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共10篇)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认为应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具有较强自学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人才服务。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5-6310-02

Some Thought of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s Teaching

TAN Rui-pu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s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at we should reform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s teaching form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s, 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s for the aim of training people who well adapt to the social and has a strong self-learning ability.Key words: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s;teaching reform;teaching objective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为生活学习工作服务,并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的大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打好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知识、Office办公系列及网络基本知识等,在高等学校主要是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同,增加教学难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面向大一新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而我国各地的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甚至程序语言课程,而有些学生到大学才接触计算机;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好,从小就接触电脑,没有经济条件买电脑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则处于零起点。同样的教学内容,基础好的学生学起来容易,而有的学生跟不上进度,这样就增大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难度。

1.2 课程设置不分专业,无法满足专业技能需求

目前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是以公共基础课的形式面向全校开课,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期末考试。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一样,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的侧重点、教学要求是不同的,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不同。

1.3 教学模式单一呆板,无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采用“教师上机演示+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该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参与较少。不少学生当时听懂了,但一上机实践步骤就忘记了,这样逐步失去学习兴趣,就不会主动去学习。还有部分老师上课是按课本章节上的知识点一点点灌输给学生,没有很好将多个知识点结合起来,大部分学生虽然学会了这个知识点,但是他们不知道有何用处,又能用到何处,学生遇到问题就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将所学知识点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1.4 教学内容滞后,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而学校教材所编写内容相对实际技术发展滞后,学生所学的落伍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没有意义,这对于国家、学校、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资源浪费。

1.5 教学实效性不强,学了等于没学

有这样的现象,虽然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在处理日常的文档时,很多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很多基本功能没有使用过。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写毕业论文时,自己去写目录,不知道Word具有自动生成功能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2.1 根据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学院的优势专业是金融经济类,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能够熟练操作电脑,能够用电脑解决问题,学习的侧重点是熟练操作各种常用的计算机软件,如Office办公软件及Access等简单的数据库等等,授课时理论知识了解即可,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引导性课程,授课时理论概念要讲解透彻,注意加强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配合实际操作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索计算机其它领域知识,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专业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科学的。

2.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2.1 因材施教法

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异,教学时要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此问题文献[1]提出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摸底考试,然后按层次分成普通班、提高班和选修班[1],这个措施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合适,因为有些高校规模比较小,有些专业人数少只有一个班级。我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应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在课堂上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如针对一个知识点,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实训题目,当然低层次的学生在入门后还是要练习综合性强的题目。

2.2.2 任务驱动法

通过教学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每节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针对Word的学习,可以通过让学生制作班级简报这个任务,此任务包含了版面、分栏、分节、图文混排的设计,查找与替换,选择性粘贴图片、水印、页眉页脚的高级使用等[2];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以预先示范,给桌面改换图案、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3]。在上级实践过程中,教师深入机房,随时解决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对学生完成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点评、鼓励和表扬。这种任务驱动法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教师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实现教学和实验的网络化,通过QQ、电子邮件、博客等现在通讯手段进行课后复习、提交作业、讨论、困难答疑等;可以为每门课建立一个网站,网站包括课程的PPT、教学视频、案例制作过程视频、交流平台等等,学生可以自由登陆网站下载相关内容。

2.3 紧跟知识前沿,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材是统一的,但是不同专业教学内容侧重点应该不同。这时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专业来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另一方面是现有的教学内容有些已经过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活到老,学到老”,及时将最新技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同时还可以通过讲座等形式讲授一些前沿知识,以扩充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

2.4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有些高校计算机基础考试是全校统一考试,而由于实验室资源限制,大多采用笔试形式。这种考核形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不利培养目标的实现。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计算机基础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其考核方式应该进行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平时实验,可以将每次实验作为一个小测试,并给出成绩。2)注重调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提问问题,并作为平时成绩加分。3)监督学生上课纪律,计算机课程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总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上网、玩游戏,扣除他们的平时成绩起到警告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结合学校的一些学生活动,如举办计算机打字比赛等活动等,主要强化实践技能,用大量的操作技巧来提高操作速度,同时也深化学习内容,这样学习就有一种成就感。还可利用微软等相关认证,增加学生就业砝码,激励学生主动、努力学习[3]。总之,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式要科学化,才能较好的实现教学效果。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取决于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因此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制定合理可行的改革方案,做到以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为目标,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试考核方式,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变革。

参考文献: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2

1 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1 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大多数中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但在中小学学习中由于各地区的差异、各学校硬件设备和师资水平不同,以及高考对此方面的考察为零而导致学生、家长和老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从而造成了同样考分的学生在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发达地区比落后地区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广并且学的扎实,城市生源比农村生源基础好,有的农村高中只是流于形式,学生一学期下来学不了几节课,这给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难度[2]。故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学起点、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让基础好的同学觉得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是浪费时间,同时又让基础差的同学觉得计算机基础课程不那么干涩难懂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

