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学术论文读后感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类学术论文读后感(推荐8篇)

经济类学术论文读后感 篇1

宏观呢?想不出理由要写一本书。多年以来,行内朋友认为我的价格理论(微观也)自成一家,但「宏观」我不懂。知之为知之,不懂为不懂︰我是个看不到皇帝的新衣的人。不久前读萧满章传来的一篇长文,其中提到老师阿尔钦说︰「世界上没有宏观经济学这回事!」(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macroeconomics!)这是强烈的否决,或者阿师认为不需要有。我不知有无,只是不懂。四十年前科斯与巴泽尔对我说︰「你不懂的是错了吧,为什么不把你不懂之处写出来呢?」最近的四篇「宏观」是写出来了,因为增加了多年的观察与思考,胸有成竹,直说是错。话得说回来,我没有跟进四十年来的宏观大师之说,偶尔涉及,认为以「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推出的假说难以验证。说实话,从事经济解释那么久,我对经济学者发明的、看不见的行为有恐惧感。另一方面,对那些所谓宏观现象的推断,我比较满意还是价格理论的分析。

不写一本书,以一长章处理宏观失误是适当的。这长章就是《宏观分析的失误》,分六节,开头四节就是这里前四期发表的,格式上略为修改可成章。把这章放在哪里呢?思前想后,最理想的地方是放在《供应的行为》的《利息理论》那章之后。我的利息理论来自费雪,跟着的《宏观》的第一节接得好。《利息理论》本来是《供应的行为》的第一章,这次大修,打算补加一章题为《市场概论》的作为引言,《利息理论》改为第二章。第三章是《宏观分析的失误》。既然说开「宏观」,跟着的第四章也是新的,题为《货币制度与仓库理论》,是简略地分析货币与行内历来认为是深不可测的财富累积(后者称capital accumulation,capital与wealth是同一回事)。《供应的行为》跟着的格局不变,只是好些地方需要改进、补充。三卷本的《经济解释》是九年前写的,思想当然有变。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有八个不同版本,即是修改了七次。《经济解释》只修一次,修得比较多无可避免,希望代表着进步。

回头说《宏观失误》开头的《皇帝的新衣还要穿多久?》──解释投资与储蓄是同一回事──刊出后读者哗然。我看不到传统的宏观分析有拆解之道,不知今后老师们要怎样教才对。根深蒂固的谬误通常驱之难去,但我解释得用心,例子示范得清楚︰皇帝根本没有新衣!老师说皇帝有新衣,学生举手提出质疑,老师怎还可以教下去呢?

上述四篇文章,我最感称意的是第四篇︰《失业要从公司看》。解释「失业」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大难题,在此之前没有谁作过圆满的解释。我这篇其实还不够详尽,加上拙作《制度的选择》的第四章就够了。解释得圆满,没有漏洞。

凯恩斯学派对失业的解释不成,是影响了我的师友之见。虽然大家知道福利经济与最低工资对就业不利,但大家也知道好些失业是不能靠这些人为局限解释的。四十多年前施蒂格勒、阿尔钦等人从讯息费用的角度解释失业。这角度应该对,但我认为他们摸不准,有套套逻辑的味道。讯息费用要放进哪里才对呢?这是大麻烦!我把它放进公司,再在公司的合约中放进以时间算工资的合约,放对了,对得非常对。一子对,整个失业难题变得豁然开朗,得到的多个假说不仅容

易验证,支持的事实多得很。以中文发表比较难以传世,但据说该文被网上客骂得厉害,有助。真理被骂得愈多,传世的机会愈高,是思想史的规律。

这里要说的,是《失业要从公司看》的所有要点,我早就知道,在其它文章提及过,只是没有加起来看失业。动笔前我的直觉是加起来看失业可能有惊喜的发现,对萧满章先说了。胡乱地想了一个星期,远不达结论,只是这里想一下,那里想一下,坐下来对着稿纸再算。这是我惯用的进攻法门。这次坐下来,写到半途我就知道执到宝,因为愈写愈清晰。有多个思想片段,每个片段早就想过,以事实验证过,但加起来会怎样自己事前无从猜测,要坐下来猛攻几个小时或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有分解。这是学术研究的乐趣。

以思想片段加起来而得到有机会传世的文章,我逾古稀之年竟然命中三次!「失业」是第三次。第二次是修改《科学说需求》时决定补加一章,题为《共用品的经济分析》。「共用品」也是经济学的大难题,此前没有谁能成功地「破案」。我自己没有这样的雄心。半年前在修改《科学说需求》时,不知怎的认为要多加一章,扩充以前略谈的一节。早就知道需要补充,但以独立的一章处理,是隆重其事,要增加内容,多想一下。某天零晨三时,睡不着,走到书桌前坐下,把多年来想到的关于共用品的多个片段写在纸上,每个片段只一两句,加来加去,一下子发觉共用品这个大难题全部解决了!

得来容易的共用品分析明显地有足够的实力传世,可惜这话题虽曾红极一时,跟着行内不了了之,到今天,经济学变得味同嚼蜡,对共用品还有没有兴趣很难说。

文章要传世,合时宜是重要的。我一九六九出版的《佃农理论》,好些朋友认为如果早出十年会有震憾性,因为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理论红极于五十年代,一九六九已是日暮黄昏。虽说一个人的思想永远是受到时代的影响,但有创意的合时宜文章难度极高。先知先觉或后知后觉皆不成。要讲碰巧,也要讲运情。奈特一九二四年发表的关于产权与社会成本的大文是出得太早了,科斯一九六○年旧调重弹,时间上恰到好处。

上文提到的、上星期在这里发表的关于失业的文章,算是合时宜了。网上客骂得那么厉害是证据(一笑)。两年前发表的《中国的经济制度》也极合时宜。那是我唯一的受到大时代转变的影响而针对大时代下笔的文章,时间无疑命中。传世要讲运情,该文的运情要看今后中国的发展怎样。中国的运情好,该文的运情也好。

说到《中国的经济制度》那本小书(或长文),也是由多个思想片段组合而成的。远不如写共用品或失业那么容易,不是只几天甚或几个小时就能把那些思想片段组合成为一幅完整的图画。大好的学术文章,尤其是我尝试的那种,是拼图游戏。一片一片地拼,《共用品》与《失业》花时甚短就拼了出来。但《制度》一文我拼了好几年,还要频频靠时来运到。困难所在是清楚的。中国的制度我早就依稀地看到一幅绝妙的图画,拼出来所需要的思想片段很多。一九九七年我发现地区之间的竞争激烈,知道是该图画的主要特色。开始拼图时认为片段太多,要淘汰,但到后来却认为片段不够,要加进。不可或缺但还没有的片段是些什么呢?要花时间找寻。单是增值税率全国划一就困扰了我几个月,梦中无端端地想到一九六七年读过的马歇尔的一个脚注,救一救。

