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中心部门职责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双创中心部门职责(通用8篇)

双创中心部门职责 篇1

双创部总监:李江丽

职责

负责抓好双创部的各项工作人事部主管:李江丽

行政部主管:卫亚江

项目部主管:任和

孵化部主管:王巧玲

营销部主管:王锐

基建部主管:刘涛

集采部主管:孙英洁

与管理制度,工作安排

职责

协助总监抓好各部门的日常

工作,负责人事调动、人员考勤、人员的档案体系建立、工资预算

职责

本部门的软硬件需求,每日的工作总结及会议纪要的整理,完善办公室管理制度

职责

负责项目的收集、审核、考

察及项目的风险评估、市场调查

职责

负责五大课程的研究,导师

聘请,在孵企业的跟踪服务

职责

负责本部门的对外宣传、活

动策划、组织活动以及市场调研工作

职责

负责众创空间的基础建设和

装饰

职责

为创业者提供一系列的供应

需求

研发中心主管:李小宝

职责

负责研究国家对双创的文件

政策

财务部主管:窦婉

职责

管理本部门的报销制度,让

双创中心部门职责 篇2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和完善管理。它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对单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气象部门运行现状分析

(一)运行现状

一直以来气象部门实行的是双重财务体制,2007年根据中国气象局的精神和要求湖南省局及各地州市气象部门相继成立了财务核算中心。湖南省气象局下有十多个独立核算单位,原先各单位有自己的会计,会计人员归属于本单位管理,直到2007年5月湖南省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正式组建,会计人员脱离了本单位,由湖南省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目前,湖南省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下设“综合科”“监网科”“核算一科”“核算二科”四个科室,人员编制24人,现有24人。共有14个对外报账点,办理对外报账业务,核算单位14个,设置核算账套60个。现在我们采用的运行模式是在“三权”不变的原则下,即资金使用权不变、财务自主权不变和领导签字权不变。坚持“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原则。

(二)存在问题

1. 制度不健全。

一个单位的财务管理离不开各项财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有的单位财务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虽然有制度但订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县局财务管理有待加强。有的市财务核算中心对县局的财务管理滞后,对经济业务只能是事后核算,不能对经济业务进行及时的监督核算。

2. 领导重视不够。

有的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制度执行情况如何。有的领导一味在岗位设计上尽可能地减少人员,根本不管职务相容不相容。

3. 财务控制不合理,预算执行不规范。

通过以往对全省气象部门的财务检查,发现有的地区违规使用中央财政资金,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手续。有的预算资金项目不详细,使用缺乏计划性,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缺乏有效的事前、事中的监督控制。

4. 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流失严重。

有的单位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没有进行定期盘点,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既没有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更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使资产保管不严,固定资产流失现象存在。

5. 财务管理与会计职能脱节。

各预算单位原先的会计职能被“剥离”出来,不再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只设报账员,财务收支通过财务核算中心办理,只负责会计核算业务,各核算单位负责本单位的财务管理。这样就有可能存在脱节现象。

6. 财务人员配备不足,岗位设置不合理。

在有的县局台站由于人员紧张,存在不相容岗位兼职的现象比较普遍,不能有效履行内部控制的职责,存在较大的风险。

三、气象部门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2016年6月,为了更好地加强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湖南省气象局计财处组织了一次针对省局部分直属二级单位及地州市局单位的专项联合检查。通过这次专项联合检查,发现有不少单位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财务规章制度、预算和项目管理、财务和支出管理、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针对上述问题的存在,加强内部控制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四、气象部门加强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一)健全制度,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财务核算中心管理制度,如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操作规程,岗位牵制和轮换制度等,使单位的会计控制工作有章可循。目前省局财务核算中心完善了交叉互审、网络监控等控制机制。加强了内部控制的能力。

(二)合理设置岗位

设置岗位首先要保证合理,既能满足工作需要,又要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有关人员在开展业务时,必须明确权限和责任。抓好关键人,把握住关键部位,控制住关键工作岗位。

(三)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强化监督机制

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学习,通过学习提高全体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及业务经办人员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责任和要求,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预算和实物资产的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核算中心应严格把关,防止随意超预算和扩大预算开支范围等行为发生。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做到资产有专人管理,做到账实相符,确保单位的财产安全完整。

(五)加强和完善财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职能

严格执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准则,加强支出监督管理,优化业务工作流程,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严格按制度办事。财务核算中心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做到服务与监督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做到服务到位,控制到位。

(六)实施控制强化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还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因此,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内部审计,使内部审计能独立有效开展工作。

(七)落实培训措施,提高人员素质

内部控制制度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素质会计人员的贯彻执行。因此,需对会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有效交流,使其知识技能不断更新、拓展,财会人员要由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会计转变。目前,中心组织的定期业务学习和业务互审,为财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敏锐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有关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及专业培训,使其业务水平跟上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气象部门财务核算中心所采用的模式本身就是一个较好的内控体现,我们要在做的较好的基础上改进有待提高之处,继续强化内部控制,不断开展内部控制的创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核算中心作用,促进我省气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春玲.气象单位财务核算中的内部控制措施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4).

