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管理(精选8篇)
通过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分析造成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手卫生;医院感染;原因;对策
近年来,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细菌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源,手的清洗和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1]。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通过实施感染监测和遵从正确地感染控制指导规范,可以预防66.7 %的医院感染发生。还有研究表明,加强医务人员洗手,可降低50 %的感染率[2]。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为病房、手术室、产房等部门的护士,进行抽样监测。
1.2 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要求被采样者依自己常用的洗手方法进行洗手,再根据卫生部《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让被采样者双手并拢,专职人员用无菌棉拭子浸无菌生理盐水在双手曲指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的部分,将棉拭子投入盛有10 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1.3 监测结果
2008年共采样50份,合格42份,合格率为84 %,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多见。影响手卫生的因素
2.1 手卫生习惯与个人重视程度
在医院感染监督检查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医务人员比较重视治疗操作后洗手,忽视治疗操作前洗手,尤其是忽略两例患者之间需要洗手这一环节。如医生查房过程自始至终不洗手;护士进行晨间护理时,为一位患者整理完床单不洗手继续为下一位患者整理床单、床头柜上的物品;护士集中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对两例患者之间的操作不洗手,经常是完成整个病区治疗后才洗手。还有洗手方法不规范,只是简单用肥皂搓洗手部,揉搓时间短,忽视指间、指缝的清洁。由于工作忙碌,很少有人按六步洗手法规范洗手,洗手后不用专用毛巾擦手,只是在腋下工作服擦手。部分医务人员对手卫生与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手卫生与医院感染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导致对手卫生重视不够。
2.2 监控力度不够
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对手卫生宣传力度不够,少数临床科室有抵触情绪,不重视洗手,特别是医生认为洗不洗手都没关系。
2.3 洗手制度落实不到位
各科室均有完整的洗手制度,但形同虚设,没有引起管理层重视,监督检查力度小,没能与科室奖惩制度挂钩,造成制度落实不到位,洗手规范差。
2.4 洗手设施配置不完善
如许多科室仍在用手触式水龙头,毛巾反复使用、不定时清洁消毒,造成清洁后的手再度污染。固体肥皂不能保持清洁干燥而造成多次污染,多数科室没有洗手液,医院未配置速干消毒洗手产品,无干手设施,科室洗手池数量少、远离医疗区域,冬天热水供应不到位等。个别科室要求用消毒液泡手,因对皮肤刺激性大,医务人员很难接受。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对策
3.1 加强宣传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科协同医务科、护理部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尤其是对卫生部新出台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反复多次学习,现场演示标准的六步洗手法,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并熟练应用六步洗手法,并将手卫生纳入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内容,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意识与知识水平。在医院治疗室、诊室张贴六步洗手法彩图,提醒医务人员勤洗、正确洗手,不断强化医务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
3.2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定期监督检查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是医疗机构开展手卫生管理的重要依据,它将使医院的手卫生工作能够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使其更好地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服务。所以,医院应高度重视规范的落实,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手卫生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监测与指导,使手卫生工作真正得到落实。
3.3 改善手卫生设施
