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共9篇)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闽南的端午节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舞龙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本与龙无关, 但在元宵节时, 舞龙灯的活动必不可少。早在宋代, 就有了龙灯。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了南宋城中的龙灯:“元宵之夜……草缚成龙, 用青幕遮草上, 密置灯烛万盏, 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和今天的龙灯不同, 这里的龙灯是静止的。不过, 南宋时也有由人舞弄的龙灯, 大词人辛弃疾笔下“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的词句, 便是一种写照。上元夜必舞龙灯, 要扎鳖山或草龙, 上布灯烛。
引龙回
在春节之后, 每年的二月初二可谓专属于“龙”的日子———为龙抬头日。旧俗在这一天要用草灰弯弯曲曲地由门外撒到厨房内, 称为“引龙回”;小童在这一天开始入书房读书, 称为“占鳌头”;读书人在这一天要理发, 以取“龙抬头”的吉祥之意。
敲龙头
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 人们以长竿击打房梁, 谓之“敲龙头”, 意即把龙唤醒, 佑一方平安。同时大人小孩还口念:“二月二, 龙抬头, 大仓满, 小仓流。”有的地方, 人们还会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 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 称做“打囤”或“填仓”, 预祝当年五谷丰登, 仓囤盈满。
剃龙头
民俗中, 在二月二这天剃头, 会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 开始活动。所以人们对“二月二, 剃龙头”很重视, 谁都想图个好兆头。古时候有正月里不剃头的习俗, 沿袭到今, 就是不管头发多长, 都要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发。所以整个正月里, 理发店门可罗雀, 生意很少。而一到二月二这天, 来理发的人就络绎不绝。对这一天来理发的人来说, 重要的不是理发本身, 而是讨个吉利:大家都来剃龙头。有的地方, 女孩也在此日穿耳洞。
赛龙舟
这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按地支推算, “五”为午;“端”即“初”, 故而得名。端午节的历史极其悠久, 节日风俗也极为丰富, 其中一些活动与龙有关, 闻一多先生甚至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当然, 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赛龙舟。古时皇家龙舟非常奢华, 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 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 舟上建有数层楼台, 气势雄伟, 金碧辉煌。龙舟竞渡的规模亦宏大壮观, 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
少数民族的“龙民俗”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 与龙有关的节日与民俗更是举不胜举。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春节都是差不多的,热闹、喜庆而祥和。
春节的前几天,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张罗这张罗那,但是,却是我们小孩子最憧憬的时候。爸爸妈妈买了许多好吃的,而卧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便急切地盼望着春节的到来。
除夕那一天晚上,当然也是我家最开心的时候,全家三口人一齐静静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偶尔外面传来几声鞭炮声,也会觉得特别有趣。电视里搞笑的小品,优美的舞蹈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笑声伴随着窗外的鞭炮声,我们又开始放烟花,有的像开在天上的花儿,有的像切成一半的西瓜,还有的像一张可爱的笑脸,各种各样的形状,美极啦!
终于要正式过年了,拜年就是我们一家首要的任务了。每到一家,我都要说上一句吉祥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等,而爸爸妈妈则送上一份拜年时必备的礼品,主人则会拿出一个红包递给我,这是我最高兴的事了,于是心里盘算着这钱该怎么用,买些零食?或是文具?买点玩的也不错,谁知一回到家就被“无情”的妈妈给收了去,我只好无奈地把这些个幻想的泡泡给吹灭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就到处做客,丰盛的饭菜,炫丽的灯光,大人们喝酒时的祝福包围住了我,而我呢?则和哥哥一人拿来一大瓶饮料,东东快快地喝了个够,哪晓得一会儿我的肚子便疼的厉害,难受极了,后悔啊。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已经上学了,新学年的开始,将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但在这一天,我们家还是要吃元宵的,过年的气氛丝毫没有减弱,照旧的笑声,照旧的喜庆,照旧的开心。
就这样,快乐的春节过去了,每当细细回想是,总会不禁笑出声来……