双创中心部门职责 篇3

关键词:侦监 审判中心主义 检察应对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以来,“以审判为中心”成了刑事诉讼领域中讨论的热点,这一制度改革的推行给刑事检察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侦查监督部门的审查逮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侦查监督部门面对审查逮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准确把握侦监工作定位,突出审查逮捕的关键性作用,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值得深思。

一、对“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认识

“以审判为中心是在一系列冤假错案陆续被披露、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对各界避免冤假错案吁求的一种宏观上的制度回应。”[1]传统的刑事诉讼实行“以侦查为中心”,法庭审判主要依据侦查机关收集的在卷证据,显然这种诉讼制度不利于保证案件质量,实现司法公正。“以审判为中心”可以视为对实践中“以侦查为中心”现象的反思与革新,是一个革命性的改革目标,目的是促使办案人员必须保证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与实践的检验,并通过法庭审判的程序公正实现案件裁判的实体公正。

“审判中心体现了刑事司法规律,是公正司法的必然要求,是严格司法的题中之义。”[2]该项改革对于检察机关侦监部门审查逮捕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对侦监人员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侦查监督部门面对“以审判为中心”,必须严把案件质量关、证据关、程序关、法律适用关,坚持疑罪从无,守住防止冤假错案的底线;立足“以审判为中心”,必须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

二、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对侦监工作的新要求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必然给侦监工作带来执法理念、工作定位、证据标准、侦捕诉衔接等一系列的变化与挑战。

(一)进一步牢固树立“疑罪从无”等刑事司法理念

随着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司法理念也在转变,由“以侦查为中心”到“以审判为中心”,从“打击犯罪为主”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彰显了刑事诉讼的程序价值,与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念基本一致。“以审判为中心”要求侦查监督部门不断转变刑事司法理念,在办案中牢固树立并践行“人权保障”、“疑罪从无”等理念。要求在正确司法理念的指导下,在个案的探索中,通过长期经验的积累,形成内心确信。

(二)准确把握侦监工作定位,突出审查逮捕的关键性作用

“从程序法上说,逮捕强制措施是刑事诉讼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性措施,审查逮捕是检察机关除职务犯罪以外的所有案件介入刑事诉讼活动的开始,是起诉、审判的源头。”[3]从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情况看,主要存在证据质量差、入罪门槛低两个方面的问题。“以审判为中心”要求侦查监督部门始终严格依法办案、恪守法定标准,发挥好审查逮捕的把关作用,为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三)严格案件证据把握标准,确保审查逮捕案件质量

“以审判为中心”要求侦监部门办案人员必须增强责任意识,严格案件证据把握标准,提升审查逮捕案件质量。一方面,需对证据的客观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进行严格审查。对案件中认定构成犯罪的证据体系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论证,全面客观审查判断在案证据,保证据以定罪的每个证据都经查证属实,符合法定标准。另一方面,严格把握证据证明标准,提高审查判断证据和运用证据的能力。在审查案件过程中,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必须始终贯彻“罪疑从无、刑疑从轻”的原则。

三、审查逮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侦查监督部门审查逮捕实践来看,审查逮捕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案件证据质量差、入罪门槛低

一是公安机关不注重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将大量证据不足案件提捕,这便导致提捕案件中因证据不足而不捕的案件数量增加。二是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虽然提高了案件批准逮捕的门槛,但公安机关“构罪即报捕”的思想仍未转变,仍将大量明显不符合逮捕标准的案件提请批准逮捕,使得以无社会危险性不捕案件数量难以下降。三是公检两家、检察机关内部出现侦、捕、诉衔接断层,导致在审查逮捕实践中不捕复议复核案件、捕后不诉案件数量大幅增加。

(二)证据审查方式偏重书面审

在审查逮捕实践中,存在检察机关办案人员证据审查方式偏重书面审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案件承办人对于公安机关报捕的案件,仅关注“在卷证据”,通过审查侦查机关移送的案卷材料和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并通过分析论证作出批捕与否的决定,而不注重核实“在案证据”,不注重听取多方意见。这种单纯书面阅卷审查的办案方式,忽视了对客观性证据和全部在案证据的审查,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相背离。

(三)积极引导侦查取证工作不到位

无论是逮捕案件还是不捕案件,引导侦查取证工作不到位的问题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一是不重视引导侦查取证工作。有些案件在公安机关报捕时虽已符合逮捕的证据条件,但尚未形成完善的证据链条,批准逮捕后仍需有针对性地继续侦查取证,但实践中有的案件承办人忽视了引导侦查取证工作,或简单敷衍,或根本不提出引导意见。二是引导侦查取证工作的能力不足。有的引导意见抓不住案件证据缺陷的重点,有的引导意见因主观性较强缺乏实际操作性,难以真正发挥引导侦查取证提高办案质量的作用。

四、侦监部门应对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建议

侦查监督部门面对审查逮捕实践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应当以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为导向,充分发挥逮捕的诉讼保障功能,坚持客观证据主义,严格案件证据把握标准,提高审查逮捕案件质量;进一步完善证据审查方式,破解书面审的弊端,推进逮捕必要性听证审查实践的开展;坚持统一的法律标准、统一的证据标准,加强侦捕诉衔接,严防冤假错案。

(一)严格证据把握标准,坚持客观证据主义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审查逮捕工作中的证据审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侦监部门办案人员需要转变办案方式,通过严审细查,确保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过硬,倒逼侦查机关提升侦查质量。

1.严格证据把握标准。在办案中切实加强对证据合法性的审查,坚决排除非法证据。凡是以刑讯逼供、暴力取证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都必须依法坚决予以排除。对于其他未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收集的证据或存在瑕疵的证据,必须依法重新收集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后,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

