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殊人群管理制度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特殊人群管理制度

小学特殊人群管理制度 篇1

一、特殊人群主要指:外来人员、法轮功及其他邪教人员、涉毒人员、归正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

二、衔接登记制度

1、社区在特殊人群来村后一周内向乡镇街道及县有关部门及时报告。

2、社区在接到街道或县有关部门的通知后,立即通知其家属,动员家属将其接回,予以办理登记手续并建立好档案资料,长期妥善保管。

3、社区在特殊人群回村后,综治警务室应当登记在册,并建立相应的帮教小组。

三、谈话制度

1、帮教小组成员对帮教对象施行定期谈话制,即对重点对象实行每个月进行走访谈话。

2、找特殊人群谈话,要了解其思想动态、现实表现及生活情况。

3、平时要加强同特殊人群的家属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更好地在思想上奉劝重点对象,使其重返正途。

4、每次走访谈话后,要认真做好谈话记录,登记在案。

四、帮教制度

对一时失足、确已悔改的特殊人群,由家长、亲属、社

区干部帮教;尚有不良行为的,由居委会帮教小组帮教;恶习较深、改造差并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重点对象,由街道干部、辖区民警会同居委会帮教小组重点帮教,也可由工、青、妇、关协、老协等部门干部与重点对象结对帮教。要做到帮教对象、帮教责任人、帮教考察、帮教措施“四落实”。

五、回访制度

小学特殊人群管理制度 篇2

一、特殊人群的简单介绍

在我们国家, 特殊人群通常是指如下三部分人: (1) 弱势群体:因主客观原因导致政治势力小、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形势的人群, 如孤寡老人、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最低保障对象、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 (2) 边缘人群:因为社会流动或者社会越轨而导致不适应社会的人群, 如外来人口、社会越轨人群包括“两劳”释放人员、缓刑人员等人群; (3) 优抚对象:包括现役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复员军人、因公牺牲军人家属, 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军队离退休干部等在内的优抚对象。特殊人群的社会问题凸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特殊人群被利用性高。

特殊人群经济窘迫、抵制力差、流动性高、社会地位低下的特点使其在防范犯罪和抵制犯罪的高额回报面前容易迷失本性, 加上这些群体的高度流动性, 使有预谋的犯罪分子容易利用这部分特殊人群从事犯罪活动, 这无疑加重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2. 特殊人群被侵害的可能性大。

组织残疾人、未成年人以乞讨为业并从中牟利的事情在我国并不罕见, 组织乞讨者利用特殊群体作为行乞的道具, 使这部分人员成为利益驱动下的牺牲者, 过着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生活, 这无疑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这些现状都会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步伐, 延缓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 对特殊人群管理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对特殊人群的管理

特殊人群的管理不仅影响着人民整体生活素质的提高, 也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经济的发展, 不断会有新的群体被归类为“特殊人群”, 究竟对“特殊人群”实施怎样的制度才能更切实有效地保障他们的相关权益, 还需要不断地更新管理措施。当前我国大部分社区管理模式在特殊人群这一块仍然不完善:第一, 对社区的特殊人群信息没有一个整体而详细的统计, 因而在特殊人群的管理上处于被动地位, 不能做到在问题发生前做好预防, 及时地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第二, 对特殊人群照顾不够全面, 对他们的困难不能做到在第一时间解决, 特别是针对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 这也造成了他们无处求助的情况;第三, 国家对特殊人群的相关政策不能及时下达到他们手里, 这样, 有一部分人不能得到应有的照顾;第四, 针对那些边缘人群, 我们对他们没有一个动态的信息掌握, 这也无疑增加了他们再次走入歧途的几率。

三、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对特殊人群的管理

由上可见, 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对于特殊人群的管理并不十分尽人意, 相比较而言, 现在在全国推行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有巨大优势。我们不妨去探究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影响。相对于以前的管理模式, 网格化管理模式对特殊人群有以下优势:一是注重采集弱势群体的信息。针对弱势群体形式多样的特点, 服务团队根据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年迈无儿女等原因, 分类采集信息, 并认真做好数据分析。依托“网格化管理, 组团式服务”工作信息系统完善低保户、困难户网上动态管理, 并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准入和退出机制, 建立健全困难家庭助学、助困、助医等制度, 切实做好结对帮扶。借助网格化信息系统, 及时有效地了解情况、掌握动态、解决问题, 做到随时了解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二是注重解决弱势群体的诉求。根据掌握的信息, 仔细摸清排解他们的服务诉求, 并尽可能地安排责任心强、素质高的党员干部为他们解决难题。网格化管理, 使党员的责任大了, 动力足了, 和群众的心更近了。党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党员成了居民的贴心人, 社区居民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大大增强。三是注重开展网格义工活动, 公共对特殊人群的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通过“夕阳红网格服务队”、“网格专业服务队”每季度开展一次上门服务, 为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针对弱势儿童群体, 定期开展慰问活动, 为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和关爱, 为弱势儿童群体撑起爱的保护伞。四是注重结对帮扶。弱势群众的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各不相同, 服务团队针对各种对象选择适宜的帮助形式, 制定不同的经济发展帮扶措施, 有的给予产业帮扶、有的给予技术指导、有的提供技能扶持, 落实针对性的服务和切实有效的帮扶, 真正达到解弱势群体之困、化弱势群体之难、暖弱势群体之心、惠弱势群体之实的目的。随着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推行, 前文提到的关于对特殊人群管理难的问题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谁家有人失业了, 谁家有人生病了, 谁家老人生活不方便等等, 这些信息仅靠社区工作人员很难掌握全面, 而生活在居民当中的网格员, 将居民的大事小情、意见需求记入民情日记, 将帮扶对子结到网格、志愿服务开到网格, 建立网格基础数据库, 把低保、五保、空巢、残疾等群体纳入数据库之中, 第一时间掌握相关情况。可以通过他们把贫困人群救助政策、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等宣传到居民当中去, 也可以通过他们及社区中的热心居民以志愿服务等方式对特殊人群进行爱心帮扶, 让他们得到及时的关爱, 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总之, 网格化管理在特殊人群管理方面做到了情况全摸清, 问题早预防, 困难及时解决, 从而成了特殊人群的左膀右臂, 大家的贴心衣。

