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研计划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品德教研计划(共10篇)

品德教研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制工作继续以新理念为指导,以课堂为基地,进一步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积极性,扎实开展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操作行为的研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贯彻落实学科教学建议,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而努力。

二、主要工作

随着道德与法治品德新课程的实施,对小学道德与法制、社会学科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我校一、二年级将全面使用道德与法制教材,三、四、五、六年级将使用品德与社会教材,要求广大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开放的课程视角,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把握和落实课程目标,探索品社课程新天地

促进课程综合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亮点之一,道德与法制、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课程性质,从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评价的选择等方面探索综合课程的新天地。1.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儿童生活的综合性决定了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道德与法制、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提供的范例,积极开发综合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消除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

2.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应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以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与其他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3.教学评价的灵活性

教学评价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发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评价方式方法。可以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目的,既要有学生的调查记录、自我评价,又有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寄语。

(二)规范和优化教研制度,提高教研活动实效 1.抓好骨干力量,创造研究氛围。在继续组织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让更多的教师在课题研讨中、在现场教学展示中,既能充分体现自我的存在价值,又能在认真研究的过程中,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人。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而带动全校的思品教研氛围。形成教研氛围: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重视听课学习,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不能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样把新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来上,教师要学习美术课上的色彩形象、数学课上的统计方法、常识课上的试验对照法、英语课上的任务驱动模式等等,使品德教学更具有生命力。

2.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

每个年级可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选定几篇重点课文开展集体备课。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青年教师还应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主渠道。教师要立足课堂,围绕课题深入研究,主动探索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模式,让教学获得更好的实效。在备课方面,倡导“高效、共享、反思”的联合备课方式,特别要注重教后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步提高反思能力,形成反思习惯。

3.改进上课和评价模式

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 加强教研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进行行动研究,有一套研究实录、课件及案例资料,并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展示。

(三)积极教研活动,增加教研的深度与广度。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精神,重点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新教材教法研究、教师专业培训、教学评价研究、教学调研指导等教研工作,强调“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促进学科教学发展。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学研究,立足课堂,实践反思,探索合课程教学若干模式,真正实现“以科研指导教学,促进新课程教学实效”的目的。知识结构的建构依赖于不断地学习、汲取,要主动了解国内外前瞻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在实践中探索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做到在理论学习中增长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能力,在交流反思中促进发展。本学期重点通过继续学习《如何提高思品课堂实效性》相关理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相关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积累教学实践经验。

三、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份:制订教学进度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规范课堂秩序,上好每一节课。

十月份:积极参加主题研究阶段性课例研讨活动,进行常态化集体备课活动。

品德教研计划 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备课,上课,评课,教研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三环节”教研中, 即备课、上课与评课三个环节得到了高度重视,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 对于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来讲, 针对“三个环节”的研究还存在问题。如初中部分教师只把研究放在比较浅层次的地位, 根本不做或不愿意做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有的教师虽然想通过搞教研或校本研修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质量, 但不知道其操作的程序与策略, 结果不能把科研与教研有机结合, 使研究的效果不够理想。那么如何使“三环节”的研究取得实效呢?我对此进行思考与尝试, 帮助思想品德教师掌握操作程序与策略, 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一、集体备课

即讲课教师的教学环节内容设计, 如何体现教学研究目标, 落实研究内容二研讨。首先要重视教学研究方案的制订, 进一步明确教学研究的目标, 确定研究方向, 寻找教学环节设计内容与教学研究的结合点。其次让教师明确本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解决什么问题, 最后根据研究主题选择在本次活动中要体现的研究目标是什么, 落实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如在教学《男生、女生》一课时,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设计相关探究学习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教材谈一谈, 男生的优势有哪些?女生的优势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每个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交流并派代表与班级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对话、交流与分享。这样的探究内容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调动积极性,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 一定要找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的结合点;二是探究内容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如教学《男生、女生》时, 依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 将本课的研究目标定为: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层训练、分类评价的有效策略, 让学生感受思想品德学习的乐趣,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要体现的研究内容是:探索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层训练、分类评价的有效策略。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 明确男生、女生交往的重要性, 异性交往相互尊重对方, 正确认识并接受青春期开始出现的对异性的爱慕心理, 正确把握情感问题;初步形成男女友谊的正确价值观。二是能力:明确男女交往的必然性,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异性同学, 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念, 培养用理智调控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掌握男女生交往恰当方式。三是知识:分析男女生交往过程中的现象, 了解男生和女生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1]

