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学计算能力(精选8篇)
师宗县高良鲁古完小:张佐萍
【摘要】::计算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是数学的灵魂,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实际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是需要通过计算并落实,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应从小学生日常训练入手,认真严格训练,这样才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关键词】:培养 计算 速度 能力训练 正确率
一、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的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算的快的目的。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星期,寓教于乐。我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的多样化。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
计算联系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品质。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
2、用小故事来激发兴趣
在教学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在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不做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口算、笔算和简算的能力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达到目的的一种内在力量。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对口算、笔算和简算教学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他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高涨、专心致志,同时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口算、笔算和简算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口算和简算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质量。
1、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口算能力
单一的口算训练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这样就不可能保证口算的质量。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我们把部分训练练习创设成游戏,比如:在“小小邮递员”这个游戏中,把口算题做成一个个“信件”,在黑板上贴出若干个“信箱”。每个“信箱”写上口算题可能得出的结果,然后把“信”发给学生,让学生担任“小小邮递员”,来完成这项投递任务。这时同学们都会表现出很高的兴致,跃跃欲试。这个游戏不但有趣、参与性强,而且还可以立即反馈结果,并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口算也跟学习数学实践课一样有趣。此外,我们还设计了“写得数比赛”、“夺红旗”、“开火车”等口算比赛,并适当评奖,激发学习动机形成。
2、在数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笔算能力 笔算教学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枯燥乏味,特别是练习课。如果老师仅以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只会让学生感到笔算更加枯燥以至产生厌恶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应采取多种练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除数是两位数 除法教学中,可以通过笔算找朋友、抢答游戏活动以及改错、判断、选择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3、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简算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的给学生营造一个有趣的情景,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乘法分配率“时,我说:“昨天老师到市场买苹果,苹果是每千克8.6元,我买了1.1千克,店主很快就算出了总价,同学们你们知道店主是怎样算出来的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其中的秘密。以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实用,那么学生就愿意学,乐学,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
四、养成学生细心做题的好习惯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一般来说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主要表现是平时做作业或者考试时粗心大意,不主动、不愿意检查。因此,要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学习习惯。
五、帮助学生掌握算理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
1、领悟
如:10以内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等。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以让学生在摆、画、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以达到领悟。
2、明理 如:小学教材中加法的交换率、结合率。减法的性质以及乘法的交换率、结合律率和分配率。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我首先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理解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已达到明理。
六、组织学生有计划的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的教学,兴趣的培养,还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练习。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细致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失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加强计算学习,培养计算能力呢?
1、明确计算要求
几年教学实践证明,要求偏低,不仅能抑制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影响教学任务完成;反之,要求偏高,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能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根据课改大纲要求,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和学生年龄特点,把握住各种计算的尺度。
2、从口算训练入手,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以卡片、课件、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回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于是我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3、笔算是关键,利用每周十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率 笔算的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因此,要通过不断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4、增强简算意识,提高计算的灵活性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率,发展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5、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的指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懂得什么情况宜于估计而不做准确计算,并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从众多信息中间寻求一批有用的或关键的数学信息,从而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 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讲究训练形式, 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 有趣起来, 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在游戏中培养兴趣
计算练习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寓教于乐。
1.2 用故事激发兴趣
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 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 以学生喜欢的小故事形式娓娓道来, 既增添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 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1.3 用数学顺口溜辅助教学
如估算歌:要想快速验算, 试着用用估算;先估估, 后算算, 四舍五入是关键;“≈”符号来连接, 简便快捷真叫棒。
2 讲清算理和法则, 提高计算技能
我们知道,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 法则记得牢固, 做四则计算题时, 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必须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 并通过智力活动, 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2.1 体验法
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 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 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 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
2.2 比较明理法
如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 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 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 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 鼓励学生多动嘴说, 说一说算理, 说一说想的过程, 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 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125×11为例, 先叫学生说说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1=1100、20×11=220、5×11=55, 最后算1100+220+55=1375;再说说估算的过程:将11估成10, 然后计算125×10=1250, 也就是125×11≈1250即可;最后再说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先算125×1=125 125×10=1250, 最后算125+1250=1375。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区别以上三种算法, 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2.3 知识转换法
如五年级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先让学生充分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 而分数单位不同, 就不能直接相加减, 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 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 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 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
3 加强基本训练, 培养计算能力
3.1 重视口算训练, 打牢计算基础
口算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口算关系到以后能否顺利学习和掌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和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第二学段都强调要重视口算。因此, 小学计算教学要特别重视口算训练。
