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一章

2025-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一章(精选4篇)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一章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旅游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以及它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 点: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组成要素

难 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教学资料:《中国旅游》 《中国旅游线地图册》

第一、 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学习旅游地理的目的和意义

2、 旅游资源的`分类及自然旅游资源的代表景观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的旅游经历,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体会出我们日常的旅游都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是旅游资源?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一.旅游地理的内容和学习旅途地理的目的:

1.旅游地理的内容:旅游地理是研究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

旅游地理将介绍如下详细内容:

①世界颇具影响的黄金旅游线。

②世界上重要的旅游区、我国的旅游区、各自的特色和风格。

③介绍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告诉我们一些美丽动人的故事。

④介绍气候、交通与旅游的关系。

2.学习旅游地理的目的:

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加深爱国热情和文化遗产的感情。

③了解旅游胜地和风俗民情。

④为祖国旅游事业服务。

二 .旅游资源: 包括:自然资源 人文资源

(一)自然旅游资源:

地貌:地表的差异构成了千差万别的景色和环境。

名山:中华五岳及特点;黄山四绝;庐山三绝;雁荡山、千山的特点;阿里山四大美景;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沙漠:最大的撒哈拉,我国塔克拉玛干;响沙(甘肃敦煌鸣沙山)。

岩溶:概念;南斯拉夫喀斯特地貌最典型;广西桂林到阳朔漓江最大;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

水体:江河:国外的;长江黄河珠江;富春江漓江大运河。

海洋:概念;3S最具吸引力;西班牙;我国的大连、北戴河、连云港、普陀山、鼓浪屿、台北台南、海南鹿回头。

湖泊:国外著名湖泊;五大淡水湖及其他。

瀑布:概念;国外名瀑布;我国四大瀑布。

泉水: 概念;世界名泉;古代五大名泉及其他;泉水酿酒(举例);黑龙江五大连池(最大碳酸盐矿泉疗养区);奇特的泉(举例)。

气候:概念(与天气的区别);避暑胜地与避寒佳境;极昼与北极光;武当叠影;

四大海市蜃楼(蓬莱阁为最)。

生物:各种动物 植物。

-------功能价值:自然美,产生美感和愉悦。

【总结与扩展】

【作业布置】:掌握代表景观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1、人文旅游资源的代表景观;

2、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旅游资源:

包括:自然资源 人文资源

(一)自然旅游资源:

(复习)

(二)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历史古迹、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民俗风貌等

1、历史古迹:

世界七大奇迹:①埃及金字塔 ②巴比伦空中花园 ③土而其的阿泰密斯神殿 ④希腊奥林比亚的宙斯神像 ⑤土而其的摩索拉斯陵墓 ⑥地中海罗得岛的太阳神巨像 ⑦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灯塔;

1974年春秦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奇迹”;韩国首尔庆州古墓群“世界第九奇迹”。

2、古人类遗址:

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距今80万年陕西“蓝田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最齐全、最多);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西安半坡遗址(半穴居晚期及向地面建筑过渡)。

3、古建筑:

世界七大古建筑:①埃及金字塔 ②中国万里长城 ③巴比伦空中花园 ④罗马大斗兽厂 ⑤亚历山大地下陵墓 ⑥圣索菲亚教堂 ⑦印度泰姬玛哈尔陵

我国有万里长城、大运河、灵渠、都江堰等

陵寝建筑:印度泰姬陵;我国的明清皇家陵寝;曲阜三孔、黄帝陵、秦始皇陵等。

宫殿楼阁:国外著名宫殿;北京故宫;四大名亭;四大名楼。

4 、园林建筑:以北京、承德为代表的北方园林;以苏州、扬州为代表的南方园林;以广州、潮汕为代表的岭南园林。

5 、宗教文物:寺院、教堂 、雕塑 、壁画。国外著名的三大宗教建筑物和我国著名的寺院建筑;四大石窟;四大名塔。

6 、民俗风貌:国外重要节日;汉民族节日;少数民族节日及各民族特色民居。

(三)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思考题:让学生谈一谈对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认识

【总结与扩展】本次课主要介绍了旅游地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以及旅游资源都包括那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旅游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多积累旅游地理知识,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多收集一些有关的资料,为今后从事旅游专业打好基础。

【作业布置】:

1、结合专业特点请学生谈谈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认识

2、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组成要素是什么?

