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的语文教案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生命》的语文教案(精选10篇)

《谈生命》的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生字、生词的写法和基本含义

如:骄奢、荫庇、芳心、怡悦、云翳等。

2、正确理解文字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品位文中含哲理意义的语句

课文全篇都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既生动,又含蓄隽永,值得认真揣摩,尤其下列两个句子:

(1)有时候他遇到谗言险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冲到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

(2)不是每一道江河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3、继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本文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文写成,注入了感情,写出了气势,很适合朗读,应结合朗读揣摩文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学生读书时背景音乐的播放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积极有效的帮助和点拨下,以读为主线,开展研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2、学习文章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抽象事物的写法

课文以“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比喻人生,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描述春水和小树的行动和生长的现象,生动形象,给人以审美享受,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比喻方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勇于战胜困难,热爱生命,积极投入生活。

培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四)创新素质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象

二、教学分析处理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散文。作为20世纪的同龄人,作者当然深知“生命”的深刻含义,但文章没有在“生命”的定义解释上做文章,而是把抽象的“生命”理念化为具体的物象,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生命的真谛。

(二)学生分析

文质兼美的散文,寓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物象,学生一定喜欢。但文章中有不少语句含义很深,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相当大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体会自由谈,教师适当点拨,不硬性强求。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的确立 重点:

1、学习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抽象的事物。课文以“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比喻人生,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描述春水和小树的行动和生长现象,生动形象,给人以审美享受,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学习。

2、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勇于战胜困难,热爱生命,积极投入生活。

难点:正确理解文中关键词的含义,品味文中含哲理意义的语句。德育点:在自由研读、结尾讨论和“巩固与创新运用”环节提示学生品 1

位“生命”的内涵,与“生长”和“积极人生”的应有之义。

创新点:巩固与创新性应用环节中,让学生选用一种恰当的形式,表现

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空白点:多处设置空白,主要体现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中。学生自由

研读,小组讨论解决重点。齐读结尾,学生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问题,突破难点等。

三、教学内容

本文围绕两个比喻展开,“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

小树”,形象的描述了生命的各个阶段和人的一生将要面临的各种经历。两

个比喻是本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谈生命

冰心

春水

四、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本课教学采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材料。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深的层次,使想

象之路更为宽畅,学习记忆更为深刻持久。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创新教学程序,重视诵读,诵读贯穿整个课

堂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冰雪消融、种子发芽等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

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联想到了什么。(稍停)

2、教师导语:我们大多数同学都联想到了春天、成长和生命,跨越时

间的长廊,放眼世界万物,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一刻都会有生命的诞生和

结束。“生命”是古往今来,许多大文豪及“迁客骚人”们常谈常新的话题。

生命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对待生命?不同的人会告诉你不同的答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谈生命的散文,一起来听一听冰心对生命持有怎样的看法。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

1、快速默读,体会文章内容与情感

(1)请学生打开书,速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与内容。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教师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学生

默读全文)

(2)设计问题:同学们喜欢本文吗?为什么喜欢本文?此文有什么特

点?

(让学生畅所欲言,多角度挖掘本文闪光点。教师点拨,强调一点:比

喻手法的巧妙运用。)(空白点)

2、自由研读,分析文章比喻的妙处

教师提出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说其中比

喻妙在何处。

(留空白,尊重学生的选择,有观点后可讨论,学生可以从关键词、哲

理句、结构形式多角度进行分析,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同时教师适时进行热

爱生活、珍惜生命的德育渗透。)

(本环节是本课主体部分,教师依旧播放舒缓的钢琴曲,学生自由研读

课文,此处既是重点、空白点,也是德育点。)

3、朗读欣赏,更深层品读课文

请学生看大屏幕,带着对生命的珍惜与敬仰,再一次品读课文的比喻部

分。教师可对学生说:“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挑你感悟最深的段落,朗读给

大家欣赏?”

