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随笔(精选8篇)
达拉斯的电台频道其实不少,但因为无心去调,也由于朋友的暖心,所以频道常常固定在与我专业有关的 classical 101——古典音乐电台。
作为一个音乐生,每周有三天从早上8点开始就要和古典音乐打交道:什么巴赫,莫扎特,德彪西… ...什么辨别旋律特征,细数旋律节拍......
音乐带给我和大家的通常都是享受,不过在期中期末考试前,这些让我享受的古典音乐,却会让我头痛。
说一个小插曲,我的钢琴老师每周二都会去按摩治疗,具体怎么按摩治疗他倒没说过,只是时常抱怨:医生问我要听什么来缓解压力,是海浪的声音,还是古典音乐?我总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海浪的声音。
按他的话说:听到音乐,他的大脑便会自动地寻找有关它的信息,如果找不出来,他会焦躁不安,所以听音乐时他的大脑根本无法放松,那不是休息,是工作!他说这话时轻轻皱皱眉头,脸上挂着一丝无可奈何的微笑。
我们听着,笑着。其实,对于我们这种滑稽的职业病,大家虽然有所抱怨,更多的却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微妙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的确,听音乐时,我们的大脑比常人更专注更紧张,可是我知道,那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美好的事物,比许多人有更多的认知与理解,这是一种幸运!
期末考试过去后的一周,开车去车程一个小时的town里吃寿司,车里依旧是播放电台classical 101。这要是在考试前,听到我辨不出的旋律、时代或节拍的曲目,我便会抓狂:啊!考试如果考到这首曲目怎么办?......
好在现在考完了,我的功底当然还没有教授的那么深,大脑还不至于听到音乐随时自动开始工作。哈哈,总算可以气定神闲地欣赏音乐了。
在我心里,古典音乐是繁琐,又美妙的。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的时代,人类却能记录创作做出那么复杂耗时耗力的东西!记得高中时期,莫扎特的魔笛,仅一个作品我就学了一整个学期!现在的歌曲却少有能值得这么深入的去钻研,分析的了。
想到这儿,不禁羡慕那个年代的人,看看我们现在听的东西,为商业而粗制滥造,流于低俗的实在太多了!
不过,以前的音乐有太多的规矩,太多的条条框框。
这样看来,现在音乐却更妙,少了很多的束缚,情感可以更自由地宣泄,音乐的种类与形式也越来越多,学音乐的也有更多的方向与选择。
嗯,还是个不错的时代吧。这个时代音乐人不一定要成为钢琴家、作曲家,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宽阔的经济市场,饭碗更多了呢!
考虑艺术问题时,我总觉得自己是个老人家,但在音乐里的我,不介意一直做个孩子。
有关艺术,很多人有太多不同的见解。
于我,艺术却可以很简单。
它可以为幸福的人添加色彩,给苦难的人带去温暖。
纵观历史,无论战乱和平,又无论科技怎样发展,艺术这行当似乎从未缺席过。
电台中的柴卡夫斯基还在继续,思绪却飘远了。
但愿音乐,为更多人带去享受。也愿艺术的价值,永远为爱而存在。
作者|韦瑟摩
学生是赋有生命活力、充满智慧源泉的人群,利用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从生活入手,寻找生活与音乐的结合点,如速度与走、跑结合,力度与敲门结合等,使音乐问题看得到、摸得着,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器乐合奏、音乐童话剧、音乐小品、歌词改编、旋律创作等多种形式模拟爱劳动、郊游、参加舞会、动物乐园等生活情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体验音乐带来的欢悦感和成就感,学会用美的眼光对待生活、用愉悦的心情感受生活,创设课堂中一幅幅“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把教室变成一个生活大舞台,实现“生活经验音乐化”。
2.以角色扮演体验情境
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充分表现歌曲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歌曲中的角色不只在音乐教材上,而且是同学自己。这样,学生对教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内心体验。由于运用了表演,不仅使歌曲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且罩上情感色彩。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高兴,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而且富有戏剧性,学生自然积极性高、印象深刻。以角色扮演体会情境,用得最普遍的是童话、故事中角色的扮演。如带领学生欣赏《龟兔赛跑》一课,那些龟、兔等小动物头饰一戴,教室里马上沸腾起来。学生一个个高兴不已,争相扮演。歌曲中的角色一下子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面前, 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3.利用创编旋律提高识谱能力
创造性能力培养应该贯穿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识谱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和能力培养,都应该以即兴活动形式给学生机会,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在即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敏锐听觉、迅速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以教学生唱《卖汤圆》为例。由于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歌特点,因此在学唱新歌之前,我将乐曲中的旋律顺序打乱,以短小动机为单位排列在一起, 先让同学们听每组动机的音高,再根据自己的感觉重新排列成流畅的旋律,并一起弹唱。这样,以听为先导,创编为手段,再让大家听一听、唱一唱教材上的歌曲,这样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创编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在学唱新简谱之前创编,也可以在学完新歌之后创编。这样都能让学生在乐趣与成就感之中学习简谱。
4.精选教法 ,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顺应其成长发展的规律。这并不是说完全根据兴趣和要求决定其学习内容、难度及时间量,而是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时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音乐教学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平时教学中我时时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在备教材的同时,也备学生, 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 让他们演唱、演奏、表演、讨论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习,有时还让他们自己上台演唱表现、讲解,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根据表现加分扣分 ,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 ,在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我把学生按组分配,以小组为单位。 (1)每堂课带音乐课本来的加1分,不带音乐课本的要扣1分;(2)积极参与学习,积极发言的加1分,不认真学歌的、不认真欣赏音乐、乱讲话扰乱纪律的根据情节轻重扣1~2分;(3)乱换座位的扣1分, 在给学生加分扣分时, 我采用随堂评价与累计加分的方式,发现一直认真学习音乐的学生,就及时表扬加分,树立学习榜样,发现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及时善意地提醒,该扣就扣,“一碗水端平”。下课时结合我校开展的学校班级常规管理评分办法评定。由于我赏罚分明、说到做到,一些学生好几节课不带音乐课本、乱讲话、不认真学歌,想蒙混过关,都受到了扣分处罚。自实行加分扣分以来,学生的行为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不带音乐课本的学生少了,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少了,乱换座位的学生少了,学生在课堂上变得积极主动,下课后,询问自己得分的学生越来越多,看到这一情况,我非常高兴,说明这一手段对培养学生上音乐课的良好习惯已经奏效。
