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资源 整合文言文教学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巧用多媒体资源 整合文言文教学(共8篇)

巧用多媒体资源 整合文言文教学 篇1

(作者:钟祥市双河一中 王官兵 黄香)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文言文的教育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创作时间离我们遥远,其本身语言优雅,谋篇布局精巧,内涵深刻独到,学生学起来就倍感吃力。而我们的常规教学方法往往是字字落实,将文中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全部搞定,然后句句疏通,将字词连起来,翻译成正确通顺的现代文句,这之后再按“信、达、雅”的标准,连成一篇正确通畅的现代白话文,最后带领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整篇课文几乎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教的吃亏,学生学的吃力。我认为此时在学生头脑中映现的,已不再是文言文,而是完完全全的一篇现代白话文了,也许这就是学生之所以觉得文言文难学的原因吧。如何有效地提高文言文的教学呢?我对此作了一些有益地尝试,觉得效果不错。现录如下,供大家批评指正。一.巧用多媒体资源 读出文言文语感

我认为文言文语感是勤奋刻苦地读出来的。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并不急着翻译,急着品析,而是让学生在晨读课、课前及课内反复读课文,直读到口齿伶俐、抑扬顿挫,甚至熟读成诵了不可。当然出于效率的考虑,诵读课文也要讲究方法。我一般采用录音范读(精选后多媒体下载),较难的文章有时领着学生一句一句来读,有时还给课文配上图画或音乐(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下载课件或自做课件)来读,以减弱学生反复诵读古文的枯燥感,从而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古代语言的美感。比如教《三峡》,我给课文配了许多三峡的精美图片,学生看着美丽的画面,读着优美的文章,品味着文言语感,别提多高兴;教《口技》,我为学生播放了现代人表演的各类口技的录像;教《小石潭记》,我则以图文和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法,美景、美文、美图、美乐,学生诵读时不禁沉醉其中。通过读,学生能达到六七分懂,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

二、巧用多媒体资源 品析文言文情感

对文言文的品析我一般放在授课的第一课时,因为我觉得学生对新授课的爱好和热情最为高涨。如教学《陋室铭》,我以一个“陋”字贯穿全课的线索,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三大版块:陋室之陋——陋室之乐——陋室不陋,偶然穿插一些知识点(如比兴的手法,对偶的修辞,典故的运用等)和练习点(想象陋室之陋,描述陋室之乐,评价陋室之主等),点、线、面结合,整节课堂学生兴致盎然,收获很大。教学《口技》,我为学生播放了现代人表演的各类口技的录像,学生听后跟着模仿,整个教室到处可听学生惟妙惟肖的口技声,师生真正围绕一个“善”字体会口技人的表演技巧之高超。总的来说,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尽量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古代语言。当然要做到十分透彻是不可能的,品到八分就足够了。而且尽量将古文教学与现今我们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赋予其时代新义。如《陋室铭》中所表达的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思想,在当时特定的专制黑暗的封建社会里,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态度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在如今这个相对自由平等同时又布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这样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三、巧用多媒体资源 译出文言文精彩

在“读”与“品析”后再集中进行字、词、句、篇的翻译,这样难度也就不大了。教学中我尽量利用多媒体资源并联系学过的文言文词句所出现的具体语境,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翻译时在原则上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通畅,按“信、达、雅”的标准将原文改成一篇正确通畅又不失优雅的现代文。最后通过多媒体,我把精彩的译文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鉴赏。当然,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运用适当的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等,可促进知识的巩固和保持。课后必做的一份作业是整理笔记,将文言文与现代文翻译一一对应起来,使其清楚无误,一目了然。将所学的每一篇文言文译到十分熟十分必要。这样,既整合了文言文的教学,又亲自书写并欣赏了一篇优美的现代白话文。在进入下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时,就会产生令人惊喜的学习效果,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也有较大程度地提高。

巧用多媒体资源 整合文言文教学 篇2

1 趣味性的课前引入,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体验快乐数学的重要前提就是使每节课从开始就充满乐趣, 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充满趣味性的教学导入。在数学课堂上, 大部分新课的导入, 都涉及了数学概念、推导公式和数学法则, 这些内容往往枯燥乏味, 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顺利地接受, 这就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如何在教学中通过课前导入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和思维的过渡, 是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重点, 而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 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更快地完成思维过渡, 顺利地进入到下一教学环节。

