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说明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二、教学对象分析说明
这是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在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并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这些方面上并不是很难。本组课文围绕“中华民风民俗”编排的教材。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紧紧围绕本组训练重点项目,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特征,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学习、表格学习的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设计合理的表格,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表格。
教学过程:
一、民居展示、导入新课
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了解客家民居特点
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也可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分客家围屋组、傣家竹楼组,先分组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5、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五、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一组民居邮票,介绍来历: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
2、布置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说反思:
1、语文姓语。
2、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
3、现行语文教学的误区之一就是“对语言文字所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不要“种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
语文老师要种好我们语文这一亩三分“小园地”!
《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篇2【说教材】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说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附: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教学重难点。)
【说方法】
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学习、表格学习的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设计合理的表格,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表格。
【说过程】
(一)、民居展示,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根据前面课文的学习,自己完成表格后半部分。
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七)板书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说反思】
本课的学习我以“客家民居和傣族民居的特点”为主线,其中把客家民居的学习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把傣家竹楼的学习作为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学习的过程。从学到用,循序渐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在学生实践中解决问题,找到学习的方法,增长自己的能力。这一点比较成功。但是在导入部分时间过多,在引导寻找两种民居的特色时老师讲的过多,导致读的时间很少,而且在说明方法的寻找时间太短,只好草草下课。
《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篇3一、教学内容分析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文章,因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上恰当指导,引导学生自学,最终提高其语文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
3.分析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学习并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课外的民居。
(三)情感目标
感受民居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收集其他民居的资料。
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我的整个教学环节就是以此为依据制定的。
四、教学环节分析:
(一).指导预习
高年级的学生应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但是仍然有些学生并不明白预习要做什么,因此教师还应进行指导。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明确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任务:熟读课文,做到准确,不加字、不减字;联系单元提示及课首提示,思考这篇课文我们应解决哪些问题,并试着回答;借助参考书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词;收集关于民居的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1.课前三分钟:介绍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
这是我与学生共同收集整理的,目的是通过介绍这两种民居来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同时也为最后的拓展训练做一个小引子。
2.学习《客家民居》
(1)出示图片,说明这就是客家民居,它位于闽西南和粤西北的崇山峻岭中,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让学生初步了解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2)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客家民居的特色的。
建筑特色,布局排列、文化特征。(出示在幻灯片上,增强学生印象)
(3)请同学们试着以完成表格的方式整理课文内容。事前我曾试验性的让别的班的学生填表格,发现学生在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客家民居的情况下
拿到表格仍有些困惑不解,因而此时要明确要求,避免学生迷茫。
(4)小结。此部分重点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客家民居的地位。
3.学习《傣家竹楼》
(1)让学生回顾学习《客家民居》的步骤,同时明确表格的做法,从而让学生能更快地学习《傣家竹楼》。
(2)学生开始活动制作表格,自学《傣家竹楼》。
4.运用拓展
预习中留下了收集资料的作业,但是个别学生因种种原因并未收集到资料,因而我以幻灯片的形式,把一些零散的资料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以本课学到的学习方法来整合语言,介绍民居,一方面巩固了说明方法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加深其对民居的了解。在运用时,我要求学生一定要用上打比方,因为列数字、举例子的运用依据是学生收集的资料是否详实,但是打比方所依据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想象力,因而应该重视。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自己的总结巩固学习效果。
【《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1.《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
2.《各具特色的民居》的说课稿
3.《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4.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5.各具特色的民居的课件
6.《各具特色的民居》 趣闻故事
7.改写《各具特色的民居》
8.句子理解及练习:各具特色民居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等词语, 积累语言;
2.阅读课文, 了解客家民居鲜明特色及民居文化, 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说明和生动形象描述的方法。
教学策略
整体把握内容, 理清写作思路, 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阅读课外书刊、向长辈询问或查阅“品德与社会”等渠道, 搜集并了解关于中国民居的相关图文、音像资料。
2.教师制作《各具特色的民居——客家民居》PPT课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师生做导游, 共享生活经验, 使导入生活化。
(设计意图:从生活引入课堂, 作为课堂的起点。)
1.师做导游, 提取生活经验中对民居了解。
师:同学们, 老师平时很喜欢旅游, 旅游就是走近生活, 亲近大自然, 了解各族人民的风土人情, 今天老师想当导游,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再去旅游三处景点:“藏族碉房”、“陕北窑洞”、“羌族的碉楼”居住的房屋特色。
2.生做导游, 提取生活经验中对民居的了解。。
同学们, 你们去哪旅游过, 能说说你见到的民居的居住的房屋特色吗?
3.播放凤凰台的《本色客家人》, 了解客家人的来历。
板块二:联系生活学习生字词。
(设计意图:据学生学情三分之一的学生字词不过关, 重点对后进生检查掌握情况, 通过词语说话, 走进生活。)
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读。
师随机纠正。
2.运用“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相处”三词联系生活说话, 要求把一句话说通顺、说清楚。
3.自由读课文。注意刚才学的字词。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相机指导朗读。
板块三:小组创意学习。进入文本, 了解民居的建筑文化和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用表格的形式, 降低教学重点的难度。分小组学习培养合作能力, 带动好、中、差各层面的学生参与教学。)
1.小组长组织小组:
(1) 小组讨论创意学习方法。
(2) 按准备好表格要求, 合作读课文。
(3) 小组成员分工, 填表格。
2.小组创意汇报。
分工汇报表格的填写。
师相机出示幻灯表格: (略)
师相机点评、引导、总结。
板块四:深入文本, 思考质疑, 感受中国民居文化的丰博。
(设计意图: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内涵, 更进一步了解客家民居的特色。)
过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1.读一读《客家民居》部分, 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2.读第2自然段, 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3.客家民居中, 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4.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 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板块五:运用文本, 提炼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文本的功能, 总结出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积累写作知识。)
过渡: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客家民居写得这样的生动、准确、科学有趣味性呢?