同学们要玩我这种思想拼图游戏吗?以经济学而言你要从初学练起。你要有无数的真实世界的观察,日思夜想,从而得到无数的思想片段。遇到一个需要解释的经济话题,你要先在脑子中依稀地想到一幅图画,然后把自己「珍藏」已久的无数思想片段,选一些可能是有关的拼进去。熟能生巧,加上时来运到,你有机会拼得很快,而拼出来的完整图画可能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的经济制度西方没有,那里的学者无从问津这个拼图游戏。但共用品与失业历来是西方经济学的大难题,重要的,却没有谁处理得清楚地对。轮到我拼这两幅难度极高的图画,竟然远比事前的意识来得容易。究其因,是我在这些难题上断断续续地想了多年,可以拼图的思想片段有足够的累积。

经济类学术论文读后感 篇2

一、研究背景

2011年7月30日北京大学钱思进教授发表博文《教育界剽窃造假的另一恶劣案例,中国教育界学术打假和惩治腐败的艰难》,本文长达的6 500余字,详叙了对其学生胡震本科毕业论文打假的过程。也许由于钱教授的特殊身份,(2)他的这一长篇博文又把“学术不端行为”这一令中国学界难堪的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其实,学术不端对公众来说早已不陌生。早在1994年,就发生过北师大教授伍铁平指称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德江是“学术骗子”之事。近年来,中国学界的这股歪风大有愈刮愈烈之势。学术不端行为已经从简单的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抄袭海外著作;发展到伪造、修改研究数据,或是直接捏造成果。当今的学术界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当前学界的学术不端的问题虽然是随着教育产业化、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而越来越严重,但究其根本,可以归因于内外两个方面:首先,学术精神的丧失是为内因。学术精神是诚笃的精神,其本质应该是探求真知,为科学而科学。然而,当代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是诚信已经迷失、荣誉感与道德感集体弱化,长期以来被看做是“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也日渐被腐蚀,故而学术界也有了“抄袭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被抓住了”之类的对于不道德的默许与麻木,致使学术精神逐渐淡化甚至丧失。其次,制度的缺陷是为外因。当前中国不单缺乏对学术行为的有效监控制度,更缺少对已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惩戒的制度。这种在制度设计上对公平与正义的缺失,造成了对比与采取学术不端行为能获得的丰厚收益(如更高级的职称、更多的被敬仰、更高的收入等),此行为的成本太低。这从客观上纵容甚至鼓励了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败坏了学界的声誉,阻碍了真理的发掘与科学进步,直至破坏经济增长与社会的高速发展。所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重建学术秩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还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强调道德建设的同时制度的完善也是刻不容缓的。但是,坚持制度变迁源于内生演化的学者认为,在学术环境整体上仍在恶化、道德和荣誉感集体弱化的时代,通过从外部建构制度是不能解决当前频繁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通过加强道德建设,使制度得到其自身演化的土壤,内外促进相互加强,确实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不端的行为。但是,从加强道德建设着手,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而且道德和荣誉感集体已经弱化的时代,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推动,已经恶化的秩序很难找到新的出路,只会沿着既有的路径,愈加走向崩溃。因此,本文认为通过外部构建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对于解决当前的学术不端是可行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以下依托广义效用理论与博弈论知识,对制度建设在解决学术不端行为问题时的重要作用给予经济学的证明。

二、经济学基础

(一)广义效用函数

在现代经济学中,效用是消费者对不同的商品和服务排序。它是一个仅与消费相关的概念,据此构建的效用函数为:

上式中U是消费者一定时期消费商品与劳务所获得的效用总和,X1,X2,…,Xn表示n种消费品的消费量。效用函数连续、可微。以上关于效用的界定属“狭义效用范式”,把偏好抽象为单一的经济偏好,忽略了人作为社会动物的情感。为了把经济学的最大化方法应用于人类整体行为的研究,森和贝克尔等学者把“狭义效式”改建为广义效用范式体系。在广义效用范式中,效用指行为主体在实现自身需要的任一行为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或生理上的满足状态。据此构建的广义效用函数为:

上式中U表示行为主体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效用总水平,H1,H2,…,Hn表示行为主体为实现自身需要而采取的n种行为,比如经济、道德、情感等等。

(二)相关博弈论知识

本文所讨论的学术不端行为问题是一个大群体的集体行动问题。在这个由n人参加的集体行动博弈中,对于每位参与人i有纯策略空间Si,Si中包含诚实科研探求真知与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两种策略,则本博弈的标准式为G={S2…,Sn;u2,…,un},学者(即参与人)选择策略,以最大化自己的支付为目标,即

当策略组合{s1*,…,sn*}满足对每一参与人i,si*是(至少不劣于)他针对其他n-1位参与人所选策略的{s1*,…,s*i-1,s*i+1,…,sn*}最优反应战略,即:

则策略组合{s1*,…,sn*}是该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也是本最优化问题的解。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多人博弈的囚徒困境

现有某学者A要就未来的科研工作是采取诚实科研探求真知的策略或是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的策略作选择。决定他这一决策的效用U=u(p)(1)的支付p,由这项决策能带来的收益y(由y1经济收益和y2情感收益两项组成,y=y1+y2)与成本c(包括c1科研所需要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所带来的成本和c2采取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后要付出的成本两项,c=c1+c1)的差,故有:

U=u(y1,y2,c1,c2),其中y≥0,y1≥0,y2≥0,c≥0,c1≥0,c2≥0

社会在对学术不端行为有弱的制度约束的情况下,采取学术不端行为,通过欺诈,可以得到高的收益y而只付出很小的成本,由此达到高的效用满足U。这一效用是广义上的效用,其中既包括经济上的高收益带来的效用满足,也包括由于获得的更高的职称或是学术地位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满足而获得的效用。而且此种情况下,选择采取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很低:首先,通过伪造、篡改和剽窃等获得的科研成果只需要付出很小的努力,很低的时间、金钱、精力上的成本;其次,由于行动群体庞大监督困难加上缺乏对学术行为的有效监控制度,采取欺骗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很低,另外由于更缺少对已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惩戒的制度,导致欺诈即使被发现惩罚也很轻,选择采取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后要付出的成本很小。(2)所以从广义效用的角度来看,当要就未来的科研工作是采取诚实科研探求真知的策略或是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的策略作选择时,在对学术不端行为有弱的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若是选择了采取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学者只需以很低的成本为代价,就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情感上获得了高收益,实现了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所以,每位学者都偏好他人选择诚实科研探求真知的策略,而自己选择学术不端行为。故而,对于单个学者而言,采取学术不端行为是本博弈的纳什均衡。

