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精选9篇)
马瑶瑶
孙涛
金园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有关。两者的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下列几方面:一是对中国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转移有重大影响。如秦、汉时期,一系列大规模灌溉渠系陆续兴建,由此而形成了关中、成都平原和冀、鲁、豫等几个重要农业经济区。东汉至魏、晋,陂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江淮之间成为重要农业经济区。中唐以后,长江下游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创造了条件。其次,水利促进了一些地区耕作栽培制度的发展。如长江流域沮洳下湿地区,随着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排灌技术的进步,耕作栽培制就由一年一熟逐步演进为稻、麦两熟和两稻、一麦的制度。第三,水利使一些地区的作物组成发生变化。黄河流域自西周迄至春秋,主要农作物为黍、稷;而到战国、秦、汉时期,粟、菽(大豆)、麦则成为主要农作物。菽、麦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就是农田水利排灌事业的发展,促使一些低产地区变成为农业高产区。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遗存以及骨耜来推测,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生产,已初步掌握了根据地势高低开沟引水和做田埂等的排灌技术。黄河流域一直流传着大禹“疏九河”,“尽力乎沟洫”的传说。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这些可算得上是中国农田水利事业的萌芽时期了。而到了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漳河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川西、中原等地农业的发展。其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两汉时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发展(如六辅渠、白渠),同时大的灌溉工程已跨过长江。魏晋以后水利事业继续向江南推进,到唐代基本上遍及全国。宋代更掀起了大办水利的热潮。元明清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虽不及宋前为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兴建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
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间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水利工程,有的工程就其规模之大,设计的巧妙和高超技术,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之列下面介绍几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一.芍陂(安丰塘)
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芍陂工程在安丰城(今安徽省寿县境内,因此又叫安丰塘)附近,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自己为自己喝彩!!
马瑶瑶
孙涛
金园
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工程,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
现在芍陂成为淠史杭水利综合利用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都江堰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约前280-约前220)任蜀郡守后,领导群众修筑的。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灌县(令都江堰市)附近的眠江上,是一座灌溉成都平原的大型古代水利工程。晋代称都安大堰、湔堰,唐代又名楗尾堰,宋代始称都江堰。都江堰相沿2200多年,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
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主要工程组成。分水”鱼嘴“是中流作堰,把岷扛一分为二:东边是内江;西边是外江,是眠江正流。”宝瓶口“是劈开玉垒山建成的渠首工程。”飞沙堰“是调节人渠水量的溢洪道。内咖宝瓶口以下进入成都平原上密布的农田灌渠。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早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成为富有的粮仓,享有”天府“的称号。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这说明早在二千二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当时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现代仍然是兴利除弊的骨干工程,尤其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势利导”的治水思想更是今天应该借鉴的和发扬的。
三.郑国渠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由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工设计和领导修筑的。郑国渠从现今陕西泾阳境里起,引泾水向冻注入洛水,全长三百多里,灌溉关中平原。渠成以后,人们用淤灌把关中平原二百多万亩盐碱地改良成平均亩产二百多斤的良田。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郑国渠的建设也体现了比较高的河流水文学知识。郑国渠渠首工程布置在泾水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这是十分科学的。在河流的弯道处,除通常的纵向水流外,还存在横向环流,上层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河流中最大流速接近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正对渠口,所以渠道进水量就大得多。同时水里的大量细泥也进入渠里,进行淤灌。横向坏流的下层水流却和上层相反,由凹岸流向凸岸,同时把比较重因而在河流底层移动的粗砂冲向凸岸,这样就避免了粗砂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
四.灵渠
位于广西兴安,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进一步完成统一事业,克服五岭障碍,解决运输军粮问题,派史禄领导开凿的。它长约三十多里,宽约五米,连接湘水(长江水系)和漓水(珠江水系)。开凿灵渠,先在湘水中用石堤筑成 自己为自己喝彩!!
