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化教育案例(精选9篇)
学校和班级:永新县特殊教育学校 培智一(2)班 计划时间:2015年9月—2016年7月
一、学生基本情况:
1.贺某某,2007年1月3日出生,2015年9月入学。从小由妈妈带大,之前有上过幼儿园,但是由于不喜欢与别人交流又比较依赖妈妈,所以在幼儿园没读多久就没有读了,之后一直由妈妈一个人在家独自带,接受学前教育不够系统。父母的教育理念及方法有很大分歧。妈妈比较溺爱,认为孩子很还小还是有些不懂事比其他正常的小孩发育的晚,每天辅导,给他进行不同程度的基本训练,关注学习成绩;爸爸对孩子严厉,感觉孩子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不跟外界交流,语言发展不好,就应该多培养他跟人交往,锻炼他的说话能力。
2.行为特点:刻板行为明显。
(1)每天早上起来不喜欢吃早餐,吃的话必须是用饼干代替早餐,不喜欢喝牛奶。
(2)喜欢一个人自言自语,一句话一个词不断地重复说。
(3)物品摆放整齐,每个玩具、生活用品都有固定的位置,如果有人把他的玩具地方挪动了他会重新放回到指定的位置,如若你再动他就会发脾气。
(4)喜欢蹦床、荡秋千、转盘等反复重复动作的游戏,而且转很长时间都不晕,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定不会给别人,一旦你强行拿走他会不断从你手中拿走,直到拿到为止。
3.语言特点:语言简单,断续,迁移能力差,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差,有时答非所问,有时直接不理你。不听指令,老师或爸爸妈妈说的话不会去做。
4.社会适应特点:不喜欢与人亲近、交流,存在恐惧心理,不懂与人正常交流的礼貌,对不喜欢的人或陌生人常常斜视,喜欢一个人自言自语。
二、长期目标:
1.刻板行为矫正:经过一学期的矫正,减轻对刻板行为的依赖,加深对行为本身的认识,使学生对适当行为有积极地理解和认识,体会到自主行为的乐趣。
2.社会适应行为矫正:一是减少一个人自言自语,尽量与人简单的交流。二是学会听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三是减少对陌生人和不喜欢的人斜视。四是帮助建立对陌生人的友善与信赖。
3.语言矫正:养成听话时与讲话者对视的习惯,加强目光交流,逐步形成听明白再表达的语言交流习惯。
三、短期目标
1.班主任利用每天的晨会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文明行为的教育,安全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怎样与陌生人交往的教学,让其对陌生人形成客观的认识,降低不信赖感和敌对感。
2.通过适时、适度的交换座位改变学习、排队做操等常规中的位置,让其适应改变带来的心理变化,减轻刻板行为的心理依赖。
3.课堂上,学会跟老师进行朗读,听老师的简单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时刻注意纠正其在课堂自言自语的习惯、扳手指的行为,减少发声和扳手指的次数,并进行奖励,强化正面效果。
4.外出活动时,遇到陌生人或学生家长,注意观察和纠正其斜视的行为,正面强化。
5.课堂和日常交往中,时刻注意强调学生与对话人的目光对视,善意的、微笑的对视可帮助他建立信心,先听明白以后再回答。
四、教育干预策略
1.营造良好的干预氛围。协调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要共同为其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语言、行为交流环境,以正面鼓励为主,以善意的暗示为辅,建立信任关系,改进教育康复的水平和效果。2.及时调整干预策略。对于孩子心理产生紧张、负面影响较为明显的干预策略要慎用,随时发现随时调整。
3.注意行为矫正的反复性。孩子的行为有反复的特点,尤其是当他遇到不良的心理体验时容易退却和消极,产生对过去刻板行为的依赖,所以要时刻注意观察和分析,及时进行矫正和肯定。
五、评价办法
1.建立行为矫正、社会适应矫正、语言矫正跟踪记录,明确记录其发生的次数、减低的次数、反复的次数等。
2.请任课教师、家长、班主任对其行为、语言、社会适应做出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
在我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学生———小刚,男,10岁,父亲、母亲小学毕业,因家庭经济困难,两人整天在本地打零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管。而爷爷奶奶只能管吃穿,对孩子的学习管理却无能为力,因此他学习成绩较差。自进入小学后,随着年龄增长,他渐渐喜欢说脏话,同学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更谈不上有知心朋友,人际关系比较差,主要表现在: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搞一些惹人注意引人发笑的恶作剧。当老师批评他,同学反击他时,根本不认错,反而感到高兴;下课时,经常无缘无故地欺侮同学。有时还鼓动班上其他品行较差的学生在校打架。
二、对策
对于小刚所出现的这些情况,我经过仔细调查、了解,发现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条:1.没有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2.教师和家长的批评、同学对他的不友好、不信任造成了他的逆反心理;3社会的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调查,我认为该生的情况处理时需十分谨慎。首先,造成该学生的这些行为原因之一无疑是受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的影响。父母经常不在家,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而爷爷、奶奶隔代教养,处处护着他、放任他。父母偶尔回家听到班主任“告状”,不是辱骂就是棍棒相加,当孩子听话时,就忽视了他的缺点,渐渐的孩子就养成了“见风使舵”的毛病。其次,老师和同学对他不信任和批评,在日常学习中孤立他。当他和同学争执时,老师往往也就不作细致的调查,而是直接指责与批评他。最后,没有积极参加有益活动,于是他去鼓动一些是非观念模糊的学生打架,从中取乐。针对以上种种原因,为了转化他,我实施了一些措施。
