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教育的问题(共9篇)
其实,没有人不爱惜自己的脸面,特别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更是把面子问题看得非常重。放眼周围,就连稚嫩儿童,从懵懵懂懂明晓事理以来,也会渐渐学着怎样讨人欢喜,而得到对方的赞赏。还有的人,骂人到了极限,会咒骂对方怎样怎样死不要脸。其实,现在的人死了也是要脸面的,没听说过人死了大都要整理一下仪容吗,就连农村最简单的,也要为逝者洗洗脸,穿身体面地服装呢。
我们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瞬息万变的时代,相信不少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慨,某某太不给我面子了,今天这件事太伤自己的颜面了……其实,那是自己没搞清一个问题,就是面子是自己赚来的,不是别人给的,即使有句话说“某某人给足了你面子……”,那也是你自己当得起,别人没法不给。比尔盖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你成功以前,没有人会在乎你的自尊”。道出了很多人的心态,不要抱怨这世道的世态炎凉,它本来就很现实,胜者王侯败者寇。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大街无人问。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结果,至于过程太多时候都是少有人问津的。
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人会有面子,也可以说会得到别人不管是发自内心还是表面敷衍的尊敬,钱可通神,权可遮天,才高八斗……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傲人和自傲的资本。不管是你自身有这个魅力,还是狐假虎威地依仗着他人的威力,只要你在某方面优对方一等,那么对方情愿不情愿的,大都要买你的帐。为什么,因为你的面子大呗。不买你帐,不给你面子,也许是对方觉得你还不够格,你有点不配、或者说不值得他给你留面吧!
其实,面子的问题就看你怎么看了,面子并不是虚幻的,它有时候可以为你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面子有时候并不是无形的,它是可以实实在在的让人感受到的。有面子的人可以说是无往不利,做什么事大都做到畅通无阻。当然,面子的问题也不是绝对的。比方说,你在特定的范围内有人给你面子,但出了这个圈子,也许就没有人认识你是何方神圣了。面子的释义,也可以说是使你在所处环境中,得到优待的一种特权、通往坦途的指路标。
也许只是因为面子问题,某个特定的时刻,我们需要自己虚伪的把面具挂在脸上,或者一刻不停的向着设定的目标努力……面子成了不可推卸的负担,好像是活给别人看的,失去了自我。
关键词:教师,人生价值,教育,三爱
时光匆匆, 弹指一挥间, 我从心怀忐忑地第一次登上三尺讲台, 走到现在, 已经是第十一个年头了。时间虽不算很长, 却完成了我人生角色的蜕变。还记得最初走进石外这片让我向往的红楼时, 强校长在面试时问我:“你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这个职业, 教师是伟大的, 知识渊博, 爱生奉献, 用自己的努力放飞希望。”当时在座的领导都笑了。现在回想起来, 大家可能是在笑我对教师职业不假思索的赞美, 也可能是在感叹我的年少与单纯。是啊, 在我真正成为石外的一名教师以后, 在工作的磨炼中, 我深深体会到教师是伟大的, 也是平凡的, 每天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小测, 工作是在日复一日中重复。但在这种重复的忙碌中, 我是快乐的, 因为我找准了我的人生坐标, 我们教师的价值就是融入在平平淡淡的教学工作中, 体现在点点滴滴的育人小事中。如果每个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好自己的价值, 那么, 无数个平凡就铸成了伟大, 无数个普通就铸成了非常!
