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办法(共8篇)
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规范企业的资产减值管理的行为并完善相应的制度,依据《企业财务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电气集团有关制度的规定,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资产减值准备是指企业按照集团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对预计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经取得合法、有效证据证明确实发生事实损失,对该项资产进行处置,并对其账面余额和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
第三条
资产减值准备具体包括企业按照集团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
第二章 资产减值准备的核销依据
第四条 企业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的财务核销,应当在对资产损失组织认真清理调查的基础上,取得合法证据,具体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证据,社会中介机构的法律鉴证或公证证明以及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等。
第五条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跌价准备依据下列证据进行财务核销:
(1)上市流通的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发生事实损失的,应当取得企业内部业务授权投资和处置的相关文件,以及有关证券交易结算机构出具的合法交易资金结算单据;
(2)被投资单位被宣告破产的,应当取得法院破产清算的清偿文件及执行完毕证明;
(3)被投资单位被注销、吊销工商登记或被有关机构责令关闭的,应当取得当地工商部门注销、吊销公告,或有关机构的决议或行政决定文件,以及被投资单位清算报告及清算完毕证明;
(4)涉及诉讼的,应当取得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裁定及执行完毕的证据;无法执行或被法院终止执行的,应当取得法院终止裁定等法律文件;(5)涉及仲裁的,应当取得相应仲裁机构出具的仲裁裁决书,以及仲裁裁决执行完毕的相关证明;
(6)其他足以证明该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发生事实损失的合法、有效证据。
第六条 坏账准备依据下列证据进行财务核销:
(1)债务单位被宣告破产的,应当取得法院破产清算的清偿文件及执行完毕证明;
(2)债务单位被注销、吊销工商登记或被有关机构责令关闭的,应当取得当地工商部门注销、吊销公告、有关机构的决议或行政决定文件,以及被投资单位清算报告及清算完毕证明;
(3)债务人失踪、死亡(或被宣告失踪、死亡)的,应当取得有关方面出具的债务人已失踪、死亡的证明及其遗产(或代管财产)已经清偿完毕或确实无财产可以清偿,或没有承债人可以清偿的证明;(4)涉及诉讼的,应当取得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裁定及执行完毕的证据;无法执行或被法院终止执行的,应当取得法院终止裁定等法律文件;
(5)涉及仲裁的,应当取得相应仲裁机构出具的仲裁裁决书,以及仲裁裁决执行完毕的相关证明;
(6)与债务单位(人)进行债务重组的,应当取得债务重组协议及执行完毕证明;
(7)债权超过诉讼时效的,应当取得债权超过诉讼时效的相关资料;(8)清欠收入不足以弥补清欠成本的,应当取得清欠部门的情况说明以及企业总经理(厂长)办公会议批准的会议纪要;(9)其他足以证明应收款项确实发生损失的合法、有效证据。
第七条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财务核销,根据委托贷款的性质,比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核销依据进行。
第八条 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依据下列证据进行财务核销:
(1)发生盘亏的,应当取得完整、有效的资产清查盘点表和有关责任部门审核决定;
(2)报废、毁损的,应当取得相关专业质量检测或技术部门出具的鉴定第九条
第十条 报告,以及清理完毕的证明;有残值的应当取得残值入账证明。3)因故停建或被强令拆除的,应当取得国家明令停建或政府市政规划等有关部门的拆除通知文件,以及拆除清理完毕证明;
4)对外折价销售的,应当取得合法的折价销售合同和收回资金的证明; 5)涉及诉讼的,应当取得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裁定及执行完毕的证据;无法执行或被法院终止执行的,应当取得法院终止裁定等法律文件;
6)应由责任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应当取得责任人缴纳赔偿的收据或保险公司的理赔计算单及银行进账单;
7)抵押资产发生事实损失的,应当取得抵押资产被拍卖或变卖证明; 8)其他足以证明存货、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确实发生损失的合法、有效证据。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依据下列证据进行财务核销:
1)已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应当取得相关技术、管理部门专业人员提供的鉴定报告;
2)已超过法律保护期限,且已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应当取得已超过法律保护的合法、有效证明;
3)其他足以证明无形资产确实发生损失的合法、有效证据。
第三章 资产减值准备核销程序
公司应当加强对计提减值准备资产的管理工作,组织力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进行清理和追索,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查,按照集团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相关内控制度规定的工作程序,认真做好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管理、备案及核准工作。
第十一条 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工作程序:
(一)企业内部相关部门提出核销报告,说明资产损失原因和清理、追索及责任追究等工作情况,并逐笔逐项提供符合规定的证据;
(二)企业财务部门对核销报告和核销证据材料进行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
(三)财务核销的审批流程如下:
(1)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及无形资产损失在100万元以
下的,由企业管理层讨论通过后报集团资产财务部备案。(2)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及无形资产损失在100(含)
--500万元,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在500万元以下的,先由企业管理层讨论通过,然后报集团资产财务部初审,并经集团管理层会议审批通过。
(3)上述七类核销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先由企业管理层讨
论通过,然后报集团资产财务部预审,并经集团管理层会议初审,最后报集团董事会审批通过。
(4)以上所说的损失均指单次单笔账面损失,即扣除资产减值
准备前的账面净值。
(四)公司向资产财务部备案时应提供如下资料:
(1)本半内发生财务核销的基本情况 :包括:核销资产减
值准备的类别、核销资产的清理与追索情况、核销金额与原因等。
(2)企业总经理办公会议同意核销的决议。(3)核销的合法依据。(4)其他相关资料。
(五)公司向集团申报核销时应提供如下资料:
(1)公司的资产核销申请报告。
(2)企业总经理办公会议同意核销的文件及决议。(3)核销的合法依据。(4)其他认为对申报核销重要或必须的材料。
(六)根据企业会议纪要、集团批复及相关证据,由企业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确认后,进行相关资产的账务处理和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
第十二条 对于应收账款坏账核销则遵循以下规定:
1.单次单笔坏账损失在20万元(不含)以下的,须企业管理层讨论通过,并于每半年报集团资产财务部备案;单次单笔在20万元(含)以上的,首先须企业管理层讨论通过,然后报集团资产财务部预审,并经集团管理层会议审批通过。
2.如单次单笔损失在50万元(含)以上的,在集团管理层会议通过后上报董事会审批,在审批通过后,印包集团将向相关企业签发批复,企业凭此批复核销相关账目余额。
3.对于坏账核销所应提交的资料,参考第十一条
(四)、(五)两点的规定。
第四章 资产减值准备管理的监督
第十二条 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当以计提资产减值
准备的资产成为事实损失时,不论该项资产是否提足了资产减值准备,企业都应当按照规定对该项资产账面余额与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财务核销。
第十三条 企业主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应当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负领导责任,企业财务部门应当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负具体管理责任。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对向集团或中介机构提供的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
第十五条 企业在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过程中,未履行相关内部审批程序和未取得有效、合法证据,弄虚作假,擅自处置的,集团将责令予以纠正,并对企业给予通报批评;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节严重,造成资产流失的,追究企业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有犯罪嫌疑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则
1. 资产减值核算体系的变化。
(1) 确认范围上的差异。原企业制度规定,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8项资产减值准备。而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所指的资产, 除原有的8项资产外还增加了成本模式下核算的投资性房地产、商誉、生产性生物资产、某些权益工具、矿区权益等。新准则规定的资产减值计提范围大于原准则的范围。
(2) 制度细化性的差异。原企业制度并未详细规范哪些资产可以不提减值准备, 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此作出了细化性的规范。制度明确规定,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金融资产, 以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不计提减值准备。
(3) 准则体系变化上的差异。原企业制度对于8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未按照一个有机的体系进行规范, 在每一个具体的准则中规定了每一种资产的减值准备的核算方法, 出现判断减值迹象的重复和会计核算的凌乱。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进行了系统性的规范,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主要规范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商誉、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的核算方法;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范了存货、应收账款、贷款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减值的核算, 从而明确了长期资产和非长期资产减值核算的不同核算方法和核算原则。
2. 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