马瑶瑶
孙涛
金园
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水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水,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水相通。湘水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水和漓水,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等溢洪道,把洪水排泄到湘水故道去,保证了运河的安全。灵渠选择在湘水和漓水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使运河路线迂回,来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灵渠设计和布局部很科学,在世界航运史上占着光辉的地位。
五.坎儿井
起源于汉代关中井渠,是利用其上若干竖井的地下渠道引用地下水、实现自流灌溉的一种水利设施。坎儿井的做法:先凿竖井探明水脉(含水层),然后沿水脉上游和下游挖掘一长排竖井。竖井间距一般在上游为80至100m;下游每隔10至20m一个。竖井的深度,向下游逐渐减小。各个竖井之间的地层挖通成为高约2m、宽约1m的卵形暗渠,暗渠长度不一,最长可达30km。
新疆吐鲁番盆地各县和哈密一带采用较多。近年来,由于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吐鲁番的坎儿井呈衰减之势。
六.王景治河
西汉末年,黄河、汴渠决坏,水患持续60余年,到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王景奉昭和王吴共同主持了对汴渠和黄河的综合治理活动。王景治理黄河是在新河道上开展的大规模治理工程,主要内容有修筑黄河和汴河堤防、建分水和减水水门、整治河道等,实施改河、筑堤、疏浚等工程。这次治理黄河施工一年,动员民工数十万,一方面修筑从濮阳城南到渤海千乘的千余里黄河大堤,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门。不但使黄河决溢灾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汴渠的水力水利资源。王景治理后的黄河河道,大约穿过东郡、济阴郡北部,经济北平原,最后由千乘入海。总的来讲,河道流经西汉故道与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较近,地形低下,行水较浚利。王景治理黄河以后,一直到唐朝,黄河安流了800年,没有出现过较大的水患,有“王景治河,千载无患”之称。
七.大运河
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航行运河。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沟通海何、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它的建成克服了过去没有南北水路的缺陷,发挥了很大作用,直到京广铁路修筑前,是南北的交通干线。
历史沿革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
第1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第2期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到613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涿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自己为自己喝彩!!
马瑶瑶
孙涛
金园
第3期运河。主要指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公元十八年(1281)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公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公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同时还将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大禹治水
发生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影响极其深远的一件大事。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禹不仅治理了水患,而且还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开通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
郑国渠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大型灌溉渠,其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150 km。郑国渠开凿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而且年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它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红旗渠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余年。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引入林县(今林州)。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国家处于经济暂时困难的条件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经过10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新中国的奇迹”。
南水北调
汤山,中国最为著名的四大温泉故乡之一。积蓄了千古神韵。传承六朝遗风,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钟灵之地。温泉多分布于汤山东及东南城一带,泉水来自地下2公里处。水温常年保持摄氏65—67摄氏度,且冬夏温度相差不大。据化验,汤山温泉水中富含钙、镁等3 0多种微量元素。对关节炎、风湿症、高血压等多种顽疾疗效显著。千年前,汤山温泉就曾于南朝萧梁时期御封为“圣泉”;1918年。被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赞誉为“美善之地”。以汤山集镇为中心的汤山温泉旅游得到迅猛发展。出现了超五星级酒店软硬件标准的香樟华苹、深受上海及苏南人青睐的颐尚温泉等近10家中高档温泉洗浴设施。
广东从化
从化是世界闻名的温泉之都,地热资源非常丰富。从化拥有热泉眼13个,温泉地下热水日自涌量达10000立方米。每年可供700万人次享用。从化温泉是含有氟离子和弱放射性氡以及钠、钙、鉀、镁、二氧化硅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的重碳酸钠型热泉。有重要的医疗价值。被誉为“岭南第一泉”。度假区内除了各种温泉疗养设施外,还集食、住、行、购、娱、游于一体。是一处多功能型的休闲度假场所。
