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案(通用6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 高中英语写作技能的教学目标是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 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1。因此, 本文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的写作的技能目标, 结合教学案例, 论述将同伴反馈作用体现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 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能够引领学生切实提高写作水平的具体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将写作与读、说结合在一起, 每一单元写作内容与本单元的主题紧密相连。然而, 相对于听和读的内容, 这套教材有关写作的课时比例并不大。传统的英语写作模式, 即“教师给出题目, 提出要求, 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写作, 之后教师评语”, 不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没有发挥同伴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涉及的写作同伴反馈包括同伴间的相互回应、相互评价及相互修改。
二、课堂设计及其说明
(一) 教学内容
本文根据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2》第二单元的写作设计2, 针对选自《高中优秀教案》 (任志鸿2008) 的写作课堂教学设计中同伴反馈内容的合理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写作的任务是针对“我喜爱的运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出理由。通过听公主Atlanta的故事创设话题情景, 讨论Atlanta喜爱的跑步项目, 进而让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并进入教师设置的情境, 说写材料原文见附件 (第17页) 。
(二) 教学步骤及说明
《高中优秀教案》基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产出的预想, 设计了一节说写结合课。具体教学设计步骤如下:
1. 课堂导入阶段
Step 1:Ask students what Atlanta’s hobby was.Then let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interests and hobbies.
在课堂导入阶段, 回顾上一堂课听力部分Atlanta的爱好, 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兴趣爱好。该教案认为学生应该运用已经学过的“What do you like doing?”“What are your hobbies?”和“How do you become good at them?”等句型, 向彼此询问各自的爱好。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 灵活使用本单元学过的有关运动项目的词汇和已学习过的基本句型, 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主题铺垫。
2. 写作前 (Pre-writing)
注重写前指导能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加强中英文思维转换的能力。当教师向学生布置某一项学习任务时, 任务本身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就规定了某一种学习策略 (文秋芳、王立非2004:29) 。而任务设计的本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针对性强的语境, 激活大脑中相关的内部语境, 带动正确外语表达式的运用 (王初明2006:83) 。
Step 2:Suppose you are chosen to interview your classmates to carry out a survey of their interests.Make up a chart like this for you to fill the information in.
At last, after the survey, the ones who have the same interest sit together and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talk about their interests.The following questions can be helpful.
Why do you like this sport/music/collection...?
When did you begin to like it?
What’s enjoyable about the hobby?
学生假设自己是采访者, 去调查同学们的兴趣并完成上面的表格。这一活动将前期关于同伴间对于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反馈及讨论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虽然涉及范围相对较广, 如运动、音乐、收藏及其他爱好, 但是更能激发学生思考, 有利于学生主动追问, 为写作“我爱好的运动”做好铺垫。
调查发现, 61%的学生在写作时要经过从汉语到英语的心译过程 (张燕2008:15) 。但由于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不同, 互译后的文章往往缺乏整体感和流畅性。通过对中学生英语习作的实证分析, 发现二语写作者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表达思想的语言形式 (汪中平2007:193) 。为了避免学生将汉语的思考方式带入英语写作中, 教师在写作前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 逐渐转变思维方式, 进入英语写作的氛围。之后, 同伴之间相互回应、彼此沟通, 这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Hui 2009:79) 。这一活动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从汉语到英语的心译过程, 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促进学生积极表达想法。
Step 3:Introduce the topic with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Do you keep on taking exercises?
What effect do you think exercise has on your health, work and study?
Step 4:Introduce the expressions by reminding students
Ask the students whether they agree or not.Suggest them using the following structures and expressions:
I think that...I don’t think that...
I agree...I don’t agree...
I am sure that...I’m not sure whether...
Do you think that...There is no doubt that...