(1) 账务处理上的变化。原企业准则规定不同的资产在计提减值准备时, 其确认的损失计入不同的会计科目, 例如: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时记入“管理费用”科目, 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又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 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时又计入“投资收益”科目, 由于减值损失没有归类到统一的科目中, 所以在会计报表中不能清晰地反映减值损失对利润的影响。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各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律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账户, 增强了报表的可理解性。
(2) 谨慎性原则运用上的变化。企业对各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运用的前提就是谨慎性原则, 原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在减值因素消失时, 其减值准备可以转回, 但在实务操作上有关减值的迹象发生和消失往往主观因素大于客观因素, 使得很多企业把减值准备的计提变成调节利润的手段, 谨慎性原则的使用反而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长期资产一旦计提了减值准则在该项资产未处置前减值准备不能转回。可以看出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谨慎性原则采用了“适度”运用法, 有效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 资产减值计提具体计量上的变化。
(1)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量上的变化。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旧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核算方法, 因而企业在计提减值准备时多依据“企业自身的评价”。第一, 由于企业管理当局与信息使用者存在信息不对称, 即使来自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减值信息较可靠, 也不易得到投资者的普遍认同。第二, 很多固定资产在作为个体的情况下并不能产生单独的现金流, 因而企业在依据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相比孰低相比较计提减值准备实际上是没有“依据”的, 计提减值准备的依据只能是“管理层对利润的需求”。所以在新准则中引入了“资产组”和“资产组合”的概念, 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 在进行资产减值测试、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 对于那些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 要求以其所归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这样就增强了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 提高了相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计量上的变化。长期股权投资减值会计处理的变化新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第15条规定, 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资产负债表日,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 存在减值迹象的, 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如果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 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应当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3) 无形资产减值计量上的变化。新准则增加了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摊销但应该在每年末进行减值测试的规定, 在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 按应减记的金额, 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 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二、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实务中的核算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资产可回收金额, 是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1. 资产减值的判断。
各种资产应该根据各自不同的减值迹象判断是否减值, 计提减值准备, 并比对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计提减值。比如, 存货减值, 当市价持续下跌, 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 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 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 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际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时。就应该计提减值准备。
2.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的要求, 企业存在减值迹象的, 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估计其可收回金额, 并将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 以确定资产减值是否存在。可收回金额, 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 它假设企业决策者在处置资产和继续使用资产两者之间作出最有利于企业的决策。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为资产减值。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原实际利率确定, 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
3. 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
企业会计制度列举了8类资产减值准备, 但其计提方法与会计处理也不相同。在新准则下, 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商誉等均记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资产负债表日应为借记“资产减值损失”, 分别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
三、加强资产减值准备管理的办法
1. 健全信息、价格等市场机制。
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不能作凭空臆断, 或建立在信息不畅的机制上, 必须通过信息、价格市场,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 才能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目前我国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还不够完善和透明, 无论是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还是证券管理机构都很难获得公司各种投资、存货的合理的市场价格, 导致资产减值程度难以合理确定。
2. 加强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
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具有内容特殊、金额较大、情况复杂等特点, 在该特殊项目的审计实务过程中, 应由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职业经验较为丰富的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计划及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为了防止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 粉饰财务报表, 应加强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
3. 切断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 弱化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
改进对上市公司的考核评价指标, 以营业利润作为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调控利润, 还可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地方政府越权减免所得税及给予财政补贴等方式操纵盈余。
4. 强化上市公司对相关信息的披露, 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尽管有关法规中已明确要求, 上市公司变更会计政策对本年度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有重要影响的应予以说明, 但仍存在上市公司对大额计提 (转回) 、不提 (少提) 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均未作详细披露。建议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提出要求, 对年报中给公司经营成果造成重大影响的会计处理予以充分详细地说明, 以限制其利润操纵行为。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产减值的发生是难免的。计提资产减值既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也符合财务会计报表的确认标准, 因此企业应该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会计处理, 使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资产更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 更准确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 降低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
摘要:根据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 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 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以夯实资产质量, 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文章以新会计准则为基础, 分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与管理。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核算,管理
参考文献
[1].许仁龙.从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谈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改进[J].财会通讯, 2004 (11) :49
[2].周忠惠, 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 2000 (9) :23~30
[3].熊文华.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的瓶颈与完善策略[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6
[4].曾小青, 付敏.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与理论思考[J].财会月刊, 2009
[5].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 2005 (138) :45