例如, 10以内数的分解、20以内数的加减、九九表内乘除法等要达到脱口说出正确答案, 这对提高运算准确性很关键。另外,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熟记一些使用频率高的有关数据, 如中年级:25×4=100、125×8=1000;高年级:分数是 的最简真分数的小数值、百分数值, 1~20的平方值等, 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 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地计算。
3.2 加强估算训练, 开拓学生思维
估算是对运算过程或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估算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 进行重新思考和演算, 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向,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如多位数乘法, 掌握看积的位数及尾数;小数四则计算, 要看小数点的定位。根据算式特点估算结果是一种常用的估算方法, 如25×0.85, 因为0.85小于1, 所以25×0.85的积小于25;100÷0.25, 因为0.25小于1, 所以100÷0.25的商大于100等, 这样预先估算, 一旦发现有明显错误, 就可及时订正, 为正确答案的获得提供了保证, 从中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此外, 估算还用于应用题的计算中, 如平均数应用题:敬老院有老奶奶10人, 平均年龄80.5岁, 有老爷爷12人, 平均年龄73.5岁。求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在解答之前, 让学生估计老人的平均年龄大约是多少, 有了估算结果, 就可避免出现 (80.5+73.5) ÷ (10+12) ≈7 (岁) 的笑话了。
3.3 加强简算训练, 提高计算效率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性质、公式, 合理改变运算的数据及运算顺序, 使计算尽可能简便、快捷, 提高计算效率。因此, 在教学中, 必须加强简算训练, 逐步增强简算意识, 提高简算能力。
计算中, 学生容易套用、滥用一些性质、定律, 要让学生进行一些对比练习, 自己诊断错误, 反思计算出错的症结点, 防止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如:385-175+25, 385-175-25;125×8÷125×8, (125×8) ÷ (125×8) ;……让学生辨析, 什么情况下运用性质、定律可以简便, 明白为什么有些可以用, 有些题不能用。
4 培养良好习惯, 提高计算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计算中, 要着重让学生养成下面一些良好习惯。
1) 仔细审题的习惯。仔细审题是正确、迅速计算的前提。
2) 认真计算的习惯。计算时, 格式要规范, 方法要合理, 要认真检查计算过程。
3) 自觉检验的习惯。在计算中, 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4) 规范书写的习惯。书写潦草, 格式混乱, 粗心马虎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就要养成书写工整, 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37-01
计算是人们在平时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计算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成绩。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浓厚的计算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入手。只要学生对计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乐于去做,沉浸于中。但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我们教师要多动脑筋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的计算积极性。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做一些小学生喜欢的游戏,如“开火车”、“摘苹果”、“小组竞赛”等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计算兴趣又锻炼了计算能力。
二、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
低年级作为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是今后继续学习的基础。任何复杂的题目都是由一些简单的题目组合而成,无论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还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或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甚至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 “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这些基础知识要在低年级熟练掌握,要达到熟记于心,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如果这些基础知识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计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
三、重视口算估算能力的训练
口算也称心算,是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要特别重视口算估算训练 。无论多么复杂的数学计算,都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熟练,笔算才能准确、快速的进行。课堂上要特别重视口算教学,每天在上课前抽3分钟用于口算练习。可以听题目抢答,也可以用卡片方式进行。抢答对的小朋友就奖励小星星,看谁得到的星星多。每月开展一次口算竞赛,评选“口算之星”,把获奖同学照片贴到墙上,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每天家庭作业要布置一些口算题,请家长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孩子完成。并看对错,对规定时间内全对的孩子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口算练习不仅能调动孩子计算的乐趣,而且能增强孩子学好数学的信心。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孩子的口算能力一定会逐渐提高。口算能力增强了,笔算速度自然加快,计算的正确率就会得到提高。
四、重视算理算法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例如对于小数加法计算,学生不仅要掌握怎样计算,还要知道其相应的算理。
在进行计算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计算时,要在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练习,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了算理,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
五、注重针对性练习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
要想提高计算的速度、准确度,就要进行扎实、有效,持之以恒的训练。在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加强口算,估算,重视笔算。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训练。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对学生容易造成混淆的题目,要多设计一些辨析、对比练习,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正确掌握方法。针对学生常见的错例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逐渐形成计算技能。
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养成习惯。”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学生的计算错误多数是由于粗心、马虎、书写不认真等不良习惯造成。所以,学生在熟练掌握算理并能快速、准确进行计算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习惯。审题是解题的开始,拿到计算题一定要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抄写时要认真核对题目,避免数字或符号抄错。否则题目都抄错了,结果还怎么能对呢?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基础,直接影响到解题的正确与否。
2、认真思考习惯。认真审题后不要急于去做,先思考题目的运算顺序,再看还能不能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搞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再开始计算。在确保计算正确的基础上,再提高解题速度。
3、认真计算、书写规范的习惯。书写时一定要认真、规范,不能潦草。例如:列竖式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把小数点、数位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等。另外,计算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不急躁。
4、认真检查的习惯。计算完,首先检查题目的数字和符号是否抄错,再检查运算顺序是否出错,最后看结果是否是最简结果。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日积月累的教学过程。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我们能长期坚持不懈的进行计算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大有提高!
参考文献: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数学考试中不难发现学生由于计算出错而丢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计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计算教学的顺序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一年级的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和退位减法,能做100以内比较容易的加、减法.2.依靠实物计算有所减少。3.有些儿童能够部分地或完全摆脱实物计算,进入抽象数的加、减计算。他们的推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二年级学生在做乘法应用题时,有的能用连加法计算,有些采取另外一种加法是把人数作为相同数相加。
二、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 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 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 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 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 :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 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三,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正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是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如学生在计算250×24时,很多学生是这样算的:250×24=250×(20+4)=250×20+250=5000+250=5250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
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做题时能灵活运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要轻易的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在计算的时候要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
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让学生在体验快乐,感受趣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引导学生去品味数学内在的魅力,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来自惊奇和疑问”,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来组织教学活动。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景,发现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小学生正处在生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巧妙地利用车轮的形状向学生激疑:“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椭圆形或长方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形体图形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长方形不稳,有的说因为做成圆形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圆的车轮走的路程最少等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我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运用多种手段,体验学习过程