古代汉语第一章到第四章课件重点 篇2

五四运动以前的汉语,都叫古代汉语。分为四个时期:远古时期(殷商时代);上古时期(周秦两汉);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近古时期(元明清)。这是传统的分法

近年来又兴起了“近代汉语”的概念,指晚唐五代到清初的汉语。那么,魏晋南北朝到晚唐以前为中古汉语,清中叶以后迄今为现代汉语 3 内容:

古代汉语书面语还包括两个系统:文言和古白话。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言。(如诸子百家的文章,《史记》《战国策》《国语》《左传》)古白话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言,又叫“近代汉语”。(元杂剧像《窦娥冤》,明清小说中的古代四大名著)二 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

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我们应该学习的是文言和古白话。按照现在课时的安排,中文专业的古汉语课以文言为主,理论上讲授文字、词汇、语法等知识,同时学习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现在的课时太少,内容一减再减,我们只能分专题讲解最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三 古代汉语的作用

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也是一门基础课。同现代汉语一样,语言类的课是我们学习的基础,不论你学什么,语言基础打不好,都会成为学习的障碍。更不用说中文、新闻这样的专业了。还有像古代文学、古代文化史等所有涉及古代的课程,都与古代汉语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它对古代汉语有继承也有剔除,想学好现代汉语,也需要有良好的古汉语基础

四 如何学习古代汉语落实字、词、句;2 查阅工具书;3 多读作品 一 汉字的形体演变 古文字(秦以前)甲骨文

通行于公元前1300多年到1100多年,又叫贞卜文字、甲骨卜辞(内容);殷墟文字、殷墟书契(出土地点);契文、契刻文字(书写方法)金文

通行于殷商至战国,铸在青铜器上,又叫钟鼎文(商 周时期出土的铜器以钟鼎为最多)六国古文(籀文和小篆)

指秦以外的六国文字,又叫战国古文。主要写在竹简和缯帛上,也叫简帛文。秦国文字叫大篆,也称籀文。秦统一以后文字由大篆变为小篆 今文字(秦以后)隶书

分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又称汉隶。古隶承上启下,是古今文字的一种过渡形体,今隶则是今文字的开端

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剧烈的变革,使汉字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彻底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使汉字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楷书(草书和行书)

先有草书,再有楷书,再有行书。三种字体都是在汉以后流行

二 汉字的形体构造

许慎《说文解字·叙》:“六书说”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弯曲),日月是也。”通过描摹事物的形象和线条而造字

(1)独体象形:木 水 刀 人 口 手 女 止 牛(2)合体(附体)象形:瓜 果 齿 须 眉 州 2 指 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初看能够识别形体,审视方能显现意义(1)独体指事:一 二 三 四 五 十

(2)合体指事:本 末 朱 刃 寸 叉 厷 甘 3 会 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同“义”),以见指挥,武信是也。”把两个以上的形象合并在一起,会合出新意的方法就是会意

(1)异体会意:之 步 牧 即 既 采 乘 安 明(2)同体会意:并 从 比 林 森 磊 淼 聶 焱 4 形 声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以表示意义的字为形符,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为声符,合在一起就是形声字

召 问 剥 放 组 杜追 暮 蒿 盟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同一个形符的字意义互相贯通,可以互相解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的界说比较含糊,导致后人意见不一。转注没有产生新字,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假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记录要表达的词的意义

自 焉 难 来 它 东 南 西 北 莫 关于汉字构造理论的新探索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象形 形声 假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大的分类同陈的观点,但不同的是下面又细分了很多小类 写词法理论——词的书写形式: 孙常叙《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从词的内涵写词,有象物、象事、象意;从词的声音写词,有形声、假借;形声是从词的意义和声音两方面写词 一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在句中处于动词谓语的位置,并且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叫做名词用如动词。后面具体列出名词用如动词的条件二 形容词、数词用如动词 形容词和动词相同的是,它也能做谓语,但不能带宾语。还不能修饰代词,其他语法特点也与动词根本不同。形容词和数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比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稍微少一些,所以不再单独列出。参考名词活用的条件即可 一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等活用为动词的原则:名词等前后往往满足好几个活用的条件,所以不能逐条死记硬背。要对比名词等与动词的语法功能,看它前后的语法成分和语法条件是什么,名词等是不是放在了动词应该出现的位置上 1 两名词连用,构成主谓或动宾关系(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2)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天下缟素,今日是也。(5)曹子手剑而从之。(6)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名词活用为动词 2 名词后面出现宾语或补语(1)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2)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3)左右欲刃相如。(4)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5)师还,馆于虞。(6)沛公军霸上。3 用在能愿动词或状语后面的名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不备不虞(防备),不可以师。(3)左右欲兵之。(4)陛下不能将兵。(5)晋灵公不君。(6)不足生于不农。名词活用为动词4 有“而”字连接的名词(1)不耕而食,不蚕而衣。(2)辇而归,君亲推之。(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4)善者入门而左,不善者入门而右。(5)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5 “所”字后面的名词(1)食吾之所耕,而衣我之所蚕。(2)置人所罾鱼腹中。(3)孤山有陈(朝代)时柏二株,其一为人所薪。名词活用为动词 6 “者”字前面的名词(1)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后代)有在者乎?(2)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中缺少谓语,处于谓语位置上的的名词活用为动词(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2)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这个也可以放在第三条)二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2)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3)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4)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5)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6)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商鞅的观点)(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8)世之所高,莫若黄帝。(9)(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数词活用为动词(1)六王毕,四海一。

