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和写作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通用6篇)
一、学生缺少观察事物的眼睛,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观察的范本
小学生写不好作文的第一个因素,就是总是觉得自己找不到写作的素材。虽然语文教师觉得学生可以写校园的生活、家庭生活、读书笔记、观影笔记等,他们明明有那么多的素材可以写,怎么还说没有写作的素材呢?实际上小学生觉得没有素材可以写作,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不够多姿多彩,而是他们缺少一双观察事物的眼睛。比如有一名小学生说,她看到了一位婆婆上公交车,要求一名姑娘给婆婆让座,这姑娘没有让座,这婆婆就尝试把姑娘拽离座位,被这姑娘大吼了一顿。学生如果以这样的方法写作文,那么作文一定不够动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哪吒闹海》这篇文章为例,让学生思考,如果要抓住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应该怎样写?学生经过思考,就能了解到要写一个人物外貌特征可以写他的年龄、容貌,身材、举止等。学生理解到应当如何观察事物,在写作的时候,他们的人物塑造才不会平淡无奇,他们描写的事物才不会枯燥呆板。
二、学生缺少必须的语言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相似的文本
部分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认为自己已经认真的`观察过事物了,而且也有自己想法,但是自己在提笔写作的时候,总觉得像“茶壶里倒饺子”,心里有想法,却写不出来。学生不能用学过的语言知识写出作文,是由于他们的汉语语言基础不够的原因,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
比如依然以教师引导学生写小学生看到婆婆上公交车,不仅没被让座还挨骂的事件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参考范文,一边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开始描述。这名学生通过参考范文的描述方式,将之描述为:“在公交车上,一名婆婆从拥挤的人群中第一个冲进来。其实她的年龄看起来并不老,大约是50岁左右的年纪,头发只有略微花白。她的身材微胖,看起来就很有力量,身形也比较矫捷……”教师通过范文,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种词汇、掌握语法表达的方法、学会各种修辞的手法,学生受到长期的训练,语言基础就会变得扎实。
三、学生缺少丰富的想象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文本
部分小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不懂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他们不会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写文章,这使文章写得就像流水帐,缺乏感染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文章,让学生学会在观察事物的基础上想象,然后通过带着感情的描述事情。
比如依然以教师引导那名小学生写婆婆上公交车,不仅没被让座还挨骂的事件为例。这名学生谈到,当事件发生以后,车中的乘客谈到过这位婆婆,说这名婆婆经常在这个时间段上这路公交车,她是这辆公交车的常客。以前,这个婆婆上了车以后,也没有位置,她同样拽一个小姑娘让座,那小姑娘被强行拉离座位以后,委屈得直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九色鹿》这篇文章,让学生用对比的手法描写婆婆两次抢位置的事件。学生通过想象,生动的描写出过去当她成功抢到位置以后,不顾小姑娘的痛苦心安理得的坐着这个位置;而这一次,她同样想抢位置,却没有成功,还被人骂的事件,通过对比,这件事变得更生动。这名小学生写道:“婆婆发现根本没有人支持自己,()只好偃息旗鼓,找个有扶手的位置缩起来,她一边抓着车扶手一边嘴里还嘟嘟囔囔,她说:”现在年青人的素质……“.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大量文本的基础上,借鉴各种写作文方法的优点,学生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大胆的想象,能把作文写得更生动。
四、学生缺少丰富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经典的文本
部分小学生写文章的时候,只顾描写事件,却不懂得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到,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如果能够针对一件事情抒发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就能给这篇文章画龙点睛。如果一篇文章没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它只是各种事件的描述,那么它只是事件的记录,而不是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提炼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有思想深度的文章。
依然以小学教师引导学生写婆婆上公交车,不仅没被让座还挨骂的事件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自己有什么想法?能不能用精炼的语句描述自己对整件事情的想法?这名学生参考了大量的范文以后,觉得鲁迅的文章似乎非常能表达思想深度,最后他决定借鉴《论雷峰塔的倒塌》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给文章作结语:
这名婆婆口口声声说年青人没有素质,她又何尝想过自己有没有素质?她难道不知道,当她把人家小姑娘拽下位置,让小姑娘哭的时候,就会有不能把别人拽下位置,还被人骂的那一天吗?
