进行追踪随访发现, 不典型孤独症患儿比孤独症有着较好的转归, 其中近50%的不典型孤独症患儿已经不再满足诊断;而在随访的典型孤独症患者中, 仅有1名9岁的患儿达不到诊断标准。Fein等[15]和Stevens等[16]的研究同样支持以上的观点, 他们还认为典型孤独症患者在学龄前其各方面发育水平较低, 到学龄期时仍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而高功能组和低功能组无论在入学年龄、认知水平, 还是发育水平上均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 高功能孤独症较典型孤独症患者有着更好的预后效果。

以往认为, 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 20%智力在正常范围, 约10%智力超常。随着诊断标准的修订, 智力正常或超常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比例明显增加, 获得良好预后的个体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此外, 与低功能组相比, 轻型、不典型孤独症有相对良好的预后, 但对低功能孤独症患儿的干预和治疗较为困难, 尤其针对重症低功能病例, 大约有半数在青春期症状会恶化, 表现为活动过度、攻击、伤人、自伤或行为刻板, 无法独立生活, 不能适应社会要求, 甚至需终生看护和照顾, 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家庭、社会的支持才能生存。

4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孤独症预后的影响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于孤独症儿童的预后至关重要。早期发现并及时采用综合性教育和训练, 辅以药物, 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明显的改善, 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可能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尤其是非典型孤独症、轻症孤独症和高功能孤独症儿童。

早期干预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教育措施。越来越多的文献与报道确认早期治疗是决定预后的最重要因素。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塑造行为方式、采取特殊教育弥补智力障碍的重要时期。早期干预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尽早干预, 从而抓住儿童发育过程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错过这一关键时期, 对于孤独症儿童日后的康复其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尤其对伴有精神发育迟滞的孤独症患儿, 采用早期干预治疗的结果较好, 而3岁后的治疗极为困难。

如果患儿早期接受强化的行为训练, 很大比例的孤独症儿童从这些早期的干预中获益, 使其智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有一些儿童可以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Lovaas[17]报道, 对19 例孤独症患儿采用应用行为分析 (ABA) 疗法进行早期强化干预, 在对试验组进行为期2 a的每周40 h的一对一干预后, 结果有9 例基本恢复正常, 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 其他儿童有8例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这一报道引起了轰动, 为早期强化干预可能是帮助孤独症患儿的最有效方法提供了最好和最直接的证据。其后许多研究者重复了ABA , 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说明了早期教育和训练是孤独症得以康复的有效方法之一[18]。

为说明孤独症的预后情况, Coplan等[19]提出了以年龄、智力水平、孤独症表现严重程度来估计孤独症预后的三维模式, 认为不同患病个体在各主要症状的轻重、整体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智力发育方面存在差异, 同时病情可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孤独症的预后受孤独症症状的表现程度和智力发育程度的交互影响, 有严重行为变异和智力发育迟滞的孩子倾向于终身具有典型的孤独症性表现。相反, 只有轻度的行为变异和智力处于正常范围的孩子随时间推移可逐渐改善, 达到表面上正常的程度。

总之, 孤独症儿童是一个有着多重障碍的特殊困难群体, 了解和认识孤独症儿童的独特性, 对于处理患儿的种种问题会有帮助。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科学化、系统化和个体化的教育模式训练, 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显著的改善, 相当一部分的患儿可能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尤其是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但由于父母常常忽略儿童的早期症状, 造成大多数孤独症患儿不能被早期发现, 而家长得知孩子患有孤独症后出现的不健康情绪也将对患儿的治疗带来严重的妨碍, 这些都不利于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因此, 除了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来提高父母对儿童孤独症的认知水平外, 还要鼓励家长接受事实, 对于患儿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要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并担负起帮助患儿的责任, 逐渐成为患儿康复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同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以促进患儿的康复, 改善预后。

走近儿童孤独症 篇3

如今,儿童自闭症已经广为人知,媒体以及社会,向儿童自闭症患儿和家庭倾注了无限的关爱。但在普通人看来,儿童自闭症似乎与自己的生活是两条互不交集的平行线,除了向患儿和家长表示深切的同情外,他们像天上星星一样,和自己隔着遥远的光年……

然而,儿童自闭症并不遥远,或许,就在你的身边……

孤独症的探索历程

孤独症(autism)这个词来源于希腊字“autos”,是“自我”的意思。美国的Donald T.是世界上第一例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儿童。

由于Donald的行为表现与其他5岁的孩子太不一样了,迷惑不解的父亲写了一封长达33页的信给医生,信中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种种怪异行为:“他一个人时感到很高兴———像把自己缩在一个贝壳里———无视他周围的任何事”;“痴迷于旋转的玩具———自己也喜欢原地转圈”;“当他的常规被打破时会大发脾气”。1938年,Donald被家人带到美国Johns Hopkins医院精神科看病,Leo Kanner医生见到他时,发现除了他父亲信中所描述的,Donald还表现出语言上的问题,比如自言自语重复讲话,与人交流时讲一些不相关的话。

1943年,Kanner把Donald和另外10个病儿的表现进行了正式报道,文章题为《情感连接的孤独样紊乱》,首次命名这一个疾病为婴儿孤独症(infantile autism),并详细描述了孤独症的语言交流困难、社会交往障碍以及刻板的兴趣与行为等行为特征,被后人称之为“Kanner三联征”。

1944年,澳大利亚的儿科医生Hans Asperger报道了另外一组病例,他们似乎拥有正常的非言语智商,但是在语言的使用上存在很多的不恰当,Asperger也把这种临床现象称之为“孤独样”(autistic)。

这两篇研究论文的发表,开创了现代医学对孤独症的研究历史。

我国最早诊断孤独症的是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创始人陶国泰教授,1982年,他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婴儿孤独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文章,明确指出我国存在着婴儿孤独症,并首次引进了有关现代婴儿精神医学的观念。1987年,陶国泰教授又在美国的《孤独症和发育障碍》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婴儿孤独症》一文,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也促进了中国儿童精神病学界的国际交流。