本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谈论运动的作用, 帮助他们积极想象、理解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写作设计包括短语和常用结构的使用, 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但是, 该环节也存在弊端:学生套用短语和常用结构, 不利于学生关注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如果采用替代性解释 (paraphrase) 的方法, 即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熟悉的词汇, 可以帮助学生从思维层面认知词汇, 在写作时逐步提高用词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陆锡钦、谢芬2010:28) 。例如, 谈到I agree...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与其意思相近的表达方式:I believe..., I like the idea that..., 等等。这一活动不仅适用于二人或小组讨论形式, 也适用于全班讨论。
3. 写作阶段 (While-writing)
Step 5:Ask students to discuss how to develop a hobby and imagine that they are writing to someone who does not have a certain hobby but is interested in it;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outline, make a list, and then finish their writing.
该活动设计主要是引发学生思考, 探寻如何根据写作要求安排写作。
本活动不同于前面写作前阶段的讨论, 而是提出具体“爱好”, 注重“高级关注点”, 包括写作的关键点、作文的篇章结构、写作思路的逻辑性和行文的流畅性、使文章言之有物并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 (耿殿磊2006:119) 。
本设计给出了两篇范文, 选取第一篇范文为例:
Swimming is my favorite sport.I like it because it can bring me much fun.The process of learning swimming is very interesting.You can try different ways of swimming, such as breaststroke and backstroke.You can swim at any time of the year if you like.In hot summer, if you jump into the river or the sea to have a swim, you’ll feel cool and comfortable.Even in cold winter, you can swim if you are brave enough.It’s a healthy sport and it can build up your body.If you are a beginner, you must be careful.
And I think if you want to learn swimming, you’d better not swim alone and bring life buoy with you incase of danger.If you want to be a good swimmer, you must have a lot of practice and have great determination.
范文说明了游泳是作者的爱好和其带给作者的好处及游泳时的注意事项。但是, 只给学生一篇范文并不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顾及其情感体验, 也不能及时地反馈和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分析学生的作文, 促进同伴间相互学习, 帮助他们掌握基本词汇和句型。在同伴讨论并给出结论之后, 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写作的内容。“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对内容和语言的选择上做出正确的决定” (Chandrasegaran 2007:1) 。
4. 写作后 (Post writing)
Step 6:Tell students that filling in forms is also a kind of writing and writing of this kind needs to be:in phrases;with no wasted words;written in the present tense.Then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and fill in the forms in pairs telling the athlete what he/she needs to practice to improve further.
本设计要求询问同伴之间的名字、年龄和喜欢的运动项目, 同时要求被采访的同学给出所喜欢运动项目的优点和缺点。
本活动的设计并没有和“写作时”活动相联系, 缺乏活动间的关联。此处的活动设计需要适合师生、生生之间对于小组写作内容的评价。第六步的活动可以安排在“写作时”, 有助于学生收集信息, 明确主题意识, 使写作框架更鲜明, 对词汇的理解也更深入。
同伴反馈指同伴之间高水平的交流与相互回应, 以此促进同伴之间的思想交流, 提高自信心 (Rollinson 2005:23) 。
因此, 写作后进行同伴评价十分重要。可以选取个别小组的部分内容, 并用投影仪将其呈现出来, 供小组互评, 引导他们根据评价标准提出各自的想法,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
1) 此文最大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2) 此文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你觉得如何修改最好?
3) 此文是否结构紧凑、是否围绕主题?
