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培训

2024-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送教下乡培训(共10篇)

送教下乡培训 篇1

株洲县南洲镇昭陵学校 龙思

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送培到县的培训学习。在培训期间,我有幸听到了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方面的独到的见解,亲自观摩了几位名师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几天的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身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接受了新思维、新观念的洗礼。上课的老师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教学方面的新观念、好方法;教师心理方面的自我健康调适,而且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出路,点亮了明灯。名师、专家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也使我倍受感染。

同课异构的教学给了我今后调控课堂有效性的实践指导;在课程改革实施的几年中,我们的教育教学无论在理念、方法、过程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地研究、探索、实践着。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该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的。有效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为根本宗旨,要遵循教学规律,要关注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要提倡方法的多样化,而且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支撑。我尤其感到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高低对有效教学是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支撑。专业素养高的教师,他的课堂才会丰富多彩,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他在课堂调控上会灵活多变。教师一定要具备反思的意识与实践意识。

我更加体会到对于数学学科,如果是专业老师教,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数学思维还是发展学生的思维,都是具备专业性质的,不是其他教师教授书本知识能够达到的,不是专业的数学老师或许能教,并且能教得好,但是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还是有局限性的。

送教下乡培训 篇2

然而,从本县市小学语文学科组织开展的一些“送教下乡”活动来看,效果并未达到最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地域广、学校层次多、教师队伍庞大,而“送教下乡”活动按照惯例一般为到一个学校去上几堂课,再加一个报告,覆盖面非常小,受众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由于送教下乡活动往往都是教研室“一厢情愿”,送教内容缺乏针对性,送教方式缺少互动性,观赏性有余而研究性不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破解困局,如何有效激活“送教下乡”活动的“造血功能”。

一、调查与访谈:倾听来自基层的心声

1.一线教师的心声

我们曾经对“送教下乡”活动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本市乡镇学校教师。通过调查,我们得到以下反馈信息:

问题一:你对“送教下乡”活动的意义怎么看?统计结果显示,超过80%的教师认为“送教下乡”活动“很有意义,应积极开展”,这是我们开展好“送教下乡”活动的有力支撑和信心所在。

问题二:你最欢迎什么样的送教内容?统计结果显示,“名优教师的课堂展示与观摩”最受欢迎,受欢迎程度高达85.6%,这充分说明了教师对“课堂”的高度关注;同时,“一线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学科教改的前沿信息与理念”、“优质的课程资源”,也比较受教师欢迎,受欢迎程度均超过了50%,这也说明“送教”的内容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

问题三:你最欢迎怎样的送教方式?统计结果显示,“课堂展示与观摩”是最受教师欢迎的“送教”方式,受欢迎程度高达89.7%,这继续表明了教师对于“课堂”的高度关注;同时,“现场互动交流”、“网上自主交流”等方式的受欢迎程度也在50%左右,这说明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送教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受到教师的欢迎。

问题四:你最欢迎什么样的送教者?统计结果显示,“一线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成为广受欢迎的“送教者”,而“专家学者”的受欢迎程度并不高,这说明广大教师更关注教学的实践层面、操作层面和经验层面,他们更加欢迎能够接地气的送教者。

2.学校管理者的心声

我们就“送教下乡”活动对乡镇学校的管理者进行了不记名访谈,以下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心声:

小学校长:教研室组织“送教下乡”活动确实很有意义,我们也是非常需要和欢迎的。教研室组织的活动希望能少一点检查、考核、评比,多一点指导、培训、交流。

小学教导主任:关于教研室命题的期末统测,城区学校平均成绩高达90分以上,乡村完小则低至70分之下,差距太大!现在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应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的经验交流,让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能够实现城乡对接。

小学教科室主任:教研室的“送教下乡”活动有时感觉像“送戏下乡”,虽然内容和形式都很精彩,但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只是在观赏,而不是参与。“送教下乡”,从名称上就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我们基层学校的教师在这种活动中似乎缺少话语权。

二、突破与创新:激活“送教下乡”的“造血功能”

1.列菜单、聚热点、求适用,实现“送什么”的突破与创新

(1)列菜单。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群体对于送教内容的需求和关切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更需要前沿的教改信息和理念,有的更渴求教学教研技能的培训,有的更欢迎名优教师的课堂观摩与研讨,有的迫切希望能在选择和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方面得到指点和帮助……考虑到这些情况,我们尝试推出了“菜单式”的送教办法。学年初,教研室先将拟送教的主题和内容列出一个菜单,供全市有需求的镇乡学校自主选择,然后再来统筹安排本学年的送教活动。我们开列的菜单内容既有名优教师的优质课例,也有一线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还有已经取得成效的课题成果。同时,我们也欢迎乡镇学校根据本校教师、教学的实际,在我们开列的菜单内容之外提出相关送教内容的申请,我们教研室根据其申请,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2)聚热点。自2011版语文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语用型”课堂、“学为中心”的课堂、儿童阅读与国际儿童阅读素养研究(PIRLS)、课程评价改革等成为小学语文教研的热点。因此,我们“送教下乡”的内容也围绕这些热点来精心选择。2013学年开始,我们先后开展了“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策略、儿童整本书阅读指导、基于预学的单篇课文教学等主题的“送教下乡”活动;同时,围绕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的建设、国际阅读素养研究与阅读能力评价、中外母语课程比较等主题,把相关学习资料整理打包,通过QQ群传送到全市各个镇乡的小学语文教研组长手中,供他们日常学习、领会,并定期组织现场汇报、交流活动。