过年
按照家乡的老规矩,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
从这天开始,人们都忙着准备各式的年货,大街上人来人往,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息。
到了大年三十可真热闹,家家敢做年夜饭到处飘荡着酒肉的香味。大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上了漂亮的年画,每一家都灯火通明,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相互谈论着自己一年来的收获。门外的鞭炮声起伏不断,我忍不住拿了一挂鞭炮跑了出去。
正月初一这天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们拿着长辈发的压岁钱高高兴兴的去买爆竹和玩具。
正月十五是过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县城观看社火表演。社火的队伍可真长啊,有锣鼓队,秧歌队。还有许多学生组成的方队。到了晚上人们举头赏月,吃元宵,看烟火,观灯展,猜灯谜,忙的不亦乐乎。
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过年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过年
驾祥云门接福;蛇吐瑞气户迎春。告别了龙年,我们又迎来了蛇年。时间飞逝之快,今年的春节已经到来。在过年的这几天里,我都是开心快乐的度过,因为春节毕竟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既然是我们国家的节日,当然也少不了以下几大实事要做:
一、除夕之夜逛花市
除夕与往年不同,今年的除夕在二十九,所以我们会感到春节特别的快。在我们当地,这天最缺少不可的就是逛花市,买年花了,于是到了晚上,我们全家便到了广场,来选购几盆心仪、寓意很好的年华。虽然一到这儿已是人山人海,交通也开始阻塞起来,而这种情景则更能反应我们对于春节的喜爱之情。最终,我们选了几盆蝴蝶兰,而在这时,我们也碰见来这里采访的记者正在问一位买年花的市民:你买的年花有什么寓意呢?该市民回答:吉祥啊!如意啊!我想也是,实际上每盆花都很好,都有好的寓意,只不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二、除夕之夜看春晚
今年的中央春晚可谓是精心力作啊,瞧那舞台,由几百块方格组成,方块与方块之间可以上下移动,为舞台的场面增加了几分新鲜的感受。无论是舞台的优美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博得了台下观众的热烈鼓掌,赢得了电视前面正在观看的群众的热烈好评啊。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由席琳·迪翁(CelineDion)演唱的“我心永恒”,我非常喜欢听这首歌,无论是他的旋律还是他的歌词,都非常的优美,加上荧屏背景的衬托,更使得人景歌旋四种相结合,使得这首歌更完美展现出来,一听到这首歌也使我联想起《泰坦尼克号》这部悲情的爱情美剧,啊!那感觉真是又说不出的话啊……
三、大年初一祭拜先祖,祈求平安
大年一早,我们全家就起来祭拜我们的老祖宗,祈求来年风平雨顺以及寄托对他们逝去的哀思及来年的平安,吸取老一辈人成功的经验,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打创造我们美好的每天,走好我们今后的每一步并默读自己来年的梦想,祈求祖宗的保佑,,蛇年大吉,加油哦!
四、大年初二、初三大拜年
本地都说:“初二是会娘家的日子。”于是初二的一大早,我们全家都来到了外婆家中,看着家中那琳琅满目的彩灯和沁人心脾的花香,使我感受到家乡浓烈的过年味啊。拜年,既可以拿到红包,又可以和家人共享一年来的心得体会,实在是两全其美啊!
……
“心想事成红运开,人和家顺福星照”,横批是“四季平安”,这福春联就是我家的春联,这副春联寓意非常的丰富,代表每个人在心想上能事事成功,家人与家庭能够和顺,为此我也将这幅寓意祥和的春联献给大家,祝福大家新的一年:“蛇年行大运,心想事就成。”
西瓜,还有的像一张可爱的笑脸,各种各样的形状,美极啦。我收到了许多许多的压岁钱了,我非常非常的开心,因为我又长了一岁。
过年
的这场风雪阻挡了多少回家的梦想,大人们在外工作了这么多年,年是回家的期盼,家是永远的梦想。当人们带着多年的期望,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可风雪阻挡了人们回家的道路。留在外地工作的人,有谁不想念家这个温馨的字眼。有谁不想念母亲包的那热气腾腾的饺子,年,也就只有短短的几天。或者有人说年这几天他能挣很多的钱,可为什么,人们能为了这几天赶回家里,因为,春节是中华人民以持续了五千年的历史,节日是生命的盛典。若人们把节日的时间拿来挣钱,那岂不是侮辱了“节”这个神圣的字。
听到了闹钟的呼唤声,爸爸,妈妈和我从睡梦中醒来。大家匆匆穿上新衣服,匆匆穿上鞋子,又匆匆的像火箭一样冲到楼下。这匆匆的脚步声是做什么的呢?噢,原来是我们家要贴红彤彤的对联!“呯腾,呯腾,呯腾”经过爸爸,妈妈和我的“奋勇战斗”,对联很快整整齐齐地在门口边站岗了。它们似乎在说:“八方财源进福门,四季鸿运聚宝地,福到家了啊!”
中午,奶奶和大伯、二伯、叔叔,我们一大家人来到了饭店。进了包厢,大人们在一边聊天,而我和小弟弟在一边唱歌,跳舞。不一会儿,“啪,啪,啪”,随着一声声鞭炮的响起,我们大家陆续地坐到位置上。这时饭桌上已经排满了美味佳肴的饭菜,有绿油油的菜花,有雪白白的山芋,有黄灿灿的玉米羹,有香飘飘的烧鸡,还有红烧的大鲤鱼……。我拿起筷子,从饭桌上夹起许多的菜,可是我眼大肚子小,才吃了不到一半。我刚想要结束“战斗”时,我突然想到了悯农这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于是,我就下定决心“劳动”。“吧唧,吧唧,吧唧”我十分努力的吃了起来。“呯!”我把筷子放下来,终于结束了“劳动”。我情不自禁地摸了摸自己的小肚子,哎呦!小肚子现在变成了一个大皮球了!
