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科目(精选6篇)
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人文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文学[05]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中国语言文学[0501]
二、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汉语言文字学
三、考试科目
1、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或 202俄语 或 203日语 或 241德语 或 242法语 ③612语言学基础
④85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
2、复试考试科目:
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汉语史。
四、参考书目 612语言学基础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85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王力
五、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新祥旭www.xxxedu.net Stuart C.Poole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以下内容由凯程老师搜集整理,供考研的同学们参考。更多考研辅导班的详细内容,请咨询凯程老师。
一、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研究方向有哪些?
根据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显示,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研究方向有: 01训诂学 02文字学 03现代方言学 04近代汉语 05汉语词汇学
二、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科目有哪些?
根据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显示,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科目有: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716文学综合(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文艺理论)④816语言综合(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注:文学综合的考试科目,考生可在四门专业基础课中任选两门。
三、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参考书目有哪些? 初试参考书:
716文学综合(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文艺理论):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维之、赵澧、崔宝衡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亚非卷)
五、汉语言文字学考研推荐院校有哪些?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书目、考试分析
先跟大家说说我的成绩吧,初试总分419,政治78,英语83,专业课一132,专业课二126。复试总分208。初试复试折合后83分。今年考这个分数,学姐本人也很意外,虽然初试考完后,预料到不会太差,但英语,政治和专业课二都给了我一个大惊喜。初试成绩出来后,我挺担心今年和去年一样有很多高分大神,没想到最后给出的复试名单,学姐比第二名初试成绩高了30分,后来的复试成绩比第二名高10+,折合后也是唯一一个总分80+的。这就是努力后的回报,希望小伙伴们一定要踏实,认真,刻苦地学习。
1.复习时间安排
本来是打算去年3月份开始复习的,由于种种原因,拖到了9月底,满打满算复习了三个月,时间特别紧张,每天都很惶恐,觉得自己可能考不上了,期间不断调整心态,既心累又耽误时间。建议小伙伴们不要学我,从暑假开始复习是比较不错的选择,既可以复习得比较充分,又不会把战线拉得太长。当然这还需要根据个人基础而定,如果是跨专业,最好还是再早点开始准备,因为有些语言学理论不是太好理解,把它们都吃透需要一定的时间。
2.关于参考书目
新祥旭考研
吉大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课共考两门,一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吉大给出的参考书目是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黄廖版的《现代汉语》,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另一门是语言学理论,给出的参考书目是叶蜚声和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除了上面这些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部分还需要看王光全老师的讲义资料,里面会涉及一些重要知识点,并且老师的知识系统和出题思路很吻合,看了之后会对于开阔思路有很大的帮助。语言学理论部分还需要看下吉大版的《语言学概论》,历年很多真题会从这里面选择知识点。此外,吕明臣臣老师的语概笔记也可以看一下。
3.关于政治复习
