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

2025-03-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共7篇)

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 篇1

(一)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

在1928—1976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大体上处于资料积累的初始阶段。1928年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可作为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其中又可以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为探索夏文化而开展的豫西考古调查为标志,将这时期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在这时期的前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探索商代文明,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0年15次的发掘。发现了商代后期王都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群、甲骨档案库、王陵和千余座为祭祀王陵而牺牲的小墓或祭祀坑,出土了一批反映商文明特点的甲骨文、青铜礼器、兵器、车饰等。这些发掘研究成果,使当时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等,开始认识到商殷时期已经出现国家。1954年,曾多次主持安阳殷墟发掘的李济,依据安阳殷墟15次发掘的收获,首次探讨了中国文明的开始和特征,并于1957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了《中国文明的开始》(TheBeginningofChineseCivilization)。

另一方面是追寻殷墟商文化的源头,在山东、河南等地探索龙山期文化遗存。至1939年,梁思永研究龙山期文化遗存,在提交第6届太平洋学术会议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中,总结了龙山文化的特征,并将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区、豫北区和杭州湾区;他认为龙山文化与殷文化在10个方面有着共同点,后岗二层是豫北殷文化的直接前驱。该文实际上点明了龙山文化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

在这时期的后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主要是围绕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与二里头文化的研究来探讨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以及探索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私有制起源问题。

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至1973年全面揭露出一座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一批铜器、玉器和大型石磬等,并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四期,宫殿基址、铜器、玉器属第三、四期。这些发掘资料公布后,围绕夏文化探索或早商文化研究,对中国国家起源问题展开了初步探索。

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私有制起源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伴随着对各地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以及大汶口文化研究的深入而展开的。其中,对大汶口文化研究的深入及有关问题的讨论,是引发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蓬勃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

标志这一阶段开始的研究工作有两项。一项是唐兰对大汶口文化陶器刻划符号的研究,提出中国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另一项是由安金槐率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的夏文化探索过程中,在登封告成镇西发现“王城岗”城址。

1977—1985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尚属初步探索阶段,其特点仍然是考古探索为主导,在局部领域展开。形成的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有显著推动作用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项:

1、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2、对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作用的初步认识;

3、史前城址的发现与研究;

4、辽西红山文化的新发现及其研究的新进展;

5、夏文化探索中有关研究热点的形成;

6、田昌五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新的认识;

7、李学勤提出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8、夏鼐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系统研究。

其中,夏鼐的《中国文明的起源》一文,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史上一篇划时代的文献。他在理论上澄清了以往对文明概念的模糊认识,明确了解决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方法与途径,以及探索的对象与范围,初步解决了中国文明的形成问题。他指出: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应该由考古学研究来解决;二里头文化,至少是它的晚期,已达到了文明的阶段;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对象是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铜石并用时代的各种文明要素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文明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这些论述,为以后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在该文发表之后,才开始全面的展开。

(三)1986—2000年的全面开展期

标志这一阶段开始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苏秉琦全面介入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并提出:辽西发现的红山文化晚期的“坛、庙、冢”等遗存,是中华文明的新曙光;这一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他还提出了:“要复原中华5000年文明古国历史的本来面貌,复原中华民族历史在世界史上的地位”的奋斗目标。苏秉琦提出这些新观点的直接后果,一方面是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论,另一方面却促动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全面展开。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还在时任所长徐苹芳主持下组成了文明起源课题组,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工作。

1986—2000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广大学者积极参与,学术思想十分活跃,涉及的研究领域与时空范围空前广泛,突出地展示了与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景观,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史前考古和夏商周考古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先秦史的研究。

如在1986—2000年发表的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论文,数量很大,约有800多篇。还出版了《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严文明著)、《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杨著)等10多部研究专著。对中国文明起源模式的认识,初步形成了以苏秉琦、安志敏、严文明等人分别代表的几种学术研究流派。并在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四种有关中国何时进入文明时代的主流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进入了文明时代。这是因为目前从考古学上能够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说得比较清楚的,仍然是二里头文化。第二种观点认为,在龙山文化晚期中国进入文明时代。这主要是众多的考古发现表明,许多文明因素在各地的龙山文化晚期已经形成。第三种观点认为,在距今四五千年间中国进入了文明时代。这大致是以中原、海岱等各个主要区域内龙山文化形成的年代为依据。其中,中原地区的陶寺文化开始出现高层次的文化内涵应是一个重要的界线。第四种观点认为,在距今5000年前中国进入文明时代。这主要是以红山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期、仰韶文化晚期等发现的高层次的文化遗存为主要依据。

1986—2000年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在宏观上获得的重大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现了一大批距今四五千年或5000多年的高层次的文化遗存,丰富了中国远古文化的内涵。如果说这还不够将中国文明的形成时间向前推进了几百年,那么这至少是将中国的一些文化成就向前推进了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