教师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使学生保持新鲜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我在课堂上基本采用以下三种教学形式:
(一)自主性学习形式:
1.让学生有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的机会。例如我在教《通分》时,出示几组信息:面包的蛋白质含量是3/20、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4/
15、鸡蛋的蛋白质含量是7/30,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这几种食物的蛋白质含量?有的学生用折纸的方法比较、有的学生化成小数后再比较、有的学生把分子化成一样后再比较、有的学生用了通分的办法。因为这个比较用以前学的知识可以解决,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加工、去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动口、动手的机会,能有成功的体验。
2.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纵观现在的公开课、优质课,小组合作、自学探究等等学习形式花样百出,但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形式的教学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独立思考,因为没有独立思考的讨论将是“个别优秀生的表演”,没有独立思考的体验将是“空体验”。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教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例举了很多百分数的实例,在学生已经有百分数的初步表象后,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数叫百分数?”当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发现大部分同学有自己的观点要阐述时,再提出新的要求:“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合作性学习形式:
这种形式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资源的共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组内每个人得到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等优良品质。
1、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责。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我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我提醒学生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想办法呢?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能尊重小组其他成员,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2.争论与和谐统一,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举“√”,有的“×”,我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过后,各队推选出代表,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是,是。正方当然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由底气不足到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我紧紧地握着反方同学的手说: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又深情地握了握正方同学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有意义的争论!同学们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紧张却又其乐融融。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课时,因为知道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什么体积有联系?(圆柱)比一比,哪小组最先探索出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拿出材料袋,操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同学们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顺利发现了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造性学习形式,创新
其实质是创造性,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力求从认识上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大胆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实践是当代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组织教学。
1.学情分层次,给学生创新机会。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不只是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只要有创新意识和行为都能成功。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个性特征出发,进行因材施教。按不同层次要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创新素质的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知识结构分层次,增强创新意识。所谓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就是指教师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加工创新之后,形成的认知结构。教学要求一般分为认识、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知识结构中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程序。比如:认识一位小数,第一步认识零点几的小数,第二步认识几点几的小数,第三步学习一位小数的读、写。这样由浅入深,分层次安排,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知识依靠点、新知生长点、创新立足点,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
3.指导评价分层次,激励学生创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应视儿童的差异为正常,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地指导评价,使教师的教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促使教与学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比如分层指导对学困生要做到四优先:课堂提问优先、巡视辅导优先、板演练习优先、作业批改优先。注意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指导学生用抓旧知识、抓特征的方法去寻求规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失败时,不责怪学生,要用信任的眼光和口气鼓励他们再试试,对有潜力的学生,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应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四)鼓励求异,让学生敢创新求异才能创新。
创新教学离不开教学民主、师生和谐与激励手段的有机配合。教学民主目的是发挥师生双方创新潜能。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讨论交流来解决,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毅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除了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制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讲分数应用题的时候,曾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丢番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可是他的生平却没有人知道,人们只能从他的碑文中大致推算他的年龄。他的碑文是这样写的:“他的生命的1/6是幸福童年,再活了生命的1/2,他长出了密密的胡须,又过了生命的1/7,他结婚了。5年后,他得了头胎儿子,可是儿子只活了父亲生命的一半。儿子死后,老人在悲痛中又活了4年也与世长辞了。”同学们被这个生动而悲惨的故事吸引了。当我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世人,这位伟大的数学家活了多大岁数吗?”“能!”一种激动的感情油然而发,孩子们纷纷表示一定能算出丢番都爷爷的年龄。
三、注重体验,让学生获得成功。
《课标》中描述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时用了“体验”这一动词,强调了体验学习的重要性。“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只有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牢固地掌握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一、现象 在一节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的复习课上,我共让8位学生上台板演,但结果让
人大跌眼镜:8位学生式子全部正确,但有7位学生的计算结果错了,而且这7位学生根本不是学困生,有些甚至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事后我与办公室的同事聊起了这件事,大家都有同感: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确差多了。在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新教材研讨会时,与会的许多教师都谈到类似的问题。由此看来,学生的计算能力薄弱,不仅仅是我所遇到的困难,或许是整个数学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二、思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合理、准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作为四大基本能力之一鲜明地提出来。由此不难看出运算能力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完成的重要任务,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准确找出学生计算能力弱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确保教学质量。
三、调查
经过一个月的校内调查,在同事的协助下,我们总结出学生的计算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习惯不好,粗心大意
(1)题目抄错。如将“÷”看成“+”;“0.93”写成“0.98”;“645”误写成“654”等。
(2)答案抄错。如把验算的结果抄写成计算的结果,或者算对了结果却写错了等。还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
2.口算不强,基础较弱
如20以内加减口算不熟练,造成在完成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有些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导致试商出错。
3.算理模糊,张冠李戴
如:857 -298=857-300-2=557-2=555,已经从 857 中多减2了,应该加上2;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但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常常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
4.态度不端正,求快出错
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不仔细审题,从而造成错误,如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或未挖掘题意中的隐含条件等。另有部分学生一味求快,急于求成,导致运算错误。
四、对策 :我们根据以上的原因,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以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1.兴趣引路,提升计算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我以介绍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改善评价的方法,像分小组竞赛、个人加分、评选计算标兵、计算不出错的免去当天晚上的家庭作业等方法,也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当计算出现错误时,学生会产生自责感;当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时,他们会有喜悦感;当计算正确时,他们会产生成功感;当连续几次正确率在100%时,他们会产生自豪感„„这些不同的感受都会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更加增强了他们正确计算的欲望。