(用导游或扮演角色介绍民居, 迁移表达方法)
板块六:迁移方法, 练表训说生活化, 走出文本, 延伸感受中国民居文化。
(设计意图:走出文本, 进入生活, 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结合学的方法, 表达生活中自己经历或观察的民居的生活, 使语文课堂回归到生活。给学生提供创意的生活化氛围, 使学生在勤学、乐学、善学、实学中发现生活的美, 感受生活的美, 创造生活的美, 实践生活的美, 散文化的生活。)
链接社会生活创设鲜活课堂, 分享生活体验感受民居特色, 模拟角色介绍进行常态练笔。
板块七:师总结, 引导学生怎么在生活中观察民居的特色。
师:同学们, 一种建筑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深厚的积淀, 精神文化久远的积淀。几千年的民居文化灿烂辉煌, 向世人展示出无穷无尽的魅力, 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学者云集参观和研究。真是“承前祖德勤和俭, 启后子孙读与耕”。
板块八:作业入生活, 表达生活经验。
一、用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课文特点
用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课文特点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前提。笔者认为,《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编排方式独特。小学语文教材阅读课文通常为“一课一文”,而《各具特色的民居》由《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篇题材相近、体裁相同、文章结构和表达方法相似的短文组成。这样编排,既有利于进行对比性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把握不同民居的特点,学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又增加了阅读量,丰富民居知识,丰富民俗文化。
二是文化内涵丰富。《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篇短文介绍的都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居,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课文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都是学生阅读课文时应该了解或掌握的。从地理知识看,两篇短文介绍的民居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客家竹楼》中的“闽西南”、“粤东北”、“古代中原”、“南方”,以及《傣家竹楼》中的“亚热带”等地理知识是学生阅读课文时一定要了解的,因为了解这些知识是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民居特点及缘由的前提,离开了这些地理知识的帮助,学生要真正读懂课文就非常困难。从建筑文化看,两篇短文在介绍民居的建筑特点时都涉及民居的建筑环境、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及功能等知识,这些民居建筑文化既是各民族民居建筑的传统经验,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譬如,《客家民居》在介绍“营垒式土楼”建筑特点时写道:“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粘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夯筑墙体的建筑经验,也是许多古老建筑历经千百年风雨却安然无恙的主要原因。这些建筑知识对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两篇短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客家民居》介绍的“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房屋大门上刻着正楷对联,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傣家竹楼》介绍的“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架竹楼”仪式期盼吉祥、平安、家道兴旺等传统的民风民俗文化,都是学生学习课文时需要重点理解的内容,也是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载体。
三是表达特点鲜明。两篇短文都是介绍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三个共同特点:①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②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③课文所选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在文章结构上都是围绕民居建筑的环境与位置、特点与功能、民俗与文化内涵来介绍的,这是学生习作时应当重点学习和运用的表达方式。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单元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我们可以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四方面:
1?郾熟读课文,理解文中“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的恰当意思。
2?郾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郾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郾观察本地特色民居建筑,搜集祖国特色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在习作中介绍特色民居。
二、理清教学思路,着力提高阅读效率
依据略读课文编排意图、单元阅读专题和课文特点,笔者认为,教学本课应贯穿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理念。
一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理解重点词句,感受民居特点,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主动阅读,积极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二是落实“精读学方法,略读练能力”的教学策略,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略读课文教学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学中要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开展阅读实践,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上,尤其要加强对比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民居特色和表达方法,使学生“得言”又“得意”。
三是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课文无非是例子,教学中要发挥好课文在语文知识、阅读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例子”的作用,结合“口语交际·习作二”的要求,及时安排介绍特色民居的习作训练,通过读写结合这一有效途径,指导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选材、构篇、说明等表达方法运用到习作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由此建议按以下四个步骤实施教学活动:
(一)搜集资料,了解特色民居。
阅读是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可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周围的特色民居,观察民居的结构与特点,向居民了解与民居相关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等;还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重点了解相关民居在地理环境、建筑结构和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譬如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重庆的吊脚楼等特色民居。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调查活动,丰富学生见闻,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和本单元习作打下基础。
(二)对比阅读,体会民居特点。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在文章结构上都是围绕民居建筑的环境与位置、特点与功能、民俗与文化内涵来介绍民居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设计的表格,按照“细读课文,勾画词句——填写表格,比较异同——合作交流,归纳小结”的方法,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比较两篇短文描写的民居在地理环境、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异同点。(附参考表格)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三)自主探究,领悟表达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教学本课,教师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指导:文章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文章结构——围绕民居建筑的环境与位置、特点与功能、民俗与文化内涵来介绍民居;说明方法——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提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学习本课要重点体会这些表达特点和说明方法运用到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如,对以下句子的理解体会:
句子1,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体会作者运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概括说明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
句子2,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体会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
句子3,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体会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是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句子4,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体会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句子5,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体会作者用简洁朴实而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傣家竹楼的优美环境。)
(四)学以致用,介绍熟悉民居。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设计拓展训练,一是开展“我眼中的特色民居”交流活动,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和观察到的特色民居资料,拓宽知识视野,丰富习作素材;二是开展“介绍一处民居”的课后练笔活动,应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和说明方法,训练写作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单位
曲靖市麒麟区教师进修学校
有幸听取了胡老师执教的《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感触很多,受益匪浅。在教学本课时胡老师先引导学生学习《客家民居》,让学生在默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找到客家民居的特点,是营垒式住宅,叙述中运用列数字法写出了客家民居的传统魅力,崇尚圆形,八卦布局这一特点,学生在读一读,拓展议一议中真切感受到其中特色,文化特征在民居中的体现。学生在读一读中进一步体会到客家民居的特色,并深受其感染。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有方向地学习,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傣家竹楼》的学习中,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中展示了傣家竹楼的.特色。这样,一导一放,在对比中学习,并在形成能力中学会运用能力。
优点及不足:
1、导入采用教学课件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各种特色民居,使学生一目了然,且紧扣文章主题。
2、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突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文峰小学
吴红莲
学情分析
我国民居各具特色,但作为小学生来说,他们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课前应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安然无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3、评议。
七、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甜水学校 贾 姣 2014年3月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特征,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采用比较学习的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接下来我们分成小组来学习。每个小组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民居深入地读一读,读完后再讨论讨论: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然后做好汇报的准备。
