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课题学术论文

2025-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研究性课题学术论文(通用7篇)

研究性课题学术论文 篇1

1、了解学术论文的含义;

2、掌握学术理论研究型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

3、掌握学术理论研究型论文的写作方法。教法教具: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学术论文的含义

学术论文,就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成果和阐述学术观点的论说性文章。它是在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动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等手段,阐述各种问题的本质、特征、原理、定律等而与成的理论性文章。

二、学术论文的分类

根据研究和写作方法的不同,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型、评论型、考证型、诠释型、综述型、述评型、描述型、实验型等。

就学术论文的应用范围,可以分为报刊学术论文、学生论文和学位论文三种。

三、学术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

学术性或称为理论性,是学术论文根本区别于其他议论文的方面。它要求动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新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论述,进行严密的论证和分析,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不是叙述人所共知的知识,不是叙述一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而是通过对材料的加工制作所造成的概念和理论系统。

2、科学性

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的生命。

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真理,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探索真理,也就是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发现和发展真理。

3、创造性 亦称为创新性、独创性,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志。

表现为:发展新学科,填补某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有新发现,对前研究成果有新补充;对某一课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用新的方法或新的材料进行新的研究;对某一学科有新的发展或突破;用新的逻辑形式、新的结构方式将科学应用于新的领域;有新的表述方式。

4、专业性

选题、选材料、语言表述、论证方式都是本专业的,要求论文作者熟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四、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

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

1、论文题目

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整篇论文的眼睛,好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一看就能知道论文的主题思想和所述范围。论文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0字。

2、摘要

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的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结果、结论五个部分。摘要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一般200-300字。

3、关键词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它是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关键词可以从论文标题和论文内容中去选。一篇论文可选取3至8个关键词。

4、前言

又称引言、序言、概述等。主要介绍该论文研究课题的背景、研究现状、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该研究课题的创新点,引出论文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论文的提出问题部分。应注意的是,前言部分应简明扼要、实事求是,避免与摘要、正文、结论雷同,但一般应与结论遥相呼应。

5、正文

是论文的核心,也就是论文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部分,它反映着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和创新性的水平。正文应充分阐明论文的主题、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尽量以实例和数据说话,以突出论文的独创性和科学性。

6、结论

是论文的总结,但不是正文各小节的简单重复,它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成果,即“研究出了什么”。结论应完整、准确、鲜明地指出:本研究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实用价值;与已有的研究工作的异同及创新点;尚待解决的问题和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建议等。

7、参考文献

是与本研究方法、结果、讨论有关的其它相关的研究,可以是专著、期刊、报纸、电子文献等。

格式为:

引自期刊:[1]作者.刊名.出版年份及第几期

引自专著:[2]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

引自报纸:[3]作者.题名.报纸名.出版时间及版次

五、论文结构参考

以论文《网络信息化平台下高校党建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实现》为例,论文结构如下:

摘要

1.引言(提出问题)

2.网络信息化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影响(分析问题)

2.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受到严峻考验

2.2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更容易受到来自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 3.高校党建信息化平台系统分析(分析问题)

3.1 党建网站 3.2 校园网络加密

4.高校党建信息化平台系统关键技术实现(解决问题)

4.1 党建网站数据库 4.1.1 数据库设计 4.1.2 连接代码

4.2 校园网络内防火墙的设计 4.2.1 专用服务器端口 4.2.2 开启相应功能

5.小结 参考文献 课后作业:

1、什么是学术论文?

2、学术论文有什么特点?

3、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包括哪些内容?

研究性课题学术论文 篇2

目前, 从学科大类上讲: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根据科研课题的来源一般分为: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两大类。纵向课题是指:从国家、部委和省市纳入财政计划的科研拨款中直接获得经费的“项目”, 熟知有973 863、自然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军口“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各部委的“项目”等。横向课题就是通过技术合作获得研发经费的课题。横向课题一般都是具体部门、具体企业为了解决工作中难题和技术难关, 而制定的项目, 通过提供项目经费与研发酬劳而实现的项目委托方与受托方的直接合作。横向课题多是由地方政府委托一些机构, 企业委托专门机构或研发单位进行科技难题攻关或者针对某一方面工作作为项目委托实施。国家级课题:应该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国家处于发展战略考虑而设定的重大“项目”与攻关课题。这类课题属于非常规课题。国家根据需要采取委托或者招标的方式进行;一类是常规课题, 有国家指定具体负责部门进行一年一度的招标课题。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点“项目”、常规“项目”、“青年”项目”、社会科学基金 (重点“项目”、常规“项目”、青年“项目”) 等;部委“项目”:就是国家各部委根据本部门的情况, 根据需要拟定招标的课题。

省级课题包括:省政府指定的负责部门进行招标的课题, 包括社科基金课题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省政府各职能部门根据部门需要发布的招标课题。

市级课题:一般是市政府或者委托相关部分发布的招标课题:一般是社科联、科技局发布的招标课题。

横向课题没有明确的级别划分一般以课题金额来划分, 执行的标准不一。一般为重大课题、一般性攻关课题等。它们的共性就是通过技术合作获得经费来源, 或者经过委托代理, 提供咨询服务获得资金来源。一般是为具体委托方直接获得科研经费的, 而不是各级财政拨款。它的系统性不强, 往往课题也没有明确的级别划分。横向课题应该分科技类、社科类, 由于科技类横向课题往往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研究成果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 一般验收检验都比较容易, 因而问题也比较少。社科类横向课题存在的问题较多。由于经济社会科学问题研究很难用定量的方法衡量, 因而它的评价体系很难建立和把握, 由于横向课题缺少中间环节, 而且发标方与验收方又合二为一, 因此课题的公正性以及有效性很难把握, 因此, 社会科学的横向课题, 应该做到两个避免:避免走形式, 避免有名无实。采用问责制等。目前很多地区都请一些权威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做城市发展规划, 研究发现很多城市的发展规划雷同, 这种现象的产生, 说明横向课题存在的弊端。