(2)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3)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不十年,王弗召也。

(6)此三子(专诸刺吴王僚、聂政刺侠傫、要离刺庆忌)者,皆布衣之士也„„与臣而将四矣。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8)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一般来说,动词和宾语之间是支配关系,在有些情况下,宾语不是动词的支配对象,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叫做特殊动宾关系。(在省略宾语的句子中也一样)特殊动宾关系有以下几类 一 使动用法 :

中学教育学第一章汇总 篇3

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 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古希腊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强悍的军人。西欧中世纪的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是一种结合宗教精神与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家庭教育形式。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中国、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一.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1、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特点是: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试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1、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及参加学校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原因在于: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阶段。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者角度,选择——施加;受教育者角度,选择——内化)

三.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

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四.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比较典型的有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四.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学校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化社会相辅相成。现代学校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1、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具有两大基本特征(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1)全体社会成员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

(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七.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八.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①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②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入仓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③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④教育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⑤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增长率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九.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教学原则,其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2、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等思想。

(二)、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

1、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也称“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他充分吸收了斯巴达国立教育和雅典和谐教育的经验,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

3、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4、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分为教育学的独立和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两个时期。教育学的独立(近代):

1、培根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他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二是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三是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四是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3、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4、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规范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现代):

1、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出版为标志,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点的教学思想。

十一、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是什么? ①在教学上,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②突出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③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后来,他的学生将其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④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⑤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的首要代表。杜威的教育思想是:

①杜威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②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③在师生关系上,他主张儿童中心。④在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十二.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及发展。

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最早以马克思观点编写教育学著作的学者是杨贤江。

十三.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十三.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布鲁纳:代表作《教育过程》 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早期教育和发现学习理论。

赞可夫:代表作《教学与发展》,提出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布卢姆:教学应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书中,系统路上念书了全面和谐教育思想。由于它的教育思想建立自教育实践之上,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十四、运用自己所学理论,论述教育学存在的意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十五。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2 篇4

§1.2 数列的极限 §1.3 函数的极限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明确极限是描述变量的变化趋势;了解极限的N,,X定义中的,N,,X的含义

2.理解极限的性质 Ⅲ.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 难点:极限的定义 Ⅳ.讲授内容:

§1.1数列极限的定义 一. 列极限的定义

定义:设xn为一数列,如果存在常数a,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不论它多么小),总存在正整数N,使得n>N时,不等式xna都成立,那么就常数a是数列xn的极限,或者称数列xn收敛与a,记为limxnna或xna(n).如果不存在这样的常数a,就说数列xn没有极限,或者说数列xn是 发散的,习惯上也说lim存在.143n(1)例1.证明数列2,,,234nn1xnn不,的极限是1.证:xna1n1n1n(1)nn111n,为了使xna小于任意给定的正数,只要或.所以,n(1)10,取N,则当n>N时,就有

nn1<,即limn(1)nn11

n例2.设q1,证明等比数列1,q,q2,,qn1,的极限是0.证:0(设,1),因为

xn0qn10qn1,要使xn0,只要qn1取自

lnlnq然对

数,得(n1)lnqln.因q1,lnq0,故n1,取N1ln,则当nN时,lnq就有qn10,即limqn10.n

二. 敛数列的性质

定理1(极限的唯一性):如果xn收敛,则它的极限唯一

证明 用反证法.假设同时有xna及xnb,且ab.取limxna,故正整数N1,当nN1时,不等式xnanab2.因为

ba2都成立.同理,因为

ba2limxnb,故正整数N2,当nN2时,不等式xnbn都成立.取NmaxN1,N2(这式子表示N是N1和N2中较大的那个数),则当nN时,(2)式及(3)式会同时成立.但由(2)式有xn这矛盾证明了本定理的断言.数列的有界性概念

ab2,由(3)式有xnab2,这是不可能的.定义:对于数列xn,如果存在着正数M ,使得对于一切xn都满足不等式xnM,则称数列xn是有界的;如果这样的正数M不存在,就说数列xn是无界的.定理2(收敛数列的有界性)如果xn收敛,则数列xn一定有界 定理3:(收敛数列的保号性)

