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通用8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篇1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及人文性的本质特征。”本文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教学谈些个人体会。

一、联系生活,以读促讲

我在教学这一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中“以读促讲”可谓是关键之法。在第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二读课文,读通句子,三读课文感知内容这三个步骤从整体对课文内容有初步感知、了解“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分别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说?在心中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教学巴迪听到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及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后的表现这部分内容时,我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巴迪此时的心情再联系自己受表扬及批评后的心情去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二、紧扣课文,质疑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勇于创新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巴迪长大后感到自己是幸运的这一段是,我采用了自读自悟的方法,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第一课时学生就提出了“为什么巴迪长大后越来越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这一问题。因此,当学生体会到巴迪听到父亲说“糟糕透了”时悲痛欲绝,我马上把这一个问题又抛给学生,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学生迫不及待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最后才恍然大悟。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2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总的来说这次的课基本上还算圆满,但也再次让我感到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准备好一节课,应该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上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文,感慨这一课不仅有“精彩”之处,还有“糟糕”之处:

“精彩”一、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我主要通过,抓住重点语句,重点段落来理解;采用多种方式去领悟父母不同的爱,如:小组合作交流,联系生活实际,一首父母爱的小诗,紧扣重点的板书。在学生不自觉中突破难点,微风细雨中感受父母的爱。

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时,孩子们情到深处,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这就是自动生成的亮点。

“精彩”二、教学环节比较清晰,过渡自然。抓住“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的对比,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理解了父母不同方式的爱。

“精彩”三、同学们朗读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当然本课还有诸多不足:

“糟糕”一、教学重点有忽略的地方,如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要进行强调。而我只是在多媒体上标注出来,让学生以读来体会。没有做到先分析写作特点,再体会文中情感。

“糟糕”二、问题有点琐碎,过于简单。如:几年后,巴迪认为自己的第一首诗怎样?父母又是怎么评价的?少年时候的巴迪是怎么做的?这个地方应该提得有点深度,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糟糕”三、准备不够充分,虽然课件能熟练运用,但是语文的双基没有落实。最基本的抓重点词理解句子,都没落到实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自己的重视。理解句子一定要交给学生方法,从重点的词语入手,环环相扣,一步一步的来。

“糟糕”四、语文重在读上。语文课堂应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可是我这节课,读书的声音太少,不够落实。

“糟糕”五、小练笔的设计过于形式化。只注重了形,而没有落到实处。应该从学文中提炼写作的方法,有目的性的去指导我想效果会好很多。如降到语言,就标明是语言描写,神态等等要点到,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从哪几方面去写,怎样才能写得更好?一切都要考虑进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处处提醒自己:语文教学读为重点,让孩子在读中悟,悟中读,体现层次性;注意自己问题的琐碎性,注意问题的导向性;指导写的时候要注重引导,从哪些方面入手,注重写后的点评,以及指导的形式。还有就是学会不断地总结,只有在反思中总结,发现,探寻,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更上一层楼。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3

本设计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受,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主要表现为:

1、以读为主、在读中思、读中悟,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体悟,建构起自己的认识。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以说名言,悟名言,写名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一、说名言

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假山旁、花坛边、草坪里,有许多标语牌,上面有许多名人名言?你们有自己喜欢的名言吗?说一条给大家听听好吗?

指名学生说名言。

二、读名言、悟名言

(一)读名言,质疑

1、同学们知道很多名言,老师这儿也有一条名言,谁来读一下。

出示:一个作家,应该说……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指名学生读,生齐读。

2、读了这么几遍了,你能说说这条名言主要说了什么吗?

指名学生说。

3、师小结并板贴:爱的力量平衡

警告的力量

4、那么读了这条名言,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a、为什么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爱的力量,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

b、母亲的力量指什么?警告的力量指什么?

c、为什么需要有人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二)悟名言、解疑。

1、那么你们知道这条名言我是从哪儿摘录出来的吗?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贴课题,并在中间加个“和”。

下面我们一边学习这个故事,一边解决提出的问题。

指导读好课题(先读好“精彩极了”,再读好“糟糕透了”)。

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他怎么会得到这样一番感受呢?请同学们读读第1—14自然段,好吗?

生自读。

指名学生说第1—14自然段的内容。

师相机板书:七八岁时第一首诗

3、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再读一遍,找出母亲说精彩极了的句段和父亲说糟糕透了的话,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生找读。(先找读母亲说“精彩极了”的句段,再找读父亲说“糟糕透了”的句段。)

4、我们看写母亲的句段,母亲的话哪一段写得格外精彩?

生找读,指导读好写母亲的第一段话(第1自然段)。

5、真像个母亲在夸儿子,那么儿子听了夸奖以后,除了腼腆和得意洋洋以外,还有哪些不同寻常的表现呢?读了第2—4自然段,仔细体会体会,再和同桌或前后桌交流交流,好吗?

生自读、交流。

从这两段话中,同学们感受、体会到了些什么吗?

指名学生说,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引导。

6、同学们,母亲的夸奖竞对我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你们知道母亲的这种夸奖就是什么呢?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也许你也能创造一两句名言呢!

指导名学生说,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

(a、夸奖就像是推动器

b、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源泉,夸奖就像是力量的源泉

c、爱真是力量的源泉。

d、爱的力量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爱是一切的基础。)

7、是啊,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源泉。母亲这么夸我,我高兴极了,而父亲却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读父亲的话。

指名学生读。

8、那父亲的话又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谁再来读读“我”的表现。

指名生读。

9、父亲的话对孩子就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是,我却想请同学们想想:父亲说他的诗糟糕透了,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爱的表现?能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吗?

10、那么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交流。

指名交流。

同学们说到了母亲的爱,和父亲的爱都对儿子成长有利,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一种爱就可以了?如果只有某一种爱,会不会出现什么不利的情况呢?

所以这两种爱的力量需要怎么样?

11、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都是巴迪当时所不明白的,因为当时他才年仅七八岁,可是当他成为一名作家,写了许多作品后,他对父母亲的话便有了深刻的感悟,于是写下了这么一番话: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段话好吗?生齐读名言。

12、学到这里,我相信前面的问题同学们一定明白了。

三、写名言。

下面老师想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不知同学们喜欢吗?

