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报告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报告(精选11篇)

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报告 篇1

2014-2018年中国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及建议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石油行业信贷环境分析

第一章 石油行业基本特征分析

1.1 行业界定及主要产品

1.1.1 行业定义

1.1.2 行业主要产品

1.2 我国石油行业特征

1.2.1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

1.2.2 我国石油工业垄断面临变局

1.3 世界石油业发展特点与形势

1.3.1 全球石油市场发展状况

1.3.2 美国石油行业发展概况

1.3.3 印度石油行业发展概况

1.3.4 俄罗斯石油行业现状分析

1.3.5 法国原油市场及战略储备现况

1.3.6 埃及石油工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 石油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2.1 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概况

2.1.1 2012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1.2 2013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状况

2.1.3 2014年一季度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2.2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解读

2.2.1 财政政策

2.2.2 货币政策

第三章 石油行业产业链情况分析

3.1 上游情况

3.1.1 石油资源

3.1.2 石油开采

3.2 中游情况

3.2.1 管道运输

3.2.2 炼油加工

3.3 下游情况

3.3.1 石油销售(期货市场)

3.3.2 石油化工

第四章 石油产业政策对石油行业的影响

4.1 我国石油政策现状分析

4.1.1 我国发展石油行业的基本政策

4.1.2 浅析我国石油政策的特点与取向

4.1.3 我国石油产业技术政策概述

4.1.4 我国加快发展石油外交政策

4.2 浅析石油进出口政策

4.2.1 简述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政策

4.2.2 三大因素促使石油进口实施多元化政策

4.2.3 浅析我国石油出口的政策转向

4.2.4 出口退税政策将冲击石油工业

4.3 石油政策对石油行业影响分析

4.3.1 国家政策推动石油石化产业发展

4.3.2 浅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石油企业的影响

4.3.3 当前政策对石油及相关行业的影响

第五章 中投顾问对石油行业预测分析

5.1 石油行业发展趋势

5.1.1 国际石油行业发展趋势与预测

5.1.2 中国石油发展前景与趋势

5.1.3 中国石油发展远期预测

5.2 中投顾问对2014-2018年石油行业关键指标定量预测

5.2.1 市场需求预测

5.2.2 供给能力预测

5.2.3 盈利能力预测

5.2.4 产品产量预测

第二部分 石油行业经济运营状况与财务风险分析

第六章 石油行业总体经济状况

6.1 行业总体状况

6.1.1 2012年1-12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体数据分析

6.1.2 2013年1-12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体数据分析

6.1.3 2014年1-3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体数据分析

6.2 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状况

6.2.1 2013年1-12月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情况

6.2.2 2014年1-3月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情况

6.3 不同规模企业构成状况

6.3.1 2013年1-12月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构成情况

6.3.2 2014年1-3月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构成情况

第七章 石油行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

7.1 我国石油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7.1.1 石油行业总体偿债能力分析

7.1.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偿债能力比较分析

7.1.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偿债能力比较分析

7.2 我国石油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7.2.1 石油行业总体盈利能力分析

7.2.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7.2.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7.3 我国石油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7.3.1 石油行业总体营运能力能力分析

7.3.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营运能力比较分析

7.3.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营运能力比较分析 7.4 我国石油行业成长能力分析

7.4.1 石油行业总体成长能力分析

7.4.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成长能力比较分析

7.4.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成长能力比较分析 7.5 关于石油行业财务状况的结论

7.5.1 石油行业总体财务状况

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报告 篇2

关键词:水泥行业,信贷风险,信贷结构调整,风险防控

一、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

近年来, 我国GDP持续保持高增长, 2009年GDP增长为8.7%, 在国民经济对水泥行业的加速拉动下, 当年水泥产量的增速达6.7%;2009年全国建材行业实现利润总额约860亿元, 其中水泥行业超过366亿元, 水泥行业对建材行业的利润贡献超过40%。而我国水泥行业单个企业平均生产规模小, 存在集中度低, 产能过剩的问题, 整个水泥行业存在较大整合空间;伴随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推进, 水泥行业落后工艺产能占比明显下降, 截至2009年10月, 全国规模以上企业非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比27%, 比年初下降12个百分点, 但由于非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高耗能, 高污染、低效益问题突出, 水泥行业仍需加大结构调整。表1为我国近5年来水泥产能产量情况, 反映了我国水泥产能大于需求, 尤其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产能严重过剩, 需求/供给比率大幅下降。

二、新形势下水泥行业结构调整

(一) 国家水泥行业相关政策

2006年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水泥工业发展产业政策》和《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明确了我国水泥行业未来将实施“提高产业集中度, 优化产业结构”的总体战略, 同时提出, 到2020年, 企业数量要从目前的5000多家减少到2000家左右的战略目标, 同年12月, 国家出台重点支持结构调整的60户大型水泥企业名单, 并提出对名单中企业开展项目投资、重组兼并时, 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信贷投放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2008年6月, 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防止高耗能行业重新盲目扩张的通知》, 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的投资准入管理, 从严控制钢铁、电解铝、铜冶炼、铁合金、电石、焦炭、水泥、煤炭、电力等行业新上项目特别是高耗能项目。2009年9月, 国务院批转《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要求对水泥和平板玻璃现有在建项目和未开工项目进行认真清理。2010年初, 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未来三年水泥行业淘汰3~3.5亿吨落后产能。一系列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出台使水泥行业面临一次大的产业调整, 一批小型水泥企业面临被兼并或倒闭的命运。

(二) 新形势下水泥行业面临信贷结构调整

信贷结构表现在银行信贷中是其信贷资产中各品种、客户、行业、区域、期限等多层次的有序组合。当经济发生较大变化或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要求、目标发生重大调整时, 信贷资产分布构成就会相互更替, 一些主要品种、主要客户、主要行业就会变为次要品种、次要客户、次要行业。在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推进和信贷结构调整时期, 银行对于水泥行业信贷整体上是收缩银根, 对于规模较小和生产技术落后的水泥企业将不给予信贷支持。由于水泥行业并购重组现象增多, 内部结构调整加快, 水泥行业集中度加大, 中小型水泥企业正被逐步淘汰, 银行贷款中集团客户贷款增多。同时, 受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等诸多因素, 和“保增长”的一系列宏观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影响, 水泥投向开始向农村转移。在当前的新形势下, 银行将对应实施信贷结构调整, 对落后产能企业及项目实行信贷限制, 对大型水泥企业进行信贷支持, 对城市建设项目信贷进行限制, 对建材进农村项目贷款给予支持。

三、水泥行业存在信贷风险隐患

(一) 2009年我国银行业运行状况

2009年, 我国银行业整体运行良好, 当年三季度末, 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4%, 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 整体符合审慎管理要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低, 平均保持在1.5%左右, 但流动性比例较2008年有所下降。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下, 我国商业银行工业类贷款持续上升, 预计2009年将创新高。表2为2009年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情况, 表3为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工业类贷款情况。

(二) 当前水泥行业面临信贷反弹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水泥行业已进行了信贷结构调整, 依据某银行的水泥行业授信情况, 2009年该行水泥行业贷款仍保持较快增长, 高于整个行业产销规模增长速度, 资产质量情况方面, 水泥行业不良贷款率低, 而风险在于, 该行关注类贷款占比呈上升趋势, 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现象日趋明显, 部分实力较弱的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加;客户结构方面, 水泥行业贷款转向以大中型客户为主, 水泥行业贷款80%以上投向国家重点支持结构调整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及其所属企业。但对于工艺落后的企业信贷只能逐步减退, 在这个过程中, 这些企业的信贷风险巨大。