6.注重学生在 “变声期 ”的嗓音保护
“变声期”是发声器官发育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 这个时期发声器官的生理变化特别大,应注意保护。“变声期”的孩子会发觉难以控制自己的发音,音域不稳定,发音不持久,音质粗糙,歌唱起来比较费劲,容易“跑调”。变声期间,男孩子的声带显著增厚加长,喉头突起,胸声增强,失去清脆、纯净的声音,嗓音变得低沉﹑浑浊﹑沙哑,严重时甚至会失音,歌唱中易出怪声。教师应正确引导,经常测试学生的音域变化情况。“变声期”练唱时应控制在学生的现有音域内,不可让学生勉强唱太高或太低的音。教会学生轻声歌唱,告诉他们每次歌唱时间不宜太长,发挥积极保护嗓子的作用,以免学生对歌唱失去信心与兴趣。只有做到“练习保护相结合,练习中有保护,保护中有练习”,让学生顺利渡过变声期,练出一条理想的好嗓子。学生才会对歌唱感兴趣,才会真正喜欢上音乐课。
7.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评价
一、 我要给予学生什么?
“通过这节课,我要给予学生什么?”这是一个教学目标准确定位的问题,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本节课是否成功,我觉得关注以下的几个方面是制定合适教学目标的基础。
(一) 心中有本,关注音乐本体和课程标准
心中有本,首先表现在心中有音乐,注重于对音乐作品的直接体验。比如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是由刘铁山、茅沅作曲、彭修文改编的一部复三部曲式的作品,这里面涉及作品的源头素材问题;音色、力度、速度、节拍、调式等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还有乐队配制、声部均衡等知识。我们要确定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了解哪些方面,进行怎样的筛选与取舍,可以通过反复聆听结合学情来进行。通过反复聆听,我把对音乐作品的感触记录下来,在理解音乐的基点上进行整理,提炼出作品中最应该把握同时适合学生的学习与接受范围的内容。所以心中有音乐,关注音乐本体,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
心中有本。还表现在心中装着音乐课程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这样一个目标脉络。当新授一个内容时,要去了解本节课,位于整个知识链的哪个环中,该如何承上启下。然后在课程总目标的带领下,去解读了学段目标,结合教参的课时目标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它既要把握总目标对学生的总体期待,又要落实一个个分段目标,承上启下的保证目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二) 心中有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还应了解教学对象在音乐学习上的兴趣、需求和基础,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的实际。由于班级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具体班级的实际情况,我们还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微调,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据我近几年的观察发现,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在八年级基本度过了变声期,声音趋于统一,相反在心理上有较大的差异。他们既有表现自己的愿望,又害怕做得不好,被同学们取笑;既想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不敢“与众不同”。另外,我也发现,班级中敢唱敢演的大多是男生,而女生反而比较害羞,女生的“热身”时间比较长,这些都和我们以前的认知有一定差距,我们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这一心理差异,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相应的拥有不同的音乐学习环境,具备不同的音乐特长。他们在音乐知识、技能、体验或表现的方式也都会存在差异,在设计目标设计时也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怎样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东西,如何让学生通过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导向,是至关重要的。
二、 我应怎样去给予?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形式才能得以实施。”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到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略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课程对于学生的期望。
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教师心中要装着学生,尊重学生在音乐技能潜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通过观察,采取相应的引领与组织手段,满足他们对音乐学习的需求。我原先一直希望每一项活动学生都能够表现得完美,希望学生能完全按照自己设想的思路去进行,而忽视了学生是动态的,他们的能力是有差异的。
比如在《花鼓》一课中,学生自制好“花鼓”,都迫不及待的想试试,而我为了所谓的课堂秩序,马上进行了制止,并严格的明确花鼓不仅是打击乐器还是舞蹈道具,要求他们的动作具有舞蹈性,甚至要求手腕抬到多高,我都做了要求。当学生按照我的示范来敲鼓时,他们只是用机械麻木动作去迎合着音乐,看着他们痛苦地做着这些,我就想,这些动作的要求真的这么重要吗?课堂的秩序是否可以放一放?于是在后面的设计就改成了制好花鼓后,让学生自己去玩一玩,然后教师逐渐的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在学生有困惑的时候给予些帮助,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完成得非常好,轻松顺利的达到了这个教学环节的目标。
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与策略的调整,让我真正地明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过的话: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当老师给学生某个任务的时候,他怎么做并不重要,尽可能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方式、意愿做,这样才能学得主动,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那到无关紧要,他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
三、 学生收获了什么?
