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动理论物理教案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子动理论物理教案(推荐8篇)

分子动理论物理教案 篇1

 知识精解

一、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如氧分子、水分子等。

各种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分子组成的,分子有多大呢?(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

如果把分子看作球形的,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几个埃(1=10-10m),氧分子大约为3埃,质量约为5.3×10-23克。

(2)宏观物体中分子数非常多。

例:如果把1克蔗糖(含1.8×1021个分子)放入洪泽湖中(正常蓄水31.3亿m3),均匀之后,取1cm3的湖水,其中仍有蔗糖分子56.5万多个,这糖水还甜吗?

(3)分子之间有空隙. 演示一:酒精和水的混合.

取一根玻璃管中放一半水,再放一半加颜色的酒精,用手堵住管口,来回倒置几次,总体积的高度下降1厘米多。

分析:由于分子间有空隙,在酒精与水混合的过程中,有些酒分子进入了水分子的空隙中,有些水分子也进入酒精分子的空隙中,这一实验证明了水分子、酒精分子之间有空隙.

2、分子的运动

问:若上面的实验不把玻璃管来回倒置,而是静放一段时间后,有色的酒精分子会运动到水中,——液体的扩散

如图,在冷、热两杯水中放一滴蓝墨水,现象1:过一会儿水就变蓝了.——说明液体分子在运动。

现象2:在热水变式比冷水快——说明液体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快。

请举出气体运动的例子吗?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装置如图:过一会儿,在上面的瓶中有明显的棕色. 问:这说明了什么?

这两种气体的混合,不是重力等外来的作用,而是分子本身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扩散:两种不同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水变色——液体扩散、气体的混合叫做气体扩散,固体之间也有扩散现象 大量的实验表明,一切物体里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1)分子间有引力.

分子既然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着,为什么没有人看见固体分散成一个个分子呢?原来分子间有很大的引力,要想分开固体,必需克服分子间的引力才行.

演示三:铅块分子引力实验。装置如图. 在铅块下可挂多个50克砝码.

问: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固体分子之间有很大的引力.(2)分子间有斥力.

若要压缩固体,减小分子间的空隙,是十分困难的,如压缩粉笔,比分开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若分子距离很近时,分子间斥力就显示出来,要使分子靠得更近,必须克服分子间的斥力才行.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何时表现为引力,何时又表现为斥力呢? 说明:

①平衡位置r=r0;

②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 ③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

④当r>10倍分子直径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认为没有作用力了.

分子大小,肉眼看不见

分子运动论 物质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分子数目多 的内容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

很难分开——表现引力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很难压缩——表现斥力

 经典例题

【例1】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将盐放入水中,能使水变咸,这是 现象,这一现象表明。

【例2】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

【例3】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A.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拉断铁丝 B.用胶水能把两张纸粘合在一起 C.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 D.磁铁能吸引铁钉 【例4】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的是()。

A.铁棒折断后不能自然对接在一起 B.固体很难被压缩

C.气体容易被压缩 D.磁铁与磁铁之间有时相互排斥 【例5】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间存在着一个平衡位置,在此位置时分子间既没有引力也没有斥力 B.当物体被压缩时,分子间只有斥力 C.当物体被拉长时,分子间只有引力

D.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总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

【例6】一根钢棒很难被压缩,也很难被拉长,其原因是()。

A.分子太多 B.分子间没有空隙 C.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例7】将红墨水滴人清水中,会使整杯清水变红,这是由于()。

A.水流动的结果 B.分子不停地运动的结果 C.分子间有引力的结果 D.分子间有斥力的结果 【例8】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阳光下看到灰尘飞舞。

B、经过面包房子,闻到阵阵奶香。C、牛奶中放入砂糖,牛奶变甜。

D、鸭蛋裹上混有食盐的泥巴,过一段时间变成咸蛋。★解析

【例9】把两块表面刮净的铅压紧,它们便结合在一起,这是由于。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约1mm深,这属于 现象,它表明固体分子也在。

【例10】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后会结合在一起,而将一块打破的玻璃细心地按原样拼凑,且施加一定的压力,结果并不能合成一块,其原因是()。

A.玻璃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B.对接处玻璃分子间距离较大,引力很小 C.玻璃一旦破了就相互排斥 D.玻璃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 【例1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大气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大气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缘故 B.大气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的缘故

C.大气压强是由于器壁附近分子的引力和斥力同时作用的结果 D.大气压强是由于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的结果

【例12】橡皮筋被拉长时,橡皮筋的()。A.分子间引力增大而斥力减小

B.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大于引力 C.分子间距离增大,密度减小

D.分子运动的速度减小,对外表现为引力

【例13】为什么拉断一张纸所用的力比撕破同一张纸所用的力要大?

