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变化(精选11篇)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而社会的变迁往往最直接反映在人民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悄然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变化之一:消费结构明显升级,“衣食住行”消费位次发生变化:“食”的消费比重开始让位于“衣住行”。私房、私车大踏步走进居民生活。广大人民生活方式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家庭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首先是“衣食住行”中的消费位次发生了明显变化:“食”的消费位次开始让位于“衣住行”。长期以来,衣食住行中的“食”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最高,居民收入的大部分主要用于解决“吃饭”问题,其他消费很少。如今这一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跨过“温饱线”的居民,食品类消费比重逐年下降,居民的消费重点正在发生转移:住房、交通、通讯、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开支明显增加。人们越来越舍得“花钱买时间”、“花钱买教育”、“花钱买健康”……
变化之二:率先步入“数字时代”。家电和电脑网络的普及,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e化生活”实实在在,不再是少数人的时尚。
科技的进步和普及,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带给市民更多的实惠。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电烤炉等家用电器的普及,以及生育子女数的减少,使家务劳动强度大为降低,城市居民的家务劳动时间明显缩短。手机、呼机、电脑、金融卡的普及应用,直接改变了城市生活的节奏,提高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e化生活”成为实实在在的大众生活,不再是都市少数人的时尚。
盈江畜禽养殖历史悠久, 据唐代攀绰《云南志》卷四中述:“茫蛮部落, 不仅养牛, 而且杨养象”, 大牲畜曾被当地少数民族先民作为衡量财富的象征, “德宏水牛”、“德宏高峰黄牛”在此广泛分布, 著名品种“滇南小耳朵猪”也曾发源于此, 野生“原鸡”至今还零星分布。建国六十年来, 盈江畜牧业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特别是近30年间优甚。但随着时代、交通、经济、文化、观念的变迁和林业、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近年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 盈江畜禽结构也发生了悄然的调整变化, 主要表现在如下六方面。
1 牛从“财富”的象征, 耕作的“帮手”日渐转化为餐桌上的优质“绿色食品”
盈江养牛历史悠久, 在改革开放前它曾是盈江农民心中的“太阳”, 曾被当地少数民族视为一个家庭财富的象征。牛、特别是水牛, 是少数民族祭祀的最高祀品, 也是婚丧嫁娶场合主人财富多寡的“晴雨表”, 更是农耕时节农户的“好帮手”, 历史上曾一度得到当地少数民族农户的加夜草、补饭团、添红糖等一系列精心呵护。1949年, 全县牛存栏仅29480头, 1987年存栏70785头, 为历史最高, 这就是这一时期人们依赖牛、重视养牛的标志性说明。
改革开放后30年, 我县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农机推广普及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8年全县有农机11000多台, 其中用于耕作的农机达7000多台, 人、牛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牛的疫用重要性被逐渐降低, 特别是1999年中国-欧盟水牛开发项目实施以来, 盈江养牛户开始探索开发牛的乳用性能和肉用性能, 牛出栏大幅增加, 2001~2008年仅7年间, 盈江牛出栏合计66307头, 平均年出栏9615头;牛肉价格则大幅攀升, 从1987年的每公斤6元增至30元。盈江“绿色牛肉”开始享誉州内外, 过去人们不屑一顾的水牛肉也开始在各种佳宴上一展风采。仅2000~2008年间, 全县每年就消费牛肉544.3~1476t, 每年外调牛肉106~256t。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今后我县肉牛饲养业特别是肉水牛饲养业将以天然、优质、绿色的独特优势立足于盈江畜牧业之林。
2 马、骡、驴从历史舞台上悲壮卸妆
1949年, 盈江存栏马、骡、驴是2000匹, 马、骡、驴存栏历史最高年分别是1987年、1991年和1985年, 分别达12241匹、8376匹、365匹, “山间铃响马帮来”曾是这一时期马、骡、驴大发展的真实写照, 它们曾为盈江的经济建设及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随着公路网建设的推进, 特别是“村村通工程”的设施, 它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08年全县马、骡、驴存栏分别是1510匹、446匹、27匹, 较历史最高年分别下降87.7%、94.7%、92.6%。目前只有在个别不通公路的边远山区还能零星看到他们时而忙碌、时而悠闲的身影;令人欣慰的是, 如今骡、驴肉开始被一些消费者亲睐, 今后, 特色草食动物养殖场将是他们的最终归宿。
3 生猪从“安盈江”的重要角色中一路走来
2008年盈江生猪存栏166394头, 是1949年存栏3800头的44倍, 60年间, 盈江养猪业发生了巨变, 特别是后30年间, 生猪存栏年均增长4.4%;生猪出栏年均增长达63.5%。2008年猪肉产量16216t, 占肉类总产量19385t的83.7%, 人均占有猪肉54.4kg。这种巨变主要得益于品种改良及90年代的养猪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和一系列政府扶持政策的设施, 其间也凝结了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80年代前猪肉一直靠供销社定量供应和社员的年猪解决, 之后由市场开放供应, 目前猪肉仍然是盈江人民肉食品需求的主要来源, 但供求趋饱和;实施生猪“标准化”、“无公害”、“绿色”养殖, 才是盈江今后养猪业的必由之路。
4 羊虽“半路出家”, 但发展势头喜人
1949年羊存栏仅3800只, 由因其对草场有一定的耗损作用, 个别时期曾被限制发展, 改革开放后20年, 随着羊肉消费市场的出现, 养羊业得到快速发展, 羊存栏年均增长9.2%, 出栏年均增长40.5%, 2008年全县有50只以上的养羊户40户。随着林、粮、蔗、畜用地矛盾的日益突出, “靠天养羊”将无法立足, 规模、标准化圈养将使盈江养羊业一展风采。
5 禽业起步晚、发展快, 但欠规模、缺特色
1990~2008年19年间, 禽出栏年均增长18.2%。2001~2008年8年间, 禽存栏年均增长9.4%, 但年出栏万羽以上的养禽场仅3个, 由于禽类品种引入频繁, 本地优质土禽品种有混杂消失危险。优质土禽规模生态养殖将是今后急待开发的特色项目。
6 特种养殖在探索中进行
近年, 盈江开始有人探索土特畜禽养殖, 2008年全县有养野猪户1户, 山鸡1户, 鸵鸟1户、鸽1户, 但因受市场、技术、资金、养殖及消费者心态等多种因素影响, 他们仍在艰难中探寻,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 规模特色畜禽养殖将会异军突起。
——在星子县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30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举接触了长期笼罩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教条主义束缚,激发了社会创造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30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科学。