2、对几个主要区域,即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比较优越的区域,其文明化进程,看得越来越清楚了。其中,中原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也越来越明显,对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龙山时代形成的以中原为中心的文化分布格局,龙山时代中原的陶寺文化及年代晚于它的二里头文化所显示出来的在中国文明进程中的作用等,都是不可能被低估的。

3、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尤其是公元前1万年以来或者是距今6000年以来至秦统一前的社会特征与特点,发展阶段等问题,加深了认识。还形成了有关中国国家起源与发展的新的学术体系。即苏秉琦探索提出的中国国家起源经历了古国、方国、帝国三个发展阶段和原生型、次生型、续生型三种发展模式,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特点等新的认识。

4、进一步确立了1983年由夏鼐指明的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的文明,并得到举世公认。

5、确立了中国文明是世界东方最早的文明。

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 篇2

1 戳脚诠释

目前关于戳脚的定义与介绍有很多,观点上不尽相同。究其原因:(1)该拳种流派分支众多,如河北戳脚、北京戳脚、东北戳脚或戳脚翻子、地宫戳脚、地行戳脚等,且每个流派都各成体系,因此对戳脚的诠释也各说其词;(2)每位流派传人对戳脚的定义都持有不同看法,导致在理解上难免会有偏差;(3)该拳种科研现状有待完善,只有少数科研组织与部分相关文章和专著问世,故在文字解释上也有待考证。综上所述,如对戳脚做一明确定义并非易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戳脚是一门以腿功和脚功见长,发源于我国北部的传统武术拳种。如刘景山曾这样阐述:“戳脚是一种拳脚并重、腿法突出、内容丰富、技击性强、攻防结合严密的传统拳术[2]。”而刘学勃也提到“戳脚拳手脚并重,突出腿法,动作舒展,架势较大,攻防方法明显,硬攻直进,放远击长”等风格特点[3]。且康戈武也对戳脚做了简明的解释:“戳脚是一种以腿法为主的拳术[4]。”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戳脚:它是我国北派优秀武术拳种之一;有拳脚并用、注重腿法、风格突出、内容丰富等特点;被武术界尊称为“北腿之王”;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传统武术拳种。

2 戳脚起源与传承相关文献的分析

2.1 戳脚的起源存在争议

综观一些优秀武术拳种,无不各自具有与之相应的起源历史和资料,根据这些史料可以有序地分析其历史传承情况。因此,掌握一门拳种的起源问题意义重大,对于戳脚也不例外。以往戳脚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对其技击风格、特点等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对该拳种起源情况的研究,但明确戳脚的起源又有助于对戳脚源流问题的解决,因此应该首先探讨它的起源问题。关于戳脚的渊源远可追溯到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5],即在该书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将门神”中写到戳脚的代表技术“玉环步、鸳鸯脚”,因此它的历史可至少追溯到元末明初。但也有文献表明自宋代中国武术就分立门户,而戳脚拳属温家流派,称枝子门,属少林宗法,是十大拳种之一,自宋朝已形成,盛行于清代。还有文献也谈到了不同观点:戳脚的起源不详,然首见于史料的是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记载“……腿可腾飞,而其妙也:颠翻倒插,而其猛也……”,另有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一段写到“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时的真才实学”,从史料上看,玉环步、鸳鸯脚及颠翻倒插都是戳脚中的技法,不难说明戳脚早在宋代就广为流传[6]。且在《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对戳脚的起源也模糊提到“相传起源于宋代”,但是却重点阐述了《太平天国野史》中记述太平军石达开对敌时,“俟敌踵至,疾踢其腹脐下,如敌劲,则数转环踢之”,亦似玉环步、鸳鸯脚的打法。综合上述文献可以分析:(1)戳脚的起源在宋代与明代之间,但具体时间未能明确;(2)武松此人是否为虚构?如不是虚构,可以看出戳脚在宋代已经很有名气;(3)如武松此人乃施耐庵所虚构,可以推断戳脚的起源应该在明代前后,而因当时戳脚的巨大影响才得此构思。总之,在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之前,关于戳脚的起源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2.2 戳脚创始人有待考证