 课堂练习

1.物质是由 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的 和。

2.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 现象。这一现象间接的说明:。3.关于扩散现象,下面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在气体和液体之间才发生扩散现象

B.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C.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力的作用 D.扩散现象与温度的高低无关

4.下列社会实践中的实例,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A.洒水的地面会变干 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 C.扫地时,尘土飞扬 D.房间里放了一篮子苹果,满屋飘香

5.洗衣服时,洗衣粉在冷水中需很长时间才能溶完,而在热水中很快就能溶完,这是因为。

6.将10ml的水与10ml的酒精相混合,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20ml,这表明()。

A.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B.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 C.分子之间有空隙

D.分子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7.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平衡时的距离时,分子间就不存在作用力

B.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时的距离时,分子间只有引力 C.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时的距离时,分子间只有斥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8.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由小到大的顺序是()。A.固体、液体、气体 B.气体、液体、固体 C.固体、气体、液体 D.液体、固体、气体 9.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分子间的引力增大,斥力减小 B.分子间的斥力增大,引力减小 C.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D.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引力大于斥力

10.一根纱线容易拉断,—根铜丝不容易拉断,这一现象说明()。A.纱线分子间不存在引力,铜丝分子间有引力 B.纱线分子间的引力比铜丝分子间的引力小 C.纱线分子间有斥力,铜丝分子间不存在斥力 D.纱线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铜丝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 11.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

A.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B.气体分子间隙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小

C.气体分子间的引力大 D.气体分子之间没有斥力

 课后作业

1.分子动理论指出:物质是由 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同时也表明分子间有。

3.将煤堆放在墙角处一段时间,发现涂在墙角处的石灰变黑了,这是 现象,它说明了固体物质的分子也是。

4.分子间既有 力又有 力。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r0时,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r0时,力起主要作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5.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气体和液体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很小的

C.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其中气体扩散最显著 D.扩散现象使人们直接看到了分子的运动

6.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久打扫房间时灰尘飞扬 B.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C.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一段时间生锈了 D.在一杯水中放些盐,一会儿整杯水变咸了

7.向装有清水的杯子里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淡红色,这是因为()。

A.红墨水在清水中流动 B.红墨水遇到清水会褪色 C.水的无规则运动 D.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是很小的

C.一粒灰尘就是一个分子 D.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 9.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在运动的是()。

A.食盐在水中溶化,水变咸了 B.冬天,人嘴里呼出的“白气”上升 C.水从高处流到低处 D.扫地时灰尘飞扬

10.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运动的是()。

A.箱子里放几颗樟脑丸,过几天整个箱子里都充满樟脑味 B.在楼下,能闻到楼上人家的饭菜香味 C.晒衣服时,水蒸发,衣服变干了 D.汽车驶过,公路上扬起灰尘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扩散现象不仅发生在气体之间,液体之间、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 B.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很小 C.扩散现象表明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D.扩散现象表明分子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 课堂小结

 课外阅读

布朗(Robert Brown,1773~1858年),英国植物学家。1773年12月21日生于苏格兰蒙德罗斯。

分子动理论:人类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物质的微粒结构的思想。德谟克利特等人曾想象物质是由不可再分割称之为“原子”的粒子组成,并认为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直到17、18世纪期间,随着热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探讨热现象的本质,出现了分子动理论的学说。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布朗运动:指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线度~10-3毫米)表现出的永不停止的无规则运动。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首先发现花粉颗粒所做的这种运动。以后,人们发现在温度均匀、无外力作用的流体中都能观察到这类微粒的布朗运动。布朗运动的原因是由于微小颗粒受到它周围液体(或气体)分子碰撞作用的不平衡性而引起。实验观察到:颗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

分子动理论物理教案 篇2

在教师教学用书上, 答案是这样的:根据铜的密度ρ=8.9×103kg/m3, 铜的摩尔质量为6.4×10-2kg/mol, 可知1m3铜的分子数是

假设铜原子为球形, 其直径为d, 则1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大约为d3。由此nd3=1, 铜原子直径

这道题引发了笔者的一系列思考:

一、这样解答不容易被学生理解

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 学生最快乐的莫过于学习过程中的顿悟, 学生在学习时的成功预期和成功体验非常重要, 所以构建一个让学生最快理解的解题过程也很重要。上述的解答方式并不是最快的方式, 学生不易理解。因为作者调查后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先求出摩尔体积, 再计算原子体积, 最后估算原子直径。

二、可用球体体积公式, 清晰建立模型

在用上述方法解答此题的过程中, 书中估算时, 没有用球体体积公式, 而用的是立方体公式, 笔者认为不妥, 这样可能会使学生混淆模型, 搞不清楚应该如何求解。笔者认为解答应如下:

三、可以尝试一题多解, 给学生搭设台阶

在学生掌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 再试问学生有没有别的方法, 运用一题多解, 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给学生搭设台阶, 用教师教学用书所用的方法解答, 但解答过程中估算分子直径应该仍然用球体体积公式, 这样更符合题意, 让学生思路更为清晰。解题过程如下:

①1 m3铜的分子数怎样表示?

21个铜原子的体积是多少?

3把铜看成球体, 铜原子直径是多少?