通过分类、分层教学, 培养学生的个性, 发展学生的特长, 提高学生归纳、概况的能力, 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思想品德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从这里可以看出,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研究目标的设计是不谋而合的, 研究目标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

集体备课时, 学校经常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 课题组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与常规的备课应有所区别。

这一环节首先由中心发言人 (执教者) 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重点向备课组教师介绍在哪些教学环节落实教学研究内容、体现研究目标。备课组成员在集体备课前认真研读课标、教材、教参的基础上, 结合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目标提出见解。执教者依据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教学设计。

二、上课

即课堂教学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渗透在教学环节中。上课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的教学模式, 重点研究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学生高效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导学案的编制首先要求教师加强自研、吃透教材、研读课标, 把握整体知识框架。其次, 备课组成员进行“二度”创作, 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 体现导学案的价值和功能。为此, 应做好以下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教学情境的创设;二次研究学习目标的确定;三是研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四是研究如何讲解质疑反馈交流;五是研究课堂检测与评价。”[2]在课堂教学中, 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的教学模式, 全面体现新课程改革的一面,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上课之前做好以下两个准备:

1.课前说课除了按常规说课的要求说课外, 还要说说在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中是怎样体现自己承担教学研究目标和落实研究内容的。

主题研讨活动的说课要和常规课有所区别。说课时一定要说清楚自己承担的教学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是什么, 在本节课上要落实哪些研究内容和要体现的研究目标, 打算在所设计的那些环节中怎样落实, 还要说说各环节的具体安排。

2.上课 (中心发言人) 要将课题研究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渗透在相关教学环节中, 但是是作为隐性的而不是外露的, 自然的而不是牵强附会的有机渗透。

三、评课

即关注研究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评课、议课的前提是听课。先谈谈参与教学研讨活动人员的听课, 重在把握常规课观摩研讨课听课的联系与区别。观摩研讨课的听课, 应有别于一般常规课。

1.观察听课教师本人是否熟知该课教学的研究方案, 了解和知晓教学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如上述提到的《男生、女生》一课, 讲课教师承担的教学研究目标是:通过研究, 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在让优等生发展的同时, 也让学困生得到相应发展,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操作策略。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进行评价实施方法策略等方面。

2.关注授课教师对教学研究方案的理解, 是如何将教学研究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渗透在教学环节中的。

承担教学研究且出课的教师如果对教学研究方案理解不到位, 就无法确定这节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课堂上就不会有所侧重地体现教学研究目标和落实教学研究内容, 听课者重在关注上课教师对教学研究方案的理解。

3.关注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是怎样落实教学的研究内容和体现研究目标的。

以《男生、女生》一课为例,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是在分层教学、分层练习中落实本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 体现科研课题的研究目标。依据教学需要及不同层面学生的要求, 让学生随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感受学习思想品德的快乐。提问分层, 以体现分层教学, 目的是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较均等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可以把练习题做分层处理, 体现分层训练, 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 实现让学生感受思想品德学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的这一教学研究目标。

再说说评课、议课, 重在关注讲课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研究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上。

听课题研究课, 重在关注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是怎样落实教学的研究内容和体现研究目标的。对教学研究课评议的重点, 应关注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对研究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上, 那么评课时我们就要对教师落实研究内容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评议。至于其他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们可以相对“忽略”。我们听课的重点关注的是研究内容的落实和研究目标的体现这个层面。当然, 相对“忽略”, 不是说就可以完全不用理会这节课其他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常规的评课、议课, 还是要评、要议, 但是不要脱离本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就课论课。

思想品德备课、上课、评课的教学研究可以有效避免学科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两层皮”的现象, 实现学科课题研究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能在备课、上课、评课三环节教学实践层面上, 紧紧围绕如何在教学工作中体现科研课题研究目标, 落实科研课题研究内容, 那么科研教研有机结合便落到了实处;科研促教研就不再是空谈。如何探索实践, 为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搭建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 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人教版, 2008:68.

