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阅读和写作教学之我见(精选11篇)
一、背好单词是学好英语的基础。
词汇的积累是每种语言的基础,没有词汇的积累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一种空谈。然而,如果你问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许多学生都会说“单词记不住”。这确实成为学习英语的拦路虎,虽然许多学生使用了多种记忆策略,迅速记住单词,但没过多少时间就忘了。那么如何才能记住单词,奠定学好英语的基础呢?
1、如果使用计划和监控策略,就能巩固单词记忆。
以单元为单位设计出定期复习新旧词汇的计划,并按计划进行默写、记忆。根据遗忘曲线,如果记忆的单词不复习,一天之后忘掉80%,但只要合理安排复习,形成长时记忆,就能记大部分或全部学过的单词。
随时对所记忆的单词进行监控(如检查、利用阅读文章重现等)。如果单词记忆不实行监控,记忆的内容容易忘,学习效果势必在打折扣。必要的监控和复习(重复)时积累词汇的重要手段。
2、让死单词变为活单词—背句子背课文
通过整段课文的背诵使枯燥、晦涩的死单词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故事、文章。在大量整段的背诵中,多次的重复不断激活记忆的单词,其用法自然而然就深入骨髓了。高三时间比较紧张,可以背一些重点句子(即体现一定结构和用法或使用文中新出现的词、词组及搭配的句子)。
二、重点抓阅读
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英语学习者英语运用能力的体现之一。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实际来看,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对广大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我们的英语教学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由于缺乏专门的阅读训练,尤其是以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技巧为核心的阅读训练不足,同时由于学生对阅读的认知偏差,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差、学习兴趣低、成绩没有突破。那么,如何进行阅读训练并以此促进外语教学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最终培养学习者一种阅读习惯,这是我们的教学重点。
1、授之以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 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 授之以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做的是点拨,而不是生搬硬套词典上的词条,那只能是浪费时间与精力。给学生更多机会使用词典,让学生学会总结比较。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受益终身。
2、指导学生认真预习。
高中阅读课文长难度大, 抽象概念内容多, 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复杂,对学生来说, 认真预习是及其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并写出自学笔记、提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其实,大多数学生是不会预习的,他门的预习只不过就是读一遍课文,这如何称得上是预习?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指导。可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找出把握不准的单词短语,查阅词典自己解决;每篇课文找出重点句子来划分句子结构和翻译。教师的讲课是边提问检查边解答疑难问题,就不会是“满堂灌”了。这种方法能充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3、增加语言实践量, 延伸英语阅读空间
高中每单元的阅读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好文章,涉及面广, 有反映中外文化习俗、世界名人传记、体育竞技比赛、饮食卫生习惯等。但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拓宽阅读内容视角,摆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 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正是有了课堂阅读的指导,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得以使这一活动延伸到课外。
要充分利用报纸。报刊具有跨学科的丰富多彩、内容鲜活的特色,可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地道的英语表达法、语言知识和文化常识,实现学科间的整合。每周开一节报刊阅读课,旨在通过报刊阅读,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实践,我们可以看到,英语报刊阅读辅助教学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势。每个学校都定有报纸,但我个人认为21世纪报中学生版有其他同类报纸所不具备的优势。21世纪英语采用最鲜活最大众化的语言报道或评述英美国家及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小事件,能使英语学习者学到十分地道的现代英语。我们知道,新闻英语中所报道的东西,不管是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社会、影视等等,从英语用词来讲,总会有一部分在某一时期甚至是长期重复出现的,如在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问题上,我们会不断地听到inspection(inspector), biological weapons, sanction, comply with , resolution等词。学生经常抱怨说单词学了就忘,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反复接触这些单词的机会,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关注新闻英语,许多重要单词是想忘也忘不掉的。另一种记忆词汇的方法就是从丰富多彩的新闻英语中找到大量生动而具体的实例加以验证和说明已学的词汇,这可以巩固和丰富学生所学的知识。在认识与应用了这些所学的重要词汇之后,学生在一般的英文阅读方面以及用英语来表达日常生活方面困难就会大大减少。就语法特点来说,21世纪英语常用一些表达力强而容易上口的句子,在句式上那些可有可无的成分如冠词、助动词、代词等常常省略,同时增加了缩略语、前置定语等的使用,结果使得许多句子显得不符合语法规范,但是学生通过这些新闻英语句式的接触和学习,便会渐渐理解语言的特点。高考试卷上出现的文章都是从报刊、杂志或网络上节选或改编的地道的原汁原味的文章,经常从报纸上阅读到这类文章,在考试中见到自然就适应了。
英语报刊阅读还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在英语文章阅读中,学生往往有注重词语忽略篇章,重视语言忽略观点的倾向,这种倾向十分有害,往往导致词义理解偏差,文章内容曲解。英语新闻报道渗透了记者的新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有时记者即使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新闻英语的阅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立场、倾向进行分析、评论,变消极的接受型思维为积极的评判型思维,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并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同时,学生还能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在有事实、有根据、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一种观点的批判并建立自己的观点。
其次,语境可分为结构性语境和背景性语境。结构性语境是通过上下文获得的,其技巧和方法一般在日常的常规英语阅读中可以获得,而在新闻英语阅读中,背景性语境的作用更大,因为要理解一篇英语新闻报道,读者只有在事先了解了有关的背景和信息后才能对文章有个正确的把握。比如,一篇有关朝鲜开发核武器的新闻报道,如果读者对朝鲜、韩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之间的微妙的历史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他就很难理解该事件引起的国际反应。反过来,背景性语境的获得,更多的是需要在新闻英语阅读中训练,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所需要的语境就会得到扩展。
最后,从结构看,一般的英语新闻报道包括三个部分:标题、导语、正文。导语通常出现在新闻报道的第一、二段,是整个新闻内容的概括,而标题则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我们说,导语是标题的展开,正文又是导语的展开;导语是正文的浓缩和提炼,标题又是导语的浓缩和提炼。这样,学生如果经常对英语新闻的这种常用结构进行阅读训练,那么他们就会很快提高英语略读、快速阅读的能力,对一般英语文章的主旨也能进行提炼和浓缩,写出简明扼要的文章摘要,同时在写作中就会知道如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展开或提炼。
三、写作是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