一、爱教育———用坚定的信念找准人生坐标
教育的过程, 应该就是爱的过程, 因为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如果我们能够奉献自己的爱心, 我们就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润物无声, 这样, 我们才能获得教育的成功。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不仅是在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 坚定踏实地走出自己的每一步。我们在初中阶段虽然只陪着学生走过短短的三年, 但我们要为他们未来的几十年负责。我们不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起点, 但要努力改变其发展的轨迹;我们不能增加他们的生命长度, 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拓展他们生命的宽度。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为师之人, 要用坚定的信念找准人生坐标。
二、爱学校———用先进理念和资源提升自我
记得有人对我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佛祖论禅时曾问弟子“:一滴水放在哪里才会永不干涸?”小小的一滴水很快就会消失不见, 怎么可能永不干涸呢?佛祖笑曰“:投入海中。”听完这则故事, 我心中很是感慨, 一滴水只有在浩瀚的海洋里才会永存, 聚少成多, 激起汹涌的浪花。同样, 一个人只有投身于集体, 才会借助集体的智慧, 不断锤炼提高, 使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理想的程度。
我骄傲, 因为我是一名石外人;我自豪, 我的学校有着先进的理念和团结的教师团队。在这样雄厚的资源支持下, 我的育人理念、教学观念不断转变和提高,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我工作的十年里, 我曾参加国家级课题研究, 在省、市、区各种优质课、教学设计评比中多次获奖。对此, 我心中充满感激, 是学校先进的理念转变了我的教学思想, 才能使我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具备了竞争的实力, 是学校团结的教师团队给了我雄厚的专业技术支持, 大家不辞辛苦地听我一遍遍的试讲, 一次次的集思广益, 帮我进行修改完善, 才能使我面对各种激烈的教学比赛时, 内心充满自信和底气。因此, 我暗下决心, 努力提升和磨炼自己, 使自己在锻炼中前进和提高, 同时也要继续坚持石外的育人理念, 在我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中积极探索, 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爱学生———用爱心与奉献成就美丽人生
“老师, 记得多含几片, 嗓子才能快点好!”看着压在金嗓子药盒下的小纸条, 声音嘶哑的我幸福得眼圈红了。“老师, 希望你的宝宝早日康复!”刚把发烧的孩子送到医院赶回来上课的我, 一踏进教室, 就收到学生满满的祝福, 看着一双双充满真诚的眼睛, 我找到了人生的美丽与感动。“老师, 你别生气了, 我知道, 我错了, 以后会改。”短短的几句话, 只有我知道从这个叛逆的男孩口中说出来是多么的难得与不容易!我们教师的价值就是融入在平平淡淡的教学工作中, 然而我们的幸福也融入在这点点滴滴的小事中。
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年是鲜活而灵动的, 也是状况不断的。每当一时的挫败让我没有方向而缺乏热情时, 身旁优秀教师的无私奉献总是不断影响着我, 我一直问自己,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这样耐心, 这样坚持, 这样奋不顾身, 这样忘我投入?我想现在或许我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答案就是:发自内心地去爱学生, 这样你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现在, 我也是一个活泼男孩的妈妈了, 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都深有体会, 自己的孩子无论多么顽皮, 他依然是我们掌心的宝。身为教师, 就是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用自己的爱子之心去爱自己的学生。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 爱学生光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 还要讲究方式方法。爱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爱好和才能、欢乐和忧愁。不仅要观察他们的表情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 而且要窥探他们心灵的奥秘, 使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 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爱学生, 一定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要爱所有的学生, 不但要爱聪明、活泼、可爱的学生, 更要关爱学困生、特殊学生。特别是对毛病较多的学生, 更要亲近他们, 了解他们, 热忱地关怀、帮助他们, 挖掘他们心灵深处埋藏的良好品质,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爱学生, 关键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下才会学会自尊自爱, 学会做人。总之, 爱心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如果我们能够奉献自己的爱心, 我们就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润物无声。
从成人成己的生活特性上考察,道德教育需要为人师者具有人生智慧。成人成己,意味着一个人能够从完整的人的完整生活出发,令自己的各种本能和潜质、潜能演进成为德性、德行,做到既能正视和理智地对待欲望和自私,又能丰富自身的社会本性,激活内在需要,通过发现、发明、创造和关爱、协作、互助,探索和解决个体、群体乃至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从而实现人生的理想,追寻生活的意义。此乃人生智慧。
从教育活动的专业特性上考察,道德教育需要为人师者具有教育智慧。道德教育直接指向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理相融,知行合一,化规范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是道德学习的根本特性。为人师者能够基于教育理念,理解教育对象,细化教育目标,关注教育情境,把握教育时机,做到因人、因时、因境施教,便是教育智慧。在道德教育意义上,这种智慧的核心便是道德教育专业能力,包括:掌握价值(道德)教学的专门技巧,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微型课程,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培养学习者的道德实践能力,保持与各种教育力量的沟通和分享,等等。
人生智慧和教育智慧的交融,孕育和浇灌着道德教育的生命之树。正因为如此,学校道德教育的专业特性日益受到关注,德育工作者的专业身份得到充分肯定,以至于在学校设置品格与公民教育导师,正在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在我国,教学上的德育教师之名,管理上的德育工作者之称,职务晋升上的德育系列之说,更是由来已久,但要真正做到名实相符,尚需相当历程。
为人师者,无论教师,还是管理者,抑或其他,当我们自称或将自己定位于德育教师或德育工作者时,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专业人员,如何才能做到人生智慧和教育智慧的交融?
