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忆人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失忆人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共10篇)

失忆人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

那天的事有些怪。

上午九点左右,我从单位出来沿着一条街匆匆往前走,走到下一个路口时,不由停下步子,拿不准是继续往前走呢,还是应该拐个弯儿。我问自己,你准备去做什么呢?

这还不是最奇怪的。最奇怪的是接下来,我连自己是谁都记不起来了。我从一块橱窗的玻璃里照见了自己,里面映着一个约莫三十岁的神情沮丧的男人。我问,这男人是谁呀?橱窗当然不会回答,于是我转过头问身边的一个行人:“喂,我是谁?”那人打量我一眼,突然撒腿就跑。我望了一眼头顶的太阳,想,难道我是突然降临到地球上的一个外星人吗?

这时一名警察出现在我面前,先前被我吓跑的那位行人指着我对警察说:“就是他!他是个疯子!”

警察将我带到了派出所,他们翻遍我全身的口袋,也没找出任何能证明我身份的东西。

这时我才真正害怕起来。我意识到自己同这个社会的所有联系被割裂了,沦为世界的一个孤儿,这是一种巨大的恐怖。

这时从旁边办公桌走过来一个年轻的警察,对着我的脸端详了好久,又让我站起来看了看身高,对其他警察说:“他可能是苏老板的儿子,一星期之前苏老板已报过案,他儿子苏威想买辆法拉利跑车,结果苏老板只买给他一辆帕萨特,苏威一生气将车砸了,然后跑得无影无踪。苏威平时有吸毒的行为,有时脑子会不太清醒。说不定就是他。”别的警察就说:“那就快给苏老板打电话吧。”

我一听原来自己是一个如此有钱的人,不禁非常得意。

不一会儿,苏老板的电话接通了,说,他儿子的尸体已经找到了,不必麻烦警察了。

我的心情非常失落。

办公室里进来一位少妇,她用轻柔动听的声音问:“听说你们这里有一位找不到家的男人是吗?我老公爱喝酒,喝多了酒就不记事儿,昨晚跑出去至今没影儿,我想是不是他?”

警察朝我一指:“就他。自己看吧。”

那位少妇丰腴而妩媚,娇艳欲滴。她带着一股香气朝我走过来。我高兴得眼睛放光。

但她还没到我跟前就扭身走开了。

我心里难过极了。惆怅万分。

一位居委会大妈来办公室办事,看到了我,好奇地瞧了又瞧,嘴里不住嘟囔:“这个人看起来好面熟呀!上个星期,我们小区大白天招了小偷,被看车棚的老李发现了,两人扭打了一阵,老李打不过他,让他跑掉了,我听到吵嚷赶过去时,远远看了小偷一眼,和这个人非常像!”

办公室的警察们全都警惕地盯着我,眼神儿一下全变了。一个警察掏出手铐,将我铐在椅背上,然后对居委会大妈说:“你快去叫来管车棚的老李辨认一下,看是不是小偷?”

我吓得从椅子上瘫下来,想,哪怕是个民工也好呀,怎么偏偏是个小偷呢?实在命苦!这不是自投罗网吗?

不大会儿,居委会大妈和一个老头儿进来了。大妈喘着粗气,说:“老李,你看这人是不是前几天跟你打架的那个小偷?”

老李的目光如刀子一样恶狠狠地朝我戳了过来。然而那目光碰到我后马上变得柔软起来,他笑眯眯地说:“这不是张小鱼吗?你怎么在这儿?”

大妈:“原来你们认识呀?”

老李:“岂止认识!我跟他爸是战友。经常到他家里喝酒,他是我看着长大的。”

一个警察赶忙过来帮我打开手铐。

我听到自己并非小偷,心情放松了些,但仍记不起老李这个人,望着他不住地摇头。

老李显得比我还急,掏出手机摁了一串号码。

打完电话,高兴地对我说:“通知你爸了,你爸说你媳妇一会儿就来接你。”

我不由对张小鱼这个人起了兴趣,问:“张小鱼是干什么的?是个怎样的人?”

老李:“是个办公室小职员,心眼不坏,但也没多大本事,普普通通一个人儿。”

半小时后,进来一个几乎可以忽略性别的瘦小平淡的女人。老李说:“你媳妇接你来了。”

我傻愣着,认不出她是谁。

那女人很生气,突然冲上来,照着我的脸响亮地掴了一巴掌:“我让你跟我装蒜!”别看瘦小,手劲可不小。

这一巴掌让我眼冒金星。

等金星消散以后,我突然记起她叫王金萍,是我的老婆,同时也是一位内科医生。

王金萍打完我后抹了几把泪,对其他人说:“他这是暂时性失忆症,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造成的。”

我跟在王金萍后头走出派出所的时候,突然想起不知从什么书上看过的一句话说,人生从来不像臆想中那么好,也不像臆想中那么坏。我虽不是有钱人,无权无势,也没有一个漂亮的老婆,但我也不是一个小偷。这样,老天就算很照顾我了。很好。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我”连自己是谁都记不起来了,只好向身边的行人询问。行人被“我”的怪异行为吓跑并报警,“我”被行人和警察认定是个疯子。

B.妻子王金萍“突然冲上来,照着我的脸响亮地掴了一巴掌” “ 打完我后抹了几把泪”,表明妻子已对“我”失望之极。

C.“我”向往自己是富人的儿子,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丰腴而妩媚的少妇,认为自己哪怕是个民工也行,坚决不愿意自己是一个小偷。

D.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例如“我”被怀疑为小偷前后警察的不同态度,看车棚老李前后神情的变化……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情节跌宕,主题鲜明。

E.失忆人的经历固然令人同情,但工作压力只是病症的诱因,真正的根源在于个人的欲望。小说就是要告诉我们,直面现实,脚踏实地,方能幸福生活。

8.“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结尾说:“人生从来不像臆想中那么好,也不像臆想中那么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的?请结合小说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与感悟。(6分)

答案:

7.AB (选对其中一项得2分,两项都选对得5分。A项,“‘我’被行人和警察认定是个疯子”的说法不准确,行人说我是疯子,仅是怀疑和推测,警察并没有认定我是疯子;B项,作者为妻子设计的那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为了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并无表明妻子已对我极度失望的作用)

8.①“我”因工作压力大而失去记忆,是个生活在社会基层而值得同情的人。②“我”羡慕富贵,追求享受,欲望不切实际,是个想要逃避现实的可怜的人。③“我”身处基层向往富贵却瞧不起民工,是个令人鄙夷的人。④“我”虽身处困境却不愿堕落为小偷,是个坚守人生底线的人。(任答3点即得4分)

萝卜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2

差不多每天晌午,老栓都要去菜地看看。地里的白菜很规整,成排挨着。萝卜长得有些凌乱,但长得很好,它们半截插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顶着绿缨。吹风的时候,绿缨就摇来晃去。这会儿,老栓正背着手往菜地走,看见有个陌生人手上使着劲,从地里拔出一个萝卜。老栓听到萝卜断裂的那种脆响,他皱着眉头说,哎。

