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育人才服务中心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西教育人才服务中心

山西教育人才服务中心 篇1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西省教育厅7月30日联合下发《关于20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申报认定及考核评价工作的通知》,共同开展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申报认定及考核评价工作。

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是山西在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的成功探索,在全国属首创;得到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的肯定,相关工作已列入国家教改试点,是山西唯一列入国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工程。

自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山西省经信委、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山西省政府学位办在中心的选拔、扶持、考核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大力加快中心建设工作步伐。截止目前全省已有6所高校与41个大型企业联合建成21个省级中心。

山西教育人才服务中心 篇2

一、山西经济特色

会计人才培养, 具有专业性和区域性, 山西经济的结构特征决定着山西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众所周知, 山西是一个煤炭资源大省, 煤老板, 黄金煤是大家所谓称道的。其经济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产业结构的单一。大概山西的产业结构:煤、煤焦、煤冶、煤电占到整个工业的85%。山西绝大部分投资投入煤炭、电力等能源行业, 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全国一盘棋战略下, 山西输出了大量的能源原材料, 据统计, 其间全省煤炭的外调量达到50亿吨, 占全省煤炭产量的75%, 占全国省际间煤炭净调出量的80%, 而这些煤炭都是以极低的计划价格调出, 造成了极大的价值流失。同时, 山西的八大统配煤矿全部属国家直属企业, 比如大同、西山、阳泉等矿务局, 所有的收益全部上缴国家, 致使山西地方经济发展缓慢, 而且也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严重畸形, 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单一的产业结构。以资源高强度开发为主导的畸形产业结构也导致了山西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因采煤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浪费没有补偿机制来修复。

第二, 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其严重,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果用绿色GDP来衡量, 20年间山西生态环境损失大约占同期GDP的15%, 而20年间山西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仅为9%, 损失大于增长。60年来挖了130亿吨煤炭, 调给全国各地将近90多亿吨, 这是一个大的数字概念。这样强度的挖煤, 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 因为挖一吨煤要损害2.48吨水, 有7吨左右的伴生物, 包括石头, 这必然是对生态的破坏, 包括地表的塌陷等。

这样的情况下, 一个是生态破坏, 二个是结构单一。当然带来了对民生的困扰, 对于经济不可持续性。所以必须要转型发展。可喜的是山西正在进行综改试验区建设与转型跨越发展, 转型, 干部首先要转型, 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增强使命意识、改革勇气和拼搏精神, 向全省人民交好账, 向中央交好账。试验区建设是创新的事业, 需要有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干部, 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子, 鼓励干部群众发挥创造力, 在大胆探索实践中积累新的经验, 形成新的模式, 趟出新的路子。要保持务实作风, 在帮扶企业发展、推进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加快改善民生上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 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 为加快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提供坚强保障和动力支撑。总之, 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与转型跨越发展离不开会计人才, 而以经济转型发展为核心的山西经济建设最终决定着会计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和实施。

二、山西省会计高等教育现状

山西正在进行综改试验区建设与转型跨越发展, 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要求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山西省财政部门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大力推进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基本打造出了一支在质量和数量上能够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员队伍。截至2010年末, 全省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人员36万人, 会计师事务所282家, 执业注册会计师0.31万人, 非执业会员0.2万人。会计从业人员中, 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4万人, 占总人数的67%;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为9万人, 占总人数的25%, 其中高级会计人员0.4万人, 中级会计人员3.6万人, 初级会计人员5万人, 高、中、初级的比例为4:40:56。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领军性人才严重匮乏;会计人才结构和分布还不尽合理;总会计师职位没有能够按照规定设置, 职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会计人才的流动配置机制没能完全建立;注册会计师行业还没有做大做强;等等。具体表现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如下:

1.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没有体现山西特色, 设置培养内容没有因材施教。

会计作为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其的核心是核算和反映是经济业务, 有什么样的经济业务就必然产生相关的会计业务, 山西正在进行经济转型, 实施跨越发展形成是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地方经济特色, 就必然需要服务于山西地方经济的会计专业人才, 而山西各大高校仍然是以传统的会计目标为核心, 对于具有山西特色经济的会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该介绍那些内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等问题始终没用明确标准。

