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挑战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挑战(共8篇)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挑战 篇1

哈继铭 [ 2011-05-20 ]

老龄化将在2015年到来

2015年以后,中国老龄化问题会变得非常明显。

我国在解放初期是鼓励多生多育的。在1950年代、1960年代,乃至于1970年代的上半期,我国的出生率都很高。当时鼓励生育,部分原因是解放前中国经历了长期战争,解放后需要补充人口。因此,高出生率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约有20多年,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婴儿潮时期”。

在这之后,我国的人口政策出现了180度的转变,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只生一个。从1970年代后期一直到现在,我国的出生率都非常低。

人口政策的巨大转变,势必导致人口年龄结构也出现巨大转变。“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在1980年代、1990年代、21世纪初之后进入了青年和中年阶段,因此劳动人口的比例很高,而且在持续上升。这个时期的人口结构是“橄榄型”:老人不多,婴儿也不多,而青壮年劳动人口占比非常高。在此之前的1950年代到1960年代,人口结构是一个“左三角型”:青少年和婴儿占比大,中年人口占比较少,老人占比更少。以后会逐渐演变为 “右三角型”:老人占比急剧上升,而青少年占比明显下降。这是典型的老龄化社会的人口结构。从“橄榄型”转变为“右三角型”的拐点,我们预测是在2015年。1950年代初出生的人到2015年前后进入了法定退休年龄。这标志着中国老龄化到来,数量指标是劳动人口占比达到峰值,接下来会急剧下滑。

现阶段已经显露出一些老龄化的迹象。例如,这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人口占比显著提高。从一些社会和经济现象中,我们也能发现这样的迹象。例如,很多地区——不仅是沿海地区,也有内陆地区——都出现了民工荒或者说招工难,工资上涨压力大。这与十几二十年前形成了鲜明对照,那时中国是以劳动力价格长期低廉为特征的。

如果我们人口政策不变,2015年老龄化肯定会到来,而且会来得非常剧烈、非常迅猛。

人口结构转变的三个阶段

在“婴儿潮时期”,小孩子多,中老年人少,这时社会发展速度比较慢,也可能比较贫困,因为家庭的负担都比较重,家庭储蓄比较少,更没有剩余资金用来购买房地产、股票。储蓄率低的话,投资增长速度就比较慢。

在“橄榄型”的阶段,人口红利不断释放。夫妻都有工作,只须抚养一个孩子,家庭负担比较轻,社会抚养比也比较低;而劳动力非常充裕。所以,这时社会的储蓄率比较高,而且在持续上升。储蓄率上升,起初可能是以银行存款大幅度增加为表现

形式,这时人们的收入水平还不是很高,金融业还不是很发达,购买耐用消费品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储蓄,因而银行存款不断膨胀。银行存款的膨胀,使资金较为充裕,利率水平比较低,因此投资增长速度加快。

并且,这个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年人更加不敢消费,因为他担心不能靠儿子养老,必须在工作期间攒钱。这个阶段还经历了国企改革,原来由国企提供的福利取消或者减少了,而国家和社会承担的福利尚未完善,这又增加了所谓谨慎性储蓄的愿望。

这多种情况导致资金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低廉。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利润迅速增长,因而国家税收也快速增长。出口产品在国际上极具竞争力,再加上国内不敢消费,进口较少,导致外贸顺差不断上升,外汇储备急剧增加,本币面临升值压力。这就是中国目前的经济现象。在人口结构的“橄榄形”阶段,国家经济增长处于鼎盛时期,这是人口红利集中释放带来的高增长、低通胀阶段。

随着金融信贷的改革和开放,更多的信贷工具涌现出来,例如房地产贷款等。这时,大家就不一定把所有的钱都放在银行,一些人会去购买房子。再加上房地产商品化,私人可以拥有房子,就促成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因此,储蓄表现为多种形式,除了银行存款之外,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房地产投资。房地产价格因此被推高。当房价上涨时,人们会认为房地产是比存款更好的投资途径。这势必会造成房价大幅度上升。还有大量资金会进入资本市场,推高股价。如果仅以政策手段、行政方式抑制价格上涨,而不解决高储蓄率带来的资金过剩问题,资金又会流向其他领域,例如农产品、奢侈品、黄金等。总体而言,这个阶段是流动性非常充裕,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扬。

当人口结构变为“右三角型”时,社会储蓄率会下降,因为这时老年人口占比上升,而他们的储蓄较少;而青壮年人口占比下降则导致劳动力供应紧张,因此,资金价格和劳动力价格都会上扬。经济增长速度会明显放缓,可能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也会放缓,国家税收的增速也受到影响。同时,通货膨胀压力会比较大。与之前的高增长、低通胀相比,在人口结构“右三角形”时期,可能会出现“经济增长速度慢一些,通货膨胀高一些”的现象。

这时社会进入小康或者是中产阶级较多的阶段。人们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之间会进行更为科学的选择,而不是像贫困时期那样一味追求发展。所以,对环保的要求会更高。各种成本的增加影响了出口竞争力,出口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而消费会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长,进口增长速度会保持稳定。因此,外贸顺差会减少,汇率升值压力有所减轻,经济外部失衡会得以改善。

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也会出现一些新现象。前期大量购买房地产的中年、青年逐渐进入老龄阶段,他们对房地产的需求减弱。而下一代人的数量少于上一代,对房地产的需求也会比上一代少,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从父母那里继承房地产。这都会导致房地产市场需求下降,房价有下降的压力。另外,因为储蓄率下降,银行存款增长速度下降,银行贷款的增长也会放缓,一些融资需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本市场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股权类、债权类,还是租赁,都会有比较强劲的需求。