如今,第一个患者Donald先生已经年近80岁高龄,他现在生活在美国密西西比州一个小镇子里,74岁时由于残留的内向性行为住进了疗养机构,在那里他每天打高尔夫,和朋友一起喝咖啡、看电视。

孤独症的两大临床特征

随着对孤独症了解的逐步深入,我们对不同年龄段孤独症患儿的表现、行为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是“社会交流障碍”这一核心特征并没有改变。最新版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及分类手册(DSM-V)中,将孤独症命名为“孤独症谱系障碍”,认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同时存在两大组临床特征:一是交流及社会交往障碍,二是局限的刻板的兴趣和行为。

NO.1交流及社会交往障碍

婴儿期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出生后不久就逐渐起病。孤独症宝宝表现为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12个月时听力正常,但是对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被认为是孤独症的一个高度危险的信号。

幼儿期孤独症宝宝仍表现出回避目光接触,对主要抚养者常不产生依恋,对陌生人缺少应有的恐惧;不会通过目光和声音引起他人对其所指事物的注意,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和玩耍的兴趣,同时在交往方式和技巧方面也存在问题,常常不会玩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戏;言语方面,患儿说话常常较晚,会说话后言语进步也很慢。起病较晚的患儿可有相对正常的言语发育阶段,但起病后言语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部分患儿终生无言语;对于有言语的患儿,常存在言语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常,有的会模仿重复说他人方才说过的话,重复以前听到过的话或广告语。患儿也可能用特殊、固定的言语形式与他人交流,常常答非所问、人称代词分辨不清;也有些孩子讲话语调常比较平淡,缺少抑扬顿挫,不能运用语调、语气的变化来辅助交流,常存在语速和节律的问题。在非言语交流上,孤独症儿童常拉着别人的手伸向他想要的物品,但是其他用于沟通和交流的表情、动作及姿势却很少,他们多不会用点头、摇头以及手势、动作表达想法,与人交往时表情常缺少变化。

学龄期随着年龄增长和病情的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然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他人主动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和技巧依然存在问题。他们常常自娱自乐,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理解也很难学会和遵循一般的社会规则。

成年后患者仍然缺乏社会交往的兴趣和技能,虽然部分患者渴望结交朋友,对异性也可能产生兴趣,但由于对社交情景缺乏应有的理解,对他人的兴趣、情感等缺乏适当的反应,难以理解幽默和隐喻等,较难建立友谊、恋爱和婚姻关系。

NO.2局限、刻板的兴趣和行为

不同年龄阶段的孤独症都可能表现有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如对玩具、动画片等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不感兴趣,却迷恋于看电视广告、天气预报、旋转物品、排列物品或听某段音乐、某种单调重复的声音等;患儿常坚持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拒绝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的变化,如患儿会反复用同一种方式玩玩具,反复画一幅画或写几个字,坚持走一条固定路线,坚持把物品放在固定位置,拒绝换其他衣服或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患儿对人或动物通常缺乏兴趣,但对一些非生命物品可能产生强烈依恋,如瓶、盒、绳等都有可能让患儿爱不释手,随时携带,如果被拿走,则会烦躁哭闹、焦虑不安。也有一些患儿常会出现刻板重复、怪异的动作,如重复蹦跳、拍手、将手放在眼前扑动和凝视、用脚尖走路等。

星星的孩子

孤独症是一种日益增加的神经发育性障碍。患病率从最早1943年Kanner报道时的3~4/万,到2001年美国疾控中心报告的1/250,再到2009年报道的1/110。而且世界各地区都发现孤独症的患病率正在逐年增加,我国也不例外。遗憾的是,孤独症的病因仍不明确,普遍认为孤独症是一种与遗传密切相关的,存在多种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育性障碍。

由于起病年龄早、功能损害明显,一直以来孤独症被认为是具有很高致残率的严重精神疾患。以往文献报告预后较好的比例仅占该人群的8%~25%,但随着诊断能力、早期干预、康复训练质量的提高,孤独症的预后正在逐步改善。国外已有研究显示,有近50%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认知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接近正常水平。

孤独症的诊疗,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医疗、特殊教育、残联、民政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在我国,这个综合服务体系还正处在磨合和建设阶段。

儿童电视孤独症 篇4

病案介绍:童童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他时常会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半天,两只小眼睛只盯着荧光屏,对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不愿活动,不愿和别人说话,连对吃饭也没有多大热情。久而久之,童童变得孤独、怕羞,见了外人也不敢抬头,还不愿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儿,就连摇马都不会坐。当小童童的表现真正引起妈咪的注意时,这种行为已经非常顽固了,根本改不过来,妈咪只好带他去医院的儿科心理门诊。经过检查发现童童患有贫血,生长发育程度也较同龄孩子慢,只相当于2岁大,童童被医生诊断为“儿童电视孤独症”,

病案点评: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儿童孤独症患者日益增加。他们将其中由于看电视而引起的孤独症,称为“儿童电视孤独症”,多见于3-7岁的儿童。国外专家经过观察和研究后指出,患了儿童电视孤独症的孩子,即使再经最优良的教育,将来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就是说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很好地生活。

临床表现:

1. 患儿表现为每天长时间地看电视,让人觉得他们离不开电视,整天与电视为伴。而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对玩具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接触小朋友,不让看电视就会焦虑不安。

2. 患儿在看电视时不让别人干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仿佛自己就是电视剧的人物,并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文不对题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有的患儿出现了自言自语等反常行为。

3. 患儿性格孤独,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学习能力,缺乏责任心,缺乏应付环境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情绪经常波动、不稳。

孤独症儿童教师教学指引 篇5

一、对自闭症的观察与判断

(一)自闭症儿童行为异常的特征

自闭症儿童异常行为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社交互动性的障碍、沟通上的障碍、行为上的刻板型式。

1、社会交往互动性的障碍

(1)在各种非口语的行为上有着显著的障碍,主要表现:

看他人的眼睛,有困难。

说话时很少使用手势。

脸部表情不多或与众不同。

不清楚与他人之间距离的远近。

常常发出异常的声调或音质。

(2)不能发展与他人相当的友谊,主要表现:

很少或没有朋友。

只与年龄较大或较小之人或家人发展出人际关系。

与人关系的发展都是基于特殊兴趣。

在团体中与人互动有困难,有困难遵守游戏中的团体规则。

(3)不能自发地与人互享喜悦、兴趣、或成就,其表现在:

不会向人展示个人所带来的东西或指向个人所感兴趣的物品。

独自乐于喜爱的活动、电视秀、或玩具,而不想与人与众同乐。

没有意图引起他人对其活动、兴趣或成就的注意。

对他人的赞美少有反应或少有兴趣互动。

(4)缺乏社会的或情感上的互动,如:

对他人没有反应:〝好像聋子〞。

没有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忽视他人的存在。

很喜欢单独行动。

当他人受害或沮丧时未能注意到,不会安慰他人。

2、沟通上的障碍

(1)口语发展迟缓或毫无语言,未采取补救措施,例如手势或哑剧手势,二岁以前不会用语言进行沟通。

(2)与人交谈时,有相当大的困难打开话头、维持交谈、结束谈话。

谈话很少有来有往,常独自谈个不停。

不会回应他人的看法,或不会回应他人直接的问题。

有困难与人交谈对他们没有特别兴趣的主题。

(3)刻板地或反覆地使用语言,或者以其个人专有的特别方式使用语言。

在不适当的时间与情境,会重述录像带、书籍、或广告的内容。

会使用自创的词句,或对他本人才有意义的词句。

说话过于正式、咬文嚼字、喋喋不休。

(4)缺乏自发性的游戏及模仿性的游戏。

很少独自玩弄玩具。

喜好以具体的方式使用玩具(例如堆积木、布置娃娃屋),而不是假想性游戏。

年幼时,对于社会性游戏少有兴趣,例如躲猫猫、办家酒。

3、行为上的刻板型式

在行为、兴趣、活动方面有狭窄的、重覆的、刻板的型式,至少有下列一项以上的行为

(1)偏好一种或多种刻板且狭窄的兴趣,兴趣的强度或集中度来说都是不正常的。

强烈聚焦于特定主题,排除其他主题。

对于特别有兴趣的主题或活动难停下。

其特殊的兴趣会干扰其他活动(例如:延迟吃饭或如厕,聚精会神于某种活动上)。

有兴趣的主题与其年龄不相称(日历运算、占星术、飞机班次等等)。

对于特殊兴趣的主题与细节有绝佳的记忆力。

(2)毫无弹性地执着于特定的、非功能性的日常事务。

想要依一定的顺序进行某些活动(例如:依一定的顺序关车门)。

例行活动的微小改变易令其沮丧(例如以不同的路线到学校)。

任何改变需要事先预告。

如果没有遵守例行活动或程式的话,会有高度的焦虑或沮丧。

(3)刻板且重覆的动作习惯(例如:拍手、扭手、扭手指、全身抖动)

当兴奋或沮丧时会连续拍手。

在眼前晃动手指。

特异的手势或其他手部动作。

长时间旋转或摇动身体。

以足尖走路或跑步。

(4)对于物品的各种附件有着持久的偏好。

以异常方式使用物品(例如:打开又合上洋娃娃的眼睛,反复开合玩具车门),而不是按照既定的功能玩法。

以感官方式探索物品(例如:喜欢闻嗅物品、触摸、近看物品)。

喜欢动态的物品(例如风扇、流水、车轮)。

依附于特殊的物品(例如线条、橘色的皮纸)。

以上所列的三大行为特征是自闭症者普遍常见的行为,当然还有很多行为没有列在上文中。自闭症学生因为个人的社会性能力、沟通能力、自理能力以及环境的配合等因素,常会衍生出其他的行为问题来,例如自伤行为、自言自语、控制他人、哭闹、强迫行为、发呆、无所事事等等,这些行为有着高度的个别差异,自闭症学生的干预也是以社会性能力、沟通能力、自理能力的提升为其主要目标。

(二)自闭症儿童的神经心理与生理情况分析

1、自闭症者的行为异常是有其神经生理与心理的运用息息相关的。自闭症幼儿2-4岁之间的的大脑容量与体积较大,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社会性趋向与主动性的相互注意协调能力的缺陷有关,因为发展中的幼儿大脑需要社会性经验来决定神经细胞的保留与淘汰,研究发现活化的神经细胞会保留下来,但因自闲症幼儿缺乏一般幼儿所有的社会性趋向与互动经验,因此神经活化普遍不足,所以缺乏一个机制来活化神经细胞并淘汰过多的神经细胞,因而导致各个神经系统之间的功能整合不佳,使中枢统合功能无从发挥。

2、社会性趋向与相互注意协调能力的缺陷很可能是导致自闭症幼儿部份神经系统异常的成因。除了大脑的脑容量过大之外,自闭症者大脑多处的神经功能亦与社会性趋向与相互注意协调能力的缺陷有关.自闭症者在由额叶、边缘系统、颞叶的廻路所形成的社会性大脑功能失常,以致于在社会性的知觉、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动机等各个社会性神经反应与控制组不同,例如位于颞叶底部的纺锤形脑回是处理脸孔社会性知觉与社会性判断的神经区域,自闭症者此处的神经活化反应弱于控制组,此外,自闭症者的颞上沟在处理语音的社会性知觉的活化上也弱于控制组;再者,自闭症的杏仁核的组织结构与活化有异于常人之处, 影响了自闭症者的情绪知觉与情绪判断等社会性动机的反应,而在自闭症者的额叶内背侧的功能异常,也被认为与相互注意协调能力的缺陷有关。自闭症者的镜像神经元的活化异常,可能是其动作模仿缺陷的原因,镜像神经元的异常可能负面地影响了自闭症儿童解读他人动作、表情、行为背后意图的能力,这些都与自闭症的社会性能力息息相关。

3、在辅导自闭症学生时,一方面要了解自闭症学生行常有的行为,正确地解读行为,另一方面要了解行为形成的心理与生理的原因,才能建构有效的辅导策略,不致于误认为学生是有意的违反教室常规或者与教师或者同学作对,而采取不正确的辅导策略。有许多教导过自闭症学生的老师,面对自闭症学生时智商在握,一点也不忧心,而是心中有谱,这些老师大都因为能掌握住自闭症学生行为、心理与生理的特性,并能轻松地运用在康复干预中。

(三)如何了解自闭症学生及其需求

站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自闭症学生的行为症状所呈现的学习困扰。对于新接触的自闭症学生,从自闭症的状征去评估自闭症学生的需求是一定要做的,老师可以先参考入班前已经评估过的测验(智能测验、语言评估、医学评估、认知能力„等)、申请资料表,与家长或资源教师老师讨论,建议老师可在孩子入班或开学前直接与个案一对一接触,与孩子在没有压力下建立关系,并可直接观察自闭儿的各项行为表现,会更了解孩子的特质。建议可观察的项目如下:

1、学习的基本能力方面:

和他说话会主动注意还是需要不断提醒他?