2.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依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需要加强对证据来源、收集、固定的合法性审查。不仅要重视收集和采信有罪证据,也要重视收集和采信无罪证据,还需要深入落实审查逮捕阶段讯问的要求,认真听取犯罪嫌疑人的辩解及其辩护律师的意见,切实改变审查逮捕讯问工作形式化、虚置化的倾向。

3.坚持客观证据主义。全面审查证据,需要从定罪与量刑两方面更加注重对客观证据的审查核实。严格坚守法律底线,建立证据客观性审查机制,对在案同步录音录像进行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从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审查判断侦查机关调取证据的证明力。

(二)推进逮捕必要性听证审查实践

“按照以审判为中心的要求,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工作中,不能仅凭侦查机关移送的案卷材料和证据就作出批捕、起诉的决定,要在审查中注重核实,注重听取多方情况和意见,否则也就易于落入“以侦查为中心”的窠臼。”[4]积极顺应“以审判为中心”,要求办案人员不仅关注“在卷证据”,而且要审查“在案证据”,努力破解审查逮捕工作偏重书面审的弊端,积极推进逮捕必要性听证审查实践。

近年来,北京、上海、河北等地的部分基层检察机关对逮捕阶段建立听证审查制度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逮捕必要性听证审查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中,针对部分符合条件的案件,就犯罪嫌疑人是否有逮捕之必要,当面听取公安机关、犯罪嫌疑人、辩护律师、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意见后作出决定的工作方式。一言以蔽之,逮捕必要性听证审查是检察机关在贯彻实施新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主动进行的实践与创新。

当然由于诉讼阶段不同和客观条件限制,在审查逮捕环节不可能像法院庭审那样对所有案件采取听证的方式来决定是否逮捕,对于不适合开展公开听证审查的案件,在认真审阅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材料和证据的基础上,需要认真听取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的意见,核实重点证据、关键性证据,从而对案件作出是否批捕的决定。

(三)加强侦、捕、诉衔接,严防冤假错案

当前审查逮捕实践反映出公检两家、检察机关内部出现了侦捕诉衔接断层,这就需要坚持统一的法律标准、统一的证据标准,加强侦捕诉衔接,严防冤假错案。

1.加大监督力度,确保侦查阶段取证规范。一是通过提前介入侦查活动的方式,对侦查活动行使侦查监督权,引导侦查机关全面、客观地收集证据。二是加大释法说理的力度,使侦查机关正确认识依法收集证据的重要性,切实提高侦查取证质量。三是充分利用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的监督方式,对侦查机关在调取和收集证据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取证、违法取证等问题依法予以纠正。

2.积极引导侦查取证,有效开展后续跟踪监督。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下,检察机关需要与侦查机关加强沟通交流。一方面,需要办案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引导侦查取证的意识和能力。在增强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注意积累与公安机关侦查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水平,学习了解侦查活动规律,增强证据审查能力,避免引导侦查取证中存在主观性、盲目性和说服力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做好捕后的延伸监督审查工作,对于提出继续侦查意见书的,不能一提了之,要及时了解侦查进展,有效开展后续跟踪监督。

3.加强沟通交流,探索捕诉衔接工作机制。统一捕诉双方认识,建立统一的法律标准、证明标准,是准确适用逮捕强制措施的重要依据。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和公诉部门可通过捕诉信息共享,重大、复杂案件信息通报,案件会商,法律文书的抄送与报备,案件办理征求意见,联席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捕诉衔接,真正形成协调顺畅、配合有力的捕诉联动机制。

注释:

[1]王守安:《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对检察工作的影响》,载《人民检察》2014年第22期。

[2]陈光中:《推进“以审判为中心”改革的几个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15年1月21日。

[3]苗生明:《适应诉讼制度改革构建刑事指控体系》,载《检察日报》2015年3月4日。

信息中心部门职责 篇4

负责制订公司信息化中长期战略规划、当年滚动实施计划,制定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化标准规范;建立公司信息化评价体系、制定全员信息化培训计划。

2.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导入知识管理,牵头组织建立企业产业政策信息资源、竞争对手信息资源、供应商信息资源、企业客户信息资源、企业基础数据资源五大信息资源库。

3.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建与维护:

负责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站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及信息的及时更新,协助信息披露工作;负责公司计算机及其软件、打印机的维修和管理工作。

4.实施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管理:

负责公司集成信息系统总体构架,构建企业信息化实施组织,结合业务流程重组、项目管理实施企业集成信息系统管理。

5.实施信息资源集约管理:

负责公司信息网络规划、建设组织、制订IT基础资源(硬软件)运行流程、制定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措施并组织实施,实现IT资源集约管理;

6.实施ERP信息化项目:

负责公司ERP系统项目的论证、引进(或开发)与实施,组织ERP系统与企业状况之间关系的分析,确保公司ERP系统的顺利运行。

7.信息收集:

负责搜集与公司现在和未来发展有关的信息情报工作。

8.协助技术部门和其它管理部门

协同技术部门实施三维CAD、PDM、CAPP等项目,协同其它管理部门实施设备管理、人事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项目。

物资管理中心部门HSE职责 篇5

部门HSE职责

物资管理中心部门HSE职责

1.负责收集并贯彻执行与专业路管理相关的HSE法律、法规及上级规章制度,建立通畅的信息收集渠道;

2.负责在制定专业路管理制度和组织活动、会议时将确保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超前组织危害识别,制定并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3.负责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本部门所管辖各项专业路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HSE工作;