1.2 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不合理

新生入校后第一学期学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的发展史、Windows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网络基础知识和数据安全。但在课时安排上却因为本、专科和文、理科而存在较大差异。本科生是1+2学时/周,专科理是3+2学时/周,其上课时间均为1学期;而专科文是2+2学时/周,可上课时间却持续1学年。考虑到实际情况,一般院校大一新生入学后会安排半个月至1个月的军训时间,加上国庆、元旦等节假日和学校重大集体活动(如秋季运动会)等原因导致的停课,本科班第一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时就只有12课时左右,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会感觉自己是在“赶课”,部分学生则因为中学时未接触电脑,听课很吃力,有时甚至不知老师所云,如果学生课后再不主动复习巩固,久而久之导致对本课程产生畏惧心理,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与之恰恰相反的是,专科文的学生却用一学年的时间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经常觉得课程内容比较简单而课时相对太多,从而产生轻视或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心理。

其次,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的计算机后续课程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居多,可事实上音乐、体育、艺术类学生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大,一学期下来,教学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

1.3 学生的信息素质有待提高

信息素质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全国图书馆与信息学委员会(NCLIS)上由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的。美国学者Doyle曾经在总结的基础上对信息素质作出如下定义:信息素质是从不同信息源中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3]。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的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人才的质量与作用的发挥,而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上机辅导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不少学生偷偷地聊QQ、上网看球赛、听音乐、玩网络游戏等。虽然辅导老师也一再批评教育,但是这种现象一直不能根除。另外,从班主任和宿管检查宿舍的结果反映得知,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晚上玩通宵,白天睡大觉;有的学生迷失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沉醉于网络游戏或QQ的应酬中;有的学生为网络上散布的反动、色情、暴力等内容所迷惑。凡此种种都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筛选能力和免疫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信息意识还很淡薄,不少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教材和课堂,而具有巨大信息资源的网络还没有成为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源泉。很大比例的学生上网只有为了娱乐或集中地在几个感兴趣的方面获取信息。许多学生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如撰写毕业论文)才会利用网络收集资料[4]。凡此种种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1.4 网络教学平台未得到充分利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少学校以“校园网”为依托,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构建了一个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师生互动交流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了课堂授课的时空限制,能向学生提供更全面、广泛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个性化教学成为一种可能[5]。图1为我院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平台的界面。从图中可以看出,网络教学平台覆盖内容比较全面,几乎包括了教学各个环节的所有材料。但是到目前为止,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只是利用上实验课时浏览教学课件、查看实验内容或进行自我测试,且很多学生自我测试时不采用实名登录,测试后只有自己知道测试结果,教师无法同步跟踪了解自己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网络教学平台中大部分内容是文字介绍,形式过于单一。自测试卷中题目总量偏少,部分内容过于陈旧,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且试卷中理论知识考察偏多,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察。此外,教学讨论区形同虚设。教学通论区的开设是想通过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地交流、讨论来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教与学的效果。但是实际上教学讨论区基本无人问津,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1.5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我院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虽然是无纸化考试,但是仍以选择题考核为主,对学生的动手操作及应用能力考察偏少。这样就导致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也变成了和一些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一样。并且由于每年的考试题目变化不是很大,很多学生只需要多做几套历届考试题目就可以应付考试,所以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也导致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不错,但是到毕业时连文件和文件夹的区别、文件的扩展名如何修改也不知道,自己的毕业简历也设计不好,更不用说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了。

2 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2.1 分层次教学

由于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因此传统的按专业分班来授课的“一刀切”教学方法不再合适。因此,在新生入学后可先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考试,根据摸底考试的成绩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分层次,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合理的教学课时和合适的授课进度,适当调整课程内容,这样就会避免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分层次教学将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得了、接受得好,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

2.2 调整大学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设置

大一第二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应用的需要,可以由各不同专业根据其专业特色和需求,分别设置不同的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充分体现与专业紧密配合的特色,使学生能够真正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本专业学习应用中。如:理工类专业可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或“数据库基础及应用”课程、经管类专业可开设“数据库应用”课程、文法类专业可开设“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音乐类和美术类专业课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或“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体育类学生可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这种结合专业特点而开设的课程、学生边学边用,兴趣盎然,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3 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一些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利用计算机为其日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服务。因此,学校应多举办一些计算机知识技能竞赛,如计算机理论知识竞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竞赛、网页设计与制作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等。教师要积极鼓励并带领学生参加比赛,通过比赛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现在大学生上网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他们很容易接触到来自网络上的方方面面、良莠不齐的信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克服纯技术的观点,既教书又育人,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意识、防范意识和甄别信息的能力,以负责任的态度接受、传播信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6]。