抄写能力与听写能力如何?

阅读能力或视觉理解能力如何?

对指令的听从能力如何?需要一对一下指令吗?

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如何?

2、社会性方面:

会不会主动去寻求外界的社会性信息?

他和同学可以沟通吗?还是只和成人沟通?

能否静坐一节课?还是需要起来走动?

3、沟通能力方面:

能否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还是要被动询问?

遇到问题多用何种方式表达?不会说?发脾气?还是没有反应?

他是否有沟通上的问题行为?如只会仿说?只会自言自语?固执在同一主题?不恰当的谈话主题?

二、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环境策略

(一)班级环境的调整

1、自闭症学生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来学习,先调整班级的环境是必须的,将班级的空间环境结构化,让自闭儿了解班级空间摆设的位置与功能,知道自己可以到哪里做什么事、自己的东西放置的位置、并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干扰。

2、明确教室区域划分为清楚的空间与视觉界线,安排与组织教室中用具及物品柜,形成基本的教学区(如生活自理区、转换区、游戏区及学习区),各区域各司其功能,提供教学、工作、休闲等教学活动用途。各区域布置清楚画界分明易辨认,有利于学生确认不同活动需要在不同区域进行,同时要注意对于环境敏感学生减少视觉与听觉的干扰.也就是说老师们可以运用教室中的铁柜、舒美柜、地板、地垫、课桌椅、教学设备做空间结构的规划,来达到下列目的:a.清楚的空间与视觉界线。b.减少视觉与听觉的干扰。c.发展符合课程的基本的教学区。教师们充分运用空间,规划有团体活动区「绿色方形」标示,可进行音乐课、团体活动课,生活自理训练的点心区、分组学习与个别学习区、休闲区(或称游戏教育区)以及为做时间作息结构转衔的转换区。

儿童规划自己的置物柜、鞋柜等,以颜色标示。重叠使用的空间仍提供简易明显的标示,如美劳学习区与点心区重叠使用,给予「绿色圆形」的标示,休闲区与游戏教育区重叠给予「绿色星形」的标示,让学生清楚知道空间的用途。

3、规划空间结构时注意事项如下:

? 自闭症学生容易因外界事物而分心,需将环境先结构化,让环境较不会令人分心。

? 教室空间的安排应该让孩子清楚的知道要到哪里去做什么事。

? 要有专门的区域让学生能学习特定的技能;要将区域画出清楚的界线。? 用具及材料要依照学生的理解程度来加以清楚地标示(如颜色、数字等)和安排。

? 让学生容易拿得到学习材料,这可以帮助学生知道应身处何处,应何处拿取学习材料。

? 功能较低的学生及自我控制较差者需要更高度的结构、更多的规范限制、更多的界限和更多的线索。

(二)个别化教学计划

1、个别化教学计划主要是依照学生功能强弱、配合学生的发展能力,将学习内容进行操作分析、细分、糸列化,制作成视觉提示、活动顺序与内容,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学习。此系统主要教导自闭症儿童独立工作、「结束完成」的概念、以及因果关系。

个别化教学计划的操作形式可分为:

*使用文字描述教学计划(用文字说明工作流程),适合功能较高的自闭症学生使用。

*以颜色、形状、数字、照片配对的提示卡适合功能中等的自闭症学生使用。

*排列几个工作篮,做完每个篮子的内容就放进结束盒中,这种操作形式较适合低功能自闭症学生来使用。

2、教师在规划自闭症儿童的个别化教学计划时,要事先考虑学习的内容:

(1)学生要做些什么?教师要明确做哪种教学工作。

(2)要做多少?教师要明确的提示有多少工作。

(3)何时结束?让学生有完成一件工作之后,能增进其各种能力。

(4)下一步要做什么?教学顺序的规划要流畅,使学生学会如何由一项学习内容续接转换到另一项学习内容。

(三)社交能力的教学和训练

采用社交能力的教学和训练的模式,把社交能力通过认知行为的教导,引导孩子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他应该做到的社会行为表现。

1、社会技巧的课程内容广泛,包括:

(1)教室生存能力:听老师的话、当老师教你做某事、尽力做事、跟随教师指令。

(2)基本互动能力:视觉接触、用正确的语调、开始、倾听、回答、合理、轮流说话、提问题、继续话题

(3)人际相处能力:礼貌用话、分享、遵守秩序、帮助他人、用正确的方式触碰。

(4)交朋友的技能:早安、微笑、说恭维的话、交朋友。

(5)适应能力:当某人说不、当你表达生气、当某人要嘲笑你、当某人要你去做你不能做的事、当事情不顺利时。能够顺其自然、平和应对。

每一种技巧都要对孩子进行评估后,以很结构的方式,运用几个标准步骤来教学:引起动机、教导新技能、练习与强化。

2、教导社交能力的要求

(1)教师提供提示卡或海报让孩子确定训练技能的步骤。

(2)教师以放声思考的模式进行示范。

(3)提供相关情境让学生演练。

(4)配合增强系统给予孩子表现的回馈。

(5)评估孩子的表现以修正练习。

这是以行为塑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导孩子新的社交能力,这是一种工具性技能,提供孩子一个社会互动的模式,孩子可以立即使用在一般的社交规范中。社会技能训练要有成效,必须要有密集而且持续性的练习,并且是在具体而实际的生活情境演练,孩子重要的相关人员最好都能参与,也就是导师、家人、同学都需了解孩子目前正进行的目标,教学中采取的策略,提供必要的视觉提示,还要提供各类类化的情境练习。

