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作文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作文(精选3篇)

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作文 篇1

卢龙县潘庄中学

王玉凤

世界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学会认识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能看到初升太阳的美,盛开的鲜花是美的,开屏的孔雀是美的„„五岳之尊的泰山是美的,湛蓝的大海是美的,奔腾的黄河是美的„„春天的细雨是美的,夏季的月夜是美的,冬日的银雪是美的„„但是要发现枯黄的秋草是美的,古朴的老屋是美的,扫马路的工人是美的,满脸皱纹的老人是美的,就太不容易了。对于前者,我们自然地就能感受到美;而对后者,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美的存在,无法发现美。

所以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作画的突破口,更是学生作画的源泉。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能敞开心胸地感受美、灵动地创造美。

怎样使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呢?人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进行联想的。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美的能力,要从他们思维的特点出发,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入手,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引导。

第一步让学生认识自然界外部的特征美,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红玫瑰、黄菊花、粉杜鹃、白水仙、争奇斗妍,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自己,金龟子金光闪烁,红蜻蜓通透鲜红,大熊猫黑白分明,孔雀开屏更是灿烂夺目。春日带学生到附近的桃林口、刘家口、马鞍山、尖山槐去写生,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给学生讲解颜色的种类特点,相互的关系,以及各种颜色构成的自然画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提高学生感受自然美的能力。自然界形态美也极其丰富: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使学生在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中吸取美的营养。

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因为观察是创造美的前提。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对于园里那一棵古松,在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眼里,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在木材商看来,它不过是一棵做某事价值多少钱的木料;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然而画家却认为它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接下来三个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木材商在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马上就会想到要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而画家却只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我赞同三者眼中对古松的不同状态和不同定位,我更推画家去感受松树的个性、体味松树的品格和趣味、挖掘松树不被他人察觉的美学价值。

要使学生真正学会欣赏自然、提高审美能力,在身临其境获得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还要给予必要的知识,使他们的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阶段。

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可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对建筑美的欣赏,建筑艺术历来被称做“凝固的音乐”。那些造型精巧、风格多样的古今中外建筑,以其巧夺天工而被世人赞叹,我国是建筑艺术驰名世界的国家,在辽阔的国土上,有数不胜数宫殿、寺院、石碑、桥、塔、亭、台、楼、阁、轩、廊,像明珠一样灿烂夺目。在观赏时,先让学生看到建筑物的全貌,讲解建筑物的布局、功能、结构、色彩、造型上的特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建筑宏伟、气势的美。有的古代建筑和风景胜地还有动人的神话传说,让学生了解这些故事和传说,既可增长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审美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用知识启迪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全面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首先要抓住整体性。学生的观察一般都不细致,常常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这样怎么能发现美呢?为了培养学生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上室外写生课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通过教师的耐心引道,学生都能把自己眼睛看到的景物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还会涌现出许多构思巧妙,内容丰富的绘画作品。

美感是指人们直接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美的事物的完整印象和总体感知。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艺术形象不是杂乱无章的线条、色彩、形体的拼凑,而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课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感知能力。

例如欣赏拉菲尔的《雅典学院》时,除了从视觉上感受画面的色彩和谐统一,更要从构图、构思上去感受作者对人类住求科学、追求智慧真理的赞美。欣赏潘鹤的《艰苦岁月》时,引导学生对一老一少两个游击队员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心的真实、生动形象的欣赏,体会他们吹笛子的专注、听笛子的投入,感受革命先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时,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画家运用蓝、红、黄三种主色调统一调配的色彩美。再欣赏此画人物、背景的构图形式美,画作中构图时将毛泽东主席右前方的一根红立柱略去以增加主席身高,这样就更好地解决了绘画形式与绘画主题的统一问题。最后体会该画和谐、成功地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与中国画中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融为一体,具有鲜明民族性的绘画风格,以此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还要培养学生发现审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性格。美感需要从整体上去感知美的事物,但并不等于将客观事物巨细无遗地复印在头脑中。罗丹还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只有有了独特的感受和发现,才可以算是真正把握了美。