(3)求适用。送教的内容不仅要聚焦于教改热点,更要适用于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适用的才是最好的。本学年,除了传统的“好课下乡”和“报告下乡”之外,我们还尝试了以下几种新型的送教内容,特别受老师们欢迎。

班级会诊。由老师自己提出申请,教研室组织核心项目研究团队成员对相应班级情况进行会诊,并提供详尽诊断报告,提出今后的教学建议。

项目规划。由学校或老师自己提出申请,教研室组织核心研究团队成员根据学校和班级实际情况为其量身设计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语文课程规划,可以是语文整体课程规划,也可以是某一项目(如低年级评价)规划。

实用策略。根根老师们提出的要求,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提供实用性策略。如三年级习作起步教学的五大策略;高年级课堂小组讨论有效组织策略;说明文教学五大策略。

焦点访谈和实战示范。由教师们提出教学中的疑难、操作中的困惑和送教心得进行对话交流,然后特别就某一具体话题进入实战性的示范与讨论,将传统早已命好题的送教变成在解决教师困惑的情境中演示研讨的送教。

2.大整合、建网络、促互动,实现“怎么送”的突破与创新

(1)整合高效。受时间、精力所限,教研室不可能频繁地组织“送教下乡”活动。如果换一种思维,能够把我们组织开展的其他活动与“送教下乡”巧妙地整合起来,不是一举多得吗?比如,2013年,我们教研室与普教科联合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师生共读一本书”优秀阅读指导课评比活动。我们在策划本次活动的时候,打破过去全市性的教学评比活动通常集中在城区学校进行的惯例,在全市设立12个比赛片区 (小学、初中各6个),各个片区均安排在乡镇学校,便于周边乡镇学校的语文教师就近现场观摩。这样一来,本次课堂评比活动就与送教下乡活动有效地整合在了一起,辐射到了全市33个镇乡的所有中小学。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参加本次评比活动的语文教师达到1000人次以上。通过本次活动,那些原本只在城区少数学校先行先试的“儿童阅读”、“师生共读”、“整本书阅读”等新课程理念和策略,迅速在全市各个镇乡学校广泛传播。

(2)网络覆盖。亲临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现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送教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面对面地交流与互动,在送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但我们感觉这种现场送教的方式有其缺陷:大家碍于情面,在交流讨论的时候往往好话、套话多,真话、实话少;受时空限制,活动到后来就常有匆匆走过场、草草鸣金收兵的感觉。自2013学年以来,我们又另辟蹊径,利用信息化时代的有利条件,积极探索和构建“送教下乡”的网络模式。2013学年以来,我们全市小语学科在教研员的组织与发起下,逐步组建了面向全市不同小语教师群体和层次,有着不同功能定位和交流目的的QQ群、讨论组。教研室重点组建了全市小语核心项目研修团队QQ群、全市小语教研大组QQ群;各镇乡小语教研组长再组建本镇乡学校小语教师QQ群。这样,就以网络的方式将全市城区学校、镇乡中心学校、农村完小的语文教师联系起来了。QQ群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全市城乡学校之间、不同教师群体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也极大地节省了组织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成本。网络传递、学习和交流使原来单个学校几年都难得轮到一次的“送教下乡”活动基本能保证每月一次研讨,平时也能随问随答,按需送“粮”。

(3)上下互动。我们认为,送教活动中,送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并不是给予和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关系,双方应当构成学习、研究、践行的共同体。2013学年第二学期,市教研室根据上级要求和教改形势,取消了全市小学一、二年级的书面期末考试,要求各校自主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的评价方式。这对于已经习惯了考试评价的学校、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决定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动全市小语教研组长和核心项目研修团队成员从本校实际出发,自主设计低年级小语学业评价方案,并将方案上传教研室。教研室择优挑选有代表性的十来个方案(有诸暨城区学校的,也有乡镇学校,还有省内其他知名学校的) 上传至QQ群的共享文件夹,让大家相互阅看,比较讨论。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实现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还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理念。

3.广猎人、静孵化、再培育,实现“谁来送”的突破与创新

(1)随处“猎”人。教研室每年组织的各类竞赛、评比、研讨活动很多。作为教研员,一方面要精心组织和策划好各项活动,同时通过这些活动的平台发现各方面的人才和苗子。比如,通过优质课评比活动,我们发现了课堂教学方面的苗子;通过论文评比,我们发现了会思考、会写文章的苗子;通过命题工作的研讨,我们发现了在教学评价方面有想法、有能力的苗子;通过课题申报和评审,我们发现了善研究、会做教科研的苗子。一旦发现了方方面面的苗子,我们就想方设法把他们吸引过来,凝聚起来。这对于教研员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职责所在。2013学年,小语教研室利用这些常规平台,发现了近三十位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型教师。同时,从本学年开始,教研室还尝试“送教者自荐”,全市各校如有好的课、讲座和经验,可以按相关要求完成自荐工作,教研室认定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再安排送教。