同学们已经十几岁了,在生活中一定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悟,能不能写一两句你自己的感悟呢?写好后,你们可以出一期黑板报,供大家欣赏交流好吗?

由课堂上学生的感悟引发到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悟,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真正把读、悟、写结合起来。

总评:

一、教材处理独到。先切入第16节中重点句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懂句子表层的意思,通过质疑,回读全文,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以说、读、悟、写名言为线索,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努力唤醒学生的情感。

二、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读是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自读、指读、范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是引领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自读、理解着读、读中去揣摩、去体会;指读,把个人体验、感悟到的表现出来;互读,加强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齐读,释放自己的情感。

三、课堂非常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很重视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阅读。这里的情境不是指某个教学环节的单一情境的创设,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它包括生动形象的场景,教师的语言、活动的方式,构成了完整的动态的情境,因此,课堂上注意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有学生个体的自学、研究,又有小组间的讨论、研究,更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语言,不管是指令性的语言,还是评价性的语言,都富有煽动性,能引发学生的激情,如让学生读“课题”时,老师是这样说的:“‘精彩极了’该怎么读,谁行?”“你说得精彩极了,老师也被你深深折服。”“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意味深长。”学生就是在这样充满赞赏、充满鼓励的课堂中,迸发出激情,迸发出智慧。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4

本文主要写的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自然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这课的教育价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的爱。我主要是通过“复习回顾”“朗读交流”和“解读自己的生活,谈亲身感受”这几种语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的。

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逐渐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教学时我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和感悟,当学生交流到父、母亲的不同的评价时,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不同感受,通过有感情地读来获得内在的感悟、体验,使课堂教学显得“丰实”。

教学最后,我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真实体验。在这浓浓的情感中,孩子们敞开了心扉,有的同学说,“学了这一课,我才真正理解了妈妈以前对我的批评都是为我好,我有时候还顶撞妈妈,让妈妈更生气,这样做太不应该了。”有的说:“生活像一艘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好像它的两支浆,船要想行得快,双桨要相互配合,这样我们才能快速到达胜利的彼岸。”这充分体现了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在自主的学习中感悟、理解得很到位,有理有情!

本课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是学生的“悟”不够深刻。当孩子们自由汇报关于爱的两股风时,孩子们此时已兴致高涨,但我没有抓住契机,没有让他们联系学校、家庭,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是激励评价不够及时,导致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反思到这里,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精彩与糟糕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审视每一堂课,化糟糕为精彩,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使学生懂得父母不同的评价方式都浸透了对孩子的爱。

2、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关键: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出课题。

1、谈话导入:大多数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沐浴着父爱与母爱的恩泽。有了父母之爱,我们才能更加勇敢与自信,也才能健康成长。

2、揭题:“爱”字并不难写,但大家能理解爱的内在含义吗?今天,咱们就一起继续学习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父母给他的爱的。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板书。(板书:1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继续学习课文:

1、上节课咱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说一说。

(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者在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中成长,最后成为一名大作家。)

过渡:面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做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否理解呢?他有什么表现?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再读课文1至14自然段。

(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学生回答

语段一:“母亲一念完那首诗??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师:体会到了巴迪有一个很爱他的母亲)

学生齐读: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导读:作者听了母亲的评价后他又有什么反应呢?

语段二: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

师:母亲的赞扬如雨点般落在我身上,使得他既腼腆又得意洋洋,既自豪又信心满怀,怀着这样的心情,巴迪在等待父亲回来。

语段三: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师:你发现这句话的标点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说明巴蒂非常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

小结:巴蒂既焦急又甜蜜地等待着,想象着父亲会比母亲更加赞赏他,可是,父亲回来了,他看到诗后的反应又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语段四:“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引导:(1)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话?(2)扔是一个怎样的动作?(3)我们看完一样东西的一般动作是什么?为什么这里要用扔?(这首诗确实不怎么样,很糟糕。)

小结:是啊,一个动作传递一种态度,一种感情,小巴迪听到听到父亲的评价后是什么反应?出示课件。

语段五: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可是,文章当中还有一处说了巴迪长大了些后自己也承认了小时候写的诗很糟糕,找一找是哪句话?

语段六:“几年后?糟糕的诗。”

学生齐读:说明父亲当时的意见是?(对的)其实父亲和母亲一样的(疼爱)自己的子女,只不过作者的父亲比较(公正)。

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听起来好象对一个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涵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但当时的巴迪那么小,他能够体会父亲的心吗?(不能)母亲对他的表扬使他得意洋洋,父亲的批评就好像对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请大家猜猜看,巴迪是不是因为父亲的批评从此就不再写作了?

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课文第16自然段,自由朗读

语段七:“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为什么?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自己是多么幸运?

语段八:学生回答:“我有个慈祥的母亲?糟糕透了”

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我有个慈祥的母亲?糟糕透了”

因为作者慈祥的母亲和严厉的父亲把作者成长道路上需要的两种动力都包含了,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所以作者说自己“多么幸运”啊。

好,现在同学们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巴迪是不是因为父亲的批评从此就停止了写作?

学生回答:不是,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语段九:“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的每一个人?总结、提高”

其他同学的感受又如何呢?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这句话说明了作者虚心接受了父亲的批评,并把它当作自己前进的动力。(母亲的鼓励使巴迪今后写作会有自信心,而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还不是很好,不能骄傲自满,要注意总结提高,才不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过渡:若干年后,巴迪体会到父母对他的评价,对他的爱。接下来看着课文第17自然段,随音乐齐声朗读。

恩,读的非常的精彩。

下面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这句话:“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下面哪位同学来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最好能联系一下实际。

“精彩极了”代表着妈妈的赞许、鼓励,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代表着父亲的批评、提醒,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的爱,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二者都是希望我努力奋斗,争取好成绩,二者的共同出发点都是爱。导读:你体会得真好,来,再读一次给同学们听听。