七点钟,饭菜已端上了桌,就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停电了。把我急得抓耳挠腮“这大过年的,停什么电啊!”我抱怨道,幸亏奶奶拿来两根蜡烛,不然连年夜饭都吃不成了。我取来碗为大家盛饭,妈妈说:“今天我们吃的可是‘烛光晚餐’”大家都哈哈大笑。“今天的饭菜可真丰富啊!”我说,“有鸡,有鱼,还有四喜丸子!”我们喝着饮料,品着美味,一家人团团圆圆,欢欢乐乐地过大年!
吃完饭,我们一家人点着蜡烛,坐在屋里聊天,真有秉烛夜谈的意味。过了一会儿,电终于来了,我们赶快打开电视看春晚。
快十二点了,性急的人已经点燃了鞭炮,外边爆竹声以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天空也被点亮。
我抱起早已准备好的一大卷鞭炮,拉着爸爸就往外跑。在门口我们拆开包装纸,拉出引线,我接过爸爸的打火机,小心翼翼地点燃引线,赶快跑到门后,从门缝向外看。只听“噼里啪啦”一阵巨响之后,门外铺着一层红通通的炮纸,妈妈说:“这叫大地红,预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放完鞭炮我们又放起了礼花,我抱出礼花,在门口点燃,只听“轰”的一声,一朵美丽的烟花在天空中盛开了,像一朵斑斓的菊花,在黑的有些神秘的夜空中瞬间展开,又迅速凋零。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烟花,我真想用相机把它留下来,但美丽消失得太快,我只能把它留在脑海里。
过年了!
过年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我们迎来了以期待已久的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是新一年中的第一天。这天,真个热闹。侧耳细听,有小朋友的嬉闹声,有大人们的聊天声,还有老人们的祈求声;,放眼望去,天空中,五颜六色的烟花像一朵朵秋天里绽放的花朵,好不精彩。家家门前都贴着倒福字,意味着新的一年会有福到。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看呐,桌上的菜可真丰富呀!有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和椒盐排骨,还有弟弟的最爱—豆沙包。可我和弟弟却无心情品尝这美味的菜肴。听着门外一声声爆竹声像,看着窗外一束束五彩烟火,你说,对于我们这还没长大的小孩来说,能不心动吗?这时,弟弟终于按捺不住了,大叫一声:“我要放烟花!”随即,这句话也的到了我的支持。爸爸不好拒绝,只得拿出烟火来。我和弟弟见有的玩儿啦,可把我们高兴坏啦,拿出烟火便放。弟弟见我的大,便吵着要换个。为了安全起见,不对,准确的说,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娱乐起见,自然是不可能的喽!弟弟见我不给,那可得了,便对我发起了攻击,糟糕,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要上映啦!爸爸见我们吵得不亦乐乎,马上当起了维护世界和平者。爸爸拿出一个特大烟火,放在门口点燃了引线。不一会儿,随着一声闷响,天空中便出现了五光十色的烟花,看见天空之中这美丽的烟花我和弟弟便不吵啦。在这么多的烟花之中我却一个也叫不上名儿来,于是爸爸便给我们当起了解说员:“看呐,那个晶晶亮的,撒的满天都是的就是‘满天星’啦!再看,这个像飘下来似的,还五彩缤纷的,就是‘降落伞’,快看,这是‘天女散花’一个个星火撒下来,可不就是花瓣吗?喏,这个快速的,像火箭一样划下来的就是‘许愿流星’还有还有……”对啊,这烟花不仅好看,名字也好听呢!哈哈,这回可长见识了,认识了这么多的烟花。
贴春联是我们民族好风俗。有一些文质兼美春联,不受时代,地域限制,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无不道出了人们讨口彩、求吉利心态,流传是极为久远。
祭祀祖先
春节祭祖,是人们必经一项活动。新年将近,各家各户祖宗牌位早已掸得千干净净。祭祀时,先将香纸蜡烛,牲礼酒浆备齐,供奉于祖宗牌位前,然后上香跪拜,叩头作揖。一副毕恭毕敬样子,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百善孝为先传统美德。
拜年
新春伊始,人们一见面就要恭贺新年;左邻右舍,同仁同事更是拱手作揖,互相拜年。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书中写道;“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这就是说,大年初一,家庭内晚辈,先给尊长拜贺后,家长再率领卑幼者到邻舍、族人或亲戚家去拜年,或者家长派遣子弟为之代贺。
给压岁钱
小时候收到压岁钱时特别开心, 压岁钱一般是除夕夜长者发给晚辈。在正月初一小孩拜年时,大人赏赐给孩童们,并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压岁钱,寄托着长辈殷殷希望!。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孩望过年。原来,过年对小孩有一笔特有犒赏一一压岁钱。
压岁钱是长辈发给晚辈,小儿们得了压岁钱,便可以买一些节日玩艺,自然高兴无比。清代有一首描绘得压岁钱喜悦心情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权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春节的含义