4.负责组织本部门人员签订《HSE责任状》,督促本部门人员落实HSE行动计划;

5.负责在组织专业路会议或活动时开展安全经验分享活动;

6.负责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专业路体系审核,并将审核结果提交公司管理评审;

7.负责分公司油料管理,协助分公司节能办公室做好油料报表统计、上报工作;

8.负责分公司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审查各单位编制的月度物资需求计划和临时物资需求计划。

9.负责按时编制、上传、报批分公司物资需求计划,并按上级审批意见组织实施;

10.负责分公司物资采购工作,提供符合分公司HSE管

理体系标准,经检验、验证合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11.负责按HSE管理体系要求,主持召开分公司物资采购招投标会议,做好物资采购招投标工作;

12.负责各类物资采购合同的签订、审核,做好采购资料的收集、保管工作;

13.负责分公司物资管理工作,做好物资检验、验收、搬运、保管、发放等日常管理工作;

14.负责组织对合格供方的评定,建立合格供方管理档案;

15.负责物资管理中心安全管理和达标建设工作。负责QHSE体系所需资料的收集、汇总、管理,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活动;

16.负责组织物资、设备供应商的HSE资质审查、业绩评价和准入管理,对公司合格供方加强过程监管;

17.负责在物资、设备采办工作中落实相关HSE要求,包括明确采购标准,签订采购合同,组织进货质量检验,收集、传递有关采购物资安全信息,对不合格物资进行处置等;

18.负责参与采购物资不合格导致的各类事故、事件调查;

19.负责组织、协调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保障工作;

20.负责参与公司组织的HSE综合大检查、体系审核等;

21.负责组织本中心人员学习掌握HSE规章制度及HSE

有关知识,对本中心所管辖的人员、场所的安全负责;

22.负责在工作述职中,汇报本中心及分管专业路HSE工作开展情况;

客服中心呼叫中心岗位职责 篇6

1.主管职责规范及岗位要求

1.1岗位职责

(1)组织制定部门战略目标,并制定具体实施步骤。

(2)制定部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绩效管理制度、排班制度、请假和年休制度、现场管理制度,并督导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及执行。

(3)结合考核结果,定期调整部门下一阶段优化目标和方案,并微调部门绩效管理实施细则。

(4)就部门所遇疑难客服问题与其他部门沟通(包括中国移动客服中心、工程部、数据部、运行维护部、安装维修队等),并协商处理方案

(5)掌握和了解部门内外动态,及时向公司高层反映客服近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1.2 技能要求

(1).熟练掌握公司相关咨询、报修、投诉、勘察、稽查等相关流程,并掌握执行相关流程的系统操作。

(2)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较好地与坐席、其他部门人员或主管沟通相关信息。

(3)熟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能较好带领部门完成公司规定的工作。

2.副主管职责职责规范及岗位要求

2.1岗位职责

(1)根据公司对于呼叫中心的部门目标要求,结合呼叫中心的现状,协助部门主管制定呼叫中心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各岗位职责制定和调整、奖金分配制度、绩效指标的制定、分析以及相应的考核方式、呼叫中心的话务量预测和相应排班方式等。并在执行中,通过对结果数据的分析,确定执行效果,并依此作出动态调整,不断提升呼叫中心整体运作效率。

(2)协助分管主任制定呼叫中心各项业务流程,并在流程的执行中,针对座席

工作时所遇到的细节问题答疑授惑,针对与其他部门工作衔接时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并不断完善、补充业务流程。

(3)当呼叫中心内部或者外部(如维修客服)流程发生变化时,提出BOSS系统相应需求,并在BOSS系统需求实现后,制定操作手册,指导座席使用和适应新的操作方式,并不断加以完善BOSS客服系统,以便提高系统运作效率。(4)协助主管部门遇到的疑难客服问题,与其他部门沟通(包括中国移动客服中心、工程部、数据部、运行维护部、安装维修队等),并协商处理方案。.(5)负责呼叫中心计算机和运营系统的日常维护、简单维修和管理。(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2.2技能要求

(1)熟练掌握公司相关咨询、报修、投诉、勘察、稽查等相关流程,并掌握执行相关流程的系统操作。

(2)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较好地与坐席、其他部门人员或主管沟通相关信息。

(3)掌握一定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能较好的协助主管管理部门,完成公司交办的任务。

3.班长职责规范及岗位要求

3.1岗位职责

(1)对于已明确客服流程,却因相关部门执行问题而引发的客户投诉,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寻求处理方案。并在得知处理方案后立即反馈至坐席,以便坐席回复用户。

(2)对于各部门发起的抢修,及时创建抢修单,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相关人员。在得知抢修结束信息后,及时安排坐席回访,并在回访确认后,完成抢修单。(3)负责对坐席的业务管理与指导工作;检查、监督员工岗位职责执行情况。严格执行《呼叫中心现场管理及卫生制度》,认真填写值班日志。对违反各项制度、业务规程、劳动纪律,要及时向主管反映。

(4)处理在工作中的重要事件及突发事件,及时上报呼叫中心主管,同时进行紧急处理。

(5)在工作中如发现其他部门人员存在严重影响客服质量的行为或流程,需及时记录并向主管反馈。

(6)协助主管做好部门管理的其他工作。3.2 技能要求

(1)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相关工作。

(2)熟悉我司运营支撑系统、亦迅话务系统的相关功能,能熟练操作系统快速处理相关问题。

(3)熟练掌握公司相关咨询、报修、投诉、勘察、稽查等相关流程,并掌握执行相关流程的系统操作。

(4)具有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较好地与坐席、其他部门人员或主管沟通相关信息。