从你的朗读声中,老师听出了你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其他同学又是怎么理解的?来,大家一起来读读,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3、小结:这节课大家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还读懂了父母对你们的爱,真难得!的确,父亲的严厉也好,母亲的宽容也好,这都是出自对儿女的——爱。(板书:爱)在父母的关爱下,我们健康成长。

四、总结

课文中的巴迪从父母的评价中感受到了爱,他是幸运的。老师相信你们也是幸运的,有了父爱与母爱,你们一定会更加勇敢、自信、健康成长的。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只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五、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你如何看待巴迪的父母对他的爱?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写下来。

教学反思:本文的文字浅显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感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学生易于理解。教学中,应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6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阅读课文,本课主要写的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写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在教学中,我力求渗透以下几个理念: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在一个民主的课堂中学会彼此尊重、欣赏,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读书,小组探究,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重在培养学生喜欢阅读的意识。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内因”起主导作用,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和投入,语文素养不可能形成,更不可能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辩论的环节,通过对母亲“精彩极了”和父亲“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哪一种更好的辩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培养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最后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热烈气氛中悟出其中的道理,并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力求做到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使他们在快乐中明白事理,在投入中表达激情,在创造中增长智慧,从而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

“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智力背景,积方法,打基础、激兴趣,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因此,在本节课结束时,我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这本书,让学生课后阅读,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抛砖引玉,开放性、自主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又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可贵的尊重。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力求做好学生学习与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7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作者对父母的评价经历了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文本的教育价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的爱。我主要是通过“揭示课题,扣题激趣”“创设情境,引起思辩”、“品读重点句子感悟文本内涵”、“联想补白文本空白” 和“小结,存疑”这几个教学环节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的。

对于文本中对妈妈鼓励的感悟,我采用了抓住文本中关键的“言语形式”来让学生品读重点句子,从而感悟文本内涵。例如在妈妈对巴迪的第一首诗的评价一句: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引导学生抓住“眼睛亮亮地、兴奋、嚷”这些关键的词语以及“真是……吗?”的疑问和两个感叹句,来重点感受妈妈对巴迪的鼓励。

至于对爸爸“糟糕透了”的评价的理解,主要是采用角色体验“补白文本”的方式来实施。通过教师采访扮演父亲的角色的学生,追问学生你当时心里会怎样想?为什么坚决不退让?这些问题,让学生入情入境来揣摩爸爸的评价背后的良苦用心。学生的角色过渡十分快,马上就进入到父亲这个角色中,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接着我出示了下面两句拓展说话题:

“精彩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母爱像(),它()。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父爱像(),它()。

学生的答案精彩极了:“母爱像春雨,它滋润着我的心田。母爱像暖流,它温暖着我的心。父爱像警钟,它时刻提醒我不要走入歧途。父爱像苦瓜,它虽苦但有利于我们成长。”至此,学生都理解了文本的内涵,不管是怎样的评价,方式不一样,但都是父母的爱。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从“演绎”到“归纳”进行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目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课文语言平实,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认为读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法方法,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个性感悟,只有充分读了,才能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因此,教学本课时,我坚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哲理。例如:在让学生捕捉“我”当时的内心想法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划,将母亲对巴迪诗的评价在文中找出来,读出母亲当时的心情,抓住关键词“得意扬扬”“腼腆”等词语,体会精彩的评价,感受妈妈对巴迪的鼓励。至于对爸爸“糟糕透了”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分角色朗读形式来解决。通过采访扮演父亲的角色的学生,追问学生:同一首诗,父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我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心里会怎样想?为什么坚决不退让?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入情入境来揣摩爸爸的评价背后的良苦用心。再让学生对比朗读,理解母亲的意图是鼓励巴迪继续写作,而父亲却从专业的角度来评判,把作者当时的洋洋得意心情打击一下,让他不要为一点小小的成绩而骄傲。学生通过充分的读课文,读出了字里行间的情和意,正所谓读有感悟,他们真正感受到了那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母爱和充满理性的父爱,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本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作者采用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心情,我没有做到适时的讲解,没紧扣我制定的学习目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9

昨天上了这一课的第二课时,上课后颇有感触。这一刻着重抓住父母对孩子一首诗的不同评价来体现母亲慈爱和父亲严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当时课程的设计先是向通过母亲与父亲不同的评价,让孩子读,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知道这两种评价的不同之处。其次,是想通过孩子对母亲赞扬和父亲批评的不同反应,来说明孩子对待这两种爱的最初的态度。之后过渡到稍大一点,孩子态度的慢慢转变,父母教育的延续,借此引导出孩子对父母不同爱的方式的最终领悟。

整堂课上的显得很平淡,教学思路是清晰的,也正是因为追求这种清晰度而忽略的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大部分时间浮在对语言和表现的朗读上,缺乏了深挖的过程。这是备教材的不周,有时候过于注重课堂环节的完整性,只想着能够把每一部分都顺利的进行下去,而忽略了对文本更深层次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要去研读词句,从中揪出语文知识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备学生方面的不周,就是过于看低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时候害怕自己的课程问题太复杂,学生思考不明白,回答不出来,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把问题简略到一问就能回答出来的程度。事实上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课堂预设能够达成,而常常忽略了最精彩的课堂生成。课程就在一再简化的过程中渐渐走向沉闷无味。这样回想起来,没能够达到出彩的原因也正是如此。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次是我现在教学没法前进的根本原因。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在循规蹈矩的依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期间很少有变通,能够进行顺利,环节完整就算是完成,少有精彩片段。而教学设计也是由于这种思维的影响,一个问题出去,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答案回来。即使是象征性的给学生多元化的表达空间,也一定是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因为一旦出了自己的预设,就不知如何作答,怕离预设越来越远。时间久了,这种习惯就成为自然,限定了学生的思路,也让自己的教学陷入僵局。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收获良多,无论是从备教材、还是备学生方面都有新的认识,通过这些反思警戒自己的教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0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与课题一样,本节课有精彩的,也有糟糕的.糟糕的点滴也因为这节课而牢记我心.