印象派绘画的创始人莫奈曾到伦敦游历,他花了著名的维斯敏斯特大教堂,画面上教堂的哥特式尖顶上空笼罩着紫红色的雾气,时隐时现,色彩丰富,诗意浓郁,非常精美。该画展出时,观众非常惊讶:原本灰蒙蒙的天空在画家的笔下却变成了紫红色,这一定是画家搞错了!可是,当人们走出展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天空的雾的确是紫红色的。从此,莫奈被人们誉为“伦敦雾的发现者”。只有具有特别敏锐的感官,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现美,并深入的感受美,才能开拓出美的天地。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种发现审美事物独特性格的能力。

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人们审美感受力的高低强弱,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只有通过耳濡目染,亲身领受,才会是视听感官变得灵通起来。教学中教师要系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领会各学段内容标准,有计划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美感。

在明暗造型的教学中,如果仅仅安排学生积极对照课本临摹,那样学生兴趣就不会浓厚,就不能体会出黑白灰调子的对比和谐美。教师要安排从易到难的实物写生,让学生亲自面对写生物体,引导他们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比较、体会写生物体各个部分的形状、明暗、调子等变化的视觉印象。在工艺美术内容教学中,通过对基础图案、装饰色彩、平面构成、模型、服装、居室美化、建筑装饰等系列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强化学生的美感,发展他们个性表现能力,体会创造美的乐趣,学会传递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仔细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因此,要培养学生发掘生活中实质性内在的美,有的作品表现的是事物表面的美,但有些事物表面却不是很美?它的美往往隐藏在外表下面,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去发掘美。如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开始学生并未看到这张画美在哪里,相反却说画中人物很丑,脸上黑乎乎的,太脏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透过人物的相貌看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因为他善良、勤劳、俭朴,因此,一个人美不美并不仅仅反映在外表上,更重要的是要心灵美,我们画画也一样,不仅要表现外表美的,也更要善于去发现外表下面更美的东西,内在的美才是最美的。我们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去表现你最熟悉的人,把他们美好的心灵表现出来。

其次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发现美,感受美。美术欣赏有多种方法:观看录象、图片,或让学生多收集中外作品的挂历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欣赏作品时,老师不要详细地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等,应该调动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可以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集体参与,这样才能欣赏中发现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如:在欣赏俄国杰出的画家列宾的著名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时,先让学生听一听《伏尔加船夫曲》,一边欣赏乐曲,一边欣赏作品,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对这幅作品的感受。学生的兴趣高涨,各抒己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这幅画有了深刻的认识,使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有一种幸福感。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指导学生怎样运用色彩、线条等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就需要让学生懂得一些美术的理论知识。例如:艺术与生活,写实与夸张的手法等等,如:达芬奇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相比较,有什么不同,怎样欣赏这两幅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评论,说出美在哪里,为什么美,也可以借助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可以给学生介绍有关的故事。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去发掘美。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如舞蹈《孔雀舞》就是艺术家经过对孔雀耐心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了优美的舞蹈,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怎样依靠想象去发现美呢?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靠想象来发现美并表现美的,在生活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发掘的美。有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丑陋的形象,但学生还是通过想象,发现了它的美,并表现了出来。任何的艺术形象,都源于生活,源于作者的想象。即便是怪异的、世上并不存在的艺术形象,也是由艺术家在生活的基础上经观察比较,想象而创作的。是生活沉淀经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其归根结底也在观察积累的基础上,发掘的结果。

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作文 篇2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幼儿认识、理解、创作的主要途径, 也是提高幼儿绘画能力的关键。观察是引导幼儿去“发现美、挖掘美”, 这是绘画活动的基础。首先, 要注重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只有引起幼儿的兴趣, 才能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利用周围生活和大自然中美的事物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以引起幼儿观察的愿望和兴趣。

例如:有一次在室内活动时, 突然下大雨了, 幼儿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了过去, 有的还甚至嚷起来:“下雨啦!下雨啦!”我立即掌握了这个契机对小朋友们说:“你们想看雨吗?”“想!”幼儿的回答声高出平时好几倍。于是我带着幼儿撑着伞去雨中散步, 并引导他们看天空、地上, 以及行人的变化。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 观察兴致很高, 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情景, 如“地上开小水花了”, “树叶也发亮了”等。