[6].纪金莲.资产减值准则理念剖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7].王生年, 白俊.资产减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 2009 (387)
一、滥用减值准备的现象
随着我国《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及2001年12月《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的出台,大大压缩了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关联交易等方式操纵利润的空间,许多上市公司纷纷转以通过灵活运用资产减值政策实施盈余管理,因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1、避亏公司该提不提,虚盈实亏。一些“微利”特别是“避亏”类上市公司濒临亏损的边缘,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期间费用大幅增加,若再据实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其结果肯定会造成当期的全面亏损。只有该提的减值准备不提或少提,才能避免当期的净亏损而逃过“生死大劫”。
2、亏损公司巨额计提,“休克疗法”。有些上市公司为避免连续亏损被特别处理(即ST处理)或被暂停上市交易(即摘牌),往往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模糊性,采用所谓的“休克疗法”,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次亏个够”,以便来年“轻装上阵”,为“扭亏增盈”留下操纵空间。
3、盈利公司加速计提,“秘密准备”。一些绩优上市公司往往趁着当前生产经营态势较佳、利润大幅增长的经营背景,大额加速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这样既能集中清算、释放一些历史问题遗留下来的各种潜在风险,又能利用“会计估计”而低估资产形成秘密准备金,为以后的会计期间留下足够的“业绩储备”。
二、原因分析
1、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灵活性较强,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一般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赊销百分比法可供选择;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企业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合理地予以估计确定。对于短期投资,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为基础,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来计算并确定计提跌价准备。制度这样规定的本意是使企业能够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加稳健地确认当期收益,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不可否认,由于不同的计提方法对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有时这种灵活性会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契机,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而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计提方法。但由于确定计提比例的主观性较强,人为选择的余地很大,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巧妙地运用制度赋予的“灵活性”,通过高估或低估计提比例达到操纵盈余目的。
2、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给盈余管理留下了较大的回旋余地。由于我国制度、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较为原则,在实际执行时,会计人员对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较难把握,需要根据会计人员经验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这就给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
3、“秘密准备”仍有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为了防止企业计提秘密准备,《企业会计制度》第62条规定:“企业因滥用会计估计而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转回的当期,应当遵循原渠道冲回的原则(如原追溯调整的,当期转回时仍然追溯调整至以前各期;原从上期利润中计提的,当期转回时仍然调整上期利润),不得作为增加当期的利润处理。”这一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某些企业把“减值准备”当作盈余管理的工具,但在实际工作中,资产减值金额是一个充满主观性判断的东西,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不同的会计人员对资产减值数额的估计结果可能不同,有较大的伸缩性,这就使盈余管理具有很高的隐蔽性。
三、对策与建议
1、完善上市公司的监管政策,减少盈余管理的诱因。当前,以会计盈余为主要指标的监管政策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诱因之一,这已被国内不少的实证研究所证实。因此,要遏止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证券监管部门需改变在监管政策中过分强调盈余指标的局面,对于特别处理、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不仅要考虑亏损年限,还要考虑亏损的程度、亏损的性质(即主营业务亏损,还是非主营业务亏损),另外还应结合公司的收现能力、偿债能力、持续经营能力等综合考虑,建立多参数的监管政策体系,增加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业绩”的难度。另外,也可以考虑将当前监管政策中的“连续三年亏损”改为“连续三年平均亏损”或“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累计亏损超过累计税后盈利或达到某个指标的一定比例(当然这个指标和比例要经过科学的研究和论证)”,这样监管政策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巨额冲销和潜亏挂账的盈余管理方法。在完善上市公司监管政策的同时,要强化监管政策的执行力度,树立监管政策的严肃性。
2、增强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可操性,适度控制“政策选择权”。应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在现有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标准或尽早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全面完整定义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中的各个概念,并在指南部分对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资产销售净价的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和折现率的确定等给出详尽的描述,以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和判断的范围。如对资产在用价值的确定,虽然不同企业经营情况相去甚远,要制定一个统一标准似乎不太可能,但至少可以考虑对资产持续使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从何取数、如何计算?为通过资产的持续使用产生现金流入而必须发生的现金流出,以及可直接归属于或在合理一贯的基础上分摊于资产上的现金流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如何预计?在资产的使用寿命结束时,通过处置资产而收回(或支付)的现金净流量(如果有的话)的估计方法等方面加以规范。对于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应尽可能减少同类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若确有必要采用多种方法,也应充分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弹性区间,减少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对计提比例则可以考虑按行业给出一些指导性标准,作为会计人员进行减值判断的参考,以避免政策的灵活性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
3、增强减值准备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做了详细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显得过于简单,年报虽然披露了计提资产减值情况,绝大部分上市公司也披露了资产减值明细表,但对计算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标准、当期资产减值冲回金额、当期直接确认为损益的资产减值损失冲回金额等均未充分披露,致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未能充分理解资产减值信息。事实上,目前我国这种疏于充分性而流于形式的简单披露,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政策掩护”。因此,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必须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信息披露制度,在相关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当期资产减值损失的发生数、转回数、转销数及其在报表中的列示项目等,增强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达到制定资产减值政策的初衷。
4、规范注册会计师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目前,对资产减值审计的规范主要体现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0年1月印发的《资产减值准备审计指导意见》和2001年1月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会计估计》中。但由于《资产减值准备审计指导意见》中所称的资产减值准备仅包括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并未提及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比较全面地披露资产减值信息在我国还只是刚刚开始。因此,笔者认为,为规范资产减值准备审计,应在2000年颁发的《资产减值准备审计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结论、利用资产评估专家的工作等方面作出规范,努力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的盈余管理。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抵销时涉及的三个“价值”
1、可收回价值(av),即期末固定资产的内在价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销售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孰高值。
2、抵销前价值(qv),即期末抵销内部未实现利润(或亏损)前原个别会计报表中的固定资产净值(即原值-累计折旧)。
3、抵销后价值(hv),即期末抵销内部未实现利润(或亏损)后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固定资产净值(即原值-累计折旧)。
当可收回价值小于报销前价值(即av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抵销的一般原则
1、未实现利润抵销情况下(即hv
(1)当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大于其抵销前价值(即hv
(2)当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界于其抵销后价值和抵销前价值之间(即hv