政治我是10月底开始复习的,没有报班,一是时间不允许了,二是我不太适应大班学习。当然报不报班也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只是学姐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报班只是帮助理解知识点,了解知识重点,对于老师临考前划的押题重点,不要太过相信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知识点,我身边就有一些同学跟着报班老师走,知识点复习的很不到位。
关于政治的资料,我用的是肖秀荣老师的全套。刚复习政治时,先看肖秀荣的《知识点精讲精练》,配合着《1000题》做配套练习,看完一遍后可以开始做真题了,这时候错很多是正常的,第一遍做真题主要是熟悉真题出题思路,问题切入点,而不是上来选择题就做40+,这样也没什么意义。学姐第一遍做真题,选择平均只能得28+-。真题做完后可以针对知识漏洞,再翻一下《精讲精练》。之后就是肖秀荣的《8套卷》,《形势与政策》,真题,《4套卷》。开始做8套卷时,学姐是配合着《风中劲草》复习的,这时候属于第二遍细看知识点,以前真题里很多不会的,现在就突然醍醐灌顶了。学姐边做肖8边看形势与政策小本,这两个都做完后再做一遍真题,这时学姐已经能做38+-了。之后背一些重要知识点,回顾之前的错题,最后做肖4和其他老师的押题时,学姐选择题基本40+。
再说说大题,大题学姐平时就标出了一些重点,考前一个月背了背,然后肖4出来,把肖4大题背了一遍,背完肖4又补充着挑了些肖8大题背。肖4去年押中了4道大题,所以肖4的重要性一定不可忽视。
到了最后考试时,17年政治选择题有些难度,思路和平时做的1000题,真题都不太一样,所以建议大家平时多做些其他老师的选择题,比如蒋中挺老师的等等,这样可以了解不同的命题思路,考试时就算命题思路自己不熟,也不至于太慌乱。政治大题答题一定注意逻辑,标清楚1.2.3.4.5,排列整齐,卷面干净,那么你的分数是不会低的。吉大政治主观题不压分,新祥旭考研
所以尽量多写,字体工整。
关于形势与政策,平时可多关注蒋中挺老师的微信公众号,每天吃饭或睡前看一看,对事件有个印象,后期复习会轻松很多。
政治就讲这么多,如果总分想突破400,那政治和英语就一定拿高分,因为很多人不太重视政治,擦线过的一大大批,所以如果你考80,就和别人拉开了20分的差距。而英语,很多人不过线,所以考70+就能和别人拉开差距了。
4.关于英语复习
英语学姐开始的最早,从去年4月份就开始背英语单词了,学姐用的是红宝书,到考试前红宝书已经反反复背了4/5遍,这时英语阅读题中最多有4.5个单词不认识了。
阅读学姐是从暑假开始的,每天2篇,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黄皮书用完学姐就开始刷真题了,从03-15的真题刷了两遍,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做题顺序(这一点很重要哦)。作文考前背一下模板,应付考试没什么问题了。
大家都知道英语考研阅读最重要,而阅读,除了单词,就是语感最重要,所以一定要多做多练,培养自己对阅读理解的语感,语感有了,长难句也不难懂了。
5.关于专业课
学姐复习专业课首先是看书,把知识点都理解透。因为学姐没有跨专业,本科期间基础也比较好,所以看书没花费太长时间,两三遍就已经理解了。但这个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觉得自己基础不太好的,就多看,多问。然后学姐开始看历年真题,总结出题的重点,常考的点有哪些。第三遍看书时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分别做了笔记,看完真题在笔记上标出了重点难点。学姐考前把这些笔记又背了三遍,和别人比背的次数不多,但数量不是最重要的,质量才是呀。
关于语言学理论,一定要把历年真题的答案背熟,吉大初试真题的重复率是很高的,语概出的题都比较基础,所以背真题和笔记就够用了。
关于古汉和现汉,近几年出题越来越活,更侧重于对知识的运用。古汉部分初试会涉及一些训诂学的知识,所以训诂学的资料要有。去年古汉还出了几本训诂要籍的名词解释,这一部分的知识是很容易拉开分数的,所以大家要重视哦。除此,近几年越来越重视解释词义,去年出了35分的题,所以古汉的文选一定要反复看,弄懂重点词的意思。现汉近几年都以指出
新祥旭考研
词性,辨析同义词,总结归纳句式为重点,三道大题分别对应这三个知识点,所以一定要在这些方面多下些功夫。总之古汉和现汉出题是比较活的,但也有规律可寻,所以一定要好好把握这门专业课,学姐记得第二名语概考了136,比学姐高,但古汉和现汉学姐比第二名高了20多分,其他人最高考到111分,所以这门课是拉开分数的关键哦。
6.关于复试
吉大还是比较看中初试成绩的,所以一定要先努力把初试考好了。
这个专业复试包括专业课笔试,占100分,专业课面试,100分,英语面试50分。英语面试和专业课面试是一起进行的,英语面试一般是专业课老师问问题,都比较简单,这几年没有听说请外院老师来面,不知道以后形势怎么样。面试一个人大概15分钟左右,次序是按照初试成绩,第一名将近20分钟(学姐就是那个被老师问了很多专业课问题,面了将近20分钟的心累狗)。专业课面试有老师问基础知识,有老师问拔高知识,有老师问课程设置,有老师问其他的。拔高知识一般是李子君老师问,答不上来很正常,只要大方承认,并表示以后会努力学习就好,但一定要把基础知识答好哦。
关于专业课笔试,复试一般只考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古汉部分会涉及音韵学的知识,所以建议大家找专业课老师把这一部分精学一下。现汉部分出题比较活,今年是让写篇小短文,80分。这部分是考察你是否有学术研究的潜质,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见解,并且要注重全文的逻辑关系。前几年有语法功能辨析,有总结句式,总而言之还是考理解和运用,所以平时看书一定要把思路打开,死记硬背不可取。
考研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学姐认为考研最重要的是学习效率,学习方法,学习状态。学姐复试时间比较短还拿了高分,很大程度在于以上三个方面。
由于学姐不清楚每个人的情况,所以呢以上经验仅供大家参考,小伙伴们还是要按照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努力是一定会有回报的,所以在考研这条路上一定要坚持走到最后~希望以上经验能够帮到大家,也希望所有看到这条分享的小伙伴们在一年后能够得偿所愿。祝你们一切顺利~加油!
