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学计划(精选7篇)
《新制度经济学导论》教学安排
课程名称:
《新制度经济学导论》
任课教员:
周其仁 qrzhou@ccer.pku.edu.cn
助教
崔成儿 chengercui@pku.edu.cn 51638520 张晓亮 xlzhang@ccer.edu.cn 51605300 许博 box@pku.edu.cn 51605297 时安安 saa@pku.edu.cn 51605532
上课教室与时间: 理教117
周六 8:00—11:30(1—4 节)
答疑地点与时间: 经济中心509 周六下午3:00—5:00
课程概要:本课程通过介绍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结合大量实例来增加同学们对经济制度的理解,增加解释真实世界里经济现象的能力。本课程将通过阅读、思考、讲授和讨论等形式进行,要求选修的同学了解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安排--产权、市场、企业和国家,形成关于这些制度安排的概念,掌握分析制度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方法。
教学进度: 从9月第一周起每周一讲(四课时),具体上课时间看教学安排;讲题可能根据教学进度调整 第1讲
问题和方法
第2讲
稀缺、竞争与约束 第3讲
产权 第4讲
公共资源 第5讲
转让权与市场 第6讲
品质考核 第7讲
科斯定理 第8讲
企业和企业家 第9讲
资产、收入与资本
教学参考片:《制高点》(Commanding Heights I、II)
第10讲
制度变迁实例: 中国土地产权变革 第11讲
制度变迁实例: 中国公有制企业改制
第12讲
制度变迁实例:
中国垄断行业与管制改革 期未考试
考核方法:任选一组读物,提交的阅读笔记多于五篇者取得分前五篇的成绩,阅读笔记共50%;期末1小时开卷考试,50%。阅读笔记由文献内容概述、留存问题、自己的想法三部分构成,单篇字数建议不超过1500字。
READING LIST(读物)
《新帕尔格拉夫经济学大词典》里的相关词条:
稀缺性、机会成本、科斯、科斯定理、社会成本、自由企业、经济组织和交易成本、垄断、自然垄断、自由进入、管制、管制和放松管制
然后在以下两组读物中任选一组: I Furubotn G.Eirik and Rudolf Richter.2000.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第1-6章,第9章
II Alchian, A.1950.“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J of Political Economy, June 1950.Alchian, A.1987.“Property Rights”, pp1101-1104.巴泽尔: 《产权的经济分析》,(中译本)上海三联1997年版。
巴泽尔:“考核费用和市场组织”,见陈郁编,《企业制度和市场组织》,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239页。
Coase, R.H.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 In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Coase, R.H.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In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F.A.Hayek, 1945.“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XXXV(4), September, 519-30.张五常,1990“关于新制度经济学”,见科斯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版,第3章。
张五常,《制度的选择》(《经济解释》第三卷),香港花千树出版公司2002版。
本课程建议进一步阅读的论文和资料,将每周提供在经济中心网站“讲义下载”栏目上。
附:任课老师简介
周其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80年代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工作,在杜润生先生直接指导下从事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经济研究。90年代后先后到英国和美国多间大学访问、求学,后获美国UCLA博士学位。
1995年底后回国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曾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同学欢迎的老师”。从2001年到2005年每年春季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任教。近年的研究领域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制度变迁,人力资本与企业理论,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
主要发表的作品收集在以下文集内:
《改革面临制度创新》(上海三联1988年版)
《农村变革与国民经济发展(上、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数网竞争》(北京三联2001年版)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香港花千树出版公司2002版)《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 案例教学有他自身的优点
1.1 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不易集中, 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但是对新事物、新观点、新形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例如, 房地产销售、房地产价格差异的教学部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 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地位、大不相同住房开发商在同一区域内的定价, 通过一个实例很好地诠释了开发商的相关技能技能, 差别定价的相关知识。
1.2 营造课堂气氛。
案例教学不同于沉闷的知识灌输, 是师生互动的模式, 满足学生的心理活动, 让学生在扮演各种角色的情况下, 解决不同背景的情况下提出的不同问题。例如:可以采用学院实验室的工程项目沙盘模型模拟演练施工项目管理情况。讨论、演讲、角色扮演各种各样的模式, 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愿学习的态度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 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吸纳专业知识。
1.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工程投标报价”阶段课程中, 投标策略的相关内容就可以在几个不同的投标方案采取不同的设计, 促使学生辩论, 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独立, 大胆和创新的能力。
1.4 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基于实践培养学生的思考,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 以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比如:开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设计, 提高学生对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工程经济分析能力, 通过一周的课程设计, 以真实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背景, 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完整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掌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方法、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各种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 以及不确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以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使用软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2.1 工程经济学相关专业学生就业时需要面对的各种综合性强的项目管理中的复杂专业问题。
人为因素和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 影响实际的政策决策的结果, 往往是不需要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只需要在专业方向基础扎实的学生便可作出最佳的决定。例如:建筑规范层面上, 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上看, 法律本身的滞后性是一定的而一些新技术的实际情况可能还没有详细的规定, 决定不应该仅仅根据建筑法规, 而应是一个适当的技术规格组合。案例教学就可以解决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课堂教学僵化灌输的问题, 以应对今后工作中出现的复杂工作。
2.2 工程经济学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后需面临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其专业知识和实际工程技术不完全相同, 知识不等于能力, 相关专业的学生, 一味地学习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实际能力, 不仅为自身的发展, 在今后就业的公司也会遇到巨大障碍。比如:“建筑结构”教学中钢筋混凝土中钢筋配置的问题, 如果要求算得需要钢筋截面积为2200mm2, 由理论公式可知需6根公称直径为22mm的钢筋, 但施工现场材料是否能够保证供应是不能确定的, 传统的教学, 使学生无法了解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使之缺乏机智应变的能力。案例教学可以提供实践的机会, 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合作学习、小组工作和其他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多的思考, 讨论, 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3 工程管理相关执业考试中案例分析所占比重大。
目前, 工程管理领域内的执业考试主要有注册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咨询工程师、建造师, 这些资格考试均安排了一门案例分析, 而且权重数较大。
3 案例教学中课前备课阶段、授课阶段及课后考察阶段的教学方法与授课技巧
3.1 课前备课阶段。
大学教育是在事实上不等同于普通教育, 因此需要广泛的阅读量, 进而深刻的理解基本理论知识, 只有在理论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教导学生相关的应用理论, 因此提高阅读量与反复研读教材称为该阶段的基础。教学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 列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的教训, 和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事实上, 教学设计的关键应该反映课堂教学思路, 特别是对教学内容, 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列表, 分析每块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 尽可能地反映每块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最能体现一个“牵头”的形式。这也是在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转变, 从一个内容块转变到另一个内容块的提示。此外, 教学设计应该反映实践情况, 特别是理论课教学, 每一个教学问题应该伴随着相应的实践情况可能的背景。教学设计应该反映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2 授课阶段。
教师首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理论培训, 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现在很多教师, 理论水平高, 但教学效果未必达到学生的满意。授课作为教学最重要的阶段, 关键是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有兴趣, 自然能提高听课的效率。如何吸引学生学习基本理论,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首先, 强调了教学目标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第二, 控制好课堂气氛。其中, 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巧妙的设计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3.3 课后考察阶段。
首先, 课余作业, 旨在加深学生的知识, 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作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除了教科书, 各章练习学生写作课程论文或让学生参与课后实践调查等均能达到预期效果。功课尽可能的安排是让学生自主或团队协作完成, 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而不是被动地完成老师的作业任务。其次, 期末考试是测试学生的一门课程知识水平的有效手段, 因此, 命题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技巧, 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而且要有反映理论联系实践的主题,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以全面考察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使用程度, 突出实践教学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许丹.案例教学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 (3) .