老栓猜测陌生人长得尖嘴猴腮,其实没有。那个陌生人抬起头,侧过一张白净的脸。老栓说,这是我家的地。陌生人说,噢,你家的?老栓说,当然是我家的。陌生人甩着手上的泥土说,我有点口渴。老栓说,我家地里没人。陌生人说,我就拔个萝卜。老栓说,你没打招呼,你拔得倒热乎。

要是陌生人顶嘴,他们也许会发生点什么。但陌生人从地里走出来,和蔼地说,我给你钱。这时候,老栓才发现陌生人的肩膀上挂着两个黑乎乎的东西。老栓知道那是两个照相机。老栓看到陌生人用萝卜叶擦掉手上的泥巴,然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钞票。

老栓说,我不要钱,我家不缺这几块钱。陌生人提着萝卜,有点尴尬。老栓说,你们这些城里人,做事没个道理。陌生人递来一根烟,讨好说,老伯,你抽根烟。老栓没接烟,嘀咕说,你们这号闲人,时常背着相机往这边跑。陌生人说,我想去阳关山,你知道怎么走吧?老栓说,顺着湖边走,绕过去就是。

陌生人抹着额头上的汗水说,我去那边拍黑颈鹤。老栓说,我就晓得。陌生人拿着萝卜往石头上砸,把萝卜砸成两截后,张嘴就咬,看起来,他确实渴坏了。老栓说,你们闲得没事做。陌生人说,噢,这叫摄影。老栓说,城里人就是名堂多。

陌生人把萝卜嚼得咯噌响,他边嚼边说,我就喜欢这种安静的地方。老栓说,鬼才喜欢安静!这样说的时候,老栓发现他长着一对斗鸡眼,他的眼珠,就像两只蝌蚪,使劲往中间挤。

陌生人说,水灵灵的,这萝卜可真甜。老栓得意地说,当然嘛,西海的萝卜。陌生人说,你们这里适合种蔬菜。老栓说,不瞒你说,收成确实不错。陌生人说,一年种几茬?老栓说,两茬。陌生人说,其他地方顶多种一茬。

老栓觉得这个人其实不怎么讨厌,他盘腿坐在地边,说,这边地肥,气候也好。陌生人歪着嘴啃萝卜,他啃得满嘴冒汁。老栓从地里抓起一把泥土说,你看,多黑,多酥。陌生人说,听说这些地方以前全是水。

老栓的眼睛陡然明亮起来,兴奋地说,就是,听说民国时,有个县官骑马环游草海,连走三天,硬是没能走完。陌生人说,现在也是个大湖泊。老栓说,比以前小多了,以前呀,啧啧。陌生人说,你见过?老栓说,我当然见过,我以前在里面打鱼哩。我可是个打鱼的好手,隔着水面,我也能看到鱼群。

陌生人瞪着两粒斗鸡眼,集中火力看着老栓说,隔着水你能看到鱼?老栓说,鱼在水底经常聚在一块,隔多远都能看到水面微微鼓起来。陌生人攥着半截萝卜,听得来劲。老栓说,咦,你怎么不吃萝卜?陌生人说,好像有点辣。老栓说,我给你再拔出一个?陌生人说,老实说,我确实想再吃一个。老栓跑到地里拔萝卜。那些蔬菜挤在一起,不动声色。

顶上传来几只鸟叫,他们抬起头,只看到天上划过几粒黑点,看不清是什么鸟。陌生人说,我还赶着去拍相片。老栓说,我看你应该再吃一个萝卜。陌生人赶忙说,我实在吃不下去了。老栓说,阳关山不远,没几步路。以后你就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

陌生人抹着嘴角说,怎么吃不到了?老栓说,听说要大力发展旅游,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陌生人总算把萝卜啃完,他感到有些庆幸,他说,我忙着去阳关山。老栓说,我再给你拔个萝卜。陌生人慌忙把他拽住,说,我真的不能再吃了。老栓说,那我给你带路。陌生人紧紧攥着他的胳膊说,我自己能找到。陌生人提着照相机,仓皇走了。

老栓蹲在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蔬菜。

萝卜长得有些凌乱,它们半截长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这里以前是湖泊,湖水把泥土滋养得无比肥沃,萝卜挤在里面,就像大白虫子那样拼命往上拱。老栓似乎想起什么,突然窜进菜地。他从地里提出两条萝卜,然后像只惊惶的鹅,笨拙地朝那个人追去。

(摘自《人民日报》12月23日)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结构紧凑,开头与结尾对菜地的描写,结构上首尾呼应,主题上前后照应,而且得到深化,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得到升华。

B.小说以一段草海湖萝卜地里的偶遇、一场偶然发生的对话,写出主人公的迷茫、时代环境与围绕草海湖生活的人们面对的变化。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变化,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写出了老栓对陌生人的认识变化,也很有效地刻画了老栓的性格特点。

D.小说擅长在简易的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感情倾向,如“那些蔬菜挤在一起,不动声色”,寥寥数语,含蓄地表达了对老栓的讥讽。

E.小说用词准确,如“脆响”“水灵灵”“满嘴冒汁”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萝卜的脆、多汁,侧面烘托了老栓的精心护育。

8、小说在刻画老栓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那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结尾说“老栓似乎想起什么”,老栓想起了什么?作者如此结尾,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7、(1)答B得3分,答C得2分,答E得1分;答A、D不得分。(E说“侧面烘托了老栓的精心护育”有些牵强,应该是烘托了草海湖的肥沃;A开头与结尾并没有揭示小说的主题,也就不存在主题上前后照应等,小说的主题蕴含在全文中;D没有讥讽之意,更多的是营造了一种安静的氛围)

8、①朴实善良。老栓每天都会去菜地看菜,看见陌生人拔他萝卜没有为难对方。②简单热情。当陌生人谈到老栓感兴趣的话题时,老栓很高兴,一再劝他吃萝卜。③恋旧斥新。留恋昔日生活,很看不惯城里人的生活习惯。(每点2分)

9、老栓想起“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以后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2分)作者如此结尾,含蓄地写出了老栓对草海湖的不舍,对即将到来的变化的迷茫,(2分)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时代环境的变化的思考,(2分)同时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张力。(2分)(从内容、主题、作者意图、艺术作用四个方面作答)

拯救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3

小男孩愣了一下,看着他,你是谁?

他咧咧嘴,你猜?

小男孩想了想,忽然眼睛一亮,我猜……你一定是爸爸!

他立时瞪大了眼睛,边往门口走边说,你真聪明,你怎么知道我就是爸爸?

小男孩说,因为今天是我五岁的生日,妈妈说今天晚上爸爸会回来的。我想你一定就是爸爸,是吗,爸爸?