教学本课时,我坚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我深深的感觉到教学总是与实践、尝试、思考、总结为伴。昨天我的课上到这样的水平,自己深深的感觉到上好课不是以完成了这堂课教学的任务、学生完成练习为标准,还需要自己好好去揣摩,去思考,自己的一言一行给了孩子们怎么样的指导,你指导的`方向能不能让孩子们既迅速又准确地到达目的地。课的水平怎么样直接反映着你对课的思索、认识、揣摩够不够深入。思索、揣摩、学习的够深入,其实达到教学目标是非常容易的。当然,这对老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我们年轻教师,应不要小瞧自己所上的每一节课,上好这一节课,这背后还需要花的功夫可是不少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1

根据本课的特点,安排教学过程时,先让学生读课文,读上几遍,力求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将课文分成童年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引导学生精读。精读童年故事这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弄清: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样;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有什么反应。精读后来的认识部分,结合“思考·练习”第二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归纳出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引导学生精读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引导学生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成功地体现以下几点:

1、怎样看待父亲与母亲对巴迪这首诗截然不同的评价,这是本文内容理解的重点,是学生最美心的问题,也是情感体验的焦点:

在上节熟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也是情感体验的)把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这里,既显得一步到位。又注重了整体把握,还易于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在交流中又及时引导学生品读有关句段。读议结合,使学生很好地会问得意。

2、阅读教学不能停止在会文意上,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及时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向生活开拓的方法,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加强体验,又结合品读文中有关语句,使认识得到升华。

3、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后,我适时地安排课后练笔,促使学生对课文蕴意的反思和语言的内化。

4、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中,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安排了分角色演读。男生、女生赛读,配乐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实现词句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许多的不足,表现在:

1、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亲两种评价时,虽然启发学生充分的读了课文,学生也弄清了母亲的评价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但对这个评价“我”当时产生了什么作用,理解不深刻。因此,在下面重、难点的突破上,不是水到渠成,尽管学生知道两种评价都是爱,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这种爱,但学生还是表示喜欢慈祥的,鼓励性的爱,不愿接受严厉的爱。

2、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课堂上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但我觉得合作学生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是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能说、能读、能悟。能力差的学生永远只是听。如:说、时间不够。在本时教学中,还应多关照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3、在阅读的训练中,还应注重阅读知识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很多学生都知道该这样去理解、读书,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不知怎么做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2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这篇课文中的事情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极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延伸文本”的环节:“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巴迪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可以说巴迪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是童年的巴迪,你们愿意把你们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告诉我们大家吗 ”学生在思索回忆的同时,借助着课件(我课前收集关于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等有代表性的相片,做成的课件,还配上深情优美的音乐),自然而然就联系起自己平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回忆起身边的相似事例,想起有关这样的文章.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与课题一样,本节课有精彩的,也有糟糕的.糟糕的点滴也因为这节课而牢记我心.

一,忽略感情朗读.这节课,学生自由读,结合体会读比较多,但感情朗读指导被忽略了.在学生踊跃,激烈地汇报自己独特的见解中,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我,居然被学生牵住了,而忘记了在适当处以读促讲,重要的句子,以指导感情朗读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如讲读到作者成年的体会时,一个学生汇报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几句的理解后,就可以引导感情朗读来加深体会,这样学生在感情朗读,评议再读,加深理解之后,就不会一直围绕着这几句谈体会了,自然也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并且加强感情朗读,读议结合更紧密,更有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更有深度.

二,评价激励不够.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3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那么在教学中,我主要是设计一个情景,让学生想象当作者成人以后成为了以为有名的作家,当他获奖要说感言,那他会感谢谁?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就让学生集中去学习母亲的表扬和父亲的批评。读是一种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个性感悟,只有充分读了,才能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写父母亲的句段,学生合作研读“我”听了父母亲的话后的表现,通过读,体悟父母亲的情感,正确地抓住“我”当时的内心想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最后对母亲和父亲的爱便有了深刻的感悟。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读是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自读、指读、范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那么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这样的朗读体会的方式学习完了,后半部分属于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我抓住16自然段的一处句子:“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他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让学生思考“歧途”可能是什么?从而明白一味的得到表扬的弊端。同时自然的引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其实也需要“警告的力量,时常提醒”。这一教学过程再次强化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对自己的成长同等重要。

但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特别是我在引导学生发言时,学生的回答都差不多,无法再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此时我的引导作用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的发言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另外,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在后半部分,但是这堂课花在前面的时间过长了,所以,后面的讨论就显得单薄,学生议论得还不够充分,没有尽情地深刻地去理解。

细致考量教学的时间,对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4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本堂课我教学的特色是以读为本,自读自悟。注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导—读—悟—辩四大环节贯穿整堂课,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这节课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训练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做到:读中悟情,读中入境,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如,我首先让全班同学自由读课题,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感受两种不同的语气。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课题并评价。我设计了这样的评价:全班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再说一说谁读得好,为什么?用书上的语言并有感情的读出来。

这个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先在组内互相练习朗读,然后在全班进行评价。这个评价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有感情的练习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感受这两种不同的语气。其次,在感悟母亲对我的评价总是“精彩极了”,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可是父亲对我的评价总是“糟糕透了”,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把课文朗读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做到了由课内联系到课外。如,当学生回答母亲这样做其实是在鼓励我时,我又问她你是如何体会到的?请她把这些句子读出来,学生能有感情的读出来,就说明他们已经有所感悟了。

比较成功的第二个地方是辩。我设计的辩题是父亲和母亲对孩子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你更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分成两组展开辩论,每个组各选一两名主辩手,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当分好了两方之后,一场激烈的辩论就开始了。孩子们在辩论会上表现出的争先恐后、机智幽默、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令在座的老师大饱眼福。辩论会上不时传出笑声、掌声、赞叹声。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辩论的时间稍微长了些,辩论后应该再回到课文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和父亲对孩子不同的评价就是爱孩子的表现,让孩子健康地成长。这样课文的主题就得到了升华。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5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这篇课文安排两课时,我上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定位童年故事(1-14自然段)。我的教学流程是先从课题入手,接着检查生字,最后围绕第一部分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找。问题是:作者童年时写的第一首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父亲又是怎么评价的?“我”听后有什么不同反应?在学生交流反馈后,课件相应出现母亲的评价、父亲的评价以及我听后的不同反应的句子。对于这些重点句子,我是采用让学生多读来感悟其的含义,读时又要注意指导学生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从读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母亲对作者是鼓励的爱,父亲对作者是严厉的爱。“我”听父亲的评价后伤心到极点的句子: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跑)出饭厅,跑(走)进自己的房间,扑(躺)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我采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来体会,如“冲”改做“跑”,“跑”改做“走”,“扑”改做“躺”,这样行吗?学生通过读来对比,就很快地感悟到这样换词后不能表达出作者伤心到极点的程度。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