2.4 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

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和扩展,要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材的变化,教师必须对网络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料做出及时的调整和修改,不断丰富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料,加强网络上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建设,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每章节内容结束后,学生采用实名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我测试,教师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内容做出及时调整。同时,教师要实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以鼓励为主的点评,学生在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同情况下,将会更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2.5 增加考试形式的多样性

结合我院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在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上,应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实践考核。如无纸化考试、实际操作(如操作系统的安装、系统备份与还原、电脑常见故障的排除、利用网络搜集专业学习资料等)制作作品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实际操作可以融入到平时的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应提供多次考试机会,以过程考核为主,考核的重点强调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强调学生应知道什么,但最终结果需要计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7]。另外,在计算学生总成绩时需要注意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分值比例。同时还可以计算机等级考试、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效度,同时得到相应岗位的资格证书。

3 小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该课程是大多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信息技术课程,其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今后对这类课程的兴趣和态度,从而影响今后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因此,广大计算机基础授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着眼于应用,着眼于未来,不断更新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培养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大学生,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8]。

参考文献

[1]李志勇,刘凤.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7(2):122-123.

[2]周爱华.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J].福建电脑,2005(12):160-161.

[3]Shirely J.Behrens.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M.colle ge&research libraries,1994,55(3):309-322.

[4]陈一星.试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26(5):70-72.

[5]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23.

[6]史桂娴,张少丽,隋永平.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9):15-17.

[7]李泽中,何晓琴.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69-171.

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大学语文; 不足; 现状;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解放前,大学语文也是许多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课,诸如朱自清、闻一多等大家都曾亲自讲授此门课程。但建国后,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许多学校甚至取消了大学语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提高,大学语文课逐步恢复。时至今日,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非常普遍,但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首先,课程定位的模糊,导致许多高校的语文课程成为“鸡肋”

很多学生反映大学语文枯燥无味,讲授内容就是中学知识的另类重复,导致学生不想学、不愿学。“大学语文不是给中学语文补课的课程,这是文理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首先是要让大学生有一个人文修养上的跨越。”①这可谓一语点中要害。大学语文到底应该怎样定位,是遵照中学的老套,还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亮点,尚需好好斟酌。

二、其次,大学语文教材五花八门,讲授水平、讲授方法都有不足。给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均带来一定困难

1.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教材编纂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我国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好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从中挑选出一批符合教学标准,适合学生口味的作品并不困难。但大部分教材重古轻今,选文绝大部分集中在古代文学部分,现当代所占比重较低。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审美倾向,应调整“古”、“今”文学各自的比重。同时,由于备选文章有许多都已脍炙人口,导致编者为了回避中学阶段学习过的篇目而另择他文,使得一些不是太适宜的篇目入选教材。所以,选择文章时,要严格把关,力推精品,观点要严谨。对于为大家烂熟的选文,通过寻找新的切入点,同样能够讲出新意。切忌泛泛而谈,流于肤浅;也不要故弄玄虚,而要通过深入剖析,在解读高度上进行提高,才能够讲出新的特色。

2.目前,高校普遍采取自编教材的方式编纂大学语文课本

好处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较为方便。但各高校中文专业的水准不甚相同,学术体系互有千秋。你专工魏晋,我独尊唐宋,从一开始,教材的选篇就已经打上了各自的烙印。须知,大学语文不单是展示自身学术价值的阵地,其首要任务是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母语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利用选文弘扬中华民族之真精神,提高学生的人生观、审美观等价值是其最终目的。因此,在教材编写方面要求编者们时刻牢记,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大学高级母语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起点,它绝不同于中文专业的教材,应更易普及,更易推广,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执著精神和超越意识应予特别关注。有基于此,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应首先考虑到:“对大学生性情的涵泳作用,应有助于大学生性情和人格的塑造。应有助于高雅审美趣味的陶冶和审美能力的形成。”②

3.高校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

由于大学语文在一些高校倍受冷落,导致老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听。因此许多院校在授课教师的安排上,也不愿将最优秀的一部分师资投放到这门课程上。就任课教师而言,因为不被重视,因此,在讲授方面往往是照本宣科,好像是继续在为中学补课;要么就是图省事,把给中文系学生的讲义全盘照搬,不顾及听课对象的接受情况。这都进一步导致了课程质量和课程魅力的下滑。因此应选择知识结构宽泛,讲课特色鲜明,比较有感染力的教师担任授课。讲授过程中,应善于深入浅出,突出时代感,让学生真正感到高中到大学的一种飞跃。此外,在教学中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关注:

第一,教师的讲授应与学生讨论有机结合。教学中力争改变教师一个人满堂灌,唱独角戏的局面,鼓励、引导学生参与教学,通过讨论,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索。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多组织专题讨论,也可鼓励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随时发言,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及观点进行提问、质疑、反驳。