小男孩走过来,拉住了他的手,仰起头看着他。

他继续向门口走,嗯,是的,你可真聪明。不过爸爸想出去一下,你看我刚回来,什么礼物也没带给你,我去给你买点礼物好不好?

小男孩突然一下抱住他,大声说,爸爸,你哪也不要去,我不要礼物,我就要爸爸陪着我!小男孩紧紧抱着他不撒手,他想努力挣脱。小男孩急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爸爸,你不要走!

这时候,一个女人拎着菜从外面走进来,她是小男孩的妈妈。看到屋子里的情况,她立刻傻了眼,手中的菜啪地掉在地上!

他一下抱住小男孩一动不动地盯着女人。

小男孩说,妈妈,爸爸回来了,你一会儿要给爸爸做好吃的。

女人惊醒过来,蹲在地上捡菜,平静地说,我马上做饭,丁丁还没和爸爸一起吃过饭呢。女人把菜捡好,一面拎着菜站起来往厨房里走一面又说,丁丁下来,别总让爸爸抱着,爸爸大老远回来的,多累啊!

小男孩看着他,爸爸,你累吗?

他莫名其妙,不累不累!哦,丁丁,你先回屋去,我有话和妈妈说!

丁丁爽快地答应一声,跑到卧室去了。

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走进厨房,那个……我……

女人低头摘着菜,说,如果你愿意,我想请你给丁丁做一天爸爸,我付你一千块钱的劳务费,怎么样?

他疑惑地问,我想你已经知道我是什么人了,你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女人点点头说,丁丁很喜欢你,为了丁丁我想你也会答应的。

他想不到自己第一笔合法收入竟是这样赚到的,搔着脑袋想,一天一千,算得上高薪了呢。

正想着,女人又说,丁丁从来没见过他的爸爸,他特别渴望有个爸爸来疼他,所以这一天当中,不管丁丁向你提出什么要求,希望你都尽力满足他,让今天成为丁丁一生当中最美好的回忆!

他不解地问,丁丁爸爸呢?

女人猛然抬起头瞪着眼睛看他。

他忙说,对不起,我去陪丁丁!说完向丁丁的房间走去。随即,卧室里传来了丁丁欢快的笑声。

女人松了一口气,擦擦额头的汗。

……

夜深了,柔和的风拥着海水轻轻地拍打在沙滩上,哗哗地响着,像母亲嘴里的摇篮曲。

丁丁伏在他的肩膀上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双手仍紧紧地搂着他的脖颈。这一天丁丁玩得太开心了,太累了。

天上飘着一盏孔明灯,那是刚刚他们三个一起放飞到天上去的,放飞之前,丁丁坚持要把三个人的名字都写在孔明灯上,丁丁说这样他们一家人就不会再分开了。

两个人并肩漫步在海滩上。经过一天的相处,两人的关系已经不再那么紧张。

女人从手包里拿出一千块钱递给他,这个给你,谢谢你。今天,会是丁丁一生中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

他没接,低着头说,这钱我不要了,这也是我一生中难忘的一天。与钱相比,你的信任和尊重对我更重要。

女人笑了,说,给你你就拿着吧,今后要记住,应该拿的就不要客气,不应该拿的,千万不要再动了。

他接过钱,苦笑着说,我先前做过许多事情,但都失败了,我不知我还能做些什么。

女人轻轻地接过孩子说,在丁丁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爸爸因为入室盗窃杀人,被叛了死刑。你人不错,我不想你走他爸爸的老路。

他目瞪口呆地看着女人。

女人直视着他说,你说你受过许多挫折、吃过许多苦,难道比我这些年一个人带着丁丁过日子还苦吗?

女人说完径直向前走去。

看着渐渐融入夜色之中的女人,他鼓起勇气喊,阿姐,我以后还可以来看丁丁吗?

夜色中传来肯定的回复,随时欢迎。

他仰起头,注视着夜空,快速地眨着眼睛。最终,泪水还是挣脱了眼眶的束缚。

夜空中的孔明灯红通通的,宛如一轮新升的太阳。

7.下列有关小说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他”偷东西不成,反而被刚剧烈运动过的小主人丁丁碰到,“他”以假爸爸的身份拯救了自己。

B.“手中的菜啪地掉在地上”,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女主人公被陌生男子的举动感动了。

C.女主人公的信任与尊重,让“他”感受到这一天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因此“他”拒绝了一千块钱的劳务费。

D.“不应该拿的,千万不要再动了”, 女主人公的这句话暗示了“他”的小偷身份,流露出她对“他”的鄙夷和讽刺。

E.最后一段,作者巧用新颖的比喻,预示着三个人如同新升的太阳,开始了斩新的生活,永不分离。

8.“拯救”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9.利用巧合叙事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并说明其作用。(6分)

答案:

7.B D(选对一个给2分。B项,“被陌生男子的举动感动了”错,应该是“震惊”或“惊奇”。D项“她对“他”的鄙夷和讽刺”错,应该是劝诫。)

8.1.“他”以临时爸爸的身份,拯救了丁丁,让丁丁幼小的心灵得到了父亲的呵护,从而得以健康、快乐、光明地成长。2.女主人公的信任与尊重,让“他”受到感化,得到自我救赎,重新做人。3.“他”由小偷转变为孩子心中的天使,并融入丁丁的家庭,让丁丁一家得到了拯救。(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9.巧合:1.“他”偷东西不成准备离开时,却碰到了回家的丁丁,这是一巧。2.“他”来偷东西那天正好是丁丁的生日,妈妈说今晚爸爸会回来,这是二巧。3.丁丁误认“他”是爸爸而抱着他不撒手,这时女主人公回来了,这是三巧。4.小偷被撞见,“他”没被抓反被雇为临时爸爸,这是四巧。5.丁丁的爸爸和“他”都是小偷,这是五巧。(4分)

作用:借助巧合,使得小说叙事跌宕起伏、波澜丛生,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更合理,便于塑造人物形象。(2分)

失忆人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4

爹今年六十二岁了,儿子今年三十二岁。爹骑着一辆自行车,儿子骑着一辆摩托车。爹的车上带着一捆大葱和一个黑色的提包,儿子的摩托车上带着媳妇桂花。儿子在去赶集的路上追上了爹,儿子放慢速度说:“爹,你也去?”爹说:“去,今天是年前的最后一个集日,再不去就误事了。”儿子说:“你去买啥?”爹说:“看着买呗,好容易过个年!像我这把年纪,明年过年不一定有我没有。”儿子说:“你那捆大葱送给谁,咱们家城里又没有亲戚。”爹说:“谁也不送,卖它哩。”儿子说:“那能卖多少钱?”爹说:“你走吧,你带着人哩。”

天黑的时候,爹回来了,儿子也回来了。爹的自行车上带着那捆大葱,儿子的摩托车上带着媳妇桂花。

进了自己的家,老汉就非常高兴地把女人喊了过来,让她看自己从年集上买回来的东西。女人打开那黑色的提包,先拿出来了一件红得十分鲜亮的羽绒服。

女人拿着那件羽绒服看呵摸呵,在灯光下照呵照呵。女人说:“这衣裳可不赖,轻巧、厚实、暖和,不怕刮风下雪变天气,就是没有扣子!”