北京小汤山
位于北京昌平的小汤山,是“中国温泉之乡”。温泉不带硫磺味,而且富含锶、锂、偏硅酸等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水质甘甜、淡黄清澈,水温常年保持在28℃~32℃,上难得的纯温泉,因而享有“一盆金汤”的美誉。明清时期逐渐成为两代皇家的温泉行宫。现在小汤山建有九华山庄、龙脉温泉度假村、富来温泉山庄、电信都市温泉度假村等多家温泉浴场。成为北京最大的温泉旅游会展基地,进而形成现代娱乐、康复疗养、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会议会展为一体的当代温泉产业集聚区。
重庆东温泉
他还有个弟弟叫威廉·格林,也是语言学家。兄弟俩是德国语言学的奠基人,他们搜集和编辑的《德国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在全世界享有盛名,通称《格林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的宝贵财富。
格林兄弟生于莱茵河畔的哈瑙,父亲是一名小官吏。他们的青年时代是在拿破仑占领德国时期度过的。当时,德国遭受异族侵略和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他们大学毕业后,埋头研究历史,在德国浪漫派作家阿尔尼姆和布仓塔诺合编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的启发下,于18开始搜集,整理民间童话和古老传说,并于1814、1815、1822年陆续出版了3卷本的《德国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18拿破仑战败后,欧洲各国反动势力重新抬头,德国分裂状况仍然十分严重。这使格林兄弟产生政治必须改革的信心。1837年,格林兄弟等7名著名的大学教授,为抗议汉诺威公爵违背制宪诺言而失去教授职位。在这个时期,他们努力把研究历史遗产与人民对自由、民主、统一的要求结合起来。他们研究德国语言,编写了《德语语法》和《德国语言史》,还有未完成的《德语词典》这些研究工作,开创了研究日尔曼语言学的先河,也为德意志民族是个统一的民族提供了论证。
1、北京大学
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方针。北大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52年全国院系进行调整成为一所侧重于基础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文理科综合大学。今天的北大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同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校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语言科学、医药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等多种学科,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大学。
2、中国人大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自成立之日起,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3、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1949年学校已设立文、理、法、商、农五院20多个系(科)。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农学院调出,分别成立了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和沈阳农学院。复旦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管理科学在内的多科性研究型综合大学。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进一步拓宽了复旦大学的学科结构,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1994年,南京大学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5、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改革开放以来,南开大学成为中国重要的教育文化科技阵地,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军全部12个门类,是一所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研究型大学。培养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
6、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 ”和“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该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6个学院(系),110个本科专业。
7、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学校现有98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及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基础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让过程更加美丽
让结局不留遗憾
8、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以培养教师为主的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时,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燕京大学等校的教育系科和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学校规模不断扩大。1984 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北京师范大学为全国重点投资建设的10 所大学之一。1985 年,先后成立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和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培训中心。1919年,学生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女师大风潮。1926年师生参加了三一八反帝爱国大示威。