这节课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如:在检查生字的时候,我注意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多关注学生对生字的读音,也注意提醒字形,就是没有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这就是教这一环节的遗憾。再者就是自己的评价激励不够。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语言还缺乏幽默感,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篇2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早已试行,学生是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经验。平时,学生博览群书,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这样在教案第二课时设计的“辩论”环节能自主生成,进入角色。再有学生表现欲望极强,中头表达能力颇佳。相信,通过生生互动,合作探究,教学目标能高质量完成。

设计理念

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完成认知目标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情感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注重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开放鲜活的课堂教程,课堂教学程序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其结构和内容自主生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学生边读边思考,能够读懂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辩论或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文中慈祥母亲的赞美鼓励与严厉父亲的批评警告都是出于爱。

3.理解爱的不同表现形式。

4.在生活中,能正确对待鼓励和批评。

重难点、关键

1.了解巴迪父母亲的不同评价给他带来的作用。

2.通过朗读、辩论、研讨,解决学生心中疑问,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前言: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自主学习,读懂自己的所能读懂的内容,为合作交流准备条件,并且通过自主学习,明确自己的无法独立读懂的问题,为合作探究打下铺垫。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安排有关事项

辩题:针对巴迪的表现,应该如何作出评价,是赞美鼓励,还是批评警告。

正方:赞成妈妈“精彩极了”的评价

反方:赞成爸爸“糟糕透了”的评价

参赛选手

正方:四位辩手加四位参谋

反方;四位辩手加四位参谋

专家评委:其他四位同学

主席:老师本人

本班共计20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且能体会到参与的满足感,成就感,这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一、辩论

变换课堂学习形式,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学生的劲头会更足,兴趣更浓当然效果也会更佳。

1.轮回发言。

正方一辩:……亲切、赞叹的言语能为我们树立信心,鼓励我们不断前进。列·托尔斯泰言:“称赞不仅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巴迪的母亲出于鼓励,不让他泄气放弃,才不吝啬自己赞赏,所以我方赞成妈妈的评价。

反方一辩:……在人生道路中,需要有人指出错误,提出不足之处,那他就不会执迷不悟,将错就错,以至迷失方向。卢梭云:不警告儿子就是不爱他,爱儿子就必须严加管教。再说,巴迪父亲子也是实事求是,他的诗确实写得不怎么样,的确“糟”。老师教我们做人要诚实、求学要真实,所以我赞成父亲严厉、切实的评价。

正方二辩:父亲实事求是是过分的严厉批评,给人感觉:毫无人情,怎么不考虑巴迪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他当时躲在房间痛哭一场,如常此以往,会极在挫伤巴迪的信心。莎士比亚说道:“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举例:四年级有次考试没考好,爸爸一味责备、训斥我,我很难过,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那段时间表成绩一泻千丈,因为我在爸爸语言中读出我是个无能无用人,对学习没有信心。后来妈妈打工回来,一再给我点滴的鼓励,不时地赞赏、表扬我做得好的地主或什么方面有进步了。在慈母的温柔关爱下,我重新找回了自信,学习有了大大的长进。

反方二辩:卢梭云:“我宁可让人侮蔑我的好诗,也不愿别人赞美我的坏诗。”假如母亲一味地赞赏巴迪的坏诗,那不仅使他骄傲自满,而且他会到外面去炫耀自己的“佳作”,别人就不会像母亲那样而无所顾忌地讥笑、讽刺,相信巴迪更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

正方三辩:“赞赏对高贵者是鼓励,对平庸者是追逐的目标。”巴迪的诗虽然写得不怎样,母亲却评价“精彩极了”,这既是对他的鼓励,也是对他的期望。对巴迪来说那就是奋斗目标,他会一直朝那个方向努力。比如:老师说胡大春画画得棒,我们发现他时时画,处处画;老师说洪佳歌唱得甜美,她时常情不自禁地唱或只要有人邀请她,她都乐此不疲。……他们受到赏识后,劲头更大、兴趣更浓、进步更快。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何况是小孩呢。所以请你们别吝啬自己的赏识。

反方三辩:“母亲的宠儿成不了大器。”“母亲的溺爱只能毁了孩子。”如果母亲对孩子过于赞赏、迁就,那就相当于给孩蒙上眼纱,看不清自己的真面目,不知自己几斤几两,洋洋得意,自以为是,满足现状,误入歧途。“忠言逆耳利于行”,爸爸的评价虽然有些偏激刺耳,却能给巴迪指出正确的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路灯作导向,时时有人提醒、警告。

2.自由辩论。

3.总结陈词。

4.主席结言。

对今天辩论的主题,双方已经充分发表了见解。正方队是行云流水,反方队是豪气冲天,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两队同学博学广闻,出口成章,思维敏捷。

辩论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同学们体会到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仅认识到这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慈爱母亲的赞美鼓励与严厉父亲的警告批评,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5.“专家”评说。

A.如果只有母亲的赞美鼓励,没有父亲批评警告,那他就会滋生骄傲,停滞不前,反之则会丧失信心,放弃努力。

B.父母的这两种评价就像两股风,孩子就像一艘扬起风帆的小船,其中一股风吹来,就得需要另一股风来平衡。

C.“精彩极了”是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积极向上。

D.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我们应该感到很幸运。希望同学们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在自己的生活中,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父母及他人的鼓励、批评。

通过精彩激烈的辩论这一载体,使一些问题不解而开,并且使同学加深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完成了有关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表达、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而且团队、进取精神得到生动有效地发挥。