4) 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评价能使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 而来自他人的反馈更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而更有效、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写作问题。他们通过阅读、评改同学的作文, 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评价能力和读者意识。教师引导下的同学反馈比教师单方的反馈全面, 容易接受。这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 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从中受益。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探讨, 促进了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这不仅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对于写作内容的观点与想法, 而且使得学生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学习他人、丰富自己的观点, 并拓宽自己的思维。
三、课后总结及反思
以上听、写结合的设计案例只是教师根据教材写作模块设计写作教学的一种方式, 未必是最佳设计。因此, 针对该写作教学的特点和具体问题, 笔者从以下四方面对导入、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等四个环节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和反思。
(一) 替代解释——减少套用词组
替代性解释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熟悉的词汇, 帮助学生从思维层面认知词汇, 并在写作时逐步提高用词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陆锡钦、谢芬2010:28) 。写作前, 减少套用词组和常用结构有利于学生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同时, 替代性解释法帮助学生根据熟悉的词汇积极想象、理解并表达观点。在同伴反馈下, 学生通过小组、团队或集体的合作, 学会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相近的意思, 以促进词汇的多样性, 同时提高用词的丰富性和准确性以及语法的规范性。“英语新课标不主张淡化语法, 但提出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单纯传授语法知识, 不要脱离语境讲授和记忆语法规则, 学生不要脱离语境学习语法” (程晓堂2007:35) 。
(二) 评价同伴——参考同伴作品
同伴也是学习和生活的来源。张楚廷 (2007:107) 指出:“语言学习不是从语法开始的, 而是要从作家开始的, 即从活生生的文学开始的。”也就是说要使语言融入生活, 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从而, 成为学生自身生长的因素。学生的写作来源于生活, 学生将活生生的现实融入写作内容。写作过程中, 直接套用范文, 学生会对写作感到乏味。写作后, 评价同伴作品有利于学生间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写作内容的交流与讨论, 同时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参考同伴作品更有助于学生学习他人长处, 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而更有效、更及时地解决自己的写作问题。
(三) 设定层次——明确活动结构
写作过程中设计较多的细节活动可以收集到充足的素材并明确写作目的, 但是活动设计应该注重其层次性和目的的明确性。此阶段需要教师对写作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 明确同伴间讨论的有效性, 选择性地接受同伴的建议。本教案的第六步是学生之间资料的整理过程, 应该安排在写作中, 写作后应该安排同伴写作评价。设定整个写作层次, 明确写作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教师的引导下, 了解活动目的、融入写作氛围、独立完成写作、评价同伴作品并改善自己的作文。
(四) 融合问题——发散语言思维
有效教学离不开对问题的思考。因此, 英语写作教学中需要设计适量的开放性问题 (open question) , 以达到英语语言思维的发散性。纵观该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 问题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写作的导入环节, 通过提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 将学生引入到具体问题情境中, 减少了语言的思维障碍。如“How do you become good at them?”等问题的提出, 可以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从而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写作前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通过指导学生, 使学生主动生成更多的问题, 从而在同伴合作中不断地思考和连续追问, 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在写作中这一环节, 为了落实具体的写作要求, 问题的设计应该与写作目标保持一致, 但在同伴互动和教师指导下也不失对思维过程的关注及情感体验。在最后环节, 围绕几个问题对作文进行同伴评价及师生间互动, 最终解决写作中的问题, 达到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1.关于力,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B.力不一定总有受力物体.例如,一个人用力向外推掌,用了很大力,但没有受力物体
C.因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一定和地面垂直
D.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也不论怎样运动,受到的重力都一样
2.下列各种力的名称,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是()
A.弹力B.拉力
C.动力D.浮力
3.关于摩擦力,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B.滑动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C.静摩擦力随着拉力的增大而增大,并有一个最大值
D.摩擦力一定是阻力
4.关于合力与分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力的合力,至少大于一个分力
B.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小于一个分力
C.两个力的合力,不可能小于两个分力
D.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两个分力
5.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书的重力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属于弹力
6.下面关于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要互相接触就存在弹力
B.弹力的大小总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C.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D.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而发生形变的物体之间
