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公开课《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公开课《文从字顺》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初中语文公开课《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描写景物,培养理清思路、连贯表达的能力。

2.通过交流、修改文章,培养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提升文从字顺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语言表达要准确、连贯,推敲修改文章。

教学难点:

推敲修改文章。

教学准备:

选择自己喜欢的景或物,写作文片段。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课题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可是,同学们,我们平时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罗唆,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的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中反复磨炼,不断提高。

二、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1.准确。写作文时用词要恰当、妥帖,符合要表达的意思和感情。避免因为用词产生歧义。

下面句子表达准确吗?

她妈妈的衣服做得真好看。

(他妈妈是裁缝,她妈妈是顾客。)

做手术的是他的父亲。

(他父亲是医生,他父亲是病人)

三个学校的领导来开会。

(三所学校的领导,学校的三个领导)

2.连贯。前后句子再意义上要有比较明确的关联,文章的承接转折要合乎事理,让人容易理解。

如: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举行换届选举。很多同学提议继续由张燕担任班长,理由是她学习成绩好,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她和其他班干部配合得很好,刻苦勤奋,待人热情,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踏实肯干。

这段理由陈述语序混乱,缺乏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妨碍理解。应该调整为:

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举行换届选举。很多同学提议继续由张燕担任班长,理由是她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踏实肯干,和其他班干部配合得很好。她学习成绩好,刻苦勤奋,待人热情,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三、交流作文片段,讨论修改。

课前我们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景或物,写作文片段。拿出来,小组交流,互评,修

改。推荐优秀片段作品展示。

四、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讲写景状物的片段扩写成为一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注意观察景或物的特别之处,如形状、颜色等。

2.可以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 》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佳作欣赏:

奶奶的芦荟

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初二(三)班 尹明皓

奶奶是个很爱养花的人,她常常一边参考着花圃书,一边精心地修剪花朵。我相信她养过的花一定不下数十种。瞧,桌上那一小盘用来泡茶的茉莉花就是奶奶的劳动成果。可在阳台上,唯有那么一盆芦荟疯狂地生长着,不受约束,一丛一丛被奶奶养得胖乎乎、水灵灵的叶片从盆中跃出,铺满附近的一大片窗台,舒适地在阳光下享受。这盆芦荟是我送给奶奶的,当初只有那么一小枝,没想到现在如此茁壮。

记得我在四岁那年,从妈妈同事手中得到一小枝芦荟,它看上去那么脆弱、渺小,就像当时一个月要跑四五趟医院的我。为了芦荟能够茁壮成长,我将它送到奶奶那里。

奶奶养花的技艺再怎么高,那些花草终归都是要枯死的。可不知什么原因,那棵芦荟一直生长到今天,变得如此高大。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芦荟的不屈和坚强,另一方面要归功于奶奶的悉心照料。可要说奶奶悉心照料芦荟也不太对,真正养得好的芦荟是矮胖健壮的,这需要主人及时修剪,但我从未看到芦荟被奶奶夺走一片枝叶。电视上常播放一些以芦荟为主料的菜肴,看得我眼馋了,就央求奶奶从那棵“疯狂”的芦荟上拔几片肥厚多汁的叶子做菜。望着小孙子圆乎乎的脸,奶奶每次都是满口答应,可菜里从未出现过一粒芦荟,哪怕只充当一下调味品。我曾问奶奶为什么不修剪芦荟的枝叶,奶奶的回答是“不忍心”。可为什么在整阳台的花草树木中,偏偏对这棵不算精贵的芦荟“不忍心”,我一直想不明白。

这天,我和妈妈去奶奶家看望爷爷奶奶,无意间看到那盆芦荟。它在阳台上的面积似乎又大了一圈。刚想向妈妈赞扬一下芦荟顽强的生命力,妈妈就说话了:“看那盆芦荟,自从你把它送给奶奶,她就一直不舍得修剪。奶奶是把这盆芦荟当成你来养了,总觉得芦荟长得好了你身体就好。”

初中语文公开课《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语文公开课,课堂问题

公开课是日常教学教研的重要组成,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它既为常态教学提供参照,也传递崭新的课程理念,更是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公开课受到学校和教师的一致重视。

也许是过于求新求全,当前中学语文公开课教学的课堂上总有太多的表演成分,以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求真务实,更谈不上高效教学了。公开课的课堂上,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应该予以重视。

首先,多媒体的使用要有“度”。多媒体对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很好调动起课堂气氛,教师能完整的展现自己的教学内容,也能节省不少课堂时间,同时,通过一些形象化的图片或是影像的呈现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语文公开课上没有不使用它的。但是,多媒体过多过滥往往会冲淡教学主题,引起审美疲劳,内容和知识点过多,学生也无法及时消化和吸收。更重要的是,语文学习的特点之一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产生画面感,如果以多媒体画面代替学生头脑中的画面,这是对文字美的伤害,也是对学生想象力的破坏。《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必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比如《小石潭记》的公开课,有的教师出示的画面非常精美,小石潭犹如一幅油画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这不是属于学生的,这是教师“告诉”学生的,学生会把这幅画记得很清楚,可却没能把情感放进去。如果在日常教学中形成了这样的习惯,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失去对文字的敏感,语文学习将会变得无趣。现在,很多教师害怕批改作文,原因之一是学生的语言干巴巴,缺乏表现力,我想,是不是多媒体的过度让学生们的头脑懒起来了?只会看图,只喜欢看图,文字变成第二位的了,语感、体验和领悟都谈不到了。

其次,学生们的讨论交流活动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公开课上都有学生们的合作讨论,大多是教师设置好问题,学生们围绕问题去讨论。教师可谓是花了一番心思,学生们也能讨论得沸沸扬扬,可是最终,教师仍是按照原先的设置来摆出标准的答案,硬生生强加和灌输给学生,对学生们的辛苦讨论和交流的成果不与点评,使讨论沦为形式,成了表演。实际上,有时候学生们的表达非常有情感,他们的看法的确与答案不一致,可是我们的教师没有与他们交流,没有进行引导,也许是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也许是不愿影响教学进程的完整性,也许是不想与教学目标发生冲突,于是,他们只是简单地摇摇头。教师是在教,那就只需要学生们学吗?课程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评委和其他听课者是次要的,教师要能够随机应变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不能一味地按照教学进程走,要懂得随机应变,抓住学生的亮点,让课堂迸发光彩。当然,有的学生可能会背离问题,一味表现自己的“口才”,教师更应及时应对。