(2)耐心“孵化”。发现苗子,目的是为了建设一支能够担负使命、引领教学、做出示范的送教队伍。这是一项需要静心和耐心来陪伴的长远支柱性工程。近几年,我们市教育局在中小学名师培养和名师工作室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名师工作室成员也成为了送教下乡的一支重要队伍。为了培养更多的“名师”,进一步壮大送教队伍,自2013年开始,我们教研室小语学科又推出了新的举措———开始了组建“诸暨市小语核心项目研修团队”的实践探索。我们先期组建的是“儿童阅读素养研究核心研修团队”,本团队采取个人申报、学校同意、教研室审定的程序进行组建,初定3年为一个研修周期。研修人员预设为10人左右,但由于教师申报踊跃,目前规模已达到30多人,基本上把全市最优秀的一批小语教师汇聚了起来。组建本团队的目标是以项目研修为载体,发掘和培育一批关注儿童阅读素养发展的研究型教师,提升诸暨小语学科在儿童阅读领域的研究力和行动力,并逐步发挥研修团队对全市各街道、镇乡学校、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从而整体上推进诸暨小语课改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支研修团队建设好了,也将是诸暨市小语学科“送教下乡”的中坚力量。

(3)再度培育。在“送教者”队伍的培养上,我们把核心项目研修团队成员作为主要对象,对他们采取了目标导向、专题培训、任务驱动、活动历练以及“走出诸暨”等多种途径来进行培养。我们逐步将小语学科全市层面的一些常规性工作放手给有能力的研修员去做,并加强常规工作的研究性,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加速成长。比如,每次的送教活动中,我们都会选定几位核心成员,从选题到选人、到活动方案制定,让他们全程参与。活动的组织和主持工作也尽可能交由他们去承担。参与一次送教组织活动,实质上相当于经历了一次深度的专业培训。此外,我们还让送教者根据送教主题,提出自己的意愿,我们想方设法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参加省内外各种高水平的教研活动,以“送教”为平台,为其提供再继续深化的培训机会。对送教者的再培育,既是借送教平台提升全市核心送教者的研究能力,同时也保证了整个送教活动的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尝试构建送教网络,对送教内容、形式和方式进行创新和突破,并借送教平台发展多层次各区域教师的专业能力,激活“送教下乡”的“造血功能”,变送教这项常规活动为更多教师参与的主题式研究性活动,从而实现送教活动的效率最大化,专业持续性发展的可能化。

参考文献

[1]凌雁.中小学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第三次研讨会综述[J].浙江教学研究,2013(6).

[2]罗燕.架起区级教研与校本教研之间的桥梁[J].天津教育,2011(3).

送教下乡管理四环节 篇3

——建,即选好点,建好班。这是开展送教下乡的基础性工作。把握的问题主要有4个。一是坚持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即坚持开设的专业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农业开发、技术推广项目相结合,突出蔬菜和养殖等高效农业或新兴产业建班,实行分片集中就近招生,教学班一定要建在村里或园区里,学员上课不超过5里地。二是坚持适度规模、稳步推进。每县的学员规模一般控制在100~500人,开设专业不超过2个,每个班50人左右。初期时办2~3个班,然后由少到多,宁少勿滥,保证不出问题。三是考虑交通比较方便,离县城距离比较近。四是要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要完全按照全日制的班级和学员进行管理,统一编班,统一管理,每个班级要配备双班主任或辅导员(村干部为班主任,农广校老师为辅导员),设立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等。

——管,即加强整个送教下乡工作的管理。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健全和完善送教下乡教学管理制度。根据送教下乡办学特点,农广校重新修定完善了20多项制度,包括《教学管理规定》、《考务管理实施办法》等,对教学点、教学、学籍、考务、专兼职教师、班主任、学员、教学档案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并明确了各级分校的工作职责。二是严格教学督导检查。送教下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落实教学。为了保证教学的落实,农广校强化了教学检查与督导,成立了教学督导体系,在学期全过程各时段,通过突击实地检查、电话查访等方式,对全省各教学点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抽查,总的来看,教学落实情况是比较好的。三是加强助学金和免学费的管理。农广校对涉农专业免费教育学生管理和资金申请及使用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对于学生学籍、资助和免学费等工作,对教学班组织不力、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的教学班,坚决停办撤班,对上课考勤不达标的学生,坚决予以劝退。四是健全教学过程的档案资料。

