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分析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分析(通用11篇)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分析 篇1

氯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和氯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是以后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和氯碱工业知识的需要。同时,为学生正确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打下坚实基础。依据课程目标的标准,主要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理解氯的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3.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了解氯气的“功”与“过”,初步形成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4.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推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应用观察、记录、科学抽象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培养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探究精神。

本节内容强调氯气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对氯气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氯及其化合物在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对于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只作简单介绍。【案例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采用“实验”、“对比”、“联想”的教学方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氯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有关内容,多样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探究意识。设计中注意以下问题:

1.通过“展示一瓶氯气,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颜色和状态”;“请学生闻氯气的气味,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向盛有氯气的试管中注入水”等实验来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2.让学生回忆氯的原子结构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以氯的原子结 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线索进行联想:

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联想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联想氯气的化学性质(典型的非金属性)----→联想氯气的用途。

3.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由Fe、Cu、H2在Cl2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比较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的认识;比较Cl2分别与水、碱、碘化钾等化合物的反应产物,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4.本节课的难点是氯气与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比较Cl2分别与水、碱等化合物的反应事实,找出氯气与有关物质反应的规律。

5.引导学生讨论氯气对人类社会的“功”与“过”,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创设] 瑞典化学家舍勒于1974年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时,把盐酸与软锰矿混合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生成了一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这立即引起了舍勒的兴趣,并对它进行了研究。他将制备出来的气体溶解到水中,发现这种气体的水溶液略显酸性;该水溶液还能使花朵、纸张、叶子等的颜色褪去;将蚱蜢放进装满这种气体的容器中,蚱蜢蹦跶几下就死去了。这种黄绿色的气体就是氯气。

氯气的水溶液为什么呈酸性?为什么能使花朵、纸张、叶子褪色?氯气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呢?

一、氯气的性质

[演示实验]出示一瓶氯气,瓶后衬一张白纸。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颜色和状态;请一名学生上来闻氯气的气味,并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然后,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观看影象资料]1915年4月22日,世界上第一次化学武器(氯气)的使用。

[交流讨论]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认为氯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氯气和氯水有什么关系? [归纳小结]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1.物理性质:

氯气通常状况下为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常温下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2体积氯气。氯气可以通过降温而变为液态和固态。氯气有毒,易液化。

[补充讲解]氯气是一种毒性气体,有很强的刺激性,吸入少量就会使鼻和喉头的粘膜受到刺激,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多量氯气会使人窒息,甚至死亡。因此闻氯气要特别小心,只能轻轻煽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实验是没有危险的。[交流讨论]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微观结构决定的,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能否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

引导学生运用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结构特点,推测氯元素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容易结合一个电子,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氯离子。[演示实验](用实物投影仪)

(1)将两根细铁丝用砂纸打磨,螺旋绕于火柴棍上,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引燃火柴,稍停,待火柴将燃尽,置于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反应完毕,加少量水于集气瓶中,观察溶液颜色。

(2)用砂纸打亮铜丝,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放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反应完毕,用洗瓶注少量水于集气瓶中。观察溶液颜色。(3)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归纳小结]由学生描述以上三个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氯气既能与金属单质也能和非金属直接化合。2.化学性质

(1)氯气和金属的反应

(2)氯气与非金属反应

[思考与讨论]通过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与初中学习阶段对“燃烧”的认识比较,可燃物是否一定有氧气才能燃烧呢?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通过对比、交流、得出结论: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如Na、Fe、H2等物质均可在Cl2中燃烧。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

[提出问题]自来水厂可以用氯气来消毒水,氯气能溶解于水吗?能与水发生反应吗? [观察演示实验] 1.向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中加入2~3mL水后,迅速塞紧塞子,充分振荡,将上述试管和另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以及另外一支装有4~5mL蒸馏水的试管放在一起,观察试管中物质的颜色。再向氯水和蒸馏水中滴入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2.把一装满Cl2的试管倒立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摇动试管,观察现象。3.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蘸在玻璃棒上,并将试纸靠近集满氯气的集气瓶口,观察现象。[交流讨论](学生描述现象并尝试加以解释,教师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述)[归纳小结](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 Cl2+H2O===HCl+HClO(4)氯气与碱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5)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 Cl2+2KI===2KCl+I2 [交流与讨论]氯气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造福于人类。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化学品使用不当或误用甚至滥用,也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请结合日常生活事例谈谈氯气的“功”与“过”。

(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逐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提出问题]Cl2跟金属、非金属单质以及某些化合物反应时,往往生成氯化物。氯化物中的氯和氯气中的氯有什么不同?

[归纳小结]氯化物中的氯是-1价的氯元素,氯气中的氯是结合成氯分子的0价态氯。可溶性氯化物溶于水时,能电离出Cl-。氯气由氯分子组成的。我们用AgNO3、稀硝酸检验Cl-;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检验氯气。

[学生实验]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稀盐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自来水、蒸馏水,然后各滴入几滴AgNO3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再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小结]

二、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1.试剂:AgNO3、稀硝酸

2.原理:溶液中的Cl-都能与AgNO3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AgCl白色沉淀遇稀硝酸不溶解(Ag++Cl-===AgCl↓)

3.方法和结论:在被检验的溶液中加稀硝酸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若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则被检液中含有Cl-。(或在被检验的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若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被检液中含有Cl-。)

[课堂讨论]自来水生产中常通入适量氯气进行杀菌消毒。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区别蒸馏水和自来水。[本节小结] 1.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氯气能与绝大多数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还能与水、碱、碘化物等发生反应。2.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课外作业](建议补充使用以下部分习题):