2. 教学目标不明确, 导致课程内容不规范、不合理, 无法达到会计课程培养目标。

会计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阶段, 这些教学目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已经适合当前社会需要, 形成了一边是高校会计毕业生人满为患, 一边企事业单位呼吁急缺会计人才。既是一些高校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但是课程的内容仍然没有做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调整。 (下转第232页) (上接第230页)

3. 主干课程单一, 理论实践相互脱节。

从现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的多数学校来看, 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报账型会计人才上, 要求层次也只停留在正确填制凭证、登记账薄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技能上。表现在学科体系上就是主干课程单一。另外, 会计类课程和会计类相关课程例如计算机等课程, 形成“双轨运行”且“泾渭分明”, 相互间“井水不犯河水”。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无法利用会计信息, 通过现代技术, 解决企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等方面的问题。

三、完善山西省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 改进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因材施教提高会计人才质量。

经济转型跨越发展需要并且必须依靠具有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 要突出素质教育。会计人才培养应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 注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 重视个性教育为目标, 会计人才以“能不能用”, “好不好用”为衡量会计人才的重要标准。在课程教学活动中, 要因材施教, 采取合理的成绩评价方法, 客观的体现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2. 明确教学目标, 改进教学方法, 适应会计体系发展要求。

教学目标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 以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 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会计实际问题能力, 制定有效可行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书, 使会计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合理安排、科学有序。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 将现代IT技术、系统论的观念灌输到会计教学中, 采取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手段, 通过案例、网络、实践、岗位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 保证会计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开设会计地方和行业特色选修课程。

会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或者行业发展提供决策和服务的, 同时减少学生“学一套, 做一套”学而无用的心里, 而在会计教学中大多数是以工业企业和上市公司为基准进行会计学业务学习, 忽略了山西经济的地方特色, 导致山西高校中大多数学生毕业留在山西无法就职和入职。在会计教学中开设地方或行业经济特色课程,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山西经济特色、经济发展状况、行业业务特色, 达到学有所思, 以便更好地更快地融入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中, 实现就业的零距离。

会计人才是山西省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未来5至10年, 是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特别需要各类会计人才发挥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会计人才的发展上抓住山西成为国家资源型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 科学规划, 先行先试, 锐意突破, 整体推进, 努力开创山西省会计人才事业发展新局面, 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摘要:随着山西省被确立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山西省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机会。而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 山西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文章首先概括阐述了山西省经济的特征, 其次分析山西省高等教育现状, 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 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培养环节等方面对山西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关键词:山西省,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惠男男.服务苏北地区经济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3)

山西教育人才服务中心 篇3

张卓玉同志代表山西省教育厅向工作组汇报了山西省教育管理信息化和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进展、面临的问题和举措,山西省教育数据中心将通过企业先垫资建设,由省财政在较长时间周期内分期预算返还的模式开展建设。工作组对山西省教育厅在财政现状困难的条件下,积极寻求依靠企业和市场机制的力量,采取企业先行垫资建设后移交的建设模式表示充分肯定,工作组也提出了两点工作要求,一是加快进度推进省级数据中心建设,确保2014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和应用;二是加强安全保障,在数据中心建设中同步落实安全建设,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8月11日,工作组又赶赴江苏南京对江苏省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工作进行调研督导。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苏春海、江苏省电化教育馆馆长尤学贵及其他有关处室负责同志与工作组进行了座谈。

山西教育人才服务中心 篇4

实施方案

太和县五星镇中心学校

2013-9

太和县五星镇中心学校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实施方案

为实施科教兴校、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提高教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推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人才能力建设为主题,以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养造就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为引领,为我镇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

以打造我校教育优秀人才队伍为目标,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平台,加大教育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本土人才梯队培养长效机制,到2017年,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育优秀人才队伍。

三、培养对象、模式及周期

1.培养对象

全校教师

2.培养模式

教师培养序列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本土教育家;班主任培养序列为优秀班主任→模范班主任。

3.培养周期

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培养周期为1年;模范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培养周期为2年;名师、培养周期为3年;本土教育家培养周期为4年。

四、培养方案

1.教师队伍

(1)群星计划——争创明星教师与星级化管理

按照胜任本职工作,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进步的标准,建立健全教师星级评比和管理模式,力求触动每位教师专业成长的神经,让每位教师都有梦想,每位教师都能成长,形成“人人想专业成长,人人能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

