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北师大版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北师大版 篇1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八年级物理北师大版 篇2

关键词:浮力;教学设计;教学思考

一、教材特征

该章节主要可分为三节,首先以浮力概念及大小因素为教学重要内容对浮力产生的具体原因予以分析总结,后在此教学基础上对物体浮沉基础条件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予以探究。

该章节教材具有综合性及理论性特征。综合性主要表现在浮力的研究需依托于力、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液体压强的基础概念之上,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相关浮力内涵以及其综合性质的研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及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理论性特征主要是指该章节所需掌握及可有效应用的理论性知识较多,其中浮力产生原因等主要是在抽象物理模型基础上实现,在此过程中,学生需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及概括总结能力,可有效地应用数学工具,但大多学生在“浮力”知识点学习中,特别是在抽象物理模型等学习中具有较大的困难。因此,本文主要对“浮力”章节相关教学内容予以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实现。

二、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实施前

(1)设计理念

本次教学设计主要是对各类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予以分析,后针对此实现对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在教学项目中将不同内容予以连接,结合情境设计相关任务,并在任务合理基础上使学生围绕任务予以相关知识点探究。以乒乓球及小石块为主要研究工具,首先可通过漂浮乒乓球使学生产生疑问,认识浮体,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浮力”的基本定义,后以沉于水底的小石块为例,引导学生实现对相关实验的设计及认知,引出空气浮力,最后得知浮力产生的原因,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分析及思考。

(2)教学目标

在教授过程中,主要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实验工具,使学生在生活经验及认知基础上树立探究意识,找寻科学规律。在本次实验教学中,结合实验过程主要使学生清楚生活中的浮体类型,掌握基础性浮力定义、施力物体及方向,明白液体表面、内部以及空气均存在浮力,知晓不同物体、不同类型的浮力成因;后在实验教学期间及教学后使学生动手自行操作,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与浮力相关的现象,留心生活,提升观察能力,促进学习兴趣增长。

(3)可行性分析

首先,在“浮力”课程授课之前,学生已在之前的教学中掌握力的概念、作用以及测量,同时掌握压力、压强等力学基础知识,学生在本次课程学习及设计研究中便可应用。其次,学生在学习浮力相关课程时,需具有良好的综合分析及理解能力,可在理论知识及思维理解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点的分析及扩充。再次,学生均已初步掌握控制变量法、归纳法等基础探究方法,可在本次教学中予以合理应用。最后,初中八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生活探知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具有一定的理解基础,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结合生活现象向学生予以浮力等知识的介绍及讲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提前准备好小石块、乒乓球、塑料泡沫、曲别针、水槽、水等,后将小石块、乒乓球、塑料泡沫、曲别针一起投入水槽,让学生认真观察各个物体,看其会发生哪些现象。

(2)深入引导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水槽,看哪些物体浮于水面,并让学生比赛看谁所观察并说出的物体类别多。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可向学生提示,并告知学生漂浮在水面上或其他液体中的物体均称为浮体。在此期间,教师可向学生以江河湖泊中的船舶为例进行分析,将湖泊中的船舶作为浮体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思考船舶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树立课程研究意识。

(3)感知浮力

教师可根据学生所观察并延伸的塑料瓶、乒乓球及小木块等进行引导分析,后向学生介绍水面漂浮的物体均为浮体并向学生提问浮体漂浮于液面的原因。学生可分组并将乒乓球向下按,感知球对于手部的作用力,引导学生感知力的方向及大小(预设:乒乓球受上托力,力在未浸没前越往下力越大),松手,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研究力的方向特征(初步:竖直向上跳出);后将水槽倾斜,重复上述操作,得出结论。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乒乓球是否都是竖直向上跳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予以回答,教师可给予不确定答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予以证实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结论整合:浮力指漂浮于液面物体受液体垂直向上的托力,浮力施力物体为液体。在实验中,乒乓球越往下按其浮力越大,在往下按的过程中乒乓球逐渐取代原有水的空间,越往下,水排开面积越大,浮力越大。

(4)浸没水中物体浮力

提问:沉在水底的小石块会不会受到浮力?

实验:细线、弹簧秤挂重物,显示示数,若向上手托,数字减少。

讨论:学生可结合实验进行讨论,上台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并询问有无其他方案。

总结:浸在水中的物体均有竖直向上的浮力。

(5)气体浮力

提问:气体是否存在浮力?氢气球为什么可以向上飘,原因有哪些?