我认为,30年来,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待财富的态度:从以穷为荣到致富光荣。文革期间,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人们认为,人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动,当时甚至提出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极左口号,还开展了诸如“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活动。在这种舆论的引导和影响下,人们以穷为荣,不敢言富,更不敢求富致富。马克思曾经说过,致富欲望是所有人的欲望。不准致富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追求财富正常心理的极大扭曲。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致富不是罪过而是光荣。我们党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鼓励和支持人民创业致富,特别是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长期受到压制的社会活力充分释放出来。30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达到9%以上,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一举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也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中国人民也从穷变富,仅用30年时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跨入了小康小平,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生活。
二、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科学发展观。在对待人与自热的关系上,我们一度坚信“人定胜天”,迷信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提倡“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战天斗地”精神;另一方面,在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不少地方片面追求GDP,对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无限索取,频发的自然灾害使我们在如何出来人与自然关系上开始清醒起来。中央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江西省也提出了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
三、对待人的态度:从斗争哲学到人本理念。文革期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的社会一度把阶级的概念绝对化,把阶级同人割裂开来,大讲阶级斗争,人与人之间斗争的弦绷得很紧,一不小心说错话就可能会受批斗,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社会之间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所有人都处于极端压抑状态。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平凡冤假错案,给予人的生命权、荣誉权、应有的尊重。近年来,中央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四川大地震后,党中央响亮地提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抢救生命是重中之重。这次抗震救灾,也使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
院系:经济学院 年级:10级研
姓名:张宇(I201002121)李倩(I201002115)叶凤仙(I201002110)马
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变迁的探讨
----读《论粮食税》、《南方谈话》
摘 要: 在《论粮食税》、《南方谈话》此类先进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大胆的坚持利用资本主义的优势,跟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一起前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但是,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弊端。现阶段,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包容性增长为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关 键 词:改革开放;生活水平;城乡差距
综述
《论粮食税》发表距今已超过80年,现今中国的情况和当时俄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但是列宁在文中闪烁出的思想,仍能使人读来大受教益。南方谈话的国际背景则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风云多变,世界动荡不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连遭挫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非但没有成功,反而改变了颜色。接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剧变,列宁创建的马克思主义的党解散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解体了。这一严重结果,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倾斜,给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运动前途蒙上阴影。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如春风吹遍中华大地,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本文主要是从《论粮食税》,《南方谈话》与改革开放的开拓精神及其后续效力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大部分主要是张宇同学的理论分析,二、三部分是叶凤仙同学相关数据和理论的结合分析,李倩同学则整理了一下综述和结束语,找出了一个相关视频。
一、《论粮食税》《南方谈话》与改革开放的开拓精神
(一)《论粮食税》的理论思想和借鉴意义
1918-1920年,俄国处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策在保证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保障国内战争胜利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而 2 其中的余粮收集制由于工农业产品的非等价交换而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此,列宁于1921年3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和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提议,并于1921年4月21日发表了《论粮食税》,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意义以及实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由余粮收集制向粮食税政策的转变的纲领性文件。