9、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目前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之一。
厦门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实力雄厚,具有传统优势与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各学科紧紧围绕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充分发挥“人才库”、“智力源”的作用。近年来厦门大学与台湾及海外联系,加强教学方面的对话,现已成为祖国大陆对外教育、科技、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高校之一。
10、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 “211工程”“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学校。新中国建立后,经院系调整,成为一所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生物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文理科综合大学,1958年曾是除北京6所高校之外惟一在京外被中央确定为“国家直接管理指导全国”的高校。
11、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1998年9月15日,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今日的浙江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浙江大学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若干所高层次研究型大学之一。
12、清华大学
建立于1911年的清华大学初名清华学堂,1928年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清华成为社会主义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向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方向迅速发展。91年来,清华大学弘扬“爱国奉献”的传统,铭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秉承“行胜于言”的校风,实践“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中国和世界的科学文化发展,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3、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是中央直属管理、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七所大学之一,是被国家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九所大学之一,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高校,是我国西部地区第一学府。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实现合并,从而使西安交通大学成为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教育和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14、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吉林大学也是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是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学校。在2012年最新一期大学排名中,吉林大学排名第10,综合实力位居东北第一,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进入前十的高校吉林大学已成为我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吉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全部13大学科门类。
15、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全国75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学校是“211工程”院校,“985工程优势学让过程更加美丽
让结局不留遗憾 科创新平台高校”,“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拥有自主设置本科招生专业权的7所院校之一和自主选拔录取本科学生试点工作的28所院校之一。
16、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是“东方最美丽的高等学府”,也是一所百年名校。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学校占地3100余亩,设有24个院系和50多个研究机构(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博、硕士生导师500余名。目前学校正以“创建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大学”为发展目标,迎接百年校庆,再创世纪辉煌。
17、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创建于清光绪27年(公元1901年),初名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国家“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计划”建设高校。山东大学是中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教育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
18、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洪山区风景优美的桂子山。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华中师范大学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家“111计划”和“千人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国家六所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之一。