这时经济增长的形态会改变。过去每年增长10%,这时会明显低于10%。而通货膨胀的压力开始增大。通货膨胀不是由暂时性的因素造成。如果不加以治理,它可能变成常态,造成人们通胀预期上升,从而使得通胀很难控制。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应当转变,适应新人口结构下的经济形态。可能人们会担忧,我们是不是进入了一个持续低增长、高通胀的阶段?经济要硬着陆,通胀又很高,是不是会发生滞胀?我认为,应该是用较紧的货币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一方面治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防止经济大幅下降。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主要不是体现在投资方面,更多地是要要消除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担忧,应该是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包括保障房的建设,让人们放心消费。

另外,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时候,仅有需求管理的宏观政策是不够的,还要有供应方的政策,把供应曲线向外拉。也就是说,要通过制度上的改革和科技的进步,使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会为未来经济增长奠定基础。在制度改革方面,一些国有企业应该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企业的规模效益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我们还可以寻找更多的方式,来向外推移供应曲线。这是治理低增长高通胀的有效方式。

人口老龄化肯定会到来,到那时房地产价格可能出现下降压力,我们如何应对?我们现在就要未雨绸缪,防止人口红利过度释放推高房价,防止今天大起明天大落。所以,现阶段就应当防止房价过度上涨。这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供应方面。政府已经在花大力气建设保障性住房。二是需求方面。可以采取一些价格型的手段,例如提高利率水平,这可以抑制房地产需求过度膨胀。根据黄金法则,经济增长和利率水平应该相一致,而我们现在的利率水平明显低于经济增速。目前的利率水平也低于通货膨胀率。无论用负利率标准还是黄金法则来衡量,我国的利率水平都是过低的,完全有上升的空间。现在的一些政策,比如限购,也是在抑制需求,但这种方式行政色彩比较重,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有效,但不一定能够治理根本,而且也会造成资源的错配。

改变计划生育政策无益于应对老龄化问题

有人提出,要改变计划生育政策,允许大家生两个甚至更多。但我认为,现阶段改变计划生育政策,并不能避免未来老龄化对经济的冲击。如果计划生育政策不变,当老龄化到来时,老人占比上升,劳动人口占比下降,但小孩占比并没有上升。如果改变计划生育政策,情况就是老人的比例上升,青壮年的比例没有增加,而小孩的比例增加。在后一种情况下,社会抚养率上升得更快,不仅要负担老人,还要负担更多的孩子。这样的话,经济增长速度会进一步下滑,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可能也会更大。以房地产为例,如果年轻夫妇只有一个孩子,家庭负担并不重,他们会有相当的储蓄购买房地产;但如果他们有多个孩子,家庭负担很重,那就根本没有家庭储蓄,未来老年人抛售房产,年轻一代根本接不下来。

当然,这是从一个周期来看,如果看得更远一点,多看几个周期的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认为,我们应当用其他方式缓解老龄化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考虑移民政策。日本老龄化问题严重,跟这个国家几乎没有移民有关。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老龄化

问题较轻,跟他们从其他国家移民有关。所以,当我们国家劳动力供应不足时,我们可以考虑从周边国家吸纳一些移民。

更重要的可能不是人口政策,而是如何用改革红利来弥补人口红利。改革红利体现在城市化方面。现阶段,在城里务工的农民工最终可能又回到家乡,因为他在城市没有社会保障,享受不了医疗、教育这些福利;他没有自己的房子。城里人1998年得到福利分房,如果将来想改善居住,把这个房子卖掉,至少可以把首付款搞定,而农民工没有支付首付款的能力,家乡的宅基地没有商品化,他不能把宅基地变卖筹得首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土地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土地改革会为未来的城镇化带来更大空间。户籍制度改革也能对推进城市化做出贡献。这些改革不仅有利于房地产市场,而且会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当然,还有老生常谈的社会保障。现在政府在完善社保体系,但保障水平还比较低,还需要有进一步的政策。在养老保险方面,政府主导的养老保险是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部门的商业化养老保险也应该有很大发展空间。养老保险资金要实现保值增值,需要依托于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应该放在相当优先的议事日程中。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挑战 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国民经济

一、养老保险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1、我国老龄化程度较高, 发展速度较快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前后, 我国60岁及其以上的人口已达到1.30亿, 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1.23%;到2030年, 老年人口达3.42亿, 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5.39%。而在2000年我国的人口总数尚未达到13亿, 仅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30亿;我国在2030年预计人口总数是在15亿左右, 老年人预计人口却达到了3.42亿。其实我国老年人口不仅是人口基数大, 而且增长的速度也是相当的惊人。1982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是总人口比重的4.9%, 到1999年已经达到了10%。一般情况下, 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的比重从5%上升到10%需要40年的时候, 我国却只用了18年的时间。可见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发展的迅速。

2、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负担加重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 传统的道德意识中的百善孝为先基本上是每个公民的道德底线, 而且社会保障制度实行较晚, 所以在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 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一个家庭里面基本成员大概是一对年轻夫妇、一个孩子还有四个等待供养的老年人, 有的家庭甚至还会出现四世同堂的现象, 这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而且家庭养老也很难解决基本的养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人口流动变得愈加频繁, 依靠家庭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抚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家庭养老的负担已经超出负荷。