1. 帮助其家庭优化教育环境。
首先,我同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进行了一次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采用辱骂、欧打的教育方式。爷爷奶奶也不能一味地放纵、娇惯,要跟他多讲些他们那时学习生活的艰苦环境,通过“忆苦思甜”,使他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其次,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教师家访、家长校访,汇报在家的活动情况,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
2. 融情于理,正面转化。
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都需要爱,尤其是像小刚这样的学生,平时受到批评、冷落太多,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当他犯错时,如果再进行指责、批评,那只能加重他的逆反心理。因此,针对小刚的这种心境,我决心想办法和他进行心理沟通。首先用我的热情来换取他的信任,对待他的困惑我热心帮助,对待他的忧愁我热心化解,偶尔有点进步,我就在班上大加表扬。体育课时,同学们不愿跟他在一起玩,我就有意找几个同学和我一起陪他玩,还把他们组织起来分成两组打篮球,让他感到教师的可敬可亲;平时课余时间时,我用自已的坦诚来换取他对我的信任,我跟他聊自己小时候做了错事受到老师批评和现在工作中出现差错受到领导批评,把这些毫无保留地说给他听。好几次我发觉他的神态很惊讶:“老师,你也有这么多的错呀!”我知道他对我说这话时,已经完全信任我了,于是他也非常诚实地对我说,他的恶作剧、脏话都是为了引起同学对他的关注,因为同学对他太不在意了。了解了他的这种心理,我就适时地指出不文明的行为和语言不能赢得同学们的好感,应该用真心和诚实来获得同学们的信任。随后,我又对他说,老师愿成为你的第一个朋友。后来在班级活动中,我尽量给他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帮助他树立信心和培养荣誉感,并经常把他的进步告诉他的家长。
3. 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他。
班主任采取积极措施,从身边的榜样教育他,让他认识到自已的不足,让他体验到榜样的荣耀,要给他寻找一条做榜样的途径。为此,我让班上表现突出的同学与他同桌,鼓励他向同桌学习,争做别人的榜样。
4. 发挥合力的教育作用。
和任课老师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改变和他在一起的小伙伴的思想品德行为,为他创造一个健康、理想的活动环境。
三、点评
通过以上措施,收到的效果是明显的,具体体现在:
1. 家庭教育环境有了显著的变化,其家庭成员经常与学校进行联系,爷爷、奶奶的教育方法有了明显的改变。
2. 该生与班级师生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常在日记本上向老师倾诉他的心声,学生也喜欢和他在一起玩,精神面貌变化很大,帮助他人的事也时有出现。
3. 学习成绩有所上升,由原来的中下转变为中,班级组织的一些课外活动积极参加,并获得同学们的好评。
关键词:师幼关系;良好;性别差异;个性差异
一、与女童建立良好师幼关系案例
这学期全实践的班级是我上学年全实践的班级,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这学期的全实践开始时就少了一个与幼儿熟悉的阶段,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与幼儿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在一起相处了接近三个学期的时间之后,我与班里的大多数幼儿都关系比较亲近,除了个别比较内向的幼儿之外。在这些关系较亲近的幼儿中间,有几个关系跟我尤为亲密的幼儿,他们都是在一件事情之后跟我的关系变得亲密了起来。
第一个小朋友是一个小女生,有一次她穿了一条很漂亮的白色裙子到学校来,看到我在收拾图书角,就过来问我说:“老师,你看我的新裙子好看吗?”我让她转了一个圈之后说“你的衣服真好看”,然后她就很开心地转了一个圈说了声谢谢就走开了,之后她又去给另外几个老师看了她的新裙子。后来在晨间活动的时候,因为她穿的是白色的裙子,所以在她去爬攀缘墙的时候我就提醒了她一下说“小嫒你要小心不要把裙子勾到梯子上了哦”她看了看我之后,撩了一下裙子并且很快就下来了,晨间活动结束之后小朋友都回到教室吃点心,她在吃点心的时候跳着跑到我身边说“老师你想要吃水果吗?”,我就对她说“老师不吃哦,你自己吃就好了。”她就跑开了,过了一会儿,她吃完点心就到图书角去看书,想了一会儿跑到我身边把我拉过去说:“老师你可以陪我看书吗?”我跟着她过去之后,她看了一会书,突然就问:“老师你觉得我裙子哪里好看啊?”我想了想说:“我很喜欢你裙子的颜色和花纹哦,是小蕾丝呢,还有纱裙,所以我觉得很好看呀!”,她笑了笑说:“那老师你猜这条裙子是谁给我买的?”,“妈妈吗?妈妈很会选漂亮衣服哦!”我说,“对呀,是妈妈给我买的,我也觉得很漂亮,我很喜欢这条裙子,但是我还有很多这样漂亮的裙子哦,老师你想要嗎?”她很高兴地跟我说,说完之后满脸希望的看着我,“那你可以告诉老师你的裙子是在哪里买的吗?老师有一个跟你差不多大的妹妹哦,说不定可以买一条给她穿哦。”我笑着跟她说,“真的吗?可是老师我不知道这条裙子是在哪里买的诶,是妈妈买回来给我的,不过老师可以看我这条裙子是什么牌子的哦,你翻翻我衣服就知道啦,就可以买咯!”她听到我说要买一条之后很开心,还转过身让我看她裙子的品牌,我翻了翻,看到牌子之后,跟她说我记住啦,等老师有空了就会找出来,她听了之后抱了抱我,继续去看书。等到上课的时候,她在搬凳子的时候跑来跟我说“老师,你上课的时候可以坐在我后面吗?我想让你坐在我后面。我还想给你讲故事。”因为初期的时候我们全实践并没有开始上课,因此我们都是拿凳子坐在小朋友后面看主班老师是怎么上课,因此我就答应了,上课的时候坐在了她的后面,她上课的时候一直很开心,也很积极地回答问题,下课休息的时候,我在手机上找到了那条裙子,于是我就拿去给她看说,你看我找到了这条裙子哦,跟你的裙子一样吧,她听了就一边转圈一边跑去跟其他小女生说“老师要给她妹妹买和我一样的裙子哦,看,是这条漂亮的裙子哦。”再之后吃饭的时候,因为我们是分完饭就要离开幼儿园了,她在我分汤到她们小组的时候轻轻地抱了我一下说老师再见,我会想你的。这次事情之后,小嫒每次到幼儿园跟主班老师说早安之后就会过来抱抱我,说声老师早,有什么好玩的事情也很愿意跟我分享。