7.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分别为6N和8N,其合力大小可能是()
A.1NB.3N
C.13ND.15N
8.图1中,一个质量均匀的球放在互成120°的两块光滑平面上,保持静止,OA是水平的.关于球的受力分析,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球受重力、平面OA和OB的弹力
B.球除了受重力外,只受到平面OA的弹力
C.平面OA对球的弹力,方向向上偏左
D.平面OA对球的弹力,方向竖直向上
9.某人想用力F竖直向上提起地面上的重物,重物没被提起,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力F小于物体的重力,所以物体所受的合力不等于零
B.地面所受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和拉力的差值
C.物体受重力和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互相平衡的力
D.力F和地面所受压力互相平衡
10.如图2所示,用轻质细线拴住同种材料制成的A、B两物体,它们沿斜面向下作匀速运动,关于A,B的受力情况,正确的是()
A.A受三个力作用,B受四个力作用
B.A受四个力作用,B受三个力作用
C.A,B均受三个力作用
D.A,B均受四个力作用
11.如图3所示.A,B质量相等,均为m,C质量为M(M>m),C对A,B是对称的。三个物体处于图中所示的平衡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C物体向下拉一小段距离,松手后,三物体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再次达到平衡
B.若C物的质量增加,则三物体将可能有一个新的平衡位置
C.若C物的质量减小,则三物体将可能有一个新的平衡位置
D.以上三种情况,都无法再达到平衡
12.如图4所示,a,b,c三根绳子完全相同,其中b绳水平,C绳下挂一重物。若使重物加重,则这三根绳子中最先断的是()
A.a绳B.b绳
C.c绳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13.某人体重500N,用绳绕过定滑轮提起300N的重物,那么此人对地面的压力是______。
14.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用15N的水平力推它,没推动.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静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当用30N的水平力推物体时,刚刚推动,则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
15.质量为50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用100N的水平推力刚能使物体匀速前进,那么,用200N的水平力推物体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______N。
16.某运动员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的动作,使身体匀速上升,第一次两手距离与肩同宽,第二次两手间的距离是肩宽的2倍。比较运动员两次对单杠向下的作用力的大小,其结果为______。
17.如图5,斜面上有一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在木块加一个垂直于斜面的力F之后,其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
18.如图6,弹簧上压着质量为m的物体,这时弹簧长L,若弹簧的劲度为k,则弹簧原长为______。
19.一球重量为G,置于两光滑的平面之间,已知一平面竖直放置,另一平面与竖直方向成θ角如(图7),则球对斜面的压力为______,对竖直平面压力为_________________。
20.已知力F及它的一个分力与它的夹角θ,则它的另一个分力F′的大小取值范围是______。
三、计算题
21.如图8,悬挂在天花板下重60N的小球,在恒定的水平风力作用下偏离了竖直方向θ=30°角。求风对小球的作用力和绳子的拉力。
22.如图所示,重物A质量为mA=5kg,重物B质量为mB=2kg,A与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的fm=10N,为使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试求拉力F的大小。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主备课:盛学兰
成员:周美兰 李霞 杨世英 李绍珍 金桂兰熊桂芝已会梅
教学内容:P67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使学生知道观察位置不
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第一步:课前预习:
第二步;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师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
提问:故事中的三个盲人,为什么对大象得不同的结论呢?
教师说明:三个盲人由于他们摸的地方不同,所以得到了三个不同的结
论。今天我们要学会观察物体。出示课题:“观察物体”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一个魔方或不同颜色的正方体或长方体。请三个同学从不
同位置(正、反、侧面)去观察这个物体。
提问:你最多看到几个面的颜色,你看到什么颜色的一面?要想看到其他颜色的一面,你需要怎么办?
(2)出示一个准备好的动物玩具,请三个同学从正面、后面、侧面去观
察,说出你看到物体的形状。
提问: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全貌吗?
教师说明:由于从不同位置同时观察同一个物,只看到物体的某一部分,它们的形状是不同的。
(3)出示一个闹钟,请全班同学从正面、侧面、后面看到。
提问: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你能说说这个同学在闹钟的哪面?一个同学没有看到分针和时针,只看到有几个旋钮,你能说说这个同学在闹钟的哪面?
(4)教科书P67例1。
提问:小明、小亮和小红他们正在观察什么物体?你能说说这些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他们三人,为什么看到恐龙玩具的图形是不同的呢?
教师说明: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图形也不一样。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全貌呢?
教师说明:只有从不同位置去观察,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就能知道恐龙的全貌了。
三、巩固练习
(1)分小组请同学坐到桌子的四边。
a观察玩具,说说都看到物体的哪部分?互相交换座位继续观察,又都看到什么?
b观察一摞数学书,互相说说都看到什么?
(2)教科书P67:“做一做”,在书上连线。
(3)教科书P70练习十五的第1题,连线。
(4)教科书P103的第7题,连一连。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第三步: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轴对称
主备课:盛学兰
成员:周美兰 李霞 杨世英 李绍珍 金桂兰熊桂芝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的例
2、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
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什么是轴对称。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第一步:课前预习:
第二步: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蜻蜓、蝴蝶,树叶、脸谱图形。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板书课题:“对称”
提问:你能说说什么叫对称吗?(意思对就可以)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对称?哪些是不对称图形?