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启动点,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恢复了工业生产,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基础。贸易自由和租让制是实行粮食税之后的必然结果。这将导致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它与现代生产相联系,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学会向资本家学习管理经验,利用资本主义来提高社会生产力,来促进社会主义。《论粮食税》作为关于集中反映新经济政策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不仅为苏维埃俄国人民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依据,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南方谈话》和中国改革开放
《论粮食税》发表距今已超过 80年,列宁所阐述的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对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们来说具有可以借鉴的作用。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 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谈话即南方谈话,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拓精神,是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第二个解放思想。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改革开放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引进利用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来发展社会主义。他以开拓创新的魄力解决了纷纷扰扰的争论,为中国确定了新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南方谈话一锤定音,邓小平指出:1“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南方谈话”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 点立场和方法在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标志,它们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 义可以有计划。邓小平的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而且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以往关于社会主义一系列认识的新思考、新概括,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在《论粮食税》、《南方谈话》此类先进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大胆的坚持利用资本主义的优势,跟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一起前进,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会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两者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我国迈出成功正确一步的最好证明。解放前,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贫苦,被民谣传为:“人无三分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获得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
二、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镇和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到2009年的17174.7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到2009年的5153.2元。城乡居民的吃、穿、用、住、行等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
(一)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 2 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2 0 0 9年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衣着支出为1284.20元,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衣着支出为325.85 元。
(二)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由贫困型向温饱型再向小康型发展。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 0 %以上为贫困;5 0 % —60 %为温饱;4 0 %—5 0 %为小康;4 0 %以下为富裕。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为67.7,而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5,农村为41.0,达到了小康和富裕的水平。
(三)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简陋、拥挤向现在的宽敞、明亮以及高质量住房转变。从 1 9 9 2年开始,城镇几代人共居一室的现象已消失,取之的是宽敞、明亮的小康之家。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及电热等现代化燃料已经取代长期使用的原煤燃料。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 1 9 7 9 年的6.3平方米扩大为2 0 0 9年末的49.2平方米。
(四)行:进入 2 O世纪9 O年代以来,随着投资不断加大,交通通讯状况大为改善,带动了城乡居民在此方面的消费支出。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摩托车,发展到今天的家用汽车; 公共交通工具由汽车、火车发展到飞机。通讯工具从昔日的电报,信函发展到如今的电话、手机,以及现今先进的互联网。2 0 0 9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81.04部,固定电话81.86部,家用电脑 65.74台,家用汽车10.89辆,摩托车22.40辆。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15.24部,固定电话62.68部,家用电脑7.46台,摩托车55.64辆。
三、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
(一)、医疗保健意识增强
随着物质不断改善,人们更加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各种健身器材、保健用品和保健药品纷纷进入城镇居民家庭。2009年末城镇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786.20元,农村家庭人均448.75元。