1、注重写作教学的基本训练阶段
英语属于结构语言,它有自己的基本句型、固定搭配、固定短语等,这些都是不可变的,要想在写作中用上它们,用好它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基本训练。首先,加强五种基本句型结构教学。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型都是五种句型的扩大、延伸或变化,因此训练学生“写”就要抓住五种基本句型的训练,让他们把这五种基本句型记牢,不断运用。五种基本句型是:(1)S+V;
(2)S+V+O;
(3)S+V+O+O;(4)S+V+P;
(5)S+V+O+C。
五种基本句型虽然能表达一定的意思,但无法比较自由地表达思想,因此还必须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扩句训练,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扩句练习。其次,加强句型教学,要对一些句子进行分析,增强他们利用各种句子进行一意多种表达的训练。再次,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巩固语言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基本语感的训练。
2、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批改是写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批改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在于肯定学生的成绩,指出错误,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但在批改过程中,如果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有错必纠,改到最后,就变成了教师自己的作品;如果对错误视而不见,写得再多也收效甚微。我根据教学实践,对于新教材中的“有指导的写”的写作训练,是规定学生限时写完,同桌、前后桌互相批改,重新行文,再上交。这样批改起来就非常轻松,而且典型错误,很容易找出,有利于讲评。对于新教材中的“自由写作”训练,我指导学生弄清主题,抓住要点,组词造句,安排好顺序,过渡到段落形成短文,多用熟悉的单词和句型,多用五种基本型表达。然后让学生共同研究,互相评论写好的草稿,以便最后写出修改的稿子来,这就有助于减轻教师修改作业的负担,也有利于学生写作的提高。
3、注重专题训练
在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中, 我遵循新课标的要求, 在综合写作训练的同时注重小型多样的、单项专题的练笔教学, 但局部的专题练笔并不等于完整系统的作文教学, 虽然它也是现实生活中多种表达方式、写作形式的需要,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它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和某一角度增进学生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写作能力的提高的方法, 它往往是综合性作文训练的准备和前提, 是读写结合, 一课一文的灵活的写作训练措施。
局部写作训练的主要特点是:灵活、短小、有趣、多样化, 有利于教师随时随地地布置指导、检查批改, 这种专题性的单项练笔, 取材范围比较广泛, 写作形式不拘一格。
从表达方式上, 分为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五类单项写作形式;从文章结构上, 分为写开头段、写结尾段、写过渡段等单项写作形式;从内容上, 分为写一事、议一人、绘一景、状一物、写对话、写场面、写肖像、写小镜头等单项写作形式。读写结合的单项训练还有改写、续写、补写、仿写、缩写等。总之, 这些专题单项训练目标集中, 角度单一, 篇幅短小, 文字简炼, 只取部分, 应在结合讲读教学之后进行, 还适用于课外写作活动的开展。做好这一类的写作训练, 力求做到一经常、两为主 (课文为主, 结合写作为主) 、三结合 (结合课内教学, 结合生活实际, 结合学生兴趣) , 真正体现了少而精、短而活。
在众多的单项写作练笔中, 我特别注重描写、叙述、议论、说明等几种训练方式的培养和指导。
描写类练笔是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 要真实地刻画和描摹某一对象。我的具体做法是:结合生活现象, 组织学生观察生活, 抓住精彩镜头, 如结合气候、季节的变化。我曾经指导过写作二百字以上的短文《校园雪景》、《雨过天晴》、《春雨贵如油》、《昨夜天女又散花》、《十五的月亮》等。
结合课外文化生活内容布置和指导学生写多姿多彩的“豆腐块”短文, 其中写过某电视剧中的精采片断, 如《荧屏中的××美》、《评电视小品×××》、《我最喜欢的一位节目主持人》、《介绍一本课外读物》、《是追星还是学英雄?》等。通过这样的短文写作, 学生增强了观赏、评价及表达课外文化生活的兴趣。在2008年一年的教学中, 我班学生先是由等待老师的被动型地写, 逐渐成为自发积极主动地写。有的学生在日记、自编语文报中这样的短文随处可见, 有些学生每周坚持写三篇以上这样的短文。
课内文学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 大都是名家名篇, 每篇都是作家精心构筑的艺术殿堂。结合课内文学作品指导过的单项写作有:学过《最后一课》学写《新学期的新老师》、《课堂小景》;讲过《我的老师》学写《我的第一位班主任》、《赞为人师者》、《园丁礼赞》等;读过《满井游记》学写《我登云龙山》、《重游微山湖》;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写《启蒙老师印象记》;讲过《观舞记》仿写《一个__的场面》、《运动会的一角》;读过《石壕吏》, 在原文和想象基础上指导学生将其改写为记叙文;自读《第二次考试》, 学写《××考试一瞥》、《监考老师肖像》。
结合课内范文或例段随时布置指导, 随时批阅检查, 随时小结评比。针对不同的短文, 有的当堂宣读师生评议, 有的小组内交流、同学评点, 有的张贴上墙或编成《绿野》、《朝花》语文小报刻印下去传阅。这种做法颇受学生欢迎。
结合课内抒情例文练写咏物抒情短文:讲读完《行道树》练写《绿柳颂》、《哦, 家乡的果园》;赏读《安塞腰鼓》后仿写《粉笔赞》、《绿叶情》;学过《旅鼠之谜》后练写《我家的燕窝》、《赞“蚂蚁搬家”》;学过《再塑生命》后练写《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支红杏出墙来》;学过《邓稼先》后布置学生练写《蜡烛的品格》、《煤之颂》。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求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多品味、多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 训练学生学会咏物抒情, 学会运用象征, 学会展开联想。组织学生在每月一次的朗读会上汇报自己的抒情短文写作情况, 从而使学生在抒情训练中有物可咏, 有情可抒, 并受到感情熏陶, 这就是微型散文写作的良好开端。
结合课内说明文体, 指导学生写好百字说明文:讲读《中国石拱桥》后写《家乡的桥》、《××大桥远眺》;讲读《桥之美》后写《我家门前一条街》、《我家的庭院》;学习《说“屏”》后写《我在××大市场》、《我瞻仰驻军烈士纪念塔》;学习《苏州园林》后写《为您导游凤凰山》、《家乡一景点》;学过《故宫博物院》后写《我的校园平面图》、《我家的庭院》等。
说明类的百字作文应具有说明文的特征, 即具有知识性、说明性、科学性, 行文应有说明的中心, 抓住事物特征, 讲清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注意语言的准确、明晰、通俗, 还应注意它自身的个性特征, 即视角要大, 视点要小, 说明对象单一, 说明顺序从简;行文开门见山, 精当凝炼, 高度概括, 简明扼要。例如:我指导了百字说明文《介绍我家乡的一处景点》, 布置了写作提纲:
视角 (宏观方位) ___, 视点 (具体方位) ___
说明顺序:远—近、近—远、外—内。
说明方法:___、___, 字数300字左右。
总之, 指导小型说明文写作遵循的原则是:立足文体, 着微显著, 平中见奇, 精炼明晰,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结合课内优秀例文可以指导学生写好文章某一结构段。开头段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表现主题的重要环节, 开头段写作决定于文章的内容、文体的类别。开头段写作的一般要求是言简意赅, 凝炼明快, 照顾全局。自然开启下文应是文章其他部分的最自然、最恰当的“序幕”。开头段要新, 以便引人入胜。我指导学生认真体会教材范文的优美开头段, 根据所命作文题, 练写百字左右的开头段, 如下列各题的开头段:《一件珍贵的礼物》、《我心中的歌》、《_的一课》、《我的宫殿》、《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上中学的第一天》, 等等。
作文课上引导学生明确开头段的写法常有:叙述式、描述式、点题式、抒情式、引用式、称谓式、回忆式等。在指导“点题式”开头段训练中, 让学生重温《回忆我的母亲》、《我的老师》的开头写法, 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写出《一件珍贵礼物》、《目睹毕业像所想到的》、《记一次××赛》、《恩师情》等命题作文的开头段, 并挑选三种不同写法的片段当场宣读, 让学生自己体会表达的效果。之后分小组、分题目地续写成篇。在这样的作文训练中, 逐步培养学生的写段谋篇能力, 由写局部到作整体, 使“小作文”真正显示了“文库”的作用, 使大部分学生初步学会了“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的写法。
此外, 在练习结构段的微型写作训练中, 我还因文制宜、因课制宜, 给学生梳理归纳了语文课本中部分精彩的、精炼的、值得仿写的结尾段、过渡段、照应段。有些是师生在作文课上一起讨论归纳的。如, 结尾段常见的形式有议论结尾《社戏》、《故乡》、《我的母亲》, 描写结尾《大雁归来》, 抒情结尾《谁是最可爱的人》, 照应式结尾《我的第一本书》、《中国石拱桥》, 人物语言结尾《孔乙己》, 其余的还有总结收尾式、点明主题式、画龙点睛式、运用引文式, 等等。还整理了过渡的几种写法:用词语过渡, 用句子过渡, 用段落过渡, 用小标题、序数过渡等。总之, 进行局部写作训练, 宜分散不宜集中, 并要养成经常性的练笔习惯, 争取做到一课一写或几课一写, 我的总体要求是“写得快, 写得好, 写得活, 写得短”。