[2]李明.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案例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社会科学,一般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来讲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它的重要性也日渐显现,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从我们多年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实践来看,我们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同学反映该课程涉及的众多概念、原理对他们来说晦涩难懂。究其原因,可能和经济学理论本身的高度抽象和我们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沿用的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应试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这门课程成了空洞的理论,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成功使我们认识到可以把该教学方法移植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本项目旨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1 案例教学对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引课程,其研究内容主要是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差异很大,常常会让学生有种“所学非所用”的感觉。同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加之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中介载体,将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为经济学案例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其中不乏一些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讨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 有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关键之一。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其后果是学生只是靠死记硬背学习经济理论,考试一旦结束便统统忘掉,无法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案例教学则与之不同,案例教学往往是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置身于事实环境中,主动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锻炼了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助于解决所谓“黑板经济学”和高分低能的问题,有助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
1.3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案例教学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使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编撰恰当的案例,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扎实雄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对现实的经济问题有较强的敏感性,并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深刻认识。其次,案例教学也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挑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导演”的角色,必须对讨论的问题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做出统筹安排,此外,还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好组织工作,使案例讨论或辩论能够有序进行。最后,还要通过书面报告或其他形式及时对案例教学进行总结。这些均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2 我国经济学案例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学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许多影响深远的经济学教课书都有配套的案例教学资料。如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和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在哈佛商学院,平均每名主讲教师有一名研究人员配合工作,包括案例的收集、调查和编写,并且定期出版案例集供教师选用和交流。我国经济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高校认为案例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个人的事,既没有相应的经费和人力投入,也缺乏组织上的支持。教师由于缺乏财力、时间去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编写工作,加之又不计工作量,直接打击了教师教改的积极性,客观上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和推广。
二是选取的案例质量不高,本土化案例库建设滞后。许多高校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当滞后,有些甚至直接采用报纸、杂志甚至传记文学的内容,将原始材料不作处理直接拿到课堂上来,缺乏对经济学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因而也难以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评价。有些在案例的选择上以国际案例为主,认为通过学习先进国家的成功案例,就可以结合理论知识研究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但是这些取自国外、直接翻译的案例,因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不能反映我国的实际,应考虑国际视野与本土背景的结合,因此应该更倾向于国内的案例。目前虽然国内各有些高校已经自己编著了案例教材,但并不理想,缺乏经典案例,而且案例更新也跟不上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三是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业务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因为案例教学法本身决定了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简单就内容而讲内容,而应对所讲的内容追本求源,通过了解案例的时代背景,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和案例分析要达到的目的以及为达到目的应该采用的手段与方法等。由于理解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把案例介绍给学生,做简单的分析总结。也有的教师把案例教学与教学举例混为一谈,单纯为吸引学生兴趣、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而引用案例。有的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过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自身应用的“导向”作用。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没有标准答案,应实行开放式讨论,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百家争鸣,甚至允许跑题。还有些教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对学生讨论中的片面言论或错误之处急于纠正,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给予评点,学生怕说错,在发言时有顾虑,致使一方面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其不能自由地、充分地展开讨论,另一方面使学生们过于关注教师的评论,不能很好地吸收他人长处,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此外,使整个讨论过程屡屡被打断,教学环节不能流畅进行。
3 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
3.1 积极筛选合适的本土化案例
案例教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必须从我国、国外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取现实案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时效性;要与课堂讲授的内容紧密相关,使学生在所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自由思考、互相交流和产生思维的碰撞。
案例要尽量本土化。国外案例教学的实施早于我国,也积累了一些好的案例资料,但是,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本土案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必须熟悉国内经济发展历程,积极地用所学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去剖析个案,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日后主要在国内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在文化、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只有首先明了国内的经济环境与实情,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外的经济发展经验并加以借鉴。当然在国内案例占主体的情况下,国外案例也可适当讨论一些。由于我国已加入WTO,经济开放度逐步提高,因此也需要了解国际经济环境,但国外案例在讨论之前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辅导和提示,如国外的文化背景、体制等与我国的差异[3]。
3.2 积极引导学生适应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课前积极准备。在未完全进入案例教学之前,学生要熟悉相关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并学会运用已学过的多学科知识,从多个角度对问题加以分析和判断;还要有语言表达与心理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准备。当面对的是刚刚接触案例教学的学生时,最好先由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介绍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案例教学的方法时,可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
引导学生课堂表现与参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参与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老师和全体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确需要鼓足勇气,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有时,由于缺乏、甚至没有学生主动、自愿的发言,使案例教学变得十分被动和尴尬,强制提问代替了自由发言,课堂讨论变成了老师的自问自答。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是案例教学又一成功关键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合理组织至关重要。如教师要有亲切、热情乃至奔放的语言和形体动作,以此感染学生;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宽容的、人性化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消除紧张感。可以组织圆桌讨论,而不要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让学生感到平等亲切。可以组织模拟真实场景进行演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对于积极参与的同学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3 多种途径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师资水平
《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对授课老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拟从三条渠道使老师要更多的去接触社会,了解经济的真实运行过程[4]:有计划地选派担任发展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和胜任案例教学的水平;分期分批地组织经济学教师去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统计部门、财政、金融部门调研;积极开展高校与科研单位联合办学,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聘用经济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为高校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 黄玲.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6):99-101.
[2] 林权,李庆南.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探悉[J].时代教育,2008(10):65-66.
[3] 王文青等.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4):59-64.