现代汉语部分:
著作类:
理论语言学: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冯·洪堡特,商务印书馆,1997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德南·德·索绪尔,商务印书馆,2001。《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1933/1980,商务印书馆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 Ullman,S ,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62.Principles of semantics, Ullman,S.,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Words and their Use, Ullman,S., N.Y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A·梅耶(法),岑麒祥译,科学出版社,1957。《语言学概论》,L.R.帕尔默,李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Language and Mind, Chomsky,N.,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Essays on Form and Interpretation, Chomsky,N., London Fontana ,1977.Rules and Representation, Chomsky,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Halliday,M.A.K ,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Lakoff,G.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R.L.Trask, 周流溪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2000。《历史语言学》,徐通锵,商务印书馆 北京,1990。《语言论》,徐通锵,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不对称和标记论》,沈家煊,江西教育出版社 南昌,1999。《语言问题》,赵元任,商务印书馆,1980。《语言哲学》,陈嘉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认知语言学概论》,赵艳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海,2001。《周祖谟语言文字论集》,周祖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语言学方法论》,桂诗春、宁春岩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语音学: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王洪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王福堂,语文出版社,1999。
修辞学: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大江书铺,1932。
《中国修辞学》,杨树达,世界书局,1933。《辞格汇编》,黄民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社会、文化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教程》,戴庆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文出版社 北京,1989年。
词汇语义学:
Semantics, 《语义学》,Leech,G.N, 李瑞华等译,London:Penguin Books Ltd,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董秀芳,四川民族出版社 四川,2002。《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云,商务印书馆 北京,2006 《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商务印书馆 北京,1990。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马西尼,黄河清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汉语词义演变发展类型研究》,董为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词义的分析与描写》,符淮青,语文出版社 北京,1996。《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符淮青,商务印书馆,2004。《词典和词典编纂的学问》,符淮青,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孙玉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朱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近代汉语词汇研究》,蒋冀骋,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1994年,2001年第3次印刷。《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蒋绍愚,商务印书馆 北京,2001。《蒋绍愚自选集》,蒋绍愚,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李宗江,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汉语词汇史概要》,潘允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汉语词汇史纲要》,史存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1》,汪维辉,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2000年5月第1版。《汉语词汇史》,王力,商务印书馆,1993。《词汇训诂论稿》,王云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北京,2002年7月。《上古汉语词汇史》,徐朝华,商务印书馆,2003。《语义学》,烈炯,语文出版社,900
《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时仪,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2000。《<吕氏春秋>词汇研究》,张双棣,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朱庆之,台湾文津出版社 台湾,1992。
《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周荐,语文出版社,1995。
方言学:
《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鸿译),桥本万太郎,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
《方言与中国文化》,周振鹤、游汝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汉语概说》(张惠英译),罗杰瑞,语文出版社,1995。
《山西方言调查报告》,侯精
一、温端政等,山西高教出版社,1993。《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中华书局,1999。
《汉语方言学》,李如龙,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2001年4月。《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李如龙,商务印书馆 北京,2000。《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40卷)》,李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现代晋语的研究》,侯精一,商务印书馆,1999。
语法学:
《语法答问》,朱德熙,北京大学出版社。《黎锦熙选集(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黎锦熙,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长春,2001。
《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马庆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马庆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语法修辞讲话》,吕叔湘、朱德熙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商务印书馆,1979。《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冯春田,山东教育出版社 济南,1991。《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1998。