在课堂的每个环节,了解“学生收获了什么”很重要,也就是说在通往教学目标的道路中,学生走到了哪里。只有知道学生到哪里了,我们才能及时调整随后的教学节奏和内容。在课堂中,我们不妨看学生以下方面来了解他们的收获。
(一) 从学生的表现中看收获
教师要关注参与学生的广度,敏锐地捕捉是否全体学生(学优生、学良生、学困生)都能主动的参与每个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参与深度,比如聆听音乐的环节:在课堂中有的同学聆听得很投入,或是闭眼聆听,或是摇头晃脑,那我们教师就应该知道这部分学生有在动赏的,还有在静赏的,沉醉度很高。学生更高层次的收获:不能解放自己的大脑,思维上大胆的想象;能解放自己的嘴巴,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能解放自己的身体,在各种体验活动中敢做,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二) 多元评价中看收获
对于老师来说,通过学生的表现我们能感受到学生收获了什么,对于学生自己而言,也要明确我收获了什么?你收获了什么?他收获了什么?可以用学生自评或者互评的方式,对自己或他人的表现进行激励或者更合适的改善。比如《金蛇狂舞》在打击乐器为音乐配伴奏这一环节,我就把评价方式做了改变,由教师评改为学生评,标准也由低向高呈梯状增加,有学生评价节奏型和音乐相符合;也有同学评价伴奏的力度不应超过音乐;还有的同学评价伴奏的力度要和音乐相吻合……听完了学生的评价,当同学们再次参与演奏的时候,都主动的关注了音乐的变化,评价变成了学习的开始。自我评价说明学生走进了音乐,而以音乐术语的方式等这些带着些专业味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的进步与思考。
四、 我还能为学生做什么?
每次的教学活动结束后,我都会问自己“我是否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我是否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归宿点了?”“学生是否在情感、认知与行为的参与得到满足了吗?”“怎样的改进更有效?”等问题。这样的反思让我能对教学进行更合适的修正与改进,而后进行再设计,再复教,再反思,最后做到“将一切教学活动全部指向学生的学习”,和学生在音乐中共同成长。
现代的教育,既要求严谨又不失活泼。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魅力教师的从教、立教的奠基之路。教师的价值观,课堂观,评课观,绩效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等等都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教师需通过种种修炼来提高自身的魅力,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脱颖而出。以下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师人格的修炼。
一个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态度等,对学生的社会化与人格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可以说,教师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教师日常的言传和身教来实现。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和提升。
作为教师,要以教学的艺术魅力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与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因此,做专家型教师,首先要知识渊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绝不是凭空能产生的,必须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现代教育对教师知识的层次、结构、体系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其次,要具备教师教学所特有的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达到不需要教”。
每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对于教师来讲实际面临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复杂多面体,如何引导他们组成一个凝聚向心力、成为奋发向上的集体,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作为团体领导者的教师必须是民主的、合作的,并富于同情心,从内心深处爱学生,爱教师这一职业。唯有如此才能教育、感染学生懂得爱他人,懂得学会做人。教师只有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创新思想并付诸创新实践,素质教育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并立足于创新的智慧型教育。
教师应注重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以高尚的师德建构人格力量。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进取,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正如“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
我认为,教师要提升人格魅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以下可供参考:
一是要真诚待生,严格要求自己。教师首先要真诚,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神秘的内心世界,教师要想步入神秘的世界并不容易。我想,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平心静气,心平气和,因势利导,变对立为平等,化怒气为微笑,这样才能使学生信任老师。教育学生不是演戏,不能搞双重人格,只有真正发自内心,表里如一,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是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要使学生敬佩,必须要具备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在育人之前先育己。适时地给自己加油充电,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不但要熟悉本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掌握系统化、控制化、信息化知识技能,能熟练地驾驭教学手段,能灵活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高效地学习。同时还要清楚地意识到:谁不及时充电,不继续参加学习,不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就会被时代淘汰。