(二)、娱乐、文教支出增加
随着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娱乐场所得扩充,舞厅、舞会的恢复 和发展等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创制了条件。2009年末城镇家庭人均娱乐、文教支出达到1358.26元,农村家庭也达到了人均443.97元。
(三)、社会保障的水平大幅提高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9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715.5万人,全年失业保险金145.8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410.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4895.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0875.7万人,而在1994年这些人数才分别是7968万、374.6万、1822万、915.9万。
四、面向未来:挑战依然严峻
经过 30年的发展,中国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巨大提高,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但是,当前在城乡居民的生活方面也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一)、贫富分化
在概念上,我们可以把中国分成“海之中国”和“山之中国”。在海之中国,经济逐步实现资本主义化,外资被大量引入,投资和出口活跃,是中国经济的牵引车。另一方面,山之中国则是依靠海之中国缴纳的税金和该地区企业的投资以及外出打工者的汇款作为支撑促迸经济发展的。东部向西部提供资金,西部向东部提供劳动力。按照中国人的想法,东部地区先富起来,随后通过收人再分配带动西部地区也富起来。
1、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1978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 2.57:1;到2005年收入比率上升为 3.22:1; 2006年为 3.28:1; 2007年为3.33:1;2009年3.34:1。如果考虑到城乡居民的福利待遇差别,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比率会进一步扩大到 5-6倍。而世界银行有关报告指出,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1.5 :1这一比率超过 2的极为罕见。
2、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相比中部和西部,东部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虽然近几年对西部加大了力度,但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我国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都呈扩大趋势。2008 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达到26674 元,最低的甘肃只有10969 元,最高的与最低的居民收入之比为2.43:1,即由1978 年的 1.6:1扩大到 2008年的 2.43:1;据统计,2009年达到3.33 :1。以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之比为3.15∶1,2007年扩大为4.44:1。
3、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
2008年,国家统计局划分的16个大行业中,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最高的“金融保险业” 与收入最低行业“农林牧渔业”之比已扩大为4.77∶1,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甚至更高。
4、不同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
我国基尼系数1991年为0.282,2000年达0.417,冲破了0.4的国际警戒线,2008年高达0.496,接近0.5的高压线。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多在0.24到0.36之间。
(二)居高不下的房价
不可否认,我国的住房改革是促进中国GDP大幅度增长的极大因素。正是福利分房的取消,才造成了商品房市场的井喷,从而带来了相关很多行业的黄金发展期,并最终成就了中国GDP连续大幅度增长的神话。但是这一切是需要代价的,代价就是几代人的艰辛。引用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卫平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凡是靠房地产拉动的国家,结果没有不崩盘的,世界老大美国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结局是崩盘;世界老二日本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结局也是崩盘;世界经济早已把中国的房地产列为崩盘之列。在世界上,大概只有德国逃过这一劫。总之,这个地球上凡是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国家结局都是崩盘,尤其当房地产和金融紧密结合成为一种金融衍生工具时,不崩盘那简直就不是经济。”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四次房地产泡沫(1926年/美国、2008年/美国、1991年/日本、1997年/东南亚、香港),正是这一观点最真实的写照。
在历史上的四次房地产泡沫中,住房总价值与一个国家的GDP的比例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2010年10月份,一篇引起广泛关注的媒体报道称,国内住房总价值可能超过90万亿元,超出GDP近2倍。而做出这样估算的数据基础,还是在2009年的不完全统计数据。中国房地产正处在一个敏感时期,如果房价持 7 续上涨,重复美国式或日本式房地产泡沫的事实毋庸置疑,而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高度重视和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对于城乡关系而言,要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 对于区域差距而言,要加大对于贫困地区支持的力度和对于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 对于行业差距而言,要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分配中的利益关。总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统筹兼顾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富民兴黔的宏伟事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四.结束语
当然,不管是作为一种社会变迁还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变迁,中国人的生活实践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改革开放的时代色彩和历史烙印。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社会自觉。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建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和充满幸福感的,多样化的中国社会生活方式时要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精神相融合。