(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朗读喜欢的段落,教师配与课文相联

系的“春水奔流”、“小树生长”等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欣赏,加

深学生的体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内涵。)

(这也是重点和德育点)

4、齐读结尾,品味哲理语句的含义,把握主旨

(1)深层启发;本文再现了冰心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目标的执着追

求,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邃的理解,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结尾部分,提出

你读不懂的内容,可以是词,也可以是句,也可以是形式,一会儿我们一起

研究。

(结尾部分与学生人生体验有一定距离,本环节主要解决教学难点,领

会文章主旨,齐读课文后,留空白,让学生自己研究、体验、品味,提出问

题。)

(2)全班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分析“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构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对学生

进行勇于战胜困难,热爱生命的教育。这是难点、空白点和德育点)

(三)巩固与创新运用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学习,我们对生命已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此时,教师可用启发的口吻对学生说:“冰心用散文,梵高用画,大家愿不愿意寻

找一种恰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创新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思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采用各种形式表现自己对生命内

涵的感悟,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学生自行准备,如果需要还可以与其他同学

合作完成。学生可利用绘画、演讲、诗歌、快板等形式来表现。)(创新点)

(四)反思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知识上:

思想上:

方法上:

(教师请学生概括总结,留有空白,教师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五)课程结束

最后,让我们伴着贝多芬铿锵有力的命运交响曲,聆听着同学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来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教师播放慷慨激昂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在这个曲子的伴奏下,聆听同学对生命的感悟,及生命寄予,来结束本课;此种方法留有空白,有

余音绕梁之感,再次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与热爱。)

《谈生命》的语文教案 篇2

首先, 课堂上, 教师要树立全体意识, 即必须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 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当前的知识水平, 然后分层次地设置问题, 有步骤地开展课堂教学, 这样才有望唤醒一部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后进生大多是学困生, 由于成绩靠后而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厚爱, 甚至有时老师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和挖苦讽刺的语言, 这种做法不但不能转化他们, 反而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他们被冷落、被嘲笑, 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 丧失了前进的信心, 厌学甚至厌世。所以我们应该更关注后进生, 更赏识后进生。

其次, 加强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与合作。这就要求课堂上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要注意课堂的点拨和引导, 促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身体验与自我价值观, 能动地去认识知识, 并改造知识, 内化知识, 形成富有个体特征的知识体系。这样, 学习的过程才变得有滋有味, 有活力, 有生命, 进而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 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再次, 从阅读中珍爱生命。有人请教美国一位著名的成功学家:“如果我的事业失败了, 我该怎么办?”他说:“你阅读吧。”“如果我失业了, 怎么办?”他说:“你要提升自己, 你阅读吧。”“如果我失恋了, 该怎么办?”他还是说:“你阅读吧。”是的, 让学生爱上阅读, 乐于与书为友, 一直是我语文教学的追求!因为, 我觉得爱读书的学生不会孤独, 爱读书的学生向善, 爱读书的学生是文静的, 爱读书的学生是浪漫的, 爱读书的学生是富于想象的, 爱读书的学生是快乐的, 爱读书的学生在精神上是富足的!爱读书的学生对生命是积极的!在教学实践中, 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尽可能多地涉猎课外读物, 还要把所学课文 (除了要求背诵的课文外) 每篇至少读五遍以上, 并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阅读竞赛以激励学生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

例谈语文学科生命教育的渗透 篇3

语文学科集社会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在生命教育方面具有不能比拟的优势。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和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当我们将教材中一些现有材料中的积极向上的“感性材料”细水长流源源不断地输入学生的心田,必然会对他们的情操志趣起到滋润感化的教育作用。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也有很多,如在研读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点,在阅读感悟中体会生命的珍贵,在语文活动体验中感悟生命教育的价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研读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点,珍爱宝贵生命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关于生命教育的课文,对蕴含生命哲理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如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就很值得对文本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挖掘。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中,可以充分挖掘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史铁生作为一位残疾作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剖析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想关于死的事”: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该就此结束,一死了之?又想“我为什么要出生”?想通了这两个问题后,又继续想了“怎样活的问题”。这些不都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最好的素材吗?地坛风雨沧桑而生命更为精彩更为炽烈——落日映出的最后的灿烂,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对一切,落叶“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这些景象,正暗示史铁生虽然残疾但还是要坚强地活下去,甚至是更为坚定地活下去。而读者也很容易得到精神鼓舞,获得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史铁生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除了地坛成为他精神的支柱,给了作者生命的启迪外;还有他的母亲一直陪伴他进行着艰难的跋涉,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她对待苦难的命运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以及她奉献给儿子的毫不张扬的的母爱。这些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独生子女,自然有很多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令人堪忧,他们不了解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自然也很难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感谢父母开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作为语文教师,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要用心体会课文中的生命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如何做一个懂得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去关爱生命的大写的“人”。