四、融入心理学知识, 打造高效、愉悦课堂

笔者发现在学习之前, 有个别的学生已经放弃对此题的研究。所以, 从心理上让他们接受就是学习的第一步。

现在, 几乎每个中国家庭, 家长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勤奋和上进的学习态度, 但是等孩子上了高中, 还是有很多孩子因为懒惰而放弃了学习, 尤其是放弃了物理学科。作者认为可以用一个心理学名词来解释这种现象, 那就是“习得性无力感”。学生经过多次的尝试和失败之后, 产生学习物理的无力感, 因而对物理学科产生厌烦的情绪, 造成一些容易的问题也变成了心理上无法克服的“难题”。所以, 上课之前教师就能创造一个轻松和愉悦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有了好的情绪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 反应和记忆也会加快。笔者有以下做法。

1.把课堂上的压力和焦虑转化成身体蓄势待发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你能看到什么, 取决于你大脑中有什么样的理论。很多学生在高考的强大压力下, 有很严重的焦虑情绪, 而这些学生又把高压力和高焦虑仅仅限制性的认为是负面的情绪问题, 实际上这种状态下人的精神和身体都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 为我们快速思维和产生灵感以及顿悟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能让学生从压力和焦虑中走出来, 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

2.利用深呼吸的方式来克服课堂“走神”问题

课前经常练习深呼吸可以降低焦虑的程度, 所以掌握深呼吸的方法对于学生也有一定的帮助, 提示学生慢慢地吸气和吐气。作为教师, 要耐心地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其寻找保持注意力的方式。

3.激励学生高效学习的情绪状态

高效的学习离不开高效的情绪状态, 学生要能获得一种宁静、轻松、振奋、积极、情不自禁思考的情绪状态, 学习一定会充满热情, 取得令人振奋的效果。对于上面的这道题, 笔者发现通过让会做的同学出填空题, 不会做的同学以这种思维方式引导着解题, 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和状态。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也相应形成。

4.把知识表征到清晰、牢固、精细

学生把压力转化成动力, 把热爱、着迷物理的情绪转化成实际的行动, 才会在物理学科投入大量的热情和专一的精力, 才能在头脑中反复思考每个知识点, 把知识表征得清晰、牢固、精细。

虽然“分子动理论”这道题是物理教学之中微小的一角, 但是从这道题所折射出的思考是非常多的。在学生解题和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知识储量是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次才是如何解这道题, 如何提高能力。只有学生达到高效学习状态和对知识形成清晰、准确、牢固、精细的表达, 才有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来, 才能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摘要:在高中物理选修3-3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模式还没有脱离固有的力学思维, 使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变成了难点。在课堂上,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提示, 促使学生形成高效的思维模式。作者通过对“分子动理论”一题的思考, 引导学生在物理教学的细节上提高突破难点的成功率, 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细节上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高效学习。

初二物理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扩散现象;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2、过程与方法

(2)在根据宏观现象推理分子微观运动的过程中,感受推理和建模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分子动理论的学习,体验微观世界的奇妙,激发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分子动理论。

三、教案示例

(一)引入

1.视频2:铁块可以不断被分割,直至小铁屑。问题:铁屑是否能再分割?

(二)新课 2.分子

⑴ 物质的性质

铁能导电,也能被磁铁所吸引,这些都是“铁物质”的性质,不管是大铁块还是小铁屑都具有这样的性质。⑵ 分子

如果将铁屑再分割成最小的微粒,而铁的性质不变,那么这种最小的微粒叫做分子。⑶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通过动画模拟演示分子模型,认识分子非常小。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极小,包括了质量小和体积小。分子的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2×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3.分子热运动

⑴ 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

通过鉴别酸醋、酒精、香水,知道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⑵学生实验:观察红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快慢程度。

知道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就越剧烈。所以,把分子的这种运动称为分子热运动。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⑴PPT模拟演示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⑵PPT模拟演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模型,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⑶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三)应用

分子动理论物理教案 篇4

我们通常把中学物理知识分为五大块: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随着第十章的结束,我们就完成了力学的新课学习。热学包括第十一、第十二两章内容,从知识份量上来,远远少于力学。事实上,中学热学知识的深度也远远小于力学,如果把大学(普通)物理的深度比做十分,中学的力学可能已经到了五至六分,而热学则不到一分,可以说只是了解一些皮毛而已。这是因为热学的研究需要深入微观空间,不象力学一样直观、表象,所以要常常用到一些特殊的方法,涉及的数学工具也比较深奥。这就意味着,知识内容虽少,理解的难度依然存在,不能认为就很轻松。在学习方向方面,我们不是重在定量的训练(过去的教材中关于气体知识的运算量较大,从本届起也砍掉了),而是要定性地建立一些有用的观念(如守恒的观念、统计的观念、熵增大的观念等),为高一级学校的学习做好思想方面的准备。

从两个章节的授课安排来看,下一章主要是阅读知识,相对的重点落在第十一章。第十一章分三个单元:分子动理论(第1 ~ 3节)、内能介绍(第4节)、热力学两个定律(第5、6、7节)。

热学的知识和其它领域相对独立,但仍然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希望大家给予一定的重视。

§11~1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教学目的】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知道分子的模型、大小、质量

2、知道用油膜法测定分子大小的原理

3、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并会用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 【教学重点】

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知道分子的模型、大小、质量 【教学难点】

结合阿伏加德罗常数对分子大小、质量进行计算时,分子的排列模式处理(是球形还是立方体)【教具】

投影仪、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石墨照片、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 【教学过程】

○、引入

看到今天的标题,我们就会想到化学中关于物质组成的知识。事实上,今天的课差不多就是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只是某些素材和研究的途径略有不同。

一、分子的大小

人们在认识物质组成方面的历史,我们已经知道得比较多了,这里不在赘述。设问:什么是分子?