(3)当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小于其抵销后价值(即av
2、未实现亏损抵销情况下(即qv
(1)当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小于其抵销后价值(即av
(2)当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界于其抵销前价值和抵销后价值之间(即qv
(3)当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大于其抵销前价值(即qv
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抵销实例
例1、a公司(汽车制造企业)为b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的母公司,12月,a公司将其制造的100辆轿车销售给b公司,销售收入5000万元,成本4000万元。b公司将轿车纳入固定资产管理(残值为0,折旧年限为5年,直线法折旧)。
(1)若b公司期末轿车未发生减值(即hv
分析:该笔业务属于未实现利润抵销中的第一种情况,只需抵销未实现利润,不影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其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 5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4000
固定资产 1000
(2)若b公司期末轿车发生减值,相应减值准备为500万元(即hv
分析:此时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为4500万元,属于未实现利润抵销中的第二种情况,应将原账面已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全部批销,其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 5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4000
固定资产 1000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00
贷:营业外支出 500
(3)若b公司期末轿车发生减值,相应减值准备为1500万元(即av
分析:此时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为3500万元,属于未实现利润抵销中的第三种情况,应将原账面已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予以部分抵销,抵销金额为qv-hv,即1000万元(5000-4000),其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 5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4000
固定资产 1000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000
贷:营业外支出 1000
例2、a公司(汽车制造企业)为b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的母公司,1912月,a公司将其制造的100辆轿车销售给b公司,销售收入5000万元,成本6000万元。b公司将轿车纳入固定资产管理(残值为0,折旧年限为5年,直线法折旧)。
(1)若b公司期末轿车发生减值,相应减值准备为500万元(即av
分析:此时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为4500万元,属于未实现亏损抵销中的第一种情况,未实现亏损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均不予抵销,只需抵销固定资产交易事项,其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 5000
国资评价 [2005]67 号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规则》的通知 各中央企业:
为加强中央企业财务监督,规范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行为,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中央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管理办法》(国资委令第 5 号)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我们制定了《中央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规则》,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企业实际,认真执行,并及时反映工作中有关情况和问题。
附件: 1.《中央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规则》
.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备案表(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附件:
中央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所出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财务监督,规范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行为,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依据《中央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管理办法》(国资委令第 5 号)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国资委有关财务监督规定,对预计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经取得合法、有效证据证明确实发生事实损失,对该项资产进行处置,并对其账面余额和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财务核销的工作。
资产减值准备具体包括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
第四条
本规则所称事实损失是指企业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有确凿和合法证据表明该项资产的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发生了实质性且不可恢复的灭失,已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
第五条
国资委依法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进行监督。
第二章 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原则
第六条
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定期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遵循谨慎性原则,规范建立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制度,如实预计潜在损失和合理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并做好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和核销工作。
第七条
企业对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进行认真甄别分类,对不良资产应当建立专项管理制度,组织力量进行认真清理和追索,清理和追索收回的资金或残值应当及时入账,对形成事实损失的资产按规定要求和工作程序进行财务核销。
第八条
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当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成为事实损失时,不论该项资产是否提足了资产减值准备,企业都应当按照规定对该项资产账面余额与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财务核销。
第九条
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应当依据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和国资委有关规定,对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发生损失的事实进行认真确认,取得确凿证据,履行规定的财务核销程序。
第十条
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应当认真执行资产损失责任追究相关规定,在查明资产损失事实和原因基础上,分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第三章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依据
第十一条
企业进行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应当在对资产损失组织认真清理调查的基础上,取得合法证据,具体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证据,社会中介机构的法律鉴证或公证证明以及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等。
第十二条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跌价准备依据下列证据进行财务核销:
(一)上市流通的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发生事实损失的,应当取得企业内部业务授权投资和处置的相关文件,以及有关证券交易结算机构出具的合法交易资金结算单据;
(二)被投资单位被宣告破产的,应当取得法院破产清算的清偿文件及执行完毕证明;
(三)被投资单位被注销、吊销工商登记或被有关机构责令关闭的,应当取得当地工商部门注销、吊销公告,或有关机构的决议或行政决定文件,以及被投资单位清算报告及清算完毕证明;
(四)涉及诉讼的,应当取得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裁定及执行完毕的证据;无法执行或被法院终止执行的,应当取得法院终止裁定等法律文件;
(五)涉及仲裁的,应当取得相应仲裁机构出具的仲裁裁决书,以及仲裁裁决执行完毕的相关证明;
(六)其他足以证明该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发生事实损失的合法、有效证据。
第十三条
坏账准备依据下列证据进行财务核销:
(一)债务单位被宣告破产的,应当取得法院破产清算的清偿文件及执行完毕证明;
(二)债务单位被注销、吊销工商登记或被有关机构责令关闭的,应当取得当地工商部门注销、吊销公告、有关机构的决议或行政决定文件,以及被投资单位清算报告及清算完毕证明;
(三)债务人失踪、死亡(或被宣告失踪、死亡)的,应当取得有关方面出具的债务人已失踪、死亡的证明及其遗产(或代管财产)已经清偿完毕或确实无财产可以清偿,或没有承债人可以清偿的证明;
(四)涉及诉讼的,应当取得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裁定及执行完毕的证据;无法执行或被法院终止执行的,应当取得法院终止裁定等法律文件;
(五)涉及仲裁的,应当取得相应仲裁机构出具的仲裁裁决书,以及仲裁裁决执行完毕的相关证明;
(六)与债务单位(人)进行债务重组的,应当取得债务重组协议及执行完毕证明;
(七)债权超过诉讼时效的,应当取得债权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文件;
(八)清欠收入不足以弥补清欠成本的,应当取得清欠部门的情况说明以及企业董事会或经理(厂长)办公会议批准的会议纪要;
(九)其他足以证明应收款项确实发生损失的合法、有效证据。
第十四条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财务核销,根据委托贷款的性质,比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核销依据进行。
第十五条
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依据下列证据进行财务核销:
(一)发生盘亏的,应当取得完整、有效的资产清查盘点表和有关责任部门审核决定;
(二)报废、毁损的,应当取得相关专业质量检测或技术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以及清理完毕的证明;有残值的应当取得残值入账证明。
(三)因故停建或被强令拆除的,应当取得国家明令停建或政府市政规划等有关部门的拆除通知文件,以及拆除清理完毕证明;
(四)对外折价销售的,应当取得合法的折价销售合同和收回资金的证明;