2.训练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我们在每次训练中都有明确的目的、恰当的要求,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练口算的积极性。
3.优化策略,强化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与示范。首先要弄清算理。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
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训练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想算法,选择正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计算方法。同时,我将计算题型进行归类,让学生一天练一个类型,隔天巩固练一题。这样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4.日常入手,培养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必须注意,课堂计算时,教师绝对不要提“看谁算得快”的要求;否则,学生往往是只图快,不求对,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做好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动家长做好配合。如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善于做计算教学的有心人,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即投入的时间、精力与“产出”的关系。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想通过延长上课时间、大搞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可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
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我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实现课堂科学性和新颖性。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巧设问题的情境,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进而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上述各个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
怎样写好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使反应的而非反思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使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事错误的。
二、智慧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智慧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事“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的教学走向理智型的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展,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区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她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她不仅能“|做 ”,还应当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等方面去开展。简单地说,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苏俄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中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受通常不一样。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方式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不叫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使很难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完成教学。比如平时我们在上课的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的很清楚明白了,但反馈后却发现很多学生还是糊里糊涂的。说明了我们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验。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等经理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有价值、可用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作出反思。
2、学生的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得好。在新课标中,有些习题,如最优化方案,让学生去选择租车、买票等方案,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接法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们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时一致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开展有意义的讨论。交流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互相听课、做课后分析等。
4、专业学习
多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教学资料,能帮助我们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
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的思路,使我们的教学和反思不再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里,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那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那些更带有普片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可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后东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教师的职业需要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使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就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怎样写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数学随笔是数学日记的特殊形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和潜能,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本文是笔者近几年来对数学随笔的研究的汇报,从对数学随笔的理解、内容、注意点、及意义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及体会。从而让新课程理念得到了充分的落实,让老师和孩子们在随笔这样一个温馨的摇篮里共同茁壮成长。
一、数学随笔的诠释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与语文日记为榜样的数学日记逐渐火热起来,教师们都想通过数学日记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但由于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所以效果往往不理想。日记是指每天一记,但对于数学而言这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写数学日记也是需要灵感的,有好的内容、题材,学生才有话可写,所以把数学日记词改成数学随笔,旨在写数学随想不受时间、不受任何规定的情况下有感而发,学生不因“日记”这个头疼的字眼而失去兴趣,对随笔这个新名词有所吸引,从而学生乐意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和潜能,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开拓视野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数学随笔的内容
学生写数学方面的素材不是很多,所以教师要及时给孩子提供一些素材,但素材从何而来,笔者经过多年的尝试,发现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写:
1、对某一道题的理解
这是最常用的素材,学生可就数学书上或课外书上的某一道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目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果能有与众不同的想法,那就更有写的价值了。例如: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铺地锦”方法后,一位同学就在随笔中写道:“„铺地锦‟不仅仅适用两位数乘两位数,也适用于任何位数乘任何位数,并把自己的试验过程一一记录下来,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再如当学了“142857”这个神奇的数,一学生想到除1-6这几个数乘142857得数与1、4、2、8、5、7这几个数字有关,其余的数与它相乘是否有关呢?于是写下了一篇让我们大家都为之骄傲的好随笔。从一篇篇随笔中我们就能深深体会到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不可估量的学习能力。
2、编一个数学童话
想象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会想象才会思考。而编童话故事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的捷径之路。编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最乐意主动去做的事情。为此,可以让学生把某一知识点编成一篇数学童话,在编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编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编的过程中温习了所学的知识点。例如:学生把0与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编成了《调皮的0》、把吨、千克、克三个质量单位编成了《质量家族中的一次争吵》、把周期问题编成了《小猴子过生日》等,这些童话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在愉悦的写作过程中体验到了学数学的乐趣。
3、自己的心里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与教师的之间不再那么亲密,或多或少有些隔阂,他们有着自己 的想法,数学随笔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敞开心扉的场所。所以随笔中学生可以把最近在数学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写下来,把自己最近存在的心理想法写下来,让老师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消除他们的一切顾虑,在他们的学习上及时地进行帮助,在心灵上及时地进行抚慰。
4、生活中遇到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鼓励孩子及时地把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写到随笔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如:低年级可以写买卖的计算问题、中年级可以写生活中碰到的买彩票、摸奖等可能性的概率问题、高年级中的打折、利息等实际问题。当然,具体要根据各个年级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有目的地去写,让学生把近来所学的知识点联系到生活实际,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下来,这样学生就会有感而发、有情可抒。
5、读报后所思所想
目前针对孩子们看的数学类报刊杂志也特别多,所以可以就学生所看的内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就其一个内容进行续写或就其一道题目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如:一位学生看了《小学生数学报》上的童话故事《非洲历险记》,非常感兴趣,每次都续编故事,然后期待下一期的报纸,看编辑部的叔叔阿姨是否和他想得一样,虽然机会渺小,但从中他感受到了快乐。
6、学习小结
数学随笔还可以如同语文中的摘抄,把一个单元或一个时间段所学的知识点一一记录下来,写下近来学习的收获和感受。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这一单元后,写下了这样一篇随笔:近来我们学习了三角形这一单元,收获可真多,我知道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三类……。我的疑惑是既然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为什么桌子、椅子都做成三角形呢?这样的巩固复习是学生自发的,这样可爱的疑问是学生的真实感受,这样的方式还怕学生学不好数学,不喜欢数学吗?