三是培育健康的心灵,完善教师人格品质。教师要敢于解剖自我、了解自我、承认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老师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教师要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老师要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四是讲究方法,以柔克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最重要的就是讲究方式。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其讲究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著名的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这方面堪称典范。陶先生最重要的是把整个谈话过程调整的平等、真诚、亲切,没有一句训斥和说教,显示出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胸怀和风范,我想,关键是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起来,用平和的语调去和学生对话,用恰当的方式去处理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学识的修炼。
每当我开口唱歌,我总不禁甜蜜地笑。也许是由于从小对音乐的喜爱,每当开口唱,心里无论是忧伤、生气、委屈还是满心的不愉快都会随着音乐的旋律消散,留下的只有开心和欢悦。因此,唱歌成了我的最爱,每次心中的开心总使我不禁地甜蜜的笑。
因为对音乐的喜爱,每天时不时就会哼一小曲,所以我对音乐有所了解也有所挑剔。我觉得每首歌曲都饱含了作者心中的一些情感,我对轻快、欢乐的音乐十分喜爱,尤其是那首淳朴的《中国话》,常常使我不禁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对音乐的喜爱,其实还有很多方面,其中一方面是它能使我自我安慰。记得有那么一次,我在班会上朗诵一首诗,由于紧张把“爸爸”二字读成“喇叭”被同学笑话,我那断了线的眼泪珠子便掉落了下来,而在我回去的路上,便不禁地哼起了《真心英雄》,其中有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一句让我的心情有了大转变,因为我明白了如果我没有锻炼和挫折,以后就会很难走上社会,成长总会有绊脚石。
因为我生活有了音乐带来的乐趣,所以我每天都会过得很轻松很快乐,每天都有甜蜜的笑容。
我认为音乐可以舒缓心情,即使遇到很委屈的事情也可以烟消云散。当我有一次为明天将要发生的事而激动的睡不着时,我听了一首轻松抒情的慢歌,很快便能进入甜美的梦乡。
头痛令人烦躁的睡不着觉。摸索着起身。在黑暗里寻找我的音乐。我知道它在哪里。所以我不开灯。我不喜欢在黑暗中突然出现的刺眼灯光。那个瞬间我总会下意识的用手捂住双眼。如同突然宣告的噩耗。让人难以自控。恐惧。并且疼痛。
我的轻音乐在黑暗中飘散开来。我喜欢这种感觉。MyOcean。那是海的声音。闭上眼睛聆听。就看到那年夏天幽蓝的海。刚满20岁的女孩儿涂了天蓝色的眼影和指甲,一个人逃课跑去另一个城市看海。
那是第一次看到海。仿佛早已经历过。并不惊奇。蹲在海边抽一根红双喜的特醇。吸烟的时候总是非常用力。所以速度很快。在岸边找到一块干净的礁石,坐上去。把脚浸在海水里,浪花涌过来,打湿了衣服。轻声微笑。饱含失望与孤独的笑容一点也不漂亮。
闭上眼睛听海。
一声一声。如同低啸。大颗大颗热的泪水砸到手上。有时候就是如此。并没有什么让人难过的事。然而泪水颓然下落,突兀却是真实的哭起来。直到现在我仍旧不知道那一刻为什么会流泪。或许是因为我听到海哭。那一刻我觉得海的声音如此哀伤。禁不住深深的难过,流下泪来。或许是这样。
HallowHills。我独自爬过山么。让我想一想。是的。一个人去的地方很多。唯独山少。因为我的肺活量不是很好。尽管很向往高山之巅,但那会让我非常辛苦和疲惫。只有那一次。在盛夏的芜湖。我决定独自去登禇山。那条不是上山的路。我在半路走失了。迷了方向。天气闷热的厉害。我开始体力不支。走一小会儿就要停下来休息。确是挥汗如雨。可是我不想就此半途而废。我想,只要向上走,总能走到山顶。
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到达山顶。6、7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拿着相机采景摄像。一个一身白裙的女子,爬到高处光秃秃的大石头上大声喊我爱你。
找个舒服的地方坐下来。我已经筋疲力尽。插在鬓间的野花掉落下来,然后是不断滴落的汗水。大口大口的喘着气。汗水浸透的衣服紧贴在皮肤上让人难受。
休息了很久,终于缓和过来。找到最高处那块大石爬上去。迎风站起来,张开双臂。闭上眼睛。风这样大。耳边尽是呼呼的风声。贴在后背皮肤上的衣服被风吹鼓起来,非常舒服。俯视全地。不知道我的家和理想会在哪里。那一刻内心酸涩。孤身一人颠沛流离的路途中。我终究还是迷失了自己。
百多年来,由于步枪作战功能的变化,其结构也是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形形色色的步枪结构演变,也给后人留下许多悬念,这些悬念至今仍然影响着它的发展,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可能对所有单兵使用的枪械有所借鉴。
关于空仓挂机
空仓挂机是"弹仓式"步枪中的一种结构。在我国,不论是单发射击的53式步枪,或是半自动射击的56式半自动步枪,都采用弹仓供弹,弹仓固定在枪身上(不能拆卸),弹仓内的枪弹被射完以后,空仓挂机自动将枪机(枪栓)扣在后方,以便于射手从枪身上方将排列在弹夹中的枪弹压入弹仓。因此,空仓挂机的功能就是空仓后扣住枪机,"空仓挂机"四字就表明了它的功能。弹仓供弹的步枪在结构上有以下特点:弹仓固定于枪身;有空仓挂机;机匣上方留有压弹口;导气式步枪中,活塞必须与枪机脱开(短行程),以便让出压弹空间;士兵携带的枪弹,必须排列在一个个弹夹中,每个弹夹中排列的枪弹数就是弹仓容弹量。现在,空仓挂机所依托的弹仓供弹步枪早已作古,而空仓挂机却在某些著名的自动步枪(M16步枪、AUG步枪)中保留下来。自动步枪是弹匣供弹,弹匣可以装卸,在弹匣与枪身分开的状态下装弹入匣,枪弹已是散弹携带,并废弃了弹夹,弹仓式步枪的一些结构特征在此已荡然无存。显然,在这些步枪上空仓挂机原来的功能已经没有了。我们无法了解这些有空仓挂机的自动步枪设计者的创意,据说,空仓挂机的新功能是发出弹仓中"弹已射完"的信号,以便射手立即更换弹匣。我曾认真询问过一位热衷于保留空仓挂机的射手:
问:自动步枪设置空仓挂机有什么好处?