例如, 在学习四年的“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的“平行与相交”时, 教师给学生讲解的时候, 可以借助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来进行教学,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直线的相交和不相交之间的联系, 从而来判断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关系。学生由实际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展开想象, 仔细观察、思考, 初步对书本上的平行线概念有所了解。因为学生在这之前从未接触过相关的知识, 在学习时, 较为困难。而借助信息技术导入教学, 不仅可以演示两条直线在不断运动情况下的位置关系, 还能把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入到教学中, 让学生初步体验“同一平面”的含义, 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猜想的空间, 使其了解到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

2 扩展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潜能

数学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并有着“思维的体操”之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 需要经过长期的思维训练才能形成。因此, 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 需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思维素材。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借助声音、图像等多种手段来传递丰富的信息, 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呈现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学素材,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例如, 在学习“圆柱体的侧面积”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 给学生展示圆柱旋转变为一个长方形的过程, 这样圆柱侧面的图形就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 便于学生理解。接着, 把长方形的一条边固定, 以此边为轴进行旋转, 旋转一周后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圆柱形。最后再展开圆柱的侧面, 再次形成一个长方形。这样, 学生的思维从立体图形转化到平面图形, 再转化到立体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 很快就会想到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侧面积, 而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 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3 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 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对直观、具体的事物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在数学学习中, 很多数学知识单靠简单的语言地抽象描述, 学生很难学习和理解, 思维会受到阻碍。

根据学生的特点, 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 把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 借助图形、声音和文字等手段呈现出来, 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和理解, 让学生难以理解和听懂的知识, 变得简单易学, 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除此之外, 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 还能把教学内容准确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学习的重点, 哪些需要了解即可。例如,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 知道了两者速度之和以及相遇时间, 求两地之间的距离时, 如果只是简单的语言描述, 内容十分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而借助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 可以清晰地演示出两个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 在经过相同的时间后相遇, 然后借助课件课堂表示出两个人所走的路程总和。接着运用课件把两个人分别所走的路程整合起来, 变成一条路, 求这条路的距离, 就转换成了两个人的速度和及其所用时间的关系。学生在观看了课件以后, 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总而言之,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深入浅出、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能, 把“外在”的信息, 即数学课题以新奇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 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的课堂学习, 除了要学习基础的数学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为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构建高效课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为教师改善课堂教学, 实现快乐学习提供了条件。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入手, 就构建快乐课堂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快乐课堂

参考文献

[1]高扬, 曲静.让游戏充实数学课堂[J].吉林教育, 2009 (6) :17-18.

[2]蔡晴天.浅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29) :46-48.

巧用多媒体资源 整合文言文教学 篇3

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迅速的发展,使得化学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被普遍使用,而这种教育方式的直观性以及趣味性是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根本比不上的。充分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调动起来,学生自主的思维能力将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一一突破,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状态下更容易吸收知识。

多媒体与化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是多种技术结合在一起,显示出的声音和图像可以刺激到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课堂里不但使得学生的记忆力提高了,同时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强了。

1 多媒体教学在化学课堂上的的功能

1.1 使得课堂的信息大量增加

化学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还会有一些前后联系的反应过程。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地掌握并熟练地运用,教师在这个时候要详细地讲解这样的反应过程,课堂时间就被板书和讲解大量地占用了。因为时间的有限,教师也只能对重要的过程进行板书并详解,那些次要的反应过程也只是通过教师的口述和书上的图示进行了解的。在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课件以后,这个问题就不算是问题了。教师在课前可以把重要的反应过程的流程图做成图片,也可以补充一些对学生有帮助的内容,这样便使课堂信息得以增加。

1.2 将静态转变为动态,使内容更加形象具体

化学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化学反应的过程相当繁琐,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教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对此费尽心思,但学生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慢慢的学生开始回避、害怕学习化学,更谈不上对化学产生兴趣。在化学的学习过程里让学生最头疼的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像是糖酵解从循环一直到转录,学生完全凭自己的想象。传统教学知识是嘴加上黑板和粉笔,让学生去理解和接受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多媒体可以对微观的世界进行模拟,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的具体化,方便学生的理解。

1.3 使得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包含文字、声音、图形等各种各样的信息为一体的技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化学教学的质量为前提,同时也是教学环境改善的重点。多媒体充分具备了影像结合这一特质,随着光和影的不断变化,甚至只是张静态的图片,学生都可以维持相对比较高的兴奋点,从而教学的效果也出奇得好。因为教学内容较生动,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和学习化学,营造出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这样激发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学习主动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更加符合对当代的教育所提出来的要求。

2 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2.1 对学生心情有所调节,开阔学生的视野

利用课前的时间,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关于教学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表现出来,让学生在休息的同时可以对下节化学课的内容进行了解,对学生的心情进行适当的调节,并为马上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