(五)涉及诉讼的,应当取得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裁定及执行完毕的证据;无法执行或被法院终止执行的,应当取得法院终止裁定等法律文件;
(六)应由责任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应当取得责任人缴纳赔偿的收据或保险公司的理赔计算单及银行进账单;
(七)抵押资产发生事实损失的,应当取得抵押资产被拍卖或变卖证明;
(八)其他足以证明存货、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确实发生损失的合法、有效证据。
第十六条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依据下列证据进行财务核销:
(一)已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应当取得相关技术、管理部门专业人员提供的鉴定报告 ;
(二)已超过法律保护期限,且已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应当取得已超过法律保护的合法、有效证明;
(三)其他足以证明无形资产确实发生损失的合法、有效证据。
第四章 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程序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对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规范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管理工作,明确审批工作程序,并依据企业实际划定内部核准权限。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计提减值准备资产的管理工作,组织力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进行清理和追索,定期或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查,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相关内控制度规定的工作程序,认真组织做好企业及所属子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管理、备案及核准工作。
第十九条
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工作程序:
(一)企业内部相关部门提出核销报告,说明资产损失原因和清理、追索及责任追究等工作情况,并逐笔逐项提供符合规定的证据;
(二)企业内部审计、监察、法律或其他相关部门对该项资产损失发生原因及处理情况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
(三)企业财务部门对核销报告和核销证据材料进行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
(四)设立董事会的企业由董事会核准同意;未设立董事会的企业由经理(厂长)办公会议核准同意,并形成会议纪要;
(五)按照企业内部核准权限,需报上级企业(单位)核准确认的,应当报上级企业(单位)核准确认;
(六)根据企业会议纪要、上级企业(单位)批复及相关证据,由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负责人)签字确认后,进行相关资产的账务处理和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
第二十条
企业按照内部核准程序进行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后,应当在财务决算中由会计师事务所对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情况进行重点审计,形成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专项报告,随财务决算一并向国资委报备,并在财务决算情况说明书中单独披露。
第二十一条
企业每年随财务决算向国资委报备相关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情况时,应提供如下报备材料:
(一)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情况报告,包括:核销资产减值准备的类别、核销资产的清理与追索情况、核销金额与原因、企业内部核销审批程序等;
(二)属于较大资产损失的财务核销,企业应当逐笔逐项附报资产确认为事实损失的相关合法证据、企业董事会或经理(厂长)办公会会议纪要、上级企业(单位)批复文件以及有关资产损失的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情况;
(三)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审核说明(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由企业内审机构出具);
(四)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备案表及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二条
国资委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管理建立备案和抽查制度,对企业较大资产损失的财务核销建立合规性核准制度,并作为企业财务决算审核工作内容之一,以加强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的监督。
第五章 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的审计与信息披露
第二十三条
会计师事务所及企业内审机构在财务决算审计中应当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的情况进行审计(对较大资产损失的财务核销,应当逐笔逐项进行审计),出具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审核说明,并作为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的附件进行单独披露。
第二十四条
主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参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相关子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情况进行复核确认,并发表审计意见。
第二十五条
会计师事务所在财务决算审计报告及附件中披露的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信息基本内容包括:
(一)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证据的充分性与确凿性;
(二)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程序的合规性;
(三)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四)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决算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等。
第二十六条
主审会计师事务所对参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情况发表的审计意见披露如下:
(一)参审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对参审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进行重点审计,特别是对较大资产损失的财务核销是否进行了逐笔逐项审计;
(二)参审会计师事务所对参审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审计意见及信息披露情况;
(三)参审会计师事务所对参审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审计确认结果的合规性;
(四)主审会计师事务所与参审会计师事务所对参审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审计确认结果存在的差异及原因等;
(五)其他需披露的信息。第六章 工作责任与监督
第二十七条
企业主要负责人、总会计师(主管财务负责人)应当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负领导责任,企业财务部门应当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负具体管理责任,企业审计、监察、法律等部门应当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负审核与监督责任,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应负责提供审核与监督工作所需的相关材料;企业集团总部对所属子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负组织和监督责任。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对向会计师事务所和国资委提供的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审核说明的真实性、可靠性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九条
企业在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过程中,未履行相关内部审批程序和未取得有效、合法证据,弄虚作假,擅自处置的,国资委责令予以纠正,并对企业给予通报批评;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节严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追究企业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有犯罪嫌疑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条
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承办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审计业务过程中,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情节较轻的,国资委依法予以警示谈话并记录在案;情节严重的,将会同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罚。
第三十一条
国资委有关工作人员在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抽查和监督及对企业重大资产损失财务核销审核过程中循私舞弊,造成重大工作失误的,依法追究工作责任;有犯罪嫌疑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企业应当依据本规则规定制定本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管理工作制度。
第三十三条
企业未提取减值准备的资产发生事实损失的财务核销工作,参照本规则执行。
第三十四条
总部设在港澳地区的企业和企业所属境外子企业的相关资产拨备核销工作,原则参照本规则执行。
第三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参照本规则规定制定本地区管理工作规则。
第四章 项目管理程序
第8节 生产准备管理程序
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分公司
**工程项目管理部 二〇〇九年二月
第四章 项目管理程序 第八节 生产准备管理程序
目
录