其实大部分学生都很乐意上公开课,初中时期的学生有好奇心,也不乏表现欲,他们希望自己有与众不同的地方,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发现,孩子们在公开课上的表现大多比平时好,有不少学生提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上与老师的配合也相当默契。我们常常感叹,这如果是平时的教学状态该有多好!也可能,孩子们的这种乐意无形中也使公开课有了表演的成分吧。

再次,语文教学还是应该围绕课本本身,不能过分追求课外延伸。有些教师希望自己的课堂很有现实感,一节课的一半时间都在拓展延伸,文本则被忽视,看起来五光十色,实则浪费时间。叶圣陶先生早就讲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只有学好了这个例子,才能懂得举一反三,才能去课外延伸。尤其在公开课上,教师必须掌握好课内课外的时间比例,必须认真思考:延伸的角度是什么,它的意义何在,与课本的联系在哪里诸多问题,不能喧宾夺主。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他们在认知能力和情境判断力上都存在的个体性。总之,教师应该脚踏实地,让课堂回到教学本身上,不能偏离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要重视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培养。

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时上课,课堂都必须求真务实,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真实的教,真实的学,不让课堂每一分虚过,不让每一个学生虚坐,还原一个最真实的课堂,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我们的课堂不是竞技场,而是学生汲取知识的舞台,锤炼能力的阵地。因此,求真务实才是教师应有的坚持。只要做到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的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我相信就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真正的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我们应该把本色课堂和高效教学作为自己的目标,摒弃漫无边际华而不实甚至弄虚作假,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落实好新课改。课堂教学追求的是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的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必须要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

初中数学公开课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公开课;初中数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13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3.087

做为一名教师,公开课在从教生涯和日常工作中可谓是“家常便饭”,每个人可能会面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级别的各种公开课。如果我们把平时的课叫做“家常课”的话,公开课可以叫做是“表演课”或“示范课”,它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和示范作用。很多教师面对公开课时都比较纠结,比较害怕承担公开课。其实只要我们摆正心态,做好充分的准备,公开课就没有那么可怕,而且通过一节公开课的准备和实施过程,我们会在业务能力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以下是笔者在工作和平时听课中的一些感悟,仅代表个人观点,和各位同行分享、交流,请大家批评指正。上好一堂公开课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基本功过硬

1.上课要有激情。比如讲课要大声,至少要洪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动起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讲课语言有感染力、有煽动性、幽默风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堂中更要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出发,多打比方。另外讲到繁杂的地方,语言尽量要幽默风趣。数学的学习本来就枯燥乏味,我们尽量把每个难点重点都做出贴近生活的比喻,让学生加深记忆。

3.有适当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脸部表情。在我们的上课过程中不能只有一个面部表情——绷着脸,我们应面带微笑,时不时地跟学生互动。另外讲课的时候尽量考虑到每一位学生,讲课的语速和语调要尽量符合学生的思维定势,能让学生具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理解时间。

二、课堂内容的设计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首先教师一定要清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讲课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难点,语调要有重轻之分,不能一直一个平缓的语调);环节齐全;过渡自然(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练习合理有层次;导学案设计合理,实用性强;课堂小节除知识点总结外,还要有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总结;严防课堂前松后紧;课堂设计有预案。

三、课件、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制作和使用

总的来说,课件要合理、有用、有利于教学,不要为了使课堂花哨而制作课件,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在于认真听课而在于观看花哨的课件。

1.常用的信息技术辅助手段:ppt课件,实物展台,交互式白板。

2.PPT特殊功能的利用。例如:对象(文字、图像、图形等)动画的实现方法;对象从屏内一处移到另一处或屏外;旋转的制作;用幻灯片复制和对象移位法实现多个对象同时运动等等。

3.交互式白板强大功能的应用。比如屏幕批注,及时反馈;拖放组合,灵活互动;过程回放,呈现脉络;模式切换,方便演示;智能绘图,提升效率等等。其中智能绘图特别适用,教师可以直接借助白板中提供的诸如圆规、量角器、智能笔等画图工具直接在白板上画出准确的几何图形,这样一来给教师和学生都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

4.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作为教师我们还需注意语言文字的使用,避免出现错别字以及有病语的句子。

5.常见误区:教师成了幻灯片放映员;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字色、不必要的动画、不小心弹出的屏保等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东西);幻灯片完全代替黑板(例如上数学课时,教师一直播放自己的幻灯片,黑板上一个字都不写,即所谓的只看不动手。但实际上数学的学习即需要我们的看、听、想,还有更重要的是练习,而这里所谓的练习就是需要我们教师亲自动手板书示范)。

6.课件使用时要有停电、无法播放等情况出现时的预案。

四、学生活动的设计

原则:有用、有效、合理。

误区:为了突显学生活动的丰富,设计一些不合理、不必要、没有价值甚至扰乱课堂的活动。

五、分组讨论、探索问题的设计和组织

原则:分组讨论或探索的问题必需要有讨论或探索的价值。教师所提的问题表述要清晰、合理、准确。

误区:为了体现学生的参与,设计一些简单的、无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或探索,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作用;教师提问不精准,产生歧义,误导学生。

六、板书设计

原则:整齐、美观、及时、必要。

误区:幻灯片代替板书;板书不规范,不及时。

七、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

不管是自己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学生和环境,一定要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不能因为面对陌生学生而使组织教学缺失,使课堂失控。在课堂上,对课堂上学生生成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够做到机敏应对,例如,上课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教师讲错了,教师不能由于紧张而责骂学生。

八、课堂语言

要求:准确、精练、幽默、抑扬顿挫、具有感染力。

误区:方言浓重;吐字不清;口头禅过多;表扬、鼓励、启发性的语言过于低龄化等。

此外,公开课的表演成分不宜太浓,例如,提问只叫那些让提前准备好答案的学生来回答。同时,需要注意不能出现明显的错误,例如,课堂中出现明显的语言错误且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了之后由于害羞而没有及时改正等,