参考文献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1年来家庭生活的变化
回首过去的一年,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建成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今年十月一日是我国建国60周年日子。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经济快速稳步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体现的最具体的便是家庭生活的“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
一、衣
以前,由于收入低,大多数家庭都得紧衣缩食,穿戴很简陋,一年四季有棉单两季服装的就算富豪了,爸爸说:“过年时,家里才添一件新衣裳。”妈妈说:“那时家里孩子多,老大穿小了的衣裳给老二,老二给老三„„最后在撕成小碎片当补丁。”如今,现在的衣服至少一两百元,而且五彩斑斓,做工技巧提高了甚多。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喇叭裤也因此流行一时。当然,那时候最普通的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的褂子。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当时,虽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
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二、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 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结: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90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三、住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小结: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四、行
在坎坷不平的乡村道路上,一位父亲骑着自行车,前边横梁上坐着一个或两个孩子,车后座上坐着孩子的母亲,这样的情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很常见的,自行车是那个年代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于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小结: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 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的感想
通过调查后我发现改革开放给这里带来的变化时十分惊人的,这些改变体现在各个方面,衣食住行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前人们出行基本上是靠步行,好一点的有个自行车,再后来就有摩托车,到现在很多人都开摩托车了,好一点的还有自己的私家轿车,这个变化是很明显的;其实有些有些变化我体会得也很深刻,就拿手机的普及来说吧,我上小学时人们用的最多是电话,那时只有佷少数的大人能用得起手机,可是这几年手机随处可见,手机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佷平常的东西了。
三十几年前,就在中国刚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时,人们的心中还是有许多彷徨疑问以及迷茫的,究竟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着这些困惑,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人们开始了这次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后来的大多数让人们体会到了幸福,体会到了成功的感觉,人们正不自觉的成为历史的创造者。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早在50年代就提出来了,只不过一直没有实行,他只是把没有实践过的东西拿出来实行一下而已。中国人民凭借自己的辛勤的劳动改变了这个国家,而他们也获得了回报,从低矮破旧的茅屋,到高立新奇的大厦;从一片蓝色的海洋,到绚丽缤纷的花海;从一探见底的米坛子,到种类繁多的菜篮子;从泥泞的山路,到如丝网般的交通网。这就是成长,伴随着中国的成长,我也在成长,不经意间生活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我眼里的世界的变化虽不如老一辈人眼里的变化来的大,但也是日新月异。中国用三十几年走完了其他国家上百年的路程,不得说这是个奇迹,而我也不经意间成为了奇迹的见证者,这种感觉很微妙,我很佩服我的长辈们的奋斗历程,他们值得我们尊敬,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我们这一代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未来的路还很漫长竞争也会很激烈,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充实自己,争取在未来成为祖国进步的有利因子
当读到“日本侵略者解剖了杨靖宇的尸体,要看看他肚子里到底有什么东西使他坚持了那么天的战斗。结果,他们发现杨靖宇的肠胃里竟然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时,我热泪盈眶。是什么力量能够让他坚持到战斗的最后一刻呢?原来是他心中对饱经忧患的祖国和人民深沉真挚的爱,对侵略者极度的蔑视和仇恨。杨靖宇烈士铮铮铁骨使当年在场的中国护士禁不住流下热泪。日本军官也不由得赞叹:“算他是支那的一条好汉!”
俄国的巴甫洛夫说过:“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是啊,没有什么比祖国更重要,包括生命。1950年2月,新中国刚刚成立几个月,华罗庚毅然放弃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他满腔热情呼吁:“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这是对祖国忠诚的生动诠释。
菜鸟级
刚开始接触因特网时,只是去看看电影、听听音乐。闲来无事时,就和父母一起欣赏历史纪录片,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烦恼孤寂时,就一个人静静地聆听抒情的钢琴曲,心中的烦恼一扫而空。互联网的魅力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让我着迷。
当时还是一只“小菜鸟”的我,第一次感到:网络,为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飞虫级
渐渐地,我对网络熟悉起来。遇到不会做的题,就在QQ上和几个同学讨论一下,很快就有了结果;想咨询什么问题,就可以在“天涯论坛”里提问,好心的网友会给你很多解决的办法;在聊天室里,还有很多网虫向你推荐经典小说、精美图片,喜欢就、收藏,反正网络上版权问题也是一团糟。总之,网络是自由的空间。
不知什么时候有了博客,于是习惯于每天在博客上写下自己的心情,所见所闻,第一时间就能与五洲四海的朋友交流,方便而快捷。
在对网络的熟悉中,我由“菜鸟”升级为“飞虫”,我这只“小飞虫”不由得叹服到:网络,为我的生活提高了效率。
大虾级
小学毕业了,靠什么联络感情呢?手机?我的银子恐怕早就花光了,手机彩信贺卡多贵呀!有了互联网就方便多了,QQ邮箱里的贺卡种类多,样式也十分精致,每月发一次贺卡,我和朋友们的友谊不但没随着时间淡化,反而牢固了不少呢!