戳脚为何人所创目前仍需进一步考证,虽然有些专家学者对此已得出部分结论,但靠史料来推测仍留有疑问。当前对于戳脚的师承关系主要存有两方观点:一方认为戳脚是由太平军战将赵灿益,号赵洛灿(又称老灿)为戳脚第一代祖师而依次流传;另一方认为清朝“天理教”农民义军将领冯克善(曾化名赵灿章、韩禄马、冯凯克、冯克敏等)为戳脚的开山祖师。然而,赵洛灿与冯克善是否同为一人至今无人考证,但从目前的相关文献中可以得出一些规律。如有文献谈到:“赵洛灿,为河北宁晋县人,其父为清朝官吏,为官时好从武技高强的人中学习武功,所得均传给赵洛灿[7]。”也有文章说到“戳脚,系北方拳种。据传太平军战将赵益灿隐居河北饶阳时,将此拳传留当地[8]”。还有文章叙述:“如赵洛灿,擅精多种拳械,融汇贯通,终于创编了极富特点的戳脚拳械。他曾是太平军李开芳的部将,武功盖世,英勇善战,攀城越池,如履平地……[9]”。另有《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一书在介绍戳脚时也说“太平军林凤祥部北伐失利后,战将赵灿益隐居河北饶阳一带,将‘戳脚’传给段老绪(永和)[5]”。而关于冯克善,《河北武术丛书(一)戳脚》一书前言中说到“戳脚拳术是农民起义领袖武术大师冯克善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河北饶阳、蠡县创立的一个优秀的传统拳种”,且在该书附录二中详细介绍“冯克善,河南人(生卒年月不详),是天理教农民起义领袖人物之一,精通武艺,英勇善战……冯克善在起义失败后并没有死,匿于河北饶阳段君道村段绪和处,经段联络先在饶阳桑园一带授徒……[2]”。此外,冯克善的许多别名也在该书出现,如法明、法净;赵灿章,号老灿;冯凯克,字克敏等。同时李尚英也谈到“冯克善是河南滑县人,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嘉庆十九年初(正月)(1814年)被清廷处决[10]”,以及有史料亦记载天理会起义失败后“白阳、白莲、八卦等教,传徒为首者处以绞刑[11]”,当时冯克善领导的武卦是天理教起义的主要军事力量,因此可以推算其应是当时的首领而被处以绞刑。还有《中国武术史话》一书中也写到,“据清代《蓝口外史靖逆记》记载关于冯克善的史料:‘善骑射,尤精枪法。嘉庆丁巳(1797年),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徒手搏击,数十人无敢近者’[6]”。再有《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在介绍梅花拳时也提到了冯克善:“清康熙年间,曾为京营都司的武探花杨丙(河南滑县人),即以梅花拳授滑县朱兆村齐大壮,齐传同村人唐恒乐,唐传冯克善[12]。”此书把冯克善列为了梅花拳第四代传人。

创始人是研究武术拳种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模糊不清则会出现以假乱真、扭曲拳史等问题。因此,根据上述文献可以分析:一、冯克善与赵洛灿不是同一人;二、关于赵灿洛的资料较少,且一些作者都未提及该人历史,可以看出赵洛灿为戳脚创始人的相关史料并不多见;三、关于冯克善的文献很多,但其是否为戳脚创始人也有待考证,因为根据文献可推测冯克善在嘉庆十九年初已被朝廷处决,是不可能将戳脚拳编创与流传下来的。以上这些疑点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2.3 带艺投师对戳脚传承的影响

带艺投师即一些武术拳师本身已具备一门武功,而又拜于其他流派门下学练该派武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影响,这种行为在我国古代是被杜绝的,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在挖掘和整理优秀武术拳种时解除了这样的思想束缚。此后,带艺投师的行为丰富了戳脚门的发展,对戳脚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戳脚翻子就是由戳脚拳与翻子拳二者的练习者相互交流而得以诞生;但带艺投师又对追溯戳脚的师承关系造成了一定影响。如一些优秀武术拳师与专家,精通于各门各派拳术,且在每个拳种的师承表中都留有姓名,这就对研究与分析其师承表时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拳种的传承顺序出现混乱,从而无法对“正宗”的传人进行排序。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确定带艺投师的概念,即“投师”不一定为“拜师”。如有史料记载冯克善的拳术中有梅花拳的成分,但这并不能表明冯克善就肯定属于梅花拳系传人。因为清代民间不仅有许多种拳会,如义和拳、梅花拳、红拳会等,而且它们之间经常互相渗透。即如果两人在比赛中相斗,其中一人明显超出另一人,那么败者希望立即拜胜者为师以学其高超技艺,冯克善拜唐胡子为师即如此[13]。因此一个拳师的师父往往有很多,拜谁为师并不等于参加谁的拳系,精通某一门派的拳术也未必是其嫡传弟子。如东北戳脚、翻子大师于伯谦就十分精通戳脚研究,他曾撰写的《戳脚》一文还被收录到《中华大百科全书》当中,在戳脚界可谓享有盛名。但在刘学勃《戳脚汇宗》一书的戳脚师承中并没有提到于伯谦的名字。我们不能单凭“带艺投师”、“精通此拳”等说法,就断定一个拳师是某拳种的传人。戳脚中就存有这种现象,从而影响了其源流有序的师徒传承关系。