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品德教研 篇3

——题记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两门课程,是变革力度最大的课程之一。全新的课程,必然会产生更多急需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因此,近年来,在做好新课程培训的基础上,我省品德教研活动的重点就是抓住实际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着力研究和解决。我们的教研工作思路是持续推出系列研究主题,通过省、市、县(区)、校各级教研团队集体协作、上下联动,研究问题解决策略,及时总结经验和成果,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比如,活动性教学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在新课程实施之初,这一教学方式很快为广大教师接受,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不少误区。为提高活动性教学的实效性,2005年11月,我们举办了省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教学研讨会,重点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活动性教学的问题,基本总结和确立了活动性教学的指导策略。又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那么如何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上好综合课,是另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们于2006年5月举行了省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通过典型课例的教学对此问题展开研讨。2007年6月,我们举行了省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及有效利用的问题。随着课程实施的推进,2008年,我们又将研究重点聚集到老师们感觉难度较大的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通过教学展评活动集中探讨其教学方式和方法。

这一系列的“问题—主题式”研讨活动,得到了教师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广大教师反映,每一次的“问题—主题式”教学研讨活动都及时把握了课程推进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和困惑,对教学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持续有效地推进了新课程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现在,这种“问题—主题式”教研模式已经在我省各级品德教研活动中广泛应用和开展。

一、从问题到主题

每一次“问题—主题式”教研活动,我们都经历了根据实际问题提出教研主题,设计和开展过程研究,继而提炼问题解决策略,并提出后续研究课题的历程。其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成为了我们追求有效教研的方法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但在初期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这两门综合课程的特性在实践层面仍有许多模糊认识和困惑,以至产生了教学上的困难。

镜头一: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有位老师发表了这样的意见:“今天,我听了《风儿吹呀吹》《我发现……》《现在的我能做什么》这三节课,感觉第一、二节课像是常识课和科学课,第三节课才是品德课……”

问题分析:不明确品德与生活(社会)是综合课程,有些学习主题包含着科学、生活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仍然从传统思想品德课的视角来看新课程。

镜头二:常常听到这样的争论:有的老师说,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如果没有了品德教育,那不就成了单纯的生活、社会、科学课?有的老师说,生活、科学、历史、地理教育就应该是注重相关知识教学和技能方法指导,为什么一定要加上品德教育?

问题分析:品德教育与其他学习领域的教育不能有机融合。

镜头三:经常听到老师说: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真难上,特别是有关科学、地理、历史题材的内容,不知道是重在掌握知识,还是进行品德、价值观教育;而且关于知识学习也不知道该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才对。

问题分析:困惑——在综合课程的教学中是突出品德教育,还是注重知识教学?

镜头四: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教师有时会出现知识性错误。课后,老师表示:“我原来主要是教语文的,这些有关科学、历史、地理、社会的内容,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问题分析:综合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面需要拓展,目前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综合课程的教学要求。

……

其实,上述种种问题最后都聚焦到了两个主题上:(1)怎样理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特性?(2)综合课程该怎么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由此我们确定了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研活动主题。希望通过教研活动达到以下目的:一是明确综合课程的概念,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澄清模糊概念。二是探讨怎样解决综合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思考:发现和抓住课程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由此上升为教研活动主题,是有效教研的一个重要基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我们能够敏锐地把握课程发展动向,同时还要深入了解教学实际情况,切实起到教学引领和服务教师需求的作用。

二、注重过程研究

许多教研活动现场往往就是交流分享的平台,尤其是省级大型教研活动,在短短2-3天的时间里,全省各地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代表聚在一起进行研讨,其实更多的是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交流分享。要提高这一交流平台的质量和效率,功夫主要花在前期的研究过程中。

一般来说,在确定一个重要的教研主题后,我们就会提前几个月将确定教研主题的原因,问题研究的意义和重点,教研活动的相关准备要求等通知各市教研员,再由他们根据要求相应地组织县(区)开展研究工作。也就是说,采用“主题引领,上下联动”的工作方式。

同时,我们建立了一个省级课题组团队,其成员主要由优秀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承担专题研究任务,起到问题攻坚的作用。

这样就形成了两条过程研究的行进线路。

如在确定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主题后,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各地开展了相应的专题调研、问题研讨和教学研究活动,并将相关研究材料报送省教研室。例如:《调查: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教学的困惑》(慈溪市)、《知识学习与品德教育有机融合,凸现品德课程的特性》(湖州市)、《关于品德综合课程教学的思考》(丽水市)、《小学品德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金华市)、《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的目标定位与教学策略选择》(宁海县)等。