二、研讨

因为教学过程是现场生成的,具有不可预测性。学生在辩论的基础上可能还有疑问,就安排此环节,以便很好地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装着问题来,不带问题走”。

如果确实有疑问,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三、诵读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根据每段描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读出各段特点,品味两种不同的爱的表现形式。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诵下来。

爱伦·凯:蹲下来看学生,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四、练笔

1.续写:时至今日,我常常饮叹自己是多么幸运——

2.习作:爸(妈),我想对您说。

二者选择其一。

要求:内容真实,感情真挚。

此处设计课后练笔,不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融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文本启迪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功效。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教学终究要回复到生活当中,那才是完整的教学。

点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篇3

在语文新课标的引领下,语文教师应积极打破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是这样做的:

一、导课激趣,唤醒学生学习意识

片段一:

1.谈话导入,引出“精彩”和“糟糕”,指名读。(读出赞扬与批评的语气。)

2.读一读这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反义词、引号、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3.通过题目,你能不能猜一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组内合作读,读准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再分段读课文,如果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在题目前面画一个笑脸。如果读得还不太熟练,就在题目的后面画一个哭脸。(板书笑脸和哭脸)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通过读书,了解文章内容。

二、营造氛围,倡导学生个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片段二: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父母的不同反应,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读书方法,并且提示他们:“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当时的情景?并且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好吗?”

生:母亲一读完那首诗,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诗吗?精彩极了!”从母亲的神态“兴奋”,外貌“眼睛亮亮的”,以及母亲的语言,可以看出她看到巴迪写的诗后,非常高兴。

师:真不错,你能抓住母亲的神态、外貌、语言描写感受其心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回答更踊跃了。)

生:她搂着我,不住地赞扬。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通过“搂、不住地赞扬”这些动作描写可以看出母亲对巴迪的诗很满意。

生:从“得意洋洋和迫不及待”这两个词可以看出母亲的评价令“我”高兴。

……

师: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使一个七岁的孩子从幸福的深渊一下子跌落到失望的谷底,愿意通过朗读表现出因听到不同评价我的心理变化吗?怎样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就怎么读。

通过听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知道他们已经深入去体会课文的内容以及人物的情感了,他们已经体验到了这种真情。

三、探究文本,珍视学生独特体验

探究性阅读具有开放的视野。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才会“动”起来。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片段三:

师:对于同一个问题,却有两个极端的评价,你对父母的两种评价是怎样认识的呢?

生:我认为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因为几年以后,我再看这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

生:父亲对我的批评,说明他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我的生活中也需要这种警告的力量,他时时提醒我,才使我写出了许多的作品。

……

师:父母的评价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理解吗?的确,只有七八岁的小巴迪当时很难理解。这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我们也一样。

四、有效拓展,启发学生情感体验

课堂拓展在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片段四:

师:爱是鼓励、是力量,爱也是警告、是提醒。日常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凡的细节,又何尝不是父母爱心的体现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说出来吗?

(学生一阵沉默)

师:妈妈的爱是摔倒时的搀扶。(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了)

生:妈妈的爱是雨中的一把雨伞。

生:爸爸的爱是寒冬掌心传递的温暖。

……

这堂课上,我和学生一起被这种真情所感动,学生利用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在文本中得到了独特的感受,又联系生活实际,从而超越了文本,达到了用真情解读真情的目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篇4

一、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选读书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做的才学得会。”在教学开始我先询问了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是否理想,他们的家长是什么态度。(刚刚结束期中考试)这样一来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共鸣,为学习本文打下了基础。

本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是具体事例的记叙,具有情景性和情节性,在理解方面没有太大难度,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自定读书方法,如小组编演短剧,练习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分析表达方式,甚至于把文字改变成漫画等等方法自读自学。让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进而体会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性的爱,父亲的充满理性的爱。

二、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有个性才会有创新。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文体不限,可以是短文、诗句,格言警句的形式等;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先试着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训练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做到:读中悟情,读中入境,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如,我首先让全班同学自由读课题,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感受两种不同的语气。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课题并评价。我设计了这样的评价:全班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再说一说谁读得好,为什么?用书上的语言并有感情的读出来。这个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先在组内互相练习朗读,然后在全班进行评价。这个评价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有感情的练习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感受这两种不同的语气。其次,在感悟母亲对我的评价总是“精彩极了”,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可是父亲对我的评价总是“糟糕透了”,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把课文朗读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做到了由课内联系到课外。如,当学生回答母亲这样做其实是在鼓励我时,我又问她你是如何体会到的?请她把这些句子读出来,学生能有感情的读出来,就说明他们已经有所感悟了。

比较成功的第二个地方是辩。我设计的辩题是父亲和母亲对孩子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你更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分成两组展开辩论,每个组各选一两名主辩手,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当分好了两方之后,一场激烈的辩论就开始了。孩子们在辩论会上表现出的争先恐后、机智幽默、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令在座的老师大饱眼福。辩论会上不时传出笑声、掌声、赞叹声。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篇6

当时课程的设计先是向通过母亲与父亲不同的评价,让孩子读,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知道这两种评价的不同之处。其次,是想通过孩子对母亲赞扬和父亲批评的不同反应,来说明孩子对待这两种爱的最初的态度。之后过渡到稍大一点,孩子态度的慢慢转变,父母教育的延续,借此引导出孩子对父母不同爱的方式的最终领悟。

整堂课上的显得很平淡,教学思路是清晰的,也正是因为追求这种清晰度而忽略的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大部分时间浮在对语言和表现的朗读上,缺乏了深挖的过程。这是备教材的不周,有时候过于注重课堂环节的完整性,只想着能够把每一部分都顺利的进行下去,而忽略了对文本更深层次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要去研读词句,从中揪出语文知识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备学生方面的不周,就是过于看低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时候害怕自己的课程问题太复杂,学生思考不明白,回答不出来,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把问题简略到一问就能回答出来的程度。事实上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课堂预设能够达成,而常常忽略了最精彩的课堂生成。课程就在一再简化的过程中渐渐走向沉闷无味。这样回想起来,没能够达到出彩的原因也正是如此。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次是我现在教学没法前进的根本原因。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在循规蹈矩的依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期间很少有变通,能够进行顺利,环节完整就算是完成,少有精彩片段。而教学设计也是由于这种思维的影响,一个问题出去,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答案回来。即使是象征性的给学生多元化的表达空间,也一定是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因为一旦出了自己的预设,就不知如何作答,怕离预设越来越远。时间久了,这种习惯就成为自然,限定了学生的思路,也让自己的教学陷入僵局。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篇7

有一天, 我独坐灯下翻阅十余年的教学手记时, 惊觉“弹指一挥间, 便是十多年”。从一名初登讲台的稚嫩姑娘成长为北流市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 真是“从教十余年, 弹指一挥间”。这十余年的教学手记被我昵称为成长记录袋。它收集了我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使我能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 明确自己前进的目标。

“精彩极了!”