这件事情让我首次打开了如何跟幼儿建立良好关系的大门,也让我了解到其实幼儿的世界是很简单的,幼儿需要的是我们的关注和肯定,所以她才会在穿了新裙子到幼儿园之后不断地展示给每一位老师的肯定,而且幼儿的认知就是,如果你对我喜欢的东西也变现出一定的兴趣,那你就是我的朋友,这也是为什么我能够因为这么一件小事情而成为了小嫒每次在我们来幼儿园的时候愿意都第一个抱抱我。其实跟幼儿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并不难,从主班老师与幼儿的日常相处中也能很明显地看出来,主班老师知道每一个幼儿的喜好,也能够跟每一个幼儿都有合适的话题像朋友一样聊天,能够相处地很开心、很自然。
二、与男童建立良好师幼关系案例
另一个幼儿是一个小男生,和他关系变得好一些则是因为一次晨间活动的时候,因为看见他和另外几个男生在玩纸牌,我过去陪着他们玩的时候想起来会变一个小小的魔术,想着这也许能帮助我跟他们关系的建立,于是就问他们想不想看魔术,男生们都很高兴地说“想!”于是我就开始给他们变魔术,虽然是很简单的小魔术,但是他们都认真地看,小旸则是因为我在变魔术第一个喊了他来抽扑克牌而特别地在意我说的话,可能是觉得老师第一个抽到他所以他很开心的原因,他在之后的全实践过程中也特别愿意和我呆在一起玩。只是因为我的一个无意的举动,就让幼儿和我关系近了一大步,这件事让我想到了很多,其实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是无意的,但是却会影响到幼儿的很多想法,因此老师真的是要在教学过程或是生活中特别的注意这些小细节。
三、结论
罪犯钟某,1971年1月1日出生,因抢劫罪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该犯因刑期较长,身体疾病缠身,自认为看不到希望,仇恨社会,经常违规,存在轻生的念头。
监区长召开了针对钟某个别教育紧急会议,服刑人员之所以会出现异常情况,肯定有原因,我们必须找到突破口,监区长语重心长的说。
我班有一名学生,是从县城来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他除了体育好点以外,成绩是我班最差的一个,纪律更不用说,隔三差五的迟到,上课说话,不做作业,不良习惯很多;为此我找他多次谈话,他都每次“虚心”听取我的意见,可是不出一两天他还是照样,曾经按照班规处罚他做了两周的值日,跟家长谈话,但这并没有解决本质问题,他的这些坏习惯丝毫没有改变。
高一上期9月份的一天,我接到保卫科生管的电话,他说:“今天他巡宿舍时,我班的陈同学跟管理员吵架,用脏话对管理员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骂得非常难听,并已经叫这位同学写检讨书,希望班主任处理一下。”我就说:“好的,晚上我先找他谈谈,看他怎么说,我一定会解决的。”
晚自习第三节还有30分钟时,我走进教室,到陈同学面前问他:“今天的事,检讨书写了没有?”他说:“老师,还没写完呢?”突然我有一种想法,让他到讲台去当着全班同学检讨,想到此,我又对他说:“要到讲台上去检讨!”听到这句话,那位同学突然脸上一阵红说:“老师,不会吧?”我就说:“有什么不会啊!就是要上讲台去说!”说完就走了。
过了10分钟,我又走进教室,用眼神暗示他上讲台检讨,我本以为他会拒绝的,但是他还是走上了讲台,进行了检讨。可是,我突然发现他的检讨讲得也有一些道理,他说:“今天中午休息时,他正在劝说没有按时休息的同学快点,声音刚好被生管老师听到了,就说他不按时休息,如果这样就要扣班级考核分。听此,他就觉得管理员太过分啦,就跟管理员争吵起来了。”他又说:“他虽然有错,但是管理员也有不对的地方,动不动就拿扣分来压他们。他认为管理员素质那么低,不会尊重我们学生,因此根本不值得我们尊敬。”听到此,台下的同学都笑了,看到这个情景,我突然觉得台下有部分同学是认同他的看法的。此时我觉得自己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我这样做会不会给他造成心理伤害?他以后还会不会见我面时给我打招呼……
此时,我觉得该如何评定这个学生非常难,既不能否定他做得不对,又不能完全否定他做得对,因为无论持哪一方面,我觉得都会给学生伤害。因为如果说学生不对,那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觉得班主任不讲道理;如果说学生做得对,那就会助长这种不好的风气。所以此时我先肯定他说得有道理,确实管理员有时候不了解情况,做得不对。但是那是他的职责所在,当生管不容易,即使他有不对的地方,我们还是应该要尊敬他的啊。而且你都知道管理员素质不够,你还要跟他争吵,那不是也显得你素质也不够吗?而且你是接受了比较高的教育了,管理员没有接受多少教育,所以你更不应该跟管理员争吵。如果按你这样的想法,对你不尊敬的人,我们都不应该尊敬他了是吗?如果你父母不尊重你,你是不是就不尊敬他们啦?如果你在街上遇到个疯子骂,你就觉得这个疯子不尊敬你,你就跟他争吵吗?我觉得你不可能会这样做的是吧,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应该多点忍让,体现自己的品质。最后,我还说,陈同学让你上讲台来检讨可能会伤害你的自尊心,在此老师向你道歉。讲完这些我就走了。
从这件事,我得到了一些启发,我们作为教师,每当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吗?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就草率处理。因为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
由此,我又想到了这事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更让我觉得做为一个班主任要尊重学生,感受学生的心理,不能凭感情用事。10月份的一天,我正坐在办公室备课,值日老师跑来告诉我,说我班的自习课有6、7个人缺席,当时我听了就非常气愤,怎么这么多人缺席,到底是什么原因?