四、探究社区网格化管理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通过走访居民以及请教社区领导及网格管理员得知, 在实施网格化管理之后, 社区工作者的人员配置合理, 以前一个社区只有不到十个人的工作队伍, 要照顾到社区所有老龄人等弱势群体, 可能一个人就要管理100~200人的特殊人群, 这样工作量大, 容易疏漏;现在一个网格管理员负责一个网格里的居民, 对网格里的特殊群体都有详细的了解, 由被动告知转为主动获取, 通过上门交谈等方式把握动态信息, 这样不仅能做到预防, 也能让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防止问题扩大。相比实施网格管理之前的状态, 网格化管理不仅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也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娄成武, 孙萍.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杰, 彭宗政.社区信息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范明林, 张钟女.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6.

小学特殊人群管理制度 篇3

强化特殊人群管控

——XX市特殊人群管理交流发言材料

(2012.05.17)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市委工作安排,我就XX市开展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向各位到会领导作如下汇报,敬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社区矫正和安臵帮教工作

围绕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管控帮教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新方式,狠抓措施制度落实,扎实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党委政府重视,工作网络逐步健全。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一直将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臵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内容,整合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网络。市级建立了以党政领导为组长,司法、公安、法院、检察、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在乡(镇)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站,明确由司法所、派出所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臵的日常工作。建立了以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民警为主体的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臵工作队伍,吸收了一批懂法律、教育、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员 1 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充实了基层工作力量。二是职能部门有序推进,工作机制逐步规范。加强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臵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了XX市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和完善了工作衔接、信息报送、公益劳动、档案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基层司法所建立健全了两类人员的报到登记、建档立卡、走访谈话等衔接程序和工作制度。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展开社区矫正和安臵帮教教育管理工作,定期召开法、检、公、司联络员会议,定期核对矫正台帐,预防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脱管漏管;民政部门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将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中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三无人员”及暂时无就业收入的困难对象,纳入低保、慈善救济等政策范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部门对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实行免费登记、开展职业指导和技术培训,为他们择业创造有利条件等等。三是丰富工作措施,两类重点人员教育管控工作扎实有效。通过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风险测评,落实“严管、普管、宽管”三类管理模式,合理分配管控资源,对严管对象通过手机定位(建设中),进行实时监控,对普管对象严格日常管控工作制度,对宽管对象则实行教育为主、管控为辅的矫正方式让其尽快实现“软着陆”。依托有关民营企业、服务性行业建立安臵帮教基地18个,安臵两类人员52人,对其进行教育培训,帮助解决暂时就业,使他们适应社会环境,顺利回归社会。此外,2 还将帮教工作进一步延伸,定期前往监狱、看守所,对在监服刑人员开展延伸帮教活动,组织服刑人员观看《和美XX》、《青涩记忆》等专题宣传片,赠送法制书籍和生活用品,让他们感受到政府和家乡人民的关怀与温暖。帮教解困范围向家庭延伸,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子女就学、家人就医、居住困难等难题,通过家庭对服刑人员开展教育帮助,争取家庭对开展工作的协助,形成司法、社会、家庭共同帮教的合力。2011年以来,全市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65人,目前在矫265人,其中服从监管、接受帮教、表现较好的约占70%;衔接刑释解教人员227人,目前登记在册的共680人,其中经帮教转化处于稳定状态的占92%,重新犯罪率控制在2%以内,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协调创业资金15万元,资助在监服刑人员子女上学3人。