2.4 戳脚各分支流派对其传承的影响

当前戳脚的分支流派众多,基本都各成体系,且在科研成果上有此现状:蠡县戳脚界出版了《河北武术丛书(一)戳脚》一书;沈阳于伯谦所作《戳脚》一文被收录进《中华大百科全书》体育分册中;北京戳脚流派吴斌楼的弟子也有较多关于戳脚的著作问世,而作为发源地的饶阳戳脚界在这方面的作为却少之又少。因此,根据该现状分析其对戳脚传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由于各分支流派都较注重自身发展,把戳脚的师承关系硬往自己流派拉拢,以宣扬自己的流派是“真传”,这无疑对戳脚这门拳种的正确传承顺序造成了严重扭曲,加之该拳种相关历史记载模糊,更使一些有机可乘的拳师伪造拳谱与族谱,其严重性不可忽视。如有研究表明:中华民国时期出版的武术书籍不下千种,但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失真,其原因是写书的人都想把自己的师承和门派写得好些,为此他们不惜把不利于他们的史实抹去,夸大成绩,或者假托英雄、伟人为其门派的开山祖师,捏造传说,这类事情屡见不鲜。这种上一时代且不科学的倾向,虽然不断受到猛烈的批判并被击破,但仍有部分人至今固执此见[14],这不得不引起众人的反思。流派众多、分支广泛对于一门拳种的发展固然是一件好事,如被誉为“世界第一健身运动”的太极拳现在已萌发出很多流派,但太极拳的起源与传承并没有因为众多流派的出现而被扭曲,这就表现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如果因为流派的丰富与延伸,而破坏了一门拳种应有的源流与传承顺序,最后的结果也会得不偿失。因此,戳脚作为北派的优秀拳种之一且为“北腿”的主要代表,必须采取一些手段与措施,遏制各分支派别对其源流与传承造成的不良影响,防止扭曲历史的情况发生。

2.5 关于戳脚师徒传承表的分析

关于戳脚师徒传承顺序的详细资料目前并不多见且又缺乏系统研究,可谓是一个科研难点和空白点。但目前也有少许文献做了相关调查与研究,可以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一些相关信息:即在《戳脚汇宗》一书中未提到冯克善,而把第一代传人称为赵灿益,号赵洛灿,而其他几代传人同《河北武术丛书(一)戳脚》中近似;在河北肃宁流传的戳脚族谱以及《河北武术丛书(一)戳脚》中都谈及冯克善为创始人,但其他几代传人有不同之处;从以下三份文献中可看出每个师徒传承表里都提及河北蠡县赵锻庄刘观澜、魏洛(老)芳、刘振江、刘景山等人,可见河北蠡县的戳脚传人在戳脚师承表中占有一定地位,因此,与之相应的文献资料也就显得比较真实可靠。(见表1)

3 结语

要明确戳脚的起源与传承问题,就必须挖掘和寻找更多有力史料和经过证实的相关信息,为戳脚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到:(1)对戳脚起源地且相关文献资料较少的河北饶阳、蠡县等地区进行问卷调查或实地考察,以便能从一些曾经历过身传口授的老戳脚拳师处得到更为有力的信息;(2)加大对戳脚各分支流派的指导,使其认识到源流清晰是戳脚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先决条件,并对各分支派别进行汇总,统一制定相关政策,做到“一总多分”,以保证戳脚能够较为系统的发展;(3)重视起戳脚“申非”的相关工作,重点以我国北部一带的戳脚流派,尤其是具有最根源的河北蠡县戳脚传承支脉为主,这样会更容易被国家文化部所接受。只有戳脚被正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中,才会更有利于其今后的传播与发展。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与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有关戳脚起源与传承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得出目前关于戳脚源流传承的问题尚未获得较为统一的说法,需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考证力度,为戳脚能够申请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员打好基础,从而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农业;综述

中图分类号:S-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22-02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直受到关注的问题。考察过去的100多年中,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部分内容来进行的。本文主要以中国大陆相关研究为基础,回顾建国60年以来史学界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农业问题的研究状况,勾勒出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的基本轮廓,为当前深入研究近现代三农问题提供一些学术背景资料。

一、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的状况

(一)曲折发展时期(1949-1990)

建国初期,史学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掀起了对中国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等问题讨论的热潮,深入探讨中国古史分期、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农民战争史等问题。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农业问题研究较少,成果主要有严中平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李文治、章有义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3辑)等资料集;关于晚清民国时期农业的专著和论文比较少。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史范式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研究多样化的基本精神被忽视了,近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978-1990年,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全面展开,史学界对于近现代的农业问题研究呈现出发展的态势。史学界有部分学者开始就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与不发展展开研究和讨论。论文主要有:《中国近代的农业危机》和《近代农业的困境及其根源》,分别论述近代农田单产下降、农业不发展及原因。《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认为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有所发展,生产方法也有所改变,发展很慢但基本上能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还有部分学者对近代农业改良进行探讨,并肯定了近代农业的发展。论文主要有:《从清末到民国的农业推广》、《新中国成立前半个多世纪我国作物育种事业概述》、《我国近代稻作育种事业述评》、《近代小麦良种选育》,分别对中国近代农作物推广,良种选育进行论述。《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和《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中国农业近代化》对近代农业教育进行了梳理。这一时期的专著有:郑庆平、岳琛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桑润生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这些著作对民国时期农业改良和农事试验机构的情况有所涉及。郭文韬、曹隆恭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对民国时期的农业教育、农业试验场、农作物改良、农具改良、农田水利和农业推广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