但是,采取学术不端行为的学者的效用最大化是建立在其对其他人利益损害的基础上的。例如,学术不端行为造成科研资源、学术地位方面的不正当竞争;如果相信了虚假的学术成果必然被误导,试图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会是南辕北辙,付出很大成本而收效令人担忧。所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不能同时达到集体效用的最大化。同时,某些学者通过采取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把成本转嫁他人,得到了高收益而没有被惩罚,这将激励更多的人开始逐渐尝试学术不端行为,造成学术环境日益恶化,形成典型的多人博弈的囚徒困境局面,出现了个人最优与集体最优(3)相悖的局面。

(二)制度建设是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

要摆脱当前的困境,加强制度建设是必经之路。用强制性措施来加大对于采取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通过影响学者在作决策时的预期成本与收益,以改变其最终支付,对于有效遏制违规行为的蔓延、重建学术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要就未来的科研工作是采取诚实科研探求真知的策略或是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的策略作选择的某学者A来说,他的决策依赖于所选择策略带来的效用:

为便于分析不妨设效用函数U=u(y,c)为线性函数,U=ay+bc,a>0,b<0

由上文分析知:

y=y1+y2

c=c1+c2

c2=ρd

故,效用U与y1,y2正相关,即经济与情感收益越高,相关决策能给参与人带来的效用水平越高;效用与c1,c2负相关,科研所需要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所带来的成本越高,采取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后要付出的成本越高,决策能给参与人带来的效用水平越低。由于c2=ρd,所以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被发现的概率ρ,与效用负相关,即被发现的概率越高,选择欺诈行为能给参与人带来的效用水平越低;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被发现后受到惩罚带来的损失d,与效用负相关,被发现后受到惩罚带来的损失越高,相关决策能给参与人带来的效用水平越低。相对于当前的弱的制度约束下,采取学术不端的高收益、低成本导致的囚徒困境,制度建设对于摆脱当前的困境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应该完善对学术行为的有效监控制度。在一个大群体的集体行动中,由于成员众多,群体内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监督的可能性很低。也就是说,在由n位学者构成的群体内,某位学者是否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往往无人知道,即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被发现的概率ρ很低。只有完善对学术行为的有效监控制度,才能提高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被发现的概率ρ,以提高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后要付出的成本,从而降低采取欺骗的支付。在这方面,当前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例如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就是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对剽窃、抄袭、篡改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快速检测的系统。其次,完善对已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惩戒的制度,提高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后因受到惩罚带来的损失d。通过远大于从事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得到的收益的巨大成本,使得试图采取不端行为者因无利可图而放弃欺诈行为,从而能有效维护良好的学术秩序。相对于国外,这方面中国目前尚缺乏公正统一的制度,缺少专门接受和处理对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的举报的机构,造成对于已经被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常常不能及时公开或者轻重不均,甚至也有不做处理、不少不了了之的,如此不仅造成采取不端行为的低成本也导致了不公平、不公正。最后,应该完善对学术成果的审核制度,以提高真正采取诚实工作努力科研的学者的收益y。例如,在中国当前以英文为主的SCI已成为普遍的考核标准,我们已经放弃了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进行评判的责任,丧失了评判的能力。如此就使得那些善于迎合SCI的学者获得了更高的收益,而不善此道的人或是逐渐丧失学术地位、被淘汰出全局;或是“努力制造”SCI,以“好不好是质量问题,有没有则是性质问题”为口号,甚至不惜炮制没有学术价值的垃圾文章,以此获得高的收益。

摘要:近年来,国内的学术不端行为可谓是愈演愈烈,不仅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而且严重阻碍了知识创新的进程,对社会进步也是危害巨大。以广义效用和多人囚徒困境理论为依托,剖析这一现象的来龙去脉,并简要指出摆脱学术不端困境的途径:即完善对学术行为的监控、审核和奖惩制度。

关键词:学术不端,广义效用,多人囚徒困境

参考文献

[1]方舟子.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EB/OL].http://scitech.people.com.cn/GB/5403070.html.

[2]叶航,汪丁丁.理性与道德——关于经济学研究边界和广义效用的讨论[J].社会科学统战,2003,(4):29-34.

[3]叶航,肖文.广义效用假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139-142.

[4]托马斯.谢林.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讲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Solow R.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312-320.

经济类学术论文读后感 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学术笑话;理性人假设;帕累托效率

国内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学生人数众多。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学把经济学原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给全校新生开课。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的各分支学科中也有广泛应用。有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因而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订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在我国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1]。

从教学内容、所占学时以及影响力等方面来看,西方经济学已经超过政治经济学,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国外曾有个笑话,大意是调侃经济系的学生毕业后只记得“供给”、“需求”等少数名词。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为康奈尔大学弗兰克教授的《牛奶可乐经济学3》作推荐序时,曾经感慨:“在经济金融相关课程和课题的教学和研究中,一直让我感到困惑的事情是为什么读了四年经济学本科的学生,甚至已经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当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得要领、隔靴搔痒?为何一些经济学教科书上完美无瑕的政策却受到大多数民众的反对?为何那些专业学习的学生们往往只能把基本的经济原理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里?”[2]

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以及有限观察,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许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学完充满大量“可怕的”图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与一阶导数的初级与中级经济学之后,确实也许还能记住“供给”、“需求”、“边际效用”、“通货膨胀”等少数词,但没有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深度分析社会问题。

本科生的各类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虽然比较成熟和完善,不少知识也并不晦涩深奥,但是教学上依然需要创造性。现实状况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改善西方经济学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曾观摩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教学,发现大家尽量将生动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或将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专业课,激发学生兴趣等。这些给了笔者很大启发,我们尝试将挑选的日常生活事例、学术笑话引入西方经济学教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学术性,改进教学效果。以下介绍初步思考与做法,抛砖引玉。

一、生活事例与经济学基本概念

有学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其精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经济语言、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从而对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力[3]。笔者非常认同这些理念与做法。道不远人,经济学应直面现实,从现实生活与日常体验中获取教学灵感。以下是与“理性人”假设相关的一些例子。

经济学在一般情况下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具有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组合进行打分或排序,这一行为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理性的偏好具备完备性与可传递性两个特点。笔者举的例子是:

如果张三同学下课后到食堂吃饭,假设选项有三项:叉烧饭、烧鸭饭、切鸡饭。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应该能给这三项排序。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叉烧饭更好,还是烧鸭饭更好,或者是两者无差异,张三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排序,这就是偏好的完备性假设。如果张三认为叉烧饭比烧鸭饭好,烧鸭饭比切鸡饭好,那么张三应该认为叉烧饭比切鸡饭好,这才满足偏好的可传递性假设;否则就不满足。