晚自习刚上课,我就把这几个缺席的学生叫到办公室,不管青红皂白就乱骂一通,无缘无故为什么会缺席、逃课,然后叫他们每人先写一封检讨书再说,说完,那几个学生就低着头走进了教室。事后,我找了几个班上的学生了解情况,最后得知,那几个缺席的学生是去练球去了,因为这段时间学校正在进行班级篮球赛,他们想打得更好一点,为班级争光而去练球。听了学生的话,我感到有些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把情况问清楚。在这之后,我又找来那几个学生,对上次大发雷霆表示歉意,但又教育他们虽然出发点是正确的,但也要分清楚时间、地点。从此,那几个学生再没有出现此类现象。
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赏识的渴望。基于这种渴望,人总是喜欢
表扬和鼓励。来自他人的表扬与鼓励总会激励起愉悦的性感体验,使被表扬者信心十足。
我们班的马帅同学,成绩在班里名列倒数第二,行为习惯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是同学、老师都头疼的学生。这学期学校给初二的古中“学习特色班级”创建活动日评价表,要求每节课之后老师都要填写,有时老师下课就忘记了,需要有个学生来管理这张表格,提醒老师填表。我把这个任务交给马帅,想到他非常尽责,尽责到同学,老师每天都表扬他几句。我也豪不吝啬,适时地对他进行了表扬。马帅这些天自信心明显增强。也不再去干那些不该做的事情,在各方面的表现也都明显好转,上课爱回答问题了。
19世纪以来, 为适应学生个别差异, 克服团体教学限制, 出现了个别化教育。个别化教育是特殊教育的基石。它规划和指导了特殊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特殊教育的方方面面, 描述了学生的教育需要, 确定了学生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规划了学生的教育安置形式, 明确了学生的教学进程和进步的评价标准。个别化教育是一种以适应并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为主旨的教学策略与设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或方案, 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评价手段, 从而使班级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 并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另外, 它还赋予了教师设计课程的权利。以往基本上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材, 每个年级的每个学生都使用同样的教材, 教师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就可以了。而个别化教育的实施则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教学目标 (长程目标和短程目标) 来设计课程, 即给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和课程评价标准。[1]
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经历了零课程、发展性课程、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生态课程。零课程是指教师、家长依循自己的教育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发展性课程是按正常儿童整体发展顺序规律排列分布目标、内容, 其作用在于能够知道某个体处于哪一发展阶段和他的能力分布现状。但是此课程认为每个特殊儿童都必须依循正常儿童的全部发展顺序, 要学习一些孤立的与有意义活动相去甚远的技能, 而且发展性课程由教师及相关人员决定课程目标的内容, 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目标, 没有主动参与课程目标的制定与实施。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按社会 (家庭、学校、社区) 成员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应知应会, 即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分布目标、内容, 作用在于让儿童学习并形成有用的具功能性的能力。但是所谓功能和有用均是教育者 (教师、家长) 认为有用的, 着眼点是一般人对正常能力的看法, 较少考虑学生本人的需求, 脱离儿童生活实际, 导致学习的一些技能并不能让儿童更完全地参与家庭和社区活动。同时发展性课程、适应性功能课程对特殊儿童参与性、生产性的忽视, 造成学生的迁移能力、生产能力差。特别是中重度智障者, 很难适应生活, 给家庭、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美国大量的追踪也显示约有30%到60%的中学智障者在毕业后未得到工作安置。[2,3]
生态课程吸收了发展性课程遵循身心发展普遍规律, 适应性课程对环境适应力的重视, 又避免了这两类课程执行中少变通和过于功利, 主张将这两类课程置于真实的生活活动当中, 走一条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 探究生存、生活、生命的根本之路。具体来说, 它主张将儿童置于日常常态生活 (着重指他的家庭、学校、社区、职业) 环境中, 依其能力水平及适应现状, 以未来适应常态生活环境为导向, 充分了解生活环境, 运用生活环境, 为促进发展而提供适合其教育需求服务的个别化教育课程。[4]
2. 生态课程观融入个别化教育
生态课程是动态性的、形成性的课程, 它没有固定的目标、内容, 而是根据教育过程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形成的, 它贯穿于个别化教育的全过程。生态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形成性, 强调对学生现状及生活环境的全面了解、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的自我引导能力的培养, 强调生活环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评量的动态性与生态性, 强调家长的参与。教育者从接案之后的教育诊断, 到拟订个别化教育计划, 再按个别化教育计划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实施教学, 到最后进行教学评量并修正教学, 这一完整的个别化教育程序中的每一步都应该充分融入生态课程的观点, 利用生态课程观指导个别化教育的实施。
2.1 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诊断时强调基于生活环境对儿童现状作全面分析了解。
教育诊断是指对特殊儿童的心理特质、学习需求及环境关系的把握, 通过对儿童的现状分析描述, 找到儿童目前的能力水平, 从而把握教育起点、探索教育原因并开出教育教学处方, 它是整个个别化教育的基础, 是个别化教育计划拟定的主要依据。[5]
生态课程观强调在对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计划拟定前的教育诊断必须充分、全面, 不仅要了解儿童生长发育史、病史, 了解身体状况, 还应对儿童智力、适应能力、性格、气质、认知、动作、学习特质、学习水平、求学史、学业等有所了解, 而这些都是儿童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因此还必须对儿童生活环境主要是该儿童与环境中人、事、物的关系及环境对儿童影响的分析把握, 对儿童生活背景, 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作全面的分析把握。[6]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中人员的教育状况、经济能力、与儿童的关系、对儿童的态度表现, 居家环境的分析, 儿童在家中的一日活动及陪伴人员等;社区环境包括社区人员对儿童的态度、接触事件, 社区的自然环境、居民构成、社区服务状况、治安状况, 儿童在社区中的主要活动等;学校环境包括儿童受教育的经历, 所在学校的自然环境, 与教师、同学的相互关系等。把儿童的现状与其生活环境结合起来分析其能力表现的形成原因, 从而了解儿童的优弱势、潜能与障碍, 为教育提供有效的依据。
2.2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拟定要注重与环境的联系,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差异性, 培养学生自我引导能力。