——学,即教学,抓教学环节的落实。教学是整个送教下乡的核心工作,是硬道理。主要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一支送教下乡的师资队伍。要落实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需要有一支符合办学规模要求、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支撑。农广校要求开展这项工作的县校的专兼职教师必须配备到40人以上,其中农广校专职教师不少于13人。充分发挥农业部门专家聚集的优势,选聘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名师授课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下大力做好农广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选派专职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师资培训,并组织基层专职教师开展教学大练兵、教学能手大赛、说课比赛等活动,2010年农广校举办了全省教学能手大赛。这些措施有力地提升了农广校的整体师资水平,促进了全省农广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开发和选用适合送教下乡的教材。河北省教育厅2011年组织力量编写了一套针对涉农专业送教下乡的教材,很受欢迎。这套教材的特点就是学用结合、理实一体,形式活泼,适合学员边讲边练、边学边干、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三是打破传统的施教顺序,按照动植物的生长周期科学安排教学进程。四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可以根据种养专业的特点,采取课堂讲授、光盘视频辅导和田间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保证每周平均有两天半上课,农忙时多上实用技术课,农闲时多上公共文化课。

——用,即学用结合、学以致用。送教下乡招收的学员基本都是职业农民,都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项目,对这样的学员既不能以普通学生来看待,也不能以普通农民来看待。通过组织他们参加集体学习,应当使他们率先应用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成为当地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技术推广员。这批学员生活在农村社会,并直接从事着农业生产,现在接受全面系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及专业技术都有了新的提高,他们应当在农村社会发展中,成为新时代、新风尚的模范,成为生产经营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河北省农广校

送教下乡培训总结 篇4

今秋,我们激情满怀,欢聚一堂,在柳河东影院聆听了黄局长的讲话。黄局长深刻分析了当前的教育形式,为我们柳河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柳河教育的建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我更加端正思想、明确职责,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为做一名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师而努力。当黄局长宣布本次培训正式启动的那一刻,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全体教师对本次国培的高度认可,是大家对自我提高的热烈渴求。

今秋,黄宝国教授踏着秋风,沐着秋雨,为我们带来了“差点教育”的新理念。黄教授的报告幽默风趣,以传神的语言表述、鲜活的案例分析、前瞻的教育理念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老师。使大家领略了教育智慧与艺术,领悟了教书育人的真谛,获得了心灵感悟和情感升华。“尊重差异、研究差点、缩小差距、共享差别”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只有顺应了各自的特点和个性才会得到最佳的发展。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费孝通曾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要学会与人共享差别,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黄校长是个从农村来的师范生,依靠作文教学的研究,大胆创新,独树一帜,成为了今天的硕士生导师。他成功的实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努力拼搏,一切皆有可能。

今秋,我们蓄势待发,心情澎湃,相约在实验小学的音乐教室,开启了“柳河县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培训”的“破冰之旅”。在培训组领导和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教室里窗明几净,小组座椅摆放整齐,条幅熠熠生辉,学员井井有条,可见培训组领导和老师为此次培训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一切都使我们深受感动。杨连发老师德才兼备、博学多才、妙语连珠,一首小诗更是趣味横生;王学芳老师仪态儒雅、卓尔不群,宽厚谦和;孙贺霞老师字正腔圆,主持如行云流水,话语恰到好处,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员;摄影老师捕光逐影、鬼斧神工、给大家留下了瞬间永恒;王凯歌老师落落大方、秀外慧中、天生睿智,活跃了班级气氛,使每个组的成员在很短的时间内融入了小组,融入了培训班。培训组的老师以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不懈的努力,融化了坚冰,使大家感到了温暖,感到了培训班活泼、向上,充满青春的气息的氛围。培训组的老师们也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我由衷的敬佩他们。

今秋,我们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杨主任对本次培训的目的和内容,具体流程做了详细的解读。使我们明确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主题,明确了培训的具体任务和目标,为我们接下来的培训指明了方向。贾玉凤老师又从作文教学方法、方式和实践等方面对我们学员进行了指导。使我对作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使自己幡然醒悟,瞬间有了较大的提高。贾老师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的研究态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我望尘莫及。差距就是我学习的动力,我会充分利用这次国培,努力提升自己,使自己在作文教学上有质的飞跃,让自己的课堂熠熠生辉。

送教下乡培训个人总结 篇5

感受之一: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教育思想简洁明快,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总结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总结。老师的作用体现在加以组织指导,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自主者,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授课时,有许多老师的问语都体现了“以学为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一个平等的理念,如“你们班谁乐意读?”,“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吧!”,“大家愿意听谁的评价?”,“你愿意听谁对你的评价?”等等。这种与学生间的正真的平等的交流对话,正真关注学生、与学生共同商榷,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凝聚力,学生们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下面的执教也就变得更加轻松、游刃有余了。

感受之二:找准文本的切入点、厚实的底蕴、灵活的应变及较好的心理素质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纵观两堂较为优秀的课,这四点无一缺失。在执教前,他们阅读文本深挖教材,找准文本的最佳切入点,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课堂生动活跃,井然有序。

感受之三:语文教学要牢抓基础教学。

无论文言诗词,还是散文戏剧,无一例外的重视朗读教学,在教授学生朗读方法中以读促学,达到赏析诗句、赏析文本的目的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心得体会。重字词积累。几乎每节课不管什么文本都注重了文中的生字,这一点让我十分欣慰。语文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一门学科,字组成了词,词组成了句,句组成了段,段组成了篇,我们怎能不去关注字词教学呢?重方法的传授。这两节优质课,无论是诗词、散文的朗读,还是片段的仿写,亦还是文言文、古诗词的背诵,都无一例外的注重了方法的传授。

感受之四:美丽的尾巴还要吗?