措施:学校提供平台,为教师成长服务,并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每年举行一次明星教师评比活动。各乡镇、县直学校要根据德能勤绩的综合业务成绩每三年进行一次星级考核,星级分一至五星(一星为初级,五星为最高),各星级人数按照1:2:3:3:1的比例评定。每个教师的星级考核将作为其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绩效考核和岗位设置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推荐参加镇、县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评选的重要依据。

(2)砺耕计划——培养一批骨干教师

按照能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有自己的独特教育教学风格,教学成绩突出,在本学科或专业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的标准,评选认定校级骨干教师,培养推荐镇级骨干教师。到2014年,培养骨干教师10人。

措施: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建立个人档案,纳入教育人才库管理。制定专业型骨干教师个人发展规划,通过课改研究、考察学习、交流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素质。

(3)舵手计划——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

按照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在本学科或专业范围内有较高知名度的标准,评选认定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推荐镇县级学科带头人。到2015年,培养学科带头人5人。

措施: 为学科带头人稳定、持续发展创设各种有利条件,通过理论研修与学术论坛、课例研究与现场学术观摩、反思性教学与行动研究、专题汇报与讲座等方式,对学科带头人适时压担子,不断促使专业的发展和辐射作用的发挥,积极营造民主、活跃、和谐、奋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

(4)领雁计划——培养一批学科名师

按照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示范带头作用,能敏锐把握本领域发展方向,在本领域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权威性的标准,评选认定校级学科名师,培养推荐镇县级学科名师。到2016年,培养学科名师2人。

措施: 遵循名师成长的规律,通过专家指导、理论深造、课题研究、名师访学、考察学习、学术交流和著书立说等方式,为名师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名师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配备双导师,进行个性化、分学科培养。

(5)启明星计划——培养一批本土教育家

按照能把握教育规律,引领教育改革潮流,创新教育理论,结合本地教育特点形成理论体系的标准,培养太和本土教育家。

措施:以开放的思路,积极促进本土教育家和全国乃至世界知名教育家的交流和互动,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从中汲取富有时代意义的精华,把握教育规律,选送参加国家、省级研修培训和教育改革战略专题研究班,鼓励攻读研究生学位,结合我校实际,研讨、提炼出本土特色教育理论体系,著书立说。

2.班主任队伍

春雨计划——培养一批优秀班主任、模范班主任

按照能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具有良好的班级组织和管理能力,注重素质教育,甘当人梯的标准,到2014年,培养优秀班主任3名。

措施: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构建平台,引导班主任制定个人发展规划,采取专题讲座、合作研讨、班会观摩等有效形式,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地聘请专家学者面对面培训和指导,同时发挥骨干班主任的榜样示范作用,让班主任得到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的培训,快速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管理水平一流的班主任队伍。

3.后备人才队伍

雏鹰计划——培养一批优秀后备人才

按照政治思想好、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强、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标准,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教育管理后备人才。

措施:制定培养计划,健全后备教师和管理人才培养制度,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后备人才,做到“重点后备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把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和管理人才及时放到重要岗位上,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挑大梁,在实践中增强技能,增长才干,提升后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职责义务

获得各级各类称号的教师要进一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继续完善和更新任教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自我学习、反思、完善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总结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经验并推广。

1.承担并出色完成教育教学和教研任务。

2.悉心指导、培养新教师。

3.主持、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工作,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带头作用。

4.在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咨询。

5.积极参加各级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各种评课、赛课、说课、献课活动。

6.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参加各种进修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7.总结推广教育教学经验。

六、权利待遇

1.各类优秀人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2.建立优秀人才合理使用和流动机制。在选拔任用教学业务管理干部时(包括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等)优先考虑。在教师流动中,同等条件下,根据工作需要优先考虑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3.优秀人才优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经费学校承担。

4.积极参加中心校、教育局、人才管理办公室统一组织的教学教研业务活动的,视为正常工作并计入个人工作总量,列入绩效工资考评范围。

5.各类优秀人才可以在公共空间设立自己的博客等。

6.适时组织各种专业培训、学术竞赛和交流活动。

7.及时总结推广优秀人才教育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及先进事迹,并向媒体推荐宣传。

8.为优秀人才发挥专业特长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平台,适时组织各种业务培训、学术竞赛和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辐射和带头作用。