二、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特征研究

(一) 纵向课题特征:层次性、正规性、权威性、基础性、全面性

纵向课题由于经费来源以及招标范围, 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国家级课题有国家财政拨款, 一般招标范围面向全国, 成果评定也通过全国的专家进行。省级课题一般由省财政拨款, 招标范围一般也在省内, 一般也有省内专家评定, 个别省份也有请省外专家的, 但专家库往往不似国家级课题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专家。市级课题也是如此。由此可见, 纵向课题可以很容易地划分出层次, 因而具有层次鲜明的特点。第二, 纵向课题具有正规性。由于纵向课题获得的路径比较规范, 评审也比较公正, 结题要求比较严格等, 一般认为, 纵向课题经过层层审查把关, 特别是采用专家库进行盲审、函评等方式, 纵向课题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第三, 纵向课题的不同层次课题, 选题都涵盖本层次范围内科技、经济、社会的关键性的问题, 因而课题“项目”一般具有基础性和覆盖面宽的特点。在这一点上, 社科类课题与自然科学类课题有所不同, 社会科学类课题往往比较宏观, 自然科学类课题一般比较具体, 但基础性特点, 确是二者共同的特点。

(二) 横向课题的特征:横向性、应用性、时效性、专业性、间断性

横向课题的横向性是指研究人员直接与委托单位和部门签订立项合同, 由委托方直接支付课题经费, 被委托方直接按照委托方的要求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课题方式。因为横向课题不经过中间组织环节, 因而具有横向性。第二, 一般横向课题都是委托方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急需解决, 自己又无法完成的课题, 因此往往横向课题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 一般课题的成果可以直接解决委托方遇到的问题。第三, 因为横向课题是因为委托方遇到问题或者需要而设立, 这就意味着横向课题一般时间要求比较强, 具有时效性的特征。如果在短时间内没有得到解决, 研究成果出来可能也时过境迁, 没有应用价值了。第四, 横向课题由于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的, 因而往往课题专业性比较强;第五, 横向课题的不确定性。由于没有组织者专门从事组织工作, 而是委托方遇到问题。遇到需要时与受托方签订“项目”合同的一种方法, 因而, 它不具备规律性, 因而签订时间和次数不确定。

三、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的评价

正是由于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的特征, 对于二者的评价与重视程度存在着差异。一般科研部门, 特别是高校, 把科研工作的中心放在纵向课题上, 纵向课题的数量与层次是表征一所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 因此纵向课题的管理是科研处的重要工作;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就成了各个科研单位与高校科研管理核心工作。尤其是社会科学基金, 尽管经费有限, 但各单位还是对此趋之若鹜, 把纵向课题层次和数量看作是一个单位一个学校科研水平和能力的尺度和标准, 自然也是衡量一个人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标准。横向课题往往被看作是科研人员获得资金的主要路径。看重纵向课题, 从一个方面说明, 纵向课题获得的路径比较规范, 评审比较严格公正, 结果要求比较公正有关。一般认为, 纵向课题经过层层审查把关, 特别是采用专家库进行盲审、函评等方式的采用, 纵向课题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横向课题由于来源的局限性, 评审过程很难实现纵向课题那样系统规范的评审, 往往是双方互相信任的结果。因此, 横向课题在评价方面的分量轻于纵向课题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 也应该看到, 由于横向课题的特点, 它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因此忽略横向课题的作用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是很不利的。毋庸置疑, 横向课题业已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最有效的路径之一, 如何评价和促进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的发展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横向课题比纵向课题更能够体现产学研的结合;更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更能有的放矢地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合理的评价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是中国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 完善纵向课题的题库建设。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因此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们国家没有把建设的目标放在生产和国防领域, 那么我们就不会有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 就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中国工业体系的构建。目前由于一年一度的纵向课题招标, 也许是项目数量越来越多, 覆盖面越来越大的缘故, 也许是考虑学科之间的平衡等等因素, 选题的质量有下降的趋势。以某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例, 项目学科分类由于太过细致, 因此很多课题划分很成问题, 哲学里面的问题实际属于经济学科, 理论经济学的项目很多都属于应用经济学, 而且项目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均无从体现, 特别是这些项目结题之后, 根本就没有任何应用的途径, 所以这样的项目从设立到结题应该说就是为立项而立项, 为结题而结题, 这些项目的科研价值、社会价值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这样的投入应该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而我们国家每年投入的纵向科研经费几乎占到了R&D投入的80%。因此从项目的设立、到招标到结题以至于结题后研究成果的去向 (也就是应用) 应该形成一个系统。为了确保项目选择的权威性、科学性、前瞻性, 从严格命题开始, 应该组成命题征集组、命题评议专家组, 建立动态项目库, 对选中的课题给予一定的奖励;项目征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施。

第二, 强化和规范横向课题选题机制、审核机制、效用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尤其是经济社会科学类“项目”更应该规范上述机制。只有健全上述机制, 横向课题才会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 才能充分发挥横向项目在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 建立项目生成与纵横向项目转换机制。笔者认为, 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转换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考虑:一种是积分转化法, 可以根据资金额度转换科研积分。比如国家社会基金规划项目为100科研积分, (1) 横向课题可以按照万元得一积分等方式转换;二是审核评价转换。项目验收时, 通过相应级别的专家鉴定, 认定成果转换同等级别的纵向课题;三是奖励转换。根据奖励的级别转换相应的纵向项目的级别;最后横向课题的后续研究可以成为申报纵向课题的前期基础。