叶圣陶先生从读写关系的角度来思考写作的基础。他在继承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传统写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道:“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才写得好。”“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先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一论断影响深远,至今仍是广大语文教师执教写作的基本信条。但笔者以为,这个论断是错误的,贻害不可谓不大。
写作的基础是什么?这是语文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它没解决好,要指望语文教育中的母语写作教学走上科学化、人本化、高效化的轨道是不可能的。
笔者以为,写作的基础首先是要有作者自己的东西,即个性情意与自我意识,其高级形态则是作者极具个性特点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一般而言,写作是用语言文字发表“己意”,而不是别人的陈话、套话或废话。笔者认为,阅读不是写作的基础,对写作而言它只是促进学生生成个性情意与自我意识的途径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引导学生体悟日常生活,或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社会以及把社会生活引入语文课堂等途径,也都可以促进学生生成个性情意与自我意识。
因此,阅读并非写作的基础,它只是奠定和夯实学生写作基础的途径之一。写作的基础首先是要有作者自我的东西,为奠定和夯实这一基础,我们可尝试如下策略:
第一,改革阅读教学。阅读不是如叶圣陶先生等人所言只是单纯地从经典文本中“吸收”语文形式知识或揣摩(模仿)言语表达技能,应通过“创造性阅读”等教学改革方案,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培养学生对事物之实质的研究心和求知欲,生成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情意和自我意识,并在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中共建对文本的理解,这是具有“生成性”特征的阅读教学法,可以从根本上奠定和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当然,这种阅读教学法也不忽略对语文形式知识及技能的教学,但不允许因为要承担引导学生吸收语文形式知识或揣摩言语表达技能的任务而抑制学生探究事物实质之兴趣,以免妨碍学生生成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情意和自我意识。总之,这是形式与实质兼顾而以后者为本的阅读教学,它倡导如下的“读写关系”;阅读是促进学生生成、发展个性情意与自我意识,进而奠定和夯实写作基础的途径之一,写作则是对此类个性情意与自我意识的真实及有创意的表达。
第二,通过设计(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把社会生活引入语文课堂。设计和组织活动,一般都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心和求知欲,生成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情意和自我意识,训练他们掌握参与实践所应知晓的一般性过程与方法,以奠定和夯实他们的写作基础。比如,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给学生们开设“东方时空”课。每天早晨七点到八点,赵老师都带领学生们集中收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看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且每周检查一次(教师批改,着重字词句的纠错)。《东方时空》主要包含了《东方之子》《百姓故事》《世界》《纪事》等子栏目,所涉及的社会生活极为丰富,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会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能轻易地生成可写的东西,因而高中三年都能坚持下来。这样的活动设计,既生成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情意和自我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言语表达基本功。经此锻炼与积累,学生一般都能写出既富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又具扎实的语言文字表达功底的文章,赵老师称之为“绿色作文”。毕业前夕,每个同学都自编了一本厚厚的《(东方时空)感悟集》,全班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或大赛中获奖的佳作也达100余篇。可以说,赵谦翔老师给学生开设“东方时空”课,就是通过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把社会生活引入语文课堂的好做法。又如,某位语文教师所尝试的研究性作文教学,则是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中的典型个案。该教师在教学生写作以“兰花”命题的说明文时备尝艰辛。第一次执教时,他把一盆该市市花一“兰花”搬上了讲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枝、叶、花朵等。虽如此认真,但学生写出的文章却不理想。后来,这位教师干脆抛弃了此种教法,而是组织学生围绕“兰花”进行了一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活动分三步:①围绕“兰花”这一课题,设立若干小项目,如兰花的观赏价值、兰花的经济价值、兰花的品种、兰花的生长条件、本市的兰花种植优势。为配合这些项目的调查研究,他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课外小组,有的小组去调研“兰花的观赏价值”,有的去调研“兰花的经济价值”,有的去调研“兰花的品种”……②待备小组的调研活动完成后,又组织全班同学围绕“兰花”这一课题开展了一次专题研讨活动,做法是:在教室,或图书馆,或室外的兰花树下,由每个调研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全班性的专题研讨活动中报告本小组的调研情况和初步结论,择要介绍本小组的调研过程、方法及其中的“酸甜苦辣”一事。③要求每位同学在小组及班级活动的基础上,撰写以“兰花”为题目的研究报告,或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视角写作以“兰花”为对象的说明文,或叙写活动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之事。结果,这次作文教学获得了极大成功。究其原因,是该教师善于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社会,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生成和发展了他们的个性情意和自我意识,最终为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引导学生体悟和记录日常生活。除创造性阅读、活动设计教学法之外,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可以奠定和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即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日常生活,体验和感悟日常生活,并大力提倡日札写作(含日记、札记等),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和积累他们从日常学习、生活或工作过程中所生成的个性情意和自我意识。梁启超说:“除出题考课之外,最好令学生每月做一条以上的札记,或用记载体记日常经历的事,或用论辩体写自己对于一个问题的感想,这种方法可以养成他们自动的进步。”如果说,写作必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那么日札写作是使学生扎根于生活土壤的一株最粗壮的根系,因为它能让学生从看似平淡的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敏感而及时地采撷那一朵朵转瞬即逝的小小浪花——充满生活情趣、理趣、智趣,甚或幽默、批判趣味的生命片段。这些片段洋溢着学生们的个性情意和自我意识,是写作时最宝贵的资源;如果辅以文体、技法、文字上的加工提炼及素材上的典型化处理,引导学生去掉种种不敢畅言的顾忌,训练学生的语境表达能力,则他们可写出“人人笔下无,个个心中有”的好文章。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想象来补充”,则他们可以创作出既有历史真实性又富文学趣味性,且具时代典型意义的文学作品。这就把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化成了充满生命情韵的审美作品。
以上三条路径,都致力于生成和发展学生们的个性情意和自我意识,为奠定和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服务。
写作教学应该是“活”的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进行写作教学,既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生成和积累属于他们自我的东西,又要善于对他们进行各种写作知识的专项教学和写作技能的专项训练(如文字表达、布局谋篇、文体规范、信息搜集与处理、虚构想象等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找到奠定和夯实写作基础的正确途径,也才能避免陷入某种单纯性的写作技能训练和无效性的海量阅读的泥淖之中。