这名学生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使整篇文章的思想高度被提升。
【结语】
从教学现状看,语文阅读学习效率是比较低下的。部分学生缺乏对文本阅读的兴趣,普遍认为难度较大。这其中存在多种原因,比较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僵化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语文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指向特定的阅读教学目标,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最终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式[1]。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只考虑“教”而不考虑“学”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僵化,即老师按预定目标,以考试合格为最终目的所进行的文本内容的讲解、分析,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意识地实现既定目标。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学情景,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在台下洗耳恭听,埋头笔记,学生对于无法自主参加的课堂知识讲说过程就会注意力减退,精神疲乏,长此以往便逐渐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这种讲读方式是目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常年呈现低效率状态的主要原因[2]。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新课标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仍有一些教师由于多年固有的教学模式和习惯经验,在语文阅读授课时仍然采取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讲解,使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师生交流互动。阅读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具有个性和自主性的过程。传统教学中单方面进行讲授的形式,不具有调动学生思维的条件,而对学生自主思考的局限,会逐渐使学生失去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即是学生在长期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的一种积极求知的良好心理状态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这种心理状态的保护,将会影响学生长期的阅读效果。
二、教师教学技能欠缺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部分教师教学技能欠缺,是造成阅读教学低效的原因。教师技能的欠缺方面包罗万象,现简单列举一二。
譬如多媒体运用是否得当,是教师教学素质高低的一个表现。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教师在课上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在阅读课上常常把《水浒传》电视剧的片段运用多媒体设备放给学生看。这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但容易沉迷于故事情节中。由于小学生自制力不够强,情绪不能很快地稳定下来并进入学习状态,反而容易影响之后的课堂学习效果。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唱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以期学生能更快进入课堂角色,而孩子们在热烈的气氛中,似乎更难安定下来,无法真正进入到阅读意境中体会文本的精妙之处。有些教师在讲述描写景物的散文时,常常运用优美的图片,每读一段文字,便在多媒体视频上展现出一幅相应的画面,意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殊不知这些优美的图片恰恰过于直观,影响了学生对文本丰富的想象,不利于学生对文字审美的认知。过度频繁地使用多媒体不仅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反而会限制文本解读。
对文本阅读过度延伸是在阅读课堂中比较常见的教师技能问题,在“大语文观"、“用教材教”等新理念的引领下,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应运而生,并广泛流行。它使语文课变得灵动而丰富,扩大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深度,锻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3]。可是,教师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有失偏颇。最常见就是阅读教学的盲目拓展。
例如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神奇的克隆》一文。这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运用了举例子的写作方法。文本通过列举植物以压条、嫁接培育后代的方法解释克隆的概念,使文本中难于理解的克隆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一些教师在对这篇文章的讲解中,却更多地关注科学术语和相关知识的介绍。比如在课堂上过多讨论柳树是怎样抽条的,马铃薯是怎样切块繁殖的,对克隆技术怎样更多地造福人类进行思考等。经过随机对郑州市金水区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普遍反映非常偏爱这篇课文,对精彩的段落可以熟练复述甚至可以背诵,可是当询问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时(即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大部分学生回答错误,有的回答说是记叙文,有的根本不知道问的是什么。这说明学生虽然对文本的兴趣很浓厚,但缺乏对文本阅读的思考,从侧面反映了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本身的学习引导不够,使得语文阅读分析课变成了精彩的科学知识普及课,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文体和写作方法都不甚了解,对克隆的相关知识却记忆深刻,但针对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是低效的。
教学设计中,教师如果偏离文本,语文阅读课就很容易成为科学、品德或人文思想的启蒙课等。新课程提出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强调突出语文教学特质:注重语言积累、理解和运用;注重情感熏陶。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抓手,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也符合新课程对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的要求[4]。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由于过渡关注文本的具体内容,而忽略了语文性,忽略了对最基本的语言文字、文章结构、文章素材运用的深入感受。
三、过度关注对阅读的应试指导
由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相对应的教学评价单一,即语文考核使用标准答案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测试,教师授业能力同样以学生成绩定论[5]。这种教学评价模式使得教师更多地关注应试指导,课堂上以讲读为重心,在教学评价上以单一的标准答案为依据,这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常常以背诵固定答案作为学习主要方式,学生与教师缺乏交流与思考。一些教师由于迫于课时安排和应试教育的压力,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急于要求学生反馈预设问题的标准答案,迫使学生跟着自己的预设思路走。我们发现,一篇比较长的课文,教师在课上安排的诵读时间非常有限,只能让大部分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初步感知,就开始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在课文的理解上出现主题理解错误或张冠李戴的情景便不足为奇。课堂上不给予学生足够的诵读和思考的时间,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分析讨论时间,这是有悖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事实上,教学有无效率,并不是指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或告诉了多少标准答案,如果学生只能机械地背诵教师的答案在应试中也能获取一些短期收益,可能得到相对不错的分数,但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长远观点来看,这种教学行为是比较低效的。