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1.客家民居的特色 2.傣家竹楼的特点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六、比较两篇短文表达方法的异同
师:通过合作学习,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有了整体的了解。那么这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请同学们把两篇短文对照起来看看,仔细想想。(生默读,思考,批注。)
七、拓展阅读,迁移练写。
原始人类为遮风避雨, 躲避野兽开始了巢居、穴居, 民居也从这时有了雏形。渐渐人们为了生活的舒适开始了简单的民居装饰, 平整地面、涂饰墙面等。那时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浅薄, 相信鬼神, 相信巫术, 于是渐渐有了各部落的图腾。为了生活的便利, 为了审美的愉悦, 人们把对自然仅知的一些事物涂绘出来。随着社会发展, 民居装饰的样式多了起来, 窗花、木雕、年画等等开始出现。在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因素的多重作用下, 民居装饰渐渐功能良好, 形式美观, 并且长期稳定地流传了下来。
二、传统民居装饰特色分析
1.建筑结构中的装饰
中式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以木料作为基本建材, 由于中式传统建筑构造惯用榫卯, 形成了梁柱穿插的构架组合方式。同时, 中式传统文化历来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 许多传统建筑不加天花, 结构袒露在外, 必要的构件往往层次丰富地显现在人们眼中。
在北方民居当中, 建筑的梁架柱枋等大多被施以彩绘, 以保护木料, 同时起到装饰效果, 北方装饰题材较直观, 以花鸟、吉祥纹样等为主。南方民居则由于气候较北方温暖, 冬夏季温差较小, 大多更加外露装饰结构, 饰以精雕细刻, 题材复杂庞大, 由于南方重视教育、文人聚集, 常见人物和积极向上的写实故事。结构装饰不仅体现在梁柱之间, 柁墩、瓜柱等这些简单的木构件也都可刻画出精美的装饰效果。
中国人在人造的结构中使用的是一种追求幸福的隐喻, 人们把这种祈福式的装饰深深刻画到建筑当中, 祈求的是一种经久不变的希望。
2.视觉审美上的装饰
中国传统民居无论在整体布局或是细部装饰上, 都体现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 这也正是一代代中国人所信奉的审美观。同时, 民居是最能反映民间日常生活的环境, 充满着生活的情趣。
徽州民居建筑外墙体大面积抹平留白, 却在门楼等细部饰以精致细密的砖雕, 相互映衬, 形成中国画中讲求的“虚实结合”。再如, 北方窑洞, 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因此在室内设置火炕, 同时窑洞民居一般地处高原, 风沙较大, 室内容易落入灰尘, 也由此产生窑洞特有的装饰艺术——炕围画。炕围画起初是保护炕周围墙体而涂的一层颜料, 渐渐被人们饰以浓厚生活情趣的彩绘, 情节美好, 积极向上。
民居的装饰起初往往都由基本生活状态而起, 渐渐被人们美化形成符合视觉审美的装饰艺术。
3.心理满足性的装饰
民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那一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很浅显, 认为有鬼神的力量支配人间, 人们大多敬畏鬼神。因此, 在民居的装饰中常有神鬼寓意, 如寿星画、财神位, 也有过年节时的门神像、五毒图等, 人们认为这类的装饰品能够驱邪招福。同样带有这种心理满足的装饰还有谐音、谐型、谐义。如窗底的蝙蝠图案砖雕寓意“福”, 案几上的葫芦形饰品寓意“福禄”, 民居院落常用的圆形月亮门寓意团圆、美满, 居室墙外一排竹子寓意像竹子一样“宁折不弯”的崇高品格。
这类装饰并没有在某类民居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 却在整个中式传统民居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三、传统民居装饰形式语言提取
1.地域性语言
气候、物产、人文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使得各地民居装饰在某一地区内形成趋同性。木、土、石等天然材料是传统民居的基本建筑材料, 相同地区在相同地质条件、相同材料的影响下, 形成了外形特点一致的民居。又由于某一地区人们的长期聚居使这些人中形成了相同的信仰、图腾, 因此在民居装饰上也出现了样式的重复, 这就是民居装饰地域性形成的原因。
如坐落于黄土高原的窑洞, 相同的土坯或砖砌外墙面, 统一的拱形门窗洞, 类似的门窗造型和棂格, 加上生动的剪纸窗花, 风格质朴。这些简单的构造形式趋向一种程式化的体现, 即可提取为窑洞民居的形式语言。云南白族民居在大门、檐下、照壁、山墙等处用雕刻或彩绘装饰, 这些装饰艺术效果突出, 具有强烈地域性意味并能够代表这类民居。
西方建筑也有装饰。然而西方建筑很早就以石建筑为主, 壁画和石雕装饰艺术在西方盛行, 并且在题材上常常崇尚神, 或单纯的植物刻画。这与中式民居的装饰意味是截然不同的。中式民居对于“福”“寿”的期待, 对于“竹”“梅”的隐喻, 也使民居装饰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强烈的地域性形式语言。
2.时代性语言
传统的民居装饰技艺带有很强的经验主义色彩,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 这些传统技艺也以师徒或作坊的形式发展和传承。木雕、砖雕等手工艺装饰品盛极一时。
如木雕自新石器时代伊始, 到了宋代就有完整的技法总结, 至清代工艺发展, 更是发明了透雕等新的雕刻技艺。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如今的手工木雕伴随着工具的进一步发展, 刻刀刀片越来越薄, 能够雕刻出的图案也更加细致生动, 同时木拼合技术有所提高, 木材可用面积也越来越大, 更能刻绘出大面积的木雕饰品。其间随着批量化生产的推进, 手工木雕技术的传承曾岌岌可危, 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机雕木雕。这些现代化的设备虽然能够满足人们对低价的追求, 但也无法复刻出纯手工木雕的那份情怀。
民居的装饰就是这样被一步步印下时代的烙印。传统民居时代性形式语言即是提取了装饰的内容、技法、细致程度等要素, 这些都是抹不去的时代印记。
3.文化性语言
中式传统民居装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以其变化万千的装饰形式和万变不离其宗的装饰规律塑造了独特的文化性形式语言。
道家讲虚实, 于是民居装饰体现着虚实结合;儒家讲制度, 于是民居装饰中又有着封建制度的体现。在明清时期, 北京被设为都城, 居住着各品官员和百姓。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形式是四合院, 在大门的装饰上也有着明显的封建等级体现。大门被分出了等级, 京城人民需按照自身等级修建大门。如朝廷高官可使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 这两种大门排场大, 装饰华美;普通百姓只可使用如意门等。又如古徽州地区重视教育, 人民常在学子所处居室、书房使用人物故事题材砖雕, 刻画古今贤士。另外, 文人墨客喜托物言志, 装饰图案中常用“岁寒三友”等题材。另外, 风水学对中国传统民居装饰的影响巨大, 人们注重装饰品的摆放位置, 比如水为“财”, 挂画水不可流向门窗, 徽州民居的天井便是把雨水汇集到自己的院落寓意“聚财”。
传统民居装饰中的文化性形式语言是从该民居的历史文化中提取的, 是这类民居在历史风雨中的真实写照, 不可改写, 无法湮没。
总之, 传统民居的装饰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一种民居装饰形式的形成是那个时代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现。分析传统民居装饰形式语言不是为了复古潮流, 而是古为今用。民族文化的传承不应被遗弃, 传统民居装饰形式语言也可在如今人们的审美中进行加工后运用到现代的民居设计中。