注释:
[1]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91-493页。
[2]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5-96页。
[3]梁启超《作文教学法》。《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086页。
写作,是一项非常艰辛的脑力活动。每当看到学生面对作文题愁眉苦脸时,每当看着学生拿着作文题久久凝思却无从下手时,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呢?虽然中学语文界对作文教学一直没有一个固定而行之有效的模式,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必然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此,笔者就这十年教学过程中所总结到的一些写作训练方法,写出来与语文界的同行们一起探讨和研究。
写作;教学方法
G623.24 A
一、语言的训练是提高写作的第一关
我们知道,无论是大家,或是热爱写作之人,但凡要写出一篇上乘之作,首先要过语言基础这一关,语言是写作的根本,就好像高楼大厦的建起,须起于垒土,没有一块块的砖,是难以筑起摩天大厦的。这样,我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知识,为了让学生都能积累优美的词句,我规定他们每天都要抽出三十分钟,去抄诸如余光中、余秋雨、林清玄、张晓风、周国平等人的散文当中的精彩句段。这项工作是繁杂而枯燥的,大多数学生都很难持之以恒,为此,我采取时间上的定时“逼”和及时的激赏,“逼”就是把抄名家名篇作为一个固定的作业来检查,没有抄的同学,予以一定的惩罚,始终相信只有严格,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无穷。但一味的严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任务的沉重和无趣,因而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还会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就这样,学生慢慢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汲取优美词句的习惯。然而后来发现,仅仅是抄,效果并不大,一个学期后,有的学生就跑来问我,抄了这么久,“老师,我的文章的语言为什么还是这样干巴巴的,没有一点点色彩,为什么我还是写不出那些优美的词句来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也曾感到迷惶而不知所措,难道抄美文是在浪费时间,难道我的方法是错误的?的确,一段时间后,我也感到抄并没带来最直接的效果。为了找到其中的缘由,为了能更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我自己试着写“下水”作文,试着去抄一些美文,发现正如学生感觉的一样,文章语言没有很大的提高。于是,我就开始琢磨,除了抄美文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我得出,如果抄完之后,就原句也能模仿地写写,那样效果会很快凸显出来。因为当你抄完后,句中的华美语言还在脑中作短暂停留,这个时候,如果能趁热打铁通过自己的记忆把它写下来,就会记得非常牢,从而“占为己有”,也许这就是模仿的作用吧!于是,我要求学生抄和写同时完成,没过多久,果然奏效,学生的文章语言增色不少。
二、素材的搜集铸就的是文章的灵魂
当最关键的语言关过了之后,接下来学生要做的就是,文章素材的搜集,如果语言是基础,那素材就是血肉,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血肉那就不丰满不鲜活。因而,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读者》《意林》等杂志,通过上网浏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感人事件,把其中的人物及他们所展示出的高尚的道德品性,都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以备后用。经过长时间的搜集,学生的肚里都有货了,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是愁眉苦脸了,再也无须搜肠刮肚了,而能洋洋洒洒。我们班有个同学以前的文章总是干枯无趣,没有一点新鲜丰满的感觉,自从加大了阅读量之后,素材在文章中是俯拾即是。我曾推荐给他《读者》上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复旦大学原教授蒋天枢如何拖着年迈的身体,为老师陈寅恪文集的出版而日夜奔波,最后当老师的家属要把文集的稿费给他一份时,他道出了一句朴实却又感人至深的话“这是学生应该做的”。后来学生在中考中用了此材料,取得了高分。
三、结构的明晰是敏锐思想的表现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在评改学生的文章时,发现他们语言不错了,文章的素材也丰富了许多,但感觉到他们的文章的结构却显得没有条理,层次感不清晰明确。针对这个问题,我要求学生每次写文章前都要在纸上列好写作步骤,对于步骤的批改我会把它与文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这样强化式地训练让学生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写文章一定要有所酝酿,有所规划,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让人看得舒心,看得惬意。
四、兴趣让学生将写作进行到底
当学生在语言、素材、结构上都有显著提高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使他们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有了兴趣,就会事半功倍。作文的训练亦当如此,众所周知,写好文章,根本途径还在于多练,但又不能强迫学生去练,这样会适得其反。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迸发出强烈的写作欲望,我想到了在网上发表学生的文章的方法。学生定期在我的博客上发表习作或我把学生好的文章上传到网上,然后全班同学来评,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度,也给予了学生以充分展示自我,抒写自我的平台。通过网上发表习作的方式,学生学习语文,勤练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虽然同学们平时学习非常紧张,但大家对每周的习作看得都非常重,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上网,让大家好好评一评。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上来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因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磨炼,从初一到初三,这三年中,我与学生一路走来,在写作这条道路上,有挫折,也有成功,有喜悦,也有迷惑,我们共同收获了写作中的乐趣,写作水平有着真实地提高。课堂上,当我读着学生优美的词句时,当我看着学生的文章在各大报刊和杂志上发表时,当我看到同学们面对写作时沉着从容的神态时,一切都让我感到欣慰。写作课,是一门难教的课,是一门没有具体可操作方法的课,如果流于形式,那么写作也就成了一个很枯燥的事,为了变枯燥为鲜活,我与学生一起努力了三年,三年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语文,写作,其实一样能富有魅力。只要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我们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写作教学一样能精彩无限。
包燕,女,任教于南昌市心远中学。
总口中学 李启雄 杨玲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教学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在实践中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逐步革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决定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一定要认真对待。为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有一些肤浅的思考,现在把它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转变方式,提高认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为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改变方式,提高认识,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何谓感悟:即阅读后有所感触和领悟,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尝试不尽相同,即使同一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情的效果也不同。比如:读《隆中对》,很多学生可能会对诸葛亮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刘备的礼贤下士非常敬佩。而很少想到:如果诸葛亮要是辅佐曹操的话,祖国统一的进程不是加快了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以及人物进行思考、探究、质疑,这样才能将阅读的真实感悟引向纵深。