二、在阅读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理解生命价值

在挖掘到生命教育点之后,怎样让学生所接受,让它随文本潜入学生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我觉得手段很多,朗读感悟、小组探讨等都是有效的手段,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进行渗透,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生命真谛。如果把它上成思想品德课,一味地说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文章。《祭十二郎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及作者的亲情观念和人伦观念。韩愈以满腔悲情,悲老成,悲兄嫂,悲整个韩氏家族,因侄儿之死十分悲痛,所以他在文中悲叹“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然而作者想到今后的责任,即使如此悲痛欲绝,即使感到对人世没有什么留恋,但韩愈还是坚强地面对生活承担起抚养并教育十二郎子女的责任。“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对此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作品中真挚的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认识到个人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生命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理解生命的宝贵价值。

再如,必修二上的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老画家贝尔曼为了让病重的年轻画家琼西有坚强的意志力生存下去,在雨夜为常春藤树画上最后一片叶子,自己却因此而患上肺病死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挽救了琼西年轻的生命,更温暖了每一个读者的心。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生命的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琼西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西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与希望的赞歌!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也让我们学生更理解了生命的价值所在。

三、在语文活动体验中感悟生命教育的价值,释放生命张力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通过研读文本、朗读感悟等渗透生命教育,还可以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悟生命的真谛。语文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可以组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如我们教授了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后,开展了“直面挫折”的语文活动体验课,让学生围绕“怎样战胜挫折”进行小组讨论,在活动体验中,学生懂得了要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的道理,懂得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的重要性。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读物,摘抄有关生命教育的名言警句,促使学生的思考与了解,并指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也可以围绕生命专题进行写作。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体会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要抓住有利于学生表达自我,对生活的认识的感受,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

我们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意在引导学生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我在教授了这个专题后,布置了一篇以“大自然的启迪”为题的作文,我们年级里印发的四篇佳作,都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典例。如陆紫兰同学从校园里的马樱花的开放中获得这样的启示:马樱花不因我的悲伤而留恋冬天,也不因我的喜悦而延长花期。你欢乐或者忧伤,它都在那里静静地绽放、凋零。所以我们要善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在评讲这篇作文时,除了从结构、语言、写法等方面肯定其优点,引导学生借鉴外;更从文章的立意层面作拓展延伸——我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做,同时请两位同学即兴发言。通过作文评讲,学生既学到了由物及人的写法,懂得了文章的立意要积极向上,同时思想上受到了洗礼——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要学会努力绽放自己,证明自己。

谈生命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理清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脉络,明白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3.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教学重点:1.理清层次

2.品味语言

3.把握主旨

一、导入

让我们欣赏一首歌,会场的同学可以跟着唱。

1、歌中把生命比作什么?哪句歌词体现了作曲者的人生态度?(把“生命”比喻成“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我要飞得更高”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生活态度。)

2、关于生命的名言和诗句还有哪些呢?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3、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演绎它的内涵。它是贝多芬用生命弹出的《命运交响曲》,它是凡高笔下那朵璀璨的向日葵,它是奥运冠军刘翔百米冲刺时的呐喊声……今天我们学习世纪老人冰心写的优美散文《谈生命》,一起来感悟作者笔下的生命本质和规律。

二、介绍作者

三、解决字词

散文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体,而且语言充满美感。学习散文,我们要反复朗读。

四、指导朗读(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课文,感情基调怎样?积极乐观)

感情激越处:高昂,响亮;

感情平静处:语调深沉。教师部分示范,学生读。

五、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再读课文,文中把生命比做什么?在文中标划出揭示生命本质的句子。

2、将文章分成四层。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篇章结构。(出示课件)第一部分:(“我不敢说……像什么”)揭示话题。

第二部分:(“生命像……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第三部分:(“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部分:(“宇宙是……结尾”)总结全文,揭示生命的本质。

六、品读课文,感悟生命(一江春水向东流)

1、春水在流动的过程中遭遇了什么?

2、暗示了人生命历程的哪些境遇?

3、在不同的境遇中作者的态度怎么样?

4、“行程的终结”预示着生命的终结,此时你认为“春水”心态是怎样的? 你从春水的经历中得到什么启示?(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启示:人生的丰富多彩的,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一棵小树)

1、小树成长中历经了哪些阶段?