《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语文出版社,1992。《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刘坚、蒋绍愚主编,商务印书馆,1992。《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80。《近代汉语介词》,马贝加,中华书局,2002。《汉语史通考》,太田辰夫(日)著,江蓝生 白维国译,重庆出版社 重庆,1991。《中国语历史文法》,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1987。《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 北京,1980年6月第1版。《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吴福祥,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沈家煊,商务印书馆,2005。《汉语的词库与词法》,董秀芳,北京大学出版社,2204。《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99。《现代汉语词类研究》,郭锐,商务印书馆,2002。《汉语语法化的历程》,石毓智、李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何自然、冉永平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论文类: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1982 From propositional to textual and expressive meaning: some semantical-pragmatic aspects of grammaticalization.In Winfred P.Lehmann and Yakov Malkiel(eds.)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Linguistics.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4-71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1989 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s in English: 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 Language 65:31-55 Li,C.N&S.Thompson 1974 Historical change of word order:A case study in Chinese and its implications.In Anderson,John M.&C.Jones eds,Historical Linguistics Amsterdam:North-Holland,199-217 Frazier L, Carlson K, Clifton C.Prosodic phrasing is central to language comprehension.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2006, 10(6): 244~249 lyons,J 1987 语言学的新天地,第二集,企鹅图书出版社 汪榕培等译第一、五、七、八、九、十三章,见《八十年代国外语言学的新天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近代文献与方言研究》,曹正文,文史哲,1984(3)。《词义和词的分布》,符淮青,汉语学习,1999(1)。《动词虚化与对外汉语教学》,高顺全,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从<史记>看上古几组同义词的发展演变》,管锡华,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巴蜀书社,1998 《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韩玉国,外国语言文学,2003(4)。《词义发展研究的一些问题-兼及<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义项处理2》,洪成玉
《古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洪成玉,中国语文,1983(8)。《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吕叔湘,语言教学与研究,1977年第2期。《关于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李荣,《语文论衡》,商务印书馆,1985。《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李荣,方言,1985年第2期。《官话方言的分区》,李荣,方言,1985年第1期。《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胡壮麟,现代外语,2003(1)。《关于汉语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几点想法》,蒋绍愚,中国语文,1989年第 期。《近代汉语研究概述》,蒋绍愚,《蒋绍愚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白居易诗中与“口”有关的词》,蒋绍愚,语言研究,1993(2)。《两次分类——再谈词汇系统及其变化》,蒋绍愚,中国语文,1999(5)。《“大辞典编纂处之成立”》,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卷3,上海商务印书馆 上海,1935。《中国近代语言研究提议》,黎锦熙,连载于1928年10月《新晨报副刊》,又载于1929年出版的《国语旬刊》一卷二期。
《中国近代语研究法》,黎锦熙,河北大学周刊,1929第一期。《从分类概括看词汇的发展》,李海霞,南京社会科学,2002(4)。《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下)-世纪之交谈汉语方言学》,李如龙,语文研究,2000年第3期。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刘坚、曹广顺、吴福祥,中国语文,1995(3)。
《古汉语词义研究——关于古代书面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陆宗达、王宁,辞书研究,1981。《从<史记><金瓶梅>等看汉语的“观看”“语义场的历史演变”》,吕东兰,<语言学论从>第21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
《先秦“同义词区别使用”的理据》,罗积勇,武汉大学学报,1992(4)。《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马清华,语言研究,2003(2)。《词汇语法化的动因》,马清华,汉语学习,2003(2)。《名词性宾语的类别》,马庆株,汉语学习,1987(5)。《<敦煌变文集>和<祖堂集>的形容词副词词尾》,马淑仪,语文研究 太原,1994(1)。《对语言演变的形式解释与功能解释——<语言演变的动因>评介》,秦洪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起去”的语法化与相关问题》,邵敬敏,方言,2003(3)。《句法里的象似性问题》,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语言研究中的认知观》,沈家煊,国外语言学,1991(4)。《语法化研究综观》,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实词虚化的机制》,沈家煊,当代语言学,1998(3)。《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3)。《对语言演变的形式解释与功能解释——《语言演变的动因》评介》,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词义与认知_<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沈家瑄,外语教学与研究 北京,1997年3期。
《语法化机制探赜》,孙锡信,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2002。《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陶红印,语言研究,2000(3)。《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汪维辉,中国语文,2003年第4期。《词义的虚化及虚化的类别》,王吉辉,语文研究,1997(3)。《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吴福祥,语言研究,1995(2)。《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吴福祥,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先秦汉初汉语里动词的指向》,徐丹,载《语言学论丛》29辑,商务印书馆 北京,2004。《自动和使动——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徐通锵,世界汉语教学 北京,1998(1)。
《结构的不平衡性和语言演变的原因》,徐通锵,徐通锵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音系的结构格局和内部拟测法》,徐通锵,语文研究,1996(3-4)。《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张博,中国语文,1999(2)。《说“给”和“乞”》,张惠英,中国语文,1989(5)。《汉语基本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能甫,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2)。《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张谊生,中国语文,2000(1)。《词义演变二例》,张永言,中国语文,1960(1)。《也谈词义的同步引申》,赵大明,语文研究,1998(1)。《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朱庆之,中国语文,1992(4)。《语言单位的对立和不对称现象》,文炼,《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4期。《“有界”和“无界”》,沈家煊,《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名词的比喻义与名词、非谓形容词的界限》,吴长安,汉语学报(上),2001年。《词类的划分原则和谓词“名物化”》,杨成凯,《语法研究和探索》,语文出版社,1991年。《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姚振武,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