其实,感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读,是感悟的主要方式,除了读,还有听、说等方式,听别人朗读,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定能加深感悟的深度。
感悟只是阅读的初始阶段。高质量的阅读,特别是创造性阅读,仅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结束。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章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
二、精心指导,让学生走进阅读殿堂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讲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感悟唤醒感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实时且有效的指导,以免让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谈。在教学中,应当以精读训练为主,略读、浏览则为精读的重要补充。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揣摩探究,有时甚至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略读和浏览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到大量的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获得对阅读材料的认识,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要综合运用,通过浏览迅速选择阅读材料,通过略读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通过精读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例如:文言文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孙权劝学》):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语气,培养语感;三读,读出情感,理解文意;四读,品读文句,体会内涵;五读,背读课文,积累词句。再如:文学记叙类教学的环节(《春》):
一、美读——基础环节;
二、悟读——理解环节;
三、赏读——深层理解;
四、写读——进层体验。诗歌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黄河颂》):
一、自由诵读,初步体会;
二、指导诵读,把握节奏;
三、想像诵读,进入意境;
四、理解诵读,领悟内涵;
五、品味诵读,体会韵味;
六、汇报诵读,表达情感。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扮演好导演兼主持人的角色,通过采取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殿堂里充分展示自我,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阅读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机制才能日臻完善。
三、在阅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能力,去搞好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力。语文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明确语文实践能力重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只不过在学生答时让学生讨论、互动,将学生引入事先设置好的问题中去,完成预先的教学任务。但学生是多变的,可能有些问题老师也始料不及,教师必须考虑到这一点,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以不变应万变。比如:在课堂上,老师经常这样问:“请同学们回答某某问题”,这样提问,学生虽然在思考,但是是被动的。应该为“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某个问题”,这时,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要求,问题是大家的,不是老师给的,讨论也就更具有实质性。例《风筝》一文可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
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示例: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
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础是自主,关键也是自主。没有自主的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谈起。要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思想上确认、在行动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明确教学的归根到底,是学生的自己学。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无法由教师直接教会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学会而已。因此,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无从谈起。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只有带领学生读进去,走出来,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现代文阅读是学生失分的关键,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整天的写呀,做呀——学习非常刻苦、认真,可最终的考试成绩却与之付出大相径庭,学生灰心、叹气,老师着急、头痛------
那么,怎样才能啃动这快“硬骨头”呢?
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下面我就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阅读积极性就高;阅读时投入,思维就活跃,阅读效果就好。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课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当中来当主角,而不是被动的做观众,在我的阅读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尝试来使阅读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借助声情并茂的范读,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把他们带到课文的意境中来。
2、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语音朗读、多媒体教学等),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角色,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3、划分学习小组,进行课外阅读,读后漫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感受以及困惑,并增强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而不是让学生为了完成某一任务布置大量的思考题,使学生产生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完全失去阅读的兴趣。
通过以上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但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他们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时时处处进行培养
其实,学生对现代文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题得分率低,与教师有着直接关系,我们的教师出于种种原因,忽视了现代文的熏陶与感染作用,更为重视的是基础知识、文言文与写作 的教学。殊不知,选编进我们中学课本的这些现代文吸收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就像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可以让学生尽情享受,可以说是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三、教师应教给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吕淑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1)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3)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的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个中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意思,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使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四、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现代文阅读