参考文献
[1]方静.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06.
[2]占春.中国民居[M].黄山书社, 2012.
关键词:古民居 木雕 门窗 装饰
瑶里“木雕”是指以木质为原材料的雕刻手艺。根据资料记载,古代瑶里地区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树木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银杏木、柏木、松木、楠木、槐木、杨木、杉木等木材都是当地居民们雕刻门窗的最爱,其材质大都纹理清晰、质地优美、材质柔软,而且大都具有相对良好的稳定性,历经多年也可以保持原样,不仅不会褪色反而会更加鲜亮。易于雕刻的建材树种遍布山间,以朴素的天然材料进行雕刻,为木雕门窗选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与此同时,大量的雕刻也刺激了雕刻手法的发展与创新,雕刻方案越来越多元化。
一、瑶里古民居木雕门窗产生的原因
位于江西景德镇市东北方的瑶里,距离市区60千米,离高岭东埠古水运码头8千米,与安徽休宁、祁门两县交界,为全国重点历史文化古镇。瑶里山高林密,有原始森林,属黄山余脉,在东河上游。瑶里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商雄踞中国商界长达二、三百年。“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筑牌坊以传世显荣”。徽商财力雄厚,为了实现自己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梦想,他们出资建宅第,修祠堂,造园林,架桥梁,竖牌坊,盖路亭,也因此提高了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同时为弘扬木雕艺术,提供了牢固而坚实的基础。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明中叶到清末期,不计其数的徽州牌坊、祠堂、民居出现在这一山陬之地,在显耀徽商财富的同时,又以一派肃穆的样子,沉浸在古老的梦里,不索取,不张扬,只管和歷史遥遥感应着,直至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典型的村落奇观。
明清时代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阶段,也是政治制度最森严的阶段。因此在建造宅第上的等级也很森严,其营选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明俗“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开)间、五架(梁),不许用斗拱,饰彩色”,所以,普通人家只能建个三五间瓦房,财力雄厚的徽商在没有取得功名的前提下,也不可以把房屋建造很华丽。再加上徽州人大部分都是聚族而居,房屋拥挤,自然条件又是山多地少,建屋用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但是在等级森严的制度面前,为了满足建造宅第时的争奇斗富,徽商另辟蹊径,开始追求在建筑装饰方面上的精益求精,创造精美独特的雕刻风格,并且力求雕刻在文化内涵上的丰富多彩。徽商的足迹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其他地方的门窗文化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并被模仿借鉴,再融入自己的审美进行二次创作,从而演变成了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贾而好儒”的徽州商人在门窗雕刻艺术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和文化内涵,不仅在视觉上美轮美奂,并对文化的传承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二、瑶里古民居木雕门窗的装饰特色和艺术风格
历经千年的演变,我国传统木雕门窗已成为建筑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时代,许多文人雅士、儒商巨贾、能工巧匠都乐此不疲的在门窗上大做文章,力求门窗的精致,美观已然成为了他们无师自通的行为。瑶里古民居明清两代均用木质隔扇装饰,并以此来呈现整个建筑的韵律。在数量众多的古民居木雕门窗实物中,雕刻艺人们无不将花草虫鱼、山水人物、飞禽走兽雕刻得栩栩如生,生动有趣。我国自宋代以来民居中就采用隔扇门(如图1)。隔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构件之一,它同时具有墙、门和窗的功能,既方便于采光,也便于通风,是建筑装饰中的重点所在。常见的门窗有隔扇和护镜窗等形式。
木雕隔扇门窗也称格子门窗,花窗,在古时又有阖扇等称谓。木雕隔扇门窗的结构主要由隔心、裙板、绦环板三部分组成。隔扇门窗的基本形制是用较长的整块木料做出的四方形外框,长宽比例约为4:1或者3:1外框的内部分为四个部分,最上端为眉板,眉板下为隔心,下部为裙板,隔心与裙板之间为绦环板。外框是隔扇的外部框架,隔心安装于外框的上部,是隔扇的主要部分,又称“格心”、“花心”、“棂心”,以木棂斗榫交搭成空格,起采光和美化作用。木雕隔扇安装在厅堂檐柱间或者做落地长窗,大多安置在出入厅堂的必有之处,也是人们日常视觉范围内最为直接的地方,它可以拆卸,就成了一对或者更多链接一起并可以关闭或者开启的隔扇了。隔扇门窗的布局注重与建筑的整体效果相结合,一般采用左右对称的形式,大小、长宽、比例均按照房屋建筑样式来设计布局。在清代常以整木镂空雕刻,样式很多,有冰纹、云纹、回纹等。绦环板,也成腰板,因高度与人的视线接近,是雕刻的重点位置。常用深浮雕工艺完成,内容除了以几何图案、吉祥图案以及人物图案外,还有相对而言少见一些的历史典故。裙板装饰手法与绦环板类同,因不允许透光,只用浮雕工艺完成。
护镜窗也称“小姐窗”(如图2)。因古民居的住宅形式大部分为封闭的四合院,房屋上的窗,因受建筑形制的限制,均朝向中部的天井,导致进入中部院内的客人,透过窗户很容易望见房间的内部,因此人们便在厢房、次间的窗外又加上一层窗,用来遮挡外人的视线,护镜窗便得以产生。这也反映了中国人内向的心理习惯,不像西方人那样开放,它不符合主人私密要求,所以“小姐窗”实际上是对自家大门和天井而开。
护镜窗主要以平淡浮雕为主,线条流畅,风格质朴,偶尔高浮雕和同雕刻则属于少例。到了清代以后,护镜窗的雕刻风格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这也是明清时期最为辉煌的时期了,除了浅浮雕、深浮雕之外,还出现了线刻、凹刻、凸刻。还有镂空刻、双面刻、皮刻,甚至将圆雕等多种技法混合使用,图案内容自然丰富多彩起来。护镜窗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四周是固定的透空花格装饰,中间有两扇可以开启的透空花格窗户,下部为精雕细刻的窗栏板,以增加房间的私密性,徽俗称“槛挞衣”,意为窗户的衣服,既不影响采光,又可以遮挡视线和从天井方向飘落的斜风细雨,这是徽州民居很有特色的装饰物。
三、瑶里古民居木雕门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瑶里地区崇尚理学,尊文重教,瑶里的木雕门窗受其影响也很深。在宗法社会的民间木雕艺术是民间礼教的工具,也是儒教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木雕艺术文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立意,运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语言来表述儒家思想,因此儒家的观念深深的渗入在木雕门窗艺术之中。瑶里古民居木雕门窗从徽州崇儒兴文的地域文化氛围中诞生,它歌颂山河的壮美,寄托人生的愿望,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如图3)能工巧匠们通过山水风光、鸟兽花木、诗文情景、历史故事、博古图案等等形象,再结合丰富的表现力和十分高超的设计,巧妙地借助于徽州绘画、版画的艺术形象,最后构成一幅幅生动巧妙、栩栩如生的画面。门窗的雕刻画面构图需要适合于门窗原有的形状和尺寸,以定型的纹样与浮雕相结合,使得每一扇门窗在整体上和谐统一,但又各有各自的特色,做到了统一性和多样化的完美结合。让人们感受到工匠们卓越的建筑装饰水平与高雅的使用艺术品位。
