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培训讲稿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肺复苏培训讲稿(精选8篇)

心肺复苏培训讲稿 篇1

一、概述

1、复苏的概念:抢救各种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措施都称为复苏。

2、心跳停止的类型(凭心电图诊断):(1)、完全停跳:无心电图,不收缩。(2)、心室颤动:心室收缩不规则,蠕动,心排量几乎为零。

(3)、电机械分离:心电图有心室符合波,但缺乏有效地心肌收缩和射血。

3、心跳停止的诊断:

(1)、诊断依据:①神智突然消失②大动脉搏动触不到③无自主呼吸④听不到心音,测不到血压⑤瞳孔散大,无反射⑥心电图诊断。(2)、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

①强调无需摸脉搏,力争10s内完成,复苏越早,存活率越高。

②生存链的概念: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二、初级心肺复苏(BLS)

初级心肺复苏是呼吸、心跳停止时的现场应急措施,主要任务是迅速有效地恢复生命器官的氧合血液灌流。

(一)开放气道(A)

1、舌根后坠的处理:三合一气道开放法。

2、异物阻塞气道的处理。

(二)人工通气(B)

1、口对口(鼻)人工通气:每分钟12次;仰卧—头后仰—捏鼻孔—深吸气—对口用力吹入。

2、其他人工通气方法:简易呼吸器(气囊——面罩)人工呼吸。

(三)人工循环(C)

1、胸外心脏按压(ECM)

① 背部必须有坚实物体。

② 手掌根部压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臂伸直,用上身重力。③ 两人复苏:5次胸外按压后作1次人工通气(60次/分)。一人复苏:15次胸外按压后作2次人工通气(80次/分)。④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无论单、双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例皆为15:2。⑤ 推荐人工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分。

2、胸外按压有效地标致:①大动脉可触到搏动;②发绀消失,皮肤转红;③可测到血压;④血氧饱和度仪可测到脉搏波;⑤自主心率恢复。

3、胸外按压的并发症:①肋骨、胸骨骨折;②气胸;③心包积液、填塞;④肝、脾破裂。

三、后期心肺复苏(ALS)

后续生命支持(PRT):后期复苏是初期复苏的继续,是借助于器械设备及先进的复苏技术和知识以争取较佳疗效的复苏阶段。也是一个地区和医院急救水平的体现。

(一)呼吸功能的维持

1、控制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口咽、鼻咽通气道;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和环甲膜造口术。

2、人工气道与氧疗:①简易人工呼吸器;②麻醉机和通气机的应用。

(二)循环功能维持

1、开放静脉,尽早进行,以便给药和补液。

2、人工循环:

(1)胸外心脏按压

(2)胸内心脏挤压(ICM)(3)经皮穿刺心肺灌注法(CPB)

(三)电击除颤(院内除颤)

1、及早建立心电图监测。

2、电击除颤对心室纤颤中粗颤最有效。

3、电极安装:①胸内除颤:电极放在心壁上;②胸外除颤:一个放在第二肋间靠近胸骨左缘,另一个刚在第四、五肋间(心尖部)。

4、电极能量:①胸外除颤:首次200~300J;再次:360~400J;②胸内除颤:成人:首次20~80J,小儿:5~50J。

5、除颤与药物复合使用,如利多卡因。

(四)药物治疗:

1、给药途径:原则为给药迅速、便捷

(1)静脉给药:安全、可靠,首选。

(2)气管内注药:①注药后立即正压通气;②从气管内或环甲膜穿刺后注药,蒸馏水稀释至10ml后气管内注药;③维持作用时间长于静脉给药;④被分泌物稀释,应加大剂量;⑤去甲肾上腺素、碳酸氢钠不能用。

(3)心内给药:①上述两种方法无法进行或开胸时才用;②穿刺点在第四肋间胸骨缘垂直刺入,回抽有血方可注药;③穿刺时,应停止加压通气;④并发有气胸、心包填塞,室颤和心肌坏死。

2、给药目的:①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加心肌收缩力;②防止心律失常;③纠正缺氧或代谢性酸中毒;④脑复苏用药。

3、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加心肌收缩力药物:(1)肾上腺素:首选药物

作用:增加心脑灌注压,增强心肌收缩力,利于自主心律恢复,细颤转为粗颤。

(2)钙剂:10%氯化钙

(3)其他: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

4、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

作用:抑制室性异位节律,提高心室纤颤阈值。(1)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首选药物。(2)可用于电击除颤无效的病人。

(3)用量:1mg/kg,静注,必要时2~4mg/min静滴。

其他药物:阿托品(降低心肌迷走张力,提高窦房结兴奋性),维拉帕米。

5、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药物:碳酸氢钠。心跳停止时缺氧引起代谢性、呼吸性酸中毒。不主张常规应用碳酸氢钠,在早期主要依靠过度通气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当各种复苏措施已采用,碱剩余达到—10nnol/L以上时才考虑用。

四、复苏后处理及监测(PRT)

1、长期生命支持(PLS)任务:进行监测治疗,脑复苏,使病人神志恢复和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

2、主要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①循环系统维持;②呼吸系统维持;③防治肝、肾功能衰竭;④脑复苏。

3、脑复苏的目的:脑功能完全恢复。

注:脑缺血缺氧时限:5min(4~6min)。

4、脑复苏的原则:防治和缓解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避免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细胞的成活。

5、脑复苏的意义:

①脑组织的代谢率增高,氧耗量增大,但是储备有限,不可逆性脑缺氧性损伤发生于脑恢复血流以后。

②防止脑水肿。

心肺复苏培训讲稿 篇2

1.1 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

目前将心脏停搏分为3个时期: (1) 电活动期, 为发病的前4分钟, 大部分患者此时表现为室颤。此期特点是对除颤的反应好, 患者若能在此期内接受CPR, 一般出院生存率较高; (2) 循环期, 出现在发病后4~10分钟, 此期内需要高质量CPR为心、脑等重要脏器在除颤前提供氧合血液, 从而增加有效循环, 改善患者预后; (3) 代谢期, 常始于发病10分钟以后, 目前几乎没有针对该期的有效治疗措施。研究发现, 生存率与心脏停搏持续时间成反比, 每延迟一分钟, 抢救成功率降低10%, 心脏停搏1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90%, 心脏停搏4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60%, 心脏停搏6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40%, 心脏停搏8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20%, 且患者可能已“脑死亡”, 心脏停搏10分钟实施CPR成功率几乎为0[1]。大部分院外心脏停搏患者都不能在电活动期 (4分钟内) 得到治疗, 而往往是在循环期才得到抢救。分析表明, 院外和院内心脏停搏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4%和17.6%。发生在院内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外, 说明开始复苏时间对于提高成功率非常重要。张川, 沈洪等[2]对91例老年人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后发现, 在院内或监护病房发生的呼吸心跳停止的紧急复苏成功率达50%以上。戚克岭等[3]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天津某急救中心对257例院内心脏停搏患者的复苏成功率达36.2%, 明显高于院外复苏成功率 (1.9%) 。而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 (包括院前) 共对121名心脏停搏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有8例成功, 3例康复出院, 出院的3名患者均为目击者对其立即实施了心肺复苏 (其中有2名目击者是医务人员, 1名目击者是非医务人员) 。

1.2 心肺复苏的方法

复苏方法是影响复苏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 正确的复苏方法与复苏成功率有关[4]。心肺复苏的关键是心脏按压, 心脏按压通过两种机制达到血液循环的目的, 一是“胸系机制”, 二是“心系机制”, 主要是通过胸腔和大血管压力的变化以及直接按压心脏, 使血液达到不断循环的目的。显而易见, 按压部位、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都成为影响按压效果的因素, 即使是医务人员如果不经过正规培训也很难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

1.3 复苏的设备

复苏的设备也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80%~90%的成人突然、非创伤性心脏停搏后的最初心律失常为室颤。除颤是对室颤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目前已证实开始电除颤的时间每延迟一分钟, 复苏成功率下降7%~10%, 而在猝死发生1分钟内行电除颤患者的存活率可达90%[5]。室颤常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搏, 发达国家在公共场所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 让公众参与抢救, 生存率比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再开始复苏者高。在我国, 院外电除颤设备依然需要急救人员提供和使用。但几年前人们发现, 如果在目击心脏停搏到电除颤这段时间内给予CPR, 患者的生存率大约可以提高两倍[5~6]。所以, 即使没有除颤设备, 如果目击者在除颤前能给予心肺复苏也是很有益的。

2 心肺复苏的方法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公布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 操作更加简单, 即使是没有医学知识的人也易于掌握, 为这一操作普及提供了可能。首先是识别, 如果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 就可以认定为心脏停搏, 这时需要紧急呼救, 而后目击者可以进行单纯胸外按压 (Hands-Only) 的心肺复苏, 即仅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 直至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接管患者。早期正确的胸外按压可提供给机体组织25%~30%以上的正常供氧, 从而可起到部分通气代偿功能, 另外, 胸外按压所产生的潮气量足已将动脉血氧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此外, 只进行胸外按压也能消除施救者对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顾虑。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将ABC (A:气道开放;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 的顺序改为CAB的顺序, 目的是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胸外按压是心脏停搏后最有效的救治方法。按压部位在两乳头连线或胸骨中下1/3交界处, 按压深度为胸骨下陷至少5 cm,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如果同时进行人工呼吸, 按压与呼吸比例为30∶2。

3 普及心肺复苏的意义

心脏停搏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 如果不能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及操作方法, 那么能立即获得正确熟练CPR抢救的患者永远是少数, 这使绝大多数患者失去救治机会。心肺复苏操作方法简单, 容易掌握, 即使是非医务人员经过数小时的培训也能正确操作, 如果平时再稍加练习就能熟练掌握, 这对提高复苏成功率意义重大。但遗憾的是, 直至今天广大民众对如何进行心脏按压却知之甚少, 当他们遇到心脏停搏发生时往往惊慌失措, 延误了抢救时机。近几年, 我省急救中心每年都举办急救培训班, 成功举办了3届急救技能大赛, 使大批医务人员得到培训。但95%的心脏停搏患者发生在院外, 一项回顾性分析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 呼救-到达现场时间平均为14分钟, 院前复苏成功率仅为1%。按我省急救中心要求, 从调度员接到呼救, 问明情况到发出指令是1分钟时间, 要求救护车3分钟内出诊, 路途需要5分钟左右, 而这时已经超过了“黄金”救治期, 如果遇到路途远、交通受阻、楼层较高等因素, 医务人

BAEP、EEG、TCD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价值

贺丽萍, 时楠

(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中心, 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 、脑电图 (EEG) 、经颅多普勒 (TCD) 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5例临床确诊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BAEP、EEG、TCD检测。结果125例精神疾病患者BAEP、EEG、TCD 3项检查异常例数 (异常率) 分别为125例 (100.0%) 、35例 (28.0%) 、4例 (3.2%) 。BAEP提示:脑干型89例、混合型28例、内耳型8例。EEG提示:背景节律慢波增多, 阵发性慢波和颞区不对称性慢波, α波调节调幅不良32例, 低波幅快活动3例。TCD提示:收缩期血流速度增加 (Vp) , 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 (Ve) , 呈现高阻波形4例。结论BAEP是较理想的检查手段, 有助于对精神疾病进行早期分类诊断。

关键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电图;经颅多普勒;精神疾病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B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且资料完整的精神疾病患者125例 (精神分裂症90例、躁狂症20例、抑郁症15例) , 男性86例, 女性39例, 年龄14~76岁, 平均年龄45岁。病程7天~32年。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1]。