四、教师对学生基本学情的掌握不准确
已有知识、人文素养、社会背景、风俗观念和生活习惯的积累是在阅读教学中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有学者把已具备的原有认识称为“前理解”。“前理解”理论对我们理解语文阅读教学有极大帮助。语言学习者所获得的全部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前理解”,在赋予阅读者理解文章的同时,也限定了它所理解的范围、深度和指向[6]。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考虑学生的“前理解”,这体现了学生现在所具备的能力,达到帮助学生的目的。
曾经有个学生对《你必须把鱼放掉》课文感到很迷惑,无法完全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描写了汤姆父子在月夜到湖中小岛垂钓的故事,儿子钓到一条大鲈鱼,由于还没允许钓鱼的时间,父亲让儿子把鱼放掉。全文了一个人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为主题的一个动人故事,课文的题目是文中父亲对儿子汤姆说的一句话,以此为题而统领了全篇。课文的描写层次分明,叙事很清楚。可这个在阅读上可以达到平均水平的孩子,在课文本身的理解上却存在困难。经过仔细沟通交流,才发现原来绊住孩子的竟是对人文知识和背景知识积累的欠缺。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让小汤姆把鱼放掉?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为什么到12点才能钓鱼呢?这是哪里的规定,有什么缘由吗?当我把他的疑惑解释清楚,小家伙豁然开朗。这里涉及了许多人文背景的知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却没能意识到,以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打了折扣。
在班级范围内学生的阅读的能力处在各个不同的层次,同时在智力、个性、知识背景上也有很大差异,在阅读时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程度的理解,教师如果对这些情况掌握得比较粗陋,就会削弱阅读教学的效果。
以上是我们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低效现象的分析,这些现象有可能导致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低下,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愿意主动深入思考,阅读时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不利于阅读记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长期不良的阅读习惯养成后,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对低效的教学现象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才能逐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才能使更多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受益。
摘要: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但现实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效率低下。文章分析了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低下的原因。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教学低效
参考文献
[1]郑霄霞.当代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和走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1.
[2]孔凡成.上下文教学观与“游离文本”现象[J].语文建设,2007(12):22-24.
[3]张先明.关于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0:12-13.
[4]庄亚芳.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D].江苏: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4.
[5]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5:35.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低效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86-02
一、学生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分析
1.教学目标存在误区
现在小学语文教师中普遍将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作为写作教学的首要目标,具有较重的文化倾向。比如教师在出题的过程中,总是过分强调立意的深度和意义,而且教师往往将思路的独特性、布局的严谨性和表达的新颖性作为定性评价学生作文的重要指标,如果学生的在这几方面没有较突出的特色,那么这样的作文将被评为一般性的作文。教师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小学生处于写作的初级阶段,写作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所以,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评价得到的作文,成绩在90分以上(百分制)的学生或者为优秀(优、良、中、差)或者A等(A、B、C、D)的学生仅占据了学生总数的10%,而成绩在70分或者获得良或B等以下的学生占据了学生总数的72.7%。不正确的教学目标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低下。除此之外,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片面的重视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而对于学生的真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往往被忽略。这样“程式化”的培养方式,会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学生主体的意识,而主观的进行教学,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
2.教学内容的误区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误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科学主义的倾向。作文的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的情感和技能的培养。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片面的重视教授学生写作的各种文体和技法,将写作的教学当成是对学生一种实际技能的训练,将教学内容程式化。教师往往根据作文中所涉及到的文体的特点,研究一般式的套路教授学生,并在一般式的基础上进行衍生和变化。这样的科学主义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上是受到批判的,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面对应试的压力,总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彷徨,最终在教学中受到科学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这也是在“程式化训练”下形成的教学思想,倡导作文的主体意识。而这样的教学思想往往是理论呼声较高,而实际上由于应试的压力实践较少。最后,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将作文的过程简单的理解为“写”作文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在动笔之前的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的过程和在写作完成之后对作文的修改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也只是重视写的过程,而忽略了写作之前和之后的关键步骤,养成这样的写作习惯,学生的写作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3.教学方式的误区