(二)吸毒人员管理工作

2011年以来,XX市切实加大对吸毒人员特别是流动吸毒人员、吸食合成毒品人员的全面排查,摸清吸毒人员的底数和现状。按照吸毒人员户籍地划分,将在册630名吸毒人员资料分发到各户籍派出所,全面核查登记在册和已录入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数据库的吸毒人员,严格按照“见面排查、见面算数、见面录入”的要求,通过深入社区或家庭,采取与吸毒人员本人、亲属或知情人见面等方法,对已登记在册、已录入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数据库的吸毒人员逐一进行核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一是丰富手段,及时发现新生吸毒人员。全力查找社会面失控吸毒人员,最大限度地提 3 高对吸毒人员的发现能力,通过发布通告敦促吸毒人员主动登记、鼓励群众举报、动员吸毒人员检举揭发、加强对涉毒娱乐场所专项整治等形式,组织力量切实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社会无业人员等吸毒高危人群的排查,最大限度地发现隐性吸毒人员。二是借助载体,深化吸毒人员动态管控。进一步强化信息录入和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数据库维护,切实加强对流动吸毒人员特别是毒情严重地区吸毒人员的管控,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吸毒人员的动态管理能力。对于拒不交代真实身份或提供虚假信息的吸毒人员,通过采集照片、指纹和DNA信息的方式,录入重点管控吸毒人员数据库,进行特别管控。三是整合资源,落实戒毒工作管理措施。落实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戒毒康复场所康复、社区药物维持治疗等措施。对于被认定为吸毒成瘾严重、不具备社区戒毒条件的吸毒人员,按照规定要求,坚决予以强制隔离戒毒并及时投送;对于有固定住所或稳定生活来源、具备社区管理条件的吸毒成瘾人员,依法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对于即将强制隔离戒毒期满符合出所的吸毒人员,责令其进行社区康复,由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戒毒条例》的有关规定,逐一与其签订社区戒毒或社区康复协议书,并严格按照协议书规定进行管理。2011年至今,我市共查获吸毒人员158人,强制隔离戒毒54人;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19人,都已纳入社区戒毒康复;责令社区戒毒145人。

(三)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管理工作

近年来,我市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始终奉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防治并重的工作思路,严格责任措施落实,工作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全市新发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100%得到了治疗,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大幅提高,精神病患者肇事率进一步降低。一是组织机构保障,防治工作有基础。在各乡(镇)成立了精神病防治康复领导小组,各乡镇卫生院均有一名医生负责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每月按时进行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和开展精神疾病预防宣传工作,按要求对乡村医生进行精神病防治知识业务培训,指导乡村医生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年终基本能做到按时上报各种表卡资料。二宣传工作有成效,群众认识有提高。在各乡(镇)设臵了精神病防治知识宣传专栏,加大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各界对精神残疾人给予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保障精神残疾人合法权益,为精神康复者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组织开展了“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大力宣传,使广大群众对残疾人事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的认识,对精神卫生保健知识、心理健康知识有了新的认识,使人们从旧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了解认识精神疾病,正确看待精神病人,支持理解精神病防治工作。三预防工作重排查,治疗工作有创新。组建XX市易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排查和随访管理工作技术指导组,开展了易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排查工作,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精神病防治人员进行培训,深入排查复核。对于精神病康复工作,实行社会化、5 开放式、综合性的管理,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工疗、娱疗、体疗相结合的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法,采取住院治疗、门诊治疗、社区治疗、监护小组管理等多种治疗形式进行康复治疗。至目前,全市建立健康档案纳入系统管理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1261人,规范管理人数1229人,规范管理率97%,服药治疗人数421人(其中免费服药人数312人),治疗显好人数939人,显好率74%,肇事1人,肇事率为0.7‰;有114例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在接受住院治疗(其中38例由XX市民政局救助治疗)。

(四)社会闲散人员管理工作。该类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无相关工作数据。

二、存在的问题

社区矫正和安臵帮教工作:一是管理理念有待改善。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管得住,不出事”上,管的目的主要是防范特殊人群再度造成社会危害,考虑问题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而较少从如何促使两类人员重返社会这一立场考虑。二是思想重视有待提高。少数单位对两类人员管理工作思想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两类人员管理工作放上重要议事日程,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多数乡(镇)两类人员管理工作仅靠司法所、派出所并肩作战,难以抓出成效、抓出成果。三是帮扶措施有待落实。虽然政策规定两类人员可以享受一定的就业援助、创业扶持、生活救助,但是,在执行起来仍然是困难重重。有些援助门槛太高,符合条件者极少;财政资金投入少,有些优惠政策落实 6 有困难;有些优惠政策没有明确的配套措施无法落实。四是宣传教育有待深入。对两类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力度不大,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对两类人员管理工作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未形成对两类人员存有一颗包容之心的社会氛围,或明或暗的社会歧视仍在挤压着两类人员的生存空间,给他们重返社会制造障碍。

吸毒人员管理工作: 一是因城市改造拆迁、机构撤并等原因造成的人户分离情况较为突出,不少吸毒人员居无定所、行踪不定、去向不明,客观上造成涉毒人员管控措施难以落实。二是列管在册的吸毒人员假姓名、假地址较为突出,影响信息录入工作,制约吸毒人员管控。三是吸毒人员现状信息、列管信息更新维护难度大,特别是外来吸毒人员出所后既不回入所前的现居住地,也不回户籍地,造成此类人员现状信息和列管信息难以及时更新维护,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管控难度。

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管理工作:一是部分乡镇卫生院(社区)精防医生更换后,对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不熟悉,工作出现脱节现象,难以持续有效的开展工作;二是个别乡镇(社区)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的工作目的、要求、程序、方法不清楚、不明确,对已纳入管理的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档案资料不齐全,个人健康档案普遍存在缺项漏项的情况,未按规范要求开展随访工作;三是乡镇精防人员紧缺,工作繁杂,任务繁重,加之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对重性 7 精神疾病管理工作投入精力有限。四是精神病患者家属对出院后的社区康复治疗重要性认识不足,病情反复才给患者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就自行停药,不能坚持服药治疗,导致病情复发或病情时好时坏。五是“十二五”期间,彩票公益金康复项目工作结束,贫困精神病患者救助经费无来源,医疗救助工作难以持续开展。