2、树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度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

3、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启示:

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七、品析佳句,再悟生命

课文最后一部分很启发、教育意义,选你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刻的句子,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1、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生命是多彩的,有时阳光明媚,有时风雨交加)

2、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苦痛对于弱者来说,是人生的畔脚石,对于强者来说却是生活中踏脚板,可以让自己变的更加强大。)

••••••

生命感悟

生命的本质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他,压制它。生命的规律在于它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期间幸福与痛苦,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乐观向上,豁达宽广。

八、仿写练习,体验生命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觉的“生命还像什么••••••”

九、小结

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成功和失败交替存在,快乐与痛苦相生相伴,我们只有以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态度,才能飞的更高。

十、拓展阅读 赵丽宏的《生命》,看看作者对生命又有怎样的认识。

假如生命是花。花开时是美好的,花落时也是美好的,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瓣一瓣撒在人生的旅途上……

假如生命是草。决不因此自卑!要联合起所有的同类,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星浅绿。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

假如生命是树。要一心一意把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锲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取生活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假如生命是水。要成为一股奔腾的活水呵!哪怕是一眼清泉,哪怕是一条小溪,也要日夜不停地、顽强地流,去冲开拦路的高山,去投奔江河……

谈生命教案 篇5

一、知识

1.理解、积累“云翳、巉岩、羞怯、心魂惊骇”等词语。

2.体会文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文中蕴含的生命哲理。

二、方法

朗读、圈点勾画、联想

三、情感

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感受和借鉴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1. 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 赏析文中优美、含蓄、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学习难点 透过文章精美、洗练、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品味文章深沉含蓄的意蕴。

突破策略 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深入文本展开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生动的形象,体味文中蕴含的生命哲理。

学习流程:

【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一、阅读提示1:

1.通读全文,要求准确流利。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云翳yì 巉chán 岩 羞怯qiè 心魂惊骇hài 休憩qì 骄奢shē 枭xiāo鸟

朔shuò风 荫庇yìn bì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清吟:这里指清脆的鸣叫。

枭鸟:猫头鹰之类的鸟。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比喻保护、照顾。

丛莽:大片茂盛的草。

云翳:阴暗的云。

2.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读出散文所传达的意思。

(1)你能理清文章的层次吗?你发现揭示内容的关键句子了吗?

(2)你从课文中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3)“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那几个生命历程或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或状态?

(4)“行程的终结”暗示生命的终结,此时春水的心态是怎样的?

(5)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是哪一句或哪几句?

3.用圈点勾画法品读语言:一个词、一句话或一组画面,再大声朗读出来。

(示例:(1)我最欣赏的是“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一句中的“欠伸”一词,它生动形象地写出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2)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句式整齐,庄重而精警,生动又富含哲理。

(3)最能激发我想象的是一江春水遇到巉岩奔腾的画面。你看他水急浪大,呼啸奔腾,“……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

【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与周边同学交流探究或交与老师,共同解决。

【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一、知识目标检测

1.同桌之间相互听写生字词。

2.文章把生命比作江水和小树,分别展示了生命 、的过程,从文章中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什么?

二、方法目标检测

把课文有感情的读给小组成员听,并赏析自己喜欢的一个词、一句话或一组画面。

【迁移运用 拓展探究】

一、学习链接1:怎样学习散文 学习散文,关键要加强朗读。读出感情,读出其中的语言美、哲理美,认真品味语言,汲取哲理,为我所用。

二、学习链接2

冰心作品的艺术风格(节录)

在冰心所有这些成就和风格中,最为突出的从内容上讲无疑是她的“爱的哲学”,从形式上讲,是清新明丽、电压细腻的被称为“冰心体”的语言风格。

所谓“爱的哲学”,就是一种泛爱,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爱。早在19,冰心就被泰戈尔的清新美妙的词句和《圣经》中不朽的爱所感动,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于是,她在19的8月至9月,连续写了三篇思索性的,也可以称之为探讨性的散文,这就是《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无限之生”的界线》和《画——诗》,又在下一年写了一篇同样性质的散文《问答词》。那时,思想大解放,国外的各种新思潮纷至沓来,由于泰戈尔的影响,冰心选择了“爱的哲学”。她以母爱为核心,以童真、自然美为丝线,织就了一匹爱的云锦。

在冰心所有的作品中,从未有过粗俗的东西,全是高雅、美的东西,这就是她提倡的“爱的哲学”,主要表现在她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和解放后的散文中。