医院要为医务人员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门诊诊室、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室、口腔科等重点部门应采用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尽量使用液体肥皂洗手,容器应定期清洁消毒;配置洗手后的干手设施,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增加洗手池,并设置在距医疗区域较近的地方,使医务人员洗手方便。3.4 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
速干手消毒剂具有作用快速、杀菌效果好、使用方便,可以节约医务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可以不受水源、水池、场所等限制,尤其是当医务人员的手没有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就可代替洗手。
1 对医院手卫生的基本了解
“手卫生”即“hand hygiene”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称, 包括了医务人员洗手和卫生手以及外科手消毒三方面的内容。其中, “医务人员洗手”指的是医院的医务人员利用各种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洗手, 以清洗手部的各种污秽和一些致病菌的过程。而“卫生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用消毒剂对双手进行消毒, 以最大程度减少手部暂居菌。“外科手消毒”特指在开始各种外科手术之前, 医务人员要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的基础上, 再用具有持续抗菌效果的消毒剂清除手部各种细菌。
2 手卫生与医院感染之间的关系分析
医院受到自身特殊性质的影响, 存在大量的细菌和感染源。而医务人员在日常的各种诊断、治疗、护理工作中, 需要频繁的用到自己的双手。因此, 在医务人员的手上, 常常会带有大量的各种病原菌。例如, 护理人员在对住院患者进行常规晨间护理的时候, 便需要接触到患者的身体和床铺、衣物等, 但这些地方大多存在较多的病原菌等。于是, 护理人员的双手便会因为接触到这些地方而具有较高的手部带菌率。但护理人员往往需要服务于很多患者, 于是各种病原菌便极易通过护理人员的手造成交叉感染。另外, 医院的各种硬件设施等因为使用人数较多, 也带有较多的病原菌。例如诊疗室内的各种仪器和诊疗床等, 于是, 医护人员频繁接触这些物体, 便会造成手部较高的带菌率。所以说, 对医院而言, 手卫生和医院的各种感染之间存在较大的关系, 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3 加强医院手卫生管理的对策分析
3.1 加强宣教和培训
首先, 医院要注意做好宣教工作。要在全体医护人员中间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教育, 将医院手卫生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详细的告知大家, 不断提高大家对手卫生的认识水平。其次, 要加大培训力度。医院要定期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参加培训, 学习医务人员手卫生相关规范的具体内容, 确保大家掌握必要的手卫生相关知识。并采取实践的方式, 确保大家可以很好的掌握正确的洗手技术。然后进行严格的考核, 督促大家手卫生综合水平的提高。
3.2 完善硬件设施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医院在手卫生相关硬件设施方面做的不够好, 实施陈旧, 卫生程度不高, 无法达到较好的清洁效果, 甚至还有可能会成为污染源。因此, 医院要注意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在各个病房和诊疗科室等处设置数量充足的、专门的洗手池。采用流动水和感应式开关等, 并在水池旁张贴关于正确洗手的说明。对于洗手用的肥皂, 要经常进行更换。医护人员用于消毒的各种手部产品, 要选择优质的、消毒效果较好的。
3.3 规定正确的时间
在日常工作中, 一些医护人员因为工作繁重等原因, 洗手的频率较低, 不利于保持手卫生。因此, 医院要注意规定正确的洗手时间, 要求医务人员在日常诊断、护理患者的前后, 严格洗手。在很多诊疗活动中, 医护人员还需要穿隔离衣, 佩戴手套等。因此, 还要规定医护人员在穿脱隔离衣以及摘手套的前后, 要严格洗手。尤其是在处理各种一次性污染物品以及各种污染物之后, 一定要进彻底的清晰, 防止出现交叉感染。
3.4 强检查与监督
医院要积极的制定出详细的医护人员手卫生规范, 并督促大家严格按照规范的内容进行操作[1,2]。并定期深入到病房和各个科室进行检查。例如, 要注意检查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输液的前后是否严格按照规定洗手, 医师在例行查房的前后是否洗手等。另外, 医院还可以每月对各科室的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和评比, 评出手卫生情况最好的科室, 并予以适当的奖励。对于做到不够好的科室和人员, 也要坚强教育和敦促。
通过全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在污染无处不在的医院中, 手卫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只有做好手卫生, 才能有效的从根源上控制感染源, 最大程度减少各种感染情况的出现, 保证广大患者的健康。本文我们也按照实际情况,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加强医院手卫生管理的对策, 例如加强教育和培训, 以及改善硬件设施等。但是,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还需要广大医护人员积极的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和性质等进行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窦丰满, 张丽杰, 朱保平.成都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 (11) :23-24.