三、下步工作意见

(一)以更新管理理念为动力,从防控型模式向服务型模式转变。如果我们把特殊人群看成是危险人物或潜在的破坏者,对其报以怀疑态度和不信任,从此立场出发的管理模式就必然是防控式的,管理的目的也只是满足管理者的自身需求,而较少会关注特殊人群作为正常社会人的人格需求和生存需求。特殊人群的管理者事实上也是教育者,工作理念决定着他们的未来,要真正把这些特殊人群看作是有用的人,有针对性的提供融入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训练,增进其社会责任感,为其重返社会创造条件,以服务式的柔性管理代替监控式的刚性管理,并以此理念来检讨现行的监管规定和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以此次机构调整充实为契机,形成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合力。将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摆上位臵,纳入综合治理目标考核,作为“一票否决”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特殊人群管理专项组的协调作用,建立联合帮扶工作机制,依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财政、工商、税务等成员单位,形成整体帮扶合力。加大帮扶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特殊人群 8 提供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贷款担保、贴息等服务,对现行社保政策无法有效救济的特殊人群给予必要的救助等。

小学特殊人群管理制度 篇4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对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的工作现状,研究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的特点和要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工作引向深入,近期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当前我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基本状况(一)、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工作

及时制定相关文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机制,落实党的相关要求,积极推广分散式安置,落实安置帮扶政策。

1、建立健全刑释解戒人员各项工作机制

健全监所、公安机关与镇(街)综治中心和安帮办(司法所)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认真做好信息核查反馈工作,服刑人员信息核实反馈率要达到100%。严格按照必接标准,执行必接程序,强化与2323区必接中队的对接与联系。确保“九类”必接对象无一遗漏。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刑释解戒人员信息台帐,成立接送、帮教、管控工作小组,制定接送、帮教、管控工作方案,努力实现“出监(所)接茬无缝对接、安置帮教无一遗漏、异地流动有效管控”。目前必接率在90%以上。

2、突出安置帮教基地优势开展刑释解戒人员安置工作 积极依托“阳光工程”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建设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譬如南关镇的阳光工程基地,有效帮助刑释解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依托“阳光工程”加大对 三无人员”的安置,按照自愿原则,就近安置在过渡性基地,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通过落实优惠政策、资金倾斜等方式鼓励辖区内企业、集体及个体经营者吸收接纳刑释解戒人员。

3、落实各项的帮扶政策进行法制教育

结合市场用工情况,选择刑释解戒人员的培训项目,并将其纳入各级劳动技能培训总体规划。加强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合作,拓宽培训项目,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经费保障水平,做好刑释解戒人员就业工作。按规定落实国家、地方对刑释解戒人员的优惠政策。如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同时做好刑释解戒人员救助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给与最低生活保障;对不生活确有困难的,给予临时救助,解决其临时生活困难问题。

(二)社区矫正对象帮教管理工作

社区矫正人员的接收和管理上,我们严格按照市司法局规定的程序执行。认真贯彻《刑法》、《刑诉法》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在落实管严相济刑事政策、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职能作用,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1.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继续坚持不懈地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把社区矫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定期召开社区矫正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特别是政法各部门要建立有效联系、相互支持、密切协作的联动机制,有效发挥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评范围,对符合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规定的实行一票否决。对成效显著的要给予表彰;要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

工作应急机制,坚持在敏感时期开展对重点监管对象进行监管排查。做好社区矫正人员衔接工作。严格按照“见人见档”标准,把牢入口关。防止社区矫正人员脱漏管和重新犯罪。

2、加强规范化建设

一是规范社区矫正执法行为。照法律规定,依法开展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要细化工作流程,规范社区矫正社会调查、入矫宣告等各工作环节,确保刑罚执行工作的有效规范;二是规范社区矫正执法工作档案。各所按照 号文件要求,完成所有在册社区服刑人员执法档案和工作档案的规范装订工作;三是规范社区矫正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各司法所依托村居的图书室,建立社区教育学习点,为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发放《学习手册》,定期批阅学习内容。依托敬老院等公益事业场所建立社区服务站点,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实行轮班制开展社区公益服务;四是加强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继续抓好社区服刑人员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确保信息的及时全面准确;五是强化基层装备建设。加大对基层司法所的装备建设,利用中央及省级转移支付资金的装备经费为基层司法所配备工作所需的执法记录仪、录音笔、照相机以及作训服、防刺服、警棍等一些基本防护用具,定期开展警用器具使用培训,防范社区服刑人员恶意伤警事件的发生。

3、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

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多方协调,解决基层一线社区矫正工作者力量偏弱的问题。不断加强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加强社区矫正队伍素质建设。认真组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展社区矫正专题业务培训和技能学习。重点强化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责任风险意识,要以依法办事、勇于担当、踏实严谨的工

作作风认真对待社区矫正工作,克服松懈麻痹、敷衍应付思想,努力在积极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主动防范和合法规避执法风险。