(5)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带领小组成员良好执行部门规范,达成部门要求。

4.客服信息席职责规范及岗位要求

4.1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各项政策以及业务信息及时准确的下达,确保信息传递顺畅。(2)主持每日客服例会,介绍每日客服热点问题及临时变更流程、介绍前日服务的缺陷及考核扣分情况、对坐席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不能马上解答的问题予以记录,并在会后寻求答案,于下次晨会公布。

(3)对于每日发送到信息采编组的备忘录进行处理,如需要其他部门协助处理的事项须发送备忘录至其他项目组处理。

(4)统计每月、某周、每日相关客服数据,对于异常数据,须及时找出原因,并汇报主管。

(5)工作期间,做好对坐席的业务支持以及疑难问题解答。(6)及时更新和维护呼叫中心知识库。(7每月呼叫中心明星榜的公布。

(8)记录部门员工的考勤工作,并做好每月考勤统计表。(9)负责呼叫中心员工日常生活的后勤工作。(10)完成主管交办的其他工作。

4.2技能要求

(1)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相关工作。

(2)熟悉我司运营支撑系统、亦迅话务系统的相关功能,能熟练操作系统快速处理相关问题。

(3)熟练掌握公司相关咨询、报修、投诉、勘察、稽查等相关流程,并掌握执行相关流程的系统操作。

(4)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较好地与坐席、其他部门人员或主管沟通相关信息。

(5)具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能快速制定书面流程或职责规范,并及时发布。(6)具备一定的数据统计能力,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统计数据,制作报表。

5.投诉处理席职责规范与岗位要求

5.1岗位职责

(1)及时、有效地处理用户投诉,核实责任人,认真记录投诉内容及投诉结果,职权范围内无法处理投诉问题应及时向上级报告。

(2)处理移动方传来需要我方受理的客服事项,如账户重置、话费返充、报修等。

(3)负责处理其他途如市长热线、消保委传送的客户投诉,并及时处理。(4)在每周班长会议上,反馈本周的疑难投诉问题。5.2 技能要求

(1)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相关工作。

(2)熟悉我司运营支撑系统、亦迅话务系统的相关功能,能熟练操作系统快速处理相关问题。

(3)熟练掌握公司相关咨询、报修、投诉、勘察、稽查等相关流程,并掌握执行相关流程的系统操作。

(4)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较好地与坐席、其他部门人员或主管沟通相关信息。

6.坐席职责规范及岗位要求

6.1 岗位职责

(1)受理用户关于有线网络相关业务的咨询业务。遇到客服流程中尚未明确的问题,通过备忘录及时询问坐席保障人员,待得到问题答复后,及时回复用户。(2)受理用户关于有线网络的报修业务。须遵照客服规范执行约单、创单、派单流程。

(3)受理用户关于有线网络运营的投诉业务。详细解答用户关切问题,对于职责范围内无法解决的用户投诉,在初步安抚用户后,即刻上升至投诉处理员处理。(4)登记有线网络未确定覆盖区域的新装勘察业务。并在勘察完成后及时回复用户勘察结果。

(5)对于客服运营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须及时上报至相关负责人。如属部门内部问题,须部门内部快速解决;如属其他部门问题,交由主管通知其他部门快速解决。6.2技能要求

(1)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相关工作。

(2)熟悉我司运营支撑系统、亦迅话务系统的相关功能,能熟练操作系统快速处理相关问题。

(3)熟练掌握公司相关咨询、报修、投诉、勘察、稽查等相关流程,并掌握执行相关流程的系统操作。

(4)具有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较好地与用户沟通相关信息。

(5)接听用户电话时热情周到、认真负责,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和规范的文明服务用语,语速要平缓,用语要标准、简洁,不可急躁或掺杂个人情绪,并按照规范礼貌使用开始语和结束语。

(6)工作期间不得与用户发生争执。对用户的误解须妥善做好解释工作,对处理不了的问题须及时上报至投诉专员处理,避免与用户正面冲突。

(7)上岗前按先参加每日例会,学习新的流程、掌握信息动态、交流工作心得,了解注意事项。

“双创”背景下媒体责任的探讨 篇7

随着“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 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积极创业的浪潮, “创文化”深入人心。提倡创新、创业不仅能有效扩大就业, 实现社会公平, 更能打破阶层固化, 实现阶层之间的纵向流动。媒体作为社会责任的守望者, 在泛娱乐化时代, 应该坚守媒体责任, 最大化地实现其传播价值, 传播“创文化”, 进而在媒介共生的背景下丰富和优化电视节目生态。

二、创业类节目的现状分析

创业文化的电视传播, 以创业节目为载体。近些年来, 针对不同人群定位的创业类栏目层出不穷, 节目水平也参差不齐, 但是大多以“创新、创业、励志”为主题。创业类节目最早源于美国地产大亨特兰普的《学徒》, 该节目创造了一种新的真人秀模式, 随后被很多国家引进并模仿。我国最早的创业类节目是2005年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 随后, 央视经济频道紧接着推出的《赢在中国》广受好评, 掀起了创业节目的风潮。 各大卫视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创业类节目, 风险投资的概念得到推广, “创文化”得到了传播。