从经济文化来看,由于中国人及海外华人把春节当做一个盛大的节日,带动了许多商品的消费,包括歌舞表演、书法绘画以及民间的彩扎业、鞭炮业、香烛业、剪纸彩画业等,特别是跟饮食相关的行业更是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每年春节“黄金周”都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独特景象。
春节也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新年与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一年之始与四季之始的时间基本合拍。过年时兴的花果植物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从社会生态来看,春节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浓浓的暖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和谐社会,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有人内心的和谐。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春节期间成为信息流通的高峰期,手机短信频发,不乏原创性作品,洋溢着文采和生活哲理;电话、互联网连接着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可视电话、网络拜年成为新的联系沟通方式,这是现代高技术和信息社会带来的便利。咫尺天涯,信息即时通达,信息时代信息“爆炸”,人们互致问候,相互祝福,使“地球村”充满欢声笑语,增强感情交流,这是全球化时代的新景观。
春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精神文化意蕴。许多民俗活动都有强烈的感情和精神寄托,在相沿成习的礼俗和仪式背后,内蕴着人们的精神家园,展现着民族凝聚力。这一时刻显得如此隆重——鞭炮声声,代表辞旧迎新;守岁压岁,寄托着殷切的希望。热烈的贺岁礼仪,不仅巩固了家族伦理关系,增进了家人的亲情,凝聚了人们的感情,而且使社会关系得到调整。在中国,春节不只是一个节日,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春节必吃的10种食物
1.饺子
春节必吃的食物有饺子,饺子是我国春节的传统食物之一,距今已经1800多年的历史,而且在饺子中放入硬币,有着吉祥如意的寓意。
2、年糕
春节必吃的食物有年糕,年糕是通过糯米蒸制而成的,最初是为了防止年兽吞噬小孩而制作的祭祀食物,而如今则有着”年年高”的寓意
3、汤圆
春节必吃的食物有汤圆,汤圆是汉族的传统食物,因为形状圆润,也有着团圆的谐音,因此在我国的南方大多数人春节都会吃汤圆。
4、团子
春节必吃的食物有团子,团子是糯米作为面皮包入肉、榨菜等馅料,有着团团圆圆的寓意。
5、鱼
春节必吃的食物有鱼,在过年的时候几乎每家餐桌上都与有一鱼,寓 意指年年有余。
6、猪肉.
春节必吃的食物有猪肉,在古代猪肉较少,因此春节是餐桌上的肉类越多表明日子会更好,为过年添加彩头。
7.鸡
春节必吃的食物有鸡,鸡有着吉的谐音,因此春节时吃鸡有着吉祥如意的寓意。
8、瓜子
春节必吃的食物有瓜子,在古代瓜子象征着银子,而如今抓瓜子有着抓银子的寓意,为新的一年带来好的彩头。
9、橘子
春节必吃的食物有橘子, 橘子外形圆润,有着团圆的寓意,而且春节食物比较油腻,橘子也有去油腻的效果。
10、糖果
风俗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每个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生活习惯和生活变化是不同的。只有全面了解一个地区的风俗,才能更好的了解、认识这个地区,才能更容易得在这个地区生活。“入乡随俗”这句成语就在某些程度上道出了了解一个地区风俗的重要性。为了更多更全面了解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我深入村落,对那里的民风民俗作了全面深入的调查。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办年货、贴春联,可谓忙得不亦乐乎。这种特色又主要体现在了春联上。中国人的特点,春联的内容一般都是关于幸福的、健康的、财富的。然而,在我们村,春联的内容却丰富多彩,真实淳朴。一句“情投意合,婚姻自由”道出了村民对幸福美满婚姻的向往;一句“提高警惕,保家卫国”表达了军属家庭对当兵子女的殷殷期望;一句“六畜兴旺猪为先”表达出养猪人家对来年的憧憬;一句“一心为主”表现出基督教徒的忠诚``````横批的内容也有特色,一般的横批都由四个字组成,而在西夏峪村竟然有三个字的横批,横批的内容是“恭喜发”。想想,这必是这家主人的高明之处,人家用四个字只能表达一个愿望,而他用三个字却能表达出数种愿望。
