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试卷分析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生物试卷分析(精选7篇)

高三生物试卷分析 篇1

2014-3-05 一.试卷分析

1.题量:选择题共36分,1-6题,每题6分;29—32题为简答题,共39分;满分9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是以理科综合的形式进行考考查。

2.试题难易程度: 考查的难度附合高考考纲的要求。基础题占多数, 少数为能力题。

3.考查目的:试卷注重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情况,能够从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题中反映出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

4.考查的内容;①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②生物体中的化合物;③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④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⑤植物体中生长素的生理作用;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⑦考查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⑧生物的遗传规律; ⑨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⑩基因工程;

二.成绩分析

1.我所教的三个班级中有两班属于属于平行班,有一个班是特长班,此班的学生中有学美术的,有学音乐的,有学体育的,还有学书法的,组成情况有点复杂,并且基础较差,所以在成绩跟所有班级都有一定差距的。但从各班成绩来看,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2.全年级最高分为72分,最低分为6分,反映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分析不同层次的学生卷面得分情况,反映出考分在60分以上的学生,无论基础题还是能力题都掌握的较好,得分较高。考分在35—60之间的学生,能力题得分较少,考分在30分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能力题无从下手,甚至不做。

4、学生的答题情况:6个选择题的得分率比非选择题的得分率要低,且选择题第4、5、6三题的正确率最低,第2题的正确率是最高的。非选择题中第30题考查生物的遗传规律,此题得分率最低。非选择题中第32题的得分率是非选择题中最高的,说明学生对必修三的内容较易理解和运用。从本卷学生答题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以及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训练不够,另外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所有针对此情况我下一步的复习方向是进一步夯实基础,多做练习题,并且选择性的对一部分题进行精讲。三.暴露的问题

1.学生由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中等程度的题没有耐心,不细心,高等程度的题不会分析,无从下手,知识不成系统。

2.有的学生长期积累的问题过多,失去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对不懂的问题,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最终导致厌学,考试成绩过。

3.学生对一些讲过的练过的知识仍出错,说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对所学的知识不及时复习与巩固。

4.学生盲目做题,审题不清,不严谨,导致判断失误不得分。

四.需采取的措施

1.针对各班个别考分过低的学生,加强管理、多关注,多帮助,使他们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高三生物试卷分析 篇2

关键词:高三生物,讲卷讲评,有效性

在高三生物课堂教学中, 试卷讲评课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提高生物试卷讲评的有效性, 成为高三一线生物教师研究的热点。现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三生物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以课堂为基点, 紧抓课前、订正与再练环节

课堂是教学立足的基点, 没有课堂的清晰讲解, 一切讲评将成为空谈, 但是要想学生对教师讲解的题目有深刻的印象, 必须做到课前确保学生对有关题目是深思熟虑的, 因此, 在课前的作业中应要求学生限时、独立完成, 对于难题要深入思考, 写出步骤;讲解完之后, 我注意学生的订正。对于学生很容易理解的题目, 只要求他们改答案, 但是如果是学生不理解的题目, 则要求做好笔记, 事后要进行抽查, 对只记录正确答案而未标注解释或对出错及不达要求的学生进行惩罚。同时还要引导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进行错题的再练, 及时巩固和反思。

二、进行“一点三线”式试题讲评, 提高讲评有效性

第一, 从某一知识点出发, 引出书本所有涉及该知识的章节和内容, 前后呼应。

[例题]下图是表示蜘蛛的丝腺细胞合成蛛丝蛋白的部分过程示意图, 据图回答:

(1) 决定②的密码子是___, 连接②与③的化学键称为___。

评析:该题的第一个空考查的是必修2中的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学生容易答出;但是第二个空很多学生就答不出。笔者认为这个题目在讲解时应: (1) 引出必修1第二章具体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 让学生将图中的②、③两个模式结构等同于氨基酸通式, 把通式替换为两个结构, 这样学生才会想起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是靠肽键相连, 不能割裂; (2) 联系必修1第三章细胞器之前的分工与合作内容, 讲清楚分泌蛋白产生于分泌的过程, 该图其实也可以算是分泌过程中的一步; (3) 引出选修三的蛋白质工程, 讲清楚蛋白质与基因的关系。

第二, 从某一题型出发, 梳理以某知识点为起点的所有题型。

以必修三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为例, 为学生呈现不同题型中经常出现的模式图, 然后将每个模式图的含义和计算的要点讲清楚, 这样学生下次再遇到相应的题目时就可以举一反三, 做到心中有数。