有的老师下课铃早已吹响,他却似乎没有听到,还在问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提问着一个又一个的学生,他们真得没有听到下课铃声吗?怎能听不到!只不过是还没有完成自己的预设,自己冥思苦想的比较成功的教学环节一定要让评委老师们一睹风采,岂不知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作为老师,也许是“旁观者清”,执教者“当局者迷”,也许是缘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感受之五:听课活动后的评课交流受益大。

把发言权交给在座的老师们,让他们积极的参与评课,并说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听课教师把自己的疑惑和听课体会反馈给执教者,参赛老师把自己的设计思路讲给大家听,更多的是互相探讨些问题和交流些经验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总结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在下午专家的专题报告中,我们又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比如,语文教学首先是内容的整体把握,然后再进行字词句段的逐个击破,这样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是一头雾水了,语文课堂也不再是雾里看花——模模糊糊一大片了。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 篇6

2016年11月1日,我参加了宁县城关小学和湘乐学区联合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通过短暂的一天“送教下乡”活动的学习,我听取了王倩老师的《I have a pen pal》和杜会玲老师的《比的基本性质》两节课。对我而言这是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收获颇多。现简要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双方校领导非常支持我们的“送教下乡”工作,宁县城关小学的王倩教师和我们共同进行了教研活动,围绕“如何加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一主题,我们共同选择了《I have a pen pal》进行了评课,说课,并就此进行了专题讲座,相互交流看法,吸取经验,使我们对英语课堂实现趣味性,有了一定的观念认识和经验成果,并且将它作为今后英语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去不断研究扩展,更好地实现快乐美术课堂,促进学生乐学好学,全面发展。

其次,我感受到了城区教师教学方法的独特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这次送教下乡培训活动让我获益良多,特别是城关小学的老师在一起探讨研究,如何真正的走到学生中间,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真正的以人为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让我们思考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把握这个“爱”的范围。

我非常欣赏王倩老师说的“要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其实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往往教师却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乏对生命、精神的关怀。我们要知道教师不是学生的生活保姆与知识供应商,而是学生的精神成长的关怀者;他的职能不是提供给学生什么,而是使学生发展自我的智慧创造各种机会与学生一起成长。因此我认为,教师只有关怀学生精神健康成长,才有可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才不会产生虚伪的结果。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所以我认为: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做个终身学习者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应向个性化、研究型、创新型教学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反思—研究—升华,培养科研意识,对教学问题跟踪研究,使之课题化,并总结成果,形成个性和特色的理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理论支撑。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个思考的实践者

对于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语文工具性的偏失、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字词教学的忽视等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和变革。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必须是个思考的实践者,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最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做到“省时高效,整合简约”。

三、在教学中,教师要服从于学生的学,当好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儿童,相信儿童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儿童,俯下身子看儿童的生活,平等参与儿童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儿童,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儿童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

构建送教下乡课堂教学研讨模式 篇7

一、主讲一备———预设目标, 写出教案

首先送教者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针对实际需要和存在的问题设计送教下乡计划, 计划设定之后, 先根据本次送教下乡的目标, 确定课堂教学的课节及教学内容, 推荐或指定主讲教师并通知备课, 备课的重点关注点有二:其一关注教学内容及目标的达成, 其二, 关注本次送教下乡突出的主题。主讲教师在熟悉教材、基本了解学生后, 根据本次送教下乡的目标写出教案, 制作课件。本次备课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 结合授课班级学生发展水平确定好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与延伸、方法与态度启迪及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切忌脱离实际、华而不实、摆摆样子的课堂教学。

二、课前说课———重审设计, 阐释教法

送教下乡队伍到达送教学校后, 组织所有参与教师分学科与送教专家一起听主讲教师课前说课并展示教学使用工具及课件。通过说课, 一是让主讲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理清教学思路, 熟悉教学内容, 关注教学设计细节。二是让参与教师明确主讲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使用的课件和工具, 了解课堂要体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三、集体研课———集思广益, 研究教材

主讲教师说课后, 由学科教研员主持集体研课, 参与本次送教下乡的所有教师分学科参加集体研课活动。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尤其授课班级原任课教师应将本班学生发展信息及学科学习状况等提供给本次主讲教师。这个过程是传播主讲教师教育思想, 激励全体教师研究教材的过程, 不同阅历、经验的教师, 对教材的理解并不相同, 再加上教研员的参与, 共同研讨, 集思广益, 就能使主讲教师从多个侧面理解与把握教材。同时, 通过集体研讨, 让参与教师进一步理解主讲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在听课时与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 思考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与教学设计意图的科学性, 从而得到启发,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主讲二备———广采博纳, 不断完善