3、人口老龄化使退离休费不断增多, 使养老保险基金开支大幅度增长

在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中显示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以上的有1亿7千多万, 占人口总数的13.26%;65岁以上的有1亿1千多万, 占人口总数的8.87%。退休人数和老年人口的急剧上升必然会导致退离休费用的增加。引起退离休费用增长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退离休人员的养老金的攀升。最近几年, 我国在寻求发展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问题, 在突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之下, 更加重视民生问题。与此同时, 社会保险的支出也在不断的加大, 养老保险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日前,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自2011年1月1日起, 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全国月人均增加140元。这是自2005年以来, 国家连续6年7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而且提高幅度按照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确定。

4、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健全, 存在一定的隐形债务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隐患问题。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在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导致养老金隐形债务问题的出现。不同时期的老年人养老金处理方法不同, 使养老保险金支付出现了巨大的缺口。早时期的退休的老年人的养老金是完全由国家支付的, 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使这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金支付困难, 这样就使社会统筹资金挪用个人账户积累资金, 以解决这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统、帐”基金相互调剂使用, 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帐”运行。伴随着老龄化的到来“空帐”规模迅速增大, 养老金隐形债务问题也更加突出。

二、我国养老保险的改革措施

1、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在我国现阶级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由现收现付式转为部分基金积累制, 个人账户资金额越来越大。因此, 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的发放。我们要充分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把一些金融机构设定成第三方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公司, 让他们通过市场的运作,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同时政府还应当给予监督与管制, 确保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只有政府,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公司以及投保人都各尽其责, 才能充分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2、加快辅助性养老保险的建设与发展

首先, 我们应当大力的发展企业年金。目前, 就我国的形势来讲, 要想更好的发展企业年金, 就要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加大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其次, 发展储蓄性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使基本的养老保险已经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的养老问题。大力发展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是我国目前必要的政策。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起步较晚, 人们在思想上缺乏对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足够的认识。我们应当加大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使公民在思想上认识到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提高老年人的经济参与以及延长老年人的退休年龄

当前, 我国的医疗水平是比较好的, 大多退休的老年人都还是很健康, 所以, 提高提高老年人的经济参与既是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也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政府应当有针对性的制定老年人口参与经济建设的政策规定, 使老年人口不仅仅是社会财富的受益者, 更是参与者。

适当的延长老人的退休年龄。虽然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 但是这也是解决财政压力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退休年龄的延长会给年轻人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压力, 而且也会有相当一部人的老年人不太愿意延长工作年限。笔者认为, 延长退休年龄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利大于弊。我们可以根据岗位和行业的不同, 制定不同的方法, 要坚持政策的差异化, 不能“一刀切”地将所有人都划归到延退范围, 政府可以使一些部门建立一些适合老年人的岗位, 使老年人继续发挥自己的潜能, 为社会、国家做贡献。

在欧美国家普遍的退休年龄都为65岁, 美国为67岁, 日本为男65岁, 女60岁。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 人们的寿命不断提高, 所以延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

总之, 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给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去应对这一问题的到来, 国家要发挥好宏观调控政策, 进行一些措施的改革, 我国公民也要尽好自己的职责与义务, 万众一心, 同舟共济, 共同度过人口老龄化这一难关。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永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关于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的几个认识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 2008 (02) .

[2]刘金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城镇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0.

[3]张然.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 2010 (08) .

[4]侯晓娜.从人口老龄化谈现代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J].传承, 2010 (09) .

老龄化挑战与中国的未来 篇3

这是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与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日前联合公布最新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中指出的。该报告说,中国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老龄人口巨潮,老龄人口的激增甚至可能危及经济发展,给公共预算和普通家庭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

我国已经成为“未富先老”的国家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开始进入老年型。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60岁以上人口还将继续以年均约3.2%的较快速度增长。另外,有关专家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约占人口比重的26.53%。

这位负责人表示,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年型,人口老龄化呈现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亚洲老年人口的1/2。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80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而英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80年。三是高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年均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四是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年型,而青海、宁夏等西部省、区预计要到2010年左右才进入,相差约30年。五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美元到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目前只有1000美元左右,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

30年后如何赡养数亿老人

目前,我国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再加上抚养子女,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越来越重,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急需极大发挥社会养老功能,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银发中国》指出,到2040年,中国将有近4亿老龄人口。中国要在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保障的同时,又不至于让年轻人承受过重的负担。但是,老龄人口的激增将大大影响这种理想状态的实现。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应该启动一个老年人保障网络,并建立起真正的基金累积制养老金体系。

《银发中国》提出,过去,中国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职工提供丰厚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减员,许多职工投奔私企,其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充足的养老金或医疗保障。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仍然依靠子女赡养晚年。报告中说,即使在城市里,中国仍有近一半的劳动力人口享受不到公共养老体系的保障。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演进,家庭规模的逐渐缩小,这种非官方的养老网络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突破1.5亿人,比2002年增长700多万人。全国有293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管理率达到84%。

这份报告还建议,中国应建立起统一的老年人贫困保障平台,并配合以基金累积制养老金系统。随着个人养老基金资金的不断充实,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也会不断扩大,其流动性也会不断提高。专业的基金管理将提高可靠性、透明度和长期回报。

人口老龄化会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前进吗

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的比例是6:1,而往后的35年,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两倍。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转型。到本世纪30年代,中国将成为比美国更年老的国家。

专家指出,不可否认,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同时也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一是人口老龄化加大了老年抚养比,政府用于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和福利费的财政支出增加。1982年到2000年的18年间,离休、退休、退职费增长了37.4倍。二是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迫切要求社区提供良好的照料服务。三是老年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参与社会发展的热情不断提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四是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储蓄、投资、消费、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的调整等产生较大影响,需要认真应对。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年贫困风险增加,代际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应予重视并妥善研究解决。总之,老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挑战 篇4