【关键词】手卫生管理,依从性,医护人员,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38-02
1. 前言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大量侵入性治疗操作的应用,耐药菌群日益增加,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了公共卫生管理的重点工作,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也成为了医院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深入了解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探讨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和医院感染的相关性,本文做了相关介绍。
2. 资料和方法
2.1研究对象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一共有两类人群,第一类是院内132名医护人员,第二类为120名ICU内患者。首先对随机选取的132名医护人员进行手部采样共132份,其中临床醫师33份,护士89份,医技人员10份;男性31例,女性医护人员101分,平均年龄为(35.89±12.19)岁。其次,采集120名ICU内患者的医院感染相关数据,记录手卫生干预前(2012年6月-8月)、干预期间(2012年9月-12月)和干预后(2013年1月到3月)共9个月的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并比较分析这三个时期ICU医院感染率的变化,由此探讨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对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
2.2 方法
主要干预措施为相关手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具体形式为开展全医院性质的医院感染控制活动月,包括展示手卫生展板、播放相关教学视频、举办有奖知识问答和排演文艺节目等相关活动,活动周期为一个月。
3. 结果
3.1 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现状和干预结果
根据手卫生消毒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各类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取样标本总合格率为85.8%,在132份标本中共有112份合格,各类医护人员之间的手卫生消毒合格率之间不显著(P>0.05)。在诊疗活动和接触患者前后,各类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均比较低,且前后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手卫生管理的干预活动对于改善手卫生依从率有显著效果,实施手卫生管理干预措施之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有明显提升,尤其是直接接触患者后的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上升幅度最大。
3.2 医院ICU感染率调查结果
3.2.1 ICU病人感染
本次医院感染的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段,即手卫生管理干预活动实施前、干预期间和干预后。调查可知,干预前的ICU感染人数占出院例数的22.4%,干预期间的感染率为18.9%,干预后的感染率又恢复到干预前水平,为23.3%。干预期间的ICU感染率比干预前和干预后都低,不过三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
3.2.2 ICU设备相关性感染率
手卫生依从性干预活动实施前后,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和呼吸机这三者的设备相关性感染状况各不相同。其中,前两者的变化并不显著(P>0.05),尿道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前后比较结果为X2=1.763,P=0.431,动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发生率的前后比较结果为X2=4.641,P=0.112。然而和呼吸机相关的感染性肺炎的发生率前后对比却非常显著(X2=9.287,P=0.011),从干预前的22.5‰下降为干预后的13.2‰,下降的幅度非常显著,进一步验证了呼吸机的无菌操作的重要性,有效的手卫生可以有效减少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导致的感染率。
4. 讨论
4.1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行为现状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医护人员对于手卫生的具体执行标准和重要性认识都非常有限。另外,在诊疗活动和接触患者前后,各类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均比较低。本文的研究印证了这些研究者的结论:医护人员对于手卫生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不足,依从性更差。
4.2 改善手卫生管理状况的相关措施
加强手卫生依从性是进一步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具体措施可以参考一下几点建议:(1)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在手卫生干预期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干预前和干预后,说明干预行为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定期举办手卫生宣传教育活动,长期增强医护人员对于手卫生的重视程度和卫生安全医师,强化其无菌操作的观念。(2)增加科室洗手设备和干手设备,无洗手设备和感受设备被认为是医护人员无手卫生依从性的首要因素。实施这些措施不仅仅能够帮助患者减少感染的危险性,还能够帮助医院获取成本效益,对于医疗界的安全和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4.3 医护人员手卫生干预对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控制效果
文中的一系列研究和统计分析可知,手卫生干预对于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着显著效果,尤其是在干预期间。具体分析ICU内患者的感染状况可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发生率在干预措施之后的下降最为明显。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增强手部卫生意识,认真执行洗手制度[12],医院管理层和科室负责人都需要对此加以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帮助加强手卫生的管理,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
5. 结论
改善手卫生行为现状能够经济有效的控制院内感染、保障医护人员和医患的双方安全。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出目前的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不强,依从率不高,需要进一步改善。完善的手卫生管理不仅仅可以降低感染率,还能够减少住院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实践水平,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Trick. W, Vermon. M. Impact of ring wearing on hand contamination and comparisor of hand hygiene agents in a hospital [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03; 36 (11): 1383-1390.