(1) 这只是笔者的一种想法, 如果进行深入的研究, 使纵横向项目转化的各科学、可操作, 应建立相应的转换标准。

摘要:项目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载体, 正如国际项目管理协会指出:“当今时代, 一切都是项目, 一切也将成为项目”, 项目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尽管项目的划分标准不同, 但是目前我们国家尤其是科研院、所, 将项目一般划分为纵向项目横向项目。如何划分和正确评价纵向项目、横向项目, 对于提高中国科研投资的利用率、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完善科研管理等方面都是很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查阅资料时发现, 这方面又很少有人研究, 因此从纵向与横向项目的内涵、特征、意义、评价以及转换机制方面, 对纵向项目与横向项目的进行研究。

重视学术研究 繁荣学术研究 篇3

我们要进一步重视档案学术研究。我国档案工作正面临着许多重大转变和改革,现行档案工作的不少理论原则、方式方法正处在一个既相适应,又不完全相适应的环境中,要搞好档案工作,就必须重视档案学术研究。它既是档案事业的重要内容,又是发展档案事业的重要条件之一。档案部门的领导在抓好各项档案业务工作的同时,还必须认真抓好学术研究工作。档案工作者在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在档案学术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我们要不断创新档案学术研究。我国人民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档案工作要进步,要发展,也必须开拓创新,光凭老经验、老办法办事,就只能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档案事业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接受新事物,探索新途径,创造新经验。我们要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新问题上,不应该有权威意识,要树立自信心,开展严肃的学术争论,提倡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新思想不断涌现,新人才迅速成长。

我们要联系实际从事档案学术研究。档案学是实用性很强的学问。从事档案学术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档案工作实际,抓住档案工作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肯下工夫,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总结、分析,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再用于指导实践。那种脱离档案工作实际,坐而论道、空谈理论的倾向必须坚决反对。

课题总结课题研究 篇4

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学习新课之前能按老师的要求预习课文,要求做到:把课文读熟,借助拼音自主学习生字。每人准备一个预习本,把预习的生字注上拼音,借助工具书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这样学生及认识了生字,还进行了扩词练习。预习时能对要学的内容,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也记在预习本上。老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先看一看学生的预习本,你会发现学生那些字容易写错或写得不规范,那些字组词容易出错,学生会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走稳这一步,后面的路就好走多了。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自觉进行了预习的同学,上课就积极主动,认真听讲,对新知识接受快,学习效率就高;成绩越来越好,反过来又促使他自觉地预习。这样,良性循环就形成了。

2.养成听课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的习惯

加强常规训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特别是成长困难学生用心听课的习惯,上课能坐得住,不但要专心听教师讲,还要注意听同学讲,学会听,能听懂;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他们良好学习习惯起着特殊的作用。在成长困难学生的身上,往往消极因素暴露得比较明显,缺点常常掩盖了他们的闪光点。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多观察,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表扬,鼓励后进生继续努力,并为成长困难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对待后进生,只要他举手回答问题,就赶紧让他回答,并且会大家赞扬:你看,人家谁谁听讲多认真哪,还这么爱动脑筋。谁谁认真思考了。教师讲完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后,问:我刚才强调的什么问题,谁能说说?这时故意让后进生回答,并表扬:某某同学认真老师讲的问题了。这些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自信心不断加强,认真听讲的习惯会越来越好。

3、规范书写的习惯。

尽管电脑日益普及,但硬笔书写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递信息和知识更新的技能,写一手好字或者写一手规范的汉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在帮助孩子养成认真写字的问题上,教师要有书写意识,一方面强调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另一方面渗透一些必要的书写知识,如字的基本构成、间架结构、占格问题等。因为儿童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板书、在学生作业上写批语时,书写要规范,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课桌整理得越干净,越能静下心写好字,减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错字、别字、漏字等现象。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我们分三方面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评价,即:干净、漂亮、正确。每次学生的作业都得三个分。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那方面做得好,哪方面做得不好。另外,为了规范学生的字体,让学生从小就写一手漂亮的字,我们从一年级就让学生每天坚持练字,每人一本与教科书同步的字帖,让学生描摹生字。每次单元测试,我们都设有卷面分,让每份试卷尽量做到书写认真、整洁。

四、让学生乐于积累,养成良好的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又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确实,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做法如:

(1)每周的语文阅读课。

(2)定期开展的评比奖励活动,让它成为学生们主动积累的不竭动力。

研究性课题学术论文 篇5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导学六步” 自主学习模式》 是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 规划课题,本课题研究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入手,我校语文、数学及英语教研组结合本校的学科教学实际于 2016 年 9月提出并申报此课题。两年来,在市、区两级教研室的全力支持及精心指导下,我校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实践,使教科研工作富有一定成效,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达到了预定目标。现将两年

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扎实安排当研究课题申报后,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做到课题研究工作、人员、奖金、奖惩四落实。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课题研讨共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 课题研究准备筹划阶段即理论学习讨论阶段,学习杜郎口经验,组建课改组织机构,制定本校课改实施方案,开始学案编制初探。在这一阶段过程中,我校由校长亲自挂帅,由教导处牵头,由各课题组负责人具体负责,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搜集有关文献,确定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目标、途径、方法,撰写实验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即课题研究实施试验阶段,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学案设计的内容,掌握学案编制的结构和模式,正式开始实践试验。