其次, 学会掌握观察的方法, 提高幼儿观察的能力。在幼儿进行观察活动时, 教师如不作提示或启发, 则幼儿的观察往往是肤浅的、零乱的。教师要引导帮助孩子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以写生画《树》为例:带幼儿去公园观察树, 采用对比观察法, 如问:“松树远看像什么?冬青树像什么?”这样在比较中幼儿很快注意到对象的主要特征。再启发幼儿比较观察这两种树的高矮、颜色的不同等。从远距离观察到近距离的观察。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观察等, 使幼儿在老师引导帮助下逐步学会由简到繁, 由粗到细, 由静到动的观察方法。

如:欣赏美术作品《向日葵》 (凡·高) 等, 也可以是略高于现在幼儿水平的幼儿作品等。让幼儿有大量欣赏的机会, 扩大他们的视野, 增长见识。如:将西洋的油画和中国的水墨画进行比较, 感受二者的区别和不同的美, 将类型差不多的版画和雕刻画放在一起让他们找出不同之处, 同样的国画, 我还让他们比较泼墨画和工笔画的不同之处……在欣赏活动中, 我一方面让幼儿尽情发挥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允许他们欣赏层次有差异, 所站的角度有差异, 鼓励幼儿用“我喜欢……”“我觉得……”来自由发表感受, 不将老师的喜好强加到幼儿的思想中。如:当我出示名作“蒙娜丽莎”这副画时, 有的幼儿就直截了当地说“我觉得她不漂亮, 颜色我也不喜欢, 还没有我妈妈的照片好看呢”。

二、学会思考, 拓展绘画内容

大班的幼儿已经能将生活中的经历, 进行绘画构思。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 教师只要充分引导幼儿联想起已往的知识, 指导他们如何在脑子里构成一幅画, 并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例:画故事《微笑的蜗牛》, 教师先引导幼儿熟悉故事的内容情节, 再让他们边欣赏故事, 边闭上眼睛想象一幅幅画。故事中形象鲜明, 情节有趣, 蜗牛和其他小动物们又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感知过的, 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 积极展开思维活动, 有的按照故事情节设想画面 (如兔子送信, 小鸟唱歌等场面) ,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不同的构思, 使绘画内容和形象更为丰富。

教师应善于了解、观察幼儿, 起到引导帮助作用, 放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作画, 而不应强加绘画内容和要求。其次, 为幼儿提供大量绘画工具, 让幼儿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选择工具和材料, 这样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积极性。除蜡笔、水彩笔外, 还可以用棉签、竹签、纸团、树叶、粉笔、毛线等材料作为幼儿的绘画工具, 让幼儿学习选择利用这些工具材料来绘画。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而且使幼儿对绘画技能的掌握更快。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法。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来看, 在教学中,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 对幼儿主体性的积极发展有很大的帮助。采用手指画, 脚印画, 简笔画, 写生画, 意识画, 拓印画等多种新颖教学手法, 让幼儿更有兴趣的参与活动。例:在一次手指画教学中, 我带幼儿到一块大沙地上用手指随意作画, 幼儿不受画纸的限制, 可以无拘无束的画, 提高了大胆作画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 幼儿还创造了许多以前未学过的新形象。在老师的“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画?怎样完成一幅很大的画”的启发下, 幼儿就随手捡了枯树枝、石块、小棒等废物几个人共同协作地画了起来, 使幼儿的兴趣性明显增强, 并培养了互相合作精神。

三、学会评价, 增强审美意识

评价幼儿作品是幼儿重新发现美的重要阶段。当幼儿经过一番努力, 独立做出一幅画以后, 渴望得到他人对他的肯定和赞评, 因此, 评价幼儿的作品将对幼儿以后的学习积极性、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评价幼儿的作品, 可以从幼儿自评和互评两方面着手。幼儿自评, 就是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讲述自己的绘画内容和所表达的意思。教师要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和想法, 只有当幼儿的讲述遇到困难时, 教师才可以予以适当指导和帮助。教师要引导幼儿互相观察、欣赏别人的作品, 了解别人作品的内容, 并从中体验到美感, 提高幼儿评价能力, 增强审美意识。