总而言之,一堂好的公开课应该具有: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趣(引发兴趣,保持兴趣,提高兴趣),活(教法灵活,教材用活,学生学活),实(内容充实,训练扎实,目标落实),美(语言美,教风美,板书美)。

初中语文公开课活动总结 篇4

一、课堂教学设计实而新。

在选课、备课中,各老师都能深挖教材,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以及单元训练主题,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每节课都能体现出各位老师不同的特色:如高宁利老师执教的《7 蟋蟀的住宅》一文设计富有新意,整节课以问题“在你们的心中蟋蟀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学习讨论,孩子们以“风水师、建筑师”等称呼来介绍蟋蟀,让蟋蟀住进了孩子们的心里,这种拟人化的称呼,处处体现了对蟋蟀的赞美之情,突出了中心。陈战玲老师教学的《13 白鹅》设计思路清晰,主要抓住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展开教学,通过抓重点词语、关键句子品读、感受鹅的郑重严肃、傲慢、三眼一板,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刘艳丽老师执教的《16*找骆驼》在设计时能从学情、教材特点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看到现象分析实质,从而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凸显了单元主题。各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能巧妙地将独学、对学、群学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深感一节科学、新颖、有趣的教学设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人文性的同时,还应重视语文的积累与运用,而在这次公开课时,这一点也得到了突破。如张娟利老师在执教《猫》一文时,在品读猫的特点时,抓住优美的句子掌握拟人修辞、关联词的运用,渗透了写作的方法,为描写小动物做好了铺垫。赵敏利老师执教《11秋天的雨》品悟了秋天的美丽之后,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到的材料及学习的描写方法进行仿写训练,在感受秋天美的同时,为习作“美丽的秋天”储备了素材及方法,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学语习文”。

三、课堂上能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语文课堂上,文章的情感是通过读悟出来的,各位老师能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采用默读、小声读、比赛读、轮读等多种形式,通过独学、对学、群学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在交流与汇报中展现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平台。如赵敏利老师在品读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一段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现秋天的美,并在读中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怎样读才是有感情的朗读,将这一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朗读展示的淋漓尽致,使其不再是一句口头禅。何海燕老师执教的《13花钟》学生在读各种花开放的句子时,采用了对读、表演读的形式,将读与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读中解,读中悟,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每一位学生都像是一朵绽放的花朵。

四、古诗教学循序渐进,突出特点。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古诗,并要理解古诗意思,这是一个难点。吴远飞老师能注意低段到中段地过度,在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时,教给学生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图片等理解词意,词意相连为句意。且在理解时能联系实际运用诗句,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情感的抒发,降低理解难度,突破学习难点。最后唱读古诗,突出了对古诗的积累,对经典的诵读,传承了中华文化,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

五、口语交际提升了学生的交际素养。

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的目标:“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何晓会老师的口语交际《观察中的发现》就落实了这一目标。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交流,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在方法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表达、倾听、交流、评价,说说自己和听听别人的观察所得,互相启发,从单一地说发现到逐步说具体,从表达到倾听,整个交流活动有序开展,文明交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交际素养得到了提升。

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各位老师已经转变了观念,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可在学生独学或群学时缺乏方法上的引导,特别在小组学习时,学生看起来在讨论,但有一部分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小组长也不知如何组织,小组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小组合作这一块还需下功夫,首先设计的探究性的问题要有价值,其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时方法明确,使学生学议有法;最后小组合作分工明确,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而深入地开展。

2、课堂时间规划不合理,课堂往往会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这一点说明各位教师不能熟练地把握和驾驭教材,因此我们在挖掘教材的深度与广度时,确定好授课内容的重难点,合理划分时间,设计好课堂结构。

3、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普遍回答问题声音太小,给人感觉学生自信心不强。因此课堂出发点应有所改变,先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开始,可以采用口号激励,也可以语言激励,实物奖励等,使每一位学生都愿声音响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做一个阳光自信的学生。

初中作文教学公开课 篇5

初中生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对生活、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改革。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训练命题的形式范围很狭窄,多数仅限于学校或家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够,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从写起;老师对这个问题又往往是命题的同时交给学生题材,让学生按范文依葫芦画瓢,培养的是学生的惰性,独立写作能力始终没有得到提高。

2.应试教育的体制,升学的压力,呆板的教学形式,毫无创造力可言的作业,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文训练,认识性和实用性作文较少,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为主,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模糊不清。

3.在不同文体的训练形式上,大多数语文教师目前仍采用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单线文体训练,彼此之间仿佛是独立的学科。没有把学生置入社会、大自然之中,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宣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动辄被咎的痛苦。

二、我的教学感受

在我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生涯中,作文教学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感触,要想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取得明显的成效,关键在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这么一个概念――作文教学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识字、讲读是基础,社会实践是内容,它是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训练的一种手段,具有再创造的特性。在学生方面,让他们树立“为学习而写作”的学习指导思想,即把写作当作学习其他学科的一种手段。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抽象地说教,要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使他们自己去感知生活确实离不开作文。在思想上对“为什么写”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快被调动了起来,“怎样写”“写什么 ”的问题就解决了。

三、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1.引导学生分析命题作文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尤其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我们应该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对象,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

3.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青少年学生思想开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和成年人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幼稚,看问题容易片面、肤浅。这些特点常常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因此,教育他们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才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

4.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使学生适“材”选“体”,落笔成文。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

5.范文引路,模拟训练。传统的教学范文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

四、切实抓好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

陶行知的“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

我认为以下两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

1.校外课外活动

校外课外活动的天地是极广阔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当今的世界、自己生活的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去,指导学生观察。形式可以多样灵活,有全校性的、有班级的,有小组的,也可以有个人的。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社会,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通过接触实际提高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

2. 校内课外活动

校内课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或阅读、练笔、办报,或开班会、听报告、搞竞赛,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最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 问题,我们就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总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开展课内外结合的活动,更好地开发引导学生的天资和禀赋,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使学生形成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通过这些知识去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并能把它们迅速地组织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

[初中作文教学公开课]

★ 初中教学

★ 初中作文教学设计

★ 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 初中教学总结

★ 初中教学反思

★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 初中教学工作总结

★ 初中教学设计

★ 初中教学工作计划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6

突然有人推门进来,原来是阎主任。“你们下一节谁有课?”我立刻把头埋得更低,没有一个人回答,其实大家都知道主任询问一定是安排听课之类的,离上课只有二十分钟了,谁愿意犯这个傻呢?