几百年来,众多技艺娴熟的老工匠们通过口传身教,将木雕艺术代代相传,并且不断地累积,創造了颇具独特艺术魅力以及非凡艺术欣赏价值的瑶里古民居木雕门窗(如图4)。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较富于变化的部分,经过民间地域文化不断地哺育滋养,成为一种散发浓重乡土气息与古老韵味相结合的象征。瑶里古民居木雕门窗反映着住宅观念和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在长期的发展中,通过它本身具有的社会认同和雅致的装饰,成功调动了人的内在情感,满足了人民对充满美的事物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造物思想与艺术成就。
瑶里木雕门窗装饰纹样艺术具有民间和民俗这两种文化的特性,也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紧密相联的。它属于官方文化的儒家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相互掺杂、融合、凝练是瑶里木雕门窗的装饰纹样这种艺术的文化的中心思想的表现。瑶里木雕门窗装饰纹样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形态,情感色调都是明细向上的,传统的木雕门窗的雕刻风格有的考究,有的粗狂。在装饰题材上,所表现的内容有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古代神话、花鸟鱼虫等为主要的绘画题材。在形式的选择上也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图式,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曲美和文化观念。例如老百姓们大都喜欢的的象征送喜的喜鹊、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神圣的龙和凤、象征机箱的麒麟、表示“连生贵子”的莲花、桂枝等形象。还有一些老百姓喜欢给人以庇护、祈福的财神、仙佛、罗汉、魁星等形象。瑶里木雕门窗的装饰是一部研究古徽州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情况的百科全书,诠释了当时瑶里人民的人文风貌、地域民俗,是现代人们了解徽派建筑历史文化的窗口。
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第一篇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傣家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境;第二段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第三段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第四段说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第五段写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一家盖房,全村帮忙的习俗,体现了傣家人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学习课文时,我先展示了各地民居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了解祖国各地不同的民居以及他们使用这种住房的好处。继而学习字词,讲课文的时候,我先给学生画了一张表格,让他们默读课文,并分别从“形状”,“层数”,“用途”,“好处”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先让学生填写表格后,又找了同学说自己的填写内容,又出示答案修改,让学生明白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具体特点,课文的大体内容,让学生了解“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的具体含义以及其他几处重点句子的内涵体会。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了客家人和傣族人独有的民族文化。列表格是这课的重要学习方法。
在教学这一课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文要介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学生却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提前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导致了解的内容不够丰富,出现了老师问而学生不会答的情况。由此借机教育学生要全面预习,认真预习。再是再学这样的课文时,学生也可以列表格来说明事物的具体特点,这样既简洁又清晰,对课文内容理解地才更加透彻。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客家民居、位 置、作 用、材 料、结 构、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位 作 材 结 置 用 料 构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3.评议
4.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着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中国民居建筑》共包括了二十七个民族的民居,汉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同而有差异。要在一本论著中涵盖所有内容,又不显得过于庞杂,体例十分重要。首先如何分类就颇费思量。编写之初,曾考虑三种分类方案:民族分类、地域分类和兼顾民族和地域的综合分类。若以民族分类虽最为简单和明了,但汉族民居分布范围极广、地域特色鲜明,难以阐述清楚;若以地域分类,则可能同一地区分布着多个民族的民居,同一民族的民居同时分布在不同的地域,脉络也难理清。若采用第三种方案先按民族分,再按地域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前两种方案的问题,而且可以兼顾共性和个性。经与本书的主编陆元鼎教授等商榷,决定采用最后一种方案:先分为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民居两大类,在大类下再按地域分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
确定了总体思路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如何细化。陆元鼎教授将传统民居的共性抽出来,形成上卷——中国民居总论,汉族民居自成一卷——中卷,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民居合成一卷——下卷。
上卷中国民居总论从理论上阐述中国民居的发展历史,分析民居与文化的关系,探讨民居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体介绍民居的平面类型及特征、民居的空间形态、装饰装修以及营造法。这种专题论述的形式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各个专题理论层面的研究深入透彻,每个专题之间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使得上卷的理论研究体系完整,提纲挈领、统领全书的作用彰显无遗。