3、运用讲故事方式训练社会技能

自闭症学生缺乏正确理解社会的能力,很难了解别人怎么想、怎么感觉,可以通过社会性生活故事,来协助他们了解情境,教育他们去观察、认知、分析、表达。抓住重点、了解原因。社会故事可以是一篇短文,也可以是一组短语。由几个特征组合而成,描述一个情境、观念、或社会技能,用来帮助他们建立社会生活技能、进行认知的训练。讲故事方便可行,只要与儿童长时间相处,了解其需求与能力,都可以撰写、讲述。当观察到儿童对某些情境有很大的认知与表达困难时,或错误解读时,就可以作为社会性故事主题。临场发挥、因材施教

社会性故事有四个最基本的句子型态:

(1)*对事实事件的真实描述、或假设性的描述。

*指出生活中观点、情节和情境

*引导故事的发展。

*是一个主题中最重要的观点,出现率最高。

例句: 我的名字是王小明。有时候妈妈会要我洗手。

(2)观点句 *描述或说明其他人的内在想法或认知。

*描述或说明其他人的内在感觉或信念。

*描述或说明其他人的生理情况或健康。

例句: 我的老师知道这些字怎么唸。(知识/想法)。

我的哥哥通常喜欢踢足球。(情感)

(3)指导句*指在情境中,建议可做的反应或选择。

*必须谨慎的发展这个句子,小心的用文字解释.例如:指导句的开端使用”我会”、”我可以”有可能让儿童产生错误的想法,必须和故事中写得回答一模一样,可以写”我可以试着去”、”我将来可以做”、”有一件事我可以说或去做就是”。

例句: 我将试试画图。我可以试着要求爸爸抱我一下。

(4)肯定句 *来强调一个观点,指的是一个习惯或规则。给儿童保证,让其安心。通常紧跟在一个描述句、观点句或指导句之后。

例句: 大家都会在吃饭之前洗手,这是一个好习惯(强调一个重要的观点)。

(5)基本的故事句型

标题:怎样上床睡觉。当爸爸妈妈来告诉我该上床睡觉的时候。我可以这样做:1.换上我的睡衣。2.我躺在床上。3.我试着闭上眼睛。

4.我安静的躺着直到我睡着。

爸爸和妈妈会教我做这些事情,有时候我可以自己做。

三、帮助自闭症儿童适应学校生活

通过老师了解对自闭症的知识和自闭症的毛病,让他们了解可能遇到的情形。这样,老师和学校都能作较好准备接受这孩子。

(一)让自闭症孩子认识学校:拿将要入读学校的相片、课本及其它数据展示给自闭症孩子看。如有可能的话,带他到学校去熟悉周围的环境,以及上课的情况。让他穿上校服,在家里排练。这样可使他们放心,避免问题行为(譬如暴躁脾气)的发生。

(二)教育自闭症孩子观察其它孩子:如果他不清楚如何行事时,可以从其它孩子得到提示,知道现在该怎么办。

(三)制作一份包括老师及同学姓名的照片:有很多自闭症孩童不懂得识别人的脸孔、也不记起名字,所以这方面的协助是很重要的。

(四)为他设计一个简单的讯号:如果他在课堂上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可以用讯号向老师求救。以便让他在感到不适的时候可以离开,到一个角落平静下来。

(五)策略性、针对性安排座位:安排他坐在最不易被打扰,不易被欺负,且让他感到最舒适的位置,例如独自一人坐在前排靠墙边的座位。

(六)书面指示与教材:自闭症儿童常有语言接收的问题。请老师以书写列出指示。(如果他不能阅读,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图片代替)。使用教科书或笔记来代替长篇讲解。如果必须透过语言来教学的话,每个口头指示之间应有所停顿。

(七)利用提示清单、备忘录:自闭症儿童在计划事情的先后次序和处理上表现较弱。把要做的事依时间顺序列明于清单上,有助他集中注意力完成工作。

(八)利用时间表依次进行教育:自闭症儿童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需要有安全感,时间表有助他知道将要做的事情,并作好准备,知道每个时刻的事,他便不需费神选择做那项事情。

(九)学习写日记:自闭症儿童就像梦游一样,意识模糊地生活。初步鼓励他回忆、反思和表达自己的经历,帮助他诱发意识;让他对于时间表上记录做过的事,继而鼓励他每天写日记。

(十)提供具体说明:自闭症儿童记忆力虽强,但由于欠缺内在理解能力,很多时都未能学以致用。知道「1+1=2」也不表示他懂得运用二元购买两粒(每颗一元)的糖果。让他学会理论,然后通过真实事例,给他当场实习机会。

(十一)教导基本礼仪:排演不同的社交情况,教导他应说的话及该做的事。例如,有人给他东西,他得说「谢谢」;与人发生碰撞时,则说「对不起」。我们可以展示漫画或简单的社交故事,与他排练并鼓励他学以致用,学习基本礼仪,可免他日后碰钉子。

(十二)尝试另一种语言:很多自闭症儿童,对于图象化文字(例:中文)会有辨认及书写困难。他们较易掌握一些字母系统的语言,如英文。发扬长处,避开短处:他的手脚可能不够灵活,怎么努力都不会踢足球、倒水、绑鞋带、整齐写字等。但其它方面却可能表现卓越。跟他的老师商讨,安排机会发挥其所长(例如在自然课上当助手),低调处理他的弱点(例如在足球活动时,只给他简单的任务)。

(十三)帮助他成为有用的人:如果他在某个科目上有杰出的才华,我们应给他机会指导其它孩子,好让他能分享所长。对他来说,参与的满足感是一份无价之宝。

四、融合教育中的提示:

由于一般孩子心理尚未足够成熟,去了解自闭症儿童,会使后者在身体及心理上遭受歧视、欺凌。虽然大部份身体上的伤害可以制止,但他们心理上所受的损害却很难被发觉;而这些欺凌事件,通常都是在没有成人监视之情况下发生的。心理上的伤害包括以浑号取笑自闭症儿童、于课室内乱扔他的物品、挡住他要走的路、在洗手间里向他泼水、上课向他射橡皮圈和当受责备时被迫做替罪羔羊。

若要让学生接受班上自闭症儿童,老师的角色是很重要的。对此有以下建议。

*不告诫:老师命令或告诫小孩子要以友善态度对待自闭症儿童,可能会有逆反效果。小孩子可能会阳奉阴违,背地里伤害自闭症儿童。此外,他们的反叛行为变得更谨慎,老师更难察觉。

*以身作则:想要学生相亲相爱,老师也必须以身作则,好好对待他们。处事灵活变通,切勿恃老师威权强迫学生。

*不偏爱:有些老师会过分保护自闭症儿童,其它小孩觉得老师偏袒产生妒忌心。

*说故事:利用故事如《丑小鸭》引导非自闭症的孩子。与其以故事的道理说教,不如以感性投入,说出故事的同理心。动听的故事可以让小孩吸取教训和产生移情作用,学会爱护及尊重自闭症儿童。

*找个好伙伴:为自闭症儿童的孩子找一个友善耐心、会关爱、及代他出头的人与他为伴。自闭症儿童不需要太多朋友,只需一两位好友。

*让孩子有所为:提供合作机会,让自闭症儿童做一些他胜任而其它小孩不喜欢做或做不来的工作。例如,在玩耍期间帮忙拍照。10.编后的话

汇编“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教师指导手册”是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点,从自闭症儿童的异常特征、情况分析及其兴趣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各种的康复训练教学方法,教导其萌芽的技能,强化功能训练,将实用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让自闭症儿童发展出独立生活的能力。以最终实现自闭症孩子社会功能康复的目标。

本手册收集了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教学实际内容,吸收了国内外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有见地的经验、学说、方法。以期达到博采众长,为教所用。供康复训练参考。诚然,自闭症康复训练是一项世界性的教学难题,决定了训练目标的艰难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本手册要达到汇编的初衷,不可能毕一役而完其功。是一个不断完善、充实、渐进的过程。

关注孤独症儿童倡议书 篇6

关注孤独症儿童倡议书范文篇一

亲爱的同学们: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的双眼清澈,却从不与你对视;他们的听力灵敏,却无视你的呼唤;他们的嗓音动听,却不知如何开口讲话……他们是星星的孩子,他们是孤独症儿童。

他们想上学却被普通的学校拒之门外;他们的重复动作遭受着他人异样的眼光;他们的家庭因高额治疗费用而家徒四壁;他们的父母绝望茫然,夜不能寐,无数家庭因此而支离破碎。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希望近无,路在何方?

尽管如此,更多的家庭选择了数十年如一日的不离不弃。父母用自己毕生的精力,铸就孩子的一生。是他们的父母,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一心一意扑在孩子身上;是他们的父母,一次次牵起孩子的手,一分一厘都不肯放松;是他们的父母,一分一秒都不放过地为孩子打算、担忧;是他们的父母,无数次的教习只为一句既普通又特殊的“爸爸”、“妈妈”……父母给了他们一世爱,而他们却只能说,“妈妈,这辈子要麻烦您了”。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请伸出双手牵起星星的孩子,拯救每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请张开双臂拥抱星星的孩子,让那清澈的眼睛不再无助,让陷入绝望的家长停止痛苦。在第___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东北师范大学红烛志愿者协会全体志愿者呼吁大家,让我们每个人,以一己之力,照亮“星星的孩子”:

请看到“星星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时,再多一点点微笑,多一点点爱心,他们的世界会因此多一点点光亮;请看到“星星的孩子”在你身边时,试着去和他做朋友,你会发现他们的世界神秘而美丽;请看到“星星的孩子”尖叫大喊时,不要责怪,因为那是每一个“调皮”孩子的天性;请看到“星星的孩子”无法自主做事时,不要取笑,因为接受,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孤独症儿童和家长,需要来自社会的理解、尊重和关爱。让我们用温暖融化孤独,让我们用关怀消解痛苦,让我们用爱心织就一双隐形的翅膀,带他们飞向灿烂的明天,与他们共赴美好的未来!

倡议人:___

时间:____年__月__日

关注孤独症儿童倡议书范文篇二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份美好的生活,然而,美好的生活并不垂青所有的人,上苍在把美好赐予人类的同时,也把不幸带到了这个世界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残疾人。残疾,是人类繁衍和社会文明进步过程中不可避免而又不得不付出的一种代价。当你已经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甜蜜时,对于那些贫困残疾人来说温饱还是一种奢望;当你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时,那些聋儿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当你尽赏祖国河山秀丽风光时,对于盲人孩子来说伴随的只能是黑暗与苍凉……

古人说:“施比受更有福”,今人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第___个全国助残日(5月17日)即将来临,今年助残活动的主题是“关注孤独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总数的0.11%,约为11.1万人,其中多数由儿童孤独症导致。

同学们,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身边的残疾人倾注一片热心,捧出一颗真心,奉献一片爱心。为此,我校少先队大队部特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奉献我们的爱心,慷慨捐出一天的零花钱,尽你我微薄之力,为残疾人送上一份爱,献上一片情。帮助一个品学兼优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你就扶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帮助一个渴望成才的贫困残疾少儿,你就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学校将于5月14日(星期四)上午第一节课组织少年志愿者到各班募捐,届时,请将你的爱心款项放进捐款箱。

同时,此次捐款所得部分款项还将用于捐献给我校白血症患者李津津同学。

“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值此第___个“全国助残日”之际,我们倡议: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需要帮助的兄弟姐妹们奉献一份爱心、一份真情,用爱心播种希望,以善行收获幸福,让爱的阳光点亮所有的孩子!