现在,我已经可以编辑各种代码装饰我的网页、空间啦!作为“大虾”的我,真切地体会到:网络,为我得生活带来了快乐……
…………
路边的大树犹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结婚的喜车伴着大树的景象,飞的一下过去又一台,有二十多台车,轿车,都是豪华的车。在妈妈那时,连摩托车多没有,妈妈那是就一台大马车。在爷爷那根本就没有。婚纱,在新娘下车时人人都看到那美丽,漂亮的婚纱,裙边是丝边。新郎的西装。穿起来帅极了。在三十年前没有,只有布做一件新衣服。在六十年前没有这些,摆酒席,在饭店里定上几时桌,或者是在自家院子里摆酒席。在妈妈那时只是自家人在一两桌子就行了。现在的方远十里的人都来了。
生活的怎么样,鱼、肉、烤鸭、烤鸡、虾、海货,都有,有二十多个菜。以前妈妈那时,三四个菜都不错了。结婚,女方要耧,一栋楼五十多万元,要地方好的、又大的楼。在以前妈妈要一个小瓦房都没有,都跟爷爷奶奶住一起。到了我出生前一年,我们家才住上属于自己的一个破破的房子。又要买车,买不起就不嫁,男方不得不买。以前找一个男人,就不得不嫁,不要车,那时她们连轿车都没见过,都不知道什么样。又要买家具,衣柜、床、饭桌、电视、电器。要买到好看的家具,把房子弄的漂亮级了。在以前就有一个缝辽机就是很好了。
小时候,家里种玉米时有爸爸妈妈、我们姐弟五个,还有叔叔姑姑、姨姨舅舅们来帮忙,大家蹲下一粒一粒地种,手忙脚乱、很辛苦;待到浇水时,还得挑上铁桶到田边,用勺子一勺一勺地灌,非常艰难;又到间苗时了,依然不容易…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了。种玉米时可以用播种机,方便简单;浇水时有大渠引灌水,省时省力;收获季节还有收割机,真好!
如今,农民伯伯们可幸福了,地多、劳作少、全是自动化,农村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柏油马路;土房子变成了漂亮的大瓦房,还有小洋楼;有一半的摩托车被小轿车代替了,人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农民的生活变了,孩子们上学有国家的补助,男女老少生病有政府的补贴,特困户还有特殊照顾……
一、选择题
1.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主,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4.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5.我们现在认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因为儒家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下列儒家思想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包括()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②刚健有为 ③天人协调 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⑤和谐与中庸 ⑥崇德利用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⑥
6.老子是我国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言论反映了他思想主张的有()
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7.在战国变法中,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想家是()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8.(2008·上海高考)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
9.(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均摘自《道德经》
材料二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自《论语》
材料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用心
爱心
专心
而民善矣。——摘自《论语》
材料四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摘自《道德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4)概括材料三、四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答案:1.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韩非”“仁义”“乱”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学生儒家主张“仁义”,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此可以判断C项为正确选项。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贵贱有“序”是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有教无类”是关于教育的思想。
3.B 解析:明确提出“君轻民贵”思想的是孟子。
4.C 解析:本题需要学生对所涉及的思想家的观点全面掌握,“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重要思想。
5.C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意义,①④是封建等级剥削思想,可排除,故C项正确。
6.C 解析:②为孔子的思想主张,④为孟子的思想主张,故选C项。7.C 解析:“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体现的是法家改革变法的思想,四人之中只有商鞅是法家代表。8.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战国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学生法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正确。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道家、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区别。第(1)问指老子的哲学思想;第(2)、(3)问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及其代表的阶级立场作答;第(4)问考查二者在治国方略上的异同。答案:(1)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3)维护奴隶制度。(4)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或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不同点: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二 儒学的兴起
一、选择题
1.秦朝统一全国后,皇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随着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为死气沉沉。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文化成为当时统治权力的附庸 B.法家思想成为秦朝的统治思想
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被秦朝统治者采纳
D.儒家思想的本质是消极、保守的,所以,秦朝时的文化氛围比较死气沉沉
2.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用心
爱心
专心
D.无为而治
3.董仲舒对儒学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C.使儒学行之有效、适应统治的需要 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5.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6.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
7.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①“大一统”的政治观②“仁政”的思想 ③天人感应学说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
8.科举制度与世官制和察举制相比较,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全社会读书风尚形成
B.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公平公正 C.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D.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减少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中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用心
爱心
专心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答案:1.B 解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但在秦朝时,秦始皇为巩固统治,接受法家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为死气沉沉,故正确选项为B。2.C 解析: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中日食发生时,汉宣帝的诏令即说明了这一点。3.C 解析: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如边境问题、王国问题,阶级矛盾激化等,这些都要求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适应统一国家的形势。而董仲舒的新儒学正适应了这一需要。4.D 解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与史实不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5.D 解析: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汉初社会凋敝,经济状况极差,统治阶级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使经济恢复,故到武帝时开始奉行大一统思想,采用儒家学说来巩固政治统一。