学生根据上述研究可答:受到浮力,而气球在空中也会受到相应的浮力。

提问:若自由释放下端附有勾码的氢气球,学生可发现什么?

学生:勾码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氢气球可保持平衡,而其竖直向上的托力便是浮力。

教师总结并予以肯定。

(6)浮力产生原因

实验:将一个乒乓球放置于自制漏斗并向内倒水,水由漏斗下流出,后将漏斗口堵住,观测两次此操作现象的差异。

结果:乒乓球前后具不同运动状态,结合液体压强分析可知上下表面压力差便是浮力。

3.教学反思

首先,在课程引入过程中大多会以故事或现实中所发生的事件予以课程讲解,使学生更易了解相关概念及内涵,而在故事选择中,教师需注意对典型及代表性强的事例进行选择,且仅可选择一个,避免事例的分散性导致课程主题的削弱。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话语的凝练,对于无意义的话语可选择尽量不说,在课程教授时,需提前写好详细的课程教学内容,避免课程教学杂乱无章现象的出现。

再次,教师还应注重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选择合理的、新型的实验操作方法向学生展示,使之发挥更加明显的实验效果。如可将多媒体视频中的实验操作过程向学生予以课堂现实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资源的高效性利用,挖掘课堂资源,合理组织应用形式,充分发挥效用。

最后,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对重点知识的教学以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在实验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一起实验、一起讨论,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实现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从而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凡生.基于学生理解情况研究的浮力教学设计[J].贺州学院学报,2011(3):93-95.

[2]露森.关于初中“浮力”典型相异构想的教学设计[J].学苑教育,2012(17):52-53.

[3]吴建兵.“做中学”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高效之路——关于《浮力》实验教学设计的课例反思[J].中学物理,2012(24):7-8.

八年级物理北师大版 篇3

化(无答案)北师大版

一、填空题

1、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小强在用温度计测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a所示,其中正确的是.b图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水的温度是 ℃.2、水的“自白”:我是水,我现在的体温如图所示,并且我还在放热,请你告诉我,我现在的体温是 ℃,我正在.(选填“熔化”或“凝固”)

3、“夏天吃冰棒觉得凉快”和“夏天游泳后上岸被风一吹感到凉快”,这两种“凉快”的原因分别是、.4、通过观察图所示的三幅晾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液体的 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5、饺子放在水中煮,怎么煮都不会发黄变焦,而放在油中炸,过一会儿就会发黄甚至变焦.这一现象表明油的 比水高.6、和 是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常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用 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瓶里的.7、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你知道吗?厨房中也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如手拿刚出笼的馒头时,若先在手上沾些冷水,就不会感到很烫,这是由于 的缘故。

8、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 现象;霜的形成是 现象;冰雪融化是 现象;出炉的钢水变为钢锭是 现象;装在盘子里的酒精少了是 现象;卫生球变小是 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是 现象;严冬玻璃窗的内侧出现冰花是 现象.二、选择题

1、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3℃的是()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北京市冬季最冷的室外温度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2、下列物质中,全都属于晶体的是()A.松香、萘、冰

B.石英、蜂蜡、冰 D.铁、铜、玻璃 C.固态酒精、食盐、海波

3、在卫生间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但过一段时间后,镜面又变得清晰了,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4、如图是两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①图甲是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②图乙是晶体凝固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③图甲表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是由于没有从外界吸热 ④图乙表明非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降低,不断向外界放热

A.①② B.①④

5、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A.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C.在发烧的病人头上放上湿毛巾以缓解症状 凉

B.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

C.②③ D.③④

6、关于夏天冰棒冒“白气”与冬天人呼出的“白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细小的水珠 B.冰棒冒“白气”是升华现象,呼出“白气”是液化现象 C.它们都属于气化现象

D.冰棒冒“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人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7、温度为0℃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

B.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 D.冰、水、水蒸气都可能存在 C.冰和水都可能存在,没有水蒸气

8、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所给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物质的熔点是0℃,在第2min到第3min内是固液共存状态,它吸收热量 B.该物质的熔点是0℃,在第2min到第3min内是固液共存状态,它不吸收热量 C.该物质的熔点是-4℃,在第5min到第6min内是液态,吸收热量 D.该物质的熔点是0℃,在第5min到第6min内是气态,吸收热量

9、物体吸收热量后,其温度()A.一定升高 C.一定不变

B.一定降低

D.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

10、有两杯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杯在阳光下,一杯在阴凉处,则()A.在阳光下的水的温度高 C.两杯水的温度一样高

三、简答题

1、如图是小红与小明在冬天室外的一段对话,你认为她们的对话是否有错误?若有说明理由.

