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行进间单手高运球》教学设计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篮球行进间单手高运球》教学设计(精选5篇)

《篮球行进间单手高运球》教学设计 篇1

五一路小学 郭乐

一、课堂常规:

体委: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

体委:报告老师,XXX班应到XX人,实到XX人,报告完毕。

师:好,回到队伍中。

师:全体都有,从右往左1.2报数

学生:1、2、1、2(报数)

师:由二列横队成四列横队——走

学生:1.2.3(变成四列横队)

师:由四列横队成二列横队——走

学生:1.2(变成二列横队)

师:由二列横队成四路纵队——走

学生:1.2.3.4(变成四路纵队)

师:由四路纵队成二列横队——走

学生:1.2.3.4(变成二列横队)

二、宣布本堂课内容:

师:我校自从1968年建立篮球队以来已经有47年的历史,篮球是我校传统特色项目,在前不久刚结束的《第六届我们是冠军》篮球赛中大家也看了大哥哥大姐姐们为捍卫自己的班级,在球场上奋勇拼搏的状态,我希望几年以后的你们,也要为自己的班级争夺增光添彩。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篮球行进间单手高运球》,在学习前,我们先做一下准备活动,慢跑两圈,全体都有,向右——转,跑步——走。

学生听从老师指令跑步热身……

三、基本部分:(篮球行进间运球动作教学与练习)

以研究性教学为基础,挑选个别学生做出行进间运球的动作,学生积极参加,老师和学生共同指出展示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说明,最后老师详细做分解动作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动作的要领和重难点。

师:有哪位同学给大家做一下行进间单手高运球?

学生A进行行进间单手高运球

师:刚才A同学在运球过程当中大家有没有看出他的不足之处,有哪位同学告诉大家?

学生B指出A的不足处

师:非常好,看来B同学观察特别细心。还有哪位同学给大家来做一下行进间单手高运球?

学生C进行行进间单手高运球

师:在C同学运球过程当中大家看到哪里不对?哪位同学告诉大家?D同学,你来大声告诉大家…

师:D同学非常棒,大家一定要向这两位同学一样要认真观察。

教师详细讲解《行进间单手高运球》的动作要领及重难点,并且示范分解动作和完整动作,学生认真观看教师讲解与示范,听清重难点的注意动作。教师下达口令要求,让学生以分组接力的形式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当中教师指导和纠正动作,学生相互检查动作。

四、游戏:行进间S形单手高运球《传球接龙》

教师下达口令集合学生,以组织游戏的形式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行进间单手高运球,与此同时也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游戏规则:每组学生变成四路纵队,上身弯腰,下身双腿分开成马步,第一名同学双手持球置于地面,听到哨声开始后双手用力从胯下依次拨球,最后一位学生双手持到球后成S形单手高运球依次前行至第一位后继续以同样的方式传至最后一位。

五、结束部分:

教师集合整队,口令指挥,结合呼吸进行上和下肢的韧带拉伸,最后针对本课做一小结,与学生再见。

品评:

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本节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线进行教学,所以在课的开始我通过对篮球校史、篮球基本知识了解,采用由易到难,从简到繁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篮球的的积极性,以分组和游戏为载体,充分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游戏中培养了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从整堂课来看,教材搭配合理,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但是,在本次课的练习部分,对调动学生的激情和队伍的调动还不够,男女生的兴趣爱好差异很大,直接反映在上课的过程中,兴趣很浓,全都参与练习。并且分组进行教学,分组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水平相当为一组,这样的安排效果更显著。

二、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弱的年龄特点,在讲解与示范的时候,用正确和错误的动作进行行进间运球作对比,让学生从中得到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与要领,在进行练习时,教师采用激励的方法,表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及展示,从而带动全班同学投入练习。

《篮球行进间单手高运球》教学设计 篇2

篮球运动是世界上单项体育人口最多的运动项目之一。国际篮球业余联合会的成员达二百多个,是国际单项竞技运动协会中成员最多的一个组织[1]。篮球运动有对抗性、集体性、健身性、娱乐性、艺术性、趣味性[2]、运动形式多样性、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等特点, 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我国许多省和地区,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都开设了篮球教学课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结构第八条明确指出:“根据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和高校体育教学的自身规律,应对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教学项目,可以打破原有班级系别的限制,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兴趣的学生需要。”第九条指出:“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创新式体育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室的教学指导下,学生应由自主选择任课老师,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主权, 营造出主动、生动、活泼的体育教学课堂氛围。”[3]。现在,根据这一文件指示精神,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篮球选项课,意味着篮球要进行一年的教学。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综合性的运动[1]。综合性而言,它既需要速度,还需要耐力、力量等其它素质;它既需要体能,还需要心理、智力的比拼;它既需要技术,还需要战术,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要正确处理好这些内容的安排。篮球技术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复杂性和基础性的特点,是篮球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一般而言,所安排的教学时间超过总教学时间的1/2。篮球技术教学中双手胸前传球、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上篮并称为篮球教学中三大最重要技术。行进间单手上篮是重要的得分手段,但由于其复杂性,教学中学生难学,易犯错误。