我以幼儿为活动主体, 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感受和体验, 不限制幼儿的作画方法和内容, 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使幼儿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 幼儿的自信心增强了。我发现幼儿的作品不再受到约束, 没有对与不对, 好与不好之分, 教师正面鼓励幼儿, 肯定他们的作品, 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原绘画能力较差的幼儿不但能大胆作画, 且绘画技能也迅速提高了, “老师, 我不会画”的现象再也不存在了。同时, 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 且用多样性的表现手法、材料和工具, 使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作画方式和内容, 促使每个幼儿的个性得到发展。

总之,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探索, 我深深体会到,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 而且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机的密切组合, 同时也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摘要:绘画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主要内容, 也是幼儿借助绘画活动表现自己对生活、事物和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本文就如何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幼儿绘画能力为目的和内容。主要从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欣赏水平出发, 然后在绘画创作实践阶段进行探索, 在评价时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 提高幼儿对作品的欣赏水平和表现能力。

关键词:幼儿,绘画,探索

参考文献

[1]梁志焱.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彭兵, 陈瑞华.幼儿园探究性游戏课程及活动设计[M].武汉:长江出版社, 2006.

[3]周蕾.幼儿园园本教育活动设计[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6.

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篇3

凸立于我面前的姜宏先生,是一个身形算不上伟岸,但精神世界却缤纷多彩,在生命的有限时空里完美释放出无限能量的人。你甚至很难界定他准确的身份或曰角色。是的,他首先是位有着深厚底蕴的吴门名医———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现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早在2002年,彼时44岁的他便成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的第四代掌门人。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中医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在医学上的成就可谓如日中天,写尽辉煌,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他在大学毕业后三十年的行医生涯中,该是怎样的一种辛劳与付出。单凭这一项主业,我以为他便足以傲立群峰,令人艳羡不已了。而接下来所有叠加在他身上的其他类别的符号或者说曰形态,大约便是造物主对他的一份偏心了。所谓人中豪杰,说的是芸芸众生里必有一些出类拔萃之人。而这样的人,姜宏先生当算一个。

不妨来说说他主业之外的那些副业吧。第一,他是个摄影家。十几岁在中学读书时便玩过几种相机,懂得用光圈和速度为同学拍挑灯夜读的场景。其实那便是一种创作了,照片里已传递出拍摄者试图表达的某种思想。了不起的是这种爱好他坚持了几十年。走南闯北,足迹遍及神州大地、欧亚诸国,外出时他总是虽苦犹乐地背着他的“长枪短炮”,寻寻觅觅,四处出击。山水景观,花鸟草木,中外建筑,甚或古迹史痕、现代兵器……都在他的镜头里定格并绽放出艺术的光泽。早两年他专门出了一本印制考究的摄影集,名为《纵横光影》,收了四百多幅不同时期的得意之作,其拍摄技艺据说大多达到了可供玩味的专业水准。他对摄影的酷爱和专注,似乎已不只是有了一定时间和量的积累,而是上升到了对摄影艺术及其内蕴足可评头论足的高度。收入本书的《走过经光纬影》一文,是他对自己学习摄影的回顾与总结,字里行间跳出他对这一艺术门类体验感悟的若干真知灼见。

第二,他是个顶级音乐发烧友。他对音乐的爱好也是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时代。上世纪七十年代,姑苏城里一个背着小提琴走街串巷去和琴友切磋琴艺的少年的背影,虽已与岁月的河流一道远去,而那颗对音乐之美怀有无尽遐想的种子却在这少年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且随年轮而蔚然成林。他对小提琴、钢琴、铜管乐这些来自西方的乐器及演奏艺术,不止于一般性地了解和欣赏,而是很具职业特点的那种迷恋,深入其中深知其味的那份陶醉。更重要的是他还时常发而为文,一吐其对音乐独到而深刻的领悟。他谈贝多芬、肖邦、舒伯特,谈交响乐、小夜曲、钢琴独奏曲,一篇篇文章都说得那么头头是道,如数家珍。甚至对一首世界名曲,东、西方演奏家不同的演奏风格和表现中各自的细微差别,他都能庖丁解牛般地一一给你说到服贴。他虽非音乐界的专业人士,但当地报纸的一些艺术专栏却常请他撰写专业性很强的音乐鉴赏文章,由此可见其非同一般的音乐造诣。