当我翻到《温暖》的教学后记时, 一句“精彩极了!”映入我的眼帘, 14年前的故事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

那是1997年9月8日, 也就是我参加工作第二周星期一的早上, 科组长急匆匆地对我说:“市教研室领导来听课了, 你做好准备啊。”“天哪, 不行, 不行, 我还是头一天接触这个班哪。”“不行也得行, 这是学校的安排。”已没有任何推卸任务的余地, 我只好硬着头皮“赶鸭子上架”。短暂的备课时间眨眼就过去了, 来不及紧张, 来不及思考, 一节课40分钟也在我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中过去了。虽然此时是秋风送爽, 但我却大汗淋漓。望着干干净净的黑板上只有“温暖”两个字, 我羞怯地把头埋得低低的, 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备等待着领导“发落”。没想到慈祥和蔼的教研室主任开口的第一句话竟是:“蒙老师的课精彩极了, 基本功非常扎实,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主任的一席话让我低垂的头逐渐抬了起来, 脸上洋溢着稚气腼腆的笑容, 自信在我的头顶上升腾起来。从那以后, 我就在富含着善意和真诚的鼓励中积极上进、勤奋好学。

1. 多看

多看身边的老师上课。当时学校里有几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 我经常推门听课, 师傅们对我的求教也都给予热情接待。这一随时随地的请教方法, 对于一个刚入门的教师来说, 非常有帮助, 我称之为“新车上路”。这样, 我可以对教材有一个整体认识, 可以获得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我还对学校唯一的教学录像带———支玉恒的《第一场雪》百看不厌, 就连他用粘满了粉笔灰的手去按老式录音机的动作我都能记得清清楚楚。他的课之所以吸引人, 不仅在于他有深厚的功底和扎实的知识, 更在于他具有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 很高的说话艺术。这就充分地证明了教师可能并不是天才的表演家, 但应该是专业知识传授方面天才的演说家。我以这种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说话不仅要求做到条理分明、生动、流畅、准确, 而且要求做到严谨、缜密, 同时在声音上则尽可能声情并茂, 生动活泼。

2. 多听

我永远牢记老教师的教诲:备课要做到五个“认真”;查阅资料时, 应进行思考分析;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中, 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和他们的观点, 因为有些优秀学生的思维是我们教师无法比拟和预设的, 他们的观点与方法常常是非常优秀与独特的。我还逐渐学会聆听专家的点评, 不仅要听课, 还要听评课, 更要知道教学设计背后的理念, 这样对自己的帮助更大。

3.多学

除了多看、多听, 还要多模仿多学习。我曾模仿过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 但移植课过后有时感觉还行, 有时感觉差距还挺大的, 分析一下原因还是只备教案、不备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堂好的课, 是无数次犯错后的结晶。

4.多试

在学校科组成员的帮助下, 我有几堂课上得比较成功, 从而也略微领悟到了一些上课的要领。在我的成长记录袋中收藏有我许多略显稚嫩的笔迹:《看图说话:尊师爱生》《口语交际:我家来客人了》《骄傲的孔雀》《瀑布》《快乐的小公鸡》《小鸭子回家》。还有许多我亲手精心制作的教具:动物的头饰、词语娃娃和生字宝宝……多年来, 这些记录字迹变淡了, 颜色褪化了, 纸张发黄了, 唯一不变的就是“精彩极了!”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自信、向上、好学。

“糟糕透了!”

日历翻到了21世纪初,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 我仿佛是一棵沐浴在课程改革阳光下的禾苗, 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精神养料, 焕发出自己的青春活力。我这个喜欢上研究课、接待课、比赛课的人终于迎来了许多外出学习、听课的机会。我总是毛遂自荐并承诺:请检查我的听课记录, 回来一定上两节移植课。这大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 增长了我的见识, 丰富了我的成长记录袋。

打开2004年11月18日的教学日记, 这是一个让我永生难忘的日子。在我代表北流市参加玉林市“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比赛而进行第二次试教《跳水》时, 学校特地请来了市教坛精英听课。一节课在紧张中匆匆结束了, 只见校长毫无笑容, “我看这堂课糟糕透了!”校长一边扬着他的听课记录本一边厉声说, “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没有深入研究问题教学法的宗旨, 没有捕捉到课堂中自然生成的问题, 没有落实‘双基’……”连续五个“没有”让我的眼睛湿润了, 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铁面无私的校长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在他的指示下, 我拜师学习, 潜心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 12月15日, 我参加玉林市“问题教学法”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比赛荣获第一名。此后, “糟糕透了!”成了萦绕在我耳边的警钟, 时刻催我反思、创新、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

在理论和教学实践中间, 我自己的思想便是一座桥梁:它一端通往实践, 以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一端通往理论, 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理论。如贯彻“有效课堂”的教学理念, 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目标定位要准确,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灵活机智地实施教学, 讲究有效策略;解读学生, 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创设情境, 实施有效对话;适度拓展。