近几年, 我国水泥行业经济效益总体保持增长, 但亏损面有所增加。2009年1~8月, 我国水泥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为6.52%, 同比增加0.24个百分点;但亏损面达到29.2%, 同比增加1.52个百分点。2010年2季度水泥产业亏损企业有2525个, 亏损面27.9%, 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9.7亿元, 亏损额同比增长35.7%。水泥产业亏损面和亏损企业亏损额比去年同期上升。可见, 在水泥行业整体运行看好的表象下, 蕴含着资金不足的风险隐患。

我国目前在建水泥生产线产能6.2亿吨, 此外还有已核准尚未开工的生产线产能2.1亿吨。全国在建和拟建项目全部建成后, 水泥产能将达到27亿吨, 而市场需求不到20亿吨, 由此看来, 未来一段时期内水泥产能将出现较严重过剩, 由表3工业类贷款走势看, 银行水泥行业贷款仍会出现反弹现象。落后工艺产能占比虽然明显下降但仍需加大结构调整, 中小型水泥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在信贷结构调整的背景下, 中小型水泥企业由于成本壁垒的加大, 面临的风险将逐步加大。而大型水泥企业由于规模兼并幅度加大, 部分企业也将面临资金风险。

四、水泥行业信贷风险防控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集团客户授信风险控制

1、防范集团客户并购风险。

当前水泥行业兼并扩张现象明显增多, 大型企业集团相互间在争夺市场资源的过程中, 存在仓促并购、市场重叠和交叉的现象, 而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 面临的整合风险增大。因此, 在对大型水泥企业集团提供授信支持的同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企业整合产生的贷款风险。在新增授信方面, 进一步提高授信准入门槛。例如, 新增授信企业必须是100%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 并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禁止对采用立窑、湿法窑等落后工艺, 或粉尘排放超标的水泥生产企业新增授信, 存量授信应尽快全部减退。制定水泥产量标准, 提高适度授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的日产量下限, 在授信范围以外的企业存量授信逐步减退。同时, 水泥行业在行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大型水泥企业集团通过跨区域的战略进行重组, 涉及并购企业数量较多, 分布较分散, 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在向外扩张并购过程中就会出现较多的承债性收购, 由此产生的债务需求事先无法明确用途, 不利于银行进行有效的贷后监管。为应对这类情况, 应密切关注水泥行业龙头企业兼并重组进程, 适时了解授信企业在兼并收购、资产整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2、完善银团贷款合作机制。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集团客户内部之间相互担保贷款, 会使风险趋于集中, 产生连锁性风险隐患。通常表现为, 集团客户为股东担保、集团成员企业之间互保、连环担保。这样一来, 互保出现在同一债权人上, 他将承担双倍甚至几倍的贷款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 互保当事人包括债务人甚至担保人有可能面临资金周转问题, 从而使贷款银行面临贷款风险。建立和完善银团贷款合作机制, 强大的相互监督功能将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负面效应, 监控和防范集团和行业风险。同时, 在贷款的贷后监管上, 多家银行会同时进行监管, 代理行也会定期向参加行发布对于集团授信客户贷后管理的信息, 从而形成有序的相互监督, 大大避免银行内部道德风险。

(二) 限制贷款的水泥企业的信贷退出

银行可参照制定的信贷准入标准, 对存量授信客户进行分类, 加大对生产工艺落后、环保不达标企业的减退力度。同时加大对综合竞争实力不强、股东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减退力度, 除由12家大型水泥集团控制的中小企业、且由集团或核心成员提供担保外, 对其他中小水泥生产企业实施减退。对于已发放贷款, 需定期审查财务报表的情况, 对于经营状况的异常波动应及时与企业沟通, 确定企业贷款风险情况。一旦市场波动致使企业发生流动性风险, 应及时调低企业的信用评级, 在企业风险尚未完全暴露时, 主动退出高风险企业。依据风险向前端延伸的原则, 审慎经营, 对应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的企业而该行贷款业务已进入的客户, 要尽快采取清收、转化、抵押物处置等措施, 保全该行信贷资产, 确定为损失贷款的, 须及时剥离, 并进行核销处置。

(三) 调整贷款期限结构

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贷款投放到了趋于落后的水泥企业或项目。随着一系列企业淘汰措施的实行, 这些贷款就有变成不良贷款的风险。而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贷款期限过长和数额过高的现象, 多家银行存贷比已经突破了75%, 资金出现紧张状况。依据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结构原理, 中长期贷款过长过多会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而化长为短, 既可降低信贷风险, 又可使信贷结构得到优化。例如, 对于事实产能过剩和潜在产能过剩的水泥企业, 可减少增量贷款, 压缩存量贷款, 同时可根据水泥行业受季节性影响的特点, 采取调整贷款期限的措施, 或者创新短期贷款产品, 可大大降低风险。

(四) 杜绝银行内部控制风险

银行在发放水泥企业贷款时, 应杜绝操作风险, 避免资金流入限制类贷款上。在这种情况下, 畅通纵向信息反馈渠道尤为重要, 此外, 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改革的背景下, 对于操作风险的报告如果能严格执行垂直化的信息报告, 下一级单位对上一级单位负责, 遇到紧急情况可跨级报告, 甚至可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提出报告, 则可以确保信息流的畅通, 使信贷风险暴露在第一时间得到控制和缓解。同时, 加快更新操作风险信息, 引入自下而上报告与自上而下反馈的双向信息流的模式, 能够使信贷风险信息的反馈更及时。

(五) 严格监管贷款资金使用

监管部门加大各家银行的贷款管理, 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统一、严格的监管检查力度, 严防贷款资金的挪用现象发生, 加大违规行为惩处, 提高违规贷款的违法成本, 同时对于落后产能类贷款责任到人, 防范银行道德风险, 从而降低水泥企业贷款风险。对属于应予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的企业名单内的企业而该行信贷业务未进入的客户, 需严控办理新增信贷业务。对于申请贷款的大型水泥企业, 可根据水泥具体销售对象适度增加或减少信贷额度, 例如, 对于建材下乡, 投资新农村建设的项目, 可增加信贷额度, 而对于投向城市房地产的项目可适当控制或减少信贷额度。

参考文献

[1]郑适中国产业发展检测与分析报告2010[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厉吉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3]郭田勇2010:优化信贷结构、创新信贷机制[J]中国中小企业2010 (04)

[4]周俊金融机构信贷应对策略[J]中国水泥2006 (08)

[5]樊志刚, 何崇阳2010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与预测分析[J]银行家2010 (01)

[6]朱琳十大行业落后产能淘汰路径渐明[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0 (04)

[7]中国水泥协会市场信息部2009年水泥行业经济运行报告[EB/OL]数字水泥网

[8]梁柯志央行摸底六大过剩行业信贷[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9 (12)

[9]李国庆对产能过剩与信贷风险的认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 (03)

[10]董建华对集团客户信贷风险防范的几点思考[J]福建金融2008 (09)

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报告 篇3

摘要: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用主导性地位,银行业风险管理在银行运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08年国際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启示性作用。本文在综述银行业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表外资产、补充资本金以及汇兑风险,并且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金融危机的发生,标志着根据最低资本要求控制银行风险的措施是完全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在此次危机中非常清楚的展现给银行家和金融监管者,银行家为满足监管者的资本要求而通过证券化把风险资产转移至表外,但是这种证券化与经典的资产证券化并不完全相同,银行仍保有这些转移至表外风险资产的大部分风险,并且这些风险资产被证券化后产生的证券又被投资银行再次进行证券化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最终导致证券化链条如此之长以至于投资者、最初的发起银行(原始风险资产的提供者)和金融监管者都不能认清这些证券化产品的真实面目,不清楚这种证券化过程的真正风险在哪,最终随着房地产市场价格下降,风险沿着链条不断冲击着银行、投资银行和投资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通过回顾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国银行业现在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简单阐释,最终提出合适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建议。