“雅,你准备一下,下节课教委检查团去听你的课。”

我嘴巴张成O型,“我没课啊,英语老师给我调到了明天啊。”

“那去再调动一下,不要紧张,真没有备课就讲昨天她们赛课的那节课吧。”

埋怨已经没用了,大家都投来同情的目光,我赶紧收心,讲什么?昨天她们赛课的是《丑小鸭》,可是我的学生连课文都没有看过呢?我才开始讲第一课,百草园的部分结束了,该讲三味书屋部分了,难道再讲一遍百草园,可是我不想浪费这么一节课温剩饭,管它呢,继续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课时。

十分钟去弄课件,感谢超周备课,我们组的课件早已做好了,我根据自己的课堂又改动了一些。赶紧跑到教室,安排后面的同学往前坐,给听课老师空出位置。

上课了。

“学习是我的责任,进步是我的追求,今天,我一定会努力!老师好!”听着同学们的课前口号,我的导入呢?硬着头皮张嘴:“当一个人年华逝去的时候,他就会不断地回忆往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是如此,所有才有了散文集《朝花夕拾》,昨天我们已经感受了百草园这个乐园的美,今天让我们再一同走进三味书屋,了解当时的私塾教育吧。”

脑子里空荡荡的,我都不知道我说的什么了,幸好没戴眼镜,要不岂不更紧张?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朗读课文,勾画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和对先生描写的语句,说出先生的特点和作者对他的感情。2,小组合作,谈谈你对古代私塾教育的感受,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出本课主题。

每一环节都进行的还算顺利,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本校的“四精四激”模式,一定要重视读,一定要启发学生能够主动发问。

因为我的紧张刚开始同学们回答问题也比较生涩,随着几张图片的出示,和关于“早”字来历的故事后,大家明显的放松了许多,举手的人越来越多,到了后来后面的学生怕我提问不到他都站起来举手了。

终于结束了,尚算圆满,几个听课的领导说:授课灵活,白板用得不错,提高不少效率,学生积极性很高……只要不给学校丢人就中。

我的反思:

1:要时刻做好上课的准备,要把课提前备好。绝不能临上课前才看课文,打开班班通不加改动就讲课,那简直就是照课件宣科了。

2:幸好删减了几张幻灯片,要不然绝对讲不完,所以课件万不可泛滥,要不然一节课光是点课件了,它始终还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

3:自主学习的部分一定要进行缓慢让学生吃透问题,切不可因心急而代办问题,剥夺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

4:延伸的问题一定要有指向,要和本文内容有关,为当节课服务,最好不要因为求新而抛离主题。

5:我的风格是幽默,喜欢戏说历史故事,学生们很喜欢,这个要保持,不能被学校的模式所限丧失个人特点。

这个突然来临的完全没有准备的一节课,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以后再不能心存侥幸,总是认为有所谓的校内名师顶着而掉以轻心,要把每一节课讲得不怕人听才可以。

补:

初中语文公开课《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参照, 更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综合素养体现。公开课上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 他的专业理念就是对小学语文价值观的把握。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小学语文公开课上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 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技能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师要把素质教育的理念应用到教学中去, 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 整合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由教和学两个方面组成, 小学语文公开课上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比以往的教学更加完善, 教学方法应与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指依据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关于教师的教如何指导学生学, 它体现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

根据公开课教学过程的示范性, 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的教学过程比以往常规课更为丰富。在小学语文公开课上, 教师在对学生丰富心理活动的洞察和对学生个别差异的把握的基础上, 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中介,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合理解读, 使小学生得到一种基于教材范本的对真实生活的体悟, 以达到对学生心灵的浸润, 对美的感受与鉴赏。

五、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专业技能的集中表现, 小学语文公开课是检验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平台, 也是教师展现自身教学基本功的场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策略、教学应变能力、教态、教学辅助媒体的使用能力。

从几堂公开课看当前语文课堂教学 篇8

在多媒体使用方面。现在大凡一些公开课,老师们都要不同程度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好象离开了它就不成其为公开课。诚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大限度地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但老师们在使用时难以把握好度,直接用多媒体代替板书,什么内容都往屏幕上搬,以致让学生和听课老师有眼花缭乱的感觉,没有突出教学重点,五颜六色的图片和文字不断地在屏幕上滚动,让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更不用说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训练了。如贺老师教学《胡同文化》时,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几幅有关“胡同”形象的图片确实能给人直观的印象,但作家简介和背景资料这些学生能找到的材料也来展示,就冲淡了教学主题,让学生看了图片还没来得及思考“胡同”的样子就跟着老师看下面的教学资源了,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得不到训练。还有罗老师在教学《<宽容>序言》时,将有关漫游者和守旧老人的形象描述性语言也展示了出来,笔者认为不妥,因为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课文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就得不到训练,而概括提炼相关信息正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在前边的单元说明中讲得很清楚。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应充分考虑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突破。如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学习重点就是概括文章要点,品味有特色的语言,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教师只有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具体语言材料的感悟中,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贺老师在处理《胡同文化》的教学内容时,没有做好整体安排,前面背景资料介绍过多,后面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处理语言特色的问题了。而敖老师在处理这篇课文时,同样有遗憾。尽管他涉及到了语言的分析,但那是老师自顾自地随便读一下,就把朴实清新等语言特色答案抛给学生,像“虾米皮熬白菜,嘿!”“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等句子,如果找几个同学起来模仿朗读,就很容易读出北京人容易满足的心态和忍的精神了。