作文的写作过程是一项学生感性感知和理性思考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性感知和理性思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作文的布置环节到作文的讲评会和指导,都是在以理性的点拨为主,这阻碍了学生感性思维的提高。此外,作文本身是一项个性化的语言活动,因此,学生的水平也会参差不齐。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个别辅导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都是以集体教学为主,个别的加以辅导。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小学生低效问题的教学策略
1.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包括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性思维的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还应提高学生直觉领悟能力。例如,以作文题目“第一次_____”来说,在教师对作文题目进行讲解时,不应只强调作文中所用到的写作技能,而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第一次经历某件事情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内心的活动。学生在进行这样的思考和回忆之后对这个作文题目将会产生更大的兴趣,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发挥。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针对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进行单独的辅导。
2.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选择性学习的过程,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的过程。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这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的引导。例如在习作课上,老师布置了三个作文题目供学生选择:《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我的同桌》。某个学生开始选择《我的妈妈》,在动笔之后,他就写不下去了,于是他又改为写《我的爸爸》,但是在写了一部分之后又写不下去了,最后改为《我的同桌》,但是仍遇到同样的问题,这在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发挥其辅导作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写《我的妈妈》,就指导学生想一想打算写妈妈哪些方面?哪件事最让你感动?由此告诉学生写人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典型来写,才能使人信服,活灵活现。最能说明人物思想品质并以此表现世事道理的事物,就属于典型实力事例。“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典型事例,看似平凡却包含着人物不平凡品质的小事也是典型事例。塑造典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某一种事理,所以,塑造典型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不能无中生有,捕风捉影。
3.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小学生仍处于成长和学习的主要阶段,所以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思维往往不同于成年人。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应适应小学生的能力水平,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例如在评价“描写秋天”这篇作文时,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为主,辅以学生自评和互评。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总结
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应对小学生写作教学水平的提升提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改正,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耀武.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3,(12):40-41.
新旧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是截然不同的,旧课程强调以“课堂、学生和书本”为中心,教学手段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被动地学,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新课程特别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为了与中学数学同步,做了大量的调整,新增了“统计与概率”,和“空间与图形”等知识点,将应用题教学融入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宗旨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通过这次网络培训学习,对教学的生成性、教学的无效和低效及成因有了新的理解,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的低效甚至无效行为,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今天反思起来,真是令人痛心。其主要体现在:
一、没有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认识不够。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四维目标,从过去的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双基能力转变为强调培养学生的四基能力,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感受和基本体验。而我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由于时间或其它方面的原因,没有去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教的年级是属于哪个教学段,它的整体要求是什么,教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何种程度,心中漠然不清,有时讲得过多过深,学生听不懂,做不来作业题,教学低效情况便不时出现。如在教”统计与概率”时,新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分层编排,一直到六年级,各教学段的要求不同,培养目标有别,然而我在教六年级的扇形统计图时,从学生统计几届奥运会各国金牌数后,先出示了统计表,学生容易接受,但对后面的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探究中,各国所占金牌总数的比例,要求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我重点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扇形统计图和画扇形统计图,并且讲了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及怎么表示,一堂课用去了大部分时间,结果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知识还是不清楚,课后听评课的老师,指出此点,原来问题出现在对 1 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不清楚,本节课其实只要求学生掌握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就够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如何绘制扇形统计图,结果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又没有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事倍功半,当然不可避免出现教学低效和无效的行为。