高三生物试卷分析 篇3

关键词:高考;生物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81-1

一、2014江苏高考试卷分析

该试卷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特点,考查角度灵活,形式多样,也体现了等级考试的特点,试题有层次,难度有所上升。但是难度的体现并不是对生僻拓展知识的考查,而是主要体现在特定情境下知识的再认。

特点一: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主干知识的理解、把握。如细胞分裂、生物变异、生态系统、微生物培养技术等仍属于高考的高频考点。

特点二:试题比较新颖,突出考查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如第2题,考查胚胎发育的知识,卵生动物、胎生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来源等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第6题,HIV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方式与噬菌体侵染细菌不同,难度较大。如第26题,机场的生态学问题,既考查食物链、信息传递、演替等生态学基础知识,又考查运用生态学知识进行实地调查、样方计数的具体方法。

特点三:考查实验设计与分析是生物学考试永恒不变的主题。本试卷突出了对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的考查,并将教材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全卷非选择题中,基本是以实验为背景,考查主干内容,实验考查穿插其中。

如第22题,水浴加热,对取液量筒大小的选择、水浴试管液面高度的控制等知识进行考查,考生的答题情况反应出平时是否认真动手做实验。如第30题,β—胡萝卜素酵母的筛选与色素提取,考查了微生物的培养、筛选、灭菌,色素的提取,尤其考查灭菌锅的构造,要求据图指认安全阀、排气阀和压力表的位置,体现知识的迁移运用,体现对课本实验和新增实验的重视。

特点四:图文并茂是生物学科考查命题的一大特色。如曲线图、装置图、流程图、结构图、分裂图等在本试卷中都有体现。读图、析图使得本试卷有难度有亮点。

如第33题,果蝇遗传,正确理解染色体和基因组成及分布、从图解中交配个体确定产生的后代,以及题干中交叉互换等信息的获取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图文的综合运用增加了该题的难度。

二、展望今后的高三生物课堂教学

基本思想:抓基础,拿基础分,基础题做到少失分或不失分。我们要依据考纲、考试说明制定详细、高效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要建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知识结构完善化、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培养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生物学科的最终学习目标“提升科学素养”。

首先,扎扎实实抓好一轮复习。一轮复习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再现和掌握,任何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都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易忽略的小知识点以及生物学科中大量的客观事实、结论和特例等等内容都需要我们对课本中重要知识点进行提取、理解和记忆。所以我们的复习要以教材内容为主,教辅资料为辅。

现例举笔者常用的一种高三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一读: 读课本,抓基础知识。在一轮复习中用好教材的所有细节,包括小资料、图表、科学前沿、练习等,找出忽视环节及死角。通过读书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总结归纳,将易混概念横向比较纵向联系。

二讲: (1)讲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一般也是将来高考重点考察的对象,所以一定要反复敲打,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最短的时间里使学生彻底地理解和掌握。(2)讲易混点、注意点,通过对比的方法将一些相似概念或知识点进行对比,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间的差异。对于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强调。(3)适当进行必要的拓展,我们要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三练: 有效训练,让学生练基本题型、练解题方法。一些解题的注意事项尽量通过训练引起学生注意。教师可以巧选高考试题,最好通过一个例题解决一连串问题,激活学生思维。通过训练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归纳。把孤立的知识点合理构建成知识网,经常分析查找一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迅速将知识点、考点识别并提取。

其次,强化二轮复习。高中生物知识点不少,但高考题量不多,因此学科内综合题逐渐在高考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解答这类题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轮复习主要是训练提升学生的实验分析、设计能力,从题干获取信息以及图文转换能力,知识综合及文字表达能力等等。

笔者认为,不论何种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的教学模式,我们能力的提升都必须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一测: 有效训练,形成技能。题型题量同高考。在训练强化规范的解题方法时,提升对重要知识的驾驭能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二评: 批改或学生自评,教师统计、讲评。讲评课要有的放矢,不能平均用力。典型错误要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巩固。

三悟: 订正整理,留给一定时间让其独立思考,根据学情再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有效利用判断改错进行相应的错题反馈,提高学习效果。

湖南省高三生物备考试卷答案 篇4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A 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B 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公鸡的成熟红细胞

C 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D 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2.细胞内不同膜结构之间互相转化,以“囊泡”方式进行的是

①核膜和内质网膜 ②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 ③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 ④细胞膜和线粒体膜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3.如图是显微镜视野中某细胞的一部分,有关该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不可能是植物细胞

B.图中有两个中心体

C.DNA仅存在于6结构中

D.结构1和3在行使其功能时有水生成

4.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选择地将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试图模拟细胞膜的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功能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C.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细胞膜的流动性