老汉笑了:“你真憨!你没有吃过肥猪肉,还没见过肥猪走?人家没扣子,人家有拉锁,哧一拉,比扣扣子还省事。你快撂下吧,别弄脏了,这是给孙子买的,一会儿给他们送过去!”

女人又从提包里拿出一双黑皮鞋。皮鞋很光亮,灯光一照,花了女人的眼。

老汉说:“你看这双鞋行吗?”

女人说:“我看着行,模样挺好的!就是没眼儿,怎么绑鞋带哩!”

老汉说:“你真是一个老二百五!如今穿皮鞋,谁还绑鞋带哩?哪有那种闲功夫。撂下吧,可别弄脏了,这皮鞋是给儿子买的,一会儿给他们送过去!”

女人从提包里拿出一块蓝头巾。老汉说:“你包上,你包在头上我看看好看不好看,合适不合适。你一年四季,风风雨雨,针线伙房,场里地里,活儿没少干,苦没少吃……我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对不住你!他娘,帕子不大,暖暖心吧,多少是个情意……”

女人又从提包里拿出一个小方盒,摸索了半天才勉强打开。

老汉说:“知道吗?这叫坤表,坤表就是给媳妇们戴的,一会儿给桂花送去。”女人又被那块坤表照花了眼,那小小的玩意儿竟然光芒万丈。女人说:“他爹,她有表!”老汉说:“我知道她有表,可是她老在我面前说她的手表不如别人的好,走得不准,样子难看。”

女人说:“老头子,你这一趟花多少钱?咱前天才卖了那口猪,今天你就……”老汉说:“该花的就花,好容易过个年哩,只要孩子们高兴就行!像我这样的岁数,明年过年还不一定有我没我……你快把饭端上来吧,不管好歹,只要咬得动,只要热乎就行。”

女人知道这是他没在城里吃饭。女人把饭端上来说:“他爹,你没在城里吃饭也行,你总得给自己买顶帽子呀!你看你的耳朵都冻裂了,以后还怎么出门干活儿?你也该给自己买瓶酒喝,好容易过个年哩!”

女人的眼泪落了下来,一滴,一滴……老汉说:“你哭什么哭,我又没死,你再哭我就恼了哩。你再哭我就不吃这个茄子了!我本来想给自己买顶帽子,可是咱大葱没人买,我也就没钱买酒了。不过不要紧,你放心,儿子今天也去城里赶年集了,他会给我买两瓶酒喝的!”女人说:“你说给他了?”老汉说:“你真混,这样的事还用告诉吗?好容易过个年哩!”

老汉吃完饭后,儿子果然来了,不过儿子没有提着酒,儿子手里拿着两把葱。儿子把葱放在地上以后,就看到了床上的羽绒服,那双黑皮鞋,那块坤表。儿子的眼睛很亮,满脸欢心鼓舞的样子。

老汉说:“你吃啦?”

儿子说:“手里没钱,什么也没买,只买了一套家庭影院,花了几千块钱!”

女人说:“你就没买瓶酒喝?”

儿子说:“没有没有!酒是毒药,喝酒有什么好处?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喝醉了伤害身体。”屋里静极了,爹不说话,娘不说话,儿子也不说话;谁也不说话,气氛很尴尬。

儿子说:“娘,我走了。我先把爹给我们买的东西拿回去,叫桂花看看。”女人把两把葱塞回儿子怀里说:“你把葱拿回去吧,我们家有!”

儿子说:“娘,别啊,这两斤大葱是桂花叫我送来的,她说如果爹卖了葱你们就没了……”

女人说:“拿走!”

儿子说:“留下吧,留下吧,好容易过个年哩,我爹说了,他老了,明年过年还不一定有他哩!”

女人把脚一跺:“叫你拿走就拿走!”

儿子说:“急什么,等下我们一家三口还来吃饭哩。”

7.下列句子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故事是在过年前发生的,又是围绕赶集来展开的。年集既是整个事件的线索,又是事件发生的背景,作者以“年集”为文题,耐人寻味,很有感染力。

B.在人物设置上,小说中往往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本文中的女人是关键人物,也是主要人物,她引出了老汉和儿子的话,从而展示出他们不同的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C.“酒是毒药……上了年纪的人,喝醉了伤害身体。”儿子的这些话实际上是为自己狡辩,他意识到自己没给年迈的父母买一点什么,有些心虚。但是他还是理直气壮地主动拿走了老汉买的东西,这个细节,把儿子只有索取没有汇报的自私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D.“像我这把年级,明年过年不一定有我没有”,类似的话,前后出现三次,每次的画外音都不一样,第一处折射出老汉“人逢过年精神爽”的面貌,第二处是对老伴的解释同时也是对自己花了这么多钱的安慰,第三处则是儿子想留下两把大葱来换取心理平衡时随意的一个理由。

8.本文在写作上使用了哪些技巧,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分条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儿子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6分)

答案:

7.B(女人是关键人物,但是不是主要人物,而是文章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父亲和为融资两人,因为小说主要是通过对父亲和儿子的对比描写,凸显了父亲大爱、无私奉献,儿子自私只求索取的主题)

8.①主要语言描写中对话描写,在对话中解释人物心理,彰显了人物的性格。文章中老汉和儿子的性格都是通过大量的对话来刻画的。②巧用对比,凸显了人物的不思想性格,并解释了主题,老汉骑自行车和儿子骑摩托车的对比,车上带着不同东西的对比,父亲和儿子买回不同东西的对比,父亲的无私和儿子的自私对比等等,通过这些对比,赞美了父亲的无私,也批评了儿子的自私和不懂得孝敬。③对此使用反复,增加了干扰力。前后三次写到父亲关于年纪大了话,强调了老汉已经老去,儿子尽管长大却不思回报的现实,耐人寻味;两次写车上载的东西,暗写了人物的心理,法人深省;两次写到父亲准备给儿子送东西的言语,把父亲心念儿子的形象刻画得很细致。④其他的,说的有理也可得分。(答对两点得4分,对3点得5分,没一点技巧的陈述1分,作用的分析1分)

9.不对。(要点)

儿子现在长大成人了,应体会到父母的无私奉献,当思回报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平时要多关心老人,好好孝敬老人。如这次可买一顶帽子给父亲,也可以买少量酒给父亲,以表心意。

儿子不应该理所当然地只求索取,只顾自己享乐,不想付出。如这次给自己卖了几千块钱的家庭影院却只给了父母两把葱,拿了礼物后,一家三口还要来父母家吃饭等。

(第一问,打“对”,本题计0分,答“不对”,给2分,第二问共4分,每点2分,一句答案酌情给分)