也可以展示一些关于化学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例如碱金属重要化合物,在上这堂课之前可以放映怎样去制作油条。首先是发面,也就是将加了水的酵母与面粉搅拌并进行揉合,然后将揉好的面切成约一厘米宽的条形,将两个条形上下对叠好后扭转并拉长,放入油锅中炸,这样一根冒着香气的油条就出锅了。多鼓励学生在课余的时间里对化学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这样学生会感觉到其实化学和自己的生活距离很近。

化学具有的实用价值很多,可以去尝试展示一些在化学这个领域中的知识。比如在胶体这节课就可以去展示有关“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适当地去关注化学前沿的科技成果和最新的动态,这样不但可以让对化学产生兴趣,扩充知识量,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2.2 将难点简单化

在化学教学中总是会有一些说不清楚的问题,利用传统媒体的挂图以及模型等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通过多媒体就可以将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微观分析呈现出来。比如说“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这节课中有关于电子云的问题,虽然可以直接用图片进行解释,也可以运用模型进行教学,但是学习的效果很不理想。图片因为完全静止,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电子运动是有规律的,模型只会让学生以为电子是几何体。为了整堂课更加形象生动,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播放一些关于电子绕核转的动画,让学生对于电子的运动产生深刻的理解。

2.3 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或者是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和化学相关联的趣味内容,像是漫画或是幽默的故事,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得以休整,使得学生整堂课都保持积极参与的状态。

2.4 为教师传授知识提供便利方式

在化学教学中为了让教师教得方便,学生学得方便,多媒体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解释表达教学的内容。对于那些图表比较多的章节,知识点也会比较混淆。无论是教师讲还是进行板书,都是费时费力的事情,学生学习出来的结果也差强人意。但是可以利用多媒体做一个课件,将整个章节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效果会很好。

3 对于教师的要求

3.1 对多媒体的材料进行完善

课件整体的设计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对象等要素,进行规划并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使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得教学的质量达到预期效果。

3.2 精心组织教学

多媒体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然而一模一样的课程由不一样的教师上课,教学的结果也会存在差异。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基本功成正比,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教学的方式,从而有一套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方式。在运用多媒体时要积极地查阅资料,对于每部分的讲解都要倒背如流。利用多媒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出学生对于新鲜知识的学习激情,使得多媒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3.3 注重课堂优化

使用多媒体教学为学习创造出和谐的环境,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讲课的时候,必须要做到“教”和“学”之间的双向交流,让学生全身都是积极的状态。不但是培养学生怎样去掌握知识,更是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授课的时候要注意学生反馈回来的东西,结合书本上的教学内容将这个学科进展的程度以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传达给学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启发。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使多媒体充分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用多媒体将现代和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出它们各自的优势,最终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温玉福.巧用多媒体优化中学化学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2):69-69.

[2]刘艳华.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21(4):108-109.

[3]庞存胜.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0(9):165,167.

[4]孙亚峰.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管理学家,2009(10):113.

[5]邹美莲.多媒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1(33):176-177.

[6]才红.网络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0,37(8):219.

巧用多媒体资源 整合文言文教学 篇4

【摘要】 主题整合式教学正逐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所重视,这改变了教师的学科教学思维,突破传统观念上一课一课教的方式,形成初中语文教学“整体观”。主题整合教学既源于教材,又新于教材,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发掘课程资源,进行广泛的课内外资源优化整合,使之处于一个主题之下,呈现出一种综合、立体、开放的教学形式,努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主题教学 教材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10-02

0

主题整合式教学正逐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所重视,这改变了教师的学科教学思维,突破传统观念上一课一课教的方式,形成初中语文教学“整体观”。主题整合教学既源于教材,又新于教材,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发掘课程资源,进行广泛的课内外资源优化整合,使之处于一个主题之下,呈现出一种综合、立体、开放的教学形式,努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整合教学是与篇章教学相对而言的。篇章教学的处理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先天不足: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思维平面、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费时低效缺乏计划性。我们该如何改变这个现状?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因此,对教材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所谓主题整合,就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经验等要素,把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放到一起来教学,或者在教学前对现行文本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后重新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教学为例谈谈对教材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初中语文主题教学教材整合的原则

教材整合的关键在于找准主题整合点。这个点,就是不同篇章的结合点,各种课程资源的融合点。然而,整合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必须基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发现每一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再运用比照之法审视各个篇章,找到其共通、共长之处,最后进行关联、穿插与融合。这样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教学就不再是分割、切碎知识,而是运用结构来整体学习,使学生对这一主题有透彻的发现与深切的体验。