笔者进一步提出三个问题,如果一个消费者的偏好不满足可传递性假设,其行为会有什么特点?一个骗子如何利用这一点从中获利?儿童是否有可能出现不满足偏好可传递的行为?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感觉例子很生动,问题也比较别致。通过例子加深了对“理性偏好”的理解。

经济学以及福利经济学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幸福水平的最好裁判,一个人的偏好(体现为各种选择)与其福祉或者说快乐是一致的。但是,偏好有可能偏离福祉,这有几种理由:首先,由于无知和不完全预见性,一个人偏好的东西不一定符合他真正的福祉。其次,一个人的偏好不仅受到自己福祉的影响,而且受到此人对别人福祉考虑的影响。最后,个人可能有非理性偏好。这又有几种情况:人们有一种牺牲未来甚至完全忽视未来的倾向;存在过多的享乐诱惑和强烈的生物欲望;某些人可能会执拗地坚持某些习惯、风俗、原则或其他东西[4]。

笔者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典型事例解释上述知识点,例如恋爱中的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预见性,还有养老金制度的例子。各类组织的职工每个月要依法缴纳养老金,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做学问就应该不疑处有疑: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理由有哪些?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指出人们很可能由于无知或短视,导致年轻时储蓄不足(类似于年轻时锻炼不足与阅读不足,恐怕没有多少人后悔自己读书期间锻炼太多,读书太多),加上其他现实原因,导致对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险体系的需求。这些由基本概念拓展而来的知识对深刻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有帮助,对于企业员工福利管理制度的制订也有其参考意义。

此外,在真实商业世界中,超市、电影院、饭馆的诸多做法可以用于解释许多经济学概念。例如超市的定价策略可以联系价格需求弹性这一重要概念。此外,现实中不缺乏关于价格歧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方面的例子。用精心挑选的、学生熟悉的日常例子讲解经济学,学生理解与记忆效果较好,也更了解什么是“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二、学术笑话与经济学概念、视角

学术界有很多嘲笑西方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的笑话(也可理解为这是自我解嘲)。香港的林行止先生有妙文介绍经济学笑话,此不赘述。许多学过经济学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能够记住的一般不是各类数学公式与曲线,而是一些有趣的例子与笑话。实际上,恰当的笑话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重要概念,并激发用所学知识思考现实问题的行为。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经济学笑话里面也有很多门道。例如不少笑话嘲笑GDP这一指标的缺陷,指出GDP有可能与人们福祉呈负相关关系。如果停留于这样的笑话,就会忽略GDP与人类福祉也有正相关的一面,而且这一指标相对利于量化考核;不足在于还有很多因素难以衡量而又对福祉影响极大。经过利弊考衡,我们方可深化对GDP以及科学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以下这则经济学笑话在学界流传较广:

经济学家的儿子和数学家的儿子是小学同班同学。有一天数学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一只铲,在10天内挖成一水渠,请问10个人持一只铲,需要多少天才能挖好同样的水渠?”数学家的儿子回答说需十天。教师问经济学家的儿子,回答是:“要看情况而定”(It all depends)。

这可能是嘲笑经济学家经常说模棱两可的话。笔者对学生提的问题是:(1)回答需十天的,这是对生产函数做了什么假设?(2)你自己会怎么回答。该笑话涉及生产函数中,资本与劳动是否能够替代,或者劳动与资本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理解这一问题对学习微观经济学生产理论、劳动经济学有一定帮助。如果结合“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管理故事讲授,可开阔学生思路。如果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面临的不同约束与特点,似乎还可以鼓励大学生跳出“标准答案”的束缚。

下一个学术笑话为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在某次公开演讲中所引用,有助于理解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效率这两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

医生、牧师和经济学家周末到球场打高尔夫球。打了一会儿,发现场上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很奇怪,打球不守规矩,横冲直撞。他们到管理处抱怨。管理人员解释说,此人是我们社区的英雄,因救火失明,所以我们特别决定,他可以在周末任何时间到这儿免费打球,以表敬意。

原来如此!听完后,牧师说,我要每天为他祈祷;医生赶忙说,我可以帮助他免费看病,使他重见光明。轮到经济学家,他沉思了一下说:你们能不能让他晚上来打球?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这个建议体现了经济学的效率视角,而经济学所说的效率一般是帕累托效率。如果白天打和晚上打,对社区英雄是无差异的,那么这个建议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因为白天打球的人们没有受到干扰,他们的境况改善了。

钱颖一教授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谈到,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些视角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5]。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经济学分析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着眼点,探讨理性的人们如何在给定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福祉有改善(即是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

结合上述笑话,这段论述就更好理解。笔者在课堂上提的问题是:在哪些假设不满足的情况下,笑话中经济学家的建议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改进?有学生很快反应,从高尔夫球场经营者以及员工的角度(加班费,额外的照明以及其他支出)、盲人英雄的角度(就是喜欢白天打球,在阳光下打球)入手,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在此基础上探讨改革开放与帕累托改进、卡尔多改进,效果就比较好。可见适当的学术笑话可以作为辅助,有效解释经济学重要概念与分析视角。以上两则笑话可在林行止的书中找到类似的版本[6]。

三、改善教学效果的建议

本文从一些生活事例与学术笑话出发,介绍了理性偏好、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效率等经济学概念与分析视角,就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与教育效果改善提出一些建议。当然,更好实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还有很多重要因素需要注意,限于篇幅本文尚未讨论。例如怎样看待数学训练在经济学教育中的作用,如何改善经济数学教学效果;如何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的同时,注意根据具体国情,修改相关假设前提,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等等。

如何收集恰当且有趣的例子与笑话,并以有所新意的方式呈现?笔者粗浅的感受是:(1)加强经济学学术经典的研读以及对学术前沿的了解,准确深刻地理解经济学重要概念与原理。(2)多研读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深入浅出的著作。近些年来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为教师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与条件,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的作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笔墨不少,对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都很有启发。(3)开阔视野,借鉴多学科的智慧,跳出经济学看经济学。事实上,哲学(有学者视经济学为道德哲学的分支)、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学者的论述,都有可能加深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4)在此基础上,留心观察身边的真实世界,收集学生熟悉并且与课程相关的案例、笑话与故事,同时开发出配套的问题,引导学生借鉴所学知识,深入系统地思考中国现实问题。毕竟,学习与反思西方理论,最后要落在思考与解决中国自己的真问题上。

参考文献:

[1] 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05(9).

[2] 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3(国计民生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刘金石,刘方健.教学方式创新: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4] 黄有光.福祉经济学:一个趋于更全面分析的尝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6] 林行止,一脉相承[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经济类学术论文读后感 篇4

(二)本期心得是上一期的后续哦,大家读一读看看大牛师兄是如何进行夏令营参营准备的吧;尤其是想参加的学术类项目要求提交参营论文的,相信师兄的经历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三、通过夏令营你能收获什么?