2009-11-09

点击率: 8

5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江汉区民政局 余军平

2008年11月28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改善民生问题提升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指明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改善民生,其中包括基本养老问题,如何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在认真研究和探索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途径。现结合江汉区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一、老龄化社会与家庭养老的矛盾

按照国际惯例统计一个国家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10%,表明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49亿,占总人口的11.03%,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占当时总人口的16%。根据江汉公安分局统计,对全区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口进行分析比较,截止2007年12月31日全区总人口数为456362人(不含水上公安分局人口数),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72885人,占总人口数的15.97%。从年龄段来看,其中,60-69岁有35464人,占老年人口比率的48.65%;70-79岁有27234人,占老年人口比率的37.36%;80-89岁有9090人,占老年人口比率的4.72%;90-99岁有1051人、100岁以上有45人。而且59岁准老年人为25852人,占总人口数的5.66%。以上数据分析表明,江汉区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每年增加3000人左右;二是人口高龄化来势快,特别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迅速增加;三是老城区人口密集,老年人口多,比率高。

我国人口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延续。据统计,1953年我国家庭平均人中为4.33人,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大体稳定在4.23-4.43人之间。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渐下降,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趋势。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目前,在城镇最典型的“421”模式家庭(一个孩子、夫妇两人、上面要赡养四位父母长辈)越来越普遍。再上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高负担,令现在不少的中青年人实在难以照顾周全。

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为数众多的老年人如何养老,不仅是每个家庭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丞待解决的社会化问题,社会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功能。

二、现行社会养老服务的格局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了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有效地推动了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例如江汉区社会养老服务的格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国办社会福利养老机构

江汉区社会福利院是1964年由政府投资兴办由区民政局管理,属于事业单位。1996年

以前福利院床位仅87张。1996年政府投资新建了三栋7层楼老年公寓,至2008年福利院在职员工181人,其中,定编人员37人、超编人员9人、合同聘用人员135人,入住老人465人,其中,供养“三无”、“孤寡”老人40人,代养老人425人,入住率100%。在财政补贴下收支平衡。2006年,区政府投入3770万元,扩建了一栋17层楼集养老、康复、娱乐于一体的公寓大楼,总面积15500平方米,新增床位377张。2008年又投入500万元对旧公寓楼进行维修改造,新老福利院共计床位842张。有利方面:区社会福利院是政府主管的事业单位,管理规范、服务周到、托养老人收费合理,老年人入住的愿望高。不利方面:政府受财力和城区土地的限制,难于进一步扩大规模,满足不了老年人入院养老的需求。

(二)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

从1982年至2006年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8家,其中,街办3家、企业单位兴办2家、民营2家、社区居委会兴办1家,共有床位数479张。供养“三无”老人5人、代养老人364人,入住率76%。2007年至2008年,由于政府出台对社会兴办福利机构给予政策性补贴的错施,两年间新增民营社会福利机构7家,新增床位470张,代养老人256人,入住率54.47%。15家社会福利机构共有床位949张,员工200人。按政策给予新建福利机构每床位补贴1000元-1500元,对合格的福利机构中住满6个月以上床位,每床每月按100元(市、区财政1:1)的标准给予补贴,2008年共发放补贴金54.48万元,激发了社会兴办养老福利机构的热情。有利方面:可大量利用社会人力和财力资源兴办福利机构,缓解政府兴办福利机构不足的矛盾,提供部分城市居民就业岗位。不利方面:由于社会力量兴办的福利机构,条件要求严,床位数起点较高,且大多数是租赁房屋和场地,成本较高,而收益相对较低,加上经营管理和服务难于达到代养老人的要求,至使入住率较低,制约了民营福利机构的扩大。

(三)居家养老服务

目前,江汉区由政府购买服务的“三无”老人有36人、“独居”老人有23人。从今年5月起,还对“三无”老人服务费标准由原来每月200元提高到每月250元;对“独居”老人服务费标准由原来的每月150元提高到每月200元。同时,不但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覆盖面,将我区最低工资收入标准在580元以下的独居老人纳入到政府购买服务的范畴,并建立补贴标准逐年递增机制。全区已建有各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站97个,共有养老护理员352人,为老人服务的志愿者800余人,已为525位老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有利方面:能有效利用老年人自有住房条件和家庭环境提供养老,社会成本低,可因人而协商提供相应的服务。不利方面:由于护理员和服务员都是社区下岗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并且服务员收取的服务费较低,积极性和责任心难于提高。特别是身患疾病的独居老人24小时需要人服务,而收入较低者,在现有居家养老政策条件下难于得到较好的服务。

三、提高社会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建设规范化的养老福利机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有所养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的养老机构更应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地方政府要把养老福利机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有计划地兴建社会福利机构。

1、长远规划。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分时期、分地段把养老福利机构建设规划进去。在规划的范围内建设具有一定规模,集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养老福机构。例如,开发居民住宅小区时,可根据开发商设计规划入住率,按该地区居民人口数量,确定一个标准建造福利机构。

2、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投资,财政有计划地积累资金,从财政的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资金,作为福利机构建设和福利机构补贴基金。二是民政