生态课程观强调与环境的联系, 因此在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时, 要考虑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 为其选择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是生活所需, 在学生现处的生活环境中是否有条件进行教学, 不同的学生的教学目标中应该含有其他学生不需要但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目标。教学目标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 尊重学生的“所能”, 即学生在基于目前的水平在发展上可能达到的能力, 而不能盲目地扩大对学生的期望, 制定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或对学生的发展根本无用的目标。如:学生目前还不能认识十以内的数字, 教育者不能让他立即学习十以内的数字的加法运算, 应该先让他学习数数, 然后学习写法, 最后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再学习加法运算。如此循序渐进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
生态课程观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个别化教育需求, 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允许学生按自己的学习速度、学习风格, 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而且, 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及潜能都存在差异, 学生的兴趣点及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 每个学生在同一个点上的目标及达成方式也应该随学生的差异有所不同。
以学生X和学生Y学习十以内的数字为例: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X和Y的教学目标因其能力不同而有所不同, 对他们的教学方式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因其兴趣点的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情景教学。
同时, 生态课程观强调要给学生大量选择机会, 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决定、自我调控、自我表达能力。[7]因此, 学生应该有选择的空间与机会上的思考, 从日常生活学习所需到娱乐休闲活动, 让学生自己做主或与教师家长共同讨论决定。如:学生可以自主决定穿什么, 吃什么, 选择什么样的休闲娱乐方式 (爬山、唱歌) 等, 所有这些都应有儿童本人的参与, 自我决策。[8]教师及家长给予辅助性的建议和支持。
2.3 教学内容具有形成性, 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应以真实的生活环境为中心。
生态课程观的核心是环境, 它要求必须将个案置于他的生活环境中, 真切分析个案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对个案的影响, 个案对环境的认知、理解、运用, 课程评量、设计均来源于、服务于个案的现实生活需求。生态课程观强调教学内容应该是形成性人, 强调自然环境中的教学, 主张在哪里用就在哪里教, 何时用就何时教, 它的教学环境应该是真实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 这些环境中的人可能将成为儿童某方面的教师, 环境则可能成为某一教学的地点, 而环境中的事、物则可能成为教学的内容。教学时间与空间尊重自然时间表和日常生活的常态活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在讨论、聊天当中、在活动当中互动生成, 教材和教具、学具多由生活中的相关人、事、物构成。[9]
因此, 个别化教育应处于个别化的环境当中, 它是指由儿童所处的家庭、学校、社区构成的他的全部生活环境, 儿童在与生活环境中的人、事、物发生的各种联系中受到他们的影响, 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行为, 环境直接关系到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个别化教育环境应该是满足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 适合他成长的环境。这也是从社会教育服务方面提出的问题, 表现了社会的主动、教育的主动, 使教育变指责儿童不会做什么为我们应该为、是否为儿童做了什么。[10]
生态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形成性, 因此, 教学的内容应是形成性的,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可能不在教学计划以内, 而在生活之中。比如:雪灾、地震等是教学计划无法预设到的, 而当生活中真实发生了, 就应该立即纳入教学内容当中, 让特殊儿童也能立即参与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之中, 真正地融入社会, 感受社会。另外, 教学内容可能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当中也会发生变化, 任何计划好的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当中都有可能会出现事先并未预料的情况, 这时候就需要教育者做及时的调整。比如:在教学生洗手时, 发现某位学生会去关别人未关紧的水龙头, 教师这时就可以及时地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教学活动设计是依据个别化教育计划, 为达到学生学习目标所作的具体活动分析、安排, 是针对如何教、教什么的操作方案。[11]在为特殊儿童设计教学时应不拘于在学校特别是在教室之中的活动, 而应该协调家庭教育, 进入社区教育, 使教学场景进入家庭、进入社区, 强调结合以生活活动为核心、以真实的生活环境为背景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向更广泛、丰富的教学活动拓展, 在为学生设计一日活动或一周活动时, 应该贯穿于与学生每日每周所处的所有环境之中,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反映学校的常规教学内容, 如语文、数学等科学知识的学习, 还必须选择反映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的教学内容, 如穿衣、做清洁、购物、付款、结帐等;教学活动环境不仅设计在学校特别是教室以内, 还必须走入家庭、社区, 如走上街道认识红绿灯、人行横道线、公共厕所标志等。而家庭中的家长、社区中的售货员、交通警察等都应成为儿童的教师。学生一生的生活学习都是在真实的生活环境当中度过的, 那么对学生的教学也应该是在真实的生活环境当中, 即使是同一个教学内容也应该在不同的场所中都有所体现。应让学生的所学对他的生涯发展都有实质性的意义。
2.4 教学评量应注重生态性与动态性的结合。
生态课程观强调教学评量应在生活情景当中作动态评估, 作运用评估, 这种评估能够最接近儿童的真实, 避免了仅在课程上评估的弊端。
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学评量时应采用生态评量与动态评量相结合的方式。生态评量是指要充分考虑儿童当时所处的自然情景, 进行观察与评量, 分析儿童在不同的生活情景中可能表现出的能力上的差异, 从而了解不同的环境对儿童可能造成的不同的影响。如:学生在学校吃午饭时能够自己动手吃饭并且保持较好的卫生, 但在家中吃饭时却表现出拿不稳餐具, 而且把食物洒在桌上、地上、身上, 家长只能喂他吃饭。说明学生不是不会自己吃饭, 不知道餐饮卫生, 而可能是基于长期对家长的依赖造成了如此的差异, 即不同的环境对学生形成了不同的影响。动态评量是指教育者不仅要了解儿童目前的水平, 还要了解儿童是如何达到目前水平, 以及在给予提示系统的支持下可能达到的水平, 这为教育者选择教学环境提供了依据。如:学生在十以内的数字的认识的测试中, 在利用羽毛球进行数数时能准确无误地数出十以内的数字, 而数其它物品或不使用物品进行数数时却会发生错误, 给予其一定的提示后又会得出正确的结果。在找相同图形的测试中, 单独列出一些形状各异的图形让他辨别会比较困难, 如果教师先拿出一个圆形再让他在剩余的图形中找出与之相同的, 该生则会准确地找出。这说明学生的能力已经达到或通过支持能够达到教学的目标, 而不能认为没有达到教学效果。
2.5 家长参与贯穿个别化教育的全过程。