学生:分子是物质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它可以包括单个或多个原子。我们下面从物理学的角度介绍一下人们认识分子组成的典型事实——

1、相关事实

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教材彩图2)→根据放大率反推分子大小 *电子显微镜(照片)→根据放大率反推分子大小 单分子油膜法

a、原理„,以油酸分子呈立方体排列“估算”→关系:d =

V Sb、操作:油酸→稀释→滴入→酒精溶解→撒石膏粉(或痱子粉)取膜→面积计算

例题:将1cm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200cm的的油酸酒精溶液。已知1cm溶液有50滴,现取其1滴,将它滴在水面上,随着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上形成一单分子

2薄层。现已测得这个薄层的面积为0.2m,试由此估算油酸分子的直径。

3331106/200V-1050解:d = = = 5×10 m 0.2S答:略。

用不同的途径测量,发现不同的分子,其大小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数量级是相同的——

2、分子的大小:10-10 m数量级 m在波动光学中也称之为1埃(A),它是纳米的十分之一。

过渡:分子的线度是如此之小,那么组成物体的分子个数必然是巨大的。分子的线度和组成物体的分子个数除了实验测量之外,还有没有理论的方法寻求呢?

二、阿伏加德罗常数

(化学知识复习)一摩尔的任何物质都含有相同的„

1、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的任何物质所含的粒子数,即:NA = 6.02×1023 mol

1-(精确值为6.0221367×1023 mol1)

显然,有了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我们就能将宏观量和微观量联系起来进行计算。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重要纽带。

2、分子大小和质量的计算

当然,在计算方面,除了重复化学科目已经做过的一些处理外,还有一个分子怎么排布的问题。有关这方面的详细知识,在下一章会具体介绍。今天,我们会用到一些相对“模糊”的处理。具体怎么个模糊法,看下面的例题——

33-3例题:已知金刚石的密度ρ= 3.5×10 kg/m,碳的摩尔质量为12×10 kg/mol。-10

o

现有一块体积V = 5.7×10 m的金刚石,它含有多少个碳原子?如果认为碳原子是紧密地排列在一起的,试求碳原子的直径。

解:第一问很常规,属化学知识复习。-8

33.51035.7108VM23N = n NA = NA = ×6.02×10 = 1.00×NA= 3MmolMmol121010

解第二问,可以先求每个碳原子所占据的空间 2

2MmolV12103VV-303v = = = = = = 5.70×10 m 323VNnNA3.5106.0210NANAMmol如果认为碳原子呈立方体排列,碳原子的直径d = 3v = 1.79×10 m

-10如果认为碳原子呈球形排列,则 v =-10

4d36vπ(),故,碳原子的直径d = 3 32= 2.22×10 m 这两种算法导致的结果差异较大,第二种看起来似乎更精确,但只要稍做思考,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如果把每个分子所占的空间作为每个分子的体积,那么,分子之间的间隙不是不存在了吗?。所以,第一种算法事实上更为符合事实。

3从本题的第一问可以看到,57mm的钻石(相当于钻戒上的一颗小钻石)所含的碳22原子居然有10个!这个数字是庞大的,也就是说,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建立起这样的观念非常重要。

第二问则告诉我们,遇到分子间距和质量的问题,除了化学的知识复习之外,还要进行物理的思考„

三、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两部分内容…。知识的重点还在对化学知识的复习,建立起“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样的观念。在分子的排布方面,我们可以相机行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子所占的空间和分子本身的大小是有差距的,这样的情形在气体中将会更加明显。

四、作业布置

教材P71第(1)(2)(3)(4)题,上作业本

《优化设计》P58第1、2、3、4、5、6题,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注意“教学过程”的灰色部分,即是板书计划。【教后感】

分量非常合适,计划贯彻也很到位。主要还是备课细致,每个环节都想到了。具体

教学的过程中,非常理智,语言都差不多按教案设计的内容“发言”,完全没有随意性。

分子动理论物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现像,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分子特性的探究 【实验准备】

大、小土豆、牙签、西红柿、试管、蒸馏水、浓盐酸、气球、注射器、棉花、铁、酚酞、品红、黄豆、砂、浓氨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实验,加热蒸发10毫升水,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会。生1: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生2:水沸腾前有气泡从水中冒出。

生3:试管中的水能慢慢地变少了,试管口有水珠。师:很好,通过水蒸发的实验,你有什么疑惑呢? 生4:我想知道水为什么会减少?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 生5:我想知道水是如何变为水蒸气的。

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要弄清你们的问题,就必须走进微观的世界,同学们在认识微观世界时,需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力。现在同学们就通过自己的想像、各小组的讨论、猜想水变少的原因。

生6:水具有挥发性,加热后水挥发掉了一部分。

生7: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加热后,微小的粒子跑掉一部分。

生8: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本身就是运动的,只不过加热后运动得快一些。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太丰富了,不错,水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我们所见的其它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书P47面分子的有关内 1 容。

师:通过看书,我们知道了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粒子有的是分子,而有的则是原子。(教师出示一瓶浓盐酸,小心地打开瓶盖)我这里有瓶浓盐酸,现在将它打开后,你看到了什么现像呢?(在瓶口产生了白雾),对,白雾是由于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与空气中用肉眼看不见的的水分子结合在一起,又变成盐酸小液滴所形成的现像。

师: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中有水分子存在,进而证明分子真实地存在,同学们还能通过哪些事例说明分子的存在?