中药飘香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5

②在我蹒跚学步的那段日子,母亲带我到乡下外公家小住。母亲为外公煎药,冒出香气,当我最近距离地闻到从一只被炉火熏黑的砂锅里散发的草药味时,心里存有一种神秘和敬畏。那药是母亲冒着冬雪走了几十里山路,叩开一家早已打烊了的药铺抓来的。外公病歪歪地喝着母亲连夜煎熬冒着热气的汤药,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也许是母亲的孝心和精神感动了上苍,才有如此神力。从此,我们全家尤其是母亲对中药敬若神灵。外公风烛残年与药锅为伴直到去世,享年89岁。

③我是家中宝贝,病灾不断:小时候出麻疹、痄腮,稍大患肾炎、肝炎,还曾被滚沸的汤药烫伤。因此,外公用过的那个有年头的黑乎乎、脏兮兮的药砂锅,又被母亲找了回来,母亲用清水一洗并念道:“外公保佑小孙孙,那药砂锅熬出来的中药有神力呢。”我的命几乎是泡在“苦水”中熬过来的,能喝水的时候就开始与汤药结缘,那是又令人惧怕又让人感觉亲切的苦味。“良药苦口”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双关语。虽不懂其意,但我知道对我一定有好处。

④记得我成人之前母亲一直为我煎药。煎药很有讲究。她说:“煎药如同进庙上香,要心诚,不能乱说话,身子也要干净,否则,这药效就不好。药渣更不能随意乱倒,要倒在人气旺的岔路口,让众人把病带走,吃药的人病才能好。”所以母亲煎药时,总是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有时还要换一身干净的衣裳,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倒药渣时更要走好远的路。母亲煎药时的背影和炉火映红的脸庞很好看,至今仍烙在我心里……

⑤煎药的流程是中国人独有的,从开始懂得中药能治病到今天,一样的方法,一样的氛围,一样的心情。洗锅,浸药,生炉。下锅有先后之别,火候有文武之分。解表药用“武火”,滋补药用“文火”;矿石、甲壳、兽角类药“先煎”,药引或粉末状药“后下”。久病成医,耳濡目染,我已熟知其道。

⑥多年之后,我读到清代怪杰石成金《传家宝》中“煎药”一节,有这样的句子:“煎药时要老诚人细心看守,不可炭多火急而沸出,亦不可过煎而药枯,火候得宜则药之气味不损,自得速效矣。”所以母亲煎药时总是不假他人,其认真劲儿就不难理解了。

⑦而现在父亲、母亲都已不在人世了,中药的香气也渐渐散去。

⑧想起小时候生病的日子,想起母亲为我煎药时的情景,不免黯然神伤。母亲病重时,我一直守着她,就像当年我生病时她守着我一样。母亲守旧固执,不愿看西医,执意要吃中药,我为她请了最好的中医。而那只用了很长时间的药砂锅,经过几次搬家早已不见踪影。母亲很迷信,她说:“外公用了它,病治好了,活得长寿;你用了它,许多病也治好了,如今养得白胖壮实。看来我不行了。”母亲的话很灵验,正如她说的那样,她不久离我们而去。

⑨我时常在想,五味俱全的汤药犹如漫漫人生,也包含生活的滋味。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举起酒杯,醉的是红尘,端着茶杯,泡着的是日月。一个人一生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病痛,偶尔喝点汤药,益于病体,也是一种提醒与思考。汤药入口,一股暖流在肚肠里奇妙地跳荡,使人感受到一种因苦味而带来的淡淡感伤,使人想起吃苦对生命的意义。这是对人更深的益处,亦如世事从兴而衰,正像人体从健而弱。一碗由砂锅倾出的热的苦水,从口腔到胃肠的距离之中,让人从兴奋到镇定,使人想起生命本身。我认为,中药的本质也许是诠释生命意义的哲学过程。

⑩中药飘香的日子,其实就是一段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有删改)

12.第①段中说“亲情”比汤药更“浓烈”,文中用了哪几件事表现这种“浓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要求筛选表现“浓烈”亲情的几件事。阅读全文可知,文中主要讲了母亲和外公之间的亲情、“我”和母亲之间的亲情。如母亲为外公抓药、煎药的孝心,母亲为“我”煎药时的虔诚态度以及母亲病重时“我”一直守着她的孝心。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①母亲不畏艰难为外公抓药、煎药;②母亲虔诚地为“我”熬药与非常讲究地倒药渣;③“我”为母亲尽心尽力地治病。(第①③点各1分,第②点2分)

13.第④段末尾说“至今仍烙在我心里”,简述“烙”在“我”心里的具体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至今仍烙在我心里”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④段末尾,前面说“母亲煎药时的背影和炉火映红的脸庞很好看”,可见是母亲煎药时的背影烙在“我”心里。另外,联系全文分析可知,烙在“我”心里的不只是母亲煎药时的背影,还有母亲对待中药的虔诚态度以及对“我”深深的爱。

【答案】 母亲煎药时的美丽背影,母亲对煎药、倒药渣的讲究,母亲对中药的敬畏之心,母亲对“我”深深的爱,都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4分)

14.请分析煎药的砂锅在文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文中的砂锅是煎药用的,母亲用砂锅煎药,使外公的病奇迹般好了,而“我”喝了母亲用砂锅煎的药,很多病也好了,因此砂锅见证并承载着一家人浓浓的亲情。文中多次提到砂锅,这一重要物象可谓贯穿全文,因此是全文的线索。另外,考生还要深层次挖掘砂锅在体现中医药文化、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答案】 是全文的线索,文中所写几件事都与药砂锅有关,最后两段的议论和抒情也是由用砂锅煎药而引发的;(2分)砂锅见证并承载着一家人浓浓的亲情;(2分)写砂锅煎药的神秘,表现了对民俗和中医药文化的敬畏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2分)

15.作者在第⑨段中讲了哪些生命和生活的道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挖掘第⑨段提供的信息。“一个人一生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病痛,偶尔喝点汤药,益于病体”是在说药与病的关系;“汤药入口,一股暖流在肚肠里奇妙地跳荡,使人感受到一种因苦味而带来的淡淡感伤,使人想起吃苦对生命的意义”由苦药能治病联想到苦难对人生的意义;“亦如世事从兴而衰,正像人体从健而弱”是在提醒人们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人要正确地认识健康与病痛,认识生命,懂得生活的道理,让生命有意义。

【答案】 ①生病吃药是生活的常态,药虽苦但可以医病;②人生的苦难历程也是一笔财富;③正确看待生老病死,要懂得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每点2分)

悔的边缘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6

从地铁站出来,是人流高峰期,他被后面疾步往前赶的人从侧面撞了一下。他早已习惯社会中人际间的碰撞,所以并不在意,本能地一停步,见是一个年轻人,那年轻人的眼光跟他刚一接触,就问他:“三益大厦从哪边走?”他回答:“那应该走东出口……”可是年轻人却马上离开他,又去问站台上报摊的售卖员。他心想,为什么不相信我的回答,我指点得很正确很清楚呀……个人性格中的执拗,使他在短短几秒钟里产生一种冲动,就是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使这位年轻人树立起信任陌生人的信心。于是他小跑着,穿过江鲫般的人流,追上了那年轻人,呼唤他:“小伙子!”