19、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它是中国人自主创办,中国第一所研究商学之最高学府,也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
学校在全国财经院校中是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国家首批),也是首批设立社会科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之一。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和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2007年,学校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
20、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
目前,学校已充分形成以语言文学类学科见长,文、教、经、管、法等五大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共设有20个教学院(系)和4个直属教学部。学校还拥有全亚洲首屈一指的高级翻译学院,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唯一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
21、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简称北外,是教育部直属、“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截至2012年,已开设54种外国语课程,其中16种语言是国家唯一学科点,是中国讲授语种最多的高等学府。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培养外交、翻译、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高质量的涉外人才(1名诺贝尔奖得主)。据不完全的统计,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400多人,出任参赞的近1000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
2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之一的全国重点大学,目前为教育部、商务部共建高校,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让过程更加美丽
让结局不留遗憾 创建于1951年,受中央贸易部和教育部双重领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经、管、法、文四大门类,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商务外语)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大学。
23、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原名东北大学,建校于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批准设置的56所研究生院之一。
24、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院校,拥有全国唯一的“985工程”金融类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组建了国内第一个金融学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和全国财经院校中唯一的“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深厚的金融行业背景、独特的金融学科优势、出色的金融行业影响力是学校区别于综合性、理工科大学以及其它财经院校的主要标志,是中国唯一有着深厚金融背景的财经学府。2002年,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中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一,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25、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始建于1906年,教育部直属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由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原西南师范大学与国家农业部直属重点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于2005年合并组建而成在西南大学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及其办学特色。
26、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在学科建设上,学校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
27、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首批2011计划牵头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苏州大学曾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个第一:第一家以西式教育方式办学、第一家创办学报、现存高校中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第一家开设法学教育等等。2013年4月,“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为首批通过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
28、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主,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法学类专门院校,是公认的原司法部重点大学,是全国培养法学专门人才最多的学校,是中国法学教育顶尖的王牌院校“五院四系”之一,被誉为我国法学界的“黄埔军校”,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让过程更加美丽
从前,有四个馋人,共同走进一家酒店坐了下来,其中一人说道:“我们这天就以姓吃菜吧。”四人赞同。桌上共摆八碗菜。姓姜的先说:“姜太公钓鱼。”说完把鱼端走了。姓黄的之后说:“黄鼠狼拖鸡。”说完就把鸡端走了。姓秦的一看说:“秦始皇并吞六国。”于是把剩下的菜全部端走了。姓孙的看到桌上一碗菜也没有了,一气说:“我姓孙,孙悟空大闹天空。没有我的,你们也都别吃!”“哗啦啦”把他们的几碗菜全掀翻了,酒菜狼藉一地。四人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地叹气道:“唉!早知今日,何必出‘题’啊!”。