很多人认为,夏令营最大的收获应该是一份甚至多份心仪已久的Offer,如果幸运的话。但是,我相信如果去问参加过夏令营的同学,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不是最大的收获,Offer当然很重要,因为它让你有书可读,没有Offer其实也是一种体验。而且,我深信,二十年之后,我们也许不再在乎当初拿没拿Offer,在一定会记得曾经在这个夏天匆忙充实的奔波。

抛开功利主义的思想,我认为夏令营最大的收获在于以下三点。

第一,掌握经济学发展的现状。参加夏令营你能见到经济学各个细分领域的国内顶级学者,聆听他们的讲座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经济学各细分领域发展现状,比如听鞠建东老师讲国际经济学、听李宏彬老师讲应用计量、听林毅夫老师讲中国发展问题、听黄益平老师讲中国与世界经济、听巨能久老师讲金融资产定价、听张春老师讲公司金融。这些各自领域的大师不仅告诉我们经济学发展的现状,也告诉我们各个领域的前沿。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也是我们真正发现自己学术兴趣的机会。

第二,了解学者的人生经历和职业生涯。我相信相当一部分参加学术型夏令营的同学是有志于学术科研的,但我们对学者的人生经历和职业生涯了解还较少,参加夏令营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学者的好机会。比如,我们可以听白重恩老师讲述自己将近30年来研究兴趣的转变过程、听李宏彬老师介绍传奇般的留学经历、听胡大源老师介绍林老师和CCER的渊源、听高婧老师聊高金教授们的八卦。作为本科生,我们大多对学术研究、对学者的人生是一种雾里看花的状态,我们对于学术的热情也带着或多或少的盲目性,参加夏令营能够使我们近距离地了解学者的人生状态,这能够帮助我们确定自己是否真正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也许有人在了解了学者的状态之后,最终选择不从事科研工作,这同样是参加夏令营给予他们的收获。

第三,认识最优秀的同龄人。虽然也有许多优秀的同龄人选择出国、内保或者直接工作,但我还是深信我在夏令营认识了同龄人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他们很多人修了经济学+数学、金融学+数学双学位,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令人咋舌,他们能够撰写出另面试老师也惊讶的严谨、科学又有意思的论文,他们心怀理想希望能够推动学术前沿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金融的进入。认识最优秀的同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同时向他们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这才是夏令营给我们最大的收获。我的班主任在一次班会上安慰内保失利转而选择考研的同学说,五年过后,今天成功内保的同学已经不会记得,因为一切来得太轻松,但是那些经历过考研的同学便会拥有一段不会遗忘的经历,因为你曾经努力拼搏过。我想说,经历过夏令营的同学,更加不会忘记这段经历,因为它是一种磨砺,它让我们紧张也让我们欢笑,它让我们成长,这才是夏令营最大的收获。

四、我的夏令营历程

最后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夏令营历程。按照“准备”、“参营”和“后续”三个阶段,我会比较详细地介绍自己在复旦、清华、北大、交大的见闻和感悟。首先,准备阶段。

大概是在大一下学期,我去听了一次外保专题宣讲会,之前外保成功的师兄师姐给我们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从那时我开始关注外保。中间也曾经动摇想本科毕业直接出国,但最终确定了外保这个选择。虽然我从“人人网”、“保研论坛”搜集了诸多外保成功的师兄师姐的经验分享,但在大三开始之前我也没有做任何针对性的准备,不过是打好数学、专业课的基础,保持好自己的GPA。

大二暑假我经过选拔成为我们学院本科生赴日交流团成员之一,开始撰写第一篇真正的学术论文,这应当可以算作论文撰写的开始。当然,最终的参营论文与赴日交流的论文有很大差异,也采用完全不同的数据和方法,但我已经从这时开始积累文献。开始认真撰写参营论文是在大三下学期,也就是2013年3月份。我希望就“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领域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从微观角度来探究这一关系,我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集中进行文献阅读,最终阅读了中英文文献超过200篇,其中大部分为英文文献,然后我又用了超过一个月的时间跑计量、设计模型,最终初稿成文在五月末。当然,之后在参营间隙,在听取了老师的修改建议后我还会不断修改。

论文撰写应该是我所做的最重要的针对性准备,为此我熬了不少通宵、也常常到凌晨两三点才睡,就是为了不断修改Stata程序、更改数理模型。这篇自认为还比较满意的文章对我最终获得Offer有着巨大的帮助,毕竟对学术型夏令营而言,论文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考核内容。此外,大量的文献积累对我最终能够获得外保Offer也有非常显著的帮助,当面对教授犀利的问题时,充足的文献积累给了我与老师交流讨论的底气;高金的老师在面试时也直接地告诉我我的文献阅读积累情况让他非常Impressed。

之后大约在2013年4月、5月,各大院校开始发放夏令营的通知,这时候就需要做好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并按照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在提交参营材料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我个人提交了五个院校的参营材料,包括北大光华、北大国发院、清华经管、复旦经院、上交高金,其中北大光华我投了就业导向的金融硕士项目,其他我都投了学术导向的硕士或博士项目。其实我当时完全没有实习经历,在自己职业化的培养上也比较缺乏,因为觉得金融硕士是光华的“头牌项目”,就完全不切实际地投了,结果我就没能获得光华的入营资格,这就是由于我对自己定位不清造成的。同样的,我在申请北大国发院时报了直博项目,当时就是想如果国发院录取的话,就不出国念博士了;等到参营过程中,我才逐渐发现国内博士的劣势似乎是无法避免的,就不希望在国内念博士了,这导致当时已经握有清华经管硕士项目预录取资格的我没有全力准备国发院夏令营,最终也非常遗憾没能录取。这些事例说明,我们在提交参营材料之前最好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想清楚自己最想做什么、最适合做什么,然后去为之奋斗。

最后,关于准备阶段,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自己在大三下学期只有三门课,这留给了我自己充足的时间去撰写论文、提交材料。因此,一个小建议是尽量让自己大三下学期空一些,你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无论你是准备内保、外保或是出国。

Newbee保研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推免和夏令营保送的咨询教育服务机构,Newbee保研创始团队是一批北大、清华、人大在校硕博研究生,他们既是当年“保研大战”的胜利者,也是如今“保研服务”的带头人。学霸级的学术素养、战无不胜的保研经历、对各大院校保研流程的追踪调研,使我们自信能为客户带来脱胎换骨的蜕变。在Newbee你收获的不仅是专业课程的辅导、申请文书的秘籍、申请论文的指导,现场面试的技巧,导师套磁的窍门,更是一个名校研究生的梦想、一个崭新高大上的自己、一群志同道合的精英伙伴!选择Newbee,今年保研你最NB!