答:只要挂机扣住枪机,说明弹匣已空。
问:在忙着瞄准射击的过程中,射手能看见枪机被扣住的状况吗?
答:只要枪声一停,说明枪机被扣住了,用不着瞧。
问:射手是先感觉"枪声停",还是先看见"被扣住"?
答:当然是"枪声停"。枪机被扣住是看不见的,除非卸下弹匣才能看得见。
可见,是"枪声停"告诉了射手弹匣已空,"枪机被扣住"是联想而已。要说明的是,在现今的各种自动步枪中,没有空仓挂机的是绝对多数,这些步枪的射手就是靠"枪声"来判断弹匣是否要更换。没有空仓挂机,照样能判断弹匣中是否有弹。如此说来,自动步枪中空仓挂机的这一派生功能也不复存在了。我曾经告诉那位射手,请他用2支81式自动步枪作一对比试验,其中一支步枪的空仓挂机被去掉。
扩大开来,大量的冲锋枪和各式轻机枪都是以连发射击为主的自动枪械,从它们诞生之日起就没有经过以单发射击为主的弹仓式供弹过程,它们在射击中也有供弹具中枪弹告罄的问题,从来都靠"枪声停"来判断,也没有哪位设计师把空仓挂机设置在这些枪械中。那么,在有些自动步枪中仍然保留空仓挂机是否为一种"返祖现象"?
关于左撇子用枪
最近几年,国内出现了左撇子用枪的呼声。我不清楚,左撇子占多大比例,据国外的概略估计约有10%。说实在的,直到现在,我们看到的步枪都是右手射手使用,但是从人机工效出发,现在的自动步枪尽量在结构上使射手的左右手都能方便操作。但这里提出左撇子用枪是从生理角度提出来的,从抵肩、瞄准、射击、战术动作、携行,甚至拼刺,步枪结构要按左撇子的招式设计。可以想像,一个连队中有10%的士兵是左撇子用枪,怎样训练这些步兵,必是一个头疼问题。其实,左撇子和正常人在武器操作上并非存在天障,在社会生活中克服"左"、"右"障碍的实例枚不胜数,孩子们一入幼儿园一律被教以右手写字,左手用筷子的孩子被母亲矫成右手的不计其数,您看见过左手使用斧子和锯的木匠吗?看见过左手锻磨的石匠吗?这些匠人在他们从师时,就被师傅划一了。我们照样没有看到过,左手握弓的提琴手和胡琴手。一个左撇子在他入伍那天起就授以右手持枪又有什么难处?所以世界上步枪型号不下百种,全是右手使用的结构,这是有道理的。反过来,正常人使用的枪倒是要考虑人机工效,为了让步枪发挥更大的效力,尽量让左右手都能操作,如左右手装填,左右手扳动快慢机,左右手装定分划,左右手更换供弹具......这与左撇子使枪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这方面新出现的步枪如TAR-21、CR-21等步枪有很好的表现。但是像FAMAS、AUG等步枪实现左右抛壳的结构却不敢恭维。首先,这些枪的抛壳方向在配给士兵前已调整好(士兵自己无法调),在使用过程中又无法灵活改变抛壳方向,也就不能随时调换左右抵肩(传统结构的枪可以在使用中调换左右抵肩);其次,真正给左撇子配置了向左抛壳的枪,必定是"害群之马",因为右手射手无法使用。这种可左右抛壳的结构有点像"聋子的耳朵",是否有理?
那么,同样是单兵枪械的冲锋枪和轻机枪,为什么没人提左撇子用枪?