自查自纠工作总结
澜沧县卫生局:
为了适应综合发展需要,我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站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高度,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列为医院总体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来抓,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与医院的快速业务发展相适应,整个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初步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通过自查,总结起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成立了院感工作领导小组,并安排了具体人员从事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二、建立了规章制度,各项规章制度按规定上墙。
三、加强了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教育学习,全院在职医务人员、新上岗人员进行常规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学习,将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纳入个人年终考核。
四、手术室、妇产科人流室、产房、注射室、疫苗接种室由专人管理,定期更换消毒液,和臭氧紫外线消毒。包括院内外和病房消毒等。
六、药品配制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和规程,保障药品的安全使用。
我院因严格管理和操作,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进行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与管理,无医院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回顾过去,我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必竟是过
去。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院感染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1、基础设施落后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
2、职工对医院感染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3、医院感染的隐患在某些方面还相当严峻。
4、治疗室区域划分不清,个别物品摆放杂乱。
5、手术室布局不太合理,管理还有待加强。
6、检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未严格按照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就我们医院的实际情况看来,目前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全体职工关于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强化责任意识。
2、规范医疗器械清洗和消毒管理。
3、进一步加强注射室、手术室、产房、人流室、病房、药房等重点科室的消毒管理。
4、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
5、感染疾病科(包括发热、腹泻门诊)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6、规范医疗废物的存放,毁型、焚烧等处理。
总的看来我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由于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没有一例差错事故的发生,但是目前某些方面的感染隐患还很严峻,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统一认识,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切实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定能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抓紧抓好。
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开展全省医院感染管理
专项检查的通知
各省辖市卫生局,省直各医疗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及医院重点部门、重点科室和重点环节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督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标准、规范等,掌握全省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了解各地在执行相关标准、规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11‟871号)要求,决定在全省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专项检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检查内容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河南省2011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实施方案》(豫卫医„2011‟101号)要求,督导检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和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情况。主要内容包括: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贯彻执行相关规章、标准和规范,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出要求,定期督导检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及措施落实情况,对存在主要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措施落实,评估实施效果。
(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1、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建立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配备符合要求;明确医院感染管理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讨解决本单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结合本医院实际,及时修订完善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3、加强对手术部(室)、产房、重症医学科(ICU、CCU、NICU、PICU、RICU、EICU等)、急诊科、新生儿病房、口腔科、血液净化中心(室)、内镜室和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管理重点部门(科室)的监管和指导。
3、规范开展呼吸机相关肺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有创操作等医院感染目标监测,加强对医院感染防控重点环节的管理。
4、认真落实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等行业标准(200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开展有效的多重耐药菌监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5、认真落实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规范医疗废物管理。
6、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保障职业安全。
二、检查安排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依据要求,对本单位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进行自查自纠,针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于10月15日前将自查自纠结果上报省辖市卫生局。