第三,他还是个热爱运动的体育迷。2000年的悉尼奥运,2008年的北京奥运,他都曾挥汗如雨地亲历现场,他称自己是一个“重在参与”的奥运迷。运动场上,他是一个十分卖力的啦啦队员,更是一个善抢镜头的抓拍高手;更为可贵的是,他还写下了数十篇角度不一的奥运随笔。为了观看北京奥运开幕式,他名副其实地做了一回“拚命三郎”———连续12个小时不吃不喝,以至被热浪滚滚的人流裹挟着走出场时,身体“有一种快要被蒸干的虚脱感”。难以想象一个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的人会去经受这样一番折磨。对足球,他也是个颇入门道的性情中人。欧洲杯、世界杯的一些重要赛事,他似乎也都当仁不让。书中所收《巴特洛利,真神》一文,以澎湃四溢的激情歌赞了2012年6月29日华沙之夜摘得欧洲杯冠军之冕的意大利队的功勋人物巴特洛利;行文中他又魔术师般地闪回到30年前的1982年7月,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第12届世界杯上意大利队的那场神奇的夺冠之战。文中写道:“30年,我与杯赛一起走过”,向读者交待了这是一个矢志不渝的铁杆球迷。而通过此文还可看出他对足球的技战术也是了如指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文字娓娓道来,很有几分足球评论员的味道。

不只是摩拳擦掌地场外观战,也注重持之以恒的身体力行。他无疑深知强魄健身对于一个常年在手术台上劳作的骨科医生有多重要,因此他抓住一切外出的机会对自己施以“野蛮其体魄”(毛泽东语)的训练与磨砺———登黄山泰山,行徽杭古道,晃晃悠悠走红军走过的泸定铁索桥,曲曲折折攀少人问津的京郊箭扣长城……

还可以列举出他的一些较为突出的秉赋和特质。比如他对草木世界的知悉与研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通晓与创新,对前苏联一些著名影片的情有独钟和条分缕析,甚或对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大选这样一类世界性的大事所投注的那份超乎寻常的关切……凡此种种,延伸开去,其实都在用不同的笔墨书写着一个人有形与无形之生命的充沛、丰茂和博大。

而上述的一切恰恰也就构成了姜宏笔下的作品独具一格的庞杂与丰富。他在本书的编排上也正是依据其不同的兴趣点做了相应的分门别类。这样的好处是,你可以在他的这个布局里较为集中也较为翔实地了解到作者在某一方面的积累及其功力。而就整部作品而言,它所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则是若干篇札所流露出的一些属于作者独有的识见。

就此举几个实例。文集中有一篇忆及08年参加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文章,题目便直截了当:《就想喝口水》,写了“在鸟巢里的六个多小时,没有空调没有风,座位间距小,人与人几乎挤在了一起,”“原本身上带着的几瓶矿泉水早已在安检口被如数没收了。”“此时此刻,真想喝口水。但问题是,能去哪里买水喝?”对所处场景及自身感受的真实描述,实际从人本的角度给奥运场馆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们提了一个非常尖锐和中肯的意见。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是在常人司空见惯的世界里,始终亮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姜宏有不少的作品不乏上述那样的特色。他远赴西南边关的腾冲,参观了由连战先生题写馆名的“滇缅抗战博物馆”。文章在对馆内的陈列物作选择性介绍的同时,不时地揉进自己对历史不无沉重的思辩,而且巧妙引用伟人的语录(“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来强化这种唯物史观的不容颠覆。作者站在那面“布满了艳丽鲜花的滇缅抗战壮士墙”前,“泪水几近模糊了视线”,他掷地有声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那凹凸起伏的墙面,仿佛既记录着当年战事的极端惨烈,也揭示着重新评价这段历史的波峰曲折。”给读者留下了太多思索和想象的空间。另一篇也是游历腾冲所得的《在艾思奇纪念馆》,其思想的感召力与前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出生于边陲小镇腾冲而却是最早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介绍到中国,26岁便出版了后来风行全国的《大众哲学》一书的艾思奇,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细致勾画了纪念馆内外的环境与设施,其间还穿插了毛泽东、蒋介石等著名历史人物对艾思奇的评价,以及艾思奇的哲学著作在自己世界观形成中所产生的影响。文章时空交错,写得徐疾有致,情与景交相融和,史实与理趣互为辉映。更令我为之击节的是他在结尾部分的那一段表述:“……马克思主义并非终极真理,它只不过为我们探索真理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指明了一个方向。无数事实证明,如果不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甚至神化,其本身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我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要迎接新时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毫无疑问,关于马克思主义,对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现代中国,如何获得发展和更有效的运用,可能也不仅仅是哲学理论界所要面对和研究的课题,还是更广泛的人群在不断创新和实践的基础上共同来完成的一份答卷。姜宏先生的可贵便在于,他在艾思奇的纪念馆里想到了这些,并就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向前推进,给出了一个更接近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观点与主张。这种对科学真理始终保持一种探究的精神与勇气令人钦佩。