B.在荫凉处的水的温度高 D.两杯水温度的高低无法进行比较

2、夏天,小明为了解渴,去买一支冰棒.售货员从冰柜里拿出冰棒,小明发觉硬邦邦的冰棒上沾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烟”;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会出“汗”.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本课的重点是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本课地位:就世界史的范围来说,鸦片战争是当时已经完成产业革命的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一个正处于封建主义迟暮中步履蹒跚的古老国家----中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中国史范围来说,它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变化,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影《鸦片战争》、《林则徐》或有关通俗读物,对鸦片战争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已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编写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这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挑战;

通过学习,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承古代史,下启近代史。经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铺垫,学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经过暑假后,学生对前面的知识难免有些遗忘。为了便于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有必要用一课时的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分析第一单元的前言,布置收集材料的任务和课前预习的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郫县二中八年级学生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城乡结合部,有的来自农村,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浓,对历史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图片资料。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初步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对比香港被割让与香港回归。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用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了解,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对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让与1997年香港回归,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强大,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和《辛丑条约》两个子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有一些了解和认识,但不够全面,学生渴望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但对于分析《辛丑条约》带来的影响尚存在一定困难。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此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教学过程与方法】

采取以讲述法为主,辅以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张謇、詹天佑的主要成就及他们的救国热情;教学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在本单元中处于起始的位置。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则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步,讲述了中国近代化兴起的历程,为以后维新派实行的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等救国尝试提供了经济基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能,但是本单元的历史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初二学生的思维虽然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他们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本课历史名词的含义、洋务派的历史地位对于初二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必须具备使用表格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和初步的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对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

通过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动手设计等等,开展研究性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思想渐趋成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学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知识水平,一方面又感觉历史是副科,从心理上不是很重视,所以教者既要让他们有兴趣,学习历史知识,又要突出重点,理清知识线索。

对于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都会很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

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一、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的背景下开始的,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挽救中国。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而且思想文化类型的学习又是学生感到枯燥的。因此,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上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形式进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教材分析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与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属于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最后两课,第二单元的单元标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两课所讲述的内容也是近代化所反映出的特征。这两课重点不多,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

二、课程标准

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其特色和意义;

3、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现实,让学生了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基本情况;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废除科举制的必要性;联系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了解《申报》等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建立大众传媒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剪发辫、改称呼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时会有难度,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讲解。

二、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中,有不少学生是实践活动组的成员,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与实践活动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二的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90%的学生已经能使用Word、WPS、以及PowerPoint等编辑和制作学习课件,但不是很熟练,但学生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使他们对网络教学有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学习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3、学习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了解社会的变化

4、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逐步形成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影视录像、旧服饰,并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加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途径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编辑本组的研究成果,并分组陈述、讲解,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及网络的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以及受西方影响发生的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等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2、我国的旗袍在今天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了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主要内容包括了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整个单元的内容设置上来看,主要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背景及标志。通过学习本课应帮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及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显著区别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实施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从知识能力水平上来,须先经过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已经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历史学科的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基本技能;经过八年级前两单元的学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前的时代背景有了相当的感性认识,并能得出中国的命运历经洋务派、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仍未彻底改变的结论,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重要条件;从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活跃开朗热情,容易被激发出爱国的激情,尤其是升入八年级以后,学生比“小升初”时更添了一份理智,这足以使本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平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并能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包括:五四运动的导火线、过程、口号、结果及意义等,掌握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及历史意义。并通过上述教学使学生提高归纳课文和通过搜集史料中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相关内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采用讲述与影像资料结合的方式对本课背景作简要陈述;通过设计矛盾冲突和制造困难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与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且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设计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其大胆发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不妥协的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黄埔军校创立的时间、地点,理解她与旧式军校比较所具有的最大特点。

2、弄清国民革命时期北伐的对象,运用《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观察进军所经过的省份以及识记一些著名战役。

3、认清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理解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黄埔军校的有关知识,了解她对中国近代革命的贡献。