七、考核管理

1.跟踪管理

一是结合“星级教师”评价机制,并参考自身教师考评细则,制定星级考评细则,每三年对全体教师进行星级测评,测评结果上报镇人才办,并按不低于0.5%的人数比例实施末位乡镇交流制度。

二是对各类人才实行履职情况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称号。

2.任期综合考评

各类称号按照评选周期,在新一届评选前,对上一届人员进行综合考评,考核优秀者可连任,连任人数原则上不高于70%。

3.新一届评选

考评结束后,开始新一届评选,评选人数在上一届总人数的基础上,增加20%,考评优秀的上一届人员,直接授予相应荣誉称号,新增人员通过评审后,授予相应荣誉称号。

4.评选时间

各类人才按照培养周期,在6月份完成。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立即取消其称号:

(1)弄虚作假,欺骗组织,骗取称号的;

(2)师德表现差,有损教师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的;

(3)不安心本职工作,未经允许,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

(4)教学质量差,在学年教学成绩测评中低于学校前30%的;

(5)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的;

(6)离开教育岗位的;

(7)其它应取消称号情况的。

八、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人才队伍建设领导组织,由校长担任组长,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根据计划积极开展活动,负责人才队伍的培养、管理和考评工作。制定各类人才培养和发展计划,建立各类人才成长档案,搭建成长平台,促进人才成长。

(二)政策保障

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定、制度,明确政策导向,规范和推进各项行动计划的实施。

(三)经费保障

进一步完善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机制,设立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并做到人均培训经费逐年增长。

(四)监督保障

山西教育人才服务中心 篇5

山西电力技术院完善“四个平台”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2期

山西教育人才服务中心 篇6

教职成[2014]5号

日期:2014-07-08来源:教育部网站浏览次数: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政厅(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文明办、团委、老龄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民政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计生委、文明办、团委、老龄办: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存在规模小、层次单

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全面加强、突出重点”的原则,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以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

——人才培养规模显著扩大。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为我国养老服务业培养和输送一大批各层次齐全的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创新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建成一批改革创新示范专业点,带动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推进实施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双证书”制度,基本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发展面向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各类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大力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

三、任务措施

(一)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育体系建设

1.扩大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发布养老服务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引导和鼓励职业院校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辅助器具应用与服务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通过实行单独招生、增加招生计划等,逐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通过国家奖助学金、社会捐助等资金支持,吸引学生就读养老服务相关专业。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服务类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

2.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本科教育。加大养老服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鼓励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养老服务相关本科专业,开设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老年人保健与营养、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等课程。

3.积极发展养老服务研究生教育。适当增加社会工作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社会学、老年学、人口学、康复治疗学、家庭发展等学科领域招收培养研究生,为养老机构和职业院校等输送业务骨干和高层次教学科研人员。鼓励高校加强相关学科建设,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为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二)全面提高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4.支持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依托职业院校和养老机构重点建设一批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开发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作流程、管理规范同步的实训指导方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推进实训装备的合理配置与共享,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益。

5.推进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建设。重点支持一批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改革试点。鼓励和引导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重点环节进行改革,建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专业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6.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材建设。在国家规划教材建设等项目中,加大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材建设支持力度。组织遴选、开发一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鼓励相关院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联合编写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特色校本教材。引入行企真实项目和案例,开发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7.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有行业特色的高等学校和行业、养老机构、企业建立一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开展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师培训,并逐步扩大培训规模。开展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带头人专题培训,促进教师之间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的交流,培养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敬业精神强、创新能力突出的教学领军人才。

8.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养老服务业发达国家或地区教育合作,通过互派师生、交流研讨等形式,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外优秀课程和教材,结合国内养老服务业实际,合作开发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促进我国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三)大力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9.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重点依托相关职业院校、开放大学和本科院校,开展多样化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鼓励养老服务业业务骨干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开放大学要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快信息化学习资源和平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探索建立面向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教学及支持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10.推行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双证书”制度。推动职业院校与养老服务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深入合作,实行专业相关课程的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统筹进行,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已取得养老服务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且符合条件的从业人员,可由职业院校按相关规定择优免试录取,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取相应学历证书。

(四)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养老服务业

11.推动开展社会养老事业志愿服务。积极组织职业院校、本科院校在校生到养老机构和城乡社区、家庭等进行志愿服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从事养老服务事业的热情。采取学校与城乡社区对口服务等形式,组织学生关爱、帮扶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农村留守老人。