1.2检查方法

BAEP检测方法:采用广州WOND2000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测。在安静、温度适宜的环境下, 患者平卧, 使用银/氯化银盘状表面电极, 将记录电极置于头顶 (Cz) , 参考电极置于同侧耳垂 (A1或A2) , 地线电极置于前额正中 (FP2) , 电极间阻抗小于5 KΩ。采用单耳Click短声刺激, 刺激强度90 d B, 对侧用30 d B的白噪声掩蔽, 分析时间10 ms, 叠加2 000次, 至少重复2轮, 以确保BAEP参量的准确性。主要测I、Ⅲ、V波的潜伏期 (PL) , I-Ⅲ、Ⅲ-V、I-V的峰间期 (IPL) , Ⅲ-V/I-Ⅲ的IPL比值及波形分化情况[2]。

EEG检测方法:用数字视频EEG仪 (北京太阳公司生产) , 参照国际10—20系统安置电极, 记录电极分别是左 (右) 额、中央、枕、颞区。参考电极采用A1A2, 至少记录30 min的双极导联的EEG, 在被检查者安静、清醒、闭目状态下描记, 均做睁、闭眼文章编号:1671-1246 (2012) 04-0158-02

反应及过度换气[3]。

TCD检测方法:用CBS—Ⅱ型TCD诊断仪 (深圳理邦公司生产) , 2 MHz探头经枕窗、颞窗分别探测椎动脉 (VA) 、基底动脉 (BA) 、大脑中动脉 (MCA) 、前动脉 (ACA) 、后动脉 (PCA) 。检测参数主要为血管深度、血流方向、各动脉收缩峰的血流速度 (Vp) 及频谱形态[4]。

1.3判断标准

BAEP:以正常人BAEP波峰潜伏期及波间期平均值加2.5倍标准差 (x+2.5s) 为正常值上限。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就视为异常: (1) 主波I、Ⅲ、V消失或潜伏期延长, 波形分化不良, 重复性差; (2) 各波的PL及IPL大于对照组 (x+2.5s) ; (3) Ⅲ-V的IPL大于I-Ⅲ的IPL, 比值>1; (4) 同侧V/I波幅值小于0.5[5~6]。

EEG:出现下列情况视为轻度异常:α节律不规则或波幅100 uv以上, 波幅两侧明显不对称, 枕部大于50%, 其他部位大于30%;慢波增多, 额颞部θ波指数大于10%~25%, δ指数额部大于10%, 其余部位大于5%;出现一些50 uv以上波幅的β活动或高幅θ波和中幅δ波。出现少量不典型尖波、棘波、棘慢波、锐慢波。视反应α节律不抑制, 过度换气有提前反应或恢复延迟[3]。

TCD: (1) 收缩期血流速度 (Vp) 超过正常均值 (x±2s) ; (2) TCD频谱改变, 如出现峰时延迟、峰顶圆钝以及出现涡流、湍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员到达现场的时间会大大超出“黄金”救治期。但如果民众接受过培训情况就不一样了, 他们在完成呼救后, 可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等待急救人员到达, 大大缩短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 从而提高复苏成功率。如果复苏成功率能提高1%, 每年就会有几万条生命得到挽救。所以, 建议相关部门引起重视, 加强宣传, 提供培训器材, 指定培训机构, 定期举办培训班, 不仅要培养医务人员, 也要培养非医务人员, 使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其中, 掌握这一简单有效的操作方法, 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关键词:心肺复苏,培训,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沈洪.扫描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5 (17) :323~325.

[2]张川, 沈洪.91例老年人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0 (8) :469.

[3]戚克岭, 刘艳霞.257例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医学, 2010, 16 (1) :35~37.

[4]隋向前, 邓曼.心肺复苏123例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0 (1) :20~21.

[5]沈洪, 何忠杰.心搏骤停的最有效治疗——早期电除颤[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12) :501.

心肺复苏培训讲稿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心肺复苏 认知 培训 综述

在大学生普遍急需普及培训的急救技能中,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列第一位。CPR开始的时间是心脏骤停急救成功的关键,在心跳停止4 分钟内开始有效CPR将提高病人的存活率。但是,88.7 %的呼吸心跳骤停发生医院以外的各种场所,其中 2/3 死于发病后的 15 分钟。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急救人员往往不能在理想的时间内到达事发地点。 所以,要提高CPR抢救的成功率,必须依靠全民参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处于非常活跃的年龄阶段,对大学生进行CPR的培训教育,再通过大学生对其周围的人进行知识传播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近几年,对大学生对CPR的认知、需求和培训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对大学生对CPR的认知、需求和培训的研究作简要综述:

一、大学生对CPR 的认知和需求情况

对湖北理工学院大学生的调查表明[1]:71.5% 的人愿意了解CPR这方面的知识,67.1%的人认为大学生应该掌握CPR的操作。聂雷霞[2]等对湖北某大学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44.1%已经通过专业书籍、电视、网络等途径接触一些CPR相关信息。对大连理工大学的大学生的调查表明[3]:87.6%从来没有接受过CPR相关知识的培训, 12.4%是通过媒体学习CPR相关知识,88.6%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专题培训,87.2%的受调查大学生愿意将学到的知识教给周围的同学、朋友和亲人。可见,大学生求知欲强,善于运用现代化的工具获取知识,接受能力强,是很好的CPR知识传播载体。但是大学生普遍缺乏CPR知识和技能,而且知识的获取并不系统[3]。医护人员应积极走进大学校园进行系列、规范急救知识培训,以期为普及全民院前急救能力奠定基础[2]。

据我国卫生部统计:我国我国每年有上百万人于猝死,CPR急救成功率尚不到1%,世界平均水平为2%, 欧美发达国家存活率达60%,而美国一些城市更高达74%。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匮乏是我国院前急救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高校学生数量剧增, 与此同时,大学生发生意外伤事故也呈上升趋势,伤害成为青少年致伤、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知识与技能接受领悟能力强,能很快学会CPR。 同时他们还能对周围人群起到间接影响与教育作用。学校教育是普及急救知识和提高居民素质的最佳、最根本途径。在学校进行CPR教育已成为最经济、最有效的普及大众急救技能的手段。