那年轻人听见他的声音,回头望着他,眼里充满复杂的表情。他一时难以破译,就说:“小伙子,我带你去三益大厦。最近这边修路,临时多出许多栅栏,如果没人带路,那就可能绕来绕去找不着了……”年轻人瞪圆眼睛,嘴唇蠕动着,大概是想说不用了不用了,他就微笑告之:“我就住在这边,顺路就把你带到。”他引领着那年轻人去上滚梯,那年轻人自觉地站到滚梯右侧,他心想,这说明小伙子还有点文明习惯,大概是个外地考到北京的大学生吧,去三益大厦,也许是到那里头的公司求职面试,那就更不能因为路不熟误过约定的时间,自己带他去真是非常应该,也算是退休后平淡生活里的一桩小小乐事吧。

出了地铁站,那年轻人就说:“老先生,我自己去吧。”他笑:“看见吗?两边全是临时栅栏……”转了两个弯儿,出现岔口,那年轻人说:“谢谢啦,您自便吧……”他的笑容更灿烂:“自便?那你可知道该往哪边?来来来,跟我拐这边……”就这样,终于走出栅阵,人流疏散开,前面已经显露出了三益大厦,年轻人煞住脚,这回不知怎么绷紧脸,挺不高兴的样子,挺生硬地说:“行啦,我看见啦。”他本想说:“我回家也得经过三益大厦,我把你送到门口吧。”但望见那年轻人的眼神,他想,啊,如今的年轻人都特别在乎自己的隐私权,也许人家到三益大厦办事,希望能够保密呢,于是他就站住不动,指点前面说:“大厦的门朝西,拐往西边的时候,留神地下车库里开出来的车,上个月就撞倒过一个民工……你头回往那儿去,要特别小心!”

阳光下,一个矮胖的花甲老人,一个身材颀长的年轻人,站在那里,目光交接着。两个人心里都涌动着很多想法,却都无法弄明白对方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年轻人朝老人点下头,含混地道谢,转身往大厦那边走去。老人为了不干扰那年轻人,就且不回家,往另一岔路走去,那边有个公共绿地,他想去那里散散步也好。

年轻人还没到三益大厦就停住了脚步。他猛地扭回头,看那领路的老人还在不在。没影儿了。年轻人的心先一松,接着就越来越紧,仿佛被他自己的手狠狠地捏着。他是在下地铁车厢后,从老人一侧的衣兜里窃走了老人的钱包。他向老人问路,以及问过老人又去问卖报的人,无非都是转移老人的注意力,万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却向他展示出了十二分的善意……他的行窃史还很短暂,为使自己的行为跟还没泯灭的良心不至于激烈冲突,他总对自己说:这世道哪有什么真正的同情、善意与信任?……一种浓酽的悔意涌上心头,他想马上找到那不见身影的老人,把钱包奉还……他朝大厦的反方向快走了几步,却又站住了。他在悔的边缘徘徊。他还是觉得以他个人的遭遇而言,像这位老人这样的社会存在还太少,他还不能放弃他的报复心理……

那花甲老人是在绿地长椅上坐下休息时,才发现自己丢了钱包的。那个声称要去三益大厦的年轻人,自然立即成了他心中的疑犯。他把整个过程细细回忆了一遍。他心中旋出丝丝悔意。难道无私助人在眼下的世道里是一种奢侈甚至痴愚?难道世道已发展到不可以信任任何一个陌生人?他的心思也一直在悔的边缘徘徊。当他往家里走去时,他这样想,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断定是那年轻人偷窃了自己的钱包,以后把钱包保护得更好就是了;他以十二分的善意去帮助陌生人并没有错,这样的事情过去倒是做得太少了……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中对年轻人的眼睛描写较多,如“眼里充满复杂的表情”,“复杂”是因为他很惊讶、很忐忑、很惶恐,不知老人叫住他是何意图,担心偷钱包一事败露。

B.“年轻人瞪圆眼睛,嘴唇蠕动着”,这表明此时他颇感意外--老人不但没有发现钱包被偷,反而热心带路,于是深受感动、欲言又止。

C.“阳光下”,老人与年轻人“站在那里,目光交接着”,这一处描写犹如特写镜头,令人过目难忘;“年轻人的心”“仿佛被他自己的手狠狠地捏着”,妙用比喻,形象生动。

D.小说以老人的心理活动作结,非常明确地提示我们:为了让年轻人彻底悔改,为了让

社会风气得以净化,增加社会的人际温暖,人们应付出更大的善意,做出更多的善行。

E.小说标题拟得很是精妙,既对应情节、点明主题,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 空间。如果改

成“悔”,那就不够妥当且大为逊色了。

8.小说在刻画人物时,除运用神态描写外,还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试举例说明。(4分)

9.文中年轻人“悔”的是什么?结果如何?花甲老人“悔”的又是什么?结果又如何?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6分)

答案:

7.(5分)AE(选E给3分,选A给2分,选D给1分,选D给1分,选B、C不给分)

【解析】D项,“非常明确地提示”不当,应是一种含蓄的暗示。B项,“深受感动”表述不当。C项,“仿佛被他自己的手狠狠地捏着”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8.(4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如“他想,啊,如今的年轻人都特别在乎自己的隐私权,也许人家到三益大厦办事,希望能够保密呢”“谢谢啦,您自便吧……”等。

9.(6分)示例:年轻人为偷一个善良、热情的老人的钱包而“悔”(为良心泯灭而“悔”或为欺骗老人而“悔”)。结果:他没有因遇见一位信任、善待他的老人而改变报复社会的心理。(3分)花甲老人后悔不该信任陌生人,不该无私助人(不该不设戒备心理)。结果:他认为善意助人没有错,今后要多做,还是应信任陌生人。(3分)

失忆人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7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及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令人痛惜不已。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葡萄架下,仰望着那一簇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小题1:品味下面划线词,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2分)

(2)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2分)

小题2:第⑩段中“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结合上下文谈“我”充满怎样的“敬意”?(2分)

小题3:第①、第⑦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2分)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蓄积一冬力量的葡萄藤在初春时节发芽(睁开叶芽)、长叶(叶子舒展)的生命苏醒状态(充满生命活力),蕴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2分)“怔怔地”“怏怏地”拟人化地表现出小鸟看到葡萄叶子全部落完,了无生气时发愣、不高兴、很失望的样子,表现“我”看到叶子全部凋零时的痛惜之情。

小题2:(2分)在我眼里无论是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自己的梦想、使命和灵魂,都值得崇敬和珍爱。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