3、第三阶段: 加大课堂教学模式重要环节的检查和调控力度,认真学习,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掌握模式,全面铺开小组合作学习的局面。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在此过程中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实施推进、督察小组,定期指导及检查; 同时,各课题组负责人在教导处的统一指导下,精心组织各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方案指定的课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通过组织对有关文献的学习,撰写论文,交流心得、反思,开展教学设计,学生活动的指导,不断完善和创新在抓好典型引路的基础上,探索出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个性教学特点和规律。

4、第四阶段即课题研究完善总结阶段:

“导学六步” 自主学习模式小结验收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撰写总结报告,对实验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实验操作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总结报告。

二是坚持理论学习不放松,每个课题组成员坚持每周搜集资料,强化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及相关的教学理

论;

三是坚持每学期开展好一到两次“三课竞赛活动” 及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观点,寻找规律;

四是坚持每学期每人写好一篇相关小论文或教学反思,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水平;

五是坚持在学生学习效果上求论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抓手;六是课题组成员坚持在相互交流,研讨中提升自我。

我们通过文献学习、课堂实践、调查反思,总结提高的课研思路,组织看优质课例光碟,进行优质课堂技能竞赛、组织学生相关活动的评比、撰写的论文反思评比等有效研究,使课题研究内容得到了全面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顺利实现,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如语文课中,通过开展课题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语文活动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走出课堂,走上社会,拓展视野;

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新空间,让学生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例如在我们课题组老师的辅导下,我校的红领巾广播站的主持人素质明显提高; 我校五六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作文水平近两年来有了普遍的提高。再如数学课,我们初步构建的“导学六步” 教学基本模式。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

2、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

研究性课题学术论文 篇6

关键词:学术不端,发现,路径,案例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多地被揭露、调查、处理,引起了学界相关研究热情,也引起了学术共同体和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对学术规范建设和教育加强,然而收效不能说非常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不端被揭露的概率太小;而学术不端之所以很少被揭露,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学术不端很难被发现。学术不端发现路径研究,不但对于学术不端的被揭露、调查、处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于学术规范建设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学术”,作为名词,是指“专门的系统学问”[1],其广义上“涉及整个知识领域,既包括自然科学,也涵盖人文社会科学”[2];作为动词,是指“认识主体或学术组织按照学术规范,结合比较专门的和系统的学问,围绕知识创新而从事的各种活动”,包括“学术活动”[3](P10)(如学术研究、交流及评价活动等)和“学术事务”(如学术职称的评聘、科研经费的分配、科研政策的制定等)。与此相对应,学术不端(行为)就是指在学术活动、学术事务和学术成果中违背学术规范(包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行政规范、学术纪律规范、学术技术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等)和学术惯例的非正义行为。

1 学术研究过程中发现

学术不端涉及的是学术问题,不搞学术研究,很难发现学术不端,因此学术研究是发现学术不端的最基本和最主要路径。

1.1 共同实验研究中观察发现

科研团队的共同实验研究由于在时间上的共时性和空间上的临近性,科研团队的研究人员发现同事的学术不端尤其是学术造假一般情况下要比团队外科研人员发现的概率大一些。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纽约斯隆-克特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威廉·萨默林声称,他成功地将黑老鼠的皮移植到了白老鼠身上。但是他实验室中一位研究助手发现小白鼠背上的黑色斑点能被洗掉,原来,黑色斑点是用黑色笔迹的毡制粗头笔点画出来的。后来萨默林被判定犯有行为不端罪[4]。

1.2 查看实验数据时发现

美国著名巴尔的摩事件是一位博士后在查看巴尔的摩实验记录时偶然发现的。1975年37岁即获诺贝尔奖、时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巴尔的摩(D. Baltimore)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日裔女教授特丽萨·今西加里(Thereza Imanishi Kari)以及其他四位合作者在1986年4月《细胞》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在含重排MU重链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中内源免疫球蛋白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的实验论文,论文中的部分实验是在今西加里主持的实验室中完成的。然而次月,在今西加里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后奥图尔偶尔查查了今西加里的实验记录,发现论文中的部分数据与实验数据不符,甚至论文中提到的一些关键性的实验,在实验记录中根本找不到[5]。

密立根油滴实验论文学术不端案也是如此被发现的。1978年哈佛大学科学史学家霍尔顿(Gerald Holton)偶然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档案馆看到已故美国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 (Robert Andrews Millikan,1868~1953) 1913年发表关于58次油滴实验观察的论文的原始实验记录时发现,原来发表的58次观察数据是密立根从175次观察中有意挑选出来的最好的数据[6]。

1.3 学术文献研究中发现

文献研究法是学术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发现抄袭剽窃或学术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的重要路径。具体来说包括,其一,对特定作者文献研究。署名“晓声”的作者在2002年1月10日《社会科学报》发表《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一文,揭露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王某某著作《想象的异邦》第二编《视野》剽窃他自己所翻译的美国人类学学者哈维兰(W. A. Haviland)的《当代人类学》时指出,其对王教授十分敬仰,然而在读了他的上述两部译著和专著后,发现了其学术不端[7]。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德国年轻科学家舍恩(Jan Hendrik Schon)学术造假案最早也是普林斯顿大学女科学家莉迪亚·索恩(Lydia Sohn)在研究舍恩的学术文献时发现的。她发现舍恩在2001年10月的《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跟两个月后在《科学》杂志上的另一篇“最新”研究成果中,所引用的数据和图表看上去大同小异。这两篇文章中,对于截然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器件、测量得到的数据居然完全相同,甚至连由外界干扰引起的噪音都一样[5]。