三、写数学随笔的注意点
1、多看相关书籍
目前小学生数学编辑部越来越多,如《小学生数学报》、《小学数学》、《小学生学习报》等等,他们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文化“点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陪着孩子一起看一些数学类的文章、知识,让他们从中掌握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思维得到有效训练,数学的思想方法逐步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深处;让他们从文中认识华罗庚、艾尔迪什等中外数学家,知道数学家们的学习经历,学习数学家们这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数学的博大和精深,得到情感的润泽和熏陶。
2、做到身先士卒
要让学生主动去写随笔,教师首先要做到,做好表率作用。作为新课程引导下的教师更应该多学、多看、多练笔,加强自己的理论、文化素养,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故事、教学随笔记录下来,然后及时读给孩子们听,由于有了老师的引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也会模仿老师把自己一天所学的知识或疑惑记录下来,为师生共同成长搭建了平台。
3、做好辅导工作
让学生主动去写、去思、去想,关键之一是要及时做好辅导工作。对于一个新的事物,学生总是充满了好奇,让这颗好奇之心保质时间有多长,就取决于教师能否成为一个有一定容量、能及时调节温度的人。应从内容、形式、方法、时间、心理等多方面做好辅导工作。对于一些初写者可以提供一种格式:
(1)近来数学课的内容:
(2)理解得最好的地方:
(3)不明白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
(4)我的另类想法:
(5)举例(生活中的关于这一内容的数学问题):
4、及时表扬鼓励
学生体验到一次成功,就会激起他无数次想获得成功的愿望。所以我们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当学生主动写时,应该及时采用加星或鼓励性语言加以肯定;当学生写得很进步时,应及时帮他打印,张贴于数学乐园中并组织投稿;当学生的作品发表时,应让他在全班进行范读,激起他们写随笔的积极性,从而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四、数学随笔的意义
数学随笔它是整合各学科的媒介,是联系生活的桥梁,是迸发创新的小屋,是敞开心扉的场所,是体验成功的乐园,是促进教学相长的纽带……对于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认为它至少还有以下几个作用:
1、提升数学文化素养
课标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让学生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接触初步的数学文化,对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文化素养是大有裨益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撰写数学随笔是一种提升文化素养的手段。在撰写中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内在魅力;在撰写中学生能认识中外的数学故事、数学名人、数学来源等;在撰写中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得到有效地培养;在撰写中学生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各方面获得和谐发展。
2、有效促进学生反思
伟大的数学家乔治波利来说过:“没有任何问题能解决得十全十美,总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充分的探讨和钻研,在任何情况下我们总会提高对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反思是学习数学的真谛,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真谛的最好方法。而写数学随笔有助于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反思能力。通过撰写随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带着问题走向教材,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一段时间后再回顾这些随笔,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反省,这对于使学生看清自己过去在理解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对学习的总结,可以逐渐培养起对学习结果自我负责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承担学习任务的责任感。
3、丰富多样评价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随笔不仅可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用于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随笔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而写数学随笔无疑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而且,数学随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自我报告评价自己的能力或反思自己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随笔有利于数学教师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反省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数学是人们
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计算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性,计算的正确性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学习能力要求。但学
生在实际学习中,计算差错多,准确率低,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严重影
响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学生的计
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
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一)、分析原因:
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方面的原因
概念不清,算理不明。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学生
只有正确掌握了与四则运算的有关概念,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口算不熟,笔算
不准。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
2、学生心理方面原因
感知比较笼统,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品质差。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并且外
显形式简单,这样更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粗略、笼统、不够具体,再加上学生看
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又急于求成,因而所感知的表象是模糊的,致使把
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瞬时和短时记忆易出错。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
识的储存、积累和更新都要依赖于记忆,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做保证。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情绪不稳定。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琐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
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3、习惯方面的原因
有的学生在计算时不认真审题,做完后不愿检验;书写时马马虎虎,字迹潦
草,0写得像6,6写得像0,5写得像8,把7写成1等,有的笔算不打草稿,无论数字大小,一律用心算,有的没有专用草稿本,乱打草稿。这些不良习惯,也是导致计算结果出错的重要原因。
(二)纠正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计算的关键
有些计算错误是由于运算的基本概念和算理不清造成的,为防止学生出现算理方面、计算法则方面的错误。教学时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加强算理计算的教学,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算理、计算法则,这是正确地进行计算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将基础知识掌握,灵活运用计算法则和计算技能,那么,学生的计算正确性就不能得到保证。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学生必须掌握运算的顺序和简算方法,运算顺序搞错,那么计算结果也就错了。再如教学多位数的乘法中,面对每次乘得的积的对位问题,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竖式的对位形式,可是遇到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错误率就会增加,因为学生的认知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对算理的理解也是模糊的。针对基础知识出现的错误,平时在布臵作业的时候,每天都让学生做5道用竖式计算并验算,对每位学生的计算我采取认真批改并加以评比。贵在坚持,学生的计算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都提高了。
2、加强口算训练是计算的基础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因此,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计算一道笔算四则运算题,有时用两三个,多则用二十多个基本的口算,而这些基本口算中若有一个出现错误,那么整道笔算题就全错了。我在一年级就开始注意训练20以内的加减口算,每位学生都必备一本口算题卡,在班内常常举行口算比赛。对进位加、退位减,表内乘法和除法,更应让学生熟练计算,每天坚持3到5分钟口算训练,形式应灵活多样,并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熟能生巧。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熟练、脱口而出。这种口算训练习惯我班从一年级坚持现在,通过坚持不懈口算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学生的计算水平和正确率取得了明显成效。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的保证
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平时计算时要求学生做到:认真核对数字和符号,计算题是由数字和运算符号组成的,比较单调。计算过程中容易产生视觉感官的疲乏,相似的数字和符号容易混淆。因此,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和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因为抄错数字或运
算符号而白忙一场。认真书写、审题和计算,特别演草本要认真书写。作业、练习的书写一定要工整和规范,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隔,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必须先审题,弄清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动笔计算。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这样能保证计算的正确率高。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主编:苏霍姆林斯基