关于光学瞄准镜
光学瞄准镜在性能上比机械瞄具的瞄准速度快,瞄准精度高,其价格也在最近20年有明显下降。目前国外出现了一些以光学瞄准镜为主的步枪(机械瞄具为冗余系统),随之,国内要求以光学瞄准镜为主的呼声高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M16的设计师斯通纳以及AK系列的设计师卡拉什尼柯夫父子相继应邀来华,关于配用瞄准镜的问题,他们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原因是经不起使用。据我分析,光学瞄准镜固定在枪身以后,经不起磕碰、暴晒,浸水后密封性不能保证,长期擦拭后透光率变低。M16步枪已改进到了M16A3及M16A4,其中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设置了几个导轨,必要时可安装光点式瞄准镜、微光瞄准镜、望远式瞄准镜和热成像仪,但始终没有改变以机械瞄具为主,光学瞄准镜只是一种临时配置,观察最近美国维和部队和以色列步兵使用的M16步枪就能印证。AN94步枪是俄罗斯下一代步枪,也是以机械瞄具为主,耐人寻味的是AN94步枪研制过程中共有12个方案,前8种方案均采用光学瞄准镜为主,到第9个方案以后,改为机械瞄具为主。美国和俄罗斯是经历多次大战的国家,步枪设计也最富经验,这方面倒有点老成持重。以机械瞄具为主的还有FAMAS步枪等。以光学瞄准镜为主的有AUG步枪、G36步枪、L85A1步枪、TAR-21步枪、CR-21步枪等,可能是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也可能是对枪械使用条件有不同的考虑。
目前来讲,步枪是否能实现以光学瞄准镜为主,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于觇孔式机械瞄具
我国一些新型枪械安装了觇孔式机械瞄具,但由于长期习惯了缺口式机械瞄具,加之原理上缺乏认识,设计也有一些缺陷,因此非议较多。
在机匣盖能拆卸的步枪(如AK47步枪)上,表尺座只能置于机匣前方,照门只能采用缺口形状,以增加瞄准视场,这种瞄准具的基线较短。对于机匣盖与身管固接的步枪(如M16步枪),为了加长基线,表尺座一般设置于机匣后方,照门一般采用觇孔形状。国内外多数自动步枪采用觇孔式瞄准具。机械瞄准具的一般原理是分划已装定后照门通过准星与目标构成一连线,这时枪身被赋予一定的射向。这一过程靠射手的视线来实现。对于缺口式瞄准具,由于照门远离眼睛(大于20cm),而眼睛只能靠贴腮定位,随机性很大,要费较长的时间,才能使照门、准星与目标形成三点一线。对于觇孔式瞄准具,由于照门与眼睛很近(约6cm),视线能很快透过觇孔构成正确的瞄准线,瞄准速度快。打一比方,觇孔相当于光学瞄准具的出瞳孔,准星相当于镜中分划,光学瞄准镜的瞄准速度快,是由于射手的眼睛被出瞳孔定位,能很快构成连线。曾经测量过国外同类产品,觇孔直径2mm以上者占多数。M16A2步枪射距200m以内的觇孔直径为4.5mm,射距400m以外为2mm。孔径4.5mm差不多与望远镜的出瞳直径相当。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有赖于广大使用者的智慧。
关于无托结构
步枪小口径化,为无托结构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AUG和FAMAS两种无托结构的步枪,之后,又不断有新的无托步枪推出,如L85A1步枪、TAR-21步枪、CR-21步枪等。无托结构有四个优点:由于除去专门的枪托,全枪质量小、尺寸小;由于是直枪托,加上全枪质心离枪膛轴线较近,无依托点射精度高;由于握把靠近全枪质心,出枪和射击比较机动。也有三个主要的缺点(主要是人机工效),即直枪托的瞄准难度大;射手脸部靠近枪管尾部,容易受到烟熏;握把在供弹具前方,握持不便。相比之下,传统结构的优缺点正好与之相反。但这些优缺点也可以转化,如M16步枪是传统结构,却采用直枪托,这是宁可兼得点射精度,牺牲了瞄准方便性。CR-21步枪却采取了折衷的方法,机匣上方的形状照顾了传统的"自然瞄准",而又部分地保留了直枪托。小口径步枪的后坐力小,早期大后坐力下形成的步枪握持方法已不适用,这也缓解了无托结构握持不便的问题。
我军长期使用传统结构步枪,乍一配无托结构步枪,首先碰到的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一整套射击方法和战术动作,加上设计经验不足造成结构上的部分缺陷,形成较多的人机工效问题。对待这种新生结构,推上去,还要花一定的功夫;否定它,可以随便找出一大把理由;退回到传统结构那是驾轻就熟。
步枪结构中的悬念还有许多,上面这几个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实践性很强,它们恰恰是实践者提出的,笔者虽然谈了自己的见解,但主要目的是抛砖引玉。◆
音乐课教学随笔
1回顾前一时期的音乐课教学,下面两个方面体会较深。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随着学业的加重,音乐在初中生的眼中是副科,是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的课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乐理知识都不能被很好地运用起来。这就对我们音乐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去设计一堂音乐课,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标。
一、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
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起始课上,我就 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二、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本校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4、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孩子们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孩子们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
音乐课教学随笔
2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妈妈·老师》中的《鲜花爱雨露》一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它以鲜花爱雨露的比喻引导出我们爱老师的主题,歌词简洁生动,寓意深刻。我认为这首歌曲最优秀的地方就是蕴含了深厚情意,很容易感染他人,打动儿童的心灵。在实验3班上午第四节课教学中,正遇中午的瓢泼大雨,音乐教室里亮着灯,学生们刚好唱会了这首《鲜花爱雨露》,这时他们的班主任(以后统称王老师)正好走进音乐教室站在门口,等着送学生放学,他的出现给了我灵感,我立即抓住时机说:“同学们,我们把这首歌送给王老师好嘛?”“好──” 随即歌声中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孩子们尽量地表现着自己,从学生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师生之间的情谊很真挚。当教学进行到以小组为单位,用《鲜花爱雨露》这首歌曲做题材,进行创编表演,我说:“同学们,把编排出来的节目献给王老师,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节目能够表达出你对老师深深的爱。”
在排练时,正当各个小组非常活跃,排练的非常热闹之时,我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很沉默,他没有参加小组的排练,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低着头,悄悄地哭了。我很诧异,走过去问为什么,她说:“王老师不教我们了!” 随之,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其他孩子见状也安静了下来,教室里原本欢乐的气氛沉静了,我又一次抓住时机:“同学们,我感受到了你们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大家非常爱王老师,非常舍不得,这样吧,现在把你们所有的爱都凝聚成最动情最美好的歌声,送给老师!” 紧接着,学生们的歌声是令我吃惊的,轻柔、深情、动听,他们温柔地随着歌曲的拍子晃动身体,有的孩子眼睛盯着王老师,原本活泼欢快的歌曲,此时却是如此深切传情,歌声之后,王老师和我还有许多孩子的眼睛里都浸满了泪水。
后来,我才知道,“王老师不教了” 只是一场虚惊,那只是老师在生气时的一句玩笑话,谁会想到孩子们竟如此认真了。通过这件事,他们师生的感情更加融合。
在课堂上,我们要学会利用所有的偶发事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带动学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教材,给了老师和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就地取材,适时取材。
音乐课教学随笔
3在音乐教育改革中,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是音乐教师内在素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在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在音乐教改的步伐中适应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反思?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前反思