2.不断反思批判

反思能使人扬弃解构旧有的思维模式并生成解决实践问题的新能力, 实现自我超越。窦桂梅老师的“激情不老、读书一生、宁静致远、以写促思、慎独养身、伸展个性、爱在细节、海纳百川、合作同进、角色定位”这十条经验是她一生的追求, 也是我一生的追求。窦老师的《游园不值》共上了80多次, 课后都进行了反思, 教一首古诗就反思上百次, 令我十分感动。名师的可贵之处, 正在于他们反思的自觉性、持久性和深刻性。我认为反思的最有效方式是把反思落实在文字上———写教学手记, 或对话、或诉说、或谈心……记录课堂的亮点、课堂的败笔、课堂的意外。无论繁忙与悠闲、疲惫与轻松, 我都给自己布置作业———写教学手记。

3. 力争创新教学

“过去, 我们总在学生的头脑里, 塞进成人世界为他们准备好的东西。今天, 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拿着这张‘旧船票’, 去重复‘昨天的故事’。”“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这都是窦老师教导我怎样做一个能创新的教师。《观潮》一课就让我尝到创新教学的甜头。 (1) 用多媒体播放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色及解释“人声鼎沸”; (2) 指导学生隔着书本轻轻敲课桌来感受“闷雷滚动”; (3) 用人数由少变多、声音由小变大的方式去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让学生犹如置身于雄浑壮阔、动人心魄的境地中……创新让我的课堂灵动起来, 创新让我们师生互动起来。

4. 全方位研究

要把握自身专业成长的航标, 首先, 要深入研究名师的成长经历, 从中寻找他们成功的秘诀, 结合自身的特长, 设计自己的成长之路, 为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找到一条捷径。我最爱看《人民教育》的“名师人生”, 它给我许多启示。其次, 要钻研名师的经典课例。很多名师的成长、成名都借助于他们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公开课。特级教师盛新凤说她的成长经过了“无视—外视—内视”三个阶段。再次, 要解读名师的教学思想。老一代名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学”、支玉恒的“品读式语文教学”, 新一代名师窦桂梅的“主题式教学”、孙双金的“情智教学”、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教学”等, 带给我的不仅是他们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设计, 更是他们独特的文化视野、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精神风貌和人生境界。最后, 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课题研究。我善于从忙碌的事务中研究反思, 勤于钻研, 又勤于动笔, 还能持之以恒, 从教育科研工作的切身感悟中获取了教科研的真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公开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96-01

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可是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我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下面我将自己在教学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平凡小事与同行们分享。

以前,在课堂上,我不厌其烦地及纠正学生所出现的错误。如:这个学生爱接老师的话,那个学生不爱思考就乱回答问题,某某坐姿不端正了等等当场免不了批评几句,给学生下不了台,伤害学生的自尊,当时班上有几名调皮的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弱一点,纠正的次数很多,一段时间后,我开始觉得课堂上不对劲,怎么气氛越来越沉闷。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陷入了沉思,找了学生谈话后才知道原因:是我过分“周到”的纠错,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在他们看来,我眼中的他们表现得一无是处,简直是“糟糕透了!”

我不禁思索着补救的方法。一次在一节公开课上,有一名学生胆子很小,平时从不回答问题,可是当我提出一个很难以回答问题时,全班举手的人很多,他也举了手,看到这种情况我很为他高兴,虽然他可能答不上,但我还是让他回答,没想到他回答的非常好,只是声音太小,我高兴的对他说:“你回答的非常准确,老师为你骄傲!你想不想让全班的都听到你精彩的回答呢?”这个学生听到老师的话高兴。于是声音洪亮地把答案重新说了一遍,全班学生并为他鼓掌。从此以后,我感觉这个学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声音也洪亮了。课堂气氛也在本次听课事件之后有所变化。

在那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不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因为我越来越体会到: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个人的天性,更何况是孩子。一句积极的评价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越加积极。在学生课堂发言积极,热烈讨论的活跃气氛中,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精彩极了!”我这样享受着自己的课堂教学。体会到自己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激励者的角色。在教学中,我通过细小的动作和微妙的神态暗示,无数激励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增强自己的亲和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有时候静下心来自己也琢磨,以前的自己多傻呀?为什么就没有放开手脚以“精彩极了”去统领自己的课堂教学呢?我为自己的这一点小发现而感到快乐。我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一边工作、一边思考,随时为一点点小发现而快乐着的平凡教师。一段时间的公开课教学活动之后,我的思考在激励性语言使用上有了新的变化。随着“你真棒”、“你最强”的欢呼声,一节节的公开课在狂轰滥炸的表扬声中开幕闭幕,让人感觉到一种单调和乏味。一味的“精彩极了”会不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评课中我提出自己的质疑,有教师振振有词的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得好:“后进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是啊,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发现、去唤醒、去表扬、去鼓励。这也就告诉我们评价注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学生由于在性格、智力、情感上存在差异,评价自然也应该有所不同。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多使用鼓励下的评价,“精彩极了”是应该肯定的主线,表扬是学生进步的催化剂,也是教师与学生感情的粘合剂,但是,当它被滥用的时候,就会走向它的方面。所以,在我的课堂实践中我认识到,对学生是否进行表扬,怎样进行表扬,是我们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对教育评价中过程评价的认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说“精彩极了”时也要讲究艺术。比如在我的一堂数学课中,由于涉及到一个以前学过的问题,全班只有一个中等生举起了手,在他说出了含糊的答案时,我轻抚住他的肩头,让他就坐。此后的每节课里我都看到这个平时不认真听讲的孩子认真思考的亮晶晶的眼睛。

在许多的公开课里,我发现有些教师纯粹是为了表扬而表扬,有一部分教师往往是“变着法儿夸奖,绕着弯儿表扬。”但其实达不到“精彩极了”的效果,既对某些后进生起不了激励作用,又使一些优秀的学生渐渐失去自豪感,乃至渐渐失去了责任感和上进心。因此在表扬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精彩极了”这个评价的真正作用,避免滥用廉价和敷衍的表扬。有名言说得好:“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你就能看到孩子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你能否蹲下来,把孩子当作朋友。”于是,我蹲了下来认真的观察,仔细的分析。课堂教学中只有“精彩极了”的评价还有些单薄,不足以撑起一片完整的天空。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一本书中我看到,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是啊,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精彩极了”可以树立学生前进的信心,但是“糟糕透了”可以让学生选择前进的方向。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也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上一篇:小小亲子运动会下一篇:青少年成长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