重组的主题必须符合学生学习需求。整合式教学尊重教师的主体性,但更重要的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情不容忽视,主题的难易程度要与大多数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相适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主动调动自己的认知与情感功能的能动性去感受和理解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策略,并在此过程中与教师共同进行文本探讨,从而领悟文本意涵。好的语文课程要确立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精神,使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感到自己是自主的、积极的。教材主题整合的至高境界甚至是学生自主参与教材的编写,师生共同完成。

二、初中语文主题教学教材整合的操作

1.单元之内的主题整合

初中语文的主题教学,可以用同一单元内的教材整合。单元教材逐篇讲解,费时费力,既降低了课堂效率,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打破单元原有结构,截取单元的某一价值主题,进行重整。在第四单元“民间文化”这一主题中,琦君的《春酒》写了自己儿时过春节喝春酒时的情形;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则是对儿时端午吃鸭蛋的回忆。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远离故土时写下的,作者强调的都是各自家乡的民俗,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故乡情结”,这份故土之思在文中萦绕不绝。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如此两篇散文整合在一起,并结合我所在班级学生的情况,设置了以“我们的乡愁”为主题的情感体验及读写结合的教学。

陶行知说: “生活即教育。”语文这样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必然与生活密切关联,所以我们在进行教材整合时,一定要纳入生活资源。笔者所处的学校是城乡结合部,班级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这其中许多课程资源可以挖掘。在八年级上册结束的这个寒假我便布置了作业,过年时回家仔细记录家乡风俗,拍摄家乡美景,搜集家乡神话传说等。八年级下册一开学,就先上第四单元的课,整合两篇一起上,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找“充满美好感觉的细节”引领细细品味动人的细节,感悟作者在这些细节中传达出的情感。最后让学生畅谈自己故乡和你现在生活的地方有哪些最大的不同?留给你印象最深刻民俗是什么?有哪些人和事是让你牵挂怀念的?等环节,带给学生的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那份与故土融合的亲密,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使得故乡在学生的心里真切可感。后面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

同样的单元内主题组合,也适用于第一单元鲁迅的《藤野先生》和胡适的《我的母亲》,这两篇同为写人的散文,在表现人物手法上有异同,可以对比阅读。这样的整合,可以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散文表现人物形象、抒发情感的多种手法,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2.课内与课外相同主题的整合

保护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第三单元的五篇课文《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敬畏自然》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讲,实际上是本单元其它课文的一个总领,这篇课文语言包含丰富的哲理性,八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理解起来真的是颇有难度。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学生难以深入到这个主题的学习中,我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进行重组,选出《敬畏自然》和《大雁归来》两篇与课外拓展相结合,形成一个“我们的大地”主题系列活动。

《沙乡年鉴》的作者利奥波德如是写道:“众多中间人和精巧的物质发明,使真正的现代人同土地分离开了,他们与土地没有任何有机联系……”于是初春我们在学校的坡地上(笔者所在学校依山而建,有独特的资源)开垦了一块地,洒下种子,开始了对大地的观察,并记录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与此同时,开启 “我们的大地”相关的群文阅读活动:①哈斯凯尔《看不见的森林》选读并交流(3课时),通过这本林中自然笔记的阅读打开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亲近自然,写下自己在大地中观察到的一切;②《大雁归来》教学(1课时),品读作者利奥波德笔下这一首“野性”的赞歌,并了解作者和他的作品;③利奥波德《沙乡年鉴》选读交流(2课时),了解大地上的生命,重新看待它们;④观察日记的交流(1课时)。最后,《敬畏自然》教学作为总结,在和学生一起经历趣味旅行和严肃思考的过程,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后,再去品读这丰富的哲理就能较深刻地领悟。

平时说教式的灌输,并不能激发起学生真正地去关注自然,我们试图用这样课内外阅读及实践观察的相结合,深深地去了解我们居住的大地。这样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的主题整合教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场”,学生在这“场”中进行系统的阅读和实践活动的体验,不断思考,看见了以往不曾看到的。

3.各册教材之间相同主题的整合

初中语文各册教材中有些重要作家的作品分别收录在不同的专题内,我们可以尝试以同一作家作品为切入点的整合。教材中,可围绕一个整合点,几篇作品互为映照,学生就能更深入地体会作家的心灵世界,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苏轼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初中教材中有几篇苏轼的精美篇章,《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等,他作品中在教学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影响了无数人。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苏轼,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以苏轼的心路历程为切入点整合 “何似在人间――读苏轼的旷达情怀” 这样一个主题。除了勾连学过的作品,再补充其它作品《定**》《赤壁怀古》及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节选)和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等。

通过这些文章的自主阅读、诵读、品读、交流,这些大量的相关阅读让学生穿越时空和伟大的灵魂相遇,认识苏轼进退自如、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这期间感知做人的真谛,学会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这样的主题阅读对学生富有启迪意义。