一、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的深化以及金融业对风险的认识深化而不断发展,主要经历了资产风险管理、负债风险管理、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阶段。

1.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资产风险管理理论在银行业发展初期,银行只进行基本的存贷业务,当时的银行家认为存款对于银行来说是外生的,银行的主要风险来自于贷款,因此极其重视对资产的风险管理。在资产风险管理阶段,随着银行家对资产业务的认识不断加深,先后出现了“真实票据理论”、“可转换能力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

真实票据理论是指商业银行的放贷应基于真实的商业行为,贷款具有自偿性。因此在这个阶段,银行主要发放短期贷款,并以企业间交易的商业票据做抵押。这种理论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性,一方面银行规模较小,无力发放大额中长期贷款}另一方面银行存款客户较少,银行不能形成持续大量的沉淀资金。

可转换能力理论认为银行为应付存款人提款不需要充分的现金准备,可把部分资产投向于短期的、流动性较高的生息资产。这样即便是有存款人突然提款,银行也能通过及时出售这些资产来满足提款人的需要,并且银行能赚取一定收益。在这种理论假设下,银行也没有必要只发放短期贷款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可以将部分沉淀于银行内部的资金投向中长期贷款。

预期收入理论相对而言是具有革命性的一种理论,通过另外一种角度来管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预期收入理论认为贷款的期限和类型并不重要,真实商业票据贷款也会可能随着经济的萧条变成坏账,所有贷款能否偿还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未来收入,因此只要未来的收入有保障,银行就可以发放分期偿还的长期贷款和消费信贷。预期收入理论的问题在于对银行家具有很高的要求,这是因为信贷质量和是否发放主要取决于银行家的主观判断。

2.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和银行在经济系统中重要性的不断上升,上世纪60年代银行家开始注重负债业务的风险管理,将重点转向存款业务和主动负债。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银行为应付客户提款不必保留较多的流动性储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完全可以满足银行流动性需要,同时银行在争取到优质客户时可以不局限于银行本身的流动性资产。银行家不仅可以通过被动吸收存款来开展贷款业务和满足银行流动性需要,还可以通过主动式负债来扩大放贷规模和流动性需求。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突破了银行家的观念,赋予银行家激进的精神,但是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是负债经营会造成杠杆过高,一旦经济出现下滑会导致大量银行破产;二是银行负债和资产的期限产生错配,往往是借短放长,一旦后续资金供给不足,就会导致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

3.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认为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者负债风险管理都是不合适的,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利率自由化使得银行家必须同时关注资产和负债。利率自由化使得利率的上升或下降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有些差别,导致银行利润波动加剧,对银行股价也有较大的影响。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风险管理方法是利率敏感缺口和久期缺口。利率敏感性缺口是指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当缺口为正时,利率下降会降低银行收益;当缺口为负时,利率上升会降低银行收益,因此银行在不能准确判断利率走势时,采取零缺口的风险管理策略可降低收益的波动性。久期缺口是指资产的久期减去负债的久期,也可以理解为银行净值的久期,采取零缺口的策略会降低利率对银行净值的影响。

4.资本管理理论

毫无疑问,巴塞尔协议是资本管理理论的代表作。巴塞尔协议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成员,为了维持资本市场稳定、减少国际银行间的不公平竞争、降低银行系统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推出的资本充足比率要求。

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资本的组成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并且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二是风险资产的计算,主要包括对表内资产和表外项目风险权重的确定,通过上述两部分最终确定银行应具备的最低资本规模。巴塞尔协议的局限性在于仅通过关注银行的资本来控制银行业风险是不充分的;即使可以通过资本要求来控制银行风险,为什么是固定的8%;8%的最低资本要求没有考虑宏观形势的变化等等。

巴塞尔协议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对巴塞尔协议的反思推出了“新巴塞尔协议”。新巴塞尔协议的内容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外,将操作风险也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二是监督检查,监管者可以通过检测决定银行内部运行是否违规,并可提出改进方案;三是市场纪律,对银行信息的披露提出具体的要求。新巴塞尔协议一方面是对巴塞尔协议的肯定;另一方面增强了监管者和市场对银行风险的约束。

二、我国银行业现在面临的主要风险

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去年我国银行业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同比2008年多增4.69万亿。天量信贷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对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下面将着重介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在去年末开始引起银监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据估计2009年新增贷款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占比高达三分之一,主要投向地方上的基础设施建设。而2010年

我国银行业的信贷额度为7.5万亿,较2009年下降2万亿,势必压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空间,贷款跟不上势必会导致地方政府的部分基础建设项目烂尾,甚至可能会引发大量的坏账。同时,地方政府贷款其实是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作隐性担保,加大地方财政压力。此外,地方政府项目存在大量的重复性,在短时间内项目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最后,地方政府平台良莠不齐,省市县三级政府均有自己的融资平台,市县级政府融资平台均有较高的风险。

2.银行的表外风险

2009年的巨额放贷导致部分银行资本压力较大,为满足监管要求,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将信贷资产转移至表外。其中,最主要的做法是通过发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该方法是通过银行发行该类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募集来的资金交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再发放给银行指定的贷款客户;如果风险随着资产一并转移给信托公司或者理财产品投资者,对银行业没有较大的风险,关键在于该类理财产品的期限较短,而贷款期限较长,那么在理财产品到期时这部分贷款又转回到表内,或者通过发行新的理财产品使这项贷款一直处于表外,但是当政策或者流动性不足,新的理财产品难以及时发行时就会出现较大的风险。

由于银行提供理财服务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因此这部分贷款就不会进入表内。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把风险资产转移至表外会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者的要求,风险在于监管者难以清楚地知道银行到底发放了多少信贷,银行业的杠杆率有多大,以及真实的资本缺口有多大。

3.补充资本金的风险

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把部分风险资产转移至表外的方法已被银监会高度关注,银行业将不得不面临补充资本金的要求。银行从外界补充资本金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二是发行股票补充核心资本。但是自年初以来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一蹶不振。证监会控制新股发行市场,投资者对银行增发股票募集资本的行为也比较恐慌,认为银行通过“抽血”来保证银行自己的安全而不顾投资者的损失。另外,次级债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购买方主要是银行,因此发行次级债相当于银行间互相拆借来补充资本金,不能满足监管者的要求。因此银行从外部补充资本金面临很多的限制条件,现在只能通过银行自身的利润留存来自给自足,补充资本金的速度较慢,银行的压力仍然较大。

4.人民币升值的风险

人民币升值对银行的影响较为复杂,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并且两方面的影响均较难量化。首先,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大量外汇涌人中国,推高银行的资产规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成本,有大量资金用以放贷赚取利息收入,外汇的汇兑也会提高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而且外汇涌入国内会推高各种资产价格,增加中国居民财富,提升信贷质量。然而,人民币升值会会导致出口产品价格上升,降低出口型企业的竞争力,并且由于我国出口型企业部分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人民币升值对这些企业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但是对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企业的影响可能是短暂的,是人民币升值不可避免的“阵痛”,如果能够把握住人民币升值的机会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内需,降低对出口的依赖,银行依然能间接受惠于人民币升值。

三、风险管理和监管建议

针对上述所提出的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本文提出以下五方面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建议。

1.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银监会和银行已经采取行动进行摸底。笔者认为应需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银行需要正确评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險暴露程度,摆正态度,必要时实行“行长负责制”。二是银监会作为监管部门,应从整个行业的角度统计贷款的投向,譬如建设了多少条高速公路、多少座大桥、多少飞机场等,重复性是否高,是否能充分利用,评估这些项目建成之后能否产生充足的现金流偿还贷款。如果一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A银行借款修了一座飞机场,该政府的另一融资平台又从B银行借款地方的另一辖区又修了一座飞机场,但从两个银行的角度并不能发现问题,但从整体的角度就会发现很严重的问题。三是尽量保证好项目贷款的持续性,在控制信贷规模时不能对所有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一刀切”,防止大量项目由于缺乏资金继续建设造成之前的贷款变成坏账。