(二)各省辖市卫生局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督查并提出整改意见;对存在问题较突出的医疗机构,限期整改,并追溯其整改效果。并于10月22日前将督查结果上报至省卫生厅。
(三)省卫生厅将于10月23日组织专家对各省辖市卫生局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质量及专项检查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抽检,查找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对存在问题较突出的医疗机构及卫生局进行通报批评,并向社会公示。
(四)卫生部拟于2011年11月组派专家组,对各地、各单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抽查。
三、有关要求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此次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的专项检查工作,督促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的有效落实。检查工作要与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相结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立即整改,对严重违反有关规定,造成医疗质量安全隐患的医疗机构法人代表、主管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医务人员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联 系 人:王秀萍
联系电话:0371—65897865 传 真:0371—65942309 E-mail:yzcwxp@163.com
附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的
通知(卫办医政函[2011]871号)
二○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摘要】 目的 运用各种有效举措使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得到提高。方法 通过手卫生执行不积极的常见现状分析,采取相应的举措进行干预。结果 制定相宜、到位的制度及措施,与各科室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将手卫生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每个医务人员的意识里,使手卫生依从性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要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首先还是要在思想上重视院感控制,而制定相宜的措施、到位的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基层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手卫生依从性;有效举措
手卫生与医院感染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最经济、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据调查:医务人员不认真洗手,导致细菌传播而造成的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30%。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低。原因之一就是认为经手感染几率较低,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日常工作中,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手部带菌率100%,较常见细菌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在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实施后,为了规范手卫生行为,我院采取了多项干预措施,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显著提高,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全院15个科室包括普通科室内、外、妇、儿及重点科室ICU、血透室、口腔科、供应室、手术室、内镜室等医务人员共168名。其中普通科室88名,重点科室80名。医生52名,护士94名,技师22名,工龄最长30年,最短4个月。
1.2 方法
1.2.1 自行设计调查表 采用直接观察形式进行调查。
1.2.2 根据调查表内容对全院人员进行培训 调查人员分别来自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及科室院感监控员,2013年1月――3月每天2小时深入科室(要求在各种治疗集中时间段),现场观察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干预措施,2013年4月――6月用同样方法进行调查,比较干预前后手卫生执行改善情况。结果
2.1 26.5%的人员认为 洗手与医院感染没有直接关系,45.2%的人对手卫生指征不太了解,46.5%的医务人员没有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方法,50.4%的医务人员认为戴手套可以替代洗手。
2.2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干预前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均较低,分别为17.74%、28.66%。干预后医护人员依从性分别为55%、60.53%,见表1。
2.3 不同科室手卫生依从性比较 干预前后重点科室依从性均高于普通科室,ICU最高为45.65%,内科最低为15.43%;干预前后结果比较,见表2。讨论
3.1 手卫生的意义 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很多,而通过手导致医院感染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突出的、被循证医学验证的公共卫生问题。卫生部网站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400万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直接导致的经济损失达到160亿-240亿元人民币。其中1/3的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的,而手部卫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级各类医院手卫生执行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仍需引起各级领导及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3.2 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
3.2.1 手卫生没有引起管理层高度重视 各项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必要的手卫生设施不完善,手消毒产品配备不足,宣传力度不够,个别医务人员认为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部分科室管理者及医护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手消毒剂的安全性、有效性认知程度较低,未完全正确掌握手卫生知识及时机,都可能成为手卫生依从性不高的因素。
3.2.2 手卫生意识淡漠 对手卫生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40%医务人员认为洗不洗手和医院感染没有直接关系。对手卫生的态度:部分科室管理者对手卫生不重视,认为工作忙、病人需要优先、频繁的手卫生没有必要,手卫生用品投入是增加科室支出、造成浪费,认为手卫生用品配备、执行就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
3.2.3 缺乏职业安全责任感 慎独精神较差,个别医生只重视处理患者后洗手,接触患者前不注意洗手;部分检验科医生戴一副手套连续为多名患者采血,中间不更换手套,严重违背了《隔离技术规范》中双向防护的原则;部分护理人员忽视不同患者之间应做手卫生的环节,以上现象说明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缺乏对患者保护意识。
3.2.4 认为洗手次数多会造成皮肤伤害 不能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要求的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洗手敷衍了事,洗手合格率较低。