(郑航,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631)
桂平市大湾一中
甘冬文
【摘要】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不要忘记借机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的教育,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课程知识,还能使他们从中领悟到人生的一些道理,从而有益他们的适应社会、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化学教育
人生态度
教育与培养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是人的躯体;“过程与方法”是人的中枢神经;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是人的灵魂。根据这一关系,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外,还必须以学生为教育对象,努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性格能够决定命运,态度却能决定一切,因此,我们要把学生人生态度的教育有机地结合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使学生在接受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从而反作用于学习,提高学习、教学效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内容教学中适当、巧妙引入人生态度教育
在讲空气一课时,分别讲完了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作用后,我就这样地展开教育:从化学性质来看,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比较活泼的,而氮气和稀有气体就显得比较“笨”了,那么氮气和稀有气体是不是就没有用了呢?因为他们刚学完它们的作用,大家都齐声答道:“不是”。我接着说:是啊,它们有的比较活泼“聪明”,有的比较“笨”,可是根据它们不同方面的性质,可以使它们各自发挥
自己的作用。我们同学不也是如此吗?我稍停了一下,同学们似有所思,盼着我说下去。我们每个同学的能力等条件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都有我们各自的长处:有思维比较活跃的、有比较勤恳的、有做事比较周到的等等,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我们的长处,把我们的长处应用到学习当中,必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我以一些成绩、纪律不是很好的同学为例,说出他们的优点,比如篮球打得好、劳动比较卖力、比较有班集体感表现等。要他们把这些方面的优点不断运用于学习、律自方面来,他们都将会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些同学听后,都表现出极大的上进心。后来,绝大部分原来“掉队”的同学的作业、练习、考试都表现出了很大的进步。
有一次上课铃已经响了好一会了,虽然我已经在教室,但是好多同学都还在顾着说话,包括一些平时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我不说话,在讲台上面站了一会,他们才渐渐地静下来。我听到了他们讲的话,他们讲的是与学习很不着边的事,我知道他们上次考试总体考得比较好,现在气焰正茂吧。他们静下后,我也已经想好说什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吗?实验中我们首先使用了粗一点的铁丝,结果有没有燃烧起来啊?他们都知道“没有”。后来用细小的铁丝,能不能燃烧起来啊?他们也知道“能”。“粗心”的铁丝不能燃烧而 “细心” 的铁丝却火星四射,剧烈燃烧。粗心是不行的要细心是不是啊?那么我们学习上是不是„„,我故意停了一下,他们似乎已经知道错了,我却不肯“罢休”,接着说:我们学习上也该细心、虚心才能“火星四射”,才能将我们的学习完成好;要是粗心了、浮躁了,就像粗铁丝放进去一样,一身黑出来而已。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虚心、有耐心,把浮气往下压一压,沉住气了才能把学习搞好。说完后,同学们都表示乐意接受,并已经做好了上课准备。但我还得要求他们把自己的决心、做法写在日记里,以警示自己日后的行为。
二、名家说人生态度,利用化学资料教育学生
教材中安排了多位在化学领域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化学家,如研究空气成分的拉瓦锡;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张青莲等优秀科
学家。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了解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难过程,并学习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让他们懂得虽然教育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伟人,但是教育可以使他们学会前人的精神和方法,并让这种精神和方法伴随其终身,使其在未来社会中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就如“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成功”,牢记前人的教诲,身体力行,下定决心,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三、实验操作考验、体现人生态度,化学实验与人生态度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进行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化学实验操作就可以考验和体现学生的学习、做事态度,从而映射其人生的态度。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来了解学生、教育学生,使其从中感悟人生道理,有利于其全身心投入学习,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