5.下列有关ATP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中的能量可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B.需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

C.所有酶与双缩脲试剂都能发生紫色反应

D.酶的催化效率高的原因是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显著

6.测定下列哪项可简便且准确判断出贮存小麦种子的细胞呼吸方式

A.有无酒精的生成 B.有无水的生成

C.有无有机物消耗 D.O2消耗量与CO2生成量的比值

生物试题 第1页(共8页)

7.如图是一晴朗夏日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C点与B点相比较,细胞内的C3、C5、ATP和[H]的含量发生的变化依次是

A.升、升、升、升

B.降、降、降、降

C.降、升、升、升

D.升、升、降、降

8.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以下变化可能发生于同一时期的是

A.DNA分子的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B.染色单体形成和细胞板的出现

C.着丝点的分裂和同源染色体的分 离 D.核膜的消失和纺锤体的形成

9.在人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返祖特征,如有尾巴、毛孩、多乳房等。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细胞的下列哪一过程受阻

A.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 C.细胞衰老 D.细胞凋亡

10.导致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

A.细胞中的染色体上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B.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C.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协调表达 D.细胞癌变都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

11.人类白化病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控制的一类遗传病。现有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丈夫的母亲和妻子的弟弟是白化病患者,其余家庭成员均正常。请问这对夫妇所生的孩子肤色正常的概率是

A.1/6 B.1/4 C.3/4 D.5/6[

12.人体内显性基因D对耳蜗管的形成是必需的 ,显性基因E对听神经的发育是必需的。二者缺一,个体即聋。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夫妇中有一个耳聋,也有可能生下听觉正常的孩 子

B.一方只有耳蜗管正常,另一方只有听神经正常的夫妇,只能生下耳聋的孩子

C.基因型为DdEe的双亲生下耳聋的孩子的概率为7/16

D.耳聋夫妇可以生下基因型为DdEe的孩子

13.某动物精原细胞中有3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产生同时含有3个母方染色体的配子的可能性是

A.1/2 B.1/4 C.1/8 D.1/16

14.下面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病是显性遗传病,Ⅱ4是杂合子

B.Ⅲ7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

C.Ⅲ8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

D.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

15.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以下5个步骤,其先后顺序为

①标记大肠杆菌 ②分别标记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⑤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A.①②⑤④③ B.④⑤②①③ C.⑤②①④③ D.⑤②①③④

生物试题 第2页(共8页)

16.DNA分子片段复制的情况如图所示,图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如果没有发生变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和c的碱基序列可以互补

B.a和c的碱基序列可以互补

C.a中(A+T)/(G+C)的比值与b中(A+T)/(G+C)的比值相同

D.a中(A+G)/(T+C)的比值与d中(A+G)/(T+C)的比值一般不相同

17.根据下表中的已知条件,判断苏氨酸的密码子是

A.TGU

B.UGA

C.ACU

D.UCU

18.经检测某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但其性状并没有发生变化,其原因是

A.遗传信息没有改变 B.遗传基因没有改变

C.遗传密码没有改变 D.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

19.如图是三种因相应结构发生替换而产生变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变异类型类似于过程①

B.过程②的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C.过程③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D.杂交育种的原理是过程③

20.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右图表示不同的培育方法,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过程可定向产生新基因,从而加快育种进程

B.②⑥就是单倍体育种过程

C.⑤和⑦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来 实现

D.②③④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经④后,子代中aaBB占1/2

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21.右图所示为 脂肪(含C、H、O三种元素)和糖类部分元素含量,已知两者最终氧化分解的产物相同。根据图中有关数据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同质量下,脂肪比糖类在氧化分解时耗氧量多

B.脂肪中H的比例较高,所以释放能量较多

C.同质量下,糖类比脂肪在氧化分解时产生的水多

D.正常情况下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储能物质

22.将番茄和水稻分别培养在含Ca2+、Mg2+、SiO4-4 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3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该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

A.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量是不同的

B.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是不同的

C.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O4-4需求量大,对Ca2+需求量小

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呈正相关

23.右图表示过氧化氢被分解的曲线,说明酶具有

①专一性 ②高效性 ③催化特性 ④在温和条件下进行

A.①②

B.②

C.②③

D.①②④

24.早春开花植物——雪滴兰,雪落花开,开花时花序细胞的耗氧速率远高于其他细胞,但ATP的生成量却远低于其他细胞。据此推知,雪滴兰的花序细胞

A.依靠无氧呼吸为生命活动供能 B.比其他细胞中的自由水含量低

C.比其他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低 D.呼吸释放的热能比其他细胞多

25.下图表示一个二倍体动物细胞进行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及DNA数目的变化,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图中两曲线重叠的各段,每条染色体都不含染色单体