2篮球行进间单手投篮易犯错误动作分析

2 . 1各种投篮的脚步移动分析

在分析篮球行进间单手投篮动作之前,我们通过运动员的脚步移动和投篮的关系来分析各种投篮的本质区别(见图1)。按照篮球技术原理,篮球的急停分为两种:(1)跳步急停(也叫一步急停): 起跳后双脚同时着地;(2)跨步急停(也叫二步急停):起跳后双脚分先后着地[1]。在这二种急停状态的投篮是多种多样的,有原地投篮、跳投或高抛、勾手、低投等,单手肩上投篮就是属于这种急停跳投。但当运动员的速度很快时,双脚同时急停是不可能的,又不能三步或以上急停(属于违例),所以允许球员单脚支撑投篮。实际上行进间单手投篮仍然是属于二步投篮(类似跨步急停投篮),其与二步急停投篮的本质区别是行进间投篮属于单脚支撑状态下的投篮。

2 . 2行进间单手投篮教学易犯错误的选择性处理

行进间单手投篮教学时要区分违例与非违例动作。违例是一个篮球裁判术语,是违犯规则,罚则是将球判给对方队员在最靠近违例的地点掷界外球[4]。行进间单手投篮的违例判断标准是:是否跨三步及以上投篮,如果是,则属于违例;如果没有,则没有违例 (有些投篮虽不是行进间单手投篮,但不算违例),判断标准与左或右手投篮无关。我们经常从电视中看篮球比赛时球员在空中把球从左手交右手或右手交左手投篮,如NBA原公牛队拥有6枚冠军戒指的乔丹,及现役称为“妖刀”的马刺队阿根廷人吉诺·比利就是这样。

按照行进间单手投篮的标准动作,如果是左脚起跳,则右手投篮;如果是右脚起跳,则左手投篮。这样很协调,符合人体运动规律。但在比赛中,由于对手的运动不是你所设定的模式。当发现对手在你右侧防守时,尽管不协调,不符合人体运动规律,你改变你的右手投篮为左手投篮是正确的选择。上述乔丹和吉诺·比利的投篮实际上是针对场上情况变化的一种应急选择。

篮球行进间单手投篮易犯错误动作分析时,我们首先应分清楚是否违例,对于没有违例,我们也要分清楚协调和不协调二种情况。对于违例动作,应该告知学生从而不允许发生;对于非违例动作,应当区别对待,在告知学生没有违例的情况下,先学好标准协调动作,待动作自动化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进行多种投篮尝试,包括不协调的但没有违例的投篮动作(见图2)。

3篮球行进间单手投篮教学方法改革

3 . 1正确简化动作要领

根据条件反射学说,将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分为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相互联系的时相[5]。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的初期,由于大脑皮质内抑制尚未建立起来,条件反射暂时联系很不稳定,学生练习时会出现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该收缩的未收缩,造成动作僵硅,不协调,有多余动作,这叫动作学习的泛化阶段。泛化阶段要求教师讲解简单明了,重点突出,示范动作直观正确。根据泛化阶段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授篮球行进间单手投篮时,把复杂的动作要领尽量简单化,同时重点明确。

篮球行进间单手投篮(以右手投篮为例)可简化为:右一左二加起跳,对侧投篮用右手。右一理解为右脚跨出为第一步;左二理解为左脚跨出为第二步;加起跳即左脚随即起跳;对侧投篮用右手理解为左边的对侧是右边,左脚起跳,右手投篮,这样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口头“一,二”来提醒和规律化学生的脚步,这样可提高教学效率。

3 . 2正确有序运用练习方法

在练习的初期,选择正确的练习方法,既便于掌握正确的动作再领,又能快速进入下一个技能形成阶段—分化相。根据篮球行进间单手投篮的特点,采取着重第一步,原地到行进间,徒手到有球, 再到用力,这样的练习顺序去安排较好。具体安排如下所示。

原地徒手作持球和跨第一步的练习→原地徒手作完整练习→行进间徒手作持球和跨第一步的练习→行进间徒手作完整练习原地有球作持球和跨第一步的练习球练习→原地有球作完整练习→行进间有球作持球和跨第一步练习→行进间作有球完整练习。 根据练习情况确定每种练习的次数。当运球上篮已达到自动化程度,再转为传接球行进间投篮,从而深化技能,巩固动作。