以同一作家作品为切入点的主题整合,还可以是陶渊明、鲁迅、杜甫、李清照等。

三、初中语文主题整合式教学的意义及反思

任何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减负增效,主题整合式教学有其很重要的意义。首先,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师生不再局限于课本教材,而是将课内知识与课外进行有机整合,也就是多个文本的整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其次,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将语文知识进行整合,学生能够实现知识学习的最大化,进而不断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同时,主题整合式教学也改变了教师的学科教学思维方式。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树立课程意识,“教师即课程”,教师必须进入课程,才能创造出鲜活的课程。它不是简单学科课程的合并和课程的重新安排,还意味着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课程和社会生活的整合,需要教师系统地、综合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大力丰富与更新自己的语文知识,加强文本解读能力,挖掘出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对教材要有自己的思考、判定,并考虑对策。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巧用教材,实现有效的主题整合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巧用多媒体迸发古诗教学之 篇5

广西桂平市西山镇城西小学 谢燕萍

内容摘要: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关键词:

声像同步 声情并茂 视听交融 动静交错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因此,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借用媒体设境,激趣引情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古诗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往往比较牵强。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领会古诗的意境,对诗的感悟自然不会十分到位。由此可见,学习古诗,关键在于再现、复原或创设情景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人产生共鸣。利用多媒体教学古诗,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达到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效果,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而深刻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教学时如果只出示书上那仅有的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尤其是一些平时没有观察过江浪拍岸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有必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天门山的山川气势,把学生带进诗人当时欣赏到的情景中,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于是,我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运用了多媒体具有真实再现、具体可感的特点,通过荧屏去拓宽界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像。课堂上,我只需通过击键的简单操作,便可以从屏幕上看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景象:浩荡东流的长江之水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好像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还有那滔滔的江水声、水拍石岸隆隆声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刺激着他们的视、听觉,促动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尽可能地达到“身临其境”。诗人在本诗中所倾注的诗情和意境就基本上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从整体上初步体会图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诗句的联系。领悟到诗人所要抒发的赞美之情。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它的灵活性,如有学生需要再看的,只要用鼠标再击键,就可随时欣赏到自己所需的图象。学生可在这些图象的感染下朗读诗文,逐句体味,感受诗中美景和韵味,引发情感的共鸣,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就盎然而生。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能解决许多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解决的问题。

二、运用多媒体,帮助理解字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调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否则,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

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这样进行教学: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一(投影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 “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

一个小小投影片,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 “离离”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巧用多媒体指导朗读,体会丰富情感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一诗,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六月的西湖,湖畔杨柳依依,湖面上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粉红的、雪白的荷花亭亭玉立,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画面上配上古诗的字幕,再配以悠扬动听的古筝曲。让学生既可以看着画面听范读,也可以看着画面、字幕诵读,还可以闭目美读,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

四、妙用多媒体,启发想象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以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如教古诗《暮江吟》,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一组幻灯片。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夕阳西下,水面波光粼粼,红绿交融,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仙境之中。”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我关掉声音,让学生一边看新月当空的景色,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启发道:“诗人漫步江边,流连忘返,此时此刻景色怎样?诗人有怎样的感叹?”有的说:“太阳早已下去了,弯弯的月亮升起来了,地上的露珠在闪光,美极了。”有的说:“深秋的夜晚,露水不知不觉地洒下,直到月亮升起,月光洒向大地,才发现露珠闪烁,多么宁静多么和谐的夜晚呀!”„„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并积极地发现、自由地表达美,在营造出一幅幅美的景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巧用多媒体资源 整合文言文教学 篇6

一、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

1. 传统教学是教学的基础

虽然信息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 但教育是一个很特殊的载体, 它面对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且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知识结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而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靠知识的获取, 更需要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综合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是多媒体无法取代的。完全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便会陷入程式化, 违背音乐课程人文化理念,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 传统教学作为音乐课堂教育的基础, 不可偏废。

2. 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是传统教学的必要补充

多媒体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及迅速发展, 使音乐成为生活中必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随着网络的发展, 各种音乐网站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音乐资源, 无论古典音乐还是通俗音乐应有尽有。因此, 在音乐课堂中, 引入多媒体资源, 可以弥补音乐课程中很多音频、视频资源的不足, 是对音乐传统教学强有力的支持。在多媒体的支持下音乐知识可以得到很大的拓展, 音乐欣赏及音乐活动、音乐创编也会有更大空间的延伸, 有利于加强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科学利用多媒体资源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音乐资源随处可见。教师对网络中可以共享的音乐音频及视频资源要认真筛选, 找出完整、准确、最好是原版的好的资源运用到课堂中去, 才能将音乐作品的真正艺术魅力最大可能的发挥出来。