第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的方式。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应借助多媒体手段,制作各种教学课件。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成立网络课堂,同学们在网络上既可搜索各类参考文献、补充资料,还能在网上进行讨论,发表意见。这样不仅能及时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结合。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我们应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阅读文学原典,提交读书心得等。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根据学生要求和意见,对讲授内容和形式做出相应调整。课程结束时,最好让学生写出对课程的建议。

四、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多管齐下,搞好课程建设

通过大学语文这扇窗,我们可以由小见大,从文本的知识跨越到文化历史的精神之中,吸取到更宝贵的精神营养。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做一门公共课,教育主管部门应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要想更好地提升大学语文的魅力,不能仅凭高校一己之力,我们“应大力纠正中小学中的‘唯智教育’和‘唯理教育’倾向,大力加强学生的母语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③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具有奉献精神,在已有的教学基础上,继续深入调查和研究,精心组织这门课,确保其质量和魅力。让大学语文对培养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宁.《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4

[2]詹福瑞主编.《大学语文》,河北大学出版社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要提高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必须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教材开发各个方面进行,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非常强调“做”。从学习“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开始,我校计算机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就不断地谋求一种适合该门课程的授课方法。从整班教学到分小组任务教学;从基本的上机、上网等教学实践,到任务的讨论和思考。目的就是让学生多做,不仅是动手做,还要动脑做;不仅是学生做,老师也要做。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并以此转变学生学习地位、角色、态度,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中心,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我们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越来越高,山东省考试通过率逐年升高,6月末考试通过率达到92.4%。现将教改情况小结如下:

一、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

(1)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听媒体,将抽象的教学内容,采用动画等方式形象的演示出来。

(2) 学生科技创新:将任务与产学合作单位的生产任务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 以赛促学:本课程组每年组织相应竞赛,通过形式多的学生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本课程有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在教学环节上,将课堂理论教学、实际操作、设计大赛全部贯穿于教学之中,产学研结合的现代教学链,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体系。

(5) 在教案设计上,要求老师全部采用电子教案,制作教学课件,列出本课堂内容的重点及难点给学生参考,查阅各类参考书目并列在教案上,进行网络资料搜集并推荐相关网站的链接,布置相应的作业及实践任务。提供教学平台让学生能在线学习,研讨与答疑。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际应用,从小的实践任务到较大一点的综合性实践任务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乐趣;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在老师的指导下的主动学习,这样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

采用“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的新教学模式,今年逐步实现了职场化育人。

(1) 教学内容模块化 :按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析表,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模块,并列出每个教学模块明确的教学要求、参考资料,按 “任务布置-操作演示-学生操作-技能拓展-总结教师点评”五步骤教学过程;教师讲授演示――学生练习――,个别辅导――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2) 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 :以来自于单位的真实案例为任务,整个教学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作业,首先按教师的指导完成相似的任务,然后组织小团队独立地完成新的.任务,在解决生产任务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综合职业素质。

(3) 实践指导个性化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的特长,要求学生作品的风格、手法各具特色,表达学生对作品设计的不同感受,培养学生适应不同职业岗位层次需求的个性化指导,逐步培养特色个体。

三、考核评价方面

本课程的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成长性评价,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采用的评价标准如下:

(1)过程考核成绩(平日成绩)占3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占20%,作业占60%,课堂表现占20%

本门课共有三次过程考核:WORD、Excel2003、Powerpoint2003

(2)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期末学生参加山东省组织的统一考试,不及格的平日成绩与期末成绩相同,即本门课不及格。

四、教材开发放面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了社会真实任务为主线,把本门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尽量都涵盖进去,这样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知识时是按照先实践后理论的方式接受知识的。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建议

1.建议将大班授课改为小班授课(50人左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小班授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采用多种授课方法,课堂形式比较灵活,气氛比较活跃。

2.建议组织教师培训进修,召开教学研讨会,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提升教师课堂授课能力,以适应新教学环境。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5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我在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针对198+269、503-498、202+357、865-302,部分学生不知道最终应该加上还是减去,我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意义,在明确多加还是少加,多减还是少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正确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6

最近网上有许多评价大学学生干部的帖子, 还列出了学生干部的“七大症状”:不学无术、溜须拍马、居心不良、自以为是、假公济私、心理阴暗、阳奉阴违。结合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 我认为大多数学生干部还是值得肯定的: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作为一个榜样、一面旗帜,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但也有些学生干部, 在履行工作中颐指气使、官腔十足, 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对于大学学生干部应该履行什么职责、具有什么定位, 我想谈谈个人的观点。

二、班干部的职责

大学班级通常设置4名班干部, 他们负责在班级管理中起桥梁纽带作用, 在思想教育中发挥助手作用, 在班风、学风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在班级活动中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一) 班长职责