一、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英语能力培养程序:词汇→语法→听→说→读→写。英语高分训练程序:词汇→读→写。这两套程序是语言学和认知学研究的成果。英国语言学家威尔 (D.A.Wilkins) 也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中说过:“如果没有词汇什么也传达不了。”可见词汇是基础, 是素材, 是细胞。新课程标准把词汇量定为1500-1600, 因此, 有效地指导学生尽快而牢固地记忆单词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词汇教学方法
背单词是学英语的基石。从原理上来说词汇的学习离开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因为外语的学习要点在于记忆, 死记硬背好比打基础。但是死中有活, 要做到“死去活来”。根据初中生的特点, 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有效记忆单词的方法。
(一) 脑图英语
脑图英语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种记忆单词的新方法。它把英语单词的音、形、意三要素用一幅图画展示了出来。有两大原则: (1) 从陌生的单词中找出熟悉的内容。 (2) 把抽象的字母转变为具体的图像。例如:evil (邪恶) 是我们陌生的单词, 而live (生活) 是我们熟悉的单词。记忆:生活颠倒过来就邪恶了;business (生意) , 分解成bus-公交车, in-在……里, e-鹅 (汉语拼音) , ss-两条蛇 (s长得像蛇或美女) 。记忆:在公交车上, 一只鹅跟两条蛇在谈生意。记忆就是建立联系的过程, 联系越丰富, 记忆越牢固。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阶段, 尤其是在农村, 学生接触外语的机会少, 这种记忆方法在初学阶段能迅速激发和提高学生背单词、学英语的兴趣。
(二) 音标记忆法
背单词一定要会念, 不会念而是硬背很快就会忘记。掌握音标其实很容易, 只要用自己会的单词学音标, 不管什么音标, 一学就会。其次要注意到发音不同的地方。英文中有三个字母l、m、n, 在词首、词尾发音不同, 会念这三个单词, 就要会它们的发音。如:little['litl]adj.小的, mom['mom]n.妈妈, noon[nu:n]n.中午。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张口勤于张口, 不要怕自己的发音不好。语言是传达信息的工具, 现在人们说话已经不强调发音要多准, 说话要像美国人, 只要不说错即可。但是有几个音学生常发错, 如/θ/等。学生在掌握音标的基础上, 按照发音规则和字母组合的规律能够达到会念就会写的境界, 而且记忆长久。如congratulation是一个比较长的单词, 但其实单词越长越好记。可以分解成congra-tu-la-tion, 多念几遍, 做到“五到”就能熟记于心。
(三) 注意词根、词缀的学习
中国人喜欢追本溯源。利用构词法不仅可以了解单词的来龙去脉, 而且对单词的识记也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词根是单词的核心, 它是单词的种子, 可以派生出一系列单词。词根的数量虽然很少, 但掌握一个词根就攻克了一组单词。例如:form-表示“形式”, formal正式的, informal非正式的。由词根添加前缀和后缀而构成单词, 使得单词派生构成新单词。前缀改变单词的词义, 后缀改变单词的词性。如前缀inter-表示“在……之间”, 学生就可推测international国际的 (国与国之间的) ;有本参考书叫《互动英语》, Interactive (在……之间活动就是“互动”) English,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而且记住。如形容词后缀less-表示“没有”, 如homeless无家可归的, careless粗心的, hopeless无助的等。
用构词法学单词就像摘葡萄, 要摘就摘一串。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已接触到了不少构词知识的初三学生。
(四) 通过谚语、歌曲、绕口令、笑话、谜语及生活中的英语等辅助教学
经常用一种方法教词汇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变化教学方法, 给学生以新鲜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学到perfect时, 教谚语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学了comb后猜谜语What has teeth but can’t eat?学习颜色的词汇时, 教唱The Song of color;食品包装上的TM是trade mark (商标) 的缩写等。
词汇学习的第一关就是背单词。背单词是每一个英语学习者必过的非常重要的一关。同时,它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关。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因为不会背单词,背不会单词而被迫放弃英语,或者学得非常吃力。那么,怎样帮助学生顺利的渡过单词关,就成为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我在工作实践中总结了几个可操作性强,并且效果也不错的方法。
一、语音知识助推词汇学习
音标是小学英语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学生应该在小学阶段就能系统的学习并较好掌握、运用音标,这将极大地有助于学生轻松地学好英语。可事实并非如此。七年级英语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师很难抽出一大块时间,专门的补习语音知识。可它又那么重要,怎么办呢?我就先集中教辅音。因为大多数辅音的书写和汉语拼音一样,发音也相同或相似,学生学起来相对就容易得多,而且也不容易忘记。在教给学生辅音的同时,把划分音节的知识也教给他们。这样,学生在学单词的时候就可以不断地巩固它们,越用越熟练,不至于忘记。更重要的是,元音在不同的音节中会有不同的发音。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音知识,我们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高效地教会学生分析元音字母在某个音节的发音。每学一个单词,学生就可以运用一次语音知识。长此以往,它就不再是枯燥的知识,它已经内化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将对单词学习乃至英语学习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熟练、正确发音有助词汇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读得越熟的单词,他们就背得越快,也记得越牢,反之亦然。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把单词读得非常熟练。起初,我主要用这两种方法。一是,我教几遍,学生就跟着读几遍。后来我发现,等我不教的时候,有些学生还是不会读,有些比较难的单词,不会读的学生就更多。于是,我换用了第二种方法,那就是,学生先集体跟我读三遍,然后就是期待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巩固、强化单词发音。如果单词在该堂课的再现率很高,或者单词并不难,这个方法还不错。可一旦单词浮现次数不多,或单词发音较难时,这个方法就不太实用了。正在我苦于没有好方法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外出听课,正好有一节词汇课,它真的使我豁然开朗。回学校以后,我就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做了改进。把它用到教学中,效果非常好。它是这样的:每个单词我只教一遍,紧接着,我会以极快的速度叫不同的学生读,叫的时候没有任何规律,这就迫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每一个学生站起来读的时候,其他人都会跟着节奏小声地一起读。因为他们不知道老师下一个会叫到谁,谁也不想自己被叫到的时候读不出来。这样,既不会有跟着老师一遍一遍反复读的枯燥无味,也不会嫌读的遍数太多,还在不知不觉中很好地掌握了单词的读音。
以上的方法适合于学习新单词,那么,下课前复习整节课的单词时,显然就不适合用它了。这时候,我们可以换用换速循环读的方法。学生看着黑板上排列整齐的单词,从第一个读到最后一个,如此循环反复,速度也一遍比一遍快。我们在复习一个单元的单词的时候,也能使用这种方法。
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背单词就容易得多了,也更不容易遗忘。
我们不是为了背单词而背单词,目的是使用单词。任何词汇的使用都会经过两个阶段。一是熟记使用方法、典型例句,二是模仿造句。在模仿时,也是先经过“照猫画虎”后,再灵活运用。学习使用词汇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大量地操练句型
初中英语教材中,句型操练使学生在学习句型、熟练掌握句型的同时,也体会并习得了词汇的使用方法。大量的、不同形式的操练,包括口语对话练习、听力练习等方式,实际就是让学生熟悉并正确掌握词汇的基本用法。例如,九年级英语Unit 2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中,used to 是学生必须要会用的词汇。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告诉学生这个词汇怎么用,我们只需要让学生模仿范例做对话,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主动地体会很多,包括词汇的使用。每多做一个对话,学生的体会就会更进一步,记忆自然就会更加深刻。等练到一定量的时候,学生就会轻松地总结出used to的用法是used to be和 used to do something.