倡议人:___

时间:____年__月__日

关注孤独症儿童倡议书范文篇三

各位亲爱的公益伙伴:

有这样一群孩子,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不盲,却对周围视而不见,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规律,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人交流,他们被称为“孤独的天使”医学界称此为自闭症。有人说自闭症儿童是“星星的孩子”每个星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地在天上闪着冰冷的光芒,可他们毕竟是孩子,冰冷的目光下,一定有着渴望被与人交流的热情。

___年4月2日是第___个国际自闭症日,也是壹基金倡导发起大型公益活动“蓝色行动”的第五年。壹基金在全国范围内呼吁公众关注和帮助自闭症人群,同时确定以海洋的颜色--蓝色作为主题色开展系列活动“蓝色行动”,蓝色同时也象征着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爱和包容”。

为邀请更多公益伙伴参与到“蓝色行动” 中来,发出以下倡议:

1.告诉您的亲朋好友我们的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自闭症”

2.更改微博、微信及QQ头像为蓝色,上传和转发与“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相关 的内容

3.给自己或爱车系上蓝丝带,穿上蓝色衣服

4.我们在此真诚地感谢您捐出宝贵的时间,期待您的参与和支持。

倡议人:___

浅析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 篇7

一、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育人, 而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在于补偿其智力和行为上的缺陷, 争取适应正常生活、适应社会。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和语言沟通方面存在严重障碍, 他们非常需要借助音乐这种非言语的交流方式来表达自己。他们对音乐表现出的特殊爱好, 使越来越多的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都认识到音乐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沟通和治疗方法。音乐教育在孤独症儿童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两个方面:使孤独症儿童在认知水平方面得到提高;使孤独症儿童在行为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一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孤独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 了解其心理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孤独症儿童有针对性的进行音乐教育, 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心理成长。

二、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的关系

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处于一种边缘状态, 在可见的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研究中, 有两种观点比较普遍, 一种观点认为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治疗, “特殊教育领域中的音乐课程与普通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程不尽相同, 更多的属于音乐治疗范畴。因为残障儿童很难通过普通音乐课达到提高音乐修养与开发音乐才能的目的, 而预期出现的效果是通过音乐治疗手段恢复其心理、生理的功能, 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上的缺陷, 争取他们能够适应正常生活、适应社会”。[1]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特殊教育领域中, “一个音乐教育者可能教孩子演奏一种打击乐器;一个音乐治疗师可能利用相同的行为练习孩子眼和手的协调。虽然目的可能重合 (一个学生能演奏一种打击乐器, 同时练习眼和手的协调) , 但其结果是教育性的还是治疗性的还要依据专业人员的训练和优先目标来确定”。[2]这一观点认为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是有区别的, 区别在于目的不同: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对音乐本体的学习;音乐治疗强调的是通过对音乐本体学习来达到非音乐的治疗目的。

人们对音乐教育目标的片面认识是基于传统教育观念的。但随着后现代课程观的出现, 传统观念已发生动摇。经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 新的音乐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3]简单来说, 就是音乐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放在音乐课程目标的首位。音乐教育和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中的关系并不像通常人们认为的那样可以混为一谈, 或者互不相关。它们的关系更倾向与一种递进关系。因此, 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治疗的实践应该是彼此融合的, 而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音乐教育有着比音乐治疗更深一层次的目标以及要求, 除了要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达到治疗补偿的目的之外, 还需要培养特殊儿童的音乐技能以及认知内容。所以笔者认为, 对孤独症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具有高于音乐治疗的重要意义, 音乐活动的干预不仅要使孤独症儿童得到康复补偿, 对音乐技能以及认知深度的要求也是有必要的。

三、对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展望

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 要发展特殊教育领域内的音乐教育只有不断去探索, 用心去钻研, 努力开创出一条适合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的音乐课程体系, 使其能尽早步入正常人生轨道的最佳途径。对音乐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和探索, 立足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实现孤独症儿童教育目标。教育科研是时代的要求, 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教师自身提高的需要。教育科研是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 是运用教育科研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 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醒而完整的认识。通过教育科研我们的教师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明确教育规律, 使教师从中学到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 分析、归纳、总结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经验和学特色, 进而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提高教学质量。

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教育与普通儿童的音乐教育需要更好的融合, 使更多的不管是暂时需要还是长期需要的孤独症儿童获得真正的音乐教育;使部分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得到特殊的音乐教育。这将引起师资培养、政策法规等一系列的支持措施的变化或改革, 并会对普通学校的教师音乐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是取消培智学校, 而是要真正采取动态的双向多层次的安置方式。师资培养的方式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 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师会受到特殊教育基本知识的训练或熏陶, 使之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 专门的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重点将从学科型转向资源型教师, 成为在普通学校专门帮助特殊儿童或普通教师的专家。

近年来, 随着国力的增强, 我国的残疾人事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国内先后成立了许多特殊教育高等院校, 这对于改善残疾人事业研究条件和提高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水平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虽然已有诸多的特殊教育学校作了“音乐治疗”技术试验, 但数量非常有限, 科学论证还不够充分。特殊音乐教育 (Mus ic Spe cial E d u c a t i o n) 应该采用先进的音乐训练手段, 形成特殊教育自己的艺术教育体系, 使特殊音乐教育更具特色, 更行之有效。目前, 中国在特殊教育领域音乐教育及音乐治疗技术的应用研究才刚刚起步, 不仅在智障儿童和孤独症儿童领域, 在聋儿康复 (提高残余听力) , 盲人音乐体态律动训练 (提高身体协调性) 等许多特殊儿童中都可能通过音乐教育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质量。因此, 中国特殊教育领域中的音乐教育研究还需更多的人关注, 尤其要创造更多的科研条件, 获得更多的科学数据;制定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材;培养更多专业知识过硬, 富有献身特教精神的音乐教师。

结论

对孤独症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培养与开发是十分必要的, 只要经过系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与训练就可以极大程度的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展, 丰富他们的想象, 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他们真正在音乐教育的殿堂里尽情的描绘灿烂的明天, 歌唱美好的未来。但中国当前对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至今还很有限, 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影响力很小。因此, 还需要更多的音乐、心理、生理、医学、教育等几方面的专家长期不懈的努力及方方面面的合作, 促进我国的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体系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造福于所有孤独症儿童及他们的家庭。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2]彭丹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探寻——以视觉障碍儿童为例[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3) 。