2.针对银行的表外风险,笔者认为应尽早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由于理财产品的短期性,导致风险不能完全转移出表外,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期限较长,与银行贷款期限具有较好的配比。其次,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原始资产其实是一个资产池的概念,信贷资产较为分散,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效果。

3.关于补充资本金较难的风险,笔者认为一是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将部分风险资产转移至表外,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l另一方面应从长远考虑,首先通过内源融资缓慢提高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降低银行对再融资的依赖性,可以在在资本充足时购买本行股票,在资本充足率较低时通过销售库存股来提高资本充足率,当然现在国内不允许这种行为,但是应该可以逐步放开。

4.从监管者的角度考虑,固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是不合适的,应当采取可调整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在宏观经济较好时,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此举可以防范经济出现下滑时银行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在经济形势较差时,可适当降低资本充足率要求,降低银行危机时的压力。

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报告 篇4

锡银发〔2009〕16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企业资产评估报告在银行机构间的通用性,减轻企业重复评估的成本负担,优化企业融资评估环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无锡市银行业建立资产评估机构通用库。凡纳入通用库的评估机构所出具的评估报告,各银行机构均给予认可。借款企业向多家银行机构借款,在评估报告有效期内不需再次评估。

第三条涉及资产评估业务的具体事宜,遵从法律法规和各银行机构内部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评估机构通用库的推荐和评定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协调

第五条成立资产评估机构评审委员会,由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行长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分管行长担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各银行机构分管行长担任评审委员会委员。

第六条评审委员会负责资产评估报告通用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审核确定评估机构通用库名单,协调各银行机构在实施资产评估报告通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评估机构的执业行为进行跟踪考评。

第七条评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各银行机构相关业务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组织开展评估机构的推荐.第三章工作流程

第八条自愿申请。凡是拟加入全市银行业资产评估机构通用库的评估机构,可以通过向各银行机构提出参与推荐的申请.第九条自主推荐。各银行机构按照择优原则,自主选择若干家资产评估机构,向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推荐,组成评估机构备选库。各银行机构推荐时应根据评估机构的认可度实行优选排序。

第十条集中审查。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对评估机构备选库进行集中审查,根据推荐率高低和优选顺序,按一定比例产生评估机构候选库,上报评审委员会评审。

对进入候选库的评估机构,由推荐银行向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提交评估机构的设立批复、营业执照、机构资质证书、评估人员资质证书等复印件(推荐银行应对上述复印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负责)。各银行机构间重复推荐的评估机构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指定一家银行机构提供相关资料。

第十一条审核评定。评审委员会组织各评审委员对候选库中的评估机构进行集中评审和投票推荐,按评估机构得票率的高低确定最终进入通用库的评估机构。

第十二条确认公布。各银行机构对经评定进入通用库的评估机构进行确认,进入通用库的评估机构名单以一定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进入通用库的评估机构评估报告有效期,原则上按照有关评估报告有效期限的上限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各银行机构不得为借款企业指定通用库以外的评估机构,违反规定的评估费用由相关银行机构承担。

第十五条对进入通用库的评估机构原则上实行考评年检制度。考评年检内容主要包括评估机构资质等级、执业信誉度、评估报告规范性、评估服务质量等。

第十六条各银行机构发现进入通用库的评估机构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出具虚假评估报告、不按承诺提供评估服务、违反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等违规执业行为的,可随时将有关事实情况上报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经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核实,可根据违规情节轻重,分别对其采取告诫谈话、银行业内部通报、取消通用评估资格等措施,并同时向其行业主管部门通报。

第十七条评估机构通用库、候选库、备选库均实行动态管理。进入通用库的评估机构因年检考评不合格而被取消通用评估资格的,由评审委员会从候选库中通过考核评审增补。候选库、备选库的调整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集体商议决定。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办法实施之日,进入通用库的评估机构已出具的尚在有效期的评估报告,适用本办法第二条的有关规定。

银行业风险合规心得体会 篇5

“零违规,防差错,从我做起”这项活动开展已有两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行的每位员工,都在以自己的行动来参与这次活动。通过活动给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细心防差错,粗心铸大过。

银行工作是风险性很高的一项工作,如果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当风险发生时可能就会酿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工作中,一定要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去办。以往总是认为,这样也是小事那样也没有多大的事,很多的制度都没有切实落实到实处,比如说有时临时离柜一下马上就回来时没有锁屏锁箱;偶尔为了图方便也没有将大额现金全部放入保险柜等,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全部都得以纠正了,防范意识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我想,在我们前台办理业务,只要按制度办事了,就会减少很多案件的发生。比如在开户和挂失时,一定要认真审核客户的有效证件的真实性,不要用复印件替客户开户和挂失,这样就会有效的减少诈骗案件的发生;大额存取款时要审查是否属于可疑交易和洗钱交易;自己保管的各种印章也要妥善保管好,不能借用给他人使用和加盖。只要我们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始终认真仔细,坚持按制度办事,就不会有风险的存在,相反如果我们粗心大意,不遵章守纪,随时都有可能铸成大过。

同时,我们还需要积极学习,不能抱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想法,要让自己更上一个台阶,获得更大的发展。学习的积累相当的重要,加强学习,及时掌握新的知识,掌握熟练的技能,才能让自己实现零差错。学习能提高思想素质,只有从思想上提高了,才能防止对金钱的诱惑与邪念。学习不能只满足于理论方面,与同事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经验也很重要。

总之,“零差错,零违规”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会做到始终坚持,并且坚信“习惯成自然”的道理。相信自己,一定成功。

巴马新建路支行

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报告 篇6

关于印发《开展银行业信用风险专项排查》的通知

各社、部:

为加大我行摸清农村信用社显性或隐性承担信用风险的各项贷款、债券、投资、同业、表外、通道业务等风险敞口的信用风险底数,切实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奠定基础,根据省联社、市审计中心开展银行业信用风险专项排查的通知,结合我社经营实际进行自查,特制定《开展银行业信用风险专项排查活动方案》。请各社、部组织学习,认真落实。

2017年3月15日

XX市农村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开展银行业信用风险专项排查自查方案

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银行业信用风险专项排查的通知》(银监办发【2017】31号),为了摸清农村信用社显性或隐性承担信用风险的各项贷款、债券、投资、同业、表外、通道业务等风险敞口的信用风险底数,切实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奠定基础,结合我联社经营情况,制定本自查方案。

一、活动时间

自2017年3月15日起至2017年3月20日。

二、总体要求

各社、部要通过严密排查,切实摸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债券、投资、同业、表外、通道业务等风险敞口的信用风险底数,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奠定基础。

三、组织机构

确保信用风险专项排查的顺利进行,明确排查重点、细化排查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其实做好自查工作,高质量完成自查,确保风险排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联社成立了信用风险专项排查自查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及各社主任、客户经理部经理、各分部经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风险资产管理经营中心,由李志伟任办公室主任。

联社责成风险资产管理经营中心牵头,负责组织本行社信用风险专项自查工作,确保风险排查的准确性、有效性、全面性。排查以2016年12月31日数据为准,原则上应与银监会1104系统数据保持一致。

四、活动内容

(一)摸清信贷资产风险水平。

各社、部应逐笔排查以下贷款,准确摸清信贷资产风险水平: 1.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以上的正常类或关注类贷款; 2.逃废债务且本金或利息逾期的正常类或关注类贷款; 3.6个月观察期内重组贷款中的正常类或关注类贷款; 4.对于贷款已经实质成为不良的情况下,采取借新还旧、还旧借新等“搭桥”手段,延缓风险暴露、藏匿不良贷款等行为;