3、《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主编: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组编
4、基于小学生数学作业错例分析的校本研训模式研究
作者:范新林;朱国平;王俊杰等《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第02期
5、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分析小学生数学作业错误的原因
作者:骆昌雄《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年第X3期
6、对小学生数学作业错误的反思
作者:郭木生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08年第2期
7、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
在数学教学中,常有很多知识点,课堂上讲解的非常详细,并且学生也掌握的十分好,但是在下一步的作业中却显现出了不一样的情况。到底是知识点没有掌握,还是存在别的因素,影响干扰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呢?这需要我们教师引起重视,并进行探索和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以中年级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与分析和纠正方法为研究内容,通过收集三、四年级学生计算中的错题,并根据其错误原因加以分类,然后认真分析导致计算错误的原因,针对这种原因,寻找应对的策略,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在中年级各选部分
3、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1)、初始阶段:2012年5月申请课题。
2012年5—10月:阅读与课题有关的著作《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2)、实施阶段:2010年3月—10月:阅读《小学数学计算研究》。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重点是错误的原因,然后初探解决的策略,积累材料。
2012年10月—12月:阅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总结得失,并进行过程性小结。
2012年12月—2013年2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3)、整理阶段:2013年3月—5月 :整理与收集上述过程中积累的材料、分析与反思,并准备构思和撰写结题报告。
在阅读的同时做好读书笔记,认真反思,错例分析跟随研究进度进行,随时把握好自己研究过程中的目标性,让读书笔记与错例分析与课题研究相辅相成。选择与课题有关的书籍,有重点地加以阅读,做好学习笔录。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与课题有关的信息和动态。坚持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潜心写好读书心得。
4、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写作阶段安排:
(1)、读书笔记:读《小学数学教学研究》2012年5月之前完稿
(2)、读书笔记:读《小学数学计算研究》2012年10月之前完稿
(3)、读书笔记: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2年12月之前完稿
(4)、读书笔记: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2013年2月之前完稿
(5)、教学案例:(2篇)2013年2月之前完稿
(6)、研究成果:论文1篇(或课题总结)2013年4月之前完稿
(7)、整理材料,提交结题申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经过一年的研究,分析了本年级学生的计算错误原因,采取针对性纠错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和正确率。通过测试反馈,发现我们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正确率都比其它年级学生有所提高。在2012的雁塔区质量检测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结合实际我们的做法是:先分析错误原因,再采取纠正措施。
通过对本班四年级学生计算题失误成因的分析研究,采取对大量的错例分析,采取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减少、避免了计算中
一些不必要的错误;通过研究学生在计算中的一些不良心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通过整个研究与实践,我总结了以上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有效教学策略。
黄科
小学数学中计算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影响到他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影响对初中数学的能力。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地计算,在平常计算中如何体现“快、对、巧”呢?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激趣,创设情境,培养品质。
将计算教学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我认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新的东西,把无味死板的计算公式,计算方法,变得生动有趣,树立学生对求知的渴望,充满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情境中学不但是主角还是配角,因此学生热情高涨,自然而然地把精力都集中到计算教学之中
给学生讲解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以次激发兴趣。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由此,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对题目的特点分析比以前仔细了,并能灵活利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
素的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学生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地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针对小学生一见难题、简算题就产生畏难情绪的特点,我采取“每日一题”、“难题找家”、“谁是常胜将军”、“我的解法最奇特—— 一题多解”的方法鼓励学生在竞争中征服难题,战胜困难,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上述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我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统计图,记录自己的成绩;每组设计一个统计图,记录本组成绩,定期评比,定期表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团队精神。
二、全方位引导,合理训练,让学生说:“我也行”。
1、全方位引导。
(1)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交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重视师生演示操作作用 ,并把操作与语言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教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充分地”说”的同时,边动手 ,边思考,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2)、提倡估算,让学生的直观思维活跃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合理训练
(1)口算天天练。每天利用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
(2)对比练习。我在教学中,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的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
(3)改错练习。教师故意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收集错题, 定期上一节纠正错误课,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反复练习,便于对症下药。
三、克服粗心,培养习惯,让学生说:”我真的能行”.我从教学实践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1、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2、清晰审题。我认为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 审题要审数字和
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3、认真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作完题后,再一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4、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至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觉厌烦和抵触情绪。
山结果”等要求放在重要的地位, 并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新的要乡影求。响、经整那么, 合寄宿后的中年级小学对来自山乡受生活条件小海○能生, 力呢教师?应怎样去提高他们的计算学南省一单保使来自、山乡的学生丧失学调激乏发味计的算计兴算趣训练, 习兴趣往往会, 生亭黎给提高学生能力设下了心理障碍因此在教学中, 我注重了学生的计。
族
计算兴趣培养。1.以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激苗族算自发学生的兴趣治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刺激
县物, 可以引起注意和兴趣, 集中注能林南意力, 形式新颖多样, 适合小学生力心维。中的心理特点, 能激起兴趣我在训练形式上, 主要, 采取多启发思
学样性训练和对比性训练。多样性训提校练主要包括填空、判断、改错、口高吴海清算练试、题主视, 要算组针、织笔对进算一行、些竞对形赛比近等练。而习又对, 易这比错样性的有训探识别能力, 从中获取知识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培养究2发学生.的兴趣以切合实际的实践活动, 激
在计算教学中, 除了一些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之外, 我立足于激
发学生的内部需求, 通过一些实践活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计算兴趣, 例如: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 实地测量, 到本班农村学生家中做一些相应的家务。在这些活动中, 充分展示计算的无穷魅力, 暴露出学生内在的不足, 激发学生自我发展与自我肯定的需要, 激励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训练中, 愉快地接受训练, 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二、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在速算、估算、珠算等计算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必须抓好口算这个基础。
1. 要强化训练
做到经常练, 把口算教学落实到常规训练之中。
2. 要落实方法指导
使学生切实掌握口算方法。如在教学145×12这道笔算题时, 可启发学生:先口算145×10, 再口算145×2, 然后把两次口算结果加起来。学生只要熟练地口算出上题的结果, 就能充分地运用计算法则笔算145×12的积。
3. 采取多种形式, 落实口算实效。