1.目的................................................................370 2.适用范围............................................................370 3.管理职责............................................................370 3.1.项目管理部......................................................370 3.2.设计生产准备部..................................................370 3.3.控制部..........................................................371 3.4.施工部..........................................................371 3.5.HSE部..........................................................371 3.6.采购部..........................................................371 3.7.承包商..........................................................371 4.开车及开车管理原则..................................................372 5.项目开车管理工作的阶段划分..........................................372 6.开(试)车准备阶段的工作............................................372 7.工程扫尾与单机试车阶段的工作........................................373 8.系统清洗、吹扫、气密阶段的工作......................................374 9.联动试车阶段的工作..................................................374 10.投料试车(开车)阶段的工作.........................................375 11.相关文件...........................................................375 12.其它...............................................................376 12.1.技术准备工作...................................................376 12.2.大机组等关键设备试车应具备的条件...............................376 12.3.工程中间交接应具备的条件.......................................377 12.4.联动试车应具备的条件...........................................377 12.5.投料试车应具备的条件...........................................378
369
第四章 项目管理程序 第八节 生产准备管理程序
1.目的
为了规范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分公司**工程及配套工程的试车及开车管理工作,确保各装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并实现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发挥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中国石化**分公司**工程及配套工程的所有生产装置、公用工程和配套设施的生产准备工作。
3.管理职责
3.1.项目管理部
3.1.1.协调解决工程收尾、中交及投料试车的重大问题,直接领导各生产装置及辅助设施、系统工程试车工作;
3.1.2.督察各装置的开工物料平衡、气密试压方案、投料试车开工方案、操作规程等实施;
3.1.3.审批生产准备计划。3.2.设计生产准备部
3.2.1.负责技术交流和谈判及工艺技术方案的比选; 3.2.2.参加设计审查和重要设计变更审查;
3.2.3.参加设备、电气、仪表订货的技术谈判和采购招标工作;
3.2.4.参与组建运行班组,组织编制班组职责、岗位责任制和员工培训计划; 3.2.5.参与编制联动试车、投料试车期间所需原辅物料计划; 3.2.6.参与编制总体试车网络计划及方案;
3.2.7.参与编制工艺技术规程、岗位操作法、工艺卡片以及事故处理预案;
370
第四章 项目管理程序 第八节 生产准备管理程序
3.2.8.参与制定系统管线吹扫、气密方案; 3.2.9.参与生产考核验收,参加竣工验收报告编写。3.3.控制部
3.3.1.负责生产准备费的控制; 3.3.2.负责项目总体进度的控制。3.4.施工部
3.4.1.负责单项工程中间交接; 3.4.2.负责现场协调调度工作;
3.4.3.负责组织现场临时设施的拆除和总平面恢复; 3.4.4.组织消防验收; 3.4.5.参与组织工程竣工验收; 3.4.6.负责问题处理;
3.4.7.参加生产考核验收和竣工验收报告编写。3.5.HSE部
3.5.1.参加编制工艺技术规程、岗位操作法、工艺卡片以及事故处理预案; 3.5.2.参加生产考核验收和竣工验收报告编写; 3.5.3.组织“三同时”验收。3.6.采购部
3.6.1.签订设备、电气、仪表订货的技术协议,参加采购招标工作; 3.6.2.审查制定大型设备机组、重点设备的试运、开机方案。3.7.承包商
3.7.1.按照规定完成交工技术文件的编制; 3.7.2.组织具体实施系统清洗、吹扫、气密方案;
371
第四章 项目管理程序 第八节 生产准备管理程序
3.7.3.配合项目的联动试车及投料试车,处理试车中暴露的质量问题; 3.7.4.负责试车期间的保运实施工作,负责处理质保期间的施工。
4.开车及开车管理原则
4.1.开车及开车管理工作应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始终,开车及开车管理各阶段工作应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统筹控制计划之中;
4.2.开车工作要遵循“单机试车要早,吹扫气密要严,联动试车要全,投料试车要稳,经济效益要好”的原则。
4.3.本程序的依据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生产准备与试车规定》(石化股份建[2008]268号。2008年7月7日)。
5.项目开车管理工作的阶段划分
5.1.项目开车管理工作的阶段可分为技术准备阶段;工程扫尾与单机试车阶段;系统清洗、吹扫、气密阶段;联动试车阶段;投料试车阶段;生产考核阶段;
5.2.由于工程项目较大,各装置进度不一致,为抓紧开车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某一独立单元或某一装置先行进入下一阶段;
5.3.工程中间交接标志着工程施工安装的结束,由单机试车转入联动试车阶段,是施工单位向生产单位办理工程交接的一个必要程序。一般按单项或系统工程进行。中交只是装置保管、使用责任的移交,不解除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应负的责任。
6.开(试)车准备阶段的工作
6.1.开车阶段的生产准备的任务包括组织准备、人员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资金准备、营销准备、外部条件准备等7个方面。
6.2.人员配备工作非常重要,人事部门应根据批准的定员指标适时配备人员。生产管理、技术人员及主要的操作、分析、维修人员应在投料试车前一至两年以前进厂。对配备人员素质的筛选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应由人事部门统一组织。
372
第四章 项目管理程序 第八节 生产准备管理程序
6.3.根据设计文件,参照国内、外同类装置有关资料适时完成培训教材、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各种试车方案和考核方案。于投料试车一年以前编制出总体试车方案,经过反复修改,不断深化、优化。技术准备工作见本节12.1。
6.4.总体试车方案由股份公司工程部组织审查批准。联动试车和投料试车方案由项目管理部试车领导小组组织审查批准,并报股份公司工程部备案。
6.5.试车所需要的原料、燃料、三剂、化学药品、标准样气、备品配件、润滑油(脂)等的品种、数量、需求时间计划由生产单位一年以前提出,由采购部及时采购、保管和按需发放。
6.6.项目开车所需的各项生产准备费用应纳入建设项目的投资计划之中。在编制总体试车方案时,应编制生产流动资金计划。
7.工程扫尾与单机试车阶段的工作
7.1.在工程安装基本结束时,施工单位应组织力量认真清理未完工程,负责整改消缺。生产人员应及早进入现场,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尽快整改;
7.2.工程按设计内容安装结束后,由质量监督部门进行工程质量初评。建设单位(总承包单位)组织生产、施工、设计、质监等单位按单元和系统,分专业进行“三查四定”(三查:查设计漏项、查施工质量隐患、查未完工程;四定:对查出的问题定任务、定人、定措施、定整改时间);
7.3.除大机组等关键设备外的关键设备的单机试车,由建设单位(总承包单位)组织,建立试车小组,由施工单位编制试车方案和实施,生产单位配合,设计、供应、质监等单位参加;
7.4.单机试车时需要增加的临时设施(如管线、阀门、盲板、过滤网等)由施工单位提出计划,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施工;
7.5.单机试车时需要的电力、蒸汽、工业水、循环水、脱盐水、仪表风、工业风、氮气、燃料气、润滑油(脂)、物料等由由施工单位提出计划,生产单位负责供应; 7.6.单机试车过程要及时填写试车记录,单机试车合格后,由生产、施工管理、施工、设计、质监等人员确认签字;
7.7.大机组等关键设备单机试车,要成立试车小组,由施工单位编制试车方案经过生产、设计、制造厂等单位联合确认。大机组等关键设备试车应具备的条件见本节12.2;
373
第四章 项目管理程序 第八节 生产准备管理程序
7.8.试车操作由生产单位熟悉试车方案、操作方法、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证的人员进行操作;
7.9.引进设备的试车方案按合同执行。
8.系统清洗、吹扫、气密阶段的工作
8.1.系统清洗、吹扫、气密由生产单位编制方案,施工、生产单位实施,最终由生产单位确认;
8.2.系统清洗、吹扫、气密要严把质量关,使用的介质、流量、流速、压力等参数及检验方法,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系统吹扫时严禁不合格的介质进入系统内,管道上的孔板、流量计、调节阀、测温元件等在化学清洗或吹扫时应予拆除,焊接的阀门要拆掉阀芯或全开;
8.3.氧气管道、高压锅炉(高压蒸汽管道)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管道、设备的吹扫、清洗应按有关规范进行特殊处理。吹扫、清洗结束后,交生产单位进行充氮或其它介质保护。
9.联动试车阶段的工作
9.1.联动试车的目的是检验装置的设备、管道、阀门、电气、仪表、计算机等的性能和质量是否符合设计与规范的要求;
9.2.联动试车包括系统的干燥、置换、三剂装填、水运、气运、油运等。一般应先从单系统开始,然后扩大到几个系统或全装置的联运; 9.3.联动试车应具备的条件见本节12.4;
9.4.联动试车方案的编制和实施由生产准备部负责牵头组织,施工、设计等单位参加; 9.5.系统干燥、置换、三剂装填方案由生产单位按设计要求编制并严格执行,引进装置按合同要求执行。
374
第四章 项目管理程序 第八节 生产准备管理程序
10.投料试车(开车)阶段的工作
10.1.联动试车完成后进入投料试车阶段。应组成以生产单位为主,总承包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大型机组及重点设备制造方、对口厂开车队以及国内外专家参加的试车队伍。
10.2.应建立统一的试车指挥系统,负责领导和组织试车工作。投料试车开始前由生产准备部牵头组织进行投料试车条件检查。
10.3.设计单位应派出以设计总代表为首的现场服务组,处理试车过程 中发现的设计问题。
10.4.本着“谁安装谁保运”的原则,组织保运体系,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保运合同,施工单位实行安装、试车、保运一贯负责制。
10.5.投料试车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心组织,发扬“三种精神”(科学精神、全局精神、拼搏精神),做到“四不开车”(条件不具备不开车、程序不清楚不开车、指挥不在场不开车、出现问题不解决不开车)。10.6.投料试车应具备的条件见本节12.5。
10.7.投料试车应按投料试车方案认真执行,引进装置应按合同要求执行,在冬季进行投料试车还应按冬季试车补充方案执行。10.8.投料试车应达到的标准:
10.8.1.投料试车主要控制点正点达到,连续运行产出合格产品,一次投料试车成功; 10.8.2.不发生重大设备、操作、火灾、爆炸、人身伤亡、环保事故; 10.8.3.安全、环保、消防和工业卫生做到“三同时”,监测指标符合标准; 10.8.4.做好物料平衡,原燃料、动力消耗低; 10.8.5.控制好试车成本,经济效益好。
10.9.生产单位要做好各种原始数据的记录和积累,在投料试车结束后半年内写出试车总结。
11.相关文件
11.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石化股份发[2002]
375
第四章 项目管理程序 第八节 生产准备管理程序
141号。
11.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生产准备与试车规定(石化股份建[2008]268号。
11.3.工程质量和开车条件检查人员生活待遇的规定(中石化[1995]建字214号)。11.4.投料试车指导队人员生产待遇的规定(中石化[1995]建字14号)。11.5.总部、**分公司及项目管理部有关生产准备工作的其他相关文件。
12.其它
12.1.技术准备工作
12.1.1.技术资料、图纸、操作手册的(翻译)编印; 12.1.2.编制各种技术规程、岗位操作法;
12.1.3.编写培训资料、各种技术资料(包括机、电、仪)、综合技术资料、装置介绍、原料(三剂)手册、物料平衡、产品质量、润滑油、三废、设备等资料; 12.1.4.编制企业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
12.1.5.尽早建立生产技术管理系统,全过程参与技术谈判、方案审查等工作; 12.1.6.编制总体试车方案(投料一年前,之后不断修改)、装置联动试车、投料试车、生产考核方案;
12.1.7.编制大机组试车和系统干燥、置换及三剂装填等方案,并配合施工单位做好系统吹扫、气密及化学清洗方案;
12.1.8.编制储运、公用工程、热电工程、消防系统等试车方案; 12.1.9.计算机仿真培训技术准备;