(三)实现社区矫正向安置帮教的无缝对接。

一是解除矫正与签订帮教协议同步。矫正期满之日,即由司法所长向解矫人员当面宣读《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在办理解矫手续同时,安排安置帮教小组与解矫对象签订《帮教协议书》,直接纳入安置帮教体系管理。二是个人档案材料移交同步。解矫后,矫正对象身份转变,原有的一套基本材料随之移交,重新建立归正人员一人一卡一档,经过社区矫正后,这部分人员底子清、情况明,建档工作非常顺畅。三是矫正帮教人员衔接同步。建立同一人矫正、同一人帮教的工作机制,实行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与安置帮教责任包办制度,降低帮扶成本,提高帮扶效果。四是管控教育与帮扶救济同步。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有相互借鉴之处,“管控、教育、帮扶、感化”是两者在管理上共通的四部曲,有效避免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司法所工作压力大

在实际工作中,司法所不但承担着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任务,还要承担人民调解、法制宣传、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繁重的工作,同时还要肩负乡镇党委、政府分派的其它中心工作任务。目前,乡区司法所一般是多块牌子、一套班子,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司法所难以承受。

(二)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基层基础建设薄弱,司法行政机关安帮工作经费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安帮工作的开展。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的办公用品、宣传资料、表彰奖励、调查研究和技能培训等都需要必要的经费,对刚刑满释放又面临生活困难的,和在帮教过程中生活面临着困境需要帮扶的释解人

员,没有专项经费,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扶。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发挥主体优势,调动社会力量

1、发挥司法所的主体作用。目前,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是在市司法局的指导下,以乡区司法所为主体开展的。为增强司法所做好两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要把两项工作列入司法所重点考核内容;二是要分层次培训,提高司法员业务水平;三是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不断改善司法所办公条件;四是要配备足够的工作人手。

2、发挥村、区领导小组作用。在乡区、各村成立两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区、村、组三级组织网络经常化模式。同时对小组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工作程序、要求和方法等,既有效开展工作,又能收到较好宣传效果,保证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3、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聘请具有法学高素质的社会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矫正对象和回归人员予以帮教,对社区开展两项工作理论进行研讨等。广泛发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两项工作,为矫正对象和回归人员提供社会辅导、心理矫正、帮助教育、技能培训和临时救助等各项服务。畅通生活补贴和困难救济申领渠道,努力解决好特殊人群及其子女就业、就学、就医、居住、生活等困难。

(二)建立工作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为确保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力争做到“三个建立”。

制定出台《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对帮教工作的性质、档案管理和检查考评等分别做出明确规定。每年初,区党委、区政府与各村、各部门及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将两项工作列为一票否决内容;把“无重新违法犯罪”作为主要考核目标对所各村进行考评;各

村、企事业帮教组织与社区矫正对象及刑释解教人员签订帮教协议书,明确帮教小组、帮教人员和帮教对象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实行奖惩兑现,从而形成区、村、组三级工作责任制,保证全区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层层有责任,帮教对象个个有人管、有人帮局面。

(三)切实解决难题,加大工作力度

小学特殊人群管理制度 篇5

邱县实行“三四五”工作法

积极探索县城主城区特殊人群计生管理与服务新路子

计划生育号称“天下第一难”,而县城主城区的计划生育更是“难中之难”。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邱县实行“三四五”工作法,开创性地探索以下岗职工、无业居民和本县进城务工、经商农民为重点的县城主城区特殊人群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新路子,形成了“纵能延到底,横能扩到边”的一张大网,达到了“联网运作,沟通快捷,运转高效,标本兼治”的预期目标。截止目前,为2268名已婚育龄妇女建立了档案;提供生殖健康检查免费服务1600余人次;免费发放避孕套3000余支,避孕药300余板;有36名已婚育龄妇女采取了结扎、补救等措施。摸清了底数、规范了管理,使“灯下黑”变成了“眼前亮”,并为全县计划生育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率带作用。

一、以“三签订”为责任机制,突出解决“有人管事”问题

针对特殊人群居住分散,从业复杂,流动性强的独特性质,单靠人口计生局一个部门又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经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研究,建立了“三签订”责任 1

机制。一是与迁出地乡镇党委、政府签订责任书,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户籍所在乡镇积极配合,实行“双重负责”;二是与公安、工商、法院、卫生、民政等相关部门签订责任书,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三是与主城区的村委会、居委会签订责任书,构筑网底,实行“基层配合”。

二、以“四管理”为有效载体,突出解决“有事可管”问题

对特殊人群的管理,他们大胆突破了只是简单的“点点豆豆摸底数,连催带赶督普查”生硬呆板的管理模式,而是突出了“以人为本,和谐为上”的主旋律,更加彰显了人文关怀。在具体内容上,突出了四项管理与服务。一是常态管理。实行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同管理、同服务,每月摸底登记,实行月报制度。二是优质服务。我们充分尊重育龄群众,笑脸相迎,热情服务,耐心解答各种咨询,免费提供生殖健康服务和避孕药具。三是排忧解难。采取切实措施,全力为育龄群众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仅今年以来,在他们的协助下,为86户下岗职工办理了城镇低保,实现再就业120余人,发放了一次性特别救助金近三万元。四是依法办事。对于极个别拒不配合管理的“钉子户”,申请司法部门采取了强制措施,足额征收社会抚养费,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维护了法纪的尊严。

三、以“五注重”为基本经验,突出解决“有法成事”问题

特殊人群饮食健康状况调查和分析 篇6

调研背景

当今社会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早在200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达到10.97%。众所周之,老年人由于身体衰老,往往更易受到疾病的侵袭。我国的儿童数量众多,占世界儿童总数的20%,儿童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保障儿童的健康十分重要。因此,对这两类特殊人群来说,饮食健康与他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调研目的