1、课程简介
《国际贸易》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某些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它是国际经贸类专业必修的主要基础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是在总结我国对外贸易实践,吸收各国的实际经验和习惯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从经济和法律两个侧面,分析和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各种做法,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学会在进出口业务活动中,灵活运用既能正确贯彻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方针政策,确保最佳经济效益,又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各种经营做法。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具体体现在进出口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出口贸易的业务的各主要环节流程,了解在外贸实践环节中涉及到的证书、文件、单据等,掌握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国际规则与惯例在实践中的恰当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行外贸实务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际操作的可模仿性。
2、课程特色
国际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财经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中国政法大学虽然是以法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但是,国际经济学最早作为国际经济系的必修课在我校开设的时间却已有14 年的历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领会法律背后的经济原因,为更好地学习国际经济法知识奠定了基础。
国际经济是一门理论性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其研究对象决定了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注重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开放性和前瞻性紧密结合的课程。特别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演进,国际经济知识将成为经济管理、法律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可取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系统了解国际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让学生熟练掌握国际经济学中的主要分析方法和基本模型;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对国际经济中的一些主要现象、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整体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国际经济学不仅打开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学好本专业课程,提供了理论支撑。特别是对那些日后将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学生,本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本课程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法等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还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4、学习方法
本课程学习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习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如果因某些原因有的学生对本课程所涉及的一些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不十分了解,学生要做好自我预习;
(2)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等知识有一定的相关性,学生要注意相关学科的了解,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这些课程奠定基础;
(3)学生除了要了解本课程中的各种理论或流派内容介绍之外,还要了解各种理论或流派之间的内在关系,特别是它们互相之间在研究角度和应用范围上的不同或区别,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4)注意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方法的学习,对本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的分析方法要能熟练掌握,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5)注意每章练习与思考题的学习,通过自我训练,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注意关心当前国际经济问题,并学会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7)根据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文献清单,增加自己的课外学习,扩大视野。
5、课程进度安排
本课程作为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专业必修课是 54 个课时,周 3 学时;全校通选课为 36 课时,周 2 学时。教师可根据各自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的学时数。若教学学时紧张,教材中的某些章节(如第九章、第十一、十二章)的教学可将课堂讲授与学生自我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另外,建议有条件的教师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样一方面可节约讲课时间,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机会,另一方面还可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发展、研究对象,及其与其他经济学学科的关系,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通过国际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对比,了解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特点。
第一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内容
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研究对象是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二、国际经济学与国内经济学的关系
国际经济学是国内经济学在特殊条件下的引申。
三、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
第二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从一般经济学那里承袭下来的,不同的是,这些研究方法在国际经济学具体应用时,体现了国际经济学的特色:
1.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即在分析时假定这是一个物物交换的世界。
2.各贸易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且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3.国际贸易理论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4.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第三节 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1.是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2.有助于建立我国自己的国际经济理论;
3.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事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法有关的工作。主要参考书目
1.[美]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1 月版。2.[美]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版。
3.[美] Paul R.Krugman ,Maurice Obstfeld: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Fifth Edition《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 5 版),著,清华经济学英文版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年 8月版。
4.[美],托马斯·A·普格尔,彼得·H·林德特著:《国际经济学》(第 11 版),国外经 济学教材库,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年 7 月版。5.原毅军: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学》,高等学校经济学类英文版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4 月。
核心概念
国际经济学 局部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 思考题
1.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国际经济学与国内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3. 国际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4. 试对国际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做出评价。讨论题
你认为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本章作为国际贸易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古老的重商主义,以及对国际贸易理论仍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绝对利益论、比较利益论和穆勒德相互需求理论,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精髓,并学会用数学模型将其表述出来。
学习重点和难点:比较利益论是贯穿国际贸易理论的主线,因此,认真领会其理论精髓,正确评价比较利益论,找出其不足,同时将其思想用数学模型表述出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们进一步学习国际经济理论的基础。
第一节 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商主义产生于的历史背景正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二、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重商主义在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 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2.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
3.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4.国家干预经济,是保障财富增长的重要手段。
三、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 1.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2.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四、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国家干预经济,并实行奖出限入,扶持幼弱工业的政策。
五、简评
重商主义学说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前提。但是,对国际贸易关系的解释还是相当原始和粗陋的。
第二节 绝对利益论
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增长,又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二、绝对利益论
绝对利益论是指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再相互交换,那么,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使国民福利增加。
三、简评
绝对利益论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它没能说明若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占有绝对优势,是否还要参与国际分工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第三节 比较利益论
一、比较利益论的基本内容
比较利益论说明一个国家即使在所有商品生产中都处于劣势,依然可以按照 “两优择重,两劣择轻”的分工原则参与国际分工,从而使各国获得贸易利益。
二、简评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是现代西方国际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渊源,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国际
贸易理论的形成,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比较利益论是一个短期、静态的理论,而且没有说明国际
交换价格是怎样决定的。第四节 相互需求理论
一、相互需求理论的基本观点
穆勒从需求方面入手的,认为国际交换价格是实际上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因此,相互需求理论实质上是国际供求关系决定国际交换价格的理论。
二、相互需求理论的意义
1.穆勒强调了相互需求因素在国际交换价格形成上的重要性及其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因而是对李嘉图比较利益论的进一步补充。
2.穆勒的供求均衡分析方法,仍然是现代的国际经济学家在分析国际贸易时经常采用的方法。
第五节 机会成本与比较利益
一、不变的机会成本与比较利益
1.如果两个国家各自选择机会成本相对低,因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进行国际贸易,则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
2.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就是商品的相对价格。因此,可以通过机会成本将比较利益论和相互需求理论用数学模型表述出来。
二、递增的机会成本与比较利益
1.在现实世界中,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2.机递增机会成本下的贸易模型与机会成本不变的贸易模型的最大区别是,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两国都实行不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三、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 1.马歇尔的提供曲线是国际经济学特殊的研究工具。
2.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被称为贸易条件。主要参考书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3.[英]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利益》,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 年。4.吴建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5.王新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中的利益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核心概念
重商主义 贸易差额论 货币差额论 国际分工 绝对利益 比较利益 国际交换价格 机 会成本 提供曲线 贸易条件 思考题