12.鼓励专业对口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业。相关职业院校、本科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鼓励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就业。有关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纳入现行就业服务和就业政策扶持范围,按规定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积极改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作条件,加强劳动保护和职业保护,逐步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稳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教育部、民政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协同配合、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加强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和政策保障。各地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做好养老服务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继续教育等有关工作。

(二)拓宽投入渠道

积极拓宽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投入渠道,建立政府、用人单位、社会筹措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或对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提供捐助或其他支持。

(三)制定配套政策

各地教育、民政、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大对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政

策支持力度,根据本地实际和养老服务业的特点,在专业建设、师资培训、招生就业、学生奖助、基地建设等方面制定并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

(四)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制,完善意见实施监督激励机制,切实推动各项任务按时保质完成。各地教育部门、民政部门要建立实施过程跟踪、执行监督、信息反馈机制和定期评估制度,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要根据反馈信息以及监督评估情况,对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五)强化舆论宣传

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全社会关心、尊重、认同和支持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氛围,形成全社会尊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支持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教育部

民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

中央文明办

共青团

中央全国老龄办

山西教育人才服务中心 篇7

无论从时代的发展对商贸服务类人才的要求还是从商贸服务业本身的职业要求来看, 加强对高职商贸服务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信息社会的教学已不再只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问题了, 而是要教学生获取信息, 探求与个人兴趣、专业知识相关的信息, 处理与加工这些信息, 并且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因此, 培养高职商贸服务类学生的信息素养, 让学生能批判性地处理与接受信息必须成为现代教学的立足点。

1 研究现状

1.1 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许多国内外学者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 获得了大量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践, 通过全球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 已探索与总结出多种有效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例如:

荷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在中学开设了信息与计算机的相关课程。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三次研究, 讨论如何进行用户信息技能训练。澳大利亚在1992年召开了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全国会议。

美国课程管理协会通过了一项决议:信息素养, 作为有效地确定、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能够使人类在全球信息社会中充分利用存在的各种信息。信息素养应是学生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该协会要求学校、学院和大学将信息素养内容结合到学校教育的教学大纲之中。

在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也在上世纪80年代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通过在大学校园内开设相应的信息素养课程, 如文献检索课等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并且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深入研究, 实践与探索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1.2 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信息素养的概念起源于图书馆检索, 通过加强图书馆检索功能的研究与发展, 提升图书馆检索的功能,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实践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次是开设信息素养的相关课程, 依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通过信息素养的理论学习与充分实践, 奠定大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需求与学习特点的信息素养教育途径还不成熟,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2.1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培养的功能还待加强

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滞后于高职院校的建设, 高职院校图书馆无论从硬件设施与软文化上都不足以完全担当培养商贸服务类人才信息素养的重任。需要通过专业信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信息设备进行改进, 同时也要整理与信息素养相关的教学资源, 建设有价值的资源库, 才能真正发挥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中心的作用。

1.2.2 商贸服务类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结构制约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针对具体职业岗位培养技能型、知识结构横向拓展而非纵向深化的实用型人才或操作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一般是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 以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的模式, 坚持“做中学”的教学手段,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而理论知识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 也就是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商贸服务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不例外。

2 有效地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商贸服务类学生信息意识与信息技能, 使商贸服务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与信息创新能力是商贸服务类学生依托专业知识背景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备素质, 除了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功能、开设相关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外, 探索与实践符合高职学生认知体系与专业需求的信息素养教育途径势在必行。

2.1 案例导入、任务驱动型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

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知识点比较分散, 学生往往是会而不精, 知识面广且实用性强是其主要特点, 如果按知识体系设计课程会比较枯燥, 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如果把相关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案例贯穿其中,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介绍游览器与邮件管理工具的使用时可以网上求职为目标按以下思路设计案例。

第一步:搜索求职网站, 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相关的人才网;

第二步:收集招聘信息, 收藏与岗位相关的网站;

第三步:筛选招聘信息, 对信息进行处理并保存相关网页;

第四步:注册与使用邮箱, 收发求职邮件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

第五步:使用OutLook工具对邮箱进行管理。

2.2 融合信息技术促进专业课程建设

把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各专业的各门课程的教育中, 作为认知工具把信息技术渗透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中, 通过提高商贸服务类学生的信息技能使商贸服务类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信息素养。反之, 通过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促进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好掌握,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物流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对物流信息的获取与加工, 使学生能精确地和创造性地使用物流信息, 能积极地探求与创建信息, 力争在物流信息的利用与创新中做得最好。