节目的品质决定了节目的市场空间和受众的关注度。视频网站的搜索指数是统计节目受关注程度的一种较为科学的工具, 是以关键词检索量、视频播放次数等为指标进行衡量的。视频网站的搜索指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哪些节目在市场上更受好评和欢迎。本文选取目前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的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网站为研究样本, 对正在热播的创业类节目进行搜索。通过搜索, 笔者发现在优酷月播放排行Top50、爱奇艺月搜索指数Top50、腾讯视频月播放榜Top50上均没有求职类节目。由此可见, 创业类节目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较其他真人秀节目而言并没有得到太大的社会关注。近些年来, 此类节目的形式有所创新, 如中央七套的《致富经》以百姓视角解读他们身边的致富明星;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以就业问题为热点, 将职场应聘搬到银屏之上, 在有一定娱乐性的同时也兼顾了职场人生、职场话题与争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浙江卫视的《赢在中国碧水蓝天间》以12位明星企业家的比拼展现企业商战, 同时也将公益进行到底, 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是, 这些节目都处于不愠不火的发展之中, 并无职场类的“现象级”综艺产生, 也没有取得明显的传播效果。

创业类节目的主办方是电视台或者传媒机构, 收视率和影响力仍然是其主要目的。如何在保证节目公益性的前提下, 丰富节目的内容, 增加节目的娱乐性?在笔者看来, 创业类节目要有观赏性, 以保证其收视率, 也要达到节目的初衷——服务于创业者。但是就目前的节目情况来看, 能拿到天使投资的成功率并不高。在制播分离的背景下, 随着制作力量的市场化和电视平台的开放, 跨平台跨区域的内容生产、创意、模式的买卖都走向市场化和专业化。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大多数向民间的节目制作公司购买版权或者共同制作, 如《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就是由江苏卫视和优米网共同打造的。电视节目的外包也导致了电视台“把关人”的身份逐步弱化, 使得“秀” 的娱乐性与公益性之间的冲突加剧, 如前段时间微博上“工人提引力波遭嘲讽”的话题。在《非你莫属》的一期节目中, 一位被称为“诺贝尔哥”的民间科学家曾经提到引力波的存在, 然而当时受到了主持人和嘉宾的嘲讽, 5年后引力波被证实。这个话题出现后, 形成了一个舆论场, 嘉宾和主持人被口诛笔伐, 这个事件给节目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也降低了媒介的公信力。难道这是一个意外吗?显然不可能, 根据节目的制作模式, 节目编导会事先与录制者进行沟通, 对录制者进行初步筛选。显然, 节目的制作者以博眼球的方式制造了这一出闹剧。这种过度的娱乐化不仅没有给求职者带来实际的帮助, 反而给其带去伤害, 不利于传递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

创业类真人秀节目只是通向投资人的渠道之一。省级卫视作为国家的主流媒体, 在价值观的传播上具有导向作用。根据“培养分析”理论, 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有巨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 人们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很大的偏离。现在, 一些主流媒体喜欢报道某企业融资多少亿, 或者某某人在创业节目中一下获得几千万的天使投资、一夜暴富的故事, 给创业者带来了很大的误导。但是这些成功者毕竟是少数, 传统的报道手法使得媒体喜欢树立典型, 这就造成了传者与受众的不对称性。实际上, 投资机构每年投资的项目中, 电视节目所贡献的比例是相当低的, 甚至连百分之一都不到。例如, 《赢在中国》是早年比较成功的一档真人秀节目, 节目的冠军会获得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的新设企业, 亚军也会获得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700万元的新设企业投资, 且每位选手抽出150名原始股东, 共同占有企业百分十五的股份。但是这个节目在收视率还不错的情况下, 也只举办三届就停办了, 后来甚至爆出有选手未获得投资, 其抽取的原始股东也并未履行职责。虽然节目的模式日益完善, 但是, 短暂的节目时间并不能让投资双方有充分的了解, 也不能具体地将投资者与选手之间博弈的魅力展现出来。

三、媒体的责任与“创文化”的传播

创业节目的播出是创业文化传播的一个过程, 媒体应该通过节目将政府、企业、创业者、普通观众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多主体互利共赢的良性创业生态圈, 坚守底线责任。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 “文化是我们关于自身故事的集合”, 而创业文化就是创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媒体对创业类节目制作框架的选择体现了媒体的价值判断, 也决定了受众将会接受什么样的“创文化”。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公民受教育程度的增加, 2015年的毕业生持续超过700万, 就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这个背景下, 政府提出了 “双创”的理念。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丰富节目内容, 创新节目形式, 把创业栏目办成受众喜爱的节目, 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托马斯·佛理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出, “扁平世界”里, 地理位置因素将被消除。媒体“创文化”的传播应该是扁平化的、多方参与的, 而不应该是金字塔式的。传者与受众之间结构过长容易导致传受之间的割裂。因此, 媒体的责任在于将创业文化传播给受众, 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新媒体时代, 媒体要坚守社会责任。传播“创文化”就是要重塑话语权, 增强媒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改变以往单向度的传播方式, 在传播信息时让受众参与进来, 培养受众的职场意识, 为广大的就业者提供切实的帮助。媒体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整合社会上的各种资源。一档成功的创业节目不仅需要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企业明星大咖、创新的节目形式, 更需要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 以便节目能够良性循环发展。笔者认为, 创业类节目需要有以下几项保障:发掘优秀创业项目, 专项项目资金投入, 投资项目服务等。要真正将创业类节目做成公益类、服务类的节目, 回归节目的本质, 娱乐性只是该类节目的一种要素而已。创业类节目的服务性质也决定了其所体现的文化注定不是走娱乐化道路, 而是严肃且具有观赏性的。 只有找准了这个点, 媒体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刘进, 曹佳音.创业文化及其电视传播探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7) :11-12.