6.A 解析: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君权神授”。
(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表彰六经都是通过文化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使儒学开始成为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 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理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B.理是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C.理学把天理和伦理道德完全割裂 D.理先于万物而产生
2.下列言论不符合程朱理学思想观点的是()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3.(创新题)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请问这位古人是()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5.著名儒学大师朱熹曾经在白鹿洞书院举行过多次讲学活动与大型辩论活动,其讲学与学术辩论的内容不会涉及()A.人间的道德伦理问题
B.“气”和“理”谁先谁后问题
C.“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问题 D.“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6.最早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的是()A.陆九渊 B.朱熹 C.王阳明 D.王夫之 7.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王阳明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B.“心” 学更多地吸收了道家思想
C.王阳明宣扬“心学”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D.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儒家“仁”的思想
8.(创新题)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有()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②注重气节与品德③发奋立志④敬畏天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三王守仁:“心即理也”,“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四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五程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材料六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用心
爱心
专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今天我们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答案:1.C 解析:在理学家看来,“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伦理道德,他们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而没有把二者割裂。2.B 解析:B项为明末李贽的思想。3.B 解析:本题有些难度,解题需抓住关键词“把„„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和“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由此可以判断此思想家应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4.C 解析:本题属理解题,要求理解“天理”的含义。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A、B、C三项是朱熹的主张,而D项“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是明朝王阳明的心学主张。6.A 解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属于心学的内容,其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按照题目“最早”的限定,本题选A。7.B 解析:本题是一道否定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C、D叙述与史实相符,但不符合题意。选项B叙述有误,因为“心学”更多地吸收了佛教思想,并非是道教思想,故选择B。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选择题
1.《明神宗实录》记载:“乙卯,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中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是()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阅历有共同之处,表现在()①生活在明末清初②参加过抗清斗争③学术活动集中在哲学领域④受到“文字狱”的迫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4.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①是对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反对②反映了明朝末年传统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③适应了明末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需求④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A.建立一家之法 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 C.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法治 D.建立君主立宪制 6.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A.阶级立场不同 B.统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7.17世纪三位中国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8.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耳矣”。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在《有度》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借用《管子》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一步也,威势独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材料二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 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他认为只有皇帝同各级官吏共同掌握政权,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他还提倡“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材料四 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它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黄宗羲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3)材料二、三、四所反映的共同的思想是什么?列举这三段材料中能反映该思想的关键语句。
5.C解析:黄宗羲是批判君主专制最为严厉的思想家,认为法是皇帝制定的,为皇帝服务的,是不公平的,要求实行法治。黄宗羲要求废除“一家之法”,实行“天下之法”,故A项错误;法律一向是由人来决定的,黄宗羲认为不能只为“皇帝”一人服务,而要为“天下”服务,故B项错误;在中国最早提倡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是维新派,故D项错误。
6.C解析:不同的思想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形成的根源
用心
爱心
专心
即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7.D解析:本题关键词是:“实质”。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因为它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从孔子创立儒学主张恢复周礼,结果到处碰壁;到董仲舒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思想;宋明时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华,形成程朱理学;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之时,这时的儒家思想带有民主色彩,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家思想。
用心
爱心
【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变化】推荐阅读:
达州改革开放的变化06-01
家乡改革开放巨大变化10-15
改革开放的变化论文11-03
改革开放后政治的变化06-18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征文12-04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07-18
以家乡的变化发展看改革开放11-02
改革开放四十年新变化11-11
论改革开放给我们身边带来的变化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