1.试述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并说明重商主义的理论意义。2.试述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3.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局限性。讨论题
你如何看待比较利益论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第三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赫-俄理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线,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围绕赫-俄理论这一主线,了解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掌握新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注重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结合。
学习重点和难点:赫-俄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点,也是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本章的新贸易理论和运用比较静态分析的动态贸易理论是学习的难点。第一节 赫-俄理论
一、相关概念和基本假设
赫-俄理论有严格的假设条件,深刻理解这些假设条件,对于把握赫-俄理论的实质,特别是赫-俄理论的扩展意义重大。
二、H-O 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1.H-O 定理的内容
H-O 定理也称生产要素相对稀少定理,即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国都生产那些能够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2. H-O 定理的意义
(1)它把各国之间相对要素的差异或要素禀赋独立出来,作为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或决定因素。
(2)H-O 定理还说明了国际贸易的流向。(3)H-O 定理同样适于国内贸易。
三、H-O-S 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1.H-O-S 定理的内容
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2.H-O-S 定理的意义
国际贸易是要素国际流动的替代物。贸易可以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第二节 里昂剔夫之谜
一、里昂剔夫之谜的内容
1953 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剔夫利用投入-产出方法,计算美国进出口货物的 K/L 比例,以验证 H-O 定理,结果得出相反的结论,称为“里昂剔夫悖论”。
二、对里昂剔夫之谜的解释 1. 劳动生产率说 2.人力资本说 3.自然资源稀缺说 4.贸易壁垒干扰说 5.消费偏向说
第三节 新贸易理论
一、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经济学家们在解释里昂剔夫之谜产生的原因和不断放宽赫-俄模型赖以生存的必需假设的过程,其实也正是引入新的贸易理论的过程,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是现今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基于产品差异的贸易
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通过修正 H-O 定理的假设条件,提出产品差异贸易理论,以解释二战后出现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三、重叠性需求理论
瑞典经济学林德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了同行业内的贸易,以及发达国家之间更容易成为贸易伙伴的现象。
第四节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本节将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对国际贸易进行动态研究。其重点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生产要素的增长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1.生产要素的增长将使生产可能性曲线依据要素增长比例的不同向外膨胀。2.雷布琴斯基定理说。
二、技术进步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1.技术进步的类型分为:中性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2.所有技术进步都会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膨胀。
三、经济增长、贸易条件和国民福利
(一)增长与贸易:小国的情况 小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它的贸易额的扩大不会影响贸易条件,其国民福利总体来说是增加的。
(二)增长与贸易:大国的情况
大国经济增长会影响贸易条件,甚至使贸易条件恶化,出现贫困化增长。因此,发展中国家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贫困化增长,而应该追求有益的增长。
四、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内容和意义
(一)理论内容
维农将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引入到国际经济学,说明一个创新国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后
很容易被其他国家仿制,从而使比较优势由创新国转移到模仿国。
(二)理论意义
1.该理论是动态的贸易理论,说明比较优势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是静态研究的缺陷。2.根据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第五节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一、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基本内容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来的,该理论从追求贸易顺差的思路和投资乘数原理出发,推导出一系列对外贸易乘数公式来分析贸易顺差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以期使对外贸易成为刺激经济和扩大就业的有效工具,由于这一理论具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因此也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二、对外贸易乘数的政策含义
该理论主张:世界总进口额扩大,而国内需求不足时,可以通过扩大出口,并使扩大出口所增加的收入中有较多的部分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参考书目
1. [瑞典] 伯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年。2.Brander, J.A.and Krugman, P.R.(1983), ‘A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5, 313-23. 3.elpman, E.(1984), ‘Incrasing Returns, Imperfect Markets and Trade Theory’, in Jones, R.and Kenen, P.(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I(Amsterdam: North-Holland), 325-15.
4.arkusen, J.R.(1981), ‘Trade and Gains from Trade with Imperfect Competi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1, 531-51. 5.[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的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 年。核心概念
要素密集度 要素丰饶度 人力资本 规模经济 中性经济增长
贫困化增长 中性技术进步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比较静态分析 边 际进口倾向 外贸乘数 思考题
1.阐述 H-O 定理极其意义?
2.H-O-S 定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理解?
3.什么里昂剔夫之谜?“悖论”的出现是对赫-俄理论的否定吗?为什么? 4.同行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简述重叠性需求理论?
6.什么是雷布琴斯基定理?(并请用图解说明)7.要素增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有什么关系? 8.什么是贫困化增长?其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9.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阐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 10.试述国际贸易乘数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11.试比较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异同点。讨论题
你如何看待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第四章 国际贸易政策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从本章开始我们将不再拘泥于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而是要注重现实中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贸易政策的内容,掌握对贸易政策的经济分析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主张,并注重理论和中国现实问题的结合。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关税、进口配额、倾销、出口补贴的经济分析,以及保护幼年产业论的内容和意义,难点是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和关税有效保护率理论的理解。
第一节 关税及其经济效应
一、关税及其种类
关税是一国贸易政策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段,按照划分的标准不同,它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对于本课程来说,最需要学生掌握的是根据征收方法的不同,关税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的特点。
二、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一国征收关税以后,会产生保护效应、消费效应、贸易效应、财政效应、在分配效应和国际收效应。
三、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
1. 小国征关税后贸易条件没有改变,只会使该国的贸易量减少,因此,小国征关税只会使该国的福利水平下降。
2.一个大国征收关税会减少贸易量,但会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该国福利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要依上述两种情况对净福利的影响而定。
四、最适当关税率与关税报复
1.最适当关税使该国净福利最大化。
2. 关税战将使贸易量大幅度减少,使所有国家最终丧失全部或大部分贸易利益,直至回到封闭状态。
五、关税结构与有效保护率理论
1.关税结构不同,对最终产品的实际保护率是不一样的,由此,提出有效保护率概念。当对中间产品不征税时,有效保护率为最大值。
2.发达国家根据有效保护率理论,采取累进制的关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第二节 非关税壁垒及其经济效应
一、进口配额与自动出口配额的经济效应
1.进口配额与关税的经济效应是相似的;如果除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促使需求曲线上移,则进口配额的保护效应要大于关税的保护效应。
2.进口配额的保护效应是确定的,它阻止了竞争,因而,对贸易的扭曲也就更严重。3.自动出口配额是一种变相的数量限制,它的经济效应与进口配额有相似之处,但是形式和实施效果上有差异。
二、其他的非关税壁垒措施
其他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还有:进口许可证、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海关估价、贸易的技术性壁垒、绿色壁垒、外汇管制等。第三节 鼓励出口的措施
一、出口补贴与反补贴税
1.一国政府为了鼓励本国商品出口而对本国出口厂商给与的直接或间接补贴叫出口补贴。2.出口补贴使本国的消费者蒙受损失,而生产者收益,大量的补贴还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并且还有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
3.当进口国发现出口国有出口补贴,并造成进口国市场混乱时,便会征收反补贴税。
二、其他的鼓励出口措施
其他鼓励出口的措施还有出口信贷和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第四节 倾销与反倾销
一、倾销及其经济效应
1.倾销是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实行长期倾销的厂商必须是大的垄断企业,国内和国外面临着不同的需求弹性,目的是为了利润最大化。
2.在倾销是否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问题上,经济学家和与法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二、倾销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1.倾销会使进口国的同类产品遭到竞争,进而要求征收反倾销税。
2.倾销会使出口国的消费者不得不承受很高的价格,出口厂商有可能遭到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
3.倾销使第三国的同类产品也会遭到竞争,因而要求对出口国提起反倾销调查。
三、反倾销措施与反倾销税
1.征收反倾销税要求有对倾销事实、严重损害的认定,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2.反倾销大着维护公平贸易的旗号,已经成为最有效的贸易保护的手段之一。
四、反倾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量的增加,中国已经成为遭受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我们必须从政府到企业,各个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改变目前的处境。第五节 国际卡特尔
一、国际卡特尔及其定价方法
为避免寡头之间的恶性竞争,20 世纪 70 年代形成了通过限产、限量,使垄断利润达到最大化的垄断组织——国际卡特尔。
二、影响国际卡特尔定价水平的因素
影响国际卡特尔定价的因素有产品的需求弹性、市场占有率、产品替代性、供给弹性等多种因素。
三、国际卡特尔协议的不稳定性
由于按照协议产量生产,成员国并没有达到利润最大化,因此,总有违反协议,扩大产量的冲动,使对各方有益的协议不能很好的遵守。第六节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辩解
一、贸易保护理论的分类
经济学家把贸易保护理论分为三类:错误的观点、含有合理因素的观点和非经济的观点。
二、保护幼年产业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1.保护幼年产业论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自由贸易的进程应该不一样,允许落后国家通过贸易保护使经济强大起来以后,在实行自由贸易。2.该理论并没有违背比较利益论,而且对发展中国家有重大的启示。主要参考书目
1. [美]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信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主编。2.[美]罗塞·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美] 格林纳韦:《国际贸易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年 1 月版。4.[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 年。核心概念
关税 进口附加税 从价税 从量税 复合税 关境 选择税 反倾销税
反补贴税 最适当关税 关税报复 抑制性关税 有效保护率 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 自动出 口配额 海关估价 政府采购 贸易的技术性壁垒 出口信贷 买方信贷 卖方信贷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外汇管制 倾销持续性倾销 出口 补贴 国际卡特尔 思考题
1.关税局部均衡分析的经济效应是什么? 2.关税一般均衡分析的经济效应是什么? 3.试述关税结构与有效保护率理论?