在教学语言的使用方面。语文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求比其他学科更高,它要求语文教师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标准、流利,表达简明、清晰、连贯、得体,能利用语言的抑扬顿挫调动学生的情绪。这几位老师在教学语言使用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较突出的就是频繁使用口头禅,比如“啊”“是不是”等等,这就明显削弱了教学语言表达情感的力度。另外,教学语言需要激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技巧地运用教学语言,能够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上这几堂公开课的老师要么声音太小,要么就一个调子,缺乏抑扬顿挫的情感变化,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在关注学生学习方面。这里涉及到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能否引起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在讲究趣味性的同时,还要紧扣教学目标,因为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课堂上教师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很容易让学生作出判断的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既要关注参考答案,又要关注学生在参考答案之外的看法。如罗老师在让学生讨论《<宽容>序言》蕴涵的哲理时,有位同学提到了“真理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这个观点,确实很好,罗老师也予以肯定,可惜只是一带而过,因为这在参考答案中是没有的。如果罗老师能在黑板上板书出来,这样就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或许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深刻见解浮出水面。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活动平台,加强学生的课堂训练,这几位老师在这方面都做了尝试,但还不够。

一是紧扣课题或内容的说话训练。这种活动一般在课前三分钟组织,特点是参照课文内容,联系个人、家庭、社会生活,进行限时说话训练。如教授《胡同文化》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居住环境的变迁来谈谈感受,其中有位同学就谈到了自家居住的房屋经历了木板结构到钢筋混泥土结构的变迁过程,流露出了一种不舍的伤感情绪,这对师生进入文本对话产生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语文《雷雨》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篇9

①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

②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③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

④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

⑤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软弱,自尊,觉醒,坚强

鲁侍萍是一个下层劳动妇女,既善良温柔婉约,又不乏坚强。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之后,曾投水自尽,所幸获救,在接下来的上十年里,为了生计,鲁侍萍带着孩子流落他乡,尝尽了世间冷暖,终于使她逐渐坚强。三十后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她深刻的认识到周朴园的自私虚伪本质,拒收周朴园的钱。这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她心地的磊落及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体现了她的尊严、骨气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三.戏剧还要注意几大要素: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1.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 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下面请同学们找一个舞台说明,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

鲁侍萍 哦。(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很自然地”暗示了她的身份,“慢慢地”表明了她内心的痛苦、矛盾。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周朴园 (惊愕)梅花?—— 表示他对自己的事情被外人知道而感到惊讶和不安;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表示他内心疑虑又警觉,显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表示内心的不相信,显示对鲁妈是与不是的复杂心情。

2.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标点等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探究一下下列片断所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

(1)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尼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2)鲁侍萍 (叹了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要说。 。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格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鲁侍萍 你不要怕。他永远不会知道的。

……

你来干什么:你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是想来认儿子还是为了钱,十有八九是为了勒索一笔钱。

谁指使你来的:既然你是有目的来的,你为了勒索钱财,那你肯定有同伙,你的同伙十有八九是鲁贵。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我早知道你会活着找上门来敲诈我的,现在你果然来了,那么你究竟要多少钱。

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既然你承认我对的情谊是真的,那你有什么要求,你想要多少钱,痛痛快快说。

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鲁贵是个不好对付的人,要是让他知道我们的事情,他一定会敲诈我的,我不希望他知道这个事情。

他永远不会知道的:你放心,这样的事情我不会让他知道的。

四.总结。

他们的冲突是很复杂的矛盾,既是资本家和下层劳动人们之间的矛盾,也是封建旧家庭内幕的矛盾,甚至可以理解为男女之间情感的冲突。但是从本质上看还是人性的真与伪的冲突:侍萍是真,周朴园是伪;侍萍是真诚,是闪亮,周朴园是虚伪,是自私。

雷雨优秀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

2.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设想: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用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看过根据曹禺原作改编的电影《雷雨》。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原作,看看在30年代作家为我们勾勒的酝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画卷。

二、简介曹禺及〈〈雷雨〉〉

1、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当代语言艺术大师。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处女作〈〈雷雨〉〉,一举成名。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1935)、〈〈原野〉〉(1937),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话剧,从而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1961)和《王昭君》(1978)。

2、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简单介绍戏剧的有关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 (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

四、 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待萍后态度的变化和侍萍的表现,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提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五、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 1 ) 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 2 ) 周朴园同鲁大海 ——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 3 )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一年级语文 画 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受到美的熏陶。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找出诗中的反义词。

2.难点:背诵古诗。

三、教具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

四、课时安排:40分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

2、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板书:春去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

2、试着背诵。(以最先用红笔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六、师生共同训练古诗的背诵,多形式背诵,突破难点。

七、练习:从诗中找出词语的反义词。

新课标下如何上好初中英语公开课 篇11

关键词 新课标 英语 公开课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53-02

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能启发学生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最高意蕴和境界。新课标的实施把课本教材由“教本”的角色转变为“学本”;教师由主体灌输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的对象转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探索者,整个教学过程由知识的单向流动变为学生的体验、感受、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一枯燥的以教师知识为背景的知识传授更多地转变为以学生知识经验为背景,以丰富多样的活动探究于段来实现情感、知识、价值观多元化目标的统一。实践使我体会到,新课改给我们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将面临新的更高挑战。

一、做足准备,有备无患

1.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效果检验的依据标准。初中英语各年级都有相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只有熟悉课文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备教材。充分理解、利用教材内容。现在不少公开课为了体现创意,完全抛开课本,另立主题。我认为这样不合适。课本中的事例、知识点、问题都经过专家精心筛选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鲜活的时代性,尤其是课文中的相关链接所列事例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体现了这节课在新课标卜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上公开课要好好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

3.备学生情况。(1)摸清学生知识背景。公开课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只有做到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贻。一般情况,市区、城区的学生要比镇区的学生要知识面要广、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灵活,视野较开阔。因此面对不同的学生知识情况,讲课的进度,问题的设置难度,教学的侧重点、习题的设置都会有较大的区别。(2)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方便快捷,同样年龄学生的心理与我们成长时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在云南文山落后的山区也是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所学校初一年级与初二、初三年级学生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通常初一年级的学生心理还较幼稚、回答问题比较主动积极,但回答时比较散乱,教师要及时控制,回答的内容相对比较肤浅、需要老师启发引导,并且出乎意料的创意答案不少,老师要多鼓励;而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在年龄上较大,不如初一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回答,尽管有想法,也怕别人笑话,显得相对被动,课堂气氛更多地表现为安静而有序,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深度,学生的思考更为深入,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老师要更多地表示尊重。