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阶段性不能得到合理体现。
数学课程的内容呈现首先是按照学段目标来划分的,如对“数的认识”教学,教材上先教整数,然后呈现小数,最后是分数及百分数。这种分层递进的法则有很强的科学性,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循序渐进,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可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去整体衡量,只管完成教学内容,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就没有学好,就盲目教学生学亿以内的数的认识,整数的计数单位还没弄明白,就去教小数的计数单位和分数单位,不符合阶段性认知原则,如教学生学小数的乘法时,我直接教给学生小学乘法的法则,如何乘,最后如何确定小学点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结果花了很多节课的时间,学生还是做不来,举个简单例子:算3.26×4.5中,教学生先按整数算326×45=14670,最后教学生在积的末尾从右往左数三位点上小学点得到3.26×4.5=14.670=14.67,结果我再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学生不知道,原来先教两个数学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因数也扩大(或缩小)几倍,积怎么变化,即因数的变化和积的变化关系,没搞清楚,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阶段性不明确,造成了我在教学中教学行为低效和无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起来相当困难。
三、教学准备不充分,学生学无方向。
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特别是备课,要求要充分了解学生,熟透教材,把握教材标准的整体目标要求,选用合理的教学资源及生成有用的教学资源。可是,在我的实际教学准备环节中,往往没有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情况,不进行学情分析,对课本,练习册和教具及多媒体教学等有效的教学手段,不做好充分准备,有时根本就没有考虑用,2 走进课堂还不明白我这节课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特别严重。如教平移和旋转的内容时,忽视对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的布置,上课时,学生按书上方法做,不现实,学起来很困难,教师和学生都应准备如方格纸和平移类物体作为依托,具体来移一移,旋转一下,从中感悟平移和旋转的基本特点和奥妙,由具休形象思维自然过度到抽象逻辑思维,学生对一节课将学到什么不清楚,下一节课学什么也没有数。这样下来,一节课或者一学段盲然,教学行为又出现低效和无效现象。
四、注重教师个人讲授,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但有形式上差别,还有质的不同。教师教学中的绝对主体地位被打破,学生在其中扮演了主休作用的角色,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是一个合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可是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理念在作祟,只管个人讲授,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接受水平。特别是在教“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只注重教给学生解题的常用方法,没有组织学生对问题的过多探究。动手操作,对一些问题的变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缺乏灵合多变的方法指导。考试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就很明显,效果差。
五、过于注重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形式教条,缺乏对课堂活动的合理组织和掌控。
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还是过于强调形式主义,忽视教学“质”的提升。教学中我和诸多教师一样,有点追求“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形式,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立马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活动,可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学生真的讨论了吗,讨论的是不是这个问题呢,讨论场面很热烈,对于实质性问题有时不着边际,问题讨论不彻底、不充分,教师对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没有合理的作答。要么过于放手,缺乏掌控,要么过于牵着学生走,束缚学生思维,没有做到讨论问题有的放矢,一堂课时间完了,内容还没有进行多少,往往不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的结构关系,不能融解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错”,教学结构不严谨,出现行为低效和无效现象。
六、教学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即时性。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行为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我可能过于注重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过程的评价。教学过程之中,我和别的老师一样,偏重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否正确,特别是选择性题,学生只回答对或错,不需回答理由,没有去深挖“为什么”,作业题一是练习册,二主要是课本习题,批改时,只注重了结果,三是看考试成绩,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面临的问题,我在教学之中,特别是作业题的批改,平常忽视及时性原则,有时几天还没给学生批改,后面即或是讲评了,还是低效。有时还出现无效性行为。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低效现象,本文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剖析,探讨了小学英语课堂低效教学活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供*4启示,从而进一步增强英语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理念的认识。
【关键词】低效 有效 的 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阵地。随着我省小学英语教学的全面展开,英语教学初步走向正规,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趋势。但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实质上偏离课改理念的教学行为应运而生。走进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英语课堂教学或局部或整体都存在着一定的低效现象。