在试验时,总难免要用到酸这一由腐蚀性的溶液。因为在之前他们有些听说过硫酸毁容的事情,现在要他用来做试验,有些就有畏惧心理,虽然用的稀硫酸或稀盐酸。这时又该我出场了:同学们,硫酸它是个“好” “坏”的家伙,好是因为它的作用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幸福;坏是因为它一旦被一些坏人所用,就可能会伤害到他人或者给社会带来危害。我们只要正确地使用它,它就会对我们很友好,不会伤害我们;要是你粗心大意,不按要求做好它才你可能会伤害我们。我们人何尝不是这样,也是有两面的,好与坏只是一念之差,所以我们要把握好我们的人生,不要让心里的魔兽来摆布我们,而是要慎重的思考,做出明智的决定,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像硫酸,我们利用它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发挥它闪光的一面,让它成为一个“好家伙”,而不是让大家听到就心
寒的“坏家伙”好不好啊?他们都给了肯定的回答,并愿意得手按操作要求来做实验了。
结 语
化学是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在化学教学教育中贯以人生态度的教育,使课堂气氛不再枯燥乏味,不再是单独的化学的教学,而是一门人生的教育学科;是激发他们思考人生,选择正确人生道路的指航灯。学到了知识,领悟了人生态度他们能够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对策与思考
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真正收到实效。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笔者认为必须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李岚清同志在高校邓小平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邓小平理论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应按国家教委关于邓小平理论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使邓小平理论成为高校一门重点课,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使其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应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团组织的优势引导青年学生,以党团员模范作用带动青年学生。
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前,我们必须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威信;同时,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团员的教育,使他们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积极工作,乐于奉献,发挥其先进表率作用。党团组织要积极关心要求进步的大学生,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以身作则,早日加入党团组织。此外,学校党团组织还应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受到好的感染和熏陶,加深对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认识,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三)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维系亿万颗人心,激励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积极作用,而且对当前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其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道德领域中最基本的价值导向,只有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柱,中国人民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事业。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
育的力度,坚持通过宣传教育,灌输正确的思想,要坚持对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正面教育,除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外,还要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以及民主法制教育,通过这些教育促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象邱老师一样,能屈能伸、直面人生。虽是学历不高,但邱老师为人勤恳,想了很多方法教学生:模仿其他教师;听老教师讲课;有问题请教其他教师;到书店寻找各种有用的参考书……通过种种努力,邱老师工作不久就获得学生的欢迎,且教学效果显著,因而很快被提拔为教导主任。四年后,在他二十岁时,被提升为中心小学的校长。邱老师并不满足于这点成功,为了深入钻研教育,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邱老师决定考大学,以便学习更多的教育理论。通过努力备考,邱老师考进了华东师大教育系,走进了研究教育的大门,也走进了成为教育家的大门。
邱老师的尝试教学是在“学生能在常识中学习,学生能在尝试中成功”的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明确一个观点: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有两个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培养三种精神: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邱老师在书中不仅对尝试教学的重要意义、理论基础、特征和实质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对人们对尝试教学的顾虑予以解答。如顾虑之一:应用尝试教学法,中差生能适应吗?邱老师的回答是这样的:最初实验尝试教学时,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顾虑,总以为教师还没有教,让学生先做尝试题,对优秀的学生不会有什么问题,中差生就难适应了。教学实践的结果,打消了我们的顾虑。出乎我们的意料,中差生更喜欢尝试教学,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的幅度更大。邱老师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还有几种变式,以及和其他的教学方法结合的整合模式。如目标尝试教学法、愉快尝试教学法、分层尝试教学法等等。我对目标尝试教学法比较感兴趣。目标尝试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以起点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目标针对性的讲解,然后通过目标练习,目标检查,在及时反馈、矫正中达到终点目标。一上课学生就很清楚今天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一来,他们就直奔目标,学习活动就能紧扣目标进行,指向明确,提高效率。