5.2014年以来通过各种通道虚假转让不良贷款,且2016年末未体现为不良资产的贷款,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理财产品、委托投资、同业代持、同业投资、受益权转让、资产证券化以及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等方式将不良贷款虚假转移出表的情况;

6.应划分为关注类而实际划分为正常类的贷款; 7.其他分类不准确的情况。

(二)把握重大信用风险分布。联社应从行业、区域、业务品种、客户等维度全面排查信用风险,各级监管机构要结合机构自查结果,准确把握各类风险的分布情况。

1.行业风险:应重点排查不良存量较高且2016年全年不良贷款率增幅超过1个百分点或关注类贷款率增幅超过3个百分点的大类行业,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行业等单户授信在5000万元以上(地方中小法人银行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进行逐户排查;

2.区域风险:应聚焦于特定区域内典型风险、信用环境以及风险迁徙变化趋势等情况,特别是对产业结构单

一、风险集中度高、信用环境明显恶化的区域进行重点排查;

3.业务品种:应包括各项贷款、债券、投资、同业业务,覆盖承担实质性信用风险的表外业务,并重点排查未实施穿透管理且未参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进行风险分类的非信贷类资产业务情况(包括投资类业务);

4.客户风险:应包括多头过度授信、担保圈等情况,对未划分为不良的产能过剩行业债务人授信、债券发生违约的债务人授信、正在进行债务重组的债务人授信等进行重点排查。

(三)找准风险引爆点及传导路径。联社在信用风险排查报告中体现以下内容:

1.可能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引爆点,准确定位近期风险引爆点以及中长期风险引爆点;

2.理清重大风险传导链条,制定切断链条的预案,梳理总结各类重大风险间的因果关系、传导逻辑、先后次序、严重程度等4 因素,形成完整清晰的“金融风险图谱”。

五、报告内容

联社将《XX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分类准确性排查情况汇总表》、《XX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信用风险隐患排查情况汇总表》汇总后,形成自查报告,自查工作组织开展情况、本机构信用风险整体评价、排查中发现的贷款分类不准确以及重大信用风险隐患情况、近期以及中长期的风险引爆点、风险传导路径、风险形成原因等。填写自查报表时,应严格按照报表附注要求填报。于2017年3月20日前报风险管理经营中心汇总后报审计中心。

联系人ZZZ,联系电话:

加强银行业廉政风险防控思考 篇7

1.1 银行业廉政风险的主要种类

一是岗位风险。银行内部岗位中隐藏的道德问题, 主要表现为银行工作人员的主观故意, 比如做一些与其岗位职责不相符合的行为, 产生不良的后果。二是职责风险。权力的运用监督不力, 权力限制的制度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容易产生腐败, 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等行为。三是程序风险。银行部门内部缺乏健全的预防腐败的程序, 或者有程序但执行不力, 不能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 程序的漏洞造成防控有效性不足。四是制度风险。好的制度可以约束人的行为, 起到提升效率、预防腐败的作用, 但目前银行业廉政风险防控制度仍然存在诸多缺陷, 容易出现权力滥用、缺乏限制等情况。五是操守风险。外界对内部人员的影响和刺激大量的存在于这个社会, 而许多银行人员经不起诱惑、稳不住内心, 容易出现权钱交易等问题。

1.2 银行业廉政风险主要特征

银行业廉政风险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一是随着银行业务类型的不断丰富, 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 业务开展的不断创新, 廉政风险的种类也不断增加。二是廉政风险不仅仅存在于某个部门、某个职位、某个体系中, 而是无孔不入, 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三是廉政风险引不起行业内领导和干部职工的重视, 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四是危害性较大, 如果有廉政问题出现, 不仅仅对行业或部门内部, 还会扩散到外界, 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2 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 银行业普遍存在重业务轻防控的问题, 对业务工作精抓、细抓, 对廉政建设流于形式、缺乏成效。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银行业内部总体上没有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没有引起重视, 思想认识不足, 特别是有一种观点, 认为廉政风险防控不是自己的事, 和自己无关。这是非常危险的思想, 廉政风险防控并非只是纪检部门的事。

2.2 风险防控手段落后

一是风险点的发现、筛查不力。从各大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看, 对于廉政风险的查找、分析, 因为触及到其他部门的利益, 受到众多部门的阻碍, 在发现风险点的过程中走形式、避核心, 找一些无关轻重、无关痛痒的风险点, 将真正触及实质的风险忽略。二是风险防控缺乏有效性。廉政风险防控需要有理论做指引, 制度做保障, 方法做支撑, 但目前这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失或不健全的问题, 缺乏有效性, 使得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停留在一纸空文之中。三是对风险防控职责混乱。廉政风险防控的职能与责任脱节, 防控力量得不到有效发挥, 职能设置与风险点不匹配, 防控措施缺乏针对性和着力点。加上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工作机制, 不能从制度上和程序上有效的对廉政风险进行防控。

2.3 缺乏防控效果评估

缺乏对廉政风险防控的意识和执行, 也缺乏对廉政风险防控效果的有效评估, 导致长期以来, 银行业廉政风险防控不知道做的程度如何, 不知道怎么样进行总结和完善。同时, 纪检部门无法对防控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出现了问题也无法对问题本身进行量化或者评估, 这样也更不利于廉政风险责任的明确。

3 加强银行业廉政风险防控的对策

3.1 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增强防控的科学性

3.1.1 科学划分权力

首先, 要根据银行业的结构特点, 按照总行、分行、支行三个层级, 对各层级、各部门的权力清单进行收集、汇总、分类、分析、划分, 将各项权力风险点分解到各部门、各岗位, 最终落实到人;其次, 对各项权力的赋予、使用、限制等范畴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 对权力运行机制进行完善和提升, 理顺权力运行流程, 设置权力运行监控关键点位, 找到权力运行风险点的应对办法;第三, 要抓住权力运行的实质, 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思维对待权力的划分。权力要细化, 需要与制度改革相结合, 也需要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 找到适合银行业权力设置和细化的有效路径, 体现权力划分的科学性。

3.1.2 合理限制权力

建立预警机制, 明确防控界限, 设置风险指标。将权力的运行限制在制度下、体系下。对于权力所涉及的廉政风险, 按照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 如果在指标预警值的范围内, 廉政风险属于可控的, 对于超出预警值的指标, 需要对该权力进行违纪的确认, 不允许该权力在制度之外运行, 从而使得权力不受监控和约束。同时, 减少自由裁量权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

3.1.3 严格控制权力

对权力越界, 超出预警值仍未得到限制的, 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要设立制度和标准, 对不同类别的权力指标的过界, 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归根结底, 是为了控制权力的滥用, 对于越界的权力, 要做到“零容忍”, 维护制度和纪律的权威。同时, 要充分利用高科技, 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对权力进行监督和控制, 使权力控制体系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3.2 建立全方位的立体防控体系, 增强防控的系统性