不同的人群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自身的疾病比较多,接触的药物也多。与其单纯地用药物治疗,倒不如在平时饮食中注意调整饮食结构或者在治疗期间配以相应的食疗。通过合理的饮食也能达到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功效。儿童处于身体生长发育期,各项生理功能的完善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有些必须从食物中获取。深入老年公寓、社区、医院等地,了解这两类特殊人群对饮食健康的认识及特殊人群饮食的特殊性。

调研方法

考虑到调研接触的对象多,类群不同,并没有采用常用的调查问卷的形式,而是通过采访老年公寓饮食、医务负责人和老年朋友、社区儿童等人群的方法进行调研。

调研内容

老年人对饮食健康的认识

通过与老年朋友的交谈,他们虽然拥有一定的饮食健康意识,但这种认知相对浅薄,多半是基于生活经验。比如他们知道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宜食用,但是他们大多数不清楚某些食物,比如腌制品含有致癌物不宜过多食用,也不清楚某些食物对于健康有益处,比如多吃胡萝卜对视力有好处。

通过采访公寓负责人了解到,在老人入住前他们会对老人进行相关健康检查。对于身体健康的老人,其膳食以清单口味为主,遵循低糖、低盐、低油的“三低”标准配备饮食。而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特殊人群,营养师又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为他们搭配饮食。

儿童对饮食健康的认识

通过与社区和农村两地儿童的交流,发现这两地儿童对饮食健康的认识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社区里的儿童在这方面的认识相对较多,当被问及他们从何种渠道得知这些信息时,多数通过社区的食品营养宣传,家长的教导等渠道。而农村的儿童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相对欠缺,他们一般认为没有毒害作用,质量好的食品吃下去就是健康的。至于如何吃得更健康科学,如何有针对性低补充营养,他们基本上缺乏认识。而他们也反映农村里很少有这些营养知识的宣传,学校也没有过多在这一领域投入教育。

关于保障儿童饮食健康的特点,我们采访了医院一些医务工作者,从他们那里获得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信息。首先,食物提供了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部分营养物质,家长必须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种类的食物,注重膳食的多样性。其次,虽然食物提供了大量营养物质,但在现代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因此要注意食物来源的安全性。因此,最好提供给孩子天然食物,少吃零食。再次,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三餐有规律,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调研结论及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初步了解了两类特殊人群的饮食健康方面的情况,其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是对饮食健康的认识上,老年人由于出生年代早,其年轻时生活的年代里饮食健康这一相关的问题并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旋律之一,再加上他们目前接受信息的能力有限,对新事物、新观念接受的程度也有局限性,因此,他们大多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相对浅薄,多半是基于生活经验。而儿童的情况恰好相反,他们生活在一个对食品安全、饮食健康空前关注的年代里,肯定会在生活中接触到相关信息,家庭与社会也会时不时、有意无意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因此,他们有这方面的认识。尽管由于年龄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食品安全和饮食健康的认识还是常识性的,相信在他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会了解到更加专业、更加科学的信息。

除了看到调研的成果之外,也要认识到调研本身的局限性。一是调研结果缺乏数据支持。由于没有采用常用的问卷调查形式,因此,没能对问题有一个更加科学严谨的认识,也没能够对调查对象进行进一步分类。二是调研缺乏地域上的普遍性,因为调研仅限于实践活动的所在地,因此,调研结构难以完全推广应用到其他地区。

结语

关爱特殊人群活动策划书 篇7

——关爱特殊人群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关爱残障人士 将爱进行到底

二、活动目的

引起社会和大学生感恩生命的感想,并为大家在学习之余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为大家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感恩社会打下了基石和为同学们展现爱心提供一个平台。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鼓励大学生、青年感恩生命,关注弱势群体,奉献社会。

三、活动时间

四月二十日

四、活动地点和人员

黄石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 14级生物化工班全体同学

五、活动前期准备

1派代表去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其实际情况。

2、策划并制作出关爱特殊人群的宣传标语。

3、发动全体同学积极准备为特殊人群表演节目。

4、为残疾人群准备一些小礼物。

5、准备一些趣味小游戏。

六、活动流程

1、提前将宣传标语制作好。

2、带领全体同学前往黄石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

3、向残障人赠送礼物。

4、为残障人表演节目。

5、与残障人一起做一些游戏。

6、清点人数,返校。

七、活动注意事项

1、一定要对这些智障人士给予充分的尊重。

2、维持良好的纪律,不得喧哗。

八、活动需求经费

300元

湖北理工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14级生物化工班

小学特殊群体关爱制度 篇8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 “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和教育工作,根据教育局的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及片区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依据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实施教育和教学,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平等对待特殊群体学生,以崇高的师德和深深地关爱促进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化解学校“特殊学生”可能引发的各种矛盾,达到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二、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八类“特殊群体学生”的界定:

(1)家庭贫困学生;(2)学习困难学生;(3)单亲及孤儿学生;(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5)留守儿童;(6)随班就读残疾儿童;(7)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学生;(8)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

四、工作要求:

1.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每学期初,各班班主任老师对自己班级全体学生摸底排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八类特殊群体学生特别档案,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完成,并由教务处汇总。

2.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经常找特殊学生个别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和心理动态,了解他们的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做好每次的谈话记录。