一、关于“避”字
上文道 :“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多写了一横。此错字出自康熙皇帝之手,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至此收束,正到好处。问题出在“蛇足”的一段 :“康熙多写了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更何况皇帝有造字的特权。”言外之意是康熙创造了此字,这可是大谬不然!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流传至今的《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中,李白诗《古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两个“避”字均多一横。唐崔孝公墓和敦煌经卷P.3742《二教论》中,“避”的碑别字和敦煌俗字右边辛下也均多出一横。康熙饱读汉文诗书,绝非笔误而是有所来自。
二、关于“鱼”字
上文称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碑就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鱼’字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这里有个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上烤,这是杀生,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活了。”此亦为“小说家”之言。
《说文解字》:“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段玉裁注 :“其尾皆枝,故象枝形,非从火也。”甲骨文的鱼字极似此形。康熙虽未见过甲骨文,但奉敕成书的《康熙字典》他则十分熟悉:四点绝非都代表火,鱼字如此,“马、鸟”繁体字亦如此。像多出一横的“避”字一样,少一点的“鱼”字古已有之 :抄写于唐永隆二年(681)二月十九日的张平子(衡)《西京赋》“鲸鱼”“鱣、鲤、鲔、鲵”,鱼下皆三点。束广微(皙)《补亡诗》:“鱼游清沼,鸟萃平林 ;濯鳞鼓翼,振振其音。”“鱼鳞”二字鱼下亦均三点。
早于此的《魏张玄墓志》和敦煌经卷S.78《失名类书》、S.6825V想尔注《老子道经》。“鱼”下皆为三点。康熙只是选取了古人所用生僻字来题写碑文而已。
三、关于“流、在”二字
上文载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则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这四个字中有两个错字 :‘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意思是希望少点儿风流,多点实在。”这更是穿凿附会的无稽之谈。
“流”字右旁少一点乃古籍写本甚至刻本中不胜枚举之字。如上引张衡《西京赋》中“流景内照”,李白《瀑布水》中“挂流三百丈”,王昌龄《梅道士水亭》“名流即道流”,比比皆是。敦煌经卷S.388《正名要录》中的“流”字亦如此。作为诸生出身的刘坤一,写此字只是信手捻来。“风流”二字并非贬义词,既然前面已云“追念”,后面再作“微词”说解,这在逻辑上也说不圆满。
“在”字,“从土,才声”释义:存也。是《说文》的解释。而“土”字敦煌经卷中常常在右侧两橫间多加一点。这在英人斯坦因 (S)、法人伯希和(P)、俄人奥登堡等所盗藏的经卷中均可见到。多此一点的“在”字,见于敦碑016《自在王菩萨经》和《魏丘哲妻鲜于仲儿墓志》。也非刘坤一创制。
四、关于“明”字
上文云 :“出现最多的错字是‘明’……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入明楼,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眀’。”紧接着解释道:“这两个‘明’具有‘合法性’,是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
其实,它的“合法性”主要来自工具书。明代博学洽闻的张自烈,广收三万三千余字编成《正字通》一书,释“明”为 :“古皆从日月作明,汉乃从目作明。”上引唐写本张衡《西京赋》“廼有昆明灵沼”,谢灵运《述祖德》诗“明道时经纶,清尘竟谁嗣”,李白《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王昌龄《长信怨》“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明”字皆写作“眀”。都大早于明代年间。
又,隋代郭宠墓志和敦煌经卷敦碑365《大般涅槃经》均有“眀”字。写“眀孝陵”之人是有经典可依据的。
五、关于“富、章”二字
上文曰 :“山东曲阜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写道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下联中‘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接下来解释说:“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字,一下就体现了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孔府档案以其独特的内涵,丰富的数量而成为中国著名的私家档案。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早已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孔府保存的档案,明代中期以前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遗存很少。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史料较多。过去除集中堆放在孔府册房外,还散存于六厅、书房、司房、启事厅以及民国时期的承启处、庶务室等。原来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千字文》次序编号。1956年春,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来曲阜检查工作,发现了这批档案。回京后,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和保管部主任李鸿庆,专门来曲阜整理档案和文物。整理后的档案,单独列项,专库保管,以便以后进一步整理。
1956年8月,国家文物局委托国家档案馆,派南京档案史料整理处,即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专家,常住曲阜进行细化整理,由金佳任组长,成员有郭鹏、丁家襄、装裱工程先道等。