1. 要认真选择音频资源

音频资源在信息化的今天, 是非常容易找到并且可以随处感受、欣赏到的。网络上的音频资源鱼龙混杂, 参差不齐, 这就需要教师准备教学时认真选择并且灵活使用。首先要从众多的音频资源中认真挑选出效果最好、适合音乐课程要求的资源添加到教学设计中, 其次要保证音频播放设备的较好品质。音乐教学中对音乐作品要求高, 对音乐播放时音质的要求也要提高。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会对音乐形象做一次完美的诠释, 而好的音质会将音乐作品中的细节展现的淋漓尽致并形成良好的声场, 用干净、优美的声音提升音乐作品的感染力, 使学生真正领悟到音乐的优美动听, 从而提高学生欣赏、感受高雅音乐作品的能力, 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音乐情感体验。

2. 要对音频资源进行后期制作处理。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掌握一些专业音乐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对音乐作品结合课程实际要求认真进行再加工, 使学生感受的更细致、理解的更透彻。如音乐作品的欣赏, 老师可以将作品分段加工后逐段欣赏, 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印象后再全曲欣赏、消化。这样, 学生会更好地能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课就不会再显得枯燥无味了。

3. 要充分利用音乐视频资源

音乐视频文件资源尤其在音乐欣赏或者音乐活动中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在欣赏课中, 各类乐曲都有现场演奏或演唱的视频文件。视频对于学生来讲直观而且易于接受。通过对视频的感受, 学生对旋律线条的理解难度会随着这种直观感受逐渐降低, 而现场的演奏或演唱可以使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感知及表演形式的理解更加深入, 通过模仿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 开阔学生视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欣赏中还要善于运用音乐电影这一特殊的载体, 组织学生观看一些配音效果很好的如《音乐之声》等影片。学生既可以在感受影片情节带来的愉悦, 同时可以结合影片内容欣赏优美的配乐, 帮助理解音乐的内涵, 还可分辨不同场景不同的音乐编配效果, 对学生音乐的编配能力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 一举多得。

4. 合理运用课程中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源

一方面,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学生能从各种途经获得音乐, 但学生对专业音乐材料、音乐素材接触都很贫乏。另一方面, 课本中这些资料也涉及较少, 严重制约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拓展。因此,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相关材料及与之的相关的音乐知识、图片等资料要充分挖掘并借助数码技术与网络优势搜集展示, 最大可能的拓宽学生的视野, 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音乐课堂教学中整合多媒体资源的策略

实践证明, 新课程中只有将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 才能最大可能的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充分提高音乐课教学效果。

1. 歌曲教学策略

歌曲教学中, 知识类的内容可由幻灯片演示。教师应对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衔接以及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予以引导。而歌曲的学习则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唱—听唱—讨论感悟—自主学习—分组表演”等形式进行。歌曲的演唱和表现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歌曲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流的平台, 千万不能完全交给音响设备, 让学生机械的跟唱。否则, 学生对歌曲的旋律、音准把握就会不准确, 给歌曲的学习带来很大阻碍。学生的盲目模仿演唱, 也会给声带带来不必要的损伤, 尤其是正处在变声期的中学生。

在歌曲能完整演唱后, 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利用音响设备跟唱并欣赏。这样, 学生既学会了歌曲, 又感受、欣赏了歌曲;既保护了嗓子, 又在欣赏歌曲中体会和表现了歌曲的情感。

2. 音乐活动与表现策略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音域及嗓音实际情况, 利用如“会声会影”等视频制作软件对音乐资源进行精心制作后, 采用MTV的形式将歌曲播放出来, 让学生上台进行演唱表演, 激发学生演唱、表演激情, 养成学生自然、大方的演唱习惯, 培养学生正确的节奏、音准能力。而其他学生对表演者表演过程的评价, 也会提升学生鉴赏力和完善自我评价的能力。

3. 音乐创编策略

音乐创编是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并作充分准备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歌曲创编可在学习歌曲或欣赏乐曲后, 教师利用“挑选音乐主题—剪辑成分段音乐—播放音乐—学生感受—动机延伸创编”这样的形式进行。节奏创编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找出节奏型—学生模仿—延伸拓宽—自我编创, 以锻炼学生节奏的理解和创编能力。

4. 音乐欣赏策略

多媒体资源最常用、运用最多的是音乐欣赏教学。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多媒体各种资源的充分运用, 会最大可能的将音乐作品的内容全面、完整的展示给学生。利用“优选音乐作品—作品分析—分段欣赏—情感线条探究—教师即兴引导—综合欣赏”的过程进行, 让学生更深层面的感受音乐, 提升他们音乐鉴赏水平, 提升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