班长是全班同学的领头羊, 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起到表率作用。其职责包括: (1) 组织协调班委工作, 按时召开班委会和班会; (2) 及时传达学校和院系各项政策; (3) 协助任课教师维护教学秩序; (4) 组织对同学有益的活动, 调动同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5) 了解同学的思想动态, 及时向班主任反映、汇报。

(二) 团支部书记职责

团支部书记是班级团支部思想政治工作的负责人, 要在思想上时刻同校党委、团委保持高度一致。其职责包括: (1) 组织召开支委会议, 开展政治理论学习; (2) 负责支部推优工作; (3) 组织支部民主评议工作; (4) 建立班级青年志愿者队伍,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 配合班长了解班里同学的思想动态。

(三) 学习委员职责

学习委员是班级学习事务的负责人, 肩负整顿学风的重任, 要积极探索学习方法, 带领全班同学把学习搞上去。其职责包括: (1) 在学习方面起到标兵作用; (2) 协助任课老师开展教学活动; (3) 组织开展学习、学术交流活动, 增强班级学习氛围; (4) 负责班级学习方面的考勤工作; (5) 配合班长组织同学参加各种学术讲座。

(四) 生活委员职责

生活委员是班级活动的发起人和负责人, 负责调动同学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同学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职责包括: (1) 负责班费收支管理; (2) 做好后勤工作, 比如宿舍卫生监督等; (3) 发现同学的兴趣、爱好, 鼓励同学参与学校、院系活动, 为班集体争取荣誉; (4) 组织利于班级团结的集体活动; (5) 配合班长做好贫困生工作。

三、学生会干部的职责

学生会是由广大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广大同学利益的学生组织。学生会在校学工部或院系学办的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是联系学生与学校的桥梁和纽带, 是发展与繁荣校园文化的舞台和基地, 是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学生会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出众的管理能力和较强的服务意识。

学生会一般由学生会主席及团委书记、组织部、学习部、文娱部、体育部以及生活部构成, 主要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负责传达贯彻学校、院系决议,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 协助团委、班委会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及宣传工作; (2)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组织开展公益活动, 宣传好人好事, 表彰先进事迹, 批评不良现象; (3) 组织各种学习经验交流、课外科技、书评、影评、摄影、书法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4) 负责掌握各班上课、自习出勤和纪律情况, 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 (5) 培训文娱骨干和积极分子, 组织歌咏比赛、周末舞会、文艺晚会等文娱活动; (6) 负责各院系、班级早操考勤, 组织校级、院系级各种体育比赛活动, 促进同学热爱体育锻炼; (7) 监督学校公共环境、宿舍、食堂的卫生状况, 及时征集学生的意见和要求, 并向相关部门汇报。

四、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的关系

无论是班干部还是学生会干部, 出发点都是为同学服务的。但两者也有区别: (1) 两者的性质不同。班干部的职责是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 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 提高同学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把班级建设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而学生会则是由广大同学选举产生的、代表广大同学利益的学生组织, 是联系学生与学校的桥梁和纽带, 是发展与繁荣校园文化的舞台和基地, 是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 (2) 两者的载体和服务对象不同。前者以全班学生为载体和服务对象, 而后者以全校或全院系学生为载体和服务对象。

但受“官本位”思想影响, 加之班干部的载体和服务对象只是一个班级, 而学生会的载体和服务对象是全院系、全校, 所以, 有些学生会干部视班干部为自己的“下属”, 而低年级的班干部懵懵懂懂, 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 视学生会干部的位置为“奋斗目标”。在这样的状态下, 班干部很难将心思放在班级工作上, 也不会全心全意地为同学服务, 更谈不上树立威信了。

五、结束语

对大学物理教学的几点新认识 篇7

关键词: 大学物理教学 认识 衔接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物理学。大学物理是理工科类的一门物理学基础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在大学教育阶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促进人才培养的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教好大学物理这门课程,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教师的一项重大挑战。对此,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大学物理教学的教师,我对此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一、做好大学物理与高等数学的衔接

就知识体系而言,中学物理已经介绍了力学、热学、电磁学等部分内容。但是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大学物理内容都有着显著的提高,而且需要运用崭新的数学工具,如导数、微积分和矢量计算,解决物理问题。大学物理是离不开高等数学的,尽管很多院校在第一学期就开设了高数课,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物理问题。例如,在质点运动学中,有两类常见的求解质点运动的问题:在某一初始条件下已知质点加速度,学生不会运用积分求解运动方程;已知质点运动方程,不会运用导数求解速度和加速度。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如何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又做好“兼职”数学老师,就成为大学物理教师的一项任务和技能。