生态课程观强调家庭与社区环境的重要性, 强调教学应走入家庭、走入社区, 就必然强调家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 因为家长对儿童全面情况有着充分的了解, 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参与配合对教育成效有着极大的联系, 家长参与应该贯穿个别化教育的全过程。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诊断过程中, 家长应给儿童提供详尽的学习生活资料, 为教育诊断提供依据。在个别教育计划拟定中, 参拟人员除了教师、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等外, 还必须有家长的参与, 必要时儿童本人也可参与。实施教学过程中, 家长应配合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 因为生态课程强调教学活动要协调家庭、走入社区。因此,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之中, 只是教师的一面担当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 必须有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特别是一些设计在家庭、社区环境中的教学内容, 如:穿衣、吃饭、做作业、上学放学等, 家长要及时了解儿童现在的能力水平, 时刻注意儿童的进步与发展, 从而更有利于其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非.关于个别化教育计划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2) :20-21.
[2]张文京.环境生态课程编制[J].中国特殊教育, 2000, (3) :54-56.
[3][8]魏寿洪, 许家成.生态课程观视野下智障者的角色定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 2007, (6) :34-38.
[4][7][9]张文京.特殊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M].重庆师范学院儿童智能研究中心内部资料, 2008.
[5][6][10]张文京.弱智儿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M].重庆出版社, 2005.
关键词:兴趣小班;个别化;创新性
小班个别化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一个新潮流,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有着对于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国外的小班个别化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探究,能够为我国带来一些发展性的启示,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只有具备高瞻远瞩的视野和主动求变的意识,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我国实施小班个别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目标的,技能的传授是最为主要的目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时期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科学和经济是国家竞争最为重要的领域,而创新型人才是竞争的关键,人才素质发展已经成了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指标。而当前的小班教育正是以人的发展为主要目的。故此,小班个别化的教育是主体性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生理、心理以及文化结构的和谐全面发展。
二、兴趣小班个别化教育的创新性探究
兴趣小班个别化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个新的探索,主要是从三个重要方面进行创新发展的,分别为兴趣小班的创新、小班个别化的创新以及服务对象的创新。而对于个别化的教育计划来说,它主要是一种以团队合作方式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实施的一种具体教育方案。下面主要从这三个重要方面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对此领域的发展有所帮助。
首先就是对于兴趣小班的创新性探究,兴趣小班主要是受到国外小班化教育的启发而发展过来的,它对传统的分班方式有着重要的突破。和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兴趣小班是根据学生的喜好、兴趣和潜能的发展来进行分班的,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使他们自身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兴趣小班的创新过程中,能够产生兴趣俱乐部这样一种积极的作用,把一些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分在一起,能够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之间的友谊。由于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在人数上相对较少,这样学生发言的机会有所增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就能够得到磨合,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也从以往的被动变成了主动,学习效果得以更好呈现。另外,兴趣小班很容易产生成功效应、兴趣迁移效应和兴趣辐射效应,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其兴趣特长,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在信心方面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发展其兴趣特长,由此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当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时候,就会在相关的领域得到发展,学生在和兴趣有关的学科接触的时候也能够促进学习态度的迁移,从而把精力放到学习上。
其次是对小班个别化的教育创新性的探究,从个别化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全球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一创新性的探究主要是体现在几个重要的方面,即建立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档案,并且研制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这些内容是兴趣小班个别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它是对原来的那种只是凭借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教学的新的突破。在这两种档案得以利用的时候,要能够做到分层次以及根据特点进行教学,并且要进行分类型教学,这样能够有针对性的施行教学计划。对于分层以及分类的结果,教师要进行内部掌握,这是对以往分层推进简单做法的重要突破。另外就是对于结构的优化分组的创新,这与传统的单一小组的学习方式相比有着很大的突破。
最后就是对于服务的对象方面创新性的探究。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兴趣小班个别化教育在一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创新。小班化的教育确实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有了一定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了有效的融合,民主、平等、和谐、友爱等氛围得到了传播。这样的环境对于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小班化教学推进了学校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进程,促进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技术的手段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值得说明的是,教育的创新绝不是教育模仿,要走出自己的路子才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
三、结语
兴趣小班个别化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考虑,使思想工作以及观念得到转变。只有和时代的发展脚步相契合,才能够真正突破传统教育。之所以要实行小班化的教育,就是要对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文霞.小班化教育的“可能”与“难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2).