这边的春联只包含三个部分。一部分两边的小对子,一般由7到8字组成;一部分是门上的大对子,一般由4到5字组成;最后一部分是横批,一般由4个字组成。因此在我们那边被称之为“门前子”的春联在这里是不被包含在春联的内容之中的。在这里,春联有的贴法也是又有讲究的。对于家里有丧事的人家来说,在丧事的第一年是不允许天春联的第一年要贴白的;在丧事的第二年,要贴黄色的春联;在丧事的第三年,要贴绿色的春联。在丧事的第四年才可以贴红色春联。横批的贴法也有所不同,一般贴横批是一张纸是不分开的,而在这里。几乎有一半的人家在贴横批时一张纸是分成两半的,每半两个字,然后对称贴。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除此之外,春节期间,大家也会有些娱乐活动,在以前的时候,这个村子的村民会自发组织起来,组成一支锣鼓队和秧歌队,大家在一起娱乐娱乐。但由于近几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几乎家家都配上了电视机、VCD等,这种娱乐活动也就渐渐退出了舞台。现在大家主要活动就是全家坐在一起看电视,或者出去看看高跷队。春节期间,村子还有些小的风俗,例如:初二的时候媳妇们都回娘家拜年。对以一些订了亲的的年轻姑娘来说,初二至初六这几天要一直呆在婆婆家。对于一些家族长辈来说,初一到初三摆弄家谱,了解一下一年来家族成员的变动情况。
放爆竹是春节期间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传说燃放爆竹可以驱妖除魔,所以每年从除夕之夜起,到处就响起了接连不断的爆竹声。阵阵烟花,声声爆竹,给节日增添了无比热闹喜庆的气氛。
风俗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动而不断变化.或许它会演变成另一种形式,或许它会从此会消失。上述的风俗是否会延续下去,是否会流传百年,相信,不久的
民俗心态是由无数人长期积累的习惯性的感想。而这种感想从何而来呢?是从四书五经、圣人先贤那里得来的吗?不是, 而是生活, 是长期的人们的共同的实际生活。而“中国人的多数向来是不识字或者识字很少或者识字而不大读书的”。因此, 民俗心态就是在多数的无“文”中形成的, 而少数的“文”是处于多数的“无文”之中, “无‘文’的文化总是或暗或明占上风。”[1]
金克木首先从被人们认为是从外国搬来的新诗入手, 通过独特的文化解说方式, 剖析了新诗的本质, 并揭示出所谓的新诗并没能跳出中国民俗心态的掌心。新诗可以用新语言 (白话) 代替旧语言 (文言) , 但诗中的符号却变不了。一种符号, 在诗中是一种道具, 它反映的不仅是诗人的心态, 也是民间的心态。诗人对诗中的符号不能随意改变, 否则所表达心情与意境也会改变。例如, “走不完的路”是中国诗常见的意境, 因此, 长廊、悠长的巷子是直接的符号, 还有间接的符号, 如驴。因为驴走得慢而显得路长。所以陆游会写, “细雨骑驴过剑门”, 而不写, “细雨骑马过剑门”, 马太快, 路就短了, 意境也就变了。再比如, “淡淡的愁怨”也是常见的意境, 新诗在酝酿此种意境时也避不开旧诗中常用的符号, 如细雨、油纸伞或丁香, 它们总不能被换成暴雨、雨衣或荷花的。所以, 无论新诗还是旧诗, 实际上都是有“文”的人表达出了无“文”的人的习惯心态。
在《论语》中, 孔子等儒家圣贤把人和人的关系结构作了排列, 为各种关系设定了轨道。但是这些关系和轨道是凭空设想出来的吗?是儒家规定了民俗, 还是民俗规定了儒家呢?比如, 中国历史上经常上演的株连九族、满门抄斩的悲剧, 是受儒家尊者上者代表卑者下者的思想影响吗 (最权贵者代表全族, 一旦犯法, 全族承担) ?但是秦国对商鞅, 奉行法家的秦朝对李斯, 楚国对伍子胥, 赵国对赵朔, 都是灭族。通过对《论语》这部“高高在上的经典”的细致分析, 金克木认为, 它实际上和不识字的多数老百姓的民俗心态离得很近, 圣贤思想和民俗心态是相通的, “ (二者) 恐怕是交互作用而普通人的民情风俗更有力量吧?”[1]
那么在民族心态的左右下, 人有没有选择的自主性呢?金克木认为, “人总是按照自己周围的群体的习惯而思想行动的, 所谓自主不过是在不同习惯之间的选择。”[1]而外来文化可能会添加新的选择, 但外来文化是否能进来, 或者哪一部分能进来, 又往往依照不自觉的原有习惯。中国人对于外来文化有强烈的选择性。“人家自己最为欣赏的, 我们除了少数专家外, 往往格格不入;甚至嗤之以鼻, 或则改头换面, 以至脱胎换骨, 剩个招牌。有的东西是进不来的, 不管怎样大吹大擂, 也只能风行一时。有的东西是赶不走的, 越爱堵截咒骂, 越是会暗地流行。”[2]所有这些, 归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民族心态。
民俗心态是不随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是个人不可抗拒又不可制造的。但民俗心态 (大多数人的文化) 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因素?正如金克木自己所感慨的, “可是人已经到了风中残烛的晚年, 勉强作了一点‘文化的解释’的试探, 再没有力量向前走了。”[1]对于这些问题他也没有进一步地探究或论述。但他仍然认为对于民族心态, 我们是可以施加影响的, 虽然这个过程很缓慢很漫长。“历史既是不随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又是人们自己做出来的。文化的发展大概也是这样。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历史和文化的进程, 但是我们已经可以左右历史和文化, 施加影响。若不然, 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2]
金克木描述了一个在发展上具有坚韧持续性, 在吸收外来文化上又有很强选择性, 而且在整个文化体系内居于上风的民族心态。这一点对于今天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应对中外文化的相互激荡冲击会有什么启发意义呢?