4.备教法学法。“因材施教”其中包含二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学生的素质,另一是指老师本身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老师不能培养成有个性的学生。上公开课与平时上课有不同的地方,就是讲授知识让学生形成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让听课的人听到些什么?给人什么思考?有什么亮点?其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本人的个性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这节课与众不同之处。善讲者,可讲授为主;善问者,巧设问句,循循善诱,启迪思考;善演者,大可长袖舞之;善唱者,可编诗编歌,娓娓道来;善辅导者,可妙设习题,精心辅之……总之,运用适合自己个性特长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才能发挥所长,游刃有余。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公开课的主体,是师生展示教与学的细节和关键。上一节公开课,我尽量做到以下几个点:

1.思路清晰。课前先理清思路,一节课有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讲授顺序是如何的,只有做到心中有“序”,才能临场不慌,遇事不忙,从容不迫、仪态大方、镇定自如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每上一节公开课我都会先进行预设,让每一步都层次分明,细到所占时间都有会有详细的规定。

2.衔接过渡自然。思路清晰的基础上,怎样把各个知识点环环紧扣起来,变成一节生动、流畅的课堂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一节好课,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必定是有内在联系的,运用这种联系去过渡,会给听众自然、流畅的快意,不会让人感到做作、别扭,突然。做到各知识点之间实现简单自然的过渡。

3.突现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确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老师课前要做更充分的准备,要求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考。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有必要要求学生先去预习课文,课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讨论、敢于发表见解;为方便学生表现、探索,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演讲、小品、辩论、竞赛、制作、作品展示……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体验。教师共同参于其中,不再主讲,而是穿针引线、及时纠正、总结,让教学为学生服务,让师生共同成长。

三、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科技的进步,为教学于段带来变革。现在,公开课上常常用到多媒体,因为它承载的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效率高,兼形、色、音等多元三维的展示,形象生动、直观流畅。在课件的制作上,如果运用恰当,能为公开课增色不少。对于课件的制作,各有不同的看法,我主张简洁、实用。简洁的课件更能让学生注意到本节课的重难点,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如果课件制作过于华丽,这只能流于表面,一节课不停地在课件间流转,虽然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学生兴奋过后常常所获不多,这是不可取的。在课件制作、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1.文字不要太多,少而精、大而整。

2.色彩不宜太杂乱,要有主色调。

3.引用图片、事例要精当,贴切学生生活实际,不宜滥。

4.除非强调,切莫乱用声响,扰乱学生注意,控制好音量。

5.操作要熟练,展示时要与教学进程一致,过早过迟都会起反作用。处理好教师与课件、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板书、板书与课件之间的多边关系,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板书体现了,课件操作却落后了的混乱。

初中语文公开课《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篇12

近来听了省城教学能手评选的四节竞赛课, 共同特点是, 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说, 老师尽量少说或不说, 授课教师力图通过自己的“导”来彰显学生这一“主体”, 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堂课下来, 清点学生收获的时候, 却发现老师给学生的寥寥无几, 学生生成的东西更是寥寥无几。

其中有一位中年女教师, 讲的是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课堂上, 老师担负的任务是导入课文, 然后问了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问: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在学生回答了“苏比”后, 接着又进入了第二问:主要情节是什么?让学生概括;之后, 进入第三问:为了进监狱, 苏比都做了哪些事?学生回答一件后, 又问:苏比还做了什么?等学生找全后, 又问:这时警察抓他了吗?学生答:没有。老师继续问:那么又发生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学里赞美诗唱起, 苏比决定改邪归正。老师问:他成功了吗?学生答:没有。老师又问:他怎么样了?学生答:被警察抓了。老师又问:为什么?学生又说出了苏比的所作所为。

整个一堂课下来, 老师没讲几句话, 而“问”占去了大半儿, 遗憾的是所“问”答案大多明摆着, 学生不用思考就可找到答案。学生虽说得不少, 但极少触及思维的深层, 好似被教师用线牵着的木偶。本堂课没有深入接触到欧·亨利小说创作的本质特点, 只是就小说本身最最基本的情节、人物、主题做了表面的分析, 并没有突出欧·亨利小说的特色。

那么, 老师在这堂课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让学生养成了什么习惯?又启发了学生多少心智?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 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处处蕴含着矛盾, 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 也需要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 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 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 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 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也有弊, 所以, 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这堂课, 老师对教材把握不透, 更谈不上深刻, 当属“预设”不到位;而老师却紧抓“预设”的缰绳, 学生一有“生成”, 老师或者不能借机“导”出新的“生成”, 或者将其拉回到原有的“预设”上来。

曾几何时, 我们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佳场所, 努力地改革着过去那种刻板式的、你教我听的教学模式, 尽力追求老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拼命盘活课堂教学形式,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空间和大舞台。

而今在这种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 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秉承着“让学生动起来”的信念, 把课堂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在公开课这个标杆的衡量和引导下, 老师们趋之若鹜地“让学生动起来”。这种“让学生动起来”, 表面上是在“导”学生, 而实质是为完成老师的“预设”, 冷漠了“生成”的课堂, 失落了学生这一本体, 生命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真“导”之魂

台北市“建国中学”资优班的同学到我校访问, 两校师生共同上课、交流。他们老师上的公开课是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之所以选这课, 主要是配合这次的壮游, 看来老师是比较顾及学生的实际感受和收获的。

课前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自学资料, 内容主要是题解、作者和文中文言字词句的解释, 学生看了就了解了本课的有关知识, 扫除了语意理解的障碍。

再一部分内容就是详尽的“学习单”, 上面是几个问题, 这些问题是由课文重点内容转化而成的, 其中还有一个问题是结合学生这次壮游的实际来设计的:“如果任何条件都许可, 让你替自己规划一趟‘壮游’中获得什么?请分享你的看法, 并记录小组成员的意见。”这个题目很务实, 既切合生活实际, 又关注学生的处理能力。

