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第一章练习题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通信原理第一章练习题(精选5篇)

通信原理第一章练习题 篇1

2.编译程序有哪些主要构成成分?各自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编译程序的主要构成成分有:词法分析程序、语法分析程序、语义分析程序、中间代码生成程序、代码优化程序、目标代码生成程序、表格管理程序及出错处理程序。(1)词法分析程序:从左到右扫描源程序,识别单词及其有关属性;

(2)语法分析程序:分析源程序的结构, 判别它是否为相应程序设计语言中的一个合法程序;

(3)语义分析程序:审查源程序有无语义错误,为代码生成阶段收集类型信息;(4)中间代码生成程序:将源程序变成一种内部表示形式;

(5)代码优化程序:对前阶段产生的中间代码进行变换或进行改造,使生成的目标代码更为高效;

(6)目标代码生成程序:把中间代码变换成特定机器上的绝对指令代码或可重定位的指令代码或汇编指令代码;

(7)表格管理程序:保存编译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8)出错处理程序:若编译过程中发现源程序存在错误,则报告错误的性质和错误发生的地点,有些还可以自动校正错误。

3.什么是解释程序?它与编译程序的主要不同是什么?

解释程序接受某个语言的程序并立即运行这个源程序。它的工作模式是一个个的获取、分析并执行源程序语句,一旦第一个语句分析结束,源程序便开始运行并且生成结果,它特别适合程序员交互方式的工作情况。

而编译程序是一个语言处理程序,它把一个高级语言程序翻译成某个机器的汇编或二进制代码程序,这个二进制代码程序再机器上运行以生成结果。

课本习题提示(第一章 第二章) 篇2

习题1.2 3. (1)a<a+2.(2)当a>0时,2<2+a;当a=0时,2=2a;当a<0时,2>2+a.(3)当a>0时,a<2a;当a=0时,a=2a;当a<0时,a>2a.

习题1.3 3. 有无数个解.如15,14,0,-3,-8等都是它的解.4. 大于50 N.

习题1.42. 共有两组:2,4,6;4,6,8.提示:设三个连续偶数中间的一个为x,则另外两个分别为x-2,x+2.

习题1.52. 正整数解为1,2,3,…,15.3. 参加合影的同学至少有6人.提示:设参加合影的同学有x人,根据题意,得0.6+0.4x≤0.5x.

习题1.6 2. 销售量达到4 t以上时,生产该产品才能盈利.3. (1)乙快;(2)0.3 h.

习题1.71. (1)y甲=25+0.4x,y乙=0.6x.(2)当通话时间超过125 min时,甲种业务对顾客合算;当通话时间为125 min时,两种业务收费一样;当通话时间少于125 min时,乙种业务对顾客合算.2. (1)y1=0.58x,y2=0.28x+600;(2)公路运输运送的牛奶多,铁路运费较少.3. 当制作300份以上时,选择甲公司比较合算;当制作300份以下时,选择乙公司比较合算;当制作300份时,两公司收费相同.提示:设制作x份材料时,甲公司收费y1元,乙公司收费y2元,则y1=20x+3 000,y2=30x.

习题1.82. 不等式组的解都是组成该不等式组的每一个不等式的解,但反过来,每一个不等式的解不一定是不等式组的解.4. 提示:设要用x h才能装完,根据题意,得50x≥1 800,

50x≤2 200.

习题1.94. 提示:设有x辆汽车,根据题意得8(x-1)<4x+20<8x或0<4x+20- 8(x-1)<8. 5. 提示:由2x-a<1,

x-2b>3,得x<

x>3+2b.其解集为-1<x<1,所以有

=1,

3+2b=-1.解得a=1,b=-2.

习题2.12. (2)、(3)是分解因式.3. 217.5.

习题2.22. (1)m(R12+R22+R32),2 512;(2)-7;(3)42.3. (1)、(2)、(4)错;

(3)正确.

习题2.32. (1)x(m-2),6;(2)(a-2)(a+4),-8.3. 2(a+b)2m2.