2、通过观察《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学会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运用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史实的学习,概括总结为什么国民革命失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大革命时代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使学生认识到先烈们的壮举是顺应时代发展、敢为人先的英雄行为,培养学生立报效祖国之志,做现代文明人。

二、教学重点

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三、教学难点:

学会识读“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及理解两个问题:①“南京国民政府”是怎样一个政府?②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四、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探究课,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文字,史料、形势图和人物肖像,以及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充分展现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使历史知识贴近学生生活、鲜活生动起来,以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创设逼真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感悟惊心动魄的大革命时代。其间穿插教师的情景引导、分析讲解、多媒体辅助、图表教学、史料研讨等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竞赛,自主活动、合作探究、共同讨论等学习活动。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教材分析

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峙的单一格局被打破,中国近代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局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日军不断发动新的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事,导致中日民族矛盾最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课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讲述了三个子目: “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出现危险的开端;“不朽的民族战歌”充分表现了中国各界民众的强烈责任感;“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揭开了抗日救亡的新篇章。

二、学情分析

“九一八”刚刚过去,利用这节课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对72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日本侵华事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让学生记住历史,借鉴历史。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救亡运动中最杰出的音乐代表作品,结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说出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 播放《松花江上》,以东北人的特殊身份切入课堂,创设历史情境。

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重新融入那民族危亡的时刻,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课本剧《西安事变》,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站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亲日派的不同立场分析西安事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形成历史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以形成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讨论,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了解日军对东北的蓄意侵略和肆意践踏行径,认识侵略战争的罪恶。

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一、课程标准

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讲述血战台儿庄的史实,体会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讲述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史实,体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威武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知道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抗日战争和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等人的资料,如阅读有关故事书籍、观看有关影片或电视剧,以备上课时使用,锻炼独自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请学生讲一讲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资料并交流看法,以提高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知识和感情的能力,并尝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而能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通过本节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目,形成学生自制表格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我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个人素质,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关切。

通过交流平台、自我测评题目,提高敢于发言、善于和他人进行交流的素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难点 让学生通过具体史实,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是怎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反击日本侵略者的。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课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开始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本课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分析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均有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有很强表现欲。关于本课的内容,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利于对本课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应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转战陕北的史实

2、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线,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得的序幕。【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在分析全国战局变化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了解陕北战场的和山东战场的情况。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的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地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的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的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培养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难点:理解正确的战术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二、教学方法

通过课内外收集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相互交流,体会当时宏阔的历史场面,感受毛泽东的战略战术之高明。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三大战役的名称、双方作战简况和战果。说出渡江战役简况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时间。

分析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军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从多角度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感情。

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

八年级物理北师大版 篇5

二、读拼音,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汉字。(6分)

yóu秉烛夜()言不()衷()豫不定

yú()不可及()贯而出()事无补

pí沁人心()乐此不()()开肉绽

yíng热泪()眶()刃而解云雾()绕

三、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大风刮走了气球。(2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各写一句话。(2分)

光景:①风光景物;②境况;状况;情景。

①_______

②_______

3.嘹亮的歌声荡漾在平静的湖面上。(缩写句子)(2分)

______

4.下列句子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气势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令世人惊叹。

B.气势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不能不令世人惊叹。

C.气势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怎能令世人惊叹?

D.气势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怎能不令世人惊叹?

5.请写一句你喜欢的公益广告或送给同学的毕业留言。(2分)

______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通过这一册的学习,我们认识了______的雷锋,______的南丁格尔,______的老班长,______的詹天佑,以及被誉为“______”的诺贝尔和“____________”的袁隆平。(6分)

2.看到“离别”,我想到了本学期学过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古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矛与盾》这则寓言可以用成语______来概括,这则寓言告诫人们____________。(2分)

4.君子和而不同,。仁者乐山,_________________。(孔子)(2分)

5.我会连线。(4分)

相思鸟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

金孔雀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

橄榄树代表美好的爱情

曼陀铃象征成功的事业

五、下面是一位同学习作中的一段文字,有几处错误,请按要求修改,再给这段话写个简单的评语。(6分)

在家中,除了爸爸就数我的军棋下得好。①可近日竟让弟弟杀了个体无完肤,鬼知道他用了什么战术。本来这也算不了什么,胜负乃兵家常事嘛。可是弟弟,赢了几盘棋就洋洋得意,自以为了不起,动不动就说我是“纸老虎”,还要我尊他为“师傅”。②见我空闲下来,马上过来挑战:“在杀几盘,敢不敢?”③气得我直咬牙,说:“让你神气几天,等爸爸回来,我叫你……哼……”