12.1.10.国内外技术资料编制(翻译)出版计划、各种试车方案的编制计划、技术准备总体网络计划。
12.2.大机组等关键设备试车应具备的条件 12.2.1.机组安装完毕,质量评定合格;
12.2.2.系统管道耐压试验和冷换设备气密试验合格; 12.2.3.工艺和蒸汽管道吹扫或清洗合格;
376
第四章 项目管理程序 第八节 生产准备管理程序
12.2.4.动设备润滑油、密封油、控制油系统清洗合格; 12.2.5.安全阀调试合格并已铅封;
12.2.6.同试车相关的电气、仪表、计算机等调试合格;
12.2.7.试车所需要的动力、仪表风、循环水、脱盐水及其它介质已到位;
12.2.8.试车方案已批准,指挥、操作、保运人员已到位;测试工具、防护用品、记录表格准备齐全;
12.2.9.试车设备与其相连系统已隔开,具备自己的独立系统; 12.2.10.试车区域已划定,有关人员凭证进入;
12.2.11.试车需要的工程安装资料,施工单位整理完,能提供试车人员借阅。12.3.工程中间交接应具备的条件 12.3.1.工程按设计内容施工完; 12.3.2.工程质量初评合格;
12.3.3.工艺、动力管道的耐压试验完,系统清洗、吹扫、气密完,保温基本完; 12.3.4.静设备强度试验、无损检验、清扫完;
12.3.5.设备单机试车合格(需实物实或特殊介质而未试车者除外);
12.3.6.大机组用空气、氮气或其它介质负荷试车完,机组保护性联锁和报警等自控系统调试联校合格;
12.3.7.装置电气、仪表、计算机、防毒防爆等系统调试联校合格;
12.3.8.装置区施工临时设施已拆除,工完、料净、场地清,竖向工程施工完; 12.3.9.对联动试车有影响的三查四定项目及设计变更处理完,其它未完尾项责任、完成时间已明确。
12.4.联动试车应具备的条件 12.4.1.单项工程或装置中间交接完; 12.4.2.设备位号、管道标志及流向标志完; 12.4.3.公用工程已平稳运行; 12.4.4.岗位责任制已建立并公布;
12.4.5.技术人员、班组长、岗位操作人员已经确定并经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证;
377
第四章 项目管理程序 第八节 生产准备管理程序
12.4.6.试车方案和有关操作规程已印发; 12.4.7.试车工艺指标经生产部门批准; 12.4.8.联锁值、报警值经生产部门批准;
12.4.9.生产、试车记录表格已印制齐全,发到岗位; 12.4.10.机、电、仪、修和化验室已交付使用; 12.4.11.通讯系统已通畅;
12.4.12.安全卫生、消防设施、气防器材和温感、烟感、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报警、电视监视、防护设施已处于完好状态; 12.4.13.岗位尘毒、噪声监测点已确定; 12.4.14.保运队伍已组成并到位。12.5.投料试车应具备的条件 12.5.1.工程中间交接完成; 12.5.2.联动试车已完成; 12.5.3.人员培训已完成; 12.5.4.各项生产管理制度已落实;
12.5.5.经上级批准的投料试车方案已向生产人员交底; 12.5.6.保运工作已落实; 12.5.7.供排水系统已正常运行; 12.5.8.供电系统已平稳运行; 12.5.9.蒸汽系统已平稳供给; 12.5.10.供氮、供风系统已运行正常; 12.5.11.化工原材料、润滑油(脂)已准备齐全; 12.5.12.备品配件齐全; 12.5.13.通信联络系统运行可靠;
12.5.14.物料贮存系统已处于良好待用状态; 12.5.15.运销系统已处于良好待用状态; 12.5.16.安全、消防、急救系统已完善; 12.5.17.生产调度系统已正常运行;
378
第四章 项目管理程序 第八节 生产准备管理程序
12.5.18.环保工作达到“三同时”; 12.5.19.化验分析准备工作已就绪; 12.5.20.现场保卫已落实; 12.5.21.生活后勤服务已落实;
12.5.22.开车队人员和国内外专家已到现场。
CAS8的修改旨在压缩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但由于短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在限制之列, 即短期资产减值准备仍可转回, 这给企业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可乘之机。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方法, 对比研究新旧资产减值准则体系下亏损上市公司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所呈现的不同特征。
一、研究设计
1. 研究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2004~2008年 (其中2006年除外, 下同) 四个年度净利润小于零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并剔除下列公司: (1) 金融类上市公司; (2) 当年未披露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 (3) 当年IPO的公司; (4) 减值准备情况明显异常的公司。相关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中国股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查询系统 (CSMAR) 和巨潮资讯网站的公司年报, 使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13.0。
2. 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CAS8实施前后, 亏损公司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是否有显著变化。CAS8的颁布与实施, 虽然大大压缩了亏损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但是亏损上市公司仍可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在新形势下, 亏损上市公司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究竟怎样呢?为弄清此问题, 本文根据以往的研究和一般推理, 特提出如下假设:在实施CAS8后, 亏损上市公司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更加严重。
3. 模型设计。
借鉴已有文献研究成果, 本文运用如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SIATAit=α0α1△INDROAit+α2△INDREGRit+α3△PRGRit+α4PRGRit+α5CEOALTERit+α6BATH1it+α7BATH2it+α8SECLOSSit+α9LEVit+α10LNSIZEit+εit
其中:SIATAit表示亏损公司i第t年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率, 计算公式为SIATAit=SIAit/ (SIAit+STAit) 。其中SIAit表示第t年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额之和 (包括存货跌价准备和坏账准备) , STAit为第t年年末短期资产总计 (包括存货和应收款项) 。
△INDROAit、△INDPEGRit分别表示公司i所在行业第t年总资产收益率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增长率。
△PRGRit、PRGRit分别表示公司i第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化率、主营业务收入率。
上述四个变量主要用来反映行业层面和公司层面的经济因素对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的影响。
CEOALTERi表示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变更情况。若发生变更则取1, 反之取0。
BATH1it是公司是否存在大清洗行为的一个测度。如果当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大于当年的主营业务利润, 则认为可能存在大清洗行为, 相应的BATH1it取1, 反之取0。
BATH2it是公司是否存在大清洗行为的另一个测度。如果当年的主营业务利润小于上年的主营业务利润, 则认为可能存在大清洗行为, 相应的BATH2it取值为1, 反之取0。
SECLOSSit反映公司当年是否为连续第二年亏损, 若是则取1, 反之取0。
上述四个变量主要用于分析亏损上市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过程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LEVit (资产负债率) 、LNSIZEit (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为控制变量。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1. 描述性统计。
对2004、2005、2007和2008年样本均值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SIATAit的均值2004~2007年递减、2008年开始递增, 与经济因素△INDROAit、△INDPEGRit、△PRGRit、PRGRit的变化趋势相关性较弱, 说明SIATAit未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CEOALTERit、SECLOSSit的均值在2007、2008年较2004、2005年有所减少, 而BATH1it、BATH2it先递减, 2008年又开始递增, 表明CAS8实施后, 亏损上市公司中发生高管变动与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减少了, 而可能存在大清洗动机的亏损公司有所增加。此外, △PRGRit的均值均为负数, 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亏损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主营业务利润衰减的影响。
2. 回归分析。
样本公司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上双尾检验显著。
由表2可看出, 对2004年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有:CEOALTERit和BATH2it, 仅与盈余管理显著相关;2005年显著的自变量有:△PRGRit、PRGRit、BATH1it, 且经济因素与盈余管理因素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同。此外, 2005年△PRGRit的回归系数为负, 表明随着主营业务收入的提高, 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反而增大, 这可能与公司的收账政策有关。如果企业主要依靠延长收账期来吸引客户、提高主营业务收入, 则其坏账准备会大大增加, 从而使△PRGRit与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呈正相关关系。
以上分析表明, 2004年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主要与盈余管理行为显著相关, 2005年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主营业务的影响, 同时受到大清洗动机的影响, 且影响程度与经济因素大致相同。此外, 2005年的亏损公司有借助延长收账期来提高主营业务收入的现象。2007年, 仅有经济因素△INDPEGRit和PRGRit显著, 表明2007年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显著地反映了公司所在行业经营环境, 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并未受到盈余管理的显著影响, 这可能是由于管理层在CAS8实施之初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谨慎计提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结果所致。2008年, △INDROAit、CEOALTERit和SECLOSSit显著地影响了亏损公司对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且CEOALTERit和SECLOSSit的影响程度远大于△INDROAit, 表明亏损公司在2008年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主要与盈余管理行为相关, 相对于CAS8实施前, 亏损公司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性更大。实证结果支持本文的假设。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2004、2005年与2007、2008年两个阶段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经济因素、盈余管理因素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 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已成为CAS8实施后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由此可见, 在我国目前强调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情况下, 不允许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是非常正确的决策, 这有利于防止公司滥用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来调节利润的行为。