习题2.43. 3.14(R+r)(R-r) cm2,186.83 cm2.

习题2.54. 提示:设这两个连续奇数为2n-1和2n+1,则(2n+1)2-(2n-1)2=(2n+1+2n-1)(2n+1-2n+1)=4n×2=8n.

(本刊辑)

马克思主义原理大纲第一章 篇3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教学难点:物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矛盾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提问、小讨论为辅。○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 联系实际: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对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学 时:10学时(课堂讲授10学时)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2、哲学基本问题

①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以及各派哲学的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③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①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某一种或某几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当作物质本身。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特定的物质结构当作物质本身。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①恩格斯对哲学物质范畴的阐述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②列宁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①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什么是世界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什么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②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①静止是特殊的运动状态。

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4、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①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②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5、社会的物质性

①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不彻底性。②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科学规定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2、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表现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什么是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事物联系的特点 ①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②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①发展与运动之间的区别

发展就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②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界定。③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哲学范畴的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矛盾的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3、矛盾的斗争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②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5、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②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③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④内因分析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①从空间上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无处不在。

②从时间上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①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指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

②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唯物辩证法核心的核心。

②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本原则的思想基础。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的质、量、度的含义

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②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③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2、量变与质变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②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反对两种形而上学观点:突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②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和信心结合起来。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与否定的含义

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②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辩证否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周期性的过程

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4、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②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5、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②对待一切事物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略)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略)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的基础观点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与方法。

2、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①矛盾分析法的具体内容。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

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略)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略)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含义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①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的联系

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

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意识作用的主要表现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④意识指导和调控人的行为与生理活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与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实践。

③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①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②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堂讨论: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谈谈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思考题:

1、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范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有什么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来理解这一原理的现实意义。

3、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课外阅读书目:

1.《矛盾论》

2.《实践论》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4.《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

5.《自然辩证法》(部分节选)6.《谈谈辩证法问题》

习题:

一、辨析题。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简答题。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2、矛盾的统一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4、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哲学意义。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说明当前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3、简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材料题。

材料1:贝克莱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尼采主张“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材料2: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黑格尔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程颐认为“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事先”。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哲学观点?

第一章 总论【章节习题】 篇4

第一章 总论【章节习题】【考前提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法的形式中,效力仅次于宪法的是()。

A.《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B.《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2.2014年1月2日夜,某商场的保安人员邓某在回家途中被蒙面人员刺伤手臂并抢走现金1000元,随后邓某被路人送往医院。邓某在2014年3月5日得知将其刺伤的是同商场的保安陈某。根据规定,邓某要求陈某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日是()。

A.2015年1月2日B.2015年3月5日 C.2016年1月2日 D.2016年3月5日

3.杨某出售一批货物给刘某,双方约定,杨某于2014年2月10日向刘某交付货物,刘某于一个月后向杨某付款。杨某依约交付货物后,刘某未按约付款,而杨某也忙于其他事务无暇顾及。2014年5月15日,杨某出差期间遭遇泥石流,无法行使请求权的时间为15天,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杨某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日是()。

A.2015年3月10日 B.2015年3月25日 C.2016年3月10日 D.2016年3月25日

4.2014年2月5日,郑某欠赵某的20万元借款到期,但是郑某拒绝偿还,2014年5月10日赵某又向郑某索要欠款。根据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赵某主张偿还欠款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日应该是()A.2015年2月5日

B.2016年2月5日

C.2015年5月10日

D.2016年5月10日

5.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有关地域管辖的说法中,不符合规定的是()。

A.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

B.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辖

C.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

D.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实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管辖

6.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组成合议庭的成员,应该是3人以上的单数

B.针对延付或者拒付租金提起的诉讼,诉讼时效期间是2年

C.因不可抗力引起诉讼时效中止的,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D.当事人不服第一审判决的,应当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7.2014年3月20日,小马在某商场购买了一台电脑,回来后发现该电脑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商场对此没有任何声明。若小马对该商场提起诉讼,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日是()。