成都构建“双创”高地 篇8

在2014年全面摸清家底,统一市情再认识的基础上,成都笃定“创新驱动”战略,在推进创新改革上,用“双创”破题,解构当前成都“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方程式。

成都决策层的思考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的情况下,成都新的发展动力是什么?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特别是在经济总量进入到万亿级后,转型升级路径成为成都决策层面临的难题。

客观上说,在跨越万亿门槛之后,成都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面临GDP增速下滑的压力。在“城市万亿俱乐部”中,无论是深圳、苏州,还是北京、上海、广州,都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了中速平稳增长阶段。

成都社科院副院长阎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新常态下,成都既受经济结构和经济周期等问题的影响,也受到全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在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速下滑是必然的,而且整个国家都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过去几年,成都大力引进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这些产业投资快速形成产能,进而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新常态下,大项目引进更为困难,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更为突出。

阎星认为,此前成都从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上不断汲取成长养分,但摆在眼前的问题是,在传统优势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培育新的产业支撑,难度不小。

“特别是成都经济体量突破万亿后,固有的路径依赖使得转身很吃力。”阎星表示,成都决策层一方面要克服经济在可预见的时间周期内下滑时带来的压力,一方面又要非常谨慎地决策,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尽管压力很大,过程很痛苦,但摸清了新常态下成都家底,基本找到了经济发展存量和增量间的逻辑平衡点。”阎星认为,成都决策层在经历了严谨的思考后,做出了创新驱动成为转型的必然选择的决断。

存量方面,成都依然将重点放在抓投资、促项目、保运行,“稳”字当先。增量方面,则向改革要红利,旨在激发和释放各类市场主体及社会个体的创新创业活力,鼓励社会资本力量参与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的基础是科技资源,成都在这方面“家底”雄厚。成都市区域内分布有53所高校院所、30家国家级科研机构、4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研发平台,8个国家级创新性企业,972家高新企业,高端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在中西部排名第一。

各类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成果存量巨大,特别是制造领域的一些高精尖成果,亟须消化。另一方面,这些具有科技创新实力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在创新增量上仍有潜力可挖。成都决策层有了底气。

在顶层设计层面,“双创”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创新创业对成都意味着什么?从全国来看,四川要做西部大开发领头羊;从全省来看,成都是首位城市、核心增长极。而成都要有新作为,很大程度上要靠创新驱动来实现。

谋定而后动。对成都而言,“创新驱动”战略需要与国家“双创”战略在对接上形成具体的落实计划。

2月8日,成都确定了新常态下的新打法,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创业天府”行动计划。该计划拟用10年时间,通过汇集创业力量、建设创业载体、强化科技金融、聚集创新要素、塑造创业品牌等方面的努力,把成都打造成为全球创新要素聚集的新高地,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新标杆,国家自主创新发展的引领区以及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创业之城、圆梦之都”。

该计划锁定大学生、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海归创业者、连续创业者等为代表的最具活力的创业人才群落,其中青年大学生、高校院所科技人才、海内外人才、企事业人员被称为创业“新四军”。

创业“新四军”中的前三类人群均和高校有关,高校之所以被视为创新资源的集中地和重要源头,是源于这一机构所具备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活力。成都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长期积累的科技成果存量,是一笔不小的创新创业资产,由于科技成果交易体制掣肘,很多都束之高阁。

科技成果转化在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把这些科技创新资源红利释放出来,成都决策层颇费心思。

首先,成都市提出了“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谓之“摆位”。在动作上亦颇为大胆,提出“要用改革的思路和魄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

在中国,凡是以“改革”冠之的工作,意味着难度不小,尤其是涉及体制的改革。在经历了诸多改革试验的成都决策层看来,“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的结论来自于长期实践,在改革步入“深水区”之际,更具有勇者胜的气魄。

在转型路上,“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将创新创业融入到成都改革发展意志层面,这样的决断与尝试,不仅是一种路径,也是成都对外发布的最直接信号。

“创业天府”向改革要红利

成都的“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是一个向改革要红利的系统工程,涵盖了各项政策支撑,甚至还考虑到了改善生活环境。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首当其冲的着力方向是要注重市场导向;其次,则是要激发高校潜力,推动“研究+创业”双轨发展。

但成都市仍存在校地间战略合作发展相对滞后、高校科研和成果评价体制制约显著、旧有体制对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以及创新载体建设总体规模与需求不相匹配等问题。

硅谷的成功经验表明,畅通的产学研成果转化机制为“实验室”通向“生产线”搭起一座桥梁。而在中国,高校人才发明成果依然是职务发明,其处置权、收益权以及所有权依然是成果转化绕不过的“门槛”。

成都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科研成果如果束之高阁,不仅不能形成生产力,而且反过来会窒息科技创新。同时,如果体制机制不能有效激发创新活力,首先需要创新和变革的就是体制机制本身。