2.3 采用各种形式的信息技能比赛提升商贸服务类学生信息素养意识

采用各种形式的信息技能比赛提升商贸服务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的有效途径。依托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协会, 组织多种形式的信息技能活动及有针对性的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信息技能活动, 使商贸服务类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提升信息素养, 认识信息时代利用与创新信息的重要性。

3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

3.1 通过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商贸服务类学生的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能进行自主地学习, 学生只有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持续发展。学习能力中包含怎样迅速、充分、有效地选拔、存储和获取所需信息;怎样利用它来解决问题;怎样打破常规重新组合, 利用它来创造新点子。通过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商贸服务类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升团结协作的意识, 从而提高商贸服务类学生的学习能力。

3.2 促进商贸服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在信息技术文化中课程改革的主要做法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 使信息技术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提供;使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融入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

通过信息素养教育, 提升商贸服务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可以使商贸服务类专业的教学信息化, 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多媒体教育技术, 使教师能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教学。

3.3 提升商贸服务类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许多学生与已毕业的学生已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创业。在校园内进行有效的信息素养教育,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商贸服务类学生能快速、准确地在网络上获有效信息, 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在网络上进行创业。

3.4 提高高职院校数字化平台的使用率

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正在飞速发展, 商贸服务类专业的教学平台与电子化的教学资源也在不断地建设过程中, 通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可以使商贸服务类专业真正地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 学生也能自主地在数字化平台上搜索适合自身的专业相关信息与相关的学习资料, 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 同时可以促进教师积极地开发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资源, 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从而促进数字化校园的更好、更快发展。

4 结语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而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培养商贸服务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充分发挥商贸服务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商贸服务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而不是知识与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同时通过对商贸服务类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道德的塑造, 促进商贸服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培养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化教育技术, 2002 (3) .

[2]张进良, 张克敏, 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8) .

[3]于维娟.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理性思考[J].现代情报, 2006 (10) .

[4]吴丹.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06 (4) .

[5]孙曙明.关于开展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 (35) .

山西教育人才服务中心 篇8

到2015年,山西省高技能人才总量将达7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7%,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将达106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8%,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21万人。日前,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全省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未来5-10年,山西省高技能人才队伍要适应工业新型化要求,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技能人才梯次培养结构和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到“十二五”末,全省技工院校学制教育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2万人(其中高级技工、预备技师在校生规模达到4.8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各市至少要建成1所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全省建设10所技师学院、20所高级技工学校、25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35所省重点技工学校。

到“十二五”末,山西省技师学院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规模要达到60%以上,高级技工学校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规模要达到50%以上,技工学校每年开展社会培训人次高于学制教育在校生数。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至少打造3-5个能够体现本校特色、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精品专业,省和国家重点技工学校要求至少打造2-3个精品专业,努力实现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双提升。

服务生态山西树立先锋形象 篇9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高举生态兴省旗帜 勇当林业建设先锋》!

听,生态兴省的号角已经吹响;看,绿化三晋的势头正喷薄冉冉。从“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信春风唤不回”的气壮山河,到“十年不懈植树,绿化三晋大地” 的万众一心;从碳汇林业的启动,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兴起;从长治全国会太行精神的大放异彩,到朔州治沙人佑卫京津人进沙退的无私无畏,山西林业人正在为三晋大地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壮美的篇章,正在向世人展示着他改天换地的伟岸风姿。

回首五年前,带着对林业的执着和对事业的向往,带着林学专业的四年所学,我从千里之外的河北只身来到山西投身到山西林业建设的大潮。当我走进前辈们用汗水和心血造就的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看见龟背山上那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朔州铺天盖地的治沙工程、十里岭上一望无际的茫茫林海……都像一座座绿色的丰碑,在昭示着前辈们造林的丰功伟绩。当我听到申纪兰“只要活一棵,就不愁活一坡”、路爱平一年穿破十双鞋造林绿化一万亩、右玉60年不毛之地变绿洲、更有王海潮为了抗旱造林带领群众冒雨上山栽树不幸坠落山崖献出了他宝贵而年轻的生命……一句句感人的话语,一件件可歌可泣的故事,一棵棵树、一片片林、一抹抹绿……都让我肃然起敬,也就是在那一刻我下定了决心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山西林业人,要为这块贫瘠的土地恢复昔日的美丽富饶而贡献我的青春。