[2]于素红.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趋势[J].中国特殊教育,2012(3).
大丰市特殊教育学校陈玲
【摘要】近年来,培智生的语言障碍是特殊学校面临招生的一个大问题,好多适龄智障儿童由于语言障碍根本无法进入特殊教育学校课堂。他们一般是无语言、或语言比较零碎、或发音不清,这些都给特殊学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
【关键词】 培智生 语言障碍 康复训练
语言是一个人沟通的一种形式,没有了语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存在很多障碍。培智生的智力上和正常人相对肯定是有差距的,但是在特殊教育学校以及一些康复中心都存在着培智生语言障碍的问题。这样的状况就让培智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更加难培养。
一、个案情况
个案A,出生于2003年8月,于2008年6月份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学前班,身体健康情况良好,但在感官觉发育达不到同龄水平,四肢力度不均衡。智力程度接近于中度智障,语言发展几乎没有,但是大人讲的话他能听懂一些,如:喊其姓名,让其拿他知道的东西,让其坐好自己的小板凳,但是让其发音很困难,刚入学时只会说“妈妈”两个字,而且没有发音的动机。
家庭环境
常年和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高中文化,在平时生活中多少还是能够引导孩子的,在生活中经常带孩子出去玩,不管遇到什么即使孩子不明白的她都会告诉他“这是什么”。
二、语言训练的原则:
1.训练方式要适应孩子的个体情况,要制定个别化训练模式。
2.训练内容要具有功能性,让儿童学会后能够应用到生活中。
3.训练过程要渐进,特殊孩子的本身的能力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进展,作为教师
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三、训练方法:
言语治疗的目的是促进交流能力的获得或再获得。通过治疗人员给予某种刺激,使患者作出反应,正确的反应要强化(正强化),错误的反应要加以更正(负强化),反复进行可以形成正确反应,纠正错误反应。
1、选择强化物
强化物的在训练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强化物的选择有时决定了一个训练的持续性。个案A,起初就是语言动机少,在家里妈妈有时顾不及去等待他发音就满足他的要求,这时作为教师可以拿出他喜欢的汽车卡片,在个训过程中先拿出这些事先准备好刺激物让其看到,引逗他想要得到的,这就是训练过程中强化物,刺激患儿发音的动机。
2、刺激后给予强化物。
患儿的口语很少,所以在训练一开始不能要求他发多少单字和词语,可以用肢体和其他形式来换取他想要得到的东西,比如他会想得到放在老师办公桌上的汽车卡片,但将不出来,可以要求他表演个他会的动作等,比如他会小猫叫和小狗叫,教师可以让其完成这两个他会的音,如果能做到我们也要给予强化物。这个刺激过程不是让他掌握i刺激物,而是知道这样的刺激过程,强化物—满足要求—-给予强化物,知道要先完成什么才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去刺激他的语言训练。
3、发音训练
3.1 嗓音练习患儿在说话时往往发出尖而怪的声音, 这主要由于长期不使用嗓子发音的缘故。最初是采用蒙台梭利康复器材里的吹气盒,后来又让家长配合在家中采用教孩子学会吹肥皂泡,着两个游戏可以使其适当地应用口腔气流, 矫正他在呼气中说话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广让患儿吹纸青蛙、吹蜡烛、吹号角,这样再去让患儿学狗、猫、牛等动物的叫声时会更轻松些。
3..2 呼吸和共鸣的训练加强呼吸控制的训练中,采用了吹奏乐器的方式, 利用一个有颜色音键的玩具喇叭让患儿做吹奏训练。接着, 训练患儿正确共鸣。该训练的目的是改善其腭咽功能, 建立自我控制的口腔气流声和鼻腔气流声, 增强软腭的运动。其方法为让患儿鼻出气, 加强鼻腔的气流;然后建立口鼻的气流
对照
感觉, 先让其发与口有关的音素如“哦”, 再发与鼻有关的音素如“嗯”音, 接下来令儿童交替发“哦”、“嗯”和“哪”音。以这样的训练方式, 就可以达到共鸣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患儿学会了“嗯哪”这个简单的作答词语。
3.3 发音器官的训练首先, 患儿双唇的延展度不够,只会发“m”这个音,唇的训练包括: 唇的力度训练,主要是让其学会抿嘴的动作和亲吻的动作,在此基础上在患儿吃棒棒糖的时候教师一边拿着棒子把糖往外拉,而同时引导患儿抿住嘴吧,尽量不要让棒棒糖被拿出来,或者拿最传统的方法,拿纽扣做糖来训练。包因患儿闭唇音/b, p, ,f/ 等都不能正常发出, 这说明患儿肌力低下, 因而采取了训练其上下唇内敛动作,包括: 用不同口径和形状的吸管吸液体, 同时增加液体的稠度, 也可以采用口部训练器增加患儿对双唇的感知觉。针对患儿圆唇与缩唇的困难, 让他先练习发/o/ 音, 使其发展下颌与唇的运动分离;然后教/i/音, 让他学会缩回嘴唇;最后, 让他进行/o/ 和/i/ 的交替发音, 以改善他的口腔运动功能。其次, 舌的训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针对患儿不能伸舌和卷舌的问题, 设计舔棒棒糖等其他食物游戏训练伸卷舌。患儿舌尖音/d, t, n, l/ 都能正常发音;舌面音/j, q, x/ 不能发出;舌根音/g, k, h/ 也不能正常发出, 对于这些音则采用了分别训练的方式。譬如/h/ 音的训练, 首先可以训练孩子多做哈气的游戏训练, 和孩子一起大口的哈气,对着镜子或者玻璃哈气。还可以在高兴的时候多做哈哈笑的口部运动。让孩子体验“哈”“喝”音的准确运气方法。可以从这两个呼读音开始, 慢慢的教孩子读更多字。