1.第①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请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替换。______(1分)

2.第②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订正。______(1分)

3.第③句中带点的“直咬牙”语气过重,请换用一个。______(2分)

4.评语:____________(2分)

六、课内语段回放:阅读《一个这样的老师》片段,回答问题。(11分)

“很简单,”怀特森老师眼里闪过狡黠的光芒,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我编造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过。你们笔记里记的都是错的,错的当然就不能得分了。”

从来没有过那你那天拿的头骨是怎么回事比利问

那件头骨嘛怀特森老师笑了不过是马的头骨罢了

那你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讲?为什么还要考试?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一股怒火升上了我的心头,我紧紧抿住嘴唇,控制着自己不嚷出来。教室里响起了不满的议论声。

怀特森老师摆摆手,让大家平静下来:“难道你们自己没有想到吗?既然是‘绝迹’了,我们顶多只能发现它的骨骼化石。而我却向你们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以及许多具体特征,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竟一点也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怀特森老师说试卷上的分数是要登记在成绩册上的,他也真这么做了。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2分)

狡黠:_________________

郑重其事:__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没有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2分)

3.转述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从这件事中学到了_____。(2分)

5.这篇文章还有个题目是《我最好的老师》,这两个题目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为什么?(不能写自己老师的真实姓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语段品读:阅读短文,并按要求回答问题。(13分}

2005年8月,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是稍显寒冷,玛丽娜围栏的木门,拉了拉围巾,随手把一袋垃圾了左边的垃圾筒里,右边垃圾筒旁正蹲着个拾荒孩子。在帕雷尔摩富人区,这种场景司空见惯,忙碌的玛丽娜往日目光不会为此停留哪怕一秒钟。

今天,她不由脚步,()眼前的孩子正在把的垃圾又一点点放回垃圾筒。她收拾得是那么的仔细、耐心而庄重,仿佛面前不是一堆垃圾,而是一棵圣诞树,她正在摘取她的礼物。

“喂,孩子,别人可都是翻完垃圾就走的,你为什么还要动那些脏东西?()再过一会儿环卫工人()会来收拾。”玛丽娜问了一句。

“这块草坪多漂亮,毕竟环卫工人还要等一会儿,即使瞬间也要让这里尽可能美丽,不好吗?”孩子边收拾着垃圾边说。

这个拾荒孩子的话让玛丽娜很意外。瞬间也要美丽,她默默地站在那里看着孩子的背影,这孩子的话有些让她感动。许久,孩子突然意识到和她说话的人并没有离去,赶紧站起来转过头。

在那瞬间,玛丽娜惊呆了,面前这个孩子()衣服很旧,()很整洁,面容黝黑()很干净,而她姣好的身材和脸型是玛丽娜近几年都很少见的。“你愿意当模特吗?”玛丽娜脱口而出。玛丽娜·冈萨雷斯——世界著名项链设计师,她知道什么样的苗子能成为一流模特儿。

三年后,这个叫妲妮拉的拾荒女孩接连击败一千多名竞争对手,摘得全球最大模特经纪公司Blite举办的“世界精英模特大赛”阿根廷赛区选拔大赛的桂冠。从丑小鸭到白天鹅,从垃圾堆到T台,记者问玛丽娜是怎么发现妲妮拉的潜质的,玛丽娜笑着说:“懂得瞬间也要美丽的人,想一生不美丽都难。”

1.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横线上。(2分)

放进翻过推开停下

2.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3分)

3.选取文中的画龙点睛之笔作为文章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1分)

4.从妲妮拉的角度,简要概括这个小故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妲妮拉的成功,有人说完全是因为她的机遇好,有幸遇到了玛丽娜。对此,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是怎样理解“懂得瞬间也要美丽的人,想一生不美丽都难”这句话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习作。(30分)

北师大版一、二年级新教材关注点 篇6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新教材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的综合练习课,板块内容上从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从一年级上开始,这是第一次出现“综合练习课” ,因此本课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就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仔细分析新教材中这一单元:分为“买铅笔(减9)”“捉迷藏(减8)”“快乐小鸭(减7、减6)”“开会了(会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求缺多少,也是减6、7、8、9的综合)”“跳伞表演(巩固减6、减7,迁移至减2~5)”“美丽的田园(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一(单元练习)”“做个减法表(单元复习、主要是找规律)”八个章节,新教材断课清晰,练习同步配套,使得教师上课有章可循。