根据集体研讨时教师们的建议, 主讲教师重新审视教学设计, 进行第二次备课, 完善教案, 补充或修改教学支持工具及课件设计。这次备课, 主讲教师将集众人智慧于一体, 从较高层次完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环节跟进、活动安排、板书设计、课件使用、作业设计、课堂延伸等细节都要一一思考, 追求完美。当然还应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防止设计太死板, 使教学放不开手, 影响教学效果。

五、主备作课———教学实践, 达到目标

这是送教下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核心环节, 主讲教师经历了一备、说课、研讨、二备之后, 在班级上课。前面过程中谈到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策略及整个教学设计, 都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实践, 但也同时体现着主讲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全体参与教师都带着已经定好的“谱”来听课、观课, 并结合集体研讨时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审视和思考课堂, 同时观察学生学习状况, 分析教学效果。

六、课后检测———以学论教, 明确效果

每次送教下乡课堂教学内容确定以后, 教研员按照课程标准、教材内容, 结合本地学生实际设计好比较科学的测试工具 (问卷或试题) , 上课结束后, 组织听课学生进行测试, 收集课堂信息, 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从三维目标分析教学效果。这一测试结果也直接提供给主讲教师, 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将结合听课、观课情况及测试结果分析本次课堂教学, 以学论教, 从中找出问题, 总结经验。

七、课后说课———反思教学, 总结得失

整个活动中每位参与教师都是受益者, 但受益最多、体验最深的就是主讲教师, 说课之后, 他必然有独特的体验, 有成功感, 也有许多遗憾。课后说课, 是一次彻底的反思, 如果说前面的研讨都是预设、是理论, 现在说课则是在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 问题能以案例形式展现, 方法能在过程中展现, 经验能以成绩说明, 风格能以课堂为证。

八、集体评课———寻找问题, 总结经验

全体参与教师听了主讲教师课后说课之后, 也有许多话说。这就要组织总体活动中的第二次集中大研讨, 参与教师不仅要评论主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还要思考第一次研讨时大家的观点及自己的意见, 看看大家集中研讨的东西有多少得到了教学实践, 效果如何, 反之, 还有哪些问题未能得到实践或者效果不佳。对于参与活动的教师来说, 这个过程是一个总结与提升的过程, 经过这八个过程之后, 所有的教师对本次进行的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从目标确立到方法设计, 从教材分析到学情分析, 从教师活动到学生活动, 从备写教案到课件设计, 从教学到测试无法不进行认真的思考。

九、主讲三备———取长补短, 精益求精

送教下乡培训 篇8

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自2009年以来,邢台市紧密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邢台农业学校为代表的23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全市深入开展了“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2011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村委会给她的信上批示:“‘送教下乡’的做法很好。职业教育就是要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农村,适应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服务,才能体现价值,才能更有作为。”

积极探索,试点起步

教育部2009年海南会议一结束,邢台市即根据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关于开展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可行性报告》的精神,结合邢台市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精心筛选了市农业学校、南宫市职教中心两所农业类专业优势明显,领导班子开拓精神强、师资力量雄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开展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的试点单位。

2009年4月23日,“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启动仪式在邢台市农业学校正式启动。由此拉开了邢台市乃至河北省、全国“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帷幕。事实证明,该项工作一经开展,就受到各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短短两周的时间到该校报名的农民学员就有12000多人。经过精心安排,2009年春季两所学校就招收送教下乡中职学员5000多人。

通过试点摸索,送教下乡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政治基础。中央连续几个一号文件都是针对三农问题的,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问题。二是具有广泛的组织基础。开展送教下乡工作,深受农村基层组织的欢迎。三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大农民不出家门就可以免费读中专,他们十分拥护送教下乡工作。四是具有广泛的职教基础。农业类学校,通过送教下乡找到了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农业类教师找到了当教师的感觉。送教下乡为职教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由点及面,稳步铺开

2009年7月河北省教育厅“送教下乡”会议之后,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根据上级领导的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严格把关,试点起步,稳步推进”的工作指导思想。7月23日,组织县市区教育局和所有中职学校在邢台农业学校召开了“送教下乡”现场会,转发了省委组织部、省农工委、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送教下乡”、加快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意见》(冀组通2009]27号)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的通知》(冀教[2009]3号)文件,并结合邢台市实际提出了具体要求。

会后,各县市、各学校积极行动,踊跃承担“送教下乡”教学任务。经过精心筛选,选定了23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承担送教下乡这一特殊任务。各承办学校均建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县委组织部、农委、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送教下乡领导小组。

2009、2010两年全市招收“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学员3万多人。两年的成功实践使农村的大批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户、复转军人等有志青年,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从各地返乡的农民工,接受正规的中等职业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掌握生产经营技术,成为具有一定技能、可自主创业或再就业的新型农民,其中的优秀分子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强化监管,严把质量

邢台是河北省及全国开展“送教下乡” 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发源地,也是各地“双带”学员人数最多的地区,为保证质量,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市教育局加大了监管力度,确保“双带工程”健康发展。

建章立制,规范送教下乡行为 市教育局制订了《邢台市“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工作检查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从教学点设置、教学设施的购置、师资队伍等方面对送教下乡进行科学规范。