B.在BC段和HI段都能发生染色体的复制

C.在AG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HQ段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D.在DE段和LM段,发生的原因 都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26.某种鼠中,黄鼠基因Y对灰鼠基因y为显性,短尾基因T对长尾基因t为显性,且基因Y或T在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分配的。两只黄色短尾鼠交配后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A.3∶1∶3∶1 B.9∶3∶3∶1 C.4∶2∶2∶1 D.1∶1∶1∶1

27.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 杂交实验鉴别突变基因在_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

A.野生型(雄)× 突变型(雌) B.野生型(雌)× 突变型(雄)

C.野生型(雌)× 野生型(雄) D.突变型(雌)× 突变型(雄)

28.如图所示过程中,正常情况下在动植物细胞中发生的是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①③⑤

29.双子叶植物大麻(2N=20)为雌雄异株,性别决定为_Y型,若将其花药离体培养,再将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所得植株的染色体组成应是

A.18+_Y B.18+YY C.9+_或9+Y D.18+__或18+YY

30.已知玉米有色籽粒对无色籽粒是显性。现将一有色籽粒的植株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是l∶3,对这种杂交现象的推测错误的是

A.玉米的有色、无色籽粒遗传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玉米的有色、无色籽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C.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与植株_相同

高三生物试卷分析 篇5

说明:1.测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离不开细胞。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生命离不开细胞,生命和细胞难解难分

B.单细胞生物依靠其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C.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形成许多相同种类的细胞,它们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D.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但又有各自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关于RNA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在细胞内运输物质 B.能在某些细胞内催化化学反应 C.能在细胞内传递遗传信息 D.可以是某些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3.用酶解法除去新鲜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得到原生质体,将其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原生质体一定不发生()

A.质壁分离 B.渗透失水 C.颜色加深 D.吸水力增大 4.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细胞膜,大分子物质则不能 B.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差 C.细胞膜、核膜等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D.通过胞吐作用运出细胞的分子不一定都是大分子

5.在光合作用中,RuBP羧化酶能催化CO2+C5(即RuBP)→2C3。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其催化C5与CO2的反应,并检测产物C3的放射性强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菠菜叶肉细胞内B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B. RuBP羧化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测定RuBP羧化酶活性的过程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D.单位时间内C3生成量越多说明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

6.某些植物在早春开花时,花序细胞的耗氧速率高出其他细胞100倍以上,但单位质量葡萄糖生成ATP的量却只有其他细胞的40%,此时的花序细胞 A.主要通过无氧呼吸生成ATP B.产生的热量远多于其他细胞 1

414

C.线粒体基质不参与有氧呼吸 D.没有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7.下列相关实验操作过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观察有丝分裂:解离→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B.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C.蛋白质鉴定: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滴加到豆浆样液中→观察

D.观察植物细胞失水:撕取洋葱鳞片的叶肉细胞→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 8.有关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A.核糖体是噬菌体、细菌、酵母菌唯一共有的细胞器 B.细胞核位于细胞的正中央,因此它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C.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D.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都含有叶绿体

9.实验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检测试管内梨汁中是否含有还原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摇匀后观察颜色变化 B.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可以用藓类叶片作为实验材料

C.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的分布实验中,需要用盐酸处理将各个细胞分散开 D.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看到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都含有的细胞器——核糖体 10.下列关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多利”羊的产生证明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C.脱氧核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人细胞质 D.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1.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是植物体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细胞壁是细胞的边界 B.在癌变的细胞中,细胞膜的成分及其含量可能会发生改变 C.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和细胞骨架的化学本质是相同的 D.吞噬细胞吞噬抗原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性特点

12.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中的A代表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

B.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D.酶1和酶2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13.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A.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B.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利用过氧化氢、鲜肝匀浆和FeCl3研究酶的高效性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5、7、9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4.呼吸熵(RQ=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右图是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熵的关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呼吸熵越大,细胞有氧呼吸越强,无氧呼吸越弱 B.b点有氧呼吸强度大于a点

C.为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最好将氧分压调至c点 D.c点以后细胞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变化而变化 15.右下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照强度下,甲、乙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净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2浓度大于a时,甲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B.适当增加光照强度,a点将左移

C.CO2浓度为b时,甲乙总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D.甲乙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