(2)省级课题组成员从多个研究角度选择了5节课例来进行探讨:一年级《有人生病时》(研究点:体现生活常识、科学保健教育的融合),二年级《夏天的小虫》(研究点:体现科学、生活、热爱生命等教育要求的融合),四年级《从四大发明说起》(研究点:体现历史文化与民族自豪感教育的融合),五年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研究点:体现国情、历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五年级《我的祖国多辽阔》(研究点:体现地理知识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期间,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多次的教学试教和研讨,不断改进。

(3)根据前期调研和研究活动,总结提炼有关综合课程的教学指导策略。

思考:教研活动是否精彩,更多地取决于前期的准备。这一准备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届时,大家再把研究所得、困惑之处等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和探讨,进一步推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主题引领,上下联动”的工作方式有助于汇聚各地教师的研究力量,体现过程研究;“课题攻关,示范导向”的方式则有利于突破难点,引领方向。

三、创设参与平台

问题研究型的教研活动需要参与者的积极互动、思维激荡、智慧生成,因此组织者需要创设能够激发其积极参与的平台,让每一个与会老师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参与者成为问题研究者。以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为例,在创设参与平台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首先,前期的研究和准备过程即是一个全体参与的过程。

(2)活动中设立现场教学的课后互动环节。上课教师介绍自己对本次研究主题的理解、课例设计理念、现场教学反思,听课教师围绕主题对课例进行评析和提问。同时邀请专家结合课例对研究主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评述。

(3)举行小型专题论坛。各市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推荐2名代表参加专题论坛。由于是小型论坛,又有前期准备和现场课例作为研究资源,大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对提出的问题及时讨论,交流得非常深刻。

思考:激发参与互动,一方面要注意事先布置研究任务、中心问题,这样可以使得大家有备而来,避免泛泛而谈。同时,注意提供比较典型的研讨资源,如典型课例、典型问题等,这样可以保证内容集中,讨论比较深刻。在研讨形式上,小组式的、人数比较少的小型研讨会效果较好,可以保证深入交流。

四、扩展研究效应

由于经费、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参加教研活动的人数总是有限的。如何扩大教研活动的后续效应是我们在策划和组织教研活动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再以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为例,当时我们主要是通过专业报刊和教研网络两个平台来宣传和推广。

首先,这一研究主题在当时正是同行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小学德育》杂志的记者对此很感兴趣并应邀参加了活动,随后选登了活动中的教学课例、研究材料等。浙江《教育信息报》的记者也参加了这次教研活动,并开辟专版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

其次,我们将本次教研活动的相关材料如教学课例、论坛记录、会议综述等放在浙江教研网上,使更多的老师通过网络了解活动内容,共享研究成果。事实上,许多老师通过浙江教研网的学科教研博客对此次研究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讨,活动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为各地老师下载引用。

这些分享平台及时推广了我们的研究成效,也更大范围地发挥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思考:对于精心组织、充分准备、研有成效的一次教研活动来说,如果仅仅作用于与会教师,不足以发挥和体现其效用。因此,我们要注意利用多种平台进行分享。网络平台是一个没有时空界限的交流空间,应该得到充分利用。

五、推进后续研究

一次教研活动不可能解决很多问题,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也仅能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问题都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入研究,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品德教研应该使每一个问题研究的结束成为下一个问题研究的开始。

在“把握课程综合特性,有效开展品德教学”的研究中,我们提出了“用整合的观念开展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观点,总结了基本的教学策略:(1)把握课程核心,实现各领域教育要求和价值的有机融合;(2)全面制定和达成教学目标;(3)依据教材综合建构的特点,整合处理相关内容;(4)结合学习主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开展整体性的学习评价;(6)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但在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远远没有解决,因此我们又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如“历史题材品德课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地理题材品德课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等,引领教师和各级教研团队结合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思考:教学研究工作其实就是在对一个又一个新的教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不断行进,并在这个过程中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师的成长和课程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厅教研室)

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 篇4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工作以市、镇教研工作精神为指导,以镇教研计划为参考进行本教研组计划。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1、加强学科培训,提高课程意识。组织教师继续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每位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等,切实抓好这门课程的建设。

2、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广泛开展研讨,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问题和需要出发,加强专题研究,创新研讨形式,提高研讨质量。

3、以“和谐高效课堂”为旗帜,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一是要加强小课题研究,切实制定可操作、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效标准;二是按照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的原则,大胆进行教学常规改革,切实实现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有效地突破课程改革的难点。

三、月活动安排(与全镇品德教研同步进行):

九月份:

1、制定本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

2、各学校各年级制定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

3、进行全镇第一次教研活动。

十月份:

1、常规听课、进一步落实品德与社会教学和谐高效课堂的研究。

2、根据镇里的安排开展本学科活动。

十一月份:

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十二月份:

拟定期末试卷。

元月份:

品德组教研工作计划 篇5

西泉建福学校小学部

一、工作思路:

围绕市教育局及校教研室工作思路,以“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群众满意”的教育发展目标,以市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结合我校“做成功的孝义人”的办学理念在完成常规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拟定计划,精心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品德活动学习。

二、重点工作:

1、继续完善本学期品德学科的教学模式、课型模式,组织品德教师学习模式,并运用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工作。

2、每周四组织教师进行品德教研活动,做好教研记录,写好笔记。

3、本学期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坚持至少两次集体备课,实现五个步骤: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二次备课、课堂观察、反思提升。让教师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加强和改进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五环节质量。教研组长先检查组员,检查结果上报教导处,教导处再核实检查。

5、组织教师认真读一本书,定期进行交流活动,做好学习笔记。

6、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我组的疑难问题的研讨会活动。

三、常规工作:

1、学习品德学科的教学模式和课型模式,学习金字塔材料。

2、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讨论,拟定新的研究话题。安排教师制定品德学科计划。

3、组织参加市级品德学科培训。

品德与生活.教研组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更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的观念,以新的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让我们的课程更具时代性。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

二、上期教学反思:从上期的期末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道德知识能较好的掌握,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实际问题不够深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所传授的道德知识学生都懂得,但落实在行动中却不够好,也就是说学生从知到行有一定的距离,这是德育课程教学中较普遍的问题。反思以往的教学,在这学期我组将开展以下工作努力改变这种现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将道德知识内化为孩子们的自觉行动。

三、教研活动的内容及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结合学校提出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认真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坚持课堂教学八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2、开展好组内听课活动,抓好常态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认真组织好本组教师参加科任大组的“每周一课”的教学听课活动,教研活动《品德与生活》组上课的时间定于第九周,由艾刚金老师执教。《品德与社会》上课时间为16周,执教:覃兆运

3、积极参加各级举行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以科研促教学,让研究落实。确定好新的课题研究。同时,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试图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导学生自主地计划开展活动。教学中努力体现本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在课堂上以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

面的发展。

5、教学中努力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亲身体验选择整和教学内容,努力体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使德育课程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的实效。

6、在教学中努力改变教学方式,加大学生的活动量,促进学生采用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7、在评价方法上进行尝试和研究。力求使评价过程化、多样化,评价的方法适合学生。

四、教研活动的具体安排:

时间内容主讲

主讲

一周研究本期教研组计划覃兆运

四周二年级教研课艾刚金

五周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的教材分析彭振华

八周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的教材分析周茂林

十二周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的教材分析覃兆运

十六周六年级教研课覃兆运

品德教研计划 篇7

关键词:品德生活(社会);网络教研;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2-0013-02

一、品德与生活(社会)“薄弱”的原因分析

多年来,品德与生活(社会)一直被称之为“薄弱学科”。根据对我区32所小学进行品德与生活(社会)任教教师、教学和教研活动情况的调研得知:造成这个学科“薄弱”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教师配备问题。我区各小学都存在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和老龄化严重两个问题: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8岁的学校占全区小学的二分之一多,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更为严重;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配备上,在三十二所小学中,只有三所大的学校安排有专职教师,但也都是老、弱、病教师,而其他绝大多数学校则是安排语文、数学或其它学科教师兼而代之。但这不能说是学校不重视这个学科,扪心自问,如果你是校长,因为教师数量不足、老龄化严重,为了保证开全学科,可能也只能这样安排。

第二,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常规教研活动少或没有。在调研中,对于兼职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师,我都要问一句,你是以哪个学科为主要学科呢?答案都不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所以80%左右的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常规教研活动几乎没有,因为这些兼职教师还要参加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教研活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参加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研活动,有外出学习机会时,各校也不会派人去,因为兼职的几乎都是班主任。

第三,区域的教材培训、教研活动效果不佳。我区教研室每年都组织教材培训以及优质课展评等活动,但各校不是不派人参加,就是来后勤人员顶替参加(因为班主任兼职,学校不愿意让她们出来),培训基本没有效果。

第四,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更换频繁。在调研中还发现,各校坚持两年以上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教师真是少之又少,这个学科的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每年都在变化,甚至一个学期就有变化,好多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根本不熟悉,他们能上好课吗?