部门在主导的慈善机构中设立养老基金,解决养老机构发展的资金需要。三是利用开发商资金。四是招商引资。政府给予一定优惠的政策,鼓励开发商兴建社会福利机构。

3、建立灵活的经营管理模式。建设资金是政府支出,可由政府相关部门经营,或者对社会出租或出售经营。建设资金是开发商或者是招商引资支出,政府可通过与开发商协商,进行回购,也可由开发商按政策规定自主经营管理或者对社会出租或出售经营,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效能。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小型福利机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2月转发国家民政部等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可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开办床位数。从现有兴办的民营福利机构来看,规模有大有小,有个人出资兴办,也有合伙出资兴办的,经营场地大多数是租私人住宅改造成福利院。由于面积小、房间有限,按现有兴办福利机构标准,难于达到要求,主要是受开办床位的限制。可在现有规定的30张床位基础上降低床位数到25-20张,能有效地促进民营福利机构的兴办。

2、确实落实优惠政策。相关部门要按照《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精神,确实落实社会福利机构用地、用电、用水、电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减少福利机构营运成本。提高政策性兴办福利机构补贴标准和居家养老服务员生活标准,并建立递增补贴机制。同时,相关部门要协调解决民营福利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小规模企业一样融资和贷款问题,推动民营福利机构稳步扩大和发展。

3、建立民营福利机构等级考评机制。由民政部门负责,对社会力量兴办的福利机构进行考核评定,以兴办规模、设施标准、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为基础建立考核标准,可设为每两年进行一次进级考评,通过考评进级提高政策性补贴标准,促进社会力量兴办的福利机构正规有序地发展。

(三)加强行业技能教育培训,创新和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质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要求在逐步提高,不论是公办福利机构,还是民营福利机构,以及居家养老的服务工作,都面临着规范化、专业化、全方位的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1、大力培养服务人才。要充分得用现有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育阵地和师资力量,培养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的社会工作者和老年人服务队伍,核发职业证书,充实到各类社会福利机构,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2、加强福利机构标准化建设。国办福利机构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加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营运、服务等机制,为民营福利机构运作和居家养老服务起到指导性作用。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现状与对策 篇5

2011-07-11 14:47:08

侯海英

摘 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居高不下,而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现状,已成为当今社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福建晋江市为例,探讨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对策

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在城市的建设、繁荣等方面显示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因此如何抓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是摆在各级政府和计划生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福建晋江市是闽南地区外向型经济起步较早、外来人口流入众多的一个县级市。外来人员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晋江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但其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却成为一大难点。为此,晋江市计生委就这一专题,围绕本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和思考,以求对上述工作难点有所突破,为提高晋江市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作出新的努力。

一、晋江市外来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主要问题

1.外来流动人口的“三多”态势

(1)总量逐年增多。(2)分布领域多。(3)频繁流动多。

2.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三低”状况

(1)持证率低。(2)计划生育率低。(3)计划外生育处结率低

二、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对策

流动人口是数量大分布广、流动性强、人口组成复杂、年龄轻、学历低、正值生育旺盛期,并广泛渗入社会各行业的特征人群,就计划生育管理者来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多层次的齐抓共管,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1、促进与城市居民的沟通,转变流动人口生育观念

流动人口群体处于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冲突之中,既不认同城市生活,又背弃了原来的农村生活。加之一些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歧视,使流动人口对城市抱有一种即渴望被接受又与其敌对的矛盾心理,排斥城市现代生育文化的影响,拒绝接受流入城市的计划生育管理。社区服务通过发挥沟通功能,围绕“婚育新风进万家”主题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和宣传教育,丰富了流动人口的业余生活。组织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共同参加活动,促进了人际间的交流互动,在活动中增强相互了解认同,潜移默化地转变流动人口生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2、综合治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问题

通常的情况是,绝大多数流动人口一旦流入,其首先接触的不是当地计划生育管理机构,而是其工作单位、住房出租户、工商、公安等部门,计划生育部门所需要的人口、户籍、工作、居住等信息,特别是其流入的信息,这些部门人员往往首先掌握。如果计划生育部门为了该部分人群的流动信息而专门设立机构、人员去采集,往往会造成人力、财力的大量耗费,效果也不尽理想,所以当地政府牵头,与公安、工商、民政、劳动等部门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相互之间实现权益共存、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局面,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列入相关部门的职能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并形成工作制度就有着显著的重要性。应当建立完善以居住地为主,户籍地和居住地协调配合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要加强流动人口的区域协作和信息共享,实现两地及多地区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区域协作长效工作机制,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推动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实现流动人口“一盘棋”的管理。

3、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组织管理体系

在现行体制中,流动人口与当地政府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和经济依附关系,流出地和流入地双向管理、相互沟通还有一定的体制上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健全现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尤其是基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网络体系。一方面,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各相关部门主动反映情况,沟通信息,提出建议,争取支持,切实做到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共同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实、做到位、做好。另一方面,在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组织管理体系过程中,加强流动人口自身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吸纳有能力、热心计划生育事业的流动人口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开展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并将其纳入社区计划生育协会中开展工作。

4、保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

鉴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对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投入就变得十分必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以“流入地”为主。同时,流动人口在流入地从事经济、劳务活动,为流入地的经济繁荣和市场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并在经济活动中缴纳了相应的税款,有权利享受应有的计划生育服务。因此,流动人口的计生经费由流入地

财政划拨有着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各级人民政府应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提高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各级财政在计划生育事业费中应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列入年初预算,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必需的经费。同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捐助。