经济类学术论文读后感 篇5

二零一二年上半学期期度工作总结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不知不觉,上半学期已经接近尾声,在时间老人的带领下,我们即将迎来下学期的工作,为更好地进行工作,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我部门对上半学期总结如下:

一、做好常规工作

上半学期我们一如既往的认真完成本职工作。按时召开部门会议,彼此交流工作经验。干事们认真有效地执行部门里的各项计划。在团总支的每一次工作例会中,做到了“不缺勤、不迟到、不早退”。上半期里,我们部门的干事在各方面的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团结兄弟部门,促进组织和谐

上半期我们坚定不移的弘扬团总支“家”的文化,如:我们与团总支各个部门一起帮助信息调研部进行了信息调研的汇总。因为四、五月份是搞活动频率比较高的月份,所以我们部门积极配合兄弟部门展开各项活动,加强与兄弟部门的联系,促进交流,增强干部干事的感情,让团总支的“家”文化更加浓厚。我部门在认真完成本部门工作任务的同时也一如既往地做好院团委下发的各项工作并积极完成好各项活动。在完成自己工作之外还与团总支的兄弟姐妹们加强学习经验交流,让工作学习两不误,迎接期末考试。

三、做好本职工作

为了使更多的同学知晓科研立项这项大赛并积极参与其中,我部门干事认真研究了策划书上的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干事到经管系大一各班进行了有关宣传。我们干部干事认真给那些有想法有疑问的同学解答疑惑,并鼓励一些没有信心的同学,希望他们能在该项目中获得更多的进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五月份,我部门积极跟进参赛选手,并且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好准备,完善项目的工作。并收集上一科研立项申报成功的结题报告书。积极努力,办好每一次活动,做好我们德尔本职工作

另外,我部门还协同信息调研部举办了“家乡美”活动,同学们积极制作参赛PPT,积极准备参赛稿子,在参赛同学的讲解下,我们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旅行

活动!我们部门在团总支的带领下,还参加了“525心灵健康”活动的筹办,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六月,我们收到团委老师“和园工程”之子项目的通知,积极配合工作,认真完成任务!

四、从自身找问题,积极解决

在上半学期的工作中,我部门出现了些失误,导致考核成绩不尽如意。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部门将积极配合兄弟部门的工作,与兄弟部门交流经验,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不足之处进行逐步完善,推动团总支“家”文化的建设。在各个部长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的进步,努力做到工作与学习都能独挡一面!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们还会继续虚心请教,并不断的提高和充实自己。

五、增强部门内部交流

上半学期已接近尾声,这也预示着离换届选举又近了一步。为了加强各成员对换届选举的意识,我们部门组织了一次部门聚会。在会上,我们各自将近期的工作做了总结并找出了不足之处。与此同时我们还制订了接下来下半学期的奋斗目标。有付出就有回报,对于换届提干,我们一致认定贤者居之,相信在未来的下半学期里,我们会做得更加出色。

经济与管理系团总支学术科技部

学术讲座听后感 篇6

xxx年xx月xx日,在xxx楼xxx室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

讲座的题目是《A System Approach to Filter Bank Frames》。讲座从Introduction、Filter bank frames、Frame-bound-ratio minimization、Synthesis with optimal SSIM index、Numerical examples和conclusion六个方面清晰地介绍了滤波器簇及其应用。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讲人在介绍问题时说,他们在研究信号处理时遇到了一个问题难以解决,不知道该怎么办。由于主讲人自己之前学过控制,运用控制的思想,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举办学术报告会的经济学分析 篇7

而同样是河南的另一家企业漯河双汇, 与春都企业性质完全相同。但当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提出改革分配机制后, 漯河市政府很快答复:万隆年薪150万, 其余高管人员让万隆自己“看着办”。随后, 双汇生产车间主任年薪被调整到了30万, 销售骨干年薪达60万。双汇的企业家才能激励机制很快产生效应———双汇得到了迅速发展, “双汇”品牌迅速崛起, 家喻户晓。

褚时健恐怕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家喻户晓的企业家了。上世纪70年代做了十年小糖厂厂长的褚时健跨入烟草行业, 使云南烟草行业一跃成为国内的“领头羊”, 成为红塔集团云南烟草帝国的创始人。然而, 随着红塔集团总裁褚时健因贪污罪而坐牢, 红塔集团云南烟草帝国也风雨飘摇, 逐渐销声匿迹。

人才问题始终是阻止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企业家才能更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某一知名品牌的发展和辉煌, 往往与品牌企业经营者的才能, 也就是企业家才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才是企业及其品牌塑造的最宝贵财富。宝洁公司的一位前任董事长Richard Deupree曾说:“如果你把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 把我们的人带走, 我们的公司会垮掉;相反, 如果你拿走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 而留下我们的人, 十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

【参考资料】

[1]乔均:品牌价值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傅雷:世界500强企业顶尖营销理念[M].海天出版社, 2007.

[3]肖明超:品牌价值, 国际知名品牌成功的法宝[EB/OL].中国营销传播网2003-07-15.

[4]吕化周:对市场营销两个基本理论问题的重新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5]程东升:悲情春都:一个国有企业沉浮全纪录[EB/OL].人民网《经济观察》2004-04-20.

(责任编辑:张琼芳)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提高学术地位和扩大社会影响力, 各高校无一例外的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学术报告 (也称学术交流) 会, 这对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加强学科建设、加速人才的培养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高校举办的学术报告会大多为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作报告。学术报告会的好坏关键在于举办方的组织管理与报告人的学术水平、学术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一方面举办方希望以较小的付出获取较大的效用, 一方面是应邀者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注意力”, 使其科研成果这种稀缺资源产生“放大效应”。本文将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 用简单的经济学模型, 探讨举办方与应邀者的决策过程, 分析举办学术报告会中的经济学。对听众收费的学术报告会不列入本文讨论的范围。

一、概念与假说

1、专家教授的概念。

对某一事物精通,

57的专家或者有独, 也泛指在某些到的见解的人, 称之为这一领域方面具有专业水准

17

37的人的总称。教授多指在高等院校或科研) 机构中执教的较资深教师或研究员。有时

人们也把专家等同于教授, 教授等同于专家来看待, 在此统称为专家教授。他们都是通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较高报酬的人。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 专家教授是学术、经济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有了专家教授头衔, 就享受着令人羡慕的津贴与待遇。

2、学术报告会的概念。

学术报告会是指应邀向他人讲述自己研究成果或者作某学科介绍性的报告。应邀作报告的人多数在某一领域中颇具学术造诣的专家教授。

3、几个假设。

第一个假设是专家教授的科研成果是稀缺的, 事实正如此;第二个假设是举办方和受邀者都是理性的人, 各自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事;第三个假设是举办方和受邀者的信息是完全的;第四个假设是专家教授的学术报告是供给方, 举办方是需求方, 且了解各自的成本与收益。