△
△
△
□
()
剪一剪。
想一想,用你准备好的纸怎样剪才能得到对称的图形,几个人可先商量,然后再动手剪一剪,说说你怎样做就得到对称图形了。
教师说明:把纸对折一下,使两边完全重合,这样剪出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出的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任何对称的图形都有对称轴。
1、请同学指出上面教师出现的对称图形,对称轴在哪儿教师说明:生活中许多
物体都是对称的。出示教科书P69的例3放大图或看书。
2、提问:水果怎么能有岸上的小房子呢?镜子里怎么会又出现一个同学和桌面
上的东西呢?湖面或镜面两边的图形有什么关系?穿衣镜前的实践活动。
提问: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在镜子前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会怎样运动?
请同学分别到镜子前,面对镜子站好亲自体验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怎样运动,是不是像你们刚才所说。
教师说明:请你想像一下,当你左手拿书,右手拿铅笔的样子,镜子里会是怎样拿的?
请三个同学要求到穿衣镜前试一试,观察镜子里的人是怎样拿的,说给同学听。
教师说明:当我们拿东西照镜子时,发现了左手拿的东西,在镜子里变成右手拿,右手拿的东西变成了左手。这就说明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P68的“做一做”。
这些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他们的对称轴?
练习十五的1、2、3题
四、课堂总结。
讨论:怎样就能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的图形?
五、布置作业。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例1、例2,完成教科书P2“做一做”和P3“练习一”中第2题。
▷教学目标
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摆法的多样化。
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根据看到的形状图按要求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教学难点
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借助空间想象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教具,小正方体学具(学生自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下图。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象一下从不同的位置看,看到的形状图一样吗?
【学情预设】预设1:不一样。(让学生说说怎么不一样。)
预设2:左右看是一样的,前后看是一样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想象力真丰富!)
师小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2.课件继续出示。
学生交流后,课件呈现完整结果。
【设计意图】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观察物体的第三阶段,借此引入帮助学生整理小学阶段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与要求,一方面是为了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系地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课一开始直接呈现一个几何组合体,让学生想象一下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形状图,再呈现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图让学生连一连,经历“想象——具体——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揭示课题。
师:观察物体时要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去观察,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观察物体”。
二、操作体验,根据一个面摆放,体会摆法的多样化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1)。
2.引导学生读题,明确探究问题。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学情预设】有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并且是从正面观察。
师:大家先想一想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3.学生合作,动手拼摆,验证,交流方法。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摆一摆。
师:每个小组拿出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根据你的理解,用手中的4个小正方体先摆一摆。摆好后仔细观察正面,验证自己的摆法是否正确,小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师:小组内统计一下,看看你们小组能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摆放,积累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相互启迪,体验摆法的多样性。
4.全班交流反馈,形成认识。
(1)展示各种摆法。
师:刚才老师发现很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指定几名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学情预设】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摆法(如下各图),通过“还可以怎样摆?”分别让他们上台展示,并引导学生观察、判断这些摆法正确吗?
(2)课件集中出示基本摆法,观察验证。
师:这些摆法你试过了吗?仔细观察,想一想,它们从正面看到的是3个小正方形吗?
师:对哪些摆法有疑惑?快速拿出小正方体摆一摆。
(3)揭示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摆了这么多的图形,从正面看到的都是3个小正方形。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其中部分的规律,如只能摆成一层,摆三列,或者说得不是很完整、清晰,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清楚或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和交流,让学生发现只看一个面来摆小正方体的方法是多样的,同时体会不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师小结:这些图形的摆法都是有联系的,都是先摆好3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3个小正方形,再在3个小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任意摆一个。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发现。从正面看是3个小正方形,只要这4个小正方体摆在一层,摆成三列就行。
5.应用体验。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2)。
师:请大家先静静地想一想,想好了再摆一摆,摆完后请同桌互相验证,看一看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究竟有没有变。
(2)学生独立思考并操作。
(3)同桌互相验证,如发现有问题,请你帮助同桌纠正错误。
(4)反馈交流,展示多种摆法。
【学情预设】预设1:动手操作,一个一个地摆。(鼓励学生运用前面发现的规律。)
预设2:在前面已有摆法的基础上,将增加的这个小正方体放在后面被挡住或放在前面挡住已有的一个就行。(师:真棒!知道运用已有的图形。)
预设3:直接运用前面总结的规律,只要摆成一层三列,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就不变。(师: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发现的规律活学活用!)