二、对大学生进行 CPR 培训的情况

普遍缺乏急救知识的大学生是CPR培训的重点人群。聂雷霞[2]等对湖北某大学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仅有9%曾参加心肺复苏专业训练,在假设现场有人发生猝死情况时98.6%选择愿意实施现场急救。大学生对陌生人进行施救时,更愿意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而不愿意对陌生人进行人工呼吸,这可能与担心口对口呼吸会传染病及觉得脏等因素有关。有些患者是由于一时的呼吸道被堵塞而引起的突然晕厥,给予及时有效的人工呼吸,往往能挽救患者宝贵的生命。因此,高校在开设CPR培训时,应该注意加强大学生对于人工呼吸的重视,努力消除大学生实施急救意愿的障碍因素。在培训时,增加面罩、隔离薄膜的使用,从而消除学生在施救CPR时怕传染的顾虑。

许莹等[4]采用“急救资深护士结合人体模型”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CPR培训,培训结果表明:人体模型训练增加了大学生培训的参与性与趣味性,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真正实用的急救技能,获得较好效果,培训后CPR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普遍提高。曲辉[5]采用“多媒体+模拟人”模式对大学生进行CPR培训,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有明显提高。其中操作性强的人工呼吸和畅通气道技术,培训后合格率不足 40 %,说明动手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蓝天明等[6]采用“医生+护士+模拟人”的模式对300名大学生进行CPR技能培训,理论测评合格率由原来的15.0%上升至95.3%,并且操作技能测评合格率由原来的1%上升至100%。说明医院、学校联合培训可快速普及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也表明了大学生在培训后可以快速的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及操作技能,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培训是正确且必要的,为社会培训出更多合格的急救抢救人员。通过对大学生技能培训实践,可不断的完善、修正培训方法及措施,使培训质量提高,并有利于探索适于全民推广的心肺复苏培训方法,所以应在大学教育中大力推广。

综上所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变革,各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攀升,普及培训CPR技术势在必行。我国大学生队伍极为庞大,毕业后可能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大学生进行院前急救培训,不但可培养他们本身的自救、互救能力,更能为今后我国急救的社会化输送更多的生力军,从而全面提高公众急救水平,进一步推进民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教育有重大意义,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曹晓慧,严彩红. 湖北理工学院大学生心肺复苏知信行调查[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3):66-66.

[2]聂雷霞,张敏,徐婷婷,等. 在读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及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A):67-69.

[3]陈舜骅,刘颖,陈小杭.理工科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知晓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11(33):218-218,220.

[4]许莹,魏碧蓉,戴秋蕊,等.我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状况与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11,8(5):224-226.

心肺脑复苏急救培训方案 篇4

心肺脑复苏培训实施方案

一、目的及指导思想

医院始终秉承“敬佑生命、谦卑服务”的办院宗旨,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办院思路,为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医护人员“三基三严”训练,着力强化全院急诊急救意识,不断提高急诊急救技能特别是心肺脑复苏水平,并以全员心肺复苏培训为载体,创新并完善急诊急救技能与流程,完善各种突发和应急预案及处置机制,根据医院2016年医务科工作计划,特制定本培训方案。

二、主讲人员

1、理论课:袁国栋、王谦

2、操作课:汪英杰、王辉

二、培训要求

1各级各类人员以科室为单位分2批参加培训,保证全员参加。二批培训时间内,院内所有医技人员,应在二次内培训完成,培训率达到100%。2要求掌握《2010版CPR指南》(AHA标准)的精髓。3理论课2学时,操作课半学时。

4理论考试1学时,操作考试20m。是职业医生的考理论(CPR、除颤、心电图)、操作;是医技人员的只考操作。5考试合格者发合格证书。6考试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

三、实施步骤与方法

(一)理论培训1(2016年4月中旬)

由温州市急救学会主任委员业院副院长(王谦)亲自主持,袁国栋主任医师主讲,承担全院师资培训任务,培训内容: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AHA)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AED培训, 2015版与2010版的区别。

第一批:不参加值班的医技人员。包括精神科、综合科医生,放射科、检验科、特检科、药剂科。

(二)理论培训2(2016年4月中旬)

第二批。第一批培训期间值班没有参加的人员。

四、考试

理论课授完后,即时进行考试,操作课练习完后,即进行考核操作。试卷及操作考核标准由医务科制定。

五、发结业证书

培训人员经理论、操作考试合格的发给结业证书。结业证书样式由医务科制定,业务院长审查通过后实施。

附件:心肺复苏流程

发现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倒地(呼吸和心跳骤停)1.判断意识。

呼吸轻拍患者,判断有误意识,如无反应立即大声呼救并请求他人协助抢救。2.安置体位。

呼救同时将患者去枕平仰于坚硬的平面上(卧于软床患者,其肩背下应垫心脏按压板),并检查头、颈、背部有无损伤,如头颅、脊柱外伤者不宜抬颈或搬动,以免脊 2 髓损伤。

3.开放气道

松开衣领及腰带;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或异物,并取下义齿,以免将污物等吹入气道深部,或影响人工呼吸效果 仰面抬颌法:(开放气道首选此法,对解除舌后坠效果佳)。操作者跪于(或立于)患者一侧肩部,一手置患者前额,手掌向后下方施工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手指置患者的下颌骨下方,将颌部向前抬起 仰面抬颈法:(头、颈不损伤者禁用)。操作者跪于(或立于)患者一侧肩部,一手置患者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肌侧下按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抬起。

托下颌法:(用于颈部损伤者)。操作者双肘置于患者头部两侧,将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放在患者下颌角后方,向前抬起下颌,双拇指推开患者口唇,用手掌根部及腕部使头后仰。

4.人工呼吸

①(通过“一听、二看、三感觉”完成)。操作者用耳贴近患者口鼻,头侧向患者胸部,听其呼吸道有无气流声;看胸部有无起伏;感觉患者呼吸道有无气体,10s完成。②起初吹起:如无反应立即吹气,每次持续时间1s以上。

③随后吹气:每次吹气量500~600mL,成人频率10~12次/min,0~8岁儿童及婴儿10~20次/min

口对口:操作者用保持患者头后仰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用纱布覆盖其口部,双唇包住患者口部不留空隙(防吹气时气体从口鼻逸出)吹气,观察胸廓抬起即可。吹气毕,松开患者鼻孔,护士立即将头侧向一边。