1959年,孔府进行复原陈列,将孔府档案由后五间迁至东大楼下保管,并批拨五十方樟木制成档案箱,装箱保护。1960年春,中央委员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来曲阜检查工作,指出:“要片纸不丢,只字不损,把档案保护下来。”从此又加强人力糊耳装订。1972年开始建新账登册,至1987年已编至9200余卷。
经过整理后的孔府档案,共分为三个部分,即明代档案、清代档案和民国档案。
明代档案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分为袭封、宗族、属员、徭役、刑讼、租税、宫廷、灾异、资料、文书九类。
清代档案从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分为袭封、宗族、属员、刑讼、租税、林庙管理、祀典、宫廷、朝廷政治、财务、文书、庶务十二类。
民国档案分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敌伪统治时期、曲阜解放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其中,国民党统治时期分为1928年至1934年,1935年至1937年两个时期。民国档案每个时期分类多寡不一,分别为十一类、十类、九类、三类、八类。
孔府档案的内容,大致可概括为几个方面:
一、记载了社会的重大变革、封建王朝登基、建储、临雍、崩逝、庆典、朝贺等皇室大事和典籍制度、组织、坛庙祭司法、科举、学务、军事等国家政事,以及奏档、京报邸抄、公文簿册等有关政治方面的内容。
清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清军“定山东”。初一日,衍圣公就上了一道《初进表文》,说:“圣帝山河与日月交辉,国祚同乾坤并永。”“臣等阙里竖儒,章疑缝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庆新朝盛治,瞻学之崇隆,趋跄恐后。”(《孔府档案》六三○八之一)衍圣公的《初进表文》使清朝廷大感满意。于是,颁发令旨:“先圣孔子为万世道统之宗。本朝开国之初,一代纲常培植于此,礼应敕官崇祀,复衍圣公并四氏学博之封,可卜国脉灵长,人文蔚起。”(《孔府档案》○○七九之三)
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为慈禧太后祝寿,衍圣公积极献银,此后专折上奏:“袭封衍圣公孔,为咨行事。窃本爵报效庆典银二千两,恳请赏收一折,于八月二十五日具奏。奉旨准其报效。其银两着交户部。钦此。相应钞录原奏,恭录谕旨,并恭备库平足银二千两,派委赍奏官刘树鑫解交贵部。希查照验收可也。”(《孔府档案》五四七六)
衍圣公的主要职责是拱卫林庙、奉祀孔子和统率宗族,其衙署机构为祭祀典礼,需保存礼乐典籍,为统率宗族需保存宗则谱牒,为管理孔府田产和户人又需保存地契账簿、信票、告谕等资料。其目的既是为感戴皇恩,记录历代恩典,也是为保证祭祀符合封建礼乐制度及宗族世系流传不失,特别是为了管理土地和户人,保证孔府的经济需要。
清咸丰二年(1852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地漫延开来,孔府档案中亦有记录当时的情况。衍圣公为支持清朝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积极捐款。他在给朝廷吏部的咨文中说:“本爵世受国恩,涓埃未报。当此奥楚逆氛未靖,军需吃紧之时,自应竭力输将。谨措捐库平宝银三千两,稍效微忱,不敢仰邀议叙。除解交山东藩库验收,听候拨用外相应备文咨会。”(《孔府档案》六○四四之三)
二、记载了驾幸阙里,御祭孔子,给赐供器、匾联和遣官祭祀、礼乐典籍、祭器祭品及贤儒从祀、圣贤祠庙祭祀等,反映封建王朝崇儒的内容。
两千多年来,许多封建帝王或便道躬临,虔诚展拜,或特下“德音”,专修释奠,礼明乐备,至再至三。在中国历史上,共有十二位皇帝,二十次驾临曲阜,祭祀孔子。这些皇帝中,仅清代乾隆皇帝一人,就达九次之多,他是亲临曲阜次数最多的一位皇帝。
关于皇帝驾临曲阜祭孔的内容,在档案中随处可见。至于统治者是出于什么目的,档案中记载的清楚:“弘我王化,在乎儒术,孰能发挥此道,启迪含灵,则生民以来未有若夫子者也。所谓自天攸纵,将圣多能,德配乾坤,身揭日月。故能立天下之大本,成天下之大经。美教化,移风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民到于今受其赐。”“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纂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孔府档案》○○○六之一)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乾隆皇帝弘历驾临曲阜,祭祀孔子。衍圣公为准备迎接圣驾事宜,接连不断地向户人发出告谕、信票。档案中记:大差需用布“红布二千九百尺,黄布一万二千尺,绿布一千五百八十尺,深鱼白布一千三百尺。”(《孔府档案》五一三六之二十五)戏班落实情况“应需戏班现已赴苏采办。闻尔家素有行头一付,当堪采取。今差王光耀、陈铭前赴尔家查看。如果鲜明,暂为备用,尔候差后具领。”(《孔府档案》五一三六之十四)御路情况“御路已有定局,拟于曲阜城东旧城东南隅,御路两旁修建接驾及戏台等项,共效嵩呼,以抒诚悃。业委承办官员九品执事官孔毓昺前往相度,所有段落内修路工一百五十丈,理应本爵府处敬谨修理。”(《孔府档案》五一三六之十六)“大差购买杉杆一千棵,现在姜家桥。要仰总甲李元升即速派车五十辆,每车脚价制钱二百文,运送曲阜。”(《孔府档案》五一三七之三)
三、记载了孔氏子孙袭爵受封,设置孔氏职官、家学、庙学职官和圣贤奉祀、名宦乡儒奉祀等,反映封建王朝对孔氏后裔和圣贤后裔优遇恩典的内容。
清雍正年间,朝廷曾对孔姓族人进行过一次大封赐,受封人员多达四十员。“雍正八年奉旨,定圣庙增设执事官。三品三人,四品四人,五品六人,七品八人,八品、九品各十人。各按品级给与章服。每逢圣庙祭祀之时,虔肃冠裳,骏奔趋事。遇有阙,令衍圣公会同山东学政,于孔氏族中,秉公遴选。择其人品端方,威仪娴雅者,报部充补,由部于年终汇题。每年各给俸银二十两。”(《孔府档案》一六四一之九)
四、记载了孔氏族长等职官和纂修家谱的情况,以及孔氏宗谱、各省支谱、宗法族规、家族事务、优免孔氏差徭赋税等关于孔氏宗族的内容。
孔氏家族非常注重纂修宗谱。大宗要“收宗合族”,主要通过修谱。他们经常说,修谱是为了“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昭穆,务遗忘”。实际上,宗谱记录了在同祖共宗,一脉相承的名义下,以大宗主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整个族属。顺治时,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燮说,修谱可以使“世系详而渊源浃,可以作孝,合远为近,合散为聚。即分而千其人百其人,胥以吾一人之心视之,可不谓仁焉。长长幼幼,弟也。为大宗为小宗,粲乎秩然,弗敢以冒越也”。曾任孔氏族长的孔尚任也说过:“孔氏之谱系,孔氏之胞胎也。千脉万络悉在包罗,痛则关痛,痒则关痒,凡非种之附者,痈也,患也。一本之传,骨也、肉也。伪者辨之,真者收之,莘莘丽亿同怀共膝。”(《孔府档案》○七九○之一)
五、记载了孔府属官,家学职官及管理机构和人员,林庙保护修缮及洒扫户丁等内容。
孔府设立了一套完备的组织机构,对府务进行系统管理。这套机构主要是百户、管勾、典籍、知印、掌书六厅。六厅之中,百户、管勾、典籍、司乐四厅,简称兵、农、礼、乐四司,是孔府统治机构的核心,把佃户、庙户、仆役、乐舞生、礼生等有效地管辖起来。