首先, 民族文化的根在社会。民族心态 (更多的是一种无“文”的文化) 并不能为有文的文化所随意改变, 相反, 有文的文化是在表达、凝练无“文”的文化。真正影响民族心态的是社会生活。民族文化的兴衰根源于社会的兴衰, 而不是相反。所以, 我们今天要保障民族文化的独立与发展, 最根本在于建设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 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只要我们在政治上不断完善民主法治, 在经济上追求公平正义, 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我们的文化就有了牢固的根基, 就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对内具有高度凝聚力, 对外具有强大吸引力, 因而就不会有被外来文化所吞没的危险。
其次, 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鹄的, 推动理论创新, 鼓励百家争鸣。理论只有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 才能更好地符合而又反过来影响民族心态, 进而才能起到引导文化发展的作用。按照金克木的逻辑, 理论创新, 作为有文的文化, 应该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标尺, 把批判的眼光指向社会的发展, 然后再通过社会的实际发展间接影响无“文”的文化, 而不应试图通过纯粹的理论演绎直接来改变无“文”的文化, 即民俗心态。总之, 是否以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为目的是衡量一种理论是否真诚的基本尺度, 而是否符合国家与人民的利益需要是衡量一种理论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准。前者是一种主观态度, 是学术自由和理论创新的基点, 而后者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
第三, 以自信、平等、开放的状态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与对话。我们悠久的文化有着牢固的根基, 不是任何外来文化能轻易撼动的。而且民族文化要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保持独立、蓬勃发展, 首先要知己知彼。所以, 金克木认为, “中外文化互相冲击, 我们需要关心一下当前世界思潮中的问题, 并且参加进去对话。不是只提供情况和资料, 不是只说自己的意见。而是对话, 以平等的地位, 不高也不低, 参加到世界思潮中去。”[2]这样, 我们既能吸收外来文化的文明成果, 也能以我们的优秀文明影响世界。总之, 一种理论只有在与同时代的其他主要理论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对话中确立和发展起来。文化也一样, 只有在开放中才能更好地发展与繁荣。
摘要:金克木认为, 民俗心态是由无数人长期积累的习惯性的感想, 他指导着我们的言语行动, 甚至在与有文的文化 (即思想理论) 的交互作用中或明或暗占着上风。他对于民俗心态的内涵、特点与作用的理解, 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中外文化的交汇与对撞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民俗心态,文化,金克木
参考文献
[1]金克木.无文探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1:10-61.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吃粽子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饮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是从古时候就传承下来了的习俗。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是不会纯饮的。雄黄酒具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戴百岁索
端午节扬州的孩子们穿戴上虎衫、虎兜、虎鞋,背着布老虎,鞋底还绣有“五毒”踩在脚下, 脸上涂着雄黄酒,额上有大人蘸雄黄、朱砂写的一个“王”字,借助虎威来驱邪避恶;颈项和小手腕上戴着红、黄、青、白、黑五色丝线“百岁索”,传说代表阴阳五行的五色丝也能避邪驱恶。人们在衣襟上挂上一串五色丝缠绕的香袋,香袋里一般装着配制的白芷、苍术等芳香类中药。
躲端午
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于这一日投江自尽,后在中国演化为端午节,以纪念屈原,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是华人四大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 传统民俗作文
★ 春节传统民俗
★ 端午节民俗活动及传奇故事
★ 节气大雪民俗活动有什么
★ 传统端午节祝福语
★ 传统端午节感受精选
★ 勿忘传统端午节
★ 与传统民俗的作文
★ 端午节民风民俗作文
台湾民俗命理专家赖国光表示,中国人农历新年迎财神可简单分为南北两种北方人习惯在正月初二迎财神、以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等,中午再吃元宝汤;而南方人则是习惯在初五迎财神,同样也是于清晨放鞭炮,“破五”送穷神、去晦气,迎接财神。
在家祭祀财神,赖国光建议,应谨记三大原则,首先看农民历找财神时辰、再来是财神方位,最后建议诵词如下,“弟子(信女)姓名、出生日期、家中地址,今日焚香并准备了供品(如有金纸包括金纸)恭奉财神,祈求财神可以帮弟子(信女)带来正财运(偏财运),让弟子可以运气越来越好。”
财神方位部分,赖国光指出,住家最基本之格局财位多位于进门斜对角,而流年风水财位则需年有所不同。而供品则宜包含红、青、黑、白、黄五色供品,最常见的供品为苹果、青苹果、木耳、白米、香蕉,加上金纸。此外,民众也可准备象征“钱到家”的三帝钱(乾隆、道光、嘉庆)做为求正财之物。
财神爷并非只单一神祉,可分为正财神、偏财神、文武财神,不同财神各有其管辖范围,除一般地方财神,如土地公外,赖国光也建议,可依照不同职业别祭祀不同的财神,如需要开疆辟土之业务可拜关公、寒单爷,而较为文静的内勤工作者可拜范蠡。
赖国光也表示,民众如到庙宇中祭拜财神庙,应遵守各庙之间不同的祭祀方式,现在几乎每间庙宇都会标明祭拜顺序,民众若还是有所疑问,建议最好直接询问庙方人员,以免以错误方式祭拜。
今天是正月初二回门是喜,一起来看看这天有哪些民俗旺运法和注意事项。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天,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出嫁女儿偕女婿回娘家的日子,称为“回门”。早期还须由娘家兄弟前来迎接,并准备红包分送给小辈。
记得大年初二回门时不能空手,且带给娘家的礼物,必须是双数,单数则不吉利。 不能做牙修牙。
祭拜土地公,早期多以牲礼祭拜,现代逐渐改为鲜花水果。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不但如此,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象征幸福团圆,好运常在。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
大年初二,孩子们都会提着鲤鱼灯去讨个好意头。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人们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人们早起后,早鸣鞭炮,早开福门,早迎财喜神,早出门叩节拜年。过了“四始”日,人们就不再讲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的.说法。
大年初二回娘家相信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一个老传统,每年正月初一一过,嫁出门去的女儿们就会纷纷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过年,看望家中的老爹老娘。女儿回娘家,必须要备办好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然后由母亲分送给邻里乡亲。但是姑娘回娘家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只能吃中午饭,晚饭前需要再赶回婆家。 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委各部委,区直各部门(单位),各群众团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三次全体会议、固原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原州区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化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活动,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区委、政府决定开展以“启民智、修民德、正民风、讲民主、惠民生”为主题的农村民风建设。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抓党风、带政风、促民风”的总体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启民智、修民德、正民风、讲民主、惠民生”为目的,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法治教育为基础、民主管理为手段、民生改善为动力、示范引领为抓手、基层组织建设为保证,结合“下基层、解民忧、帮发展、促和谐”活动,着力建设“遵规守法、明礼诚信,纯朴向善、理性包容,民族团结、勤劳致富”的优良民风,进一步优化原州发展环境,促进原州社会和谐,推动原州经济发展。