《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张伯江,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基于语义场的科学术语理解》,张春泉,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动+名”结构中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功能差异初探》,张国宪,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语言单位的有标记与无标记现象》,张国宪,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4期。《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朱德熙,方言,1993年第2期。《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王寅,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3月。《汉语方言分区的条件》,丁邦新,清华学报,1982年新14卷1-2期。
汉语史部分
著作类
通论:
《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1958年。《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汉语史研究新论》,白平,书海出版社,2002年。《近代汉语研究概要》,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近代汉语读本》,刘坚,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训诂学:
《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训诂原理》,孙雍长,语文出版社,1997年。《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新3版。《训诂学初稿》,周大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训诂案例从编》(教学课件),白平。
文字学:
《说文解字注》,[清] 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说文通训定声》,[清]朱骏声,中华书局,1984年。《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中华书局,1979年。《说文解字通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980年。《汉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年。《汉语俗字丛考》,张涌泉,中华书局,2000年。《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汉字学概要》,王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音韵学:
《上古音研究》,李方桂,商务印书馆,1982年。《汉语语音史》,王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词汇学:
《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叔湘著,江蓝生补,学林出版社,1985年。《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语文出版社,1992年。《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商务印书馆,1994年。《古代汉语词义通论》,高守纲,语文出版社,1994年。《古汉语词义论》,张联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商务印书馆,2005年。
语法学:
《马氏文通》,[清]马建忠,商务印书馆,1983年。《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杨伯峻、何乐士,语文出版社,1992年。《古代汉语语法学》,李佐丰,商务印书馆,2004年。《左传虚词研究》,何乐士,商务印书馆,2004年。《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孙良明,商务印书馆,2005年。
论文类
通论:
《古代白话文献简述》,刘坚,《语文研究》1982年第1期。《从语言角度看〈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柳士镇,《中国语文》1989年第2期。
《论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的根本观念》,宋永培,《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
训诂学: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毛传的几个互训问题》,萧璋,《黎锦熙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训诂学回顾与展望》,赵诚,《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4期。《20世纪训诂学研究的得失》,周光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声训源流暨〈说文〉声训》,孙雍长,《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单语词典释义的性质与训诂释义方式的继承》,王宁,《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
文字学:
《说文解字与本字本义的探求》,陆宗达、王宁,《词典和词典编纂的学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40年来文字学研究的回顾》,裘锡圭,《语文建设》1989年第3期。《20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语跨世纪的汉字研究》,王宁,《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论汉字职能的变化》,李运富,《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4期。《部首的表义问题》,张儒、韩琳、常莉莉,《说文学研究》(第一辑),崇文书局,2004年。
音韵学:
《“歌戈鱼虞模”古读考》,汪荣宝,《北大国学季刊》1923年第2期。《跟见系谐声的照三系字》,梅祖麟,《中国语言学报》第一期,商务印书馆,1983年。《商代音系初探》,赵诚,《音韵学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84年。《〈卢宗迈切韵法〉述论》,鲁国尧,《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1993年第1期。
词汇学:
《汉语复合词的内部形式的特点与类别》,刘叔新,《中国语文》1985年第3期。《俗语词研究概论》,郭在贻,《语文导报》1985年第9、10期。《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意义与作用》,王锳,《文史》第12辑,中华书局,1986年。《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E.Z/irchcr(许理和),蒋绍愚译,《语言学论丛》第十四辑,商务印书馆,1987年。
《关于汉语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几点想法》,蒋绍愚,《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
《从词汇史看〈列子〉的撰写时代》,张永言,《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联绵字研究史述论》,白平,《语言学论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词义引申中的遗传因素》,张联荣,《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朱庆之,《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先秦汉语构词法的发展》,郭锡良,第一届国际先秦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4年。