3.每月通过学生座谈会及家访等方法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爱和跟踪教育,并记录下教育策略、教育效果、经验与教训,学校将定期组织相关的“班主任交流会”。

4.班主任要经常向任课教师、学生了解特殊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及作业完成等各方面的情况,征求任课教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形成共同关注、教育特殊学生的氛围。

5.班主任要经常与特殊群体学生的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在校表现情况,争取监护人的支持。

6.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要唤起班级全体学生的爱心,让这类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平等的力量,并有计划地帮助残疾学生进行康复训练。

7.实施个性化教育。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在学习方面的特殊要求,通过选课走班制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促进他们的成才和成长。

8.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心理课,或者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心理,构建体现包容、平等、关爱等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用学校的文化感染和塑造学生。

9.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特殊学生家长(监护人)座谈会”,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方法交流,家校共同寻找有效策略。

10.每学期结束时,班主任要对一学期以来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详实的教育案例。

五、完善保障机制:

1.加强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指导特殊群体学生的能力。

小学特殊人群管理制度 篇9

物联网被誉为是继计算机与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化浪潮”, 我国在2010年把它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推进物联网应用已经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1]。新兴技术的发展, 智能设备的引入, 不仅可以方便普通人群, 也能造福特殊人群。特别是近年来特殊教育获得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人们给予特殊人群的生活学习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但同时一项新技术的引入, 特别是应用于特殊人群, 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特殊人群对于物联网应用的认知和需求如何, 哪些物联网应用可以为特殊人群服务, 怎样引入这部分的应用和服务, 对于物联网技术在特殊人群中应用目前的调研和分析材料非常少, 涉猎该领域的同类研究基本空白, 我们希望通过广泛的调研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 探索特殊人群特殊需求和物联网应用之间的关联性和推广相关应用的可行性, 为引导智能技术在特殊人群的应用中发挥作用。

本次调查共投放问卷200份 (含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 , 收回有效问卷189份, 回收率为94.5%;调查区域主要为江苏省的主要城市和部分其他省市城市, 涉及人群和单位包括学校 (含普通学校、特殊学校) , 特教培训中心和相关机构, 企业, 事业单位 (含一所监狱) 等, 具有一定代表性, 基本能代表调研群体的需求和情况。调查问卷设计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问卷调查题目, 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对物联网的了解和认知、普通人群对物联网应用的需求情况、特殊人群对物联网应用的需求情况、如何引入物联网应用, 题型为选择题和问答题;第二部分为物联网技术的相关概念和科普知识, 主要是为了帮助更好的完成本次调查。

2 特殊人群对物联网应用需求的若干问题调查和分析

2.1 对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了解情况

统计显示:37%的人没听说过物联网概念, 20%的人听过但并不了解, “非常了解”或者“精通”物联网概念的人群只占4%。可见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特别是应用到特殊人群方面。

2.2 物联网应用领域的了解情况

在大家了解的物联网应用中, 涉及的各个方面基本平衡, 智慧医疗和交通略有突出, 分别占比28%和18%左右。

2.3 人们的需求与物联网的应用方向

对于人们最希望物联网技术能够在哪些方面展开应用, 调查发现, 人们对特殊学校、超市购物这些设想最感兴趣, 有47%的人首选这一方向, 有18%的受调查者希望可以应用在幼儿园, 有19%的受调查者希望可以应用在老人院。结合前面在建设智慧型城市的过程中人们最希望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方面优先发展物联网技术, 这表明人们希望物联网给自己实实在在的生活带来便利, 能够切实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2.4 理想中最成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

接近一半的选项选择成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将能够给特殊人群无微不至的关怀。这说明, 特殊人群对于物联网应用的展望更体现了他们对于被关爱和被无微不至的照顾的渴求, 新技术的应用作为特殊人群的缺失补偿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和需求。

2.5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特殊人群的最大意义

31%的特殊人群期望物联网新技术的应用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同时46%的人们更希望通过此类应用展现自己, 让社会更加关注他们。

2.6 你认为物联网技术能改变特殊人群的生活吗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约67%的人认为引入了物联网技术可以改变特殊人群的生活, 除了少数特别肯定和否定的情况, 还有约30%的人持观望态度表示不确定。应该说整体看来大家还是比较看好物联网应用对于特殊人群生活的改变。

2.7 如果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人员管理, 方便即时获取各类基本信息, 你觉得:

在物联网应用于人员管理和信息处理方面, 89%的调查人群觉得应该有这方面的需求, 甚至11%的人认为该需求非常强烈。其实, 像国内首次提出并建立的“开放式健康管理服务云平台”[2], 成功构建了集智能健康感知设备和专业健康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型健康管理与服务系统, 采用线上健康云平台和线下实体健康小屋相结合的方式, 让“24小时专业保健医生”走进千家万户, 实现无所不在, 无时不在的智慧健康管理与服务;还有一些物联网技术的养老机构, 实现了高覆盖向智能化、候鸟式管护的发展。这些都突出了人们在人员看护、管理和信息化处理等方面对物联网应用的需求。

2.8 如果给你一套使用物联网的相关服务应用到你的工作中, 您会乐意使用吗?

这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尝试物联网应用带来的改变, 另有45%的人处于犹豫选择中, 剩下22%左右的人还在惧怕新技术的革命。这再一次印证了一项新技术的引入, 特别是应用于特殊人群, 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2.9 贵单位愿意引入物联网应用技术来节约成本吗?