4.进口配额与关税的经济效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自动出口配额极其经济效应是什么? 6.出口补贴极其经济效应是什么?
7.持续性倾销的实现条件是什么?倾销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是什么?针对反倾销调查,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8.形成国际卡特尔的条件是什么?国际卡特尔定价应该考虑那些因素? 9.试用博弈论解释国际卡特尔协议不能稳定的原因。10.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辩解主要有哪些?
11.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试述保护“幼年”产业论的合理性? 讨论题
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是哪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减少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害?
第五章 关税同盟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关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关税同盟理论的内容,并能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关税同盟理论及其经济学分析,难点是形成贸易创造性关税同盟的条件。
第一节 经济一体化及其组织形式
一、经济一体化
区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本章所讲的经济一体化概念主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按照一体化的进程来看,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有:特惠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同盟五种形式。第二节 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经济效应
1.关税同盟的静态经济效应主要有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
2.关税同盟的静态经济效应还有节约开支;贸易条件改善;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处于更有力的地位等。
3.导致福利增加的条件。
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是更重要的,这些动态效应包括:市场结构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生产要素移动的经济效应和投资效应。主要参考书目 1.田青:《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巴拉萨(Balassa, B.):《经济一体化理论》,1962 年版。3.彼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 年版。4.陈岩:《国际经济一体化》,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核心概念
经济一体化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同盟 贸易创造 贸易转向 关税工厂 思考题
1.关税同盟的静态经济效应是什么? 2.关税同盟的动态经济效应是什么? 3.使关税同盟福利增加的条件是什么? 4. 试结合世界上目前存在的几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兴起与发展史,谈谈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讨论题
你认为中国在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第六章 国际贸易体系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本章是第五章内容的引申,国际贸易体系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实践。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多边贸易协定和国际贸易组织的原则和宗旨,并能够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世界贸易组织宗旨、职能和基本原则。难点是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第一节 关贸总协定概况
一、关贸总协定的历史背景与成立过程
二战后,为了减少贸易壁垒对世界经济的损害,在英、美两国的倡导下开始进行多边贸易谈判,并准备建立一个国际贸易组织,并达成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宣布在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生效之前临时适用关贸总协定。
二、关贸总协定的多边贸易谈判及其成果
关贸总协定成立的 45 年时间经过了 8 轮谈判,第 8 轮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最大成果是创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并达成了范围广泛的一揽子协议。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
一、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
世贸组织的建立结束了二战以来多边贸易体制缺少一个正式的、健全的、规范化组织机构保证的历史,它是对关贸总协定的进一步“扬弃”和发展。
二、世贸组织的宗旨和职能
1.世贸组织的宗旨并不是推行自由贸易,而是提高生活水平,使各成员国经济持续发展,并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2.世贸组织有很多职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特殊争端解决机制。
三、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后,继承了关贸总协定的原则,并将这些原则扩大到其管辖的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等新的领域中。第三节 中国与世贸组织
一、中国“复关”与“入世”的谈判过程
中国“复关”与“入世”的过程实际上中国接受市场经济是人类共同财富的过程。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权利和义务
“入世”可以使中国有更好市场准入,促进我国出口的增加,为但同时中国也必须承担削减关税、逐渐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开放服务、农产品市场等义务。
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入世” 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但同时由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我国经济也将遭受较大的冲击。主要参考书目 1. 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人民出版社,2001 年。2.《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石广生,人民出版社,2001 年。3. 王福明:《世界贸易组织运行机制与规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核心概念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最惠国待遇 国民待遇
特殊争端解决机制 思考题
1.世贸组织也关贸总协定的区别?
2.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职能和基本原则。讨论题 1.“入世”对中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第七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跨国公司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生产要素的流动与贸易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一定意义上讲本章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继续。伴随着生产全球化,生产要素的流动与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对本章的学习也显得更加重要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生产要素流动和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并认识到要素的流动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资本、劳动要素的移动的经济效应,难点是对跨国公司理论的理解。
第一节 劳动力的国际迁移
一、劳动力国际迁移的原因和特点,劳动力国际迁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点主要是从要素价格低的国家流行要素价格高的国家。
二、劳动力国际移动的成本/收益
对劳动力国际移动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主要是从劳动力流入国和劳动力流出国,从私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来考察的。
三、劳动力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
通过劳动力的流动可以产生劳动力市场效应、生产效应、在分配效应、国际贸易效应,从而使资源配置更合理。第二节 资本的国际移动
一、资本国际移动的方式和原因 国际资本移动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原因主要是在国外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并使投资风险分散化。
二、资本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
资本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是:使世界总资本的利用效率提高;使世界总产量增加,国民福利水平提高;使两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发生变化。
三、外资吸引能力的分析
一个国家吸引外资的能力不适无限的,与该国的物质技术基础决定的资本边际产值线有关。第三节 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的性质和经营特点
跨国公司也称多国公司,使对外直接投资的载体,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最显著的特点。
二、跨国公司理论的主要流派
有关跨国公司的理论很多,主要有:垄断竞争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生产周期理论、区位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发展水平理论。
三、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
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对世界经济总的影响;对投资国经济的影响;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都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主要参考书目 1. [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年。2.腾维藻、陈荫枋:《跨国公司概论》,人民出版社,1991 年。3. N 胡德、S 杨:《跨国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年。4.林康著:《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5.肖卫国:《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研究:兼论加入 WTO 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调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核心概念
边际生产率 资本边际生产率 劳动边际生产率 跨国公司 直接投资 思考题
1.试分析劳动力国际移动的成本与收益? 2.试述劳动力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 3.国际资本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4.国际资本移动的经济效应是什么? 5.对外资的吸引能力是无限的吗? 6.对外直接投资通常采取哪三种形式?