一句话,师资是导致品德与生活(社会)成为薄弱学科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区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研员,我们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寻找有效途径开展经常性的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来应对现实存在的师资问题,在三年多的调研和实践摸索中,我们探索出了利用网络建立多个平台,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模式,来应对因师资问题造成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薄弱的现象,效果明显。

二、利用网络建立多个平台,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

建立QQ群、博客、论坛,根据各平台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

(一)建立QQ群,开展每周问题研讨和每学期两节视频课评课活动

活动方式一:每周二下午4点至4点20集体上线,活动内容有两种,一是由教师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研员(群主)和所有上线的品德教师一同研究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提出问题,就由教研员发布根据平时到学校调研听课情况所总结整理好的研讨主题,教师们围绕主题分别发言研讨,20分钟以内结束,结束时群主进行小结,也可以发布下一次研讨主题,以便老师们可以提前准备。另外,教研员除下学校听课外,要随时在线,教师有问题可随时在QQ群中提出,教研员及时进行解答。教师们在非集中活动时间,也可在群中进行自由交流。

活动方式二:每学期两次视频课学习、评课活动。视频课来源由教研员选择:可以是国家、省、市、区优质课评比的录像,也可以是教研员在下学校听课中随机的录像课。教研员将选择好的录像课通过QQ群传送,要求各教师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自找时间观看,并写好记录,最后按要求在统一的时间分组上线进行评课交流,交流时教研员规定出发言的顺序,逐一发言。

教研员每月统计集中研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并在下一次活动开始时简要总结,提出要求,对于坚持参与活动表现特别好的给予奖励,对于始终不参与活动或参加特别少的,通知学校领导找其谈话戒勉。

(二)建立教学博客,开展每周撰写“一反思”和每天浏览评说活动

要求全区所有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每个人都要建立教学博客,在教学博客分类表中建立品德与生活(社会)专题,每周撰写一篇课后反思,而且在空闲时浏览评说其他学校教师的反思,教研室将全区所有品德学科教师的博客地址连在教研室的博客中,而且定期发表教师反思的撰写和浏览评说汇总情况,并进行评价。

(三)建立教研论坛,开展课标解读和每学期“一案”集体备课活动

在互联网建立区域品德与生活(社会)专用教研论坛,在论坛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规定每个学期开展两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的课题和主备人有教研员指定,集体备课的时间和视频课评课活动错开。活动准备:先由教研员指定的学科骨干教师(主备人)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提前撰写草案,并将集体备课的课题在QQ群中提前公布,让所有老师都进行准备,然后由教研员利用QQ群通知所有教师集中上线登录论坛进行集体备课的日期时间。集体备课活动视情况进行40至60分钟,然后主备人根据论坛中各位老师的意见完善教案草案,形成教案的第二稿,进行现场讲课,所有在论坛中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听课,然后进行现场的课后研讨活动。

品德教研计划 篇8

教科研中心

2010年1月

指导思想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深化“345模式”研究,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开拓新思路、转变方式、搭建新平台,激发教研新活力;发挥名师群体作用,优化队伍素质,抓学习积累,抓研究交流,大力提高教研创新能力。

具体要点及措施

一、发挥学科优势,引领初中生铸魂工程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其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各学科教学都应该以此为行为导向。育人更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天然使命。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应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以此作为自己工作质量的最高标准。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坚决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纲,落实好三维目标。

2009年9月,寿光市教育局出台了寿光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初中生品行养成教育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在全市初中开展初中生铸魂工程活动,要求学校教育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意见》要求深化“四位一体育人机制”,充分发挥“两个教育共同体”(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育共同体,以班干部为核心的学生自我教育共同体)的职能和作用,切实将学科育人落到实处。为促进《意见》实施,本组织系列化“双佳双优”评选活动,“双佳”评选对象包括中层干部和教师,条件和要求是:中层干部既要执 1

行力强,又要级部质量高(10名);教师既要教书成绩高,又要育人

效果好(100名)。同时举行初中生道德辩论大赛和综合素质展示活动。

希望思想品德课任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精神和要求,与其他教师积极配合,加强对相关内容的学习研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在初中铸魂工程建设活动中有上佳表现。