其二,文献阅读时感觉似曾相识。1988年4月的一天,一名神经生理学研究生斯凯迪纳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图书馆翻阅文献时发现哈佛医学院医学教授弗雷泽·谢沃夫发表于1970年的《精神病及其幻觉研究》一文的某些段落似曾相识,后查阅文献发现抄袭了1961年梅尔查克发表在《科学美国人》期刊上的论文《病痛的感知》一文[8]。

其三,文献检索出题名相同或相近文献。《中国青年报》2009年5月25日报道《“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调查》[9]的次日,上海某高校一位博士生小唐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举报,他在做博士论文检索文献时,发现广西大学2003年毕业生黄某某和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毕业生胡某某同名硕士学位论文《试论财经领域的新闻舆论监督》,经比对发现除了“致谢”不一样外,两篇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一字不差[10]。

1.4 学界无法重复试验后发现

得出科学结论的自然科学试验应该是可以重复的。虽然“重复一项实验的失败,根本不足以表明这项实验有舞弊的可能性”,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不能重复做出东西来,就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对”[6],但是如果整个学术共同体(学界)都无法重复试验,那么就很可能涉嫌伪造试验数据等学术不端了。

1999年6月,美国旧金山伯克利实验室15名研究人员在著名学术刊物《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称,通过充气分离器(BGS)和回旋加速器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空缺的118号元素及其衰变产生的116号元素,但德国、法国、日本等众多国家的科学家重复试验均未成功,后来伯克利实验室研究小组自己重复试验也没成功。于是伯克利实验室认真调查事实真相,结果发现原来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论文第一作者尼诺夫捏造的[5]。

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生物化学系研究人员辛普森(Melvin V. Simpson)在其学生托马斯·特拉克辛(Thomas Traction)的帮助下发现细胞中的线粒体可合成蛋白质细胞色素C后,走遍欧洲加以介绍,可是学界无人能够重复实验,后来辛普森自己也无法重复该实验,于是派人轮流监视特拉克辛重复实验,这才发现了特拉克辛本人也一次没有成功[6]。

1899年英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后的1903年,法国南锡大学物理教授布朗洛(Rene Blondlot)虚假宣布自己发现N射线学术造假案[11]、198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年轻研究生斯佩克特的致癌理论——激酶级联说学术不端案[5]都是由于学界无法重复其试验而引起怀疑被发现的。

1.5 因疑而查后发现

1.5.1 学术生产能力怀疑。

学术生产不同于文艺创作,一个人的学术产量如果明显违背了学生生产规律,出现了学术大跃进,则很容易受到学术生产能力的合理怀疑。学术史上就有过基于此种怀疑而发现的学术不端案例,20世纪90年代中国辞书第一案——王某某辞书抄袭案。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十年间,王某某自编、主编出版了25部词典,共计1.7亿字,年均1700万字,日均49315字[12],如此学术生产能力引起了辞书界的怀疑,进而发现其严重学术不端。

美国哈佛医学院布恩瓦尔德实验室年轻的研究人员约翰·达西(John Roland Darsee)在两年时间内居然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和摘要,引起了其它年轻同事的强烈怀疑,于是他们对其进行暗中观察,结果在1981年5月的一个晚上,终于发现其确实在编造数据[6]。

1.5.2 科学实验能力怀疑。

科学实验既需要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也需要合理时间,科研能力强的人可能适量缩短实验所需时间,但不可能太离谱,否则可能会引起其他研究人员的合理怀疑。1978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病理系副教授约翰·朗(John C. Long)和他的助手斯蒂文·夸伊(Steven Quay)等写的一篇论文投向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期刊后,被要求进一步弄清楚所测得的有关实验数据,夸伊休假两个星期后回来得知约翰自己已重新测量并获得更接近预期的数据,该文后在该刊发表。但是夸伊对如此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复杂的测量感到疑惑和怀疑,于是他要求查看原始数据,并在原始数据记录本上发现了伪造数据的学术不端证据[6]。

1.5.3 实验数据过于完美。

科学实验的结果受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实验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因此实验数据过于完美容易受到学界怀疑。遗传科学创始人孟德尔(Gregor Mendel)关于豌豆遗传的实验数据就是过于完美,1936年统计学家费希尔(Ronald Fisher)对孟德尔的实验方法作了仔细的考查后,发现“孟德尔的实验数据即使不是全部、至少也可以说大部分都是伪造的,目的是使它们同他所预期的结果完全吻合[6]。”

1.5.4 涉嫌窃取他人成果。

1983 年1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研究人员蒙特尼尔(Luc Montagier)及其学生西诺西(Barré-Sinoussi)从一名同性恋患淋巴结病变患者身上发现了一种被他命名为LAV(Lym Phadenepa Associated Virus)的病毒,同年10月在《科学》上发表了相关论文,期间将LAV病毒菌株寄给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肿瘤研究所著名科学家罗伯特·盖洛(Robert C. Gallo),次年盖洛将从中培养出的病毒命名为HTLV-Ⅲ(human T Lymphocyte virus Type Ⅲ),并在《科学》上发表系列论文。虽然LAV和HTLV-Ⅲ名称不同,但是基本生物学性质却完全相同,因此蒙特尼尔开始怀疑盖洛涉嫌窃取了其研究成果,后经深入调查发现果然如此[8]。

1.5.5 离职带走资料显疑。

伊拉克人阿尔萨布蒂(Elias A. K. Alsabti,又译阿赛迪)从其原工作单位——美国费城杰斐逊医学院微生物学家惠洛克(E. Frederick Wheelook)的实验室离开时带走了一份填好了的经费申请报告,引起实验室工作人员怀疑,后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现阿尔萨布蒂确实将带走的资料抄录整理后分别发表于捷克斯洛伐克和美国学术期刊上[6]。