7.跨国公司理论主要有哪些流派?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8.中国劳动力国际移动有哪些特点?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9.你如何评价 FDI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0.试用直接投资理论解释欧、美、日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直接投资。11.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趋势讨论跨国公司对世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讨论题
你如何评价中国引进外资的政策? 总书目
一、参考书目
1.[美]Paul R.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Fifth Edition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五版),清华经济学系列英文版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美]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3.[美]多米尼克·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版。4.[美] Robert J.Carbaugh.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美]托马斯·A·普格尔,彼得·H·林德特著,《国际经济学》(第 11 版),国外经济 学教材库,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年 7 月版。
6.[美]罗塞·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8.[美]保罗·克鲁格曼:《汇率的不稳定性》,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美]保罗·克鲁格曼:《流行的国际主义》,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美]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0。
11.[美]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美]保罗·克鲁格曼:《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政策——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13.[美]罗塞·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4.[英]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利益》,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15.[瑞典]伯尔蒂尔·俄林(王继祖等译校):《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 年。
16.[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61 年。
17.吴建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王新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中的利益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9.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 月版。20.李坤望:《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10 月。21.华民:《国际经济学》,教育部重点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 6 月。22.张玉卿,李成刚:《WTO 与保障措施争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23.张向晨:《发展中国家与 WTO 的政治经济关系》,法律出版社,2001 年。24 赵春明:《非关税壁垒的应对及运用》,人民出版社,2001 年。25.亚蒂什 M.巴格瓦蒂等:《高级国际贸易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年。26.陈彪如:《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27.陈彪如:《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28.易纲、张磊:《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29.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30.陈岱孙,厉以宁主编:《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年版。国际经济学 1125 31.丁伯根(Tinbergen, J.):《国际经济一体化》,1954 年版。32.田青:《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3.海闻、P 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34.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年。35.(意)G.甘道尔夫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年。36.格林纳韦;《国际贸易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年 1 月版。37.张二震:《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与比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38.高成兴:《国际贸易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9.罗丙志:《国际贸易政府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年。40.陈岩:《国际一体化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 年。41.罗布森(Robson, P.):《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年版。4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79 年。43.[英]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44.熊贤良:《国内扭曲、国际竞争与对外开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45.[美]劳伦斯·S·科普兰,《汇率与国际金融》(第三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年。46.巴拉萨(Balassa, B.):《经济一体化理论》,1962 年版。47.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年。48.胡永刚:《贸易模式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49.徐滇庆著:《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经济学前沿系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0.金仁淑:《投资大国的兴衰——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及效用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年。51.[美]约翰.霍尔:《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华夏出版社,2000 年。52.伍贻康、周建平:《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53.杰弗里·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54.杨帆:《人民币汇率研究——兼谈国际金融危机与涉外经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年。55.(美)R.多恩布什,F.L.C.H.赫尔默斯主编,杨越、刘立群、沈进建译,《如何开放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年。56.王福明:《世界贸易组织运行机制与规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余永定,郑秉文:《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 WTO 的中国产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
57.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导读》,人民出版社,2001 年。58.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人民出版社,2001 年。
59.Anderson, S.P., de Palma, A.and Thisse, J.F.(1990), ‘Demand for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Discrete Choice Model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pproach’,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6, 21-35. 60.Brander, J.A.and Krugman, P.R.(1983), ‘A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5, 313-23.
61.Gartner, Manfred.Macroeconomics under Flexible Exchange Rates.Harvester Wheatsheaf, 1993.
62.Grossman, Gene and Kenneth Rogoff,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3, North-Holland, 1995.(GR)63.Hallwood, C.Paul and Ronald MacDonald,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3rd Edition,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126 Blackwell 2000.64.Helpman, E.(1984), ‘Incrasing Returns, Imperfect Markets and Trade Theory’, in Jones, R.and Kenen, P.(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I(Amsterdam: North-Holland), 325-15.
65.原毅军编审,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学》,高等学校经济学类英文版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4 月。66.[美]Paul R.Krugman ,Maurice Obstfeld 著,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Fifth Edition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 5 版),清华经济学英文版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年 8 月版。
67.Madura, J,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7th Edition.Peking University Press/Thomson Learning.2003 68.Markusen, J.R.(1981), ‘Trade and Gains from Trade with Imperfect Competi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1, 531-51.
二、相关学术期刊
(一)中文期刊 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文汇 3.世界经济研究 4.世界经济导刊 5.国际金融研究 6.国际经济合作 7.国际经济评论 8.国际贸易 9.国际贸易问题
10.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
11.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贸经济与国际贸易》 12.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 13.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二)英文期刊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技术经济学/ Engineering Economy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
一、课程简介
技术经济学是决策论证的科学,是关于方法论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实用性很强。技术经济学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评价方法,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技术创新的技术经济评价等内容,为学生从事工商管理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技术经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评价方法,运用技术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解决工商管理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掌握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及其他有关知识,运用技术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解决工商管理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工商管理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在下述各个方面达到基本的训练和要求:
1.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2.掌握技术经济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技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4.能应用技术经济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企业中产品开发、设备更新等分析和评价问题。