教学效率有高有低,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人人所追求的,人们常会用“高效”“实效”来表示,反之,无效的课堂教学似乎不大存在,但低效的现象却是屡见不鲜。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堪称为是有效的呢?所谓“有效”,从学生层面上看,“评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换言之,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又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1](薛法根,2007)从教师层面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有专家指出,评价一堂课的有效性是要经常反问自己:教学过程中哪些活动效果好,哪些不好?为什么?哪些内容设计的符合交际原则,有信息差?我提供给学生支架了吗?活动设计的是否有梯度?等等。
现在笔者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身边老师们和自己的常态实践课,发现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很多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剖析成因,提出对策,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支撑下,逐步掌握相应的策略或技术,从而不断增强英语教学的实效性是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提高的一项重要基本功[3]。因此本文就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几种低效的活动设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并提供了改进的对策。
一、学习支架缺乏症及处方
普利斯里(Pressly, 1996)等人对“支架”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体现“用语言去学”和“学会用语言”的新课标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常见的语言情景中,借助外来的支持(教师提供的词句框架、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等),通过听说读写等途径去感受和学习语言,获得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
学习支架对学生的学习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支架能够提供学生在面对较为复杂的表达时的拐杖,离开了学习支架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习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3)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4)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症状】 内容:PEP教材六年级上册UNIT 5 What does she do? 第三课时
教师A先介绍了一下影视明星周迅:She‟s an actress.She lives in Hong Kong.She goes to work by plane.然后就在大屏幕上呈现一幅贝克汉姆的头像,让学生去做Pairwork。两分钟操练时学生无目的的在那里乱说,消磨时间,反馈时的情况是学生所问的问题五花八门。
【把脉】 1.教师没有先教Beckham的读音,学生不会读,在反馈时说不上来;
2.在示范周迅的例子时未出现文本,只停留在了口头上的描述;
3.教师没有给学生一个学习支架,没能让学生在支架上建构语言。【处方】 教师要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搭起支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给予学生一定的语言支架,使学生能煮有米之炊,即言之有物。我建议可作如下修改:先呈现周迅图片,教师看图示范提问,接着把关于职业、居住地、上班方式等句子在学生回答完后出现;再让学生模仿教师就“周迅”这幅图互相提问,教师检查主要的对话句型;然后呈现Beckham的图片,先教学生会读这个名字,再把一些特殊疑问词(What/When/How)给学生,这些疑问词就是一个支架,让学生围绕所给的支架去发挥,去创造对话。这样,有了教师语言支架的“搀” “扶” “放”,学生才会运用语言来交流,我们的设计才具有有效性。
二、思维定势症及处方
何所谓“思维定势”呢?即当我们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原来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习惯影响。这些习惯常常带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指令性,自动地、不假思索地干扰甚至决定人们的思维样式,这种带有规律性的思维习惯就是思维定势。【症状】
1、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英语口语进行教学是创设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长期使用一些固定的口语而又不加以灵活运用,容易形成学生思维定势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不少教师喜欢每堂课一开始用“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等向学生问好,然后紧接着问“How are you today?”学生脱口而出:“Fine,thank you.And you?” 有一次,一位老师一开始就问学生:“How are you,boys and girls?”学生竟个个目瞪口呆,无言以对。事实上,这个句型几乎天天说,岂料说的顺序一经改变竟造成了以上的尴尬场面。
2.例如教四年级pep4 unit 3 Is this your skirt? A部分过程中,根据新授服装词语的呈现,联系Let‟s do 部分一一呈现书上Let‟s do的教材文本,并请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Put on your T-shirt./Hang up your skirt./Take off your jacket./Fold your dress./Wash your shirt./Put away your sweater.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的热身环节中我几度播放磁带带领学生边说边做动作。后来一次课前,我自己指令:Put on your jacket….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一些学生嚷嚷:No,no!应该是Put on your T-shirt.!惭愧啊!我之前的教学使部分学生误以为 Put on 只能与T-shirt匹配,Hang up只能与skirt 匹配等。【把脉】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
1.症状1中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长期不变的机械式的问答达成了一种默契,造成了思维的定势,使其对所学语言的感悟不够深刻,运用不够灵活。
2.症状2中教师在教学时直接搬用教材照本宣读,没有激活文本。教师教学的思维定势阻碍了孩子们思维的开放性,限制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将孩子的联想囿于狭小的空间内,使之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思维障碍。
【处方】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思维,从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式去考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让课改形势下的课堂呈现出新颖的活力。
1.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一式三变”,丰富语言;教育学生克服“从众心理”,自主思考。在症状1中,教师应充分利用free talk 环节,联系旧知经常变化句子形式、句子内容提问学生,不至于使学生机械应答,教学接近无效。教师可以随机抽问学生,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free talk 可以设计为:1)先利用数字转盘随机根据学号抽查学生;2)师问一生How old are you ? 3)该生回答后教师马上转问其他学生How old is he? /I am 18 years older than …Guess!How old is Miss Li?4)给回答对的学生马上做出小奖励, 5)同上类似提问:How heavy are you ? How tall are you ? How are you ,today? 这样,学生们的思维处于警戒状态,能认真倾听并独立思考问题。