中卷汉族民居分类较为复杂。由于汉族民居分布广泛,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且有交叉,单纯按地域分类或按形式分类难以理清。编辑采用按地域分为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两部分,然后按行政区划分别论述每个省的汉族民居。考虑到客家民居作为一种民居形式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并且和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故作为独立于南方民居和北方民居的形式单独论述。类似的处理手法还用于港澳台民居。因此,在北方民居部分,论述四川民居时不讨论分布于四川的客家民居;在南方民居部分,不讨论港澳台民居。这样,在汉族民居卷,结构上体现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客家民居、港澳台民居四大部分并列的形式,这种综合分类的方法解决了不同地域民居形式交叉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重点突出第一次收入民居论著的港澳台民居。
下卷少数民族民居分类较为简单,先按地域分为北方少数民族民居和南方少数民族民居,然后均按民族分类,少数地域分布较广的民族(如藏族、侗族)则按地域作下一级细分。
综合而言,《中国民居建筑》的体例可归纳如下:总论——分论——按民族分类(汉族、少数民族)——按地域分类(北方、南方)——再按地域(汉族部分)或按民族(少数民居部分)分类——再按地域分类。
总体上看,《中国民居建筑》的体例设计合理,结构安排科学,内容层次清晰,树丫式的结构体系脉络分明,十分便于读者查阅。正是科学合理的体例设计,使得这部内容繁杂、篇幅巨大的作品没有零乱之感,也为本作品获得中国图书奖奠定了基础。
图书的编撰离不开体例设计。体例是指著作的编写格式和组织形式。就像城市建设先做规划、经济建设先做计划一样,图书的编撰也必须先规划内容的组织形式和编写格式,事先设计好纲领性的体例,才可以保证作品内容结构层次清晰、脉络分明。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获奖作品《中国民居建筑》在编撰前,作者和编辑对体例设计作了精心的规划,使这本宏篇巨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中国民居建筑》共包括了二十七个民族的民居,汉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同而有差异。要在一本论著中涵盖所有内容,又不显得过于庞杂,体例十分重要。首先如何分类就颇费思量。编写之初,曾考虑三种分类方案:民族分类、地域分类和兼顾民族和地域的综合分类。若以民族分类虽然最为简单和明了,但汉族民居分布范围极广、地域特色鲜明,难以阐述清楚;若以地域分类,则可能同一地区分布着多个民族的民居,同一民族的民居同时分布在不同的地域,脉络也难理清。若采用第三种方案先按民族分,再按地域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前两种方案的问题,而且可以兼顾共性和个性。经与本书的主编陆元鼎教授等商榷,决定采用最后一种方案:先分为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民居两大类,在大类下再按地域分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
确定了总体思路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如何细化。陆元鼎教授将传统民居的共性抽出来,形成上卷——中国民居总论,汉族民居自成一卷——中卷,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民居合成一卷——下卷。
上卷中国民居总论从理论上阐述中国民居的发展历史,分析民居与文化的关系,探讨民居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体介绍民居的平面类型及特征、民居的空间形态、装饰装修以及营造法。这种专题论述的形式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各个专题理论层面的研究深入透彻,每个专题之间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使得上卷的理论研究体系完整,提纲挈领、统领全书的作用彰显无遗。
中卷汉族民居分类较为复杂。由于汉族民居分布广泛,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且有交叉,单纯按地域分类或按形式分类难以理清。编辑采用按地域分为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两部分,然后按行政区划分别论述每个省的汉族民居。考虑到客家民居作为一种民居形式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并且和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故作为独立于南方民居和北方民居的形式单独论述。类似的处理手法还用于港澳台民居。因此,在北方民居部分,论述四川民居时不讨论分布于四川的客家民居;在南方民居部分,不讨论港澳台民居。这样,在汉族民居卷,结构上体现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客家民居、港澳台民居四大部分并列的形式,这种综合分类的方法解决了不同地域民居形式交叉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重点突出第一次收入民居论著的港澳台民居。
下卷少数民族民居分类较为简单,先按地域分为北方少数民族民居和南方少数民族民居,然后均按民族分类,少数地域分布较广的民族(如藏族、侗族)则按地域作下一级细分。
综合而言,《中国民居建筑》的体例可归纳如下:总论—分论—按民族分类(汉族、少数民族)—按地域分类(北方、南方)—再按地域(汉族部分)或按民族(少数民居部分)分类一再按地域分类。
1.1 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
三洲古镇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部, 距长汀县城34 km, 距国道319线、河田火车站10 km, 交通便利。三洲地处武夷山脉南端, 丘陵地貌, 属于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
三洲的历史悠久, 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长汀县志》有“没有汀州, 先有三洲”的记载。三洲的开发与发展与中原移民的入迁有很大的关系。据《温氏家谱》记载, 三洲温氏的祖先在唐朝中后期迁入此处;唐朝末年戴钧钟由于避黄巾起义之乱从江西迁居三洲;明代又有黄氏迁居三洲。现在三洲900余户的居民中有2/3是戴姓, 1/3是黄姓。
据《临汀志》记载, 南宋汀州已有“河田墟”和“三洲墟”, 即现在的河田镇和三洲古镇。在陆路交通较为闭塞的时代, 船运是最主要的交通、货物集散方式。三洲依托境内汀江繁忙的航运功能, 三洲成为闽粤赣边界重要的交通枢纽, 其地理位置不可替代。明代设立驿站, 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绿色飘带上的一颗明珠”。
1.2 村落选址布局
汀江与南山河在曾坊汇合, 将陆地分隔成三块, 三洲就在这样的河间盆地上发展而来。背后有主山为靠, 两侧有山势较低的护龙, 前有宽阔的农田为明堂, 汀江与南山河蜿蜒而过, 远处又有小山包, 正好成为朝案。
三洲也充分利用这种地形, 在乡镇东北角的洋山岭上设置了文昌阁, 与西南角的笔架山遥相对应, 形成了传统社会中有利于“发科甲”的布局。
1.3 传统建筑分布
三洲城内民居布局呈现出典型的血缘聚落的特色。村落上街以北主要是黄姓聚居地, 民居基本是以黄氏家庙为中心展开布局;上街以南则主要是戴氏聚居地, 分布有十几个戴氏的祠堂, 而戴氏各房支的民居基本以本支系祠堂为中心展开布局。戴氏聚居地中, 穿插了俞、温、丘等小姓, 也分别以各自的祠堂为中心。这种布局是传统聚落典型布局方式, 是血缘宗族观念的物化体现。