生1:路过酒厂、化肥厂都可以闻到酒香和臭味。

生2:打开液化气瓶可以闻到浓烈的液化气中的臭味。还可以嗅到汽油的气味。汽油瓶不盖盖放在家中,过一段时间就没了。

生3:加热一壶水可以被烧干。

师:同学们通过生活中许多的现像,说明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分子的世界。

师:刚才大家观看了有关分子的课件,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哪些? 生1:我看到科学家们用隧道显微镜观察到的苯分子的图像、水分子的图像、二氧化碳分子的图像,知道分子存在的事实。它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生2:分子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生3:分子不是静止的,是运动的。

生4:分子有不同的颜色,它不是最小的,像水分子就是由两种不同颜色的粒子组成的。生5:分子有不同的形状。同学们涌跃发言,各抒已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把各自对分子的了解进行了描述,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地来进行探究,进一步用你们掌握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来验证你的观点,然后分组交流。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生1:我们小组是将少量的品红放入装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可以看到水中有红色丝状物在游动,且在热水中游动得快一些,我们验证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的运动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生2:我们小组先闻了水和酒精的气味,然后将10ml和10ml酒精混在了一起,知道了水分子和酒精的气味不一样,不同物质由不同分子构成,不同分子有不同性质。酒精和水混 合后总体积小了20ml,说明分子间有距离。

生3:我们小组猜想分子是运动的,然后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先将酚酞溶液滴几滴在装有浓氨水的试管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分子与酚酞分子接触后溶液变成了红色。对比实验有一条滤纸上不同的位置滴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将滤纸放在试管中,管口用木塞塞住,我们发现纸条上滴有酚酞的地方从管口到底部依次变红,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生4:我们组用注射器先抽取了一定的空气,然后把注射器封住可向内推动活塞,验证了分子间有间隙。

师:很好!同学们亲自探究出了分子的一些特征,但很遗憾的是分子太小,我们不能亲眼目睹它,你们能想像出来它吗?(能)

生5:不同的物质由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分子有不同的性质。像用警犬能缉毒追踪。生6:分子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

生7:分子间有间隙,就像铁钉可钉入木头中而不能钉入铁块中一样。

生8:1ml黄豆与1ml沙混合,总体积一定小于2ml。生活中车轮中充灌空气能被压缩,气球可以挤压变形。

生9: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像食盐、白糖在热水中溶化快一些,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干一些。

师:很好,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现像,将微观的分子活生生地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现在,老师也有一个模型,请大家欣赏(老师展示一个用土豆、胡萝卜做的水分子模型)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呢?

生1:是一个水分子的模型,它是由二部分组成的,呈“V”字形,说明分子不是最小的,是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组成。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有创造新点,下面请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研究教材中P50页图3——12和3—13,这两个图像什么?

(下面第一小组的同学对图3——12的描述,第二小组同学对图3——13的描述略)生1:单个图像乒乓球、像桔子、像汤圆、像眼睛;

生2:前面的两个图像金鱼的身体;这一组图像我们上体育课,先集中,再分开进行单项活动;

生3:像米老鼠,人类太不友善了,他们用极端手段先把米老鼠的耳朵与头肢解,再分门别类的摆在货架上买„„

生4:其中一个 像一个新爸爸带着两个小孩,另一个 像一个新妈妈带着两个小 孩,新爸爸和新妈妈再婚以后大人到一起去玩,两家的小孩又到一起去玩。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是的,分子不是最小的,它是由比它更小的原子构成。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呢?也不是,它只不过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请同学阅读书本P50面的原子的有关知识,把你对原子的理解与大家进行交流。

生1:根据书中“3—12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 3—13氧化汞分子的分解示意图”图示,我们可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变,化学变化实质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生2:若分子是一座房子,则原子就是建房子的砖。生3:若分子是一个变形金刚,原子就是拼图的各个部件。

生4:若分子是一个英文单词,原子就是构成每个单词的字母。若分子是一个中文方块字,则原子就是构成方块字的基本笔划。

生5:若原子是一个汉字,则分子是一句话。每句话可分有各个汉字,各个汉字可组成一句话。

„„

师:太精彩了,老师通过同学们的描述,眼前好像看见了许许多多分子、原子,真想把它们捉住,上述两组图中的信息还发现了哪些规律?

生1:分子的破裂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些粒子只是形式上在变,箭头左右原子的总个数没有改变,哪么总质量也不会变,箭头两边也只有两种原子,原子的种类也没变„„

生2:从图3——12中我还发现了制取绿色能源——氢气的原理,虽然它现在还没有什么经济意义,但我要告诉科学家们改进的两条思路,就是去找更好的催化剂,去找更廉价的能源代替电能,就用太阳能吧!