①将一盛满Cl2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用日光照射一段时间,试管内液面不再上升时,剩余气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A.2/3;B.1/2;C.1/3;D.1/4 ②用作麻醉剂的氯仿(CHCl3)常因保存不慎而被空气氧化,产生剧毒的光气(CO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Cl3+O2===2HCl+2COCl2。为了防止事故,使用前可用于检验氯仿是否变质的试剂是()。A.酚酞试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用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银溶液 D.用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钡溶液

3.科学家提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形成的物质可能是潜在的致癌物。世界环保联盟推广采用广谱性高效杀菌剂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气体)。(1)目前,欧洲一些国家主要采用Kesting法(原料为氯酸钾和盐酸)制ClO2,该法的缺点是同时产生Cl2(占ClO2体积的一半),使产物的纯度较低。写出该法制ClO2的化学方程式:。

(2)我国最近研究用氯气氧化亚氯酸钠(NaClO2),在氯气保护下成功制得ClO2,表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与上述方法相比,此法的优点是(写出其中一种)。

4.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氧层破坏问题的三位化学家。大气中的臭氧可吸收和阻挡太阳光中强烈的、有害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氯烃(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有关反应为: O3 ==O2+O,Cl+O3 ==ClO+O2,ClO+O ==Cl+O2(1)写出上述变化的总反应式。

(2)在上述变化中,Cl原子的作用是什么? 5.研究性学习课题

①海水是人类获取氯、溴、碘的重要资源。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海水晒盐的生产过程。将了解的情况与同学交流讨论。

②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条件的同学请到生产或使用氯气的工厂参观,也可以请教专家或查阅资源了解氯气的用途。将你获取得信息与同学交流。【案例评析】

本案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用实验、联想、对比的方式组织学生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舍勒发现氯气”的科学史实、“氯气作为化学武器”等资料,引发认知碰撞,充分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重视发挥实验的作用,强化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本案例设计了7个演示实验、1个学生实验,由实验探究得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探究。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结构推测性质、以实验验证性质,并采用对比、联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概括、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分析 篇2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位于高一化学第二章第二节,所涉及的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第一次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组织好该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结构,获得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般方法,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卤族元素中的其他元素打好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上的准备,也对高中阶段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因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单元乃至高中化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我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落实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在最近发展区中探究新的化学知识,同时再让学生用这样的知识去解释课本知识中所蕴涵的深层次原理,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还知道为什么。

[问题提出]

氯气性质研究的教学设计,一般是按照教材上的知识呈现顺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经过推断获得氯气的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学生学到的是有关氯气的零散知识,这些知识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而且有些知识之间在逻辑顺序上是颠倒的。这样的结果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也容易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化学。为了彻底扭转这种情况,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以氯气跟水反应这一知识点为核心,将整堂课分为三个板块。

1.让学生通过氯气的溶解性实验的设计与实施,观察氯水的颜色、氯水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现象、氯水对彩纸的漂白现象,在获得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基础上,根据综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断氯气跟水反应的可能产物,提出假设,然后设计验证,最后确定反应产物为HC1和HC10,写出化学方程式。同时,根据观察到的氯水颜色,推出此反应为可逆反应。

2.根据氯气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测氯气能否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如果能,请写出化学方程式,并用实验验证。推广:氯气跟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学生实验: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漂粉精固体,然后加入2mL浓盐酸,向试管中迅速插上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观察现象。讨论:产生此现象的原理是什么?写出化学方程式。

无疑,第一个板块是整堂课的核心,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个板块中,第二个板块的内容是第一个板块所获得知识的延伸,而第三个板块的内容是对第一、第二个板块知识的创新应用。

这一设计,在让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探究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并从中初步感受到探究化学知识的一般方法。科学哲学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外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另一种是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在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的过程中,学生分别采用了上述两种方法,从而比较完整地感受到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理解氯气跟水、碱溶液反应的原理;通过探究活动,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获得增强。

2. 过程与方法:

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逻辑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科学方法在探究化学问题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惨痛历史的回顾,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学习,体验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氯气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理解氯气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浓盐酸跟漂粉精的反应原理。

(三)教学用品

氯气、蒸馏水、彩纸、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次氯酸钠、试管、针筒、烧杯、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材料引入

投影材料:八国联军攻打我国天津城时的照片。

引入;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次用氯气作为毒气弹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但据考证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我国天津城时就已经使用了氯气弹。屏幕上,我们看到的是当时留下的现场照片。下面是我找到的有关氯气弹对我国军民造成危害的一段文献内容,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学生读文献:“城内唯死人满地,房屋无存。且因洋兵开炮之故,各尸倒地者身无伤痕居多。盖因炮弹内由毒药掺配而成,炮弹落地,即有绿气冒出,钻入鼻窍内者,即不自殒命,甚至城破三点钟后,洋兵犹见有华兵若干,擎枪倚墙,怒目而立,一若将欲开枪者,然及逼近视之,始知已中炮气而毙,只以其倚身在墙,故未扑地。”

环节二:引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过渡:通过对这段惨痛历史的回顾,我们知道氯气是有毒的。那么氯气除了有毒以外,还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活动:观察氯气的颜色、气味。组内讨论、交流测定氯气溶解性的方案。组间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1:测定氯气常温下的溶解度。

获得数据后,组间交流获得的实验数据。

环节三:实验结果误差的原因分析

教师介绍氯气溶解性的准确数据。

提出问题:我们的实验结果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误差呢?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

环节四:氯气跟水反应原理的探究

提出问题:氯气溶解于水时会不会跟水发生反应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实验2:将实验1获得的氯水跟蒸馏水的颜色作比较,发现氯水有淡黄绿色。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此颜色是由溶液中含有氯分子引起的。

实验3:向硝酸银溶液滴加氯水,观察现象,发现产生白色沉淀。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白色沉淀是氯化银。说明溶液中有氯离子。

学生继续讨论后得出结论:与氯离子共存的阳离子只能是氢离子,那么氯气跟水反应有氯化氢生成。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得出结论:氯水中含有氯分子、氯化氢,氯气溶解于水时跟水发生反应。

实验4:用氯水湿润一片彩纸,观察现象,发现彩纸颜色变白。

学生产生问题:氯水中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是什么?