二、造句
当词汇不在重点句型里的时候,我们就不能用大量操练句型的方法来学习词汇。教师可以先给出例句,让学生换掉例句中的某一个句子成分造句,然后是两个、三个,甚至更多,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看到词汇的使用。所谓熟能生巧,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就已经能灵活、正确地使用词汇了。有的词汇,在学习的时候,老师如果引导学生从语法的角度加以总结,学生就能触类旁通,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让知识活起来。
三、语块学习促进词汇学习
据我所知,绝大多数教师在上新课前都会让学生预习新单词,讲课文的时候,老师们还会详细的讲解每个词的用法,并出示例句让学生模仿造句。第二天上新课之前还要听写单词。很多学生都能按照教材后面的词汇表把单词背下来。 经过这样的强化记忆,学生基本能够把单词记得很牢。可问题是,即使这样,学生有时还是看不懂阅读理解文章,不会使用这些单词说话或者造句,更不用说写作文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是因为学生仅仅是在孤立地记单词。虽然他们记住了教材词汇表中的每一个单词的发音和汉语意思,但是,绝大部分单词是一词多义的,有的单词还有不止一种词性,学生要全部记住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单词和单词会构成不同的搭配,这些搭配会表达不同的意思。所以学生在实际阅读和写作时,虽然认识原先背下来的单个单词,但是不知道这些单词搭配在一起是什么意思。比如, take after, come up with, stay up等 。
是因为学生单词记忆不准确或者语法学得不好吗?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没有记忆单词的科学方法。如果学生掌握了“语块”学习法,那么,他們对词汇就会记得更牢固、更长久,学习词汇的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学好词汇也就不再是什么难题了。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语块” 。它包括习惯搭配 ,如set the table,rich and famous,be ready for,the milk in the glasses,the cars in front of the building等;常用短语动词,如get up,take a look,look after等;句子结构,如Would you mind…?It is a pity that…等句型;社交套话,如See you later,Have a good time!等;段连接词,如once upon a time, to tell you the truth ,frankly speaking等。“语块”不仅包含单词本身,还包括了单词的搭配和运用。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生建立的词汇库,不应该由单个孤立的单词组成,而应由一条条语块组成。“语块”无论放置在何处,其表达的意思都是固定的,而单词在不同的上下文里,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尽相同。“语块”学习记忆法有效地避免了孤立记单词的弊端,是词汇学习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中式英语等不地道的表达,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背好单词,也不是不懂语法规则,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语块”的意思,不知道如何运用“语块”。“语块”直接展示出单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形式,既包括搭配,也包括意义,是语言表达的“半成品”。如果学生直接采用“语块”练习口语和写作,则只需要对这些“半成品”稍稍加工就能够顺利地完成语言表达任务。
因此,老师们应该转变以前的词汇教学方式,教给学生什么是“语块”,教会学生如何积累“语块”,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语块”进行语言表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建立起一个由“语块”组成的词汇库。 这样一来,学生的词汇库就会变成真正有效的语料库,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也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学习句子结构,促进词汇学习
如果只是大量的操练句型,或者做造句练习,学生很容易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一次的句型操练或者造句活动,学生的确能够掌握一个或几个词汇的用法,但这还并不能说明他们就能灵活运用了,而且时间长了还容易被遗忘。一旦句子结构或语境发生变化,学生很有可能就不知所措了。如果学生掌握了句子结构,在某个位置上,应该是哪一个句子成分,应该由哪些词充当,无论句型怎样变化,他们都能看清本质,以不变应万变,自然应对。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反过来,理论又能很好地指导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说话、识字能力的主要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阅读水平,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心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适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社、听等方面给学生的感观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例如在教学《鸟岛》一课时,笔者充分结合文中优美、流畅的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和精美、生动的动态画面,再加上自己包含深情的范读,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低年级语文课文很多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对照插图读课文。低年级学生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想要模仿老师,跃跃欲试,这里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了美,自然也对产生了兴趣。
2、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讲故事是引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开性。笔者每两周安排一堂班队课举行“故事会”,每个学生准备1-2个故事,轮流讲,人人必讲。学生准备故事,必须搜集素材,有的从别人那里“取经”,但大多数学生会去看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方面的书,这就极大地调动 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有一个方法也被 证实是行之有效的: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 读完,在学生争着想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个故事在哪一本书中出现的,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二、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
很多学生为什么对学语文没有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没有从思考中获得乐趣。特别是在阅读文章时,有许多学生往往懒于思考,只是满足于把文章读完便了事,或者只是在于搜奇猎艳,对文章不愿作深层次的探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跟语文这一学科特点有关,也跟教师的长期教学习惯有关。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在理科的学习中,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例如算一道数学难题,当学生们经过冥思苦想后,找到了答案,这时,他们的心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快感,这是一种经过艰辛劳动,获得成功后的快感,是一种美感心理,从美学理论上而言,是因为他们直接感受到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感性形式体现出来的愉悦,正因为有这种美感心理,许多学生才对数学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语文则不然,同一个问题,往往答案多种多样,学生在思考中,无法明确判断自己的思考结果是否正确,无法获得成功后的美感享受,语文教师要明确这点。老师若在教学中,只在于把问题的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就只知道向老师要问题、要答案而已,便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提出问题,还要引导他们去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要再去彰显一言堂的威风,在学生面前装出自己学识渊博的样子,要多留给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并且不要过于在乎他们的意见的正确与否,只要是他们的思维成果,就应给予肯定。课外作业应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作业讲解时,应少给死定的答案,鼓励课外多阅读,多做读书笔记,多写读后感。不管是课内课外,都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意见是有存在价值的,而不应让老师或少数高才生的意见占“统治”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思考,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在艰辛的思考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否则他们会对思考失去信心,这样发展下去,他们就懒于思考了。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思考的质量,就应该讲究一定的思考方法。寻求好的思考方法的过程,就是“利其器”过程。
文章虽然千差万别,问题虽然多种多样,但在思考中,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联系生活思考