一
从成长的时代与环境来看, 蔡元培其实是与梁启超、王国维处于同一时代的人物。在面对西学东渐的大潮时, 他们都注意到, 对于西学的引进、吸收, 不能只停留于表面, 而应真正深入到学理的层面, 从文化的高度来加以把握。这使得他们都注意到科学、美育的重要性, 但是各自的态度又有微妙的差别。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曾经总结了中国向西方学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的变化: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这种转变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入有密切的关系。梁启超认为, 在接触西方之初, 中国知识界只是见识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 翻译了一些科学书籍, 思想上没有什么震动;到后来见识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 于是强调中学与西学的互补, 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 主要是经由日本而接触到西学的, 是“不懂外国话的西学家”;直到社会变革屡遭失败, 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介绍西方文化, 中国在引进西学时才真正延伸到了文化的层面[1] (p44) 。因此, 梁启超在介绍西学时, 对西方的科学是极为关注的, 同时又注重对西方思想文化的研究, 力图以一种科学的精神来贯穿。
蔡元培也作过类似的分析, 在他看来, 中国的欧化历程是十分曲折的:“我国输入欧化, 六十年矣, 始而造兵, 继而练军, 继而变法, 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其言教育也, 始而专门技术, 继而普通学校, 最后乃始知纯粹科学之必要。”[2] (p641) 赋予了教育一种形而上的性质, 使教育不至于沦为政治的工具, 赋予教育独立的品格, 使民主时代的教育与专制时代的教育划清界限。这也是教育观念上的重大变革。蔡元培认为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经历了如此坎坷的历程, 与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传统相关。
梁启超与蔡元培之间的共同点在于, 因为他们出生与成长的年代, 正是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时代, 他们从小都接受了严格的旧式教育, 儒家思想对他们影响很深。因此, 在美学、文艺问题上, 尽管梁启超是从政治的需要出发, 抱着直接的功利主义观念, 而蔡元培则强调学术的独立性, 要求尊重美术自身的规律, 但是在最终的归宿上, 他们都是希望文艺能够发挥变革人心的功效以改变中国的社会现实。这是因为, 中国自古就没有纯审美的传统, 儒家的实用主义、现世主义把审美与道德修养密切地联系了起来。在危机深重的时代, 中国知识分子也不可能像康德那样完全走向纯审美的境界, 出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良知, 他们必须对现实危机提出自己的方案。看似注重纯审美、纯学术的王国维, 在政治上其实也是极为敏感, 而他提出的以体育、智育、德育、美育造就完全人物, 以宗教和美术治疗国民精神疾病的方案, 都是他关心现实的表现。在传统与现实的双重压力下, 梁启超、蔡元培都是注重审美的功效的, 这也就可以理解蔡元培在提倡美育时为什么会从美育的功效入手。而且在他们那里, 审美也不是最终的目的, 是为道德服务, 最终是为了造就具有新道德的国民。
当然, 在具体的设想上他们存在明显的区别:梁启超是工具论, 强调致用, 文艺和美育在他那里没有独立的地位;蔡元培则是主张无用之用, 有学者把这种观念归纳为“审美功利主义”, 以便与梁启超的“政治功利主义”或者说是“道德功利主义”相区别, 这是很有道理的。[3] (p192)
二
在引进西学时, 新旧文化阵营都注意到了科学的重要性, 面对急剧变化的时局, 蔡元培与梁启超都认为, 这是一个“教育万能、科学万能”的时代。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五四”时代是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时代, 在摧毁旧文化的征途中, 科学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手中的有力武器。同时, 实业兴起, 也有赖于科学。蔡元培从他的教育救国理想出发, 认为教育为改良社会的根本, 其途径就是培养人才, 美学的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推广开来, 蔡元培认为科学对于人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因而在教育上, 科学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 蔡元培强调“吾国之患, 固在政府之腐败与政客军人之捣乱, 而其根本, 则在于大多数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 而毫无高尚之思想, 惟提倡美育足以药之。我自民国元年以来, 常举以告人。惟提倡美育, 必须先输入欧洲之美学及美术史”[2] (p630) 。美育要真正为国人接受, 还必须借助于学术研究。因而在这一时期, 他非常重视对美学和美术史的研究。