实验5:将彩纸放入干燥的氯气中,发现颜色不变;向彩纸滴加稀盐酸,发现颜色也不变色。

排除氯分子、氯化氢的漂白作用,那么氯气跟水反应一定生成了另外的物质。这种物质是什么?

学生从元素组成的角度对该物质的组成提出各种猜测。

学生通过理论和实验的手段对猜测进行验证,获得具有漂白作业的物质是次氯酸,最终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氯气既然可跟水反应,为什么氯水中还有氯分子?

获得结论:此反应是可逆反应。

环节五:氯气跟水反应原理的应用

提出问题:我们获得了氯气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那么大家是否能够写出氯气跟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呢?

学生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介绍该方程式的推理过程。

环节六:知识的创新应用

提出问题:将浓盐酸加入次氯酸钙又会有什么现象?原理是怎样的?

实验6:将浓盐酸滴入盛有漂粉精固体的试管中(反应装置口塞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环节七:小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向漂白粉中加硫酸会有什么现象产生,请写出反应方程式。

(五)板书设计

氯气性质的研究(一)

1. 氯气的物理性质探究

氯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有毒。常温常压下在水中的溶解度约为1:2。

2. 氯气的化学性质探究

(1)跟水反应

新制氯水中存在的物质:H2O、Cl2、HCl、HClO。

(2)跟碱反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回顾我们国家遭受凌辱的惨痛历史,让学生迸发出热爱祖国、使祖国更加强盛的情感。

本课时的重点是氯气跟水的反应原理,为了分散难点,我设计了让学生通过一步一步的实验来推断氯水中存在的物质,最终用假设、验证的方法推导出HC10的生成,此过程是整堂课的高潮。而最后的将浓盐酸滴加入漂粉精的实验,则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应用,其原理的推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整堂课的实施过程中,有关氯气溶解度测定实验的注意点、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分析、氯水中为什么有氯分子的探究等,都让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充分的发散,引发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但是由于上述内容的探究所花的时间较多,原来设计的将浓盐酸跟次氯酸钙反应的实验完成后,讨论其反应的原理,结果到实验结束时下课铃声已经响起,所以,我只能将反应原理作为作业交给学生回家思考,这是美中不足之处。当然,这样的作业为下一节课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专家点评]

本课时的教学,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有利于进行探究活动。这堂课是一堂典型的探究课,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从本课时独具匠心的导入,我们可以体会到执教教师那种激发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欲望,事实上收到的效果的确很好。

在探究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时,学生获得的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这时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结果了事。但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生成性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力,探究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氯气跟水的反应原理的探究是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假设验证,一步一步地向着氯气跟水反应原理的终点迈进,最终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感受到了物质知识的探究方法,并同时体验到了理性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两种科学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应用,这对学生以后的探究学习非常有好处。所以本内容的教学既是本堂课的重点,又是本堂课的亮点,使人体验到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美感。

课的最后将浓盐酸滴入漂粉精的实验,产生了学生意料之外的现象:有黄绿色气体产生。学生的探究热情又一次被调动了起来。此时,教师及时刹车,让学生回去后思考,这就为下一节课的探究活动准备了很好的资源。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强化了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学生的收获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丰满的。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分析 篇3

化学121班

沈佳慧

一、前期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选自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一单元。本节课重点介绍了氯气的物理性质以及氯气的强氧化性。上节课中,只重点讲解了工业上生产氯气的方法和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并没有对氯气进行深入地探究。而本节课则重点介绍了氯气的物理性质以及部分化学性质,是对前期学习的深入和发展,同时为接下来对非金属单质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从教材的前后联系看,本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习者分析

从知识起点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氯气,知道氯气能与氢气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在前面的一个专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并且能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判断其化学活性,这为理解氯气的性质打下基础。从学生的特点分析,处于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刚好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但是学生本身的思维严谨性有所欠缺,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氯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氯气和金属、非金属的反应现象,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于氯气的性质探究,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氯气和钠的反应以及氯气和铁的反应的类比学习,掌握类比这种重要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氯气和金属、非金属的反应现象,感受到化学的奥妙,增强了对于化学的兴趣。

2)通过了解氯气的相关性质和应用,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氯气物理性质的掌握 2)氯气化学性质的了解

2、教学难点

1)氯气分别与铁、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仪器及药品:针筒、烧杯、火柴、坩埚钳、集气瓶、氯气、蒸馏水、金属钠、玻璃棉、铁丝、铜丝、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教学导入

教师:提到“战争”这个词,我们一般会想到的是炮火纷飞、弹如雨淋的场景。而在人类历 史上呢,却存在着一场特殊的战争,它没有硝烟,却造成了严重的伤亡。我们可以一起来回顾一下当时这场战争的情景。

PPT: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1915年4月2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对峙。黎明时分,英法联军前线的士兵突然听到一阵剧烈的爆炸声,紧接着看到一股阴森森的黄绿色气体逐渐从空中降落下来。很快,战壕里的士兵们感觉双眼受了强烈地刺激,咳嗽响成一片,数百名英法战士窒息死亡,数千名士兵双目失明。这就是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化学战,从此,化学战作为最邪恶的战争被写入了人类战争。

教师:看完了历史上对于这场战争的记载,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这个致命的气体是什么呢? 学生:不知道。

教师:其实这个气体呢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主角——氯气。

第二环节

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2.1.2氯气的性质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则新闻,同学们能不能从中归纳出氯气的一些物理性质呢? 板书:1.物性

学生:黄绿色的气体、有毒 板书:黄绿色气体、有毒 教师:非常的好,那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战争中氯气是从空气中逐渐降落下来的,这说明氯气的密度?