A.2015年3月20日

B.2016年3月20日

C.2018年3月20日

D.2024年3月20日

8.根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的是()。

A.停止侵害

B.排除妨害

C.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

D.罚款

9.根据规定,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拘役是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但是限制其一定的自由,交由公安机关管束和监督的刑罚

B.罚金是强制犯罪分子或者犯罪的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

C.驱逐出境是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的刑罚

D.没收财产是指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发现埋藏物属于法律行为中的非表示行为

B.行政命令属于法律行为中的双方行为

C.重大政策的改变属于法律事实中的法律事件

D.由自然现象引起的事实又称为绝对事件

2.根据规定,下列对法的形式理解正确的有()。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B.法律的法律效力和地位仅次于宪法,是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依据

C.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依据

D.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判决书也能作为法的形式

3.下列争议解决方式中,适用于解决纵向经济纠纷的有()。

A.仲裁

B.民事诉讼

C.行政复议

D.行政诉讼

4.下列选项中,属于仲裁基本原则的有()。

A.自愿原则

B.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的原则

C.独立仲裁原则

D.二审终审原则

5.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事实的有()。

A.吉林省松原市发生的地震

B.伊拉克爆发战争

C.刘某遇车祸死亡

D.邓某签发汇票

6.下列关于诉讼时效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B.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C.提起诉讼是诉讼时效期间中止的事由

D.只有在诉讼时效期间最后6个月内才可能中止诉讼时效

7.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复议范围的有()。

A.对工商局不予颁发营业执照的决定不服

B.对行政机关未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费不服

C.对国土资源局给予的撤职处分不服

D.对工商局暂扣营业执照不服

8.个体工商户曾某对A市工商局撤销营业执照的处罚决定不服,拟提起行政复议,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有()。

A.曾某既可以提出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提出申请

B.行政复议的举证责任应该由曾某承担

C.行政复议机关受理曾某的行政复议申请后,应该向曾某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用

D.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曾某应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营业执照的决定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9.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适用1年诉讼时效期间的有()。

A.王某被孙某打成轻微伤,王某要求孙某赔偿的诉讼时效

B.邓某拒付程某租金的诉讼时效

C.赵某寄存在甲寄存处的瓷器毁损的诉讼时效

D.李某拒付钱某货款的诉讼时效

10.2014年5月20日,恒远公司与大通公司签订了500万元的货物买卖合同,6月10日,双方因为合同发生经济纠纷,经北京市海淀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调解后,恒远公司因不服调解,向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行政复议,根据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恒远公司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B.恒远公司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C.北京市海淀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不予受理该复议申请

D.北京市海淀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应该受理该复议申请

11.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有()。

A.管制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B.没收财产是指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强制无偿的归国家所有

C.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D.拘役的期限是3个月以上2年以下

三、判断题

1.仲裁机构是民间性质的组织,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对经济纠纷案件没有强制管辖权。

2.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如果合同无效,仲裁条款也当然无效。()

3.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丧失胜诉权,但实体权利并不消灭。()

4.行政复议期间,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应该停止执行。()

5.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6.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都是针对横向经济纠纷的解决方式。()

7.法律权利和义务作为构成法律关系内容的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共同处于法律关系这一统一体中。()

8.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必须先调解,调解不成的及时裁判。()

9.违法行为、法律责任、法律制裁三者中,法律责任是首要因素。()

10.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均属于行政处罚。()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1)选项A:属于行政法规;(2)选项B:属于地方性法规;(3)选项C:属于法律,法律的效力和地位仅次于宪法;(4)选项D:属于行政规章。

2.【答案】B 【解析】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适用1年的诉讼时效期间,权利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1年内提起诉讼。在本题中,权利人是2014年3月5日知道侵权人是陈某的,那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日应为2015年3月5日。

3.【答案】C 【解析】拒付货款适用2年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发生了不可抗力和其他障碍(出差遇险),中止诉讼时效的进行。本题中,中止事由并不是在最后6个月内发生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日仍是2016年3月10日。