还想说说的是那篇《黄埔军魂在》。此文写他领着儿子参观广州的黄埔军校,文字详略得当,有介绍,有阐发,有思考,对一批包括林彪在内的曾经叱咤风云的黄埔人物谈出了自己的再认识。他在行文结束前有一段这样的文字颇让我注目:“我在思索,要是当年没有同室操戈,没有校友内斗,留得黄埔师生齐心协力,为国父之《建国方略》保驾护航,中国不是可以少走不少弯路么?想必中国的现在会更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美好的想法虽不无书生意气,但身为华夏子孙的一片赤诚却殷殷可鉴。

读姜宏的这部新著,我还得以领略了他许多可敬可爱的真性情———为两对新人喜结连理所作的《证婚词》,可一窥他成人之美的慈善之心;献给恩师施杞先生的一组诗词,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秉承中国传统美德、知恩图报的忠厚之人。还有他同儿子的那种亲密却不失良好家风的父子关系的呈现,也是折射其情操修养的精彩一笔。包括本书在内的三部书稿,其子均受邀作跋。以我之见,为父者看重儿子的评价,或许是他此举的一个用意,而实际所产生的效果很可能是,儿子有一种被父亲承认和尊重的感觉,通过这样的形式,想必父子间的感情会大为增进,精神层面上的互动也更为贴近。其子在本书的跋文中饶有情趣地写道,他正在吃饭或看书时,会突然收到父亲发来的一条短信。原来是在外开会的老爸又忙里偷闲地发起诗兴来了,一首打油诗发来让儿子帮忙推敲。于是儿子会放下手中的活儿为老子字斟句酌地改起诗来。常常就这样你来我往地以手机互发多遍,直到彼此皆满意为止。多么让人羡慕的一幅父子学习交流图呵。这个叫作姜程帆的少年,我尚无缘得见,但我注意了一下,2007年2月,他为《谈笑往来》一书写跋之时,还是苏州中学高(一)16班的学生;而到了父亲出第三本书时,他已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高材生了。多么好的子承父业,恭喜吴门名医后继有人了!

不止是这些,我甚或还读到了他那颗柔软且美丽的悲悯之心。他在《怎样做一个好医生》(2)里记叙了这样一件事情:“15年前的那个夏天,一位年仅10岁的男孩躺在了我的手术台上。他为了追一只被踢飞的足球,从学校操场冲到了校外的马路上,而不幸被正好路过的一辆大卡车无情地碾断了整个右下肢。为了保全其性命,我万不得已为其做了截肢手术。做这台手术时我的心情异常沉重,小小的手术刀捏在手里竟觉有千斤之重。手术后,面色苍白的小男孩在麻醉苏醒睁开眼时,还依然那般天真地朝着我微笑,还往我身上撒了一泡尿。而当时,我的心都快碎了……”15年前的一台手术竟让一个身经百战的骨科主任耿耿于怀,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确深深为之动容。

对世间万物持一颗怜悯疼惜之心,这放在悬壶济世的良医身上是美德,而做一个作家,这一点也是最最不可或缺的。我因此对姜宏未来的作品抱以更大的期待。

上一篇:经济委年终总结计划下一篇:司炉工安全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