师小结:从一个方向看起来形状相同的几何体,其摆法不一定相同。根据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摆小正方体,摆法是多样的。(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依赖几何直观逐步过渡到空间想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联系比较、分析推理、归纳提升的能力,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
三、根据3个面摆放,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1.出示探究内容,明确探究要求。
师:下面分别给出了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你能用小正方体摆出这个几何体吗?(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2。)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师:可以怎样摆呢?同学们可以先独立思考一下,和同桌交流后再动手。摆好后同样可以自己验证摆出的图形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还原几何组合体的经验,这里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完成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还原的逆向思考。
3.全班交流反馈,形成认识。
师:谁来介绍你的摆法?(指定几名学生上台展示。)
【学情预设】预设1:先根据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用两个小正方体摆出这样的几何体(如图①)。然后根据从左面看到的图形,在原来的几何体上增加一个小正方体(如图②),这时从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都符合。最后从上面看,发现这个小正方体要放在后面(如图③)。
预设2:直接根据上面看到的图形先摆出,然后验证从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都符合。
预设3:从正面、左面看都是一行,说明这个几何体只有一层,再从上面看,这个图形中至少有3个小正方体,所以,拿出3个小正方体摆,摆好再验证。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不同的思路摆出了这个几何体,仔细分析,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学情预设】预设1:虽然摆的过程不同,但是摆出的几何体都是一样的。
预设2:根据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可以摆出很多几何体,根据从3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只能摆出一个几何体。
预设3:根据3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摆小正方体,可以确定物体的形状。
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发现给予肯定和引导。
师小结:还原物体时,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拼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最后通过验证加以确认。
【设计意图】既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又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分享资源。
四、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做一做”。
师:这是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怎么拼摆的?
学生完成后,集中交流评价。
2.课件出示教科书P3“练习一”第2题(1)。
(1)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学生上台摆一摆。
(2)课件呈现不同的摆法,让学生判断这些摆法是否正确。
3.课件出示教科书P3“练习一”第2题(2)。
(1)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学情预设】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他们动手摆一摆。
(2)从第(1)题的课件中寻找符合条件的几何体。
师:这些几何体符合条件吗?
【设计意图】第(1)题让学生体会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几何体有不同的摆法。第(2)题增加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让学生体会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师生共同小结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的规律。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1)
从一个方向看起来相同的几何体,其摆法不一定相同。根据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摆小正方体,摆法是多样的。
▷教学反思
每次在动手操作前,教师都是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再动手操作,由抽象到具体,再验证想象,这样的反复活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课堂中明显感受到,学生借助学具摆放时,能比较清晰、准确地由平面图到几何体,由几何体到平面图;而在具体的练习时,脱离了实物摆放,平面图与几何体的转换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看来,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4“练习一”中第1、3、4、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还原几何组合体,体会多样性。
2.进一步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还原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通过练习,充分地参与到观察、操作过程中,处处体现“想象”,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借助空间想象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形成知识体系
师:在小学阶段,这已经是我们学习观察物体的第三个阶段了,回顾一下,关于观察物体,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预设1: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会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图。
预设2: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
预设3:能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立体图形。
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出小学阶段观察物体的主要学习内容。
师:能分辨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板书)
师: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观察物体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观察物体(2)]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对整个小学阶段观察物体的学习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以题为例,加深理解
1.辨认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图。
师: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几何体,会辨别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图。你们都会吗?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练习一”第1题。
师:想象一下,分别从前面、左面和上面观察这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图分别是怎样的?