口对鼻:(用于口腔严重损伤或牙关紧闭患者)。操作者一手将患者口唇紧闭,双唇包住患者鼻部吹气(防止吹气时气体由口唇逸出),吹气时间要长,用劲要大(以克服鼻腔阻力)

口对口鼻:(用于婴幼儿)。操作者双唇包住患者口鼻部吹气,吹气时时间要短,用劲要小(防止吹气时气体由口鼻逸出,以防吹气过猛过大);有效指标为患者胸部起伏,且呼气时听到或感到有气体逸出;有条件时尽快进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即 3 可减少气体无效腔和呼吸阻力,又易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人工呼吸

5.胸外心脏按压

①检查脉搏:触摸颈动脉搏动:操作者以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旁边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触摸颈动脉搏动;判断时间不超过10s。

②按压:无颈动脉搏动,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

按压部位:胸骨下半段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点,也可用中指、食指触及肋下缘,向上滑动到剑突再向上移动两横指。部位应准确,过高 可伤及大血管,过低可伤及腹部脏器或引起胃内容物反流。

按压方法:操作者或跪于患者一侧,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平行重叠与该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并拢翘起,不能触及患者胸壁。操作者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确保按压力垂直作用于患者胸骨,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

按压深度:胸骨下陷5cm,而后立即放松,反复进行(压/放时间大致相等)。压力适当,过重易造成损伤;过轻起不到应有作用。

为小儿按压时,用一手掌根即可(胸骨下陷2~3cm);若为婴儿,则用拇指或2~3个手指即可(胸骨下陷1~2cm)按压频率:100次/min。6.循环操作

吹气与按压连续操作5个循环;成人按压与呼吸比例单双人操作位30:2;操作中途换人应该在按压及吹气间隙进行,抢救中断时间不能超过5s。

7.观察判断

5个循环后判断10s,患者有反应、自主呼吸、打动脉搏动恢复,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如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到位。

8.整理记录

复苏成功后撤去按压板,纱布放入医用垃圾桶内,头下垫枕,取舒适体位;观察病情,作好记录。

心肺复苏(CPR)基本操作讲稿 篇5

课程单元一

心肺复苏(CPR)的基本认知

1.CPR的概念 2.学习CPR的意义

CPR的概念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

扣紧“生命链”

“生命链”是指从“第一反应人”发现伤病员开始,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抢救的一个系列过程,它包括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序列,也叫链条,即“早期通路、早期徒手心肺复苏、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中美院前猝死存活率对比

在美国,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成年人会此技术, 其对院前猝死病人的救活率超过百分之四十.反观国内, 患者到医前的救活率只有百分之一点四.学习CPR的意义

心肺复苏术(CPR)是现场急救的技术,如果在患者倒地后四分钟之内进行CPR;八分钟内做高级心脏救护术(ACLS),则患者救活率高达43%。故应人人都必须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人人与急救有关,人人皆会CPR, 让许多危急的生命,以CPR抢救回来。

“时间就是生命”

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现场及时开展有效的抢救非常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课程单元二

心肺复苏(CPR)的操作要求

1.救护人员的要求 2.现场救护的原则 3.伤情的简单评估 4.CPR的适应指征

救护人员的要求

技术要求——准确掌握CPR操作 心理要求——沉着,大胆,细心,科学

现场救护原则

首先保持镇定,沉着大胆,细心负责,理智科学地判断 评估现场,确保自身与伤病员的安全

分清轻重缓急,先救命,后治伤,果断实施救护措施 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减轻伤病员的痛苦等措施 充分利用可支配的人力、物力协助救护

1、表明身份

志愿者对伤病员进行救护服务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身份:“我是救护员,我现在对你进行救护,请你配合”,以解除伤病员的疑虑。如果伤病员已丧失意识,则要向周围的人说明。

2、心理安慰

在检查处理伤情的同时,还应该安慰伤病员对其实施心理支持,以减轻其思想负担和因过度惊恐造成的心理创伤。

3、检伤分类:分出轻重缓急,对伤病员进行分级处理;

4、救命为主,保持气道通畅、氧的供应,保证循环;

5、迅速呼叫“120”或场内外的急救站点,启动救援医疗服务系统(EMSS);

6、迅速安全转运伤病员。

伤情的简单评估

一般来说,轻伤是指人体仅有局部组织的擦伤或皮下血肿等轻微的损伤。重伤是指人体有骨折、内脏损伤、大面积或特殊部位烧(烫)伤、严重的挤压伤等单一或多项同时存在的损伤。危重伤是指伤病员有大出血(包括内出血)或重度脑外伤等引起昏迷、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现场抢救要准确判断外伤的轻重,坚持先重后轻,先急后缓。

常用的生命指征

(1)神志:伤病员对问话、拍打、推动等外界刺激无反应,表示伤病员已意识不清或丧失,病情危重。

(2)呼吸: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6--18次,垂危时呼吸变快、变浅、不规则。临死前呼吸变慢、不规则,甚至呼吸停止。

(3)血液循环:正常人每分钟心跳男性为60--80次,女性为70--90次,严重创伤(如大出血),心跳快而弱,脉搏细而速,死亡则心跳停止。

(4)瞳孔:正常时两眼瞳孔等大等圆,遇光则迅速缩小,危重伤病员两眼瞳孔不等大等圆,或缩小或扩大或偏斜,对光刺激无反应。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双侧瞳孔固定散大是死亡的三大特征。出现尸斑则为不可逆的死亡。

CPR的适应指征 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严重创伤、电击伤、溺水、挤压伤、踩踏伤、中毒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

CPR的禁忌症

1、胸壁开放性损伤;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4、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课程单元三 CPR操作流程