局限于数学知识,中学物理研究的是恒量或均匀变化的问题,如恒力问题,匀变速直线运动,大学物理研究的是任意变化的量,如变力,任意曲线运动。这时,微元法方法起着桥梁作用,在dt时间内(对应微分)是恒量问题(中学阶段),在整个时间t内(对应积分)是变量问题(大学阶段)。由于大学物理是一门非物理专业的公共课程,我们应当突出物理思想与物理图像的教学,而不应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复杂的数学推导与演算上。费因曼曾说:“对学物理的人来讲,重要的不是如何正规严格地解微分方程,而是能猜出它们的解并理解物理意义。”能从物理角度说明问题,尽可能不用数学。例如,在讲解“时间延缓”和“长度收缩”时,我们可以从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出发,而不需要从繁琐的洛伦兹数学变换关系式推导。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学生真正明白相对论时空的物理图像,而不是纯粹的数学演算。

二、做好物理知识与科学思维方法的衔接

很多学生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自己根据物理知识会做题就行,甚至一些教师让学生背知识点、进行题海战术。诚然,掌握知识点,会解物理题肯定没错,但是大学物理教育不仅于此。更重要目的在于,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拥有的建立物理模型、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能力;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科学技术和整体素养。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无疑,物理知识很重要,但是对大学生来说,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比掌握物理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教师平时要多收集一些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有启迪的素材,在授课过程中,要尽可能讲述一些科学家对某一问题的思想方法的典型内容,让学生知道物理学方法论中所用到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例如,库仑定律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发现的及二者的关联?爱因斯坦是怎么创立相对论的及与经典力学的关系?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的对应关系?光的微粒性与波动性?等等。在讲物理知识过程中,有机地融合这些素材,一方面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授课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有所了解,增加对物理学中方法的认识和运用。

三、做好物理概念与例题教学的衔接

概念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物理概念既是物理学的基石,又是物理学的支柱,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门物理学分支的发展都离不开物理概念,如质点运动学离不开位矢、速度、加速度、动量等基本概念的支撑,热力学的发展离不开温度、内能、热量、熵等,电学的发展离不开电流、电压、电阻、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等。物理概念是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原理和公式就是反映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依存关系。由此可见,物理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对物理过程有准确的理解。同时,通过概念教学,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大学物理的概念多、理论性强,运用的高等数学知识较多,有些概念学生不容易掌握。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分析理论知识外,讲解适量的例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实际上,讲解例题是物理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演算,既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又让学生学会正确解题步骤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大学物理课时数安排较少,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紧,选什么样的题、选多少题就非常有讲究,因此,所讲例题要有典型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典型性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消化,多样性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增加知识广度。同时课堂讨论很有必要,争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做好知识传授和品质教育的衔接

除了传授知识外,大学物理也是培养大学生优秀品质的一部好素材。物理学蕴藏着很多不同层次的美,如太阳系中八大行星共面的和谐美,雪花结构的对称美,原子中电子排布的有序美,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揭示物理之美,能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从而产生科学灵感和火花。以“电磁场和电磁波”一章为例,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正是抓住电和磁的对称美,在总结安培定律、库仑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位移电流”和“感生电场”的概念,建立了经典的电磁场理论,从而使得电、磁、光得到统一。

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团队精神、拼搏精神的品质教育,启发和激励学生。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学水平不断前进的当今时代,很多科学任务必须依靠团结合作,单打独斗是不能完成的。“团结就是力量”。例如,在讲授“氢原子的波尔理论”时,我就介绍了玻尔和卢瑟福的故事:众多学者共同生活、共同学习,通过争论、质疑和辩解,使思想相撞,知识互通;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的学者生活在同一实验室里,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原子结构难题。结合具体物理知识,通过适时的事例,向学生阐述顽强拼搏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上帝分送礼物时是毫不宽容的,他只给了我骡子般的顽强。”在讲“电磁感应定律”时,让学生了解到,法拉第在实验室奋斗了十年;在讲“量子论”时,告知学生: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现象拼搏了六年。

总之,要使学生学好大学物理这门课程,广大物理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付出辛勤的劳动,熟悉教材内容,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云康,唐曙光,唐春红,吴庆春.大学物理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5:433.

[2]熊力.怎样上好大学物理习题课[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2(2):67.

[3]韩海波.大学物理概念学习的问题诊断与概念教学模式的探究[D].中国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毛骏健,顾牡.大学物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6.

[5]张俊吉,祝启涛.对于大学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6,3:152.