二、举办学术报告会的经济学分析

1、举办方成本—收益分析。

(1) 成本分析。为了办好学术报告会, 举办方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精心组织与安排, 这就构成了举办方的直接成本, 而支付专家教授的差旅费、接待费、劳务报酬与雇工费等是直接成本中的主要部分。把用于举办学术报告的资源放弃而用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构成了举办方的机会成本。可见对举办方来说, 举办学术报告存在一个已知的总成本, 等于直接成本加上机会成本, 用公式表示为:Ca=Cd+Co。其中Cd和Co分别表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2) 收益分析。举办方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作学术报告,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使广大师生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方法, 丰富了师生的文化内涵, 扩大知识面, 提高综合素质, 从而拓展科学研究的途径。通过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与交流, 使师生少走些弯路, 减少探索的时间, 缩短出成果的周期, 这对学科梯队的建设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 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 建立合作关系, 提高了举办方的学术地位和扩大社会影响力, 这是举办方获得的最直接的效果。

总之, 学术报告会对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的成才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举办方在当前没有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 但他们对未来的预期收益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事实上, 举办方看中的也不是眼前的利益, 在层次多样、名目繁杂的科研与教学项目的评审与评估中, 如果能通过学术报告会与知名专家、教授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 那么将来的收益是可想而知的。

这里, 总收益用公式表示为:Pa=Pd+Pe。即总收益等于现期的直接收益加上未来的潜在收益。其中Pd和Pe分别表示直接收益与预期收益。

举办学术报告最终获取的收益受报告人的知名度、学术地位与社会地位等许多行为因素与关系的影响, 举办方将以Pa Ca的原则确定邀请什么样的专家教授来作报告, 才是最优成本支出, 以达到其利益最大化。

2、报告人成本—收益分析。

(1) 成本分析。成名前的专家教授, 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去从事科学研究、进修学习、著书立说等, 属于报告人的“沉没成本”;应邀请作学术报告需要请假、投入时间准备学术报告的内容与排版等, 构成了直接成本;同时, 应邀出席学术报告所投入的时间、精力用于其他工作而产生的效用, 即为机会成本。由前面的假说, 理性人在做决策时不会考虑沉没成本, 由此可得报告人的总成本可表示为:Cb=Cs+Ct。即总成本等于直接成本加上机会成本。其中, Cs和Ct表示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

(2) 收益分析。在这里, 我们只讨论受邀者作一次学术报告的收益。举办方支付的劳务报酬 (或叫“出场费”) 是最直接的经济收益, 而比直接收益更大的是提高自身的学术知名度和扩大社会的影响力, 使其思想、观点等优势资源得以认同、共享与可持续发展, 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专家教授作为高校的人才精英, 有责任和义务向师生和渴望求知的人去传播其研究成果, 并从中广泛地探讨、交流, 检验研究成果的正确与否, 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各种问题。可见, 报告人也有一个直接的收益 (Pg) 和预期的收益 (Pm) , 总收益为:Pq=Pg+Pm。

报告人也将以Pq Cb的原则决定接受怎么样的邀请, 才是最优成本支出, 达到利益最大化。

三、举办学术报告会的几点启示

1、举办学术报告会是双方“共赢”的合作, 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由前面的分析, 一个成功的学术报告对举办方与受邀方都有一个较大的预期收益, 因此是双方“共赢”的合作。通过举办学术报告会, 不仅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帮助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培养他们的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学术思想和创新能力, 而且有利于组织多学科承担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攻关项目, 充分发挥高校在跨学科和综合性重大课题研究方面的优势。中国科协第二届主席周培源曾说过, “学术交流活动是科技工作中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因此, 作为高校的人才精英, 能应邀作学术报告, 是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是对其长期兢兢业业致力于学术研究领域的安慰和鼓励, 也符合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通过学术报告会, 使自己的教学、科研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有效的利用, 也是对学者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体现。

2、规范举办学术报告会的组织管理。

从某种程度上说, 高等院校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高等院校有没有一个活跃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学风。学术水平高, 其学术交流也就广泛, 学术气氛浓厚, 广大师生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从而促进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要营造活跃的学术气氛, 引导广大师生进行科技创新, 多出成果, 培养合格人才, 就必须结合实际, 制订正确规范的鼓励科技创新和举办学术报告会制度, 以适应不同层次听众的要求。

应邀作报告的专家教授知名度大多是因其所在高校或科研机构而出名。能被邀请作学术报告,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单位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因此, 专家教授应首先做好本职工作, 认清主次, 不能本末倒置。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 防止一些专家教授占据了一些要害的学术部门, 结果成为各个高校争相聘请的“特聘教授”或经常被邀请作学术报告。所谓“要害”就是在学术资源的分配 (比如项目的评审) 和学术成果的评估 (比如重要科研奖的评奖) 方面拥有决定权。各个高校对于这些人予以特殊礼遇, 并不是看重他们的学术水平, 而是看中了其手中的学术资源, 具有非常功利性的目的。这会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学术腐败, 导致学术自主性的彻底丧失。

参考文献

[1]张俏:论学术报告会对人才培养的作用[J].科技人才市场, 2002 (5) .

[2]邢天寿:学会与发展[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经济类学术论文读后感 篇8

摘 要:本文对新疆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学术型研究生《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效果的实证调查,分析其所在问题,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行教师多元化授课;充分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及多媒体与教学设计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法,进行跟踪性调查,不间断召开毕业生及校友交流会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探讨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探讨,对解决方案的寻求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中对经济学的假设与模型的设计的应用都有许多重要的作用,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又普遍存在着诸多不足,鉴于此,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生在学习后的学习效果反馈,通过此调查希望找出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为提高研究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建言献策。

一、实证调查分析

为全面了解此项工作的实效性,笔者本着能得到客观的,学生坦诚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在该门课程授课完最终考核成绩公布后的前提下,笔者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2014届和2015届新疆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以及2014级高校师资人才培养计划经济管理专业10名学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以及国际贸易等10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在实际的科研分析过程当中都需要扎实的经济学理论支撑。

针对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做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8份,收回有效问卷57份,有效问卷占到98%。问卷设计内容包括:受调查学生的年级,性别,专业这三项基本信息;最终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形式,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以及对该门课程授课老师提出的意见建议。

受调查的男生与女生人数各占总人数的一半。在这门课程的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统计,可以非常直观的,相对客观的反映这门课程的最终效果,其中12%的学生,认为掌握的很好,37%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较好,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掌握的一般,认为自己掌握的很差的同学为0,这反映出学生总体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不算非常理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6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度适中,3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较难,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学生都有初级经济学的基础,因此该门课程的难度算不上很大,其中5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度最大的部分在于经济学理论和思想过于深奥,31%的学生认为数学知识薄弱是学习该门课程的瓶颈,还有12%的学生认为曲线太过抽象,由于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假设与数学推到相结合的课程,所以任何一部分知识的薄弱都会对课程的把握产生影响。经过统计处理,结果详见表3-1。