口算的形式可采用听算、视算、口算卡片、口算图表以及口算游戏等, 当然也可以抢答、个人赛、小组赛、接力赛等。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 灵活地运用以上方法, 生动活泼地开展口算训练, 学生的口算兴趣和能力一定能迅速提高。
三、理解计算法则
学生计算正确, 是以掌握基本运算法则, 弄清算理为前提的、熟练地口算为学生正确地笔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基础上应让学生进一步弄清算理, 掌握计算法则。例如计算:25×7×4+200, 可运用乘法的结合律, 把算式写成25×4×7+200, 直接得出900。总之, 只要学生弄清了算理, 掌握并能灵活地运用计算, 就可以减少计算错误, 提高速度, 降低计算难度。
四、加强检验指导
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既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需要, 也是增强学生计算准确率,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必然要求。
1. 加强检验方法的指导
我在教学中, 注意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例如运用估算进行检验, 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整数乘法可估算出它的近似积;整数除法可估算出它的近似商;小数乘法可估算出积的小数位数等。对于简单的, 步骤较少的加减乘除运算, 可根据其运算的法则进行检验、对一些复杂的多步计算, 按本题的先后顺序运算规律, 可采用边计算边检查的方法进行检验。
2. 注重检查习惯的培养
在教给学生检验方法的同时, 要在计算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检验习惯, 使学生逐步确立起“有算必查, 有错就改”的思维定势。养成认真及时检验的习惯。
五、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来自山乡的大部分学生因家庭教育环境的原因, 良好的学习习惯未真正形成, 做作业时图快, 导致作业中常出现抄漏、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计算不准确等毛病, 这不仅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障碍, 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
1. 认真读题, 不抄错数字或符号, 做到眼看、心想、手写三统一。
2. 练习时依照所学法则, 熟练地进行计算, 并且在计算的过程中思路要清晰。
3. 书写工整, 格式规范正确, 不随意涂改和乱画。
4. 在计算中, 能口算的要坚持口算, 不能口算的要正确写出笔算过程。
5. 计算结束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计算能力;提高策略
计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在小学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学生在计算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计算难度的要求却有所降低,特别是对小数、分数的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细心分析,你会发现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并未削弱,计算要熟练、准确、简捷、合理,同时在解题过程中,要求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有效地抓住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结合相应策略对学生给予恰当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一、创设有趣情境,深入理解算理,提高计算理解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象感知、理解算理。例如,分数除法中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一课,我通过让学生折纸活动来理解其意义及方法。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再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观察每份是几分之几。学生形象感知到是把■平均分为2份,就是■的■。由此实现对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实际算理及含义的理解,为分数除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注重对题目结构特点的分析,提高计算判断能力
数学是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知识系统,数学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在解题过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计算题也不例外,特别是列式计算题,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题目,挖掘已知条件的每一个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若不能很好地挖掘这些条件所隐含的信息,就很难找到简捷的计算途径。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它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为保证。但是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于列式计算的试题,做题前不妨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目,让学生读题后划出重点部分、重点字词,再看题,使学生详细理解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是否需要带括号,最后列出算式;纯计算题要求看清题目后判断有无简便方法,用什么方法简算,再判断运算顺序,最后计算,以提高准确率。同时,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
三、计算方法的整合、最优化,提高计算速度
计算能力是思维能力,思维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计算教学来说,重点在于计算的技巧,也就是计算的技法及巧算的方法,这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规律,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使之达到熟练。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而后放手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学生在“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时,整体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乘法分配律”来源于生活计算的需要,萌生求简计算的意识,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于分配律的运用题,学生特别容易出错,为了更好地掌握,要进行题组对比分析,如,25×(2+4)和25×2×4;25×125×8×4和25×4+125×8;一题多解,如,25×44你能有几种方法?(1)25×44(2)25×4×11(3)25×(40+4)(4)(20+5)×44,提炼出最优的方法是什么,等等。同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给学生总结一些固定结合的数,如,25和4、125和8等,帮学生迅速找到简便算法。力争达到“简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能根据题目的特色灵活选择适当算法的目的,以此达到算法优化,提高计算速度。
四、多样练习、算法体验,提高计算正确率
计算方法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几个例子后他们便可以很好地掌握计算法则。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练习了几次在他们脑海中只是暂时的印象,并没根深蒂固。老师讲的时候好像都会了,自己做作业时又不知怎么做了。对于计算方法、公式的理解,许多时候并不是一下子、两下子就能完全弄明白的,而是在有了一定的感知、理解后,再进行不断的重复和感悟,才能越来越清晰。因此,练习显得尤为重要。训练的内容要有层次:基本训练在课上,重在掌握法则、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针对性训练在课后,重在纠正学生容易出差错的地方逐一辅导;特殊训练放在练习课上,可用分组竞赛、口算接龙游戏、计算公式“对抗赛”、简便计算“接力赛”等多种专项算法训练及体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更是如此。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计算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断改变方法策略,还需要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学习习惯,如,最基础的读题、书写、检验等良好计算习惯。计算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贵在研究学生的问题所在,适时适当地给予训练辅导,只有长期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第六中学)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
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习时间长,分量也最重。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策略对学生给予计算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计算效果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计算能力;提高策略
计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在小学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学生在计算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计算难度的要求却有所降低,特别是对小数、分数的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细心分析,你会发现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并未削弱,计算要熟练、准确、简捷、合理,同时在解题过程中,要求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有效地抓住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结合相应策略对学生给予恰当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一、创设有趣情境,深入理解算理,提高计算理解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象感知、理解算理。例如,分数除法中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一课,我通过让学生折纸活动来理解其意义及方法。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再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观察每份是几分之几。学生形象感知到是把■平均分为2份,就是■的■。由此实现对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实际算理及含义的理解,为分数除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注重对题目结构特点的分析,提高计算判断能力