3 . 3及时而针对性的纠错

运动技能的形成在泛化阶段后会出现分化相。这一相是指在练习中建立了动作概念,兴奋和抑制日趋完善和精确的时候。容易受新异或强烈刺激的干扰,动作技能出现多余动作[5]。根据学生在进行篮球行进间单手投篮所出现的错误动作(见图2),做到早发现, 准治疗。早发现建立在教师的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准治疗建立在一看二找三徒手的程序练习中。一看是观察学生是什么错误动作;二找是找引起的原因,看是什么引起错误动作;三徒手是指修正练习还是建立在无球练习的基础上。

《篮球行进间单手高运球》教学设计 篇3

一、分析学生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兴趣

中职生正处于技术的定型期,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有篮球运、传、投的基本功,学生要善于学习和思考。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反复出现错误动作,所以应该多做些强化练习。尤其女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她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是:身体发生巨大变化,部分生理指标趋于成人化,女生由于对自己身体的剧烈变化还不能完全接受,导致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呈现消极化;在心理上表现出不敢也不愿意参与许多运动项目的练习,不太好动,好奇心不够强。但她们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同时部分学生运动参与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部分女生往往会表现出怕羞的一面。因此,一些带有模仿性、表演性的练习,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男、女生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对技术、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也不同,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尽可能给所有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把全班分成男生组、女生组,再各细分成两组,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动作进行评价、分析和比较,提高认识动作的能力(分辨动作的对和错、美和差),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分析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要领可用“一大、二小、三跳”六个字进行概括,既简明扼要,又便于学生记忆。在三步上篮的技术教学中,我发现好多学生不能够掌握三步上篮的技术,是因为没有掌握好一大二小三跳起、三步的节奏和起跨第一步时双手持球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三步上篮技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必须解决好这三个问题。

1、解决一大二小三跳起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一大二小三跳起,我采用了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⑴示范讲解,让学生清楚三步实际上只是跨两步,第三步是跳起;⑵让学生在划有许多标志线(起跨线、第一步落脚线、第二步落脚线,并在第二步落脚线上方高吊一个篮球)的场地上徒手反复练习一大二小三跳起。先站在起跨线前原地起跨做一大二小三跳起的练习,等此练习熟练之后再从起跨线后自然地慢跑几步到起跨线前做一大二小三跳起的练习;⑶学生徒手在没有标志线的场地反复做一大二小三跳起的练习;⑷拿球在没有标志线的场地反复做一大二小三跳起的练习。

2、解决三步的节奏问题

学生能够熟练、规范地徒手和拿球做一大二小三跳起时,为了使学生掌握好三步的节奏,我喊“1”学生跨第一步,我喊“2”学生跨第二步,我喊“3"学生跳起做投篮动作。,口令随学生动作的熟练程度适度地加快。

3、解决起跨第一步时双手持球的问题

(1)学生原地运一两次球,持球的同时跨第一步做三步上篮;(2)慢慢小步子跑步向前运球,当运至划的标志线时,持球的同时跨第一步做三步上篮;(3)等在运球标志线持球三步上篮熟练之后,取掉标志线进行运球三步上篮练习。

三、教法的分析

在教学课时数不可能明显增加的条件下,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鉴于此,我们力图突破传统观念及其教学方法的束缚,努力探索篮球的教学规律,将“逆向”教学法运用在篮球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学习原地单手拨球练习(以右手为例)。方法:一人一球,右手掌心向上托着球上举,当举至最高点手臂处于自然伸直状态时腕、指适度用力拨球,最后通过指端将球拨出。此拨球动作要反复练习,直至能自如控制球。要点:持球的手臂要伸直,当手充分伸直举至最高点时再屈腕用食、中指用力拨球。(2)学习原地左脚跳起右手向上托球,当跳至最高点和手举至最高点时,右手用力屈腕、拨球的练习。此练习是培养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力。要点是跳至最高点和手托球到最高点的同时拨球,强调身体在空中的伸展性。(3)学习原地运球接跨步接球练习,体会跨步接球时手和脚的协调配合动作。方法:一人一球原地运球,教师喊“一”,跨右脚的同时双手做伸手接球动作;喊“二”时,再跨左脚;喊“三”时,做起跳右手托球上举并用腕和手指拨球将球投出。(4)学习完整动作的练习,在慢跑过渡至快跑中运球做上篮练习。强调技术关键:向前上方蹬地起跳,身体在空中充分伸展,当起跳至最高点和右手托球至最高点的同时腕和手指上挑将球投出。