加强检查与监管,确保将送教下乡落到实处 2009年,市教育局对所有申报承担“双带工程”任务的中职学校逐一进行评估,找出了问题,提出了要求。2010年,市教育局又对所有教学点进行了一次普查,了解送教下乡开展以来成功的做法和实际效果,以便进一步巩固提高。

工作调度与交流,确保送教下乡健康发展 2009年11月,在市教育局召开的送教下乡工作汇报调度会上,各承办学校汇报了开展“双带工程”以来的工作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各学校之间交流了成功的经验。市教育局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之后,市教育局抽调专人不间断地对各学校、个教学点进行调研和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方法,使“双带工程”健康发展。

抓好常规管理,确保送教下乡质量 常规管理是市教育局抓好送教下乡工作的有力抓手。市教育局除要求各承办学校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外,还要求严格按省市规定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切实保证送教下乡的教育教学质量。截至目前,全市共配备“送教下乡”专用车辆100多辆,笔记本电脑300余台,图书4万余册,各种实验、教学设备700余件。全市用于“送教下乡”资金投入达2000余万元。

各承办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点产业特点、农民需求、农时需要等因素,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使之日益合理。在教材选用上,在选用规定教材的基础上,很多学校自编了更加实用、更加通俗的教材,邢台农业学校、邢台工业学校、南宫职教中心、巨鹿职教中心等学校还将自编教材编印成册批量辑印。

特别是邢台农业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传统的以学生入学时间为起点,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而是根据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需要的饲养管理和田间管理技术,采用“理实合一”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直接讲授当前动植物的生产所需要从事的管理工作技术,播种季节就讲播种,修剪的季节就讲修剪,让学生迅速学以致用。

如此循环,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的教学,农民学员不仅听得懂、学得会,而且还系统地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体会到科技致富的甜头。

在送教下乡过程中,针对农民学员纪律性差的特点,采取多项措施规范教学管理。如有些教学点采取上理论课时穿插进行一些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传授。多数教学点采取一天四签到,考勤与补助挂钩,到课率与班主任,任课老师的补助挂钩,通过基层党组织使学员学习效果与村民荣誉挂钩等措施来保障学员到课率。这些措施,保證了“送教下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严肃性。

技术下乡,成效显著 开展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为广大农民朋友带来了明显的实惠。一是通过学习,各地涌现出一批靠科技知识提高产量、提高效益的致富带头人。威县苏庄的王海军在邢台农业学校园艺18班学习后,靠种大棚菜年收入达4万余元,任县大北张村申立河通过学习成为油葵种植专业户等。

二是为农民解决了许多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大部分参加学习的农民如今都能熟练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文,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解决纠纷。宁晋县苏家庄村高子义是养鸡专业户,所养鸡经常遇到不同类型的瘟疫,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在都能及时得到解决。三是促进了种、养专业户之间的技术交流。学员在一起学习的同时,经常交流各自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实现了共同提高、互利双赢。邢台工业学校在柏乡教学点牵线使任县恒通与柏乡绿野在马铃薯种植技术上成功合作,在清河教学点牵线使清河武松与威县绿源在食用菌技术上成功合作。

邢台职业教育的大胆实践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10年10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河北及邢台市送教下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在2010年底召开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改革案例推介会上,以“送教下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河北省“双带头人工程”与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重庆“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一起被列为中职教育三大模式向全国推广。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长城网、中国职成教网、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多家国内、省内知名媒体报道了邢台职教的送教下乡工作成绩。全国180多所职业学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到邢台参观学习,有100多家职业学校加入送教下乡队伍,全国数十万农民受益。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小结 篇9

全南县龙下初级中学 周丰

这些年一直在乡下教学,接触外界的东西真是少之又少。这次有幸有这个机会,参加进修学校组织的“中小学语文经典诵读”送教下县教师培训。

经典诵读,就是近年来学校书香校园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这次学习对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况且主讲老师是赣南师大文学院德高望重的教授。我很珍惜这个难得的向大伽学习的机会,在白天的课堂学习中,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课后,整理笔记,反复咀嚼消化,并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总结。经过这几天的学习,感觉自己收获不少。

经典诵读是这两年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的口头禅,自己在教学中也喊口号喊了几年,直到今天才发现经典距离自己有多么的遥远。这次明龙飞教授的<<经典的精读与略读>>的讲座,才知道,今天作品是那些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的作品,回想自己平日里的文学作品的阅读,真是感到羞愧,作为做一名语文教师,不爱读书,不常读书,更无所谓重读作品之说。也难怪在指导阅读上无从入手,知识匮乏呀!平日里,很是羡慕那些有文采的文学修养极高的人,更是羡慕文化底蕴深厚语文老师。这一次我们听了赣县博雅中学的李淑珍校长的示范课。在她的课堂上,真切感受到了真正意义的语文老师风彩,深深地被她极高的文学造诣所折服。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经典作品对人尤其是对语文老师教学素养提高的重要性。这节课,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今后的教学要改变原来为教学而教学的态度,要加强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就必须多读经典,读好经典,经典阅读成为学习生活的常态,从而接受经典作品的熏陶。