还有, 老师在课下为学生提供了三苏的材料, 布置了学生对苏氏三父子的了解、学习, 要求学生分组学习后, 办一份报纸。报纸的主题就是依据资料精选出来的, 关于苏氏三父子的, 而形式由学生自定。我看到的是一份中文周报《开封日报》, 登载的是“苏氏兄弟同登进士”的记者访谈, 后附苏辙的《六国论》《上枢密韩太尉书》和学生据本文文旨选出的英文歌曲、歌词。现代的酒瓶装的是传统的老酒, 创意明显, 情味独特。

上课的时候, 老师先解题、提出目标、讲解背景、范读, 然后让学生分组据学习单上的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大约用了10到15分钟, 讨论前老师提出的要求是:“一可以突破原文, 二要批出课文中值得学习之处。”讨论结束后, 主要是老师讲解, 讲解中偶尔问到学生, 体现的是交流的意图。

值得一说的是, 老师的讲解主要是串讲课文内容, 看上去和我们平日里对现代白话文的讲解很像。以老师讲为主, 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听和思考。而老师的讲解节奏极快, 让学生不得懈怠。老师的讲解展现的是深厚的功底、和蔼的态度、自然儒雅的风度。整个讲解过程, 老师是边读课文, 边板书, 边讲解, 眉飞色舞, 全心投入, 陶醉了自己, 也熏陶了学生。

一堂课下来, 文章的内容听懂了, 情感投入了, 剩下的是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还有对这位年轻老师认真、扎实、人性化的自然而原生态的教学风格的佩服, 对他的博学、从容的留恋。

另外一位是台湾成功中学的女老师, 讲的课文是杨牧的《十一月的白茫花》。文章很长, 大家都期待她怎样处理这么长的课文, 我们的着眼点都落在教学技术层面。

没想到的是, 这位女老师一上来就开讲, 表面平静, 语速极快, 简直是上气不接下气, 让你不得不佩服的是这位老师思维相当敏捷。她边讲边用笔在电子屏幕上标画着重点词语和句子, 整个讲解, 一气呵成, 只是偶尔问学生几句, 似乎也不期待回答, 只为引起学生的注意, 就又往下讲。

课讲完, 完全被她吸引、投入地听着课的老师们一回过神来, 立马问:“这上的什么课?这是公开课吗?怎么是独角戏?”

但是, 再回过神的老师们发现, 越回味越觉得, 这堂课严格遵循散文的规律, 紧抓散文的“神”来理清散文的思路, 鉴赏散文的手法和语言, 一炉共煮, 内容丰富, 味道醇厚, 没有深厚的基本功, 那是上不出来的。而且老师对文章的熟悉, 老师的思维、反应之敏捷, 老师的语速完全吻合学生的听讲速度和思维速度, 让人跟着她的讲解, 投入其中, 如痴如醉, 那叫享受!

教师是否真正发挥了“导”的作用, 并不在于表面上你是否让学生活动了, 而在于你是否拨动了学生的思维之弦, 是否触动了学生的灵魂。感发学生思维、激发生命之感的引导方为真“导”。

三、固“导”之元

两堂台湾课听下来, 发现他们完全不符合我们眼下的公开课要求, 但让我们的发现却远比我们的公开课多得多。

首先, 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深厚。课堂上滔滔不绝印证着他们思维和表达的素质, 也是这种素质呼唤着、激励着学生同质的东西。

其次, 老师人文化的极其自然的教态和教学风格, 本身就是引领和榜样, 也是熏陶和培养。我们都知道, 课堂上真正的民主, 来源于师生的平等、学生的放松;还有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这是产生真正对话的基础。

最后, 台湾老师的课中, 透着他们认真扎实的作风和遵循规律的从业习惯。对所教课文, 他们真正做到了吃透教材, 领会深入。对学生, 他们民主平等。从他们的语文课中, 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国学氛围, 老师身上平易近人的人情味道, 真正觉出了一些教师的人格的神圣, 也领受了师生互动的真味道、高境界。

上述台湾老师虽不符合我们目前公开课的某些标准, 但却是真正的“导”, 富有生命力的“导”。

我们过多地思考课堂要给学生什么, 而忽略了学生需要什么、能做到什么, 更不让学生自己去定夺本课该学什么;过多地考虑该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忘记了文章本身就是最好的酵母, 老师角色就是最生动的招引;我们过多要求集体性课堂的一致性, 而忘记了让学生关注到自我, 拥有自我效能感, 感受到自我实现这一人格健全的常态。

请让我们的课堂恢复常态, 让我们的老师拥有教格。跳出功利的束缚, 放弃指挥奴役的习惯, 想想学生生命的真正体验, 还课堂以原生态, 让自然、自由、民主、科学、快乐、人性在我们的课堂轮流坐庄, 让学生真的动起来。

七年级语文童趣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13

课题:《童趣》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翻译课文的第三四段,并学会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

这节课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课文内容疏通,于是我把第三、四段的翻译工作分给了四个小组,另外两个小组一个负责对文出现次数较多的“之”、“以”、“为”等词语进行总结归纳,另一个负责对全文中出现的其他的相同的文言词语进行总结归纳。

对于翻译,我的要求是原文与译文一一呈现,并指出翻译过程中所用的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和其中的重要词语。可从课堂执行的效果来看,效果不是很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下:

一、学生翻译的时候还是整段进行翻译,没有一句原文对照一句翻译来进行,使得原、译文的对比不够明显。看来是我的指示还是不够明确,误导了学生。

二、学生翻译时不能有效地指出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的翻译方法,且对重点部分也缺少相应的`标注。

三、学生无法一字一句的对文中的每个字词进行翻译,有些个词语和句子只能照抄教学参考书。

四、总结归纳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虚词的出错频率也较高。

五、我没有更多时间去纠错和补充。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我觉得是因为我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贪多贪全、学法指导不够精细等原因造成的,为了更好的改进以后的文言文教学,有几个方面可以改进:

一、合理布置学习内容,不易过多。

二、初学文言文,翻译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

三、让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翻译的好习惯,保证翻译过程中不留任何盲点。

四、学生展示时,对于翻译的内容要尽量对照原文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重点字词句式也要朗读。