二、调动学习主体积极性,培养自学、自立、自理能力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客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是事关教学成败的关健。学生能否学会,是否会学,能否学好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是否学会的”问题上着力有余,而在“能否学会”上缺乏思考和有效对策,对“能否学好”问题的考虑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必然会造成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低下,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过程仍拘泥于教师找题划题,学生背题练题,考试考题的应试教育桎梏,三维目标难以落到实处。为解决这一问题,新学年思想品德教研要深入研究好以下几个问题:⒈如何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⒉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方法有哪一些?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⒊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育人效果,教师应做好哪些工作?新学年各单位政治教研组对以上问题要加强研究,明确认识,理清思路,取得实效。各位任课教师也应以此作为业务学习的重点之一。

三、突出学科特点,深化“345”教学模式研究

要加强“345”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要明确“345”模式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要明确“345”模式与“自主互助课堂教学”的关系,明确其与“双20条”的关系。同时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体现“345”模式的基本理念,创造性地建构更加符合思想品德课教学特点和个人教学风格的教学模式。要重点研究建构时事专题课、专题复习课、讲评课、学法指导课、新授课等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上,不可机械照搬,东施效颦。无论是对外来模式的学习,还是自主构建新教学模式,都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符合学科特点,以学生需要为根据,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适合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和风格。模式要讲求个性化,讲求多样化。对外来模式要领会其精神,把握其主旨,对自建模式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问题,提高效率。

四、依靠常规改革创新,提质增效

毋庸置疑,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不做功,台上难成功。作为政治课的“台前”准备最基本的应是吃透教材。课堂教学中的生硬衔接,照本宣科,死气沉沉,根本原因往往是源自对教材生疏。所谓“吃透教材”,就是要明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弄清楚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理清教材内容的内存逻辑关系,摸准教材与现实的联系点等等,从而能够对教材进行新的整合、调整、变通,变出版社的教科书为教师自己的教科书,唯有如此,才能课堂上做到驾轻就熟,熟能生巧,异彩纷呈,挥洒自如。否则,就会类似于小学生读古文,生涩难懂。“台前”准备是基础,但不可完全依赖“台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更显教师机智,是保证课堂成功的关键。课堂教学是“阵地战”,更是“运动战”,其机动性的特点非常突出,因此,临阵发挥,随机应变,急中生智,或审时度势,见机行事极端重要,非常必要。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要求上,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倡“模块”化,即将原先比较繁琐的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化作几个比较大的,承载着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环节。这种设计既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感,也利于课堂活动的有序组织,更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二是提倡过程设计的“活动化”,即以模块为单位,将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设计为若干“活动”单元,不同的单元承载不同的任务职能,通过系列职能的“活动”,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课堂活动的设计重在典型材料的选取,启发性问题的设计,活动过程的组织和展示。“台后”莫忘及时反思,反思避免泛泛而谈,可从一角度切入,以专题形式逐渐深入思考归结,切忌应付搪塞,无关痛痒,敷衍了事。

五、让学习成为爱好,让研究成为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年复一年地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应该有自己执着的精神追求,丰富的思想内涵。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把读书学习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教学相长,乐在其中。要做一名有思想,好思考的教师,善于观察教学中的细节,体味教学中的动人“故事”,积累思想的“火花”。读书不可乱读,要有所选择,要满足于自己的精神需要,要立足于工作的需要。2009学重点阅读《论语》、《三字经》、《学记》,要多读一些思想政治课方法论方面的理论著作和书刊,不断汲取新的营养。读而不思不如不读,学而不用不如不学。

附:教研活动安排

一月份

1、教研工作总结,制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

2、“同课异构”专题调研及跨区域课堂教学研讨会

二月份

1、期末学校自主检测考试与分析

2、编写新学期学习设计

三月份

1、汇编寿光市初中学校(学科)个性化教学与教研模式

2、开展“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典型学校“开放周”活动 四月份

1、学校自主期中命题、考试

2、第五届干部师生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3、“初中铸魂工程”调研与推进活动

五月份

1、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迎考研讨会

2、毕业年级学业水平模拟命题与测验

3、开展“双佳”为要求的名师打造活动

六月份

1、学校期末自主命题与检测

2、初

二、初三学业水平考试

3、组织参加潍坊市优质课评选活动

七月份

1、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与分析

2、组织编写新学期学习设计

3、“学习设计”优秀案例评选活动

八月份

1、暑假培训

2、组织“个性化品行养成教育校本教材”评选活动

九月份

1、组织“初中生自学与自治能力”专项调研活动

2、开展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成果展评活动 十月份

1、学校自主期中考试命题及考试

2、初中课堂教学能手评选

十一月份

1、教学视导

2、组织参加潍坊市“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专项督导验收活动 十二月份

1、课堂教学“1248”推进策略行动研究总结

2、召开视导总结会议及评定教育教学创新项目

科学、品德与社会教研组计划 篇9

桃溪镇桃溪中心小学

2013年 2月

杜英华

科学、品德与社会、教研组计划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要更进一步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围绕课程实施中的显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专业指导与学术性、群众性研讨并行,面与点共进。要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校的综合学科质量。