抓好创新驱动,走好“一带一路”,必须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事关“十三五”开局。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被摆到了重要位置。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推动校地协同创新,是成都改革科技转化体制迈出的第一步。但这无疑会触及到改革的痛点,即便是痛,成都还是出发了。

破除体制、制度、政策藩篱,是成都改革路径的重要阐述,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面临体制桎梏,成都开展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和收益分配改革,打破高校科研和成果评价体制障碍,赋予高校自主处置权,这是激活和释放创新创业红利的关键。

为打破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桎梏,2014年8月,成都出台《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成都十条”),直指上述三权“破冰”问题。“探索高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核心是给创新者更大自主支配权。”成都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让发明创造者获得应有报酬,激发高校院所科技人才面向市场的创新创业活力。

在破解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方面,“成都十条”明确,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用于人员激励,这一比例可不少于70%。“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更进一步提出,出台“成都十条”,支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部省属高校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改革试点,实行职务发明成果转化和股权分红激励,建立科研人员自主处置、全面放开的成果转化机制。

这项改革措施获得了政产学研用各方的普遍欢迎,被誉为“最接地气”的科技改革,很快有了结果。西南交通大学进行了一项创新改革:学校名下的100%国有职务发明专利权,划出50%给发明人团队,实现了职务发明人团队由被奖励权向财产权的转变。

此项改革直接催生了该校材料学院黄楠教授团队的心血管支架项目,成为该校在“成都十条”后的首例科技转化成果。这一项目的知识产权评估价为1500万元,专利权由西南交通大学持有。划拨给该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后,由国家大学科技园出具变更手续,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现了国家大学科技园代表西南交通大学与发明人团队所组成的公司共同持有专利权,促进了该专利成果的评估入股孵化。

在这种激励之下,在蓉高校院所的各类创业主体发展如雨后春笋。科技人才加速向成都汇聚,一批代表“成都创造”“成都智造”水平的高端产品加快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造、崇尚创业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快形成,创新创造的人文特质不断融入成都改革精神血脉。

然而,打破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桎梏,并不能完全解决科技成果与市场的衔接。科技成果评估、载体孵化、科技金融、财政杠杆、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继续改革探索。

成都市的导向十分明确:能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的,行政最好不要过多干预。成都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对此要求的理解是,政府在土地、财政、税收等基础层面做好规划,预留好政策调整空间,做好引导和服务即可,剩下的交给市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才能建好基础生态。”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在高校院所里已成潮流,建设校院地协同创新载体的步伐不断加快。成都支持在蓉高校院所与地方共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孵化器、成果转化实体机构、公共技术平台等,已初步建成电子科大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器等首批载体。

2015年5月23日,选手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调试参赛的“机器人战车”。ROBOMASTERS 2015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开战”。图/新华

与此同时,在对接中央科研院所方面亦有斩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化基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民用航空电子系统产业化基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先进激光创新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创新基地等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在成都落地。

不仅如此,高校院所还纷纷出资和地方联手催生项目落地。西南交大与双流县合作即是如此:西南交大出资1000万元现金和价值 3500万元的知识产权,双流县政府提供340亩工业用地和60亩科研用地以及1.4亿元资金,共同推动科技成果在双流的转化、孵化、产业化。

“双流的制造业较为高端,具有基础优势,因此更专注创新驱动高端平台建设。”双流县科技局副局长贺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上述改革正在推动“双流制造”加快向“双流智造”转变。

构建新型政企政民关系

创新驱动战略势在必行,政务服务创新职能转换刻不容缓,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服务,职能一变,活力立现。现在全国各地均在实施简政放权,成都也不例外。

在成都市决策层看来,发动创新驱动“新引擎”需要友好的创新环境。政府要转变履行创新职能的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放松管理的手,举好政策的旗,铺好创新的路。

企业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发展水平决定城市发展水平。地方党委政府支持企业发展,关键在提供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充分的要素保障。而这力促成都加快政务改革,“破陈规、求突破、增活力”成为此轮改革的最低要求。

成都正探索实施“企业有需求,政府来满足”新型政企合作关系。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成都在新一轮简政放权改革中对“互联网+”情有独钟。事实上,自“互联网+”今年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后,成都将“互联网+ ”与政府管理服务和城市建设相结合,构建B2G新型政企关系、R2G新型政民关系,以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效率。

这项思考很快成为现实,成都B2G企业服务新机制9月份已经启用。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目前,成都已计划在武侯、锦江等区(市)县先行试点,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方便基层、方便企业、方便群众为出发点,形成“互联网+政府”的模式,推进管理服务扁平化,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成都决策层期待这项带有互动性的政府管理服务模式,能够发现更多的企业共性诉求,从而出台相应政策制度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提高政府解决企业问题的效率和速度。

在商事制度改革层面,成都推出《成都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创新试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试行小额经营社区备案制度等,成都市市场主体突破100万家,注册资本总额突破2万亿大关,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位;在人事流动、金融扶持、平台搭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小微企业扶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等方面,出台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7大类46条政策。

科技部党组书记王志刚在谈及扶持“创客”与改革“再出发”时表示,政府和社会要给“创客”良好的“土壤”,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制度条件和人文氛围等。

从校院地协同创新、“成都十条”“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创业天府·菁蓉汇”,各类政策组织、法律、制度和服务平台悉心呵护每一个小微创业主体方面不难看出,成都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大力推动“双创”工作的良苦用心。

上一篇:移动用户的安全与隐私下一篇:大洋洲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