初中语文公开课《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篇14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伟大的祖国妈妈庆祝生日。明天又是祖国的生日了,小朋友们会怎么庆祝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板书《欢庆》

二、初读体会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生字拼读几遍。

3、出示词语:欢庆、献上、旗帜、洁白、奏起、乐曲、十三亿,学生自读正音,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4、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三、朗读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自已喜爱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

2、展示读:学生愿读哪句就读哪句,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3、赏读课文:读读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4、读、议课文。(1)出示课件(欢庆场面),引导观察。(2)读前面四行,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组展示自已送给祖国妈妈的礼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二、再读入情

1、让学生看图找句,练习朗读。老师借图指导。

2、指名读,学生评,互相读、互相评,直到背诵。

3、看图自由轻声地背诵,指名背诵。

三、识字。

1、出示生字,给生字找朋友,看谁找得多。

2、介绍经验识字:加一加:大—庆只---帜南---献;编儿歌

四、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3、学生描红临写。【板书设计】 田野 枫林

蓝天

欢庆

十月一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 大海 孩子

【作业设计】

一、组多词。

洁()()()庆()()()

曲()()()祖()()()

二、填一填。

()的果实

()的旗帜()的鸽子

()的 【教学后记】

《欢庆》精彩片段赏析 :

三、精读课文,释疑解难,深入感悟。

师:读书不但要读通、读顺,还要会思考。快速默默读课文,拿出笔在不懂的地方打上小问号,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能提出问题又能帮别人解决问题的同学是最能干的,看谁最能干!(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师:我们来汇报一下学习情况,你们组解决了哪些问题?

生A:我们小组解决了“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生B:我们解决了“十三亿孩子”。师:“十三亿”是什么呢? 生B:“十三亿”是全国人民。

生C:我帮刚才那位同学补充,“十三亿”是比万多几十倍的数。(众笑)

生D:我们组理解了“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是什么意思,大海总是这样翻滚翻滚,有声音呢!师:对,就像唱歌一样。

生E:我们组理解了“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就是天上的小鸟在祝贺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噢,想象它们在跟祖国妈妈说话呢,说得真好!还有哪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现在提出来。生A:我们有十三亿孩子,书上写错了,应该是“十三亿人口”。

生B:(反驳)它没有错,“十三亿孩子”指的是全国人民,我们大家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生C:什么是“旗帜”?

生D:“旗帜”就是枫林,秋天变红了,就像一面红旗一样。生E:“旗帜”就是五彩缤纷的旗子。

师:(出示“火红的枫林”图)当一阵阵风吹来,这漫山遍野的枫林随风而动,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像不像一面面火红的旗帜?你们 看,枫林也举起火红的旗帜来祝贺祖国妈妈的生日。课文前四句每行就是一幅描绘欢庆景象的图画。我们看大屏幕,来个小组接读,看哪一组读得好?(学生看屏幕接读课文)师:同桌再研究研究,怎么读能把这四句读得更好?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练一练。(同桌练读)

指名读,生A读“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读得稍平)

师范读,然后指出读书的时候要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情,这样才能读好。(再指名读“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生B读“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读得很有感情)

师:从他的眼里看到了丰收的田野,谁来和他比一比?也来读一读!(指名读)师:(出示田野图)刚才你们读这一句话时,眼里看到了什么? 生A:我看到了苹果、水和树。生B:稻谷。

师:在《秋天的图画》这一课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写秋天田野的好句子,我们一起来背一背。(齐背《秋天的图画》)

师:看到这一些,再把你的感受读进去。(开火车读“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男女生比赛读)生C读“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师:今天是祖国妈妈的生日,大海会唱什么歌呢? 生A:它会唱《生日歌》。生B:它会唱《欢乐颂》。

生C:它会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歌》。生D:它会唱《我爱中华》。

师:那么我们也像大海一样快乐也读一读这句诗。(齐读“大海奏起欢乐的歌”)师:你听一听,大海在唱什么歌呢?(推荐班上读得最好的同学读)生D读“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师:你听到白鸽好像在说什么呢 生A: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生B:祖国妈妈,祝你长命百岁!生C:祖国妈妈,我祝你心想事成!师:那谁能带着这样的体会读一读?(一生读,稍平)

师:在对妈妈说话呢,要亲切一些。(范读)(多名学生读)

师:课文的前四行写了丰收的田野、火红的枫林、蓝天白鸽、大海欢歌,多美呀!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给祖国妈妈祝贺生日,你们能不能连起来,把他美美地读一读,自己先练一练。(生自由读前四行诗)师:我也来向你们发出挑战!(范读)你们有没有信心读好?你们也来读一读,赛过老师!(生齐读)生A:(举起一幅高楼大厦图)万丈高楼平地起,城市道路现代化。(说完把图帖在黑板上)生B:(举起一幅小朋友跳舞图)国庆国庆真高兴,小朋友笑出红脸蛋。(说完把图贴在黑板上)生C:(举起一幅礼花齐放图)天空晾起五彩的礼花。(说完把图贴在黑板上)生D:(举起一幅申奥图)申奥成功,大快人心?(贴图)生E:(举起一幅庆贺国庆图)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贴图)生F:(举起一幅夜景图)春城亮起五彩的夜灯。(贴图)

师:看到祖国大地美如画,到处都是快乐,一片喜庆!同学们,我们的祖国53年来,走过了光辉历程,取得了伟大成就。作为祖国妈妈的孩子,你们自豪不自豪?骄傲不骄傲?(生齐答“自豪”,“骄傲!”)那一起来读读课文后四行,把骄傲、自豪和对祖国的崇敬之情读出来。齐读

师:都有进步了。能根据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同学们,你们在节日里看到的欢庆景象一定还有许许多多,老师让你们收集的资料都带来了吗?老师也带来了一幅国庆是天安门广场的图片。

(出示图片)老师可以像课文一样给它配上一句诗:天安门广场换上美丽的新装。你能给你带来的图片或资料配上一句诗吗?想好了先跟同桌说一说。

师:能不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看看谁能把对祖国妈妈的爱戴之情读出来,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好不好?(配乐齐读)

上一篇:六有团日活动总结下一篇:浅谈课外阅读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