在这里,我学到了怎样去解读经典作品的文本。张艮教授告诉我们,两个解读原则,一是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事,二是文本细读。在教学中,老师用了具体生动的事例加以阐述说明。平日我们的教学都采用,知人论事,以意逆志的原则去解读文本,忽略了多元论的阐释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创新意识。西方的文本细读对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借鉴。什么是文本细读?它有着怎样的特征呢?它以文本为中心,强调文本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它重视语境对语义的分析的影响;它强调文本内部组织结构。讲到文本细读,张教授起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典故。那是,唐代朱庆馀,行卷时向张籍献上了一首诗,诗的题目叫《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而张籍也回了一首诗给朱庆。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这一唱一和中,古代文人的才情跃然纸上。这就是经典,这就是经典的文本细读的妙处。

在这里,还学到了古诗文的吟唱。通过刘汉波教授准备的教学视频我结识了吟唱,见识了陈琴吟唱及其魅力。刘汉波教授为我们详细地讲解了什么是吟及吟诵的传统,并传授了吟诵的基本方法。其基本规则是,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这第二个字“苍”读长音。刘教授还带领我们一起吟唱了《诗经.卫风.木瓜》。传授了我们两个口诀:分别是,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一三五字可随意,二四六位要分明。依字行腔气息匀,节奏点上停一停。只怪学习的时间真是太短,要学的东西真是太多了,真是意犹未尽!经过这节课,感觉吟唱相当的深奥,非常值得玩味,接下来的日子,我将带着刘教授的口诀,回去慢慢探索,践行于学生的诵读上。

在这里,我还学了古典诗词的鉴赏。文学院的黄敏教授用清新欢快的教学语言让我们明白,古典诗词解读的几种有效的方法:如品味语言,可以从特殊语音现象入手,双声、叠韵、叠音、押韵、节奏、韵律;可以从用词入手,尤其是虚词.所谓虚词不虚;可以从修辞手法入手,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等.分析意象,品味意境,也是古诗词解读的重要方法.黄教授举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透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等意象来营造一个凄美的意境来烘托征人之思.古典诗词,有着其明确的文体特征,语言的音乐性即节奏的韵律性,要求我们在诵读时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这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忽略的.古典诗词,它的结构是跳跃性的,我们的教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在解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我们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一家五口人,而没有意识到,这可不是写一家子的生活,而是抓住了村中几个场景进行描写来突出主题的。在这里,我还第一次系统地感受到了儿童文学的魅力。程菁教授展示自己女儿的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让我认识到经典的儿童文学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更让我感到自己作为一位母亲作为一位老师的不足。让我想起自已孩子及学生反馈说自己太过于严肃,不够幽默。我想可能就是童心的缺失吧。程教授不仅传播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魅力,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我想,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要收集老师推荐的部分作品加以阅读,寻找失散的童心。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有生机,才不会乏味了。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总结 篇10

一、数学课堂力求生活化,注重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些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并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重组教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课堂中,教师要善于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二、数学课堂强调精讲多练。

“精讲”,首先要求我们老师的讲解,语言要精练,内容要精确,方法要精当。其次教师要研读教材、把握学情,精准的提炼课题。做到“三讲三不讲”即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 、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不讲也会的不讲。课堂中把教材的难点讲明白,教学重点要讲清讲透。

三、精心设计练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少而精、且有层次的练习,练习有目的,有针对性。

如铺垫练习应该为新授内容服务,巩固练习是知识重难点的强化,深化练习、拓展练习应该是本节知识的拓展提高等。在练习中分层次地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并力争做到当堂巩固。

四、课堂中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当学生合作时、交流时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随时捕捉课堂生成并且合理处理。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引导,让问题解决在课堂中,而不是不闻不问或留在课后解决。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

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总结三】

虽然参加工作,登上讲台已经一年有余了,但迷惑、遗憾困扰一直常常伴随着我,特别是在这个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常常会因为找不到有效地教学方法苦恼不安至极。经验积累必然需要时间积淀,自己摸索又碰壁无数,收效甚微。我深深惶恐:教学容不得半点“凑活”的心态。而这几天的“国培送教下乡”真的如一场甘霖,滋润着我干涸的思想。盛鲁杰教授深入浅出的剖析语文教学的核心与方法,李丽娟专家睿智精彩的讲座,他们既结合实际教学又巧妙的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让我的思维豁然开朗。他们不约而同的提出新课改下教学应联系实际生活,教学设计问题化、对话的课堂、个性化的阅读。仅仅这几点,已经让我醍醐灌顶。由此反思自己的教学,收益颇多。

一、优先人文解读,意义走在知识前面。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色,还语文学科以语文味。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而有的教师却误入另一个极端,对语文中人文的东西只是蜻蜓点水一般照着参考书归纳,或者没有深入挖掘,或者脱离于人文之外的说教,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语文课堂要“动静结合”。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上一篇:数学三角函数应该怎么学才好下一篇:原来我幸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