冰心作品的另一大艺术特点是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感情色彩。她的散文,没有雕琢,没有堆砌,清淡中见明丽,朴实中出文采,清新、自然、流利。冰心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加工锤炼,在20年代她就形成了清新明丽、典雅细腻的“冰心体”的语言风格;她早期的创作在清丽、典雅与抒情韵味中既含着温柔,又泛着忧愁,因为她“五四”时期所追求的“诗神”是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解放后,他保持了自己原有的语言个性,原来的清丽、隽永的风格得到了发展,其中的忧愁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喜悦、明快、刚健的乐观主义精神。她的《小桔灯》《尼罗河上的春天》《一只木屐》《雪窗驰想》《花光和雪光》以及近几十年来写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腊八粥》《三寄小读者》《绿的歌》等写来无不新鲜活脱,优美平实,字字句句饱含真情。特别是19,在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散文《笑》,抒情和叙事相结合,情文并茂,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第一篇引人注目的美文。

三、学习链接3

《谈生命》的语文教案 篇6

http:// 《谈生命》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脉络,明白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一个北洋水师的军官家庭,福建长乐人。五四运动爆发时,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并以写“问题小说”而引人注目,作品多涉及教育.男女平等.报国.婚姻家庭等问题。在此同时,还写了许多清新隽美的小诗,其诗集《繁星》.《春水》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其文笔隽逸,艺术精巧。冰心最喜欢的文学形式还是散文,其散文立意新颖,构思灵巧,独成一体,被当时读者誉为“冰心体”。冰心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合集《超人》.《往事》,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小桔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

2.时代背景

本文原发表于《京沪周刊》1947年第1卷第27期,是一篇带有哲理寓意的“生命体验”散文。这位世纪老人在《霞》一文中提及:40年代初期,在重庆郊外歌乐山闲居时,看到英文《读者文摘》上一个使她惊心的句子“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生命也一样。

3.名家品评

冰心,是一颗巨星,在中国文坛和读者心头已经亮了七十多年,这位最富有诗情的散文大家,其艺术成就曾得到许多作家的赞扬和肯定。清新婉丽,以情感人,是冰心散文的独特风格。她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断,编织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凭着敏锐的观察和细密的情思,将情与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景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崇高真挚的审美感受。

冰心,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将近一个世纪,在这张人生的风雨表上,留下的生活脚印并不在一条直线上,且有深有浅。她是正直的,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她那支多彩之笔,记下了她的成长,她的观察,她的感受,她的爱憎,她的忧患„„

冰心,我们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我们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代开拓者,在她七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真诚地展现了自己的时代。她那光彩夺目的作品,是给祖国人民的最大奉献,是留给人类的宝贵精神遗产。

《中国近代经典散文》

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可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记得雪莱的《咏云雀》的诗里,仿佛曾说过云雀是初生的欢喜的化身,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星辰,是同月光一样来把歌声散溢于宇宙之中的使者,是虹霓的雨滴要自愧不如的妙音的乐师„„这一首千古的杰作,我现在记也记不清了,总而言之,把一首诗全部拿来,以诗人赞美云雀的清词妙句,一字不易地用在冰心女士的散文批评之上,我想是最适当也没有的事情。

——著名作家沈从文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云翳yì 巉岩chán 羞怯qiâ 心魂惊骇hài 休憩qì 骄奢shē 枭鸟xiāo 荫庇(yìn)芳馨xīn 朔风shuò 丛莽mǎng

②词语积累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惊骇:惊慌害怕。

休憩:休息。

荫遮:枝叶遮蔽。

骄奢:骄横奢侈。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喧闹:喧哗热闹。

清吟:这里指清脆地鸣叫。

枭鸟:猫头鹰之类的鸟。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比喻保护.照顾。

芳馨:芳香。

丛莽:大片茂盛的草。

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

云翳:阴暗的云。

2.理清思路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生命的本质 生命的规律

揭示话题

谈 蓬勃成长 始而渺小.微弱,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奋勇前进 继而强健、壮大,生

(复杂.曲折.多变)

任何力量 终而归于消亡,其

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发荣滋长.繁盛凋零)也无法阻碍 间幸福与苦难,顺

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 它、压制它 利与曲折相伴随

3.讨论解惑

①“一江春水”经历了哪些生命过程的体验?(可用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一江春水”经历的生命过程的体验: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使他心魂惊骇,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

这些情况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现象,其实是生命的历程,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②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两点: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对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鉴这种人生态度,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

2.学习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对生命感悟的写法,体会文中一系列形象所蕴含的意义。

[温故知新]

1.作者在谈生命时用了什么手法?