小题3:(4分)结构上葡萄叶生长旺盛与葡萄叶过早凋落起到照应、对比的作用(2分);内容上,用前面葡萄叶生长旺盛的喜悦来反衬后面葡萄叶过早凋落的无奈(1分,答出反衬即可),突出果实是叶子生命的灯芯(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4分)作物是为果实而生的,它们的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一旦果实夭折,作物的生命也就黯淡了,提前进入生命的秋天(2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为什么使命而生活(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答出表达效果。

小题2: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此处谈出对所有事物都应具有敬重之情。

小题3:观察语句、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照应对比作用,内容上突出果实是叶子生命的灯芯。

失忆人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8

刘木犁怎么就疯了呢?我问邻居,问村长。这个走路斜着一只膀子,在人流中一插一插像犁地的人,居然掂起猎枪去追他亲孙子,疯得分不清前头跑的是兔子还是孙子。村长说:“这事恐怕还要从苇荡说起。”苇荡我知道,就是村北那片大水洼子,方圆上千亩。村长嘱咐说:“苇荡那地方你可别去了,木犁一直都掂着土铳躲在苇棵里,说不定从哪里冒出来给你一枪,集镇上几个打渔打鸟的,都被他撵得像孙子,胆小的跑到家还大病一场。”我似信非信说:“这家伙年轻时以打猎为生我知道,怎么如今疯得连人和野物一起打了?”村长说:“怪就怪在如今他不打野物,只打人,不管是谁走近苇荡,他冷不丁就给你一枪。”“那他藏在苇棵里吃什么,喝什么?成仙了?”村长说:“他儿子每隔三五天背去半蛇皮袋冷馒头,像喂狗,朝滩涂上一撂,调头就跑。”从村长的嘴里我知道,木犁疯的原因很简单,木犁是想做一回真正的爷爷。这辈子拖着一躯残身子,木犁自觉得丈夫没做好,父亲也没做好,女人丢下他和儿子回黄土垄了,孙子要上学了却没钱。乡长那回在镇头上的大鸿宴应酬,说要给苇荡找个专门守护员保护野生动物。没想到这话爬进木犁的耳朵。木犁志在必得,揣上干粮赶到乡政府准备背水一战加上软磨硬磨。乡长说:“此人可以考虑。一,形象不好的人知耻而后勇,优点在于敬业,好使;二,便宜,要是雇个像样的,好赖也得七八百,这样的人给他个二百文就打发了,先试着用两个月再说。”

木犁守苇荡头一个月,果然拿到二百元,孙子也果然有了新书包、文具盒和走进校门的新衣服。那是木犁浑身脱了一层皮换来的--就在做看守的第四个晚上,木犁拼死命抓住几个张网偷水鸟的贼,几个贼也轻而易举抓住了木犁。直到木犁被乱拳轰击得鼻青脸肿,木犁的两只手依然像铁钩,紧紧钩住人家要去见乡长,人家随即提起腿把他的头杵进湖里喂水。村长说木犁就是这样受刺激的,也不知搭错了哪根神经,一头扎进深不可测的苇荡再也不露面。可是你见不到木犁,木犁却能看见你,只要有人走近苇荡,木犁不分良莠“咚”地就是一土铳,霰弹在苇叶上留下“唰”的暴风疾雨声,来人即便侥幸逃得了性命,也自觉被打穿了几根神经。好生生有鱼有野味的苇荡,却藏着火药桶,时不时要人的命,四方那些靠着苇荡找钱,靠野味打牙祭的贼胚子最先嚷嚷起来,众多电话接连打到乡长的办公桌上。乡长拖着不管,集镇派出所的压力就大了,于是端着真家伙的三个警员威武雄壮地呵斥,举着家伙凌厉尽致比划,就是听不见枪响;疯子不仅先声夺人开了第一枪,还抱起土铳没头没脑冲上来,结果可想而知。没想到这一番折腾还带来了负面效应,疯子的骁勇被四方乡邻渲染出传奇色彩,苇荡也就此安宁下来。在苇荡安宁的大半年里,有人看见消失多年的琵鹭和天鹅又来筑巢生养。我再次回乡时,贸然听说木犁死了。村长在说到木犁死时,是吞吞吐吐的,总不肯说原因。我连灌了他几杯,村长就硬着舌头说:“木犁死的事只有俺和木犁的儿子知道,木犁的儿子那天又去撂冷馒头,猛发现前几天撂在滩涂上的馒头原封没动。儿子似有预感,找到用芦苇搭的窝棚子,爹是直挺挺躺在一把干草上,早凉了。儿子觉得事情重大,哭两声猛地转身就跑。”儿子是在村外的田头上遇见村长的,村长说:“如今你爹好赖也算半个吃官饭的人了,走,这事俺得给乡长汇报。”乡长一听,说:“这下可咋办?以后苇荡谁看守?”木犁儿子说:“这也是俺要向乡长汇报的,你看俺能不能接爹的班?”乡长神情古怪地说:“你不行,你怎能守得住?”见木犁的儿子好求歹求,乡长忽然想起说,“你要真想接班也成,不过你得瞒着所有人,不能说你爹死了。关于你爹的后事,就由村长和你这做儿子的隐蔽着料理吧。”村长和木犁的儿子回到苇荡深处,埋完木犁,木犁的儿子一屁股坐下来,才彻头彻尾大哭了一场。那之后,木犁的儿子在看守苇荡时,惬意而轻松,每隔三五天只去苇荡走一趟,背着蛇皮袋说是给爹送馒头,谁也不知袋子里装的是不是馒头,回来还不耽误做田上的活。于是每隔三五天,就听见苇荡的深处响一枪,二层小楼上就有人看见长发垂腰的木犁。在木犁上方的蓝天上,水鸟儿在翻飞,青云在游走,一番泰平景象。我狐疑地问村长:“你是在忽悠我吧?我在村头上碰见木犁的儿子时,那小子分明一个板刷头,那苇荡里长发垂腰的是谁?木犁的鬼魂么?”村长醉眼朦胧诡谲一笑,凑近小声说:“在苇荡深处的窝棚里,木犁留有一顶假发套,是用驴尾巴做成的……”

(选自2月《短篇小说》)

4.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语言很有特点,幽默诙谐,比如“斜着一只膀子,在人流中一插一插像犁地”,让读者如见其人。