但是, 一战的爆发, 却让中国的知识界对西方深感失望, 由此也带来对科学的反思。梁启超原本也是对科学推崇备至。在一战结束不久, 梁启超前往欧洲, 他发现“科学昌明之后, 第一个致命伤的就是宗教。……哲学家简直是投降到科学家的旗下了”, 于是唯物论者建立了“纯物质的纯机械的人生观”, 否定自由意志, 以致道德问题都受到了怀疑[1] (pp10-11) 。梁启超虽然表示“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 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1] (p12) , 但是西方战后的现实以及部分西方学者对东方文化的推崇使梁启超深信作为西方专利品的科学不能担负起拯救人类的重任, 所以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也担负着责任。因此, 梁启超认为, 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 才能最终拯救世界。
梁启超在审美观念上的政治功利主义态度使他把文艺直接当作了政治宣传的工具, 因而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他才会把小说当作新民的最有力的工具。但是蔡元培在接受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后, 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 与王国维更为接近了。他强调“精神之快乐”的重要性, 于是科学、美术应运而生, “自初等小学始, 以至中学, 即可注重实业、美术, 其中可包括文学等”, 美术“似无用, 非无用”, 因而与人生密切相关[2] (pp243-246) 。
在这一问题上, 蔡元培与梁启超不一样, 他有自己的见解。他固然对“科学万能”产生深深的怀疑, 但并没有完全否定科学。蔡元培发现“现在的世界, 一天天望科学路上跑, 盲目地崇尚物质, 似乎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只为了吃面包, 以致增进食欲的劣性, 从竞争而变成抢夺, 我们竟可以说大战的酿成, 完全是物质的罪恶”。在蔡元培看来, 一战是人盲目地追求物质的结果, 因而科学反而变成了帮凶。要真正制止战争, 还是要从人性那里找原因:“根本办法仍在于人类的本身。要知科学与宗教是根本绝对相反的两件东西。科学崇尚的是物质, 宗教注重的是情感。”
三
蔡元培是把教育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加以研究和推行的。1913年冬, 蔡元培到法国, 与汪精卫、李石曾等人商议创办《学风》杂志。在《学风》发刊词中, 蔡元培提出要以世界之一分子的地位, 与他人“通力合作以增进世界之文化”, 而其中合于世界主义的, 就是科学与美术。在《哲学大纲》中, 蔡元培进一步明确了哲学、科学、美学之间的关系, 从价值论的角度探讨了美学, 提到“科学在乎探究, 故论理学之判断, 所以别真伪;道德在乎执行, 故伦理学之判断, 所以别善恶;美感在乎赏鉴, 故美学之判断, 所以别美丑, 是吾人意识发展之各方面也”。在《简易哲学纲要》中, 蔡元培进一步认为“以伦理为中坚, 而以论理与美学为两翼, 这才是最中正哲学”[5] (p236) 。蔡元培由此建立起了意志—知识—情感、伦理学—论理学—美学、道德—科学—美术、真—善—美等相互联系而又内在对应的框架结构。落实到教育上, 就是德育—智育—美育的体系架构。
梁启超也曾提出过趣味教育、情育等观念, 显然也是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同蔡元培一样, 他的艺术教育思想也是立足于人生, 力图找到人生的趣味, 使人的情感世界丰富完满, 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味的人生。
从人的精神、心理层面入手探讨人格问题, 依据知、情、意的划分提出智育、美育、德育, 其根据显然来自西方哲学、美学。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6] (p22) , 席勒则认为“只有各种精神力均衡地混合在一起才能造就出幸福而又完善的人”[7] (p54) 。在通过思想文化的变革以实现社会的变革这一点上, 作为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家的一员, 蔡元培与梁启超都吸收了他们的观念与主张。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不同的是, 蔡元培又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很关注自我人格完善问题, 他们把自我修养作为达到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点上儒家表现得尤其明显。儒家重视修养, 强调自省, 他们所要达到的, 是高尚的道德境界。
总之, 蔡元培与梁启超是在其所处的时代提出各自的教育观念, 他们能根据实际的需要, 推进中国现代美育和艺术教育事业, 从而能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独到的贡献, 只是在实现各自教育理想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上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摘要: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与梁启超的艺术教育思想都是他们思想观念体系的组成部分, 他们始终强调科学与美育不可偏废,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学理的研究为根本, 注重科学, 也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来研究美育;二是对“科学万能”的观念进行了反思, 注意到科学和美育各有其优长;三是强调美育、艺术教育的根基在人生。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与梁启超有着某些内在的契合, 但也有重要的差异。
关键词:蔡元培,梁启超,科学,美育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中华书局, 1989.
[2]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 (第3卷)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3]杜卫.审美功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4]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 (第6卷)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5]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 (第5卷)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6][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 译.商务印书馆, 1990.