六厅官员各有品级,“管勾一员,正六品,掌祀田钱谷之出入,祭祀则供其牲牷粢盛,治膳馐醯醢之属。置除授,同典籍。其属有屯官九员。”(《孔府档案》一六四一之八)百户官“管辖林庙、书院户丁,约束巡防、护卫林庙,征收丁银,并办一切祀典。”(《孔府档案》三八八四之四)依照康熙年间的规定,百户授四品顶戴,补服系刀,有伞、锣、兽刀、棍、锁、蓝旗等军牢仪仗,其属员有健丁八十名,供其差遣。
六、记载了各种刑讼案件,各项府内杂务等有关法律,经济方面的内容。
孔府家大业大,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讼案。顺治十四年(1657年),衍圣公曾与一名府内的仆役班头发生了激烈冲突,以至于“意图加害主人”。(《孔府档案》三九七六之十一)后来,又发生了刘国梁、刘国栋被衍圣公责毙的事件,刘家人把官司一直打到刑部大堂。最后惊动了皇帝,皇帝不得不出面调停,皇帝对衍圣公说:“刘国栋因人命关天,天下皆知,事干国法,朕不得不行。朕读你祖书,朕有不为你的。你祖怎么周流天下来。今后多读书,作好人,行好事。”(《孔府档案》三五九四之九)
1.“诗杰”王勃
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风也受到了王绩的影响,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的功劳尤大。在当朝,世人并不公认王勃以及“四杰”的诗文,但他的诗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名篇佳句都是公认的唐诗极品,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绝唱。“诗圣”杜甫赞赏“四杰”的诗文是“不废江河万古流。”
2.“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为 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3.“诗骨” 陈子昂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 王昌龄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5.“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
6.“诗佛”王维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7.“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在形容自己的诗艺时,杜甫曾说过:“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的确,杜甫的七古、五古、七律、五律在唐代都是一流的,古体的七言诗在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在他手里变了格调,在“温柔敦厚”外另开“沉着痛快”一派,五律,杜甫以前用来写艳情、写山水,他却用来写广大的实在的人生,拓宽了诗歌领域。他的五律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种体制的变化,七律精于组织,富于变化,七绝虽直抒胸臆,但颇有清新刻画之句。他不大做乐府,但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源于乐府。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汉魏的浑朴古雅,六朝的藻丽纤秾、淡远韶秀杜甫无一不备。杜甫之后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逞才使气,是“沉着痛快”的诗,元稹、白居易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理论化,导引了“新乐府”运动。杜甫推崇儒家思想,再加上其诗歌的影响,被后世称为“诗圣”。
8.“诗囚”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进士出身,曾任溧阳尉、协律郎等职。
在孟郊的一生中,“春风得意”的日子非常的短暂。他一生几乎都贫困潦倒,连死后的丧事也是韩愈等友人集资操办的。虽然他生活贫困,仕途短暂,但正是这样的生活困境,才铸就了他阴郁、冷峭、朴重的诗风,成为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
诗多不平之鸣,用字追求“瘦”、“硬”。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称之为“诗囚”。有《孟东野集》。被人们称为“高天厚地一诗囚”,与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
9.“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10.“诗魔”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1.“诗奴” 贾岛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阆)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
贾岛的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长江集》10卷,录诗37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12.“诗鬼”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
一、《京城》、《嘲少年》等。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3.“诗虎”罗邺
罗邺(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父为盐铁吏,家赀钜万。子二人俱有文学名,罗邺尤长律诗,才智杰出,笔端超绝,气概非凡。以七言诗见长。在咸通、乾符年间(860—879),时宗人罗隐、罗虬俱以声格著称,遂齐名,号“江东三罗”。其诗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如《仆射陂晚望》中有“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惟觉到秋忙”之句,颇受宋人称许。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
明代有人将罗邺置于“三罗”之首,辑有《罗邺诗集》一卷,《全唐诗》卷六五四收其诗。罗邺在唐咸通中,屡下第,有《下第》句云:“故乡依旧空归去,帝里如同不到来”。江西观察使崔安潜侍郎廉平时就很仰慕罗邺诗作,问江西,时罗邺适漂泊湘、浦间,欲用之,为幕吏所阻。既而俯就督邮,不得志,踉跄北征,赴职单于牙帐。在光启末年至大顺间(888—891),罗邺以垂老之身,踉啮北行,往帐前任职。生活在万里沙漠中,举目无亲,举事无成,前途无望,郁郁而终。罗邺去家愈远,万里风沙,满目谁亲,郁郁而终。光化中(898—901),以韦庄奏,追赐进士及第,赠官补阙。罗邺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14.“诗神”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