“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新教材的“数学好玩”板块内容,这是新教材新增的活动内容。板块内容上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给少年儿童的题词,寓意要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顾名思义其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玩耍。数学课上的“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为什么玩”“玩什么”“怎样玩”等。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材的处理上更加要强调对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思想性也更强。

两节课虽属不同的板块内容,但从情境串设置、情境图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表达方式几方面来讲还是有许多的共同点,这也是教师们在理解、处理教材时需要关注的。

一、情境串的设置特点

北师大版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情境+问题串”。“情境+问题串”就是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一、二年级新教材“问题串”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的数学意义上的理解。比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新教材中,小朋友刚学习数的知识时,教材首先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情境支撑数的理解,通过把实物转化成简化图、从简化图再抽象到数的过程,建立图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使数的基本概念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图1)。

图1 图2

“情境+问题串”的数学教材呈现方式,为广大基层的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比如,“美丽的田园”开头就创设了一幅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然后以一系列的问题铺展开:怎么数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比较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列式?等等(图2)。

而在“重复的奥秘”中则以“发现规律—表示规律—运用规律(生活中的规律)”为情境线索展开教学。

“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不仅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学习过程,而且体现了引导学生自然展开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有利于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情境图的阅读理解

北师大版教材相对于老版教材而言,情境图的设计是富有童趣而又有深意的。但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具体的读图、理解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言语和思考,希望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耐心仔细地进行引导。

比如一年级上“可爱的企鹅”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引出“减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减法”出不来,学生都是以加法来计算的。笔者仔细看过一些教师的教案,也听过一些教师的课。本质的问题其实还在于教师自己对于情境图的理解、把握不到位,从而造成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误导。“可爱的企鹅”这节课的一开头就是“前面有3只,后面有5只,一共有几只”,教材的本意是简单复习回顾加法的意义及运算,而许多教师把它作为正课来上,用力过猛,无意间误导学生以为本节课的重点还是加法。

因此,要引导好学生读图,获取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面对一页纸量的情境图,从哪里开始阅读?从哪里汲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如何组织数学信息的顺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数学信息呢?

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材就作了很好的示范:

为引导学生从大量杂乱的信息中寻找数学信息,教材暗示学生在观察和数数的时候要有顺序;数数的时候可以一边数一边做记号;并把找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图3)。

在引导学生列式计算时,先有意识的从同一类事物中汲取信息对比,这样教师心中所预设的情境就“跃然纸上”了。如“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多几只?”(图4)

图3 图4

当然,根据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很多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问题是与本课相关的,教师可以先提一两个作示范,其他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二年级学生提出无关的问题扰乱课堂。同时,学生能否正确列式取决于学生对于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能否正确计算取决于前面几堂课以及平时的训练。

在“重复的奥秘”中对于情境图信息的提取,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或是从左往右看,分类观察。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运用

在“重复的奥秘”一课中,教材意图除了“引导学生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之外,还有一个浅显的意图,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比如,在重复出现的灯笼边可以写文字、画实物示意图、用简单图形代表,也可以写数字、字母表示。但在用简单符号比如数字、字母、记号表示时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的程序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急躁应对,也不要随便拔高,否定学生最原始、笨拙的表达(图5)。

图5

而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师也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表达对比,加深学生对“10几减几”的巩固和运用;同时在“一个式子的多样化表达”方面,教师也有意识地把“多多少、少多少、相差多少”三个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明确“谁和谁比” 、式子中“谁在前,谁在后”。其实这三个问题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树上和空中的小鸟在比较数量的多少(图6)。

图6

总而言之,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关注教材设计的一些重要关键点,比如怎么理清教学环节、题目层次;如何把握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步骤顺序;如何掌握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方法;等等。只有教师心中一切“掌握自如”了,教学中也就“运用自如”了,课堂也就不会“随波逐流”了!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324000)endprint