一、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理由
笔者第一次给学生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的讲座时,用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你的大学生活?”很多学生显得茫然和诧异,他们根本没有好好思考和规划过自己的大学生活。我又提问:“How to be yourself?”他们的表情告诉我,还没准备好答案。学生的反应表明了目前众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主要困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状况?不了解到哪里找工作?不知道现在该做什么?不知道是否应该升学?考研?出国?工作……
困惑的产生,有其客观的背景和学生主观的原因。这些原因也正是我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理由。
1.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城镇就业总量远超过提供的岗位数,出现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在就业市场中,毕业生由于对职业规划、自我包装、面试技巧等基本常识和信息比较陌生或者知之甚少,加之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缺乏择业经验,在择业时面对社会的人才需求信息不知所措;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职业选择更加艰难。这不仅对毕业生本人造成了就业障碍,也造成了人才的闲置和浪费。
2.高校教学模式转型,呼唤新的教育管理模式
传统的学校教育实施的是指定、计划教学模式,学生以稳固的班级、专业和年级为单位进行学习和生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校实行的是以集体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管理模式。近年来,各高校顺应社会发展,不断推出学分制教学改革,由学生自主选课,安排学业进程,增强了学习的弹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班级等集体概念逐步淡化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缺乏集体的激励与约束,自我成长和成才意识未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隐患已经出现,这将对未来的就业形成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引入以学生个体成才和发展为基础的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无疑能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3.大学生独立能力差,素质提升需教育跟进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目前大多数家庭缺乏对独立教育的理性思考,对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存在不同程度的溺爱,从而形成了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高校在校大学生独立能力差的普遍现象。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仍脱离不了家长的呵护。高校教育管理也在较大程度上缺失独立教育,这使许多大学生存在“成年未成人”现象。 因此,大学要和家长一起,把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能力摆在第一位,把大学生培养成经济和生活上独立的人,发挥高等教育应有的作用。
4.大学生职业辅导滞后,生涯规划意识要加强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比较重视职业生涯的设计,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很早就有职业设计辅导这一课程。美国学生在高中时,专家就给他们做职业兴趣分析。十几岁的孩子职业兴趣并没有定型,但通过职业日、职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其显露出来的特征进行有效引导,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标。相比之下,我国高中生在懵懵懂懂时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上大学选专业也很少考虑到其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也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有职业生涯规划这回事,更不用提做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应改变当前的就业指导形式,力求使职业辅导重心前移。
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要重视大学生的心态调适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职业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职责,从而也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不同的职业,通常意味着不同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也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它影响着个人事业的发展,影响着个人的家庭幸福感,影响生命质量和人生的满意度。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拥有称心的职业。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进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大学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当前,“选择职业的恐慌”已经成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有些大学生因为多次求职的失败经历和在职场中的挫败,对个人前途和未来感觉渺茫。还有一些大学生对自己就读的大学感觉不理想,不去积极努力地改变现实,而是去抱怨、放任自己,消极对待学业和生活。
笔者在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实践过程中也切实体会到:大学生的心态调适是生涯规划指导的基础。笔者在生涯规划辅导中为学生讲了两个故事:一是《打好你的每一张牌》。故事讲艾森豪威尔,年轻时常和家人一起玩纸牌游戏,有一次因运气不好发脾气,他母亲教育他:“人生就和打牌一样,发牌的是上帝。不管你名下的牌是好是坏,你都必须拿着,都必须面对。你能做的,就是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然后认真对待,把自己的牌打好,力争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打牌,这样对待人生才有意义!”他一直牢记母亲的话,最后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 二是拿破仑·希尔说的一句话——“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一句话,可以改变你的观念,但无数个行动,才能改变你的命运。两个故事都是谈心态调适对成功的重要,对学生们的触动很大。
因此,生涯规划辅导中要加强心理咨询,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求职心理素质。通过就业心理指导,使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有正确的就业心态,及早克服就业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避免走入就业心理误区。大学生需要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弄清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树立积极进取、善于务实、敢于竞争的就业心态,使自己的职业理想更切合实际,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理想的职业。
三、对职业生涯规划内涵和过程的把握是辅导重点
大学生怎样让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怎样让人生更有意义、更具价值?需要精心地规划。让大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有足够认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等,是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要把握好的重点。
1.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对于“职业生涯” (又叫“生涯”,career),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是美国生涯理论专家super(萨帕)的观点。萨帕将职业生涯定义为:“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变方向和历程,包括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类型。它也是人自青春期至退休之后一连串的有报酬或无报酬职位的总和,除了职位之外还需要包括与工作有关的角色。”