数学是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知识系统,数学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在解题过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计算题也不例外,特别是列式计算题,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题目,挖掘已知条件的每一个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若不能很好地挖掘这些条件所隐含的信息,就很难找到简捷的计算途径。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它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为保证。但是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于列式计算的试题,做题前不妨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目,让学生读题后划出重点部分、重点字词,再看题,使学生详细理解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是否需要带括号,最后列出算式;纯计算题要求看清题目后判断有无简便方法,用什么方法简算,再判断运算顺序,最后计算,以提高准确率。同时,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
三、计算方法的整合、最优化,提高计算速度
计算能力是思维能力,思维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计算教学来说,重点在于计算的技巧,也就是计算的技法及巧算的方法,这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规律,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使之达到熟练。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而后放手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学生在“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时,整体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乘法分配律”来源于生活计算的需要,萌生求简计算的意识,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于分配律的运用题,学生特别容易出错,为了更好地掌握,要进行题组对比分析,如,25×(2+4)和25×2×4;25×125×8×4和25×4+125×8;一题多解,如,25×44你能有几种方法?(1)25×44(2)25×4×11(3)25×(40+4)(4)(20+5)×44,提炼出最优的方法是什么,等等。同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给学生总结一些固定结合的数,如,25和4、125和8等,帮学生迅速找到简便算法。力争达到“简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能根据题目的特色灵活选择适当算法的目的,以此达到算法优化,提高计算速度。
四、多样练习、算法体验,提高计算正确率
计算方法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几个例子后他们便可以很好地掌握计算法则。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练习了几次在他们脑海中只是暂时的印象,并没根深蒂固。老师讲的时候好像都会了,自己做作业时又不知怎么做了。对于计算方法、公式的理解,许多时候并不是一下子、两下子就能完全弄明白的,而是在有了一定的感知、理解后,再进行不断的重复和感悟,才能越来越清晰。因此,练习显得尤为重要。训练的内容要有层次:基本训练在课上,重在掌握法则、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针对性训练在课后,重在纠正学生容易出差错的地方逐一辅导;特殊训练放在练习课上,可用分组竞赛、口算接龙游戏、计算公式“对抗赛”、简便计算“接力赛”等多种专项算法训练及体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更是如此。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计算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断改变方法策略,还需要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学习习惯,如,最基础的读题、书写、检验等良好计算习惯。计算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贵在研究学生的问题所在,适时适当地给予训练辅导,只有长期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第六中学)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
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习时间长,分量也最重。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策略对学生给予计算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计算效果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计算能力;提高策略
计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在小学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学生在计算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计算难度的要求却有所降低,特别是对小数、分数的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细心分析,你会发现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并未削弱,计算要熟练、准确、简捷、合理,同时在解题过程中,要求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有效地抓住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结合相应策略对学生给予恰当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一、创设有趣情境,深入理解算理,提高计算理解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象感知、理解算理。例如,分数除法中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一课,我通过让学生折纸活动来理解其意义及方法。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再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观察每份是几分之几。学生形象感知到是把■平均分为2份,就是■的■。由此实现对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实际算理及含义的理解,为分数除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注重对题目结构特点的分析,提高计算判断能力
数学是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知识系统,数学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在解题过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计算题也不例外,特别是列式计算题,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题目,挖掘已知条件的每一个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若不能很好地挖掘这些条件所隐含的信息,就很难找到简捷的计算途径。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它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为保证。但是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于列式计算的试题,做题前不妨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目,让学生读题后划出重点部分、重点字词,再看题,使学生详细理解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是否需要带括号,最后列出算式;纯计算题要求看清题目后判断有无简便方法,用什么方法简算,再判断运算顺序,最后计算,以提高准确率。同时,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
三、计算方法的整合、最优化,提高计算速度
计算能力是思维能力,思维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计算教学来说,重点在于计算的技巧,也就是计算的技法及巧算的方法,这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规律,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使之达到熟练。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而后放手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学生在“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时,整体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乘法分配律”来源于生活计算的需要,萌生求简计算的意识,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于分配律的运用题,学生特别容易出错,为了更好地掌握,要进行题组对比分析,如,25×(2+4)和25×2×4;25×125×8×4和25×4+125×8;一题多解,如,25×44你能有几种方法?(1)25×44(2)25×4×11(3)25×(40+4)(4)(20+5)×44,提炼出最优的方法是什么,等等。同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给学生总结一些固定结合的数,如,25和4、125和8等,帮学生迅速找到简便算法。力争达到“简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能根据题目的特色灵活选择适当算法的目的,以此达到算法优化,提高计算速度。
四、多样练习、算法体验,提高计算正确率
计算方法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几个例子后他们便可以很好地掌握计算法则。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练习了几次在他们脑海中只是暂时的印象,并没根深蒂固。老师讲的时候好像都会了,自己做作业时又不知怎么做了。对于计算方法、公式的理解,许多时候并不是一下子、两下子就能完全弄明白的,而是在有了一定的感知、理解后,再进行不断的重复和感悟,才能越来越清晰。因此,练习显得尤为重要。训练的内容要有层次:基本训练在课上,重在掌握法则、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针对性训练在课后,重在纠正学生容易出差错的地方逐一辅导;特殊训练放在练习课上,可用分组竞赛、口算接龙游戏、计算公式“对抗赛”、简便计算“接力赛”等多种专项算法训练及体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更是如此。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计算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断改变方法策略,还需要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学习习惯,如,最基础的读题、书写、检验等良好计算习惯。计算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贵在研究学生的问题所在,适时适当地给予训练辅导,只有长期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第六中学)
【怎样提高小学计算能力】推荐阅读:
小学计算能力的提高06-09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10-2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0-14
怎样提高交际能力12-08
怎样提高合同写作能力06-10
怎样提高空间想象能力10-27
怎样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06-07
怎样提高高中生的数学能力11-17
怎样提高中学生的听力能力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