1.判断意识 2.立即呼救 3.救护体位 4.心肺复苏(CPR)5.重新评估

判断意识

轻拍伤病员两边肩膀,靠近两边耳朵高声呼喊:有呼吸或者仅有微弱的呼吸(喘息)即应开始CPR。立即呼救

高声呼救。“快来人呀,救命呀!快叫救护车!”拨打120(或其它急救电话)注意事项 1.地-清楚地址 2.物-明显目标 3.人-伤患状况 4.事-已做处理 5.时-发生时间 # 勿先挂断电话 #

”。没有意识,没

或赶快呼叫周围的急救人员。“喂,你怎么了!救护体位

将伤病员翻成仰卧姿势,放在坚硬的平面上。(注意:不可随意移动疑似脊柱损伤病员)

心肺复苏(CPR)

C、胸外按压 A、打开气道 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压

按压姿势:两臂伸直,肘关节不得弯曲,双肩正对患者胸骨上方,利用上体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胸骨,放松时,掌根不得离开胸壁。

确定胸外按压部位 按压掌位

单手掌根接触患者胸部 按压深度至少5cm 按压每分钟至少100次 A、打开气道

成人: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90°)。B、人工呼吸

在保持患者气道通畅的前提下进行人工呼吸。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应捏紧患者鼻翼,口对口严密接触形成封腔,平静吸气下,向患者口腔持续吹气超过1 秒以上,吹气量以患者胸廓起伏为吹气有效的标志。

按压/通气(人工呼吸)=? 单人施救时,除新生儿外,所有患者按压/通气比均用30:2,婴儿和儿童在双人施救时,为15:2.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才能保证心肌和大脑有充足血供。当有双人或多人在场实施CPR时,为更好地提高按压效率,特别对成人、年长儿,在实施5个周期CPR后,应更换按压人员。施救者应在5秒内完成角色转化。重新评估

四个周期吹气/按压后(约一分钟后)再检查循环体征 沒有循环征象:继续按压

有循环征象: 沒有呼吸:人工呼吸

有呼吸:无意识-检查身体,采取复苏姿势 有呼吸:有意识-检查身体 昏睡体位(复苏体位)如何判断心肺复苏效果? 昏迷变浅,出现各种反射 身体出现无意识的挣扎动作 自主呼吸逐渐恢复 触摸到规律的颈动脉搏动 面色转为红润

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应恢复

课程单元四 如何提高CPR操作质量

1.“胸外按压”的重点说明 2.“人工呼吸”的说明 3.“超长时间CPR”的说明

4.跟上生命的步伐——急救知识更新

“胸外按压”的重点说明

1.按压时除掌根部贴在胸骨外,手指也压在胸壁上; 2.按压定位不正确; 3.抢救者按压时肘部弯曲; 4.冲击式按压、猛压; 5.放松时未能使胸部充分松弛; 6.按压节奏不稳定; 7.两手掌呈交叉放臵。

“人工呼吸”的说明

口对口人工呼吸会不会传染疾病? 患者嘴边有血液 施救者口腔内有损伤 最好不要做口对口人工呼吸。

如心理有顾虑,可用手绢或砂布蒙住患者的嘴再进行人工呼吸。“超长时间CPR”的说明

一般情况下CPR持续时间

一般认为在患者心搏骤停后立即行CPR 20~30分钟,未见自主循环恢复,评估脑功能有不可逆的丧失,即宣告终止CPR。

超长CPR的应用主要在下列4个方面:

特殊病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如a溺水、b低温(冻伤)、c强光损伤、d药物中毒等。特殊弱势群体的心搏骤停,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终止心肺复苏时需特别谨慎。跟上生命的步伐----急救知识更新 附:

小儿心肺复苏 1.判断意识

叩击足底部,捏掐合谷处 3.小儿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定位: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幼儿:一手手掌下压。

婴儿:一手食指、中指并拢下压。

下压深度:幼儿2.5~3.5厘米,婴儿1.5~2.5厘米(胸廓前后径的1/3~1/2)按压频率:每分钟100次。

心肺复苏培训讲稿 篇6

首先判断病人意识是否存在,轻拍病人面部或肩部,并大声叫喊:“喂”你怎么啦?如无反应,说明意识已丧失,立即高声呼救,目的在于呼唤其他人前来帮助救人,并且要尽快帮助拨打“120“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呼救,使急救医生尽快赶来。大多数急救中心调度人员都能提供你CPR急救指导,然后迅速回到患者身旁。2.人工吹气

将患者头部往下倾斜,听听有无呼吸,若无正常呼吸。(成人):用仰头抬颏法首先打开气道,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70º—90°)形成气道开放,便于人工呼吸,气道通气,然后捏住患者鼻子并用你的嘴盖住患者的嘴进行吹气,吹到你看到患者胸部隆起,吹气时间为1秒以上。吹气量为700—1100毫升(吹气时,病人胸部隆起即可,避免过度通气),吹气频率为12次/分钟(每5秒钟吹一次)。正常成人的呼吸频率为12—16次/分钟。(注意):开放气道,气道就是呼吸道,这一步是一步骤的关键步骤,当病人意识丧失以后,舌肌松弛,舌根后坠,舌根部贴附在咽后壁,造成气道阻塞。开放气道的目的是使舌根离开咽后壁,使气道畅通。气道畅通后,人工呼吸时提供的氧气才能到达肺部,人的脑组织以及其他重要器官才能得到氧气供应。介绍开放气道的四种方法:①仰头抬颈法:一手压前额,另一手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放在病人的颈项部,向上抬起,使头部充分后仰。此法严禁用于颈椎受伤者。②仰头推颌法:一手掌放在前额,向下压,另一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别固定在病人的两侧下颌角处,并向上推举,使头部充分后仰。③仰头提颏法:一手压前额,另一手中、食指尖对齐,置于下颏的骨性部分,并向上抬起,使头部充分后仰,避免压迫颈部软组织。④双手拉颌法:施术者站、跪在病人头顶端,双手中、食指并拢,分别固定两侧的下颌角,并向上提起,使头部后仰,此方法适用于颈椎受伤的患者。