16.“有氧运动”近年来成为一个很流行的词汇,得到很多学者和专家的推崇,它是指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下图所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为有氧呼吸,BC段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D段为无氧呼吸

B.C点以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将大于O2消耗量 C.无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

D.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点,会因为乳酸大量积累而使肌肉酸胀乏力

17.人头发基部的黑色素细胞衰老和白化病都会出现白发,白发的原因

A.都是由于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 B.前者由于细胞萎缩,后者由于细胞代谢 C.前者由于外部环境导致,后者由于内部因素导致

D.前者由于细胞中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后者由于体内缺乏酪氨酸酶

18.用某种药物处理大鼠,其肝细胞受到刺激开始细胞分裂,导致肝体积增大。当药物作用停止后,发生凋亡的肝细胞数量会明显增加,使得一周之内大鼠的肝就恢复到原来的大小。对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可通过调节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速率来维持组织器官细胞数量的稳定 B.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凋亡过程中均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肝脏体积增大过程中,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降低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19.如图是从一种二倍体生物体内获得的某个细胞的示意图,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该细胞的染色体、纺锤体及赤道板 B.该图所示的细胞分裂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基因重组 C.该图所示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此时该细胞中含有2个四分体,8个DNA分子

20.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需要吸收更多的葡萄糖才能维持其生长和增殖。最新研究发现,如果限制体内谷氨酞胺(一种氨基酸)的含量,就可以使癌细胞无法正常吸收葡萄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但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B.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是谷氨酞胺减少而导致的 C.癌细胞在增殖过程中正常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D.癌细胞在合成吸收葡萄糖的载体蛋白时可能需要谷氨酞胺

21.现已知基因M含有碱基共N个,腺嘌呤n个,具有类似如图的平面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M共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1.5N-n个氢键

B.如图a可以代表基因M,基因M的等位基因m可以用b表示

C.基因M的双螺旋结构中,脱氧核糖和磷脂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D.基因M和它的等位基因m含有的碱基数可以不相等

22.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对用S标记噬菌体的一组(甲组)不进行搅拌、用P标记噬菌体的一组(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则分别会出现什么异常结果 A.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B.甲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C.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D.甲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23.下图中DNA分子片段中一条链由N构成,另一条链由N构成。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①处为磷酸二酯键,DNA解旋酶作用于③处 B.②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C.若该DNA分子中一条链上G+C=56%,则无法确定整个DNA分子中T的含量 D.把此DNA放在含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中含N的DNA占100% 24.下图中a、b、c表示生物体内三种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过程需要的原料为四种核糖核苷酸 B.在不同功能细胞中进行b过程的基因存在差异 C.转运1号氨基酸的RNA含有起始密码子序列 D.分生区细胞能进行b和c过程,不能进行a过程

25.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得出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A.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点是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B.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 C.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

D.假说中具有不同基因型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26.虎皮鹦鹉的羽色有绿、蓝、黄、白四种,野生种都是稳定遗传的,若将野生的绿色和白

色鹦鹉杂交,F1全部都是绿色的;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所得F2的羽色有绿、蓝、黄、白四种不同表现型,比例为9:3:3:1.若将亲本换成野生的蓝色和黄色品种,则F2不同于亲本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515

43235 5

A.2/7 B.1/4 C.1/5 D.2/5

27.已知某种植花的颜色受若干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相关等位基因如果是1对,则用A 与a;如果是2对,则用A与a、B与b表示,依次类推)的控制。现用该种植物中开红花的植株甲与开黄花的纯合植株乙杂交,F1都开黄花,F1自花传粉产生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花:红花=27:3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花的颜色是由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的 B.F1的基因型为AaBbCc C.F2的黄花植株中纯合子占1/27 D.F2的红花植株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占3/37 28.下列有关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伴性遗传均表现交叉遗传的特点

B.若X染色体上有雄配子致死基因b,就不会产生XY的个体

C.有些生物没有X、Y染色体 D.抗维生素D佝偻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29.下列有关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摩尔根在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过程中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②父亲色觉正常,母亲患红绿色盲,生了一个色觉正常的克莱费尔特症(XXY)患者,这是由于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③若卵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则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为四倍体细胞 ④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则甲、乙两桶的彩球数一定要相等

⑤豌豆的圆粒与皱粒、苯丙酮尿症、囊性纤维病均为单基因控制的性状,其中只有囊性纤维病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⑤

D.A.B.C都不对 30.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单基因遗传病是受1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人与正常人相比,其基因中有1个碱基发生了改变 C.猫叫综合征的人与正常人相比,第5号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 D.21三体综合征的人与正常人相比,多了1对21号染色体 31.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bA.多倍体育种必须在获得单倍体植株的基础上进行 B.用单倍体育种法改良缺乏某种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