这一时期地方性的农业史专著主要有:《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和《广西农业经济史》。

(二)蓬勃发展时期(1990-2009年)

90年代以来,史学界对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普遍关注,近20年的时间内出版的相关的著作超过60种,公开发表的论文更是数量丰富。有关注全国范围的宏观农业情况,也有重视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的微观农业情况。一批关于农业政策、农业近代化、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改良和推广的学术成果陆续问世。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农业近代化、农业政策和实践的综合性研究。其中,专著《农业改进史话》论述了晚清新政以来全国的农业改进情况,《江苏文史资料第51辑——民国时期的农业》有专门章节论述农业科技问题。此外,一些学者分别对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不同时期的农业进行阶段性研究,例如:《试论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晚清时期农业近代化思路和实践》、《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述评》、《清末新政时期的农业改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农村改良政策述评》、《清末新政与中国农业近代化》、《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和《基于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1912-1937)》等论文;台湾学者张玉法的《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农业改良(1901-1916)》也对晚清和北洋政府初期的农业改良情况进行了论述。

2.对于农政机构、农业教育、农业科学技术、品种改良和推广进行专题研究。《北洋政府时期的农政机构与农业政策(1912-1928)》和《1940年代中国农政机构之专技人员》分别探讨了民国不同时期的农政机构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近代农业教育和科研在南京》、《论民初蚕业改良》、《民国时期美种烟叶在中国种植的演变》、《邹秉文和我国近代农业改进》、《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演变及特征》、《抗战前南京政府对美国棉花品种的引进、改良及推广》、《简评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农业政策》、《试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农业推广政策》、《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科技改良》、《略论中国近代农业教育体系的创立(1897-1937)》、《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试析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美棉推广》、《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科研措施及其成就》和《浅析北洋时期的农业改良及其作用》等论文分别就民国时期农业教育、良种培育、农业改良和推广情况作深入探讨。

另外,《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等论著对民国的农业科研和新式农业教育进行了论述。

3.对于地区性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业耕种、农田水利、农业改良和农事试验机构的综合性或专题性研究,范围涉及江南、华北、东北、安徽、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广西、山东、山西、黑龙江和江苏等地。其中,综合性的研究包括:《近代山东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其评价》、《抗战时期湖北国统区的农业改良与农村经济》、《抗战时期贵州农业经济与现代科技》、《抗战时期的广西农业改良》、《战时四川的农业改良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华北农业近代化》、《清末民国时期安徽的农业改良》、《民国时期华北小麦生产与农民生活考察》、《民国时期小麦生产在华北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和《“黄金十年”江苏农业科技改良的困境及启示》等论文。在专题研究方面,内容涉及农业试验机构、农业科技、新式生产工具、品种改良、农田水利、农业信贷、农业政策和粮食生产等方面,有《甘肃省第一所农业科研机构——甘肃省农业改进所的沿革变迁》、《抗战时期“贵州农业改进所”对贵州农业经济开发的推动作用》、《近代山东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及其影响》、《民国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设置及其实际成效》、《民国时期陕西麦棉良种改进的成就与经验》、《论抗战时期湖南粮食品种的改良与推广》、《民国和田社会农业水利组织、水权制度及其生产效用》、《民国时期山西省绵羊改良实证考察》、《1912-1937年山西农牧业技术引进与本土化研究》、《民国时期甘肃小额农贷与农业生产》、《论民国华北地区环境因素与以小麦为核心的轮作复种技术》、《民国时期广东蚕丝改良局述论》、《民国时期一年两作制江南地区普及问题考》《伪满时期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变迁的研究》和《伪满时期黑龙江省的农业政策与小麦生产和加工》等论文。

nlc202309031201

这一时期地方性的农业史专著主要有:《江苏农业发展史略》、《湖北农业开发史》、《广西畜牧史》, 《广西农业科学技术史》,《抗战时期的广西农业》和《宁夏农业史》。以上专著对近现代农业问题有所论述或者就一个时期的农业问题做了专门论述。关于农事试验机构研究的著作有贵州档案史料研究丛书编委会编撰的《贵州省农业改进所》。