(用了多方设喻的方法,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

2.各用一段话概括“一江春水”的流程和“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各不超过50个字)

(答案不必统一,扣住关键语句说清楚。)

[讨论解惑]

①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层全是议论,从表达主题方面说,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之后,再点明命意.阐明文旨.深化主题;从结构方面说,起着总绾全文的作用,由于文章具有哲理性.议论性的特点,所以最后一段具有作结论的性质。

②怎样理解“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

这是一句形象生动的话,本可以有多种理解,但在本文中,意思是:希望你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你才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或者说人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只有某种单一的经历是不够的。这里的“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可以指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老年时,但也未必确指老年景况。

这句话是诗句,很有意味,可以让学生背诵下来,对于学生理解本文.体验生活.认识人生都有好处。如果可能,还可让学生仿写类似的语句。

③全文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细说起来,随文章的展开,感情呈起伏变化状。文章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更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描写一棵小树则略有不同,一开始充分喜悦,充满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尽管全文的感情有起伏变化,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借此文宣示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两点:①准确理解文章主旨;②培养生命意识,以乐观的人生态度直面生活中的困难.挫折。

亿库教育网

《谈生命》的语文教案 篇7

提倡培养生命意识, 是现在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在教学中, 不仅要树立生命意识, 还要灌输生命意识。生命意识, 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名词, 而是包括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

怎样培养生命意识

1) 学会用积极热情地对待事物、对待他人, 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平时, 教师要注意联络学生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 让学生懂得要学会分辨是非, 学会区分好与坏, 要热情地对待好人、好事, 还要学会在学习生活中也要与人和睦相处, 因为与别人形成融洽的关系是快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 能与他人团结合作、相互补充, 才能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同时, 还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本领, 找到了解决自己疑问的办法, 并能够从别人的身上学到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这样, 学习起来才会轻松而又愉快。

2) 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增强自信心

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了解自己, 就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 在学校里, 和你接触最多的要算老师了, 你觉得老师最喜欢你哪一点呢?爸爸、妈妈抚养你长大, 他们最了解你, 那你知道, 爸爸妈妈最喜欢你哪一点吗?每天和你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又喜欢你哪一点呢?以此, 让学生当着全班同学说一说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把自己最突出的才能展示给大家。让孩子们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能够充分肯定自我, 增强自信心。同时还要告诉他们,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你的身上也许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 不过, 没有关系, 只要认识到这些不足之处, 今后努力改掉这些坏毛病, 你就会变得更可爱, 大家会更喜欢你。让学生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为自己定一个希望达到的目标, 鼓励他们利用并发挥自身的优势, 摒弃劣势, 充满信心地向自己的目标进发……

3) 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广泛的人能够从很多方面的学习中得到各种各样的知识, 掌握各项生活学习的技能, 并能将这些转化为自身的优势, 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去, 这样, 就会得到很多学习的快乐。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 做生活的主人。

如《小露珠》一文, 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 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 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 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 植物才会有变化, 这样, 学生学习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 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 了解它的姿态万千, 变化多端。这样,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 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 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 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去体验, 去感悟, 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 明月初升, 朋友相聚, 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 可能学生感受不大, 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 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 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 不需教师多费口舌, 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 愈品愈香, 愈品愈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 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 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 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 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 《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 学生一边表演, 一边齐声欢唱, 从学生优美的动作, 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 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 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 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 增长了知识, 培养了广泛的学习兴趣, 掌握了学习生活的技能, 这不正是一个人拥有美好道德修养的过程吗?

快乐是一种心情, 拥有快乐心情的人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 去发现美好的事物、去感受美好的生活、去创造美好的学习情境。

摘要:语文教学是人类特有的生命现象, 以“学会用积极热情地对待事物、对待他人, 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增强自信心”、“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学习,生活,快乐,自信,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孔义, 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2]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8

在语文教学中,关于生命教育的文章数不胜数,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何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从以下三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通过语文教材中与生命有关的作品,让学生对生命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有三类作品与生命有关。第一类,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作品。《谈生命》(冰心),《再塑生命》(海伦·凯勒),《敬畏生命》(严有春)。第二类,通过对社会和他人来间接写生命体验的作品。如:《我的母亲》(胡适),《海燕》(高尔基),《愚公移山》,《背影》(朱自清)。第三类,关注自然及其他动植物生命的作品。如:《春》(朱自清),《马》(布封),《济南的冬天》(老舍)等。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巧设情境,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感悟生命