师:同学们在大脑中已经建立了分子与原子的模型,我们能否用生活中最常见最常用的物质来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请各组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西红柿、土豆、牙签等自己动手做一个分子模型,展示给同学们。

同学们纷纷做分子和原子的模型,相互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个个喜气洋洋。师:我们欣赏了同学们自制的分子模型。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请本班一大个(A)和两小个(B、C)上台,按老师指令行动,其他同学在下面猜一猜,他们做的是什么游戏。

生A用手牵着生B、生C三人不停地转动。生1:他们表演的是一个水分子。生2:生A代表一个氧原子

生3:生B、生C分别代表一个氢原子 生4:若A抱着B、C更像一些 „„

分子动理论物理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难点】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预习指导】

1.我们用钢笔写字,时间久了,要清洗一下,回忆一下,清洗后清水还清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2.你常看到妈妈在放衣服的箱子里放樟脑丸防虫蛀。过一段时间后,打开箱子取衣服,就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回家问一下妈妈,煮咸鱼前是不是要在清水里泡一下,问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道理在哪里?

4.做一做。将饭盒用橡皮筋系住,用手向上提,然后将饭盒的底部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地向上提起饭盒,观察橡皮筋的伸长有何变化,猜想一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提起饭盒后仔细观察它的下表面,再猜想。)

5.人们喜爱鲜花不仅是鲜花的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百花的芳香。春天的兰花香,夏天的茉莉花香,秋天的桂花香,冬天的腊梅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感觉到沁人心脾的芳香呢?

【学习过程】

问题:

1.从外表看连续的.物体究竟是怎样构成的?

2.人们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物质的内部结构,又如何去研究物质的构成?

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

现象:

1.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2.这些微粒又是怎样构成我们看到的连续体的?

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

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活动3:酒精与水充分混合

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阅读课本那种物质的结构模型能支持上述现象;你选择第种。

一、分子

1.定义:

2.特点: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二、分子运动的证据

阅读课本活动7.2观察图7-4;7-5;7-6;

1.你分别发现:①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子动理论物理教案 篇7

7.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教学目标:(1)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

(2)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

(3)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重点、难点分析

1.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

2.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教学过程

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的研究物质的组成1、2500年前,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

2、我国古代学者认为,“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从本章开始学习热学,研究与热现象有关的事物,研究热现象的规律,从宏观的内能和微观的分子运动论两个方面讨论热现象,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使人们对热现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初中讲过的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大小、质量、动能???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根据什么???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怎样变化???

分子是具有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热学中,原子、离子、分子这些微粒做热运动时,遵从相同的规律,所以,统称为“分子” 热学内容简介

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摩擦生热、水结冰、湿衣服晾干等都是热现象。

2.热学的主要内容: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等。3.热学的基本理论:由于热现象的本质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研究热学的基本理论是分子动理论、量守恒规律。

新课教学过程

一.分子的大小。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

(1)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介绍并定性地演示:如果油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可以通过幻灯观察到,并且利用已制好的方格透明胶片盖在水面上,用于测定油膜面积。如图1所示。

(单层、球形、空隙 1+1≠2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粗测:(2)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看物理课本上彩色插图,钨针的尖端原子分布的图样:插图的中心部分亮点直接反映钨原子排列情况。经过计算得出钨原子之间的距离是2×10-10m。如果设想钨原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话,那么钨原子之间的距离L就等于钨原子的直径d,如图2所示。

(3)扫描隧道显微镜(几亿倍)注意:(1)用不同方法测量出分子的大小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数量级是相同的。测量结果表明,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例如水分子直径是4×10-10m,氢分子直径是2.3×10-10

m。

1(2)指出认为分子是小球形是一种近似模型,是简化地处理问题,实际分子结构很复杂,但通过估算分子大小的数量级,对分子的大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二.阿伏伽德罗常数

提问:在化学课上学过的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什么意义?数值是多少?明确1mol物质中含有的微粒数(包括原子数、分子数、离子数„„)都相同。此数叫阿伏伽德

23罗常数,可用符号NA表示此常数,NA=6.02×10个/mol,粗略计算可用NA=6×1023个/mol。(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一个基本常数,科学工作者不断用各种方法测量它,以期得到它精确的数值。)

再问学生,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的意义。

如果已经知道分子的大小,不难粗略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例如,1mol水的质量是0.018kg,体积是1.8×10-5m3。每个水分子的直径是4×10-10m,它的体积是-103-293(4×10)m=3×10m。如果设想水分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

提问:如何算出1mol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

三.微观物理量的估算

1、分子的质量 = 摩尔质量 / 阿伏加德罗常数

练习:估测水分子的质量估测水分子的质量

解:练习:估测氢气分子的质量 分子的体积 = 摩尔体积 / 阿伏加德罗常数

练习:估算水分子的体积

3、几个常用的等式

(1)

(2)分子的个数 = 摩尔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

练习:若已知阿伏伽德罗常数,可对液体、固体的分子大小进行估算。事先我们假定近似地认为液体和固体的分子是一个挨一个排列的(气体不能这样假设)。

提问学生:1mol水的质量是M=18g,那么每个水分子质量如何求?