[3]David J.Elliott.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

[4]陈莞.中国特殊教育领域中音乐治疗的发展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 2002, (1) 。

[5][姚沛彤.浅论残障人的音乐教育——音乐和特殊教育中人的需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09, (1) 。

[6]朱则平, 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

[7]莫雷, 王瑞明, 温红博, 等.心理学实用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走进“孤独症”儿童的世界 篇8

孩子至今不会用语言表达愿望要求,也不明白别人说话的意思,经常呼之不应,即使是熟悉的名字,也听而不闻,好似聋子,我们教他也不学。为此还带他到大医院的口腔科和耳鼻喉科检查过,大夫说声带和听力是正常的,但是孩子不会说话,我们真是很着急,更主要的是这孩子还很孤僻,不喜欢与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小时候挺好带的,就是自个玩,也不要大人陪,周围发生了什么事,很少能引起他的注意和兴趣,但这孩子对电视上的广告和天气预报格外感兴趣,只要一听见声音,他就会从小屋跑到客厅去看电视,表现出津津乐道的样子,有时会在别的场合蹦出一句广告词,别人都不知什么意思,他很喜欢写字和认字,已会认二三百字了,好象并不知其意思。他的行为也怪怪的,给他买的玩具他不喜欢,小朋友都喜欢的玩具,象积木、拼图、电动玩具什么的,他连看都不看,就喜欢老玩小瓶盖、电视机按钮、门把什么的,还爱看自己的小手,拿起东西总爱放鼻子上闻一闻……

父母不停的说着,内心的痛苦、无奈、无助溢于言表。

“大夫,我们的小孩究竟得的是什么病?”这是他们就诊时问的最多的一句话。“你看我们俩身体也挺健康的,孩子生下来也好好的,1岁前可好玩了,人见人爱的,现在怎么会这样呢?不说话,不看人,不理人,也不学东西,生活能力很差,根本上不了幼儿园,送过两次都被退回来了,我们也不能养他一辈子吧,大夫你说我们的小孩究竟得的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还能治吗?”

带着父母的期望、疑问我陷入了沉思,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具有广泛而严重的

发育障碍的特征。

后来,我们通过对涛涛的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他与同龄孩子相比,在人际交往,语言交流,行为模式,认知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发育落后。在进行相关检查后,排除了其他疾病的可能,最后诊断涛涛得了“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什么病?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它和一般儿童疾病不一样,属于发育障碍。患儿主要表现在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行为重复刻板。孤独症 最早由美国精神科医生Kanner在1943年首次报道,共有11名儿童被诊断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儿童。他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症状:这个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旁若无人,记忆力惊人,两岁半时他就能流利背诵《圣经》23节以及历届美国总统的名字,但却不能与人正常对话。说话时你我不分,迷恋旋转木棍、平锅和其他圆形物体,对周围物体的安放位置记忆清楚,同时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规律的轻微变化均感到烦躁不安。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儿童孤独症”,又叫“自闭症”。

那么孤独症究竟是怎么得的呢?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众多科学家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儿童孤独症主要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而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家庭环境,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及父母的人格特征、文化程度、从事职业、经济水平等对孩子的心理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现有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来看,该病的发病率为一万个儿童中有2~13个孤独症儿童,男女性别间差异显著为7~9︰1。

儿童孤独症有哪些主要表现?

孤独症儿童多表现为:

(1)孤独离群。即不会与人交往。不能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这也是家长就诊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愿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你我他不分。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却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打头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约75%的孤独症儿童智力低下,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部分智力低下的孤独症儿童在音乐、绘画、计算、识字、机械记忆等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呈现孤岛智力现象,令人不可思议。象4岁的涛涛特别喜欢认字和写字,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小贴士:该病多在3岁内起病。多数病儿早期症状在婴幼儿期就已出现,至1~2岁症状明显,可出现语言功能退化停滞,表现典型孤独症症状,也就是Kanner三联征,即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行为重复刻板。由于父母缺乏婴儿心理行为发育的知识及缺乏对儿童孤独症的了解,使得孤独症不易早期发现且发病年龄难以确切估计,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说话晚,不用急,“贵人语迟”;孩子不缠人,从小好带;孩子孤僻不合群,是独生子女的特点等等,延误了早期诊断和治疗。

儿童孤独症能治吗?

孤独症是一种儿童早期的广泛的心理发育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如未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预后很差,对儿童社会化功能损害极大,致残率高。在其一生的发展过程中,需有人长期照管。但只要家长坚定信念,坚持治疗,对孩子充满爱心、耐心、关心、信心,儿童孤独症还是可治的。孩子是可以走出自己孤独的世界,并且发现周围的世界,其本人的社会功能,适应功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很多孤独症儿童经过治疗,走进幼儿园,迈进学校和社会,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也是对父母坚持治疗的最好的回报。

儿童孤独症如何治疗和预防?

首先,父母对疑有孤独症倾向的儿童,应尽早去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儿童神经精神、心理、保健专业)确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由于孤独症儿童的年龄、临床表现、功能损害各不相同,治疗需要因人而异。治疗前由主管医生和家长一起评估儿童的基本心理功能,如语言,社交,动作行为,生活能力等发育水平,然后制定个体化,结构化,系统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尽管孤独症的病因不明,但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和预防。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行为治疗,教育和训练,如语言训练,社交训练,感统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训练,游戏活动等,并辅以药物治疗,但并不是每个孤独症都需要服药,目前也没有治疗孤独症的特效药。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和治疗师要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多教、多练、不断强化、长期坚持,患儿就可取得明显进步,病情可得到积极、有效地控制。

另外,母亲要注意孕期保健,提倡母乳喂养,合理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肉类等"酸性食物"的摄入,建立亲子依恋和情感联系,家长应让孩子多与外界环境接触,让孩子与同龄儿童一起玩耍、交往和学习,使其个性和社会适应性健康发展,以有效地预防儿童孤独症。

专家简历

上一篇:初一作文指导——选材篇下一篇:爱的纪念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