学生: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板书:密度比空气大

教师:现在呢,老师手中就有一瓶制备好的氯气,大家来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它确实是黄绿色的,那老师请前排的同学闻一下氯气的气味。注意因为氯气是有毒的气体,我们在闻气味的时候要采用扇闻法,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同学们不要太害怕,极少量的氯气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大的。

教师走下讲台,让前排的同学闻氯气的气味。教师:氯气是什么味的呢? 学生:有刺激性气味 板书:有刺激性气味

教师:现在呢,老师用一支100mL针筒抽取80mL氯气,然后抽取20mL水,振荡,同学们来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用一支100mL针筒抽取80mL氯气,然后抽取20mL水,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推柄往下移了。教师:这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氯气能溶于水

教师:对,氯气能溶于水,而且相关的资料表明,在常温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2体积氯气。板书:能溶于水

教师:那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氯气是气体,直接运输是非常不方便的,那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运输氯气呢?老师提示一下大家,液体的运输要比气体的运输简单很多。学生:将氯气转化液态的。

教师:非常好,那如何将氯气转化为液态呢? 学生:加压

教师:非常好,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氯气储存在钢瓶中,然后通过加压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液态。大家可以看一下PPT上的几张图片,就是生活中用来储存和运输的钢瓶和槽罐车。板书:储存在钢瓶中

第三环节 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呢,我们知道结构决定了性质,因此我们就从钠的原子结构出发来探究一下它的化学性质。我们知道氯是第17号元素,因此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副板书:

教师:我们可以看到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说明它很容易与活泼的金属反应时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八电子的稳定结构结构。那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检验一下这一反应。老师今天带来了钠块、铁丝铜片,我们首先来探究一下氯气和钠的反应。

教师:现在呢,老师在集气瓶中放置一团玻璃棉,将两小块金属钠放在玻璃棉上,立即向集气瓶中通入氯气,同学们有没有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有黄色火焰产生,并且伴随着白烟

教师:黄色的火焰呢,我们根据先前的知识知道是钠燃烧发出的特征焰色,那白色的烟是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猜测一下? 学生:氯化钠

教师:非常好,白色的烟呢就是小颗粒状的氯化钠,这也就说明钠和氯气发生了化合反应生成了氯化钠。

实验2:在集气瓶中放置一团玻璃棉,将两小块金属钠放在玻璃棉上,立即向集气瓶中通入氯气,观察现象。板书:

2、化性

(1)2Na + Cl2 ==== 2NaCl(白烟,黄色火焰)

教师:我们继续来探究氯气和金属单质的反应。老师用坩埚钳夹住一束擦亮的细铁丝,将铁丝一端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迅速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大家来观察一下实验现象。实验3:用坩埚钳夹住一束擦亮的细铁丝,将铁丝一端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迅速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有棕色的烟产生

教师:那大家类比刚刚钠和氯气的反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氯气和铁的反应方程式。教师走下讲台,看一下同学们写的化学方程式。教师:老师看了一下,大部分的同学都是化合反应,但是产物呢就分了两种,一种是氯化亚铁,一种是氯化铁。其实呢,这是我们后面要学的知识,二价的铁的水溶液是黄绿色的,三价的铁的水溶液是黄色的,因此呢,我们可以向刚刚的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来判断一下产物。

教师:向集气瓶中加入蒸馏水,振荡一下,让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现象。教师:同学们你们可以很明显观察到溶液是棕黄色的,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反应的产物是氯化铁 板书:

点燃

(2)2Fe + 3Cl2 ==== 2FeCl3(棕黄色烟)

教师:那有些同学可能就会有疑惑,既然铁和氯气能反应,那怎么还用钢瓶来储存氯气呢?其实呢,我们可以注意一下,铁和钠的区别在于,铁和氯气反应需要点燃。因此呢,钢瓶在常温下是不会和氯气发生反应的。那我们继续来探究一下,铜在氯气中的燃烧。用坩埚钳夹住一束铜丝,灼烧后立刻放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4:用坩埚钳夹住一束铜丝,灼烧后立刻放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有棕黄色的烟产生

教师向集气瓶中加入蒸馏水,振荡一下。

教师:老师呢向集气瓶中加入蒸馏水,我们可以看到溶液是蓝绿色的,这就说明产物应该是什么呢? 学生:氯化铜

教师:那请这位同学上来书写一下化学方程式 教师:请这位同学上来写一下你的方程式。板书:

(3)

点燃

Cu + Cl2 ====

CuCl2(棕黄色烟)

教师:从上面的这三个方程式,我们可以总结,氯气确实很容易能和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它的活泼性非常高。而在初中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氯气和氢气的反应,那究竟它的反应现象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通过视频了解一下。教师让学生观看将氢气通入到氧气中燃烧的视频。教师:请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你刚刚观察到的反应现象。

学生:氯气在氢气中安静地燃烧,产生了苍白色的火焰,瓶口有白雾产生。教师:非常好,那我们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呢,知道瓶口的白雾就是氯化氢气体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得到的小液滴。板书:(4)

点燃

H

2+ Cl2 ====

2HCl(安静、苍白色火焰、白雾)

教师:其实呢反应生成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之后就成了盐酸。我们工业上呢就经常用此方法来制取盐酸的。但是大家要注意一个操作细节,就是要将氢气通入氧气中点燃,而不是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不然就会发生爆炸。并且实验数据表明在两者的比例为1:1的时候最容易发生爆炸,因此工业上的盐酸工业是采用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方法,也就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第四环节

小结

教师:通过以上对氯气性质的学习,我们知道氯气是一种有毒的黄绿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在常温下能储存在钢瓶中。氯气具有非常强的氧化性,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直接化合。