3.胸腔按压

若患者仍无正常呼吸、咳嗽或不动时,就应该开始进行胸腔按压。在两乳头之间处向下压至4—5厘米,以100次/分钟的速度下压30次,速度要保持在每秒1次以上。

按压方法:①救护员用一手中指沿伤病员一侧肋弓向上滑行至两侧肋弓交界处,食指、中指并拢排列,另一手掌根紧贴食指置于伤病员胸部。②救护员双手掌根同向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双臂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30次。③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下压深度4—5厘米,放松时保证胸壁完全复位,按压频率100次/分钟。正常成人脉搏每分钟60—100次。

持续进行两次吹气和30次胸腔按压,直到急救人员到达为止。注意:单人和双人CPR的速度应保持一致。

若进行双人CPR,一个人进行对嘴吹气时,另一个按压者应立即停止按压。重要提示:按压与通气之比为30:2,做5个循环后可以观察一下伤病员的呼吸和脉搏。颈动脉连续搏动、心脏自动发出恢复跳动声音、瞳孔由原来的散大自动缩小恢复正常,说明人被救活。

二,幼儿的CPR急救简易步骤:(解说使用英文)

幼儿的CPR和成人相似,按压和给予吹气比例仍为30:2。但是,请注意以下三点不同之处:

1.如果孩子身旁只有你一人,在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之前,先进行2分钟CPR。

2.用一只手的后跟部分来进行心脏按压跟成人的按压一样。3.将胸骨下压深度大约胸腔的1/3处。三.婴儿的CPR急救简易步骤:(解说使用英文)

1.叫、拍

叫喊婴儿并轻拍婴儿肩膀,如果他没有反应,就将他背部朝下躺好。

2.畅通呼吸道

将婴儿头部往下扳,畅通呼吸道。但千万不要将头过度后扳。

3.进行2次吹气

如果婴儿没有呼吸,就轻吹2次气。用你的嘴盖住婴儿的嘴和鼻。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每次吹气时你应该看到婴儿胸部隆起。

4.进行30次按压

以100次/分钟的速度进行30次温和按压。你应该用2~3只手指在婴儿两乳头中心略下处按压,每次下压至大约胸腔的1/3深处。5.重复

重复2次吹气和30次按压。循环进行2分钟以后拨打120并继续供给与吹气和按压。关于CPR急救的相关资料

突发性的心跳停止是成人死亡的主要死因,大部分的情况是因为患者本身有心脏方面相关的疾病。

CPR可以使突发性心跳停止患者的存活率增加两倍。75%的心跳停止事件发生在家中。

典型的突发性心跳停止的患者是六十岁出头的男性,以及65岁以上的女性。男人发生心跳停止的机率是女人的两倍。CPR发明于1960年。

从未发生过因口对口人工呼吸而传染艾滋病的案例。发生突发性心跳停止时,心脏会由正常的心跳变为颤动的状态,医学上的专有名词称心室纤维性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大约2/3的心脏停止案例产生该情况。除非能给予医学上称作去纤维性颤动(defibrillation)的电击(electric shock),否则心室纤维性颤动将会致命。虽然CPR无法阻止心室纤维颤动的发生,但可以延长去纤维性颤动治疗过程可以奏效的时间。CPR能够在实施去除纤维性颤动的心脏电击以心跳恢复正常律动之前,为大脑和心脏提供微薄的充氧血,维持这些器官的生机。

心肺复苏培训讲稿 篇7

资料与方法

学校护校队老师、体育老师必须参加, 其他老师在自愿的前提下随机抽取;学生按班级自愿参加人数50%的比例随机抽取;最后确定参加培训的老师62名, 学生270名, 共计332名。

方法:1培训内容:参照《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血管急救指南》的要求, 制作成简单、易学、重点突出的多媒体课件, 内容涉及“生命链”、正确 启动急救 医疗服务 系统 (EMS)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操作训练模型采用高级电子半身心肺复苏模拟人。2培训方式:分2个阶段培训。第一阶段:由取得中国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格证书的校医分2期培训教师62名, 每期31名。1期培训共用时大约4 h, 首先进行系统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培训 (60 min) , 后在模拟人身上示范讲解 (20 min) , 最后时间学员轮流进行模拟训练, 培训老师在旁指导。第1阶段全部培训结束后统一进行理论和操作的考核。第2阶段:由取得中国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格证书的校医和第一阶段培训合格后的教师组成授课团, 分别对270名学生进行授课, 使用统一的多媒体课件及训练模型, 按统一的课程流程和考核要求进行授课和训练。3培训考核:根据培训内容设计知识问卷, 共有18个问题, 由问题1、3、5、6、7、8构成6道选择题、由问题2、4、9、10、11、12、13、14、15、16构成15个填空题、由问题17、18构成2个问答题, 选择题每题4分, 填空题每空格4分, 问答题每题8分, 总分100分, ≥60分为及格。所有接受培训的师生, 于培训前后分别就同一份试卷进行理论测试。操作技能考核要求:第1阶段受训的教师全部参加;第2阶段受训的学生随机抽取100名参加。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教师心肺复苏知识培训前后的比较:与培训前相比, 除了其中一项“电话求救、急救电话”与培训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余的CPR知识的掌握情况都有较大变化,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学生心肺复苏知识培训前后的比较:与培训前相比, 培训后学生心肺复苏知识的知晓和掌握情况显著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CPR考核结果:第1阶段培训结束后, 受训的62名教师全部参加理论和技能的考核, 理论考试全部合格, 及格率100%;操作考试未合格14名, 及格率77.4%。第2阶段培训结束后, 所有受训的学生均 参加理论 考核 , 及格率73.7%;抽取100名参加操作考核, 及格率76%。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紧张某些学员忘了评估周围环境、手忙脚乱、气道打开不全, 吹气未能达到要求、胸外按压深度和频率掌握不好。

讨论

由于猝死大多数发生在院外, 第一目击者对患者进行CPR是抢救生命至关重要的环节。CPR, “所需的一切只是一双手”, 它是在生命垂危时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同时针对“第一目击者”实施急救率低下和社会群众对心肺复苏认同度和实施率低的现状, 对于准备迈入社会、即将成年的中学生来说, 心肺复苏的培训就显得更有价值, 可以让中学生以及老师, 在没有专业人员到场前尽早实施急救[1]。