4.【答案】D 【解析】由于赵某向郑某主张权利,造成诉讼时效期间中断,因此已经过去的诉讼时效期间归于无效,从2014年5月10日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所以赵某的诉讼时效期间应该从2014年5月10日起重新计算,届满日为2016年5月10日。

5.【答案】D 【解析】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

6.【答案】A

【解析】(1)选项B:因延付或者拒付租金提起的诉讼,诉讼时效期间是1年;(2)选项C: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3)选项D:当事人不服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7.【答案】A

【解析】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诉讼时效期间是1年,故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日为2015年3月20日。

8.【答案】D

【解析】(1)选项ABC: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十种: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2)选项D:罚款属于行政责任,而非民事责任。

9.【答案】A 【解析】选项A:拘役是剥夺犯罪分子短期的人身自由的刑罚,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但是限制其一定的自由,交由公安机关管束和监督的刑罚。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CD

【解析】选项B:行政命令属于法律行为中的单方行为。

2.【答案】ABC

【解析】选项D:我国不实行判例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判决书只是一种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不能作为法的形式。

3.【答案】CD

【解析】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是针对纵向关系经济纠纷的解决方式。

4.【答案】ABC

【解析】选项D:仲裁实行一裁终局,而不是二审终审原则。

5.【答案】ABCD

【解析】地震、爆发战争和人的死亡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属于法律事件;而签发汇票属于法律行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都属于法律事实。

6.【答案】AD

【解析】(1)选项B:最长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2)选项C:提起诉讼是诉讼时效期间中断的事由。

7.【答案】ABD

【解析】选项C: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不属于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

8.【答案】AD

【解析】(1)选项B:行政复议的举证责任,应该由“被申请人”(A市工商局)承担,而非申请人;(2)选项C: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9.【答案】ABC

【解析】《民法通则》规定,下列事项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毁损的。

10.【答案】ABC

【解析】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

11.【答案】AD

【解析】选项AD:管制的期限是3个月以上2年以下;拘役的期限是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三、判断题

1.【答案】√

2.【答案】×

【解析】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3.【答案】√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丧失的是胜诉权,即丧失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权利人的实体权利并不消灭,债务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

【知识点】民事诉讼(P20)【难易程度】中

4.【答案】×

【解析】行政复议期间,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可以停止执行。

5.【答案】√

6.【答案】×

【解析】仲裁和民事诉讼都是适用于横向经济纠纷的解决方式;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都是针对纵向经济纠纷的解决方式。

7.【答案】√

8.【答案】×

【解析】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9.【答案】×

【解析】违法行为、法律责任、法律制裁三者中,违法行为是首要因素,它是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原因和前提。

《经济基础知识》第一章练习题 篇5

11、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 1,则该商品属于()。

A.高档品

B.必需品

C.低档物

D.生活用品

参考答案:A2、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是()。

A.资金有机构成B.时间

C.产品价格

D.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参考答案:B3、供给量的变动是因为()引起的。

A.非价格因素的变动

B.函数关系的变动

C.价格的变动

D.供给函数的参数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C4、市场供给力量与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称为()。

A.平均价格

B.理论价格

C.平准价格

D.均衡价格

5、市场供给力量与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称为()。

A.平均价格

B.理论价格

C.平准价格

D.均衡价格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均衡价格的形成。均衡价格就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

《经济基础知识》第一章练习题

21、需求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

A.愿意购买的数量

B.能够购买的数量

C.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D.实际需要的数量

参考答案:C2、下列关于保护价格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总是高于均衡价格

B.总是低于均衡价格

C.导致市场过剩,需要政府收购

D.导致市场短缺,需要实行配给制

E.可能会出现变相涨价的现象

参考答案:A,C3、最高限价的目标是()。

A.保护消费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B.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C.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D.保护生产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参考答案:C4、下列关于最高限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B.属于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措施

C.实施后会刺激消费,限制生产,使市场供给短缺

D.最高限价高于均衡价格

E.其目标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A,B,C5、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 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无影响

上一篇: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下一篇:2022年终工作总结开头、结尾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