北师大版一、二年级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进行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充分体现。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新教材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的综合练习课,板块内容上从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从一年级上开始,这是第一次出现“综合练习课” ,因此本课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就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仔细分析新教材中这一单元:分为“买铅笔(减9)”“捉迷藏(减8)”“快乐小鸭(减7、减6)”“开会了(会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求缺多少,也是减6、7、8、9的综合)”“跳伞表演(巩固减6、减7,迁移至减2~5)”“美丽的田园(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一(单元练习)”“做个减法表(单元复习、主要是找规律)”八个章节,新教材断课清晰,练习同步配套,使得教师上课有章可循。

“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新教材的“数学好玩”板块内容,这是新教材新增的活动内容。板块内容上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给少年儿童的题词,寓意要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顾名思义其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玩耍。数学课上的“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为什么玩”“玩什么”“怎样玩”等。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材的处理上更加要强调对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思想性也更强。

两节课虽属不同的板块内容,但从情境串设置、情境图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表达方式几方面来讲还是有许多的共同点,这也是教师们在理解、处理教材时需要关注的。

一、情境串的设置特点

北师大版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情境+问题串”。“情境+问题串”就是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一、二年级新教材“问题串”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的数学意义上的理解。比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新教材中,小朋友刚学习数的知识时,教材首先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情境支撑数的理解,通过把实物转化成简化图、从简化图再抽象到数的过程,建立图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使数的基本概念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图1)。

图1 图2

“情境+问题串”的数学教材呈现方式,为广大基层的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比如,“美丽的田园”开头就创设了一幅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然后以一系列的问题铺展开:怎么数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比较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列式?等等(图2)。

而在“重复的奥秘”中则以“发现规律—表示规律—运用规律(生活中的规律)”为情境线索展开教学。

“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不仅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学习过程,而且体现了引导学生自然展开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有利于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情境图的阅读理解

北师大版教材相对于老版教材而言,情境图的设计是富有童趣而又有深意的。但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具体的读图、理解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言语和思考,希望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耐心仔细地进行引导。

比如一年级上“可爱的企鹅”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引出“减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减法”出不来,学生都是以加法来计算的。笔者仔细看过一些教师的教案,也听过一些教师的课。本质的问题其实还在于教师自己对于情境图的理解、把握不到位,从而造成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误导。“可爱的企鹅”这节课的一开头就是“前面有3只,后面有5只,一共有几只”,教材的本意是简单复习回顾加法的意义及运算,而许多教师把它作为正课来上,用力过猛,无意间误导学生以为本节课的重点还是加法。

因此,要引导好学生读图,获取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面对一页纸量的情境图,从哪里开始阅读?从哪里汲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如何组织数学信息的顺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数学信息呢?

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材就作了很好的示范:

为引导学生从大量杂乱的信息中寻找数学信息,教材暗示学生在观察和数数的时候要有顺序;数数的时候可以一边数一边做记号;并把找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图3)。

在引导学生列式计算时,先有意识的从同一类事物中汲取信息对比,这样教师心中所预设的情境就“跃然纸上”了。如“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多几只?”(图4)

图3 图4

当然,根据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很多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问题是与本课相关的,教师可以先提一两个作示范,其他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二年级学生提出无关的问题扰乱课堂。同时,学生能否正确列式取决于学生对于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能否正确计算取决于前面几堂课以及平时的训练。

在“重复的奥秘”中对于情境图信息的提取,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或是从左往右看,分类观察。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运用

在“重复的奥秘”一课中,教材意图除了“引导学生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之外,还有一个浅显的意图,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比如,在重复出现的灯笼边可以写文字、画实物示意图、用简单图形代表,也可以写数字、字母表示。但在用简单符号比如数字、字母、记号表示时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的程序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急躁应对,也不要随便拔高,否定学生最原始、笨拙的表达(图5)。

图5

而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师也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表达对比,加深学生对“10几减几”的巩固和运用;同时在“一个式子的多样化表达”方面,教师也有意识地把“多多少、少多少、相差多少”三个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明确“谁和谁比” 、式子中“谁在前,谁在后”。其实这三个问题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树上和空中的小鸟在比较数量的多少(图6)。

图6

总而言之,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关注教材设计的一些重要关键点,比如怎么理清教学环节、题目层次;如何把握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步骤顺序;如何掌握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方法;等等。只有教师心中一切“掌握自如”了,教学中也就“运用自如”了,课堂也就不会“随波逐流”了!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324000)endprint