二、对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综上所述,建国以来,史学界对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虽然经历曲折的发展,但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看,关于近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以下趋势:在研究理论上不断丰富和深化;在研究视野上有宏观把握也有微观分析;在研究内容上有全国性问题也有地区性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从相对单一走向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轨道上来。我们可以看出近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是从对近现代农业资料收集与整理逐步迈向对晚清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样一条基本轨迹。其研究触角涉及农业通史、区域农业史、农业制度史、动植物生产史、农田水利史、农业教育史、农业金融与信贷史、科研组织机构史、农业改良与推广等,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同时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存在的缺憾和不足也是应当为史学界正视和关注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考察近现代农业问题的参照系统或者历史背景很少超越全国范围,多以区域为研究背景,在全球化视野下审视中国近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不多。因此,对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的视野仍需要扩大。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几乎“没有一个民族或国家能够孤立的说明自己的问题”。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影响下,人们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与100多年前相比,我国已经从原来的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逐渐建设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国,无论政治还是经济社会均发生了结构性变迁,这势必对农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在社会飞速变化和演进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把过去的百多年间的农业问题放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其变化动因,具体进程,经济转型过程中城乡互动关系,以及农业现代化演进的过程等,为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因此,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世界经济体系中近现代的农业问题是未来史学界应当加强关注的课题。

(二)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还不够紧密。仍需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增强时代感。因为历史的发展有着连续性,今天出现的问题,在昨天或者前天的历史上会有起因和缘起,现实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大都能够从历史时期找出根源所在。诸如传统农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型问题,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科技生产力转化问题等现实问题都需要史学界从近现代这一时间段的农业问题中寻找答案和脉络。应当说,现实生活实际为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研究动因。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史学界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关注农业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重视将历史和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入研究近现代农业与农村变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今后学界应当关注和加强的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张晓明(1975-),男,安徽阜阳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和旅游学院2008级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研究。

中国书法起源 篇4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碎片,为迄今为止书法史上有书写意识的、初步具备了书法的审美。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结合排列上的章法美,以及在书写、刻画和铸造中诸因素所形成的风格美。先秦时期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刻工具,审美视觉中的刀味和笔味、金石气等均有体现。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 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

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

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著名草书书法家有张旭。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其中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还有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书法。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

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起源 篇5

在早期儒家思想和政权设计中,礼仪制度使社会各阶级、各集团“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进而成为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与手段。

周代是一个礼乐发达的社会,所有的活动都必须纳入礼的范围之内,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在各种礼仪制度中,饮食礼仪制度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乡饮酒有饮食、乡射少不了饮食、尊老养老、祭扫、敬神、居丧、婚嫁更无不以饮食为其主要内容。

因此,周代制定的各种礼制都与饮食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妇女节节日起源 篇6

从1920_年中国人第一次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以来,该节日己经成为了国共两党领导中国妇运的重要场域。“三八”国际妇女节代表革命传统及其作为中国百年妇运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中国人首度公开、正式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在1920_年3月的广州,当 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蜜月期。

1920_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关注到妇女问题,在中共二大《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中提出“妇女解放是要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只有无产阶级获得了政权,妇女们才能得到真正解放”这一后来以一贯之的妇女运动指导方针。随后,向警予出任中共第一任妇女部长。在随后的几年里,她多次在上海领导女工斗争,仅1920_年一年间就在上海的六十间丝厂、三万名女工中先后发动十八次罢工。但是当 时中共内部妇女力量薄弱,1920_年6月时只有女党员4名,到1920_年6月时也不过13人。

建立广泛的妇女运动统一战线的需求迫在眉睫,在1920_年6月中共三大《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中就提出“一般的妇女运动如女权运动、参政运动、废娼运动等,亦甚重要”、“本党女党员应随时随地指导并联合这种.种运动,口号应是“全国妇女运动的大联合”、“打破奴隶女子的旧礼教”、“男女教育平等”、“男女职业平等”、“女子应有遗产承继权”、“男女社交自由”、“结婚离婚自由”、“男女工资平等”、“母性保护”、“赞助劳动女同胞”。这些口号之外,还应加入“打倒军阀”、“打倒外国帝国主义”两个国民革命运动的口号,以引导占国民半数的女子参加国民革命运动” 。

就在中共二大召开的这一年,孙中山在上海召集国民党改进会议,再次改组国民党,在新修订的党纲与总章里规定设立“妇女委员会”,以“调查国内外妇女状况,并研究国内妇女问题之解决方法”。1920_年1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何香凝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提出了“妇女在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平等”的提案,获大会通过,促使《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政纲中明确规定:“于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社会上确认男女平等之原则,助进女权之发展。”

从而确立了妇女在社会各方面平等合法地位的原则。何香凝作为中国国民党早期最重要的妇女运动领袖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这一时期,作为国民党中央的一个党务部门,国民党的妇女部同样关注“国民革命是妇女的唯一生路”,将妇女解放与国家救亡紧密相连;在这一点上,国共两党妇女工作有着基本的共识。

当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后,遵照两党的决议,女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参加国民党各级妇女部的领导工作。向警予、蔡畅、邓颖超、杨之华等中共早期妇女工作领袖都先后在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和沪、粤等地的地方党部妇女部担任领导职务。