分析过程中,教材是重要参考依据,尤其研究生学习阶段,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范里安编著,对于课程教材选择是否满意的调查中,发现55%的学生较满意,38%不满意,另外有4%和3%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很满意和很差,表明学生对教材选择的满意度整体满意度处于中上等水平,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推荐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教材作为参考。在调查“值得继续努力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方面,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介绍学科新动态,新发展方面做的比较好,当然也有20%多的学生选择了较差。在课件制作,板书设计清晰准确程度的调查中,选择“内容比较清晰”的占到了46%,选择“内容单一”的占27%,剩下的15%。对这一环节很满意,显示了教师在该环节的水平总体是良好的,也有少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方面需要继续下功夫。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掌握程度分析。15%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11%的學生认为自己掌握了25%到50%的内容,65%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50%到70%,还有9%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总体达到了老师的预期水平。在学习方式的调查中62%的学生偶尔复习或者预习,19%在课堂之外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仅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4%从不复习和预习,只有15%的学生定期复习和预习,可见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

在对教师教学过程需要改进环节的调查中,有43%选择延长学时,案例教学,这是值得所有任课老师欣慰的一点,不同于大多数课程学生要求缩短课时的呼声,该门课程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是那么低,可以认识自己的不足,他们希望增加课时,增加案例,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27%的学生建议选择浅显的教材,对于这部分学生,就需要教师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引导他们重新系统的回顾初级微观经济学,为后期深入学习做准备;23%的学生认为老师可以组织更多的课堂练习,这部门学生可能是有考博意向的学生,有7%的学生认为应该压缩教学内容。

从调查结果反映出, 83.15%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学习目标普遍明确(由于主要以获学分为主要目标,同时为今后考博做准备),认为考核形式及上课形式应该呈现多样性。但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度、案例教学丰富度、认知实习指导程度方面都认为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受多种因素制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一)理论与现实教学存在较大距离,学生缺乏兴趣,课程安排难度大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本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理论内容抽象不太容易理解,授课过程多采用理论授课短渠道教学模式,出现学生理论知识含混不清,应用实践理解不深的现象。首先是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中级微观经济学设计的理论模型以及数学函数过多,会使学生产生学科严重脱离实际的感觉,觉得学这门课程无用,觉得乏然无趣,旷课率极大攀升,最终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恶性循环。其次是课程安排难度大,由于中级微观经济学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学懂内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大部分研究生由于英语过级的压力,或打工兼职等一些活动,以及跟导师做课题的需要,很少会利用课余时问来看相关书籍,因此学生们更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学完所需的一切知识与模型理论,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二)教学内容在设置上有一定偏颇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在以往授课中涉及内容总想着面面俱到,覆盖到教材的全章节。实质上在教学过程中就显示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不突出,且未给学生给学习自主性的空间。自行查阅资料,读文献,并结合现实经济社会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农业经济中的现实经济问题。例如目前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中的一系列经济学思考,经济学模型的假设与推理。实行满堂课的灌输、未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相对显的不足。

(三)教学案例中存在的不足

教学案例中存在的不足,第一,偶尔出现颠倒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主次关系。《中级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只能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内容较多学时较少的情况下,教师注意案例教学不能占时过长,不能影响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不能影响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特有研究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这样会削弱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第二,案例与课堂教学的需要紧扣程度不高。案例的编写有时不能紧扣课堂教学的需要,不能仅仅为引发学生的兴趣,引案例。撰写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与阅历来控制案例的难度。案例应该有鲜明的主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1]。

(四)专题讲座、专家讲座学时相对不足

目前,该门课程的理论学时设置在50-60学时之间,每学时50分钟,实践教学学时0~2周,专家讲座学时相对不足。教师最大的困惑是: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无法完整开展实践教学。在目前课程专题讲座学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经济学专题讲座、讨论远远不够,只能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学能力等。这就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上的先进性、前瞻性、积极性显的尤其不足,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分析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型的人才。

(五)教学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考核方式目前显的有些单一,缺乏灵活性。中级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还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而试卷内容以理论分析、简答、选择,以及计算组成。在考核过程中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由于考试内容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极大地削弱了考试分数作为一个科目评价标准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得考试成绩与学生能力不相符,最终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声誉。

三、实行科学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缩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距离

教师应积极开展科研、生产工作,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同时,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承担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从事实际科研项目,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撰写专业论文或著作。授课教师应把自身尽快转化成专业人士,并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广泛获取信息,提高专业技能,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改变单一教师教学模式,实行教师多元化授课

中级微观经济学,涉及60个学时,仅由一名教师来授课,方式、方法上难免显的一陈不变,上课的风格也是比较单一。可以尝试由三名主攻经济学课程的多位教师共同分段完成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这样可以调整学生上课的新鲜感,以及与教师的互动状态。提高学生的学生效果,也降低授课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的时间冲突,让教师能够很用心的完成他所负责的章节知识的讲授。同时可以避免因个别教师外出进修或者出差过程,造成课程量积压,而使后期集中上课带来的学生强度大,学习效果不佳的状态。

(三)多种教学方式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设置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借助互联网的课堂教学,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开辟学生自由讨论板块,学生可以在此论坛发表自己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认为授课老师有待改进的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实时更新的教学反馈信息库,为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事实依据。此外,借助“翻转课堂——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课程+专家讲座+经济学课题专题讲座”组合的教学模式,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撰写专业论文,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借助“慕课-中国大学MOOC”的形式做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全方位立体式的进行教学方式与模式的大胆尝试与改革。

(四)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应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指标应涵盖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测验、讨论、课程论文、出勤这几个方面,期末考核通过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方式改以写专业论文为主,注重专家讲座的思考反馈、学生借助互联网自主學习效果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也改变以往的由一名教师掌握一门课程的成绩,而变为多名教师共同以答辩的形式,给出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最终考核成绩体现出更加的客观性,降低一位教师评判的主观性可能。

(五)采用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跟踪毕业生去向和成长轨迹

对本专业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问卷跟踪调查,在问卷中设计学习需求、学习偏好的教学方式、受欢迎的讲授内容等问题,然后通过调查结果,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追踪了解毕业研究生在企业和单位工作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探讨所设课程对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讨研究生教育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并通过比较不同毕业生职业发展轨迹,探讨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对其后续发展的作用,及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为今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苏海洋,独立学院“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一一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J].教改课改,2015(12):76-77

[2] 田园,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J]. 河南农业,2009(6):39-40

上一篇: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下一篇:建国70周年演讲稿精选喜迎建国70周年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