四、结论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学反思 篇4

篮球,是中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运动,对学生的发展有良好的作用。随着我国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优秀运动员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热爱。

中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热爱仅处于模仿,往往只注重打球的观赏性,基本功相对粗糙。怎样去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又掌握一定的篮球技术,应该是篮球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以篮球的三步上篮基本步伐练习为教学内容,通过游戏的形式,在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基本技术。通过“学中玩,玩中练,乐中育”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体验成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的态度和行为,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

在课程设计上,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练习的同时也了解篮球的相关的知识。准备活动改变以往的课堂常规模式。带学生饶篮球场的各边线跑动,首先熟悉球场,并对球场的区域讲解。在传球练习之前设计了一个传球接力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球感及团队协作意识。通过游戏导入到本节课内容。三步上篮的教学这节课主要强调步伐的节奏。效果应该比较明显,80%以上同学通过这节课能掌握上篮基本步伐。

下面谈几点上完课后的几点反思:

1.在分组练习时分组要合理。在游戏的时候,运动能力比较强的学生都集中在第一组,这样导致了第二组的学生做练习时没有积极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兴趣打了折扣。以后应采用调队的形式或随机选组员的形式分组,提高后进生的积极性。

2.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上课时出现个别同学积极性不高。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样,身体能力,接受能力都有差异。部分学生平时接触球较多,在上篮练习中就显的比较轻松,很容易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后在备课中,应该做更多的考虑。

行进间运球接单手肩上投篮教案 篇5

一、导入阶段(2分钟)

1、体育委员组织学生四列集合,整队,检查人数。

2、师生问好,宣布本课教学目标及要求。

二、设疑导入

激发兴趣(8分钟)

1、游戏:传球比快

游戏方法:将学生分8组(人数均等)成纵队站立,听到老师吹哨后排头拿球同学迅速按规定的方法(如头上、跨下)依次向后传递,看哪组同学最先完成(1—2次)。

要求:必须按照老师规定的方法传递球。

2、设疑导入,语言启发:同学们,篮球比赛以什么来取决胜负?在电视、各类现场比赛、身边或自己实践中你看到过哪些投篮方法?

(1)、学生发挥现象,罗列各种投篮方法,引导模拟,相互评价。

(2)、分组讨论,积极回忆,复习已学的投篮方法。

(3)、结合实际情况,引出教学内容。

三、自主学习,尽情尝试(20分钟)

(一)、复习行进间运球(急停、急起、体前变向)

教学重点:手控球的能力,手脚协调配合,脚步动作的质量。

1、教师完美示范,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

2、根据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男女生区别对待,设置不同层次目标的练习:①慢速运球跑;②快速运球跑;③快速运球急停、急起、变方向跑。

3、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相互切磋,尽情尝试,体验成功,挑战自我。

4、教师巡回点拨,适当启发,教学互动,评价鼓励。

5、学生分10组,每组5—6人,练习队形如图所示:

(二)、学习行进间运球接单手肩上投篮

1、教师完美示范行进间运球接单手肩上投篮,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

2、根据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男女生区别对待,设置不同层次目标的练习: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②、运一次球后接单手肩上投篮练习;③、慢速运球跑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④、快速运球跑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

3、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相互切磋,尽情尝试,体验成功,挑战自我。

4、教师巡回点拨,适当启发,教学互动,评价鼓励。

5、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注意身体腾空时的平衡与投篮的出手动作和在较快速度运球跑投篮的命中率。

6、学生进一步体会和改进动作要领,互帮互助,相互提高。

7、学生展示,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体验成功。

四、合作探究,展示成果(12分钟)

(一)、教学比赛;重点:培养战术意识和运用技战术能力,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发挥学生对抗能力。

(二)、趣味比赛 :动力火车

1、分成八个小组,进行尝试、探究、合作练习。

2、步伐一致、不脱节,跟着教师节拍“1-2-1-2”完成练习

3、教师巡回评价、点拨。

4、看哪一组合作最好,所用时间最短(既合作又有竞争)。

5、点评、祝贺,体验成功。

五、相互评价,享受快乐(3分钟)

1、小组交流,评出最佳。

2、师生交流,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欢庆成果,自编舞蹈放松。师生共同庆贺,在音乐的配合下,集体跟教师一起跳,可以随意发挥,尽情放松。

4、适当布置课外作业,回收器材,师生再见。

六、学生身心状况预计:

1、心理状况预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启发、点拨下,能积极探索,自主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融洽,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心理体验。

2、生理状况预计:练习密度:35%—40% 平均心率:120—125次∕分

上一篇:怎么样写读后感下一篇:二孩政策弊大于利一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