转眼五年过去了,在我工作的岗位上,在巍峨的太行山上,到处都留下了我造林的足迹。当女儿出生时,作为父亲的我正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没能在病房外等候她的诞生,没能陪妻子度过她生命中最痛苦的历程。当千里之外父亲去世的噩耗突然传来,我正奋战在太行山上,竟没能见到他最后一眼,没能听到他对儿子最后的一句遗言。从毕业后来到山西,一年至少有两百天在基层下乡,只有过年才能回去看望家中早已满头白发的父亲,听听他对儿子说几句心里话。每当离开家的时候,看着父亲那依依不舍得眼神,泪水真的在打转。他却笑着摆摆手说:去吧,好好工作!没想到,这竟成了父亲留给我最后的遗言。说实话,每每想起都会想哭,有时后悔没能在父亲有生之年,带她来山西来太原转一转、看一看,但细细想来又不后悔,因为我知道我在做着一件崇高而有意义的事业,我更知道此刻父亲一定是在天堂静静的看着我笑。

困难不能让我低头,伤心使我更加坚强!在那段最难过的日子,是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亲人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和兄弟战友般的亲情。我倍感欣慰,生活在林业这个朴素但却温暖的大家庭,我更感荣幸,生长在这个国富民强的盛世。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能让我们变色,汶川地震的自然天灾我们更加万众一心,舟曲泥石流冲毁了我们的家园却冲不毁我们中华儿女的坚强斗志;我们更该自豪,作为林业战线的新兵,赶上了生态兴省的大潮。2009年11月,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生态兴省”战略,并明确制定了全省每年造林400万亩,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6%。省委书记袁纯清明确指出栽树就是栽历史、栽人文、栽政绩。我更觉光荣而神圣、任重而道远!我们就是要以“生态兴省”战略为指引,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着力推进现代林业转型,以改革优体制,以转型促发展,大战略推进大工程,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身先士卒,深入基层,当好林业建设的急先锋,生态建设的弄潮儿!为“生态兴省”战略的实施贡献我们最大的力量。

最后,附上一首小诗:生态兴省春雷荡,三晋大地历沧桑。借风敢破千里浪,林海扬帆今起航。

山西经济和信息化出版传媒中心 篇10

山西经济和信息化出版传媒中心是根据省两办精神,经省文改工作领导组批复和省经信委党组会议决定成立的,中心现有《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山西化工》、《山西冶金》、《机械管理开发》4家杂志。中心致力于工信领域的政策宣传、信息传播及文化服务,以编辑、出版、发行《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山西化工》、《山西冶金》、《机械管理开发》杂志为主,并向现代综合性文化产业延伸,包括出版物的策划、编辑、制作、印刷、广告等,兼具举办论坛、研讨会、展会,并提供相关咨询、培训等社会服务功能,致力打造在全国产生影响力的经济和信息化出版传媒企业。山西经济和信息化出版传媒中心的成立是我省经济和信息化领域的一件大事、喜事,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戎晓峰副巡视员指出,山西经济和信息化出版传媒中心是我省新组建的6家传媒中心中第一家挂牌的企业,这是我省新闻出版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标志着我省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要求传媒中心要以创新体制、增加活力为重点,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加快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激励制度等,为我省期刊转型工作的推进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

刘致远副主任希望山西经济和信息化出版传媒中心立足新的发展起点,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媒体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服务于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服务于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

山西教育人才服务中心 篇11

紧随行业发展态势 培养全方位广播影视人才

广播电视事业的主体人才结构是采编播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经营人员。学院的专业设置围绕一个核心—广播电视以及相关产业的各个岗位群,开设了从台前到幕后,从前期到后期,从节目制作、传输接收到经营运作的25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初步构建了结构合理、基本覆盖广播影视职业岗位群的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既考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又避免各种资源的分流,保证了全院专业体系的有机性。各个专业相互依托,有机统一,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院设立了制作系、艺术设计系、编播系、传媒管理系、基础部、影视制作中心、影视信息中心等8个教学机构,开设了影视动画、电视摄像等24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基本满足了广播影视职业岗位群的要求。2002年9月,学院影视动画、电视摄像两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影视动画专业还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专业和国家级产学合作项目;2003年5月、2004年5月,学院的主持与播音专业和影视广告专业又先后被确定为山西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产学研合作 培养高素质广播影视人才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特色主要呈现出四个基本特点:即行业一线单位参与了育人的全过程,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训练的同步性,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等,具体体现在三个结合上:

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 体现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培训过程与工作岗位结合。学院在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坚持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专业发展實际为依据,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学院已建成了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三个实训中心(制作中心、动画中心、信息中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建立了满足各专业校外实践教学需要的80余个实训基地,形成了与行业一线单位合作的有效机制。教学、科研、生产创作相结合,教师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断增强。

技术、艺术、人文素养三结合 体现为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将艺术和人文教育有机地贯穿到专业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技艺并重,具备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学院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广播影视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需要为主线,设立了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模块、职业基本理论模块、职业技术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及人文与科学素质模块等五大课程模块,保证了学生技术、艺术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

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结合 在校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行业一线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发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到下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相结合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院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与客座教授队伍。

环环相扣 培养应用型广播影视人才

学院从广播影视职业岗位要求出发,从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入手,逐步确定了“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联合创作—0毕业实习”等五个环节组成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了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专业认知 专业认知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学院通过组织新生去电台、电视台参观,与老生座谈以及对相关专业毕业作品的观摩,让学生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清楚的整体的认识,明确将要从事的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及内容,以初步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课程实训 学院在进行专业基本理论传授的同时,注重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将实训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进行专业实践。实训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训。课内实训即按照实训大纲的要求,依照实训指导书,完成相应的实训内容。课外实训则依托校内的制作中心、动画中心、信息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

岗位实践 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或提前一个月完成课程学习任务,集中一到三个月时间到行业一线参加岗位实践,通过在行业真实环境的实践,使学生接受行业一线的训练,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知。这一阶段的实训,既可以使学生检验过去两年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使其对照实际,发现差距,有针对性地完成第三学年的学习任务。

联合创作 学院实行跨系、跨专业的横向联合创作制度,学生在第五学期结合各自专业特点进行联合创作。联合创作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学生可根据电视节目制作岗位群的要求确定合作对象,并进行跨专业自由组合,这样既可以实现强强组合、优势互补,也可以达到集思广益创精品,群策群力出精品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协作、合作意识,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环节。学院安排学生在广播影视行业一线进行毕业实习,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接受真实职业环境。学院对学生毕业实习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要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参与电视节目制作,实习结束必须有自己参与创作的作品在电视台公开播出,根据作品完成毕业论文(作品阐述),参加毕业答辩。通过毕业实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为保障实践教学模式顺利实施,学院建立了包括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条件保障、制度保障、评估保障在内的“五保障”,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评估保障即根据广播影视系统的行业特点,采用督导委员督导、教务处监控、系部抽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多种手段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评估。

以人为本 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学院以培养“广播影视行业高等技能型特色人才”为己任,实施人才兴校的内涵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实践操作技能强、工作作风踏实,受到了用人单位和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2005、2006、2007年学院新生报到率分别为93%、93.4%、99.5%,2005、2006、2007年学院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0%、90.3%、92.6%。

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多种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屡创佳绩,获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其中美术系学生编辑、制作的电视文艺专题片《五台山名胜》获得山西省第十届电视专题片一等奖;《悬鱼太守》、《苹果》、《作业本》等获山西省高校反腐倡廉公益广告大赛平面作品一等奖;《小亲圪蛋》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动画大赛并获入围奖等。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多年来学院为广播影视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近万人,分布在全国各级各类电视台和其他影视制作单位,大部分已成为业务骨干,仅中央电视台就有我院毕业生400余人。特别是涌现出时政记者李东,赴伊拉克、阿富汗战地采访记者康锐和赵雪松,《三国演义》主摄像水泓,《八路军》主摄像宾主,《笑傲江湖》主摄像顾其铭,中央电视台动画部总导演蔡志军,中央电视台动画部总制片赵欣,好运达国际广告公司董事长王冀中,福建电视台的主持人李霞等一大批优秀的电视人才。

上一篇:2024年度普法工作总结下一篇:妙语连珠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