一般教师认为,反思都是在课后进行的。笔者却认为,课前就可以进行反思,而且课前的反思对课堂实际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前反思可以通过说课的形式来实现。在说课的过程中,音乐教师通过自我讲解的形式对自己的教学脉络进行课前的整体梳理与检验,并借此与同行、同事乃至领导进行交流与讨论,不断明确自己的教学意图,对其中的不足与盲点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使认识更加深入,达到最佳的课前准备状态。所以,说课是检验实践的先行者,是一种很好的反思性教学方法,它令教师在课前就能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脉络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且有时间思考如何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最终在实际教学中检验假说,直至解决问题。
二、课后反思
(一)反思语言
1、导语的反思。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入语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影响到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与交流。在平常的教学中,有许多老师会将导语“程式化”,如:“同学们,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学习第x课”等等。当这样的导入语能让每个同学都背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像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在新课标中,第二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是一堂课要进入新课教学的首要环节,如果在这个环节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新课程理念呼唤老师们应该用诱发学生灵感,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新导语进入课堂。
2、提问语的反思。许多老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都会直接指向一位同学,说:“请你说说,这个问题怎么回答?“语言平淡,提问直白,激不起学生回答的兴趣。所以,老师的提问也应该讲究艺术,问题提得好就会像投向平静的水面的一颗颗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像力、创造力、有利于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3、评价语的反思。笔者曾经听过一堂音乐课。在这堂课当中,这位老师请了大量的学生进行唱歌练习,每当学生唱完后,她看都不看这个学生,直接朝学生做个手势说:“请坐”。学生是需要被肯定的,当他们得到一次次的“请坐”后,他们回答问题的热情怎么会再次高涨!音乐新课标在第十条基本理念“完善评价机制”中指出:“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老师们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惯用的方式去评价所有的学生,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的音乐实践作出中肯、鼓励性的评价,以此来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4、总结语的反思。在一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喜欢说:“好了,我们这堂课就上到这里吧。”我们可以想象,当一堂课程式化地上到这里的时候,这堂课应该是失败的。其实,课堂总结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超的总结语能够起到画龙点晴、升华主题的功效。音乐新课标着重体现审美体验价值和创造性发展价值。因此,就课堂总结语而言,也应立足于“审美体验”和“创造力”,总结语的设计着力体现在情感态度及发散性思维方面。
(二)反思教学设计
反思教学设计是一种“重新”的行为。“重新”一词的价值取向重在“新”,所以,反思教学设计的行为是教师与教学的一种再和谐,是教师享受知识增长与追求教学效果的再默契。
教师课后反思的最后一步是静心沉思假如再教这一内容时,将怎么更改、完善教学设计,这是对反思成果的吸纳和整合。教师要将摸索出的教学规律、教法上的独到之处、知识上的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的新招、解题方面的新突破、各方面暴露出的误区等综合梳理,将各类知识的地位重新定位、归类、排序,并进行必要的取舍、整理、补充、修改、归纳出提高教学设计水平的一般规律,将原教学设计整合成新型的反思型教学设计。笔者常听一些音乐教师诉说他们的音乐教学基本上是“教无定性、教无定量、教无定法”,这就容易形成教学的一种随意性。在这种随意性中,很难想像学生们能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在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学水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反思教学设计,是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的新再现、新传承、新完善和新发展,能使教师不断汲取知识,拓展视野,使教师的教学“巧投入,高产出”,不断提高教师课堂的监控能力。
(三)反思“灵感”
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研究者、发现者,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对必要问题的发现都会给创新带来精彩。教师要珍惜研究成果和创造性举措,反思其生成情境和实用价值,使其内化为自我教育的生长点。
灵感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一种突如其来的行动,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创新想法往往是在灵感一闪之后获得的,是若干灵感的积累和提升。音乐新课标的第二个价值体现了“创造性发展价值”,基本理念也提到了“鼓励音乐创造”,而灵感恰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和学生创造性发挥的闪光,是教师行为发展、完善和学生行为成长、进步的智慧结晶,是一种带有必然性的偶发现象。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新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灵性点击,对学生是一种强大的顿悟刺激,师生大脑中的许多智慧细胞随时有被创造性冲动激活的可能。如欣赏《春之声》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闭眼听一段描绘雨声的声音,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下子把学生融入了大自然。教师问到:“同学们,你愿意告诉我雨中的心情吗,并告诉我雨中的故事吗?”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下雨,因为在雨中玩水,最有趣”。还有的学生讲述了雨中发生的故事……紧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幅幅极富诗意又带生活气息的画面:河边的杨柳,村前的杏花……伴随着《春之声》的旋律,教师提问:“你觉的这首音乐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春天的意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不同,所以他们的回答也各不同,就这一意境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旋律创编歌词,在填词创作中,学生非常兴奋,创编的歌词极富个性色彩,都对春天充满了希望,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造能力。最后师生共同参与比较并试唱。在教师设置的情感意境中学生用心去唱自己创编的歌,再次感受到了创新的快乐。因此,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学新情境的出现、师生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的启迪产生瞬间灵感,教师要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师生释放出的灵感,并分析灵感产生的背景原因和人为因素,纪录成册,便于以后翻阅。反思每堂音乐课的灵感和灵感的生成,能发现和唤醒教师教育生命的潜能;能更多地激活教师创新思维的能动细胞;能促使教师教育生命的价值不断化身为新的知识生成。善于储备和运用灵感将会铸造一批反思型、创新型、研究型教师。