三、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掌握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项目技术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有所了解。2.理解技术创新的含义及其形式;掌握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与程序;掌握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关键点。3.正确理解经济效果概念,掌握三种表达方式;掌握投资、成本、利润等基本概念及计算口径;理解资金时间价值内涵及掌握资金等值计算。
4.掌握时间型、价值型、效率型经济评价指标的含义与计算;掌握互斥方案经济性评价方法;掌握带资金约束的独立方案经济性评价方法;掌握不确定性评价方法。
5.理解掌握风险及不确定性分析的思路和步骤;熟练掌握盈亏平衡分析;掌握单参数敏感性分析及概率分析方法。6.掌握设备有形、无形损耗的类型及其对设备价值的影响;掌握设备折旧的含义、折旧方法与计算;掌握设备经济寿命概念及其计算;掌握存在新设备的设备更新原则及方法;掌握存在税收影响的设备租赁与购买比较决策。
7.理解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掌握价值工程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实施步骤;掌握功能分析基本原理和功能评价方法。
8.掌握项目建设程序和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掌握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及报告编制技术;掌握项目市场分析、技术分析、经济效益评价以及资金筹措等内容的研究思路与分析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导论(2学时)
知识点:技术、经济、技术经济的概念,技术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对象、内容、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的工作程序,技术经济的相关学科,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
重点与难点: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项目技术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第二章
技术创新(4学时)
知识点:技术创新及过程模式,技术创新战备及其选择,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技术创新系统及技术创新政策。
重点与难点:技术创新的含义及其形式,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与程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关键点。第三章
经济性评价的基本因素(6学时)
知识点:投资的概念及其确定;成本的概念及其确定,折旧的概念及其计算;税金、利息、利润;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时间价值的度量;现金流量与现金流量图;复利计算;现金流量图,资金等值;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复利系数表及其利用。
重点与难点:经济效果概念及其三种表达方式,投资、成本、利润等基本概念及计算口径;资金时间价值内涵,资金等值计算。
第四章
经济性评价的基本方法(14学时)
知识点:静态分析方法:投资回收期法,追加投资回收期法。动态分析方法: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增量投资方案的评价;年值法与现值法,动态投资回收期。方案比较方法:独立方案的评价,互斥方案的评价,使用寿命不同的方案的评价,有约束时的方案评价。
重点与难点:时间型、价值型、效率型经济评价指标的含义与计算,互斥方案经济性评价方法,带资金约束的独立方案经济性评价方法。
第五章
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8学时)
知识点:不确定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风险分析。重点与难点:风险及不确定性分析的思路和步骤,盈亏平衡分析,单参数敏感性分析及概率分析方法。第六章
设备更新与租赁(6学时)
知识点: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设备大修理的技术经济分析,设备的现代化改装的技术经济分析,设备租赁的技术经济分析。
重点与难点:设备有形、无形损耗的类型及其对设备价值的影响,设备折旧的含义、折旧方法与计算,设备经济寿命概念及其计算,存在新设备的设备更新原则及方法,存在税收影响的设备租赁与购买比较决策。
第七章
价值工程(4学时)
知识点: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价值工程的实施步骤和方法,方案的创造和实施。
重点与难点: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价值工程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实施步骤,功能分析基本原理和功能评价方法。
第八章
可行性研究(4学时)
知识点:可行性研究,市场预测与项目建设规模,原材料、能源及公用设施分析,厂址选择,工艺设备与技术的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等。
重点与难点:项目建设程序和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及报告编制技术,项目市场分析、技术分析、经济效益评价以及资金筹措等内容的研究思路与分析方法。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1.本课程必须运用多媒体设施进行教学;
2.本课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视内容需要进行必要的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和演示;
3.进行必要的例题及习题讲解,教师必须全部做完教材习题,以作为学生习题答案的核对标准。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
本课程无实验和上机安排。
七、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财务管理、统计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企业诊断、生产实习等。
八、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形式:考试。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70%)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个人作业成绩和专题讨论成绩。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 内容偏重于理论分析, 较为抽象
微观经济学逻辑严密, 其内容主要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 每一个理论都是从严格的假设前提开始, 通过一大堆数理分析得出其结论, 这种被量化的结论往往比较抽象, 与现实有一定距离, 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有一定难度。比如, 在生产理论中讲述厂商均衡时, 对于边际报酬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等,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学生很快理解, 但对于其最后得出的结论MRTSLK=w/r即:为了实现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或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 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 我们很难让学生轻松理解和记住。对于微观经济学中难以理解的内容, 通常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死记硬背, 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 内容多, 时间紧
目前该课程多数高校采用的是高鸿业版微观经济学教材, 其优点是逻辑性强, 系统性好, 但缺点是内容过多。在大一阶段, 学生的思维方式基本还处于高中的“填灌”模式中, 自学能力还较弱, 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还不太适应。而微观经济学作为大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本身难度也较大, 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吃力。所以在教授这门课程时, 尤其课程刚开始时, 需要把教学进度放慢一些, 让学生能有一个充分吸收和理解的过程。另外, 由于课程内容多, 时间紧, 且该课程多数为统考课程, 为了完成教学内容, 老师们通常是快马加鞭, 一路赶着走, 尤其到后面的章节, 已经不太能顾及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了。因此, 这门课程的教学进程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是其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客观原因之一。
3. 学习难度大
首先, 大一的学生通常经济学基础都较薄弱, 很多基础概念都未能掌握, 但微观经济学中术语、概念较多, 初次接触经济学知识的大一学生通常会感觉理解吃力;其次学习微观经济学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 如微积分知识和图表的运用等, 但学生尤其文科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 一遇到数理分析就反应迟钝, 难以跟上老师的讲授进度;再次, 微观经济学中的图形较为复杂, 如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图都由七条曲线构成, 学生通常很难准确记住;最后微, 观经济学的内容通常前后关联, 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 但学生由于基础差及懒惰等原因, 往往学到后面已经忘了前面, 所以感觉是越来越吃力, 到学期末, 能轻松跟上老师进度的学生已是寥寥无几, 最终结果是这门课程的考试补考率高、平均分低。
二、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 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手段。微观经济学中有大量的复杂图表和数学推导进程,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较好地利用其动态性展现曲线生成过程、公式推导进程等, 既能为老师节省时间、精力, 又能让学生看得更轻松、准确, 使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理解同步进行, 对提高教学效果有较好的帮助。但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进度的把握, 许多学生反映老师更换页面太快, 目不睱接, 根本没有时间去消化。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适当地结合板书, 是更为科学的教学方式。
2. 增加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比较抽象, 理论性强, 所以在讲解理论的过程中较好地结合案例,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案例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选取的案例应是学生在生活中就能看到、体会到的, 简单易懂的, 并且应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如果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讲一些有趣但与教学内容不太相符的案例, 则是浪费时间,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此外, 启发式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每一个理论的讲授都可以从一个简单的提问开始, 启发学生首先进行思考, 再引出问题, 这种方式能使教学互动较好的展开,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因此, “设问开场白”这个小手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老师所喜爱。如果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能较好地结合, 则教学效果会更为理想。
3. 加强学生课外阅读
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首先要注重课堂练习和课后习题的布置, 这是学生掌握基础内容所必须。但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仅此是不够的。由于学生经济学基础薄弱, 要学好这门课程, 还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经济学知识。由于大一的学生思维方式还停留在高中“填灌”模式阶段, 自学能力较为有限, 且大多数学生有比较强的惰性, 因此这一阶段需要老师进行一定的引导, 提供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目录、布置一些选题让学生去收集资料撰写一些小论文, 或进行一些课外讨论等, 都能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目前许多高校开展的“读、写、议”改革, 督促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学习、思考, 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 要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课外的“读、写、议”活动, 需要加强平时考核, 将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成绩记入总评成绩并提高其比重, 改变学生平时不学、到考试时临阵磨枪、死记硬背、蒙混过关的考核状况。
4. 鼓励学生选修一些经济类基础课程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同时, 可以鼓励学生选修一些经济类基础课程如经济学基础等, 让学生在选修课中掌握一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概念和知识, 减轻微观经济学教学的难度。微观经济学属于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 而作为必修课必然要追求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必然会对一些基础层面的知识有所忽略。而选修课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扩充知识面,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必修课的不足。
5. 精简教学内容, 保证教学质量