5、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动态管理和服务综合体系晋江现行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属地化为主要特征的常态管理工作机制,现住地和户籍地信息传递渠道不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过程中静态管理与人口动态流动之间矛盾十分突出,解决静态管理和动态流动矛盾问题,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动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综合体系是关键。以信息平台为载体,注重强化计划生育采集、变更、传递、反馈、落实等环节,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流动人口尤其是已婚育龄妇女的经常化、动态化跟踪管理和服务,每个月核查生育节育的动态变化,每个季度进行验证、落实节育措施的回访。加强经常性的工作指导与督促。根据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强调以服务为核心,建立一套完整的由信息化带动的高效的动态管理体系。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矛盾日益凸现,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降低性别比和新生儿缺陷率,提高人口素质,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改革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万春。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创新[J]决策探索,2008(1)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挑战 篇6

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 1

二、城市人口贫困的带来的社会问题 „„„„„„„„„„„„2

三、城市人口贫困的原因 „„„„„„„„„„„„„„„„ 3

(一)企业职工下岗 „„„„„„„„„„„„„„„„„„ 3

(二)城市收入差距扩大 „„„„„„„„„„„„„„„„„ 4

(三)子女教育费用增加„„„„„„„„„„„„„„„„„„4

(四)高昂的医疗费用 „„„„„„„„„„„„„„„„„„ 4

(五)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5

四、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对策 „„„„„„„„„„„„„„„ 5

(一)通过扩大就业渠道,实现脱贫„„„„„„„„„„„„„ 5

(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

1、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5

2、扩大保障范畴„„„„„„„„„„„„„„„„„„„„ 6

3、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 „„„„„„„„„„„„ 6

(三)加大对贫困家庭实行教育救助„„„„„„„„„„„„„ 6 结语„„„„„„„„„„„„„„„„„„„„„„„„„„„6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

与脱贫措施研究

【摘要】贫困是各个历史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贫困人口由农村转入城市,出现了城市贫困人口。由于社会制度的变

革、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分配制度的改变等原因,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本文立足社会实际,探讨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寻求贫困人口脱贫的措施与手段。

【关键词】贫困人口

现状 措施

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社会深刻的社会问题。广义的贫困包括经济上的生活困难,获得生活物质资料的能力不足,享受社会政治文化权利的缺失等。我们通常讲的贫困是针对经济收入方面而言的狭义贫困。人们经常用货币单位对贫困进行划分,狭义贫困指经济上的物质生活生产资料缺乏从而使得日常生活水平低于社会标准的贫困,城市贫困人口一般指人均收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据8月5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这个数字是5000万人。

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20世纪90年代前,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城镇贫困人口数量较少。根据世界银行1992的《中国减少贫困战略》研究报告表明,1982年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达到28%之多,以当时的人口总量推算出农村的贫困人口为2亿多,而城市的贫困人口数量为4万左右,比例仅占2%左右。1989年,城市贫困人口大约0.4%,数量不到100万。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贫困人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中国贫困问题的焦点由农村转入城市。伴随改革开放深入与开展,社会结构迅速调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一批城市下岗职工,他们与部分离退休的老年人、长期伤残人员构成了现价段的城市贫困人口。2007年3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扶养人的社会救济人员,即传统上的“三无人员”为89.8万,占低保总人数的90.3%。还有大量从农村涌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他们面临着低收入,无社会保障的社会问题,也极易成为城市贫困人口。

城市人口贫困带来的社会问题

据2008年8月开展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摸底调查,以各地区最低生活

保障为标准,只要是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无论是否享受低保的,都视为城市贫困人口计算,全国标准的平均水平为130-150左右,保障人数约为1382万。城市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低直接导致了他们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缺乏医疗保障,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突出。城市贫困人口的不断增加,也给社会带了许多问题。城市贫困人口作为社会劳动力不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制约社会生产的发展,对社会供给造成影响。这部分人经济能力较低,社会消费能力低下,对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次,日益增加的贫困人口严重的束缚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另外,随着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极易造成社会犯罪,危害社会团结安定。

城市人口贫困原因

造成城市贫困人口的因素很多,既有社会经济体制及政策变动的原因,也贫困家庭人员组成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企业职工失业下岗

中国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80年代以前我国的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社会结构转型,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国企的大量存在已经不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国有企业中部分职工因自身的技能与素质不高沦为下岗职工,而再就业也成为一个难题。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对职工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知识水平有限,技术能力不强而下岗的工人因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而成为城市的贫困人口。失去赖以生存的工作,直接导致他们生活的困顿,社会的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大。

2、城市收入差距扩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及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仍有部分居民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分配制度,伴随经济的发展,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参与分配,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薪酬进一步提高,社会成员的收入扩大。垄断行业的收入比其他竞争性行业高出许多,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在电力、烟草等行业的职工工资是其他行业的5-10倍。而工资阶层承担的个人所得税比例高达50%,占总人口20%的富人阶层还不到10%。

政府没有在税收、经济补贴和其他政策上做大的调整来平衡收入水平的差距。

3、子女教育费用增加

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大多数家庭不论收入的高低,都愿意在子女教育经费上进行大投入,使得教育费用成为城镇居民生活面临的一大难题。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已经免除,但许多家庭仍要面对种类繁多“杂费”,如补习费、赞助费、住宿费等。根据审计署09年的一份报告显示,06-07年之间,全国的19个城市教育部门和学校违规收取择校费、补课费等5.02亿元。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将来的社会中更有竞争力,不惜花大量的金钱培养孩子的其他特长。从幼儿园开始学舞蹈、学画画、学钢琴,高额的培养成本使很多家庭不堪重负。并且近年来的出国留学热高温不降,有的家庭宁可背负债务也要将孩子送出国外学习。