约有50%的单位愿意引入物联网应用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但同时也有10%的单位不愿意尝试新的变革, 另外有约40%的单位暂时还没有考虑相关情况。

2.1 0 如果引入一套适合贵单位实际情况的物联网应用产品,

可以接受的价格范围是?

每项技术的推广使用肯定存在成本价格, 投入产出的对比考量, 对于大多数单位而言只能接受10万元左右, 不超出20万元的经费投入, 特别是一些特殊人群的关爱看护机构, 他们的经费很多来自于政府和社会资助, 可投入有限, 当超出50万元的投入需求基本就没有应用市场了, 这是广大设备厂商和技术支持单位要考虑和关注的问题。

2.1 1 对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产品, 您觉得您最看重什么?

在本项调查中, 调查对象首先关注的是物联网应用的产品功能, 即能满足他们的应用需求, 其次是产品的操作性, 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的产品和服务要简单实用易操作。耐用性、价格、外观、移动性能依次排在后面。

2.1 2 您觉得物联网应用技术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特殊人群?

在物联网应用和特殊人群需求之间寻找对应关系中, 我们发现在特殊人群信息汇总和管理、看护和管理人员的科学规范化、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减轻双方的心理压力等方面大家的期望和渴求最高。虽然物联网应用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它的引入为特殊人群的生活学习打开了另一片天地。

此外,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 物联网的运用前景也相当广泛。如学生和老师可以运用物联网进行感知学习, 降低实践成本, 提高实践经验, 增长见识;也可以足不出户进行在网上采购, 点对点输送能, 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3 物联网应用对于特殊人群的意义和作用

物联网用途极其广泛, 它遍及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智能消防、环境保护、工业监测、环境监测、政府工作、平安家居、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特别是在智能医疗上, 对于行动不方便的患者或老年人, 可以使用各种传感器设备将他们的体征信息 (如血压、血糖、血氧、心电图等) 通过通信设备传输到医院, 医生根据实时情况与监控信息, 对病人寄予个性化的预防与康复跟踪指导, 有效的减少和控制病患的发生和发展。甚至在出现危急情况时, 可以采取必要措施[4]。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未病先防”的科学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物联网技术被广泛使用, 发挥出明显优势。

在亲情畅通渠道方面, 老人通过“智家宝”的“录音”键, 可以实现与子女固定电话、手机的直接联系, 子女可以便捷地接收到来自父母的信息, 并与父母实现语音沟通。在网络环境中, 借助一台连接摄像头的普通电视, 老人还可以通过“智家宝”与远在异地的子女直接视频聊天, 轻松实现“常回家看看, 陪爸爸妈妈聊聊天”的愿望。有了这样的好的切入点, 就可以促进人们对物联网的了解与接触,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天地人物相连相通, 缩短距离, 便利生活。

在智能交通车载网的应用研究上, 当特殊群体突然身体不适时, 不能及时的控制汽车停止或当时正处于高速公路, 可以通过智能驾驶的通信功能向有关部门反应非正常情况而采取应急措施;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人, 设计一种带有导航针的新型登记导航服务牌, 登机牌的RFID记录着乘客的信息, 当手持登记牌的乘客经过一个最近的RFID读出器时, 自动导航系统根据乘客登记口的信息, 结合读出器的位置信息, 自动计算出乘客应该向那个方向走, 并通过无线信息系统将乘客行走的方向显示在登机导航服务牌上[5]。这种人性化的服务对于特殊人群来说是非常方便。

此外, 条形码技术、红外防盗、GPS、远程抄表、物流运输、移动POS、远程防盗、远程电源控制、远程开空调、自动开窗帘、自动灯控等都是物联网应用的雏形[6]。如贴上电子标签的手机因具备钱包功能, 可为特殊人群带来刷手机乘坐轻轨的便利。特殊人群还可以用手机获知贴上二维条形码的羊从出栏到变成羊肉的过程, 还可远程控制装有传感器的冰箱、彩电、空调等家电, 也可远程监控储藏室温度等等。

4 结语

总之, 物联网的出现大大改观了传统的物流、生活模式, 其应用非常广泛,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提高了人们生活的效率和质量。随着物联网技术知识的普及和相关应用的推广, 特殊人群对它的认知不断提高, 需求越来越大;智能医疗、交通、家居、物流、安防等越来越多的针对特殊人群的物联网应用被开发和推广, 国家和社会投入更多关注和支持;我们相信对于特殊人群, 物联网的应用使他们的生活更方便, 也使他们和外部的世界有更多的联系和接触, 融入到广泛的社会大家庭, 他们未来的生活会更好。

摘要:本文在综合利用传统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交流和网络信息技术调查等方式的基础上展开关于特殊人群对物联网应用需求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探索该群体对物联网应用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状况, 并讨论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于特殊人群的意义、作用和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特殊人群,物联网应用,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吴功宜, 吴英.《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年第1版.

[2]金海.家庭物联网应用研究[J].电信科学, 2010.

[3]邵文佳.物联网技术应用展望[J].企业技术开发, 2010, (7) .

[4]许欢.物联网技术在个人生活领域的应用.《安徽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11.

[5]蒋贤维.物联网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12 (12) .

上一篇:幼儿园礼仪教育目标下一篇: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