4、下颌训练
主要发/a,i,u/这几个音,同时运用口部训练器作为辅助工具,比如当患儿发/a/有苦难的时候,可以用手在一旁作出比较夸张的手势,还可以用训练器辅助患儿张开嘴巴发音。当患儿学会发/a,i/两个音的时候教师让他把两个音连起来发“阿姨”,这个过程比较慢,一定要渐进,要有足够的耐心,如果患儿一个音发的不好,可以再进行反复发音练习。
5、词的训练
词语的训练主要是简单的双字词开始,比如学会了发/b/,就拿出“宝宝”的卡片教导其发“宝宝”,例如还有“爸爸”,在训练的同时当患儿表现比较好的时候,教师会说棒/bang/,。运用此类方法把之前学会的/h,g,/也用起来,如:哈哈,哥哥等词进行语言的互动。非叠词的双字词语学习相对就困难的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一个个字的去教,如患儿学先会讲/bu/(不),后来又会/yao/(要),教师就想办法让患儿将这个两个字连起来发(不要),这个学习过程差不多花了一个月,患儿本来发单字就很困难,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患儿发音不是很连贯,只要他能连起来读出就行。
6、主动语言的训练
以上都是在教师德引导下患儿被动的发音,这样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不大,患儿会喊“阿姨”“妈妈”,但是不知道主动去喊,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们采用了刺激法。当患儿想要拿到阿姨手里的食物时,阿姨只会用口型提示说/a ,yi/。
四、训练效果
经过近六个月的训练, 患儿有了一定的进步。这说明从刺激入手,寻求患儿的发音动机再根据发音器官能力采取针对性的训练, 进行全面综合性干预, 对促进儿童的能力发展能取到一定效果。具体如下:
在训练方面知道去配合,当训练者拿起强化物拿起时患儿知道先去满足教师或者家长的要求才能得到,不像以往在训练过程中随意乱跑,注意力分散严重,现在能配合训练者,在在家中也能跟好的听其母亲的话。
在发音方面, 患儿在这一环节进步十分明显。根据患儿的构音器官的能力结合丰富有趣的游戏, 嗓音和共鸣训练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在训练过程中患儿发音不是很清晰,音调发音很难,如:“马”还是发第一声“妈”,所以在日后训练中要加强节奏方面的训练,如:吹打乐器、拍手、听儿歌,每天还要坚持让患儿做舌体操, 如伸收舌、舔嘴唇、舔嘴角、弹响舌、舔绕唇、顶两腮。
词语方面的学习主要是连贯性不足,患儿掌握了词语中的字,但是连起来发音时有困难,这还是由于患儿的气息不足引起的,同时词语发音的主动性不强,当刺激和提示撤退时,患儿很难主动去喊“阿姨”“妈妈”,这将成为下一阶段的训练重点。
五、提议
第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提。不管是语言训练还是其他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培智生的注意力集中性较正常孩子
要差,所以选择好强化物给予适合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培智生语言训练是一个多方面综合的过程, 单独的发音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注意非言语交际能力和共同注意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训练。譬如, 要对着儿童的视线说话, 要常常对他说简单的话。首先叫他的名字, 等他注意你在叫他时再对他说话。当孩子不注意你的时候对他说话是没有效果的。要自然的喊他的名字, 注意配合当时的情境对他说话。语言训练只有全方位的训练、分阶段的进行, 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三、针对患儿主动语言偏少的现象,要给予鼓励,尽量用已经掌握的语言去创造更多的语言互动机会,对儿童错误的发音, 不必刻意矫正, 应及时给予鼓励, 以培养儿童的说话动机和表达意识。但要注意的是, 家长千万不要教儿童说娃娃语。
第四, 要有耐心,必要时要给予提示,根据患儿的能力发展情况再做出减退。不断地对儿童说话, 并有耐心的听他说话、认真的回答;逐渐丰富词汇, 从吃的食物到穿的衣服,以及玩的玩具家长逐一告诉他这是什么,也可以告诉他这些东西的特征,如:红色的衣服,绿色的青菜,黄色的小鸭玩具等等。
第五, 要让孩子接受多方面语言刺激, 多创造交往的机会,,多带他外出, 多与同伴交往, 训练他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提高患儿语言的功能性。利用儿歌、动画等媒介创造家庭式语言学习环境,如看《小鸭嘎嘎叫》儿歌让其模仿小鸭“嘎嘎”的叫声,学会 模仿各种声音。不要多次重复强化,根据环境的变化去选择训练的次数,同时要根据患儿的接受情况,不能让把原本的兴趣给磨灭掉。
【参考文献】
1、2、赵春燕, 张福娟.自闭症儿童语言初期训练的案例报告黄伟合.儿童自闭症及其其他发展性障碍的行为干预[M].上海: 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3、李胜利.言语治疗学.华夏出版社.2006.7
Pei-chi, language training, individualized health case reports
【个别化教育案例】推荐阅读:
个别生案例分析教育06-19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个别谈话^意见建议05-27
个别谈话记录09-25
个别谈话的艺术06-27
校学生会外联部面试个别问题10-01
差别化纤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