师:先观察右边的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自己先在教科书上填一填。
(2)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完成。
(3)集体交流,作出判断。
【学情预设】本问题对于学生并不是很难,直接让学生口答。如果出现错误结果,请其他同学进行分析改正。
【设计意图】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呈现直观图让学生判断,实现三维立体图形到二维平面图形的转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进行立体图形的辨认。
(1)课件出示教科书P4“练习一”第5题左边的图形。
师:想象一下,一个几何体,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分别是这样的,这个几何体可能是怎样的呢?
师:拿出小正方体摆一摆,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几何体。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师:摆出来了吗?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小组摆出来的几何体?
学生汇报展示。
(2)课件出示教科书P4“练习一”第5题右边的图形。
师:哪个几何体符合要求?
【学情预设】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进行立体图形的辨认。一般学生很容易将前面的两个几何体弄混淆,错误地判断成是第二个几何体。要引导学生推理分析,做出正确判断。
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呈现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教科书P2例1和例2分别是根据一个方向和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本题是根据两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对立体图形进行辨认,既是对前面例题的补充,也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变与不变”的内在规律。借助课件分步呈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猜测、想象能力,从想象到直观,再从直观到想象,更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3.根据从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图和每个位置上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辨认。
(1)课件出示教科书P4“练习一”第7题。
师:从题目中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这里的数字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2)学生独立解答。
【学情预设】本问题需要将空间想象和推理相结合,学生独立解答有一定的难度,错误率应该比较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别指导。对于推理能力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就直观表象,发现规律,再来推理。
(3)交流分享。
师:搭的这组积木,从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分别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得到的?
【学情预设】预设1:运用学具摆,通过直观观察得到的。(对这种方法肯定之后,要鼓励学生大胆推理和想象。)
预设2:推理出来的。根据上面看到的形状,推理出第一层摆了4个小正方体,根据上面的数字推理出这4个小正方体每个上面需要叠放的个数。(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边演示。)
预设3:总共有三列,第一列最多只有1个小正方体,所以看到的第一列只有1个(层),第二列最多有3个小正方体,所以看到的第二列就有3个(层),第三列最多也只有1个,看到的第三列也只有1个(层)。(此种方法的同学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非常强,教师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要引导其他同学理解这种方法,但不做千篇一律的要求。)
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后,课件呈现正确解答。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从未见过此类问题。所以一开始,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读懂问题,再让学生自主解答。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发展是有差异性的,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既关注也尊重这种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解答。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升
1.学生自主独立解答教科书P3~4“练习一”第3、4、6题。
2.解答完毕后,集中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第3题:进一步巩固操作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
想象力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指名展示,体会确定性。
第4题第(2)题:请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的。
第6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图形,题中的几何体最少需要3个小正方体搭成,还可能是4个、5个……
【设计意图】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巩固练习,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四、拓展练习,自主解答
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本题在本单元学习内容上有所拓展。学生必须根据二维平面图形正确还原出可能的三维立体图形,才能求出这个几何体的最大体积。本题是应用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来解决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2)
分辨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
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观察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使学生在实际的拼搭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注意点:1.教学过程中,教师演示摆放立体时,注意同时运用语言叙述摆放过程。比如:横着放两个小正方体,在你左边的小正方体上叠放两个小正方体。等……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让学生猜测一下还没有看见的面的形状,再观察验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由2-3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观察多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板书立体)
二、新授:
a、出示例题
出示立体图
这三个立体都是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请大家跟着我一起搭出第一个立体。<教师同步操作>
(横着放3个小正方体,在你左边的小正方体前面放一个小正方体)你们搭的立体和老师的一样吗?