C.三倍体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这是由于秋水仙素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 D.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不利,但其在育种上仍有一定的价值

32.我国研究人员发现“DEP1”基因的突变能促进超级水稻增产,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究和

培育出更高产的水稻新品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水稻产生的突变基因一定能遗传给它的子代 B.该突变基因可能在其他农作物增产中发挥作用 C.基因突变产生的性状对于生物来说大多有利 D.该基因突变是生物随环境改变而产生的适应性突变

33.二倍体植物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n=1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用物理撞击的方法使F1在减数分裂Ⅰ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到同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中,减数分裂Ⅱ正常,再让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说明它们属于同种生物 B.F1为四倍体,具有的染色体数目为N=10,n=10 C.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则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 D.用物理撞击的方法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二倍体 34.下列各项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①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片段 ②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 染色体上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④ DNA 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 ⑤ 杂合的黄色圆粒豌豆产生绿色皱粒后代 ⑥ 纯合高茎豌豆培养成四倍体 ⑦ 花粉培养成单倍体植株

A.①②③ B.⑤⑥⑦ C.①②⑤ D.②④⑤ 35.“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了人体细胞内的24条染色体,这24条染色体是 A.全部的常染色体 B.随机抽取的24条染色体

C.24对同源染色体的各一条 D.22对常染色体中的各一条和X、Y染色体 36.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抗药性强的病菌,使青霉素药效降低,其原因是

A.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

B.细菌对青霉素有选择作用 C.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

D.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 3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始材料,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

38.一个较大的动物种群中有一个基因R,另一个较小的同种动物种群中有等位基因R和r,经抽样测定,小种群中R的频率为0.6,由于某种原因,大种群中的部分个体迁入小种群,结果新种群有12%的个体来自大种群,迁移后新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

A.0.648 B.0.72 C.0.768 D.0.88 39.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基因工程打破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界限 ②基因治疗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③载体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重组DNA的细胞

④所需要的工具酶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⑤常使用的运载体有大肠杆菌、质粒和动植物病毒等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⑤ D.①③④ 40.为达到相应目的,必须通过分子检测的是 A.携带链霉素抗性基因受体菌的筛选

B.产生抗人白细胞介素­8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C.转基因抗虫棉植株抗虫效果的鉴定 D.21三体综合征的诊断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简答题:(共5道小题)

41.(10分)下图中图1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部分结构及相关代谢中发生的气体转移情况。图2为将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量花生叶片分成4等份,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 h,再光照1 h(光照强度相同),测其有机物变化,得到如下数据。

(1)有同学认为c过程不仅可以代表气体的转移情况,还可以表示葡萄糖的去向。你的观点是

(可

/

以),原

因是。

(2)图1中d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参与叶绿体生理过程的 阶段,在 内完成。(3)据图2分析,当花生叶片所处温度为 ℃时,CO2固定速率最大,数值为 _______mg/h。如果昼夜恒温,只在白天光照10小时,图2所示温度中,从积累有机物角度分析,最适合花生生长的温度是。

42.(6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羊产生配子时的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了研究,并绘制了相关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过程表明,通过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会__________。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特点是。

(2)图2显示的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常染色体)的不正常分裂情况,产生异常配子①③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图3表示精原细胞,该精原细胞经图4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细胞,则其形成的其他精细胞的基因型是。

43.(9分)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研究人员已经弄清了青蒿细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径(如图下图所示)。

(1)在FPP合成酶基因表达过程中,完成过程①需要 酶催化,mRNA通过 进入细胞质,完成过程②需要的结构是。

(2)野生型青蒿白青秆(A)对紫红秆(a)为显性,稀裂叶(B)对分裂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野生型青蒿最多有 种基因型;若F1代中白青秆稀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3/8,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该F1代中紫红秆分裂叶植株占所比例为。(3)四

倍体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低温处理野生型

青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

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推测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________。

44.(9分)如图为某家庭的遗传系谱图,已知该家庭中有甲(设基因为A、a)、乙(设基因

为B、b)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症。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乙病在人群中女性发病率 男性。(2)Ⅱ-4的基因型为,若Ⅱ-4和Ⅱ-5再生一个孩子,其为正常女孩的概率是。

(3)A基因表达一种蛋白质。A基因刚转录出来的RNA全长有4500个碱基,则参与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最多 种。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从起始密码子到达终止密码子约需4秒钟,实际上合成100个该蛋白分子所需的时间约为1分钟,其原因是。若B 基因模板链中编码第105位精氨酸的GCT突变成ACT,翻译就此终止,由此推断,mRNA上的 为终止密码子。