培训前的知识问卷调查发现中职师生心肺复苏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本次研究显示, 绝大多数师生都是第一次通过正规渠道接触急救培训, 有部分人以前都是通过网上或电视剧里看到过类似的心肺复苏急救, 一知半解, 甚至有些是完全错误的理解。因此, 有必要加强师生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经过专业的培训后, 老师的理论考核通过率100%, 操作考核通过率77.4%;学生的理论考核通过率73.7%, 操作考核通过率76%。这个成绩应该算是比较理想, 但是,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老师的理论考核及格率比学生高, 但是操作考核的及格率却无明显差异。学生理论考核问题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问答题, 分析原因可能与职高学生平时不善于理论学习, 不愿花时间记背一些理论知识有关, 若给予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 往往比纯理论教育效果好。但由于学校急救模拟设备有限, 导致师生模拟操作训练时间有限, 总体上操作考核通过率还不是很理想。对于职高学生, 今后在培训时, 还需加强日常的理论宣教, 急救方面的宣教要突出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尤其CPR必须争分夺秒尽早实施。另外, 今后师生均需进一步加强模拟操作训练。

学校推广普及CPR目前存在的难度:作为一所职业高中, 学校的重任是就业和升学, 学生的课程安排紧凑, 要大规模地组织学生来学习和操练急救知识确实存在很多困难, 会打乱日常的教学秩序。因此, 这需要相关的职能部门协调统一, 制定相应的培训模式和教程;同时, 也需要全社会公众提高对心肺复苏等一系列急救知识的认知度, 这样在校生学习急救知识也能得到家长和校领导的支持, 也利于今后这方面培训的开展。

培训中的主要问题及中学生急救培训的前景:本次研究显示, 学生理论考核知识掌握不足部分:一些填空题如“启动心肺复苏的条件”“评估意识的方法”“心脏按压的深度和频率”“开放气道的方法”“人工吹气的频率”等答对率不是很高。另外2个问答题如“心肺复苏有效表现”“心肺复苏终止条件”的答对率较低。操作考核不足之处:忘记评估周围环境和自我保护、电话求救报告不够简明扼要、手忙脚乱, 不能快速判断意识、呼吸、心跳, 开放气道不到位、吹气达不到要求, 心脏按压深度、频率掌握不好等等。尽管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 经过培训还是达到了前面介绍的合格率水平, 由此可见, 通过培训确实可以提高急救水平。这与温汉春等对普通市民进行培训[2], 对心肺复苏知晓率仅43.9%的情况下, 通过培训其最终的达标率 达到95.9% 的研究结 果相类似。2011年《心肺复苏中国专家共识》

颁布后, 对于公众来说, 更加简单, 易学易行, 几乎所有参加培训者都能很好地掌握[3]。

参考文献

[1]刘杰雄, 罗炎光, 李小利, 等.对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2 (1) :58.

[2]温汉春, 朱继金, 李其斌.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技能宣教及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7) :773.

心肺复苏急救护理体会 篇8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脏骤停;急救

心脏骤停是一种急危重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病率较高,很多患者由于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间或者所用的抢救方法不规范,最终失去生命。心肺复苏是一种抢救心脏骤停患者非常有效且常用的措施,在病人发生心脏骤停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成功抢救病人的关键。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在病人心搏、呼吸骤停超过6分钟后才开始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则病人复苏的成功率非常低。因此,就要求护理人员特别是进行急救的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熟练的心肺复苏技巧,以及合理的医护、护护配合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急救中心共接诊心脏骤停患者56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2~74岁。

1.2心脏骤停原因心血管疾病27例,脑血管疾病7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中毒6例,创伤4例,溺水2例,触电1例。

1.3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丧失意识、大动脉跳动薄弱或消失、呼吸微弱或停止、瞳孔散大且固定等。

1.4心肺复苏的方法在患者胸外进行心脏按压;利用面罩气囊给氧或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进行静脉给药配合使用心脏复苏药物;连接监测仪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基本数据;同时利用冰袋、冰帽等降温措施保护脑组织。

1.5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出现自主呼吸,心搏恢复,面色恢复为红润,瞳孔由大变小等。

2.结果

2.1快速诊断经研究显示心脏骤停病人在其发病后六分钟之内进行心肺复苏处理,则病人的存活率约为30%,若在病人心搏、呼吸骤停超过6分钟后才开始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则病人复苏的成功率非常低,仅为6%左右。因此,对心脏骤停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的措施进行的越早,则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越高。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抢救措施是成功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关键。

2.2气道处理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病情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判断时间不宜超过十秒,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要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应将患者体位处于平卧位,同时将患者头部垫起微高于身体,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如发现呼吸道有异物出现应及时进行清除,以保證心肺复苏的完成质量,争取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

2.3胸外心脏按压医护人员对心脏骤停病人进行心肺复苏的胸外心脏按压时,应注意按压位置是否正确,按压深度起伏为4~5厘米。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次数比为30∶2,即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两次人工呼吸,按压放松时应使病人胸部轮廓充分回复到原位。

3.讨论

心脏骤停患者在进行心脏复苏并取得良好效果之后,部分患者可以自行恢复自主循环,但心脏复苏是否实施成功,则取决于心脏骤停患者日后脑功能是否恢复正常,这是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最后能否成功的关键。

心脏骤停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对于心脏骤停病人的急救就是与时间赛跑,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对病人进行心脏复苏抢救。心脏复苏成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抢救时间,还与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对于抢救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抢救人员的互相配合紧密相关。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三基培训时应定期进行有关心肺复苏的急救护理理论与实践规范化训练,使医护人员规范心肺复苏的抢救流程,加强医护人员对待抢救过程中任何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进行的应急能力,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3.

[2]秦桂玺,李同义,吴钦志.临床急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6.

[3]马秋桂,冯明.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J].护理研究,2006(6).

(作者单位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贫困户退出验收方案下一篇:新年会议讲话稿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