2.教师在教材处理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触类旁通;培养学生融会贯通,活学善用,扩散思维。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丰富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因素及材料,进行有效训练,抓住教材中的“扩点”,进行补充、延伸,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训练。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者在教学时要教育学生善于使已有知识进入“流通领域”能聚合、能分解,能举一反三,随意听从“调令”。
症状2可以用以下教学策略调整:教师把这六个动词(Put on …Hang up…Take off…Fold…Wash…Put away…)竖竖地列在黑板一边,旁边相应地用简笔画表示出该动词的意思。在教学每一个服装单词时,教师指令把这些动作都做一遍,如:1.Put on your T-shirt./Hang up your T-shirt./Take off your T-shirt./Fold your T-shirt./Wash your T-shirt./Put away your T-shirt.2.Put on your sweater./Hang up your sweater./Take off your sweater./Fold your sweater./Wash your sweater./Put away your sweater.3….这样,该名词通过六次滚动强化了,动词也丰富有变化,学生能更好地区别动词之间的含义,教学不呆板,学生思维也活跃了。因为这些动词大多都是首次出现,学生既要读会新授的服装词,又要读这些,那困难太大。所以新授时,可以由教师主导指令动作。等课过一半,可以试着让学生指令。六六三十六遍,学生可谓不熟也难。最后再让学生扩展用这些动词去说些句子,如:Put on you glasses/Put away your schoolbag./Wash the hands.etc.实践证明,本学期在教学时用以上策略效果明显高于前一届,学生根本不会出现机械故障。如此教学让学生冲破了精神的枷锁,突破了思维的定势,给他们以自由空间;使他们增加旧知识结构的可利用性和条理性,实实在在地垒筑创新思维的支点,促进思维出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优化趋势,使学生从小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三、信息差缺乏症及处方
信息差是人们对事物或人了解、知晓的程度上存在的差距。人们之间进行谈话交流,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谈话双方之间存在信息差,彼此都想了解对方的信息,从而产生了交流的愿望和想法。英语教学也一样,要想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意义的会话交流,就必须在会话双方之间制造信息差,使他们产生想从对方了解有关信息的迫切愿望和需求,产生开口说英语的动机。有了信息差,会话才是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这样,学生才愿意开口讲英语,才能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症状】1.在英语课堂活动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问早已熟知的学生:What‟s your name?甚至还经常会明知故问:Li Ling, what‟s your name? 2.在学习书、铅笔等等的单词时,有的教师直接从学生课桌上拿拿起书、铅笔卡片问该生:Is this your…?[4]
【把脉】这些就是典型的缺乏信息的交际活动。它不符合学习的规律,是一种假交际。这种交际形式用在操练语言环节是可以的,因为操练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音、语调及句式结构。但在运用环节如果仍然“明知故问”就失去了交际运用的实效性。
【处方】1.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蒙上眼睛,对被摸到的人问:What’s your name? 让被摸到者回答。也可以创设采访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型、爱好等特点为自己重起名字,如:潘长江、姚明、小沈阳等。这样师生、同学之间产生了信息差,互不知道对方,再问What’s your name? 时就饶有兴趣,并且eager to know了[4]。2.教师在课前悄悄收集部分学生的学习用品。然后出示,可以由师生、生生之间询问:Is this your„? 这种交际就真实有效,学生也乐于提问,参与热情高。
四、层次梯度缺乏症及处方
所谓层次与梯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能做到由易而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或语言技能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天地。在设计和指导教学活动时,教师如果能树立教学活动的梯度意识,可以使活动环节循序渐进、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教学环节层层紧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不断的期待。
【症状】 PEP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 4 My home(Part B Let‟s talk).教师A是这样进行Where are the keys?新授课设计的: Step1: 出示一张房间的图片,T:What can you see? S:I can see a …(用时6分钟左右,教师不断强调单词的单复数形式,纠正错误)T:Where are they? S:They are on/in/under… T:Are they on/in/under the…? S: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Step 2.Chant:
Table, table, are they on the table? No, no.No, they aren‟t.Sofa, sofa, are they under the sofa? Yes, yes.Yes, they are.Step3: Pair work.重新出示那张房间的图片,让学生还是就 “Are they…?”句型问答。
Step4: 出示一张雷同的房间图片,师说:I‟m looking for my umbrella.Can you help me? 要求学生仍用 “Are they…?”句型来做问答练习。然后教师一一检查。【把脉】
1.教师设计的这四大环节几乎都是平行的、并列的,都是围绕 “Are they…?”句型来操练的,没有梯度,没有层层递进,更没有内容的叠加成分。
2.“What can you see?”这句话练习的时间过多,仅限于那幅画。其实教室里的东 西有很多都可以来回答What can you see ?的,教师并未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语言材料受到限制,使学生缺少学习的期望与新奇感,更不用说思维的开拓了。【处方】
把握活动梯度,促进思维发展。教学活动的设计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机械模仿到趣味操练,再到巩固练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逐步把以课本为中心的练习活动向以生活为中心的活动转化,充分体现出从“不会到会”这一学习过程。
设计参考建议:
场景一:一个孩子和一个母亲在参观邻居新家的家居摆放,输入要新授句型 “What can you see? Where are the …? Are they in/on/under…?”等;
场景二:孩子和母亲在谈论自己搬新家时的家居摆放,可提供给学生一些支架性的语句,让学生模拟两个角色对话。
场景三:妈妈出差了,落下了某两样东西,打电话问孩子东西放在哪儿了,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创编对话。
有效教学活动设计是每位教师完美课堂的追求;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本文所研究的一些低效的教学设计是我们常态课中经常碰到的,笔者把它们点出来,给大家和自己在今后的设计中有所启示,我们平常应多问自己一个“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有效吗?”问题,应不断实践、思辨、提升,力图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5]让课堂再现勃勃生机!