问:若已知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铁的密度是7.8×103kg/m3,试求质量是1g的铁块中铁原子的数目(取1位有效数字)。又问:是否可以计算出铁原子的直径是多少来?

例题

一、将1摩尔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200毫升的溶液。已知1毫升的溶液有50滴,取1滴滴在水面上,在水面上形成0.2平方米的油膜,估算油酸分子的直径

解:1 cm的溶液中,酒精溶于水后,油酸的体积 V0 =1/200 cm3 =1/200×10-6m3 1滴溶液中,油酸的体积v=Vo/50 得到油酸分子的直径为d = v / s=5×10-10米

注:酒精的作用(1)、提高扩散速度(2)、油膜面积不致于很大,易于测量

例题

二、10克的氧气,在标准状况下(0 ℃,1 atm)(1)、含有多少个氧气分子?

(2)、占有多大体积?

例题

三、估算标准状况下,气体分子和水分子的间距

1、气体分子间距

1、同理,水的摩尔体积v=18×10,注:

1、比较间距的大小

2、边长=间距

31、还可以看成球形模型v=4 π r / 3

例题

四、空气的摩尔质量m=29×10 -3 kg / mol,当V=45 m3时,求:气体的质量M=?

3解:

例题

五、水的质量为m,密度为ρ,变成蒸气后体积为V,求:

解:

课堂练习

-431.体积是10cm的油滴滴于水中,若展开成一单分子油膜,则油膜面积的数量级是(B)

22426282A.10cm B.10cm C.10cm D.10cm

2.已知铜的密度是8.9×103kg/m3,铜的摩尔质量是63.5×10-3kg/mol。体积是4.5cm3的铜块中,含有多少原子?并估算铜分子的大小。

23-10答案:3.8×10,3×10m

阅读材料

纳米时代科技

互联网的来临,带给人类的是沟通的无限;基因工程研究的突破,使人类看到了再造自身的希望;现在人类的脚步迈进了纳米时代,各领域、行业、行为都充满了太多的未知和希望。

纳米技术是继互联网、基因之后人们关注的又一大热点。纳米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纳米是一个几何尺寸的量度单位,同我们常用“米”一样,只不过它仅为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略等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而纳米技术则是指制造体积不超过数百个纳米的物体,其宽度只有几十个原子聚集在一起的宽度。

在纳米的世界里,物质的我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如导电性能良好的铜在纳米级就不导电了,而绝缘的二氧化硅在纳米级就开始导电了;二氧化硅陶瓷在通常情况下是很脆的,但当二氧化硅陶瓷颗粒缩小到纳米级时,脆性的陶瓷竟然具有了韧性。

新的制高点

可以说,互联网是美国人发明的,所以美国人靠着互联网不断地掠夺着世界上的大部分资源和财富,因为它是互联网的统治者。在纳米时代还未达到全盛之际,一切规则还没有确定,谁占有了制高点谁就有了一切。因此在过去的五年中,集中于纳米方面的研究项目几乎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就已经开始了。目前的现状是,美国在全成、化学、生物方面领先,但在纳米设备的研究、纳米器械的生产和超精机械、陶瓷等材料上是落后的;日本在纳米器械的加固结构上领先;欧洲则在分散和涂层新型的仪器方面实力非常强大。

我国对纳米技术也并不落后,在某些方面还居领先地位。

90年代初起,中国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部门设立了攀登计划项目和相关的重大、重点项目。去年,科技部又启动了有关纳米材料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投入数千万元人民币资金支持基础研究。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几个纳米研究基地。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已经形成了一支从事纳米研究的队伍,在国际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中国重大基础研究纳米材料科学专家组首席专家张立德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纳米基础研究实力总体上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超级纤维”、碳纳米管等个别工作甚至走在了世界最前沿。

改变生活

与基因技术不同,纳米技术对人体本身的改造是后天的。对于那些有先天不足的人们来说,高精密和超微型技术已经成功地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老年人的寿命。帮助不能用双手打字的人用眼睛就可以完成工作,帮助失明者探索前途,纳米技术因为其“微小”而在听觉移植、骨髓移植等医学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全球日益关注的环保问题上,纳米技术同样可以一展身手。大规模的纳米技术生产,使得产品越来越小,每件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也越来越少,这样就减少了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另外,在对太阳能的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方面,纳米技术同样会功不可没。

《让色彩动起来》教案 篇8

【单 位】:宣恩县万寨乡板场小学 【教材分析】:

《让色彩动起来》是人美版教材小学美术第十册第五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学习内容,是色彩系列的一部分。教材中编入了法国安德烈·德兰的《查灵克罗斯大桥》。这幅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色,表现了画家对城市清晨强烈的感受。画中不论是树木、道路、汽车、行人、行人都有一种动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此副作品引导学生感悟对比色在绘画作品中的强烈、活泼、跳跃等美感。课本中还选择了一些运用对比色画的图案,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对比色在画面上的作用。课本上还选入了几幅学生作品,有助于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启发学生创作构思。【学情分析】:

由于诸多原因,本校五年级学生没有学习色彩知识,没有了解原色与间色、色彩冷暖的不同感受;并且这一课的前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色彩的对比》,学生没有学,没有了解了色彩的对比关系的知识。这一节课,又是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就是学习利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让作品活跃起来,以此来增进对色彩的视觉规律的认识,学生突然学习这节课,无法理解色彩对比。本班的学生造型能力较弱,作业时会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起形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供给学生线描稿,或者学生自己准备线描稿,我利用电脑绘画软件演示让学生更充分的享受色彩的神奇。【教学目标】:

l 认知目标: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运用色彩的对比完成一幅富有动感的作业。

l 能力目标: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色彩的对比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的造型能力。

l 隐性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如何利用色彩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画面动感。【教学难点】:对比色的运用情况及画面动感的表现。

【教学准备】:水粉颜料、油画棒、彩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教师:我们都只听说人能动、动物能动、风吹草动、你们听过色彩会动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很有意思的图画,但是有一幅图画却给了我们动的感觉。请大家来看看这组画面,哪幅给你动感呢?

学生:黑白的给人很安静,彩色的给人动感。

教师: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色彩产生强烈动感呢?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让色彩动起来》。

【设计意图】以两张神奇有趣的图片指引学生注意,质疑激趣,再观察内容相同的黑白和彩色两张图片一步步由浅入深引发学生思考,进入学习情境。

二、探索新知

1、教师播放课件,请学生看屏幕。

教师:春天来了,春光明媚,让我们跟着美丽的蝴蝶去做一次美妙的旅行,请同学伸出手指跟着蝴蝶一起飞。

学生:动起来。

教师:咦,你们怎么停下来啦,学生:看不到了,他们的颜色一样

教师:对,蝴蝶与环境的颜色一样,没有对比了,所以就看不见。

在生活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品放在一起,能相互影响显示出差别,如大——小,高——矮。像这种现象就叫对比。你们还知道什么对比?

学生:说一说。

在色彩世界也是一样,有很多对比。瞧,请看屏幕。当蝴蝶来到不同色彩环境中,他们相互影响,显示出不同的差别,这就是色彩对比。请问绿色的蝴蝶在那种环境中最为突出。

学生:回答。

教师:老师也同意你的看法,“万绿丛中一点红”,说的就是这个理。红和绿就是一组对比色,放在一起,红的更红,绿的更绿;

板书:对比色 红和绿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礼物——色相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色环中你能找到哪几对强烈的对比色。

学生:找一找,教师板书: 蓝-橙 黄-紫

教师:我们能在色环中找到强烈的对比色,你们能从你们的彩色笔或者油画棒中找到对比色吗? 学生:找一找,汇报交流。

2、感受生活中的强烈对比

教师:像这些对比强烈的色彩也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的生活增光加彩。出示图片:儿童滑梯、室内装潢、鹦鹉。

3、感受艺术品中的强烈对比

教师:对比色这么美丽,让我们来看看艺术家们是如何运用强烈的对比色,这是一幅民间艺术家的剪纸作品。出示图片:他分别运用了哪些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生答)。(运用了红色,绿色,蓝色、黄色等对比色)给我很强烈,鲜明、跳跃。

教师板书:强烈,鲜明、跳跃

教师:农民艺术家们大胆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让画面有强烈的视觉印象。从而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查灵克罗斯大桥》

画面的色彩对比使画面产生动感,无论是树,还是路,更不说街上的车和人都和着一种旋律在动,表现画家对城市的清晨产生的激动心情。

4、探究总结

教师:是不是画面中只要有对比色就能使画面有更强的动感呢?带着这个问题,来看这样一组图。出示图片:同样的5种色彩,哪个给你的动感更强呢?(第二幅动感强,)为什么?

学生:色彩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相邻的两个色彩对比强烈,教师:我们再来看一组图。排列顺序相同,哪个动感更强烈呢?为什么? 学生:第二幅用了波浪形的线条,形体上增加了动的感觉)同学们观察分析的很到位。

教师:那么现在同学们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吗? 学生:

1、画面中邻近色对比强烈,产生动感

2、造型产生动感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两组色彩图片的对比,让学生从相邻色的顺序和造型变化两方面的不同总结出结论,体现探究性学习。

三、教师示范

教师用绘画软件<金山画王>进行演示

教师:我们通过观察分析研究终于找出了能让画面产生动感的原因。下面我用电脑绘画软件来帮助大家快速的验证一下这个结论。打开金山画王进行现场示范。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感知色彩应用。

四、学生创作 课件出示创作提示: 1.拿出准备好的黑白线描 2.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 3.创作一幅能让色彩动起来的画

【设计意图】播放课件出示学生创作要求。教师通过学生创作作品,观察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以建议引导。

五、作业展示

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或赏析同学的作品。

教师:谁能从色彩、线条等方面评析自己或别人的作品? 教师:选出一幅动感不强烈的作品让大家评价,并将部分色彩进行现场更改做出反差效果。

【设计意图】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对学生及学生作品肯定、鼓励,并提出建议,为学生的发展而评价。

六、教师小结,延伸本课主题意蕴

上一篇:鉴定委托书(工商)下一篇:银行信贷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