由于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繁杂, 课时相对不足, 因此, 要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所取舍, 对课程的核心内容要详细讲解, 并在授课、作业、讨论、考试等各个环节不断重复, 让学生扎实掌握课程核心内容。而对其它内容, 则可以进行基础性讲解, 或让学生在课外自学, 保证课程核心内容的教学质量。
近年来, 伴随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微观经济学在高校经管类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地位已毋庸置疑, 且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还在不断上升。因此, 面对这门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 我们要不断分析和总结, 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 努力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1)
[2]李向民.微观经济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0 (11)
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即是以学生为主体,用案例阐释经济学理论,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来源于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经济现象,从“抽象理论”延伸到“一般社会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理论的兴趣,促进学生准确掌握经济学知识,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有效方法。
案例教学法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时候都已具雏形,真正应用到教学中是192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倡导,到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的《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案例教学法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始只是在高级经纪人及商业政策的教育实践中应用,后来被许多公司用于培养企业优秀员工。1990年以后,案例教学法才开始在我国运用,到20世纪初,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学生层面
1提高学生参与度及学习兴趣
以往的教学过程,是重视“教师、教材和课堂”的旧三中心模式。案例教学法是“学生、体验和情景”为中心的新三中心,强调学生的参与。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学生会产生诸多困惑和不解。加之自身的求知欲望,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一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赋予学生在课堂上一定的“话语权”,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理解晦涩的经济学理论
相对于其他学科,经济学中的诸多理论,由于结合数学模型、理论假设、图形等,知识较为晦涩难懂。教师在教学中的“满堂灌”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即便理解也是片面和单一的,不会应用理论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案例从经济运行实践中选择出来,带有规律性、典型性等特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原理、理论,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在与其他学生、教师的交流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具有了敏锐的思维力,具备了浓厚的探索和研究精神。学习成了学生自我的内在需要和要求,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内在驱动力和主动性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
在经济学的日常教学中,案例分析和讨论很多情况下,都要依靠团队来完成。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协助、相互交流思想,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通过多次沟通,才能解决问题。在思想沟通、思维碰撞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倾听、理解、尊重,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方案,懂得包容的作用,积极肯定和赞扬团队成员的共同成果,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
(二)教师层面
1提高教师的双向交流能力
在经济学的教学中,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学生都参与其中,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不仅是教学者、组织者,还是学习者。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思考和反映较多的问题,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掌握知识反馈情况,调整、引导和纠正讨论方向,协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
2督促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所选案例的典型性、综合性、多样性、可理解性等特点,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和准备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充分准备。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督促教师及时完成知识更新,储备新知识。教师可以从传统的媒体,如教材、杂志、报纸、电视等中选择,也可以从新媒体———网络中获得。案例教学法促使教师深入理解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从多种学科如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汲取多学科知识,完善自身素养。
二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案例教学的认识模糊
尽管案例教学在我国已应用了几十年,仍有部分高校教师把其理解为在教学中举案例、对学生提问、学生回答这一教学过程。案例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提问和讲述,也不是经济学教学中的特殊手段。教学过程复杂多变,学生千差万别,案例教学不能割裂它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联。
(二)案例准备不充分
案例在准备过程中,由于西方教材中的案例比较丰富,多以美国的案例为主。高等院校教师在案例准备过程中,选择国外案例的多,选择国内案例的少。国外案例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差距大、国情不一致,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区别较大。学生难以设身处地地考虑经济问题,理解经济学知识较为困难,对知识的把握比较片面。
(三)案例教学过程不清晰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临时举例、发问,学生对案例不理解、不认同。案例教学中时间掌控不到位,有些学生发言时间和次数很多,有些学生则默不作声、不参与。
(四)案例资源库匮乏
与经济学代表著作,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繆尔森的《经济学》相比,国内的教育学教材中,缺乏案例。截止目前,国内关于经济学案例的教材屈指可数。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可以借鉴的国内经济学案例,案例资源库匮乏。
三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
(一)明确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在经济学案例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实施步骤。第一要在案例准备前,知晓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挑选案例要注重典型性、合理性、代表性等特点;第二是选择适合教学的案例,进行案例布置,小组准备或者个人准备;第三进行课堂讨论或者小组讨论;第四教师及学生总结评价。
案例准备前,要考虑学生的“一般性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内容。教学起点高于学生的初始能力时,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与新的知识技能差距较大,学习起来障碍较多;当教学起点低于学生的初始能力时,学习内容简单、重复,浪费时间还引起学生的不满等厌学情绪。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预测”和“评估”,客观分析学生现状,“一般性学习”和“预测评估”结合,正确定位合理、准确的教学起点。
案例选择后,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别、年龄等因素,讲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不宜过多,考虑教学时间安排,教师不进行过多的干预。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挑选组中成员进行发言。发言代表可以有教师制定,也可以由学生举荐。发言完毕后,可以由教师或其他组成员发问,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代为发言。如果学生较少,则考虑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教师在此充当过程控制着、组织者、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在突出和集中的问题上深入讨论,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实施办法。
案例教学的最后,教师应对整个案例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对准备充分、积极参与、乐于发言的同学提出表扬。对有建设性建议和创新思想的同学,鼓励其“由点带面”,组建团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实践性活动,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教师对学生的评估,除了对学生书面报告、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之外,还应考察学生所在团队的合作能力、独立决策能力等。
(二)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
案例教学资源库的编制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高校行政部门可以借用精品课程、教师教学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等项目,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案例建设团队成员包括教师、学生、行政部门人员等,多方面、多角度地选择契合教学使用的典型案例。在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时,多选取一些当今社会经济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因地制宜发表感触。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可以有意识地编制一些涉及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多章知识的综合案例。
案例的采用和编写都是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有些案例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思索没有固定答案的方案;有些案例则是用于理解和识记经济学理论知识;有些则是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等。此外,案例资源库既要选择西方经典著作中的典型案例,也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经济学著作中汲取知识养分,筛选、提炼案例。
(三)选择案例教学形式
案例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不是简单局限于对案例材料的分析。在经济学中运用案例分析这一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时事热点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或者采用专题讲座、视频讲座、观看影视片段等方式。
高校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利用校园网、QQ群、微信等网络工具,为师生拓宽学习途径,为案例教学提供实时交流的环境,有利于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和教师评价。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周末、社会实践等,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调研,获得一手资料。还可以去学校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考察,方便学生发现、收集案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案例教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理论体系和应用研究不断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王薇.论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
[3]姚大鹏.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9).
【经济学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新制度经济学教学计划06-19
《物流经济学》教学大纲07-11
微观经济学的几点教学建议论文06-30
经济旅游计划书06-10
经济委年终总结计划10-09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计划06-21
经济发展工作计划05-23
经济法教学大纲09-15
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10-26
经济法律关系教学设计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