对音乐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8

内容摘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科本位等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 词:音乐教育价值观 教学模式 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国家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论文网 LunWenNet.Com]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 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 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 首歌曲?在这10 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实施以来,学习新课程,推动新课改,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已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几十年来传统的音乐教育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冲击波。

对加拿大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9

作者:申屠永庆 来源:素质教育大参考

前些日子,笔者应邀随浙江省教育代表团赴加拿大进行了教育考察和交流。考察时间不长,但加拿大基础教育鲜明的特点给人印象深刻,有些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首先,加强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是加拿大基础教育的一大特点。在加拿大,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没有校牌,学校与周围的一切(马路、街区、商店等)是那么浑然一体。有时如果没有陪同的介绍,真不知已经来到学校。

加拿大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极为广泛的。中小学教育课程一般分为学术性课程和实用性课程(也称实验课程)。以安大略省为例,11年级共开设120门课程,其中80%是实用性课程,这些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在各校普遍开设,范围几乎覆盖各行各业,又与地方社会经济特点密切相关。比如职业技术培训类课程有机械制造、金融理财、商业营销、糕点制作等,还开设使学生理解政府的课——事业发展课,乡土课——土著历史课等。按照他们的话说,只要社会需要都可开设,因此课程常改常新。通过实用课程教育,使学生直接获得生产、生活经验和技能,获得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育过程的组织上也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在渥太华地区,教育局规定,每学期学生要参加40个小时的义工劳动,为社区工作,目的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好市民、好公民。在这方面,教育工作者感到十分自豪?熏

称这是加拿大教育的传统。据介绍,各校都有一些实验、实习基地,有的在校内,有的在校外。学生的学习不限于课本、教材,有人提出“超文本学习”。确实,在加拿大,教师在组织实用性课程教学时,大量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实践,或者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没有一定答案但又与社会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还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要做不同的研究课题,范围大多属于实用技术领域。加拿大学校的培养目标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经济学中把人力作为一种资源,讲究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不同层次在社会经济领域最佳配置会创造出巨大的效益。社会需要高级人才,同样也需要大批拥有各种技能、有适应能力和创

造力的人才。加拿大办学者深谙这一道理。加拿大教育工作者认为:学校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因此中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最终使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和家庭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培养有适应力、选择力、对社会有用的人便成为加拿大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指向。从教育理念上讲,这既是一个培养目标问题,也涉及教育功能问题,即教育的社会价值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教材与现实严重脱节,人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才会成为有竞争力、有选择力的人。

加拿大教育的这一特点还反映在社会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蒙特利尔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城市,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中心,还有许多原奥运场馆,都向学生免费开放;负责接送学生的黄色大巴车,可以在大街小巷畅行无阻;官方不给学校排名;家长委员会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加强校方与家长的沟通协调,为学校做一些后勤服务工作。

其次,尊重个性,重视人的潜能发挥是加拿大基础教育的又一大特点。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多民族、多文化的背景,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十分明显。考察中我们发现,每一个介绍者都说自己学校是最好的,都说自己的学生是最好的。确实,在加拿大,培养学生相信自己、建立自信心是其教育的重要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加拿大的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长处,对学生予以赞赏、表扬。尊重个性的一个要求是教育个别化,教育个性化。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客观的,我们说的“因材施教”实际上就是因学生的差异而教。加拿大的许多学校为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考试方式因人而异;学生也有成绩单,但教师往往根据不同学生,分别写明学生的强项、弱项以及下步计划。他们认为没有学生的个性,就不可能有学校的特色。强调个性发展高于一切。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提供不同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来源于多样性,来源于个性。所以知识经济以及社会其他方面对教育的影响,实际上是呼唤个性化教育。加拿大教育尊重个性,让人的个性潜能得以发挥,实际上是

在促进人的发展,这与全面发展教育中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不矛盾的,因为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个性的全面发展。

我国传统教育的通病就是过分强调单一的人才模式,一味地讲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的追踪研究表明,创造者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事实上,一个人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开发人的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尊重学生个性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一些留学生颇有感慨地说,外国教师喜欢学生提问题,希望学生提问题,还鼓励学生提问题,其实提问题是一种方式,但提不提得出问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得以提高。

加拿大基础教育所反映的这些特点给人颇多启发。

1.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越来越表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就教育管理者而言,一方面要了解社会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取得社会支持,利用好社会资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能否奏效,除了内部的各种因素外,还离不开外在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某些地区和学校,素质教育为何“只打雷,不下雨”或“雷声大,雨点小”,与失却外在的社会力量的支持不无关系。