1.6 因奇而究中发现

《中国青年报》曾爆编辑部收到署名“中大学子”、题名《史上最牛的连环抄袭门》的举报电子邮件,称其通过比对发现,广西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檀某某和浙江省平阳矾矿医院潘某某发表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年第13卷第6期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185例分析》一文,遭到16个单位25人的6轮抄袭,形成了一起“连环抄袭案”。“中大学子”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两位大学生,两人因担心自己的毕业论文的引用部分被当作抄袭,于是用反抄袭软件进行比对。发现没有问题之后,“出于好奇”,他们查对了本院部分师生的文章,结果有了意外发现[13]。

1.7 逆向工程式反计算发现

学术研究中的逆向工程(Academic Reverse Engineering)是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结论,通过分析来推导出该结论得出的过程与方法,其本意是在于探究和学习别人的研究过程与方法,但有时候也可以成为发现别人学术不端的路径之一。公元2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天文学家、“地心说”集大成者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的《天文学大成》(Almagest,又译《大综合论》)思想主宰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400多年,然而从19世纪开始天文学家采取逆向工程式反计算托勒密的原始数据,发现其所谓的观察数据实际上完全来自于罗德岛天文学家喜帕恰斯(Hippachus)[6]。

2 学术评价与学术指导过程中发现

学术评价对象包括学术成果、项目申请、学术机构、学科申报(如硕博点、特色学科申报)、学术期刊(如北大、南大核心期刊遴选)、科研人员(如评选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院士评选、长江学者评聘等)等。理论上说,学术评价过程中凡是能接触到学术评价对象的人都有可能发现学术不端;限于篇幅,本文只归纳以下几条发现路径。

2.1 学术评审过程中发现

2.1.1 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中评委发现。

科研人员评价的评委一般是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对领域内的学术状况相对比较了解,若参评的学术成果存在抄袭等严重学术不端,认真的评委还是能够洞察的。2001年原浙江某师范专科学校宣传部部长、副教授莫某某“参加浙江省政治经济学学科带头人评选,一位评委兼这一学科的浙江省内权威人士在评选过程中,先是对莫送选的那么多的‘高质量论文’感到惊讶,继而生疑”,于是仔细阅读了莫某某的论文后发现了其严重学术不端[14]。

2.2.2 未发表学术论文评审中发现

(1)期刊编辑发现。

作为学术成果形式之一的学术论文投稿后,首先由相关编辑审阅,然后由相关编辑决定是否需要外审。由于对所评价的学术成果存在学术不端而未被及时发现的学术责任担当,编辑显然要远远大于外审专家,因此编辑更用心去甄别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这可以从当前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之类的学术不端检测工具的主要使用人群是编辑而不是外审专家这一事实得到进一步确证。1978年一家杂志收到一个约旦人的题为“电荷对金属腐蚀的影响”的来稿,经编辑仔细审查发现该文的题目和内容和10年前瑞典作者发表的一篇论文完全相同,从而拒绝刊发该文[6]。

(2)未发表学术成果非正常传播中发现。

学术成果完成后、发表前会在一定范围内正常传播,如作者向编辑、出版机构传播,编辑出版机构因需同行评议而向审稿人传播等,在此过程中若接触到该学术成果的人向为编审、出版目的必须接触学术成果者以外的人传播,即为非正常传播。非正常传播中的受传对象由于是编审、出版体制外的人,相对缺乏保护未发表学术成果的学术责任感,因此发生对该学术成果不利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概率往往远远大于体制内的人,又由于此种传播的非正常性和隐密性,原作者很难知情。但是如果抄袭或剽窃原作者学术成果的“学术成果”,在发表前的非正常传播中碰巧传到原作者处,则原作者会很容易发现抄袭或剽窃者的学术不端行为。1978年11月9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著名糖尿病学家罗思实验室年轻的初级研究员海伦娜·瓦赫斯利希·罗巴德投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论文,被杂志社委托的审稿人、耶鲁大学医学院著名的分泌学家费立格非正常传播到其助手索曼手中;次月索曼将抄袭作投给《美国医学杂志》,碰巧被该文审稿人、国立卫生研究院罗思非正常传播到罗巴德手中,罗巴德立即被发现自己未发表的论文被该文严重抄袭[5]。

2.2 学术指导过程中发现

2.2.1 导师指导研究生时发现研究生学术不端。

某高校1994级博士生廖某博士论文答辩后,导师在其提交的电算程序上机检查时发现,其所用程序所得的几个关键参数与论文所写相差很大,也计算不出论文所绘制的曲线,从而发现了其伪造实验数据[15]。

2.2.2 导师指导研究生时发现第三人学术不端。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某某指导学生学术研究时,因发现学生经常引用汪某的著作《〈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可能出于好奇,自己便阅读该书,结果发现该书涉嫌学术不端,后在2010年3月10日《文艺研究》刊发了长篇学术批评论文予以批评。

3 学术事务管理过程发现

3.1 因论文撤销显疑发现

论文发表之后,没有问题一般是不会撤稿的,换句话说,撤稿很可能是因为论文有问题,因此根据撤稿情况往往能发现学术不端。2006年11月29日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简称ORI)发布通告,指控哥伦比亚大学化学教授Dalibor Sames实验室昔日的一位博士Bengu Sezen存在21项学术不端行为,而该博士学术不端之所以被发现是因为Dalibor Sames与同事无法重现实验结论而撤销了六篇文章引起了学界的震惊和怀疑[16]。