4、高昂的医疗费用

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制还处于发展探索的过程中,看病难、看病贵是许多家庭的一个重负。2010年,在医院门诊看病的病人的每人每次平均医药费用为166元,住院的人均费用超过了6193.3元。一次生病住院的费用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对于那些常年患病的人,医药费更是压得他们无法喘气,累及家庭。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中,患者与医院之间信息不对称,加之现在虚高不下的药品价格,大处方药品的大量存在,使患者因看病而成为城市贫困人口的一员。

5、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用于维持贫困人口的最基本生存,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本质是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实际上我国社会保障范围比较小。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03年参加社会社会养老保险的有1.3亿人左右,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只有440万人,仅占登记失业人员的57%,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不到7000万人,参保退休人员不到2500万,都远低于实际应参保人数。

解决城市人口贫困的对策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实施以来,成为维持居民最低生活的保障。承担着扶贫帮困的社会重责,但社会救助体系还未完善发展,法制还不健全,社会反贫工作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力量在反贫工作中的积极性还未充分发挥。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贫困问题,应该加快社会救助体系的全面发展,以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社会互助为辅,配以相关的优惠政策,集中社会的多方力量,使城市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贫困人口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扩大就业渠道,实现脱贫

加强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劳动竞争力,为实现其下岗再就业提供保障。改变传统“授之以鱼”的救助方式为“授之以渔”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来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政府应当重视对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加大资金的投入,对贫困劳动者实行免费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各种用人单位所需的技能培训。扩大培训的规模,提高培训就业面,以适应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需要。同时还要增强“创业意识”培训,改变以往“没面子”“眼高手低”的思想,帮助下岗职工树立正常的劳动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信心。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掌握就业所需的各种技能,了解国家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的优惠措施,增强职工综合能力。政府应当在政策上扶持贫困人口实现再就业,为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解决其资金缺口同时在税收政策予以适当减免,支持小企业在建成初期的发展。

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加快养老保险、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形成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企业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企业的离退休工人养老保险金的及时足额发放,保障职工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促进企业改革和社会团结稳定。

2、扩大保障范畴

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把应参与社会保险的企业员工、城市农民工、还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都纳入保障的范畴,做好集体企业和私企以及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的工作。

3、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

为丰富社会保障资金的充足,政府应该充分调动社会的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来保障社会保障资金的供给。将社会公益组织看成是政府社会保障领域的合作者。政府可以积极提倡社会捐助,设立各种公益组织推动社会保障的全面发展,对实行捐助的企业予以政策的优惠,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保障金的筹集。政府应积极寻求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降低社会保障金运行风险。在加强积极征缴与努力寻找新的基金来源渠道的同时,严格审查各项社会保险金,严禁挪用滥用,来保障基金的安全性。

现有的社会保障立法不全,各地区部门之间规则制定不统一,保障的范围有限。加快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法律刻不容缓。

三、加大对贫困家庭实行教育救助

对于贫困家庭子女的学费及杂费可以适当的免除,保证家庭贫困的孩子都能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高等教育的巨额学费,是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高学费的门槛阻挡了许多贫困学子的求学梦,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剧。社会与学校应该加大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救助,可以是以奖学金的形式发放一定数额的补贴,还可以提供他们更多勤工俭学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为自己赚到学费。结语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挑战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脱离了工作岗位, 社区健身逐渐成为许多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社区健身设备的缺乏, 社区健身没有完善的组织管理和专业人士予以指导等因素, 严重影响了社区老年体育的健康发展。笔者对保定市社区老年居民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 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希望推动保定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入实施, 促进保定市社区老年体育的健康发展。

2.结果与分析

2.1保定 市社区老年体育开展 状况

2.1.1老年人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和较喜欢体育运动的人共占总数的77.7%, 而不喜欢和不太喜欢的人占总数的31.5%。这说明大部分老年人对体育运动持有积极的态度, 认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2.1.2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在回收的178份有效问卷中, 大多数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比较明确。调查结果显示,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最主要的目的是:增进健康、丰富生活、消遣娱乐、延年益寿等。

2.1.3社区老年体育活动内容。保定城市社区老年人的活动内容比较丰富。其中, “散步和跑步”是保定市老年人的首选项目, 这与散步、跑步的技术场地要求低直接相关。第二个选择人数比较多的项目是健身操, 这与体育部门对这个项目的积极推广有关。除了这两个项目的锻炼人群比较集中外, 其他项目的锻炼人群比较分散, 所占比例比较小。

2.1.4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通过调查得知 , 保定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固定, 规律性强, 这与我国老年人的起居习惯有关。老年人以晨练和晚练为多, 早晨点以前活 动的人数 占78.45%, 傍晚5点以后活 动的人数 占59.32%。进一步了解得知 , 晚上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早晨要照顾第三代上学, 没有时间锻炼, 只能放在晚上进行。

2.1.5老年人锻炼地点分布。由数据可见 , 老年人锻炼主要集中在住宅小区空地、公园广场、免费的体育场馆等地, 其中大多人选择住宅小区空地, 主要是因为小区内较安全, 并且离住房很近等。选择公园广场为锻炼地点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次之, 主要以广场舞为主。选择免费的体育场馆的人所占比例不多。而收费的体育场馆人数更少, 仅有4人。老年人对锻炼地点的选择与目前社区内场地建设状况相吻合, 加上受老年人消费意识的影响, 因此选择收费体育场馆的人数相当少。