45.(6分)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的富含维生素C的二倍体(2n=58)小野果。如图所示是某科研小组以大量的野生猕猴桃种子(aa)为实验材料培育抗虫猕猴桃无子新品种的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1)填育种类型:①。⑥。(2)⑥的育种类型的原理是。(3)③⑦过程用到的试剂是__________。

(4)若⑤过程是AA植株和AAAA植株杂交,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该植株所结果实无子的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

高三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5 CDAAB 6-10 BBCDC 11-15 BACBB 16-20 DDCBD 21-25 DACBD 26-30 CDCCC 31-35 DBCCD 36-40 CCABB

二、简答题:(40分)41.(10分)

(1)不可以 葡萄糖需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后才可以进入线粒体继续分解(2分,合理即可)

(2)暗反应 叶绿体基质

(3)29 9(2分)27(2分)42.(7分)

(1)减半;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2分)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移向了细胞的同一级(3)Ab;ab;aB(3分)43.(8分)

(1)RNA聚合 核孔 核糖体

(2)9 AaBb×aaBb、AaBb×Aabb(2分)1/8(3)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 44.(9分)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低于

(2)AaXX或AaXX(2分)3/8(2分)

(3)20 一条mRNA上有多个核糖体同时翻译

UGA 45.(6分)

(1)诱变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2)基因重组(3)秋水仙素

(4)87 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正常)的配子

高三数学文科试卷分析 篇6

庄德春

一、试题分析:

这次试卷题的难易设计从试卷卷面可以看出,各个题的难易普遍比较平和,本次试卷,能以大纲为本,以教材为基准,基本覆盖了平时所学的知识点,试卷不仅有基础题,也有一定的灵活性的题目,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实现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试卷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1题到6题,运算能力,计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考查,7到12题,且难度也不大,在出题方面应该是一份很成功的试卷。对高三后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二、考试情况: 选择题

第1题,学生对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掌握不好。

第2题,对命题的否定形式掌握挺好,但是本质掌握不透彻。第4题,对于函数零点的判断依据记不住。

第5题,三角函数图像平移问题,X的系数忘了提出来。第9题,对于相性规划,求目标函数最值问题的掌握。第11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够,导数运算理解能力差。第12题,这个题得分率很低,反应出学生对周期函数的理解力还待有很大提高。填空题

第14题,这个题失分,反映出学生对最基本的不等式理解不够。

第16题,学生对于解三角形,以及二倍角公式掌握不熟练,正,余弦定理掌握不牢。解答题

第17题,第一问是直接套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公式,第二问是用裂相相消法求和,理解力差,计算差。总体得分还可以。第18题,考查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学生得分率不高,答题情况一般,主要是公式不熟练。第19到第20题,几乎没怎么得分,一个是能力不行,再就是没有时间做。

三、存在问题: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一些易得分的题也出现失分现象,对所学知识不能熟练运用,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是很灵活,造成容易的失分难的攻不下的两难状况。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很差。

四、改进意见:

高三生物试卷分析 篇7

关键词:高三生物试卷讲评;实效性;做法

在高三生物复习中,试卷讲评的教学活动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引领学生把握高考方向,强化主干知识,提高学生截图能力和培养规范答题的重要途径。教师都知道试卷讲评的重要性,每次考试后都会进行认真的试卷讲评,由于时间的限定,面对整份试卷,立足一两节课,试卷讲评一般是教师的“讲”与“评”,可是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考过、错过、讲过、订正过的题目,下次遇到学生却仍会错”,看来“教师积极发挥”的讲评课效果不是高效的。试卷讲评课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去“感”与“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笔者在试卷讲评中采用的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自主订正后再讲评

试卷讲评的传统做法是:教师认真批阅试卷后,对试卷进行认真分析、统计正答率、典型错误、分析考情、发现问题,课上教师对于出现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专门讲解,并适当配置相关的变式训练,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正确方法、答案进行(课上或课后)重新订正。由于有了教师正确方法的讲解,学生一般都听得“懂”,错题“会做”,所以学生在订正时“全对”的,学生觉得都掌握的,可为什么下次再出现类似的题目,仍然会错呢?这主要在于讲评课上是“教师的理解、教师的思考、教师的答案”,而不是“学生的理解、学生的思考、学生的答案”。所以试卷订正应该是学生的订正,而不是教师的订正;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再完善,而不是教师正确解答的介绍。新课程提出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仍然适合试卷讲评课。