萨帕认为,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生涯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只有个人在寻求它的时候,它才存在。萨帕的生涯发展理论是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一个人进行生涯选择的历程。其基本假设为:生涯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生涯发展乃至职业生涯辅导方案应该依据个人在一生中各阶段的需求而设计。他认为,生涯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成长(出生到十四、五岁)、探索(十五到二十四岁)、建立(二十五到四十四岁)、维持(四十五到六十四岁)和衰退(六十五岁以上)。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2.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等。事实表明,大学生毕业后无目的、无规划的盲目就业,将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应做好的关键一环,理应得到我们社会各界,尤其是大学生自己的重视。
3.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特征
独特性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最重要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路径。大学生应首先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学校加在个人身上的实施方案,而是源于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并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所制定的个人化的方案。
开放性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二个特征。对于在校大学生,他们还未接触社会,对社会、职业的认知和个人的决策能力水平非常有限,更难以独自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因此,我们应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的开放性,以开放的心态来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开放的环境中主动寻求社会和学校等多方面的辅导和帮助。
终身性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三个特征。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规划,它不是阶段性的的规划,而是贯穿于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它与个人的职业共存,贯穿生命的始终。因此,我们应帮助大学生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持续性,改变传统的静态的制订计划方式,着眼于长远的未来,从人的一生的职业发展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进行科学评估和决策的过程,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其认知水平的局限,需要在专业人员的辅导下,科学有序地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规划基本要素是知己、知彼、抉择、订立目标、行动。具体步骤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作全面分析。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是实施生涯规划的重要一步。自我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个性、能力、情商、思维方式、道德水准以及社会环境中的自我等予以详细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者要帮助大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我想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做什么、我自己拥有什么(What I have?)”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通过学生对个人的身心特点分析、自我优势分析、局限性判断来进行自我评价,以达到对自我及其适应职业的判断。
⑵环境评估。环境评估,主要分析内外环境因素对自己生涯发展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变迁,科技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生涯机会的评估对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生涯评估不当,将使大学生的预期与现实不吻合,造成职业选择的迷茫和困惑,不利于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⑶目标确立。对于学生个人来说,职业生涯的路线和目标的确定不是一步完成的,它大体包括:求学期间职业理想的萌动与职业的认知,职业目标的初步确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毕业时职业信息的收集、筛选和运用,就业协议的签订,从业后职位的选定以及职业流动和岗位迁移等。大学期间,专业辅导人员帮助学生设计和调整职业生涯目标的工作,只是奠基性的,但这种奠基性工作却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甚至有益于一生。职业生涯目标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以后职业规划的顶点,或较高点,但要细化至具体工作。短期目标设立一般是素质能力的提高。
⑷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行动计划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学习等方面的措施。行动计划由长期和短期两部分组成。长期计划类似人生目标,它的实现有众多不确定因素。大学生应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地设定新的短期可操作的目标。在短期目标的设定中,大学生需要在长期计划下,面对众多信息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信息,逐步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三)简答题
1、未来的职业发展模式是什么?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哪些层次?各包括什么?
3、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义有哪些?
4、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是什么?
5、职业规划的意义是什么?
6、职业锚的类型有哪些?简述各类型的特征。
7、在处理价值观与职业定位的关系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8、就业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9、劳动合同的内容有哪些?
10、人事代理办理程序是什么?
11、常见的择业心理问题有哪些?
12、合理的能力结构是什么?
13、就业信息的内容有哪些?
14、确立创业目标的原则有哪些?
15、如何处理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16、创业选择地点时应注意什么?
17、常见的自荐方式有哪些?
18、个人简历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19、毕业生享有哪些主要的权力?
20、商务宴请的座次如何确定?
21、成功的面试有哪些技巧?
22、如何应对围攻式面试?
23、笔试的答题技巧有哪些?
24、就业协议书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5、简述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的关系。
26、毕业生违背就业协议约定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27、毕业生享有的权力主要有哪些?
28、终身学习对职业生涯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29、简述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
【人生与教育的问题】推荐阅读:
关于教育的人生格言06-15
教育片《褪色的人生》观后感09-22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问题调查07-26
夯实养成教育 成就幸福人生09-09
中国教育的现状与问题05-24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06-15
茶与人生的感悟散文06-07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06-27
论文学与人生的关系06-22
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作文06-04