巧用多媒体资源 整合文言文教学 篇7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中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充满幻想的时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丰富的感官刺激。很多时候,我们很难通过简单的介绍、单调的几句话使学生在脑子里形成对知识的完整认识,即使是教师自己,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却能够全面满足教学需要,它通过多媒体网络传输和获取教学中的所需资料,应用各种动画、图解、音效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系统全面的传输知识信息。能把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在“三点确定一个圆”一节的教学时,我们可利用动画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圆的确定:一只小猫观察到一老鼠洞的全部三个出口,它们在同一个平面上,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只小猫应蹲在什么地方,才能最省力的顾及到三个洞口?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提供事实,化难为易

传统的教学手段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形象生动地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而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利用强大的图形图像处理功能通过动画方式生动形象地把数学事实具体地、多方位地显示出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课本中描述的“如果分的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难以接受。因为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一个圆等分为16份、32份,拼成新的图形后,学生看到的事实只是越来越接近于平行四边形。难以想象如果再等分下去拼成的形状会接近于长方形。教学中利用计算机Flash软件演示:将一具圆等分为64份、128份,拼成的形状就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从动态的演示(8份-16份-32份-64份)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质的飞跃,即确信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圆形就会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又如,教学“射线无限延长”时,运用计算机显示画面;无边无际的宇宙夜空,一束光线射向遥远的一方。类似的例子还有“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利用计算机来演示的交果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确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视示范,指导操作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可以解决由于不易观察或示范不到位而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的问题。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化抽象为形象,还可创设出丰富多彩、活泼融洽的教学气氛,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也避免了上课时老师往往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也不易掌握的缺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四、展示过程,深化理解

教学十分强调向学生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在视听领域展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如教学“时针和分针所成角度的问题”时,我利用计算机在屏幕显示时针和分针走动的情况(时针和分针用不同颜色标出,配上嘀嗒嘀嗒的声音)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得出: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动,时针慢,分针快,都是从某一点向同一个方向走的,分针走一圈(360°),时针刚好走一大格(30°),所以,1小时10分钟,时针与分针所夹的角为30°。这样生动直观的表现,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深刻。

五、正确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注意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使两者优势互补。传统教学的优势还是要发挥,该演算的还是要演算,该启发提问的还是要启发提问,教师上课的激情不能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能少。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运用多媒体手段要坚持适时、适当和适度的原则。

2.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设计的课件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识心理,要明白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学好知识,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设计水平,而将课件设计得过于花哨。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能一劳永逸,要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要不断整理、充实课件内容,使课件不断得以改进和完善。要对多媒体教学进行研究,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虑,并对授课节奏进行演练,要站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立场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反复修改,对具体的授课过程进行统筹考虑。

4.教师应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学习,使自己能成为多媒体技术的主宰,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各种教学资源将得以更有效的应用,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还能更好地为新的数学课程实施提供支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巧用多媒体资源 整合文言文教学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合理引进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突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系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课程质量高低的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中就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果还是教授教科书,已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广泛性及丰富多样性的需要。如今,全国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活跃,教改的新信息、新成果不断涌现,教改实验、课题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出现了很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些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法》教材却不能及时将这些鲜活的教改内容随时编入,致使教科书的知识内容瞬息便会陈旧不实用。另外,教材部分章节的知识理论性较强,而无教例验证教法理论。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不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法教师,应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不断学习吸收语文教学新理论,关注新课改信息、新课改区鲜活的课例、案例资源,为师范生合理引进课程资源。新课标强调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变革,注重师范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这一重大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巧用信息技术拓展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按照功能特点的不同,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像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的因素,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而像媒体、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教学人员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资源”。[1]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

教师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而且也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资源,因此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因此,教师在认识上应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合理建构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以下四个方面是笔者实践中的体会: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信息容量,提高师范生对教学理论的认识

新课改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中学语文教师投入到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中来,有关语文教学理论的专著和文章大量涌现,为中学语文教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材料。课前,教师对新课改专著、网络资源、语文教学期刊中资源收集、分析、遴选、组合、变通,使之具有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媒体资料。教学中,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师范生及时介绍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重点对我国语文课改新理念进行分析与解读,以帮助师范生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比如,在讲“中学语文说课的理论与实践”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通过讲授法向师范生系统地讲述说课的兴起、说课的概念、说课的特点、说课的内容及说课形式、说课要求的同时,巧用信息技术,通过Powerpoint的操作给师范生展示了一、两篇课文如《荷塘月色》、《背影》等优秀的整体性说课稿、专题性说课稿。让他们从教师的理论讲解和课件的实例展示中,明确了说课稿的撰写要求和说课的要求。通过课例的引进,提高了师范生对教学理论的感性认识。