二、建设目标
(一)农民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农民群众学法用法能力明显提升,自觉依法按程序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的意识明显增强,权力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更加深入,法律援助机制更加健全,法制化管理水平切实提高。
(二)农村社会风气明显改进。农村崇尚先进、学习典型蔚然成风,追求文明、向善向美成为自觉行动,传统美德与时代新风更加融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民风建设的作用有效发挥,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三)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民房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脏乱差局面不断好转,群众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环境育人、环境引领民风的作用日益显现。
(四)农民致富能力明显提高。积极探索致富奔小康新途径新方法的意识明显增强;尊重科学,运用现代技术推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观念更加深入;积极鼓励和引导致富能手带头创业、带头致富,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五)农村民主管理明显加强。农村基层群众自治体系更加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实践更加深入;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的理念更加坚定,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的制度平台更加完善。
(六)农村民族团结更加巩固。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农村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宗教知识得到广泛普及,“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形成凝人心、聚力量的发展氛围。
三、建设原则
(一)坚持正面教育,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深刻认识民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推进民风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做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二)坚持因地制宜,解决突出问题。按照民风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认真查找当地农村民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影响良好民风形成的主要因素,制定净化民风的具体整改措施,标本兼治,确保实效。
(三)坚持创新载体,营造良好氛围。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富有特色的活动方式和载体,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加大民风建设宣传力度,增强民风建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为各项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主要任务
(一)抓好民风教育
1、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结合“连心工程”和“双迎双争”活动的开展,在农村基层党员中深入开展“评星定格”活动,扎实开展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重视发挥党员在民风建设中的模范作用,实现活动先行从党员干部中开展,作风先行从党员干部中转变;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严肃查处农村党员干部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各种现象,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实现以党员带群众、党建带群建、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2、加强村民道德教育。在农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教育,通过发放通俗读本、开设道德课堂,开展“好婆媳”、“文明社区”、“五好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通过成立由村民小组长、退休老干部、道德模范、妇女代表、本村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德高望重的老者组成的“道德评议会”,推动道德新风进万家,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团结友爱、礼让宽容、守望相助的良好乡风民俗。
3、加强村民法治教育。结合“六五”普法活动,深入开展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健全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制度,通过“法律进农户”、“社区法律讲堂”等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教育引导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以合法有序渠道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努力营造农村法治化的良好氛围。
4、加强村民科技教育。深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了解掌握农民群众所需、所想、所盼,根据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
5、加强农村家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农村青少年开展一些既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有益又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文明礼仪知识宣传,在村内清捡垃圾、打扫卫生和敬老院帮助老人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教育农村青少年从小要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爱环境、树美德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孝老爱亲、爱家爱村、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
(二)抓好农村文化建设
1、加强民俗文化活动。以满足农民精神需求为根本,通过举办“农村民俗文化节”,以文化大院、歌咏比赛、花儿大赛、农民运动会、民间艺术大赛等民俗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广大农民群众在自娱自乐中感化心灵,享受更多更健康的精神食粮,体验文化的力量,实现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从而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努力争取给各村自乐班配备一批演出设备和文化体育器材。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加强“农家书屋”建设,配齐配全各类文化教育书籍。加强农村文艺队伍建设,组织文艺项目培训,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农村文艺骨干。完善村级篮球场等活动场地及其他体育设施建设,使农民在活动中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抓好农民素养提升
1、加强农民诚信教育。搭建诚信信息平台,建立村组(社区)农民和居民诚信家庭簿,对在金融、工商、税务、民间活动组织等方面信用度好的群众,在信用贷款、工商注册、纳税管理、教育帮扶等政策上进行倾斜扶持,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诚信带来的诸多好处,引导农民做诚实守信、道德高尚的人。对信用度不好的群众,通过开展诚信培训教育活动,健全信用激励机制,教育农民群众树立信用意识,提高农民各方面信用度,形成农户争当信用户、村干部争创信用村、人人讲信用、村村重信用的良好诚信环境。