就政府、社会家庭而言,要给教育以切实的支持。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政府管理是主要的,而政府如何管教育?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不管公立还是私立大学,教育部都拨费用,约占学校支出的80%。中小学则全部免费教育。在加拿大,政府始终是教育投入的主渠道。教育是产业,但以“教育产业化”来推卸教育责任是不合适的。社会与家长要给学校营造良好的环境,减少对学校的“分数”压力,开放和提供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各种场馆,家长关心教育要体现在为学校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上。与此同时,为中小学校建立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大力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建立社区学院,这些工作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2.教育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考察中,接待者很少向我们介绍学校拥有多少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而更多地跟我们探讨具体的教育个案、管理个案。从硬件上看,我们的很多学校已经超过加拿大的学校,可这些先进现代化的设施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呢?有的老师只会运用多媒体设备讲更多的题目,既可惜又可悲。传统教育由于应试的需要,教师说了算,根本无法顾及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扼杀创造精神的力量。”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否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其核心便是教师在实施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是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加拿大教育工作者跟我们更多地探讨具体教育管理个案的原因吧。通过具体个案的交流,加拿大基础教育中微观的教育教学管理给我们的借鉴是:开展开放式课堂教学,讲究师生互动,教师给学生保留独立思考、想象自由的开放空间;给学生保留展现自我、充分发言的机会;布置开放性作业,多一些操作性、实践性作业,不一定有固定答案,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创新精神;各类教育活动中,充分注意、挖掘学生的合理成分,予以肯定,加以表扬鼓励。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微观的教育教学才有生命力,而且,没有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学校的特色和发展。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0

一、怎样把握算法优化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 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应是计算教学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但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看, 适时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往往是必要的.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该怎样把握算法优化?以“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为例, 在学生通过情境图建构了400×2这一数学模型后, 提问.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师:请大家仔细听同学的发言, 并和自己的想法比较.学生从急于发言的状态中转出, 继而变得安静下来.

生2:2个400就是8个百, 8个百也就是800.

生3:因为4×2=8, 所以400×2=800.

生4:因为40×2=80, 所以400×2=800.

……

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多样算法, 尽管这几种算法对解决400×2一题无明显优劣之分, 但对解决400×9之类的口算和后续学习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来讲, 上述方法群中的3、4无疑又是更好的方法, 因而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优化算法, 该怎样优化呢?张老师利用

这一题组, 在学生计算后, 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到做200×3, 2×500这样的题目都可以先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再在其后面添相应数目的0即可.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 尽管其获得了方法, 却并没有深刻的体验.翟老师是这样组织算法优化的:出示400×9,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吗?”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比较真切地感悟了不同方法在解题速度上的差异.再出示

组织学生练习, 然后问:我们怎样可以很快地计算出200×3, 400×7的积呢?

生:用先算一位数乘一位数, 再在积的后面添相应个数的0的方法算快.

二、计算教学的线索应是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这即可以理解为计算教学要遵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 准确地把握好“切入点”, 实现从“现实中来”, 恢复计算与生活现实的天然联系.然而数学又是抽象的, 在计算教学中适时地摆脱现实情境, 引导学生抽象地对数进行计算是必要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节课都在现实场景中抽象并建立起数学模型, 在经历了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体验过程后, 教师又以不同的形式安排了针对性练习 (纯计算问题) , 帮助学生巩固、形成技能, 让所学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发生横向联系,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尽管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使计算能力立即达到“自动化”水平, 但这一抽象训练的阶段确是达到自动化水平所必需的.

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需要专门的训练, 更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理解计算的实际意义”, 感受计算的价值, 在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计算教学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进行单一的计算练习, 而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情境中“赋予计算教学更丰富的内涵”.在这几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在练习阶段都给学生提供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 如:每包有500张纸, 4包一共有多少张纸?大型体操表演每排205人, 共8排, 一共约有多少人?“南京———上海”三日游, 每人300元, 小明一家三口带1000元够吗?等等.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不仅理解了计算的实际意义, 发展了计算技能, 还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了数学的重要价值.然而从数学教学观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认知结构, 获得数学思想与方法, 不断地提升数学素养, 应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追求, 所以教师在课尾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梳理、提炼、提问、讨论等活动对数学学习历程“再认知”, 实现从“生活”再次上升到“数学”.

三、新课改背景下怎样看待运算技能

新的计算教学观反对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局限于计算本身, 反对单一地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 强调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更强调学生对计算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感受.在此背景下我们该怎样看待学生的运算技能?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流程简介: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美丽的邳州万亩银杏园场景, 引出银杏胶囊、银杏茶两种地方特产, 在此基础上提出计算产品总价的问题, 得到265×3这一算式.这样从实际问题引入, 初步建立了数学模型.师:这个计算问题你能解决吗?学生开始自主尝试解题.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对这一题的解决结果并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紧接着, 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组织了这样几个数学活动.1.比一比, 说一说.2×82 (82×2) 和2×264 (264×2) 有何不同? (意在激活旧知, 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拓展认知结构.) 2.估计每题的积可能是几位数:261×3, 621×3. (意在培养估算能力和以估算促进笔算能力的发展.) 3.实际应用.1995年邳州银杏树大约有236万棵, 2005年是1995年的6倍, 2005年大约有银杏树 () 万棵. (意在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渗透应用意识.)

上一篇:销售激励方案下一篇:公开课梅花魂(两个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