六、形成性练习

1、下列关于氯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双原子分子,易溶于水

B、黄绿色不易液化的气体 C、单质密度大于空气

D、与铁反应的产物是FeCl3

2、下列反应发生时,会产生棕黄色烟的是

()

A、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B、铜在氯气中燃烧 C、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C、钠在氧气中燃烧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它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 B、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

C、氯化铜溶解在水中,在浓溶液中呈蓝色,在稀溶液中呈绿色 D、闻其气味时要小心将集气瓶放在鼻孔下直接闻

七、板书设计

§2.1.2氯气的性质

1、物性

黄绿色的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大

有刺激性气味、能溶于水、储存在钢瓶中

2、化性

(1)2Na + Cl2 ==== 2NaCl(白烟,黄色火焰)

点燃

(2)2Fe + 3Cl2 ==== 2FeCl3(棕黄色烟)

点燃

(3)Cu + Cl2 ====

CuCl2(棕黄色烟)

点燃

(4)H

2+ Cl2 ====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分析 篇4

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理解物质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

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

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讨论、归纳】1-

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

3、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

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

1、定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分析 篇5

【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这节内容安排在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等物质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之后,由于氯、溴、碘、钠等元素都是海水中获得的重要元素,且钠的有关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这就便于学生对钠的性质的进一步认识,这样的安排很自然地与学生认知领域相吻合。“钠”做为高中教材中元素化合物中的代表元素来学习,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的功能,让学生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对反应本质的分析,为以后学习其它元素化合物知识起到了好的铺垫作用。

由于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的金属元素,因此我将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钠与水的反应由于现象多而复杂,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钠与水的反应。

【学习者分析】第一专题学习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原子结构基础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在生活中学生也经常接触到含钠的产品,但是缺乏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科学实验,归纳总结,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生受用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策略】本节课教学主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家探究的历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艰辛。就像奥苏贝尔所讲“以其所知,喻其未知,使其知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已的已有经验去主动而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教师只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在本节课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运用讲授、引导、探索、实物展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的物理性质、保存、存在和用途。2.通过钠与氧气、水等实验的操作与探讨,初步学会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运用语言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认识: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理论探究(假说)→实验探究(验证)→科学推论(结论)→迁移拓展(应用)”的科学方法过程。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亲身体验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丰富科学体验、激发探究的兴趣。通过讨论,增进交流与表达的意识。【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首先,上课一开始我会先给学生表演一个魔术——滴水生火,并引导学生观察火焰的颜色是黄色,得出那是钠的化合物,借此引出金属钠,并进入下一步教学。

2、新课教学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三个实验和一个视频录相,三个实验分别为:观察钠表面的颜色以及表面颜色的变化;将金属钠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将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指导学生根据教材P48页实验要求进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在介绍金属钠加热的实验时,返回介绍刚开始上课时进行的魔术的原材料——过氧化钠,并对过氧化钠进行简单的介绍。

同时,为体现环保意识,将钠和氯气的反应用录像的形式展现。实验完后,由小组成员叙述实验现象,并由其他学生补充。

在此期间,教师适时点拔,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利用屏幕和板书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如钠的物理性质小结,钠与水反应现象小结。将实验中的各个结论提取出来,学生感到清晰、明确。

(三)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和难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

①首先是学生亲自操作钠与水在烧杯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使学生在亲身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提问,说明钠的性质。在此期间,用谐音“芙蓉又想红”来巧记小结钠和水反应的现象。

②其次,在该实验中可以用滴加了酚酞的溶液变红来检验NaOH,但是不能检验另一种产物氢气,故将钠和水的反应进行了改进。用u型管(两端分别是分液漏斗和带活塞的尖嘴玻璃管)为实验仪器,加入用红墨水染红的水,再在有尖嘴玻璃管的一端加入少量煤油,放入钠,塞上尖嘴玻璃管。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活塞,点燃气体,由此可以验证该气体为氢气。

(四)透过现象,分析本质,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化学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 篇6

课标要求

1、进一步巩固n与m、v、N 、C之间的相互转换.

2、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知识梳理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

( )1. 相同质量的两份铝屑,分别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产生的氢气在同温同压下的的体积比为:

A.1∶1 B.1∶6 C. 2∶3 D.3∶2

( )2. 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

A.1∶1 B.1∶2 C. 1∶3 D.2∶1

( )3. 相同质量的Na、Mg、Al与过量稀硫酸反应,在相同状况下产生H2的体 积比为:

A.36∶69∶92 B.92∶69∶36 C.1∶1∶1 D.3∶2∶1

( )*4. 超氧化钾KO2也和过氧化钠一样,吸收CO2变成碳酸盐放出O2。若有0.5molKO2与过量CO2作用,则产生O2的量为:

A. 12g B. 24g C. 0.375mol D. 0.75mol

二.填空题

5. 相同物质的量的钠、镁、铝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放出的氢气的体积为比_______。相同质量的钠、镁、铝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放出的氢气的体积为比________。分别将0.3mol的钠、镁、铝投入100mL、1mol/l的硫酸溶液中,三者产生的氢气的体积为比________ 。

三.计算题

6. 把5.4放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完全反应,计算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7. 计算题:把一定质量的Zn放入足量盐酸中,锌完全反应。生成H2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为2.24L。计算:

⑴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

⑵参加反应的的Zn物质的量.

⑶参加反应的Zn的质量。

8. 将5克的钠、镁混合物放入足量冷水中,反应后产生标准状况下的H2的体积为2.24L,计算:⑴混合物中钠的质量.

⑵生成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

*9.将4.6 g金属钠和8.1g铝放入90.8g 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溶液为密度为1.25g/cm3,

试求(1)铝在反应中共产生氢气多少升(H2的密度为0.0893g/L)?