2、增强农民社会责任意识。组织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商讨村组(社区)大事等村镇建设活动,从民主决策事务出发,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职责和法律义务,遵纪守法,做正派人,从正当业,行正确事,增强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从爱护公共设施、积极参与农村公益活动出发,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增强农民群众感恩社会意识,做一个对村镇、对人民、对社会尽义务和负责任的公民。
3、培养农民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健康新风进万家”教育活动。通过科技、卫生、体育“三下乡”活动,大力倡导婚育新风,反对奢侈浪费;倡导殡葬改革、厚养薄葬,反对铺张挥霍;倡导科学文明生活,反对封建迷信;倡导健康有益娱乐,反对赌博活动;倡导优生优育,实行计划生育,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健康快乐、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4、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要求,积极推进农村“四通四改四化”工程(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引导农民群众形成良好的家庭、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
(四)抓好农村管理创新
1、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通过加强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群团组织建设,积极开展群团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妇联等组织在推进民风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公益性民间组织等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提高村民组织化程度,发挥社会组织在推动民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深化村民自治。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民主议政日”、“五牙子章”民主理财、民主评议等村民自治制度,建立计划生育、公益事业、环境卫生、治安调解和文体娱乐等群众自治组织,依法深入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践活动,切实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3、完善《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商议和完善《村规民约》,使其更加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切合当地农民群众新期待、符合文明进步新趋向,提高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
4、规范村务公开。以“村民议政日”为切入点,深入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推进党务、村务全过程公开,形成对村级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村民权益的自我保障机制,加强考核验收工作,加大“难点村”、“重点村”整治力度,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五)抓好民生改善
1、实施创业就业富民计划。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农民群众从业就业率;建成原州区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农村群众创业就业提供便利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和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认真实施农村妇女创业贷款工程,发展农村小企业,培育农村小老板,带动农村群众创业就业致富。
2、做好扶贫帮困助学工作。通过财政投入、民政救助、社会捐赠等形式,建立“连心工程”基金,对困难党员、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提供扶持;实施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双到”扶贫攻坚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配合实施“千村信贷”工程,增加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实现贫困村和生态移民村互助资金全覆盖;加强铁道部、闽宁丰原对口协作和社会帮扶工作;开展农村困难家庭残疾人辅助器具发放,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防治(免费服药或住院治疗),改造残疾人危房,居家托养贫困重度残疾人等工作;开展大学生金秋助学行动,通过“捐资助学”等活动争取各类助学项目,使原州区籍农村家庭大学新生实现资助全覆盖,积极争取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3、健全农村社区服务设施。重点推进乡、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站)建设,规范乡镇、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内容,实施星级管理,在全区所有行政村建立村级便民服务代办中心(站);重点开展卫生便民服务工程,扩建乡镇卫生院,新建标准化村级卫生室,逐步形成以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服务站点为补充、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4、实施其它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学校营养改善“金窖”工程和“春苗营养厨房”项目,在农村学校建设蔬菜储藏窖和改善营养厨房设施,保证饭菜质量安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顺利实施;完善推广“少生快富整村推进”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两孩半”做法,加强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新建部分乡镇计生服务站,创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区);继续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对重度危房户实施全额救助,一次性改善住房条件。
(六)抓好典型示范引领
深入开展各级各类典型模范树评活动,全面开展“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和“十星级民风建设模范户”创评等活动,抓好民风建设示范乡镇、民风建设示范村建设,通过总结先进经验,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开展反面典型教育活动,用群众身边鲜活的事例教育群众、影响群众、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促进农村民风进一步好转。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机构,加强领导。成立农村民风建设领导小组,区委办、政府办、纪检、组织、宣传、公安、检察、法院、文明办、团委、妇联、科协、发改、财政、民政、人社、农牧、交通和乡镇建设、林业、司法、宗教、教育、科技、文体、卫生、扶贫、计生等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宣传部,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单位)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针对突出问题,制定方案,明确职责,细化任务,确保农村民风建设工作的落实。
(二)舆论引导,营造氛围。要深入宣传推进民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单位)加强民风建设、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群众性创建活动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切实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民风热点问题的引导,努力形成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良好舆论氛围。
【有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推荐阅读:
六年级写民风民俗的作文:苗族的民风民俗11-20
湖南的民风民俗作文07-06
云南的民风民俗作文07-24
介绍苗族民风民俗的作文09-25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400字09-16
民风民俗初中作文10-08
回族民风民俗作文11-27
传统节日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07-22
衡阳民风民俗05-30
民风民俗手抄报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