综上所述,反思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实践证明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自觉地走向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缩小教育动机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差距,有效地端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同时反思还帮助我们以饱满的激情、与时俱进的观念走进新课堂,使我们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
音乐课教学随笔
4音乐可以愉悦心灵,可以提升品位。初中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审美品格。纵观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大多数的音乐教师只会采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即不断地传授音乐知识,营造出传统课堂的严肃气氛,使用灌输性方式来讲解音乐知识,强迫性地注入学生的头脑;有的教师的方法虽然会精细一些,采用一对一的,口口相传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很容易让人想起民间艺人授徒;有的教师像专业音乐学校的教学,只强调某些技能的训练;还有的教师在课上只是为了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只要音调大体不错就算过关。如今,作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初中学校对音乐课堂的重视近年来有一定的提升,初中音乐教学需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新型课堂教学思考,打造全新初中音乐课堂。以“生”为本。以“生”为本原则,在这里不仅包括以学“生”为本,还指以“生”活为本。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观众,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音乐的表演者、欣赏者和创造者,学生的主体性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都应该凸现出来。
1构建全新音乐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是讲解三种唱法,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以往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师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是从概念人手,欣赏为辅,所有的学生整堂课都在被动接受灌输式的音乐教育。这种传统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毕竟单一的音乐理论对于初中学生的接受力而言,过于枯燥,何况学生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构建全新音乐教育理念,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水平和效果迫在眉睫。
对于初中的音乐教师而言,首先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演唱的能力和音乐素养,教会学生懂得如何驾驭自己的声音,如何能更好地展现声音的流畅和美妙;其次要重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乐曲中表达的内涵,再教以正确的唱腔和呼吸方法;最后要学会中西结合,借鉴西方音乐的经验,要明确虽然中西方语言和音乐风格不同,但是对音乐美的探寻,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合理运用媒介音乐。中学生对网络都很敏感,而且能从中及时捕捉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对自己喜欢的歌也能唱出较高水准。立足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经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比如,在音乐与影视单元教学的设计中,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音乐作为引子,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还可以从影视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入手,通过教师的讲,学生的看,播放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品,帮助学生从电影的产生着眼,对无声电影、有声电影和影视音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很巧妙地将影视音乐这一音乐体裁介绍给学生,从音乐的情绪、乐器演奏形式以及音乐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2建立科学发声教学体系
事实上,人的嗓音就是天然的乐器,这件乐器的奇妙之处就是能够超越国界和语言的界限,完美融合成优美的乐曲。科学、正确的发声是保证歌唱者完美展现音乐的基础,同样也是初中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的重点。我们一般讲到的发声原理是说声带在气的冲击下发生振动,声带因为振动而发出声音,经过人体的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因而发生共鸣,最后发出响亮而和谐的声音。长期的音乐教学,都是以传统意义上的三种唱法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学生限定在某种唱法之内,将教学引入误区。其实,正确的发声要依照科学,摒弃传统意义上教学的主观性。
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嗓音条件和发声特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去修饰学生的声音,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在学习的过程中,千万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更加不可刻意模仿。在学唱的过程中,要以听人家如何运用嗓音,如何演绎作品,如何使用技巧为主,切不可单纯刻板地一味还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有灵敏的耳朵,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并且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提升音乐感知能力。
3运用有效合理训练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最难的环节莫过于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教师想要对学生进行培养,就一定要有“伯乐”之能,全面了解学生声音能力、特点、发声习惯、发声特点、存在的问题等,整合之后制定出系统的教学方案。音乐的学习需要持续的训练,不能追求一蹴而就,初中音乐课堂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基础。一是要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的乐理知识,培养正确的声乐审美和音乐感觉,这种感觉既是听觉上的,又是心灵上的。二是要发现学生唱的最好的那个音,从那个音人手,学细学精,然后再拓展学习其它音,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三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要着重提升音乐的实际掌握能力,可以是感觉上的,也可以是歌唱方面的,更加可以是有关音乐的其他方面的。
课堂之上,教师还是要以课本为主,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往初中音乐课堂不活跃的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将音乐课当成了“学歌课”,如今的音乐课堂主要是以音乐鉴赏为主,开发学生音乐潜力为辅,教会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进行教学实践,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让音乐的课堂变成情感式的课堂,让学生接受并且热爱音乐,将音乐课当成拓展知识,互动交流的载体。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