3.2.5 部分工作人员认为 科室人员配备不足,工作量较大,来不及洗手。
3.2.6 手卫生设施 普遍存在干手纸、护手霜配备不到位现象,部分科室洗手液配备不到位且医院无热水供应。
3.2.7 手卫生执行中存在问题 多数医护人员未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接触患者后、体液暴露后手卫生依从率明显高于接触患者前、诊疗操作前。洗手方法不正确,干手方法错误,卫生手消毒时使用消毒剂量不足且揉搓方法不正确,发现有感控专职人员在场时手卫生执行较好。
3.3 对策拟定及措施
3.3.1 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完善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相关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对全体员工包括行政后勤人员进行了手卫生感控宣传周培训,并通过远程教育听取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讲座,内容包括实施手卫生的意义,手卫生的指征,洗手方法及如何正确使用手卫生用品等,并组织考试。实习进修人员来我院后,手卫生相关知识作为必考内容,考试合格后方可入科。
3.3.2 加大了监督管理力度 即分管院长进行行政查房时,对科室人员现场随机考核,院感办专职人员对科室不定期考核,如不合格,扣除科室院感考核分值,并对当事人及科室进行经济处罚,同时进行一对一培训。
3.3.3 个别科室人员不足 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洗手,向分管领导反映,根据工作量大小,人事科、医务部及护理部临时调配医务人员。
3.3.4 配备符合要求的手卫生设施 在全院范围内进一步完善手卫生设施,重点科室更换感应水龙头,为临床科室配备干手设施,全院取消肥皂,临床科室及重点科室均用洗手液并推广使用高效、速干、作用迅速的速干手消,院内所有洗手池旁均张贴了六部洗手法示意图,配备1台手卫生ATP生物荧光灯,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日常监督检查。同时在医院宣传栏及院感简报制作各种宣传资料、图片,加大宣传力度。
3.3.5 院感专职人员不定期现场检查 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重点观察医护人员手卫生五个时刻执行情况,对检查情况汇总后在院感委员会、院感监控员会议及院周会上反馈。并在院感简报上通报,每季度对各科室洗手液及手消毒剂出库数量进行统计,根据出院病人量分析手卫生执行情况,出库量与科室绩效挂钩。
3.3.6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 对重点科室及普通科室定期做卫生洗手和外科洗手的监测,对监测不合格者,分析查找原因进行复检。
3.3.7 科室成立品管圈 成员由科室主任、护士长、院感监控医师及监控护士4人组成。圈员制定提高洗手依从性为改善目标,每月进行院感圈会,进行院感质控,对手卫生进行培训及考核,调动监控员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查出本科室在院感管理中的问题,不断的持续改进手卫生依从性,落实手卫生依从性的PDCA循环。
3.3.8 在医院环境中实施 提示性标识提高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在病区走廊、墙体、治疗室、治疗车等制作与医院美术文化底蕴相符的提示性标识,使用警醒性美感语言,加入幽默性题材,配上人物和风景,提示工作人员操作前后应该做什么。使得工作人员在繁琐工作过程中心灵得到一丝美化,吸引他们注意力,让提示性标识牌内容更易让对方接受并记忆,可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且能美化医院环境。
针对以上因素,通过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领导重视,加大管理及宣传力度,通过知识培训、增加经济投入、改善洗手设施、更新理念、开展监测、检查考核、现场指导、信息反馈等干预措施的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干预前后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由20.6%提高至61.5%。医师、技师手卫生依从率较低,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相对较好,因护理人员接触病人较多,安全防护意识较强,同时参加各种培训积极性较高为主要原因。重点科室明显高于普通科室,由于重点科室接受医院感染检查次数较普通科室多,平时强化培训次数较多,特别是ICU、血透室等重点科室,国内外医院感染暴发事件频发,院感办经常组织事件案例分析讨论,吸取经验教训,且科室负责人均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过,对手卫生重要性认识到位,医院感染防控意识较强,所以手卫生依从性较普通科室高。
总之,只有我们每一位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提高手卫生意识,规范手卫生行为,才能真正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确保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存在的问题
(1) 手卫生的意识差, 对洗手的依从性低。
(2) 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的关系认识不足, 缺乏手部卫生对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3) 自我职业防护意识欠缺。
(4) 洗手、干手设施不方便或无干手设施, 没有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2 对策
(1) 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意识与知识水平, 医院应将手卫生纳入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内容不断强化其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在洗手池边张贴规范的洗手流程图, 提示医护人员规范洗手。
(2) 加强对医护人员手卫生和手消毒的检测工作, 在医护人员洗手后, 抽样检查其洗手效果, 以促进其对手卫生的重视。
(3) 医院的各级管理者要重视手卫生, 为医护人员提供方便洗手设施和干手条件, 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3 讨论
(1) 手卫生是洗手与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手消毒又包括卫生手消毒与外科手消毒。
(2) 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意识。洗手看是一件小事, 它确关乎着医院感染管理的大事。要广泛引起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 通过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 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3) 医护人员一定要按规程进行医疗护理操作。在进行每一项操作前后医护人员都应洗手, 根据诊疗要求做好手卫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时有发现有些医护人员在诊疗前后并没有做好手卫生。有些只把洗手只当做一种形式, 根本达不到手卫生的要求。
(4) 医护人员在进行查房或治疗时, 要一查一洗手。如为一个病人检查或治疗后不及时洗手或对手进行消毒, 就继续为下一个病人进行诊疗, 这种行为其实也非常可怕, 特别是在综合性医院, 病人疾病很复杂, 很容易引发医院感染。
(5) 洗手设施的设置也是影响手卫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科室只设1到2个洗手池, 又无干手设备。医务人员为病人诊疗后, 洗手就很不方便。即是洗手设施合理, 同时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的快速干手消毒剂。方便医护人员的工作。
(6) 在护理操作时, 虽然配备了擦手用的消毒手巾, 但有些护士怕麻烦为节约时间, 而未能做到一人-巾一消毒, 也是造成了医院感染的隐患。
(7) 医护人员要提高自我职业防护意识。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手卫生增强自我的防护能力。减少医护人员的感染机会。
4 结语