3.2 例行检查与核实发现

出版机构在接收和接受学者的学术成果时进行学术不端例行检查与核实,虽然总体上不易发现问题,但偶尔也可以发现一些情况。

(1)例行检查

武汉某大学校长周某某及其博士生谢某于2008年8月提交给同年12月在汕头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组委会的题为《使用双馈感应机器的风力-柴油发电机》论文被录用后,参与评审的教师和学生偶尔上网检索它的标题,发现原来是抄袭自智利科学家罗伯特·卡迪纳斯(Roberto Cardenas)等人于2008年3月在《IEEE能量转换汇刊》上发表的同名论文[17]。

(2)例行核实

1979年2月阿尔萨布蒂论文剽窃一事在安德森医院被发现从而被迫离开后,又写了份自吹自擂的个人简历到休斯顿贝勒医学院求职,其在简历上自称24岁,写过43篇科学论文,被11个科学学会接受为会员,在英国、约旦、美国做过博士后工作。休斯顿贝勒医学院当时并不知道其存在学术不端的情况,只是给安德森医院打电话进行了例行核实,结果不但得知了其离开安德森医院的实情,而且还发现其学术简历造假[8]。

4 其它情况

4.1 调查其它问题时意外发现

学术不端的发现有时候是在调查其它问题时意外发现的。新疆某大学师范学院数学系副教授张某某(在校期间化名为吴某)学历造假案,是校监察处根据师生反映,调查其师德问题时被发现的[18]。

4.2 原作者偶然发现

剽窃或抄袭之作被学界一般研究人员碰见,通常不会被轻易发现,但是如果被原作者碰见则很容易被发现。2009年6月12日,云南大学哲学系讲师王某某参加该校哲学系的每周例会,翻看中国哲学界权威期刊《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时偶然发现了辽宁某大学副校长陆某某和北京某大学博士生杨某共同署名的论文《何谓理论?》居然四分之三以上是抄袭自己2004年在学术网站“中国学术论坛”和“左岸会馆”上发表的《什么是理论?》[19]。

学术不端发现路径绝不仅仅是上述所述这几种,而且本文主要还是分类归纳性研究,理论高度很是有限,笔者只是抛砖引玉,期待学界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

研究性课题学术论文 篇7

[关键词] 学术期刊 动态评估模型 中国高等教育期刊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3-0041-05

[Abstract] A dynamic model that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academic level of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through introducing new parameters and adjusting the dynamically numerical model to evaluate the academic impa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developed by He Xuefeng et al.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12 kinds of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s as Chinese core journals of Beijing University and CSSCI source journals was performed by use of the dynamic model. The data used in the analysis originated in China Citation Database (CCD) and Annual Report for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 Impact Factors (Social Sciences) from 2008 to 201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ynamic model. developed by us could promote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to observe themselves dynamically and make the assessment of journal management more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fair.

[Key words] Academic journal Dynamic evaluation model China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期刊出版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方便地获得关于期刊的各种数据。那么,这些数据之间存在哪些相关性?除了被用作评价机构的期刊遴选排名,还能揭示哪些内容?这就是本文关注的一个新课题,即传统评价机构的评价数据能否反映社科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变化。这一思考源于何学峰等人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的研究[1],其研究成果发表后,先后有多位研究者尝试应用和验证,也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引文达100多次,在科技期刊界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基于社科学术期刊与科技期刊在内容特点方面的一些区别,本文通过引入一些新的参数尝试对何学峰等人的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进行修正,提出针对社科期刊学术水准的动态评估模型,并将2008—2011年中国引文数据库(CCD)的数据统计源和2008—2011年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用于该数值模型,对同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中的12种高等教育“双核心”期刊进行实证分析,期望为社科期刊学术水准评估提供一种动态评估的新方法,促进社科期刊自我评估,不断提高学术质量,使期刊管理部门的评估工作更加科学、公正、全面。

1 社科期刊学术水准评估指标的引入与动态数值模型

参考《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试行)》中对期刊质量指标“学术水准”的规定,以及部分学者提出的关于人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估应增补“五年影响因子”“转摘率”“高影响力论文率”等[2]指标的观点,借鉴何学锋等人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估指标设置方法,根据社科期刊学术水准的内涵,本文提出评估社科学术期刊学术水准的指标,见表1。

本文之所以将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模型指标改为社科期刊的学术水准指标,除了对应《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试行)》中的相应指标外,更多地是考虑到学术水准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内涵的概念,而学术影响力是即时的、静态的、外在的概念,学术水准比学术影响力更能体现期刊内在的学术质量。因此,将何学锋等人的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移植于评估社科期刊的学术水准时,本文选取的模型数值参数不完全相同,在保留其基本指标载文量、总被引频次等的前提下,本模型新增加了反映社科期刊历史办刊质量的累加平均影响因子Gy-i(社科期刊每年影响因子累加的平均值)和评估高影响力论文率的相对Hy-i指数H/A(对载文量的校正采用H指数与载文量的比值后为相对Hy-I指数),舍弃了反映科技期刊信息反映速度的即年指标,同时由于统计源没有公开各刊文摘率数据,故暂不列入。