二、主要工作

小学科学学科:

(一)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继续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读懂、读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专题性“科学概念”的研讨。

2、认真做好新教材的培训工作,指导教师吃透新教材,全面把握新教材编写意图。

3、结合身边科学、学生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常识)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的执行和修正、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等,积极开展专题研究。

(二)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

1、改革传统教研方式,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协商、平等对话,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科研基地学校和各校科学(常识)学科中心组的研究与辐射作用,提高教研质量。

2、加强对学校教研组工作的指导,定期检查学校教研组的工作。

3、进一步加强区科学(常识)教研中心组建设,定期开展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4、征集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整合最佳教学设计,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

(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探索小学科学(常识)学科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上完成。

2、重点做好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

(四)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校本课程不断发展

1、不断完善小学科学(常识)学科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对评价内容、评价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逐步建立学生学业(学生成长)记录袋,逐步实行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逐步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核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2、引导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激发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加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问题的研究,构建符合本地实际、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五)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根据国家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度安排,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2、以大矸小学、东海实验学校为龙头,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科学(常识)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小学阶段的评价制度,大面积稳步提高小学教学水平。

3、继续开展科学新教材的教学研讨活动。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

1、各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每个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及实施等。切实抓好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的建设。

2、树立新的课程观,正确使用教材。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生活性、国情性、活动性、主体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因此,使用教科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不能教成“看图说话”;②借助主题活动图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③准确理解主题活动图的实质和目标;④准确把握主题活动图的线索;⑤以《纲要》和课程标准为首要依据和指导思想。

3、加强教学研究。各校要健全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含思品学科)教研组,领导亲自挂帅,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实践、研究、总结经验,确保课程改革的实验顺利推进。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小学品德学科区教坛新秀评比活动,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三、主要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新课程培训总结、资料归类

2、学科中心组成员活动

3、科学教案论文评比

十月份:

1、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有效性研讨

2、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活动有效策略研讨

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质量提升研讨

十一月份:

1、品德与社会情景测试研讨

2、关于小学科学试题小结

十二月份:

1、优秀案例评比

2、期末学科考试题目,应如何渗透在课堂上。

3、小学科学教案评比

苏家店明德小学品德教研工作计划 篇10

一、品德教学常规研讨策略。

1、开齐开足品德课程,制定实用性强的教学计划,开学初对各年级的品德教学计划检查评比,计入常规考核。

2、每周教研活动学习课程标准进行集体备课研讨,确定能力培养侧重点,讨论教学策略。

3、做好教学反思工作,课课有反思,月月有评比。期末每人上交一篇精品课例反思。

4、品德学科备课集中检查两次,不定期抽查。关注教案实用性。

二、品德主题活动教学策略。

1、坚持抓教研,每周进行一次理论学习,每月一次课例研讨。

2、课堂教学关注主题活动方式策略的小课题研究,探索适合不同学段的主题课堂活动方式。

三、小学生课堂表达培养策略。

1、低年级采用游戏活动、图文表达、竞赛评比等方法训练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的能力。中高年级采用讨论交流、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的方式培养学生清楚、有条理发表观点,自我反思的能力。

2、教学情境设计注重生活化,体现游戏化。为学生创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发表达欲望,加深情感体验。

四、月教研活动配档表:

二月:各年级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教研组检查评比,计入常规考核。

三月:

1、组织教师学习小学室工作要点,布置学校教研工作安排。

2、教研组集体备课,确立课堂教学课题及习惯培养侧重点。四月:

1、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活动总结,交流习惯培养方法。

五月

1、组织教师参加小学室“课例研讨”活动。做好活动资料收集

整理工作。

2、学习汇报课活动。

六月:品德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方式策略研讨。交流各自研究策略,讨论交流形成系统策略。

七月:

1、各年级教师制定复习计划。

上一篇:春光无限好唯美散文下一篇: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党员学习心得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