醇的化学性质教案 篇7

醇的化学性质学案

授课教师:车铭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和形成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掌握醇的化学性质,以及醇与其他类别有机物间的转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 “结构分析→性质预测→确定性质”这一过程,了解研究有

机物化学性质的一般过程;

通过对醇结构的分析(价键的极性、价键的饱和程度、基团间的相互影响),体会研究陌生有机物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究醇类物质的`化学性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和形成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预习反馈】

环节二:合作探究阶段:

研究有机物的性质的一般方法:

【合作探究一】结构分析

某醇的结构如下图

1.阅读课本P57交流研讨,分析醇RCH2CH2OH的结构,要推断其化学性质,你比较关注醇的哪些结构? 2.该醇容易在哪儿断键? 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二】性质分析

1.结合乙醇的化学性质,预测2,2-二甲基-1-丙醇能发生哪些反应?举出相应的反应实例来证明你的预测。(请尽量将相同类型的反应写在一起)完后小组拍

【合作探究三】产物分析

2.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的符合C5H12O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找出其中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催化氧化反应,又能发生酯化反应和消去反应的结构简式。说出你选择的理由。完后将(1)答案小组拍照上传。

(2)如何验证消去反应、置换反应、催化氧化反应的有机产物?

(3)乙醇与活泼金属反应比1—丁醇剧烈、比水慢,为什么?(阅读课本P59追根寻源)

(4)等物质的量的1—丁醇、乙二醇、丙三醇与足量金属钠作用,所得氢气的体积比是多少?与结构有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四】规律分析

(1)醇发生与活泼金属的反应规律: (2)醇发生消去反应的结构要求: (3)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结构要求:

环节三:小结提升阶段

请你用思维导图将本节内容进行总结提升

【巩固测试】

1.下列关于1-丙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1-丙醇与氧气的混合气体通过赤热的铜,生成丙醛 B.1-丙醇不能和氢卤酸发生反应 C.1-丙醇的沸点高于乙醇。D.1mol的1-丙醇与足量的钠作用生成0.5molH2

2.萜品醇可作为消毒剂、抗氧化剂、医药和溶剂。已知α-萜品醇的结构简式如下式,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式为C9H16O B.该物质在铜的热催化作用下可生成酮 C.该物质能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D.该物质发生消去反应可得2种产物

3.下列物质能发生消去反应,但不能发生催化氧化的是

A.CH3CH(OH)CH3

B.(CH3)2CHOH

C.CH3CH2C(CH3)2CH2OH D.CH3CH2C(CH3)2OH

4.CH3OH和C2H5OH的混合物与浓硫酸共热,可能生成的有机物最多有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分析 篇8

(一)知识教学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化学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应,由于氧气量是否充足,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案 篇9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显得更为突出,更有时代意义。怎样让我们的学生自己能学,自己能解决理论和实际的问题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本堂课的内容十分吸引学生,可以配合图片,视频等感性素材通过适当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第二课堂得到提高。

教材分析与把握

本节是本章的最后一节,也是对前面学过的物质各种性质的初步概括。教学时,要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千变万化,不同的变化可以分为简单的几类。引导学生对各种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在事物的变化中有没有别的物质产生,揭示出不同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即有没有新物质产生。在这基础上,将各种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建立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的基础上的。让学生进行分类。值得指出的是,物理变化中不存在化学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则伴随着物理变化。所以,课本上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还需要改进,详细化。

那么这节课的知识背景,物理变化的实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本身不变,只是粒子之间的间隔运动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核不变的前提下,生成了新的物质。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有一定欠缺,但是学生比较注意对日常事物的观察,有一定的兴趣,善于思考,这是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动力来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说出区分这两种变化的依据。知道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分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事物的变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

2.教学难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设计成概念课,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举例和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积极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体。

质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说出区分这两种性质的依据。(2)促进学生培养个人的内在。

教学过程

引入:在ppt上播放两段视频,一段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变小;一段是孙悟空与二郎神的72

变;

师(提出问题):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变小,孙悟空和二郎神能变化成各种动物。

师:好。同学们,这两段视频中的变化(孙悟空的金箍棒的变小,孙悟空与二郎神的72变)有什么区别呢

生:1、金箍棒变小了是物理变化,七十二变是化学变化。

2、金箍棒变小了但它还是金箍棒,但是七十二变却变成了其他东西。

师:对,孙悟空的金箍棒变小了,但仍然是一根金箍棒;但是,72变却变成了其他事物。师:那么,请你们猜猜,这段视频与我们这堂课有没有关系呢

生:有。

师:其实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何止72变。那么,可想而

知,学习这堂课将会非常有趣,也非常必要。

新课:

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师:自然界的万物都在变化。这些变化远远不止72变,对于这么多的变化,我们想学习研究也无从下手呀,那怎么办呢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动植物的时候,我们将动植物进行了什么啊

生:分类。

学生活动一:

师:好,我们是否也可以对自然界的变化进行分类呢来,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上图453到455、食物变质、炸药爆炸。同桌两位同学轻声讨论,我们该将他们怎么分类呢学生讨论,回答。

师:我们可以将图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请同学来进行分类。

生:第一组:冰山消融、电热丝温度升高后颜色的变化

第二组:钢铁生锈、食物变质、炸药爆炸;

师:那么,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1、(有没有产生新物质);2、(冰山融化与电热丝变色这一类变化为物理变化;钢铁生锈这一类变化为化学变化。)

师: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

生:物理变化:在有些变化中,物质只是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化学变化:在有些变化中,参与变化过程的物质从一种物质变成了另一种新的物质。

生2:补充,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者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学生活动二(思考):