结束语
有层次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应该是完整的、有序的、符合学生信息加工过程的一系列的活动的组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经历对新内容的注意、预期、提取相应的旧知到工作记忆、选择性知觉感受新知、对新知进行编码、反应、强化巩固、提示提取一系列的内部过程。因此,为了使教学活动支持小学生相对应的学习阶段,教学过程必须包含有:引起学生注意、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或先决的旧知、呈现要刺激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供学习指导、给学生反应的时间和空间、并对学生的反应给予评价反馈,提供与学生生活和态度相贴近的多种情境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保持和迁移等八个环节。
然而,有效的小学英语课堂包括的因素很多,有些内容是动态变化的,绝非按部就班可以解决,有些步骤可能要重复几遍才能进入到下一步,或者学生接收信息的程度可能已经到达某个程度,这时教学就可以以更高一级的活动为基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教学活动以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薛法根课堂教学有效性,福建教育杂志论坛,2007年8月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低效
【中图分类号】H319
在英语学科的教学标准中对初中英语学生所要达到的阅读目标进行了规定,要使学生能够有十五万以上的积累量,要掌握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英语信息内容的获取、处理、分析以及对问题的解決能力,因此,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目前我国的初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非常严重,尤其是阅读教学的低效化,所以我们需要对造成初中阅读教学低效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决低效问题进行探究。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低效化的原因
(一)阅读教学中对词汇的教学缺乏创意
正如每一座大厦的建造需要从一砖一瓦打好基石开始,英语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从最基本的机会知识的掌握、运用开始。但是目前在初中的阅读英语教学中依然采用先让学生听磁带录音,然后教师再对英语词汇进行讲解,再次就是学生对词汇以及教师讲解的知识进行记忆,最后教师对单词通过听写的方式进行检验,这样的词汇教学方式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掌握住单词,但是却不能够在英语语句或者是文章中去灵活的运用,而且很容易导致对单词记忆的混淆。
(二)英语课堂缺乏师生互动
当今的教学应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教师起到引领的作用,所以,课堂的互动是十分的必要的。但是,在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却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味的讲解,却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的去思考,让学生发挥他们应该具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缺乏对英语的文化背景教育
由于受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行为、思维习惯、文化习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不能够用我国的思维方式去对待西方的思维方式,也就会导致在英语的阅读中出现一些问题,阻碍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理解,而目前我国初中阅读教学中过渡的重视阅读教学中语法等的教育,却忽视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所以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以及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初中阅读教学高效化的策略
(一)创新初中阅读教学中对词汇的教学方式
学生能够熟练的灵活的掌握大量的词汇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达到这些课程标准的目的,让学生掌握住词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第一,利用情景教学法,把词汇教学与日常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把词汇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加的便于理解与灵活运用,也会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通过英语对话强化词汇的运用教学。比如在初一的英语第一单元中对于一些文具单词的学习时,就可以让同学用英语较少一下自己的文具有哪些,通过小组对话提问别的同学的文具等等,让学生体味单词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
(二)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互动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避免师生之间的、生生之间的不互动现状,要加强小组之间的讨论与探究,通过集体合作完成老师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要根据每一节课的课程目标,确定出合理的和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提问问题,加深学生的记忆与学习,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室还可以通过英语话剧表演或者是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对英语文化背景的教学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英语阅读之中更好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就要让学生有掌握一定的地方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等去理解文章。在一般的学科中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但是在英语的教学中也应该增加文化意识目标,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分析出相应的文化背景,然后要介绍给同学们,这样就会加深对英语的认识,同时这种对西方礼仪以及文化等的学习也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而在愉快的氛围之中完成初中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所在,提高对阅读教学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教学的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让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的活跃,让学生实现语言技能与人生智慧的双成长与共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晓武.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应试对策[J]. 考试(初中版). 2002(05)
【小学阅读和写作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推荐阅读: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04
初中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策略09-10
探讨阅读和写作结合教学的方法10-29
词汇、阅读和写作教学之我见10-29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06-25
初中英语阅读课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1
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教材06-30
小学六年级阅读及作文05-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