本文虽然尚未找到2007年亏损上市公司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但通过2008年的实证检验, 可以发现短期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行为显著正相关。因此本文建议, 应加强对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和管理, 特别是对其转回的条件应加以严格限制, 以防止企业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大肆操纵利润。
参考文献
[1].Fields, Thomas D., Lys, Thomas Z., Vincent Linda.Empirical Research on Accounting Choic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31
[2].Chen J.P., Shimin Chen, Xijia Su, Yuetang Wang.Incentive for and consequences of initial voluntary asset write-down in the emerging Chinese marke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Accounting Research, 2004;3
[3].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 2000;12
[4].戴德明, 毛新述, 邓璠.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财经研究, 2005;7
[5].王建新.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 2007;3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折旧 资产损失
1 固定资产折旧的本质及局限性
1.1 固定资产折旧的本质 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其价值按期、有系统地转化为成本或费用的部分称为折旧,计提折旧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固定资产成本系统分摊的过程。
1.2 固定资产折旧的局限性 一是固定资产折旧缺乏灵活性。固定资产折旧在各年间具有系统性。二是不符合真实性原则。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要依据企业对净残值和经济使用年限的估计,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无形损耗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日益显现,使得各种估计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这必然导致固定资产折余价值不能真实代表预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
2 固定资产减值的认定及其必要性
2.1 固定资产减值的认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当“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2.2 固定资产减值的必要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值情况,它是账面价值与企业期末合理预计的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差额,是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得出的。各年的减值损失并不存在必然的系统联系,更多的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出发,只要某项资产的价格或价值的减损能可靠地予以计量,且对决策具有相关性,就应当确认价值的减少。这样能更好地反映了固定资产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的真实经济利益,防止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增,并剔除了虚增的利润,降低了财务风险,所以说计提减值准备是对折旧的有益补充,它的实施也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财务政策更加稳键。
3 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关系
3.1 两者的联系:①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表现为资产自身价值的减少,在资产负债表中折旧和减值准备都是“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②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计提的原因有相同之处,即由于技术进步和遭受损失,使得固定资产价值降低是计提减值准备和计提折旧的共同原因。③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都不同程度体现了“正确计算损益,减少风险损失,合理确定成本补偿尺度的谨慎性”原则。④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相互关联。由固定资产原值减累计折旧可以得到账面净值,再通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将账面净值调整为可收回净额。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固定资产减值是累计折旧的补充科目。它将累计折旧估计有偏差的地方进行矫正,使得减值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能体现可收回金额。另一方面,在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折旧应当在未来期间以减值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调整,也说明了未来累计折旧的计提要考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
3.2 两者的区别
3.2.1 两者的补偿对象不同 折旧表示的资产减损,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价值转移,它可以从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往往是因外部因素的变化或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的改变而使其价值降低。由于其不能从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因而只能通过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予以补偿。
3.2.2 两者确认基础不同 投资于固定资产的支出是资本性支出,折旧确认的是固定资产因使用而减少的价值,所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它是以初始确认的交易成本作为确认基础的,更注重已经发生的交易。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质上是资产价值的再确认,则更加强调真实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它摒弃了只对实际发生的交易确认的传统惯例,不再局限于过去,而更多地立足于现在、未来。因此,其确认的基础不是交易而是事项,即使没有发生交易,只要造成资产价值减少的情况已经存在,资产价值的下降可以相对可靠地计量,就确认为损失,使其真正符合资产的定义,以避免夸大企业的资产和利润。
3.2.3 两者的核算范围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中规定:“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中规定,列举了存在七种迹象的,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可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比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范围要大得多。
3.2.4 两者的影响因素不同 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限中,各会计期间的折旧额与该期间固定资产损耗程度的关系是难以用函数关系式来准确表达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应计折旧额作出合理的估计。影响折旧额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二是预计固定资产使用寿用寿命。三是预计固定资产净残值。四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日固定资产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当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据此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这里,关键是如何判断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以及确定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由此可以看出,相对折旧而言,固定资产减值这种估算更客观一些,不同时间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具有不确定性。
3.2.5 两者计提方法不同 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除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可相应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外,一般折旧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调整。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没有象折旧那样有多种可选择的方法,它主要是于期末通过对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与其账面价值的估价、分析比较、判断来进行计提的。
3.2.6 两者的核算时间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取得固定资产后,企业就要预计净残值和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按月计提,这是在购置时点的一种估计,属于正常推移在不同会计期间的成本或费用,所以累计折旧金额是主观性较强的估计值,其计提过程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在年末或指定的核算期期末,根据账面价值与预计可收回金额之差来确定的。所以它是在购置后某期期末的一种估计,相对比较客观,而且在无证据表明减值发生的情况下,一般不必作账务处理。因此,不同会计期间的减值损失与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之间不存在必然的、系统的联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累计折旧很好的补充,它弥补了累计折旧账户反映不及时和缺乏灵活性的不足,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面对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长期资产减值的风险越来越大。固定资产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该账户在确保资产价值信息真实型的同时,也兼顾相关性,确实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2007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