中国妇女节近代发展

1949年以后,《人民日报》每年发表“三八”国际妇女节社论,该社论成为了“由全国妇联主持的代表国家行为的‘三八’节大型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然,自大革命以来,以“三八”国际妇女节为重要载体开展妇女工作的传统在新中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1960年以来对“三八红旗手”和“三八红旗集体”的评选与表彰活动,更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女劳模”为象征的“新中国妇女”形象赋予了更明确的性别属性。“三八红旗手(集体)”的评比活动始于1960年,1960年1月29日《人民日报》提出了评比标准。 而1960年2月15日的《人民日报》通知中进一步指出该评比活动的意义在于,“全国妇女一定要人人树雄心,个个立大志,争取成为红、勤、巧、俭的社会主义劳动

妇女顶起半边天

妇女,为完成和超额完成1960年国家建设计划,为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1960年3月5日,由全国妇联等9个团体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表彰和鼓励一万个(实际是10002个)“三八红旗手”(6305名)和“三八红旗集体”(3697个)的广播大会在北京举行。现 在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这个广播表彰大会之盛况空前,“从边疆到内地,从沿海到山区,我们辽阔广大的祖国就是广播大会的会场。参加大会的有一亿二千万以上的各族各行各业的妇女。”

虽然受冲击,全国妇联业务工作基本停止,《人民日报》从1967年开始不再发表“三八”社论。但以康克清、邓颖超为首的中国的妇女工作领袖们锲而不舍又充满智慧的努力,使这一传统在1973年得以恢复,这与中共中央重建妇女组织、再度重视妇女工作的进程完全契合。1978年3月4日,全国妇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首都各界妇女庆祝“三八”国

际妇女节的座谈会,中断的“三八红旗手(集体)”的评选活动在1979年得以恢复——使得1920_年以来,“三八”国际妇女节作为中国妇女运动和妇女工作重要场域的传统得以继续。

中国妇女节发展沿革

1920_年广州对于“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纪念活动,不仅成为中国首次公开的“三八”节纪念活动,也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妇女运动统一战线的重要场域,“国际妇女节因而也成为广大妇女教育、检阅自己力量和加强团结的盛大节日。”

1920_年2月下旬,在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干部会议上,何香凝提议在广州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由中央妇女部负责出面发起集会和游行示威,会后何香凝承担了纪念活动的筹备事宜。1920_年3月8日上午,中国第一个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在广州举行,广州各界妇女20_多人参加。何香凝主持大会并发表演讲,介绍了“三八”妇女节的由来及纪念它的意义,痛述了广大妇女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下所遭受的种.种苦难,鼓励妇女坚决地走“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帝国主义和妇女自求解放的道路。”

1951年“三八”妇女节广州市郊区的女民兵

庆祝大会结束后,何香凝同与会者一起举行示威游行,高呼“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帝国主义”、“保护童工孕妇、革除童养媳、革除多妻制,禁止蓄奴纳妾,废除娼妓制度”,“争取妇女解放”等口号,“第一次将中国妇女的要求全面提出来了。”何香凝还组织10余人散发会议口号和传单,派出27个演讲队,分赴工厂、剧院等处演讲,宣传会议精神,启发妇女群众觉悟。 以此为契机,广东妇女运动逐渐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妇女投身到妇女解放和国民革命的洪流中。

国共两党的妇女部在1920_年2月末、3月初围绕“三八”国际妇女节举行的一系列活动,首开国人庆祝国际妇女节的先例。这一年还是“除广州外,别处的女界,不曾听到对于这国际妇女节有怎样的举动。”但此后,“三八”国际妇女节在中国各地、各妇女团体间迅速传播,每年的庆祝活动不断。1920_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各地妇女代表齐集北平,为抗议段祺瑞政府视女性为非国民的荒.唐选举权规定而举行示威游行。1920_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尤其是上海、广州、汉口、天津的劳动妇女群众”,“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纪念运动”。在杨之华的回忆中,这一年的纪念活动不仅在京沪穗这样的大城市声势浩大,甚至深入到梅州、梧州、宜宾、保定、酉矍陵、平江这样的中小城市。

1920_年3月8日的武汉更是空前的热闹——10万(也有说20万人)妇女大游行,庆祝国际妇女节。有着传奇人生经历的共产党员黄定慧(当时叫黄慕兰,是中共武汉妇女部部长)20世纪90年代在口述回忆中称:“1920_年,我被任命为‘三八’国际妇女节庆祝活动的筹备主任…3月8日那天,十万多名妇女在城市中央广场集合,我们先开了个会,国共两党中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来了,宋庆龄、何香凝和柳亚子也来了。我是会议的主席,这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莫大荣誉。这件事使得许多人至今仍记得我。讲话后,会议结束了,然后十万多名妇女行进到嘉宾所在的看台,再继续向市中心游行。”