2.2影响 社 区老年体育发展 的因素

2.2.1活动场地缺少。据调查发现 , 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对现有活动场地不满意, 49.35%的老年人认为场地器材短缺是影响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2.2.2活动经费缺乏。调查得知 , 社区老年体育的活动经费一半是社区锻炼者自发缴纳的会费。活动经费的缺乏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2.2.3专职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缺乏。据调查 , 绝大部分社区没有专职的体育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 大多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指导知识。

2.2.4政府部门对社区老年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部门对社区老年体育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 政府财政投入少。综上, 活动场地少, 活动经费少, 正式从事老年体育运动的组织工作人员较少, 政府财政投入少,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体育运动。

3.结论与建议

3.1结 论

(1) 保定市城市社区老年人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 对体育锻炼的功能有较明确的认识, 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也呈多元化, 但锻炼方式相对单一。 (2) 保定市城市社区老年群体健身时间主要集中在早上和晚上, 取决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 健身场所主要在住宅小区附近或公园广场等开放性免费场所。 (3) 制约保定市城市社区老年群体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是健身场地和器材的匮乏, 适合健身的环境与条件不多社区缺少专业人士指导或组织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 (4) 社区老年体育在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3.2建议

真正的人口挑战 篇8

人类福祉面临的严峻威胁。确保女性的受教育权与自由,是迄今全世界面临的最重要的人口挑战。

联合国最新的人口预测显示,截至2100年,日本的人口可能从如今的1.27亿降至0.83亿,届时将有35%的人口在65岁以上。由于低生育率及人口寿命不断增长,欧洲及其他发达经济体的人口同样也在老龄化。

有人警告,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富裕国家可能面临巨大的经济问题,但是他们的关注点错了。发达经济体出现人口老龄化是良性发展产生的一种可控结果;相比之下,许多贫穷国家人口快速增长依然是人类福祉面临的严峻威胁。

2008年,联合国曾预测: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91亿,并在2100年达到100亿的顶峰。如今,2050年的预计人口变为97亿,且将在2100年达到112亿,这个数字仍在上升,因为少数国家的生育率下降速度比预期慢(尤其是埃及和阿尔及利亚,2005年,两国的生育率其实已经上升)。截至2050年,东亚与东南亚、美洲及欧洲的总体人口预计仅上涨12%,之后开始下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人口将由如今的9.6亿上升至21亿,并在2100年达到约40亿;北非地区的人口则会在如今2.2亿的基础上翻一番。

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长更甚于过去50年,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从1950年至2050年,乌干达的人口将增加20倍,尼日尔将增加30倍。19世纪的工业化国家以及20世纪末成功赶上的亚洲经济体都未曾经历过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长。

在这个速度下,人均资本或劳动力技能无法快速增加,因而无法实现经济赶超,也无法及时创造出工作岗位,造成长期的低就业。东亚已经从生育率的快速下降中获取了巨大的人口红利:而这样的红利在非洲和中东的大部分地区依然看不见。

在一些国家,陡增的人口密度阻碍着经济发展。印度的人口也许会在50年内稳定下来;但是,这个每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为欧洲的2.5倍、美国的11倍的国家,其工业发展土地征用所引发的争议给经济增长带来重大阻碍。非洲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不是问题,但是卢旺达高增长人口密度带来的土地竞争,成为了1994年该国种族大屠杀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发达经济体面临的人口挑战较小。只要平均退休年龄随之上涨,人口寿命增加并不会对经济发展或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造成威胁。人口的稳定也会降低对环境资产的压力,例如未受污染的乡村。随着收入增加,人们愈发重视这类地方。

当然,人口快速下降也会造成一些困难。经济学家认为,信息技术将为自动化创造新机遇,如果这一论断正确的话,那么人口逐渐下降将有助于抵消劳动力需求下降的不利影响,否则将产生失业问题或增加不公平现象。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依然面临人口迅速增长的经济体来说,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可能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阻碍。如果发达经济体实现了几乎无工人的自动化生产,那么成功的东亚经济体所追求的出口导向的发展道路将会被阻断。随之而来的高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失业可能造成政治动荡。极端武装组织伊斯兰国(ISIS)的暴力行径有着多重根源,而过去50年北非与中东人口增加三倍无疑是原因之一。

非洲与中东地区失业率居高不下加上多数国家政治动荡,可能反而使联合国对2100年欧洲人口的预测(从如今的7.3亿降至6.4亿)变得不现实。在接下来的85年里,非洲人口可能增加30多亿。欧盟可能面临一股移民浪潮。本世纪非洲至欧洲的净移民量为3.4亿人,这个数字仅为非洲增加人口的1%。实际数字可能比这多得多。

因此,与东亚甚至美洲不同,欧洲的人口也许会在本世纪持续增加。有人会说,这将有助于解决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鉴于这个老龄化问题被过于夸大,而且有别的解决办法,大量移民可能阻碍欧洲从稳定或缓慢下降的人口中获得红利。

寿命增加与生育率下降对于人类福祉来说都是十分良性的发展。高生育率国家的生育率已经下降——从19世纪60年代每位妇女生育6个及以上孩子下降为如今的3到4个孩子。每位妇女生育2个及以下孩子越早实现,对人类越好。

实现这一目标并不需要强制性的独生子女政策,而仅仅要求妇女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避孕品供给不被禁止、妇女拥有自主生育权,以及不受来自保守的宗教权威或幻想依靠人口快速增长驱动经济发展的政客们的道德束缚。无论这些条件在哪里实现或文化差异多大,生育率均可保持或低于现有水平。

上一篇:勤俭节约从小做起征文下一篇:我的初中校园生活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