语言是一种符号,它是富有生命意识的。让学生诵读课文就是要让学生能将文中的语言渗入思想意识的最深处。了解作品的中心意思后,通过老师巧设的情景氛围让学生理解每句话的内在含义,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细细品味,感悟生命。

2.课堂互动中合作探究,咀嚼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的意义就是让学生珍爱生命。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将对生命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与总结,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心

理,理解生命的价值。这样学生才会互相交流探索。通过对教材中典型人物和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生命之奥秘。例如,在课文《故乡》中鲁迅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品中的“路”就可以体现出作者对闰土和自己不同人生际遇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未来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来说,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是实实在在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讨论分析,让学生认识人生、选择人生、面对人生,才能更好地体验人生价值、生命价值之所在。

三、在写作教学中加深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写作可以发泄心中不满,也可以分享生活快乐。所以教师要多让学生写一些贴近生活的作文,从中关注学生心理,倾听学生心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启迪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中关爱他人、珍惜生命。如:在最近一次的写作练习中,我通过2003年张国荣在愚人节的跳楼事件,2008年的南方雪灾与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和王家岭煤矿透水等事件,让学生以“关爱生命”为主题,自由发挥,自拟题目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作文。

在这次写作中,许多学生都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写出了对生命不同程度的感悟,收到了对生命教育的预期效果。所以老师要善于抓住契机进行引导、点拨,增强学生自信,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通过写作训练,潜移默化地把生命教育滋润到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珍惜亲情、关爱他人。中学生的性格大多比较直率,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往往会很直接地在习作中表露出来,因而老师要抓住契机进行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心系学生未来的真教育。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之贵、生命之美,让脆弱的心灵变得坚强,让沉积阴霾的心空透进阳光。新课程倡导的生命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让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与良好的心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反复尝试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燃起他们对前途的希望之火,让生命的小船风正帆悬,平稳地航行在人生大海上,去感受人生的美丽阳光!

而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更是可以与之水乳交融。因为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其中更是不乏作家文豪们优秀的人文关怀等内容,在这方面,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生命教育,是一种心系学生未来的真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与良好心态,关注学生生命世界。

(作者单位 榆中九中)

《谈生命》的语文教案 篇9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并且富含哲理、引人思考的散文,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定位为学生的诵读、品析、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对生命的理解。

按照一直以来的.教学模式,我依然让学生自主回答问题,不点名。在课堂的前半部分效果很不错,学生大都比较踊跃,对课文的诵读、品析比较到位,可是在最后一个环节说说自己的理解时,却卡壳了。几乎没有同学主动起来谈谈,后来在我的再三激励之下有几个同学稀稀落落的起来但是神情里没了那份自信,反而局促的很。这很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对这些学生来说,不管是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还是生活或阅历、思维状态都能游刃有余的解答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呢?

我又仔细回顾了前半节课他们的精彩表现,后来终于找到了冰山一角。前半节课的精彩、洒脱,大多数同学靠的是一本参考资料,看似流利精彩,其实很少有自己的语言、思维,而最后一个环节要靠自己了,很多学生便无所适从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离开了这个,再精彩的表演也只能是表演,可是学问是表演能够得来的吗?

《谈生命》的语文教案 篇10

近年世界各国的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从我国现状来看,“人生意义”淡漠,人生境界低俗化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今,在“教育回归本真”的呼声中,人们顿悟“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当遵循人的生命规律”。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而今新课标下生命教育作为当代富有新意的改革思潮与改革实践;特别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中有许多课文与“生命”的主题有关,这些课文有的关注人类自身个体的生命,有的是关注宇宙、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现象。

可以说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生命教育蕴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学习成长中积极健康认识自我,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并能积极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从而提高生命意识,学会关注社会和宇宙,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笔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在创设情境反复诵读中感悟生命的灿烂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诵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深深渗透进入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深处。

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读了课文。其次在了解了故事大致内容后,教师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例如:如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在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朗读的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然后老师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让学生上讲台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听读完毕,学生自由发表评价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来概括。文章当中不管是盲孩子,还是影子都获得了幸福,一种幸福、美好的情感充溢其中,这难道不是美好的人间吗?这时,老师再次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指导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让学生最终明白了“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生命”。这样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知与领悟语言,最终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尽可能得到充分表达,使外部的情境浸染与内在的情感抒发相得益彰,并使学生的感情朗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所以说只有在学生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才能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2、在教学让学生合作探究,咀嚼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现实目标是要学会惜时与敬业。惜时与敬业是生命价值“社会性”的体现,它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而新教材不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体验性教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并将之落实到课堂