防止医院感染从手卫生做起的关键是提高医护人员的思想观念。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才能做好手卫生工作, 提高洗手的依从性;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视, 方便的洗手、干手设施。也可以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医护人员手卫生的加强一定能够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医院管理工作者要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意识, 设置便利的洗手、干手设施, 增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醫院感染是住院病人及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由于病原体对住院病人及工作人员的侵害,增加其身心痛苦及经济负担,预防以及控制医院感染是医疗安全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手卫生
医院感染的定义: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遭受到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遭受的感染以及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出院后又发生表现,而不包含入院前患者已有的感染。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称为医院感染。手卫生(hand hygiene)即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统称。其中,洗手是指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流动水洗手,去除碎屑、手部皮肤污垢以及部分致病菌的过程。为达到普通洗手卫生的最清洁度,洗手时间最好不要少于20s[1,2]。 此时间大约等同于唱两遍生日歌的时间,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进行计时。卫生手消毒就是指医务人员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几率[1,3]。
按照病原体来源,医院感染分为两类:(1)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是指在医院内,由于各种原因,患者遭受本身自有病原体侵袭而遭受的医院感染。病原体通常是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也通常不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健康状况不佳、免疫功能受损、抵抗力下降时,则会为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提供机会;(2)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是指在医院内,由于各种原因,患者由于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遭受的感染。病原体为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包括从个体到个体的直接传播、通过物品或者环境而引起的间接传播等。保障病人安全必须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3,4]。以上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必要工作。
相关资料表明,四分之一的普通医院护士手部检测到看黄色葡萄球菌, 25%一35%的医院工作人员手上携带革兰阴性杆菌。另有资料表明,病区护理员的细菌数量和种类菌大于护士,相反,护士手上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则大于医生。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手上细菌的种类、数量、其接触的密切程度呈正比,因为其与感染、传染病病人直接接触。手的接触传播为最重要的医院感染传播方式,由于空气传播革兰阴性杆菌的概率很小,所以应该给予手消毒格外的重视。
医生操作前、操作后需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来执行,这对于患者的全程院感防控具有极为举足轻重的作用[5,6]。各科室应要求在工作中人人学习,操作前、后必须严格按照洗手、手消毒的要求落实。比如耳鼻喉侵入性专科护理操作包括的方面有:鼻腔冲洗、鼻腔备皮、鼓室穿刺以及外耳道换药等。详细步骤如下:
1、洗手
设备要求:护士应专用洗手池,洗手液盒应为感应式,水龙头开关应为脚踏式或者感应式,干燥的擦手巾是清洁、消毒后保障。取适量的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2min~6min。用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无菌巾彻底擦干[2,4]。
2、手消毒
医务人员手部无明显污染物可见时为手消毒指征[2,4,6]。正确的手卫生方法能大大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洗手的具体步骤为:(1)、取液:取中师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2)、涂抹:涂抹双手,确保完全覆盖所有皮肤;(3)、揉搓:揉搓双手直至干燥。选择手消毒剂遵循以下原则:手消毒剂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的法律规定,零伤害医务人员的皮肤,刺激性小,护肤效果较好, 包装时应尽量避免二次污染造成的致病微生物的浸染。大部分科室采用0.1%醋酸氯乙定或者万金手的消毒剂[1,2]。也有科室采用的消毒剂为 0.1%新洁尔灭及 75%乙醇,两种消毒剂交替使用,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3、监测效果方法
规范手卫生的强制性手段包括目标监测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要配合检查洗手液、手消毒剂的使用量[2,4,5]。理论上,医疗机构应每季度对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等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实践中,手卫生执行率的观察需要人力、财力的支持,其观察指标很不直观,但是消耗的洗手液、手消毒剂能够构成观察反馈机制,这些观察指标都是比较直观的,其能直观的反应出科室洗手的效果,是可行性较强的指标。
综上所述,感染控制活动要积极调动科室各医护工作者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个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积极性,使各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态度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卢岩,张丹晔. 医院手卫生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策略的成效分析[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01:37-40.
[2]谭学书,喻明成.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医院管理持续改进的效能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2012,17:143-145.
[3]《中国消毒学杂志》第29卷(2012年)总目录[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12:1172-1179.
[4]王薛玲.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探讨[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107-108.
[5]张晓卿. 持续质量改进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 华夏医学,2010,06:793-796.
【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管理】推荐阅读:
医院感染学习之手卫生的依从性+指征11-24
医院食堂卫生管理制度02-12
民营医院职工食堂卫生管理制度07-11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01-31
血库医院感染管理06-16
医院感染科室管理01-12
医院感染管理监控03-23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下的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研究01-03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与控制制度12-27
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02-0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