你会从所搭立体的正面、侧面、上面来观察吗?(开始)
<同样摆出后两个立体,观察立体>
b、刚才我们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观察了三个立体的形状,你们发现没有,从正面看这三个立体,形状相同吗?<电脑展示三个立体>(从正面看,三个立体的都是由3个横摆的小正方形拼成)
从侧面和上面看呢?(侧面看,三个立体的形状也是相同的,从上面看是不相同的)
谁能来描述一下你从侧面看到的形状?(两个小正方形横摆)
这三个立体从上面看,形状是不相同的,我们一齐来看一看他们的形状。<电脑展示>
<比较立体俯视图的异同>
c、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由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分别从它们的正面、侧面、上面去观察,<观察大屏幕上三个立体的三视图>得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可能是不同的。
d、假如我用四个小正方体拼搭成一个立体,从正面、侧面看的形状还是和刚才一样,但是从上面看的形状不一样,还可以怎么搭呢?(同桌合作操作,四人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讨论,大屏幕展示)
三、巩固
1. 把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成右边的样子。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哪一面看到的?你能连一连吗?
a、教师用模型摆放出立体,学生跟着老师的叙述摆放。
b、请同学们从立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并且同桌相互说说所看见的形状。
c、交流。大屏幕展示,连线
d、如果搭成右边的样子,从正面看,和刚才看到的样子相同吗?从侧面和上面看呢?(讨论,连线)
2.完成教科书2-3页上的2-4题。
四、全堂总结
通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进一步观察了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认识了这些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我们还发现,这些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分别从它们的正面、侧面、上面去观察,得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可能是不同的。希望同学课后能自己动手搭一搭,观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1.小华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出了下面几个立体。
a.从正面看到是 的有哪几个?从侧面看到这种形状有那几个?
b. 从正面看到是 的有哪几个?从侧面看到这种形状有那几个?
2.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2. 你能数出下面的立体各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吗?
3.两人合作,用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
a.教师指导:(教师发出指令,教师演示)
横着放3个,在你左边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
b.教师发指令,学生操作
1.横着放3个,在你左边第一个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
2.横着摆2个,在你右边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再在左边正方体的前面放一个;
3.横着摆3个,在中间正方体后面放一个;……
c.教师摆出立体,学生说摆放过程
注意小组交流和教师的纠正,在全班学生交流时,可以学生说,老师摆。
d.同桌操作,学生说指令,学生摆
同桌两人互相操作,请两人小组在全班展示(用游戏的方式出现,可以老师摆出一个立体,一位同学看着立体发出指令,另一位同学不能看见立体,根据指令操作)
4.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
板书:
一、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 学习辨认平面图形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小药箱 (长方体) , 由易到难地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所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在任意一个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简单形状。教学时, 应把所观察的物体放在适当的高度, 一般与观察者的视线高度一致, 先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 说说自己一共看到物体的几个面, 是哪几个面, 再把物体适当放低, 让学生从上面、侧面等位置进行观察, 最后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位置并探究:你能看到这个长方体所有的面吗?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学生在观察、交流、思考中, 真正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看到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并且发现无论站在哪个位置, 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 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二、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的一个面, 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在学生认识了从任意位置观察物体的方法后, 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这次观察, 要把重点放在观察物体的一个面上。所以, 在观察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时, 视线一定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 只需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如果有学生看到物体的两个面或者三个面, 教师要引导观察者上下、左右或前后移动, 调整观察位置, 直至只看见物体的一个面后再进行观察。之后, 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平面图进行描述、记录, 并阐明自己是从什么方向进行观察的, 观察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 切实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物体的组合,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学生掌握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后, 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 让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的位置,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例2 (第39页) 观察平放着的一个球与一个直圆柱。给出三幅图, 要求填出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教学时, 要告诉学生先不要忙着填空, 要先观察。首先引导学生分别从上、前、左与右四个面观察物体 (两三个同学一组轮流看) , 形成初步的表象。接着各组交流, 说说自己在各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 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填空。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例1、例2的异同, 同时, 提醒学生注意: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不同的物体, 得到的平面图形有可能是相同的, 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综合起来思考, 形成完整的表象之后才能做出对物体的正确判断。
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案】推荐阅读: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09-08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10-21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B卷12-17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观察物体》说课稿10-09
物体观察活动教案小班12-13
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写观察日记05-24
四年级上册二单元作文:观察昙花一现12-16
观察物体 教学设计07-26
关于《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9-13
观察物体知识点总结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