制度的执行力需要有制度的系统性来支撑。一方面, 在银行业廉政风险的防控中, 需要建立一整套机制, 无论是哪个层级的银行, 都需要把岗位作为最小的防控单位, 不给廉政风险防控留死角。对所有查找出来的廉政风险, 从初期就要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总结, 使大风险化小, 小风险化无;同时, 也要按照这一套机制进行风险的排查和消除, 纪检部门在进行风险防控的时候也许做到“有理有据”, 随意性不能太强。除此之外, 银行与银行之间, 要加强合作, 共创风险防控体系, 将廉政风险从整体上进行防范。另一方面, 在银行内部的部门之间, 也应该在廉政风险的防控上形成一个整体, 各部门应服从防控大局, 放弃各自利益, 将廉政风险防控手段和措施进行整合。首先, 要舍弃部门的自我保护主义, 摒弃行业“潜规则”, 大力挖掘部门风险点;其次, 注重防控流程的再造, 梳理和总结关键节点, 设置指标参数, 划分各项权力的合理界限, 每一项权力都要经受防控流程的监控和评估。第三, 要拓宽防控的范围和领域。不给权力留任何钻空子的机会, 防控体系需要完善, 也要有针对性的对权力的运行进行跟踪, 即制度要跟得上形势, 主动适应权力的各种复杂性和多样性。

3.3 形成多方共治的风险防控局面, 增强防控的联动性

(1) 打造多部门联动的共治体系。在坚持党组织统一领导、纪检部门和业务主管齐抓共管的前提下, 总行、分行、支行和部门之间形成联动, 建立内控、外防相结合的一体化防控体系。

(2) 要助推各部门防控的积极性。充分运用银行业内部部门及员工的考评机制, 将廉政风险防控纳入考评系统, 于员工的收入挂钩, 与部门的效益挂钩, 将风险防控融入到领导及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去, 以建设银行业内控机制。

(3) 要加强纪检部门的职能建设。纪检部门要加强风险防控能力的建设, 促进能力的提高。要利用可以借助的力量, 有效调动系统资源, 引入经验丰富的院校教授或者该行业能力突出的专家, 共同探索完善对银行廉政风险防控的体系, 科学、专业的评价防控实效。

(4) 要大力引入社会监督力量, 在全社会、全行业大力宣传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目的、意义, 通过主动对外宣传换来全社会对银行业廉政风险的反向监督。同时, 打通监督渠道, 为公众提供现代化的监控平台, 智能收集反馈意见和建议, 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 用以提高行业自身风险防控能力。

摘要:廉政风险, 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其主要存在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 从近几年来看, 行业范围也有扩大的趋势。如何对廉政风险进行防控, 是能否激发部门、企业活力, 促进公平正义, 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此,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成为目前, 特别是十八大之后非常重要的课题。而对于银行业来说, 随着不断地改制创新升级, 银行廉政风险防控和预防腐败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 主动预防和化解廉政风险, 成为提升银行内控管理水平和保证业务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银行业,廉政风险,防控

参考文献

[1]张建中.构建有效的银行业廉政风险防控机制[J].金融时报, 2014, (3) .

中国银行业需要学习风险控制 篇8

银行业更需精细管理

2007年春的一个周末,杨柳初绿,微风徐徐,我们假怀柔一角讨论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其时,中国的主要国有银行已经经过了三年的股份制改革;也经历了法律尽职调查,建立了由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公司治理机制框架,并先后转制为股份制公司;其后又建立风险管理体制,引入战略投资者,并先后于2006年在上海和香港成功上市。

毫无疑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那么,中国银行业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战略在何方?

我们都认为实施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和挑战。大家也讨论了一些具体领域,例如:全面风险管理,特别是对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内控和法律合规、深化公司治理机制和加强透明度、建设服务和审慎的企业文化、增加产品创新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全球化经营和全能化发展的业务模式和管理、资产证券化发展、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和变化、全面的企业金融和个人金融业务的需求和模式等等。

当课题变得具体时,我们都意识到需要进一步学习。学习国际银行业在银行监管、资产负债管理、资本管理、银行创新和产品管理、品牌管理、全面风险管理、衍生产品管理等诸多方面比较成熟的理论和专业技术。由此,从多个层面和领域引入介绍国际金融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优秀图书的设想油然而生。是夜,皓月当空,我们在斑斑树影下穿行、讨论、争议,设想渐渐清晰,月光下一个小小的愿望初步形成。

风险管理需要基础建设

此时,大西洋彼岸的次债危机已经初露端倪,接着在2008年秋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然而金融危机之后,人们总会对危机进行反思,由此对经济金融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金融世界正在经历又一次巨变,中国的金融业更是在加速的变革中,我们所处的这个快速发展和变化的大时代给中国的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我们金融从业人员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此,我们加紧推进了图书翻译工作,并相应修改了一些选题,侧重挑选了风险管理方面的著述。我们相信,随着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工作的推进,需要在风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风险建模、内部评级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有大量掌握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的专业人员,同时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也需要对风险管理有更深入的认识。

因此,这部分图书涵盖了风险管理的多个层面。既包括对风险管理的全面分析——《风险管理概要》,也包括对特定风险的分析与管理——《市场风险测度》、《用Excel和VBA构建信用风险模型》;既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介绍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和框架,又引入了操作性和实务性很强的管理工具;既坚持了理论的严谨性,又将理论与丰富的案例结合起来。译丛还引入了两本涉及金融业最新发展的著述:《财富管理》、《定量投资组合管理》,随着中国机构走向国际资本市场,全球投资组合的最优配置也要求我们掌握定量化的分析手段和技术。

惟愿这套小小的译丛对我们金融业的同事有所裨益,同时也向企业传达资本的风险与防范。管理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本刊顾问。《风险管理精要》一书于2010年3月出版,是“金融发展与创新译丛”新作,译丛由朱民担任主编,由“梁晶工作室”、中国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倾力策划完成。)

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报告 篇9

一场涉及钢贸业的信贷危机正在长三角地区快速蔓延,行业系统性风险危如累卵。个别钢贸商跑路事件,使得行业历经十余载建立起来的诚信联保系统和行业信誉,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证券时报记者获悉,近一个月来,无锡地区已连续立案多起钢贸商跑路事件,涉案金额从40万元到亿元不等。在无锡下辖的江阴市,市政府为此成立了专项维稳组、金融组和司法组,连日来会同当地主要钢贸市场负责人、商会会长,紧急商议控制事态的解决办法。

一份20多页的公安通缉资料,将当前无锡地区钢贸业资金链几近崩盘的现状,清晰地展现在证券时报记者面前。资料显示,今年年初以来,无锡地区已立案十几起钢贸案件,涉及贸易商和担保公司,案件类别包括诈骗、虚报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抽逃甚至故意伤害罪,一洲集团李国清、陈元元亦赫然在列。记者粗略估算,通缉资料涉案金额超过3亿元。

截至记者发稿前,从相关人士处获悉,无锡一洲钢贸市场近日已向法院申请破产,相关资产清算或在6月展开。然而,这或许只是钢贸业资金危机的冰山一角。

钢贸商遭遇信贷危机

在无锡,记者见到了当地某大型钢材交易市场总经理张策、某钢材城负责人刘民庆。张策指着无锡市友谊钢材市场5月14日提交的一份《关于请求政府协调银企关系的报告》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是贸易商还款、转贷高峰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当地银行突然收紧信贷规模,增加保证条件,“无异于急刹车,已经造成商户集体恐慌”。

上述报告显示,友谊钢市固定资产约5亿元,入驻钢贸企业总资产规模约14亿元,钢市成立的中正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和三盈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总贷款规模约20亿元。据记者了解,在无锡,类似友谊钢市规模的钢材市场有数十个,其中已有多家在5月后陆续向当地金融办递交类似报告。

实际上,无锡只是钢材现货市场从发端地上海向长三角甚至内地转移的众多城市中的一个。据江苏省相关商会不完全统计,江苏全境有钢材市场(包括钢贸物流企业)近150家,注册钢贸企业2万多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信贷总规模600亿元以上,其中无锡近300亿元,苏州约200亿元。

回到钢贸业发源地上海。证券时报记者获得的一份上海市钢铁服务业协会于5月6日致市金融办的文件显示,截至去年年中,上海钢贸企业在各银行的贷款余额达1510亿元,钢贸企业作为主发起人的担保公司在保余额为298亿元。