《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张永言、汪维辉,《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佛教混合汉语初论》,朱庆之,《语言学论丛》第20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变体汉文中的词义异变举要》,冯良珍,《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论本源双音合成词凝结的历史原因》,王宁,《古代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两次分类——再谈词汇系统及其变化》,蒋绍愚,《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上古汉语颜色词简论》,徐朝华,《语言研究论丛(第8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汉语词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王凤阳,《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8 年。
《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论析》,王宁、黄易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汉语词汇语义学的重建与完善》,王宁,《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汉语字词本义研究的误区》,祝鸿熹、芮东莉,《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从言语到言语行为——试谈一类词义演变》,李明,《中国语文》2004年第5期。《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蒋绍愚,《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打击义动词的词义分析》,蒋绍愚,《中国语文》2007年第5期。
语法学:
《〈祖堂集〉中的“底(地)”、“却(了)”、“着”》,曹广顺,《中国语文》1986年第3期。《试说“就”和“快”在宋代的使用及有关的断代问题》,曹广顺,《中国语文》1987年第4期。《“语法化”研究综观》,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古汉语“动+之+名”结构的变换分析》,唐钰明,《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刘坚、曹广顺、吴福祥,《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内部构拟法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蒋绍愚,《中国语文》1995第3期。《思维的模糊性与古汉语语法研究》,白平,《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4期。《先秦汉语的复音副词“不过”》,刘利,《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中的体现》,蒋绍愚,《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4期。
《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江蓝生,《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江蓝生,《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年。
《先秦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发展》,郭锡良,《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汉语语法史研究中的地域视角》,曹广顺、李讷,《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重迭与归一 ——汉语语法历史发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曹广顺,《汉语史学报》第四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一、答辩委员会名单
答辩委员会主席:汪维辉(浙江大学教授、博导)
成员:周志锋(宁波大学教授)
沈怀兴(宁波大学教授)
赵则玲(宁波大学教授)
宋闻兵(宁波大学副教授)
秘书:聂仁发(宁波大学副教授)
二、时间: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上午8:30
三、人文与传媒学院216会议室
四、答辩学生与论文题目
于红艳汉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辞趣研究
欧文艳沈宠绥音韵学研究
张韶磊介词“对于”的多角度考察——兼与“关于”“至于”比较
陈凤同喻歇后语生成机制研究
王淼慈溪方言语音研究
五、程序:
1.主席宣布开会;
2.由答辩秘书简要介绍申请人资格审查情况。
3.答辩者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报告时间20分钟左右);
4.答辩委员和与会者提问,答辩者回答;
5.宣读论文评阅意见,答辩者回答和解释评阅书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
6.休会,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答辩者的答辩情况进行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是否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以及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拟定“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复会,主席宣布对论文的评议和答辩委员会的决议。
招生院系
对外汉语学院
招生专业(专业代码)
汉语言文字学(050103)
招生人数
全日制:4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文字学 02(全日制)汉语史 03(全日制)现代汉语语法 04(全日制)音韵学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14作文(C)④868语言基础
初试范围
714作文(C)大作文、小作文。
868语言基础
典范的文言文作品;与古代汉语相关的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音韵学知识。现代汉语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语用;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
复试范围
1.笔试:现代语言学、传统语言学及文字学。2.口试:专业知识、阅读情况、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个性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3.外语听力、口语。
对外汉语学院 汉语言文字学 专业简介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概 况
本专业培养具有本学科比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对其中某一领域有较为深入研究的专门人才。要求了解和掌握语言和文字的研究方法并能独立从事学术研究。本专业现有教师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基础教育与国际汉语教育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其他语言文字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01 文字学 02 汉语史 03 现代汉语语法 04 音韵学
主要导师【适用2018年招生】
姚美玲 刘承峰 张德劭 赵庸
专业课程
汉语研究理论与方法
Theory and Methods of Chinese Research 文字学基础理论
Principles of Chinese grammatology 汉语言学史
History of Chinese Linguistics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
Modern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 古文字学论著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of Chinese paleography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汉字专题研究
Seminar of Chinese characters 训诂学
Exegesis study 汉语史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语言范畴研究
Research on language category 汉语语音史
History of Chinese Phonology 历史语言学
Historical Linguistics 专业前沿(全院指选)Frontiers of sciences 第二语言研究方法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学校、企业、出国留学
【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科目】推荐阅读: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07-26
古代汉语文字课件01-12
汉语言专业简介11-27
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09-13
本科汉语言文学论文01-27
汉语言老师毕业留言02-20
汉语言要素教学课-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05-25
汉语言基础知识答案07-01
语文教学中汉语言10-11
汉语言学生写作的培育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