B.木犁疯了,他疯的原因是自觉得丈夫没做好,父亲也没做好,孙子要上学了却没钱,内心愧疚万分。

C.苇荡里有野味,木犁却不让人靠近,严重影响到了附近村民的生活,导致了百姓的极大不满,纷纷反映到政府。

D.木犁的儿子要把木犁的死讯告诉村里人,可村长意识到如果告诉了村民,苇荡将很难保护,出于保护苇荡的目的拦住了他。

E.小说运用了倒叙和设置悬念等技巧,让小说变得情节富有波澜,引人入胜,还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5.小说以“疯狂的苇荡”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6.小说结尾写木梨的儿子接班,有人认为儿子的这一做法值得称道,也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4.A.E(B木犁疯的原因是那些捕猎者的疯狂报复使他受了刺激;C.“严重影响到了附近村民的生活,导致了百姓的极大不满”错;D.不是“木犁的儿子要把木犁的死讯告诉村里人,村长拦住了他”,是“乡长把‘隐瞒死讯’作为木犁的儿子接他父亲班的条件”)

5. ①设置悬念,(1分)引发阅读兴趣(1分) 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1分),渲染了紧张的氛围(1分)③言简意赅,耐人寻味(1分),“疯狂”二字意蕴丰富,捕猎者捕杀野生动物是“疯狂”的,捕猎者对“守护员”木犁的迫害是“疯狂”的,导致木犁受辱后的报复是“疯狂”的,“乡长把‘隐瞒死讯’作为木犁的儿子接他父亲班的条件”的想法更是“疯狂”,木犁的儿子居然答应了更是不可思议(对“疯狂”意蕴进行解释1分)。 (答到其中一点给2分,2点满分)

6. 木梨的儿子接班的做法值得称道:①继承父志,子承父业,体现孝道。 ②为保护野生动物出力,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尽心,值得称赞。③在知晓父亲遭受“疯狂”迫害并目睹父亲凄惨死去的情状下能够迎难而上,难能可贵。(答到其中一点给2分)

木梨的儿子接班的做法欠妥:①为了接班,以“答应隐瞒父亲死讯”作为交换条件,实乃不孝②接班只是看重带来的经济利益,并非为保护野生动物出力,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尽心③接班只为所谓“半个吃官饭”的名声,并非为了继承父志(答到其中一点给2分)

地泉之灵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9

林子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从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汩汩生长,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铧嘴类似都江堰的.鱼嘴,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的安全。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11月30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两个短句独立,既简洁明了又意味深长。交代了时间,引出下文描写兴安雨后山水独特的魅力,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B.第二段没有直接写灵渠,而是从兴安写起,自然引出对灵渠的描写,为下文赞美灵渠、品味灵渠做铺垫。

C.灵渠的铧嘴设计巧妙,能轻松地将海阳河流来的水一分为二,作者从其中还悟出了“强大与弱小没有绝对界限”的道理。

D.文章末尾表达了作者对灵渠和铧嘴的赞美,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厌恶官场沉浮、想做隐者的心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5.解释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5分)

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

6.文章以“地泉之灵”为题请结合全文,指出“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

4.D

5.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用“安然”“从容淡定”“悠然”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2分),抒发了作者对灵渠的深深赞叹(表达了作者被灵渠的灵性与美深深吸引住了)(2分)。

失忆人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0

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

斯克沃尔佐大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先生!”他说,一手接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

“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

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卢什科夫。”

“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再见吧!”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

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嗅,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B

A.卢什科夫以冒牌教师、冒牌大学生身份行乞,实在是因为失业、挨饿,才沦落到如此地步。虽然他工作能力强,有手艺,但别人不要。

B.斯克沃尔佐夫开头毫不留情地痛斥乞丐,是因为乞丐利用了他的仁慈,亵渎了他的好意。这与两年后他见到卢什科夫时感到非常高兴形成鲜明的对照。

C.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气愤已经消敝”。说明他被乞丐的可怜身世感动了,动了恻隐之心,想要帮助他,为下文作伏笔。

D.奥莉加先“恶狠狠地摊开”,后骂“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可见他对乞丐始终没存丝毫好感、同情。

E.文章主要运用顺叙、插叙方式,情节富有波澜;运用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对比等方法塑造了一个立体有变化的乞丐形象,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2)小说在刻画卢什科犬形象时,突出他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斯克沃尔佐夫的用意是什么?试结合全文材料分析。

(4)有人说结尾两节画龙点睛、构思巧妙,请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其妙处。

【考点】小说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基本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基本能力.

(4)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A“实在是因为失业、挨饿,才沦落到如此地步”错误,原因是“酗酒”;C“可怜身世感动了”不准确,是因为看到了身上相似度;D“可见他对乞丐始终没存丝毫好感、同情”错误,有同情,因为同情才替他劈柴.

(2)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基本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在刻画卢什科犬形象时,突出他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比如,从斯克沃尔佐夫让卢什科夫到自己家干活,并给他介绍一份抄写工作,可看出他有同情心;从他当面揭穿卢什科夫的借口,可看出他对撒谎的痛恨;等等.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基本能力. 题干问的是“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斯克沃尔佐夫的用意是什么?试结合全文材料分析.”这是对小说人物作用的考查.一般从人物、情节、主题角度考虑.大量的笔墨描写斯克沃尔佐夫,推动的文章情结的发展,是文章描写更为具体,同时也使得卢什科夫感到极为羞愧,这样的一种描写是文章主题得到升华,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了,对于他人的帮助,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帮助,这是一种正能量的体现,这种观点是很多人受益.

(4)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应注意两点:一是从小说最后卢什科夫道出真相入手,品味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妙处,从而体察其对小说情节、人物性格的丰满与小说主题的作用;二是从对比或比较手法入手,从奥莉加与斯克沃尔佐夫的不同做法及迥异的效果入手,且不可抛开文本,泛泛而谈.

答案:

(1)EB

(2)①好吃懒做:在合唱团任职时酗酒被赶出,找借口不工作.②不诚实,少尊严:假冒老师、大学生之名行乞.③落魄无依:穿破衣,沿街乞讨.④本质善良,理解人意:经别人帮助挽救决定痛改前非,戒酒、愿工作.⑤懂得感恩:感激帮助过他的斯克沃尔佐夫,更感激善良高尚的奥利加.

(3)①线索:他见证了卢什科夫的前后变化.②推动情节发展,促进主人公的变化:他痛斥逼问,促使卢什科夫感到羞愧,答应劈柴.经他介绍,卢什科夫有了工作.③衬托奥莉加,丰富了主题:相对于他的居高临下是助人为乐,奥莉加的平等真诚更易打动人更值得提倡.

(4)①使情节更完整.用插叙方式,揭开事r>(4)①使情节更完整.用插叙方式,揭开事情真相,前后照应.“她替我劈柴”,照应前文“一小时后奥莉加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收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了奥莉加的真诚善良.因为他用语言震撼了卢什科夫的心灵,用高尚的行动帮助了卢什科夫.突出了卢什科夫的真诚悔过,懂得感恩.他从奥莉加言行中感受到善良、关心、诚意,从而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他记住她的一言一行永生难忘.③使主题更深刻.乞丐是可以改变的,主要看我们采用何种方式.斯克沃尔佐居高临下的帮助固然能改变一时的生活,但只有真诚平等的帮助才能挽救心灵.

上一篇:新世纪1课后答案下一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方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