在这份文件中,协会言辞恳切地细陈了当前当地钢贸业现状,从化解银行信贷资金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恳请市金融办协调全市金融机构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并提出建立上海钢铁物流产业应急风险金制度等建议。文件显示,上海每年钢材贸易总量已逾1亿吨,流入量约占全国钢材销售总量的10%。

难以承受的融资成本

“防抢、防盗、防钢贸”,银行业这句顺口溜反映出如今的行业融资窘境,也让钢贸商们多少有些心寒。在他们看来,2010年前,整个行业发展相对平稳健康,银企关系也很融洽,信贷游戏是这场行业噩梦的根源。

时间退回到3年前。2009年不论对于银行还是对于钢贸业,都是令人欢欣的“盛宴”之年。身为福建人的刘民庆告诉记者,当地做生意的传统是缺钱时相互拆借,担保联保就由此产生。不过在彼时陡然增加的信贷额度面前,传统开始被颠覆。

“2009年时贷款审批相当宽松。”刘民庆告诉记者,当年年初,在辖内工行某支行行长的不懈造访下,钢材城决定推广一笔3亿多元的低息贷款。他回忆说:“当时我们这5名员工连续多日加班后,终于在月底凌晨,把市场内51家商户的贷款额度和保前审查资料整理好交给工行。”

谁也不曾想,3年时间,足以让这个行业来个彻底转弯。

2011年下半年以来,钢价持续萎靡、融资成本高企、应收账款周期拉长,此前资金杠杠地快速放大的钢贸业多头受难。张策告诉记者,近一个多月,他主管的钢市已有100多辆私车被贱卖用于偿付贷款利息,“除非走投无路,否则有谁会去卖车?卖车钱又能多支撑几个月?”。

在江阴一家成立较早的钢材市场里,记者见到了从事钢贸业多年的刘建。2004年怀揣300万元来到江阴打拼的他,现在负债千万。谈及这两年的经营困难,除了钢价不振,刘建提到最多的就是融资成本飙涨。

“2010年前公司销售额是2亿~3亿元,2008年~2009年资本金积累到2000万元,为了做大规模,2009年贷款约2000万元。”刘建几近绝望地告诉记者,去年起贷款成本跳涨,一年仅利息和承兑费用就达400万,赚的钱连利息都还不上,客户欠款一时收不回,贷款又很快到期,企业已是岌岌可危。

据刘建称,贷款下来后,企业要拿着银行开具的银票去贴现。基准贷款利率上浮后再加上承兑贴现利率,实际年融资成本超过20%,有时还要买银行搭售的保险、基金产品。

除了贷款紧箍咒外,时下的钢贸危机也由行业自身盲目扩张所致。无锡某下辖市福建商会会长吴丕林对记者坦言,钢贸贷款中的确有部分是流向房地产、矿产等非钢行业甚至资本市场,投资亏损或者长周期行业短期难盈利,都是引发行业危机的原因。不过他也表示,3年前高速公路、隧道、地铁等市政工程大范围铺开,很多贸易商为拿下钢材供应合同,先行垫付了开工资金,“一概而论肯定不对”。

退去光环的联保模式

与商户老板一样走投无路的还有担保公司。因行业资金体量大、周转快,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内地兴建的钢材仓储交易市场中,无数担保机构相伴而生。在这轮钢贸危机中,担保机构由于规模偏小、关联交易复杂,在对辖内商户自救的过程中不仅收效甚微,反而面临资金抽干、难以为继的困境。

刘民庆名片上的两行字显示了他的双重身份:既是钢材现货市场总经理,也是一家担保公司董事长。在无锡,类似刘民庆身份的钢市负责人不在少数。

钢贸担保的运作模式一般是:由担保公司开展保前审查,以商户入股或交保证金形式筹资组建,视商户具体情况向银行提出贷款需求。通常担保行为限定在一个钢材市场内,不涉及社会担保。

记者了解到钢贸担保还有个特点就是市场内各商户可自由结合,以4~8户组成一个联保小组。联保小组所有成员为组内任一成员的融资行为进行担保,共同承担该商户的融资担保责任。经担保公司审批通过后,担保公司与申请贷款商户所在联保小组的全体商户签订反担保联保协议,再向银行推荐申请贷款的商户名单和金额。

联保模式起源于福建,是当地人团结互帮特点在钢贸业的折射。对此,建行上海某支行负责信贷的副行长对证券时报记者总结,这种担保可概括为“保证金+联保信用共同体+担保公司信用担保”。

尽管不情愿,但吴丕林还是痛心承认,这种担保模式已经被证明失败,“行业上行期一荣俱荣,非常时期则是一损俱损”。刘民庆告诉记者,在以自有资金为商户垫付银行贷款后,目前无锡地区多数担保公司现金流已接近于零,部分联保小组为偿还高额利息,开始向高利贷拆借。

吴丕林认为,跑路案件中,确有恶意违约之人,由此带来的影响却是行业历经十多年建立起来的诚信体系和担保体系遭到冲击,面临瓦解。

上述建行副行长告诉记者,除面临行业系统风险外,钢贸担保还面临融资方式、市场管理和关联交易等风险。融资方式风险,是指商户起家的部分资金是来自民间借贷,形成规模后再置换成银行贷款,而民间借贷的逐利性就是一有风吹草动便随即抽走,增加了担保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市场管理风险,是指担保机构对商户不构成硬性约束,不能完全控制其账外交易;关联交易风险,是指联保商户间有错综复杂的亲邻关系,容易形成关联操纵,一旦其有异地商铺,就存在异地关联交易的可能。

同样的行业大环境下,为什么跑路事件率先在无锡集中爆发?对此,张策和刘庆民解释,一是无锡钢市多成立于2000年后,相比上世纪90年代起步的上海钢市,商户从业经验少、抗风险能力弱;二是无锡地区联保建立在4~8个商铺基础上,比沪上的联保规模小,一家商铺资金出问题后会迅速波及开;三是无锡银行系统的信贷收缩快。

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报告 篇10

http:// 2009-3-21 10:14:38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的日趋开放,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各种金融风险逐步呈现,其中银行业都将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提到各自重要的工作日程中,并将其作为规范业务发展的重要和必要内容。究其原因,文章结合笔者自己工作实际谈谈自己对银行业要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的认识。关键词:银行业;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

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经济案件频发,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并造成巨大资金损失,严重威胁着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从国内银行业看,由于缺乏对操作风险的充分认识,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近年来操作风险也日趋严重。

一、操作风险形成原因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务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金融机构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呈现出“机制功能弱化”的趋势,产生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意识不强

1.重业务拓展,轻风险管理。表现在一些单位负责人短期行为严重,没有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许多营业机构目光局限于完成考核任务,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许多员工在操作岗位上工作却被迫承担了大量营销任务;不少员工自身对操作风险重视不够,风险意识不强,只要领导命令,就惟命是从,对其违法行为视而不见。

2.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其表现在银行看重的是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的管理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历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关注较少,或形同虚设,这种做法充其量只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

(二)业务学习不到位,执行制度有偏差

随着金融信息化、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各种理财产品、电子业务等层出不穷,有的管理人员借口业务忙,对规章制度、特别是新的规定不能认真学习,管理松懈,对员工的业务培训也不到位,致使操作人员对新业务不熟悉,潜藏风险隐患;少数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新业务、新制度的学习滞后,对业务流程理解不深不透,典型的是许多产品的创新是先发展业务,后规章制度,并且有些制度本身制订就不够精细,过于理想化,甚至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可操作性较差,再加上操作人员本身理解不深不透,业务素质不高,致使业务发展潜藏很多风险隐患。