思考:铁生锈有别的物质生成吗

生:有。

如何用实验来证明铁生锈有别的物质生成呢

生:1、根据颜色,2、根据质量3、磁铁来吸引,铁能被吸引,但铁锈不能。

师:请问,我如果给你一根铁丝,你能将它变化成什么并解释你所说的变化是什么变生:1、弯折(物理变化,因为没有变成其他物质)2、加热成铁水(物理变化,没有

A、煤的燃烧化学变化

B、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了化学变化

C、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物理变化

D、玻璃破碎物理变化

F、醋放在碗里会消失物理变化

师:我有一个疑问,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是否一点关系都没有呢(引出课堂下文)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师:蜡烛的燃烧属于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小实验:蜡烛燃烧。蜡烛的燃烧属于什么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你知道了蜡烛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每四位同学一支蜡烛,一起观察蜡烛的燃烧。

生:……(蜡烛燃烧过程中存在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蜡烛的物理性质是白色固体、受热易熔化;化学性质是能在空气中燃烧,变成别的物质。)

师:物质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物理变化;那么,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存在化学变化吗生:1、存在;2不存在;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三:

物质有许多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软硬、导电性、熔点、沸点、硬度、导热性、挥发性、铁磁性、腐蚀性、酸碱性和可燃性等等,哪些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生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味道、状态、熔点、沸点、硬度;

化学性质:铁磁性、可燃性、腐蚀性、酸碱性;

师2:铁磁性,(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呀!

生3:分类

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味道、状态、熔点、沸点、硬度、铁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可燃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化。(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带头举例)变成其他物质)小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师:分类的根本依据是什么(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叫化学性质)

生:(物质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

2、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

讨论:

师:“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句话有没有问题

生:1、有;(问题在哪里);2没有;

师:“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有没有问题

生:1、有;(问题在哪里……);2没有;

师:对,因为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伴随物理变化,那么,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仅仅是化学性质,还有物理性质。所以,我们这样表述才更科学呢

化学性质是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

小练习:

①水受热后沸腾变成水蒸气。(物理变化)

②常压下,水在100℃时能沸腾。(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燃烧镁带。

③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化学变化)

④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可以燃烧。(化学性质)

课堂练习

ppt投影讲解

板书设计

(小结)

第6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外在

||

||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内在

【作业布置】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案 篇10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实验室利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2.置换反应。

3.用排水法和向下空气法收集氢气的方法。4.原子团的含义。二.重、难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和基本操作。2.难点:置换反应的理解。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利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2.使学生理解置换反应。

3.学习用排水法和向下空气法收集氢气的方法。4.使学生了解原子团的含义。(二)整体感知

本节从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入手,通过讨论,确定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和收集氢气的方法。完整的阐述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全过程,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完整的实验体系,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的发展来说是很好的教材。此外,课本又从几个实验入手归纳总结出了置换反应。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化合反应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另外,本节选学部分还介绍了启普发生器。此部分可以由学生在课下阅读,也可以在课上展示,使学生对它的结构、原理、适用范围有较深刻的了解。(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知道了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会分解出氢气,那么,它为什么叫做氢气呢?这是因为氢气是在相同条件时,在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的气体,也就是说,它是最轻的气体,因此,它的中文名称为氢,其含义为成水元素。早在16世纪,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这种气体,但是人们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新的元素,而把它叫做可燃空气。直到18世纪,拉瓦锡才通过许许多多的实验证明了它是一种新的元素,它形成的单质是氢气。

[讲解]:那么,氢气是如何制取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氢气的制法。[板书]:一.氢气的制法

[讲解]:在上节课我们看到了电解水可以产生氢气,但是应当注意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所以成本较高,不适合在工业上大量生产氢气。在工业上,通常利用一些非常廉价的原料来制取氢气,常常是利用天然气或水煤气为原料来制取氢气的。

[板书]:1.工业制法

原料: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4)。

水煤气(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讲解]:在实验室中是如何制取氢气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主要内容。

[板书]:2.实验室制法

[讲解]:实验室制取氢气不可能使用电解水的方法,因为这样反应速度慢,产气量少,在实验室中我们一般情况下是利用金属与酸的反应来制取氢气的。

[板书]:(1)反应原理:金属与酸的反应 [实验]:演示实验3-3:锌与硫酸的反应。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讲解实验步骤及操作要求。[观察现象]:产生可燃性气体,反应后的液体蒸干后得到白色固体。[讨论]:气体和白色固体分别是什么?

[小结]:可燃性气体为氢气,反应后的白色固体为硫酸锌。[板书]:实验3-3:锌与硫酸的反应

现象:① 产生可燃性气体。

② 反应后的液体蒸干后得到白色固体。

反应表达式:锌 + 硫酸 → 硫酸锌 + 氢气 Zn + H2SO4 → ZnSO4 + H2

[讲解]:根据刚才实验3-3我们可以知道制取氢气简单的实验装置可以由试管、单孔橡皮塞和导管三部分组成。

[板书]:(2)实验装置:试管、单孔橡皮塞和导管

[提问]:根据生成氢气的状态,密度等,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收集氢气比较合适?(提示:氢气难溶于水)[总结板书]:(3)收集方法

① 向下排空气法(氢气密度小于空气)② 排水法(氢气难溶于水)

[演示实验]:氢气的制法,并且用两种方法收集。[注意]:充满氢气的容器应盖好并把口向下放置。[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找出制氢气的简易装置的缺点。

[讲解]:有时为了能够不断地得到氢气,并且使用的量较大时,我们利用了另一种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叫做启普发生器来制取氢气。

[板书]:(4)启普发生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0-51页有关内容。[展示]:启普发生器。

[讲解]:我们在制取氢气时除了可以利用锌和硫酸反应外,还可以利用其他金属和酸的反应来制取氢气。

[实验]:镁与硫酸的反应,铁与盐酸的反应。[观察现象]:都产生了氧气。[总结板书]:化学反应表达式:

镁 + 硫酸 → 硫酸镁 + 氢气

Mg + H2SO4 → MgSO4 + H2 铁 + 盐酸 → 氯化亚铁 + 氢气

Fe + HCl → FeCl2 + H2

[提问]:观察制取氢气的三个反应,判断它们属于哪一种反应类型?有什么特点?