教学中;避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让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分析,以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很多师生看来,鲁镇上“短衣帮”只是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一个标志。实际上,我们从生命伦理这一角度分析,则不难了解到“短衣帮”对“孔乙己”所持的冷漠和嘲笑的态度,无疑是促使“孔乙己”走向死亡的催化剂;而现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所以本文同样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教育的契机。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倘若孔已己活在现代,你觉得他的命运会转变吗,你认为孔乙己的命运怎样?为什么?”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

在明确探究方向后,学生分组搜集、筛选、分析、整理相关信息;然后师生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有人回答: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有人回答: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天真无邪的笑;有人回答: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有人回答: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最后,形成结论:孔乙己这一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如果生活在现代绝对不会是这样子,因为现代社会人懂得生命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于世,他都是应该得到尊重。

通过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学生对当时的社会人情的冷漠、社会的病态有了一个更深入的洞察和认识,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他们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另外,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加强对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体验,不仅让学生口头上说,而且让发言学生的再思考、再深入,把有创意的阅读理解写下来,并与其他学生信息共享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的深思、推敲,充分反映个性特点,还有利于部分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促进学生广泛地参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学生在这样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中,可以发现他人理解、思维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修正对生命价值认识。正如有学生在回答中谈到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活着。”是呀,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旦逝去,便无法追回,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当然,本文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独生子女,自然有很多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令人堪忧,他们不了解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自然也很难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感谢父母开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二、在写作教学中提升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并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1、有意识引导学生写有关“生命”的话题。

初中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所以在学生的作品中经常会流忽视对生命的话题思考。所以语文教师要关注诱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时时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怀别人的生命。可以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规律、内涵和本质,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引发学生能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论粗糙或细腻,只要能在谈话或作文中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到各人写中有得,就很好。

2、写作点评中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中学生的性格大多比较直率,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往往会很直接地在习作中表露出来,因而老师要抓住契机进行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例如,我们班学生写的《麻雀》,在文中学生写了自己看见的几只麻雀命运:有雏雀冒然离开父母而被人捉住,有麻雀因自然风雨摧残而死,有麻雀被人类猎杀等,通过几个方面来表现人类与麻雀有一样的生命却常常无法把握自我命运的思想。本文主题虽然有所消极,但是可以看出小作者对生命的独到理解。我对该学生只适时点拨,引导他发现自己笔下美好的生命。因此他在主题升华时写到:“人活着常常如同麻雀一样,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如果没有经过生命的洗礼,谁怎么能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怎么能认识到生命的美好?”

总之,写作训练能够潜移默化地把生命教育滋润到学生的心田,能让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珍惜亲情,关爱他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能勇敢自信的面对,提升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三、开展语文方面课外活动,感悟生命意义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课外活动是学生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最容易发生意外事件的时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有意义的事,不极端行事,不自暴自弃,这是对生命敬畏的最朴素的体现。

1、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如通过观看交通安全片、看一些图片展览,以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或收集有关生命教育的图片、名人事例、名言警句等,开展有益的生命教育集体活动,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生命的价值观。

如材料一1998年5月20日晚9时,一场山洪将新疆巴音乌素矿矿井冲毁,一股巨大的水流直灌井底,将13个在井底干活的工人冲倒,淹没,只有青年工人杭平抓到一截一米多长的圆木,顺水向巷道深处漂去,一直漂到700米深处的采煤区。三十四天中,两台水泵以每小时近200吨的抽水量日夜不停地旋转着,随着水位的下降,救援人员从井下抬出了12具尸体。直到了6月23日早晨8点钟,当救援人员发现杭平还活着的时候,这使所有闻知此事的人都充满了好奇,都感到这是一个近似神话的“奇迹”。

这样在阅读、收集、学习和不断的感悟中,他们不仅能明白“生命因信念极其顽强、坚韧”还理解了“生命因抗争而尊贵。”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无形中得到认识和升华。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教育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而生命教育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语文教师要有机地安排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学会如何关爱身边的生命。

上一篇:填报高考志愿六大陷阱下一篇:高级财务会计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