(三)查处力度不到位,警示效果不明显

近几次操作风险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多数属于屡查屡犯、屡整难改的顽症,主要原因还是重检查、轻处罚,对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低调处理,强调客观原因,未能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处罚力度不够,因而不能产生有力的警示作用,削弱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导致一些问题屡查屡犯,直至案件发生。

(四)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够完善,易形成较大资金风险点

主要表现为硬件及软件、设备及通讯故障、程序错误、计算机等原因造成交易不成功而形成客户及银行资金损失。例如有的银行因通讯故障引起的银行单边帐,形成较大的资金风险。

此外,员工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轮换制度未落实,人事管理中不能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整相关重要岗位人员,使其职务行为中存在较大风险。

二、加强内控建设,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

早在2005年银监会就提出了13条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见,并督促银行机构落实“内控十三条”,从央行的重视程度和督促力度,就可看出防范操作风险已成为规范业务发展的重要和必要内容。因此,我国各商业银行近年来纷纷开展了全行性的操作风险大检查,同时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防范操作风险。对如何加强内控建设,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打造先进的内部控制文化,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引,树立健康经营理念。正确认识内控机制的重要性,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养和警示教育,提高内控与员工的价值关联度,切实防范员工因道德风险引发的违规、违法行为。通过培育金融企业合规文化,营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并通过教育与管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使人的自觉行为与制度对人的约束有机结合,也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同时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先规范、后发展的经营理念,严禁违规办理业务。

2.严格岗位职责管理,要以风险防范为前提,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岗位职责要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和下属分支机构的内控职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实行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做到定人、定事、定责,做到工作岗位、工作范围、职责权限清晰,使内控覆盖所有风险点,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重要岗位、主要风险环节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制衡。

3.加强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建设,要以规范管理为目的,夯实持续发展的基础。严格岗位分离制度,加强事前防范;严格授权管理制度,加强风险事中控制;加强对高管和重要岗位人员的控制,离岗审计。强化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建全制度,清理制度盲点,弥补制度空白点,坚持内控在前,制度先行,使各种经营行为都置于制度约束之下,加强制度执行力度,特别是要切实落实业务营运制度、管理制度、处罚制度,把管理工作和控制融入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其次要加强岗位控制,按照纵向有监督、横向有制约,从优化业务流程着手,形成机控和人控的联控机制,切实解决业务操作岗位的失控问题。

4.构建独立的内审管理体系,要以强化监管为手段,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实行业务与监督分离,建立独立运作的内审管理系统,使内审工作真正发挥超脱性、权威性。职能部门必须认真实施自律监管,提高自律监管的效果,应严格按照自律监管责任制的要求充实监管力量,履行监管职责,强化与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克服重监管,轻整改的思想,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应一查到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加强监管队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注重监管手段的互通与监管成果的相互利用,充分发挥各个监管部门和各种监管手段的作用。

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报告 篇11

随着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信息系统不仅为各项业务的运营提供后台支持保障,而且随着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流程的不断推出,信息系统日益成为业务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信息系统在业务应用中的风险范围和程度也急剧加大,大量数据存储于计算机中,与手工相比,它会受到更多的威胁。因此,有效控制信息系统在业务应用中的风险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银行的IT风险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操作风险、信誉风险,还包含了在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许多与信息化相关联的其他类型风险。商业银行的内控应该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尤其离不开IT风险管理的支持。IT风险主要表现在:

(1)业务风险发生后一般可以通过业务流程、法律手段等加以弥补,而IT风险发生后往往难以弥补;

(2)IT风险的对象要考虑各类技术设施,相对来讲比较复杂;

(3)业务风险通过制度、流程、审批等环节能够基本加以控制,而IT风险中的IT设施自身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要控制就相对复杂;

(4)IT风险发生后波及范围大、影响大,例如目前大多数银行采取的IT系统大集中模式,一旦IT风险发生,将会影响到上百万的用户。

2银行信息技术审计的重点

银行信息技术审计是一个采集资料数据及对其进行评估,以确定电脑系统是否能达到“保护银行资产、维护数据的完整性、有效地协助银行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高效率地利用资源”的效果。依据这一审计理念,信息技术审计的重点应包括应用控制,以及与应用控制对应的是信息系统的一般性控制,主要是嵌入到IT流程和服务中的控制。

211一般性控制方面

IT一般控制的基本范围是IT内部普遍存在的风险及高层次的风险,而不是具体的应用程序所涉及的风险。IT一般控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

(1)授权审批:授权包括根据政策及程序执行审批操作。

(2)职责分离:将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分离,防止个别人员利用职权作出并隐瞒错误或违规的行为。

(3)管理层审阅:独立于编制人的人员对编制人进行的活动进行分析并实施监控。

(4)特殊事项报告:用于监控发现的特殊事项以及对这些事项的跟进解决措施的报告。

(5)IT绩效指标: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生成、审阅和分析IT绩效指标。

(6)系统访问权限:在信息系统操作环境中,通过系统设置以决定和定义系统用户的访问权限,系统访问权限应与授权的权限相一致。

212应用控制方面

IT应用控制存在于每一个基于应用系统的事务及数据处理中,是针对输入、处理和输出功能的控制,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审计是利用标准、规范和审计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测试、检查和评价,检查应用系统是否存在漏洞和功能缺陷,评价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改造建议。IT应用控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

(1)输入控制

①输入/数据源控制:输入控制程序必须确保每一笔需要被处理的数据能够正确完整地接受、处理和记录。

②输入授权:输入授权验证所有由管理层授权和批准的事务,输入授权有助于确保只有经授权的数据才能进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

③批处理控制:批处理控制对输入事务进行分组以提供总计控制,批处理控制包括基于总金额、总项目数、总文件数等控制手段。

④错误报告和错误处理方法:输入处理要求系统内部控制能够验证输入数据被系统正确地接受,输入错误会被识别和纠正。

⑤数据确认和编辑检查:建立程序以保证输入数据被确认,通过在程序中设定输入格式,确保数据以正确的格式被输入到正确的区域。

(2)处理控制

处理控制保证计算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这类控制保证数据在文件或数据库中的完整和准确,只有授权的处理或修改程序才能对数据进行更改。

(3)输出控制

输出控制主要是保证交付给用户的数据是符合格式要求的、可交付的,并以一致和安全的方式递交给用户或不同的系统。

3银行信息技术审计的方法

信息技术审计是一个通过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对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护资产的安全、维护数据的完整、使被审计单位的企业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使组织的资源得到高效地使用等方面做出判断的过程。下面结合笔者开展审计项目的实践,就相关审计方法归纳如下:

(1)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是审计人员针对取证对象设计问卷,对于问卷不能解释清楚的部分在附注中用文字加以说明,要求被调查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真实回答的取证方法。

(2)询问法

询问法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向取证对象了解信息系统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情况的审计方法,访谈对象必须是执行该项控制的岗位人员。

(3)观察法

观察法是审计人员采用检查操作用户权限与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现场观察测试操作、分析系统的操作日志和分析系统业务数据等审计方法,对于正在执行的控制步骤是主要测试方法。

(4)书面文档检查法

该方法是指审计人员查阅被审计对象的信息技术政策、规章制度、项目的业务需求、设计文档、技术手册和操作手册、差错调整等相关文档的审计过程,用以了解系统业务处理流程,检查信息系统控制功能是否有效、完整。

(5)开发环境测试法

该方法是指审计人员设计一些测试案例,提交系统进行处理,以测试系统应用控制是否恰当、有效。

(6)穿行测试法

该方法主要是由审计人员通过重新执行某项控制,检查该项控制实际执行结果是否准确的方法。

(7)源代码走查法

上一篇: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下一篇:诚信考试班会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