三洲主要有两条主街:上街与下街, 统称老街。老街曲尺形, 上街南北走向, 下街东西走向, 以老街为主干, 三洲的其他街巷主要往南、往东绵延发展, 户户相连, 家家相通。
如今, 三洲的街巷尺度基本保留原状, 基本格局尚存。随着经济发展,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三洲开始往东北方向发展新村。
2 三洲的特色文化与民俗风情
2.1 耕读为本, 崇文尚武, 名人辈出
在以前“耕读为本”“耕读传家”是绝大部分双洋人最主要的人生哲学。在调研中发现现存的戴氏民宅中许多对联都充分表现了三洲人崇文心态, 如“著礼灿成编博士家风贻典则, 解经连夺席侍中世泽衍祺裘”。当地尚武的风气也十分浓郁, 三洲地处交通要道, 历来受到战乱土匪流寇的侵扰比较严重, 元末戴应寿将军就是从小习武而成就一番事业的。
2.2 崇宗敬祖
祖先崇拜, 亦即对自己祖先的敬仰、崇拜和祭祀, 这是中国人信仰中最重要的内容和形式。客家人在一次次中原动乱灾荒南迁中更形成了“信神不如敬祖”的理念。宗祠是各姓各房供奉祖先、弘扬祖德的重要场所, 人们在宗祠内共同祭祀祖宗, 议定本族大事, 有“聚族收众”之效。全族祭祖一般在宗祠举行, 各房祭祖在各支祠举行。宗祠往往是三洲建筑技术和艺术最高成就的体现者。
2.3 儒、佛、道三教共融互生的宗教信仰意识
儒学对三洲的影响深入到人们的人生理想与处事哲理中, 三洲人建孔圣殿、三闾大夫庙都是这种崇儒敬忠思想的反映, 三洲同时也深受道教与佛教的影响, 现有的庙观比较多, 既有供奉佛教三宝、观音菩萨的东林寺, 也有供奉关公的关帝庙。这些信仰充分体现了三洲人三教共融的信仰特点。
2.4 红色文化
三洲的红色文化尤为突出。现存有毛泽东旧居、永红乡苏维埃旧址、三洲区苏维埃旧址、红色标语、烈士墓等一大批宝贵红色资源。
2.5 节庆民俗与民间文艺
三洲主要的节庆习俗与中原地区没有很大的差异, 但也有其与众不同之处, 有充满浓郁客家风情的独特风俗。比如三太师庙会、“挑一担”、三歌文化, 还有客家的红白喜事的种种仪式礼数等。
3 三洲古镇的公共建筑类型
3.1 宗祠建筑
中国村落中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是祠堂, 祠堂同时也是供设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点;还是族内同宗婚丧嫁娶, 考取功名的仪式举行地;更是一座炫耀杰出族人、悬挂匾牌的纪念堂。三洲现存祠堂数量很多, 其中戴氏祠堂就有十几座, 黄姓祠堂有影响的有三座, 温、丘、俞姓也各有祠堂。戴氏家庙 (即明德堂) 是戴氏的宗祠 (见图1) , 位于古镇西南边, 前临百亩良田, 后有千年古樟。祠堂由门埕、门楼、门厅、天井与大厅组成, 为“四水归堂”格局, 外围以围墙, 整体布局干净利落。外门楼是八字五间五山跌落的石门楼, 飞檐翘角。中间三开间正向, 两尽间八字开。门楼梁、柱、枋为红砂岩砌筑, 楣额间灰塑。中额书“戴氏家庙”, 柱上楹联丰富。祠堂门厅两侧风火墙五山跌落, 大厅风火墙七山跌落, 翼角飞翘, 十分优美。
3.2 寺观阁庙建筑
三洲现存大量寺庙建筑, 有道教与民间信仰庙观如圣帝庙、文昌阁、东宫庙等;也有佛教寺庙东林寺、回龙庵;还有一些先贤祠如安公庙、三闾大夫庙等。
始建于清代的圣帝庙, 于1992年重建。该庙位于南门内, 紧贴南门城内墙有一进门厅, 供奉牛头马面;穿过道路后是前殿, 供奉关公, 后殿供奉孔子, 充分反映了当地人崇文尚武的精神。
3.3 书院建筑
历史上三洲曾经有多所学院, 比如三闾大夫庙就曾是蒙馆学堂, 而壁峰别业也是该地著名的公共私塾学堂, 一些豪富之家还在自家宅中设置书院、学堂, 比如“礼门贻矩”这座大型的民宅旁边附建的一座书院, 名“培植惟勤”, 是用于招待塾师居住和教学的场所。
“培植惟勤”是一座三开间的四合院 (见图2) , 天井中设过亭, 将门厅、大厅空间连为一体, 便于教学。该宅梁架细部雕刻十分精美, 是三洲当地书院建筑的代表。
4 双洋古镇的民居建筑特色
4.1 民居建筑平面布局特色
三洲民居平面基本为“九厅十八井”的合院建筑布局形式。这是在闵、粤、赣一带流行的“三合天井”或“四合中庭”式民居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来。
以三开间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础, 前后纵深发展, 组合出三进、四进甚至五进空间;同时两翼发展横屋, 横屋与主体之间隔狭长天井。横屋根据其长短, 一般都设有1个~3个偏厅不等;有些横屋做成两层, 其目的是为了增加使用空间。这样的平面布局院落重重、天井众多, 一般都比较宽敞, 被称为“九厅十八井”, 意思是形容建筑的厅堂和天井之多, 并不是一定要有九个厅、十八个天井 (见图3) 。
这种民居使用起来极为方便、实用。厅、井布局合理科学, 各厅各有所用。后厅供祭祀、族长议事, 大厅接官议政, 偏厅待客会友, 后楼则藏书课子。
4.2 民居建筑构造特色
三洲民居结构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木构架的典型特点 (见图4) 。
三洲民居内部多以木结构为主要的承重结构, 外围围合的墙体只起围护作用。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许多民居往往在门厅中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做法, 而在下厅或横屋中采用硬山搁檩的做法, 这样可以节省木材。还有一些人家标新立异, 在大厅明间缝使用抬梁式构架, 而在次间缝则直接将檩搁在隔墙上, 在墙上仿木构灰塑, 很是逼真。三洲地处海洋性气候和山地气候双重特征地区, 为便于通风采光, 多设天井与厅堂, 对内门窗洞口开得较大, 这些做法都能加速空气对流, 使房间阴凉。为了便于排水, 房间坡顶上陡下缓;为排水顺畅和保护墙面不受雨淋, 主厅一般都使用大出檐的悬山顶;而为了防火, 横屋一般使用硬山顶。
4.3 民居建筑艺术特色
三洲建筑的艺术特色主要通过其外部建筑形象、内部细部雕刻和铺地体现。
1) 外部建筑形象。
三洲民居建筑外部形象中最具有特点的莫过于其门楼与封火墙。门楼主要是三山跌落或者五山跌落的八字砖门楼, 门楼的梁、柱、枋皆由红砂岩构筑, 门面、门额均刷白, 其上再施以彩画、工笔画、灰塑等等;门楼屋顶正脊两吻一般灰塑成尾巴上翘的鳌鱼状;而跌落的屋顶也都飞檐翘角, 大气恢宏 (如图5, 图6所示) 。
2) 内部细部装饰。
双洋民居内部装饰中木雕体现了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民居大厅廊前一般做一对垂花柱, 雕刻细密繁琐, 梁架中梁、穿枋、阑额两端部与雀替的雕刻是最有特点的。如:雀替的木雕就有浮雕和透雕两种, 题材多为鳌鱼吐瑞、凤舞牡丹或一些花草;大厅卷棚下的托座也是木雕的精华部分, 一般将托座透雕成含苞待放或盛开的荷花, 或者是装满四季花卉的花篮, 又或者是以卷草托捧着、由双龙组成的“福”或“寿”字, 构思巧妙, 让人回味无穷 (如图7所示) 。
3) 铺地。
铺地是三洲民居细部装饰中一大特色。一般厅堂与天井用条砖铺地, 讲究的用石板铺设天井, 最有特点的是在天井与厅堂之间的铺地上。这块铺地上一般呈狭长状, 上面以鹅卵石铺设“万”字回纹、铜钱纹、“工”形纹以及连方纹等十分精美 (如图8所示) 。
5 结语
三洲历史悠久, 历史地位重要, 而且名人辈出, 而三洲古镇建筑群类型丰富、数量较多, 其体现出来的耕读文化、宗族文化、书院文化、聚落额文化、乡土文化, 是研究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重要宝库。在信息全球化的浪潮中, 我们要在深入了解自身的地域文化基础上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外来文化信息的冲击, 尊重地域文脉传承, 保护我们的地域文化特色。
摘要:通过对福建省龙岩市三洲镇的实地调研, 结合村落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 分析了村落选址、布局的特征和当地民居建筑的基本型制, 逐步展示了古村落的建筑魅力和地域性特征。
关键词:古民居,建筑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戴志坚.培田古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1 (4)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