语文的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新课标就强调,让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把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在阅读教学时,才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想到他们在读某篇作品时会想到些什么生活。这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个体,他们来自各方,我们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是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常生活在他们中间,时刻注意时代的变化,而不只是在讲台上与学生见面,下了讲台,便踪影全无。其次要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生活经验,怎么联系生活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他的作品在三十岁以下的人是不宜看的。为什么不宜看?他指的就是生活经验不丰富的人不宜看。现今很多学生为了中考、高考而整天忙于书本之中,对于读书以外的其他生活漠不关心,他们的生活圈子越来越窄。这样下去,很不利于他们继续学习,也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应引导他们多参加学校、家庭、社会中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断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这样,便于他们对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的理解。
二、联系作品背景思考
在教学一篇具体的作品时,老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使学生在阅读思考时有更广阔的联系空间。文章都是时代的产物,要能更好的理解作品,必须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好文章的思想内涵,思考也才更加接近作者原来的写作意义,思考才更有价值。
三、把前后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文章的各个语句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的。因此,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上下文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读了上句下句、上段下段,要把上下的内容进行对照分析,明确其关系。一般说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中心句和非中心句、过渡、伏笔、照应、总分、设疑与解疑等。文体不同,段、句间的关系亦有所不同。在阅读教学中,应给予分类指导。
四、跨学科思考
语文涉及的知识面极广,社会自然、古今中外,它都可包容。学习语文,应要求学生善于把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文章所反映的内容进行思考。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科学知识,因此我们不仅要联系书本的知识,还应把学习语文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起来,以便顺应时代潮流,拓宽学生们的思维领域。
五、善于表达自己的思维结果
在思维训练中,应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用文字表达的过程,也是整理思维、加深理解的过程。因此,我们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中专;英语教育;词汇教学
一、词汇教学现状
目前中专学生普遍认为英语学习中最难学、最难记的是单词,不少学生渴望改革应试教育的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他们也希望能把英语学好。通过教学实践概括出的目前中专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及造成的学生词汇学习状况。
(一)孤立教词,讲解过多,消化不良。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积极参与。
(二)接触少、重复少、吸收少。由于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词汇教学、进行听、说、读、写不够,而导致词汇重复少、吸收少。
(三)系统性不够强,边学习、边遗忘。不少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一课一课地向前推进,造成词汇前后两张皮,系统性不强。使学生学了新词忘了旧词,或者越学越混乱。
二、中专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一)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
中专生本身英语功底较差,对英语词汇的学习甚至有厌烦的情绪。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中专生英语词汇学习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起点是要保证学生对一项事物有着最基木的认识,因此在学生刚入校时,教师不应当急于讲授新课程,而是可以通过词汇测试、问卷调查,口头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初中英语词汇学习的情况,对薄弱环节进行复习讲解,通过练习使学生热悉这此基础知识。
(二)记忆策略
记忆策略是指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记忆效率和记忆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应培养学生的记忆策略。一是瞬间记忆策略。瞬间记忆储存时间很短,但在记忆过程中占有主要作用。因此,在学新单词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记住所学的新单词,然后听写,也可以通过抢答或个别提问的方式由老师读单词,学生拼写,或是老师讲出单词中文意思,学生读出生词,或者老师读单词,学生讲出中文意思等。学生为了达到要求,快速记忆,必然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朗读记诵。这种训练可以提高记忆效果。二是理解记忆策略。理解了内容,就容易记住;理解得就会越深刻,记忆得越牢固。把抽象概念的词放在短语、句子或课文中学,能够使学生对词的理解具体化。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以新带旧、以旧学新,新旧知识联系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反义词辨析,同音异形词、词类转换词比较归纳等方式,想方设法地将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从而加深记忆痕迹,提高记忆效率。
(三)利用口诀记熟记单词
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记忆某一类具有相似语法功能的单词。在英语中有不少单词在句子中的用法相同,因此将这些单词归类,统一掌握,就能将分散的短时记忆变成为整体的长时记忆。比如,在讲动词不定式符号“to”在主动语态中在某些特殊动词后面可以省略这个语法现象时,可将这些动词归纳为口诀:“一感、二听、三让、四看、五 帮 助 ”,即:“feel;hear、listen;have、let、make;look、watch、see、notice;help”。通过这种顺口溜的语言意境,便能使学生长时间记住这些单词了。
(四)运用归类的方法巩固所学单词
当词汇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归类整理,这样会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所学单词。
第一,按词的内容归类。如,表示颜色的词:red,blue,black,white,yellow等;表示水果的词:apple,ear,banana等;表示衣服的词:coat, sweater,trousers,dress等。同一类的词归在一起,便于学生比较记忆,学生记忆一个单词,就联想到其他单词。
第二,按同义词、反义词的词性归类。同类词归类有look, see,当记起look时,就可联想到see。提起say时,便可联想到与它有关的speak,tell, talk。如果在联想的同时又进行分析比较,效果就会更好。反义词归类有:tall-short, fat thin, hot cold, white一black等。
第三,按同音异义词归类。在平时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接触到不少同音异义词,将这类单词合并记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单词记忆的效率。如:Bear -Please keep far away with the bear. It's dangerous. Bare-Don't walk on the sand with your bare feet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两个发音相同的单词进行合并对比教学,学生在单位时问内的有效记忆量则比原来翻了一倍。类似的同音异义词在平时学习中会遇到好多,如:pear-pair, here一hear, where一wear, won一one, eight-ate,等等。
(五)通过语境掌握相关词汇
学习词汇不是目的掌握词汇并正确利用才是目的。为了提高学生对词义的掌握,以及对词汇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英语语境加强记忆,即通过联系上下文双察语句和篇章之间的关系在整体语境中领悟单词含义提高学生对单词的应用能力。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中才有生命”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不要单纯的、孤立的教单词而是应该将单词与相应的语境结合起来,单词是死的担是句子却是活的。要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利用词汇进行造句通过实际运用加深对单词的记忆。
(六)精彩纷呈的造句练习
在上一学期中,我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词汇教学活动。如造句练习,通常是让学生在对新词汇有初步印象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例句,让他们进行自我创造——用所学词汇造句,可以是再课堂上口头进行,也可以是让学生课后笔头进行。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出色的表现让我赞叹不已。因此,每次练习后我会大加表扬,并在黑板上摘抄学生们的精彩句子。然后,我又动员那些程度好的同学尝试着用生词编写故事、写文章。每次批改学生的造句练习本都能让我又惊又喜,学生们总会带给我很多的surprise。
【词汇、阅读和写作教学之我见】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词汇目标教学之我见11-12
托福口语高频阅读书籍类话题常用词汇和题目12-18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12-17
初中英语阅读课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1
slep阅读常见词汇11-17
历年高考阅读词汇总结12-03
低年级阅读指导之我见05-28
小学生课外阅读之我见05-31
TOEFL英语阅读分类词汇05-30
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