如果limxna且a>0(或a<0)那么存在正整数N>0,当n>N时,都有xn>0(或xn<0)

n推论:如果xn从某项起有xn0(或xn0)且limxna,则a0(或a0)

n子数列的概念:在数列xn中任意抽取无限多项并保持这些项在原数列xn中的先后次序,这样得到的一个数列称为原数列xn的子数列(或子列).设在数列xn中,第一次抽取xn,第二次在xn后抽取xn,第三次在xn后抽取

1122xn3,这样无休止地抽取下去,得到一个数列xn,xn,xn,,这个数列xn就是

12kxn的一个子数列.定理4.(收敛数列与其子数列间的关系)

如果xn收敛于a,则它的任一子数列也收敛,且极限也是a §1.3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1.自变量趋于有限值时函数的极限

定义1:设函数f(x)在点x0的某一去心邻域内有定义.如果存在常数A,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不论它多么小),总存在正数,使得当x满足不等式0xx0时,对应的函数值f(x)都满足不等式f(x)A,那么常数A就叫做函数f(x)当xx0时的极限,记作limf(x)A或f(x)A(当xx0).xx0例1.证明limx1x12x12

证明:这里,函数在点x=1是没有定义的饿,但是函数当x1是的极限存在或不存在与它并无关系.事实上,0,不等式x1x12约去非零因子x-1,就化为

x12x1,因此,只要取,那么当0x1时,就有

x1x12 2

所以 limx1x12x12 单侧极限的概念:上述xx0时函数f(x)的极限概念中,x是既从x0的左侧也从x0的右侧趋于x0的.但有时只能或只需考虑x仅从x0的左侧趋于x0(记作xx0)的情形,或x仅从x0的右侧趋于x0(记作xx0)的情形.在xx0的情形,x在x0的左侧,xx0.在limf(x)A的定义中,把0xx0改为x0xx0,那么xx0A就叫做函数f(x)当xx0时的左极限,记作limf(x)A或f(x0)A.xx0类似的,在limf(x)A的定义中,把0xx0改为x0xx0,那么A就xx0叫做函数f(x)当xx0时的右极限,记作limf(x)A或f(x0)A.xx0右极限与左极限统称为单侧极限.解:仿例3可证当x0时f(x)的左极限limf(x)lim(x1)1

xx0x0而右极限limf(x)lim(x1)1, xx0x0因为左极限和右极限存在但不相等,所以limf(x)不存在.x0

2.自变量趋于无穷大时函数的极限

定义2:设函数f(x)当x大于某一正数时有定义.如果存在常数A,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不论它多么小),总存在着正数X,使得当x满足不等式xX时,对应的函数值f(x)都满足不等式f(x)A,那么常数A就叫做函数f(x)当x时的极限,记作limf(x)A或f(x)A(当x).x定义2可简单地表达为:limf(x)A0,X0,当xX时有

xf(x)A.例3:证明lim1xx0.证:0,要证X0,当xX时,不等式1x1x0成立.因这个不等式相当于或x1

由此可知,如果取X1,那么当xX1x1时,不等式1x0成立.这就证明了limx0.一. 数极限的性质:

定理1(函数极限的唯一性):如果limf(x)存在,则这极限必唯一

xx0定理2(函数极限的局部有界性):如果limf(x)A,那么存在常数M>0和0,xx0使得当0xx0时,有f(x)M.证:因为limf(x)=A,所以取=1,则0,当0xx0时,有xx0f(x)A1f(x)f(x)AAA1, 记MA1,则定理2就获证明.定理3(函数极限的局部保号性):如果limf(x)A,而且A0(或A0),那么存

xx0在常数0,使得当0xx0时,有f(x)(或0f(x)0).如果limf(x)=A,而且A>0(或A<0),那么存在常数>0,使得当0xx0时,xx0有f(x)>0(或f(x)<0)推论:如果在x0的某去心邻域内f(x)0(或f(x)0)而且limf(x)A,那么

xx0A0(或A0), 定理4(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的关系)

如果极限limf(x)存在,xn为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收敛于x0的数列,且满xx0足:xnx(nN),那么相应的函数列f(xn)必收敛,且limf(xn)limf(x)

0nxx0Ⅴ.小结与提问:

小结:极限定义是本讲的难点,必须结合极限的直观描述和集合解释弄懂其本质。要逐步掌握放大法的技巧。提问:

思考题1:数列xn是否可以同时以A和B(AB)为其极限?

思考题2:如果数列xn与ixnj为数列xn的两个子列,nlimxniA,limxnjB且AB,能否判定limxn不存在?

jxjn思考题3:如果x2n和x2n1都以A为极限,是否必定有limxnA

nⅥ.课外作业:

P30 2.3(2)(3).4.5 P37 1(1)(4)2(1)3.4.6

上一篇:课程顾问话术开场白下一篇:小学生应该如何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