在试卷讲评课中,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订正任务前置,促进学生思维主动发展。考试结束后,教师及时批阅试卷,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后立即重发给学生,在教师未讲解之前要求学生先自行订正,让学生对做错的题目主动订正,不会做的题主动思考,拿不准的题主动查因,而不是被动等待教师讲评。事实上学生做错的题目并不一定是不会,很可能学生看书后就能解决,有的甚至刚交上试卷就明白该怎么解答了。所以,在教师试卷讲评前大部分试题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订正错误。这样做既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节省试卷讲评的时间。

二、课堂上让学生“鉴赏”错题

解题中的“错”各有各的不同,若考试中出现一定数量“同样的错”则不容老师小觑,因为其背后可能藏着学生思维上的某种错误的默契。但是对于考试中出现的错,老师一般只是用各种方法讲述“正确答案”的由来。由于不明错误症结的源头,仅凭教师的“讲”与“评”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还会有再次重犯的可能。教师可以采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的错误暴露出来,进而让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与交流中自然释疑纠错。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采用以下的方法来暴露出学生的错误,效果很好。

1.对于文字表述题、作图题中的错题,可以将部分学生答卷中的典型错误进行扫描(匿名的),用Powerpoint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错误之处并纠正。学生在此过程中,注意力非常集中,讨论、分析的氛围很浓厚,因为展示出来的是自己或者身边同学的典型错误,比较贴近学生自身实际。在这种氛围中获得的知识会轻易忘却吗?这是教师独自讲评所无法比拟的,其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培养了自我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2.对于选择题中的错题,可以在备课时有意识地统计错误率较高的题目、错题中错选率较高的选项是哪个。对于难度不太大、在自主纠正中大部分同学能解决的题目,在课堂上可以提问做错的同学,让他分析错因及解析出正确答案,这样比较能了解学生的真正错因,既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能让教师准确地捕捉到学生的思路,便于及时引导;对于难度较大、在自主纠正中很多同学未能解决的题目,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直接公布正确答案,但不要急于“说破”,而是给足学生时间,放手让学生相互讨论,很多时候学生在讨论中会很快知其所以然的,之后教师再适时地给予点评和肯定。交流可以相互借“智”,易于激活思维,增强体验、感悟,加深理解,经历深刻。

三、加強学生的审题能力

其实,很多同学答错是由于审题方面出的差错。正确审题是准确答题的关键,试卷讲评时应结合错答的情况,提高学生审题的有效性。一般来说,正确审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问题的限定条件;二是充分利用题干的有效信息。在讲评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耐心看题→找并划出关键句、词→分析→作答,学生在耐心看题、分析关键句、词中,会解答出正确答案,那么学生就会深刻地感受到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自然在以后的考试中会多加认真审题了,审题能力自然而然会提高。

四、引导学生回归教材

在高三生物复习中,引导学生回归教材非常重要。生物学试题往往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不少命题材料直接取自于教材,或由教材的相关内容变化而来,正确作答与考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有关。在试卷讲评中,可以结合试题,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到命题的“切入点”或者“原型”,以引起学生对回归教材的重视;同时也可以对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

五、试卷讲评后的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学生针对试卷反映出的问题,结合教师的讲评和学生的想法进行全面的、深刻的自主反思。教育专家指出:“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所以试卷讲评后,应要求学生结合正确的解答、自身的思考、教师的点评并对照自己的思考过程,认真反思考试时为什么没能正确解答,把错因寻找出来,把正确解答分析出来,这样能力才会真正提高,不再出现“一些考过、错过、讲过、订正过的题目,下次遇到却仍会错”的现象。

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可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讲评过的试卷进行反思。有些学生课堂上不爱动笔,觉得明白了即可,殊不知有些方法是其他同学的,有些方法是老师的,别人的方法要转化为自己的方法还有一段距离,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得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课后找他们(只要一两次即可),主要是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然后要求这些学生将答错的题用红笔订正,并做好相应的分析,然后交给老师检查,这样做主要是督促这些学生及时订正试卷,真正动起笔来,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对于平时有做笔记的好习惯的学生,可以引导、鼓励这些学生将自认为有价值的错题集中在一本错题本(集)中,可以注明错答的原因,明确错题对应的知识点,将错题知识点提炼出,最好还能补充该知识点和其他知识的联系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将错题、典型题在试卷上做个记号,根据自己的方法做必要的分析,然后将试卷集中起来。错题集是学生自主复习的重要资料。

上一篇:元旦婚礼主持词下一篇:转户口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