虽然之后不久,国共第一次合作就失败了,但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作为重要的教育、动员场域这一传统,却在国共两党的妇女工作中都得到了保持。1932年在瑞金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召开有数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群众纪念大会”,“检阅了苏区的妇女赤卫队”。

陕甘宁边区建立后,每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不仅有常规的庆祝活动,中共中央还会有针对性地提前发布文件、指示,比如1938年的《中央为“三八”节工作给各级党部的指示》,1941年《中央为“三八”节工作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和1943年《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的决定》等。

三八”节和围绕节日的庆祝、纪念活动,成了中国共产党一年一度发布妇女工作政策、建立妇女工作统一战线、动员基层妇女参与妇运的重要抓手;这一传统在新中国时期也得到了很好地继承。

中国父亲节起源及习俗 篇7

分享与父亲30年来的成长“萌照”,从1岁的“小米豆”,到30岁的“大萌子”,北京女孩赵萌萌的身边,总有父亲的陪伴,她的母亲则用相机记录了父女俩的30年。父亲节,赵萌萌将她和父亲每一年的合照上传网络,时光变迁下的父女情感动上万网友。

拍摄微电影

回忆与父亲的点滴生活:一部由20多名警察子女参与录制的微电影——《最可靠的人》,曾引来了许多网友关注。虽然视频只有短短5分多钟,但家属们发自内心的话,让很多人为之感动。视频短片由民警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在给“警察爸爸”们送上一份特殊礼物的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警察的酸甜苦辣。

描绘温馨父爱漫画

丁一晨的一组父爱漫画爆红网络,让人忍不住回忆起自己成长过程中和爸爸所发生的点点滴滴。漫画记录的都是成长中的故事,昨天笔下的爸爸非富也非贵,却在用给予女儿最纯粹的父爱。例如上小学时,每天放学别的同学都是家长开车接送,而作者的爸爸只有一辆自行车,她的专座是自行车横杠上的“小板凳”。看着同学坐上车一溜烟走了,作者不干了,“爸,超过他!”“首长遵命!要加速了!!”爸爸的双腿立刻蹬得飞快。女儿有了好成绩,父亲会淡定地回复:Nice!随我!

做拿手菜、旅游、送礼物

父亲节,网友们早早地就在筹划着父亲节送给爸比一些什么礼物。有网友在贴吧中表示,父亲节他要给老爸做他最喜欢吃的菜。“印象中父亲没有什么最爱吃的菜,有时候一叠儿花生米,一杯酒就可以当一顿饭。实在想不出父亲究竟爱吃哪道菜,想来只能做一道自己拿手的菜让老爸高兴一下吧。”也有网友表示,父亲节正好赶上周末,可以带着父亲在城市周边的旅游景点游玩散散心。

一些远在城市打拼的人也表示自己已经精心挑选了礼物,七彩许愿玫瑰音乐盒,以透明澄澈之水晶球,呵护绚丽多彩的七彩玫瑰,一曲《Rose》响起,浓情荡漾,演绎心中最唯美的愿望,许一个美好心愿,七彩之光必将永恒闪耀。每一个公主梦,是爸爸一直悉心呵护。预计在父亲节到来的时候可以给爸爸一个惊喜。“自己在外打拼好几年了,每年只有春节能回家看看老爸老妈,希望老爸老妈身体健康,快乐平安。”一网友在论坛中表达了自己对爸妈的祝福。

父亲节如何给父亲过节

1.带父亲去旅游一次

可能带着父亲去旅游会被父亲拒绝,会用你工作忙没有时间来拒绝你,其实这个都不是什么借口,直接就是那一天放假有时间,带着父亲去他想去的地方旅游一圈,让父亲心理面的愿望慢慢的实现。

在旅游的时候记得把照相机充好电,在带一块备用电池以防万一,在美丽的风景区,或者是漂亮的地方都给父亲留下足迹,带着父亲好好的玩,让父亲露出孩子般的笑容你就成功了,回到家把照片保存好,好看的洗出来几张给父亲看看,保存的照片自己就保存起来留作纪念。

2.带着父亲逛街

如果你直接给父亲说去给他买衣服,他保证会拒绝你说你乱花钱,但是你说让他陪着你逛街就可以,然后在逛街的时候可以带着父亲去买衣服,这样的小套路其实大家都会用的,只要自己用心就可以。

毕竟父亲劳累了一辈子,自己小的时候父亲为了家庭很少买衣服,在平时即使你上班挣钱有了家庭,父亲也不会让你给他买一件衣服,在父亲节这天,我们要把自己的父亲装扮的帅气、时尚。

3.在家给父亲做一顿饭

自己小的时候都是父母在给自己做饭,长大以后就上班离开自己的父母了,没有机会回家给父母做一顿饭,即使回家也没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厨艺,每次自己要做饭的时候,父母就会以各种理由拒绝。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教师课堂考勤制度下一篇:考研备考心路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