作为教师,在广泛的阅读中,应时时做个有心人,善于搜集和使用与本学科相关或符合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也注意引导师范生利用网上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学习,学会做资料卡,搜集信息,积极思维,内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探索创新能力。

(二)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例、案例,提高师范生的反思能力

教学法教师应意识到自己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注意搜集新课改语文研讨录像课、典型教育案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师范生对优秀案例、课例进行研究,是师范生提升自身素质的最好载体,也是介入新课改研究的最佳途径。首先,让师范生观摩语文研讨录像课,观摩后组织他们对执教教师的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板书、教态、演示、多媒体运用等技能进行评议和研究,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进而能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引进典型教育案例,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育案例是把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能够启发思考的这些典型事例,客观地写成的能指导教育实践的(对案例进行分析)的描述性文稿。组织他们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反思,从实例中提炼教育教学观点。在行动研究中培养他们面临实际问题时的决策与反思能力。比如新课标提到“预设与生成”两个概念,让师范生结合案例:一位教师教《药》[2]时,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这些问题萦绕在学生的脑际,形成思维环境。老师设问:买药的那一夜,华老栓睡得平静吗?在这一问题的引发下,学生生成了许多问题:华老栓会不会想到,那个即将被杀头的人是谁?会不会想到他有多大的年纪,他犯了什么罪?会不会想到他也有父母?他心灵深处会不会产生一些同情?华老栓真的没有任何“知觉”吗?学生结合课文讨论的结果:给儿子治病是华老栓唯一关注的事,至于有个人被砍头,在华老栓,“倒觉得爽快……”愚昧麻木可见一斑。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把握了人物那样的生存环境中的心态。师范生从对案例的点评与拓展中,懂得了“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3]因为案例教学紧密结合实际,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容易激发师范生学习的兴趣和联想,能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有利于他们的创造性学习。

(三)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微格教学,培养师范生实际教学能力

光引导师范生领悟教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坚持教与学同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对他们进行务实的训练。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微格教学,对师范生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微格教学又叫微型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录音机、摄像机、录放机等),让师范生以少数教学对象(同学)为对象,在较短时间(不超过2 0分钟)内,练习某种教学行为的技能训练模式。进行微格教学前,教师首先应指导师范生进行学习和研究,如现代教学媒体应用方法、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等,其次,提供示范的实例,指导师范生编写微格教学教案、组织微型课堂,角色扮演,进行片段教学。用摄像机将教学过程记录下来。最后,重放录像,让师范生亲眼观看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与事先的设想相对照,自我分析,找出不足;指导教师与教师、学生角色扮演者讨论评议,集思广益,确定改进措施。如条件允许,可重新修改自己的教学程序和策略,反复练习。遵循“上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模式,对于刚刚接触新教育观念,不知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的师范生来说,收获是双重的。一方面知道了如何直接改进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受训的师范生能够逼真地看到自身的行为,了解成败的原因,利于其长善救失,较快地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

另外,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要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教学课件,还应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设计,能够自己动手制作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课件,能够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起来。因此,师范生应扎实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可多从网上搜索语文课文的教学课件,认真揣摩,了解课件制作的要求、使用的目的,出示的时机等。得到启发,尝试制作中学语文教学课件。为将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四)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分析资料,培养师范生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法教师应引导师范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主动学习最新教育理论,了解教研动态,主动由教材理解向课题研究延伸,向教学的高层次发展。还可组织师范生到中小学调研、考察,以增强对我国语文教学现状的了解,在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尝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首先,指导师范生从语文教学的现状、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确定有价值的、自己有能力完成的选题。如作文教学中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审题;话题作文中题目与材料的和谐对接;话题作文的指导等等。其次,让师范生借助网络资源,掌握教学科研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技能。如编制调查问卷,个案分析,进行课堂观察、收集整理资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等,尽快领悟到教学研究的本质,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研究。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为师范生研究成果提供交流的平台。举办班级论文或报告交流会,让他们在表达与交流中提高认识。不少师范生借助网络资源搜集资料、深入教学实践,撰写的论文《浅谈新课标下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刍议》等都不乏真知灼见。在课题研究中,他们的思维将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将更加高涨,合作的精神将得到长足发展。

总之,教师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不仅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需求,而且对于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教学实际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4

[2]王栋生.和学生一起读《药》[J].中学语文教学.2005, (9) :26-27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实施方案下一篇: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阅读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