2.3.2 动态模型评估计算结果

运用社科期刊学术水准动态评估模型公式(1)、(2)进行计算,得出12种“双核心”高等教育期刊2008—2011年度学术水准的计算结果(见表3)。需要说明的是,计算得出的某种社科期刊的学术水准I值是一个很大的数字,通过除以一个修正参数进行简化可突出其直观性。在本研究中,将12种高等教育期刊的学术水准I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修正参数,由此获得12种高等教育期刊各自的相对学术水准评估分值IR,并以此对这12种高等教育“双核心”期刊的学术水准进行比较和排序。另外,将某一期刊最近一年的Iy-i除以某年限的综合I值后再减去1,便可获得该期刊的学术水准在最近一年的增长率,表3给出了2011年各刊的学术水准增长率。

nlc202309030559

3 分析与讨论

3.1 数值模型重在动态评估,符合期刊成长规律

根据社科期刊学术水准动态评估模型的数值计算,得出12种“双核心”期刊的排序。其中综合学术水准排名前四的期刊分别是《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和《中国高等教育》,其相对学术水准数值都在1.8以上,《高等教育研究》达到3.71,遥遥领先,显示了该刊在高等教育界的权威地位,数值计算与学界和读者的口碑完全一致。《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经过2009—2010年的繁荣发展后,面对其他期刊的激烈竞争,动态影响指数在2011年略有下降。本文认为,专业期刊从最初的快速上升期进入成熟的平台期,其学术水准出现10%以内的波动属于正常范围。因为社会科学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比自然科学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在时间上往往会滞后几年,因此出现统计年结果的负增长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出现较大比例的负增长,就应当引起重视,应及时分析原因,改进编辑工作。

社科期刊学术水准动态评估数值模型的特点在动态评估,即对期刊在一段时期的发展进行累计评估,体现在增加了累加影响因子在评估模型中的权重,因此其结果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期刊的成长进程。如12种“双核心”期刊在2008年时,各项指标都处于较低的起步阶段,2009—2010年多数期刊的数值指标开始快速爬升,但到2011年进入平台期,有一半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这些数据揭示的现象与媒介经济学中对期刊成长规律的分析不谋而合,说明任何期刊的成长过程都不会是一条直线,而会呈现起伏的螺旋式发展过程。随时通过动态评估模型找差距,期刊的学术水准就可以螺旋式上升,如果迷失方向,陶醉在过去的光环中,期刊的学术水准也可能螺旋式下降。

3.2 数值评估模型与专业机构评价各有优势

社科期刊学术水准动态评估数值模型是根据社会科学期刊的特点在科技期刊动态评估模型的基础上修正而成的,综合了7项反映社科学术期刊学术水准的评估因子,并在对12种高等教育“双核心”期刊的评估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从学术水准因子排序结果可以看出,12种期刊的学术水准存在差异,其中学术水准因子在1.8以上的期刊有4种,这4种期刊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深受作者和读者的好评。其他期刊的学术水准依次递减,其原因是7项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评估不能仅看影响因子一项,而目前某些专业机构每年发布的期刊排行榜是完全按照当年期刊影响因子排序的,用于评估期刊的学术水准就会有失偏颇。对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不能盲目追求高影响因子,反映高质量学术论文的H指数和基金论文比,还有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能力等,也是人文社科期刊应重视的因素。比较而言,专业评价机构倾向于静态地为作者和读者提供选刊参考的评价结果,本动态评估模型既为读者、作者提供选刊参考,也为办刊人提供自我评估的工具,了解自己的成长足迹,了解同行的发展态势,取长补短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

3.3 数值模型有利于出版质量管理的科学化

社科期刊学术水准动态评估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各级期刊管理部门以科学的方法客观评估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而不局限于用单一的方法或数据去评判高低,尤其是对编辑出版部门自身而言,科学评估可以作为科学管理的依据。从对高等教育12种“双核心”期刊的学术水准动态模型数值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1年,各刊面对市场经济改革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冲击,学术水准指标都有所波动,有的呈现正V字变化,有的出现负V字变化,个别期刊一些指标出现明显的下滑。尽管12种期刊都是“双核心”期刊,但由于办刊历史、办刊风格、编辑策略各异,学术水准也不一样。有的一直有事业单位充足的办刊经费,所以不收版面费,始终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办刊原则;有的要自筹部分经费,会收取较高的版面费,学术质量难免会打折扣。当网络信息技术进入Web3.0时代,编辑出版工作要适应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技术的变革,如果编辑工作思路仍墨守成规,也会影响期刊的学术水准。就以网络传播因子的篇均下载率来看,除了《高等教育研究》,其他各刊的篇均下载率普遍不高,增长态势也不明显,这就是说,对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应用还没有得到各刊的普遍重视。据笔者统计,高等教育类期刊参加中国知网“优先出版”的还不是很多,使用在线编辑审稿平台的期刊比起科技期刊来说也很少,参加手机出版和自主开放OA期刊的更少。在这样一个信息资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大传播时代,如果不考虑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和速度,一味坚守低数量、低速度,那么即使是高质量的论文也难以被受众获取和接受。所以,各期刊管理部门如果能够通过这一动态评估模型对期刊进行科学评价,也不失为一种管理策略。

本研究只选取了被两家评价机构同时收录的12家高等教育类期刊进行动态模型的实证分析,结论也许会有失准确,笔者希望借此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该模型本身也还有待在各类社科期刊评估中不断验证和完善。在大数据时代,与其凭感官直觉来判断客观事物的真相,不如通过可测量、可计算、可验证的大数据来呈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各种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至于数据背后的各种原因,各期刊的办刊人自然会有不同的解释,一切都是相对的,只是希望给期刊管理部门、专业编辑、专业读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注 释

[1][3]何学锋,彭超群.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估模型[J].编辑学报,2002,14(4):238-240

[2]张积玉.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的特点:指标体系及相关问题探讨[J].现代传播,2011(10):43-50

[4]陈燕,杨丽.《中国高等教育》(2008—2012年)学术影响力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30-34

(收稿日期:2013-10-17)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广告策划书撰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