[结论]:这三个反应既不属于分解反应,又不属于化合反应,这些反应是一类新的反应类型。

[板书]:二.置换反应

1.反应的特点:

(1)反应物有两种:一种单质,一种化合物。(2)产物也有两种:一种单质,一种化合物。

[师生活动]:根据置换反应的特点,给置换反应下一个定义。[板书]:2.置换反应的定义: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

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讲解]:在硫酸分子中,一个硫原子和四个氧原子结合成的SO4,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我们把硫酸中没有变化的SO4叫做原子团,称为硫酸根。

[板书]:3.原子团:MnO4(高锰酸根)、SO4(硫酸根)、PO4(磷酸根)NO3(硝酸根)、ClO3(氯酸根)、CO3(碳酸棍),OH(氢氧根)、NH4(铵根)等都叫做原子团。

[讲解]:应牢记常用原子团的符号,记忆的方法可以采用韵语记忆: [板书]:原子团,不难记,铵根NH4

酸根先记锰、硫、磷,符号后面添“O4” 酸根再记硝、氯、碳,符号后面添“O3”

[练习]:完成教材第52页第1题。(四)总结、扩展

本节内容我们主要学习了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和置换反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我们应该学会利用反应原理确定反应装置,利用产物特点确定收集方法。并且应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表达式和实验操作。对于置换反应我们应当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特点和产物的特点判断反应类型。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基本反应类型,下面我们对这三个反应类型进行一下总结: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分析 篇11

第六章 铁

第一节 铁的性质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重点难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 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投影]彩色图片;钢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材料,如:车、船、机械、桥梁、房屋等,人体中也含铁。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阅读课本117~118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展示]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介绍]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板书]

一、铁的物理性质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投影] 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做练习一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提问]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板书]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跟氧气的反应

(1)铁能在氧气中燃烧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思考并回答问题

书写化学方程式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展示]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试管实验

[提问]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板书]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比较]铁燃烧和铁生锈的条件观察:铁在干燥的空气中;铁在纯水中;铁同时与水和空气接触的三种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事实,分析讨论铁生锈的原因。

领悟:铁与氧气的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的产物不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进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思想教育。

[引导讨论] 根据铁生锈的原因,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呢?列举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防锈措施。培养理论联系实验学风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做练习二巩固铁与氧气的反应及铁的氧化物的知识

[演示实验] 投影实验6-2

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入铁钉,再分别倒入稀盐酸、稀硫酸。

[演示实验]投影实验

另取三个表面皿,分别放入锌粒、镁条、铜片,再分别倒入稀盐酸。

[引导讨论] 实验室制氢气选用哪种金属与酸反应最适宜?为什么?观察铁钉表面有什么变化?反应后溶液的颜色有何变化?

观察:锌粒、镁条、铜片的变化。

通过不同金属与酸反应速率不同,做出判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板书]2.铁跟酸的反应

[提示]铁元素在置换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书写两个化学议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标出铁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提高原有知识的水平

[投影] 课堂练习三(见附3)

指导学生做练习做练习三巩固铁与酸的反应和置换反应的知识

[演示实验]实验6-3

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两个试管里分别放入洁净的铁钉和铁粉。

[板书]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观察:铁钉和铁粉表面有何变化?

观察:反应前、后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认识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书写方程式的能力

[指导阅读]介绍湿法治金阅读课本120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投影] 课堂练习四(见附4)指导学生做练习做练习四巩固知识

[课后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小结: 铁的物理性质和三点化学性质,理解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提高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投影] 随堂检测完成检测题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下列关于铁的物理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A.铁是热和电的导体(B)纯铁是银白色的固体(C)纯铁的硬度很大(D)铁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

2.盛放在油罐车内的石油产品,震荡时可产生静电,易引起火灾,所以油罐车尾部有一条拖地的铁链,这是利用铁的

A.延展性(B)导电性(C)硬度小(D)熔点高

3.纯铁不适合制造机器,因为纯铁

A.铁的密度为7.86克/厘米3(B)纯铁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C)纯铁的硬度很小(D)铁的熔点和沸点都很高

附2:课堂练习二

4.铁在 的条件下易生锈,为防止铁器生锈,应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铁制品的表面.5.铁在氧化物有、、,其中 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多。

6.某+3价的金属R在其氧化物中的质量分数是70%,则R的原子量为。

附3:课堂练习三

7.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指出不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反应是

(A)铁与稀硫酸

(B)铁与稀盐酸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大理石与稀盐酸

(E)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木炭层

(F)加热高锰酸钾

8.将 m克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铁粉,瓜后得到溶液质量(大于、小于、等于)m克。

9.等质量的锌、铁、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附4:课堂练习四

10.除去硫酸严铁溶液中混有的硫酸铜杂质,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充分反应后,再用 方法除去。

11.11.2克的铁粉与足量的硫酸铜溶液反应,可得到铜 克。

12.将4根质量相同的铁钉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硫酸铜溶液(D)纯水并隔绝空气

13.7克含杂质的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0.2克,则铁中所含的杂质可能是下列金属中的

(A)镁(B)铝(C)锌(D)铜

14.含相同质量的铁元素的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为

(A)1:1(B)2:3(C)160:232(D)30:29

附5:课堂练习答案

1.(C)2(B)3(C)

4.潮湿的空气 清洁干燥 涂上一层保护膜 5.FeO、Fe2O3、Fe3O4 FeO

6.56

7.化学方程式略(C)(D)(F)8.大于 9.镁、铁、锌

10.铁粉 边滤 11.12.8.12(A)(B)

13、(D)14(D)

附6:随堂检测

1.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 的金属,铁元素在地壳在地壳中都以 形式存在

上一篇:古诗诵读主题班队会下一篇:春天这个季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