北师大版一、二年级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进行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充分体现。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新教材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的综合练习课,板块内容上从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从一年级上开始,这是第一次出现“综合练习课” ,因此本课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就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仔细分析新教材中这一单元:分为“买铅笔(减9)”“捉迷藏(减8)”“快乐小鸭(减7、减6)”“开会了(会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求缺多少,也是减6、7、8、9的综合)”“跳伞表演(巩固减6、减7,迁移至减2~5)”“美丽的田园(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一(单元练习)”“做个减法表(单元复习、主要是找规律)”八个章节,新教材断课清晰,练习同步配套,使得教师上课有章可循。

“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新教材的“数学好玩”板块内容,这是新教材新增的活动内容。板块内容上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给少年儿童的题词,寓意要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顾名思义其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玩耍。数学课上的“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为什么玩”“玩什么”“怎样玩”等。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材的处理上更加要强调对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思想性也更强。

两节课虽属不同的板块内容,但从情境串设置、情境图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表达方式几方面来讲还是有许多的共同点,这也是教师们在理解、处理教材时需要关注的。

一、情境串的设置特点

北师大版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情境+问题串”。“情境+问题串”就是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一、二年级新教材“问题串”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的数学意义上的理解。比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新教材中,小朋友刚学习数的知识时,教材首先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情境支撑数的理解,通过把实物转化成简化图、从简化图再抽象到数的过程,建立图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使数的基本概念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图1)。

图1 图2

“情境+问题串”的数学教材呈现方式,为广大基层的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比如,“美丽的田园”开头就创设了一幅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然后以一系列的问题铺展开:怎么数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比较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列式?等等(图2)。

而在“重复的奥秘”中则以“发现规律—表示规律—运用规律(生活中的规律)”为情境线索展开教学。

“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不仅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学习过程,而且体现了引导学生自然展开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有利于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情境图的阅读理解

北师大版教材相对于老版教材而言,情境图的设计是富有童趣而又有深意的。但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具体的读图、理解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言语和思考,希望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耐心仔细地进行引导。

比如一年级上“可爱的企鹅”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引出“减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减法”出不来,学生都是以加法来计算的。笔者仔细看过一些教师的教案,也听过一些教师的课。本质的问题其实还在于教师自己对于情境图的理解、把握不到位,从而造成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误导。“可爱的企鹅”这节课的一开头就是“前面有3只,后面有5只,一共有几只”,教材的本意是简单复习回顾加法的意义及运算,而许多教师把它作为正课来上,用力过猛,无意间误导学生以为本节课的重点还是加法。

因此,要引导好学生读图,获取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面对一页纸量的情境图,从哪里开始阅读?从哪里汲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如何组织数学信息的顺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数学信息呢?

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材就作了很好的示范:

为引导学生从大量杂乱的信息中寻找数学信息,教材暗示学生在观察和数数的时候要有顺序;数数的时候可以一边数一边做记号;并把找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图3)。

在引导学生列式计算时,先有意识的从同一类事物中汲取信息对比,这样教师心中所预设的情境就“跃然纸上”了。如“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多几只?”(图4)

图3 图4

当然,根据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很多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问题是与本课相关的,教师可以先提一两个作示范,其他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二年级学生提出无关的问题扰乱课堂。同时,学生能否正确列式取决于学生对于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能否正确计算取决于前面几堂课以及平时的训练。

在“重复的奥秘”中对于情境图信息的提取,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或是从左往右看,分类观察。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运用

在“重复的奥秘”一课中,教材意图除了“引导学生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之外,还有一个浅显的意图,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比如,在重复出现的灯笼边可以写文字、画实物示意图、用简单图形代表,也可以写数字、字母表示。但在用简单符号比如数字、字母、记号表示时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的程序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急躁应对,也不要随便拔高,否定学生最原始、笨拙的表达(图5)。

图5

而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师也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表达对比,加深学生对“10几减几”的巩固和运用;同时在“一个式子的多样化表达”方面,教师也有意识地把“多多少、少多少、相差多少”三个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明确“谁和谁比” 、式子中“谁在前,谁在后”。其实这三个问题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树上和空中的小鸟在比较数量的多少(图6)。

图6

总而言之,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关注教材设计的一些重要关键点,比如怎么理清教学环节、题目层次;如何把握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步骤顺序;如何掌握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方法;等等。只有教师心中一切“掌握自如”了,教学中也就“运用自如”了,课堂也就不会“随波逐流”了!

上一篇:国庆节心得体会1000字下一篇:拖地 - 四年级写事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